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如何更好地学习记住历史?

今天,我们追思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纪念那场伟大胜利,我们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吸取伟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刻的智慧、启发,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方向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08:37:48&)
( 18:33:22)
44字(38/0)
( 18:24:02)
( 18:16:02)
( 16:20:18)
25字(29/0)
( 16:18:43)
32字(23/0)
( 16:17:31)
42字(21/0)
( 08:40:22)
10字(17/0)
( 08:39:43)
( 17:20:02)
31字(110/0)
( 11:06:17)
( 10:36:25)
( 10:35:06)
( 10:34:08)
( 10:32:58)
16字(12/0)
( 10:29:10)
14字(13/0)
( 10:27:52)
( 10:27:01)
( 10:21:40)
( 10:18:19)
( 10:16:47)
( 10:15:52)
43字(17/0)
( 10:11:58)
( 10:11:35)
( 10:11:20)
64字(10/0)
( 10:11:09)
49字(16/0)
( 10:10:21)
( 10:09:26)
23字(14/0)
( 10:08:47)
( 10:08:04)
( 10:06:08)
( 10:04:17)
( 10:03:36)
( 10:02:24)
42字(15/0)
( 10:02:04)
41字(10/0)
( 10:01:52)
( 10:01:38)
( 10:01:23)
50字(23/0)
( 10:00:52)
( 10:00:20)
( 10:00:12)
( 09:59:16)
19字(10/0)
( 09:59:14)
( 09:58:34)
( 09:56:30)
( 09:56:07)
( 09:55:59)
66字(27/0)
( 09:55:41)
( 09:55:15)
( 09:55:02)
( 09:54:44)
67字(126/0)
( 09:54:43)
( 09:53:44)
( 09:53:25)
( 09:52:48)
( 09:52:35)
80字(11/0)
( 09:52:18)
20字(17/0)
( 09:52:03)
( 09:52:00)
( 09:51:25)
( 09:50:36)
42字(19/0)
( 09:48:09)
( 09:48:08)
( 09:47:13)
( 09:46:58)
( 09:46:56)
( 09:46:18)
( 09:46:14)
( 09:46:09)
20字(17/0)
( 09:46:02)
18字(11/0)
( 09:46:00)
( 09:45:58)
30字(10/0)
( 09:45:53)
( 09:45:49)
16字(23/0)
( 09:45:06)
( 09:45:02)
( 09:44:31)
20字(15/0)
( 09:44:29)
( 09:44:10)
( 09:44:07)
( 09:43:46)
( 09:43:22)
( 09:43:13)
( 09:42:51)
( 09:42:45)
( 09:42:32)
108字(4/0)
( 09:42:22)
16字(22/0)
( 09:42:06)
50字(18/0)
( 09:41:49)
( 09:41:36)
( 09:41:32)
( 09:41:22)
( 09:41:02)
( 09:41:02)
( 09:40:46)
( 09:40:38)
( 09:40:28)
68字(198/0)
( 09:40:24)
101字(7/0)
( 09:40:12)
( 09:39:47)
70字(19/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如何改进历史素质教育?
/如何改进历史素质教育?
如何改进历史素质教育?
作者: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基础教育改革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质量,而基础教育的关键性工程是课程教材改革和高考制度的改革。但是目前一些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在高中阶段世界史仅限选修,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官员极力宣扬“综合”考试的“优越性”大面积推广“综合”科目考试。难道高中不学世界史升学考“综合”真的有利于历史知识素质教育吗?大多数高中生不学世界史,将使得面向21世纪、面向世界的年轻人成为新一代“球盲”,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素质已经并将继续遭到严重削弱。笔者呼吁广大教育和学术工作者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切实保障历史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
关于历史教育的重要,近年来中央领导有着明确的指示: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致白寿彝教授的信中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治史。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下来,这同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注重治史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和借鉴外国历史。历史知识丰富了,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眼界和胸襟就可以大为开阔,精神境界就可以大为提高。我提倡领导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而讲政治、讲正气,也是要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作基础的。”(《师大周报》日)
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说:“我最近看了一些初中、高中的历史、地理教材。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历史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世界的过去和现在,这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级干部要加强历史、地理等知识的学习。”(《中国教育报》日)
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问题,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4-61页)显然这四个如何认识离不开中国和世界历史知识的了解和历史经验的借鉴。
2001年7月由教育部制订发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谈到历史课程改革时时认为:“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关于历史课程性质时《标准》说:“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中华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不仅有赖于在基础阶段精心培育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精神,而且需要精心熏陶青少年的人文精神,这一点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悠久历史的我国和在本世纪中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华民族来说尤其重要,我们不能重科学精神轻人文精神,不能将科学精神等同于人文精神,甚至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立起来,以削弱人文精神来“确保”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不可偏废。数字化时代同时也是人文精神大发扬的时代。
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历史课程进行历史知识的素质教育,是其他课程所不能取代的。作为“主科”的语文课不能,政治课和社会课也不能,当然外语和数学这两门“主科”也无法取代。
历史知识的素质不仅对于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而且对于任何国家来说也是自立、自强、自信、自尊所必需的。迄今无论是日本、美国,还是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或者印度、巴西、墨西哥、韩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都在基础教育阶段强化历史知识教育,这一现实也是特别需要我们注意的。
教育主管部门日对于全国政协委员追究中学历史教材中严重错误所作的《答复》,继续为教材中明显的历史知识错误辩解,至少说明签发《答复》的官员对于历史基本知识的欠缺,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需要对于某些干部进行历史知识的补课教育。正如总书记所说:“讲政治、讲正气,也是要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作基础的。”
&
&&&&&&&&&&&&&&&&&&&&&&&&&&&&&&&&&&&&&&&&&&&&&&&二
但是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在某些教育主管部门和行政领导心目中的重视程度已经被大大地削弱了。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历史课程在中学不被重视的程度,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重的。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依据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年间编写的高级中学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规定为必修。而年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则由必修改为限选。到了年,根据教育部2000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规定,新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则又由限选改为选修。
与此同时,历史在全国高校统一选拔考试中由单独必考课程到文科单独必考,再到“3+X”中的“X”课程,又到“3+综合”中的“综合”课程的一部分,而个别省份还将推出“3+大综合”,那时历史将成为非主科课程“大综合”试卷中的一小部分了。在我国的条件下,在高等教育尚未走向大众化的情况下,“高考指挥棒”作用远胜于一百个“决定”&行政,在以高考结果来“量化”一所学校、一位教师的基础教育成绩的今天,历史地位能不被严重地削弱吗?
然而一个已经走向世界的中国,一个已经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走上市场经济不归路的中国,一个已经取得2008年奥运会申办权的中国,一个已经改革开放了20多年的并将继续深化和扩大改革开放的中国,一个将在本世纪中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的中国,一个在联合国中拥有常任理事国地位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正确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世界的过去和现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就是说,我们既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帮助青年学生正确了解“国情”,也需要帮助青年学生正确地了解“球情”。不能设想一个既不能正确了解“国情”也不能正确了解“球情”的年轻一代能够适应21世纪面向世界的挑战,能够接好革命和建设的班。也不能设想一个只了解“国情”而不了解“球情”的人能够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时下那些所谓“21世纪是中国世纪”的狂言正是出于“球情”缺乏正确了解的典型表现。而某些官员在公开场合发表了一些历史常识性错误的言论和传媒不断出现历史知识性错误的情况也说明我们确实该在让学生和各级干部、公务员“正确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世界的过去和现在”问题上切实做点实事了。要做到这点靠什么?自然要靠宣传教育以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但是更重要的是靠措施来保障,要编写出面向21世纪需求的高质量的历史教材,要有必要的课程和课时来保障。如何没有必要的课程和课时,甚至连世界历史课程都在高中阶段取消了,谈何“正确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世界的过去和现在”?难道可以把媒体的“戏说”和“据说”当信史么?不是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在年轻人的“历史知识”70%来自于电视剧么?
世界历史知识教育对于青年学生之必要,我们不妨简要说明学习世界现代历史的意义:
第一,它有助于人们认清世界现当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特点和趋势,&通过学习更加坚定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与资本主义的长期和平竞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念。世界现代历史的进程体现了全球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及政治民主化、多极化进程,。在全球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没有必要国家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不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以及由一种社会制度大幅度转轨为另一种社会制度都是弊多利少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既总结了国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也借鉴了东南西北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第二,它有助于人们全面地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当代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政治多极化、当代世界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从而加深我们对时代特征的理解,&树立符合实际的“球情”观,&和建立在对“球情”正确判断基础上的“国情”观。只有对“球情”和“国情”有正确的判断,&才有助于在新的情况和条件下坚持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坚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道路。由于对“球情”的判断失误而导致机遇的丧失和落后挨打,&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是不乏先例的。世界上某些强国由于实行错误的对外政策,“强权”挨打、挨骂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第三,它有助于人们立足中华,&放眼世界,&及早发现和研究我们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增强我们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法制化的时代感、紧迫感;&推动我们有效地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客观地说我们和先进强国的差距不是一代而是几代人的差距,&保持这一清醒头脑,&有助于我们既增强危机感而避免急躁冒进病,&企图一个早晨赶超先进强国。在近现代史上先进人世有过多种强国梦并为之前赴后继,&然而赢得了独立并不注定就能成为强国,&靠阶级斗争为纲或唯意志论也不能圆强国梦,&靠超前生产生产关系的变革还是不能圆强国梦,&只有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紧紧搞好经济建设,把经济搞上去,&才能圆这个强国梦。
第四,它有助于推动我国的国际交往和对外开放,&并有助于利用外部环境和适应外部的变化,争取比较持久的和平环境,充分利用外资、外技、外才,&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四化大业。只谈“国情”不真正了解“球情”是很难真正做好对外开放的。
第五,它还有助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清除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精神污染。今天无论是美国还是西欧、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面临精神文化领域的严重挑战。没有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历史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离开了对现当代世界历史的深入研究,&就谈不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并在和平竞争共处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离开了对当代世界历史的深入研究,坚持改革开放,借鉴各国先进经验,也就成为一句空话;离开了对当代世界历史的深入研究,中华民族难以在21世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显然在高中阶段,无论是理科班还是文科班,不开设世界史课程实为误国误民的短视行为。这里还要说明的是,在初中阶段鉴于会考时间的安排,实际上世界史也处于少讲甚至不讲的地步。有的大学生坦言“在中学基本上没有学世界史”。
有人说:不开世界史是减轻学生负担的需要?这真是奇谈怪论!难道现在学生的过重负担是由于开设世界史课程所带来的?目前基础教育中的“难、繁、偏、旧”在历史课程教育中主要并不表现在“难、繁、偏”上,主要为“旧”字上,即内容“旧”、观念“旧”、体系“旧”、方法“旧”。“减轻学生负担”不等于让学生没有负担,如果取消了在高中讲授世界历史,则将使面向世界的中华民族背上沉重的负担。
&&&&&&&&&&&&&&&&&&&&&&&&&&&&&&&&&&&&&&&&&三
自从教育部门运用行政手段强力推行“3+综合”考试以来,&历史在高考“指挥棒”的被打压到难以置信的程度。一方面教育部门推广“3+综合”考试的力度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质疑这种“综合”考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笔者以为“3+综合”考试的利弊大有实事求是讨论的必要,这种讨论不应先入为主,而要以事实为依据。
第一,目前所有中学并无“综合”课程的教材出版,在教师和学生没有基本教材的情况下,急于推广考“综合”的实际后果是弊端远远大于受益。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负担学习负担绝并不是减轻了,而是大大地加重了。基础教育不是高等教育,没有教材怎么考?这不逼迫教师学生搞各种名目的辅助教材和讲授,搞各种压题战术。如果考试不需要教材,那么现代费那么大的劲搞教材改革干什么?那么社会和历史课程为何要先对教师进行培训呢?
第二,把几门副科“综合”在一起的综合考试本身是否符合中央倡导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进一步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还是一个问题。因为根据需要设置的历史单科高考科目,同样可以满足“进一步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需求,它并不集中表现在几门学科间的综合上。相反在几门科目的“综合”考试中,往往忽略了各科的非综合因素,忽视了知识的必要的覆盖面,从而造成基础知识掌握上的严重缺损,不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例如广大教师反映2001年的“综合”考试题中历史知识只占了整个中学历史知识的很小一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改革高考制度是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的原则,积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现在这样的“综合”真的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的原则”吗?
第三,&据说现在有的省市不仅准备实行“文科(小)综合”高考,还要实行“文理科(大)综合”,这种形式主义、长官意志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如果这样考“综合”就可以“进一步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则干脆可以考虑高考只要一门“综合”课就行了,在这一门“综合”课试卷里,可以划分各门课程所占的百分比,例如语文、数学、外语各占25%,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六门合占25%,分别开来则各占4.16%,这不是也可以在小范围内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么?或者能不能先用这种方法考考主张实行这种“大综合”的部长和司长们,以便让他们亲自体验一下其中的“优越性”还是“劣越性”。
第四,削弱历史课程尤其是世界史课程的结果还会带来了其他一些的旁侧和后发负面效应。
例如一些地区由于短视政策中学历史教师面临人为的大幅被裁员的局面,而从长远利益来考虑,高素质的中学历史教师不是“过剩”,而是不足。中学历史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连带受到负面影响,中学历史教师的积极性受到重创。中学历史教师中本来就相对薄弱的世界史更加被削弱,形成恶性循环,大大削弱了从事世界史基础知识教育的力量,从而严重不利于世界史知识的普及。
第五,还要指出,目前在高等学校非历史专业的在学本科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普遍比过去有所下降,这一点是令人担忧的。他们的历史基础知识主要来源于中学。当然高等学校在提供历史领域的继续教育方面也普遍较弱。只是个别理工科大学认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而开设了历史选修课程。
四.
现在让我们听听来自一线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某些官员可以将他视为“一家之言”而“不予理睬”,笔者希望对于这样的“一家之言”至少应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态度。希望主管部门的官员真正学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前些日子笔者看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5期焦点观察栏目《追问历史教育贫困原因——对中学历史教育现状思考的笔谈》的四篇文章,值得一读。编辑部的导语强调:
&&&&●历史教育,是中学生思想成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可以说,这是国家、民族教育最根本的部分。
&&&&●导致选考历史学科人数少、课难上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的。要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认真审视“3+X”考试是否真正有利于素质教育和怎样才能真正有利于素质教育。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
&&&&●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教师讲得起劲,学生背得卖力,考后忘个干净。历史教学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历史学科不受重视的现象与我们这样一个以古老历史闻名的国家是很不相称的。出现这种现象不仅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问题,也是社会观念的问题。
征得编辑部的同意,笔者特在《学术批评网》上发布《追问历史教育贫困原因——对中学历史教育现状思考的笔谈》四篇文章的全文,请见本文附录。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8期刊登了韩学东的文章《忧思:高中世界史为何要变为“选修”》,该文称“高中世界史‘选修’至少有四大负面影响”“一、影响政治建设”,“二、影响国家建设”、“三、影响国家科技文化建设”、“四、影响国家的对外交往”。文章说:“今年秋季,高中世界史将作为选修课供高二年级学生‘选修’,身为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我,心中不禁又涌起几丝惆怅和忧虑。因为学生初中时就没学过世界历史(虽然学生买了世界史教材,但因中考不考而未开),他们对世界史几乎一无所知,到了高二,由于高考‘3+X’改革主要以‘文综合’与‘理综合’的形式出现,绝大部分学校都分了文理科,既然世界历史是选修课,读理科的学生自然有充分的理由不选世界史,这就相当于全国60%以上的高中生不学世界史,不懂世界史,其实也就宣告从此国人将只有绝少数人知道点世界史,其余则‘只知有中国而不知有世界’!笔者不禁要问,难道中国又要重走‘夜郎自大’、‘闭关锁国’的老路不成?”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在编者按中写道:“从今年秋季开始,一些省市将把世界历史有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这一做法引起不少历史老师的关注,他们赐稿赐函本刊,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他们认为,这样做势必极大削弱对高中学生的世界历史教育。黄小波老师在信中说,这根本不符合江泽民主席‘为了适应扩大国际交往的需要,更好地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长处,还要了解世界的历史’的指示精神。张俊好老师在《荒唐之举:世界近现代史不作高中必修课》一文中也大声疾呼:‘世界离开中国,必将是残缺的世界!中国离开世界,必将水是悲剧的中国!’”(《中
国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8期第24页)
笔者《面向世界,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短文在《世界知识》2001年第19期发表后,受到中学历史界一些老师的关注。日笔者收到四川青川县青川中学历史教师王方云先生的信,《世界知识》杂志征得他本人同意,将信的要点发表在2001年第22期上,信中说:“我是一名青年历史教师”“今天提起笔来给您写信,是因为又拜读了您的文章《面向世界,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知识》2001年第19期)。我一口气连读三遍,真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您谈到的四个‘有助于’非常精辟;三个‘离不开’绝非危言耸听;‘尤其是您指出‘历史课程在中学不被重视的程度,恐怕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重的’,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当前基础教育的弊端。”
“作为最基层的中学历史教师,我们面临许多尴尬,甚至困惑。不少的学生、家长、教师都认为历史学科是副科。市场经济的冲击,使一些人急功近利、浮躁虚荣、轻视人文教化,再加上高考改革的副作用,历史学科的地位真的被削弱了。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有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许多学校一边大力宣扬搞‘素质’,一边认真扎实搞‘升学’,个别正在创‘国家重点中学’的学校甚至连应该开设的初中历史课都没有开。今年,我们开始使用新教材,高一年级开设‘中国近现代史’,学完一年后就会考,高二年级考生‘世界近现代史’,但只是选修课。我真为历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每况愈下痛心疾首。由于受到就业观的支配,学生重理轻文。我每年要在本校学生中搞调查,绝大多数学生挺喜欢历史课,因为通过学习可以知晓古今中外历史的发展,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但仅仅只是喜欢而已。尽管我在教学中充满激情,教法上绞尽脑汁,同学们还是不会把它作为一门科学去主动地学习,因为‘高考’才是第一位的。归根结底,高考成了调动教与学的巨大驱动力,中学的教学随着高考指挥棒转,‘你要考什么,我就学什么’的对策实难改变。‘3+X’模式实际上已经使历史学科地位下降,如果很快实行‘3+大综合’,该学科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正如您指出的‘通过历史课程进行基础阶段的历史知识素质教育,是目前中学其他课所不能取代的’一样,历史学科的经济价值、理论价值、政治价值等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这只是就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人文教化而言。从大的方面说,认识历史,是认识当今世界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前提,是理解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基本条件,是理解我国多民族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础,是培养国际化社会公民的基石。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历史课。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我们的历史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如此被削弱,着实令人担忧。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隔离,我们曾有过惨痛的教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也不应该是这样。有专家指出:人们在21世纪将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滞后而付出沉重的代价。作为基层历史教师,我没有豪言壮语,但懂得‘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的分量和内涵。”(《世界知识》第22期)
笔者十分感谢《世界知识》编辑部关注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和前景,并且为普及世界历史知识而奔走呼号。日,这位1988年参加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校团委书记写信告诉我说:“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师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学方法陈旧,专业化水平不够,加上重视程度的不足,一些历史教师自甘消沉、退缩。当前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我以为是只能循章蹈距地重复教材,而没有一种人文思想去感染学生,追求理性的思考,这显然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信中还说:“我周边的一些历史教师有的考研走了,有的弃教从政了,有的改学其他专业了。而我现在将自己锁顶在‘历史教师’这个岗位上的决心不变”。我们真为基础教育战线那些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奉献于普及历史教育战线的年轻感到高兴。
2001年12月初,笔者赴杭州为47位来自浙江各地中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讲授北京师范大学和浙江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硕士学位课程《世界现代史和美国史专题》十三讲共约40个学时。前来听课的教师大都是一级和高级教师,有的还是多年高考把关教师和教研员。他们带来了中学历史教学第一线的信息,他们对于世界史被削弱和压缩反映极其强烈又对行政部门的一意孤行无可奈何,有的坦言,这样一来搞下去将成为历史的罪人了。他们对于“3+综合考试”的反映同样十分强烈,要求上级主管部门来到第一线了解真实情况。按照他们的看法:
第一,这种“综合”并没有真正提高了“综合”素质,倒是提高了“综合”压题的“综合”素质。因为“综合”考试成绩优秀的往往和“压题”水平相关。
第二,这种“综合”考试并没有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第三,这种“综合”考试并没有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倒是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写于日,日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和补充)
[说明:本文以《高考“综合”真的有利于历史知识素质教育吗?》为题首发在日《学术批评网》()上,《追问历史教育贫困原因——对中学历史教育现状思考的笔谈》的四篇文章全文请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5期和本文附录。
黄安年,日]
附录:
●&焦点观察&&&&追问历史教育贫困原因——对中学历史教育现状思考的笔谈
⊙梁继丽:高考指挥棒下的历史教育:从理科学生学历史谈起
&&&&
我是一名理科班的历史教师。通过实际的教学工作,对高考指挥棒下的历史教育感触颇深。学习当以兴趣为先,而历史这门课程的特点,本就以记忆为主。许多大的历史事件都是由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组成的,只有把它们都记住,才能把历史连成一条线,从中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给后人以启迪。所以有没有兴趣,对于历史学习来讲尤为关键。然而在高考的影响下,要想理科的学生对历史真正产生兴趣,确非易事。因为,许多学生之所以选理科就是为了逃避历史等学科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他全心投入历史学习,简直是痴人说梦。而且,就是有兴趣,在高考指挥棒下,也不容易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曾对百名理科生做过调查,真正因为感兴趣想学历史的只占35%,而这些学生中,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知识来认识来学习的,仅为有数的几个人而已。多数只是为了“有助于语文学习”、“和别人说话时有话可说”等等。由此可见,学生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太缺乏了。历史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呢?可以说历史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本,是民族的特征。不了解历史,不理解历史,就不会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产生深厚的感情。
然而要想让学生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就得花费他们的部分精力。但在高考的作用下,这点精力对于理科生来讲尤为吝啬。据调查,有55%的理科生认为学习历史白白浪费时间,原因只有一个:高考不考。上一节历史课还不如背两个英语单词有实际意义呢!
针对上述调查,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高考是一个大的前提,它是很实际的东西,也是对学生影响力最重的因素。素质教育,目前只能做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为了向素质教育这一目标靠近,我在实践中力求使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调查结果显示,因老师讲得有趣,历史课好玩而想学的只占10%,大多数人虽觉得有意思,但高考不考,甚至连会考都不考了,学历史还有什么用呢?
可以说,在高考的重压下,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兴趣空间已经被压缩得极小。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心情是很沉重的。中学生们,从心理到思想,还是不很成熟,还是自以为是的阶段。历史教育,是他们思想成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可以说,这是国家、民族教育最根本的部分。
所以在实践中,我重点将历史人物贯穿于讲课中,以关乎国家历史命运的人物、事件,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思想和现实的反省,从中发掘出对国家历史的关注和学习热情。
但是,个人的努力,与实际大环境的影响力相比,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寄希望于教育的深度改革,希望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事情会慢慢好转起来。
⊙卢秋梅:广东“3+X”:高三历史教学的困境
“3+X”在广东已试验了三年。作为站在前沿的一名高三历史教师,我对高三历史教学的前景深感忧虑。从某种角度上说,高三历史教学已陷入困境。究其原因,有如下三点:
&
一、可报考的热门专业少。根据1998年秋的公布,选考历史的学生有如下几类热门专业可供选择:新闻类、中文类、外语类、美术类、音乐类等。实行了一年后,2000年高考前大部分高校又宣布,无须加考历史亦可就读该校外语类专业。这就意味着,报考此类的考生不再选考历史。美术、音乐类考生在高三第二学期必须赴广州参加为期两个月以上的升学辅导班学习,需花费至少5000元以上,考上大学后每年的学费也比普通专业高2000元以上,所以并非人人都能读得起此二类专业。因此,选考历史可报热门专业寥寥无几。
二、选考历史科的人数较少。由于选考历史可填报的热门专业较少,其他专业就业面较窄,因此导致选考历史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少。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1999年毕业生(即“3+X”试验的第一年)有360多人,选考历史的有26人;2000年的毕业生有510多人,选考历史的有69人;2001年的毕业生有700人,选考历史的有70人。在设班的五科中(地理未设班),选考历史的不但人数最少,而且素质也最差。
三、录取分数低。广东1999年高考历史试题难度大幅度降低,上省大专线以上的人数比实际录取人数多得多,使本科历史科上线率(省大专以上线)达约74%。2000年5月份又公布选考科只划出资格线,使学生更容易上线,本科的上线率达约95%。因此,学生们明白,历史只要上线就行,考得再高分对录取也没有多大作用。可以想象,我们这里的教师压力不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问题,而是如何说服学生学习历史。
总之,导致选考历史学科人数少、课难上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的。要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认真慎视“3+X”考试是否真正有利于素质教育和怎样才能真正有利于素质教育。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
⊙高&&宇:重点中学理科学生历史学习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
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为更好地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育质量,绝大多数高中在高二年级就作了明确的或方向性的分流。我校从高二年级开始,根据学生个人志愿及其兴趣特长,按文理学科分类组织教学。这样一来,文科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但是,理科学生是如何看待历史课的呢?他们学习历史课有哪些特点?在历史学习上存在哪些疑虑和困难?理科班怎样才能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全面了解我班同学在历史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在高二文理分班后,就全班同学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要求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座谈会、个别交谈、查阅资料4种形式。问卷采用选择填空与自由表达两种方式进行,
共发出问卷56份,收回54份,占被调查同学的96.4%,座谈调查按理科优生与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两部分分别组织,其中优生与学困生各10人,被调查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7.5%。交谈分两种情况,一是与任课教师与理科班主任交流,交谈人数占任课教师总人数的67.4%;而是与个别其他学科成绩较优而历史成绩不理想或历史成绩较优而其他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交谈,这部分同学占全班同学总人数的15.4%。同时查阅了自高一以来,学校组织的几次期中和期末考试的全班同学历史成绩和总分成绩,了解全班同学在年级和班内按学习成绩排名的情况,查阅同学以前的作业本、笔记本和课本等,了解同学掌握历史知识和运用历史知识的情况。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肯定文理分班的效益
绝大多数同学选择理科作为自己学习的主攻方向,是希望更好地成为有用之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更好地面对未来社会激烈的择业竞争与挑战,从自身素质出发所做出的自我选择。这是同学积极的主体意识的体现,是与学校分科的意图相吻合的。从调查的情况看,这种吻合表现在:
1.绝大多数同学在选择理科时,对自己的学习做了客观的分析评价,希望在学习上能扬
长避短,发挥优势,这与培养学生学习上的自主意识的目标一致。
在座谈会上,参与同学一致表示,平时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理科上,课外时间他们主要是用于学习理科知识,历史学习主要在课内完成。从问卷调查反映,除4人(占调查人数的7.1%)提出“减少历史课时,将时间让给数理化以外”,有49人(占调查人数的?87.5%)认为“历史课应按课程安
排上课与自习”,希望不增加或减少课时,这就要求历史课必须充分利用每堂课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向课堂教学要质量。与其他文科老师交谈的结果是,同学们都有这样的决心和希望。
2.绝大多数同学为提高学习效率,比较注意学习历史的方法。希望提高自己学习历史的能力,与校方设计的“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教学改革思想相一致。
在调查中,问及同学们历史成绩相对理科成绩较低的原因时,有26名(占调查人数的46.4%)同学认为“主要是自己学习方法不够好”。有22人(占调查人数的39.3%)认为“自己在学习上下功夫不够”。另有7人(占调查人数的12.5%)认为“自己初中基础差影响了高中学习”,只有2人(占调查人数的3.6%)认为“教师教得不好”。从上述回答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在围绕学习成绩不理想的问题上,主要从自身的,可控的方面找原因,这是积极的学习归因。表明他们有求实的学风,严谨的态度,以及经过努力能学好历史的信心。另外,不论在优生与学困生的座谈会上,还是与个别同学随意交谈中,多数同学都提出希望教师对历史学法给予指导的要求。
3.理科同学虽然一方面对历史不很重视,可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学有所得,特别是能够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验,同时渴望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陶冶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历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Ⅰ.存在的问题
理科生在历史学习上还存在许多普遍性、共通性的突出问题。调查表明,理科生虽然在思
想上对学校坚持的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按国家要求全部开齐各科课程的教学安排是支持的,但在具体对待时,并不一定能很好把握,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许多同学在过去的学习中,单纯从兴趣出发,严重偏科,导致历史知识基础较差。
从问卷调查反映:有45人(占调查人数的80.4%?)过去“课余时间基本上不再看历史课本”。座谈的10名学困生均表示对历史缺乏兴趣,拿着历史课本头就晕,其中两人自述“过
去上历史课不是做其他作业就是打瞌睡,高一的世界近代现代史知识几乎是零”,“考试时只是随便做几个选择题,或写几个历史人物填满试卷”。
从个别交谈和与班主任交换意见了解到,许多理科生高一上学期因文科成绩不佳,很早就对文科采取放弃态度,由于过早偏科造成理科学生大面积历史成绩偏低。从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看,全班56人,有43人(占76.8%)思想政治成绩属年级中下水平,有20人(占37.5%)在年级属于学困生。而且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这给组织教学带来困难,教学中要
求教师从实际出发,把握好教学的深度、难度。
2.许多同学学习努力,但学法不当,学习效率较低。
在座谈调查中,在8名优生(占座谈优生的?80.0%?)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的原因是花大量时间去记忆知识”,并把这作为主要的学习经验,10名学困生几乎一致认为“历史知识繁多难记,题又难做”是影响自己学习的原因,把历史知识单纯地视为机械记忆的内容。从收回的54份问卷统计,可以看出:96.4%的同学“从不做课前预习”,85.7%的同学“不注意课后复习”,48.6%的同学做练习“从不研究思路与方法”,“考试后不做反思”。从对过去的作业本、笔记本分析发现:全班56位同学,能坚持经常完成作业的仅39人(占75.0%),这部分同学中,作业书写格式基本符合规范要求的仅25人(占48.1%)。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同学没有保证必要的学习环节,平时的学习主要停留于听课、背书,而关键性的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练习过程没有认真重视和对待,因而尽管学习了,但知识未能真正到手。
3.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过分依赖教师,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从对收回的54份问卷分析统计可知:有39位同学(占69.6%)反映他们上历史课“习惯于抄教师板书的内容”,有30人(占53.6%)考试以后喜欢“听老师讲评试卷”,而不愿自己分析或与同学讨论错误的原因,寻找正确的答案。从中可以看出理科生在历史学习中,许多人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发挥,这直接影响知识的内化以及学习的深入。
Ⅱ.原因分析
为了找出其中的具体原因,以便教师能够对症下药,我又对我班56名同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
56名理科学生历史学习思想现状表
内容&&&&&&&&&&&&&&&&&&&&&&&&&&&&&&&&&&&&人数&&&&&&&&&&&&&&&&&&比例
A.不感兴趣&&&&&&&&&&&&&&&&&&&&&&&&&&&&&15&&&&&&&&&&&&&&&&&&&26.8%
B.认为学历史不实用&&&&&&&&&&&&&&&&&&&&&32&&&&&&&&&&&&&&&&&&&57.1%
C.不是高考科目,故没有必要学&&&&&&&&&&&50&&&&&&&&&&&&&&&&&&&89.3%
D.功课紧,没时间学历史&&&&&&&&&&&&&&&&&47&&&&&&&&&&&&&&&&&&&83.9%
E.历史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40&&&&&&&&&&&&&&&&&&&71.4%
从上表可以看出理科同学对历史学习普遍不够重视,历史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重要。究其主要原因,首先在于现在文理分科以后,理科学生高考不再考历史了,因而很多同学思想已变得非常“实在”,再加上理科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故他们不想在历史这门课上花太多“无谓”的时间;其次,极大多数同学实用主义思想很浓,认为在这科技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历史并没什么用武之地,学历史对今后工作没多大帮助;另外在相当程度上还有经验主义思想在作怪,从初中以来很多同学大多是靠考前突击的办法来应付历史考试的,经验告诉他们这办法还很管用。此外还有教师方面的因素,例如在教学要求上实行“平均主义”、“一刀切”;教学内容上攀高求难;教学进度过快;教学方法上采用填鸭式;考试次数过多,难度偏大,从而扼杀了学生原本可能有的一点学习兴趣。
三、理科学生历史学习的对策与思路
鉴于上述调查分析,我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与思考。
(一)加强学生对历史学习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最宝贵的阶段之一,尤其是高中。它应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史学遗产和悠久的历史教育传统。江泽民同志就指出,“一名领导干部如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就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如不善于从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就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江泽民同志把学习历史提升到了关乎党和国家的命运的高度。台独分子吕秀莲的疯狂卖国活动和她对祖国历史的无知从反面更证明了学习历史对一个人尤其是党派领导人的重要性。我们敬重的周恩来总理正是从小就了解中国近代、现代史,从而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主义远大抱负,并用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二)理科学生历史学习的对策。
1.同学要调动学习的积极因素,树立起主体意识,成为自主、高效的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罗杰斯指出:“人天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学习者发现学习材料与自己的目标有关时,就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个人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参与或投入学习,才会取得良好效果。”事实说明:同学自身存在着学习的原动力,应注意培养、保护、激发这种积极向
上的学习心理,通过启思解惑培养自己的认知思维,通过成功激励树立自己的信心。
2.同学在老师指导下的学习,伴随着积极的自我调控与认识,同学主体意识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定听课内容的内化可能与限度。因此,同学要明确历史学习的意义,了解全面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端正学习历史的态度,把历史作为爱国的必修课,调动学习的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唤起对历史的有意注意。
3.充分利用理科班同学热爱集体、关心同学的积极因素,开展学习上的互帮互学活动,提倡在学习上“不让一个同学掉队”,让班级中的优生与学困生建立起结对互帮关系。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开展学习上的研讨,营造良好的学风。
&&&&
(三)理科学生历史学习中认识上、态度上所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首先必须认识到,理科生不讨厌历史课,他们只是不喜欢
如今纯粹为考试服务的历史课。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有所选择:教科书当然是课堂教学的
主要教材,但不应该是惟一的教材,一切为教学所需的材料比如报刊、影视、文物古迹等都
可以成为教学材料。
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适时地进行德育、法制和审美教育。由于历史学科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历史教学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有其独到之处。强调历史教学以素质教育为主导,必然要反对“应试教育”。过去由于不大注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历史教学围绕会考转,使得学生误以为历史课除了应付考试以外,一无用处,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形成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得起劲,学生背得卖力,考后忘个干净”的被动局面,从而使理科班历史教学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惟有坚持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教育的原则,才能在教学中化被动为主动,才能体现“教学相长”的原则,才能给历史教学带来生机。
最后,对我班同学及各任课老师在此次调查中的积极配合,表示衷心感谢!
⊙于&&静:浅评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现状
离开中学四年后回来,深感这几年中学教育事业发展之快。在硬件方面,天津市内绝大多数中学都开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学校各方面设施都在日趋完善。
在教材方面,高中教材几年来不断改进,教材中90%以上的插图直接采用了历史照片和实物照片;不论是课文中,还是习题中,都增加了史料阅读,注重对史实进行理性分析;引进了一些较新的研究成果;加大了经济、文化史的比重。这一系列变革缩短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课本的信度,还能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分析能力,也使历史教学跟上了新时代的脚步。特别是1999年新编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还增加了政治经济制度史与思想文化史、考古资料以及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介绍,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做到了立足素质教育,体现了时代精神与高中的水平。
相比之下,初中教材就显得十分保守。自1992年以来内容几乎没有变化,插图仍然使用根据照片勾描的黑白线条图。实际上,初中生更需要直观性强的历史照片激发他们的兴趣,需要丰富的感性材料活跃他们的思维。照片所提供的信息比任何文献记载都生动准确。照片是凝固的历史、形象的历史、传神的历史,可以供人们直接感受。人们被老照片所激发的思维是任何文字描述都不能代替的。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因而直观形象的材料要比抽象的材料容易识记。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我认为初中历史教材应尽快采用真实的历史照片,引用更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此外,初中教材基本上还沿用老的观点、提法,2000年6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载庞友海《初中高中课本相比较18例》一文中,高中课本叙述准确、观点正确的占12例,初中课本只占4例。由此可见,初中课本急需改进。
从整个中小学历史教育体制看,一个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学习三年历史课程,内容为简单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如果他能上高中,在高一深入学习中国近代现代史。如果他选择理科,则不再学习历史学科,而在通常情况下,大约5/6的高中生选择理科,这样看来,绝大部分人一生中只能接受3~4年的历史教育,其中中国古代史与世界史只能有一次基础性的学习机会。但是,这惟一的一次机会在某些地方也很难保证。我在所教的七年级两个班112名学生中做了一个简单调查:在小学完全没有学习过《中国历史》一、二册的占约10%,50%的学生没有学习完,至少50%以上的小学没有专门的历史老师。
&&&&
在这里我们可以与美国、德国中小学历史课程的设置作一比较。
1994年美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课程的整体构架有两个循环。第一个循环是幼儿园至小学四年级,五年级至十二年级又系统地再来一个循环。系统开设的历史课程(5~12年级)亦呈循环式。重视各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是美国历史教科书历来的特点。此外,大量开设历史选修课是美国中学历史课程的又一特色。据统计,在堪萨斯州的40所学校中,社会科共准备了977门微型课程,其中美国史有360门之多。课程种类繁多,摒弃了狭隘的历史,扩大了历史教学的范围,包括了地理、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在内的人类“全部”活动的历史,也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沟通。另外,早在老布什总统时期,历史已定为全美学校的核心课程。
在德国,中学分为主要学校、实科中学、完全中学和综合中学。与我国中学有可比性的是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实科中学在5~8年级开设历史课,完全中学在5~13年级开设。从现在德国的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来看,其历史教学有如下特点:①重视让学生直观、具体地感受历史。历史地图的运用贯穿始终;大量运用图片、图表;重视参观、访问;重视原始资料的运用。德国中学历史教材中原始资料所占比例超过了一半,在一本叫《历史之行》的德国中学教材中涉及中国的内容有1.4万字(中文),原始资料约占5000字。②德国历史教学广泛运用对比方法。③重视历史与当代的联系。④重视人物个性特点描述。⑤重视活动教学。
与美、德两国相比,我国中小学的历史课程首先在数量与时间上远远少于这两个国家。其次是内容的综合性不够,2000年高考我国已经开始设置综合考试科目,但要真正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我认为不但考试要综合,教材内容也要综合,更重要的是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这种综合学习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多参考一下美、德两国的作法。再次,教学的直观性、具体性远远不够。美国有各州的地方史课程,而我们往往没有课时讲地方史;德国教材中原始资料所占比重之大,以及他们重视参观访问的教学方式,也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历史学科不受重视的现象与我们这样一个以古老历史闻名的国家是很不相称的。出现这种现象不仅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问题,也是社会观念的问题。一般人往往存在这样一种误解:上历史课就是听讲故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呢?首先,人们通常都忽略了历史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历史?广义地说,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属性,没有无历史的事物。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事物、现象及其发展过程,它发生于过去,而与现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狭义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其次,人们往往不把历史学当作一门科学。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曾经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今天,学生通过小说、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所了解到的大多数是被文学语言夸大演绎了的“历史”材料,严重阻碍了他们对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了解,从而影响学生形成某些不正确的历史观念,分不清什么是虚构加工的故事,什么是客观的史实,也就很难把历史当作一门科学来学习。因此,我们的各级教育部门和从事历史教育的人员有责任排除外界的干扰,让学生学习到全面、系统的历史知识,严肃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而通过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达到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目的。
现在我国正在大力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主体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并开始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2000年高考也已经推广综合科目考试。总的看来,我国中学教育体制改革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信不久我们就可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育体制,为新中国培养出更高素质的接班人。
(原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5期等)
学术批评网()转发&&日
01 学术批评网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论坛规则 -
- 友情链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