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和犟牛居士呼吸念佛法们一起讨论佛法

在家佛教居士如何修行?
在家佛教居士如何修行?
一、【正见篇】& 二、【家庭篇】&
三、【修行篇】& 四、【疑难篇】
一、【正见篇】
1、佛教是禁欲主义吗?
答:佛教不是禁欲主义。这里所指的欲,主要是淫欲。
佛陀历来主张中道,反对两个极端:即极端苦行与极端沉醉于五欲的享受。倾于欲乐的生活,对修道无益,当然要避免,但是热衷于苦行的生活,也没有多大的必要,因为修行是为了得到解脱,而苦行非目的。佛教主张的是中道的生活。只要按八正道(八种正确的修行方法)去生活,就能获得解脱。
在佛教里面,人乘的佛教讲究节欲,声闻、缘觉乘讲究离欲,大乘菩萨不是离欲,也不是节欲,而是对五欲——财、色、名、食、睡,加以化导,叫做化欲。
一般人总认为必须吃苦才算有修行,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佛陀对修行的态度是主张“不苦不乐”的中道。因为“苦”容易使人心生烦恼,“乐”又容易使人散乱放逸,心力不集中,所以偏苦或偏乐的修行都不顺于佛道,难得解脱。尤其某些外道修无意义的苦行(如食牛粪、食草、烤火等),或极力主张欲乐,这都是无助于解脱道的邪见。修行人的生活是精神重于物质,所以采取少欲知足的生活态度,来减少外缘,磨练心志,是不同于极端苦行的
对于出家众来说,绝对断除淫欲有三种原因:
(1)、佛陀对出家人说绝对的禁欲,是因为佛陀的根本思想是,爱欲为生死之根本,它是人间最大的束缚,所以必须远离;
(2)、如果出家人也贪五欲,娶妻生子,他的主要精力就会被分散,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养家糊口;
(3)、出家人禁欲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研究经典,静坐习观,成为信众的修行导师。
尽管佛教主张出家人完全断淫,但对占大多数的在家信徒来说,佛陀则主张他们应当过正常的夫妻生活,杜绝邪淫。
在芸芸众生中,有的人喜欢独身梵行的生活,觉得很自在,这部分人就成为长期出家修道者。当然,适合修梵行断淫的人自古以来便只占少数,所以,能出家的人数不可能多。如:大陆总人口是十三亿,佛教出家人不过二十余万人
另外,出家人对爱欲也并非采取压抑的手段来处理,而是通过学习佛法、修习禅定后,使他们深深地体会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远远胜过世间五欲之乐。正因为如此,出家人能正确对待世间的五欲之乐,对待爱欲像大禹治水那样,疏导它,使它升华并转化成有用的能量,为修习禅定和利益众生服务。佛法的妙用即在于此。
2、婚姻的意义是什么?
答:婚姻本身是责任和义务的肯定与承担。
通常一般人在结婚之前,不但没有想到如何让父母颐养晚年,反而一直受到父母的呵护照顾;可是,结婚之后因为有了家室,同时因为孩子的诞生,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而产生家庭的责任感。所以结婚和没结婚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婚姻本身是家庭责任的肯定与开始。
婚姻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是绝佳人生的历程。
佛教规定在家居士要守五戒,其中的不邪淫戒更是非守不可,同时强调,夫妇彼此之间要互守信诺、互守贞操等,由此可见佛教对婚姻的重视。
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是夫妻共守。因为邪淫不仅是家庭问题,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这种罪业是很重的。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逢场作戏没有关系,假戏真演,终会导致婚姻破裂;而且以生理健康而言,男人在外面宿娼嫖妓,可能感染花柳病、梅毒、爱滋病的病毒,而带回家传染给妻子,贻祸给后代。就心理层面而言,不论男女,一个人有了外遇,便会造成另一半的不平衡,因而第四者也可能接着出现,问题不断衍生,造成社会的不安,这个责任实在太大了。所以婚姻的社会责任是不容忽视的!
结婚是两个家族的结合,人际关系因之扩大而改变。面对人生的新境界,更应秉持慈悲的精神,来对待、照顾另一半的亲人,公公婆婆及岳父岳母。同时也应以智慧来处理家务事,以理性来迎接儿女的出生,给予适当的教育。这是在婚姻过程中,应该学习负起的责任与义务。
3、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答:婚姻的本质——就是“因缘生、因缘灭”,它是无常、无我、无自性和唯识的。
婚姻怎么生?很多因缘和合而生;怎么灭?因缘散了就灭。但是,我们对于因缘生灭,有太多的情绪在里面。“情绪”不一定不好,可是如果是太复杂、完全无法操纵、包含太多的我执和情绪在里面,那就会变成痛苦和折磨。
其实,婚姻并非初恋时想象的那么神圣,它是建立在爱欲的基础上,是诸因缘合和的产物,爱欲是内因,其它的条件均是外缘。
婚姻是“缘起性空”,变幻不实的。即事相上是有的,本体(自性)上则是空的。一般人听见空便以为一无所有,空空如也的意思。其实,空是无自性义:即万物万物皆是发展、变化的,有条件的;非永恒不变、无条件的存在。不仅爱情、婚姻是有条件的,世间万事万物均是因缘合和而成的。
不过,虽然没有永恒不变的爱情和婚姻,但是有条件的、因缘聚合的婚姻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所谓:有因有缘则诸法(事相)生,无因无缘则诸法(事相)灭。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希望完美、希望永恒的观念,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执着欲望,这——就是婚姻痛苦的根源。
4、佛教是反对家庭制度的吗?
答:不反对。
佛教决不勉强改变任何人的生活方式,出家,仅仅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种,家庭才是佛教建设的根基所在。
佛陀曾积极勉励家庭生活的如理建立,比如《善生经》,就是一部指导在家生活的经典,指导在家人应该建立正确的伦理生活:子女对父母要报恩要孝顺,父母对子女要教养,成人后要帮助他们婚配;弟子对师长要供养要恭敬,师长对弟子要尽心教导,要代选择明师善友;妻子对丈夫要敬爱服侍、要诚实料理家务;丈夫对妻子要给养服饰饮食、要怜念、要亲亲;主人对仆从要给食要体恤,仆从对主人要服从要尽职;亲族邻友对待亲族邻友,都应互相敬爱、互相济助、互以赤诚相待、互以善言规勉;在家人对待出家人要恭敬设座请教、要布施供养,出家人要教导在家人修行向善。
家庭成员关系和乐、家庭教育的成功,能提升个人品质,为社会带来祥和,也能达到净化社会的目的
5、佛教如何看待感情和处理感情?
答:佛教所说的“情”的概念非常广泛,包括亲情、人情、友情、爱情,以及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快乐,欢喜、孤独、忧愁、寂寞,所有这些都属于情的范畴。感情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只要合乎法律、道德,都是佛教容许和肯定的。
佛教并不排斥感情,但却主张以慈悲来升华感情,以般若(智慧)来化导感情。佛教鼓励夫妻之间要相亲相爱,同事之间要互敬互谅,朋友之间要相互惜缘,进而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亦即将一己的私爱,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
那么,佛教是如何看待爱情的呢?
佛教认为爱情是生命的根源,是生死的根本。
有情众生为什么会在三界六道里没完没了地流转?
就是因为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导致了盲目的、无意识的冲动,使我们干出很多不该干的事情;又因为情的力量,使我们被三界里的各种现象系缚住了。比如对家庭有感情,就会被家庭所束缚;对事业有感情,就会被事业所束缚。正因为感情是有强烈的束缚作用,所以佛教把感情看作是生死流转的根本,其中尤以爱情的力量为最。
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
爱是生命的根源,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明,人因为有情爱,所以轮回生死;人因为有情感,因此称为“有情众生”。情爱并非专指男女之间的爱情,举凡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同胞之间的袍泽之情、忠臣爱国之情等,都是情爱的表现,乃至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一种情感。
佛门中许多感人肺腑的孝行,如目犍连救母;陈尊宿编织蒲鞋孝养母亲;无著菩萨感化胞弟世亲,广传大乘;裴休送子出家,并作《送子出家警策箴》,惕励其子以求道为贵等,皆是化私爱为大爱的至真至善的感情,更是情爱净化的高度显扬。因此,人类的情爱,除了儿女私情,更有舍弃个人贪欲的无限慈悲。
情爱人人需要,但是情爱有染污的,有纯洁的;有占有的,有奉献的。情感如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情感处理得当,则不失为一种鼓励向上的力量。爱如冬阳,可以溶化冰雪寒霜,可以激发人性的真善美;但是,如果爱得不当,譬如爱的对象不对、观念不对、方法不对;爱得不正常、不应该,则不但会使双方产生烦恼痛苦,甚至因爱生恨,导致身败名裂,丧生灭顶。因此,佛教认为染污、占有、自私、执着的情感,是学佛者的障道因缘。所谓“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我们必须慎思!
感情处理不当,固然能障碍道业,但是“爱的净化是慈悲,爱的提升是”,如果能将爱升华为慈悲,则“慈息贪欲,悲止瞋恚”。
因此,佛教主张:“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范情”、“以德导情”,亦即用理智来净化感情、用慈悲来运作感情、用礼法来规范感情、用道德来引导感情。把自私占有的感情,转化成无私的道情法爱;把有选择、有差别的情爱,净化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奉献,这样的情感生活才能更丰富,更隽永。
6、居家如何处理人伦感情?
答:居家要善处各种感情生活,如:亲情、人情、友情、爱情。
基本的处理原则如下:
(1) 对父母长辈要恭敬孝养,以尽人伦之情;
(2) 对夫妻伴侣要相敬相爱,生活无令缺乏,以克尽夫妻互谅互信之情;
(3) 对兄弟姊妹要助其创业,使其生活顺利,以尽手足之情;
(4) 对年幼子弟要教授礼仪及处世之道,助其达成理想,以尽提携之情;
(5) 对亲人朋友要讲求仁义,以尽守望相助之情。
此外,居家的感情生活中,除了创造欢乐的气氛,增进彼此情感的融和,更要以缘起法,升华净化彼此的执着,以信仰为居家生活的中心,带领眷属,由爱家到爱人,将家庭的小爱,扩大为菩萨清净的大慈大悲。
7、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答:不,学佛并不要求出家;事实上,绝大多数佛教徒都是在家人。
佛教的宗旨虽在解脱生死,出家虽是解脱生死的最佳途径,但是,出了家的如不实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够解脱生死;不出家的,如能正确修持,则可以解脱生死。以佛法来看,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三果虽未出三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后上生色界净居天,再证四果阿罗汉,就入解脱之境了。所以在家人证到三果,也就相近于解脱了。
若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来说,为了化度众生,菩萨随类应现,到处化身,经常是化现在家人的身分,所以在有名的大菩萨中,除了地藏、弥勒菩萨之外,许多菩萨现的都是在家相。如印度的维摩诘居士及胜鬘夫人,都能代佛说法,但他们都是在家人。
所以,真正行菩萨道的佛教信徒,不是一定要出家的。
简言之:出家的僧人是佛教的骨架,在家的居士是佛教的皮肉。在本体上说,出家的重要;从作用上说,在家的重要。因此,信了佛的,可以出家,但却不是必须出家。
8佛教反对离婚吗?
答:佛经中没有不准离婚的明确根据。不过,由于离婚对男女双方都是非常痛苦的经验,对孩子也是非常大的伤害,所以佛教也不赞成离婚,而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主张“劝合不劝离”。
佛教主张婚姻的美满及婚姻的责任,既然结为夫妇,结婚之后,应该相亲相爱,互相尊敬,各守各的本分,各尽各的责任,佛教严禁邪淫(私通),婚姻破裂,多数是由夫妇之间不能互守道德贞节。如果夫妻都能坚持不搞婚外情,严守不邪淫戒,婚姻是不容易破裂的。即使破裂了的婚姻,佛教也主张破镜重圆;所以,佛陀虽不许出家比丘介入俗世的婚嫁,但仍许可比丘们为“若男女先已通,而后离别,还和合”(四分律卷三)。
男女的离婚,对于彼此的心理,尤其对于儿女的抚育,都有不良的影响。事实上,离婚可能会解除一些人的痛苦,使他们暂时脱离婚姻苦牢,但也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单亲家庭、再婚、子女问题、社会不稳定等。有鉴于此,也可以说,佛教是不赞成离婚的。
佛教虽不赞成离婚,但是假如到了水火难容的地步,也要好聚好散。因为一味地反对离婚,让彼此怨恨的人在一起,这也不对。
另外,佛经中也没有说离婚是犯戒的行为。所以,万一由于感情的冲突,乃至是出于暴力、虐待等情况,甚至危及到生命,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是可以离婚的。然而作决定前,必须做长远的打算,双方应先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做理性疏导、恳谈,了解问题所在,或者可寻求亲友、佛教机构协助,试着体谅对方,共同为家庭和谐而努力,再心平气和相处一段时间,看双方关系是否有转变。
现代都市人离婚率高,与接触面广、社交活动多及心灵无法调适、缺乏沟通等因素有关,只要夫妻尽力去做,是可以挽救婚姻的。因为要想改变配偶,最短的路是先改变自己,这体现了婚姻中委身和舍己的原则。
如果是为了满足情欲的理由而离婚,那是不道德、罪恶的,也不是佛教所许可的。
9、佛教对重婚的看法是什么?
答:佛教反对重婚,因为它违反守持“邪淫戒”精神,并且破坏了道德秩序和社会安宁。
男女双方能结为夫妻,这是因缘;不仅是今生的努力,也包含了前世的因果。因此,夫妻相处应互相尊重,彼此亲爱、包容,维持一心一意的感情。
如果在婚姻期间内,男女任何一方,未经合法手续办理离婚,而又再婚,这就是犯了重婚罪,不仅是法律不允许的,也是佛法所禁止的。因为佛法是重视世间法律的,所以,佛教在五戒当中的“不邪淫戒”,就是规范夫妻双方除了配偶以外,不得与其它人有夫妻的关系。即使不受五戒的一般人,法律也明文规定一夫一妻制度。遵守一夫一妻制,可省却许多家庭的纠纷烦恼。
10、什么是不邪淫戒?邪淫的果报是什么?
答:不邪淫戒为五戒之一。为在家学佛居士所持之戒。
不邪淫即除了夫妻之间的男女关系,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均称为邪淫。
邪淫。又作欲邪行。为十恶之一。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不邪淫包括:男女双方不得非支、非时、非处、非量、非理而行淫。
在家人主要应杜绝与他人的邪淫,在家人除了夫妇以外,绝对不可有越轨的行为,与他人行淫欲之事;夫妻之间的邪淫则应逐渐克服(夫妻间邪淫属中、下品,果报较轻)。
在当今的社会,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不邪淫,就算是君子了!
犯邪淫的果报,据《中阿含经?卷五十》载,邪淫者必受现世及后世之恶报。
《分别善恶报应经》云:“邪欲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欲心炽盛,二、妻不贞良,三、善不增长,四、善法消灭,五、男女纵逸,六、资财密散,七、人多疑虑,八、远离善友,九、亲族不信,十、命终三途(三途即地狱、饿鬼、畜生)”。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是名邪淫果报。如《中阿含经?晡利多经》云︰“邪淫者必受恶报,现世及后世。”邪淫的恶报如是,凡正人君子与学佛者,皆宜慎之!
反之,若能守持不邪淫戒,则可得种种功德,如《十善业道经》言:“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赞,四、妻莫能侵。”不邪淫还可得相貌端庄、夫妻和睦的果报。夫妇相敬如宾,无有其它淫乱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古人言;“万恶淫为首”;“赌近盗,色近杀”。又云;“倾家二字淫与赌,守家二字勤与俭。”人能惜身如玉,洁身自爱不邪淫,则能贞良守礼,人与人之间将皆是纯洁的友情,无有家庭的破裂,感情的危机。
孔子说:“少年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朱子家训》讲:“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颜云:我不淫人妻,人不淫我妇。皆是劝导人们贞节守礼,循道德人伦,而完成自已的品学修养。
学佛者若能遵守不邪淫戒,可得防非止恶,内心可得清凉如饮甘露,渐次可得解脱三界,成就无上菩提。
11、请问,那种类型的人婚姻痛苦较多?
答:凡自我观念重的人,婚姻痛苦较多。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心胸狭窄,嫉忌心强,嗔恨心重,这种人大多婚姻不幸福;相反,心胸开阔的人,慈悲乐观的人,善良宽容的人,大多婚姻幸福。
另有一类人,则是因自身条件好,才貌双全而生执著,对婚姻要求完美,对爱情期望值甚高,不甘平淡,喜欢别人众星捧月般对待自己,以为婚姻始终都应激情浪漫,轰轰烈烈,对平淡的家庭生活易生烦恼,日久便由龃龉而生婚变,不少“女强人”的婚姻便是这种类型;当今社会不少事业型的“女强人”,大都婚姻家庭不幸福,症结就在于此。
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众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从“我执”产生“我爱”。但我执越重,烦恼就越多。凡事从“我”的角度看问题,就会产生二元对立的分别心。譬如:这个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丈夫、妻儿,这是我的国家,这是我的财产,这是我的思想,这是我所讨厌的,这是我所喜欢的,这是我的痛苦,这是我的快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主。
自我观念重的人,缺乏宽容心、感恩心、谦卑心、患得患失,故往往难以得到快乐与安祥。
自我观念重的人,遇到婚姻的冲突,往往容易走极端,不能理性地解决矛盾,动辄便采取离婚、暴力、出走等极端手段解决问题。
我执重的人,应从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转变心念上下手,要下大决心、化大力气转变自己的习性;如果随逐习气,则会深受其害,陷入烦恼和自我折磨的泥潭。如果家中出现矛盾,切不可走入极端,动不动就以离婚作为解决的手段。
当知——“换人不如换心”;只有转变观念,方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12、问:佛教说善有善报,为什么我一生做好人,婚姻还是不幸福?
答:这是一个被经常问到的问题,提问者往往是女性,看来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切痛苦或快乐,都是众生的业力所感。婚姻的幸福还是不幸福,也是如此。种因感果,三世流转。
因果报应,是佛教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之基本理论。谓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则支配之,善因必产生善果,称为善因善果;恶因必产生恶果,称为恶因恶果。即任何思想行为,必然导致相应之后果,“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之业因,则不会得相应之结果,并据此提出“三世因果”之说,即:现世之贫富穷达,乃前生所造善恶诸业所定之果报;而今生之善恶行为,亦必影响来世之罪福报应。
佛教的因果报应是通三世的。一生做好人,婚姻还是不幸福。这中的原因,主要来自前世的不善业的流转。
人类与一切众生,是无限生命的延续;不是神造的,也不是突然而有的,也不是一死完事的。这如流水一样,激起层层波浪;生与死,只是某一阶段、某一活动的现起与消散。
我们在前生,思想与行为,如向于自利利人的、善良而非邪恶的,今生才能感到福乐的善果。
有了这三世因果的信念,想起从前,能够安命,决不怨天尤人;为了未来,能够奋发向上,决不懒惰放逸。安命而又能创命的人生观,是三世因果论的一大优点。
还有,从无限延续去看,受苦与受乐,都是行善与作恶的结果。善行与恶行的因力,是有限的,所以受苦与受乐,并不永久如此,而只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阶段。任何悲惨的境遇,就是地狱,也不要失望,因为恶业力尽,地狱众生是要脱苦的。反之,任何福乐的境遇,那怕是天国那样,也不能自满。因为善业力消尽,还有堕落的一天。所以真正的三世论者,在一切境遇中,是充满了希望,而又不断的向上精进着。从自作自受而看到共作共受,每一家庭,每一国家,在历史的延续中,也从来就符合这因果升沉的规律。
我们这一世遭遇的种种不幸,是过去生中造的不善业;这一生当中能够过得很安稳、很自在,一切称心如意,也是过去生中累积的善因。
因果的定律还有两个要点:
(1)、是“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你不做因。如果做了,种子永留神识中,不会坏灭,遇缘便起现行,招受果报,如果做了恶因,要想不受恶报,那是没有办法的;唯有修习佛法,断尽三界烦恼,获得清净种子,方可免除恶报的痛苦。
(2)、是“善恶不相抵销”,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可以为再做点好事,就可把这应得之罪抵销去。须知多做善事,多增善缘,只可使恶报由重转轻,所谓“重报轻受”;同时由于善缘增多,恶缘渐减,也是使善果速疾成熟的最好办法。可见多种好因,可得好的果报。人生在世,多做善事,还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一生做好人”,这个的标准倒底是不是大众的认定;如果仅是自己认定的,掺杂有抱怨情绪,那么,还须自我反省检查,改过迁善,则终将获得幸福。
13、婚姻不幸福,有办法改变吗?
答:有。只要你相信三世因果报应,种善因必得善果,持之以恒,终必见效。
幸福的婚姻,来自我们前世及今生的行为方式;幸福的婚姻,不是天赐,也不是命运安排,完全是我们的所为感得的果报。婚姻不幸福,用不着怨天尤人,更不要自暴自弃,而要从现在开始,就要学习改变自己的婚姻和命运。
(1)、相信种因感果,相信凡事皆是自作自受。佛经云:“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如果明白我们的现在的一切,不过是业感果报,我们心中的积怨,相信便会大大减少;
(2)、对已不幸福的婚姻,不可雪上加霜,破罐破摔,而是要善加维护;“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为大悲。”
要学会找对方的好处,找自己的不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要有慈悲心,要有“以德报怨”的胸襟,慢慢修复家庭关系。即使不达理想,也不可意气用事,动辄便提离婚,这是最不好的。
(3)、要多做好事,积善积德,并将此功德回向,以释结解怨。中国的《易经》上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人如能常做好事,则命运一定好;如常做坏事,则终将遭受恶报。一个家庭能够常做好事,后代子孙一定好。
明代袁了凡先生的故事,便是改造命运的最好例子:
袁了凡是明代江南吴江人。隆庆四年(1570)举于乡,万历十四年(1586)中举为进士,授宝坻知县(县长);后擢兵部职方司主事。了凡先生早年曾在云南慈云寺。遇到一位道貌岸然的孔先生,孔先生为他算命,断定他一生的吉凶祸福。并预言他命中无子。袁了凡记下预言,“试数皆验”,袁从此认为一切皆为命定。后来在南京遇到虚谷禅师后,受其教诲努力行善,在当县长期间,努力为百姓谋福,命运也发生巨变,不仅所求逐愿,且于中年后生得两个儿子。为教育后代,他专门写下《了凡四训》一书,以自己亲身经历,教导如何做人处事、如何消除灾难、如何修善积福,以作家训传子。
《了凡四训》一书对后世影响极大,许多人效仿袁了凡先生,积极行善,其效果明显,不少事例收于诸善书之感应篇,流传至令,可说影响非常之大。
如果向袁了凡先生那样,努力改过迁善,婚姻及命运自会改变。
二、【家庭篇】
1、夫妻和睦幸福之道是什么?
答:夫妻和睦幸福之道,有以下四个方面:
(1)、相信婚姻是因缘所生法,事相上有而自性体空;
(2)、相信婚姻是前世与今生的所为而感得果,因此,无论幸福或不去幸福,皆是自作自受,而非命运安排。坦然接受苦与乐,对乐不执著,对苦不怨恨,对婚姻家庭能够“随缘而尽本份”;
(3)、夫妻相处的基本原则是——尊重而不占有、关怀而不自私、随缘而不强求;
(4)、行为端正,男女作风正派,切不可有婚外情与邪淫行为。
若能做到以上四点,婚姻便会幸福安定。
2、结婚后生育小孩,会不会影响修行?
答:不会影响修行,而且还能学习很多东西,譬如:佛法与生活、布施与慈悲、自修与利众等。
结婚后,有不要孩子的权利;但如果仅为自私,便是不负责任的想法,也是拒绝成长的观念。婚姻与性、婚姻与生育息息相关,很难分割。如果因为真想把大多数的时间用来修行,因此不想有家庭,那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说:“我不喜欢小孩,因为小孩会妨碍我修行。”那就是自我中心的错误态度。
如果没有小孩,就真正表示修行会更好?说“生育小孩会影响修行,”是否暗示你把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修行上,所以与逃避无关,这或是无意识的是用佛法来包装自己?
如果有小孩,就表示修行会分心?这种态度暗示厌恶小孩,认为他们会妨碍修行。这种态度是否正确?其实,应当深入观察,让自己分心的究竟是什么?
常见有青年“修行者”执著地宣称:为了修行,我宁愿不要小孩!但很难听到他们宣布放弃婚姻与性,难道婚姻与性就不影响修行吗?
有了孩子,才会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生养儿女是多么的不容易。从怀孕到生产,从生产到小孩上学、结婚、成家,成家之后,还要帮他立业,牵肠挂肚,万般呵护。没有孩子,不会知道为人父母的责任,也很难知道为人父母的辛苦。
结论:婚姻、小孩可以成为各种烦恼的源头,但未必障碍人成为好的修行者。
3、我们一家人常吵架,苦不堪言,如何维系下去呢?
答:家是积聚善恶果报之处,家除了快乐、幸福一面外,也包括痛苦的一面。家庭里幸福多,还是痛苦多,取决每个人的因果,故人人不同。
一般而言,一家人或多或少总会吵架,这是是理所当然之事,不然怎叫做家呢?家就是不自在义、痛苦义、烦恼义、恩怨义、因果义,家不吵架,不像家,吵大或吵小而已!只要有二人以上,就有人我是非,纠缠不清。
中国有句谚语云:“清官难断家务事。”现在社会上,最扯不清的业障,就是家庭纠纷,最不易摆平。
依佛法处断方式,略提四点:
(1)、家庭是个共业,是有恩怨而相聚的,既知恩怨之业而来,佛陀告诉我们说:“应该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2)、家庭吵架闹纠纷,佛陀告诉我们说:“诸法本空,了不可得。”家是如幻如化,吵架也是如幻如化,纠纷也是如幻如化,眼前所呈现的一切,无非如幻如化,空幻不实,一切无非无常在演变,家庭吵架,冷战与热战也是如幻如化,了不可得,再如何的苦战也是无常的,绝对不是永恒不变的,何必被如幻如化骗了,何必被无常的冷热战骗了!
(3)、家庭是种种业缘组合而成,每当遇到不如意或痛苦事,如果是学佛的三宝弟子,应把这些不如意事或痛苦事,当做修行的逆增上缘,能促成道心的坚固,知道苦才能猛然觉悟哩!佛经云:“十方三世诸佛,皆以苦为良师。”
(4)、家庭吵架闹纠纷之际,心里要怀着报恩想,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兄弟弟妹有缘相聚,要爱惜亲骨肉之情分,是难遭难遇的。心里更应该如此而思惟,一家人从无始劫来,已经于六道轮回,一世一世而过,相聚又离散,何止投生在这个家一世而已呢?我们再纠缠轮回下去,绝对不是办法,在今生此世,彼此就不应该再继续结恶缘下去,好好结个善缘,彼此互让、互忍、互尊,解除彼此恩怨,无始劫来的一切恶因果,在今生了办,甚至大家共同归依佛门,共同为解脱生死轮回而努力。
4、佛教是如何看待妇女的?
答:佛教认为,众生平等;对妇女而言,在佛性上与男性是一样的。
从学佛证果的观点上说,男女是平等的,女人除了必须转了丈夫身才能成佛之外,至于成罗汉、成菩萨,根本是没有男女差别的。
男众出家修行,可证得阿罗汉果,女众出家修行,同样可以证得阿罗汉果。又如观音菩萨常现女身,也唯有女人的气质,最能近乎慈悲的菩萨精神,佛也常说“以慈悲为女”,所以不要有重男轻女的观念。
有人问,佛说众生平等,为何又讲对女身应该厌离呢?
对女身的厌离,要看你对女身是怎么看的?如果觉得女身挺好,不执着女身的相,也就无所谓厌离的问题。如果有感于女性本身的某些不足,如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不足,当然也会厌离女身。
佛教也没有要我们一定要厌离女身,尤其在大乘佛教里,觉得男女本身就是一种假相,并不是真实永恒的。
如《维摩经》中有段关于女身问题的对话非常精彩。当时,佛弟子中的第一舍利弗尊者,去看望维摩诘居士,天女就在天上散花,舍利弗心中不悦,维摩诘居士就介绍说:这位天女是大菩萨再来,不是一般的人!舍利弗就问天女:你修行这么长时间,怎么不转成男身呢?天女就用神通力量,把舍利弗变成天女,舍利弗也莫明其妙,搞不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天女就说:男女本来就是一种假相,诸法是无相的,只要你不执着女相,就没有这种高低的分别了。
人的很多欲望,都是由于这种男女相的分别和执着才产生的,所以,关键是看我们从什么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5、学佛必须吃素吗?
答:在家学佛不要求吃素。当然,如果条件充许,吃素是很好的。
素食是中国汉传佛教所强调和鼓励的,南传、藏传佛教并无此规定。如果能够吃素的话,这是基于慈悲的立场,不是现代人为了健康和经济的原因。事实上,肉食既伤慈悲,也的确有损健康,所以,大乘经典如《梵网经》、《楞严经》等都强调素食,严禁肉食。
(1)吃素的目的是什么?吃素是源自于大慈悲心,是因于对畜生道众生的悲悯,是对他们被残杀、被屠戮、被烧煮等惨烈遭遇的不忍。所以,虽然在家五戒和出家戒,虽没有禁止食肉,但《梵纲经菩萨戒本》中便将食肉列为菩萨戒。经云:“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
(2)吃素不是学佛的必须条件,而是学佛的必然结果。它不是用强求的,而是当自己慈悲心增长时,自然会发生的现象。但这种结果,也只是学佛当中的一种“副产品”,而不是学佛的目的。
但如果还不习惯吃素的,或是慈悲心还不够大到能自然不忍吃肉的,练习吃素,可以培养增长慈悲心。此时,吃素是学佛的一种手段,一种增长慈悲心的手段,但这种手段也不是必须的,是自由选择的,而不是强制性的。
(3)对于有心吃素,而环境因素不许可的人,可以暂时随顺因缘,或吃“肉边菜”。毕竟发心要比外相更重要,有“不忍吃肉”的慈悲心,要比强求吃素更重要,而爱护自他一切生命的慈悲心,又比不吃肉更重要。对环境有困难的人,当更努力在心性上修持。但还不能发心吃素的人,千万不要以这种论调当借口,来掩饰自己贪好吃肉的行为,更不可以此来反对、破坏别人吃素。
6、丈夫有了婚外情,妻子该怎么办,是否也可报复?
答:丈夫有了婚外情,妻子最好的办法,是用宽容、爱心、等待来化解;如果为了报复配偶,也去搞婚外情,这是由于怨恨心的作祟,而非理智的行为。
社会风气的开放,异性间的接触增加,因而产生很多婚外情,进而使美满的家庭破灭。以上海为例,由于婚外情的激增,在过去20年,上海的离婚率增加了20倍,该市的结离婚对比率约为25%左右,已经成为中国离婚率最高的城市。
造成婚外情的原因很多,但最深层的因素,则是人对感情缺乏自控,因而沦为情欲的奴隶。
婚外情对家庭的和谐及安定,是个非常大的危机,对当事人来讲,是心理上及人格上最大的污点。因为做一桩不该做的事,当时会有一种兴奋感,一种享受刺激的快乐,但这是非常危险的快乐。特别是在年纪大了以后,也许别人已经原谅自己,可是自己会为年轻时的莽撞、冲动、不懂事而感到遗憾。当然也有些人希望永远忘掉,再也不要去想它,但是,做过的事就是做过了,即使故意要忘掉,总是突然之间又在记忆中出现。
所以,碰到外遇这种事,当事人最好及时回头,如果配偶尚未察觉也不要跟配偶说;如果是对方有了外遇,就要暗示他并且包容他、等他回头,才是维系美满婚姻之道。
古人要求女人守贞节,是为家庭和乐、安定,女人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虽然觉得不太公平,而且吃一点亏,可是不会产生什么大问题。然而现在女人的外遇和男人一样,被认为是“不正常的正常现象”。甚至有人以为,男人有外遇,女人也有外遇,就变成是公平的、正常的,这好象已是值得同情、原谅的事了。
但是,今天的女人若跟男人比较,还是家里更重要的主角。虽然女人在外面也一样赚钱养家,对家庭的贡献和男人相同;可是,在对于子女及家庭的情感上,她和男人并不相同。所以,女人不要为了报复男人而找外遇。即使有人引诱,也应该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家庭安全保障,为了儿女人格的正常发展,拒绝外遇。由此可知,男人固然不该有外遇,女人则更不必为了争取男女平等的理由,而主张可以有外遇了。
万一丈夫有婚外情,不宜意气用事,动辄便闹离婚,或者采取对等的方式,也搞一段婚外情,凡此种种,不仅是愚痴的恶行,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是夫妻共守。因为邪淫不仅是家庭的问题,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这种罪业是很重的。
如果当事人是佛教徒,则一定要学会慈悲包容,因为在包容别人的时候,问题往往就自然解决了。当然,这是需要耐心的,因为凡事皆有因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嘛。丈夫出轨,妻子自己是否也存在不是呢?这些,都是值得反省的。
结论:面对婚外情,最好的解决方法是——“用爱再去把爱赢回来”,因为“换人不如换心”,衣服新为时髦,人则是老的好。
7、在家信众应该如何经营钱财?
答:佛教有所谓的“正命”,就是合乎五戒的经济生活。在人世间,小至个人生活,大至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安定,都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
如何经营钱财?即:将本求利,获取报酬;勤劳节约,积集财利;一技之长,开拓事业;灵巧,增加财富。这些都是净财的来源,不犯法不违法,合乎佛陀所教导的正命的经济生活。
钱财要如何分配呢?可分为十等分:六分作为家人生活之用,其余四分,一分储蓄,备不时之需;一分作为医疗或娱乐之用;一分帮助亲属或社会福利之用;一分作信仰布施,广植福田之用。
来路正当的钱财不是毒蛇,而是福报,只要懂得经营分配,钱财也能成为人间的慈航,救人上岸,解除自他的忧悲苦恼。
8、我是个学佛的生意人,但叫我不打妄语、不喝酒怎么行?有无其它办法?
答:难道你是靠打妄语来做生意?如果这样,人家上你一次当,下次再也不会来了。你想想,假如人家骗你,你欢不欢喜?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商品广告是“真不二价、童叟无欺”,如能这样做,还怕没生意吗?
对合作者,你可告诉他:“我是佛教徒,说话真实,我这包糖成本是三块钱,我现在卖你三块五毛钱,并不多吧!我应该赚你五毛钱的。”做生意当然就是要赚钱的,但要赚得公道。
你不要说:“这东西是我花四块钱买来的,现在卖你三块五毛钱,我都亏本卖给你了。”尽说这些假话,鬼才信你啊!你老老实实、坦坦诚诚地说真实语,身为商人,要好好学这个诚实。客户看你老实,谁不常与你来往交易?
客户知道你是佛教徙、是个好人,知道你不会骗他!他就喜欢和你做生意,永久都是你的客户。一个人不怕他怎样狡猾,只要你对他诚恳,他决定会相信你,同你做朋友。生意人薄利多销,赚钱赚得实实在在、安安乐乐的,那多么好!若以打妄语赚钱,取财无道,会富贵吗?
问:做生意应酬时,不喝一杯酒怎么成?
答:难道这杯酒不喝,生意就做不成?只要你价钱公道,让对方多赚一点,你不要敬人家酒,甚至连茶水都不敬,客户都会跑来家中找你!
一个人要在道德根本上做好,佛教徒在世间,要起化导世风的作用,要改变世间不好的风气。不要像有些商人:为了做生意,什么不好的事都做了,如有商人的为了钱,不仅“三陪”
(陪吃、培喝、培…),连“四陪”都不止;这样赚钱也不会发财,发财也没福报,只有祸患跟上来!
学佛人要有正知见,不可顺波逐流,更不可同流合污;切不可为了几个钱,把自己的良心搞黑了,这样发财,果报在三恶道,真是大大亏本!
9、佛教对孝养好老人的看法如何?
答:羊有跪乳之德,乌鸦有反哺之恩,孝顺父母、师长、长辈是天经地义的。
佛门对孝顺之道有四种层次的要求:
(1)、物质上的孝养:生活起居,照顾周全;三餐饮食无欠缺,物质方面使父母无忧虑。但精神方面,为人子女,常不能让父母称心如意,譬如父母在家独守门庭,心情孤独、寂寞无聊,做子女的未给予安慰;或当子女的不时以语言,对父母有刺激,乃至尖酸刻薄的话伤及父母,虽然物质上不缺欠,但精神上父母依然未得到喜悦,勉强称之为物质孝顺。
(2)、精神上的孝顺:对待父母细腻周圆,心的态度能低声下气,顺从父母之意(有善恶之别,善择之,恶考虑弃之),在精神上能得到父母的满意,但是物质上当子女的实有困境,经济拮据,无能施与父母得享,虽已尽心尽力了,亦不能两全其美,称之为精神孝顺。
(3)、物质、精神孝顺:顾名思义,就是在物质与精神上均能让父母满心得享,无从挑缺,与父母相处,彼此打成一片,天伦之乐等齐,以人间而言,已达到最可贵、最福乐、最天伦、最幸福美满之境地,登上人间至极之孝顺,人天共尊共仰也,称之为物质精神孝顺。
(4)、出世间孝顺:能让父母亲有机缘亲近佛法,闻法听经,归依三宝,乃至受持五戒、在家菩萨戒等,让父母能远离娑婆(堪忍世界)苦海世界,免受生死轮回,乃至悟道证果,百岁临终,能蒙西方三圣接引往生净土,因而离苦得乐,破迷启悟,同登正觉,究竟成就佛道,这就是出世间孝顺。
前面第一、二、三者是世间上的孝顺,也值得人人尊敬与赞叹;唯一遗憾,就是纵然让父母双亲毕生享乐,美满天伦,终其晚年寿终,亦不免受生死轮回之业力所牵引,又投胎转世,一世又一世无止尽的相续生死下去,周旋不出六道轮回。
毕竟世间孝顺是未究竟的、未圆满的,若能引导双亲出世间,免受轮回,当下就是菩萨发心,已尽该尽之孝道了,诸佛赞叹,龙天欢喜!
10、如何对待堕胎、流产?
答:堕胎、流产问题,是当今非常普遍的社会问题。在人工流合法化的国家内,“堕胎”基本上不犯法的。但站在佛教的立场,则任何生命(包括胎儿)的生存,都理所当然地应当被保护,胎儿不是母亲的财产,他是一个人,他有属于他单独的、个人的尊严,有他生存的权利,所以,不能随便想拿掉就拿掉。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人身难得,生命是宝贵的,应该得到起码的珍重和保护;佛教反对一切杀害有情众生的行为,当然包括堕胎、人工流产。佛教的五戒中“不杀生戒”,就包括不得堕胎。如《优婆塞五戒相经》中关于堕胎罪,提到:“若为杀胎故作堕胎法,若胎死者,犯不可悔,是根本罪”;“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据《分别善恶报应经》,杀生有十种恶报:一、冤家转多;二、见者不喜;三、有情惊怖;四、恒受苦恼;五、常思杀业;六、梦见忧苦;七、临终悔恨;八、寿命短促;九、心识愚昧;十、死堕地狱。
在现前社会,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堕胎、流产的事情发生,这是累劫不善业(杀生等)造成的结果,也是众生的共业。
从佛教的立场来说,当受孕的时候,亦即父精母血组合时,新生命就已经开始,就要把他当成一个人,只是还没成形、还在准备成人,佛教徒不仅把他当成是人,还当成是未来的佛。所以,只要怀孕了,不管成形或是未成形,不管何时堕胎都是杀人罪,跟杀一个成人是相同的罪过,而且,杀一个无辜、无知、完全没有抵抗力的一个人,是非常残酷的行为,这是不尊重生命价值的行为。
目前堕胎的风气,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其实非常大。想一想,假使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亲生骨肉,都不顾惜地把他杀掉,那么对于一点亲属关系也没有的人,还会顾惜他们的性命吗?
没有避孕能力时,女性必须承担情欲后果,但当今科学发达,避孕方法和技术早已成熟,避孕药具随处可得;因此,处于生育年龄的夫妻,应该经常做好避孕准备,不要图一时之快,为自己种下无量罪过。
若不得已做了人工堕胎、流产,则应用忏悔、祈祷、诵经等方法,为小孩修福回向。其方法很多:如诵经(各宗教皆可)、布施行善等,将此功德,回向堕胎婴儿,以释结息怨。
11、如何教育好子女?
答:佛陀在《善生经》里,规定父母当以五事养育子女。
父母养育子女的五事是:一是教育好子女,不令作恶;二是教授子女正确的处世道理;三是关心爱护子女;四是为子女安排好婚姻生活;五是为子女提供正常的物质条件,满足他们的正常要求。
现代社会如何教育子女呢?以下四点意见可参考:
(1)、培养子女的感恩观念:什么是好儿女?就是他具有孝顺、尊重、感恩的心性。所以教育孩子,要让他从小培养感恩的观念,不但知道感谢父母的恩惠、老师的恩惠,也能够感谢社会的恩惠、国家的恩惠。他有这个感恩的观念,就是他的财富,有助他开创未来的美好前途。
(2)、培养子女的慈悲胸怀:现在的青年儿女往往不知道奉行慈悲,常常逞一时之狠,赌气、打斗、闹情绪,这样的子女,将来在社会上是不容易获得人缘的,所以最要紧的是让儿女有慈悲的胸怀。例如,教育子女,要教他爱护小动物,教他不欺凌弱小。使他们学会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如果孩子缺乏慈悲心、博爱精神,将来到社会就容易形成暴戾之气。
(3)、培养子女的忍耐力量:要养成子女的良好修养,就要教他忍耐。像兄弟姊妹相处,有时候哪里一个兄弟姊妹多得到一点利益,多得到一点好处,他不要争,要能忍耐;或者受到一点嫌弃、一点挫折,也不要一直苦恼闹情绪,要能忍耐。忍耐的力量,是将来能成就一切事业的力量。
(4)、培养子女的服务精神:今天的社会,不是讲究你个人有多少才能,有多高学历,最主要的是要社会大众能肯定你,能接受你。子女如果有服务牺牲的精神,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就会受到大家的肯定欢迎,才会成就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12、如何面对婚姻暴力?
答:发生婚姻暴力的原因,跟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可能有关,从因果讲,每一个人从过去很多世以来,在人与人之间都是有恩,也有怨的;没有恩没有怨的话,不容易在一起成为夫妻。
凡夫每个人都有烦恼,有烦恼就会折磨自己,折磨对方和家人。
也许,他们并没有想到要折磨人,只是因为自己心理上有矛盾、或身体上有困扰,遇到适应上的问题就会对身边的人发泄,或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们。做了夫妻,一边互相报恩、还债,一方面又在互相伤害,举债。所谓“欠”,就是彼此之间恩怨不清;认识清楚这道理以后,我们就应该朝“冤家宜解不宜结”的方向努力。
如果夫妻间,彼此觉得不合适,不能够互相体谅,互相忍让,互相尊敬,那么就要反省,应该及时警惕,回头是岸。既然做了夫妻,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的地方开始反省,不要为了鸡毛蒜皮的事,老是彼此计较、争吵,否则会愈演愈烈,最后就可能演变成暴力事件。
我们做为一个人,任何事情都应该三思而后行,不要盲闯,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骂人是不应该的行为,打人、暴力、虐待人更加不应该,不仅要负刑事责任,更要负因果责任。
从佛教的因果观来看,如果这一生我用暴力对付你,或者你用暴力对我,下一世还是会碰到一起,相互残害、冤冤相报。婚姻暴力的根本原因,是三世因果的循环,唯有及时煞车,把心结打开,才能彻底防止夫妻间婚姻暴力事件的发生。
女性往往是婚姻暴力的受害者,如果相互交流沟通无效,则做好自我保护,以及借助外力的介入:如妇女组织、宗教社团或司法帮助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和喜欢的人在一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