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6集团军特战旅陆航旅新兵有什么兵种

当前位置: >
13集团军陆航旅抢救28危重病人
责任编辑:liudanyan
浏览量:39255
  云南8月4日消息,8月4日7时29分,成都军区13集团军某陆航旅紧急抽调该旅驻滇外训任务分队2架运输直升机,克服雾大、能见度不足的困难,双机编队,密切协同,迅即飞赴昭通鲁甸灾区,8时38分到达灾区,执行灾情勘查、航线开辟、伤员转移、物资投送等任务。9时33分,4架直升机从成都起飞,冒雨飞往昭通救灾,截止发稿时已飞行7架次、7小时31分,转运危重病人28人,运送救灾人员10人,对重灾区龙头山进行勘察。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陆航旅开辟空中生命线-军事报道-凤凰视频-最具媒体品质的综合视频门户-凤凰网
将视频分享给站外好友,或嵌入到博客、论坛
选择成功,请使用ctrl+c进行复制当前位置: >
一名中国士兵的价值追求——第13集团军某陆航旅一级军士长芮银超的成长履历
文/周 锐 彭小明 贾 鹏 图/特约记者高效文
芮银超正在直升飞机底部排除燃油泵故障
&&& 在翱翔长空的战鹰里,看不到他的身影;在英姿飒爽的飞行员队伍里,没有他的名字。但在鲜为人知的角落里,他将人生最宝贵的25年全都献给了一个个“铁疙瘩”。&&& 与他同批入伍的战友,有的已是正团、副师职领导,有的成为地方企业高管;许多企业以数十万的年薪聘请他,但他依然睡着通铺、背着挎包、吃着大锅饭……&&& 翻开陆军第13集团军某陆航旅一级军士长芮银超的成长履历,每一页都能给人震撼、感动与鼓舞。&&&
一个坐标,他25年铆在幕后演绎非凡精彩
&&& 全身油污、头发花白、两手老茧,胳膊上满是星星点点的伤疤……当记者在机降场第一次看到芮银超时,很难将眼前这位满脸污垢的“邋遢”战士与官兵们口中的“兵王”结合在一起。&&& “特设累,一天到晚满身灰;特设苦,一年到头黑乎乎……”在陆航部队,很多战士在选择专业时,都不太愿意选择特设专业。而芮银超,一干就是25年。&&& 他将自己最初的梦想从当军官悄悄改成了当一名优秀的特设技师。&&& “干得再好也不过是个兵,你就没考虑转行?”很多人不解地问。&&& “要是人人都想着在前台露脸,幕后的工作谁来干?”芮银超快人快语。&&& 走近芮银超,发现他的工作枯燥得令人乏味:每天反复地检查直升机内外的30多项仪表设备,每次都要写上10多页的工作笔记。寒来暑往,让芮银超从风华正茂变成了满头华发,但他仍日复一日地提着工具箱奔忙于机翼之下,乐此不疲。
一种自信,他让外国专家记住了中国士兵的名字
&&& 这些飞机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买一架直升机的钱几天几夜都数不完……25年前,芮银超一边看着停机坪上的几架老旧直升机,一边听着老兵的介绍,心中无比的惆怅。&&& “我一定要‘拿下’这些铁疙瘩。”从那时起,这种意识就在芮银超的心底悄滋暗涨。他在日记本上写到:总有一天,世界最先进的直升机上,一定会写上“中国制造”的字样。&&& “一年站,两年看、三年围着转,四年磕磕绊,五年才玩得转。”对于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芮银超来说,电工学、高等数学、逻辑电路等业务知识都如同“天书”一般。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让芮银超犹如装上了马达的机器,充满了无穷的动力。&&& 十年磨剑,一朝亮剑。2002年10月,部队从俄罗斯引进了一种新型直升机。由于飞机还没正式交接,我方决定将试飞直升机分解拆散后运到西藏,由芮银超负责协助俄罗斯方面组装这架直升机。&&& 组装过程中,俄方专家一会让芮银超装尾掌,一会又让他装天线,接着又拿指示灯让他安装,他全都一一娴熟地安装完毕。“一个人把机械、特设、无线电的活儿全都干了,而且没有丝毫差错,他到底是干什么的?”俄方专家好奇地发问。当翻译告诉他们,这个小伙子只是一名普通士兵时,他们全都惊呆了。&&& 这些年,芮银超不止一次在技术上向外国专家“叫板”。每一次,他都以精湛的技艺让外国专家记住了一名中国士兵的名字——芮银超。&&& “只有驾驭并超越国外的技术,我们才能甩掉依赖的包袱,最终拥有自己的先进技术。”芮银超并不仅仅满足于掌握国外的现行技术,而是广泛涉猎世界直升机顶尖技术,并暗自琢磨着设计比国外技术更先进的直升机。&&& 如今,芮银超所在部队从最初的9架直升机已列装百余架战机,从以前的单一机型变成现在的多种机型,从核心技术完全依赖国外进口到如今的独立自主研发。前两年,他所在的部队也由陆航团扩编为陆航旅……25年,芮银超最初翘首以盼的梦想全部变成了现实。&&&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杂志)
版权所有:中国双拥杂志社
技术支持:民政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某陆航旅赴芦山运送救灾物资
当前位置: >> >>
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某陆航旅赴芦山运送救灾物资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日 07时03分   来源:新华社
【E-mail推荐
    战鹰冲锋破天浪
——亲历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某陆航旅赴芦山运送救灾物资 
    新华社成都4月22日电(蔡晖、王经国、丁一) 芦山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某陆航旅迅速驰援灾区,为灾区运送了大批救灾物资和救援人员,同时将灾区危重伤员及时后送。22日下午,记者跟随这个旅的直升机赶赴芦山灾区运送救灾物资。
    16时30分,记者来到停机坪。官兵们正在紧张地将棉被、帐篷、食品等救灾物资搬到直升机上,飞行驾驶员、领航员等工作人员早已就位,等待起飞命令。
    由于灾情严重,许多通往灾区的道路都被阻断。尽快将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运进灾区,将伤员运出灾区,成为陆航旅最为紧迫的任务。
    此时,天空有些云雾。“这不影响飞行。”机长多么秀说。
    16时45分,随着塔台下达起飞的命令。直升机腾空而起,向着西南方向——芦山县飞去。
    机舱内,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说话必须要把嘴贴到对方的耳旁,扯着嗓子喊才行。
    领航员梁凯手持地图在不停地标注着,并不时查看地形和导航系统确定飞行航线。
    驾驶室内,副驾驶员张尚年头戴耳机,手握方向盘,双目注视着前进的方向。
    今年28岁的张尚年本来定于20日举办婚礼。当得知芦山发生7.0级地震,他毅然决定取消婚礼,紧急赶回部队,参加救援任务。
    直升机很快就将城市远远地甩在后面。连绵起伏的山脉越来越近,越来越大。
    天变得越来越阴,云层越来越厚,透过机舱的舷窗,记者看到,山脉被浪花般的云雾包裹得时隐时现,很难判断山的高度。
    17时30分,直升机冲进一片云层。霎时,四周一片白茫茫,什么都看不到。记者心里一紧。这些在平时让人感到很美的白云此时带来的却是一种恐慌,心里总感觉有点没着没落。
    “提升高度。”多么秀当机立断。
    张尚年迅速将直升机向上拉升。
    “由于雾气较多,前方情况无法判明,必须要尽快采取应对措施,否则后果很严重。”多么秀说。
    有着30多年飞行经验的多么秀是陆航旅资深飞行员,曾参与汶川抗震救灾等多项重大任务。目前他还兼任旅飞行技术检查主任。
    灾区多山、多雨、多雾,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对于飞行员操纵技术要求很高。多么秀说,许多灾区地处两山间,空间狭窄,顺风速度大,而两山间还有横拉的高压线,直升机很难着陆。“可以说每一次执行运送任务都是一次挑战。”
    直升机迅速升至2400多米跃出云层。天空一下又重新进入记者的视野,悬着的心稍稍有些回落。
    17时43分,直升机驶临芦山县上空。从机上俯眺,可以看到,县城内搭建了一排排蓝色救灾帐篷,一辆辆装满救援物资的车辆在路上行驶。
    17时45分,直升机降落在一个学校的操场上。地面人员迅速将救援物资搬运下来。
    30分钟后,直升机再次升起,接着执行下一项救援任务。
    据陆航旅统计的结果显示,截至20时,陆航旅22日共出动飞机9架,飞行36架次,运送救援人员89人,各类救灾物资9.7吨、后送危重伤员13名。
 相关链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责任编辑: 黄林昊13集团军陆航旅芮银超:守护战鹰的士兵
08:46 &&来源:央广军事&&&&
&&&&  央广网北京2月5日消息(记者孙杰 银军)隆冬时节,13集团军陆航旅参加成都军区组织的开训演练,就在开训前一天的飞行训练中,编队飞行的领头机发生了故障,指挥部给芮银超下了死命令:第二天早上7点前必须排除!
  陆航旅副旅长罗友相说,芮银超冲进驾驶舱奋战整整一个通宵,排除了故障。他排除的500多起故障中,无不关系到演习的成败,关系飞行员的生命。
  在机降场记者见到肩扛我军士兵最高军衔――一级军士长的芮银超,他全身油污、两手老茧,胳膊上满是伤疤。他指着不远处的黑鹰直升机告诉我们,那是他维护的第一批战鹰。
  芮银超说,美军的军事代表团到中国,首先指名道姓要到陆航团来,就要看黑鹰,看中国是怎么保养的,30年了到现在还在服役,还在用,还保养这么好!
  2000年5月,单位进口了6架直升机,其中4架自动驾驶仪出现了故障。先后有2批外国专家都束手无策,称可能是机件耦合问题,没办法修理。
  副大队长李欣说,会议间隙,芮银超大胆地举手,他怀疑是液压舵机出了问题,更换以后飞机成功安全起飞了!外国专家无不竖起大拇指说,中国芮,牛!
  芮银超先后维护过6种机型,安全保障飞行2000多场次,从风华正茂到满头青丝,旅政委文银川告诉我们,入伍25年芮银超有23个春节在部队度过,今年春节他依旧坚守在这方圆一平方公里的起降场上。
责编:刘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6集团军特战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