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品卫国戍边纪念章铜制奖章多少钱

戍边卫国本色显
“头顶边关月,情系天下安。当兵走四方,时刻听召唤。爱心献给千万家,真情捧在百姓前。祖国的利益重如山,为民甘洒血和汗……”这是一首甘肃省军区某边防连官兵人人会唱的歌。这首歌不仅唱出了边防连官兵49年来无私奉献边防的坦然和豪迈,还唱出了边防军人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精神本色。
边防连驻守在马鬃山下的茫茫戈壁,那里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但一代代官兵坚持以边防连为家、以奉献为荣,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热爱边防、扎根边防的壮歌。
几易营房作风硬
“天空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百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这是对边防连驻守的地方的最真实写照。驻地冬季严寒夏季酷热,自然环境异常恶劣,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边防连官兵戍边卫国的意志从未动摇过。
从地窝子到现在的新营房,边防连的生活设施在逐步改善,但官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从未改变过。
2007年4月,在部队上级领导和机关的关怀下,边防连新营房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在拆老营房的过程中,官兵们把拆下来的砖头石块收集起来,用来填沟平地。
“当时,我们连的官兵白天参加新营房建设,晚上加班加点把烂砖碎瓦、石头土块拉到营区下边的沟里。经过数月奋战,新营房盖起来了,我们也铺了一条300米长的路。”边防连指导员张贤明说。
为把驻地小环境改善得更好,边防连官兵集思广益,在最经济的前提下,取得了最好的效果。
“我们连的煤场原来在一座大石山脚下,每次卸煤拉煤很不方便,有时候还会发生山上掉石头砸伤人的事。后来,连队决定扩大煤场。因为没有工程机械,时任连长杨震就带领官兵自己动手,用镐刨、用锤砸,奋战半个月,硬是在山脚下平整出了一块100多平方米的煤场用地。”连长王圣田说。
无论在军事训练比武中,还是在工程施工中,边防连一直都表现得积极先进,这与官兵历来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密不可分。
2010年6月,边防连官兵接到了上级下达的60多公里长的光缆施工任务。全连官兵深知连队荣誉至上,喊响了“军事训练是英雄,光缆施工当好汉”的口号。 “6月的戈壁滩,地表温度高达40多度,一到下午,七、八级狂风就夹杂着沙子碎石乱飞,打得人眼睛都睁不开。战士们就干脆脱掉衣服,光着膀子干,身上皮肤被晒得褪了一层又一层,手上的血泡疼得吃饭时连筷子都抓不住,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连续52天的施工期间,大家顶风沙、斗酷暑,提前3天完成任务,受到了上级通报表彰。”张贤明说。
在这次光缆施工任务中,来自重庆市的战士熊丛林创造了一个属于边防连的奇迹。根据施工条件和工程进度,连队要求每个战士每天完成20米的光缆挖渠任务,熊丛林却每天完成任务都超过30米,最多的时候一天挖了33米,这个记录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没有人能打破。施工结束的时候,他磨破了17双手套、3双胶鞋,挖断铁镐13把。他本人被评为“光缆施工先进个人”。
“光缆施工的时候,我们每天都是5点多起床,晚上十一二点睡觉,虽然工作非常累,但是战友们都没有被吓倒,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在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里,不能为集体抹黑,无论什么工作,都要冲在最前面。”熊丛林说。
2010年,指导员张贤明从其他连调整到边防连,虽然他的家在酒泉市,但他很少回家,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连队建设上。2011年5月,他的妻子和女儿同时感冒一个星期,3岁的女儿高烧达40度,家属打电话要他回去照顾一下,当时连长正在省军区教导队参加条例集训,连队只有他一名主官,他感到这个时候走了不放心,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没有回去。
他的妻子王娟,虽说不愿意,但是也很理解。“每次看着老公从山上下来时那副疲惫的样子,总让人很心疼,这种感觉是其他妻子不能体会的。”王娟说。
边防连的战士们说,干部都为连队豁得出,自己也要为连队建设出力。
据了解,多年来,全连官兵因为参加边防施工、重大任务执勤巡逻等任务,有24名官兵推迟婚期,有50多名家庭实际困难突出的党员干部不为家事分心。
青春岁月献边防
绿色军营是让人向往,但是军营生活总是艰苦的。边防军营的生活除过艰苦,更多的是孤寂。但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响应祖国的号召,将自己的青春岁月献给军营,献给边防。
在边防连,不仅有像高勇青、张保平等一样的国防生,更有像吴麒昊、李腾飞这样的大学生,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岁月献给祖国的边防,更多的是从边防连学到做人的准则和坚毅。
如果不是来到边防连,吴麒昊的生活可能是另外的摸样。他也许是某家证券公司的客户经理,也许通过“三支一扶”考试,到沈阳的基层工作。
吴麒昊,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在是边防连的一名战士。“说实话,我从小就向往军营,一直想圆自己的参军梦。大学毕业时,学校海报栏上张贴的参军布告把我从‘三支一扶’的面试场给拉了回来,经过一系列的环节,自己就来到了千里之外的酒泉市边防连。”吴麒昊说。
据吴麒昊介绍,他在大连市的家与一支城市驻军仅一墙之隔,
所以他打小就听惯了起床号、熄灯号,一直以来,他的作息制度与部队的作息制度同步。
每一个到边防连的官兵都有一段不适应期,吴麒昊也不例外。吴麒昊是抱着实现个人价值的目的来部队的,但是入伍后,他的没有干成专业,却成了一名机房操作手,这使他产生了困惑。在得知了连长王圣田、指导员张贤明的经历后,他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他认真审视自己的人生追求,校正自己的奋斗方向,经过一年多努力,逐步成长为新时期一名素质全面的青年战士,成长为“学习实践党的创新理论全面发展好战士”。
“日,《解放军报》一篇题为《十二五,我的成长报告》的文章,刊登了我们连吴麒昊的成长报告,这是全军惟一的一名战士代表的感言。一位将军专门打来电话称赞,国家‘十二五’规划刚刚通过,一名边防战士就能很快学习领会,可见我们边防连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抓得紧、抓得实、抓得好!”指导员张贤明说。
据了解,2011年5月,边防连把吴麒昊作为大学生提干的对象上报军分区。
“在边防连,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我身边的这些战友,我的心比以前更踏实了。如果有希望留下来,我愿意继续为祖国的边防事业奋斗。”吴麒昊说。
2003年,来自江苏省盐城市的高勇青,在西北军营实现了他的军人梦。在部队,他顺利考进了军中清华——国防科技大学,成为一名军校学员。毕业后,被分配到边防连,成为一名守边军人。
“当时看着边防连部周围的戈壁以及稀稀拉拉的骆驼刺,看着手机上显示的‘不在服务区’字样,心中无比惆怅,情绪非常低落。”高勇青说。
如果说环境的恶劣可以通过训练来克服,那么心灵的伤害则是更让人难以承受的。“对于初到边防连的小高来说,最让他受不了的就是和他谈了三年的女朋友提出了分手。”王圣田说。
在高勇青最消极的日子里,连长王圣田主动找他谈心,给他讲自己如何从最初迷茫到热爱边防的切身经历。战士们也给他讲老一代官兵戍边的故事。“连长和战士们的话语深深打动了我,让我自愧不如。”高勇青说。
连队官兵不怕艰苦,以连为家的精神感染了高勇青,让他投入到了火热的边防事业中。他的经历正是青年官兵的心路历程,让他们着魔这里的是一代代官兵热爱边防、扎根边防、建设边防、保卫边防的坚定信念。
[责任编辑:李爱明]
【上篇文章】【下篇文章】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您所在的位置:
省军区某边防团六连履行戍边卫国使命纪实
日08:12  
  翻开六连的史册,看到的是一部战斗史、边防史、荣誉史。战争年代,这支英雄的连队攻打南京,把鲜红的军旗插在了国民党总统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再立新功。和平时期,守卫北京、边防战备又留下他们战斗的雄姿。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绥芬河口岸、中俄两国贸易大门,六连官兵又以新的战斗姿态守卫在改革开放的前沿。
? | ?推广 |
  弘扬传统建连队,牢记使命铸军魂。“身居国门,常备不懈;身居口岸,一尘不染;身居商都,传统不丢”的连魂,指引连队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两次荣记集体一等功;连续10年被省军区树为基层建设标兵连,先后有10多位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到连队视察,给予高度评价。今年7月,六连被省军区授予基层建设红旗连荣誉称号。
  国门常奏精武曲
  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部队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近5年,六连仅执勤巡逻车就更换了3代。每次换装都是对官兵文化知识的挑战。
  六连党支部感到,要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有效履行担负的新使命,首先要战胜知识饥荒,奋起“补差”,用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官兵戍边本领。
  每逢周末假日、正课之余,总能看到营区内外如火如荼的学习景象。学俄语与掌握常用执勤用语相结合、学电脑操作与掌握高科技知识相结合、学法律知识与掌握边境管理法规相结合、学外军与提高执勤能力相结合。向“老边防、老住户、老林工”学思想、学经验、学知识;练体能、练技能、练智能,官兵人人练拿手绝活,个个当执勤能手。
  605哨所原哨长石子栋,练就了辖区情况“一口清”、边防政策“问不倒”、执勤巡逻“活地图”的绝活,被誉为“边防通”。军械员蒋奇贺,掌握了把连队武器装备数量、质量、性能熟记在心的本领。去年,一位将军到连队检查武器装备,顺手从柜里拿出一支枪,蒋奇贺随口准确说出了这支枪的枪号、性能、使用人,并在无光的条件下,50秒内对03式自动步枪进行了分解组装,将军夸赞道:你是业务最好的军械员。
  近年来,全连95%官兵参加自考、函授等学历升级,有30多人获本科、大专文凭,35人考上军校、直接提干,7人受军以上单位表彰,有20人在团以上组织的比武中获得第一。全连干部骨干达到了三个百分之百,即100%能操作使用计算机,100%能操作使用自动化办公系统,100%能操作使用视频监控执勤系统。官兵们先后探索出自动步枪夜间射击瞄准法、防红外线夜视侦察泡沫盾牌、高射机枪精确打武装等11项科研成果。
  坚持按实战要求锤炼部队,是六连军事训练的老传统。基础训练,挑复杂的天候环境;战术训练,在生疏地域展开;课目设置,选最难最强的进行。一次,连队组织野外训练,刚把部队拉进山里,天空就狂风大作,瓢泼大雨铺天盖地,他们没有因为天气变化而减少课目、缩短时间,直到把全部内容进行完才把部队带回。2006年4月,省军区工作组对六连进行军事考核验收。在考核五公里武装越野时,选择了一条六连从来没有跑过的山道,一段3公里长、坡度达30度的上坡路。官兵们靠着平时练就的素质,只用了25分11秒就跑完了全程。没来得及喘口气、擦把汗,考核组又随机抽考30名干部战士进行精度射击和应用射击考核,结果全部合格。
  靠着过硬的军事素质,连队连续12年在团里比武竞赛中获得第一。
  驻地振兴我有责
  六连官兵把参与“国境商都”建设看作是应尽的义务,从人民广场改造到国门工程建设,从人工湖挖掘,到跨城高架旋转斜拉桥竣工,绥芬河市政重点工程规划到哪里,六连的旗帜就飘扬到哪里。
  1990年4月,绥芬河市国门口岸破土动工。六连官兵承担了工程最艰苦的挖地基任务。4月的绥芬河冰雪未消,冰冻土层依旧坚如磐石,官兵们挥舞镐头,一刨一个白点,工程进展缓慢。为加快施工速度,大家只好用火烤,烤化一片挖一片,战士们手掌磨出了泡,虎口震裂出血,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20多天连续奋战,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保证了国门工程如期进行。
  敢打硬仗、善打硬仗,是六连几十年不变的战斗作风。日,绥芬河市跨城高架旋转斜拉桥竣工,第二天上午,大桥将举行隆重的通车仪式,但桥周围道路草坪铺设任务还没有完成。紧急情况下,市政府向驻军求援,六连和10多家驻军单位及上千名民工连夜突击会战。从晚上6点奋战到次日凌晨5点,提前3个小时高质量完成了4000平方米的草坪铺设任务。任务完成了,战士们却累得坐在地上睡着了。
  六连把“富民兴边”落到实处。近年来,六连结合边境管控与驻地绥东村建立帮建对子,引导群众脱贫致富。村民李星,1993年抱着淘金梦来到绥芬河,他无技术、无资金,靠打猎采集山菜谋生,成了村里的困难户、“重点人”。连队组织官兵帮他协调资金场地,种植了木耳,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去年,40多岁的李星取上了媳妇。在连队的帮扶下,绥东村有35户群众全部脱贫,收入由过去3000元增长到7200元,被黑龙江省评为安全文明先进村。
当名好战士,换上便装当名好市民。前不久,一班士官张玉国回家探亲,在绥芬河火车站等车时,一位老大娘交谈得知小张是一名军人,就放心把小孩交给他照看,说自己到站外买点东西一会儿就回来,结果,张玉国等了半个多小时,才见这位大娘急匆匆赶回来,可自己乘坐的那趟火车已经开走了。大娘知道后十分抱歉,说啥也要买礼物感谢他。张玉国却说:大娘,你对我的信任就是最好的礼物,我坐下趟车就是了。
  身居口岸铸本色
  依托中俄贸易,绥芬河市踏上了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六连住在绥芬河市中心闹市区。官兵们自觉接受复杂环境考验,在黄金口岸铸造了当代军人不变的本色。
  连队组织官兵走市场,进工厂,观口岸,访商户,行走在商人如织的青云街,官兵们看到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驻足年创税过亿元的青云市场,到处是川流不息的繁忙交易景象;参观驻地改革开放史、百年口岸兴衰史大型展览,绥芬河变化触手可及。官兵们感慨地说:为日益富强的商都站岗感到光荣。全连叫响了“人民富裕我高兴,商都繁荣我自豪”的口号。
  绥芬河市被誉为连通亚欧大陆的黄金通道。而六连辖区内分布的铁路和公路两个口岸,正好处在通道的咽喉位置。一些不法分子就把发财梦寄托在了六连官兵身上,试图从这里打开缺口。连队搞好拒腐防变教育的同时,邀请地方法院、检察院、宣传部等单位领导作形势报告,请老边防回连队讲传统,组织官兵参加公判大会和法庭听审,参观看守所,通过现身说法筑牢官兵思想防线。在口岸筑起了一道撕不开的钢铁防线,在国门耸立起一座撼不动的“界碑”。
  在六连辖区的边境线上,盛产素有“软黄金”之称的食用菌松茸,这种纯天然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极其畅销。价格最贵时每公斤达1000多元,还盛产刺五加、五味子等名贵药材,巨额利润的诱惑,致使一些边民经常铤而走险,非法越境采摘。
  一天,绥芬河市某经贸公司张经理的亲戚在边境军事禁区采集,被哨所战士抓获。这个公司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和六连是共建单位,曾对六连的建设给予过不少帮助支持。张经理得知情况后,带着礼物开车来到六连,一见面就对连长沙宏伟说:“不好意思,我亲戚不懂规矩给你们添麻烦了,今晚上我在市里最好的酒店请客,上次咱们定的帮助连队买电脑的事已经落实了,近几天就送来,连队还需要我们办什么尽管说。”沙宏伟对张经理说:“虽然我们相互之间给予过很多帮助,但在这个事上不好办,他已经触犯了边境管理规定,我们已经移交给有关部门了。”这位经理只好遗憾的离开了连队。
  这就是六连,如同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飘扬在“国境商都”;这就是六连的官兵,把中国军人的形象树立在国门口岸!
  (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Copyright & 1998 - 2014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边防哨所技师亲手制作胡杨木戒指寄给未婚妻
发布时间: 17:05来源:
  题:纪念章·胡杨木戒指·年夜饭彩信——戍边军人送给亲人的特殊新年礼物  (一)  春节前夕,军医常乾坤将刚颁发给他的“卫国戍边银质纪念章”,作为新年礼物寄回了甘肃定西老家。  站在风雪边关遥望故乡...
  题:纪念章·胡杨木戒指·年夜饭彩信——戍边军人送给亲人的特殊新年礼物  (一)  春节前夕,军医常乾坤将刚颁发给他的“卫国戍边银质纪念章”,作为新年礼物寄回了甘肃定西老家。  站在风雪边关遥望故乡方向,常乾坤说:“这枚珍贵的纪念章里,凝聚着父母太多的付出。”  2011年起,解放军四总部按照服役年限,为长年坚守边防一线的军人,颁发卫国戍边金、银、铜制纪念章。  在三道河子哨所服役11年的军医常乾坤获银制纪念章。第一次捧起纪念章时,常乾坤不禁想起年迈的父母在农田耕作不止的影子。  去年初,父亲患胃穿孔,三分之二胃被切除;母亲则患有严重的胆囊炎。作为家中独子的常乾坤,多次想打报告转业回家。可屡屡被父母阻止。  “你现在是国家的人,在为全中国人守土,责大任重,千万不能给常家丢脸。”电话那头,朴实的父亲总如此反复叮嘱。  战士胡山林训练不慎,大腿粉碎性骨折。半年里,常乾坤为胡山林换药、打饭、洗脸、擦身,甚至接屎接尿。临退伍时,胡山林抱着常乾坤呜呜大哭。  给官兵治病之余,常乾坤还要策马奔赴10公里外的牧区,主动为缺医少药的牧民医伤治病。牧民别克打马草,脸部被击伤。闻讯后,常乾坤骑着军马赶了大半天的路,为别克治伤。  伤好之后的别克,被哨所发展为护边员。  如今,刚刚34岁的常乾坤已谢顶。为了照顾5岁的儿子,妻子只好辞去工作……“这意味着更大的牺牲、奉献,可我不后悔。”常乾坤说。123下一页
关键词阅读
大家都在看
48小时点击榜
Copyright (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看看牛视网络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天龙八部网通一区马踏飞燕龙龟多少钱
天龙八部网通一区马踏飞燕龙龟多少钱
09-07-22 &匿名提问 发布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 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编辑本段]【造型】  骏马在中国古代是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强大的骑兵也曾经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作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因此,大量骏马的形象出现于汉朝雕塑和工艺作品中,其中最令人赞叹的就是这件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  这匹正撒开四蹄飞奔的骏马体态矫健,昂首甩尾,头微微左侧,三足腾空,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骏马粗壮圆浑的身躯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其动作又是如此轻盈,以致于人们似乎忘记了它只是通过一足就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飞燕身上。它嘶鸣着,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飞燕似乎正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这简直就是古人“扬鞭只共鸟争飞”诗句的真实再现!“马踏飞燕”,不论其神采的表现,抑或是铸造工艺之高明均不必说了,更令人折服的还有其创作构思的绝妙。人所共知,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马形象这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件静物表现出它的动感,特别是要表现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神速,这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我们的无名艺术家们却能独运匠心,大胆夸张地进行巧妙构思,让马的右后蹄踏上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这样一来,以燕衬马,让飞燕与奔马的速度有目共睹,使奔马的动势凝固在一个静止的空间,把一匹静止的铜马塑灵了、塑活了、塑绝了!  骏马体型的每一部分都异常完美而匀称,姿态动感强烈,同时也保持着精确的平衡。雕塑的重心显然经过了极其周密的计算,稳稳地落在踏鸟的一只足上。作为具有三维空间的圆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以及铜铸工艺运用之巧妙,都令人惊叹不已。《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 中国古代匠师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精巧的构思,娴熟的匠艺,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以飞鸟的迅疾衬托奔马的神速,造型生动,构思巧妙,将奔马的奔腾不羁之势与平实稳定的力学结构凝为一体,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编辑本段]【地位】  汉代乃是我国开疆拓土、抵御外奴的辉煌年代,汉高祖的亲征、文景的盛世、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的开通西域,使得西域各国慑服於大汉天威,而纷纷遣使通汉,广开经贸的交流大门。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批雷台汉墓出土的青铜陪葬器物,不仅是一批非常优美的古代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在近两千年之後,还能见到汉代马的精神面貌,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次惊人发现。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武威市将“马踏飞燕”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  2002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布什总统来华访问,国家主席江泽民将原大仿制24K镀金青铜仿制品“马踏飞燕”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   原邮电部发行的JP32纪念邮资明信片、1997年发行的1997-3《中国旅游年》纪念邮票、去年发行的普通邮资明信片以及联合国1996发行的一套邮票中的一枚均以马踏飞燕为邮资主图。  年初,为了加强我国珍贵文物出境展览的管理,切实保证文物的安全,国家文物局发布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其中64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出。铜奔马即“马踏飞燕”便是这其中的一件。[编辑本段]【修复的故事】  其实,这件名扬中外的青铜工艺珍品,出土时可不是这样。它被送到故宫博物院修复时,腹内铸造时的泥子早已掏出。因为把泥子掏出来后,它才可以站立,这充分显示了古人的聪明智慧。铜奔马已残缺不全:马的颈部有1厘米平面大小的洞孔数个,马头及尾巴的几绺鬃毛掉下,奔马的三个马蹄心空着,等等。面对伤残的马踏飞燕,故宫博物院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先生对其认真查看后,对这样的奇特造型,一边称赞古人的大胆设计、精美工艺,一边决心一定要把其修好。   修复时,将马头和尾巴掉下的鬃毛清洗后茬口见新,用锡焊方法连接焊结实。把马上的残缺洞孔清理干净后,用铜和锡焊补严实;把缝隙填补好,磨平。有的纹饰修复时对不上了,使用刻刀和小錾子修饰通顺。修补后,用传统的作旧方法,作出地子和锈。修复的作旧处,做的与原物上的其他地子和锈完全一致,没有一点修复的痕迹,更不失当初的风格。后来,赵老看到马的3个马蹄心空着,这样展出太不雅观了,凭着多年的修复经验,就用胶调合土,对上些章丹红,好似铸模泥土一样填满,经修饰后与原件的铸模泥子一样了。这件铜马踏飞燕经过赵老的精心修复后,在参加全国出土文物展览时,获得了中外人士的好评。   具体步骤  一、焊接鬃毛和马尾。首先用铜锉把马头上的鬃毛和马尾断碴处锉新锉亮,锉出焊接坡口,其次将折断的鬃毛和断尾与原器上处理好的碴口对严,开始焊接。 焊接工具是用焊古代青铜器的烙铁。用长铁钳夹着烙铁,烙刃朝上放在火炉里烧炼,待烙铁变为粉红色时立即夹出,先沾松香,再沾六成锡(俗名焊铜锡),烙铁刃已变为白色(行话叫“杠烙铁”)。这时在鬃毛和马尾碴口缝隙处涂上熟盐酸,即可焊接(用生盐酸不行,容易把铜器咬黑)。 焊接时先跳焊,断件与原器摆放合适后再焊牢,并用锉和刻刀将焊锡锉刻平,再用砂纸磨光。   二、补配马颈上的孔洞。首先用钢锉将孔洞边缘锉亮露出新碴,用烙铁沾六成锡沿孔洞边缘补洞,直到补严为止,最后再用锉和刻刀将补配的锡面锉刻平,用砂纸磨光。   三、咬旧。亦称咬黑。用毛笔沾咬旧液涂抹在马鬃、马尾焊缝及补配的孔洞上,不要等干燥,即用清水浸泡刷洗干净、晾干,这时焊缝及补配的孔洞就变成旧色了。   四、填缝。先将立德粉、细黄土在磁钵里磨研成粉,再加入漆皮汁,搅拌均匀,调合成色泥。用小刀或小铲抠色泥在焊缝及补块的边缘、凹陷处抹平,重复二三次,不得凸起,干后用刻刀、细砂布碾平磨细。最后以加好颜料的稀漆皮汁涂刷二次。干后,再用最细的砂布擦磨细平。   五、做地子。将砂绿、立德粉、石黄、章丹红、群青、黑烟子、红土子、朱砂等矿石颜料,还有细黄土粉放在磁钵里,用钵锤研磨,再倒入漆皮汁调成色汤。铜奔马的地子比较少,差不多都是较浅的蓝、绿、土等颜色。在焊接处及补块上全部抹上色汤,做上原器色地子,晾干。   六、做锈。首先是喷泥。在小盘内放入细黄土,兑入清水调成浆至稠泥状,用牙刷沾泥喷泼在地子上。锈色多的地方少喷,少的地方则多喷,喷后晾干。然后喷锈。在漆皮汁内加入砂绿,放少许石黄、立德粉,加一些细黄土粉,配合均匀,调成与原器即铜奔马一样的锈色漆皮汁色泥。喷锈时,一手拿牙刷沾色泥,一手拿小刀拨动牙刷毛,使色泥从牙刷上弹飞喷射到已晾干的泥点上。再用牙刷先沾一点漆皮汁色泥,细黄土粉,在补块上按压,做些积土的样子。以上工作完了,再找找细,按按色,直至完全干透。最后,用干净的牙刷刷洗,把开始喷的细黄土洗刷冲掉,但喷的漆皮汁锈色冲刷不掉。用毛笔沾漆皮汁色泥随随边沿,使喷射的锈色与铜奔马体上的锈色浑为一体。   七、补填空马蹄。送修时铜奔马三只腾空马蹄内的铸范泥子掉了,马蹄是空的,十分不雅。修复时,赵先生用在漆皮汁内兑入黄土、章丹红调合成的稠色泥填满,经修饰与原铜奔马足内铸范泥子一样了。   这匹掉鬃、断尾、颈部满是孔洞的铜奔马经过精心修复不仅将马的奔驰与燕的飞翔的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骏马和飞燕争先的动人瞬间,而且巧妙地烘托出马蹄之轻快,马鬃马尾之飘扬,恰似天马行空,以至飞燕不觉其重而惊其快,更增添了铜奔马凌空飞驰的灵气。[编辑本段]【名称来历杂说】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武威一座东汉灵帝时期的张姓将军墓,高34.5厘米,作疾速奔驰状,其右后蹄附一飞鸟,既表现其高度的浪漫主义意境,又稳定了铜马俑本身的重心,堪称我国古代青铜艺术中无与伦比的珍品。但是,对于其名称长期以来却有着较大的争议。关于“马踏飞燕”的名称,长期以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铜奔马”说。铜马俑的造型雄骏非凡,它昂首嘶鸣,马蹄腾空,作风驰电掣般的奔驰,因而,经郭沫若先生鉴定,命名为“铜奔马”,因为是由青铜制成,也称“青铜奔马”,这也是对这具铜马俑最早的称法。   二、“马踏飞燕”说。虽然“铜奔马”的称谓比较直观明了,但是这具铜马俑的精妙之处是其后蹄下踏一飞鸟,仅以“奔马”名之,显然不足以表现其浪漫主义意境,因此有人将其称为“马踏飞燕”,以表明奔马正在作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据说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柬埔寨宾奴亲王访问兰州,看到了这匹珍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稀世珍宝,又将之命名为“马踏飞燕”。郭沫若发出了:“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艺术珍品”.郭沫若回到北京后即与当时文物局负责人商定,将铜奔马调京参加了正在北京故宫举办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其后并经郭老推荐,外交部长陈毅安排马踏飞燕与一批国宝级文物一起,赴世界各地巡回展览,发动了一场“文物外交”。在美、英、法、日、意等国家展出期间,观众如潮,将它誉为“绝世珍宝”,天才的中国马”,从此,马踏飞燕名扬世界。郭沫若并曾泼墨挥毫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豪迈诗句。   三、“马踏龙雀”说。针对“马踏飞燕”说,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铜马俑所附飞鸟,从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龙雀,因此认为应该是“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   四、“飞燕骝”说。前面几种名称,看似有些道理,但明眼人一细致品味便不难发现——其中无一不带有明显的现代汉语构词特点。最近有资深学者提出“飞燕骝”这个名字,无论从构词方式之严谨、还是切意之准确无一不符合汉代的特点,堪称迄今为止“马踏飞燕”这座著名的青铜雕最贴切的名字。武威铜马足下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五、“天马”说。持此说法的人认为,龙雀是风神,即飞廉,这种神鸟,岂能是奔马所踏之物?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有“ 铜雀蟠蜿,天马半汉”之句,是称皇宫内龙雀、天马两件对应的铜制陈列品,因此,这具铜马俑就是“天马”。《汉书·礼乐志》中《西极天马之歌》曾记载,“天马”足踩浮云,身可腾空飞驰,奔马踏着飞燕,正是遨游空中的“天马”形象。   六、“马神——天驷”说。与前几种说法一样,“天马”说也受到了置疑。有人提出:“天马”在汉代专指大宛汗血马及与此 有关的宫内陈列品。东汉明帝为置飞廉(即铜制龙雀)、铜马(即铜制“天马”)于洛阳,曾亲自出行到西安迎取,甚至不惜下嫁 宗室女子,或令大军征战,才求得汗血马,是谓“天马”,为此作《西极天马之歌》,为帝王祭天礼乐之一,以歌颂汉家天子的功 德。因此,无论“天马”是指真马还是铜马,都只是皇室威仪的象征,臣民不可能享用,武威东汉墓主张姓将军怎能例外?因此,有人又提出这具铜马俑是“马神——天驷”。“天驷”指的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即“天驷 ”,亦称“马祖神”。秦汉以前人们都崇“天驷”为“马神”,自商周以来,征战中都少不了骏马,因而就产生了对马祖神的崇拜与祭祀。武威汉墓主人张姓将军生前率骑戍边,供奉马神,死后殉葬铜制马神,当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样解释,就墓主人的官职 和职业特征来说,都是合理的,“天驷”者犹言驷马行空,以足踏飞燕来说明“天驷”和象征其所处的空间位置。 它还是旅游业的象征  应该说,以上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得通,但迄今始终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然而,不管最 终采用哪个名称,这具铜马俑终将是“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高峰”,相信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   【出土经过】1969年,武威新鲜公社社员在雷台南部开挖战备地道,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件发生了。几镐头下去,只听轰隆一声,砖墙上出现了一个黑洞。   当人们爬到里面才发现,那是一间用青砖砌成的墓室。里面遍地是排列整齐的铜人、铜车、铜马等,旁边还有座棺床,里面呈放着两具尸骨架,在尸骨脚下堆放着几件陶罐。第二天傍晚,公社王队长叫人将原来封好的洞口又重新打开,将里面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装进了麻袋,悄悄用架子车转移到大队库房里藏了起来。  在没有保护措施和任何考古工作者参与的情况下,这座古墓就这样被揭开了。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对文物的不重视,古墓遭到了严重破坏。半个月以后,武威派党寿山和张有专门负责调查,追缴失散文物。经过反复动员并耐心解释这批文物的重要价值,许多农民纷纷交出了私藏在家中的文物,队长王洪尚这才同意让他们去看看那些藏匿在大队库房里的文物。他们对这批重要文物进行了详细登记,并将藏匿在大队库房里的文物全部转移到文庙收藏保管。  11月3日,甘肃省文化厅立即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魏怀珩、张学正前往武威。在墓葬中室的左侧壁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盗洞,奇怪的是这个盗洞上却有着明显的曾经被修补过的痕迹。  在墓葬甬道的右侧壁有一口古井。这口古井保存得非常完整,尤其是它那独特的“人字型”的砌砖方式在我国考古发现当中尚不多见。这口古井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这一切在今天看来都是我们无法解开的谜底。  墓葬由多墓室组成,分前、中、后三个主墓室,前室有左右耳室组成,相互对称。那些早期的盗洞就处在墓室中室的左侧壁和后室的顶部。  据当时发现古墓的农民回忆并介绍说,那些排列整齐的铜车马武士仪仗俑和铜奔马就陈放在墓葬前室的右耳室。  在这座墓葬的中室随葬有设计精美,几乎所有铜器用品都存放在这里。中室右耳室陈设有陶楼院和大部分陶器物品。后室比较小,是墓主人下葬的地方,一些被盗后残存的女人的装饰品说明该墓葬为夫妻合葬墓。非常符合我国古代墓葬的殉葬规律及“前庭后寝”的墓葬习俗的。  从考古发现来看,这座墓葬在历史上曾经多次被盗,但是,仍然出土了230多件珍贵文物。  那么,这座墓葬是哪个年代的?墓主人又是谁?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陈炳应:  “雷台墓的年代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墓葬的形制。雷台墓的砌砖的方法那是汉代的。第二,墓葬出土的陶器绝大多数都是汉代的,有少量器物在魏晋墓中出土过,但是那应该是后期沿用前期的器物。第三,出土的“四出五铢钱”和铁镜是东汉末期铸造的,出土的几万枚钱币的总的时代特征肯定是汉代的。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铜马上的铭文有“左骑千人”这个官名和“凉州张掖县”这个建制,只是在汉代文献中看见过。雷台墓的年代应该是东汉末期也就是公元186年-220年之间。”  在墓葬出土的铜人俑当中,有4件女俑背后分别刻有“张氏婢”三字, 8件男俑背后都刻有“张氏奴”三字,在一只陶碗的底部发现了刻有“张家奴字益宗”六字的铭文。可以断定这位墓主人应该姓张。  考古工作者通过雷台墓出土文物的铭文这一历史印迹,对这位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职业等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这位墓主人生前曾经四次被册封为“将军”,还兼任过河西四郡之首的武威郡的郡守,并多次享受“秩比两千石以上”的国家俸禄。  雷台汉墓出土的铜马上清楚地刻有“张君前夫人”和“张君后夫人“ 的铭文。《汉书》中“夫人”一词解释说:“列侯之妻称夫人”。由此可以断定这位墓主人的最高身份是诸侯。  在这样一位身兼数职,戎马生涯几十年的将军墓葬中,发现这样大规模的铜车马仪仗俑并不稀奇。问题是位于铜车马仪仗俑队之首的这件别具一格的铜奔马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铜奔马身高为34.5厘米,长约45厘米,宽为10.1厘米,重约7.15公斤,它的形体要比这批铜车马仪仗俑当中的任何马都要大,据发现者讲,铜奔马在出土时位于整个铜车马仪仗俑队之首,气势非凡。  有的学者认为铜奔马是这位将军的坐骑,它是一件很普通的殉葬品。  通常,将墓葬出土的随葬品分为实物与冥器两种。而雷台汉墓出土的这件铜奔马显然不是用来盛东西的容器或其它生活用品。从马蹄下面那只奇特的飞鸟证明它不可能是供墓主人受用的乘骑,也就是说它也不是一件冥器。  也有人认为铜奔马是汉代“相马式”的产物,“相马式”是评判良马的标准,在相马学盛行的东汉时期,铸造“铜马”用来相马的现象就非常普遍。  这件铜奔马仅从形象特征来看它是完全符合“相马经”对马式的要求。但是,这件铜奔马的奔跑姿态非常奇特,它既不是奔马的姿势也不是走马的姿势。  铜奔马的左前蹄与右后蹄为典型的“奔马”姿态,即前蹄弯曲跃起 ,后蹄用力蹬出。而右前蹄与左后蹄对侧而行,这正好是“走马”行走时的“对侧步”。为了保持铜奔马的平衡,加长了马的四肢,并将走马的双蹄抬升到与前胸平齐的位置。这种奔跑姿态的马在现实生活当中是根本找不到的。这样看来,把它作为相马式的铜马是不太可能的。  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武威的这件铜奔马是一件特殊的青铜器,它不是一个实用的器物,同时它也不是专为殉葬而制作的一件随葬品。它所象征的这种形象是“天马”,也就是“汗血马”。这是从汉朝开始开辟的通向西域,一直通向欧洲“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特产。”  汉代盛行崇尚马的习俗,当时“天马”就被老百姓们敬奉为“马祖神”。 “马祖神”的具体形象特征在史料当中没有记载,但我们不能排除古人曾经用铜马来象征天空当中的“房星”也即“马祖神”的可能性。  铜奔马出土时,考古人员就发现它的头部和背部残留有明显的彩绘痕迹。汉代在殉葬用的铜马或者木马身上描饰彩绘图案的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是相当普遍的。这种文饰叫做“云气纹”,是表现在“马神”身上的一种“羽翅”,它能使 “马神”腾云驾雾、展翅飞翔。  那么,铜奔马下面的这只神奇的飞鸟又应该怎样去解释呢?  甘肃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张东辉:“我认为铜奔马脚下的这只飞鸟是燕子,因为它的飞行姿势和它翅膀的样式决定了它是燕子。”  而有的考古学者认为,马下面的这只飞鸟应该是鹰。  也有人认为铜奔马蹄下的那只飞鸟是“龙雀”。“龙雀”是秦汉时期神话传说当中的“神灵”,在历史上几经变异,它真正的形象确实无从查找。而鹰在历史文献当中找不出与这件铜奔马相印证的依据来。就形象而言,铜奔马下面的这只飞鸟那样,半展半束的飞行姿态,是燕子特有的一种飞行方式。它头圆;颈粗,眼大,而嘴短。双肩微耸,翅膀内收,确实象一只燕子。我国古代就有一种被称作是 “紫燕”的良马,是因为它奔驰的速度之快可以与燕子相媲美。  在马下面塑造一只飞燕,显然是为了衬托这匹马的奔跑马速度之快已经远远超过了燕子。以此来证实它并不是普通的凡马而是一匹天马。  这件铜奔马,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殉葬品,它应该是墓主人生前曾经供奉过的“马神”。它寄托着保佑这位将军死后灵魂升天的祈愿。  1983年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  1996年铜奔马又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卫国戍边纪念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