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的我心中的烦恼都有妄想,烦恼习气重啊

人类内心最大的障碍---妄想 分别 执着(摘)
<font color="# 妄想是什么?妄想就是业障,妄想就是轮回业。2 凡夫一天到晚想东想西、想过去想未来,全是打妄想。3 《地藏经》上讲得清楚,&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4 罪业是什么?罪业就是起心动念,就是打妄想。5 学佛人他学什么东西?就是把妄想去掉而已。6 妄想去掉,心就定,心就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7 一念不生,是真心;动,即是妄心。8 我们的念头非常之杂,许许多多的杂念都是从一念生的。9 一念是根本,一念是真实,二念三念叫妄想,不是真实。10 如果能够把二念三念舍掉,恢复到一念,真心就现前了。11 真心里头没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12 妄想是无明烦恼,办一切事,不感情用事,即能破无明。13 人在没有妄念的时候,就有本能;那种能力,是无可限量的。14 妄想是习气,是假的;觉的时候,妄想就没有了。15 打一分钟妄想,不如念一分钟佛号。16 尘沙烦恼是从分别起来的;对世出世法不分别,你就超越十法界。17 事事不分别,就没有三世果报。18 不起分别心,即可以不执着;去执着,即可以断烦恼。19 以&无分别心&观察一切法,在一切境缘中都无障碍。20 无分别心,一律平等,令一切众生得益。21 学佛的人对一切事,知道得愈少愈好,多则分别心多。22 平常用的是分别心;从今以后,用不分别的自性。23 对于一切境界,知道了就算了,一有好丑善恶的分别心,就染污了。24 执着是见思烦恼,包括见惑和思惑。25 见惑有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26 身见,执着这个身是我。现在哪一个不说身是我呢?对这个身非常地爱护,以为身就是我,这是错误的。27 凡是相对的,都是边见。有大就有小,有我就有人,有是就有非,有正就有邪,这都叫边见。28 见取见、戒取见,这两种我们一般人叫成见。29 在修因、修行方面的成见,叫做戒取见。30 在果报上的成见,叫做见取见。31 邪见,不属于上面四大类,一切错误的见解都叫邪见。32 思惑有五大类:贪嗔痴慢疑。33 &贪&是贪爱,这是生死根本。六道轮回是什么力量在那里推动它?就是爱欲在推动。34 &嗔&是嗔恚。嗔恚是修定最大的障碍,不要说出世间定你不能成就,世间定也不能成就。35 &痴&是愚痴。愚痴就是邪正、是非、真妄不能辨别。36 &慢&是贡高我慢、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这是严重的障道。37 &疑&是对佛法、正法怀疑。这个损失太大,因为佛的教训是我们这一生得度的机会,你一怀疑,这个机会错过,那就太可惜了。38 佛法自始至终都是叫我们打破执着。39 没有执着的人就叫佛菩萨,有执着的人就叫凡夫。40 学佛要学&傻&,对任何事,不必执着、计较。41 工作里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就不会累。42 心中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一切的作为为众生,不是为自己,对自己来讲无作,对众生来讲,作了,叫&作而无作&。43 无论是待人或处事,尽量不夹杂妄想分别执着。44 妄想分别执着是烦恼,烦恼断一分,智慧就增长一分。45 只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就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46 妄想分别执着一天比一天淡,我见渐渐消除,即是见性的征兆。47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妄想分别执着是根本的大病,要把这个改掉,念念都归阿弥陀佛。48 妄想分别执着是情执,是烦恼;离妄想分别执着,就是极乐。&
放下妄想分别执着
1 《金刚经》上教我们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说明一切有为法皆不可得。
2 我常常跟同学们说起,六百卷《大般若》,可以归纳成九个字,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我学般若的心得报告。3 一切有为法皆不可得,这桩事情你果然明白了,你就看破了。看破,就是真相大白;你看破了,自自然然就会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4 很多人误会了,听说我常常讲放下,结果他工作也辞掉,什么都不干了,他没有收入,过了一两个月,那一点积蓄花光,没有饭吃了,写信给我:&法师,你教我放下,我统统都放下,现在我没有办法活下去了,怎么办?&5 错了,他把这个话听错了。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不是放下工作。如果连工作都放下了,释迦牟尼佛何必要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他为什么不放下?他还要做得那么积极、那么认真,帮助这些苦难众生。所以你要懂得,不能搞错。6 诸佛菩萨积极地工作,为一切众生服务,全部是付出,没有一丝毫希求的念头,就是那个&放下&。工作要认真、要努力,要把它做得尽善尽美,没有丝毫希求自己要得什么好处的念头,这就是放下。7 世间人这个放不下,&我干的事情一定要有回报,没有回报的事情不做&。佛菩萨不要回报,把回报放下。你得搞清楚、搞明白,千万不能搞错,你搞错了,那就闹笑话了。所以经要多听,你才真的会搞清楚、搞明白,不致于产生误会。8 只有真正放下,然后才能够全心全力地为一切众生服务,那个服务就叫度众生。服务的项目,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项目再多,总的目标就是这两句话,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的方法
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的方法
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就是消业障。克服的方法很多,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克服烦恼的门径,消除业障的门径,无量无边。
&&&&&#9678;
学佛要肩负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使命,要想担负起这个使命,一定要悟入。悟入方法无他,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而已。
&&&&&#9678;
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放下我执。《金刚经》上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只要能放下一条,就全放下了。这四相有连带关系,一个有,四个都有;一个放下,就全放下了。然后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就是真实功德,这是诸佛菩萨所赞扬的。我们必须要知道,四相具足,是修学佛法严重的障碍。
&&&&&#9678;
我们在事相上遭遇到困难,原因在分别、执著。尤其是严重的我执,念念为‘我的利益’,人人都执著「我的利益’,这是病根之所在,造成彼此不能相容,也造成无量无边的罪业。倘若‘我’是事实,还情有可原;殊不知‘我’只是一个虚假、抽象的概念而已。
&&&&&#9678;
而众生执著有我、有法,就永远不能解脱,永远生死轮回,苦不堪言。此事实真相,迷惑之人不晓得,唯有觉悟之人明了。即使学习佛法、研究佛法,还执著我、法,还自赞毁他。这都是因为有我执,不知诸法平等,诸法空寂,诸法缘生,才有这种行为。凡是缘生之法,都没有自体、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相有体无,事有理无,所以相是幻相,事如梦幻泡影,这些都是事实真相。
&&&&&#9678;
何以功夫不得力?这是烦恼习气在作祟,障碍我们的道业与精进。《金刚经》教给我们非常重要的原则,破除障碍的方法就是‘看破、放下’。不但世法要看破、放下,佛法也要看破、放下。‘看破’就是明了事实真相。若我们本著经上所说的原理、原则,仔细观察世出世间一切现象,就能明了。明了事实真相,于世出世间法不再起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放下。放下之后,不但在修行上没有障碍,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也得大自在,和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游戏神通,无二无别。《金刚经》说,我、人、众生、寿者全是假的,全是梦幻泡影,其存在的时间如露亦如电,这是事实真相。
&&&&&#9678;
我们为何不能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就是不明事实真相。诸佛菩萨、大圣大贤明白真相,所以能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佛教导我们,要把一切众生看作‘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梵网经菩萨戒本》也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些都是事实,不是比喻。凡夫的见解、心思、常识,多半局限在一世,不知道过去世,也不知道未来世,所以产生了许多错觉。佛菩萨以甚深定功,突破时空界限,对于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统统明了,所以知道一切众生生生世世互为眷属。
&&&&&#9678;
遇到佛法,大家都希望在这一生中成就,这并非难事,确实每个人都能做到,关键就在觉悟。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觉悟;将毛病改正,这是修行。要是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无从改起。
&&&&&#9678;
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很难,他总以为自己样样都对。而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过失,自以为是。菩萨与凡夫不同之处,就是菩萨没有‘自以为是’的观念,只知道自己毛病太多,天天反省,天天改过,这是觉悟的人。迷人自以为是,即使反省也认为自己没有过失,过失都在别人。殊不知见到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几时见不到别人的过失,自己的过失就没有了。
&&&&&#9678;
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到别人有过失,就是自己烦恼习气起现行。外面是缘,缘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引出来,这就是大过失。所以会修行的人,所有的外缘都是善知识,善人善事可以学习,恶人恶事资助自己反省改过,顺逆都是善知识。在反省中,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菩萨修行能成佛之理在此。
&&&&&#9678;
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不可以有我是你非、我正你邪。若还有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念头,就是烦恼习气,心就不清净、不平等,这就是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的障碍。好事最后变成魔境,就在这一念之差。佛菩萨的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看一切众生是平等的,对一切众生真诚恭敬。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才能获得感应,获得助缘。有了助缘,自行化他就方便了。
&&&&&#9678;
常常看别人的不是,自以为是,这是最大的过失。别人纵然造作五逆十恶的罪业,我们也要学佛菩萨,用慈眼观之,他是一时迷惑铸成大错,他不是真心,真心里没有过失,他用的是妄心,所以被烦恼习气所支配。诸佛菩萨看到这些人,是以怜悯心、清净心、平等心待之,因为他的真心佛性丝毫无损,佛菩萨对他还是圆满的恭敬。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所以对于作恶多端之人,‘礼敬’并没有减少一分。
&&&&&#9678;
要学菩萨,就要从此地学起,要真正做到对极恶之人,也欢喜赞叹他善的一面,绝口不提他恶的一面。不但不提,心里痕迹都不落,心才真清净,清净心得大自在。我们看他也是一尊佛,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是这样看待人的,我们学佛也要这样看待人。他现在造恶只不过是一时糊涂,糊涂也有明白的一天;我们有义务帮助他,使他早点明白;他明白了,也会普度一切众生,众生就有福了。
&&&&&#9678;
心里不要常想是非人我、恩恩怨怨,要常想佛的教诲,常思经义。以《无量寿经》为主,就要常想《无量寿经》的义理,将之变成自己的正思惟,应用在生活中,以佛眼观世间,我们才真正成为弥陀****,真正是作菩萨,转凡成圣。从心理转,从行为转,这是真实功德。
&&&&&#9678;
《华严经》第二卷的开端,展现了‘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境界。老子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也在这段经文中体现。经上讲的‘大忍’,就是真忍,是用真心的忍,真心心量大,无所不容。唯有对于事实真相彻底明白,才有如此大的心量。而此境界是本有的,不是学来的,也不是渐渐得到的,所以佛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9678;
我们本来是大忍,本来是佛,与毗卢遮那佛、阿弥陀佛一样,现在会变成这样,是因为迷失了自性、真心。而佛法教学无他,只是帮助众生恢复本来面目而已;除此之外,佛确实无有一法可以教导众生。所以圣凡、生佛,就在一念迷悟而已。佛常叹惜迷惑的众生为‘可怜悯者’,就是因为迷失自性,所以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甚至于两个人相处都有意见,都合不来,真是可怜悯到了极处!
&&&&&#9678;
《华严经》一开端展现出,尽虚空、遍法界各类的杂神众,有善神、恶神,有十法界的八部鬼神,还有诸天天王等,共二百二十八个不同的族群。真是无所不容、无所不包,此心量多么大!我们也要恢复这样的大心量。若不能容忍,与人结怨,造成冤冤相报,你障碍别人,别人就障碍你;你破坏别人,别人就破坏你,造什么因就受什么果报,果报通三世非常可怕。所以,你包容别人,别人包容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帮助你,是永远不变的真理。这是佛在《华严经》上现身说法,展示给我们看,让我们去体会。
&&&&&#9678;
不研教之人做错事,还情有可原;我们天天研究佛理,对这些道理没搞清楚,还迷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中,这连自己都无法原谅自己。我们能从此地醒悟过来,就是真正觉悟了。此时读《华严经》才真有受用,思想观念就转变了;这一转变,就是‘入佛知见’。明了十法界依正庄严,本是同根生,就是佛知佛见。
&&&&&#9678;
我们修学进得少,退得多,就是念念被污染。教导别人,人家肯接受、有进步,心生欢喜,这被欢喜污染了;反之,人家难以接受,或者不能做到,甚至所作所为与所教的完全相违背,就生烦恼,这被烦恼污染了,污染就会退转。若能做到《金刚经》上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心不受污染,就不会退转了。
&&&&&#9678;
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落在分别、执著,而不知道放下,这就是迷,障碍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使之不能现前,所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无不劝我们放下。放下是福;看破是慧。佛的福慧圆满,所以称为‘二足尊’。彻底放下,慧才圆满。
&&&&&#9678;
西方有一本书说,人从生下来,就观察父母及周边的人,不知不觉养成喜欢控制别人与控制环境的习惯,因而产生了掠夺的欲望。这个欲望将自己的灵性盖覆住,使自己一生中,生活非常痛苦,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这本书的作者没有学佛,也没读过佛经,可是这几句话讲得很有道理。这是南美洲几千年前留下的短篇。
&&&&&#9678;
喜欢控制别人、夺取别人,利益自己,这是妄想、分别、执著。迷得愈深,烦恼习气愈重,造作的罪业愈广,岂有不受果报之理?
&&&&&#9678;
破我执相当困难,但非常必要。有我,就有生死、病苦、轮回这些现象;无我,这些现象完全消除了。大乘法里,佛教导我们破我执的方法,巧妙绝佳。
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说:‘大而化之’,此话讲得好,这是从发菩提心来的,所以心量要大。
&&&&&#9678;‘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我们本来的心量,每个众生原本的心量,与诸佛如来果地上毫无差别。而我们现在落到这种地步,是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这是真正的病根。我们流落在六道,无量劫无法出离,就是没找到病根,不知从根本上去治疗。
&#9678;我们修学的念佛法门是易行道,易行道而不能成就,原因在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念念还是落在自私自利。用这种心态修学,就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只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念佛一定得力,身心轻安。纵然有一点病,那是饮食起居不小心,所引起的风寒感冒,不会有大病。
&&&&&#9678;
没有私心、欲望,没有占有的念头。占有的念头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是造作一切罪业的渊源,我们要将罪根拔除。
&&&&&#9678;
为何不能占有?佛说:‘一切法空’,谚语也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何能占有?这是从粗浅现象上来观察。更入微的讲法,佛说:‘一切诸法,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但身外之物了不可得,连身体也了不可得。对身外之物没有占有心,对身体也没有据为己有的念头,问题就解决了。此时,‘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决定得生净土,这是从六道轮回解脱,从十法界解脱,这多幸运!
&&&&&#9678;
现代人‘愚痴’,不但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对于真假、邪正、善恶、利害,都没有能力辨别。不晓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极大的祸害,只有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是极大之善。这就是经上讲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我们要了解它真正的意思。
&&&&&#9678;
起心动念为自己是造业。言语损害别人,是非人我都是口业。《无量寿经》上讲三业,把口业放在第一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就是告诫我们口业是最严重的、最容易犯的。看到众生有过失,都不可以说;没有过失还要造谣,还要怀疑人家有过失,这个罪业就更严重了。
&&&&&#9678;
一个人修学,受到无量劫来烦恼习气的影响,容易退转,很难精进。所以祖师大德提倡共修,佛七在一起共修,依众靠众,就是这个道理。
&&&&&#9678;
居士林餐厅的菜色将近有二十道,这么多菜色摆在面前是诱惑,每道菜都尝一点,就超过分量。念佛人愈吃愈胖不是好事情,我们要能克制自己,在这么多菜色里,只取三、四样就好。在饮食方面要懂得克制,才能保持身心健康;不懂得克制,就破坏身心健康。吃得又肥又胖,造成身体不健康;看到这些饮食,容易引起贪心,又造成心理不健康。修行就在这些地方修。
&&&&&#9678;
要懂得在一切环境里,克制自己的妄念,克制自己的分别、执著,这些都是佛法。能克制自己,功夫就能保持;不能克服自己,功夫就不能保持。古大德知道凡夫习性很重,很难克服自己,这才提倡‘依众靠众’,大家在一起共修,互相警策,互相勉励,用意在此。
&&&&&#9678;
保持清净心最重要的原则,第一、要有坚定的信心舍离娑婆,求生净土,这是真心;第二、决定不受世间的诱惑,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能放得下。世出世间一切法中,只取自己所需,绝不过分,所谓‘知足常乐’,你的心就是定的、是清净的,清净心才能保持长远而不失,这一点非常重要。过去这些修行人,他们能成就,因素就在此地。
&&&&&#9678;
能克服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妄想,真正做到《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生活上取我们所需的就够了,这才不受诱惑,才能保持清净心。
&&&&&#9678;
真修行人对于身体的养分,不向外求,完全向内。经上讲,色界天以上的天人以‘禅悦为食’,禅悦是从自性中流露出来,不是从外求得。所以佛说‘财、色、名、食、睡’这五样都能舍弃,这五样称为‘五盖’,将我们的心性、智慧、德能盖覆住,使我们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这五样是欲望,若对这五样生起贪念,烦恼只有增加,不会减少,那烦恼岂能断得掉?
&&&&&#9678;
佛陀教****,对于饮食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佛陀当年在世是托钵,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而且托钵只许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就回去修禅定。这种作为,都是帮助我们克服欲望、贪心、烦恼,要懂得这个道理。
&&&&&#9678;
爱心是义务的付出,决定不能占有。凡夫的爱心,纵然是对自己的儿女、亲人很爱护,也不算是慈悲。因为他有控制、占有的念头,念念想控制、占有一切人事物,这是错误。错在哪里?佛告诉我们‘能所皆空,了不可得’。六百卷《般若经》里,‘不可得’这三个字重复千遍以上,就是要我们牢牢记住,‘不可得’是事实真相。以为一切有能得、有所得,那是愚痴、无明。
&&&&&#9678;
若了解一切法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你就解脱了。‘解脱’,用现代话说,就是心里没有负担,你的心就得自在,妄想、分别、执著就会全部放下。我们处处放不下,主要是愚痴没有破,还以为有能得、有所得,心里还有负担,所以生活很痛苦,修学功夫也不得力。
&&&&&#9678;
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所作所为全是‘梦中佛事,水月道场’。道场建立得再大、再辉煌,觉悟的人视为镜花水月,没有丝毫执著、悭贪,这才显示出大自在,这才是高度的享受。生活中对一切人事物有受用,绝对没有控制、占有的念头,这才是过佛菩萨的生活,凡夫与佛菩萨不相同之处就在此地。凡夫是念念当中要控制别人,念念当中要占有一切,所以心里患得患失,忧虑烦恼永远不断,这种日子过得好苦。
&&&&&#9678;
我们是凡夫,业障、习气、烦恼非常深重,很不容易断除,唯有用觉悟的方法才能断除。所以读经闻法非常重要,一天都不能间断。我们不是上根利智的人,不可能短时间的听闻、学习就能开悟。中下根性的人,想在一生中得利益,唯一的方法就是读经闻法,长时间的薰修,才能契入《华严经》所讲‘入佛法’的境界。入佛法就是觉悟,这是真正得大利益。
在无量法门中,世尊告诉我们,念佛法门是最方便、最简单、最容易、最有效果的。而念佛的理论一定要懂得,对于念佛就不会怀疑,佛号就能产生效果、力量;力量就是能消业障,能断烦恼。
&&&&&#9678;
念佛能否消业障,断烦恼,关键就在如不如法,会不会念。会念的人如理如法,效果就非常殊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种子、习气、烦恼与漏尽
现在学佛法的人多了,知道习气的人也就多了。提起习气,几乎人人皆是既恨且惧,必欲除之净尽而方后快。其实到底什么东西是习气,它如何生、如何灭,对我们都有哪些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恐怕大多数人并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所以俺今天就拿这个作话题来杂谈杂谈。
谈习气先得知道什么是习气,那么到底什么是习气?我们先看看诸家做何所说——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之妄惑,分现行与种子及习气三者,既伏惑之现行,且断惑之种子,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是名习气。”《瑜伽师地论》卷6云:“谓于诸行中,曾有净不净业,若生若灭。由此因缘,彼行胜异,相续而转,是名习气。”唐朝窥基法师的《成唯识论述记》卷二则说:“言习气者,心现行气分重习所成。”《相宗纲要》云:“问:'习气名?'答:'由业习分熏习所成,故名习气。'”
对于辞典所言,我有两点不大认可。一是他以妄惑的现行(烦恼)分被伏住,且其种子亦已断之,而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名为习气。这是七地菩萨与四果阿罗汉的境界,若以此为标准,那么你我还根本没有谈习气的资格。二是他把习气与烦恼当成只是显现方式和阶段不同的同一事物,也与唯识所言不符,所以辞典所言者,只是习气的一个特别的品种——余习,而非我们通常所说的习气。两相比较,还是《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述记》与《相宗纲要》的说法较为准确。但是由于彼等之注解皆只有寥寥数语,让人很难依此建立起对习气全面、完整、准确的认识和了解,故有做进一步之分析与阐述的必要。
在全面分析讲解习气之前,先来说说什么是我眼里的习气。经过本人的归纳总结,我的观点是——习气从本体上说,既是种子的气分,亦是种子的同体、异名。从状态上讲,则有伏习、现习与余习之别。从作用来看,又有名言、我执与有支三种区别。既然习气只是种子的气分,是其同体之异名,那么了解习气自然就首先应该了解种子。何为种子?【佛学大辞典】云:
“(术语)法相宗所谈,对于现行法之称。指在阿赖耶识中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功能,而谓之种子。犹如草木之种子也。是为有为法之正因,四缘中因缘之实体也。唯识论二曰:‘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唯识述记二本曰:‘种子即是诸法因缘,皆因相也。’”
种子与习气皆是法相宗的术语,这东西在法相宗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彼宗认为,法界中从轮回到涅槃两界的一切,上自诸佛,下至地狱,你所能知能想出来的一切,皆从种子而生——有为法出自有为种子,无为法出自无为种子;染污法出自染污种子,清净法出自清净种子。而一切种子的根,其最初的能生,则出自真如、佛性、法身、如来藏——无为法的根是空如来藏,有为法的根是不空如来藏。
上次有个阿呆曾指责我说:“真如能生出一切相?你又在胡扯了,所谓什么叫真如无
为,你不是标榜自己学过唯识,看过&地论&嘛,你去弄清楚些,或翻翻&大词典&,看看真如是缘生法吗?”这阿呆只知道真如本自无为,非因缘法,却不知真如同时又是无不为的,于非因缘中能出生一切因缘法。《瑜伽师地论》卷52云:“诸出世间法,从真如所缘缘种子生,非彼习气积集种子所生。问:若非彼习气积集种子所生者,何因缘故建立三种般涅槃法种子姓差别补特伽罗,及建立不般涅槃法种子姓差别补特伽罗,所以者何?一切皆有真如所缘缘故。答:由有障无障差别故,若于通达真如所缘缘中有毕竟障种子者,建立为不般涅槃法种子姓差别补特伽罗,若不尔者,建立为般涅槃法种子姓差别补特伽罗。”
佛教所言“生”者,皆为缘起义,在四缘起中,即有个真如缘起。【佛学常见辞汇】云:
“言一切法皆依真如之体,因缘之用,而起生灭之相,若追溯其源,则真如不守自性,以一念无明,生起万法,故名真如缘起。”你看,真如虽非缘生法,但却可以因之为体,而起万千之用。有的人读书只读了一肚子的概念、名相,只凭一己之偏知偏见,而妄生知解,胡说一气。却从不深入经藏,广泛教海,居然连真如与如来藏不是一回事的话都能说得出来。呵呵!一个连真如与如来藏是什么关系都不知道的人,他又怎么可能知道不空如来藏,知道真如缘起,知道真如为何能生出一切相呢?
种子的类别非常之多,从作用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类:业种子和习气种子。我们内之身根与外现之器世间的种种变化,来自业种子的作用。我们一切心理功能之源泉和情绪倾向之动因,来自我们的习气种子。众生所起的每一心,动的每一念,说的每一言,做的每一行,都会同时感生出这两种种子。比如你以嗔心杀害了一个众生,即造了一分杀业,以后因缘成熟时要还彼一命。杀的同时又积攒了一分习气,以后遇到同类的生命时,会自然而然地再起杀心。
业种子与习气种子有三点差别:一个表现为现象的作用,一个表现为心理状态的作用;一个是一次性的,完了也就完了,一个重复的,于对境时可以数数生起的;一个不能自我熏染,一个能够自我熏染。
人们常说:在物理学家的眼里,我们眼前的世界无非都是些能量;在数学家的眼里,我们眼前的世界无非都是些数字。我也要说:在唯识学者眼里,我们眼前的世界无非都是些种子——种子既法界,法界既种子。离开种子就没有你,当然也就没有你所能知道的一切。你若彻底明白二者相互之间的关系,则能量即世界,世界即能量;数字即世界,世界即数字;种子即法界,法界即种子。这一切的一切,本无二也!
如果用电脑来比喻我们人,我会用硬盘比喻阿赖耶识,CPU比喻意根,内存比喻大脑,主板比喻传输神经,而支持整个电脑运行的软件系统,则是种子!正确的程序好比清净种子,错误的程序好比染污种子。不用说,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是因为你的系统程序中出现了错误,染了大量的病毒。只要你能将错误完全纠正,将病毒彻底清除,你就成佛了。所以说,成佛一事从道理上讲,其实还是蛮简单的。
当然,人毕竟不是电脑,你与电脑还是有两点不相同。一是电脑软件是软件,硬件是硬件,它的硬件并非从程序而来,而我们的硬件——身根——也是从种子出生的;二是电脑没有主观意识,只能被动地执行程序,不能自己设计并修改程序,而我们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清除旧的种子,再熏染新的种子。所以说哪,不但贪嗔疾从种子生,慈悲喜舍也是从种子生。所谓修行,就是清除坏种子转入好种子;所谓成佛,就是恶种净尽善种圆满,然后再连一切造作生心的种子也一并灭尽。我们常说一阐提人不能成佛,那是因为他的程序已经完全被病毒感染了,连一点正确的东西都没有。我们还说一阐提人一定能成佛,那是因为他的软件虽然不中用了,但他那台电脑的硬件并没有坏,只要有人能耐下心来认真调理,最后依然是可以修复的。
至于说无为种子如何生有为种子,有为种子怎样染净互熏,有为的净种子又如何激发出真如的无为种子,从而最终成就圆满的佛果,因为所涉内容太多,这里就不细论了。下面再接着讲习气。
先从本体上说,为什么习气既是种子的气分,亦是种子的同体、异名。咱们以檀香木为喻,木头的香味来自于其内所含的香质,木头好比阿赖耶识,香质就好比种子。木头不管燃不燃烧,它的香气都会向外溢散,这个隐隐溢出的香气即是香质的气分。香气与香质虽然状态不同,但本质上并非二物,前者只是后者的一种微细的发散,只是从作用的表现上于同体而安立了两个异名而已。习气与种子的关系亦如是,本质为一体,因作用表现之不同而安立了两个异名。
再从状态上讲,习气为什么有伏习、现习与余习之别。所谓伏习,是种子潜伏于阿赖耶识中未起现行时自然向外散发的微薄之气,这与香木未燃时所发之一丝丝沁人的香气是一样的。所谓现习,是种子于前七识所起的现行之气分,好比香木正燃时所出之香气。所谓余习,是八地以上菩萨断尽种子的现行后,于八识田中所遗留之极微薄之气分。好比香木燃后,虽不再有香气溢出,然其灰烬中依然留有极少分之香质。
一般来说,凡夫只能感觉到自己的现习,而感觉不到自己的伏习,但是却依能稀感觉到他人的某些伏习。比如我们见到身染粗大恶习的人,会感到说不出的难受和别扭,见到仁善详和的人会感到由内到外通体的舒泰。这一点在动物的身上更明显,比如大虫等人曾讲以前老人去河南时,有两条本来很凶猛的狗,见谁都会狂叫不止,但在老人面前却变得很乖。俗话说狗眼看人低,本来老人从外表上看只是个平平常常的老头,即使一个修行不错的人也未必识得他的深浅,难道一条狗却能识得?当然不是。狗比人高明之处,在于它感觉到了常人所无法感觉到的某些东西。什么东西?老人的悲心!因为老人已经证得了慈心三昧,他老八识田中散发出的少许慈悲详和的气分,自然化除了恶狗心相续中的暴戾凶恶之气,使其暂时变得乖巧,这是大成就者才有德相。那些整日恶口辱骂老人的愚人不妨扪心自问,自己是否也有这般道行?对如此之圣者极尽诽谤之能事,难道他们就当真不怕自己日后会堕入恶狗野狼之口?
现习我们每个人日日乃至时时都在感受,但差不多每个人却又都将它错会了——直面冯京呼马谅,错把烦恼当习气。在此我对大家郑重强调一下,习气是习气,烦恼是烦恼,二者的外相虽然很相似,但本质是不同的。其中的差别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习气由非作意的自性分别产生,烦恼则从计度、追念等造作意识而起。造作意识可以是习气发作的助因,但并不直接产生习气。以嗔心为例,当我们受到他人辱骂伤害时,首先是一股无明火腾地一下直冲头顶,瞧仔细了,这个自发而起的就是你的嗔习!火起之后才是你的心怎样去跟着它转,去愤怒、去嗔恨,再瞧仔细了,这个随后跟着转,跟着愤怒、嗔恨的,才是你的嗔烦恼!你若能多留心观察几次,就会清楚看到二者是次第而起,相续而生的两个东西。
二、习气是先前所造之业在你心中一种惯性的涌动,而烦恼则是你当下意识心鼓噪而的波浪。
三、习气只是先前所造之业在你心中的一种显现,它本身并不造新业,造新业的是烦恼的现业流识。
四、习气为细,烦恼为粗;烦恼先断,习气后除。以大乘说,从二地至七地依次断除由粗到细的根本及随眠烦恼,了分段生死;到八地断除习气的现行,了变易生死;到成佛时方彻底断除一切余习,得究竟自在。
习气除了有三种状态外,还可以依其作用,分为三种类型:一、名言习气,有表义与显境之分。比如共面同对水这一对境时,人自然生起水的境相,并赋予水的名言概念;天人自然生起甘露或琉璃的境相,并赋予甘露或琉璃的名言概念;鬼自然生起的则是猛火或浓血的境相,并赋予猛火或浓血的名言概念。名言习气属于见分习气,是俱生的无间的习气,只要你生心,它自然生起,用不着专门作意观察。
二、我执习气,《现观庄严论》说有九种我执,若从作用来说则可归纳为粗细二种我执。细的是深藏于末那识中的俱生我执,粗的是生于前六识中的非俱生我执。前者无间,后者有间;前者于七地前依次而破,后者于七地时一破永破。
三、有支习气,乃能招三界异熟业种之习气。贪嗔疾是有支习气,慈悲喜舍也是有支习气,因为它们都能招引异熟业种。也就是说,能被我们观察体会到的,能引起我们内心波动的,能给我们招来生死业果的,以及能让我们走向涅槃解脱的,都是这个有支习气。所以说,习气不光有坏的,也有好的,不管成圣成凡,哪样都离不开习气。所谓修行,首先就要尽可能的铲除恶习,培养善习,倒脏水时可不要把孩子也一起倒了哟?
说完了习气的状态和种类,还得说说习气成熟所必需的条件,简单讲大致也有以下几点:
一、要有相应的业力,六道中的各道只成熟己道的习气,而不成熟它道不共的习气。
二、有要相应的身根,比如太监虽有淫欲的伏习,然因男根不具,故不成熟淫欲之现习。
三、身根要成熟,比如青春期前的小孩子,彼此只对异性好奇,而不成熟淫欲之现习。
四、粗大的习气可不需外境而由身根的激发自然、自发地生起,比如饮食男女之欲;细小的习气则或由外境的业缘才能引生,或由自己主观的作意而起,一般不会无缘无故自己跟出来。这些特征也适用于粗大习气。
前面已经大致讲了一下何为种子、习气与烦恼,讲了种子与习气是烦恼的诱因,烦恼则种子与习气所引生的果。明白了这里边的因果,才能清楚何为漏因,何为漏业,何为漏果,以及大小乘见解上的差异和诸般伏断之次序。要说漏业伏断的次序,唐圭峰宗密禅师的三步曲大家一定是很熟悉的:一、念起不随,即断分段生死,天上人间随意受生;二、善恶之见都泯,断变易生死;三、灭微细流注,得究竟自在。应该说大师的分判是很准确的,但他所用的术语不是很专业,许多人可能未必能正确领会,俺这里就做个详细的解释。
先说第一条,一个“念起不随”估计很多人就已经误解了,以为那个“念”是烦恼之念。只要于烦恼起时我当下一觉,心念不跟着它跑,就叫不随,就可以了分段生死。呵呵!哪有那么简单?了分段生死在小乘是四果,在大乘是七地菩萨的境界。若只是个心念不跟着它跑,别说见道位以上的菩萨,就是具缚的凡夫只要多下点观心的功夫,也一样能做到,如果凭这就能了分段生死,这便宜占得也未免太大了吧?大师说的这一“念”,是习气之念,非烦恼之念。
“不随”是说习气念起时,心识不要跟着它转。不转即不生烦恼,一转即为烦恼之现行,即成漏业之因了。到这你可能会问:“不随”并不难做到呀,你为什么要说那是四果阿罗汉和七地菩萨的境界?因为你的那个“不随”是靠心的造作意识,通过自己主动作意而起的觉照力强使自己不随。而阿罗汉和七地菩萨的“不随”则是依靠般若的力量,已经彻底消灭随念生转之心,一切烦恼障于心相续中永不复生,是自然而然的不随。
小乘视烦恼为漏因,认为烦恼若断则漏亦断,故“不随”在小乘既是漏尽。其所得之果于身未灭之前称有余涅槃,于身灭后称无余涅槃。大乘也承认有漏与漏尽之说,但认为小乘的漏尽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因为他只尽烦恼之现行,而未尽烦恼之生因——习气。《瑜伽师地论》卷50即说:“云何如来永害习气?谓如来或于动转,或于瞻视,或于言论,或于安住,似有烦恼所起多不现行,是名如来永害习气。诸阿罗汉虽断烦恼,而于动转、瞻视、言论、安住,而有种种似有烦恼所起作业。”习气本身不是烦恼,但有烦恼的相似觉受,所以弥勒菩萨称其为“似有烦恼”,此似有烦恼虽也会生起种种作业,然并不会起现实有之有漏作业。
经书中就说当年世尊住世时,舍利弗等上首阿罗汉即显现出强烈的贪嗔等习气。有的弟子看见后,感到很奇怪,问世尊他们不是已经得阿罗汉果了吗?怎么还会有习气,这难道不会成为他们解脱的障碍吗?世尊说:阿罗汉的果位是从断除烦恼障的果德说的,由于他们已经断除了心相续中的一切烦恼,所以虽然习气还会数数生起,但不会再堕生死。这就好比你看见强盗抢劫时,如果只看而不参与,在法律上即不会判你有罪;如果你看到后又亲自参与了抢劫,那当然就有罪了。前边我说过,习气是非作意所起的自生分别,烦恼是造作而起的作意分别,凡夫的自生分别不会造业感果,只有作意而起的分别才会造业感果。
那为什么做到了念起不随,已经能了分段生死,不直接入涅槃,还要找个天上人间随意受生的麻烦呢?原来大师这话不是对小乘人说,而是对大乘菩萨说的。大乘菩萨以大悲誓愿故,虽能入无余涅槃永超三界的轮回之苦,却不住涅槃,甘愿在六道中常行菩萨道,永做度人舟。所谓智不堕生死,悲不入涅槃是也。而彼因为烦恼障已断,六道之罪根已尽,故生死去来已得自在,当然可以天上人间想去哪受生即去哪受生了。
所以念起不随只能尽烦恼障,而不能清除心中烦恼习气的现行,还要再上上升进才行。这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善恶之见都泯,断变易生死。大师这里的“见”字用的也不好,会让人错以为是善恶的见解,其实这个见与前边的念一样,依然说的是习气。因为功夫做到前一步,已经可以念虽起而心不随,也就是所谓的“朗月当头”,故能断一切烦恼之现行。如果心里还有个善恶之见挥之不去,割舍不下,是不能称为烦恼障已断的。
分段生死说的色身的生灭,以烦恼的起灭为因,烦恼若断,则生死之因断,是谓之了。变易生死说的是心念中种种妄想、烦恼习气的来来去去、起起灭灭,习气若尽,则起灭之因断,是谓之了。所以菩萨到七地时只断分段生死,未断变易生死,只于转念证到了无为,未于起念证到无为。若再向前跨越一步,入八地时方可消灭一切习气于心本续中的现行,灭除变易生死,而证到真无为。《解深密经》在讲到烦恼和习气的伏断时说:“一者害伴随眠,谓于前五地。何以故?善男子,诸不俱生现行烦恼是俱生烦恼现行助伴,彼于尔时永不复有,是故说名害伴随眠。二者羸劣随眠,谓第六、第七中微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三者微细随眠,谓于第八地以上,从此已去一切烦恼不复现行,惟有所知障为依止故。”
经文中所说的“俱生烦恼”,是指烦恼的习气,“不俱生现行烦恼”,是指烦恼障。前两种烦恼(随眠)之习气种子分别在五地与六七地时伏住,而微细随眠要到第八地才能彻底得到降伏。但虽然降伏,却未断除,而是依附于所知障中,要到十地满心时才能最后消灭,故称其为“余习”,乃余而未尽之意。这就好比你衣服上染了污垢,用洗衣粉一洗,看上去好象又清洁如初了。其实若用放大镜一查看,就会发现还有许多极微小的污垢依附在棉纤维上,并没有除去,但于肉眼的视觉并无影响。因为习气永尽,烦恼永断,所以八、九、十地又称为三清净地。八地以前是根据断除烦恼和所知二障的共同果德来显现菩萨果位的高低,八地以后则只依照清净所知障而显出的智德以论菩萨证境之深浅。
大乘虽然也讲灭烦恼,而且比小乘灭得更彻底,但并不以此既为究竟,因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障碍——所知障——未灭。所以伏住习气,灭变易生死后还要再更进一步——灭微细流注,得究竟自在。
但是大师这里用词依然不够精确。以前我讲无明时说过,微细流注是一切众生最细小的念头,细到只有佛才能看见,其他人都看它不见。我还说过,依吴立民老先生的意见,微细流注并不是无明,而是自性心所现的实相境。法王如意宝也说本基也第一刹那所显现的是佛与众生无别的本觉智,凡圣的分野在这之后的第二刹那。所谓消灭微细流注,其实应该是消灭众生于第二刹那转生出来的最后的、也是最坚固的一品无明——俱生法执。按《现观庄严论》等经论的说法,十地菩萨于最后心入金刚喻定,刹那间断尽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于第二刹那现证圆满的大觉佛果。十法界中,六凡法界烦恼缠身,无有自在可言;四圣中的声闻、缘觉、菩萨,或困于习气未净,或碍于所知未圆,皆不得名为究竟。于身心、国土、智用上皆得究竟自在者,惟佛一人而已!
所以法相宗在讲漏尽时,认为阿罗汉与七地菩萨虽然也断烦恼、证无漏,然彼之无漏只是不了义之无漏,只有佛所证得的才是究竟了义之无漏。《相宗纲要·分极无漏》章云:“所谓无漏者,佛果即是究竟无漏也。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谓无漏。诸余无漏虽亦得名无漏,然非究竟无漏也。谓一切有学及二乘无学,彼皆非圆非明,故彼但是分无漏,惟佛乃是极无漏也。”
种子、习气、烦恼与漏尽的话题俺已经讲完了。这里要提醒大家一句,法相宗安立如此多的名相、概念,只是给初学提供个入处,让你知道众生的漏因从何来,向何灭,诸位切不可将其执为实有哦?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人心中都有一只怪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