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世之态观入世之心 出世入世什么意思思

以出世的态度入世_丽夫心灵中心_天涯博客
带你心灵回家
今日访问:
总访问量: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第111200位
(113)(27)(1)(1)(22)(24)
(3)(3)(4)(1)(1)(1)(2)(4)(1)(3)(4)(4)(6)(8)(4)(2)(13)(9)(2)(3)(4)(2)(3)(10)(17)
  每一天我们都会经历很多以前从没有经历的事情,就像看一场戏:开场……上演……闭幕……散场;每一环都预示着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因此有了开始便已注定了结束;每一步都举重若轻,纷至沓来……     从朋友口中听到“以出世的态度入世”,不知道为什么会自觉的在这寥寥无几的文字中思忖,或许他和自己有某种必然的联系,有一份好奇,有一种情不自禁让我去探索。要看看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奥秘,此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经常处在没有认真的生活中。此刻,脑海中竟然浮现出一种叫麻木的东西,这难道就是我所谓的处事态度?现在想来突觉到随波逐流的危险。危险不在于知不知道前方的路该怎么走,危险在于:走在一个没有方向可言的泥沼中却浑然不觉。     出世,即出生于世,诞生。佛教中常用以摆脱束缚,脱离世间之苦来定义。入世,就是进入社会。道教中出世是指对尘世无所眷恋,面对万丈红尘而心不乱,入世是没有体味红尘,而到人所居住的地方去体味凡心。没有真正的入世去体味人世间的种种快乐和悲惨,怎能真正的看破红尘飘然仙去呢。出世还是入世?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无疑于探讨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本身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是否真的有所悟。不管是道家还是佛家,都能很好的诠释了出世和入世,对于他们的定义,其实可以客观的看成开门或者关门,分离或者聚合。追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精髓,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周易》,道出了其中真谛:黑白分明,调理阴阳,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些道理已经成了不变的真理,能够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因此,处在麻木或者盲目的状态中而不自觉的人,还谈不上出世或者入世,实则在混沌中。     只是,理性意识到了问题而不去解决问题,遇到问题时当问题没有发生,抑或解决问题过程中漫不经心,都是麻木或者混沌的表现。因此,很多人都生活在深深的无明中。     或许,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学会处理人生中的苦难,苦难已经接踵而至,因此,佛经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人只要活到老,这些东西就都避免不了。当我们看到人世间这一切苦难和无明的时候,并不能因为苦难和无明而终结这一切。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真正的智慧之光,并没有真正的体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爱。停留在痛苦和无明中,我们也许应该多了一份敏感,或多了一种觉察,这是唯一避免我们盲目和迷茫的方法。如果,不去深深的觉察和看到,你将找不到出路,并受困于苦难和闭塞的空间,更无法和宇宙真正的连接。人生中的苦难和挫折,都是让我们看清脚下路的契机,当你开始用一颗接受的心,去看待人生经历中种种的时候,平静和喜悦才会降临到你的身上。只有平静的心,才会滋生出慈悲心,继而播撒爱的种子。     当你正确理解,什么是出世和入世的时候,你也就不难理解以出世的态度入世的含义。这里的理解,是对于身心以及灵魂的层面上的全观,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人生境界吧。这无疑就是在告诉我们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如何用开放的心灵去觉察这世间的一切。这是一种超脱,但是他又会很现实。如若明白这一切,我们就能淡然地面对金钱与权势,泰然地面对成功与失败,坦然地面对风光与平凡,畅然地面对现实与理想,悠然地享受生活给予我们地分分秒秒,点点滴滴。    分类: |以出世的心态来过入世的生活——读三缘《写给朋友的箴言》
无事牵挂的那一刻
我才感到了太阳光的照耀
她的温馨和喜悦
如一朵花,我的身心
开放在一块柔软的石上
现在我闭上眼
也能看见的周围的芳草地
连着天国的白云和溪流
走来走去都是极乐的人群
我所执着的事业
是我的救命稻草
一旦我放弃了“痛苦”这个头
那么另一头的希望之光
也随之消沉
不要渴望满愿后会产生奇迹
依然是平常的风光
依然是平常的道
只不过你看问题的眼光变得更加宽广
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多地更加灵活
依然还有不如意和烦恼
只是它们和你所喜欢的宝物——快乐
已没有多大区别
因为生活的问题
爱会离你远去
不要忙着去追寻
在你精进不懈的大愿中
远行的爱会不知不觉地老去
但不会死去
她必须通过一个漫长的轮回
才能走出轮回
带着和她一模一样的女儿
在某个雪晴的黎明
来到你的身边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孔夫子旧书网
非常抱歉,您所浏览的商品找不到了!
1.该商品可能未通过审核或其它原因无法显示,您可以联系店主查找
2.在顶部搜索框重新输入关键词搜索
秒后自动为您跳转至
none_item_info
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网站商品分类
|||||||||||||||||||
||||||||||
查找其他相似商品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您所在的位置: >>
为这个书签标记颜色吧
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1)
&&&&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堕;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省心录》&&&&出世、入世本是佛学语言,但这种精神并非佛教专有,道家、儒家都有类似的理念,只是因佛教声望而为人熟知。南怀瑾在《宗镜录略讲》里说,出世和入世是佛法大乘的精神道理所在,要想出世,必须曾深入世间,透彻人情世故,洞悉世间理法,然后才能谈出世,修炼跳出世间困扰的出离心;入世,往小里说是要创造事业,往大里说就要济世救人。没有出世的真精神、真心性,就谈入世的圣人事业,容易被世间因缘牵引堕落。&&&&南怀瑾教育弟子修炼理想人格,就是用孔孟的处世方法,学道家的逍遥功夫,参佛家的理性奥义,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后,出世成佛,入世己立,乃至立人而及天下,成为有用之人,能为他人不能之事。他在《狂言十二辞》中以亦庄亦谐的笔调说:“以亦仙亦佛之才,处半鬼半人之世,治不古不今之学,当谈玄实用之间,具侠义宿儒之行,入无赖学者之林,挟王霸纵横之术,居乞士隐沦之位。誉之则尊如菩萨,毁之则贬为蟊贼。书空咄咄悲人我,弭劫无方唤奈何。”我们不妨将其视为先生的自画像。&&&&2005年9月,李敖来到北京法源寺参观,有记者追问李敖:出世和入世相比较,更喜欢哪一个?后者巧妙地迂回:“能入世才能出世,反过来也一样。”李敖的回答就是要二者兼顾,不分彼此。所以他反对在入世之前就出世。四大皆空也不仅是跑到庙里当和尚,低眉合什,念念有词,如果只是那样,那他就是个自私的家伙,没有真正地解脱,也谈不上真正的人生。&&&&他主张要从出世以后再回到入世,“看破红尘”以后再回到红尘,经过一次升华而达到返璞归真,如此才会“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为此,他十分崇拜具有这种境界的高人--王安石,因为他努力救世,不计得失,进退疾徐,从容无比,是具有真佛心的特立独行者、大丈夫。
定价:¥29.80 当当价:¥17.60
为这个书签标记颜色吧
小贴士: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按回车(ENTER)可返回该作品目录。鼠标双击滚屏
数据载入中 ...
您可以复制下面的内容,通过MSN或者QQ发送给朋友。
一起来阅读《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听国学大师讲人生智慧》吧!作者:逸儒 编
书籍简介:  南怀瑾告诉我们,如何获得幸福、成功、圆满的人生。
  南怀瑾先生告诫年轻人时说:那你必须先要准备寂寞一辈子才行。要甘愿寂寞一辈子还不够,还要更进一步,懂得如何来享受寂寞。
  南先生还如此感慨:寂寞的享受不是钱财能够买得到的。所以说,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不懂得享受寂寞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 守得寂寞,才能不为外界所惑,安静躁动的心灵,驯服狂乱的思绪,把无休止的欲望归于最有价值的地方,从而成就一番真正的事业。
  一个人一定要学会享受寂寞,非如此不能了解人生,不能感受到人生更高境界。但享受寂寞并不等于压制孤独,如果长期这样“享受寂寞”,对身心健康都有极大妨害。那么如何才算真正懂得享受寂寞呢?
当当网免费试读此书地址:/book_17293?ref=read-7-shar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