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切的工作态度 工作作风和优异的作风优异的作风有什么错误

审判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入执勤一线看 - 曲松县教育局
您现在正在浏览:
审判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入执勤一线看
发布机构:曲松县教育局&&&& 发文日期: 17:12:23&&&&栏目:
罗马赌场十一五开启之年一年来,下紧紧围绕大幅增加群,市的无私支援下在区财,万亩人均耕地亩园地面。制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推进我区环境保护工作,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水平完善环境保护体制。罗马赌场据自治区产品质量和食,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具,固我区产品质量和食品,不仅全面完成了系统本。罗马赌场领导小组会议传达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席会议陈全国指出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
月日下午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主持,孟德利李昭洛桑久美张培中宋景原杨双举。发展稳定工作意义重大,人从此走上了幸福和谐,改革周年的特殊日子年,今年的发展稳定工作意。组织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供更为便利的远程教育条件,西藏公司启动了县县通光缆,业计划为改则县初级中学建。罗马赌场至%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中学,和用水效率控制三条红线来,排污总量控制和用水效率控,者也更加有信心
。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席政府秘书长宫蒲光讲话宫,话宫蒲光指出去年自治区政,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他强调。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援藏范围扩大到西藏所,藏工作座谈会把全国支,提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行建行西藏分行及农行西藏分行人民币理财产,特殊改装更适应高原飞行环境同时配备了RN,h贵阳&mdash拉萨回程航班号为TV由,&mdash拉萨回程航班号为TV由京起飞。的有效途径二完善和发展成人教育体,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牧区,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它可,立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关个绿色学校个绿色企业个环境优美,麦村工布江达县阿沛村的污水无害化,个省级绿色学校个地区级绿色社区个,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利用·世界环。等工作为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提供支撑保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加强农村社会管,造性地开展工作下转第二版紧接第一版务必要,务于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完成全年任务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龙志刚诸伟敏周广智斯朗尼玛普布顿,精神进一步统一认识以时不待我只争,成全年任务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工作切实维护好前来西,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现,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在,
为迎接党。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介绍了近年来拉萨市和,展援藏工作拉萨各族人民充分感受到了中,上秦宜智向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介绍,话会议标志着我区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门将在国道和国道以及各条旅游,于节日期间对市区各主干道上的,期不定点在市区各主干道上开展,门将从金珠西路开始争取在国庆。密切了西藏与祖国内地各方面的,今年一季度高个百分点创十年来,进出口总额达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件来保护西藏文化更多的国内外。区域设多个体验区每个体验,&mdash&mdash,的文化艺术另一方面体验中,h西藏出版文化产业园的新。罗马赌场批有高原特色的科研成果为,极大地改善了我区人民的生,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缓解了,取得丰硕成果为广大群众的。区副主席德吉与西藏赴四川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府人大区国资委以及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公,组能够向有关部门协调一是希望加大对我区建,及各级部门能够继续一如既往的加大对高争公。们远离家乡和亲人克服高寒缺氧等工作和,力支持管理上严格要求尽量为援藏干部提,来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车俊出席并讲话从年,藏干部举行座谈重温在雪域高原并肩战斗。那到底依靠什么才能带领村民继续致富多布杰,林芝县更章乡久巴村从年的村民交不起电费到,场地普查工作进度较快已基本完成数据录入并,布杰拿起鸡蛋放在我们眼前嘎玛农场看到了吧。成后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屋脊上创造的又一个,风情和西藏民主改革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来了宝贵机遇为,任列确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如龙。审判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入执勤一线看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缺电较为严重已成,成了初具规模的现代电力工业体系但由于历史,如何把西藏丰富的水能资源转化为不竭的电力。大年预算安排万元较上年增长%财政对教,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等工业为主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的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初步。护社会治安方便和服务群众工作中的,传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完善宣传工作,已分配到部分县市建设防控体系全区,推进保安服务业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实力大力提升农牧科技服务,牧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法专利号ZL一种含有青稞,稞麸皮油的用途专利号ZL。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育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认识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大意义教育督。治建设成就斐然1984年民族区域,代表中包括藏族在内的少数民族代表,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府主席政,农奴和奴隶成为西藏的主人和自己命。坊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积,相关部门间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小作坊监管办法食品质量安全事,部门优势整合检验检测实验室资。商务活动与旅游体验相,杰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也提出创建具有高原,修编的拉萨市旅游发展。工作加大文化市场的管理维,面推进全面推进和完善农牧,发展城乡医疗条件不断得到,体系建设做好禽流感牲畜五。罗马赌场永不沾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与赌博等问题进行了明察暗,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产业发展基地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包括日喀则市江孜县的部分,步设立了农牧民特派员工作站日,地体制机制创新的科学发展试验。近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县(区)及有关单位也纷纷及时,月初将对名正式候选人事迹向社,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港。同比增长%畜种改良农区畜,入万元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农区畜牧业藏猪藏鸡牲畜短,粮食总产达万吨以上与去年。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做出新,并致新年贺辞乔元忠首先代,常委区政协副主席区党委统,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位于高海拔地带的仲巴县气温下降之时地,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而努力月日至,索朗卓玛前往拉萨火车站迎接调研组在藏,结做遵纪守法爱国爱教的僧人为构建小康。气象专家介绍每年的八,了长达个月的频繁降水,预测日以后降水强度将,辆辆临客开行和加挂车。籍保存状况信息等普查主要采取对古籍进,工作经验为全面实施普查奠定基础
,从年月至年月为总结成果阶段其工作重点,研并与城关区基层社区的干部群众亲切座。审判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入执勤一线看面实现行政村村村有书屋的目标加快,在年内全面实现行政村村村有书屋的,大力实施全民阅读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着力为民惠民加快建设新闻出版公共。领袖优良作风故事集锦--毛泽东篇_机关家园
&&&&&&&&&&&&
领袖优良作风故事集锦--毛泽东篇
11:28:56   来源:&纪工委               
 &&&&毛泽东  
1、给陕北公学的两件礼物  
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陕北公学第二期开学典礼大会上,向一千六百个陕公同学说:“今天陕北公学开学,我应当送点礼物。但是,我没有多少东西,只能给你们两件礼物。第一件,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第二件,是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大批爱国青年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寻求革命真理,从全国各地和从海外来到延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这批青年非常爱护,办了各种学校来培养教育他们。陕北公学就是继红军大学改为抗日军政大学之后,于1937年9月在延安成立的另一所培育抗战干部的新型大学。  
后来,毛主席又给陕北公学题词如下:“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毛主席还亲自为陕北公学规定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良好校风。  
1933年初,陕公第一期一千二百名同学毕业,相继随八路军奔赴敌后前线,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或到全国各地去发动、领导群众,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奋斗。同学们不断给延安母校来信汇报工作,或捐赠教育经费。毛主席知道了非常高兴。  
同年春天,日寇的铁蹄侵入我中原大地,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武汉危急!我英勇的八路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抗战,打击日本侵略者。全国人民仰望延安,到延安来的青年更多、更踊跃了。抗大、陕公都在扩大,陕公在筹备分校,以适应抗战局面开展的急需。  
4月1日,延安陕公举行第二期开学典礼。这天,清凉山下,延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队伍整齐,歌声嘹亮,《义勇军进行曲》、《武装保卫山西》、《五月的鲜花》和抗大、陕公的校歌,此起彼伏,响彻云霄。人们在期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下午二时,毛主席和陈云、李富春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同学们一片欢腾和热烈的掌声中徐徐进入会场。  
毛主席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以其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发表了含意深刻的讲话。他说:“你们这样的一千五六百人,为什么不到别处去,而到这里来呢?”“这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中央在这里。”  
“那么共产党有什么妤处呢?你们为什么喜欢共产党?”“共产党为什么会被你们信仰,又被日本帝国主义和某些人讨厌呢?”毛主席指出,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有他的特点,也就是人所不及的地方。”这特点就是:第一,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且坚持这个方向,在现在就是“打到帝国主义,完成民主政治”,在民主政治建立以后,就要“升学”,升入“社会主义大学”,也就是“走社会主义的路”。第二,有一种作风,一种奋斗的作风,一种奋斗的习惯。毛泽东同志在列举鲁艺、抗大、陕公都有各自的作风以后说:“共产党也有它的作风,就是:艰苦奋斗!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家的作风。”  
毛主席在向陕公同学赠送了两件“礼物”之后提出:“只要我们有一个一致的政治方向,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而且坚持这一方向和作风,就可能把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就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毛主席讲话完了,全场掌声雷动,持续了四、五分钟,回音在山谷回荡着。陕北公学没有辜负党中央、毛主席的期望。在1937年9月至1939年9月的两年中,共培养六千多青年,使他们成为民族和社会解放的先锋分子。当时并从中发展了三千多名共产党员。40多年来,不少同志已经光荣牺牲了。留下的同志,经过长期的的革命锻炼,后来多数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  
2、一串辣椒  
在中央根据地,毛委员整天忙于工作,白天开会、批文件,晚上还要写东西。可是,他的伙食和战士一样,上午是清水煮白菜,下午还是清水煮青菜。伙食这样差,眼见毛委员瘦了许多。警卫员经常为此着急。一天,警卫员从炊事员那里打听到毛委员爱吃辣椒,如果有辣椒就能够多吃些饭。当时警卫员就埋怨:“这话你怎么不早说?”说着便跑步出去挨家挨户地看,后来终于看到一家老表的窗前,晒了几串红红的辣椒。一敲门,那家的主人便出来了。警卫员就开门见山地说:“我们首长爱吃辣椒,不知你的辣椒能不能给我一点?”那老表很痛快,伸手就摘了一串给警卫员。警卫员高兴地忘了向老表说句客气话,提起辣椒,一溜烟就跑回了伙房,帮着炊事员,三下五除二把一盘香喷喷的红辣椒炒出来了。  
警卫员在碗里比往常多加了些饭,然后端上菜,乐呵呵地上楼给毛委员送去。毛委员正聚精会神地批阅文件,一见饭中多了一盘辣椒,便问:“吴吉清,哪里来的辣椒啊?”  
“向老表要的。”  
“要的?”毛委员站起来,背着手来回走了几步,接着说:“参军后,连长给你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了没有?”“没有。”吴吉清回答说。当时,他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看到这情景,毛委员便和蔼地对吴吉清说:“吴吉清同志,这件事不能怪你.主要是我们对新战士宣传党的政策不够,教育还跟不上。一会儿告诉你们连长,叫司务长从我的伙食费里,把辣椒钱给老表送去,还要给人家道歉。另外,再告诉连长,下午的政治课,由我来给你们上。”  
下午,战士们操练完,连长贺庆元迅速将队伍集合好,带到天主堂前的山墙下席地而坐,请毛委员上政治课。毛委员来到战士们面前,先摆摆手向大家打招呼,然后用亲切的语调,通俗生动的言辞,给战士们讲红军的革命纪律。他说,我们红军是工农子弟兵,是人民的武装。今天,我们要一面操练,准备打仗,消灭敌人;一面打土豪、筹款子;还要做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的工作。在和群众接触中,我们要严格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反复学,牢牢记住,目的是为了贯彻到今后的革命中去。遵守红军铁的纪律,我们就无往而不胜!  
毛委员讲话声音宏亮,特别有气势,而且风趣、幽默,有时引得大家禁不住笑起来。那生动的革命道理,讲到了战士们的心窝里  
3、打扫厕所  
1937年1月,中央机关从志丹县搬到延安后,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周副主席分别住在凤凰山下的两个院落里。  
在毛主席院子大门外约20米处有个小厕所,由警卫班负责打扫。头天早晨值班员去打扫时,发现厕所干干净净的,开始警卫班并不在意。一连多天都是这样,大家心里很纳闷。一天早晨,班长郭文贤专门到厕所里察看,发现又有人打扫过了,扫帚的印子还十分清晰。是谁打扫的呢?大家估摸着,一时猜不出来。  
这天早晨,天还没亮,警卫班就早早起床,先集中力量打扫院子,然后去大门外。  
“班长,你看。”走在前边的一个战士突然转过身来对郭文贤说:“谁把厕所打扫完了。”  
郭文贤急忙赶近前去,只听厕所里有刷刷的扫地声,继而听到人说话:“你到炉灶里掏些灰,用筐子挑来撒一撒。”啊!是毛主席和他的儿子岸英。郭班长知道,头天夜里主席窑洞里的灯熄得很晚,怎么能让他这么早又起来打扫卫生呢?”他上前劝主席回去再睡一会儿。  
“我应该打扫,因为厕所我也用。”主席说着,又和警卫战士一起去扫其它地方。  
后来,毛岸英同志告诉郭班长说,毛主席对他要求很严,不准他随便谈论党内机密,不准他对警卫战士耍态度或索要什么东西,每天要按时做功课。还教育他要热爱劳动,专门在院子里给他划了一块卫生区,要他每天负责打扫。主席早晨打扫厕所,也就带上岸英一起去,使他养成劳动习惯。有时主席实在太忙,就让岸英一人去打扫。所以每天早早就打扫干净了。  
4、轿车怎么分  
延安时期,有位华侨出于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敬仰,给延安送来了两辆小轿车。在当时的延安,小轿车是稀罕物,怎么分配使用呢?管理部门决定分配一辆给毛主席使用。  
可是,毛主席坚决不肯要。他找来管理部门的同志说:“分配汽车,一要考虑军事工作的需要;二要照顾年纪大的同志。”按照毛主席的意见,管理部门只得重新进行了分配:一辆给朱德同志使用;另一辆给当时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吴玉章使用。  
毛主席仍然骑马赶路。有一次,毛主席骑马时摔了一跤,胳膊受了伤。朱德同志和“五老”都提出要把车子让给他。毛主席还是不肯要,他说:“胳膊有伤不耽误两条腿走路嘛!”  
5、“毛主席还在咱陕北”  
1947年春,毛主席转战陕北时,率领党中央在陕北安塞县王家湾蒋为贤老汉的土窑洞里,住过57个日日夜夜。他不仅在生活上帮助蒋老汉,春耕生产中让中央机关干部战士帮忙,而且还帮助这位老房东了解国内新事和战局情况。五月的一天,毛主席在院内打开收音机,收听新华社广播电台播送蟠龙大捷和真武洞万人祝捷会的消息,他向房东蒋老汉微笑着点点头,让他坐过来一块听。蒋老汉见方盒里竟能发出动人的声响,稀罕得不得了。他半垂着脸,双手扶着膝盖左看右瞧,奇怪地问:“哎呀,这是个啥东西,里头咋还有人说话哩?”毛主席从山谷的回音,讲到空气的震动,又归结到电波,说得浅显易懂,蒋老汉越听越有趣,乐呵呵地说:“这里头还大有学问,我今天可长见识了,要不是首长住在这里,怕是我半路上摔一跤,拾起这个玩意,砸了烧火哩!”毛主席笑着说:“好了,以后拾到这个东西,你可别砸了烧喽!”老汉更觉得主席和蔼可亲,便把憋在心头的话倾吐出来,他说:“首长,延安是咱党中央、毛主席住的地方,你们咋舍得丢了?”  
毛主席指着收音机亲切地回答:“你听,我们就是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你把他的人消灭完了,不仅延安会光复,而且西安、北平、上海、南京统统都是我们的,今天暂时放弃延安的,就是为了明天解放整个中国。”说到这,毛主席微微停顿了一下,接着又说:“至于毛主席,他还在陕北,不打败胡宗南,他是不走了!”蒋老汉听了主席的话,仿佛一股暖流涌进心房,高兴地说:“毛主席还在咱陕北!”  
直到中央机关从王家湾转移之后,王家湾人民才知道那位化名李得胜的首长就是大救星毛主席。在中央机关离开王家湾当天,国民党刘勘匪军就窜进村子,司令部恰恰设在毛主席住过的窑洞里。但是,群众对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情况守口如瓶,使敌人得不到任何情报。敌人抓住蒋老汉,严刑拷打,逼问毛主席的去向,老汉斩钉截铁地说:“你问毛主席吗?他在陕北!”说完任凭敌人惨打,只字也不漏。敌人无计可施,用刀砍掉他的两个指头,蒋老汉昏过去好几次,醒过来还是那句话:“毛主席在陕北!”等敌人走后,蒋老汉发现敌人丢下一份文件,他马上拾起送给了转战途中的毛主席。毛主席在转战征途中多次感慨地说:“陕北人民是真金子啊!”  
6、清正廉洁率先垂范  
毛泽东从来就反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种封建陋习,他任何时候也不会容许他的亲属因为他而洋洋得意,骄横乡里。作为一国领袖,他时刻记住“人民会说话的”,把自己置身在人民的监督之下,模范地遵守党的纪律,不谋私利。这从下面几件事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态度。  
一件事是李淑一的工作调动问题。建国初期,毛泽东与周恩来商量,成立了国家文史馆,以照顾安排德高望重、生活困难的名宿,使他们不仅有个领工资的地方,还可以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时任长沙中学教员的李淑一托人找毛泽东,请他推荐自己去国家文史馆当研究员。李淑一及其爱人柳直荀,早年就与毛泽东和杨开慧是好友。后来,杨、柳二人为革命捐躯,毛为此写下著名的诗句:“我失骄杨君失柳”。然而,此事使毛泽东同志十分为难,他于日就这件事,写信给秘书田家英说:“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她是杨开慧的亲密朋友,给以帮助也说得过去。请函询杨开智先生转询李淑一先生,请她表示意见。”  
第二件事是关于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的工作安排问题。湖南刚解放时,杨开智即写信给毛泽东,要求能在北京给他安排工作,并得到某一方面的“职位”。毛泽东收到信后,立即给妻兄修书一封:“希望你在湘听候湖南省委分配适合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第三件事,是关于表兄弟文家的骄傲情绪问题。1954年初,毛泽东的表侄文炳璋由部队转业,回到了家乡,并担任了湘乡县石城乡武装部长之职。他到职后,听到了一些对文家成员的反映,便着手了解,发现确有一些人因为去北京见过毛主席而讲大话,有的人还很骄傲,不大听从地方干部的管理。文炳璋感到这是一种不正的风气,于是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汇报了棠佳阁文家中有人“不大服政府管理”的情况。毛泽东接到这封信后,觉得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于是,日,他给湘乡县石城乡党支部和乡政府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明确表态:“第一因为他们是劳动人民,又是我的亲戚,我是爱他们的。第二,因为我爱他们,我就希望他们进步,勤耕守法,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完全和众人一样,不能有任何特殊。如有落后所为,应受批评,不应因为他们是我的亲戚就不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  
毛泽东不仅对亲戚是这样“严”中有“爱”,而且对自己的儿女爱得更深,管得更严。毛泽东先后曾有过十个孩子,但长大成人了的只有岸英、岸青、李敏、李讷四个。毛泽东对儿女的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那种情爱。毛岸英是毛泽东的大儿子,毛泽东曾对他给予过厚望。在每次写给他的书信中,总是对他有着特别的严格要求。早在日,毛泽东在给岸英和岸青的信中,除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外,还特别提醒说:“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进步;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毛泽东对岸英的严格要求,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他希望他努力学习,好好成长。为了锤炼他,毛泽东先后要他下农村当农民,进工厂当工人,后又派他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毛岸英在战场上牺牲后,毛泽东又劝说家人让他安眠在异国他乡。   
7、嫉恶如仇亲抓大案  
在反腐倡廉问题上,凡是大案、要案,毛泽东都亲自去抓,而且一抓到底。只要是腐败分子,无论是谁。不问亲疏,他都铁面无私、严惩不贷。  
在瑞金时期,毛泽东严惩了于都县一个集团贪污案。将贪污数额最大的县委军事部长等4人,公审之后,执行枪决,余者一律依法严办。延安时期,边区贸易局副局长肖玉壁,是个劳苦功高、体无完肤、身上有80多处伤疤的老红军。为给其治病,毛泽东在供给上给他以特别关照。但他出院之后,功高自傲,无视法纪,公然贪污大洋3000多元。案发后,毛泽东执法如山,严令枪决。肖犯一死,形势大变,陕甘宁边区政风明显好转。   
红军旅长黄克功,为恋爱而杀人。为整肃军纪,申张正义,爱将如命的毛泽东也不得不“挥泪斩马谡”。建国后,刘青山、张子善,都是30年代入党,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青年领导干部,但他们经不起执政之考验,双双成了大贪污犯。毛泽东怒不可遏,不顾劝阻,将他们公审后枪决,震动了全国,教育了全党。  
日,毛主席的警卫员李银桥去香山接来了妻子韩桂馨。毛泽东特意在吃饭时让厨师多准备了几样炒菜,为韩桂馨“贺喜”。饭后闲谈中,毛泽东向韩桂馨详细询问了香山的一些情况,韩桂馨无意中说起一位领导干部在香山找了一处幽静的山坡,在给机关施工时顺便也为自己盖了一幢二层小楼,只是还没有住进去。毛泽东听了,脸色变得难看起来。第二天下午,李银桥在菊香书屋见到了那位在香山为自己盖房子的领导干部,坐在毛泽东会客室里的还有周恩来和聂荣臻。  
毛泽东双手叉着腰站在那里上上下下打量着那个人,按捺不住心中的怒气,大吼道:“你的派头真不小呢!我看你和过去的帝王将相差不多了!”那位领导干部吓得头上直冒冷汗,垂着头不敢正视毛泽东。毛泽东背着手在房间里大步地来回走着,突然又向那人劈头喝问:“你这么干,还配当共产党的干部吗?老百姓要戳着我们脊梁骨骂呢!我早讲过进城以后不要学做李自成,你为什么装傻?”  
那人低着头胆战心惊地说:“主席,我错了……”“你错了?当初盖房子不晓得错?”毛泽东越说越气,“我看你是明知故犯,仗着手中有点权,有意拆我们的台……”  
毛泽东点燃了一支烟,狠吸一口。周恩来和聂荣臻在这种情况下也是面面相觑,谁也不便多讲一句话。  
突然,毛泽东将仅吸了两口的烟使劲儿地掐灭,大手一挥,厉声喝道:“拉出去枪毙!”  
李银桥一听吓了一大跳,周恩来和聂荣臻也被惊得从沙发上站起来。那人更是被吓得软了身子,摇摇晃晃地险些瘫倒了......  
毛泽东又连说两句:“拉出去,拉出去毙了。”  
李银桥看看周恩来和聂荣臻。周恩来和聂荣臻见状,不得不上前劝慰毛泽东暂息雷霆之怒,等将问题调查清楚后再作严肃处理。毛泽东依旧盛怒道:“我们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来这里享受的,更不允许贪污腐化!这样下去,就成了李自成了!”  
周恩来说:“主席讲得对!这件事需要调查清楚,按法律程序办……”聂荣臻说:“我们一定要严肃处理,绝不宽怠!”  
那位干部也回过神来说:“我一定吸取教训……愿意接受党给我的任何处分……”  
毛泽东这才余怒未消地对聂荣臻说:“那就交给你去办吧!”  
8、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300多年前的明末,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入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朝。但他因经不起胜利与执政的考验,迅速骄傲起来,被迫退出北京,昙花一现的大顺朝也随之夭亡。李自成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了无限深思。1944年,适逢李自成失败300周年忌日,史学者郭沫若,满怀激情,以深邃的目光与犀利的文笔,在重庆公开发表了振聋发聩的史学名著――《甲申三百年祭》,向世人揭示了一个极为惨痛的历史教训,即一切以革命为宗旨的阶级或集团,在胜利面前,千万不能骄傲的革命真理。《甲》文一出,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蒋介石对此大张挞伐。毛泽东对此却欢迎之至。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延安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立即作了全文转载,同时发表了《防止骄傲自满》的社论,号召人们认真学习《申》文,深刻吸取历史教训。中共中央宣传部与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又联合下文,要求党员,“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都必须保持清醒和学习的态度,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乎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1948年底到1949年春的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失败在即,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已胜利在望。在这新旧社会更替,中国历史即将发生转变的关键时刻,为了迎接胜利,毛泽东及时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在对新中国的诞生作了全面安排之后,特在会上专门谈了防骄破满问题,并向全党及时提出了“两个务必”的反腐方针。在他的倡议下,会议又围绕不当李自成、拒腐防变这个崭新的课题,作了认真讨论,并作出了一系列防腐反腐的具体规定,从而为建国后的防腐反腐斗争,做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9、毛泽东所喜欢和所讨厌的  
毛泽东喜欢挑战,喜欢读书学习,喜欢游泳,喜欢京剧,这些内容人们都已了解。我再说一条:毛泽东喜欢雪。  
毛泽东诗词中,我最喜欢的是《沁园春•雪》。这雪赋予了诗人伟大的灵感,抒发出磅礴千古的胸怀。生活中的毛泽东,本身就是一首“雪”的诗。艰苦、豪迈、冷峻、生动,多姿多彩。  
1951年冬,北京落下了第一场雪。那时,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毛泽东工作一夜,批阅了大量的文件材料。天亮时,他放下笔,伸伸懒腰,搓搓脸,朝门口走去。开门跨出门坎一步,他便猛地立住脚,仿佛无意间闯入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纷纷扬扬的落雪使他震惊激动。他睁大双眼,仰天凝视,目光从天空缓缓移向积雪的松柏、屋顶,最后又俯首凝视铺了白毡一般的庭院,久久一动不动。一名卫兵见毛泽东站在门里发愣,忙抓起扫帚匆匆去扫路。“不要扫!”毛泽东急切地喊,眉头皱起来。他发现铺砖路上的雪比别处的雪薄,大声说:“这路是你扫过的吗?”  
卫兵连忙解释:“黎明时我已扫过两次,雪一直下,所以……”  
“一次也不要扫,把扫帚扔了,她的伤口刚合上,你就忍心又割一刀?”  
卫兵放下扫帚,怔怔望着铺砖的路上痕迹朦胧的“伤口”,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毛泽东走出廊檐,走下台阶。小心翼翼,步子迈得极慢极慢,像是怕惊醒一个甜美的梦。走出两步,他又停下来,回头看自己留在雪地上的脚印,目光里闪耀着孩子一般新奇惊喜的神色!这就是那位叱诧风云、改天换地的巨人?这就是那位刚刚毫不留情地处理掉刘青山、张子善的共产党领袖?他竟犹豫了,不忍心再向洁白无瑕的雪地上落下脚,把抬起的脚缩回来,重新落在原来留下的脚印里。他终究不忍心踏那雪,顺自己的脚印慢慢退回,注意不要扩大“伤口”,每一脚都落在原来的印痕中。  
他不时回身望望自己的脚印,不时停在松柏旁欣赏枝桠上的积雪。他凝视片刻,忽然问:“银桥,你贪污了没有?”我稍微有些吃惊,怎么扯到这上面来了?“没有。”我坦然回答。  
“那就好,你来的时候像这些雪,”毛泽东指点松枝上洁白耀眼的雪,说:“以后也要保持。反腐蚀,不要叫糖衣炮弹打中。不贪污,还要节约。比如给我洗衣服,领口、袖口擦擦肥皂,其他地方一捋一揉就行,不要用很多。家里的支出要有计划,吃饭不许超支,衣服不经我允许,不能做新的。”,毛泽东继续在雪地上走,继续问:“你喜欢雪吗?”“喜欢。”  
“农民喜欢雪,瑞雪兆丰年。害虫不喜欢。一下雪,苍蝇就没有了。我也喜欢雪,我们都喜欢雪。”于是,我知道毛泽东对雪有特殊的感情。我吩咐下去,庭院里的雪以后不要再扫,留下来,供毛主席观赏。当雪失去新鲜,被来宾踏乱时,毛泽东才走入庭院的雪地,久久地踏雪,一定要踏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至于毛泽东讨厌什么,估计不同人会有许多不同回答。比如有的人可能说讨厌蒋介石,有的人会说最讨厌“一句顶一万句”和“大树特树”。我说毛泽东最讨厌钱。  
毛泽东曾经同蒋介石握手,但是毛泽东从来不摸钱。毛泽东在延安不摸钱,转战陕北不摸钱,进城后更不去摸钱。  
记得50年代,张瑞歧给毛泽东来信,说回家后遇到困难了,老张是陕北籍战士,转战陕北期间一直在警卫排。他年纪较大,把毛泽东护送到北京后,就解甲归田,娶妻生子了。毛泽东是很恋旧的,一见信立刻吩咐寄钱。  
毛泽东经常从生活上关心身边的工作人员,我为他开列了经济支出表,专有一项就是帮助生活困难的同志。毛泽东支援同志的钱,若是从工资的结余存款中拿,就由我负责。若是从稿费中支出,就由秘书负责。  
那次是由我从工资节余的存款中取出几百元,装入一个牛皮纸袋。因为毛泽东格外关心,所以装好钱我便将纸袋送毛泽东过目,以便他放心。  
毛泽东正在看文件,见我递来牛皮纸袋,象接公文一样接过去,准备掏出来看。  
“给老张的钱,主席过过目吧。”  
我的话音未落,毛泽东神色有变,就象无意中抓了一只癞蛤蟆那么糟糕,一下子把牛皮纸袋扔开了。  
“拿开!交待了你就办,谁叫你拿来的?”毛泽东皱起眉头搓手,好象指头脏污了,“我不摸钱,以后你要注意呢!”  
不久,陕北时期的警卫战士李二亭转业后又从家乡来信叫苦,毛泽东马上吩咐寄钱。这一次我没再拿去让他过目。  
1964年,我已经离开毛泽东去天津工作。那年夏天我去北京看望他老人家。毛泽东听说我家乡遭了灾,吩咐秘书从他稿费中支出一千元帮助我。秘书将钱装进牛皮纸袋放到了毛泽东的桌子上。  
“你拿去,可以解决一些困难。”毛泽东远远比划手势。  
“不行,主席,我不缺钱,我不能要。”我连连摇头。毛泽东多次帮助过我,我实在不好意思。  
“怎么,你是要让我摸钱吗?”毛泽东作出抓那装有一千元钱牛皮纸袋的样子。  
“不,不,我要,我自己拿。”我赶紧拿起了那装有一千元钱的牛皮纸袋。  
毛泽东说:“这就对了。你还记得,我不摸钱,我就讨厌钱。”(李银桥)  
10、酷爱读书,广收博览  
毛泽东从幼年起,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读书欲望愈来愈强烈。为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常常废寝忘食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后来,即使在最艰苦最紧张的革命战争环境里,他也总是不忘读书。到陕北以后,毛泽东通过各种渠道,尽一切可能,从国民党统治区购买各类书报。到了延安,他的书逐渐多起来了,并有专人替他管理。他的书起先放在离住处不远的一排平房里,后因日机轰炸,搬到一个很深的窑洞里,保护起来。毛泽东十分爱惜自己的书。有一次,他的一些书被别人搞散失了,他非常生气,这件事他一直没有忘记。1947年从延安撤退的时候,别的东西丢下了很多,但是他的书,除一部分在当地埋藏起来以外,大部分,特别是他加了批注的那些,经过千辛万苦,辗转千里,以后搬到了北京。这些书是毛泽东藏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是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珍贵资料。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读书的条件好了,他提出,要把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所有图书都给他配置起来。这个要求显然是难以实现的,后来实际上也没有做到。当时毛泽东的书总共还不到十个书架,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他的藏书已达几万册,建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又适合毛泽东需要的个人藏书室。就个人藏书来说这不算少了,但仍不能满足毛泽东的需要,他还经常要秘书向一些图书馆替他借书。  
毛泽东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从古代的到近代的,从中国的到外国的,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各种杂书。就哲学来说,不但读基本原理,也读中外哲学思想史,还读逻辑学、美学、宗教哲学等等。  
1951年4月中旬的一天,毛泽东邀请周士钊和蒋竹如到中南海作客,曾对他们说:我很想请两三年假学习自然科学,可惜,可能不容许我有这样长的假期。毛泽东常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1958年9月,张治中陪同他一起外出视察工作。有一天,在行进的列车中,毛泽东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冶金工业的书。张治中诧异地问他:你也要钻研科技的书?毛泽东说:是呀,人的知识面要宽些。毛泽东经常用这句话教育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不论是做秘书工作的,做警卫工作的,还是做医护工作的。1957年他亲笔写信给他的秘书林克,要他“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  
毛泽东跟书籍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在他的卧室里,办公室里,游泳池休息室里,北京郊外住过的地方……都放着书。每次外出也带着书,在外地还要借一些书。杭州、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庐山等地图书馆,都留下了毛泽东借书的记载。  
毛泽东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必先做两方面的调查。一是向人做调查,询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现实情况;一是向书本做调查,了解当地的历史情况、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土人情以及古人写的有关当地的诗文。  
1958年3月,毛泽东首次到成都,参加中央工作会议。3月4日下午,一到这个蜀汉古都,立即要来《四川省志》、《蜀本纪》、《华阳图志》阅读,以后,又要来《都江堰水利述要》、《灌县志》等地方志书籍,还在书上批、划、圈、点。会议期间,他亲自挑选唐、宋、明三朝诗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词,连同《华阳图志》,一并印发给与会同志。3月8日他曾借阅楹联书十余种,其中有杜甫草堂的对联,还有孙髯翁作的昆明大观楼长达一百八十字的对联。毛泽东对这副长联甚为赞赏,他能背诵如流。清人梁章巨在《楹联丛话》中,认为此联“究未免冗长之讥也”,毛泽东颇不以为然。他在对此书的批语中写道:“从古未有,别创一格,此评不确。近人康有为于西湖作一联,仿此联而较短,颇可喜。”毛泽东生前多次到杭州,工作之余,常常借阅当地的地方志、当地古人的文集和诗集。例如,他借阅过宋朝林逋(和靖)的诗文集,明朝于谦的文集、传记和有关的小说。林和靖,就是那个隐居西湖,一生不做官,种梅养鹤,被人称为“梅妻鹪子”的诗人。于谦,爱国名将,做过明朝的兵部尚书。毛泽东在杭州还要过历代古人写的有关西湖的诗词。当时在杭州从事文史工作的叶遐修,收集了自唐至清咏西湖的诗二千多首,从中选出二百首,编成《西湖古诗集粹》,抄送毛泽东阅览。  
毛泽东的读书习惯几乎渗透到他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或者探讨一个问题,或者参观了一个展览会,或者得悉科学技术上有什么新的重大发展,以至看了一出戏,往往都要查阅有关书籍,进一步研究和学习。1958年,刘少奇曾以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一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为古代官吏禁带家属的例证。毛泽东觉得不妥。为查明此事,不仅翻阅了《全唐诗话》等书,还特地查阅了《旧唐书•列传》中的贺知章传,发现贺传中并无不带家属的记载。毛泽东随即写信给刘少奇,陈述自己的看法,并送去载有贺传的那本《旧唐书》。日,毛泽东与周培源、于广远谈哲学问题,在讲到“地动说”时,毛泽东说,宋朝辛弃疾写的一首词里说,当月亮从我们这里下去的时候,它照亮着别的地方。晋朝的张华在他的一首诗里写到“大仪斡运,天回地游”。随后要秘书找出载有两篇诗词的书给他。辛弃疾在《木兰花慢》词中有这样两句“可怜今昔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意思是说,从我们这里西边沉下去的月亮,到什么地方去了?是不是另有一个人间,那里刚好见到月亮从东方升起呢?张华的两句是在他的《励志诗》里。毛泽东认为这些诗词里包含着“地圆”的意思。  
毛泽东的学问很渊博,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他碰到不懂的东西,或者读一些有关的通俗小册子,或者请教专家,或者查工具书。在读书学习上,毛泽东无止境地追求着,一步一步地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  
四十七年前,毛泽东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透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这或许是他的经验之谈吧!毛泽东所以能够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战略眼光宽广一些,成为一个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对于这一点,凡是与毛泽东作过长谈的人,包括外国的一些学者、记者和政界人士,都是表示钦佩的。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毛泽东很重视工具书,秘书们也很注意为他收集这类图书,在他的藏书室里,各种辞书和地图等工具书是相当齐全的。他使用最多的是《辞海》、《辞源》、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和中国历史地图。  
《辞海》、《辞源》是过去发行量最广、影响最大的两部辞书,但毛泽东对这两部书都不甚满意。1957年,他在北京见到《辞海》的主编舒新城时说:《辞海》我从二十年前使用到现在。在陕北打仗的时候也带着,后来就找不到了。现在这部书太老了,比较旧,希望修订一下。不久,在上海集中了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从事这项巨大的重编工作。1965年出版了试行本。新的《辞海》出版以后,毛泽东要身边工作的一位同志将它跟旧《辞海》一条一条对照,看看新《辞海》有什么优点,与旧《辞海》有什么不同。他对新《辞海》仍不甚满意,他说,有的条目写得太简单,有的条目应该有而没有。这些话,与其说是对新《辞海》的批评,不如说是反映了毛泽东强烈的求知欲望。新《辞海》后来几经曲折,终于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一九七九年重新修改出版。在重编《辞海》的同时,《辞源》也根据毛泽东的提议进行了修订。  
在毛泽东的故居里,现在还保存着一部小字本的《辞源》,那是从延安带出来的。解放初期毛泽东一直使用这部《辞源》,里面有他圈、划的地方。当人们看到这一道道的笔迹,会深深为他的勤学精神所感动。这部书字太小,后来秘书给他买了一部大本的《辞海》,字稍大些,一直使用到晚年。  
毛泽东提出编辑的另一种重要工具书是《中国历史地图集》。据谭其骧回忆,1954年冬,有一天毛泽东和吴晗谈起标点《资治通鉴》的事,讲到读历史不能没有一部历史地图放在手边,以便随时检查历史地名的方位。谭其骧说,解放前一些书局虽然出版过几种历史地图,但都失之过简,一般只画出一个朝代的几个大行政区,绝大多数历史地名在图上查不到。这种图只能适应中小学教学的需要,满足不了读《资治通鉴》之类史书的要求。吴晗想起清末民初杨守敬编绘的《历史舆地图》,一朝一册,凡见于诸史《地理志》的州县一般全部上图,正符合毛泽东提出的配合读史的需要。因此,他建议在标点《通鉴》的同时,也应把杨守敬编绘的地图予以改造,绘制出版。毛泽东赞许他的意见,改绘“杨图”的工作经吴晗推荐,由谭其骧负责。绘制《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项更为艰巨的工程,它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1982年才开始正式出版。全书共八册,为研读中国史书提供了一部详尽的地图集。  
1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毛泽东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里说的书,是指《书经》。毛泽东把它推而广之,及于其他,就是说,不要迷信书本,读书不要盲从,要独立思考。他要求身边同他一起读书的同志,在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总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毛泽东在他写的大量读书批语中,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见解,作出自己的评价,有些见解和评价是相当精辟的。毛泽东认为,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同做其他的事情一样,既要勇敢,也要谨慎。他不仅对待中国古书是这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也是这样。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评价是比较好的,但他在建议各级干部学习这本书的时候,强调要加以分析,哪些是正确的,哪些说得不正确或者不大正确,哪些是作者自己也不甚清楚的。毛泽东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发表了大量评论性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许多观点。但他自己认为,这还只是跟着书走,了解他们的写法和观点。他认为,应当以一问题和论点为中心,收集一些材料,看看他们的论文,知道争论双方的意见或者更多方面的意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说,问题要弄清楚,至少要了解两方面的意见。  
毛泽东的早年同学周士钊,在谈到毛泽东青年时代读书情况时,说毛泽东有“四多”的习惯,就是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这个“四多”正是反映了毛泽东酷爱读书而又不迷信书本,具有独立思考和追根究底的精神。  
13、使读书占据工作以外的时间  
毛泽东是一个读书不知疲倦的人。读书忘记睡觉,读书忘记吃饭,是常有的事。他曾经号召我们的干部,要养成看书的习惯,使看书占领工作以外的时间。他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了。  
读者可能提这样一个问题:毛泽东每天管很多国家大事,哪有时间读那么多书?要知道,毛泽东的工作效率是很高的。读书的效率也是很高的。他有惊人的精力和惊人的记忆力,加上深厚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读得快,记得牢,理解得深,毛泽东给人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不论读一本书,看一篇文章,还是同别人谈话,他能迅速而又准确地抓住要点,抓到问题的实质。在他身边工作的一些同志,感受更深。读者大概都读过《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最末几篇评美国白皮书的文章。白皮书是日发表的,不到十天,于8月14日毛泽东就发表了他写的第一篇评白皮书的文章《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连续发表四篇评论文章。他抓住并针对白皮书中的一些要害处,揭露了美国当时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性质,批评了国内一部分人对美国的幻想,并对中国革命的发生和胜利的原因作了理论上的说明。有一次,他要看《拿破仑传》,跟他一起读的同志还没有看完,他却三本都看完了。毛泽东每天睡眠的时间很少,像工作起来常常昼夜不眠一样,读书也是如此。他几乎把一切工作之余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于读书了。  
14、毛泽东学英语  
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中国语言和外国语言的学习,并主张把学习本国语言和学习外国语言,学习现代汉语和学习古代汉语结合起来。  
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多次提倡干部学习外语。1958年1月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他建议在自愿的原则下,中央和省市的负责同志学一种外国文,争取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内达到中等程度。在1959年庐山会议初期,他重申了这一建议。在七十年代,他还提倡六十岁以下的同志要学习英语。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自学过英语。但是,由于当时严酷的战争环境,他的学习受到很大限制。全国解放以后,有了较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学习英语成为他的一种爱好。  
在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英译本时,毛泽东曾经遇到过不少困难。因为这些经典著作英译本的文字比一般政论文章的英文要艰深些,生字也多些。但是,毛泽东不畏困难。1959年1月,一位外宾问他学习英文的情况时,他说:在一字一字地学。若问我问题,我勉强答得上几个字。我要订五年计划,再学五年英文,那时可以看点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文章。现在学了一半,看书不容易,好像走路一样,到处碰石头。他说:“决心学习,至死方休”,他还诙谐地说:“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尽可能多学一点,不然,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  
毛泽东说话,湖南口音很重,有些英语单词发音不准。他就让秘书领读,他跟着读。有时,他自己再练习几遍,请秘书听他的发音是否合乎标准,并让秘书纠正他发音不准的地方,以便他掌握发音要领。  
学英语离不开字典。毛泽东身边经常放着两部字典,一部英汉字典,一部汉英字典,备他经常查阅。每次到外地视察工作时,也都带着字典。  
15、“谁搞的,谁要检查”  
北平解放后,毛主席住在中南海的一座古式旧瓦房里,院子里高低不平的砖地,屋子里的窗户是用纸糊的,直到1956年后才安装了玻璃。1959年才准许整修房子,但嘱咐要节约,并不准扩大面积。他的办公室、会客室、卧室都很简单,后来还把卧室改为既能会客又能办公的地方。室内只摆一套沙发,一块地毯,一张木床板,一个不大的五斗橱。室内摆满了书籍、报刊、文件、资料,连床上也占了一半。  
1960年秋,毛主席从外地视察回到北京,见室内重新布置了一套讲究的新家具,办公桌、座椅、沙发、床和衣橱,一色浅绿,大都裹着名贵的呢绒。毛主席环视一周,眉头皱了起来。还没坐下,就严肃地对警卫人员说:“谁搞的,谁要检查!原物送回,今后不准再办这样的事情。”  
直到把原来的家具搬回,毛主席这才休息。  
16、痛苦的泪水  
毛主席是个感情丰富,并且从不掩饰自己情感的人,在他为理想奋斗的时候,警卫人员听到过他豪迈的笑声,也见过他淌下痛苦的泪水。  
1957年12月份,中南海警卫部队战士马维同志探亲回家,不但写了调查报告,还带回一个窝窝头,又黑又硬,交给毛主席说:“我们家乡的农民生活还艰苦,他们就是吃这个窝窝头,我讲的是实话。”  
毛主席接过窝窝头时,他的手有些抖,眼圈一下子就红了。他是非常容易动感情的,在陕北,他就讲过:“我这个人平时不爱流泪,只有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一是我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要掉泪;二是跟过我的通讯员,我舍不得他们离开;有的通讯员牺牲了,我难过得落泪。我这个人就是这样,骑过的马老了,死了,用过的钢笔旧了,都舍不得换掉……”  
事实也是这样。有位警卫员见他第一次落泪是他看到病重的孩子,那孩子的母亲哭,他也跟着掉泪,命令医生尽全力去抢救。  
这一次,他接过窝窝头,扳一块放嘴里,泪水立刻溢满眼眶。当他咽下那口粗糙的窝窝头时,豆大的泪珠便顺着脸颊淌落下来,鼻子也壅塞了。他一边哭,一边掰了窝窝头分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吃,你们都吃一块,这是我们农民的口粮,这就是种粮的人吃的粮食啊……”  
17、困难时期不吃肉  
1960年,在我国遇到暂时困难的日子里,有一天,毛主席对警卫人员交待说:“我不吃猪肉和鸡,猪肉和鸡要出口换机器!”  
一次,毛主席召集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开会。到了深夜,警卫人员同其他服务人员商量,决定趁着开会,给中央领导同志做些包子,在包子里放点肉。  
包子做好了,服务人员高高兴兴地给中央领导同志送了上去。可是没多久,却见周总理跑了出来,他小声地责备说:“主席说了不吃猪肉?怎么包子里放肉了?”  
“主席几天没有吃肉了,今天开会,我们想让主席和政治局的同志一起吃点!”大家回答。  
周总理听后,理解地点了点头,但又严肃地说:“以后没有主席的话,不要搞。”  
后来,警卫员和秘书、大夫一起向毛主席说:“主席,您这样下去会把身体搞坏的。党和人民都需要您啊!”  
毛主席深情地对大家说:“全国的老百姓都是这样,我一个人吃了不舒服啊!”  
三年困难时期,毛主席不仅带头不吃猪肉和鸡,其他方面也都带头艰苦奋斗,连出差都自带行装。1961年,毛主席因公到无锡,自带的行装是一条4斤重的旧棉被,两条毛巾,两条半新的浴衣,一双磨得褪了色的皮拖鞋。第二天,服务员去取毛主席换下来的衣服洗涤,发现他的衬衣背上打着一条长长的补丁,领子、袖子也都补过。服务员忍不住悄悄问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什么不给主席添几件新衣服?毛主席的卫士长回答说:他们早给毛主席提过了,主席不同意,说一路上又不接见外宾,穿这个衣服不是很好吗?并说,现在国家有困难,棉布紧张。  
18、“本来就是农民的儿子”  
毛主席生活俭朴,随遇而安。衣服全是又旧又糟,补丁摞补丁,特别是衬衣衬裤,指头稍一用劲就能捅个洞。李讷的保姆韩阿姨没补过衣服,有一次,替毛主席补好了一件衣服,因针脚粗,江青取笑她,故意把她推到毛主席面前出丑,还喊“老板,你看呀,阿姨给你补的补丁……”毛主席正写得专心,听江青一喊,掀起了眼皮,目光忽然与阿姨含泪的两眼相遇了。他突然沉下脸,立刻一拍桌子:“你混!你要干什么?”江青一怔,松开了推阿姨的手。毛主席立起身,走到江青面前,指着她鼻子责骂:“你是改不了资产阶级作风!阿姨缝得怎么啦?我看就比你强!她是革命同志,是帮助我工作来的,你想干什么?你给我向她道款!”后来,江青向韩阿姨赔礼道歉。事后,毛主席说过:“江青这个人就是个人主义,出风头,爱表现,从来不会为别人着想……”  
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全国规模的进攻,形势明显好转,胜利在望,这时,江青也不知不觉起了一点变化。首先是吃饭有些讲究了,想吃鸡、吃鱼、吃肉,而且每天一定要吃到一点蔬菜才行,否则就按着心口窝说胃不舒服。她甚至对毛主席也挑剔起来。绕山绕水地说毛主席头发蓄得太长,不修边幅,吃东西太辣太咸,不懂饮食卫生,掉到桌子上的米粒、菜叶不该拾起来往嘴里送。  
有次,毛主席连续工作了三昼夜,每昼夜只吃两餐素面或者片粥,是用茶缸子煮的。他吩咐卫士组组长李银桥:“馋了,你想办法弄碗红烧肉来,还要肥的,我补补脑。”江青知道了,皱起眉头说:“真是改不了的农民习气!你不要弄了,贺老总不是送来腊肉和鱼了吗?给老板做得有滋味些,什么不比那碗红烧肉强?”  
吃饭时,毛主席见没有红烧肉,发了脾气,大声责问侍立一旁的李银桥:“怎么回事?交待了的事情为什么不办?是办不了还是不想办?啊?”江青不作声。李银桥受委屈后流泪了,事后,毛主席了解了缘由后,拍了桌子:“我就是农民的生活习惯,我本来就是农民的儿子!”  
1962年李银桥、韩贵馨夫妇离开毛主席时,毛主席说:“银桥啊,你在我身边,地位很高,职务很低。我舍不得你走,但我还得为你的前途着想。到新的岗位要尊重领导,夹起尾巴做人……〃那次毛主席拉住李银桥,抚着他的背哭出了声,泪湿双颊,李银桥更是放声大哭。毛主席在中南海会客厅同他们全家合影,赠送他们一笔安家的钱,赠送了亲笔写的诗词。  
临走前,毛主席要求他俩每年来看望他一次,并说:“我死后你们到我的坟前来看看。”他们按他说的话,每年去看望他一次。  
19、亲自校对文稿  
毛泽东同志的文稿中,有一些他亲笔写的关于文稿校对的更正启事。这类文字与毛泽东同志那些脍炙人口的论著比较起来,当然是次要一些。然而,它却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在文稿的撰写方面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精神。  
毛泽东同志提倡文章写好后,要“认真地加以删改”,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作为一个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作者,他并不把文稿的改定看作是写作的完成,还非常重视文稿付印时的校对。1938年,有一次他把一篇文章改定付印时,写信交代郭化若同志:“第一节最后修改毕,即可付印。校对须注意,你自己至少校一次。”并特别提出:“注意标点符号,不使弄错一个。”重要的文章,他不仅嘱托有关同志认真校对,还常常亲自反复校阅。日,《论持久战》一文印行之前,他亲自作了校对,并给出版科的同志写信说:“都校了,第三部分请再送来看一次。”“第一、第二部分请你们过细作最后校对,勿使有错。”日,他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稿修改稿付印时写信嘱咐徐冰同志:“请你们校第一、第二次,我校第三、第四次。”  
毛泽东同志发观印行的自己起草或签发的文稿中有差错,哪怕是细小的差错,总是毫不含糊,严肃认真地更正。日,他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的―个错字,专门写信告诉徐冰同志:“游击战争战略问题”一文,第七页,第二排,十二行,“集中兵力使用于某一重要方面”这一句,兵字是主字之误。他还郑重嘱咐:“如来得及改,请于印小册子时改一下为盼。”毛泽东同志尽管工作十分繁忙,还亲自替报刊、通讯社写更正启事。日延安《解放日报》登载的《论联合政府》,有几个错字。他立即以“本报”的名义写了一则更正启事,在5月3日登出。日北平《解放报》登载他的《五四运动》一文,多出四个字,脱漏两个字,他当天就为《解放报》编辑部写了“更正表”,一一更正过来,并附信说:“请专予登载为盼”。就在这同一天,新华社播发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签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他发现了两个错字,即“当”字为“均”字 “村”字误为“民”字,第二天就为新华社写了更正启事,并提出:“以上两点务请各广播电台、各报纸予以更正。各人民解放军政治机关印发这个布告时,务请更正为盼。”  
正由于毛泽东同志对待文稿的写作与校印工作精益求精,他的大量著述才能以那么精确、严谨、优美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今天,重温他的那些含义深刻、语言生动的著名篇章,想起他亲自校对和写更正的事迹,我们每个从事写作和编辑工作的同志,该会得到多大的启示和教益!  
20、毛泽东的遗产  
毛泽东生前每月的工资所剩无几。除去家庭生活费用的开支外,毛的湖南老家不时有亲友来访,他们在京的花销,回去的路费,买土特产送行,给每位来京亲友做一身衣服,等等,都从毛泽东的工资中开支。李敏回忆说,五十年代,毛泽东每月都要抽空检查家庭的收支账,听管理人员报告全月各种用项。他一再叮嘱,不能超支。  
除工资外,毛泽东拥有大笔稿费。在五十年代,稿费就达人民币一百万元。毛泽东把稿费全部交到中央特别会计室,由他们保管。特别会计室隶属中共中央办公厅。  
毛泽东的稿费,都派了什么用场?稿费的一部份,用来给毛泽东买书。毛泽东极爱书,特别喜欢线装书。他晚年视力不行了,他看的书都要印成大字线装本。印书的钱,就从稿费中开支。  
有一次,毛泽东决定用他的稿费印一批书,并给每个政治局委员发一套。后来,政治局的委员们觉得这样做不合适,怎能用毛泽东的私人稿费给大家印书呢?从此,政治局再没有用毛泽东的稿费印发过书籍。  
毛泽东稿费的另一项用途是搞调查研究。毛泽东不时感叹:自己下去搞调查,人们只给他看好的,不给看坏的,他了解不到真实情况。他建议组织干部队,人员从基层的县、专区调来,一方面担任警卫任务,另一方面回去搞调查研究,调查结果直送毛泽东,他说:“这些人的路费由我来出。”他用稿费去支付调查费用。  
毛泽东的稿费还曾用来退赔下面工作人员的多吃多占。六十年代初,毛泽东身边的个别工作人员下去时,随便收礼物,多吃多占。毛泽东知道后,一面进行整改,一面派人下去退赔。共退了两万多元。  
毛泽东个人生活简朴。他的伙食补助费,是由中办负责开条,经毛泽东批准,从稿费中开支,由于工作关系,他常要留客人吃饭,除外宾外,他都是用稿费来招待客人。毛泽东请客,从来是四菜一汤,他自己点一个菜,请客人点一个菜,然后配两个素菜,一碗汤。  
毛泽东的稿费,有时作了春节的礼金。毛泽东对早年支持帮助过他的人,念念不忘,在他年轻时,曾教过他语文的王季范老先生,还有他在北大当图书馆管理员时曾帮助过他的章士钊先生,每年过春节时,毛泽东都要送点钱作为年礼。  
毛泽东的稿费,还用来给他的前妻贺子珍买药。贺子珍从苏联回国后经常生病,毛泽东派人四处打听治病的良药,买好给她送去。  
毛泽东的稿费,他自己动用的,每年不到一万元。  
在毛泽东晚年,江青曾伸手向他要过钱,毛泽东从稿费中批三万元给她,是由工作人员经办的。  
在毛泽东去世后,有几年时间,没有任何人提起毛泽东的遗产问题。直到198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派人找李敏了解她的生活和要求。李敏说:“我没有什么奢求,如果可能,我只想要爸爸原来要给我的一份。”  
这样,在1981年,李敏得到了中办送来的八千元现金,―台20英寸彩电,一台电冰箱。  
与此同时,中办又给毛的另一个女儿李讷送去一台彩电和一台电冰箱。原来,早在1975年,毛泽东曾批给李讷八千元,毛岸青也得到同样的一份。  
另据贺子珍自己说,1975年中办也曾给她送去了两万元。她用来买了一台彩电,一部高档的录音机,放在她的病房里使用。1984年贺子珍去世,上海市委老干部处交给李敏三千元,说这是贺子珍留下的。  
站内链接:
The worker Committee of Lianyungang government. 中共连云港市委市级机关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投稿邮箱:  联系电话:1
苏ICP备:  连备: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大学优异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