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为什么可以两却秦王而全身而退

秦昭王为何不杀蔺相如--赵振翔的教育博客
http://vzzx0048./index.html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留 言
博 客 像 册
博 客 登 录
友 情 链 接
我 的 好 友
博 客 信 息
秦昭王为何不杀蔺相如 
赵振翔 发表于
秦昭王为何不杀蔺相如&&&&&&&
令秦王怒而J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可现实却是“”
年曾发生了如下的史实:
公元前283年,秦国联合韩国攻魏。在孟尝君的劝说下,赵惠文王出兵10万,战车300乘,前往救魏;燕昭王派兵8万,战车200乘救魏。韩国见赵、燕两国军队前来救援,担心三国击退秦军后会攻掠韩国,故准备投向魏、赵、燕三国,共同攻秦。秦军见已陷入孤立地位,遂退兵回国。
并且从“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赵国的实力的强大。我想在蔺相如前往秦国出使的同时,赵国也做好了相应的战争准备,或许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基于此,秦昭王面对蔺相如的无赖行径只好作罢,只好以“”作为开脱之词,为自己赚点面子。秦昭王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姑且忍受了这番戏弄,待时机成熟时,必然会报复。果然“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我们不能说完璧归赵事件是其导火索。毕竟“春秋无义战”,为了土地和人口,秦国攻打赵国,甚至是灭亡赵国是历史的必然。
所以,蔺相如能从强秦全身而退的原因,除了蔺相如的义正言辞与视死如归外,更重要的是赵国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后盾。
Re:秦昭王为何不杀蔺相如
lll(游客)发表评论于<span id="t_13-2-5 12:58:00
完璧归赵的结果就是完赵归秦
个人主页 |
| Re:秦昭王为何不杀蔺相如
熙子(游客)发表评论于<span id="t_12-7-16 1:13:00
看到这篇文章不经追忆06年高一语文课上和您对论 赵老师大论言犹在耳啊
个人主页 |
发表评论:《将相和》课后作业第二三题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比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 同桌100学习网
您好,欢迎您来到![]或[]
在线解答时间:早上8:00-晚上22:30周六、日照常
《将相和》课后作业第二三题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比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将相和》课后作业第二三题
提问者:daylu
追问: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比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补充:、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①“完璧归赵” ②“渑池之会” ③“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产生的矛盾才有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
、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渑池会上,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赵王为其鼓瑟一事,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命令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是个奇耻大辱。而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蔺相如又拼死保护赵王,所以“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上传:[注意:图片必须为JPG,GIF格式,大小不得超过100KB]
您好,欢迎来到同桌100!您想继续回答问题?您是新用户?
你好,请把具体题目传上来。
回答者:teacher076
《将相和》这个历史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o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合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因为秦王逼赵王鼓瑟,侮辱赵国,所以蔺相如逼秦王击缶,维护赵国尊严。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上做好准备,所以不敢拿赵国怎么样
回答者:teacher084
、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①“完璧归赵” ②“渑池之会” ③“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产生的矛盾才有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
、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渑池会上,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赵王为其鼓瑟一事,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命令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是个奇耻大辱。而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蔺相如又拼死保护赵王,所以“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回答者:teacher084
第五单元课后题汇总
18、将相和 作者 司马迁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蔺相如: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以维护赵国尊严。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
廉颇:作为一员虎将,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界而不敢妄动。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
赵王:知人善任,能听取意见的贤君。他采纳大臣意见,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蔺相如有了功劳,马上提拔。这些都可以看出赵王的贤明。
2、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①“完璧归赵” ②“渑池之会” ③“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产生的矛盾才有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
3、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渑池会上,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赵王为其鼓瑟一事,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命令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是个奇耻大辱。而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蔺相如又拼死保护赵王,所以“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4、理解句子
①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璧,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②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③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
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
④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也能保证和氏璧完好归赵。在这种场合,秦王不敢杀他,只好把他送回赵国。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⑤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这是廉颇在蔺相如位居其上后的认识,这一认识是将相不和的原因,他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
⑥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表现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⑦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这里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5、“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6、司马迁《史记》,中有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的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9、草船借箭 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
1、说话人的不同语气。
周瑜:咄咄逼人.语气骄横
诸葛亮:语气坚定果断.沉着.有礼有节.有信心
2、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经过:周瑜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
结果:箭如期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3、读句子,回答问题。
(1)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什么是 “军令状”?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
(1)“军令状”是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意军法受罚。
(2)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看来,诸葛亮自入圈套,到时候依军法惩治诸葛亮,他也有口难言。自己的计谋得逞,除掉心腹大患指日可待,周瑜怎么能不高兴呢?
(2)“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的考虑,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
4、理解句子
①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
②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③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④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⑤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5、《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还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记”
6、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爱国
廉颇:知错能改、顾全大局、爱国
诸葛亮:足智多谋
周瑜:聪明过人
鲁肃:忠厚老实
曹操:谨慎多疑
8、语文常识
《将相和》根据《史记》改编,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
《草船借箭》根据《三国演义》改编。作者罗贯中。小说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了解书中的人物和故事。
《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课文写得是广为流传的“武松打虎”的故事。 作者施耐庵。
《猴王出世》选自古代神话小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个性鲜明的神话人物形象。
回答者:teacher084渑池会,蔺相如为何逼秦王击缶
蔺相如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古代名人。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说了这么一段故事: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此前的故事是:赵惠文王得到了那块著名的和氏璧,秦昭王知道了,主动派使者送书信给赵王,说要拿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稀世珍宝。赵王要给和氏璧,怕秦国不守信、不给城池;要不给,又怕秦军来攻。因宦者令缪贤的推荐,蔺相如得以奉璧入秦。后来蔺相如果然不辱使命,既击退了秦王的贪欲,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又完整地将和氏璧带回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公元前279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说要结好赵国。赵王很畏惧,不敢前行。蔺相如说不可不行,否则表示赵国弱而且还胆怯。于是蔺相如陪同赵王一起去渑池。两国宾客酒酣之时,秦王假借酒意,说:寡人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你为我奏瑟。这当然是秦王的诡计,如果赵王真的鼓瑟了,那么实际上就降低了自己的身份,由身份平等的一国之君变成了为他国君侯鼓瑟的乐工。这就在气势上降了一等。赵王可以不鼓瑟的,但是他比较短智,可能这时候他也想着“和”字呢,加上他技痒,也想在宴会上卖弄一下乐技,就没考虑许多,于是鼓瑟。没想到一曲终了,秦国的御史当着所有主宾的面,书写了这么一段话:“某年某日,秦王与赵王相会饮酒,秦王命令赵王鼓瑟。”
这下大家傻眼了。鼓瑟不过一时之兴,过去了就罢了,鼓完写到史书里,情况就大大不同。一个“令”字,定了赵王臣服于秦王的性质,赵王不仅当下就吃了亏,政治上低下头去,而且此事还会千秋万代流传下去,赵国永远都低于秦国一等。这时蔺相如机智地走上前去,说:“我们赵王听说秦王特别擅长秦地的音乐,请秦王击打盆缶,来娱乐我们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毫不示弱,而且赵王鼓瑟为雅,秦王若击缶则为土。秦王一听大怒,本来他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现在赵国一个小小的谋臣就要叫他好看,扇他的脸面,他如何肯干?蔺相如见秦王大怒,他也不管,往前再进一步,捧上喝酒用的瓦罐瓦盆,跪下来行礼,固执地要请秦王击缶。秦王仍不肯。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肯定就陷入僵局了。但蔺相如不惟有智,而且有勇。他说:我和你这么近,我马上会用我的血溅到大王您的身上。相如这么说,并不是说我自杀给你看。秦王才不会理会有个外国的臣子死在他面前呢。相如真正的意思,是说要与秦王同归于尽。这也不是对秦王的生命进行威胁,而是表达说:为了维护赵国的脸面,我可以牺牲我的生命,如果秦王您不同意击缶,您也得付出死亡的代价。古代就存在这么一种精神,舍生取义,为国家利益牺牲自我。再搭上死一个秦王,不仅够本,而且还大大地赚了。这就是林相日的大智大勇。
秦王侍臣一看不妙,一个个手持利刃准备上前,但蔺相如张大眼睛,怒目相对。想必他天生眼睛大,加上内在的功力发挥出来,那威势吓得秦王侍臣们倒退得远远的。秦王一看,没办法了,只好很不开心地击了一回缶。这下蔺相如赚了,哪怕秦王只击打了一个音符呢?蔺相如马上叫赵国的御史前来,写下这么一句话:“某年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这一下,秦王完全败下阵来。赵王不仅赢回了面子,保持了外交上的平等,而且还略微占了上风。一句话,在蔺相如的作用下,赵国维护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强悍的秦国遭受了外交上的挫伤。
这样,故事还没完。秦国群臣借酒起哄,说让赵王献上十五座城池给秦王,作为秦王的寿礼。要是一般人,不好意思的情况下,说好吧——那就大大吃了亏;说不行,那态度又过分生硬,立刻闹崩了关系。可蔺相如说,请秦国把咸阳城献出来作为赵王的寿礼吧。你要我十五座城池,我只要你一座城池,很谦让啊。其实不然,咸阳是当时秦国都城啊,一献出去,就等于让国了。那怎么成?最后秦国也没要赵国十五座城池,赵国也没有要秦国的咸阳。赵王这次不仅仅是打了个平手,而且又占了上风了。
相关博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来源: 作者:陈永堂;
《史记》之《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复习指津
课文面面观仪态从容,刚柔相济——蔺相如人物形象分析◇陈永堂《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事件,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兼备的才能和从大局出发的精神。尤其是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事件中,面对秦王的倨傲无理,蔺相如表现得仪态从容、刚柔相济、缓急适度,最终巧妙地战胜秦王,击败强秦,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在“完璧归赵”事件中,相如表现得有勇有谋。当初赵国得到楚国和氏璧时,秦昭王遗书欲以十五城换取和氏璧。给还是不给?这是赵国的两难处境。若给,很可能璧去城空,被强秦所骗;若不给,可能授秦以把柄,引发秦国侵略。在这万分危急、一筹莫展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许下诺言,称一定完璧归赵。当蔺相如向秦王献璧后,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便借口璧有瑕巧妙地收回和氏璧,并严正指出秦的不当。最后在要求秦王斋戒五日的情势下,争取到送璧回去的时间。但他清楚地意识到,骗秦王的后果十分严重,因此作了最坏打算,准备随时献身。但后来凭借机智,蔺相如既完璧归赵,又得以全身而退。这样一个沉稳果断、大智大勇的人物形象便逼真地展现了出来。“渑池之会”事件同样表现了相......(本文共计3页)
       
         &
相关文章推荐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学周刊》2013年27期
《怀化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语文学习》2007年Z1期
新语文学习(高中版)
主办: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生语文学习》编辑部
出版:新语文学习(高中版)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东周列国志
第96回 蔺相如两屈秦王 马服君单解韩围
  却说赵惠王宠用一个叫缪贤的内侍,拜他为宦者令,常常干预政事。有一天,一个外地的客人拿一块白璧来卖,缪贤喜欢这块玉光润无暇,用五百金买了下来,给玉工看。玉工大吃一惊,说:“这是和氏璧啊!楚国相国昭阳在宴会上把它丢失,怀疑被张仪偷走了,几乎把他打死,张仪因此才到了秦国。后来昭阳悬赏千金,寻找此璧,偷的人也不敢拿出来,现在却无意之中落在君的手中。这是无价之宝,要珍贵收藏,不要轻易给别人看。”缪贤问:“像你这么说,这块玉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玉工回答:“把这块玉放在黑暗的地方,自然发出光亮,能不染尘埃,消除邪魅,因此叫 ‘夜光之璧’。如果放在座位上,冬天的时候发暖,可以代替火炉;夏天的时候发凉,百步以内,蝇蚊都飞不进来。有这些奇异之处,别的玉都比不上,所以是无价至宝。”缪贤按他所说的去试,果然分毫不差。就制造一个精致的盒子装上,珍藏在箱子中。早有人把此事报告给赵王,说:“缪中侍得到了和氏璧。”赵王向他要,缪贤因喜爱不愿献出。赵王大怒,借他打猎的机会,冲进他家中,搜出玉盒拿走。缪贤怕赵王杀了自己,想逃走。他的门客蔺相如拉着他的衣服问:“您要去哪?”缪贤回答:“要投奔燕国。”相如又问:“您怎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缪贤说:“从前我曾经随大王在边境与燕王会面,燕王私下里拉着我的手说: ‘愿意与君结交。’因此我要去燕国。”相如劝道:“您错了!赵国强大燕国弱小,而且您又受到赵王的宠爱,所以燕王愿意与您结交。这不是对您好,是通过您结交赵王。现在您得罪了赵王,逃到燕国,燕王害怕赵王讨伐,一定会抓住您向赵王献媚,那时您就危险了。”缪贤问:“那你说怎么办?”相如说:“您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罪过,只是没有早点献出玉璧而已。如果袒露臂膀,背着斧锧请罪,大王一定会饶过您。”缪贤听从他的建议,赵王果然赦免了他的罪行。缪贤也因此看重相如的智慧,待为上宾。
  再说先前的玉工到了秦国,秦昭襄王让他治玉,玉工说到和氏璧现在赵国。秦王问:“和氏璧有什么好处?”玉工像从前一样夸赞一番。秦王羡慕不已,很想见一见。这时昭襄王的舅舅魏冉做丞相,进言说:“大王想见和氏璧,为什么不用西阳十五座城交换?”秦王惊讶地说:“十五座城是我爱惜的,为什么换一只玉璧呢?”魏冉说:“赵国害怕我们已经很长时间了!大王如果用城换玉璧,赵国不敢不把玉璧拿来,那时就可以留下。用城交换只是名义而已,拿到玉璧是实。大王为什么担心失掉十五座城呢?”秦王很高兴,立即写信给赵王,让客卿胡伤为使者。信中大致写道:
  我羡慕和氏璧已经很长时间了,一直没能见到。听说君王得到了它,我不敢轻易要求,愿意用西阳十五座城交换。只希望君王答应。
  赵王收到信后,召来廉颇等大臣商议。想将其给秦国,只怕被欺骗,得不到城池;想不给,又怕得罪秦国。众大臣有的说给,有的说不给,七嘴八舌,难以决断。李克说:“派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带着玉璧前去,得到十五座城就把玉璧给他们,否则就带回来,这样才是两全之策。”赵王用眼睛看廉颇,廉颇低头不说话。宦者令缪贤上前说:“我有个门客叫蔺相如,这人是个勇士,还极有智谋。如果选派去秦国的使者,没人比他更合适的了。”赵王就让缪贤把蔺相如叫来,相如拜见过后,赵王问道:“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玉璧,先生认为可以答应吗?”相如回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赵王又问:“倘若玉璧被拿去,十五座城却得不到,那该怎么办?”相如回答:“秦国用十五座城换玉璧,价格够优厚的了,如果赵国不答应,赵国理曲;赵国不等十五座城到手就献上玉璧,礼节上够恭敬的了,如果秦国不给十五座城,秦国理曲。”赵王说:“我想找一个人出使秦国,保护玉璧,先生能为我去一趟吗?”相如回答:“如果大王真的没有合适的人,我愿意带着玉璧前往。如果十五座城归赵国,我就把玉璧留在秦国,否则的话,我一定完璧归赵。”赵王十分高兴,立即拜蔺相如为大夫,把玉璧交给他。相如带着玉璧去咸阳。
  秦王听说玉璧到了,十分高兴,坐在章台之上,大集群臣,召蔺相如入见。相如留下宝盒,只用锦缎包裹玉璧,双手捧着,献给秦王。秦王打开观看,只见玉璧洁白无暇,宝光闪烁,雕镂的地方,天然无迹,真是稀世的珍宝。秦王欣赏许久,口中啧啧叹息。又交给左右群臣传看,众人看完,环跪地上,都喊:“万岁”!”秦王又命内侍包好,送到后宫给美人观看,很久才送回来,仍旧放在秦王的桌子上。蔺相如在一旁伺候,见很久听不到给十五座城的话,心生一计,上前说道:“玉璧上有微瑕,请让我为大王指出来。”秦王让左右的人把玉璧递给相如。相如把玉璧拿到手,连退几步,靠在殿中的石柱之上,睁大双眼,怒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至宝。大王要得到它,给赵国写了信,我们国君见信后把群臣都叫来商量,大家都说:‘秦国自负强大,毫无凭证索取玉璧,恐怕玉璧到了秦国,十五座城却得不到,不如回绝。’我却认为: ‘布衣之交,相互间还讲信用,何况万乘大国的君主呢?为什么用小人之心看待别人,因而得罪大王呢?’因此我们国君吃了五天斋,然后派我来奉送玉璧,对大王的恭敬已经达到了极点了。今天大王会见我,十分倨傲,坐着接受玉璧,让左右的传看,又叫后宫美人玩弄,毫无诚心。我因此知道大王没有交换十五座城的意思,所以又把玉璧拿到手。大王如果逼迫我,我的头就会和玉璧一同撞碎在柱子上,宁死也不让秦国得到玉璧。”说完举起玉璧看着石柱,作出要撞的样子。秦王爱惜玉璧,恐怕撞碎,忙道歉说:“大夫不要这样!我怎么敢失信赵国呢?”马上叫来有司拿出地图,秦王指着地图从某处到某处,共十五座城给赵国。相如心中暗想:“这是秦王要诳取玉璧,并非真情。”就对秦王说:“我们国君不敢因为爱这稀世之宝而得罪大王,所以临派我出来时,斋戒五天,把群臣都叫来,向玉璧拜辞。如今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准备具有相当威仪车辂文物,我才能献上玉璧。”秦王也答应了,传命斋戒五天,先送相如到公馆中休息。相如抱着玉璧来到公馆,又想道“我曾经在赵王面前夸下海口:‘如果得不到十五座城,一定完璧归赵。’如今秦王虽然斋戒,倘若拿到玉璧后仍然不给十五座城,我有什么脸面见赵王?”思考再三,就命随从穿着粗布衣服,装成穷人的模样,用布袋把玉璧缠在腰间,从小路偷偷逃走,回去转告赵王:“我担心秦国欺骗赵国,没有交换的意思,所以派随从的人把玉璧带给大王。我在秦国承担罪责,宁死也不辱使命。”赵王感叹说:“蔺相如果然不负他所说的话。”
  再说秦王假说斋戒,实际上并没有实行,过了五天,上朝陈设礼物,又传令各国诸侯的使者都来观看献璧,想对列国夸耀一番。蔺相如从容不迫,缓步上前。参见过后,秦王见相如手中没有玉璧,问道:“我已经斋戒五天,恭敬地接受玉璧,如今你不带玉璧前来,是什么原因?”蔺相如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位君主,都善于欺骗之术。往远说有杞子欺骗郑国,孟明欺骗晋国;往近说有商鞅欺骗魏国,张仪欺骗楚国,往事历历在目,从来不讲信义。我如今只担心被大王欺骗,有负我们国君,已经让随从带着玉璧从小道回赵国了。请大王恕罪!”秦王怒气冲冲地说:“你说我不恭敬,所以我斋戒五天。你却把玉璧送回赵国。明明是欺负我!”下令左右的人把相如捆起来。相如面不改色,说道:“请大王暂息雷霆之怒,听我说一句话。如今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只有秦国负赵国的事情,不会有赵国负秦国的道理。大王如果真的要玉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然后派一个使臣,同我一同去赵国取玉璧,难道赵国敢得到十五座城后而仍留下玉璧,背负不讲信用的名声,得罪大王吗?我自知有欺骗大王的罪行,罪该万死,已经给我们国君写信说明不指望活着回去了。请用鼎镬把我烹死,使诸侯都知道秦王因为玉璧的原因杀掉赵国使者,是非曲直自有人去评说。”秦王与群臣面面相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一旁观看的诸侯使者,都为相如提心吊胆。左右的人要把相如牵走,秦王喝住,对群臣说:“即使杀了相如,也不能得到玉璧,白白背负不义的名声,断绝了秦国与赵国的友好关系。”便厚厚款待蔺相如,以礼相送回国。有人读史时读到此处,认为秦人攻城略地,列国都无可奈何,一个玉璧有什么值得珍贵的?但蔺相如的意思是担心秦国用欺骗的方法得到玉璧,便会轻视赵国,以后要地要礼,就难以拒绝,所以此时显示一下力量,使秦王知道赵国有能人。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王认为他很有贤能,拜他为上大夫。此后秦国不给赵国十五座城,赵国也没有给秦国玉璧。秦王心中始终对赵国耿耿于怀,又派使者约赵王在西河外渑池相会,共定和约。赵王说:“秦国以会盟为名欺骗楚怀王,把他囚禁在咸阳城,至今楚国人还伤心不已。现在又来约我相会,难道不会像对怀王那样对待我吗?”廉颇与蔺相如商量说:“君王如果不去,就是向秦国示弱。”便一同说:“蔺相如愿意保护大王前往赴会,廉颇愿意辅助太子守国。”赵王高兴地说:“相如连玉璧都能带回来,何况是我了?”平原君赵胜说:“从前宋襄公坐单车赴会,被楚王劫持。鲁君与齐王在夹谷相会,带着左右司马保驾。如今大王虽然有蔺相如伴陪,还要选出五千名精锐士兵做护从,以防万一。再让大军在三十里之外屯扎,才能保万无一失。”赵王问:“五千名精锐士兵,让谁做大将。”赵胜回答:“据我所知,田部官吏李牧是大将之才。”赵王又问:“何以见得?”赵胜回答:“李牧做田部的官吏,收取租税,我们家过期还没交纳,李牧依法来治服,杀掉我九个管事的人。我很生气地责备他,他对我说: ‘国家所依靠的就是法律。如今要纵容君家而忘记奉公,那么法律就削弱了,法律一削弱,国家就软弱无能,诸侯就会派兵侵略,赵国都保不住,您还能保住自己的家吗?像您这样的权贵,应该奉公守法,法律加强了,国家就会强大,就会保持长久的富贵,那不是更好吗?’这种见识不是常人能有的,所以我知道他能做大将。”赵王就任命李牧为中军大夫,率领五千精兵随行。平原君带着大军跟在后面。廉颇送到边境上,对赵王说:“大王身入如狼似虎的秦国,事情实在难以预料!如今和大王约定:估计道路往来和会盟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过期不回来,请像楚国那样,立太子为王,断绝秦人的奢望。”赵王也答应了。他们来到渑池,秦王也到了,都回到公馆中休息。
  到了会盟之期,两王以礼相见,设置酒宴畅饮。喝到半酣,秦王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善于音乐,我有一支宝瑟,请赵王演奏一下。”赵王脸上发热,但也不敢拒绝。秦国侍者把宝瑟捧到赵王面前,赵王只好演奏了《湘灵》一曲,秦王不住声地叫好。待赵王演奏完毕,秦王说:“我听说赵国始祖烈侯就非常喜欢音乐,君王真是得到家传了。”说完回过头来叫御史,让他记载这件事。秦国御史拿出笔和竹简,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在渑池相会,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走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国民间音乐,我献上盆罐,请大王演奏,彼此互相娱乐。”秦王大怒,脸上变了颜色,一句话也不说。相如拿过装酒的瓦器,跪在秦王面前,秦王仍不肯答应。相如说:“大王依仗秦国的强大吗?如今五步之内,我可以把我的血溅在大王身上!”左右的人都说:“蔺相如无礼!”要上前抓住他。相如睁大眼睛,大喝一声,头发与胡须都竖了起来,左右的人十分害怕,不由自主倒退了好几步。秦王内心本不愿弹,但害怕相如,只得勉强敲了一下。相如立即站起来,叫赵国御史也记载在竹简上:“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与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臣心中不平,立在筵席前对赵王说:“今天赵王光顾秦国,请割送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相如也对秦王说:“礼尚往来,赵国既然献给秦国十五座城,秦国也不能不回报。请秦国把咸阳城献出来为赵王祝寿!”秦王说:“我和赵王彼此友好,你们不要多说!”命令左右倒酒,假装尽欢而散。秦国客卿胡伤等人私下劝秦王扣留赵王与蔺相如,秦王说:“密探报告说:‘赵国防备的非常严密。’万一事情不成,反而被天下人耻笑。”便更加敬重赵王,结成兄弟之好,约定永不侵伐。又让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异人,到赵国做人质。群臣都不解地问:“立盟约就足够了,为什么送人质呢?”秦王笑着说:“赵国如今正强大,不能图谋。不送人质,赵国就不相信我们。如今赵国相信我们,就会真心与我们好,那样我们就能专心对付韩国了。”群臣都佩服秦王的计谋。
  赵王告辞秦王回国,正好是三十天。赵王感叹地说:“我得到蔺相如,国家和我自己都像泰山一样安定稳固。相如的功劳最大,群臣谁也比不上。”就封他为上相,比廉颇职位还高。廉颇愤怒地说:“我有攻城略地,身经百战的大功劳,蔺相如只因为耍嘴皮子的功夫,官职却在我上面。而且他是个宦官的门客,出身低贱,我怎么会甘心在他下面呢?如果再见着,我一定杀死他。”蔺相如听到了廉颇的话后,每到上朝的时候,就托病不去,避免和廉颇见面。他的门客都以为相如害怕廉颇,私下议论。有一天,蔺相如外出,廉颇也外出,相如远远看见廉颇的车,忙让驾车的人把车赶到小路上躲避,等廉颇的车过去后才出来。他的门客更加忿怒,约好一同来见相如,劝道:“我们离开家乡,抛弃亲人来到您的门下,是以为您是男子汉大丈夫,所以羡慕您,追随您。现在您与廉颇将军同为上相,您还在他上面。他口出恶言侮辱,您不能回报,不但在朝中躲避,还在道路上躲避他,为什么这么怕他呢?我们私下里为您感到羞耻!请让我们走吧!”相如劝阻他们说:“我之所以不同廉将军见面是有原因的,只是你们自己没有体会到。”门客说:“我们目光短浅,请您直说。”相如问:“众位看廉将军比秦王怎么样?”众人回答:“不如秦王。”相如说:“秦王的威严,天下没有人敢抵抗,但我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中叱喝他,侮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愚蠢胆小,难道只怕廉将军一人吗?我考虑到秦国所以不敢派兵攻打赵国,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如今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秦国人知道了,一定乘机侵伐赵国。我所以隐忍着躲避廉将军,是以国家大计为重,私仇为轻啊!”门客们都感叹佩服。不几天,蔺家的门客与廉家的门客不巧在酒店中相遇,双方争占座位。蔺家的门客说:“我们主人因为国家的缘故,处处让着廉将军;我们也应该体会主人的良苦用心,让着廉将军的门客。”因此廉颇和门客更加骄横。河东人虞卿来到赵国,听到蔺家门客转述相如的话,就劝说赵王:“大王如今倚重的大臣,不是蔺相如、廉颇吗?”赵王说:“对!”虞卿说:“我听说从前的臣子,互相帮助,同心协力治理国家。如今大王所倚重的两位大臣,却像水火一样互不相容,这不是社稷之福。蔺相如越来越退让,而廉颇却不能体谅他的用心;廉颇越来越骄横,而蔺相如不敢挫折他的气焰。在朝中有时不能一同商议事情,为将则在有急难的时候不能互相体恤,我私下里替大王担忧!请让我说合他们二人,共同辅佐大王。”赵王说:“好。”虞卿去见廉颇,先赞颂他的功劳,廉颇很高兴。虞卿又说:“论功劳没人能超过将军了。但论胆量还要首推蔺相如。”廉颇勃然大怒:“那个胆小鬼只靠嘴皮子获取功名,有什么胆量?”虞卿说:“蔺相如不是一个胆小怯懦的人,反而具有远见卓识。”便转述他对门人说的一番话,又说:“将军不想在赵国为将就罢了,如果想在赵国安家立命,两位大臣一个谦让,一个争强,恐怕好名声不会落在将军身上。”廉颇恍然大悟,深感惭愧:“先生的话太对了,我以前从没有听说过。我比蔺相如差远了!”因此先让虞卿去向蔺相如转达自己的歉意,然后自己负荆请罪,来到蔺相如家,道歉说:“鄙人胸怀狭隘,不知道相国如此宽容,死也难以赎回我的罪过!”说完就跪在院子中。蔺相如忙跑出扶起来说:“我们两个人并肩侍奉君主,为社稷之臣,将军能原谅我,已经感到十分荣幸了,怎么能说道歉的话呢!”廉颇说:“我性情粗暴,得到您的宽容,深感惭愧,无地自容!”说着流下眼泪,相如也动情地掉下泪来。廉颇说:“从今起愿意与您结为生死之交,就是砍掉脑袋也不变心!”二人互相下拜。相如置酒设宴招待,欢饮一场而散。后世人称“刎颈之交”,正是从这里来的。无名子有诗一首写道:
  引车趋避量诚洪,肉袒将军志亦雄。
  今日纷纷竞门户,谁将国计置胸中。
  赵王见此,赐给虞卿黄金百镒,任命他为上卿。
  这时,秦国大将白起打败楚军,收取了郢都。设置南郡。楚顷襄王大败而走,跑到陈地。大将魏冉又攻占了黔中,设置黔中郡,楚国更加衰弱。便让太傅黄歇侍奉太子熊完去秦国为人质求和。白起等人又进攻魏国,直逼大梁城下。魏国派大将暴鸢出城迎战,大败,被斩首四万多人,魏国只好献出三座城求和。秦王封白起为武安君。不久,客卿胡伤又带兵攻打魏国,打败魏将芒卯,占领了南阳,设置南阳郡。秦王把南阳赐给魏冉,封号为穰侯。又派胡伤带兵二十万攻伐韩国,兵围阏与。韩釐王派使者向赵国求救。赵惠王聚集群臣商议:“韩国是否能救?”蔺相如、廉颇、乐乘都说:“阏与道路狭窄险要,难以救援。”平原君赵胜说:“韩国、魏国与我们唇齿相依,如果不救,秦兵得胜后就该进攻赵国了!”只有赵奢一旁沉默不说话。赵王单独问他,赵奢回答:“道路狭窄险要,就像两只老鼠在洞中斗架一样,勇敢的就能取胜。”赵王便选拔五万士兵,派赵奢为将去救韩国。大军离开邯郸东门三十里,赵奢传令修筑壁垒,安营扎寨。安排好以后,又传令:“有说到军事情况的人斩首!”关闭营门休息,军营中一点声音都没有。秦军在阏与城外擂鼓呐喊,声如雷霆,把阏与城中屋顶上的瓦都震得乱动。有一个军吏来报告说秦兵如何如何,赵奢认为他违犯军令,立即斩首以警戒众人。停在此处二十八天还没走,只是每天派人增加壁垒深沟,以保护自己。秦将胡伤听说有赵兵来救却不见兵来,又派人去探听,回报说:“赵国果然派了救兵,领兵的是大将赵奢。出了邯郸城三十里,就安营扎寨,再不前进。”胡伤不相信,又派亲信去赵营中,对赵奢说:“秦国进攻阏与,早晚就要攻下来了!将军要打仗,请快点进。兵!”赵奢回答:“我们国君因为邻国危急,派我防备,我怎么敢和秦国交战呢?”又准备酒食款待使者,让他视察壁垒。秦军使者回去报告胡伤,胡伤十分高兴:“赵兵离开都城才三十里就再不前进,修筑营垒,已经没有作战的打算了,阏与城一定会被我攻破。”就没做准备防御赵兵,专心攻打韩国。赵奢打发走秦军使者大约三日后,估计他已经到了秦军中,就选出一万名善射惯战的士兵做先锋队,大军跟在后面,卷甲衔枚,昼夜兼行,二天一夜就赶到韩国边境,离阏与城十五里又扎下军营。胡伤恼羞成怒,分兵一半围攻阏与城,带着老营中的全体士兵前来迎战。赵军有一个军士许历在竹简上写着“请谏”二个字,跪在营前。赵奢感到奇怪,下令撤销先前的军令,召他问道:“你要说什么?”许历说:“秦国人想不到赵国军队突然来到,这次前来气势汹汹。元帅一定要列成厚阵,以防秦军冲击,否则一定会失败。”赵奢说:“对!”就传令军中列阵等待。许历又说:“《兵法》上讲:‘得地利者胜。’阏与周围的地势,只有北山最高,但秦将却不知道占领,这是留给元帅的,应该立即抢占。”赵奢又说:“对!”就让许历带兵一万去占据北山,凡是秦兵的行动,都一目了然。胡伤引兵到来,就争夺北山。怎奈山势崎岖,有几个胆大的秦兵爬上前,也都被赵军扔石头打伤。胡伤咆哮大怒,指挥军士和众将寻找道路。正在此时,忽然听到鼓声大振,赵奢带领大军杀到,胡伤分兵拒敌。赵奢把一万名弓箭手分成两队,左右各五千人,向秦军乱箭齐发。许历带着一万人趁势从山顶上杀下来,喊声如雷,前后夹攻,如同天崩地裂一样,杀得秦军没处躲藏,大败而逃。胡伤被马甩在地上,差点被赵兵捉住,多亏兵尉斯离带领一支军队赶到,拼命将其救出。赵奢追赶五十里,秦兵不能扎寨,只能向西逃跑,阏与的包围解除了。韩釐王亲自犒劳赵军,写信感谢赵王。赵王封赵奢为马服君,职位与蔺相如、廉颇相等。赵奢推荐许历的才能,任命他为国尉。
  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喜欢谈论兵法,家中所传的 《六韬》、《三略》等书,都读尽了,曾经与父亲谈论用兵,指天画地,目中无人,就是赵奢也不能驳倒他。他的母亲高兴地说:“有这样的儿子,可以说将门出虎子了!”赵奢却很不高兴地说:“赵括不能当大将。赵王不用赵括,是社稷洪福。”他母亲说:“赵括把你的兵书都看完了,谈论用兵之道也是天下莫及,你说‘不可做大将’,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赵括自以为天下莫及,这就是他不能当大将的道理。用兵打仗,是生死存亡的大事,战战兢兢,博采众长,还怕遗忘什么;而赵括却大言无忌。如果有了兵权,一定刚愎自用,好的谋略计策都听不进去,必败无疑!”母亲把这些话转告赵括,赵括说:“父亲年纪老了,胆子越来越小,应该有这种话。”二年后,赵奢病重,对赵括说:“兵凶战危,这是古人所告戒的。你父为将数年,今日才不用担心失败的耻辱,死也瞑目了。你不是大将之才,切记不可妄自为将,败坏家门。”又嘱咐赵括的母亲说:“他日赵王召赵括为将,你一定详细述说我的临终遗言。丧师辱国,这不是小事!”说完话就死去了。赵王怀念赵奢的功劳,让赵括继承马服君的封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