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 如何 对付 周瑜被孔明气死时几岁

诸葛亮死后,姜维只是做了辅汉将军,没有说费祎死后姜维接班,费祎时期姜维有没权出兵,后来怎么做了大将军
诸葛亮死后,姜维只是做了辅汉将军,没有说费祎死后姜维接班,费祎时期姜维有没权出兵,后来怎么做了大将军 10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228年)春,蜀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宝鸡南),佯从斜谷道(今陕西眉县西南)攻郧,以牵制魏军主力。魏明帝曹睿派曹真率关右诸军,在郿重兵设防,诸葛亮却亲率大军攻祁山。时天水太守马遵正带姜维和功曹梁绪、主薄尹赏、主记梁虔等人随雍州刺史郭淮在各地视察。马遵闻蜀军至祁山后,诸县响应,郭淮闻后,决定东行,回上邽守备。马遵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于是,也乘夜随郭淮至上邽。姜维发现马遵已走,忙追随其后,可惜晚了一步,待姜维等人至上邽,城门已闭,不肯放其入城。姜维等人又返回冀县,冀县也不放姜维等人等进城。姜维等害怕,只好去投诸葛亮。时蜀军先锋马谡因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裨将军王平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结果被魏左将军张郃击败,失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陇城镇,一说今天水东南)。马谡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诸葛亮只好攻克西县,率千余户和姜维等人班师。姜维于是同其母失散。  诸葛亮喜姜维有胆智,命其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姜维时年二十七岁。  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对姜维赞赏不已,信中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信中还说:“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三国志·蜀书·姜维传》)。不久,姜维就升任中监军、征西大将军。  孙盛《杂记》记载,姜维投奔诸葛亮,跟母亲失散了。后来,他接到母亲的书信,让他设法回去。姜维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这记载不太可信。因为姜维粗知学术,待母不至如此。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为魏大将军司马懿所拒。二军相持百余日。其间,诸葛亮数番挑战,司马懿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诸葛亮派入送司马懿女人衣服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上表请战,魏明帝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制止之。以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辛毗一到,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诸葛亮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军中,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见蜀军撤走,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出兵追击,姜维令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不敢逼近。于是蜀军安全而撤,百姓作谚语道:“死诸葛惊走生仲达”(《晋书·宣帝传》)。姜维回成都后,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扎汉中。蒋琬升大司马后,任命姜维为司马,多次率领偏师西进。延熙六年(243年),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  延熙九年(246年),汶山郡(郡治绵质,今四川汶川西南)平康县(今四川松潘西)的少数民族聚众起事,反抗蜀汉统治。姜维率军征讨,恩威并施,迅速平定。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不久,雍州(治长安,今西安西北)、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洮水以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未迁走者皆为郭淮击平。   延熙十二年(249年),朝廷授予姜维符节。秋,姜维督军进攻雍州(今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依傍曲山(今甘肃岷县东百里)筑两城。姜维熟悉陇西风俗民情,欲诱羌胡归蜀,以控制该地区。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并联合羌胡人进攻附近各郡。魏军则以征西将军郭淮与雍州刺史陈泰统兵抵御。郭淮采取围城打援策略,命陈泰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进围曲城(今甘肃岷县东漳南),切断交通及水源,曲城蜀军困窘不堪。姜维被迫领兵救援,进至牛头山(甘肃岷县东南,洮河南岸),为陈泰军所阻。姜维闻郭淮率军进逼洮水,企图切断退路,迅速率军撤回。而句安、李歆等人因孤立无援,最终降魏。郭淮又西击羌人各部,留邓艾屯白水(今甘肃白龙江)北岸,以防蜀军反攻。姜维闻讯后,令廖化驻军白水南岸牵制邓艾,自率重兵奔袭洮城(今甘肃临潭西南)。后为邓艾所识破,并于当夜抢占洮城,姜维只得撤军退走。  延熙十三年(250年)十二月,姜维再次出兵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联合羌人,攻魏西平未克,俘魏中郎将郭修而还。  姜维认为自己熟悉西部风俗,又依仗才兼文武,想用羌族、胡族为羽翼,并说“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因此,他常常提出要大举兴兵。费祎多次制止他,拨给他的部队也从未超过万人。  费祎还对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不如且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为希冀徼幸,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六》)。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去世,姜维得行其志。三月,吴太傅诸葛恪再次兴师攻魏,发兵20万进攻淮南。姜维也乘机率数万人出石营(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经董亭(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包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率军解围,进至洛门(即洛门聚,今甘肃甘谷西)时,姜维因久攻南安不克,军粮已尽,撤围退走。  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维主持蜀国内外军事。二月,魏中书令李丰与皇后之父光禄大夫张缉等密谋废易大臣,欲以太常夏侯玄代替司马师为大将军。事泄,司马师杀李丰、夏侯玄等,废张皇后,魏国一时陷于混乱。魏狄道长李简密向蜀汉请降。六月,姜维乘机率军攻魏,李简献城降,姜维占狄道(今甘肃临洮)。十月,姜维率军进围襄武(魏陇西郡治,今甘肃陇西南)。魏将徐质反击,蜀前军荡寇将军张嶷战死。姜维率军继至,击败魏军,斩杀徐质。魏军撤退,姜维乘胜进击,破河关(今甘肃临夏西北)、临洮(今甘肃岷县)等县,并迁河关、临洮、狄道三县民入川,率军撤回。  延熙十八年(255年)七月,蜀卫将军姜维乘魏大将军司马师病亡之际,督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数万人攻魏。八月,到达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遂向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魏征西将军陈泰命雍州刺史王经率所部进驻狄道,待他率主力自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到达后,再钳击蜀军。王经不俟陈泰军至即擅击蜀军,姜维率军先后故关(今甘肃临洮北)、洮西大败王经,魏军大部伤亡或逃亡,损兵数万,王经只残部万人还保狄道。姜维乘胜围狄道城。魏大将军司马昭命长水校尉邓艾出任安西将军,与陈泰并力抗击蜀军,并遣太尉司马孚为后援。陈泰与邓艾军会合后,分三路进至陇西,避开蜀军,出其不意地绕过高城岭(今甘肃渭源西北),进至狄道东南山上,燃火击鼓与城内联络,守军见援军至,士气大振。姜维即督军沿山进攻,被魏军击退。这时陈泰扬言截断蜀军退路,姜维遂于九月二十五日撤军退走钟堤(今甘肃临洮南)。  延熙十九年(256年)正月,姜维在驻地被后主封为大将军。六月,姜维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今甘肃天水)会合。七月,姜维率先出兵祁山,闻邓艾有备,乃改从董亭(今甘肃武山南)攻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邓艾军抢占武城山(今甘肃武山西南)据险拒守。姜维见地利已失,强攻难克,乃夜渡渭水东进,沿山进取上邽。两军战于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胡济失期未至。蜀军交战不利,士卒溃散,死伤甚众。百姓因此埋怨姜维,而陇山以西的地方也趁机骚乱起来。姜维败归,谢过引责,自请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延熙二十年(257年)五月,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昭。司马昭调关中兵力东下讨伐诸葛诞。姜维乘机攻魏秦川(渭水流域)。十二月,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到达沈岭(今陕西周至南)。当时,魏在长城(今陕西周至南)积存大量军粮,且防守薄弱。闻姜维至,众皆惶惧。魏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恐姜维袭夺长城,立即合军据守。姜维军进至芒水(今陕西周至黑水),依山为营。司马望、邓艾军近水筑寨。蜀军多次挑战,魏军坚守不出,两军长期对峙。景耀元年(258年)三、四月间,姜维闻诸葛诞败亡,遂引军而还。并再次被任命为大将军。  姜维屡次北伐,不但未见成效,反而弄得民困兵疲。于是,不再轻易对外用兵,转过头来,致力于加强汉中的守御。  当年刘备留魏延镇守汉中,各个营寨都充实兵力,抵御外寇。敌人来进攻,使其不得入一步。后来汉中之战,王平抵拒曹爽,用的就是这种办法。姜维认真研究了蜀中形势,提出了“敛兵聚谷”的新策略。  姜维认为,“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臣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朝廷也觉得姜维的办法不错,便命令汉中都督胡济退驻延寿、监军王含驻守乐城,护军蒋斌驻守汉城。又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地建立军营驻防。  其实,敛军聚谷之法,弊大利小,等于是自弃险要,自拆樊篱。  景耀五年(262年)十月,姜维起兵再度攻魏,攻入洮阳境。魏征西将军邓艾率兵迎战。邓艾抓住姜维悬师远征,战线长,给养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今卓尼东北)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双方激战后,魏军发起反击,蜀军大败,损失严重。姜维只得退往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此后,蜀军实力大减,转为被动防御态势。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延熙元年(233年),维随大将军蒋琬出屯汉中,琬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延熙十年(247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维自以熟悉西方风俗,又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屡求发动大军出击,费祎则比较持重,对维常加以节制,与其兵不过万人。费祎死前,姜维终未能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曹魏的战争。  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死后,姜维行动有较大的自由,常出动数万之众北击。次年,维再出陇西,破魏将徐质,乘胜多所降下,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延熙十八年(255年),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经退守狄道城,维围之,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退住钟题。  延熙十九年(256年),维升任大将军,更整勒人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于上邽。济失期不至,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于段谷(今甘肃天水市东南),士兵星散,死者甚众。众庶因此怨望,而陇以西亦骚动不安。  延熙二十年(257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起兵反对司马氏,关中兵部分东下,维欲乘虚向秦川,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岑(今陕西周至县西南五十里)。时长城(在沈岑北)积谷甚多而守兵少,闻维将至,众皆惶惧。魏大将军司马望与邓艾皆屯守长城。维数挑战,望、艾不出。景耀元年(253年),维闻诸葛诞败,乃还成都。  自从刘备留魏延镇汉中以来,皆实兵外围以御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扞拒曹爽,皆承此制。姜维以为“错守诸围,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听敌入平,重关头镇守以扞之,今游军旁出,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运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于是令督汉中胡济退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资治通鉴》卷77高贵乡公甘露三年注云:“姜维自弃险要,以开狡焉启疆之心,书此为亡蜀张本。”接姜维这种御敌办法,遇小敌尚可,若遇强大数倍之敌前来,使其得入平地,何啻放虎出山!姜维以区区之蜀,竟敢如此冒险,诚非稳妥之计。  姜维本非蜀人,托身蜀国,加上连年征战,没有建立什么功绩,所以颇遭非议(但实际上姜维总是被后方一群昏君奸臣和保守反战派们掣肘,蜀国之败非因姜维无才,实是领导核心的无能腐败和当时的形势所致)。当时蜀国后主刘禅无能,宫廷由宦官黄皓专权,为所欲为。右大将军阎宇见黄皓炙手可热,便依附于他,于其勾结。黄皓想寻机废掉姜维,扶阎宇掌管军政大权。姜维疑心,颇为恐惧,于是,不再回成都,在沓中驻扎。  据《华阳国志》记载,姜维对黄皓专权恣肆很不满,曾上言后主,请求诛杀黄皓。后主说:“黄皓不过是一个奔走效力的小臣罢了。过去董允对他切齿痛恨,我常常感到遗憾。您大人大量,又何必介意他呢?”姜维见黄皓枝附叶连,势力很大,感到自己失言,便告辞后主出宫。后主命黄皓到姜维那里谢罪,姜维对黄皓说自己要到沓中种麦,以资军用,实际是为躲避黄皓。  
这也没有说清楚。。。难道诸葛亮生前给****暗示过,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当前的位置: ->
大将军孔明属性技能怎么样?技能效果如何?
发表时间:
作者:网页游戏太子
来源:斗蟹网页游戏
点击:341次
问题:大将军孔明属性技能怎么样?技能效果如何?
斗蟹网页游戏给您的答案:
大将军孔明属性技能到底怎么样各位玩家们是不是都清楚呢?斗蟹小编来给各位介绍分享,大家一起来瞧瞧都不要错过了哦!
大将军孔明属性技能图:
这是一转之后,原始为15点威力
大将军孔明技能效果图
测试过发动技能后会“策反”,调转马头
更多的玩法关注斗蟹网页游戏!大家都不要错过啦!
&&&&&&&&更多好玩的网页游戏就在()
大将军相关问题
大将军游戏截图诸葛亮 实乃古今第一奸臣
诸葛亮字孔明,耕农出生,自诩满腹经纶,刘备三顾而从。火烧博望坡时,大将夏侯敦,副将李典均全身而退,你不能说他临门一脚差水平,只能说他守得不错。火烧新野后,携民渡江,日行十余里,投靠孙权,你不能说他是狼狈逃窜,只能说是弃城而走,因为守得住夏侯敦,守不住。赵云单骑救主你不能说是诸葛亮的错,只能说是要体现子龙危难之处显身手的英雄表现。舌战群儒你不能说诸葛亮是深怕不同盟,只能说他随机应变,口若悬河;反间蒋干,计杀蔡张,苦肉,连环,纵火三江口你不能说不干诸葛亮的事,只能说这些小计谋让周郎去就够了;借东风你不能说是小说篡改正史,更不能说农民对天气的状况了解得比其他人更透彻,只能高声朗诵“若非孔明祭东风,安得成奇功”,三气周瑜你不能说诸葛亮背信弃义投机倒把,只能说公谨气量狭窄,技不如人。“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你不能说是罗贯中太自我,盲目塑造诸葛亮,只能说是苏东坡历史学得不好。入西川,平汉中,收益州你不能说是诸葛亮怂恿刘备弑兄自立,只能说天下有德者居之。关羽败走麦城你不能说是孔明安排欠妥,用人无方,只能说是云长骄矜自满,刚愎自用。张飞身死你不能说是孔明劝导不利,疏虞防范,只能感叹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类。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你不能说诸葛亮有心让刘备死,然后挟幼主居成都独揽大权;只能说陆公绩太狡猾,而且诸葛亮要守住大本营。白帝城托孤时,先主说:“君才十倍曹丕,若幼主可辅,则辅之,若不可辅,汝可自取。”诸葛亮大汗淋漓:“臣敢不殚精竭虑以尽人臣之道。”你不能说刘备慧眼识真,将孔明一军,逼他发誓,只能说诸葛亮心口如一,天日可表。刘备临死前托孤两人,令诸葛亮为丞相,领尚书事。令李严为大将军,掌内外军事。你不能说是刘备要平衡诸葛亮的权利,防范他拥兵自重,故意营造党争制衡孔明,只能说刘备怕诸葛亮一个人做不了太多的事,叫李严帮他。刘备死后,诸葛亮拥刘备棺椁自回成都,却把李严挡在涪陵,你不能说是诸葛亮先发制人,绊住了,不让他进入成都这个政治中心来分享军机大臣的权利。只能说曹操需要赵云和马超两员上将来守,只有李严能守东吴,虽然在安居平五路后与东吴已经通使修好。他在《出师表》中,先说了当前是危急存亡之秋,形势严峻,而后话锋一转道:“诚宜开张圣(德),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其中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一说,就把的“宫中”和他开府的“府中”归成了“俱为一体”,将皇帝的宫中等同于他的丞相府。然后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就进一步地明确要求刘禅把宫中的事体也要交给他“开府”后的幕府来管,不用宫中的管理机构来处理了。而如若刘禅不答应的话,那就是“内外异法”了,那么“陛下”你就有不“开张圣德”,不“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偏私”并且不“平明”的嫌疑。我相信在看见诸葛丞相罗列了这么多不答应之后会产生的罪状之后,刘禅大约是不敢不应的。这些话更象是一个上司在教训属下,那里是一个臣子对皇帝说的话,然而却是出自诸葛亮这样一个被后人推举为千古第一人臣,被称为“一身唯谨慎”的臣子之口,难道不奇怪么。只是诸葛亮觉得这样还不够,继要刘禅将宫中事体交给他的幕府处理后,诸葛亮又举荐了将军向宠“为督”,掌管京师的近卫军,说只要“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此前执掌皇室保卫的头领是刘备的心腹赵云,刘备以赵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在进成都后升为翊军将军,翊,卫也,依然是刘备的头号保镖统领。而此刻诸葛亮将其带走出征,换成了自己保荐的向宠,虽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是人尽其用,但是联系《出师表》的前后语义和当时形势,不能说一点都没有其他目的在内。“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此话又显有所指,只是到底是在说谁,我们现在却不得而知了,不过这也是拜公不设史官所赐。说起这个,我想以诸葛亮之“达于为政”,思维之周密和“杖二十以上亲决”的精细作风,应该是知道不置史官之害的。“国不置史”的举动所产生的最直接后果,是蜀亡以后作为蜀汉著名史学家谯周徒弟的陈寿,奉命修编三国史,但即使是在当时人修当时史的情况下,也惟有蜀书因为“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资料严重匮乏,许多著名和重要的人物无法单独作传,而导致仅仅只修了一卷而作罢(5)。倘若说在刘备手上是因为蜀汉初建无暇顾及的话,那么在刘禅当政后这么长的时间内,无论经济和政权稳固度都大大得到了提高,并且在拥有刘巴、秦宓、谯周、许靖等多名出色的文、史学人才情况下,作为自承汉朝正统的蜀汉朝廷依然“国不置史”,那就不太能以诸葛亮“犹有未周”这样简单的失误所能解释得通了,而要是从“行事多遗”这个角度去看,多少会更令人疑惑其“国不置史”的目的何在。除了对刘禅提出了这样一些不能不从的“建议”外,诸葛亮当然也不会忘记安排他北伐离开成都后朝中的人事问题。“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原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提出在他离开成都后,要后主“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的人选,无一例外的全部是荆楚集团的骨干,东州和益州人士一个也没出现。尤其是李严,作为这样一个和并列、“统内外军事”、官拜尚书令的托孤重臣,在北伐这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军国大事上未能有一点说话的机会,而在诸葛亮不在的情况下,也理应是由他来主持朝政的,然而在诸葛亮这份要求北伐、安排北伐之后朝中主持工作人选的表章中,连提都没提他,不管从那个角度而言,这都是不正常的。而诸葛亮所谓的“亲贤臣”,要刘禅亲信的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荆楚集团人士虽然的确都是贤臣,然换而言之,李严、费观、何宗、王谋(6)等人难道就不是贤臣了吗,而且他们或是托孤大臣或是位列九卿的官员,单就官阶论也要远高于这几位侍中、侍郎,不提他们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因此诸葛亮这样做绝非是偶然的。在诸葛亮的内心,他是始终将自己摆在一个凌驾于众人之上的位置上的,一直以为蜀汉在他“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7)。同时相信他也很清楚刘备安排李严和他共同辅佐刘禅的目的,是利用李严来制衡他。因此为了保证他对蜀汉政权的操控性,他是绝不会允许李严这样一个能在政治上对自己形成威胁的人,来进入权利中心和掌握军事实权的。所以他除了一直制止李严进入成都这个政治权利中心外,已经在开始北伐前又进一步地发动了削弱李严的实质性行动。孔明苦,愿以只手将天补!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劳耗!后人对前辈圣贤的话永远都是那么趋之若骛,并且世世代代入彀其中,这两句诗就是后人对诸葛亮和姜维的评价.其实谁都知道,他们两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北伐!我李开洋不是为了这个题目而写下这三篇,实在是对很多问题有感慨,同样是北伐,为什么人们对诸葛亮就那么悲天悯人,对姜维却是嗤之以鼻。只可惜些这两句诗的人早就往生了,不然我看他怎么解释。既然诸葛亮是主角,那就先不谈姜维的北伐,我们来看看诸葛亮的北伐都做了些什么。首次北伐前,诸葛亮用反间计贬了司马懿后,才敢出军。要知道,诸葛亮从来没有怕过谁,赤壁之战时,周瑜还在,诸葛亮尚且进退自如,这次北伐却要特意离间司马懿,足以证明孔明对仲达十分忌惮,知道凭自己的本事难以胜过他,不想为了自己的私人目的而送命。。什么私人目的?其实的重要目的要建立功勋,有了功勋才在朝廷中说的起话,因为之前他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战绩,赤壁之战他并无显赫的功绩,入主西川又是庞统和黄忠的功劳(庞统在落凤坡身死后,是由黄忠指挥全军作战),之后几乎全是败绩,失陇右,丢荆州,火烧联营几乎都和他扯的上关系,平定南方算不的多耀眼,因为在别人眼里,南蛮始终都是蛮族,谁去都能搞定,所以急切需要北伐来建立功勋,否则就招架不住李严这个掌内外军事的托孤大臣的攻击。而且一旦北伐,就可以凭丞相的权利,要求李严的部队跟随作战,这样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在军事上右大大的削弱了李严的力量。真是一举三得。在朝廷中,任何人都无法再与他抗衡了,因为可以借北伐为由,带走赵云,要知道赵云是翊军将军,相当与御林军队队长,皇帝的贴身保镖,在清朝就是九门提督,官职不大,责任重大,是刘备最信得过的人,阿斗唯一的依靠。带走赵云,就意味着完全掌握了阿斗,岂不是一举多得?所以北伐是完全有理由的。接下来是就是经典的六出祁山,细节就不写了,相信读者都看过,没看过也不会点开我的文章了。我只说几个重要环节。一,挥泪斩马谡;二,弹琴退仲达;三,遗计杀魏延。一。首次北伐失利的关键就在于失了街亭,究其原因,还不是诸葛亮信任他荆州集团的人,用了刘备所谓纸上谈兵,言过其实的马谡。其实刘备临死前早就知道马谡是荆州集团的人,一定会得到诸葛亮的中用,所以再三叮嘱,但诸葛亮置若罔闻,导致全军溃败。溃败之后怎么办,诸葛亮已经计划在心了,必须有人来为自己顶罪,否则怎么向朝中大臣交代,怎么去跟李严叫劲,所以成了最佳替罪羊。其实按照当时的军纪,马谡有罪,但罪不至死,就算非死不可,诸葛亮也能保他,大家别忘了法正犯罪之后,诸葛亮是怎么说的。马谡之所以必须死,就是因为诸葛亮必须拿他的头为自己的罪名开脱,用人选将的可是他本人,当时赵云,廖化,魏延,张疑,王平这些宿将都在,他却用了没有经验的马谡,他自己才是真正的失利元凶。当然嫁祸马谡还不够,他主动写奏章,贬自己为,照行丞相事,这说明了什么?太明显了,这个虚伪的家伙,完全不问别人的看法,自己说贬就贬,说右将军就右将军,说照行丞相事就照行丞相事,这叫贬吗?仅仅是每月少了点俸禄而已,权利一点都没变,而且右将军从某种意义上说,涉足到了军事上,他还拥有了正式的兵权,真是太狡诈了。二。经典的空城计。司马懿是何等样人物,诸葛亮都忌惮他了得,怎么会平白无故中了这样低级的计谋?老谋深算,岂不知诸葛亮手上大概还能调度多少兵?就算不知道,他当时拥有15万大军,围住了一座空城,如果是我用兵,我会有很多方法来处理;我可以先派5000军直接进城捉拿诸葛亮,如果有伏兵,我损失的也仅仅是5000兵而已,手上还有145000兵,足够跟孔明决战。要不就先退50000兵,离城十里下寨,剩下100000兵将城团团围住,也不进攻,倒要看你诸葛亮能弹到几时。说实话,司马懿可比我聪明太多太多,论用兵,我也不能和他相比,他完全有更多的方法来捉拿诸葛亮,但是没有,为什么?其实很简单,曹操还在的时候就曾说过: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患。所以曹氏家族对他是防范有加,不然也不会轻而易举就被离间了。这此被提拔上来,完全是因为诸葛亮北伐,魏国连连吃败仗,招架不住了,不得已而用他,结果他一上来就打退了诸葛亮,用行动告诉了,如果没有他司马懿,就没人打得过诸葛亮,魏国就要灭亡。这样一说就明白了,只要诸葛亮在,魏国就会给他兵权,重用他,一旦诸葛亮不在了,没有威胁了,魏国人就要对他落井下石,所以这此只好去受了,惹后人耻笑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如果破了诸葛亮,自己也就没有未来了,还是先放他一马,等有了实权,再杀他不迟。司马懿只是顾全自己的利益,完全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三。魏延其实是难得的奇才,武艺高超,智谋出众,领导力强,更重要的是,比五虎大将都命长。武艺高超自不必说,智谋出众也是不假,诸葛亮要是用了他的计谋,大军径出子午谷,别说陇右转手可得,也许连长安都打下来了,那时司马懿还被贬在家中。领导力强也可见一斑,韩玄斩黄忠时,文长一呼百诺,率领韩玄的部下夺了长沙城。也许你要说,魏延并没有娇人的战绩,不错,那时因为诸葛亮嫉妒贤能,不肯重用,从来都不让他立功。像关羽,张飞,赵云,都时刘备的心腹,他不敢打压,马超世代公候也拿他没辙,黄忠为人低调,再加上一把年纪,不理会他,所以只好把坏心眼招呼到魏延身上,因为魏延年轻,如果功劳太大,死后,就不好对付他,孔明料得的确远。一直都不让魏延立功,尽让他去诈败,要不就去阵前辱骂,如果魏延不忠心,老早就反了。要是我们这代人,在单位得不到重用,肯定跳槽没得说。但魏延没反,因为他忠心。他知道他不是为诸葛亮效力,而是为刘备,为汉朝效力。诸葛亮死后,将兵权交给名不见经传的杨仪,只因为杨仪是他荆州集团的人,当时姜维都在,跟他六出岐山,建功无数他都不理会,一心只经营他的党派,气不过,说:不能因为丞相死了就退兵,丞相死是私事,大军已经打到前方了,为他一人退兵是因私而废公。。。难道魏延说的没有道理?他只是希望能继续在前方打仗,因为大军出山很不容易,既然已经出来了,就不要轻易回去,不敢,因为他没有军事才能,他也不愿意将兵权交出来,于是诬陷魏延谋反,其实魏延一直没反,他只是想要兵权,拦住了诸葛亮的棺椁。死得再冤枉不过了。这一切都是诸葛亮的错。这个大奸臣最终五十多就死了,但还是给后辈留下了个好影响,本来该遗臭万年的,居然成了流芳百世,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心机。两个字——厉害!
本贴相关帖文
见过骂岳飞的 见过讽主席的看这个帖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军迷有话说|||经典军事|||环球风云|||老照片
||争议话题|||社会万象||男人情感||天天贴图||网友实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丑孔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