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及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知识分子中国服装业能够从“马可之

哲学专题二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哲学专题二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哲​学​专​题​复​习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00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4.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专题练习(有答案解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测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测试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第28天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2014年全国重点中学高考政治考前赢分30天
文字介绍,需要完整内容请下载!
1.哲的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易混点 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
提醒 哲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
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
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也就不存在了。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
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客观实在性这一共同
的唯一特殊性,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2.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存在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
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
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4.正确理解物质概念
5.哲上讲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上讲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特|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来源:#|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 |
|别|性|####][来源:]
|的个别属性[来源:。。]
|存|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联系 |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
|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
|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
|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二者是共性与个|
|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
|与少数的关系
6.注意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
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
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
神、意识现象。
(2)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
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4.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
质;世界是物质的。
7.运动的含义
哲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8.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侧重强调物质离不|离开运动谈物质会|
|,运动是物质的固|态只有在运动中才|开运动
|导致形而上
|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任何运动都有自己|侧重强调运动离不|离开物质谈运动会|
|,物质是运动的承|的承担者或者载体|开物质
|导致唯心主义
|。脱离物质的运动|
|是根本不存在的
9.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0.正确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马克思主义哲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的原因也在于物质自身,在
于物质内部存在的矛盾。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于物质的。
(2)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在物质所具有
的一切属性中,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3)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
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
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11.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静止的相对性主要
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就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某种事物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
不具有某一特定的运动形式便是静止。其二,就事物的性质而言,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
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暂时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就显示出
静止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又要
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12.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
被消灭。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
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1)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
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
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14.理解规律的含义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关系
(1)哲上的规律和具体规律。哲上讲的规律概念,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
和总结,不同于具体规律。哲上讲的规律概念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
(2)规律和规律性现象。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需借助抽
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性现象是浮于外表的联系,形式多样且多变易逝,能够借助感官
直接感知。虽然规律总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的背后也总会隐藏着规律,但规律不
等于规律性现象。
(3)规律和规则
|区|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 |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 |
|别|不同|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制度或章程
|性质|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 |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 |
|不同|废除
|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
15.有关规律的几个易错易混点
(1)唯心主义不承认规律的存在。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规律的客观
(2)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
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3)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
能消灭规律。
16.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17.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2)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18.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9.正确理解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
是派生的,是对哲基本问题中的“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回答,即认为物质
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
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物质世
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除了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其次表现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上。意识
能动作用的产生、能动作用的大小及其发挥程度,一刻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及其规律的
20.正确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人脑虽然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其不会自行产生意识,只有人脑与客观存
在相结合才能产生意识,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
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来源:]
(3)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
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特别提示: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主
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2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对
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
用。这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正确认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之间的关系。物质的决定作
用是前提,是第一性的;意识的反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性的;意识在任
何情况下都不能决定物质,否则就是唯心主义。
2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
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否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但要做
到这件事,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规律是事物和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它看不到也摸不着
,人们要想掌握客观规律就必须下一番功夫。
(3)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含义: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
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具体要求: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
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
踏实的态度结合起来。③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
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特别提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除了三点具体要求外,还必须从全面的、发
展的、联系的实际出发,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24.比较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
|区 |内 |在实践活动中,意识 |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 |又叫自觉能动性,是 |
|别 |涵 |总是指挥人们使用一 |世界过程中,具有的 |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 |
|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 |积极主动自觉的反映 |动
|另一种物质的东西, |
|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 |
|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 |能动的反映和能动的 |“想”、“做”、“精神状|
|现 |事物的发展;错误的 |反作用
|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 |
|范 |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第二方|
|面。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
|动性的表现
2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就是我们想问题、 |就是从客观实际出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 |
|办事情要把客观存 |发,从中引出其固 |原理的指导下,具 |
|在的实际事物作为 |有的而不是臆造的 |体分析矛盾的特殊 |
|根本出发点
|规律性,作为|性,并找出解决矛 |
|我们行动的向导, |盾的正确方法
|做到按客观规律办 |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
|关系原理规律客观 |
|侧重于主观与客观 |侧重于按客观规律 |侧重于在认识和解 |
|相符合,反对主观 |办事,反对违背客 |决问题的过程中, |
|观规律办事
|注重抓住事物的本 |
|质特征,反对“一刀|
|从唯物论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从辩证法角度指出 |
|题的渠道和途径
|了正确认识和解决 |
|问题的渠道和途径 |
|①都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
|,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 |
|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
26.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7.正确理解实践的基本特点及其关系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和对象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
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
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这
一特征体现了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
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4)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
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28.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29.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2)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3)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
30.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
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
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31.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
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
展真理,又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易错点 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方面
提醒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
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
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
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32.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又称客观真理,指在真理之中包含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重含义: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
践也是客观的。
33.既然真理是客观的,为什么又说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原因:(1)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但追求真理又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2)任何真理都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同谬误有着原则的界限。但是任何认识又都
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在这个条件下是真理,超出这个条件则是谬误。
34.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从认识的主体来
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
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
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
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35.认识具有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
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
36.认识的前进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运动的
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
,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
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例1、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此处的“物质”是指(  )。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
例2、古希腊有个叫欧布利德的人,有一次借了邻居的钱,一个月后,邻居要他还
钱,他赖账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上个月向你借钱的我了。”邻
居把他打了一顿,他要去告状打官司,邻居对他说:“你不是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吗?
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打你的我了。”欧布利德无话可说。故事中这个叫欧布利德的人(
A.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C.把运动看成是精神的运动,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也承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例3、日,武汉市气象局称,今年年底前,我市将投入400万元,实施
10次人工增雨,“让雨水把城市洗得更干净”,以便改善我市空气质量。这表明(  )。
A.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B.规律是不变的,可变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C.人们可以把握规律、改造规律
D.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例4、近来,上流行“让物价飞,让房价飞,让油价飞,就不让你工资飞;让费
飞,让作业飞,让考试飞,就不让你能力飞;让子弹飞,让股民飞,就不让你股市飞。
该飞的不飞,不该飞的满天飞。”从哲上看,这一事实说明(  )。
A.意识是本原的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D.物质并不总是决定意识
例5、“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
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
A.主动创造性
B.客观实在性
C.生动形象性
D.主观随意性
例6、日,银川市发生的液化气爆燃事故,经调查,认定原因是违规
使用液化气所致。这体现的哲道理是(  )。
①违背规律会受到惩罚,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类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 
③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相互制约的 ④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例7、近年来,水墨漫画进入寻常百姓视野,人们在欣赏字与画的同时,也品味了
幽默和哲理。右边漫画《心有鱼力就足》给我们的哲启示是(  )。
①在实践的基础上,精神力可以转化为物质力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突破客观条件限制
解析 本题实质考查实践的两个特点的关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并受
客观规律制约的。④错误;漫画主要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③不符合题意。①②正确。
例8、历史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在于(  )。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
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
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例9、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
质,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
一些家认为,大量服用某种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家认为,大量服
用某些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  )。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 ②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
真理 ③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
1.(2014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下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下列名句与漫画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B.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
C.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D.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2.(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4月调研考试文综合政治试卷)
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后,社会对语文分值增加、英语分值减少反响强烈,多数从事语
文教的教师表示赞成,从事英语教的教师表示反对。这说明
① 强烈的社会反响是对社会客观实际的主观映象
② 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③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④ 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3.(201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政治试卷)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
纹了…”《时间都去哪了》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共鸣,是因为它揭示了
A.发展具有普遍性
B.运动是绝对的
C.矛盾具有普遍性
D.认识具有无限性
4.(2014届河南省鹤壁市综合高中高三业水平模拟测试政治试卷)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无条件的
D.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5.(2014届贵州省六校联盟高三3月第二次联考文综政治试卷)
“清风凉自林谷出
廉洁源从自律来”,下列选项中与此句古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有是则有非.
C.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
临大事而不惧,守大节而不可夺
6.(2014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3月统一测试(一模)文综政治试卷)
目前,我国发射的“玉兔”号月球车正在多个探测点进行探测,其搭载的全景相机、
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等设备,已获得大量探测数据,为区域地球化与构造
动力研究打下了基础。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设施是认识的基础
③意识具有目的性和创造性
④意识能改变物质具体形态
7.(2014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政治试卷)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离不开计时,而要做到准确方便计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历象
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到“立杆测影,划分一日”,从“滴漏计时”到机械钟,从石英钟到原
子钟……人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的探索历程表明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②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完善的过程
③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
④基于实践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2014届江西省八所重点中联盟校高三下期4月联考政治试卷)
号,嫦娥三号探测器准确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预定地区,并释放出玉兔号月
球车,对着陆地点周边的地质状况展开了全面的考察。嫦娥三号作为探月工程二期的主
任务,是“绕、落、回”三步走中的关键一步,担负着“落月”的重要任务。它的准确降落
对提高我国未来进一步认识、开发、利用月球资源的能力,维护我国在月球上的权
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说明(
① 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避免客观条件的制约,实现预定目的
② 实践活动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 实验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特征
④ 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对事物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9.(2014届江西省八所重点中联盟校高三下期4月联考政治试卷)
“越担心犯错误,越可能犯错误。”下列选项中与下图漫画哲寓意最接近的是(
A.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B.以善心处于顺境,以静心安于逆境
C.宁愿做过而后悔,也不愿错过而后悔
D.只要你想,你就一定能
10.(2014届湖南省长沙市重点中高三第七次月考政治试卷)
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的条件下,老年消费者这轮“夕阳”可以成为推动
发展的一轮“朝阳”。而我国因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即使是“重阳节’这一天,
人们也很难感受到“银发经济”这四个字的分量。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充分认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范围,使价值规律与我国经济发展相符合
②深化改革,有效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完善相关社会制度
③正确认识和利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与老年消费的客观联系,拉动经济增长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我国不适合发展“银发经济”,而应大力发展“朝阳经济”
11.(2014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合政治试卷)
李白的诗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表达了古人不能登月的遗憾,如今“嫦娥
三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国人真正具备了“上九天揽月”的能力。从哲上看,这说明
①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制约
②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具有循环性和无限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2.(2014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综政治试卷)
要解决漫画《偏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
①尊重实际,深入调查
②立足群众,坚持立场
③提高认识,发展真理
④遵循规律,积极探究
13.(2014届重庆市一中高三下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鉴于持续出现的空气严重污染状况,某市政府决定立即启动最严格的大气污染应急减排
措施:全市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公务车停驶30%,市级l03家重点排污企业停产等。
该市政府的这一做法
A.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犯了“一刀切”的错误
B.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C.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区分了矛盾的主次方面,着重把握了主流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国扎实开展。据此回答题。
14.(2014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政治试卷)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重在取信于民,李克强到广西调研时强调指出:“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
务”。这句话强调了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5.(201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综政治试卷)
教育实践活动是一堂“醒脑课”、一场“持久战”,不能只重做表面文章、忽视深层问题,
不能只重“共性”、不理“个性”。其中包含的辩证法道理有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③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④质变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16.(201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3月统一质量检测文综合能力测试政治试卷)
下列名句与漫画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①吾思固吾在
②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
③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④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的
17.(2014届吉林省普通中高三下期期中教质量检测政治试卷)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是一个
自然历史过程,必须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
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这表明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18.(2014届湖南省十三校高三3月第一次联考政治试卷)
当前,中国梦已成为时代高昂的旋律,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宣言。中国梦的提出,要求
我们把眼光放远,把奋斗的激情、创业的热情凝聚起来,以强大的合力去夺取新的伟大
胜利。可见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C.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D.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9.(2014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统一考试文综合政治试卷)
读漫画《越担心犯错误,越可能犯错误》。漫画的哲寓意是
①人是否犯错误是由人的主观思想动机决定的
②矛盾双方存在着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③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④斗争性总是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20.(2014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政治试卷)
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税费改革,再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上即将建立的
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党和政府不断
推进农村制度改革,探究农村发展幸福路。三农政策的不断推进和完善,说明了
① 认识的需要能够推进实践的发展
② 真理在克服谬误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④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B. ② ④ C. ① ③ D. ③ ④
21.(2014届山东省实验中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文综合政治试卷)
在发现黑天鹅之前,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但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
出现,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崩溃了。黑天鹅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
,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人类总是过度相信经验,而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
就足以颠覆一切。“黑天鹅”都是无法预测的。这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偶然事件不具备规律性
B.人类的认知具有局限性,不能预知未来的事情
C.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发挥关键部分的功能
D.人类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2.(201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政治试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近年来DP和城镇化率状况图。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发达国家城镇
化率一般达到80%。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
城镇在聚集人才、聚集技、聚集产业等方面有独特的功能。有研究表明,城镇化每提
高l%,可以替代出口10万亿元。未来10年,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2000多
万人,每年需要商品房至少是6亿平方米以上,再加上配套的商业、交通、医院、校等
,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内需拉动经济成长的一个根本动力。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4分)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10分)
城镇化的发展在推进的同时,也对我国传统农村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冲击。随着城镇化
步伐的加快,“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某地充分借鉴首批美丽乡村建
设试点县的成功经验,大力宣传农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并派专人深挖
历史古韵。延续古风民俗,保持住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同时,依托已有的旧
祠堂、古书院、大会堂建设村级文化综合阵地,打造农民精神家园,在身有所栖的同时
心有所寄,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该地做法坚持了唯物论的哪些道理。(6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该地是怎样做到让居民“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4分)
23.(2014届江西省六校高三3月联考政治试卷)
大数据,或称巨量数据、大资料。其处理的流程是:首先利用多种轻型数据收集海量
数据,将不同的数据流整合到大型数据中,然后对各个维度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
现各种各样的关联,最后进行一定的预测。依托这一流程,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
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决策效果精确量化,效率大幅度提高,有可能形成新的
核心竞争力,促进生产模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
大数据的出现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根据历史医疗数据,结合遗传变异、
对特定疾病的易感性和对特殊药物的反应等,患者可以要求个性化的医疗;基于大数据
的金融创新,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金融需求;根据大数据建立的微博营销以及
微信公共账号营销,为经营者提供了免费的营销渠道……
在互联高度发达的大数据时代,络变成了几乎是透明的虚拟世界,当人们在上购
物、发送电邮、发微博时,都会在不经意间留下一串串数字足迹;由信息络系统所控
制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水、电力、交通、银行、金融、商业和军事等庞大数据信息,
都有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分析大数据对个人的经济生活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2)有人认为,大数据决策克服了主观判断的局限性,因而是一种的决策方式。你
是否认同这种观点?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相关知识阐明理由。
(3)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看,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有什么潜在风险?请提出两条化解风险
24.(2014届吉林省普通中高三下期期中教质量检测政治试卷)
(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
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
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
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
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增强公信力和执行力?(8分)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任务重
大而艰巨。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要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促进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
(3)结合材料三运用生活与哲有关知识说明怎样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12分)
25.(2014届湖南省十三校高三3月第一次联考政治试卷)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和实践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
深刻结论。“实干”从哲上说可以是“实践”,也可以是“劳动”。“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
靠辛苦的劳动来创造”,唯有“实干”方能兴业兴邦,益民、益天下。
(1)根据材料一,从《生活与哲》的角度,说明“实干”的重要性。(12分)
中国是历经几千年的泱泱大国,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的重要标准。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中国是起进一步的促进作
用还是阻碍作用?百余年来,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与耻辱“陪绑”,饱受质疑
、非难、批判与否定。百余年后,我们应当对此进行深刻反省,以理性、缜密、宏阔的
视角检视中华文化并确立其历史责任,实现真实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们如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
信。(12分)
(16分)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伯特·怀斯习。
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
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竟然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
局:主人公驾驶汽车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这时依旧可以听见第
一个镜头中的汽车声!罗伯特·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说:“把你所
犯的错误剪掉!”艾伦沮丧极了,正在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错误”时,她忽然看见
窗台上的一个小盆景,那是一株地荐,她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只是别的地荐都
能长出又甜又红的果实,唯独这株地荐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能开出特别鲜
红的花朵!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
误”,但就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想到这里,艾伦坪然心动,她开始重
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荐花!按照
传统的技法,在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随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延续到第二个镜头
中,而这不仅能巧妙揉合由镜头切换而产生的断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艾
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把第二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尾处,
也是一种能巧妙显示电影节奏的手法。于是,她把这种“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
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
行的关注和沿用,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悄悄开始了!当86岁高龄的艾伦病逝后,人们
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影的贡献作了这样的总结:“她深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
,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即便是一株无法结出果实的地荐,也不要轻易扔掉,因为它可能会
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1)从哲上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12分)
(2)上述材料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方法论启示?(4分)
27.(2014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统一考试文综合政治试卷)
( 26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甲午马年新春伊始,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引发公众关注与热
家风又指门风,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诗礼传家为中国最基本家
风。在当代中国,家风就是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积淀、传承和弘扬,是中国社会核心
价值的体现。
家风构成了人们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
度,为人处世伦理。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他的一生。现代社会被分
割为小的家庭单元,弘扬好的传统家风可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
针对央视家风的调查,友表达了自己的现点和看法。
友甲:家风就是勤勤恳恳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家风不在嘴上,家风在行动上。
友乙:家风是一个小家庭或者大家庭所尊循或崇尚的风气和品质。家风既有家的特性
,又有“社风”的共性。
友丙:弘扬家风,人格爱国第一,人无品格,行之不远。
友丁:“家风正,则国正”。从家风开始,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改善。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传承和弘扬良家风的意义。
分)并从思想道德建设角度为公民传承和弘扬家风提出两条建议。( 4 分)
(2)运用生活与哲知识,谈谈对友观点的认识。( 14 分)
28.(2014届四川省成都一中高三下期质量检测政治试卷)
日至12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引起广泛关注。某校高三(2)班生围绕“发挥市场
作用,激发社会活力”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同们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市场地位的认识逐渐发生
变化(见下表)。
|对市场地位的认识
|作用和意义
|1982年党的十二大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 |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1992年党的十四大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基础性作用
|建立和完善,促进了社会主义|
|代化建设的发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 |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 |
|源配置中的作用
|2012年党的十八大 |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 |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 |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
|2013年党的十八届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
|决定性作用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央行推动
金融市场改革的举措有
|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1998年、1999年
|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进一步扩大金融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2013年7月
|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中国共产党在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意见和现实发展要求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
决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这一理论突破为利率市
场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专家指出,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并更多用于保证和改善民生,是国企应
尽之义,也符合百姓之盼。但也应该看到,国有企业“卸包袱”,发展新兴产业等都需要资
金投入。同时,企业发展程度也有很大差异,有差别,
分步骤地逐步提高缴交比例,符合实际情况。有利于避免“杀鸡取卵”
(1)上述材料给我们以什么样的认识论启示?(9分)
(2)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对材料二中的举措进行评论。(12分)
(3)运用“探索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如何理解“有差别.分步骤地逐步提高上缴比例
才符合实际情况”?(8分)
29.(2014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3月诊断性测试政治试卷)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率统计表
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今后五
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在“唯DP论
”的发展思路下,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进一步凸显。在“十二五”规划中,节能
减排的限制性指标就与领导干部的政绩开始挂钩,“十二五”规划又调低了经济增速目标
,不片面追求DP数据,把着力点转向打基础、利长远、保民生的工作上来。新的发展思
路,开创了“十二五”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新局面。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4分)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国家合理调
整经济增速,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4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思路转变所体现出的唯物论道理。(6分)
30.(2014届江苏省宿迁南通扬州泰州等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政治试卷)
大数据,或称巨量数据、大资料。其处理的流程是:首先利用多种轻型数据收集海量
数据,将不同的数据流整合到大型数据中,然后对各个维度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
现各种各样的关联,最后进行一定的预测。依托这一流程,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
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决策效果精确量化,效率大幅度提高,有可能形成新的
核心竞争力,促进生产模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
大数据的出现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根据历史医疗数据,结合遗传变异、
对特定疾病的易感性和对特殊药物的反应等,患者可以要求个性化的医疗;基于大数据
的金融创新,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金融需求;根据大数据建立的微博营销以及
微信公共账号营销,为经营者提供了免费的营销渠道……
在互联高度发达的大数据时代,络变成了几乎是透明的虚拟世界,当人们在上购
物、发送电邮、发微博时,都会在不经意间留下一串串数字足迹;由信息络系统所控
制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水、电力、交通、银行、金融、商业和军事等庞大数据信息,
都有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分析大数据对个人的经济生活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2)有人认为,大数据决策克服了主观判断的局限性,因而是一种的决策方式。你
是否认同这种观点?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相关知识阐明理由。
(3)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看,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有什么潜在风险?请提出两条化解风险
5.D【解析】
材料蕴含的哲理是人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从自身做起,严格自律,从根源上断绝腐败
的念头。A体现的是运动的观点,不符合题意,不选;B体现的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B不符合题意,不选;C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不符合题意,不选;D符合题意
,应选,故答案选D。
6.A【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不符合题意,C、D不选;意识不能直接改变物质具体
形态。④不符合题意,B不选,①③符合题意,A应选,故答案选A。
7.A【解析】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探索的过程性是由人的认识的反复性决定的,由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①正确,③错误;人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的探索历程是辩证
的否定,是超越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②正确;基于实践的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认识、
都是真理,而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真理,④说法错误。该题选A。
13.C【解析】
题中鉴于持续出现的空气严重污染状况,某市政府启动最严格的大气污染应急减排措施
,体现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答案C正确;题中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说法不符合题意;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说法错
误;D和题意无关;本题答案应选C选项。
【解析】14.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
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
它的实际意义。D符合题意,应选;A、B、C不符题意,不选,故答案选D。
“教育实践活动是一堂“醒脑课”、一场“持久战”,不能只重做表面文章、忽视深层问题”
,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②符合题意,应选;“不能只重“共性”、不理“个
性””,体现了我们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③符合题意,应选;事物的内部矛
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④不符合题意,C、D不选;①不符合题意,A不选,故答案选B
22.(1)信息:①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增长态势,城镇化率逐年提高。(1分)经
济发展与城镇化率密切相关、相互促进。(1分)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明
显滞后;(1分)户籍人口城镇化速度慢于常住人口城镇化速度,说明我国城镇化质量不
高。(1分)③应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1分)
意义:①城镇在聚集人才、聚集技、聚集产业等方面的功能有利于促进技进步和提高
劳动者素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生产方式转变。(3分)②能够拉动国内投资、扩
大国内消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2分)③能够推动住房、建筑等工业和商业、交通等
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国民经济运行
的质量和效益。(3分)④新型城镇化年均2000万农民到市民的转化,会极大提高他们的
消费能力,形成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2分)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分)
②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人有主观能动性,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2分)
(3)①继承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有历史记忆和富有
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2分)②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不
断推陈出新,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美丽乡村。(2分)
(1)大数据有助于个人转变消费方式,享受到企业和政府提供的更多、更好的服务,从
而提高消费质量和生活水平;(2分)为个人的投资理财提供正确的选择和决策,更好的
实现保值增值;(2分)有助于创业者的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2)回答“认同这种观点”:阐明的理由中大体包含“大数据决策基于客观的数据和分析
,避免了主观经验的局限性,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大数据决策将海
量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寻找数据之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尊重了规律的客观
性”等意思。
回答“不认同这种观点”:阐明的理由中大体包含“决策完全基于数据,忽视了意识的自觉
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且数据之间的关联不一定都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需要发挥人的
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等意思。
(3)存在着侵犯个人合法权益,威胁国家安全利益等风险。(2分).立法机关应加快
制定保护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为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政府部门必须
切实履行好职能,加大对大数据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提
高我国大数据安全技术产品水平,加强对敏感和要害数据的监管。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
务相统一的原则,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履行相关义务。(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3)(12分)
①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
识,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
全会精神。(3分)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前途充满必胜的信
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任务重大而艰巨。
对此我们应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3分)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做好20
14年经济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3分)④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巩固
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3分)
【解析】(1)本题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要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首先
要从成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然后可以结合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点
进行说明;其次可以从在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作用的前提下,加强国家的
宏观调控。制定合理的市场规则,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保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市场主体都能够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最后可以从国家要建立健全
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建设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治本之策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2)①要深刻认识中华传统秀文化的地位作用、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发展规律和其
担当的历史责任。②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肯定中华传统秀文化
的历史价值,对中华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有坚定信念。③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④习和弘扬具有中
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每
点3分,共12分)
【解析】(1)考生回答本题时,要发散思维,思考有关与“实干”相连接的知识点。考生
可以从实践决定认识的角度分析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人们可以在实践中
追求和发展真理;其次生产活动是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可以
创造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最后可以从实干是人生价值实
现的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实现价值。
(2)对于如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考生需要结合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内涵来进行
分析。首先可以从充分认识中华秀文化的重要地位,自觉的进行担当;其次立足
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肯定中华秀文化的价值、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要充满自
信;再次要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自信;最后要从最根本的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26.(1)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任何认识在实践中经讨不断检验、
修正和完善,都可能得到深化发展。(4分)
培育文明风尚,构建和谐社会;
秀文化塑造人。传承和弘扬良家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提高人的思想
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和弘扬良家风,有利于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社会秩序,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传承和弘扬良家风,有利于继承
秀的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每点
弘扬传统美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投身思想道德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我做
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甲认识到家风不在嘴上,应重在行动,重在实践服务。(4分
事物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乙认识到家风既有家的特性,又有“社风”的共性。(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制约和驱动作用。正确的价值观,要求做出正确的价值
判断和价值选择。丙认识到传承和弘扬家风,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事物是普遍联系。丁认识到搞好家风,有利于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改善。(
(2)①中国人民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推动利率市场
化符合为人民服务是其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2分)②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制定货币
政策,做到了依法行政;(2分)③中国人民银行推动利率市场化是政府组织经济建设职
能的要求;(2分)④中国共产党在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意见和现实发展要求的基础上,经
过反复讨论和研究,决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做到
了执政、民主执政;(2分)⑤中国共产党决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的
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的性质和
发展观的客观要求;(2分)⑥中国共产党开创性地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
作用,说明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2分)
(3)①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国企改革应考虑国企当下面临的实
际问题,考虑到不同企业的发展差异。这样才会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的合理比率。②规
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按规律办事。国企的发展及改革有其自身规律,提高国有资
本收益上缴的比率一事,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1)本题知识限定明确认识论,但范围还不够精确,通过分值判定,并不是所有认识论
的点都用上,选取其中三个即可,题目类型启示类。针对材料信息筛选三个基本理论,
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具有
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同时要结合材料中做法,进行材料与
知识点的结合,即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我国对市场地位认识的深化;对市场经济
地位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市场经济地位的认识是一个不断
深化的过程;分别对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具有反复性
、无限性、上升性。
29.(1)①年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表明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2分)从2011年开始,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率逐步降低。(2分)②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
质量和效益;(2分)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问题适时调整了经济发展思路。(2分)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
在新的经济发展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新局面。(2分)③规律
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我国调整经济发展思路,遵
循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2分)
(1)本题第一小问以图表加注释的形式考查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及归纳方面的能
力。解答本小问需30.
(1)大数据有助于个人转变消费方式,享受到企业和政府提供的更多、更好的服务,从
而提高消费质量和生活水平;(2分)为个人的投资理财提供正确的选择和决策,更好的
实现保值增值;(2分)有助于创业者的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2)①回答认同该观点的评分量表
|等级水平 |分值
|分数解释 |
|回答“认同这种观点”
|能正确地 |
|阐明的理由中大体包含“尽管大数据 |综合运用 |
|决策完全基于数据,忽视了意识的自|相关知识 |
|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且数据之间的|充分说明 |
|关联不一定都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道理。
|。但是大数据决策基于客观的数据和|
|分析,避免了主观经验的局限性,坚|
|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大|
|数据决策将海量数据进行量化分析,|
|并寻找数据之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尊重了规律的客观性”等意 |
|知识运用完整准确,分析能顾及复杂|
|情况,阐述有一定深度,表述 |
|逻辑性强。
|回答“认同这种观点”
|能较正确 |
|阐明的理由中大体包含“大数据决策 |较完整地 |
|基于客观的数据和分析,避免了主观|运用相关 |
|经验的局限性,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知识说明 |
|发,实事求是;大数据决策将海量数|道理
|据进行量化分析,并寻找数据之间的|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尊重了规|
|律的客观性”等意思。
|不堆砌不相关知识,且比较准确完整|
|地说明道理,表述逻辑性较强。
|回答“认同这种观点”
|能简单地 |
|阐明的理由中大体包含“大数据决策 |运用相关 |
|基于客观的数据和分析,避免了主观|知识阐述 |
|经验的局限性,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道理,但 |
|发,实事求是”或者有“大数据决策将|说明不准 |
|海量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寻找数据|确,不完 |
|之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尊|整。
|重了规律的客观性”等意思。
|堆砌不相关知识,表述层次不清晰,|
|语义不完整。
|回答“认同这种观点”
|不能正确 |
|未阐明理由;或堆砌不相关知识或使|运用相关 |
|用知识错误。
|知识说明 |
②回答不认同该观点的评分量表
|等级水平 |分值
|分数解释 |
|回答“不认同这种观点”
|能正确地 |
|阐明的理由中大体包含“尽管大数据 |综合运用 |
|决策基于客观的数据和分析,避免了|相关知识 |
|主观经验的局限性,但是决策完全基|充分说明 |
|于数据,忽视了意识的自觉选择性和|道理。
|主动创造性且数据之间的关联不一定|
|都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需要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
|”等意思。
|知识运用完整准确,分析能顾及复杂|
|情况,阐述有一定深度,表述逻辑性|
|回答“不认同这种观点”
|能较正确 |
|阐明的理由中大体包含“大数据决策 |较完整地 |
|完全基于数据,忽视了意识的自觉选|运用相关 |
|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且数据之间的关联|知识说明 |
|不一定都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需|道理
|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
|和把握”等意思。
|不堆砌不相关知识,且比较准确完整|
|地说明道理,表述逻辑性较强。
|回答“不认同这种观点”
|能简单地 |
|阐明的理由中大体包含“大数据决策 |运用相关 |
|完全基于数据,忽视了意识的自觉选|知识阐述 |
|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或者有“数据之 |道理,但 |
|间的关联不一定都是本质的、必然的|说明不准 |
|联系,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确,不完 |
|正确认识和把握”等意思。
|堆砌不相关知识,表述层次不清晰,|
|语义不完整。
|回答“不认同这种观点”
|不能正确 |
|未阐明理由;或堆砌不相关知识或使|运用相关 |
|用知识错误。
|知识说明 |
(3)存在着侵犯个人合法权益,威胁国家安全利益等风险。(2分).立法机关应
加快制定保护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为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政府部门
必须切实履行好职能,加大对大数据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
,提高我国大数据安全技术产品水平,加强对敏感和要害数据的监管。公民要坚持权利
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履行相关义务。(每点2分。答出两点
1.生产决定分配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1)按劳分配为主体
(2)客观必然性:由我国现实的经
1.生产决定分配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1)按劳分配为主体
(2)客观必然性:由我国现实的经
一、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与职权
1.人大的地位
2.人大的职权
|职权|内容|备  注|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2
1.(1)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而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服务、无形的3
1.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2.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2
1.影响消费的因素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
1.公司类型
(1)企业。
①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
1.储蓄存款
(1)实质:是一种投资方式。储蓄存款的目的在于获得利息。
(2)储蓄机构:主要3
1.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构成:税收收入、利3
1.市场与计划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其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1.(1)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而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服务、无形的3
1.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2.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2
1.影响消费的因素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
1.公司类型
(1)企业。
①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
1.储蓄存款
(1)实质:是一种投资方式。储蓄存款的目的在于获得利息。
(2)储蓄机构:主要3
1.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构成:税收收入、利3
1.市场与计划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其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