中国梦是什么正在听三等奖是什么呀

棋盘山镇&中国吉祥&在围场乡镇社区广场舞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棋盘山镇&中国吉祥&在围场乡镇社区广场...
分享给好友
您需要先安装&,才能下载视频哦
用优酷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棋盘山镇&中国吉祥&在围场乡镇社区广场舞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分享给站外好友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flash地址:
<input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id="link3" value=''>
<input id="link4"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value=''>
棋盘山镇&中国吉祥&在围场乡镇社区广场舞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木兰广场舞 我从草原来
播放数: 43,692
播放数:347,009
最近更新:1年前
播放数:53,080
最近更新:1年前
播放数:55,950
最近更新:1年前
播放数:433,229
最近更新:12个月前
播放数:30,324
最近更新:1年前
播放数:13,231
最近更新:1年前
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670号
京公网安备号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作品在国展上入选获奖到底能说明什么问题?
转帖 - 【 书法创作 】 -
中国书法网论坛 书法论坛||书家免费建站|Chinese Calligraphy - Powered by Discuz!
作品在国展上入选获奖到底能说明什么问题?
作品在国展上入选获奖到底能说明什么问题?日
  然而,在国展作品的评选当中毕竟还存在这样一个实质性的问题,那就是评委队伍的构成和评委本人的综合素质及其品德修养的问题。由于社会关系本身的复杂性,能够出任国展评委的人似乎并不都如人们所愿,只要是评委,其综合素养一定就很高,此人就一定是“德艺双馨”。因此,在国展评选中就会出现如下现象: # K7 u: R5 S7 H/ \$ @
0 \: \2 f: `7 P9 r. r2 _
  一、如果是一个综合水平(主要包括书法功力和鉴赏能力)并不很高的人,更多地是因为其它原因担任了国展评委,那么他所评选出来的入展作品和提名获奖的作品,就无法达到国展作品的相关要求。
( z5 A. X. S* }; q3 z7 C
  二、如果一个评委,尽管水平很高,但其人较具私心,放着好的作品不选,却要将水平较差的关系作品提名入展甚至获奖。即使在复审和终评当中,有其他评委看出来,但其他评委碍于种种原因(或者是之间关系甚密,或者是其人有钱有势,或者是其人社会影响很大声望很高等等),也不便多言。这样的作品入展甚至获奖,看似是权威评委专家所评,而实则是名副其实的混水摸鱼、滥竽充数之作。
  另外,由于国展竞争的特殊性(名额的限定、评审时间的短促、评委的实际水准和职业道德、东道主关系等等),“遗珠”之憾总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还有的书人,不热衷于参加展览,以至于一些高手隐藏于民间。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把国展作品完全视作是代表当代书法最高水平的时候,就有以偏概全之虞。古人云:“荆棘丛中或有鸾凤,白屋之中或有公卿”,民间自有高手在,无需获奖亦成雄。我们需要客观看待的是,在书法学习和研究方面,能够弄潮国展者未必没有高手,也未必尽是高手,不曾问津国展者,也未必没有高手。如此而已! ; `1 \' W( H) z) I( i: o
  然而,在书法进入展览文化时代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一个书法人要想尽快以书法介入社会,通过参与展览特别是国展,已经成为了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尽管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但当代大多数成名的书家却几乎都是从国展中走出进而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的。因此,从这个特殊的角度而言,参与国展竞争而一举胜出的书家,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展览文化的特殊“游戏规则”之下,这些作者从心理上和实际行动上跟上了时代的某种步调抑或要求。 6 |! d! i$ z" |* F% N4 y6 V! V$ I
# F+ B; {# k/ F8 _5 j. J&&n2 E
  其实无论是古代书家还是当代书家,他们都会表现出如下的情形:凡是官居高位、权倾天下和以其它成就名动江湖者,大多无需刻意去宣传和炒作自己的书法,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本来就很受社会的关注,只要具备一定的学养和书法造诣,其书法上的名声不过是顺其自然就可以得来。但作为相对弱势的人士,就需要一方面花大力气研习书法,另一方面尚需不遗余力宣传自身,就像狂僧怀素那样“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明公”,要频频在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面前作一些现场书
代的国展其实就是在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据此快速成名的机遇和平台。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即便自己的书法水平达不到人们心目中对一个真正的书法家所期许的高度,但既然可以在国展上频频入选获奖,自然属于人们心目中的当代书法界的“时代精英”了。无论人们对国展有什么样的看法,一批又一批的“国展精英”始终是很受社会关注的。那些50后、60后国展精英早已功成名就,姑且无论,就是70后甚至80后的新生代国展精英也是风头强劲,鱼贯而出,相继成为人们关注谈论的热门话题。
  平心而论,这些国展精英在书法技法技巧方面,大多还是值得人们称许的,尽管从更高的艺术思想层面而言,他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甚至努力终生也未必可以达到人们期许的高度,但比之一般书法人却又不知强上许多。国展精锐们凭借自己的努力,以自己相对出色的书法作品,既为自己赢得了相当的名声,也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他们都可以算作是书法人里面的成功者。 ( E8 x, F% I2 k&&Z5 a7 V* d
3 j# t4 V. u5 Q) S5 o- n
  国展最大的弊端是加剧了人们追名逐利的心态变化,但国展又实实在在让一些肯在书法上吃苦的人走上了一条自我人生的“辉煌”之路。假如没有协会,没有展览,书法也依然会存在,甚至在一种相对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还会出现一些颇具造诣的书法名家甚至是书法大师。但有了协会有了国展,却给一部分相对聪明的人提供了进一步体验如坐火箭般的成名快感的机会。或许过早的成名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的确会给一部分人带来书法艺术上的更大发展,当他们有朝一日能够不断超越自我,不为名利所累,继续追求书法真谛,从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以艺术精神作为自己的心灵归宿,那么,他们在走进社会之后,将来进一步进入历史,也并无绝无可能。但如果成名之后,利欲熏心,名缰利锁,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那么,其看似表面的风光,最终也不过是过眼云烟,昙花一现……呼风唤雨炙手可热的背后其实潜藏着极大的危机。得到了浮名俗利,而让崇高的艺术精神不断萎缩直至凋谢,身前轰轰,死后寂寂,到头来玩得不过还是民间百工的把戏,与艺术何干?! 2 A+ q&&g/ s3 O3 a* Y( c
% A0 c* ]% F8 O0 R& r+ x6 `( \$ e
  故曰:在国展上入选获奖固然可喜,然可喜者非艺术上的最终成功;时空变换,岁月流转,历史最终记住的并非是一个人在物质上得到了多少享受了多少?!记住的只是你为时代付出了多少?为历史的贡献究竟几何……(原载《书法导报》)
欢迎大家发表见解
局外人:对书法九届“国展”作品的文化考问 ( 19:53:26)转载▼
标签: 杂谈& & & & 分类: C[名家谈艺]# K0 {: C( f' [
 第九届全国书法展获奖名单已经公布,展览亦于日在广州开幕,一些地方随之开始庆功奖励。这标志着轰轰烈烈的一次书法盛筵尘埃落地。此前后,组织者、参赛者、评审者、获奖者、落选者在各种媒体上都有不少言论发表。有全盘肯定者,亦有彻底否定者;有兴高采烈者,亦有愤愤不平者。笔者作为一名“门外汉”,眼下也有些话想说一说。所谓“门外汉”者,一是书法艺术的门外汉。本人虽是真正的“书法爱好者”,根据就是二十年来一直订阅着全国主要的书法报刊,且自“发小”就与“写大字”有染,至今虽年逾花甲,还是经常挥笔弄墨,娱悦自己一番,但遗憾的是书仍不入品,身居圈外;二是“国展”赛事的门外人。不仅本届国展没有投稿,且历次国展均无参赛纪录。因为是门外汉,或说作为局外人,自然有冷眼旁观之心境,有与赛事和奖项无利害之超脱,出于对书法的业余爱好说点什么,说对说错,说轻说重,大概不会有被说成“是既得利益者的炒作”、“吃不着葡萄者说葡萄酸”或“故意与谁过不去”之虞。对事不对人,就作品谈作品,如果能令“有则改之”,下次国展作品不再有类似毛病;“无则加勉”,作为警戒,不也该算是我的一大“贡献”吗?所以有话要说,还得从收到2007 年第12期《中国书法》杂志说起。该杂志收到之后,翻开一看,感到一股清新之风吹过来,一幅幅获奖作品映入眼帘,从韵味、笔触、墨色、章法到斑斓的色彩、精美的设计与装裱,一下子吸引住了我。真像古人说的,女有色,书亦有色啊!说实话,近年来我看书报多是浏览一下而已,这次我却是一幅幅,一页页,一字字读下来的。然而问题也就出在这里。随着我深入细致的阅读,作品中的毛病也就一点点显露出来了,我得心情也渐渐起了变化,像嗑美味瓜子,嗑着嗑着出了变味的。这大概是友人教我品书画要先远后近先综观整体再细读局部之经验惹的祸。首先是以我的可怜的观赏水平,发现一两处瑕疵,心里尚为其遗憾;进而发现一两处“硬伤”,认为实不应该。因为有些作品我读不通,读不懂,有的作品内容与我将要忘却的记忆不同,迫使我去查阅一些书籍资料。结果出我所料,“内在问题”是如此地令我吃惊。因此,心里忽然想指出一些获奖作品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件本与我毫不相干的事情说说自己的“读后感”。因为我不能去展览会上观赏原作,也只能就杂志上刊登的部分搞点“纸上谈兵”了。. [. W+ X) G) P
  《中国书法》杂志刊登了获奖作品34幅,获奖提名68幅。由于个人精力和时间有限,只就获奖作品谈谈看法。获奖作品34幅,其中有篆书、篆刻6幅(姑且这样说)。我对篆书、篆刻更是门外汉,不敢妄评。另外,有数幅作品刊登的是“局部”、“部分”,其中有我比较喜欢的行书一等奖龙开胜的作品,还有楷书二等奖李建明的作品均“局部”得太厉害,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亦不再“说三道四”。这些,只得请作者、能看到原作的方家们去讨论了。我这样做似乎不大公平,因为不是对全部获奖作品评论,评论的也不一定是整幅作品,只是“管中窥豹”而已。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只有等我看到获奖全集后再参加讨论了。
  下面,就对剩下的26幅获奖作品进行一些“文化考问”,而这里所说的“文化”,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对文字认识、理解、书写、运用的能力与知识;所谓“考问”,说的是指点一下这些作品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这方面考察,26幅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说是品相精美,却多少有失于文采。主要表现在:# N. u" x" M4 [0 P1 Z; S# f! b
  一、“硬伤”明显。 作品中出现错字、丢字、错句或掉句状况,即有“硬伤”者10幅,占考察总数26幅的38%多。0 P0 W, t' V; p$ i) x, J
  1、行草二等奖熊志凌作品(元结《右溪记》)中,“洄悬激注”写成“洄悬激柱”;落款把“浪士”写成“浪土”,“笔锋”写成“笔峰”,虽 “峰”有“通锋”一说,盖非指此种情境。+ u9 Z! r: N) n" C: |3 P9 y
  2、行草二等奖朱占华作品(杜甫《赠卫八处士》)中,“黄粱”写成“黄梁”;“问答未及已”写成“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写成“驱儿罗酒浆”。
  3、楷书三等奖石锋作品(《录宋人词六首》)中丢字、错字不止一两处。第二行“客争笑”写成“客笑”,“双雁落遥空”写成“双雁落空”,“回首望云中”写成“回望云中”;第七行“春去也”写成“春去”;第九行“转眄”写成“转盼”,“千岁”写成“千载”;第十一行“长城谁敢犯”写成“长城敢犯”。# c4 U: `( Q! {$ \7 c& l
  4、楷书三等奖史焕全作品(《折元礼词一首》)刊登的是“局部”,查看似乎是“隔着门缝看”只能看一条条了。其中“羡兜鍪”写成“羡兜牟”;“三明老将”写成“三关老将”;“想断云横晓,谁识归舟”写成“挂几行雁字,指引归舟。”
& & 5、楷书三等奖林志明作品(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是“局部”,其中第八行“隤其声”写成“颓其声”;第十行“被箠楚受辱”写成“被箠受辱”。
  6、行草三等奖卜庆中作品(《陆放翁诗四首》)中,第三行“效孤忠”写成“効孤忠”;第十一行“桑柘阴阴”写成“桑柘隐隐”;最后,“鹁鸪”写成“鹁鸠”,“水刺新秧”写成“刺水新秧”。
  7、行草三等奖林秋宏作品(《录孟浩然诗数首》)亦是“部分”,那就看看“部分”中的问题。在《登总持寺浮屠》诗中,“四郊开帝宅”写成“四门开帝宅”,“阡陌逗人家”写成“千陌俯人家”,“空香逐落花”写成“空香送落花”;《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诗中,“不见度年年”写成“不见度年华”;《自洛之越》诗中“风尘压洛京”写成“风尘压洛阳”;《登万岁楼》诗中,把“曲引古堤临冻浦”写成“曲引古堤临东浦”;《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上人》落款把“龙泉寺精舍”写成“龙泉精舍”;《宿天台桐柏观》诗中把“学彼长生道”写成“学此长生道”,“云涛空茫茫”写成“云海空茫茫”;《山中逢道士云公》诗中,把“邂逅欢觏止”写成“邂逅觏欢止”。8 j) X7 D; v+ t&&s
  8、行草三等奖李吉东作品(《寒山皎然诗各一首》)中, “虚无色可取”写成“虚心色可取”,把“寒山丈师”似乎当是“寒山大师(士?)”。+ O! |3 Y; @# b
  9、行草三等奖张军文作品(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第二行把“周览四海名山大川”写成“周览四海名川”;第三行把“此二子者”写成“此二者”;第四行把“十有九年矣”写成“十有九矣”;第五行把“然皆士人之陈迹”写成“然士人之陈迹”;第六行把“秦汉之故乡”写成“秦汉之故都”,“终南嵩华之高”写成“终嵩华之高”;第七行把“至京师”写成“致京师”;第六行把“听其议论”写成“听其议”,“才略冠天下”,把“冠”字写错;第九行把“天下之所恃”写成“天下之所”;第十行丢下“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辉,闻”数字句,造成上下文不通顺;第十一行把“未曾通习吏事”写成“未曾通习史事”,“斗升之禄”写成“斗升之缘”;最后一行把“将归益治其文”写成“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写成“且学政为”。
  10、行草三等奖颜奕端作品(《先贤论书》)在内容选取、书写和章法上可谓“任情恣性”,笔者品评有难度,只就查到的说几点。把蔡邕《笔论》“欲书先散怀抱”写成“欲先散怀抱”,“任情恣性”写成“任意恣情”;把王僧虔《笔意赞》中 “可绍于古人”写成“可招于古人”;把虞世南《笔髓》中“其常不主”写成“其常不住”。" z2 n- y" e4 S3 {' o
  二、文理不通。书法创作写自作诗文,包括题跋是应该提倡的。但这方面也更能检验作者文字水平。就“国奖”的高标准考察,同样有的作者的答卷还是很有欠缺的。
  楷书一等奖李国盛作品(无题)大概是一篇自作文。该文主要是据《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内容打乱重新编写的,但是并未能“整合”成功。原帖主体部分是皇帝为培养教育太子任命颜真卿为“太子少师”的“公文”,或称“委任状”,后部的“奉”和“告”则是另外的文体,表示的是“承奉”,和“报告”的意思。“委任状”里既说明了任命颜真卿为“太子少师”的缘由,当然其中有对颜真卿的肯定与褒奖,也有对培养教育太子提出的要求与希望。因此,一股脑把这些东西都堆到颜真卿头上是不行的,会闹笑话的。比如,“山公启示”、“叔孙制礼”说的是两个典故。山公,即晋代山涛,任礼部尚书,对所选人才都亲作评论,加以品题,时称“山公启示”;叔孙,是个复姓,指的是汉代辅佐刘邦的叔孙通,他采择古礼,结合秦制,订立朝仪。后为太傅。汉朝朝制典礼,都由他所定。当然原帖中这两个典故对应的是“清彼品流”、“光我王度”,这是内在逻辑,或说“因果关系”,可是作品中却把“清彼品流”与“叔孙制礼”并列,作为鲁公的“功德”,且说“当为百氏之宗”,给了连皇帝也不肯给、鲁公决不敢接受的违背历史真实的评价。皇帝说鲁公“为百氏之宗”指的是他的学养。鲁公在选人与制礼方面此前此后并无那样大的建树。作品中把“当为百氏之宗”与结尾“为天下之示范”对应,不仅不符史实,且“当为”与“当”用得也不妥当。原帖中以“当四科之首”与“为百氏之宗”对应,此处,“当”即是“为”的意思。原帖中“稽古”、“外家联属,顾先勛旧,方睦亲贤”本是皇帝和太后有关或他们想做的,唐代太后垂帘、掌权或外戚专权哪里是什么好事,作品中却把它当作了鲁公“立德践行”的政绩;“俾其调护”说的是太子的事,目的是(让他)“以全羽翼”,这与“光彼王度”有何干?又与帖中皇上说的“叔孙制礼,光我王度”是什么关系?历史事实是这样的:颜真卿在用人、建制上的作为并不突出,远不及魏征,而且最终也并没有培养教育出一个好的王储。由于作者对原文并不理解,对史实不了解,只是把《告身》中的词汇短语从新拼凑一下,因而形成一篇不知其所云、不知其所欲云的所谓“文章”,亦即不知作者是要说的是颜鲁公的功德还是他的书法,亦或是他的文才武略与其书法的关系,似乎都是,又都不是。没有一个中心思想,或说“主题”,文章条理不清,逻辑关系混乱,且违背史实,显然称不上是一篇合格的文章。黄庭坚对宋代一位书家有过这样的批评:“其文芜秽,不足发其书。”说的有道理。有美文方可书其美,以美书自可美其文。' c" b5 `* B6 k9 B0 B7 I) V
  隶书二等奖何来胜作品是对联:“钟王书法南宫画,韩孟文章北海尊”,对得工整。对联中把“书法”实化了,指的是“书法作品”,因而对的是“文章”一词。但是,我还见过同样的对联,其中“书法”对应的是“文风”,讲的是“法度”与“风格”,让人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显得更有意境,自然也更胜一筹。) J4 \8 H* c4 f( c0 j
  书法落款的文字亦应讲究,不可随意。如熊志凌行草作品落款开头部分“右录唐元次山右溪记 元结字义山……唐代河南府人”。就显得罗嗦,且元结是汝州鲁山人。5 S# @3 w, e0 c/ \& T* {
有的作品把不同意境、不同情感的诗词抄在一起,也难说是在对原作充分理解与感受后再创作,比如,楷书二等奖钱松君的作品把表达“后宫怨妇”的《宫词》与表达“闲云野鹤”情致的张旭《桃花溪》放在一块儿,就有些莫名其妙。大概作者只注意到点画线条而忽略了文字意义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E2 v4 o&&}0 s3 U5 U! a1 O
  上文指出的这些“错误”与不足,是我从看得着、读得懂和能查着原文的作品里找出的。对挑出的这些“错”,我不敢保证绝对准确,因为自己毕竟是门外汉,且参照的书籍资料也未必完全可靠。前几年我买的一些书籍有的也是错字连连,甚至难以卒读。同一篇文章,则常有不同的“版本”,让人莫衷一是。这些年一些出版商只知道出书赚钱,粗制滥造,糟踏文化,坑害读者。网上的一些资料,也往往是各家有各家的说法,这需要读者有很强的分辨力。不排除有的获奖作品出的错可能与作者依据的本子出了错有关系,成了粗制文化的受害者。不过,我可以保证,指出这些错误大多数是存在的,从中反映出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而且错误可能不仅仅是已经指出的这些,也许更多些。5 A( g) L&&c, w8 ]6 j) B
  不容置疑,这些参赛作品,作者当是使出全身解数精心创作的。那为什么还会出这样的错误与疏漏,而且有这么高的比例,这么大的“普遍性”?这是需要让人认真思考的问题。我想,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1 `% }9 N6 Z$ |3 ^3 D; p/ O6 w- G
  粗心大意。可能有人书写时不专心,因而写错字,以至丢字、掉句,写完后也未做认真的检查。古人读书作字则不然,都要先净手,焚香,端坐,静心,然后才开始读写。他们视此为神圣的一件事,是面对前贤、上苍与自己心灵的一件事,不敢心浮气躁、神不守舍、草率行事。静心,专心,是书家创作时应该有的一种状态,否则,是写不出真正好作品来的。
  不以为然。也许有人认为书法作品中写一两个错字算不了什么,小事一桩,因为这是“创作”,要的是所谓“艺术效果”。不知道书法比赛的评审标准里有没有关于写错字的说法。窃以为,不要把书法搞“玄”了。说到底,书法不外是要把字写好,写美,而好与美的前提与基础是正确。一个人从上小学开始“学文化”,首先就是识字,对每个字要做到正确的认、读、写、用。一个小学生考试如果读错、写错、用错字,老师就要在卷子上打叉叉、扣分数,抄写课文如果丢字、掉句,老师可能要“罚”他三遍五遍地重抄,直到写对记牢为止。这是基本训练,目的就是把基础打扎实。以书写文字为天职的书法家如果不能够、不重视文字的正确书写与运用,岂不违背了书法的本质与精神?错字连连的所谓“书法作品”其实连合格的学生作业都算不上。没有了书法的前提与基础,书法何为?进一步说,所谓“书法”,是抽象的点画与表意的文字完美结合的艺术。它不仅不是单单地写字,不是单单地写好字,也不是有人说的书法已从“实用”变成了纯粹的“视觉艺术”了。书法家的心志情感同时从所书写的文字内容与形态两方面表现出来。文字揭示情志内涵,点画表现风神气韵,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就是说,这些获奖作品中所书写前人的诗词、美文、名句,是书家赖以表达自己情志感情的内涵,抽去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就没有了这些作品,不能正确地书写它们,还说要“创作”所谓什么好的书法作品又怎么可能呢!+ t' h, R) ~9 B4 W& c
  学养不足。有的错误似乎是粗心造成的,但多数不像。因为从那用纸的选择、书幅的设计、笔墨的运用以及章法的经营等等看得出都是“处心积虑”的。为了作品的完美,为了拿奖,作者怎么会对此放松要求,降低标准,以致因小而失大呢?据此推断,出现这类“低级错误”,根本的原因是文字的基本功不扎实,学养不足。例如,那些明明白白的错字,多是连中小学生书写时都不允许出现的错误;有的错误,致使原文的句子不再通顺,或词不达意,甚至语意也变得与原来不同了等等,只要书家有基本的语法知识就不该出现;有的错误,比如原诗的诗句不再整齐规律了,该押韵的不再押韵了等等,只要书家具备基本的诗词知识就会发现并加以更正。前贤说“书能观识”,就是说,从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见识,学识,修养。因此,书家不仅要掌握书法技巧,还要注重 “字外之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道德修养,才可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 &&&书法“国展”是全国顶尖的赛事之一。对它的现状持全盘肯定的态度是不对的,因为这不符合事实,它还有很大的需要改进余地;同样,全盘否定它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也不符合事实。它毕竟是当今考察书法学习与创作队伍现状一面镜子,是展示书家,特别是参赛书家技艺与学识水平的一个平台,也是推动书法艺术进一步普及与提高的一个重要机制。正视现实,正视问题,积极改进,“国展”自会有更好的前景。
本贴转自书法江湖论坛
国展作品公示引发热议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时间:
&&网站爆棚数度阻塞,关注评论交流探讨7 |! Y: b6 X: @0 c* l
&&全国影展作品公示引发热议
) ?1 ^! o" o9 C3 x2 F2 S8 W
   7月9日至18日通过中国摄影家协会网进行公示的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全部入选作品,成为摄影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引发热议。许多摄影人和网友通过该网站的公示平台,对本次国展的入选作品进行评点,对国展评选提出意见和建议。中国摄协网开办的“中摄论坛”中,“乱谭录”、“摄影理论”等板块有关本届国展的帖子更是屡见不鲜。据中国摄协网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展公示期间网站的流量剧增是始料未及的,网站也曾因瞬时登录人数过多而数次发生阻塞现象,给部分地区的网友造成登录困难或网页无法显示等。
&&^. {' O5 }( R# l
  与此同时,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也成为其他摄影网站和论坛、博客等关注的话题。本届国展作品公示引发的关注和热议既是历届国展中最多的,在全国各项重大摄影活动中也是关注度最高的。究其原因,中国摄协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充分显示,国展这个具有50余年历史的新中国最悠久的摄影品牌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通过透明公开的网上公示,国展既给了大家充分发表意见、评选“网络最佳人气作品”的互动机会,也借机构建了一个短期的网上摄影学术交流平台。
诚意与诚信
震撼与感动* F3 N. n# g8 k! a
  面对国展公示的优秀作品,许多网友在评论中不吝溢美之词,既表达了对于作品本身震撼力的赞扬,也对作者的视角和摄影追求表示肯定。
2 k3 {1 M( Z; I, `0 w- s6 a& r
  对于新疆摄影家李翔表现北疆雪灾现场救援的纪录类组照《空地生命大救援》,有网友感叹道:“震撼,坚强的美,作者需要胆量和勇气,能吃苦就能拍出大片”;看到重庆摄影家罗大万抓拍自当地的《街头纳凉》,又有网友抒发感怀:“看到该图片,让我仿佛又回到儿时,和伙伴们穿梭于弄堂玩捉迷藏、玩飞牌、玩玻璃球、老鹰抓小鸡。每年夏季,一张凉席、一壶老鹰茶、三五个朋友,打打‘地主’,吹吹‘龙门阵’”;广东摄影家邓伟根的《慈痴半世纪》,被网友赞称“用无声的大爱描绘着天下最无私的母亲情怀,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北京青年报摄影记者贾婷表现残疾运动员金晶保护奥运火炬安全的《捍卫》,获得了“这样的好照片属于永不停歇的勤奋的记者、摄影师”的评价……更有人对于青年作品组的入选作品表达了特别的青睐。2 B: ?3 k& V4 q& ^
  由衷的赞扬有很多,从中感受到的是大家看过这些优秀作品后的震撼与感动。和其他网络论坛中“好片”、“佳作”、“顶”等惯用简要评论词汇不同的是,对于国展公示作品的肯定,多是有理有据的分析评价,并不是一味恭维。大家对待国展公示作品的认真程度,充分证实着网友们所说:“国展不同于地方的赛事活动,有着至高的权威性,可以说是全国每一个摄影人迈向摄影殿堂的梦想之地”。& C# e8 W; |3 l9 w! U9 T
4 W/ N% U! S$ y" A9 i
探讨与争鸣1 q) t+ a" Q, Q
  更多摄影人本着学习与交流的目的,针对部分国展公示作品展开业务探讨,其中不乏思想争鸣与观点碰撞。对此,有网友说:“作为一名摄影人,应把本次国展公示作为一次学习提高的绝好机会,每张照片均有其可取之处,善于发现他人之长,这才是宽人之心,进取之道。”
+ p0 K7 h+ B& g9 {
  网友们针对国展,讨论的话题十分广泛,包括艺术类作品优劣应该如何评判,事件重大与否是否会对纪录类作品评选产生影响,商业类作品的商业属性如何判定等。其中最热门的,当属对于个别纪录类作品是否PS了,是否违反国展征稿细则对纪录类提出的明确要求等进行质疑。据悉,国展组委会已将作品公示期间,摄影人及网友提出的所有质疑进行汇总,正在邀请专家进行鉴别,尽快做出结论。& V" x3 [8 W: ~&&~4 v4 o
" D9 H&&l* o# v5 k) T
  在质疑的基础上,对于PS手段在摄影中的运用以及如何限定其应用范畴等,更是产生了热烈争鸣:有人建议“对电脑合成作品另外分组,另设奖项”;有人“感觉有些摄影者把PS当成了法宝,以为只要PS了,就无人能与之相比了”;有人倡议“不要把用照片作介质展示的画面都当作照片,也不要把一些支离破碎的影像作为元素的画面当作摄影,摄影就是摄影,艺术设计就是艺术设计,不能把设计当摄影”;也有人感慨“摄影师别做画家的事,你也做不来”;还有人对于经过“电脑处理”的作品忧心忡忡,认为“摄影记录的本质已经改变”;更有人对区分纪录类与艺术类的标准是否单看“有没有后期制作”提出疑问。7 [7 ?6 Z2 C6 x7 ]# T. Y% [
  对于艺术类作品的争论,则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和摄影语言运用上,对此,有人更是提出“简单说:漂亮不是艺术”。( r+ Y3 n4 r- H# s1 Y2 s7 p
  热闹的争鸣,显示出摄影界对于国展作品关注的强度,也证明着大家通过国展这一平台对一些摄影学术问题进行探讨进而达到更明晰认识的需求迫切性。
误读与偏见
* H6 }& m/ u2 m6 u
  尽管“网友的力量是无限的”,尽管多数摄影人和网友都本着严谨态度来探讨国展公示作品,但仍有部分对于这些作品的误读、偏见甚至是借题发挥、不负责任的言辞出现在评论中。
  有人以调侃的口吻评价一幅入选作品:“一不小心把车开到水里,‘咔嚓’一声就进了国展”,也有人武断地认为“评委观念脱离现实,脱离生活……一味追求人民大众不能接受的东西”。“对本届国展感到遗憾”、“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太少了”、“难道真的没有好作品了吗”、“落选的影友一同打击不公正行为”、“十几万作品被扼杀了,伤了十几万影友的心”等带有一定情绪的不负责任的宣泄性话语,对一些在其他重大摄影评选中多次入选、获奖的优秀作品表达不解和批评的言论,多多少少证明了发言者认识上的一些局限。
1 T* L$ s7 a: O# P2 `
  落选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何正确看待入选作品,如何以科学、理性的眼光从入选作品中思考和提炼自己值得借鉴的东西,则是更多摄影人需要做的事情。对于上述言论,不少网友认为:“把入选作品和评委一起声讨,实在不可取。”部分网友的不理解、不理性,通过公示期间对作品进行评论时的相互争鸣、辩论,已有很大程度的消解。而一些对于国展分类评价体系不明,不能以更宏观和更客观的眼光看待入选作品整体水准的说法,正如网友回复中所说,属于“不惜和无畏自己的无知言论,贻笑大方”。5 V6 Z' Q( r7 w% L8 _) Z3 M( Q
  还有极少数评论,用一些耸人听闻甚至不择手段的言语,对于国展组委会、评委会及广大参与者、入选者等,进行毫无根据的指责,甚至攻击或谩骂作者和评委。对此,有摄影界人士认为,这不仅对所有关心国展、爱护国展、支持国展的广大摄影人的感情有所伤害,也为艺术的神圣和摄影家的美好形象带来消极影响。在互联网道德建设成为社会公共话题的今天,这样的方式是不能被广大摄影人所接受的,也不符合鼓励实名制、提倡有担当的“互联网公民”的道德要求。7 Q1 K7 J1 q1 [! Z; r4 j2 C
  国展组委会有关方面负责人表示,国展入选作品公示,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业务探讨的开放平台,也为监督和参与提供了一个窗口,大家热爱国展、关心国展的行动是令人尊敬和感动的。18万余幅参评作品中,能够最终入选的毕竟是极少数。参评者无论入选与否,都应该本着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来推动摄影事业发展。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来稿数量的大幅增加,并不能说明展览质量也一定会大幅提高。提升艺术水平,加强思想修养,是我们摄影人长期努力的方向。 ; [+ o* r0 h( U+ }
/ v) C: \1 u3 q' `6 \
  国展来稿量的巨大和广大摄影人的热情关注,再一次证明了品牌的魅力,也对建设品牌、办好国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更让我们对中国摄影事业繁荣发展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豪迈之情。2 c% h5 f3 a3 ^3 I3 U
( Z5 Q# b- r0 m0 l* m8 d
  相对于往届国展和其他摄影活动的作品公示环节,本届国展做得更为公开、透明,不仅全部展示了所有入选作品及相应信息,而且开通评论。所有摄影人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通过公示页面,及时留下自己对于某幅作品甚至某一类作品的意见和建议。加上号召网友投票推选“网络最高人气作品”等全新举措,本届国展既有专家评选,又结合公众参与的形式,得到了不少摄影界人士的肯定。
  据悉,本次公示前,中国摄协还通过相关媒体和短信平台及时向所有国展参评者和所有中国摄协会员发出提示信息。中国摄协一位负责人说,近3万名参评者和协会会员,再加上许许多多关注国展的摄影界、社会各界人士一下子同时登录公示页面,难免会造成网络阻塞。- N! u* Z, B% M0 s8 f
&&d2 a1 G, P/ P( c, q4 q/ y! E
  作品公示作为国展结果揭晓之前的必备环节,正是为了保证其公平、公开、公正,发动社会力量来监督进入入选名单的作品是否符合国展征稿启事规定。组委会在公示期满后,结合大家的异议,通过专家排查与验证等方式对所有入选作品进行鉴别,以保证最终评选结果符合规范。5 I3 ^- T" t+ s) l& m&&Y
  有网友认为,“公示是一种检验,不仅要检验入选作品的优劣,还要检验入选作者的诚信”。其意思是说,作品公示环节显示着国展组委会的诚意,同时也是对其作者诚信水平的检测,尤其是在纪录类入选作品是否因PS改变了原始影像等环节上,这一程序十分必要。
6 s* M# N6 |2 M, H* Q
  更有网友公开发表意见称,国展作品公示“既然给了摄影人以机会,摄影人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对公示作品的好坏公开发表意见,有话说在明处”,他同时表达了广大摄影人的心声——“真心希望摄影比其他的行业更纯洁、更进步”。
引用 书法如何准备参加国展作品(备战国展秘笈)&&
/ d- l% T6 D& ]! @
09:52:08|&&分类: 书法 |字号 订阅9 C: \% ^' x+ y. D/ K* u
本文转载自希夷堂主《书法如何准备参加国展作品(备战国展秘笈)》
; X0 r) e0 Q# o9 o& N
/ V$ r4 ]" t6 ^* v7 w5 g
希夷堂主 的 书法如何准备参加国展作品(备战国展秘笈)
如何准备国展作品?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评审的时候顺利过关?备战国展秘笈!!!&&(转自网络文章)
7 o6 i' `% X! f8 N: }- W6 q: o
写在前面的话
&&九届国展已经拉开序幕,列为看官一定在思考如何创作,怎么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入展。
&&如何准备国展作品?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评审的时候顺利过关?这里面其实是有诀窍的,诀窍是什么?我慢慢的和大家道来。
&&不过我郑重声明,您要是吃了我的药,病没好,别怪我!您要是病情加重,也别怪我!( U' b9 }9 P' n5 H4 \9 N
&&特别强调本系列讲座仅供参考!!!
&&第一招:瞒天过海- @+ Q$ z( j+ |' R& o# x
& &九届国展特别规定了册页的入展数量不超过5%。那么,我们分析一下册页的概念是什么呢?其实册页没一个非常严格的概念,书法作品的形式也没有一个严格的概念,因此我们偷换概念。0 Q8 G* V8 V7 S' c) R' s# G
&&您把您想创作的纸张裁成册页那么大的数张。写好以后呢,粘贴在一张比较厚的纸张上面。注意:1、粘贴的时候最好沾四角;2、不要沾的太细致和规矩,以免被认为你是托过的。背纸,就是被粘贴的纸张,1、最好选择厚一点的(比如粉签纸、泥金纸、泥银纸)。2、背纸最好裁成册页的宽度。; l1 Y' r$ A6 z9 }
&&这样实际也是一本册页的形式,但是无论怎么说,这不能被称为册页,因为:1、不是装裱的。2、没有硬封面和封底。3、这应该算手卷。
&&优点是:你可以把要写字的纸随便写,写的不满意扔掉重新写,总比创作一个完整的纸张要简单的多。- \- B- i# Y& X+ Y! j
&&邮寄:您可以把那个背纸弄成册页单面那么大的折痕,粘贴好后,按照折痕折叠起来,类似册页那么一本。这样在评审的时候也不会皱巴巴的影响卷面的干净程度。
&&窍门:第一页的题签您可以特别写上:xxx书古人诗词手卷。目的是强调一下:我这是手卷,不是册页! / K2 c( U&&}1 B# ]&&Y% X* k" M&&q
&&第二招:借尸还魂" a: W/ W- f! U% A
& &很多作者可能会很迷茫:展厅中我们怎么才能让自己的作品具有古人那种形式感?很多作者也很迷茫:写一件作品应该怎么考虑格式?/ F! f' e3 V! n: d: S8 \0 q- k
&&于是很多作者去翻翻国展的作品集,看看那些获奖入展的作品是什么样的,然后照着弄一件。其实我告诉你们,这样去模仿一件作品的形式还是很粗糙的。应该怎么弄才不粗糙呢?听我说:
&&1、先确定你要写什么样的作品。是横幅、手卷还是条幅。8 y: O' g$ i3 c8 Y" N
&&2、找一个你比较认可的形式的作品或者字帖的图片。' ^3 U; S3 z4 o1 X' `" d
&&3、找一把尺子。0 B# h$ M. t" n) [9 \# q# n" d' n9 [
&&4、用尺子测量你要模仿作品的字大小、行距大小,然后同比例放大,这样就确定了你要模仿的作品字、行的坐标位置。* y) @! G0 K
&&光这些还不够,继续往下听,下面我们要做细致的工作了。; R2 F7 p' e3 M# Y% m. M8 z
&&1、研究一下你要模仿作品每一行的中轴线,最好根据每个字画出轴线左右摇曳的曲线。
&&2、确定每一行那些字中,哪个字多大、哪个字多小。8 j! T' r2 m4 |0 y8 Z
&&3、确定每一行字中,哪个字是变形的、哪个字是伸张的、哪几个字是牵连的组合。
&&4、确定行与行之间的穿插关系。
&&5、确定落款是怎么写的。
&&不管是横幅、手卷、条幅,只要你把这些做到位了,就行了。可能有人会说:不同的内容,依样画葫芦能够套进去吗?我告诉你:你试验一下,别管古人第一个字是什么,你也大概照着那么写,虽然内容不一样,按照人家那种章法模式搞出来以后,效果绝对比你自己创造出来的高级多了!因为古人那种章法是经过多少年检验出来的。
&&再者,如果你想以获奖作品这样做一件属于你的作品,也可以运用这个方法。7 F! \9 X" I% l& {6 N&&g- D
&&: i4 @6 H&&p0 y
&&还有最省事的办法:. Y+ \- g. G6 @; m7 A6 ^- M3 Q
&&1、把古人的手卷作品变成条幅。这和临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明白吗?
&&2、比如:获奖作品有书写古人论书句子的那种,你在其中偶尔添一两个无关紧要的字,然后去掉相应的无关紧要的字,那样就是你自己的内容了,也不属于临摹:)0 d+ e5 O3 s&&W
&&第三招:雾里看花4 d- A9 h2 N0 ^% Y, Z
& &事实上,这些年的展览越来越注重作品的形式感。也就是说,大家已经开始发觉,作品的形式在展览的评审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好的作品形式感是往往决定评审中的“生死时刻”的。) h0 h7 I8 R4 ^
&&既然如此,我们这个讲座前面的部分我尽可能的和大家多多探讨“形式”的问题。
&&我们的作者一直在:纸张颜色、拼接、打好多印章等等上面下功夫,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形式创新其实很简单---改装!* }3 `. J2 H. w4 J2 s
&&下面我们来说一个改装的方案:
&&画像题跋、拓片题跋大家见过吧?就是一个图案为主,题上很多文字。那么好了,我们投稿的作品可以用这样的形式吗?大家觉得不可以吗?我觉得可以,但是需要改装。
&&1、首先,我们最好改装成手卷。
&&2、图案绝对不能太大,喧宾夺主就完蛋了!5 _' Q9 C1 v! N! z4 i
&&3、如果是手卷的形式,可以用一个小的图案或者图案的颜色尽可能的浅,或者图案的颜色在纸张的背面。9 B$ w' D' }; `: f" z5 l8 R
&&4、图案最好是汉砖或者陶文。因为相对小。瓦当似乎也可以。" K& U, _8 R% {- F
&&平时,大家喜欢用印章来装点作品,这次国展大家是否可以用我说的这种方法呢?这样弄出来的作品还是蛮新鲜的。只要能吸引评委的眼球,夺得评审的“生死时刻”,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这样的作品,是美女簪花呢?还是雾里看花?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我扔了砖头了,看大家能否想出“玉”来。
&&第四招:美人计 - n&&I0 m6 O5 I& J
&&人皆好色,评委也好色。* A' u# t* ?) ?" h6 I
&&人好之色,女色;评委喜好之色,色彩。
&&前些年学院派书法一出来,书坛上下一片哗然,大家骂声一片的原因就是:拼接、色彩。可是大家现在看一下,展厅中的作品有几张是白纸黑字的呢?不都是彩色材料了吗?!不都是拼接的形式了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作品和展品的区别。展品是放在展厅中的,展品是要在大场景下从几千件作品中脱颖而出的。所以你要想出奇制胜,你必须有吸引评为眼球的高招。2 D0 b( A4 D% k&&T& B" l
&&啥高招?那就是用色!我叫做“美人计”,如果你得投稿作品是美丽的姑娘,那何必不给她上上一身光彩夺目的衣服呢?陈振濂教授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出嫁的新娘如果不穿的光彩照人,那说明你自己都没有把自己当作一回事情,那么新郎会把你当作一回事情吗?换句话说,在国展评选中,你都没有把作品当作一回事情,你说评委会当作一回事情吗?; X0 C* D; K( W) c+ K
&&' N! @+ Z&&d/ [* ^&&A9 o
&&所以,要想让你的作品有出奇制胜的心愿,那么首先从色彩上、形式上给你的新嫁娘好好的打扮一番吧,谁都好色!1 a: T* R$ N& Y8 r! Y
: ]7 N$ n/ g, X9 u9 @5 [# f7 \
第五招:苦肉计
& &古人有三十六计,三十六计中有“苦肉计”,古往今来苦肉计一直在使用,尤其是在各个领域不断地被使用。7 n7 {" O: Z# _/ P' q4 `
&&书法可以使用吗?答:可以!) J+ @& `5 f: {. e. T
&&怎么用?展览中用啊。展览中怎么用?列为看官且听我道来:
&&你要尽可能得让评委觉得你对展览是极其重视的,你的作品是花了很大心血的,这样的话他们都不舍得干掉你的作品。具体操作:
&&1、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和体力,你就干一个8尺横卷的小楷,字越小越好,哪怕把《四库全书》抄一遍。我曾经亲眼所见一个评委抚摸着一件小楷作品感叹道:“真不容易啊,抄了十几万字的小楷,给弄个提名奖吧!”
&&2、混充残疾人。这招太苦了吧?不!苦肉计的核心就是“越苦越好”!最后在作品后面附上一张纸,说明你身患残疾,用书法与病魔作斗争,用这个感动评委。(注意字数简明扼要,字数太多没时间看)。1 N6 }" L8 |( z8 C( l7 f
&&3、用右手写,然后特别注明”左书“。那评委一看:”我靠,左手写这么好啊!“。
&&4、用右手写,然后注明“臂书”,就说你没有手,是用手臂书写的。3 X2 T8 g7 k& x2 ?& p) ~4 N3 e
&&5、在作品后面特别注明你是97岁(注意身份证号中有出生年月,修改一下)。评委一看:“我靠!百岁老人啊!”2 l% x1 n& \! D2 X
&&6、还有很多苦肉计的类型,大家开动脑筋自己发挥。。。
&&上面这些办法大家可能嗤之以鼻,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展览评审竞争激烈,这些方法总比请枪手代笔强多了!不管黑猫白猫,入展就是好猫!
&&苦肉计,用不用在你,说不说在我!嘿嘿" s+ h5 C. h1 f/ `! w! \
&&第六招:倒挂金钩: P' O' P% C: ]' [* |; S7 ~$ C: D
& &《谜踪拳谱》里面有这样一句拳诀:“左手晃动螺旋式,随机应变任我为。”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要有“根”,还要有“虚晃”的东西,只有做到了虚虚实实,才能做到自由的变化和应对不同的情况。
&&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入选展览,入选展览当然重要,因为你要忽悠别人总的有一个“中国书协会员”的证书。我见过各式各样的书法培训,什么冲刺班、集训班、名家班之类的,到底效果怎么样只有那些积极参加培训的人心里明白。但是书法忽悠学不这么弄,这种打法太常规,这些蹲马步、站桩、打沙袋都是最基本的。今天我要讲的“倒挂金钩”就是出奇制胜的一个招法,大家听仔细了:
&&不知道大家分析过每次展览的投稿情况没有?尽管我们以及展览馆方都公布这个数字,我想大家一定没有留心,那么且听我细细道来:现在去找一本展览的作品集,看看最后面几页是不是港澳台以及海外的?看完了吗?什么感觉?不用你说我就知道你心里想的:“水平一般啊。”是的。可是他们为什么会入展呢?原因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书法忽悠学就是要在最司空见惯的情况下出来意想不到的招法。因此,这一招倒挂金钩的具体技击要点之一就是:
&&1、如果你的书法创作水平差不多的话,你把你的作品寄给海外的朋友,委托海外的朋友寄回国内收稿的地址,但是最关键的是你的身份是要变成海外的(我觉得这很容易,没人会查的)。如果你的投稿变成了海外,那么你就相当有可能入展。入展了你却在海外名单里面了咋办?到时候打电话解释:“作品是我的,是我妈妈帮我投稿的,我不知道的,给我改回来吧。”一般情况下是可以改回来的,他们不信你就去当场创作证明真假啊:)) 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记住:一定要等到名单公布以后打电话,否则有可能名单无效!!!!!" f4 y/ ]+ K: c! R: i# c
&&明白了为什么叫“倒挂金钩”了吗?倒挂回来了啊,嘿嘿!
&&2、东道主现象你肯定知道,为啥东道主入展的作品多呢?不要说人家都有关系都走后门了,真的不一定都这样。但是既然主办省的作者肯定会照顾一下的,这个公开讲都无所谓。可是面对东道主现象你除了升起之外,你想过“借力打力”?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其实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借力打力”。那么我们也运用一下:在大展征稿的时候,你把作品寄给主办省最好是主办城市的朋友,让他们替你用他们的地址投稿。将来一旦入展解释的时候你就说:当时我客居在该地啊。
&&要想入选展览,除了写得好、机遇之外,适当运用书法忽悠学应该是很有意义的。倒挂金钩这一招可能会让你出奇制胜。
&&这一招在我的《书法忽悠学》里面已经有了,不过面对国展投稿,我觉得还是很有用处的,特此转过来算作第五招。6 e$ R' u4 B1 w6 V$ }% }1 d+ a
&&网络上有很多国外的朋友,抓紧联系他们。比如本论坛的斑竹“有耳”就在苏丹,人很热情,把退稿费变成邮寄费给他准行
&&( ^( t# U( ^( s: K& f( B4 l5 D/ E
&&第七招:暗渡陈仓
& &每逢国展,各地书协都要组织集体送稿,因为征稿启事上面写着:中国书协会员免初评。很多中国书协会员也觉得这是我们的正当权利和应该享受的义务。* F3 @; H&&Y/ v2 n0 ]/ a$ _
&&不过,说实话我告诉你们,既然我这个叫做“国展秘籍”我就要尽可能给大家讲点有用的,欺世盗名的事情我尽量少干:
&&大家还记得八届国展山西选送的稿件全军覆没吗?大家还记得建党八十五周年苏州选送的稿件遭遇雪崩吗?我曾经问过很多获奖书法家,他们都说:“很奇怪,我获奖的作品恰恰是自由投稿的那件!”别的不用我多说了,理由留给大家思考。
&&(我要阐述的一个核心意思就是:能自由投稿的就自由投稿,最好别走集体选送稿件,别以为那是免费的午餐,免费的午餐说不定会拉肚子!(我绝对没有忽悠投稿者。)9 Y" M% f1 E+ j! s: }' K
&&如果有条件,可以两条腿走路:一件集体投稿,一件自由投稿。其实投多了也没用,因为评选在初评的时候是相对很公正的,只要你写得好一般不会有遗漏。如果你写得不好,你就是投稿100件也没用。; z# H, K: S5 Q
&&有些地区的书协要求中国书协会员集体选送稿件,这是书协的任务。不过你千万别把命运寄托在集体稿件上,该自己投稿还是一定要自己投的。这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第八招:移形换步# |6 i- [. J8 y/ k. Z7 l0 x
&&任何一个展览都有东道主现象,这已经不足为奇了,这已经成为当代书法展览的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T4 s4 X$ c1 I&&D9 }. G: d
&&面对这个现象大家除了愤懑、麻木之外,想过怎么利用吗?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看你怎么认识和利用它了。
&&比如九届国展,广东入展、获奖的肯定比以往国展比例大,那么我们不妨利用一下这个东道主现象:
&&把你的作品交给广东的朋友,地址什么的都写成广东,让他从广东投寄。这样你就成了“外地人在广东”,我想在评选的时候对你还是有好处的,如果要是分省评选的话,你的优势就大多了。虽然这么做有点那个,先别管,胜者王侯败者贼的观点大家都明白。5 n1 e. _&&N- l% n6 C# g" @
&&前面有些人认为我得这个讲座是投机取巧,是歪理邪说。我的出发点就是告诉大家怎么用最少的投入做成最大的事情,我这个讲座的核心思想就是告诉大家:有些事情是可以“四两拨千斤’的。
&&c9 T8 S1 y" h8 W# x2 U* N, y
&&第九招:龙抓手$ A3 g, C( Z9 X$ \$ j: z
& &龙抓手?对!所谓的龙抓手就是两手直奔敌人前胸,下手直截了当,而且具有:稳、准、狠的攻击能力。; Y0 b, v$ _, W+ Q: u
&&对付国展,很多人苦于没有一招治敌的的办法,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现在我就给大家说一下龙抓手的用法:' u5 L2 B) C" x1 ^7 ~
&&1、作品形式:对联
&&2、对联字数:7言联或者十言联(不要再多了)。
&&3、字体:行书、隶书、魏碑三种推荐字体。
&&龙抓手的好处:9 B' {' N: `3 }: _+ S1 D; A/ B
&&1、作品形式简单,写坏了上联或者下联可以重新、反复来。
&&2、字数少,易于掌握。各个击破,一共就20字以内。% X&&@6 K; T9 X5 i' f, J
&&3、三种推荐的字体基本都属于单字操作,章法简单,壮如算子排列,省掉了章法的难度。
&&4、学会了将来参加楹联展还可以用,如果是行书对联,将来还可以投稿行草展。所谓以不变应万变是也!' a& X4 {5 K' C, y
&&操作办法:2 {# s3 r4 M3 A&&B( ^0 O- j
&&1、去书店选择那种《古代某贴集字对联》的字帖,利用投稿前这段时间加紧训练,反复训练。
&&2、找一本国展的作品集,选择一个和你路数差不多的,重点临摹。
&&操作要领:
&&1、古代集字联最好稍加改动一些,以免太象集字被评委认为你还没有出贴。6 l" ]2 x" n7 y&&E! W
&&2、选择国展作品集一是选择年代稍久远一些的,比如三四年前的;二是选择那些商业展览的;三是最好别选择获奖作者的。因为以上这些都目标太大。
&&最后说一下对联尺寸:最好8尺,小了在评选的展厅太吃亏。
&&好了,本讲座就到这里,具体怎么用看每个人的造化了。。。% n4 C) T& _) R" u4 F& H2 a, @) G
&&第九招:化零为整4 p. `) {' j3 O- ^
& &有人可能觉得老齐你把成语用错了,其实我没有!9 s8 B8 P( d& i& `
&&为啥这么说呢?大家在准备国展竞赛作品的时候,都有很大的压力---放不开。越想好好写越写不好。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咋办?我给大家出一个主意----化零为整。
&&大家都有一种惯性思维----作品要一气呵成。谁规定的?没人这么规定啊,但是大家为啥要这么写呢?其实这么一气呵成的创作,成功率很低。我来告诉大家怎么干,嘿嘿。。。# ^. s* ]+ v$ G9 a
&&比如:要写一个八尺屏,我们不妨把他分成5块来写,将来每一块用装裱的“条线”粘起来。这样的话,你就可以独立的创作这5块作品了,任何一块写的不满意你可以扔掉重新写,直到你自己满意。等5块都满意了,你统一粘接起来那就是议长几乎没有问题的作品了。: h( n' r0 e&&S( F# @. p2 I/ U+ `8 {- @. C
&&这总比你写一张完整的作品省事多了吧?成功率高多了吧?嘿嘿,那还不这么动手阿?还等啥呢!
&&大家开动脑筋,用我这个思路,你还会想出很多类似的形式。
&&大家记住:别说我出的主意
国展忽悠学之忠告篇(系列)&&]- W" l" s&&P7 i7 w# O$ w
齐玉新& b& C. T" l
国展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一门学问,因此,有关国展的话题似乎应该成前些时候我断断续续的发了一个《备战国展秘籍》,那其实就是国展忽悠学中的一个章节而已。
& &列位看官,我可没有忽悠你们啊,我可是实实在在的替作者们着想啊!临近国展之际,各种国展冲刺办如同雨后的春笋一般(没想到三伏天的雨后也长笋,还是春笋)涌现出来为国展推波助澜,国展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也召开了,导向性的思想也出来了,这位炎热的夏日无疑又浇上了一勺热油。唉,今年的大雨让天气不是很热,可是洪水又爆发了。值此全民抗洪之际,我也想下点毛毛雨(不是大雨,诸位看官不要担惊受怕!)。因此,在清凉的夏日里我决定给大家贡献一个系列《国展忽悠学之忠告篇》,仅供大家参考!仅供参考,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哦:)1 }; J0 T; s0 p/ S* I
7月里的小雨哗啦啦啦哗啦啦啦下个不停。。。
第一篇:投稿作品几件最合适
经常听到有关国展投稿数量的话题,据说有的人每次国展投稿都是几十件的干,类似伦敦上空的轰炸机,少的也要5件以上。地毯式轰炸果然有效?9 I! p8 N: A. B! Z
& & 根据我的经验(咳!俺都不投稿,还舔着脸皮说经验,汗!),一般两件稿件就够了。为啥?一件作品可能会沦落到与你审美大相径庭的评委组中,那相对来说比较郁闷。两件呢,基本就容易岔开了(具体两件稿子怎么投,参见我的《备战国展秘籍(系列)》。至于说十数件,一点用都没有,因为你重复的作品在相同的评委分组中不会因为你投稿件数多而打动评委的。记住了:2件!多了没用,除非你有钱。
第二篇:新手最好别投国展
每次国展都有很多新手积极参与,其实我们这样分析一下:国展,我们不妨指向为:全国书法篆刻展和兰亭奖;单项展,我们不妨指向为:扇面展、青年展、新人展、楹联展、正书展。。;商业展,我们指向为诸如: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建党85周年、小榄杯、纪念什么傅山老子之类的展览。。。
那么我们一起来分析:国展,中国书协都明确表态,全国展、兰亭奖是中国书法的最高规格的展览。既然是最高规格的展览,那不是一般人参加的活动。这样的展览必然高手云集,所以新手没戏!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基本没戏!即使你看到展览作品集中有一些很烂的作品,这个请你放心,这绝对不是评委看走眼让作者侥幸进去的,明白吗?如果你是新手,还想通过展览获得中国书协会员资格,那么不妨找机会参加那些单项展览,毕竟单项展陈忠康、陈海良、李双阳、张东明这些家伙是不屑于参加的,所以你的机会大大的!或者,铆足劲头参加那些商业展览,商业展览获奖一样具备中国书协会员资格,明白?单项展、商业展是发掘新人的展览,国展可是选拔人才的展览,不要搞错哦!奉劝那些新手、老年大学的书法作者,真的不要拿你的人民币拿你的辛苦和国展开玩笑,侥幸的心理是绝对不可要的。说穿了,不是全国会员、没有上过展览的,你上国展的可能性极小!
第三篇:作品尺寸与作品形式的问题
作为作者参加国展作准备,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考虑作品的形式问题。那么什么样的形式更适合展厅呢?(或者适合评选)% j- U0 v$ _* b4 R3 N$ N
通过几次在国展现场观看评审,我觉得还是条幅相对多一些,也比较受评委和承办方乐于接受,同时条幅相对也好书写也好把握。不过我需要说的是:6 ~2 Z7 y2 C* [
1、% g: V# B( V0 P" ~+ R&&F& N
最好别觉得8尺条屏很大了,一旦挂起来,就显得很窄很单薄。+ o&&`6 x3 {" l: X; z+ _0 N
我觉得8尺整纸长宽比例相对好看一些。. o6 U9 `% q3 }: i0 p
8尺4条屏比较好看。
千万别觉得6尺的不小了,放到评审现场,在那些大作品中,显得很猥琐。
5、' N2 v: g/ b' M, v8 i6 d
四尺对开、四尺整张?您就省省吧,别投了。- X3 j: C. n' J$ y1 ?& P1 f, k
8x8尺斗方不妨考虑一下,那种现场效果的确不错。) n! l4 N# u* Y( w9 D) F: y
参考一下理解展览作品集,统计一下哪种作品入选比例高。
8、# E' W" P6 Z/ x9 R& }* T+ {
尺寸要严格自己把关,宁可少几厘米也别超了,因为尺寸干掉是本世纪最委屈的事情之一!0 g1 I: L$ g0 I& _# Y" U2 E8 o
限制横幅,控制册页、手卷的入展比例,这是历届展览的惯例。(纪光明先生语录)6 g1 e, a' D3 {! J
作品的尺寸请大家遵守征稿启事的要求。八尺幅度已经能够展示书法艺术水平了,这也是广交会场馆能够展出的最大限度。(纪光明先生语录)4 |( U% E! P7 i* K( b
11、关于托裱问题,除了小件组合式的作品可托之外,其他作品都不要托底,更不要装裱。托底的作品在投稿时,请自己做好包装,以致不损坏。
12、至于是否使用绢,这个无所谓的。写得不好用啥都没用,八届国展评审现场有评委面对一个8条屏绢本草书遗憾的说:“这可以做多少条裤子啊,拿掉吧!”
13、宣纸不要太花哨,现在评委不是很好色了。) S; S. X) }8 y& J' e2 p
第四篇:心态问题
貌似乾隆皇帝说过:“书乃游艺之技。”具体谁说得我也记不清了,管它呢!2 a$ m0 N, V. L8 b
书法,在当代,应该是一种业余时间的休闲食品-----毕竟绝大部分书法家都有其他的工作。如果把零食当作主食来吃,不仅吃不饱,而且也会营养不良。3 X( I&&c. B5 ?- I( Q8 D
可是,这几年因为备战国展有累死的,有因为书法离婚的,有因为书法语无伦次甚至神经不大正常的人很多。我觉得书法搞到这个程度,即使繁荣了,精神病院也繁荣了!
如果王羲之看到大家这么搞书法,也会郁闷得去裸奔!
不是入了国展就成了不一般的人,中国书协有8000多会员。
不是加入中国书协就能卖字,书法能卖钱不是光靠水平。) d: s" _( {% X+ |4 f$ r
不是获奖了就能出人头地,关键要会忽悠。(有兴趣地可以参看我的《书法忽悠学》,论坛“七嘴八舌”栏目有。); \' i% h8 o7 t, S; N& e0 @" U; ~
不是你写得好就能上展览,风格、评委审美取舍、评审时的疏忽、评委瞬间打盹。。。如此等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入展了也不要像范进中举一样开心(那样对心脏的承受能力绝对是一个严峻考验)。落选了也不要怨天尤人大骂评审不公平。纪光明先生不是说了吗------“但世界上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公正,我们只能保证尽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语见《纪光明先生关于九届国展答网友问》)”
在这里我真的发自肺腑的忠告参加投稿的书法作者们:“入了就入了,落了就落了”,大不了像崔建唱的“从头再来!”书法家同志们,不要因为展览的结果闹得老婆孩子小心翼翼的,不要闹得寝食不安影响工作,说白了,书法就是玩,既然是玩,开心最重要!' i( `7 |$ Z4 g3 ?: n0 P9 V* z
书法家同志们,正确地看待国展,正确地看待结果。不是有人说过嘛------人生的第一精力用在当官上,第二精力用在赚钱上,第三精力用在泡妞上,剩下多于精力搞书法。
第五篇:当心失手4 x- M& D* l8 w2 b" i&&e
在第二篇中我讲过了,投稿作者要掂量自己的分量是否投国展,因为我深深的知道书法作者尤其是基层书法作者经济上都是比较窘迫的,一件作品的评审费30元+50元的退稿费也不少,我的目的是:与其那么大家可能会觉得,国展一定是高手角逐的擂台赛。是的,可以这么说!但是高手们你们也别得意,我这里就警告一下高手们尤其是那些经常获奖的骄子们-----慎重参与!!!
说走国展这个独木桥赌博,还不如把省下的钱在炎热的夏季买个电扇、给老婆买一把遮阳伞、给女儿买一个美丽的裙子划算,真的没有必要做分母让中国书法虚假繁荣!
其一:既然你获了那么多奖,你就要好好珍惜头上的光环,万一这次失手入展或者再弄个入选,那人丢大了啊!用赵本山的话讲:“以后你还怎么在文艺圈儿混啊???”大家会觉得你不行了!
其二:高手一般都是见好就收,俗话叫做“急流勇退”!比如陈忠康人家自第六届中青展、第七届全国展获大奖后再也不出山了,因此陈的最高境界永远铭刻在了老百姓心中!3 z$ m# U% d
其三:王金泉获奖多吧?但第二届兰亭奖就在家门口与获奖失之交臂,他徒弟那一辈的都获奖了,这以后让家禽界怎么看?嘿嘿,高手啊,要学会珍爱自己,别觉得自己那两把刷子不错!
其四:这好事总不能让你一个人独揽了吧?所以即使你水平高,也不能总让你获奖阿,上面不是说了吗:“要不断发现新人”!这还用我解释吗?比如福利彩票,要是中奖的总是那几个人,谁还会买啊?对吧?哈哈。。。
对于高手而言,多一次少一次入展无所谓,有所谓的是不要失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句老话要牢牢记住,现在艺术品市场可是很在意你的公众形象哦:)2 a/ f" J9 e- m+ g&&v+ P" u
高手们,珍爱自己,谨慎出手,应该从运动员转换成教练员了,不要让你们的粉丝失望!
“话评选、析国展”系列之一
该如何客观评价纪录类作品
以国展为镜,可以知得失, @% e, i4 J1 ~; M0 k
6 x% W5 T' a$ ^: F4 b
5 O- c8 g4 ^/ S0 s" @5 b
  有人说,国展是两到三年一次的中国摄影作品的大检阅;也有人说,国展是一个时期全国优秀摄影作品的大集纳;还有人说,国展可以集中反映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的现状……无论怎样,国展作为一个颇受摄影界关注的话题,其评选结果、展出作品及引来的众说纷纭的评论、各抒己见的建议,都证明着大家对于国展的热爱之情。, j) J. y3 u" M, B% M
  无论是把国展当成一次检阅,一次集萃,抑或是摄影界客观现实的缩影,作为每一个关心国展、关注国展的个体,面对那么多作为标本的作品,面对公示期间诸多的评论,面对周边影友公开或私下里谈论的某些印象,都应该从国展展示的作品中,获得不少收获。
  国展仍采取传统的评选作为参评作品的基本评价方式,尽管实施分类评价体系,实行专业评委票数、分数加权,引入复议程序、网络公示及开通评论,评委的知识结构、身份背景等力求搭配更加合理等诸多改进措施,意在让评选本身更公平公正,程序和结果更透明公开。但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对于国展的全面了解,既需要从主办单位发布的相关信息和评选结果着手,也需要从评委们对评选进程的介绍和某些作品的评价等着眼,更需要关注本报等媒体进行的相应解析和导引。: c3 R$ o4 S( Q( N
  “话评选”是对评选中的一些宏观趋势和微观细节进行详细报道,“析国展”是在介绍这些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相应评析让广大摄影人更明晰国展作品是如何评选出来的,这样的结果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和影响力,甚至可以让大家明白,为什么有的作品脱颖而出,有的却名落孙山。5 ?) h7 Q( j% R4 u$ h
  这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除了这组系列报道之外,近期也将推出关于国展的其他文章。相信这些对于大家进一步了解国展,了解优秀作品出炉过程,了解评委们条分缕析的评选幕后,了解国展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摄影现状,甚至对于丰富参评同类摄影评选活动的经验和技巧,均会有所帮助。
  古人语云,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如果我们把一幅幅国展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把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落选的作品,均当作一面面活生生的镜子,细加观瞧,客观分析,是否也能悟出更多的得与失呢?这亦是推出这一系列国展报道的初衷所在。
4 A7 @" M1 ?0 x
  摄影的主要功能是记录,这是几乎每位摄影人都接受的主流观点。当摄影的记录功能作为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的重要一翼,以“纪录类”名义出现时,本次国展,该类不仅吸引了几乎占全部18万余幅来稿总量一半的投稿作品,而且在评选和公示阶段,引发的包括评委和社会公众在内的争论也最多。纪录类作品,记录的是我们正在经历或者已经经历过的现实生活,记录的是我们的所见所闻,记录的是新闻事件、深度专题、生活点滴、景观风物等等,题材之宽泛,来稿之庞杂,除了在“不得改变原始影像”的硬杠杠上采取一定技术手段加以查验外,其他的评价标准和认知理念,均掌握在评委和公众自己手中。
  在国展纪录类作品公示期间,包括一些经典新闻照片在内的不少作品,都在公众层面、尤其是摄影人和网友中间引发了一定程度的争议。这些争议,正反映了摄影界对于纪录类作品的评价,认识上仍有些值得探讨之处。) I2 K) b6 L3 v
评事件还是评画面
  这个话题在新闻摄影评选中,一直是个问题,放到国展这样的综合性摄影评选的纪录类,则体现为题材与影像表现力如何平衡的问题。面对一些优秀的纪录类作品,有影友提出疑问,好新闻与好的摄影作品能画等号么?大家认定的优秀纪录类作品是,既要有好题材,更要有好画面。) [2 O5 s8 ^7 m" V8 \( v
   的确,这种说法完全正确,也正是国展评委们掌握的原则——题材与画面二者俱佳的作品往往能获得殊荣。尤为重要的是,在重大题材和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影像的比较中,评委们的意见是,重大题材的经典瞬间固然有其无可替代的精彩,但源于日常生活的佳作更值得鼓励。因而,我们可以看到,本次国展金质收藏作品中,既有《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刘应华摄)这样经典的汶川抗震救灾瞬间,也有《上海白领的早班地铁生活》(田鸣摄)这样的城市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更有《归途》(陶明摄)这样以平凡生活的视角折射2008年初发生的冰雪灾害的以小见大作品。其他级别的收藏作品和优秀作品中,上述不同题材都相应存在。作为新闻摄影记者,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李舸评委认为,国展的纪录类评选,与较看重重大题材的传统新闻摄影评选不同的是,更多影像来源于基层,来源于生活。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大量拍摄表演活动的“假民俗”照片,即使画面表现再好,如果没有特殊的观点与视角,往往会直接被评委舍弃掉,因为这些照片本身承载的内容已与纪录类倡导的宗旨有些相去甚远了。' z' p3 q5 q9 C* X
影响力与传播因素
  可喜的是,本次国展入选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公众心目中都忘却不了的经典瞬间,如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奕启拍自冰雪灾害期间广东火车站上的《爱心接力》,公示时就得到广大网友一致好评。但面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贾婷在巴黎拍摄的残疾运动员金晶保护奥运火炬的瞬间,就有部分网友认为,应该突出“艺术水准”,而不应该过多地关注事件本身。还有人认为,像贾婷此作等得到很大程度传播、并在其他摄影展览中收获了至高荣誉的作品,是否还应该出现在国展参评作品中。$ N& Y% y4 d2 u3 r
  无论是哪一类摄影作品,都必须通过传播产生价值。即使那些从未示人的优秀作品,通过入选国展和相应展示,也是一种效果颇佳的传播。从这个意义上看,传播本身对于照片在公众心目中树立印象,增加其曝光率和影响力,是有一定作用的——这些,必须建立在作品本身综合实力占优的情况下。
  像贾婷拍摄的金晶护火炬的瞬间,本身是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中突发的事件。这个画面,向世人证实了“藏独”分子阻挡奥运火炬传递的“让人无法接受”(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语)的真相。可以说,这样的照片,一点儿也不次于汶川大地震等灾难中产生的诸多优秀作品,其对于北京奥运这项举世瞩目的重大活动的影响,远非用简单的语言可以说清楚。从这个意义上看,这张照片完全有理由成为国展舞台上的佼佼者,完全有理由成为值得永久留存的中国摄影史册上的佳作。0 U, _6 A! B; a: @* }! y! j- Q' |&&G! {7 Y
  同样,中国宇航员费俊龙拍自太空的地球影像,也因为其独一无二的特定价值,足以成为国展和中国摄影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获得银质收藏荣誉的华商报记者张轶拍摄的《挟尸要价》,因为其在互联网及平面媒体的广泛传播,早已成为最热门、最受公众关注的摄影作品之一。尽管影像表现上并不完美,但并不影响其成为佳作——这样的瞬间只有他捕捉到了,而且发人深思。! O7 a+ D9 ?5 G1 ^, A
. X6 p% Q1 w5 ?$ m5 X: `
在场与再现
  在对一些优秀作品,尤其是在一些常人难以到达的场合拍摄的特殊视角或特殊事件的作品,总有一些声音在说:“我在场的话也能拍得到,而且可能比他拍得好。”
  这样的假设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如果细想,类似场合,并不只有一位摄影记者或摄影师在,为什么有人能从同样的场景中拍出别人难以抓取到的难忘瞬间呢?这就是摄影者综合素质的体现。我们可以自问,假设自己在场,能否以这样独特的方式再现那个场景呢?估计谁也不敢肯定,因为现场的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恐怕已令人难以应付了,何况见缝插针地拍到自己想要的独特画面呢?
  纪录类摄影作品要求摄影者必须在现场,能否以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摄影语言方式拍好这个题材,则考察的是摄影者再现的能力。对于贾婷拍摄的金晶护火炬的瞬间,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在一名‘藏独’分子被法国警方按倒在地、金晶抱紧火炬怒目而视的时候,在‘藏独’分子的推搡中,贾婷拍下了一组独家的照片。”尽管画面中有个别似乎影响整体呈现效果的元素,但能够在这种情况下,拍到这样一个瞬间,尤其是以“一图胜千言”的效果让大家对于“藏独”分子的破坏行为生出愤慨,怎能不证实着拍摄的难度和作者的扎实功底呢?' F3 f+ ]4 @9 X0 S8 T0 |( Q
  另一幅入选本次国展的盖帝图片社摄影师李锋拍摄的“刘翔退赛”瞬间,是从看台上抓拍到的,用独特的视角呈现这一颇受国人关注的事件,与那些在赛场上采访的记者拍摄到的影像相比,更含蓄、更耐读。看台上拿相机的人有千千万,李锋此作,还是体现出他对于瞬间的独到把握能力。, f$ n2 Z3 t9 A* M
2 G5 R9 D# g5 A- x
不只是光影构图: ~2 E5 k, D0 |- @6 Z+ B, S9 p$ k( J4 `
  在《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的众多评论中,有一则这样写道:“作品中那种刀削斧砍雕塑般的形象是可触摸的,在生死攸关危难当中的大爱精神是可感知的,军人那种阳刚之气永远给人以力量和雄美”。这则评论还介绍了刘应华后来为照片中被托举的伤员王兰捐款并鼓励其勇敢生活下去的故事。很显然,这一幅作品的价值,已超出画面本身的表现力及其代表的众志成城精神,还成就了一段照片之外的佳话。
  获得本次国展银质收藏作品的《当代中国三百六十行》,是青年摄影师李雁刚用数年时间拍摄的一个专题中的8幅,因受征稿要求所限,我们无缘从国展作品中看到其全貌,但这组专题,远比那些对同一场景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组合而成的组照更有深度、更有内涵。* k8 ]/ \/ C5 H5 g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优秀的纪录类摄影作品,除了得有相应的摄影表现力外,其意义更体现在为历史留真、为人民留影的宏大层面,体现在对于时代和社会的热心关注与真实记录层面。在纪录类公示作品的众多评论中,我们往往看到这些点评:画面凌乱、元素重叠、拍摄角度欠佳、主体不太突出、曝光有些过、画面有些不够集中、颗粒粗糙、模糊不清……固然,影像已无处不在,罗伯特·卡帕的《诺曼底登陆》那样一张虚乎乎的照片也成经典的故事了,但对于一些拍自突发事件现场的作品,在光影、构图等技术方面的苛求,是不是有些吹毛求疵了?
  技术层面过关是优秀摄影作品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作品本身的题材、影像表现力、影响力和传播度,甚至拍摄难度和幕后故事等,都会成为评价纪录类作品优劣的外在因素。比如获得纪录类铜质收藏荣誉的华商报记者李杰拍摄的《地震来了》,如果不是拍自汶川大地震发生后3分钟,就没有更多价值。面对大量质疑这一场景是否摆拍、是否演习的评论时,照片的拍摄时间便成为最关键的证明。后来,作者的自述和照片主人公的现身说法,才让这张照片的价值得以凸显,事实本身得以确信。; `3 h" R- N, `/ P5 K6 [; ]
   一位网友的一则评论,正代表着对于纪录类影像的客观评价态度,他写道:“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华丽的色彩、漂亮的光影、完美的线条只是摄影过程中对完善主题的辅助追求,不是摄影的必然。没有内容,只有浮华形式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它只会引发你的拍摄兴趣,不会影响你的思想,更不会改变你的人生。看看那些朴实无华、甚至是土得掉渣的纪实作品就知道,有些作品可以震慑到你的灵魂深处……不看作品内容,只注重光与影的形式,这是摄影的误区!”" q: p+ k8 ?4 X. x+ V
平凡生活也有闪光点
  在对重大题材和经典作品给予关注的同时,其实评委和广大读者一样,也希望看到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来自日常生活的优秀作品。新华社高级编辑陈小波评委就明确提出,纪录类应该更多地倡导对于生活常态的关注,而不应该过多地呈现极端的美好和极端的不美好。/ o3 _' W: w5 g& l1 q
  平凡生活的常态,在田鸣的《上海白领的早班地铁生活》和获得银质收藏荣誉的杨健的《每天的早晨》(见本报近期1版)等作品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上班的白领、晨练的人们,我们的摄影人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员。拍摄自类似场景的照片,就是对于自身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大量表演性活动的影像,大量为猎奇而拍摄的一些所谓“趣味画面”,甚至是故弄悬虚的一些摆布出来的场景,相对于这些朴实无华的影像,就有些相形见绌了。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雪花啤酒三等奖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