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明星怎么去除腋毛毛,边走边忘,是一种豁达!!!!

边走边忘,也是一种豁达,感情上怎么理解这句话,如何回复下一句_百度知道
边走边忘,也是一种豁达,感情上怎么理解这句话,如何回复下一句
提问者采纳
能放下以前的不好的事情,是很开朗的表现,走着走着,最终会辛福!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感情不是说忘就能忘,但是只要你有能放下的勇气,总有一天会放下。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人生的路,走走停停是一种闲适,边走边看是一种优雅,边走边忘是一种豁达。
喜欢就猛击分享!
个性网内容精选: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文/乔叶 转自
曾经这样爱过一个人:爱的人知道,被爱的人不知道。这是暗恋吗?爱着的时候,就整天鬼迷心窍地琢磨着他。他偶然有句话,就想着他为什么要这么说?他在说给谁听?有什么用?他偶然的一个眼神掠过,就会颤抖,欢喜,忧伤,沮丧。怕他不看自己,也怕他看到自己。更怕他似看似不看的余光,轻轻地扫过来,又飘飘地带过去,仿佛全然不知,又仿佛无所不晓。觉得似乎正在被他透视,也可能正在被他忽视。终于有一个机会和他说了几句话,就像荒景里碰上了丰年,日日夜夜地捞着那几句话颠来倒去地想着,非把那话的骨髓榨干了才罢。远远地看见他,心里就毛毛地,虚虚的,痒痒的,扎扎的,在猜测中既难受,也舒服,或上天堂,或下地狱----或者,就被他搁在了天堂或地狱之间。爱着的时候,费尽心机地打听他所有的往事,秘密地回味他每个动作的细节,而做这一切的时候,要像间谍,不要他知道,也怕别人疑问,要随意似的把话带到他身上,再做出待听不听的样子。别人不说,自己决不先提他的名字。别人都说,自己也不敢保持特别的沉默。这时候最期望的就是他能站在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这样就有了和大家一起看他和议论他的自由。每知道一些,心里就刻下一个点,点多了,就连出了清晰的线,线长了,就勾出了轮廓分明的图,就比谁都熟悉了这个人的来龙去脉,山山岭岭,知道他每道坡上每棵树的模样,每棵树上的每片叶的神情。爱着的时候。有时心里潮潮的,湿湿的饱满得像涨了水的河。可有时又空落落的,像河床上摊晒出来的光芒的石头。有时心里软软的,润润的,像趁着雨长起来的柳梢。有时又闷闷的,燥燥的,像燃了又燃不烈的柴火。一边怀疑着自己,一边审视着自己,一边可怜着自己,一边也安慰着自己。自己看着自己的模样,也不知该把自己怎么办。有时冲动起来,也想对他说,可又怕听到最恐惧的那个结果。就只有不说,可又分明死不下那颗鲜活的心。于是心里又气他为什么不说,又恨自己为什么没出息老盼着人家说,又困惑自己到底用不用说,又羞恼自己没勇气对人家先说。于是就成了这样,嘴里不说,眼里不说,可每一根头发,每一个毛孔儿都在说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还是没说。多少年过去了,还是没说。那个人像一壶酒,被窑藏了。偶尔打开闻一闻,觉得满肺腑都是醇香。那全是自己一个人的独角戏,一个人的盛情啊。此时,那个人知不知道已经不重要了。不,最好是不要那个人知道,这样更纯粹些,菜是自己,做菜人是自己,吃菜的人还是自己。正如爱是自己,知道这爱的是自己,回忆这爱的还是自己。自己把自己一口口地品着,隔着时光的杯,自己就把自己醉倒了。这时候,也方才明白:原来这样的爱并不悲哀。没有尘世的牵绊,没有罗嗦的尾巴,没有俗艳的锦绣,也没有混浊的泥汁。简明,利落,干净,完全。这种爱,古典得像一千年前的庙,晶莹得像一弯星星搭起的桥,鲜美得像春天初生的一抹鹅黄的草。这样的爱,真的也很好。
————————————————————————————
用心感受生活,每天读点经典。期待您在栏目底部的评价中给我们五星,物欲横流的年代里,让更多的人来读经典,世界至少会变得美好一点!
爱你是个错
好久好久之前的视频了,好多年了吧。
那时候看的真是心如刀割。
当你真的爱一个人渗透血液时,拥有不了他,死也许是最好的解脱。
可是死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所以我想既然爱了就继续爱下去,不要半途而废。
感谢的投稿 :)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这首诗,可以说是徐志摩的“标签”之作。全诗共六节,每节的前三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诗中用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全诗表达了作者追求那种“回到生命本体中去”的诗歌理想。
那年的文字,那年的心情
阔别五年,昨日见到你。眉宇之间一切如故,声色形容依旧,是我少年时记认的模样.
&隔了这些年,与你重走那几段过去常走的路,心下竟已平静无谰.夜深作别,我独自回来,孤身走在灯下,以为会有毫发毕现的回忆一一浮现,却终究并非如此.我察觉我的心.而今已经倦淡了。
算来五年未曾通信,昨日竟没来得及问一句,你可好.想必是这冷漠的隔阂造成的罢.这笔已哽咽多时,欲有言,却不知从何说起.依稀感知到时光的力量.近日思念徒增,忍不住书写下来.这一季,川蜀的梅雨下得绵长.
五年前的今日,你我是在福宝的深山中度假的吧。时过境迁,前日听说彼地筑路,车行不得过。山中的清冽溪涧和葱葱莽林,可曾记得一二?过去的学校,我亦不曾回去拜望过。只恐见了徒增无谓的念头。自你离开,想必也不曾回去过吧。也对。你走后,我曾去信一封,但无回音,想必是没有收到的缘故罢。
少年时的心情浮躁激烈。今日之思犹觉羞愧,才逐渐知晓。生活,或者毋宁说命运,这种我们向来投一抱怨或不屑的东西,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给予了我们如此庞大的福祉与原谅。只要我们紧紧抓住一些痛,忘记告戒自己要感到幸福。你知道,在过去我们因为对生活有苛求和怨恨而拿自己情人刻薄相待的日子,是多么可悲。
我曾欲向你说起这些年孤立的生活。但是它们太过平淡无奇,似静水流声一般缓缓推进,没有波澜。目睹自己在光阴中沦陷却束手无策,的确是件残酷的事。夜深之时,时常怀念起过去肆意的少年时代。彼时临考前,已经习惯坐在书房里认真看书,每至九时,手边的电话便会响起来。你总是关切我一番,督我进步。可惜,这样的好事,一去不复反。
此夜此时,我执笔书写,细细记忆,发现那些已涣散的旧事,仍静静地晾在那里,甚好。……看看看,我真不该再提。这都是过去的旧话了。朝花夕拾,捡的是枯萎。
& & & 因我不愿做个留恋的人,所以一直未与你联系。你多半不会相信,我甚为想念你。这五年如此迅疾。我已渐渐活得有所担当,甚为平静欣慰。你的存在,是夜风遁走的回声。反复荡漾几次,终归永久寂灭。可曾知道因了这遥远,我的成长才有所附丽。若有日内容能够与你执手听风吟,我反而不能确认这幸福。
但我依然暗自期望。何日,何地,我才能与昔日重聚,并致你一束开地浓盛的山茶。因了在我有限的记忆里,你总是这般美好,并且充满了朴素的希望。在你的衣襟上,充满了我整个少年时代的芬芳。
确是挂念你,不应只是打牌逛街,四处消遣。若只是消遣生活,将来必被生活所消遣。真光阴,果真是利剑。
& & & 我与母亲,已经非常融洽。彼此关怀原谅并且非常默契地不提旧事。这非常好。我目睹她老去,时常心下生凉,怨自己不孝道。
那些不懂事的年生,彼此都没有错,只是有些事她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既然无知,就应该被原谅。曾有彼时,当我与你愉快地在郊外散步,或是在楸树下的长椅上彻夜长谈的时候,我同时感到了恐惧与幸福。你必定知道,我恐惧什么。我知道我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因为这样桎槔彼此,就永远不能长大。却未曾预料到,离别之后这一路上的想念,意于欲湮没我的意志。
是。我如何才能忘记,这一纸字十二岁的夏日起书写了六年的无字吊唁。你多半是无法全部理解,这个隐喻的背后含义,哪怕万分之一。
& & & 将来我这一路上要看的风景确实良多。但这不能说明,它们将来比昔日更美好。亦不能说明,我将以往过去一路上的景致。因为我确信人不应该把期许建立在对过去的鄙夷和现在的漠视上。我向来疏于表达,亦不愿言表,这感情对我而言的重大意义。若这树立和表面上的暗淡,不被你所理解并相信,那么我感到非常遗憾。
& & & 一个少年,告别放肆,浅薄,逐渐蜕变为另外一种更为平和与坚定的姿态,诚实生活。这其中的蜕变,自然可以勾勒出生命的伤痛我亦相信这样的蜕变是正确的。它是生活赐予我们的勋章。人是如此渺小的个体,若没有忍耐,那么将感觉到事实上的更多的生之不安。我曾经这样贪求与不满。你于我的关怀和宽容,我从头来未得及道一声感谢。恐怕这样形式上的感恩,亦是多余的罢。& & & 看过自己以前的轻浮和脆弱,我便苛求自己应当容忍和平。要做聪明的人并且最大限度地为善。这并不矛盾。如何严谨地去安排是横祸,尽量以认真的态度去做对的事情,并且坚持到底,这将是我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生之渺茫确乎已是,但倘以笃谨严肃的态度去做好每一件小事,尚可于其中发觉无限广大的意义。
多年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叫《有一个傻瓜》。其中的一句对白,印象深刻。& & & &妈妈。十字架是爱的标志吗?& & & &是的,孩子。而且爱也常常意味着十字架
& & &&我有震动。若却知这是一个寂灭的过程,有去经历她的必要吗?就如同确知自己会死,那么有去或一遭的必要吗?我们总是承受不住生命的诘问。爱亦如此。盲目,偏可以换得长久。我是盲目的,因了我的胆怯。
& & & 今日的梅雨下得绵长。黄昏时分,远近疏陈的长街短氍,湿透了一般的瘫软。天色昏黄如同旧搪瓷杯里的一层茶垢。这就是我所生长的故乡。她暧昧,怯懦,平凡,向善却又多丑恶。正如人性。我已在这美丽而遗憾的世界里,生生如年。
你曾站在我生命之河的一岸,投下了深深的倒影,由此,那河流便有了趣志,但终究只是一祯无形的幻象。你离岸而去,幻象便消失了,但我的河流不会因此干涸止息而这又正好印证了你所说的,一切终归寂灭的预言。你知道,那不是我所愿。
& & & 但,那不是我所愿吗?
大学从床上提着裤子爬起来说:“你可以走了,把青春留下。”......到底是我上了大学,还是大学上了我。
他俩又吵架了。年近七十岁的老夫老妻,相依为命地生活了四十多年。大大小小的架,谁也记不得吵了多少次。但是不管吵得如何热闹,最多不过两小时就能和好。他俩仿佛倒在一起的两杯水,吵架就像在这水面上划道儿,无论划得多深,转眼连条痕迹也不会留下。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儿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在地上。老婆子更不肯罢休,用那嘶哑、干巴巴的声音喊:“你摔呀!把茶壶也摔了才算有本事呢!”老头儿听了,竟像海豚那样从座椅上直蹿起来,还真的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啪”地摔在地上,老婆子吓得一声尖叫,看着满地的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直气得她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这是他俩都还年轻时,每次吵架吵到高潮,她必喊出来的一句话。这句话头几次曾把对方的火气压下去,后来由于总不兑现便失效了。六十岁以后她就不再喊这句话了。今天又喊出来,可见她已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从嘴里不断发出声音,一边急速而无目的地在屋子中间转着圈。他转了两圈,站住,转过身又反方向转了两圈,然后冲到门口,猛地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了。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还在不住地出声骂他。骂了一阵子,她累了,歪在床上,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可是现在只得整天和他在一起,待见他,伺候他,还得看着他对自己耍脾气……她想得心里酸不溜秋,几滴老泪从布满细皱纹的眼眶里溢了出来。过了很长时间,墙上的挂钟当当响起来,已经八点钟了。正好过了两个小时。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就要化开那样。刚刚掀起大波大澜的心情渐渐平息下来,变成浅浅的水纹。“离婚!马上离婚!”她忽然觉得这话又荒唐又可笑。哪有快七十的老夫老妻还闹离婚的?她不禁“扑哧”一下笑出声来。这一笑,她心里一点皱褶也没了,之前的怒意、埋怨和委屈也都没了。她开始感到屋里空荡荡的,还有一种如同激战过后的战地那样的出奇的安静,静得叫人别扭、空虚,没着没落的。于是,悔意便悄悄浸进她的心中。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吗?——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应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用手背揉揉泪水干后皱巴巴的眼皮,起身穿上外衣,从门后的挂衣钩上摘下老头儿的围巾、棉帽,走出了房子。雪正下得紧。夜色并不太暗。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了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一看到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他俩一向说得来,却渐渐感到在大庭广众之下有说有笑,在两人回家的路上反而没话可说了。两人默默地走,路显得分外长,只有脚步声,真是一种甜蜜的尴尬呀!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她担心而又期待地预感到他这天要表示些什么了。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他呢?竟然像傻子一样一动不动,任她把雪打在身上,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她打着打着,忽然停住了,呆呆看了他片刻,忽然扑到他身上。她感到,有种火烫般的激情透过他身上厚厚的雪传到她身上。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击她的心?现在她老了。她那一双曾经蹦蹦跳跳、分外有劲的腿,如今僵硬而无力。常年的风湿病使她的膝总往前屈着,雨雪天气里就隐隐作痛;此刻在雪地里,她每一步踩下去都是颤巍巍的,每一步抬起来都十分费力。一不小心,她滑倒了,多亏地上是又厚又软的雪。她把手插进雪里,撑住地面,艰难地爬起来,就在这一瞬间,她又想起另一桩往事——啊!那时他俩刚刚结婚,一天晚上去平安影院看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散场出来时外面一片白,雪正下着。那时他们正陶醉在新婚的快乐里。瞧那风里飞舞的雪花,也好像在给他们助兴,满地的白雪如同他们的心境那样纯净明快。他们走着,又说又笑,接着高兴地跑起来。但她脚下一滑,跌倒在雪地里。他跑过来伸给她一只手,要拉她起来。她却一打他的手:“去,谁要你来拉!”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虽然老头儿也老而无力了,一只手拉不动她,要用一双手才能把她拉起来。那也好!总比孤孤单单一个人好。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伴。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两人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在那道德沦丧的岁月里,他也没丢弃自己奉行的做人原则。她还喜欢老头儿的性格——真正的男子气派,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粗线条使他更富有男子气……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如果她的生活里真丢了老头儿,会变成什么样子?多少年来,尽管老头儿夜里如雷一般的鼾声常常把她吵醒,但只要老头儿出差在外,身边没有鼾声,她反而睡不着觉,仿佛世界空了一大半……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大概快十点钟了,街上已经没什么人了,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她的两脚在雪地里冻得生疼,膝盖更疼,步子都迈不动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她往家里走。快到家时,她远远看见自己家的灯亮着,有两块橘黄色的窗形的光投在屋外的雪地上。她的心怦地一跳:“是不是老头儿回来了?”她又想,是她刚才临出家门时慌慌张张忘记关灯了,还是老头儿回家后打开的灯?走到家门口,她发现有一串清晰的脚印从西边而来,一直拐向她家楼前的台阶前。这是老头儿的吧?她走到这脚印前弯下腰仔细地看,却怎么也辨认不出那是不是老头儿的脚印。“天呀!”她想,“我真糊涂,跟他生活一辈子,怎么连他的脚印都认不出来呢?”她摇摇头,走上台阶打开楼门。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这心情只有在他们五十年前约会时才有过。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在这眼皮一抬一垂之间,闪出一种羞涩、发窘、歉意的目光。这目光给她一种说不出的安慰。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之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再煎上两个鸡蛋……
北京男孩和西北女孩,这两个生活在同样时代里的孩子,他们梦想之间的差距,让人恍惚觉得一个生活在今天的欧洲,另一个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欧洲。
三十多年前,也就是文革后期,我还是一个中学生,当时男生和女生之间是不说话的,虽然非常想说话,可是不敢说,就是爱慕对方,也只能偷偷地用眼睛看看而已。也有胆大的男生悄悄给女生写纸条,而且还不敢写上明确示爱的句子,都是一些指鹿为马的句子,比如要送给对方一块橡皮一支铅笔之类的句子,来传达爱的信息。接到纸条的女生立刻明白那小子想干什么,女生普遍的反应是紧张和害怕,假如纸条一旦曝光,女生就会深感羞愧,好像她自己做错了什么。
三十多年以后的今天,中学生谈情说爱早已在心理上合法化,在舆论上公开化。现在的女中学生竟然是穿着校服去医院做人流手术,媒体上曾经有过这样一条消息,一个女中学生穿着校服去医院做人流手术时,有四个穿着校服的男中学生簇拥着,当医生说手术前需要家属签字时,四个男中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着要签名。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中国这三十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三十年的年均经济增长9%,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国,可是在这个光荣的数据后面,却是一个让人不安的数据,人均年收入仍然在世界的一百位。如果以每年收入只有600元人民币计算,中国的贫穷人口有三千万;如果年收入增加到800元人民币,那么中国的贫穷人口达到一个亿。这两项应该是平衡的经济指标,在今天的中国竟然如此的不平衡。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被缩小,反而拉得更大。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扩大到了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人民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年。
为什么假冒伪劣的产品在中国层出不穷?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国人在食用毒猪肉、毒大米和毒奶粉?因为这些产品价格低廉,他们微薄的收入只能去消费这些假冒伪劣产品。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有一个庞大的贫穷人群的存在,假冒伪劣产品才能在中国畅通无阻。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东部地区城市里的人普遍在喝可口可乐了;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中部山区外出打工的人,在回家过年时,给乡亲带去的礼物是可口可乐,因为他们的乡亲还没有见过可口可乐。
社会生活的不平衡也会带来梦想的不平衡,几年前CCTV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采访了中国各地的孩子,问他们六一的时候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一个北京的男孩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一个西北的女孩却是羞怯地说,她想要一双白球鞋。
两个同龄的中国孩子,就是梦想都有着如此巨大的差距。对这个西北女孩来说,她想得到一双普通的白球鞋,也许和那个北京男孩想得到的波音飞机一样遥远。
其实很多年了,我们一直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我为什么写下了《兄弟》?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文革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好比是欧洲的中世纪和欧洲的现在。一个欧洲人活四百多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应该是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现在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
北京和西北这两个孩子梦想之间的差距,显示了两个极端,可以说和我举出的第一个例子的差距一样巨大,三十多年前的女中学生和今天的女中学生是另外的两个极端,前者显示的是现实的差距,后者显示的是历史的差距。历史的差距让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欧洲四百多年的动荡万变,而现实的差距又将同时代的中国人分裂到不同的时代里去了。前面说到的北京男孩和西北女孩,这两个生活在同样时代里的孩子,他们梦想之间的差距,让人恍惚觉得一个生活在今天的欧洲,另一个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欧洲。
这就是今天的中国,我们不仅生活在现实和历史的巨大差距里,也生活在梦想的巨大差距里。
最后,我要用一个真实的故事来结束这篇文章。这是发生在中国南方某个城市里的故事,在林立的现代化高楼和商场里人头攒动的繁华景象里,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被绑架了。两个绑架者身无分文又毫无经验,所以很快就被警察捉拿归案。两个绑架者在索要赎金的时候,没钱去买盒饭,其中一个出去借了20元人民币回来,买了两个盒饭,一个盒饭给小学生吃,另一个盒饭两个绑架者分着吃。获救的小学生告诉警察:
“他们太穷了。”
我一直相信,没有任何理由的,我是一个在行走的人。天空的安静,脚步的行走,静静的望着天空。光景流失,回想很多。记忆是根长长的线,在我走过的路上缠绕。我沿着它的痕迹,一路往回,看见琐碎的自己,安静的走在岁月的大马路上。走,脚步懒散,身后的影子模糊。像老旧相机下的记忆。沿途有许多陌生的人,三三两两,他们看我,我也看他们。我们彼此都是对方视觉里的路人,可以是路人甲,也可以是乙。表情上,笑,疑惑,烦躁,抑或是讨厌。路人甲乙丙丁,或许都是一样的。我是个喜欢行走的人,无聊侵袭,我便会拖着看似疲惫不堪的身体,在大街上摇晃。日子,有晴,有雨,有风,有雪,有白天,也有黑夜。时光总是不断的交替,只是依然不变的是,路人仍是路人,来去匆匆,是种单调的风景。也许,我是喜欢旅行,喜欢一个人的旅行。所以我才喜欢一个人穿行在城南城北。所以我才敢一个人冲向陌生的城市。我想我会是一个奇怪的路人,总是一副倦容,低着头,哼着别人从没听过的小调,就那么走。会因为看到掉落的树叶停下脚步,偏着头思索半天,也会在雨天悠闲的扬起头,任凭雨点打在脸上。路人,总是陌生的。甲走了,乙刚来,丙还未来。丁是未知的。我记得我在旅途的路上碰到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人,我们一起快乐的说许多话,最后一句是再见,再也不见。我记得傍晚夕阳落下,蹲在街角的乞丐。我记得有个女孩坐在广场的长椅上,泪如雨下。我记得雨声静谧,一对情侣撑着伞幸福的走过。我记得……我记得,十几年如一段简单的旅程,时光流转消逝,我回头看看自己,才发现我是个行走在路上,寻找路的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除腋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