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人民医院14年11月17至21号有什么犯罪事件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地理位置】源城区为河源市辖区,是中共河源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河源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河源市的最南端。以老城区为中心,东与紫金县临江镇接壤,南至埔前镇,与博罗县石坝镇相邻,西与东源县新港镇交界,北与东源县仙塘镇相连。源城区处于东经114&31&34&P至114&45&4&P,&北纬23&31&21&P至23&51&之间。
源城区处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与贫困山区的结合部,距离广州市180公里、深圳176公里、香港200公里。
源城区总面积361.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1.18万人,常住总人口39.91万人。
源城区是粤东北的交通枢纽,水陆交通比较发达。境内205国道、河(河源)惠(惠州)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河(河源)汕(汕头)公路横跨东西,205国道(东环路)、西环路、粤赣高速公路及河(河源)龙(龙川)高速公路分别从城区的东西两边通过;中国南北第二大动脉京(北京)九(九龙)铁路以及广(广州)梅(梅州)汕(汕头)铁路连接城区。东江航运上可达龙川,下可通惠州、广州。
【建置沿革】河源古为百越之地,在《尚书》的&禹贡&一章划为扬州区域,秦、两汉、三国、两晋等朝代均属古龙川县地,属南海郡管辖。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析龙川地置河源、新丰二县,仍属南海郡。南朝梁天监年间(约502)析南海郡置梁化郡(即惠阳梁化),河源改属梁化郡辖。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平陈后改梁化郡设置循州(今惠州)。开皇十一年省龙川,并入河源县,为循州属。十八年,改新丰为休吉县。隋大业初年(605)又省休吉,并入河源县,改循州为龙川郡,河源属龙川郡辖。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龙川郡复名循州,析河源置石城县。唐贞观元年(627)又罢石城县。唐中宗嗣圣年间(约684)改循州为雷乡郡,唐玄宗天宝四年(745)改雷乡郡为海丰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又改称循州。至南汉(958),刘鋹迁循州于雷乡,改旧循州治为祯州,河源与博罗、海丰、归善县均属祯州辖。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因避仁宗赵祯御名,改祯州为惠州。徽宗宣和二年(1120)改惠州为博罗郡。高宗绍兴三年(1133)复称惠州。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惠州升为路,河源属惠州路辖。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惠州路改为府,河源属惠州府辖。崇祯六年(1633),河源分割忠信二图之地置连平州,并兼管河源、和平两县。
清朝,河源属惠州府辖,是惠州府属的中心地区。
民国8年(1919),河源属广东潮循道,随后即废。道制废后,中级地方行政机构久不设置。民国14年(1925)广东统一,河源隶属东江行政委员会公署。民国17年(1928)河源属东江善后委员会公署辖。民国21年(1932),属东江绥靖委员会公署辖。民国25年(1936),河源隶属广东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1940),奉行政院指令第四区行政专员公署由惠州移驻河源。民国38年(1949),改称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河源属东江专区。1953年属粤东行政区,后属惠阳专区。1959年,惠阳专区撤销,属韶关专区管辖。1963年,恢复惠阳地区,河源又划归惠阳地区辖,直至1987年年底。
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置河源市(地级市)。原河源县被分拆为源城区和郊区(后改为东源县)。原河源县的东埔镇、源城镇、埔前镇和高埔岗农场划为源城区辖区,其余划为郊区(今东源县)管辖。
从1988年1月至1997年2月,河源市源城区下辖源城镇、东埔镇、埔前镇和高埔岗农场。
1997年3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源城镇和东埔镇,设置上城、新江、东埔、源西4个办事处和源南镇,保留埔前镇和高埔岗农场建制。
2003年12月,为适应街道工作的需要,改办事处为街道办事处。埔前镇、源南镇和高埔岗农场未更名。
【地形地势】源城区的区境地势为南北走向的长方块状地形,中间高,南北两端低。北面是东江与新丰江的汇合处,是两江冲积而成的盆地。中间是低丘陵地带。南面为东江冲积而成的埔前小平原,地势平坦。西面是桂山山脉,东面是流经源城区全境的东江。
【主要河流】源城区境内的河流,统属于珠江水系的东江干流水系。一级支流新丰江和东江干流穿越境内,两江河段(源城)的河流比降落差不大,流速较缓慢,河面较宽阔。除东江、新丰江河段外,源城区还有埔前河、七磜河、木京河、高塘水、赤坑水、洪洞水、万洞水、蓝田水、香车河、双下水等河流10条,其集水面积不大,均在100平方公里以下。其中埔前河、七磜河、香车河是源城区较大的河流,集水面积都在40平方公里以上。
东江&&&&是广东省重要的四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山,源区包括寻乌、安远、定南三县,上游称寻乌水,在广东省的龙川县合河坝与安远水汇合后称东江。自东北向西南流入广东省境内,经河源市龙川县、东源县,在源城区埔前双头出境,进入博罗、惠州市区、东莞市,最后注入狮子洋。干流全长562公里,流域面积33913平方公里。源城区的东江河段全长为25.8公里,河面宽350米至450米之间。
新丰江&&&&新丰江俗称小江,是东江西岸的一级主支流,发源于新丰县的玉田点兵,自东向南流入东源县的半江镇,进而流入新丰江水库。出库后流经源城的双下村、庄田村、市区,在尖沙嘴汇入东江。新丰江全长163公里,集雨面积5734平方公里。新丰江源城段为8.45公里,河面平均宽为300米左右。新丰江水经新丰江水库净化调节,使河水清澈,水质良好,达国家地面Ⅰ级水标准,是源城区人民生活、工业用水的主要水源。
埔前河&&&&埔前河位于源城区南部,属东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桂山山脉尖顶山,经博罗石坝镇属的大水坑流入埔前镇的径背林场、陂角村、埔前圩至双头村流入东江。流长29.2公里,在源城区内河段长20.4公里。流域内以小坑陂为界,划分为山区和平原区两部分,小坑陂以上为山区,集水面积50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坡降为0.022,山嵩陟峻,耕地稀少,小坑陂以下为平原区,集水面积40平方公里。
七磜河&&&&该河位于源城区中南部,属东江右岸一级支流,是一个面积为55平方公里的近似椭圆型流域。主河道自桂山发源处流经磨沟咀、合水口、牛径、七磜至龙潭口汇入东江。全长21.5公里,落差552米。河的中上游河床深窄,落差较大。该段10.5公里河床落差达510米,占全流域的92.3%。河的下游地势平坦,河床较宽阔,比降不大。
香车河&&&&香车河位于市区北部,是新丰江出口段左岸一级支流,属东江二级支流,流域面积48.25平方公里,主河香车水发源于境内石芽头,流经香车、南板桥、白岭头、黄屋、市区汇入新丰江,全长13.95公里。其左侧有一大支流黄子洞水,全长8.85公里,在主河出口段与主河汇合流入新丰江。
【气候特征】源城区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水平,是全国13个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的城市之一。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天气较为干冷;夏半年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高温多雨。源城区历年平均温度21.4℃,历年极端最高温度39.3℃,历年极端最低温度-3.8℃;历年平均年降水量1953.2毫米,历年平均年雨日159天;历年平均年日照时数1942.8小时。源城区热量充足,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气候资源丰富,适宜种植亚热带作物。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1992年土地资源详查数据结果报告,源城区行政范围的土地总面积36181.19公顷(364.6平方公里)。其中集体土地24230.61公顷,占67%;国有土地7160.65公顷,占20%;未定权土地4789.93公顷,占13%。截至2010年底,源城区常用耕地面积2215.53公顷。
动植物资源&&&&源城区林木茂盛,动植物资源丰富。桂山自然保护区有广东最大、世界少有的原始次生常绿阔叶林,物种资源丰富,与肇庆鼎湖山、云南西双版纳并称&沙漠腰带上的东三奇&。据调查,全区有野生维管植物193科486属783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二级保护植物7科7属7种,如金狗、桫椤、水蕨、苏铁蕨、樟树、半枫荷、花榈木等,有不少种类具有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价值。全区有脊椎野生动物215种。其中有蟒蛇、金钱龟、穿山甲等10多种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
矿产资源&&&&源城区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据地质部门探明的矿藏有铁、铜、锌、煤、水晶、粘土、萤石、瓷土等11种。
铁矿主要分布在埔前桂山一带,属风化淋滤铁矿,含铁品位达45%以上,但储量规模较小,在10万吨以下;铜矿、锌矿分布在埔前、桂山,储量不大;煤矿分布在埔前、桂山,但煤层薄,煤质差,硬石多;萤石矿主要分布在源南镇胜利村至东源县仙塘镇到吉村一带。矿采规模较大,储藏量较丰富,在510万吨左右;水晶矿分布在东埔的白石嶂一带,但矿石含晶性不高,水晶个体小,无工业开采意义;瓷土矿分布在源西的白岭头村和高塘村至东源县的徐洞村一带,储量大,质量好;配料粘土矿分布在源西的白岭头一带。矿石的化学成分和杂质含量符合要求,开采条件好。
水力资源&&源城区雨水充沛,多年平均年产水量3.7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610立方米。东江多年过境水量144.24亿立方米,新丰江多年过境水量24.6亿立方米。全区水能理论蕴藏量44.30万千瓦,可开发的水力资源为42.00万千瓦,已开发34.2万千瓦(含新丰江水电站33.5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81.43%。
旅游资源&&&&城区有南宋时期的龟峰塔、阮啸仙烈士陵园、鳄湖、高埔岗温泉度假村、化龙路商业街、太平风情街、新丰江电站大坝;大桂山生态旅游区有野趣沟、七礤水库、园中园旅游区、响水风景旅游区;位于新丰江上的亚洲高喷,主喷水柱高169米。近几年来,在岩前等地先后发掘有恐龙蛋、骨和脚印化石群体。主要土特产有三黄鸡、红瓜子、茶叶、花生油、荔枝、龙眼、五指毛桃、萝卜酸系列产品、米排粉等。
【国民经济平稳发展】2010年,源城区生产总值5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增速提高2.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1∶47.3∶48.6调整为3.7∶50.9∶45.4。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89.5亿元和2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4%和22%;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规模工业增加值18.2亿元,增长22.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8亿元,比上年增长25%;税收总收入6.2亿元,增长26.8%。其中国税收入2.56亿元,地税收入3.6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2%和3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增幅和财政综合增长率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县区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4亿元,增长16%;全年接待游客259.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4亿元,分别增长24.7%和24.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802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5.59亿美元,分别增长4.2%和51.9%。
【&双转移&取得新成果】2010年,深圳罗湖(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园建设加快,以电子电器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形成,成功竞得省专业性产业转移园1亿元财政扶持资金。企业服务中心、综合市场、商住小区、商业街动工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日臻完善。全年开工项目10个,竣工项目10个,投产项目6个;实现园区工业总产值66.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税收入库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6%和25.7%。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引进总投资45亿元的现代服务产业项目东江&巴登城,并被列为深圳河源对口帮扶重点项目;引进国际房地产品牌项目碧桂园。劳动力转移成效明显,全年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5879人,新增转移就业4998人。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10年,源城区产业转移园区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医院门诊、建设质检大楼、劳动培训中心已投入使用,电信、储蓄、有线电视全面配套;源城污水处理厂进入设备安装和污水管网建设阶段;旧城改造扎实推进,完成1.76公里城市防洪堤建设,加快龙王阁段内侧生活区改造,完成丽江豪庭、汇豪国际酒店等沿江立面工程。商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公园市场改造升级和七礤环湖公路路基建设,启动梧桐山郊野公园规划建设。农村水利设施水库除险加固,推进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设有新进展。民生项目完成区人民医院主体工程和外墙装修,埔前镇卫生院和源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完成,做好东埔中学、啸仙中学、文昌中学扩建工程,完成12个文化站(室)和儿童福利院建设。
【城市面貌明显改观】&2010年,源城区城市改造建设力度加大。龙王阁内侧生活区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宝豪御龙湾商住楼项目动工建设;建成梧桐山公园,启动新丰江双下湿地公园建设。城市管理成效显著。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落实城市管理问责制,实施城市卫生&网格化&管理,加大对&六乱&现象、交通秩序、建筑材料堆放、废旧物资经营市场等专项整治,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加大土地监管力度,市区&三违四抢&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社区管理完成6个&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创建;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社会公共秩序进一步好转。生态建设取得实效。源城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获得&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区&称号,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各项指标全面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并通过省技术预评估;林业体制改革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效推进,全面实施封山育林工作,全年无森林火灾。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进展加快;推进农村水利、交通、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农村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2010年,源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7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2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6%和13.7%。全年新增就业岗位9863个,城镇登记失业率3.2%。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增长8%、9%、8%和6%,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长35%和1.2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启动,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8.8%;低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建成廉租房48套。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革稳妥推进,人员得到妥善安置。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落实,移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水上居民生产生活保障问题有效解决。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扎实推进,各级各部门投入扶持资金1900万元,启动建设57个帮扶项目。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全区发放种粮、农机和家电下乡等政策补贴资金2281万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0年,源城区创建教育强区工作扎实推进,源西街道通过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新建金沟湾小学,整合组建源南学校,新增学位2000个;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39%,提前一年实现&普高&目标。成功创建&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完成20个文化站(室)建设。人口计生水平再上新台阶,源城区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人口自然增长率7.88&。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区人民医院新院和源南卫生院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圆满完成亚运会和世客会安全保卫工作任务,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区、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平台建成使用,一批涉法涉诉、重点信访和老信访问题得到依法妥善处理。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无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得到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处置能力不断提高。源城农村信用联社改革顺利完成,组建了全市首家农村商业银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进展顺利。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双拥工作得到加强,创建新一轮省级双拥模范城有效推进。科技、审计、工商、物价、供销、统计、外事侨务、人防、对台、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财政】2010年,源城区财政局按照&保运转、促发展、惠民生&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促进财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保障&三农&、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就业、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支出。全面推行完善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约束,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和管理水平。严格执行预算追加审批制度,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2010年,源城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02934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5815万元,为年度预算32950万元的108.7%,比上年增收7163万元,增长25%。财政总支出完成94816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0514万元,比上年增支16997万元,增长26.8%。收支对比结余8118万元,其中一般预算结余4198万元(专项结转4000万元,净结余198万元)。
【农业】&2010年,源城区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完成农业经济指标。农业总产值3.83亿元,比上年增长2.2%;农民人均收入8028元,增长13.7%。全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00公顷,总产量1.33万吨。其中主要农作物水稻2000公顷,总产量1.12万吨,亩产370公斤,亩产比上年增加约5公斤;花生606.87公顷,总产量1423吨,亩产158公斤;蔬菜种植面积1600公顷,总产量2.67万吨,亩产约1117公斤。
中央、省有关强农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是年,区农业部门通过做好补贴的面积统计、张榜公布、核实检查等各项工作,核实发放种粮直补资金234.87万元,良种补贴资金53.74万元。
广泛开展,推广农业科技应用
是年,为促进城区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全区推广应用农业实用技术措施面积1.87万公顷,主要有良种优质杂交稻、水稻抛秧技术、因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化学除草、农作物微肥控制应用等等。通过推广应用,全区全年种植优质稻面积1900公顷,占全年水稻种植面积92.7%。举办或协办各种类型培训班15场,农技咨询2场,培训人员1800多人(次),接受咨询1.3万人(次),印发宣传资料1.2万份。
加强监督,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对各大小市场、超市做好不定期抽检工作,切实保障城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全年派出行政执法人员58人次,对辖区内的16间农资门市进行不定期检查。截至11月30日检测样本3906个,超标数24个,合格率99.4%,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是年,全区投入到扶贫&双到&工作专项资金1900万元(其中对口扶持项目资金1100万元,帮扶单位自筹资金约450万元,发动企业等社会力量落实扶贫资金370万元)。
大力推进危旧房改造工程&&&&是年,对全区196户贫困户进行危旧房改造(其中结对帮扶户100户,五保户及低保户96户),实现贫困户&住房好&的目标。
扎实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城区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4369人次(其中技能培训2503人次),贫困户新增劳务输出127人。发动社会扶贫力量,为贫困村、贫困户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发展经济项目,各挂扶单位发动企业等社会力量落实扶贫资金370多万元。6月30日&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募捐扶贫资金260万元。
【工业】2010年,源城区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全区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89.5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20.4亿元,增长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2.5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8.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5.4%和22.9%。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6家,其中新增9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收入库1.73亿元,比上年增长28.7%。
产业转移园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2010年,源城区围绕&增实力,促效益&的目标要求,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步伐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区新签约工业项目22个,投资总额11.94亿元。开工(含在建)的工业项目33个,投资总额25.02亿元,到位资金5.93亿元。其中今年新开工工业项目19个,投资总额11.69亿元,到位资金8.44亿元;竣工的工业项目25个,投资总额8.44亿元,到位资金4.1亿元。11月24日,在广东省专业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竞争性扶持资金评审会上,深圳罗湖(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园成功竞得省专业性产业转移园1亿元财政扶持资金。
【林业】2010年,源城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继续抓好林业重点工程,不断提高全区林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全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高效推进,重新依法发放林权证300份,主体任务完成率居全市首位;资源培育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完成营造林333.33公顷,落实义务植树22.3万株,幼林抚育416.67公顷;全区有林地面积1.47万公顷,比上年净增113公顷;森林覆盖率46.1%,增长0.3%;森林绿化率47.2%,增长0.3%;活立木总蓄积86.22万立方米,增加4.86万立方米。
生态建设有力推进&&&&严格种苗管理,强化生态工程建设措施。全年出圃苗木40万株,完成东江水源林造林333.33公顷,抚育416.67公顷;设立封育区19个,封山育林11100公顷;依法收取义务植树以资代劳费5万元,组织7.1万人(次)完成义务植树22.3万株;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工程3公里;市县级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完成规划和界定200公顷;&万村绿&建设工程,完成1个省级示范点和1个县级示范点的绿化建设,种植绿篱景观带3条。
森林防火工作扎实开展&&&&源城区林业局为确保亚运会、亚残运会和世客会期间不出现火灾,维护市区林区秩序的稳定,落实森林防火责任追究制度,在全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年出动森林防火宣传车120天(次),张贴防火标语5000条,刷新永久性防火标语60幅、制作防火宣传牌50个、发放防火宣传围裙12000条、防火知识宣传画册100份、《森林防火条例》单行本、张贴品各6000份,增设耐久性宣传防火搪瓷牌16个,防火宣传木牌6个。在特别森林防火期,全区常年聘请的82名一线护林员,接受岗前业务培训15期(次)。在高火险天气,全区设置森林防火工作检查岗11个,实行严防死守,预防各类火灾隐患。是年排查森林火灾隐患10件,下发森林火灾隐患限期整改通知书10份,检查值勤63天。
专项行动有序开展&&&&是年,源城区林业执法部门开展&2010春季行动&、&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全年出动林业执法人员562人次、车辆156台次,检查集贸市场21个次,石场7处,宾馆、酒楼、饭店经营场所182间次,依法查处、收缴野生动物164只;查处各类林事案件24件。其中刑事案件2件、林业行政案件22件;刑事拘留2人、追逃1人、逮捕2人、追究刑事责任2人、行政处罚22人,收缴木材19立方米,罚款13.4万元。
【旅游业】2010年,源城区旅游局以&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为主线,围绕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接待任务,全面推进旅游要素建设、市场渗透拓展、服务质量提升、作风效能深化等四大工程建设,旅游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是年,全区接待游客259.65万人(其中接待港澳台游客近2.3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7%、24.5%。
强化景区升级改造,增强旅游竞争力&&&&源城区辖各旅游景区抓住世客会的良好契机,围绕满足世客会的接待要求为目标,加大投入,重点推进景区各项设施建设。龙源温泉以创AAA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先后投入1500多万元,完善景区规划,强化旅游服务功能。野趣沟景区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完成大门改造、景区绿化、停车场扩容、客房建设,改善漂流水道。
【教育事业】2010年,源城区围绕打造&首善之区&目标,推进创建&教育强区&工作。是年,全区有中小学校60所,在校学生48896人;幼儿园76所,在园幼儿16079人。其中公办中小学54所,在校学生40112人;民办中小学6所,在校学生8784人。公办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389人;民办(含集体办)幼儿园75所,在园幼儿15690人。全区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2354人。其中高中205人、初中798人、小学1315人、机关幼儿园36人;民办中小学校教职工803人,民办幼儿园教职工1665人。
&普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0年,全区小学入学率100%、毕业率100%,初中入学率99.2%、毕业率97.48%,辍学率0.63%,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8%,各项&普九&指标均符合国家和省要求。
教学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是年,在金沟湾新建金沟湾小学,该校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000万元。该项目是2010年市、区两级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该校于9月1日正式开学上课,首年招生937人;市工业学校搬迁合并至河源理工学校之后,该校校址整体交回源城区。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原市工业学校旧址新办源南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彻底解决河紫路区域及源南镇学生的读书难问题。源南学校于是年9月1日正式开学上课,水运小学整体迁入源南学校,首年招生1125人;全面完成文昌中学、南陂小学、双头小学扩建等工程。文昌中学二期工程占地面积2954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总投资1300多万元。文昌中学建设塑胶运动场投资350万元;南陂小学占地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总投资130多万元;双头小学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改造校门和围墙,总投资130多万元。以上工程是年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新增学位2000多个。
各类学科竞赛成绩显著&&&&组织开展论文汇集和评比活动、中学青年教师说课竞赛、初中语文优质课教学竞赛。2010年,论文评比获国家级奖项50人,省级奖项68人,市级奖项230人。课件制作评比获广东省级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获市一等奖6人、二等奖8人、三等奖12人。教学评优和教学展演获省特等奖1人,省二等奖1人,市一、二等奖各1人。有201人次获国家、省、市级的一、二、三等奖。其中初中学生在参加数学、化学、物理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8人;获得广东省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0人;获河源市一等奖86人,二等奖53人,三等奖6人。高中学生参加广东省生物、化学等学科竞赛有8人获二、三等奖。参加河源市地理学科小制作小发明竞赛获一、二、三等奖分别为3人、5人、8人,共16人,占全市获奖总数61.9%。
教学成绩有新突破&&&&是年高考全区有1893人(含河源中学源城籍考生)参加高考,其中入围专科以上1444人,入围率76.2%,入围本科604人,本科入围率31.9%。全市文理科最高分均为河源中学源城籍学生,前10名中河源中学源城籍学生分别占6人和5人。东埔中学高考创近10年来最好成绩,专科以上入围人数451人,入围率69.4%,实现与啸仙中学高中部合并后本科入围人数翻一番的目标。
【文化】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2010年,源城区抓好重大节日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元旦、春节、建国六十周年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实施文化惠民行动,区文化馆在鳄湖公园组织15场文艺演出,参加全市&文化遗产日&的山歌比赛,获得第一名。各单位在中山广场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27场次、参与演员约6000人次、观众数约13万人次。免费为农村和社区居民放映电影360多场(次)。
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是年,源城区文化执法部门组织开展文化市场、歌舞娱乐场所、演出团体(单位)等专项整治行动5次。检查网吧、音像店、文化娱乐场所2700多间次,书店(书报摊)200多间次、电脑城8次;没收盗版音像制品200多张、盗版书籍100多本、&六合彩&类码报100多张;查处无证演出团体2次、违规网吧13间次。
创建《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工作取得实效&&&&自2009年源城区启动申报第四批广东省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工作以来,城区进一步完善基层文化设施以及覆盖全区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和城市社区&五个一&工程;建立区、镇、村三级图书阅览服务网络。是年,全区完成42个村(居)委会文化室建设,实现乡镇、街道(社区)文化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覆盖率100%。省政府6月下发《关于表彰第四批广东省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县(市、区)的通报》中,源城区成为河源市第一个被评为文化先进区的单位。
【体育】2010年,源城区体育局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唱响&全民健身月&的主旋律。开展小型多样、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活动,全年组织各类体育竞赛活动600多场次,体育人口40%。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是年,区体育局重点抓小型健身场地的建设,对有条件的社区配备安装一定的健身器材,方便群众锻炼。至年底,29个村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的安装,全区98%以上的村都有健身设施,体育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实现2006年确定的&五年内达到村村有水泥篮球场的目标&。
全力备战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和市少年锦标赛&&&&5月份,区确认参加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的运动员25名。其中激流回旋5名,摔跤4名,拳击2名,柔道1名,举重13名;参加第十三届省运会获得金牌5枚、银牌1枚、铜牌4枚的历史最好成绩;举重运动员刘泉参加全国举重冠军赛获得第二名;在市少年锦标赛中获得金牌48枚,银牌63枚,铜牌17枚,总分773分,团体总分第一名。
【民政】2010年,源城区完善低保申请制度,强化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对城乡低保开展大核查,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特困重保、超标退保的要求,全年累计审批城市低保对象人,累计核增302户437人,核减85户410人,保障标准180元/人/月,月人均补差116.3元。全年累计审批农村低保对象人,累计核增252户462人,核减95户433人,保障标准135元/人/月,月人均补差63元。是年,全区低保对象人,发放低保资金628.66万元。
农村五保供养人员得到有效保障
源城区按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广东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规定》,将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确保五保供养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全区城镇&三无&人员及农村五保对象487人,其中集中供养208人,供养标准250元/人/月;分散供养279人,供养标准210元/人/月。全额资助农村五保、低保对象2800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资助城市低保对象2896人参加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全覆盖。全年为169名患大病群众发放医疗救助资金30多万元,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缓解。
【医疗卫生】2010年,源城区医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疗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改变。全区医疗业务总收入9781万元,比上年增收2702万元,增长38%。其中药品收入3289万元,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33.6%;医疗门诊89.8万人次,比上年增加8.4万人次,增长10%;住院17032人次,增加2200人次,增长13%。
医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10年,区政府投资1.3亿元兴建源城区新人民医院,是区委、区政府十件民生大事之一。新院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是一所标准化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该院于9月16日举行剪彩仪式,门、急诊开张试业,12月8日完成整体搬迁。对源南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提升,总投资650万元,该院占地面积约320平方米,实际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楼房,并兴建一栋医技和预防接种楼一层400平方米,工程在2010年11月竣工搬迁投入使用。
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得到提升
2010年,新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报销补偿标准由上年5万元提高到8万元,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由去年300元提高到500元,新农村合作医疗镇、区、区外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0%、60%、45%。全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93652人,覆盖率98.8%,筹集资金1436万元,有6644人次住院报销,报销金额1614万元,大额门诊28人报销7.12万元,住院分娩570人报销26万元,其他补偿941人报销12.2万元,对104名大病住院的参保农户实行救助基金补助,补助金额23.1万元。
【人口与计划生育】2010年,源城区坚持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中心,以全力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以下简称创&国优&)为目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人口计生工作上新水平。全年全区人口出生4179人,出生率12.57&,自然增长率7.88&,分别低于市下达指标的0.63个和0.32个千分点;政策生育率95.55%,全面完成市下达的人口控制指标和各项工作任务。
奖励政策进一步落实&&&&区人口计生局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省计生利益导向政策和严格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及计生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做好新增对象的申报、核实、确认工作,确保各项奖励政策落实率100%。年初,省政府出台《广东省城镇独生子女父母计划生育奖励办法》后,源城区制定《源城区城镇独生子女父母计划生育奖励办法》和《关于妥善解决城镇居民计划生育奖励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至9月,投入资金62.8万元,奖励248名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全年全区计生各类奖励对象3998人(其中省奖励对象212人,区&节育奖&对象869人,计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象2635人,独生子女家庭特别扶助对象7人,计生特殊家庭27人),投入奖励扶助金155万元。
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源城区出台《源城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创立区人口计生局与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办公室联管模式,推行流动人口计生三定(即定责任区、定责任人、定任务)网格化管理,建立&信息互通、管理互补、服务互动、责任互担&的&一盘棋&工作机制。是年,清理清查流动人口8.7万人次,落实避孕措施924例,更新和增录全员流动人口信息2.3万人,建档率92.6%,其中已婚育龄妇女建档率100%,全区流动人口计生绩效管理指标均达90%以上,解决流动人口漏管、疏管难题。
【社会保险】2010年,源城区社保分局做好社保扩面征收,基金和参保人数稳中有升、各项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继续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的实施,推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向前发展。全年全区参加养老保险37019人,新增2989人;参加失业保险17986人,新增2333人;参加工伤保险22470人,新增1260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21336人(其中外资企业员工7659人),新增1551人;城镇居民参保58934人,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5590人(其中已享受老年津贴的2582人)。
全年征收社保基金14792万元,比上年增收3651万元,超额完成全年基金征收任务。其中征收养老保险基金10376万元、失业保险基金626万元、工伤保险基金204万元、医疗保险基金3342万元、生育保险基金101万元。
全年支出社保基金13225万元,比上年增支4909万元。其中养老保险基金支出8855万元(至12月底,城区有退休人员6621人),发放失业金401万元,发放工伤待遇187万元,医疗保险基金支出3531万元,生育保险基金支出144万元,实现基金收支对比略有结余的目标。
【精神文明建设】2010年,源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迎亚运、迎世客&为契机,围绕创建&首善之区&目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建和谐新源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推进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
是年,源城区按照市的统一部署,在埔前镇上村村、源南镇和平村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市委检查组的验收。通过示范点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文化繁荣&的目标,对全区铺开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将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开展&文明示范窗口&评选工作
按照&优雅形象、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化管理&的要求,在全区窗口单位开展创建市级&文明示范窗口&活动。通过考评、推荐,源城地方税务局办证大厅、区计划生育办证中心以及区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等3个优秀窗口单位被市评为&文明示范窗口&单位。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是年,在清明节期间举行祭奠革命先烈活动。参加祭奠活动的有机关干部、&两纵&老战士、军烈属、复员退伍军人代表和学生代表500多人,社会各界人士6000多人。同时举办纪念活动20多场次,在全区形成&缅怀先烈、报效祖国&的良好氛围。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010年,源城区政法部门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强化信访维稳工作,狠抓综治各项措施落实,全面实现&平安亚运、和谐世客&目标,为城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
2010年,源城区政法部门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强化信访维稳工作,狠抓综治各项措施落实,全面实现&平安亚运、和谐世客&目标,为城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
2010年,公安机关立刑事案件3217件,破1330件,破案率41.3%;受理治安案件6219件,查处5942件,查处率95.6%,群众来信来访下降30%,到市集体上访下降45%。全年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3571名。区检察院批准逮捕案件382件584人,提起公诉案件307件410人。区法院受理各类诉讼案件1886件,审结1731件。其中受理各类刑事案件301件422人,审结282件388人,结案率93.7%;受理各类执行案件384件,执结338件,执结标3.7亿元。
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源城区政法部门各类涉法涉诉案件明显下降,没有发生因执法不当引起的涉法涉警信访案件,没有出现&冤、假、错&案情况。公安机关年度刑事案件的逮捕率为历年之高,达到91%,起诉率均100%,年度执法质量经市公安局考核95.2分,位居全市各县区第一名,在全省名列前位。区检察院受理的批捕、起诉案件均无一错捕错诉。区法院各类案件审结率91.8%,执结率88.0%。
【埔前镇】位于河源市南端,东邻紫金县临江镇,南接博罗县石坝镇,西连桂山,北靠源南镇。面积13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00公顷,林地面积9300公顷。下辖河背、杨子坑、南陂、双头、中田、赤岭、莲塘岭、坪围、埔前、上村、高围、陂角、高埔、大塘、泥金、罗塘16个村和1个圩镇社区居委会。辖区户籍人口4.6029万人。镇区境内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属低山丘陵地带,南部为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全年基本无霜冻,是源城区主要产粮区和蔬菜基地。埔前镇历来是河源发展的重镇,交通环境优越。205国道、惠河高速公路、粤赣高速公路、广梅汕和京九铁路南北贯穿而过,境内交通、通讯、水电等各项设施完善。有小水电站5座和110千伏输变电站1个,新丰江饮用水实现管道直供;主村道砼硬底化全面贯通。镇中心设有文化站、影剧院、体育场;全镇普中1所、完中1所、小学16所、幼儿园3所、成教中心和农民技术学校各1所;甲等一级医院1所、农村卫生站(所)26个。2010年,全镇生产总产值11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4.1亿元,增长18%;财政税收总收入2800万元,增长19%;外贸进出口总额6000万美元,增长10倍;直接吸收外商投资820万美元,增长12倍;新引进动工项目2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家。是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47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7436元,比上年增长7%。
【源南镇】位于市区近邻,东邻紫金县临江镇,南接埔前镇,西连新丰江水库,北靠源西街道办事处。面积118.6平方公里,下辖和平、胜利、双下、墩头、白田、榄坝、风光7个村和双下路、河紫路2个社区居委会及塔坑林场。户籍人口26639人,常住人口41103人。辖区内有中小学9所,在校学生4000多人。2010年,源南镇工业总产值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新签约落户项目14个,合同投资总额7.1亿元。其中工业项目9个,商业项目3个,房地产项目2个。开工项目14个,其中注册资金300万元以上项目2个,实际到位资金3.5亿元。竣工投产项目10个,完成投资总额2.3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7645元,比上年增长7%。
【上城街道办事处】1997年3月由源城镇分开设立。北临新丰江,西靠新江街道办事处,东邻东江,南与源南镇接壤。辖区面积3.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7832人。下辖上城、下城、下角、公园、新兴、南湖6个社区居委会。有中学2所,小学2所,幼儿园1所;中学在校学生2232人,小学1672人,幼儿园在园儿童186人。2010年,街道实现工业总产值8.62亿元,比上年增长22%;税收总收入1.026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2亿元,与上年持平;实际利用外资69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556万美元,增长11%;新引进投资项目3个,新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
【东埔街道办事处】位于河源市区中心,东倚东江,南连新丰江,西接205国道,北通东源县仙塘镇。辖区是河源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面积3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7530人。下辖高塘、太阳升、东埔3个村;丰源、建设、长安、东升、文明、兴源、红星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内有东升学校和丰源学校2所中学,东埔中心小学、东埔小学、高塘小学、高莲小学4所小学。有东升、东正、市机关等20所幼儿园。2010年在校学生2万人。是年,东埔街道办事处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总产值9.35亿元,税收总收入6364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4亿元,外商直接投资500万美元,外贸进岀口总额2652万美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户,新引进外来投资动工项目2个。农村人均收入7855元,比上年增长11.3%。
【新江街道办事处】东与上城街道办事处接壤,南与源南镇双下居委会接壤,西、北邻新丰江。下辖上角、城西、卫星、朱门亭、龙尾坝、城南6个社区居委会。面积1.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5307人。辖区内有5所学校:城南小学、新兴小学、上角小学、卫星小学、育智学校。其中城南小学属省一级小学,是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中心小学;育智学校是全市唯一一所培育残疾学生的学校。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1808万元,比上年增长21%;税收总收入8606万元,增长20.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000万元;外贸出口68万美元;新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
【源西街道办事处】位于河源市市区西部,东至河源大道,南至新丰江,西至东源县新港镇,北至东埔街道办事处高塘村。面积66.3平方公里,下辖庄田、黄子洞、新塘、白岭头4个村和新江一路、新江二路、新江三路、江源、新港路南、新港路北和站前7个社区居委会。户数14530户,户籍人口51111人。有源西中学、宝源学校和5所小学(新塘、庄田、黄子洞、白岭头和江源),2所民办学校(光明和双语)。2010年,中学在校学生4603人,小学在校学生6619人。是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45亿元,比上年增长20.1%;税收收入7147万元,增长39.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亿元,增长10.1%;外贸进出口总额555万美元。新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农村人均纯收入7303元,比上年增长7%。
【高埔岗农场】位于河源市南端,东临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南连源城区龙岭工业园。以直属队商业街为中心,东邻埔前镇大塘村,西接埔前镇陂角村,南连埔前镇杨子坑村和河背村,北与埔前镇高埔村接壤。面积1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1.87公顷,山林366.67公顷。户籍人口3353人。下辖4个作业区和1个直属队。粤赣高速公路、广梅汕和京九铁路、205国道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地下温矿泉资源丰富。2010年,生产总值95985万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工业总产值91485万元,比上年增长29.6%;农业总产值500万元,与上年持平;第三产业总产值4000万元,与上年持平。税收总收入8759.44万元,比上年增长36.6%;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315万美元,与上年持平;固定资产投资44139万元,增长5%;外贸进出口总额2159.71万美元,增长39.2%;农村人均纯收入7231元,增长7%。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