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铜权上刻的文字秦时明月顺序是什么么字

秦代石刻文字
查看: 2508|
评论: 0|原作者: 黄惇|来自: 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
摘要: 秦代石刻文字 秦代石刻文字,在秦代书法中占有重要位置。如前所述,虽然目前最早的石刻文字标本可追溯到殷商,但在两周金文大盛的时代.欲寻找石刻文字的痕迹,却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战国初年《石鼓文》《诅楚文》等 ...
秦代石刻文字& &秦代石刻文字,在秦代书法中占有重要位置。如前所述,虽然目前最早的石刻文字标本可追溯到殷商,但在两周金文大盛的时代.欲寻找石刻文字的痕迹,却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战国初年《石鼓文》《诅楚文》等石刻作品,便成了秦国的专利。这种影响,到了秦代便大显出来。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云:& & 锲刻文字从战国初年的《雍邑刻石》(即石鼓)起,主要的对象,由铜器转移到碑刻。铜器不易铸,地位又窄小,不足以发挥书写者的天才。到了《雍邑刻石》的文字,每篇几十字,每字块有两寸见方,这种伟大,是前所未有的。因之,有了《诅楚文》,更有了秦始皇时的几个刻石,高碑巨碣比较铜还是容易得的,所以汉代的铜器,不过记些年月工名,而宏篇巨制,就以碑为主了。& & 铭刻文字的主流变为石刻的重要转折,正是起于秦始皇东巡纪功石刻。& & 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曾有四次东巡,在东巡中为了颂扬其功德并以昭明天下,曾在多处刻石,《史记》记曰:& &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乃遂上泰山,立石。……登之罘,刻石颂秦德焉而去。……南登琅邪(琊)……立石刻,颂秦德……二十九年,始皇东游……登之罘,刻石。……其东观曰……三十二年,始皇之课石……,……三十七年十月癸五,始皇出游上会稽……而立石刻,颂秦德。& & 计峄山、泰山,琅琊台、东观、碣石、会稽与二次之罘共八石,《史记》记录了峄山以外的六篇文字内容。这八石之中,现存的原刻,只有《泰山刻石》残存十字以及《琅琊台刻石》(图3)残存八十徐字而已(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现存传世的宋以后的旧拓本和摹刻本,如明安国藏宋拓《泰山刻石》(图4)一百六十五字本,当比这两处残缺的刻石保存了更多的秦石刻资料。此外,南唐徐铉摹、宋代郑文宝刻的《峄山刻石》,虽出自徐氏之手,但依然是能够体现秦代小篆风貌的重要作品。& & 秦始皇纪功刻石,均以标准而规范的小篆写成,字形之大为秦以前历史上所未有。在这些刻石上,我们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字体呈长方,上密下疏,大小划一,行距相等,笔画粗细一致。同样两个字可以如出一辙,其结构严谨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并且把中国文字的书写推到了匀称均衡的高峰。其用笔瘦劲圆畅,委婉中见刚劲,具有端庄典雅之美。从中可窥当时的高级刻手工艺手段十分精良。很显然,这种书法的完成,出于严肃不苟的书写与高级刻工的默契配合。这些刻石作品,既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标准范例,又是秦代小篆书法的优秀代表,虽然这种十分工致而冷峻的书法似乎隐去了书写者本身的个性与情趣,但却充分体现了象征秦帝国威严的博大气象。& & 根据史籍记载,传《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为李斯所书,因此李斯称得上是秦代有代表性的书家。& & 李斯(前284一前208),字通古,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田)人,为秦承相。他曾助秦始皇灭六国。秦统一中国后,又协助秦王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是秦国重要的政治人物。后为赵高构陷,腰斩于咸阳。除《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外,相传秦始皇诏版初文亦出自他的手笔。至于秦始皇东巡其他各石刻是否出于李斯之手,是值得研究的。其一,据《史记》记载,李斯于始皇二十八年和三十七年曾随秦王东巡,而二十九年与三十二年则未有李斯从游的记载。其二,秦始皇东巡刻石之后,大都刻有二世诏(即秦二世补的诏书)。宋赵明诚《金石录》中《秦之(芝)罘山刻石》条下记曰:“今皆摩灭,独二世诏二十徐字仅存。”’-秦二世时,胡亥宠信助其立位的赵高,李斯己失势。赵高于二世时官至中垂相,曾“教始皇少子胡亥书”.,又尝作《爰历篇》。秦二世元年(前209)东行郡县时曾“尽刻始皇所立刻石”。即在各种刻石后加刻文字。故这些秦二世身边的纪功刻石,应该并非出自李斯,而出于秦二世时代的书法家赵高。考现存《泰山刻石》十字残字与《琅琊台刻石》八十六字残字,其内容均为二世诏,但风格上却有明显差异,故秦东巡刻石决非出自一人之手笔。只是后世因其均为标准小篆不辨差异,加在李斯一人身上而已。& & 以李斯为代表的秦东巡石刻小篆书法,影响十分深远,后世用以碑额、墓盖等庄重场合的篆书,均受到这种小篆书风的沾染,唐代李阳冰更是标榜祖述李斯之法,这种写篆的风气在元明清又得到更多书家的爱好,故历史上称之为“二李之法”。& & 秦代的石刻文字,当然不仅限于东巡诸刻石,据历史记载,尚有:& & (1)秦始皇《胸山碑》,又称《赣榆刻石》,刻于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史记》载:“三十五年……于是立石东海上胸界中,以为秦东门。”《水经注》卷三十记云:“游水又东北逞赣榆县北,东侧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一百五十步·····一行一十二字。”皆指《赣榆刻石》。& & (2)《庐山刻石》,刻于始皇三十六年(前211),《水经注》卷三十九记:“庐山之南,有上雳石,高壁缅然,与霄汉连接,秦始皇三十六年,叹斯岳邃远,遂记为上霄焉。”& & (3)《句曲山刻石》,刻于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据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十七《茅山记》云:“秦始皇三十七年,游会稽还,于此山埋白璧一双,深七尺,李斯篆刻文。云:始皇圣德,平章江山。巡狩苍川,勒铭素璧。”(按:茅山今属江苏常州金坛,又名句曲山。)& & (4)《秦望山始皇碑》,据清《佩文斋书画谱》卷六十一引宋·王象之《舆地碑目》所记:“《九州要记》云:始皇登秦望山以望海,今《始皇碑》在嘉兴县。”& & 凡此种种,说明秦始皇石刻不仅仅限于《史记》八石的记载。只是其他石刻或早已湮灭,或至今未被发现而已。& & 秦代石刻开辟了铭刻文字的新纪元,就其石刻的种类来说,多为摩崖刻石和碣类,《说文解字》云:“碣,特立之石也。”①所以与战国时代的《石鼓文》应为一种类型。但这种石刻文字的不断出现,却为汉代碑刻文字作好了铺垫,从而在其身后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源远流长的石刻书法体系。来源 书法屋:,转载请保留此信息来源,谢谢合作!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书法资料下载
论坛最新帖子
管理员:QQ:(加QQ时请注明:书法屋)邮箱: 客服邮箱:
任何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站内容时必须注明本站地址;
使用、转载或引用时不得用于商业印刷、商业交易等商业用途,仅供书法爱好者学习交流;
本站如有侵犯到贵站或个人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我们,我们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号-4
京公网安备19号
Powered by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图,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A.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B.金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C.隶书字形规范,是秦朝通行的..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问题人评价,难度:0%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图,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A.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B.金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C.隶书字形规范,是秦朝通行的官方文字D.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笔画平直稳重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D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 > 正文
清代书法家吴大偾赝ㄗ橹嵘臀(2)
时间: 19:07:10&&&&来源:中国书画报 &&&&&&&&
  吴大杂诠盼淖盅芯康娜惹榧附彰裕宰约旱淖樗揭蚕嗟弊愿海灾劣谌粘J樾吹氖衷⑹樾啪挂彩褂么笞⒐盼氖樾矗晌绞苛忠黄妗8猩跽撸庑魇荒(1885),他奉旨参与勘定吉林一带的中、俄边界,竟然在界碑铜柱上作篆字铭文,成为一时热谈话题。在我看来,这些不过是他要利用一切机会&推销&自己的&标准篆书&罢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吴大淙灰宰槊溃湫惺橐嗄茏猿梢桓瘛4耸橹岷罅叫械男惺榭钍妒郑亢敛谎飞谡淖椋吹锰旃强牛贫崛耍频昧τ诶畋焙!⒒粕焦榷遥馔怀觯易匀簧凰谱檎凉取
  总之,吴大簧霉拧⒀Ч牛钢静挥澹砟晔送臼艽欤酉缋铮糯邮陆鹗а芯俊K囊簧诠盼淖盅芯苛煊虺删挽橙唬錾醴幔小谡募贰谡怕肌贰豆鹏Σ埂贰逗阈鹇肌贰度ê舛攘靠肌返刃惺馈!肚迨犯濉肪硭陌傥迨写
责任编辑:
关键字:吴大,文字,风格,研究,金石,正是,标准,收藏,如此,成为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1
>> 图片新闻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 热门搜索
??????????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中原经济网讯】7月23日晚,2013年河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仪式在...
??????????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一件秦权(秤砣),上面刻着秦朝通行的文字“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_百度知道
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一件秦权(秤砣),上面刻着秦朝通行的文字“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
//b,歉疑(疑惑不明)者皆明壹之.jpg" esrc="/zhidao/wh%3D450%2C600/sign=f813df6d0bfa513d51ff64da085d79cd/43a7d933c895d143c4d7aebaf07d9.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zhidao/wh%3D600%2C800/sign=c070f06bacb990dc24c2/43a7d933c895d143c4d7aebaf07d9
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一件秦权(秤砣)、绾./zhidao/pic/item/43a7d933c895d143c4d7aebaf07d9,法度量则不壹(一).hiphotos,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baidu,乃诏丞相状.baidu,黔首大安。”该文物有助于研究 ①秦朝制度 ②秦始皇功绩 ③古代文字演变 ④秦朝灭亡原因<a href="http://b://b,上面刻着秦朝通行的文字“廿六年(公元前221年)
提问者采纳
“ 立号为皇帝,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从材料信息”秦朝通行的文字”可知③正确,乃诏丞相状、统一度量衡等信息。秦朝灭亡原因主要是秦朝暴政,故①正确,歉疑(疑惑不明)者皆明壹之;“&nbsp、丞相制度,法度量则不壹(一)。”可知反映了秦朝的皇帝制度;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绾,黔首大安”可知②正确:本题考查秦统一全国的相关知识
其他类似问题
秦权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下图是秦朝的铜权。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
下图是秦朝的铜权。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和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诏文。下列有关铜权的说法正确的是①铜权上刻的文字是小篆②铜权可作为秦朝统一度量衡的物证③铜权表明秦朝商品经济繁荣④铜权可用来研究秦朝的冶铸业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图是秦朝的铜权。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主要考查你对&&秦朝建立集权统一国家&&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秦朝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 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权至上,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没有独立性;(“强干弱枝”) ③皇帝直接任免主要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②加强了对人民统治,恶化了人民的处境。2、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兴修灵渠、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形成。3、文化上:统一文字(以秦小篆为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4、经济上:①统一度量衡制度;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5、交通上:统一车轨、驰道,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 (驰道、直道、灵渠) 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秦统一的意义:1、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新局面,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自秦统一以后,统一成了历史发展的主流。 3、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功不可没。秦朝时的匈奴: 匈奴是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部族,又称胡,秦初,分布在阴山南北地区。匈奴人以畜牧为主,畜有羊、牛、马、骡、驴和骆驼等。匈奴人住毡帐(古曰穹庐),饮乳及马乳酒,衣皮革,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生活。匈奴的社会组织以部落联盟为主,联盟的首领称为“单于”。公元前3世纪末以后,匈奴征服邻近各族,统一蒙古高原,游牧的国家政权机构逐步形成。单于以下,高级官吏依次有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等,主管军政,均由单于子弟、本部落贵族担任,而且是世袭的。 秦汉之际,我国大部分地区统一之后,我国北部的游牧民族也在匈奴的名称下统一起来。匈奴和秦朝这两大势力,一方掌握在以“马上战斗为国”的奴隶主手里,一方掌握在无时不想扩大统治范围的封建主手里,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就不可避免了。 秦统一以后,便派兵北逐匈奴,南取南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派蒙恬率军30万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重置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连接秦、赵、燕旧日长城并重加修筑。三十六年,又迁3万户垦殖北河(今内蒙古杭锦旗一带)、榆中(今河套东部),以防匈奴南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匈奴头曼单于趁中原动荡之机,收复河南地;头曼的儿子冒顿单于杀父自立时,匈奴已有控弓之士30万。于是匈奴西破月氏,东击东胡,北服丁零,南并楼烦、白羊,并在楚汉相争之际,屡次南下。
秦朝的官制: 与中央集权相适应,秦朝创立了一套新的官僚体制。除了皇帝之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秦朝独创的官名,“相”,是百官之长的意思,“丞”字本身有辅佐之意,同时与“承”字相通,有承受之意。《史记·秦本纪》写道:丞者,承也;相,助也。丞相的地位虽然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它更重要的使命是,上承天子的命令,掌金印,佩紫绶,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丞相制度的设立,完成了战国以来政治制度方面的重要转变:首先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和宗法制;其次权力更加集中。丞相的权力虽然很大,但是相权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承天子”,也就是绝对服从天子的意旨。这样,丞相不是作为皇权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而是作为皇权的一部分出现的。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事事务,这样可使全国军队有一个统一的指挥,由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将领担任太尉,并直接向皇帝负责。太尉是武官之长,但是调兵遣将的权力则完全操纵在皇帝的手中,发兵时,由皇帝亲临指派大将率兵。秦朝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之手,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所以秦朝时的太尉,实际上没有发挥什么特别的作用,只是在平时对军队进行管理和操练。 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有权监察百官,并随时向皇帝禀奏、进谏,参与机要,其权势绝无超越皇权之虞。凡丞相有权处理之事,御史大夫均可以过问,而御史大夫所行之权,则丞相不一定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间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
郡县制: 郡县制是继中国古代宗法分封制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它形成于战国时期,郡县都属于国君。但战国时期各国领土只有一部分是郡县的辖地,另一部分则是封君的封邑。秦朝废除封邑制,将郡县制普遍推行于全国。郡之长官为守,县之长官为令、长。郡守的职责是掌管一郡的民政和军事,令、长的职责是掌管一县的治安、刑讼及赋敛徭役等事务。 郡县制确立后,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有功者可受奖赏或升迁,有过者轻则贬秩,重则罢官、服刑。由于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顺利地贯彻到基层,保证了政令的划一性。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也就是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为后来两千年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发现相似题
与“下图是秦朝的铜权。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0058710651412324610921510365913202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午时三刻是什么时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