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城市和白话每天都是一首诗作文什么诗呢,?

上海市2014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人教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因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2014上海市高考压轴卷历史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3.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距今约一万年前后,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农耕生产B.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按劳分配C.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居,因为炎黄传说已经被证实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透视到社会等级存在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对古代世界文明进行探究,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对右图中黑色地区的认识正确的是……( )A.佛教产生于此地B.西方文明发源于此地C.闻名世界的金字塔建造于此地D.世界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诞生于此地[来源:www.shulihua.net]3.“国王在占卜者的帮助下向其祖先提问。然后对甲骨进行加热,最早是使用猪、羊或牛的肩胛骨,后来主要是龟壳。裂缝出现时,答案就由此推得”。该情景最有可能出现于A.夏朝B.商朝C.秦朝D.宋朝4.法国学者费奈隆()对雅典民主制度进行的评价时说:“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①全体雅典居民对国家大事都享有决策权②民主制的需求促进了雅典雄辩术的发展③公民在演说诱导下做出的判断未必正确④雅典的民主政治促进了民众交流的频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C.限制贵族滥用权力D.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6.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纷纷建立政权。其中统一北方近百年的是:A.东魏B.北齐C.北周D.北魏7.(原创)“有教无类”、“公正公平”是中国人民所追求的重要梦想之一。随着2013年以来“中国梦”的提出,这一追求更为国人所瞩目。实际上,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有教无类”、“公正公平”这一理念是否普及到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成为民众的共识。下列内容能够较体现上述理念的是A.按门第出身决定官位高低B.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C.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D.按道德声望推荐官员8.《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唐代诗人储光羲在《明妃曲》中写到:“日暮惊沙乱雪飞,傍人相劝易罗衣。强来前帐看歌舞.共待单于夜猎归。”这说明A.官修史书与诗歌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B.诗歌多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不具备史料价值C.官修史书注重客观叙述史实,不掺杂个人情感D.官修史书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不如诗歌可信9.中世纪西欧某些地区曾先后出现过大规模农奴化和农奴重获自由的现象,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西罗马帝国灭亡和城市复兴B.查理?马特改革和城市复兴C.君士坦丁堡陷落和伊斯兰教扩张D.封建君主专制形成和大学的兴起10.中国近代史上,上海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上海是A.早期西学东渐的第一站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策源地[来源:www.shulihua.net]C.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诞生地D.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首创地11.有学者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做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采邑制D.行省制12.欧洲中世纪后期在教会神学的笼罩下产生了大学的世俗教育。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教会势力的减弱B.城市经济的复兴C.传统教育的崛起D.更好地传播神学13.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本杰明?基恩)此话的意思是……( )A.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的沟通和联系B.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D.开启了“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的新时代14.下列政治家中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理财观念的是A.商鞅B.孝文帝C.王安石D.范仲淹15.追求的是人性的高贵,不深迷于一事一物的得失,本质上把人看成理性的存在者,它的人是有着宇宙性视界并展现着史诗般尺度的人,是大写的人。这反映了()A.墨家学派的诉求B.阳明心学的主旨C.智者学派的主张D.启蒙运动的追求16.托马斯?杰弗逊(美国著名政治家、第三任美国总统)曾说:“我们宁愿要没有政府有报纸的美国,也不要有政府却没有报纸的美国。”杰弗逊强调的是A.舆论自由B.新闻监督C.权利平等D.政治民主17.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你认为近代中国在反对外来侵略中多次失败的主要原因在()A.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B.清政府的腐化堕落C.中国的专制主义政治D.中国军队的武器落后18.1884年,美国芝加哥建成世界第一栋“摩天大楼”。此后,高耸林立的大楼逐渐改变现代城市的面貌,成为二十世纪都会城市的重要景观。“摩天大楼”大量出现,主要由于 A.炼钢技术的改进 B.化学工业的进步 C.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D.计算机技术的应用19.在关于现代化内涵的讨论中,同学们提出①政治上的明主化合法制化、②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③思想上的理性化、④社会生活的变化等核心要素。以下归纳最完整的是A①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20.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们在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由此可见,保罗?肯尼迪的主张是A.尊重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B.组建超国家的世界政治联盟C.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D.多角度理解政治文明发展进程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后来,中国制造商开始建造火柴厂、面粉厂、纱厂和纺丝厂。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因为这种统治授予外国商业竞争者以特权。但他们也不太喜欢北京反动的帝国朝廷,因为它既不有效地抵抗外国人,也不去了解现代经济的性质和需要。”以下对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材料中叙述的企业属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B.从材料中能够看出此类企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当政者以及外国人的双重阻碍C.“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尴尬的处境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D.材料中的此类企业凭借其技术及管理优势“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22.“防止滥用权力的第一道防线当然是人民,人民掌握选举、监督和罢免官员的权力。国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钱袋主要由民选的众议院来掌管,表达自由的权利保证了舆论监督的实施。总统虽然由选举团产生,但选举人不得由议员或官员兼任,保证了立法和行政两大部门的人选由选民决定。”这段话体现的主要观点是A.人民是防止滥用权力的唯一防线B.立法和行政权必须分立C.人民选举和监督政府,是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有效途径D.由人民管理政府的钱袋就是防止腐败的有效途径23.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24.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A.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C.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25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请从中归纳出正确的信息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26.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了农产品价格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C.将失业救济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27.《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来源:www.shulihua.netwww.shulihua.net]A.“最后的决裂”责任在中共B.1922年中共已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C.中共应该主动与国民党决裂D.“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发展28.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的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列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此处的三大国联盟是A美国,英国,中国B美国,英国,苏联C美国,苏联,中国,D英国,苏联,中国29.(原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因此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下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项民主制度中最能反映上述讲话主旨的是A“一国两制”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0.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老先生《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为解决“国有殇”,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下每小题3分,共15题,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请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31.“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A.重视法律程序B.强调明文公示C.体现法官至上D.明确依法办事32.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后者被看成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主要是因为……( )A.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B.促进了亚洲国家的社会改革C.规划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蓝图D.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准备33.胡适说:“我们为什么爱读《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呢?因为这两首诗是用白话做的。为什么爱读陶渊明的诗和李后主的词呢?因为他们的诗词是用白话做的。为什么爱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诸诗呢?因为他们都是用白话做的。”由此观之,下列对胡适文学改革理解最正确的是A胡适认为凡是古代文章就不是白话文B胡适认为广大人民群众都能读懂和理解的就是白话文C胡适认为白话文能服务于民众才有生命力D胡适认为大家喜爱的都是白话文创作的作品34.1922年签订的《九国公约》中规定:“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对此段文字最准确的理解是A.反映了美国“门户开放”的主张B.针对一战期间日本独占中国的状况而发C.重新回到列强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D.真正维护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完整35.下图为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A.发展中国家永远是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变化不大C.发达国家一直主宰着二战后的世界贸易D.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在扩大二、非选择题(共75分)36.(原创)锐意的改革(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选自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895年“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拟定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张凯之《中国文明十五讲》阅读后请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二中,维新派的主张体现了哪位启蒙思想家的什么思想?(4分)(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中日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6分)37.文化的融合(12分)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属于物质层次的文化较易判别优劣,容易吸收;属于制度层次的文化则需要较长的比较与认识过程;至于精神层次的文化所需比较与认识的时间就更长。由于三种层次的文化可比性依次降低。因此也就产生了吸收西学的时间先后,吸收程度的西化与化西的不同。――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问题(1)概述近代中国是如何接受西学“三种层次”的?(6分)(2)依据材料,分析导致近代中国“吸收西学的时间先后,吸收程度的西化与化西的不同”的原因有哪些?(6分)38.民主的历程(14分)“……美国政府也被公正地称为一种妥协的制度,……它既不像欧洲旧政府那样建立在传统之上,也不像追随法国革命的政府那样建立在原则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相互妥协和暂时搁置对立原则的对抗的做法上,这些原则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居于支配地位。”((英)约翰?达尔贝格-阿克顿《美国革命的政治原因》)问题:(14分)(1)请你在文本框的A、B两处天上恰当的文字。(8分)(2)综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约翰?达尔贝格-阿克顿(18世纪)“美国政府也被公正地称为一种妥协的制度”这段话。(6分)39.战与和的抉择(12分)日,威廉(德国末代君王)流亡中立国荷兰。《凡尔赛条约》第227条明确将威廉定为战犯:他的罪行是侵犯了国际道德及条约的圣洁(例如德国入侵永久中立的比利时)。但荷兰女王拒绝引渡他受审,不理会协约国的上诉。威廉凭着与女王的亲戚关系,在多伦庄园度过余生。1922年,威廉出版他的回忆录,坚称自己没有犯下战争罪行。问题:(1)德王威廉二世为什么会流亡荷兰?(2分)(2)提起“上诉”的协约国主要是指哪些国家?(2分)(3)威廉否认自己犯了战争罪行,你怎么看?(8分)40.英国崛起(25分)材料一“英国崛起的进程是从16世纪开始的,直到19世纪,每个世纪都有其突出特征,使近代英国的历史节奏好像是以世纪为单位:16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变动首先迈步,推动着17世纪政治和思想改造,反过来又促进18世纪的经济“起飞”,带来社会的深刻变革,19世纪英国进入最辉煌时代。近代英国崛起的历程,似乎在验证着某种历史规律性。”――《大国衰落之鉴》材料二以往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一向认为西欧的发展道路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意义(包括对中国)。所谓西欧道路其实主要是英国模式,其核心即工业革命体现的经济变革。但近年欧洲经济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证明,英国模式有其特殊性。与历史上的欧洲中心主义者们不同,彭慕兰(按:美国汉学家)承认所谓的“英国模式”不能成为唯一标准、甚至不能被视为“标准”,他进而指出:“英国模式”的形成,是欧洲在与其他地域、其他经济模式的联系和互动中才可能的,彭慕兰这种在广泛的世界联系中观察欧洲的视野,代表了欧洲史研究的巨大进步。尽管如此,在彭慕兰看来,英国在19世纪的兴起还是具有必然性,也正因为“现代性”恰恰率先发生在英国――或者只是发生在英国,所以它才可以被称为一种“模式”。例如,他反复指出:公司式的资本营运方式、战争贷款的债务方式和以贸易和机器生产“节约资源”、特别是节约土地和人力资源的方式,这三者确实是欧洲、特别是英国才具备的极其特殊的经济――政治创制,――而且,这些制度早在工业革命之前都已经存在于英国,尽管它们只是通过工业革命才得以壮大成熟。――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问题:(1)试述推动16世纪英国社会和经济变动的有利因素有哪些?(4分)(2)17世纪英国的政治和思想改造主要有哪些表现?(6分)(3)你是如何评价材料中关于“英国模式”的观点。(15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英国模式的普遍性或特殊性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清楚。)[来源:www.shulihua.netwww.shulihua.net]2014年上海市高考历史押轴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答案】D【解析】考察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约一万年前后,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打猎;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共同享有劳动产品;中国人虽以炎黄子孙自居,但炎黄传说至今未被被证实;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已有剩余产品,一些首领利用自己的地位占有部分产品,甚至死后随葬,社会等级逐渐产生。故应选D。2.【答案】D【解析】考察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的法典。从地理位置看,图中的阴影属于西亚地区的两河流域,A项产生于南亚地区,B项发源于古希腊,C项在北非,D项指的是《汉谟拉比法典》。故应选D项。3.【答案】B【解析】考察古代中国文字的起源。一般认为中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源于商代的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最初它是用来记录占卜内容的,故根据材料可知答案为B。4.【答案】B【解析】考察古代...
亲!请或新用户?
按教材找资料
本站声明:书利华教育网资料为本站收集、购买整理或网友上传,不能保证版权问题,如有侵犯,请发邮件联系无条件删除,谢谢。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
联系: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 侯剑东
欢迎合作与交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此曲只应天上有全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