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宰相犀首公孙衍衍简介 犀首公孙衍衍怎么死的

  徐州相王  马陵之战后,魏国已经沦为二流国家,曾经的辉煌再也无法重现!但魏惠王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日日夜夜想的就是一件事,为太子申报仇,攻打齐国!但也正是由于魏惠王对仇恨的坚持,一个新的时代就要开启——合纵连横时代!魏惠王喜欢做主角,以前魏国强盛,他可以做主角;如今魏国衰落了,他仍然是主角。  关于这件事,要从一次对话说起——魏惠王与惠施的对话!  魏惠王总怀着仇恨,也许是因为仇恨憋在心里也很难受,他也不像越王勾践有忍的优秀品质。有一天,他就把心里的秘密告诉了惠施。因为惠施是魏相,告诉他也是应该的。  魏惠王说:“寡人与齐国仇深似海,至死也不能忘记!我经常想倾魏国之力狂扁齐国一顿,你觉得怎么样?”  惠施很明白,依目前魏国的实力,能不被人殴就不错了,但想着殴打人家,痴心妄想!  但惠施可以这样想,却不能这样说。你既然做了人家的丞相,自然要有个主意才行。于是,他为魏惠王出了一个主意,正是这个主意,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个舌头长的好的家伙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成就无与伦比的事业。  惠施是什么人?他给魏惠王出了什么主意?  惠施,又称惠子。一般来说,能被称为什么子,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惠施的确如此,他是哲学家。一般来说,哲学家喜欢在河边、在小树林,或者躲在书房里思考问题。但惠施不同,他十分热衷于政治。有一天,他来到了魏国。  初来乍到,惠施便极不安分,到处问东问西,指指点点,见人就套近乎。  有些人对此十分反感,其中一个就是白圭。惠施笑脸而来,他送了一个冷屁股。  惠施走后,白圭对魏惠王说:“新媳妇初到人家,应该矜持,烟视媚行。这个惠施来了不到半天,就叽叽喳喳、指指划划,真是太讨厌了!”  白圭,经济学家,就是商人,现在是企业家。但白圭不同于一般的商人,他在用孙子兵法经商。不然,魏惠王也不会请他来治国。  但魏惠王没有听白圭的,听到白圭的抱怨,魏惠王觉得他是在嫉妒,不就是人家比你强嘛。嫉妒是人之常情,人不会怪你的。于是,他留下了惠施,帮助他治理国家。后来,两人越来越投机,魏惠王就让他做了相国。  听到魏惠王要向齐国复仇,惠施说:“不行。你先与赵国闹矛盾,此后又和齐国发生战争。结果战败,搞得魏国兵力不足。又要拿出家底攻打齐国,这算什么!不如你装孙子去朝见齐国,楚王一定会很生气。大王再派人到两国暗中挑拔离间,那么楚国一定会攻打齐国。那时,让装备精良的楚国攻打齐国,齐国一定会被楚国拿下!”  惠施这个策略可以说是为魏国量身定做的,齐、楚两国为了虚无缥缈的名声去争斗,魏国不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坐收渔人之利!好计谋!为什么这个计谋一定能成功?连孔子也说唯有名与器不可借与别人,可见名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的地位!  惠施哪里是什么哲学家,分明是阴谋家!  魏惠王听从了他的建议,打算向齐威王装孙子。但就算你向齐国示好,齐国也未必答理你。这个也不用担心,惠施早想好了,他找到了齐威王的弟弟田婴,向他传达了魏惠王的诚意,态度十分的诚恳。  田婴会听他的吗?答案是肯定的,田婴巴不得魏国人来求他呢。田婴是一个喜欢表现的人,一个爱面子的人。听到魏国来找自己,感觉太有面子了。况且,如果不答应惠施,惠施肯定会再找其他人。这个好事怎么能落在别人身上呢?  然而,却有一个人却说不,他叫张丑,田婴的门客。张丑名字虽不好,但智谋绝对过人。真不明白,他老跟着田婴干嘛,浪费人才。  张丑己经看出其中暗藏杀机,说:“假如齐国没有战胜魏国而得到朝见的礼遇,我们与魏联合就可以拿下楚国,这算得上是政治上的大胜。如今,齐国战胜魏国,灭了十万魏军,杀了太子申,将一个万乘之国臣服,俯视着秦、楚,这是超级暴力啊。况且楚王这个人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打仗,更好名声。最终成为齐国祸害的,一定是楚国!”  他分析的很有理,但田婴是不会听他的!人家惠施一片诚意,不要胡思乱想。终于,他将魏惠王介绍给了齐威王,极力磋合这件事。  齐威王终于见到了魏惠王,他不是遗使气指的魏惠王,也不是盛气凌人的魏惠王,而是一个身穿囚服、赤脚而行,两鬓苍苍的一个老人。  多么和蔼可亲的老人!我竟然杀了人家的儿子,让人家晚年还要遭受丧子之痛,真是太不应该了。  魏惠王面露微笑,这一切都是我心甘情愿做的。什么国仇家恨,好像那些事从来也没有发生。他还一个劲吹捧齐威王,多么英明的齐王,跟你做对,实在是不应该!  齐威王如在云端!  成功了,惠施决定推出自己的终极计划:徐州相王。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领韩国等一些小国到徐州(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觉得齐国自己称王也怪不好意思的,硬拉着魏惠王一起称王,史称“徐州相王”。  看到两国在徐州搞东搞西,搞得乌烟障气,楚威王的肺都要爆了!当然了,生气的不止楚威王,秦惠王、赵肃侯也非常不爽,但真正行动起来的只有楚威王!
楼主发言:13次 发图:0张
  楚威王感觉被忽略的,被忽略的感受是不好的,何况人家是楚威王!一个把越国打得满地找牙的楚威王!一个拥有五千里楚国的楚威王!  楚威王决定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楚国的存在!武力是他选择的方式!  齐楚必有一战,即使没有魏国的挑拔,这一战也在所难免。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霸主只有一个!自从魏国的霸主地位被掀翻,大家都等着新一代霸主出现!  其实,也有一些人隐隐约约看出徐州相王暗藏杀机。但很多人也因为徐州相王获利,比如田婴,由于他表现出色,给齐威王戴了高帽,终于坐上了齐相。  齐威王的虚荣心也得到满足。称王,对于普通人没有感觉。但想一想,袁世凯为什么一心做皇帝,不做总统。这种事对于某些人太有吸引力了。  如果不是因为徐州相王,我们只能称齐威王为齐威侯了。这就是区别。  关于称王,也有人反对,这个人就是齐国的匡章。此时的匡章还没有多少名气,但不久后,他将成为齐国最重要的将军。  匡章也是田氏,因为封地在匡,所以才叫匡章。  匡章的母亲叫阿启,是个知识女性,特别喜欢儒家学说,所以就教匡章儒学。看到老婆那么有见识,匡章的父亲田鲔又嫉又恨,男性的霸权主义使他无法容忍这一切,尤其是抢了他的教育权的老婆。  “不要再毁我儿子,否则,我灭了你!”  阿启依然故我,田鲔再也受不了了,杀了阿启,并把她埋在马栈之下!这就是不听我的话下场!  匡章难受极了,于是离家出走。田鲔不肯罢休,又把他抓了回来。  匡章不吃不喝,只是不停地哭泣。田鲔没有了办法,索性将他送往首都临淄深造。  匡章再也没有回过家,直到父亲去世。因此,匡章也被认为是最不孝的人,整个齐国都这样认为,只有孟子不这样认为。  匡章的学问不错,还混到齐威王手下做官,还有资格参加徐州相会,还可以质问惠施。  匡章说:“根据你的理论,是去尊,如今你又要别人称王,你怎么解释?”  惠施的确有这种理论,所谓山与泽平,即高山和深渊同等高度,所以推论就是地位没有高低之分,尊与卑也是没有区别的,所以要去尊了。  惠施的这一套很多人都信,比如魏惠王,还要把魏王的位子禅让给他呢?  面对匡章的质问,惠施早有准备,他说:“现在有个人,要打爱子的脑袋,但可以用石头代替脑袋。”  匡章说:“怎么着,你要用石头代替吗?”  惠施说:“那当然了,我选择用石头代替。因为脑袋是重要的,石头是不重要的。用不重要的代替重要的,不好吗?”  匡章说:“现在齐王之所以用兵不休,攻伐不断,到底为什么?”  惠施说:“大的说他想称王,次的说他想称霸。如今我用称王的方式,就能让老百姓多活几年,就是用石头代替脑袋啊!有什么不对?”  惠施又讲了一通道理,终于把匡章忽悠过去了。  惠施一直主张泛爱,谁知道惠老头也会搞阴谋啊。  当时,不知有多少人被他这样糊弄过去的!看来,大学者也不可轻信!  果然惠施达到了预期目标,楚、齐果然大战,地点就在徐州,所以又称徐州之役。  田婴推荐任用申缚做主帅,楚威王放心了,因为此时田忌在楚国,他说齐国将领就数申缚最没用了,楚国只需出兵五万就能将他拿下。如果田眄做主帅那就麻烦了,就算楚威王亲征,楚国倾巢而动,最多打个平手。这个田眄估计就是田盼。  楚国果然大胜,楚威王并没有满足,他将满腔怒火发在田婴。  都是你小子搞得鬼!  田婴有苦说不出,毕竟他是徐州相王的发起者,而且获益最大,做了齐相。楚威王不找你麻烦找谁?  楚威王挟战胜之成,让齐国驱逐田婴。田婴郁闷了。  这时,张丑再次站出来,他要出使楚国,说服楚威王改变主意。应该怎么说呢?  张丑说:“你知道楚国为什么会胜利吗?因为齐国不用田盼。田盼对齐国有功,老百姓喜欢在他手下干活。但田婴和他关系不好,才用了申缚。申缚不行,所以你才胜了他。如今你把田婴赶跑,田盼必然得到重用,重整旗鼓再和楚国交战,你肯定会很麻烦。”  说的好,连我也被说服了,更何况是楚威王。楚威王于是再也不提这件事。  徐州之战,齐、楚大打出手。魏国应该站在哪一边,毕竟,魏国是这件事的幕后黑手。这时,一个人来到魏惠王面前,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此人就是公孙衍。公孙衍武将出身,曾做过犀首这个职位,所以又称犀首。  公孙衍这时没多大名气,但不久,他将大红大紫,佩五国相印,成为战国最厉害的人物之一。  公孙衍说:“为什么不表面上和齐国结盟,暗中与楚国结交?两国都仗着有魏国的支持,必定大战。如果齐胜楚,魏国就同齐国一起攻打楚国,楚国方城之外的地方就是魏国的了;如果楚胜齐,魏国就同楚国一起攻打齐国,那么,太子的大仇也得报了。”  魏惠王就是这么想的。为了表达魏国的诚意,魏国还送了一个人质,叫董庆。这董庆不知是何许人,还是和谁有仇,居然被这样扔出去了。  徐州之役,齐国大败,魏国按兵不动。  田婴很生气,打算把人质干掉。  董庆吓得要死,幸好,有人为他说情,这个人叫旰夷。  旰夷对田婴说:“楚国战胜齐国,之所以不敢深入齐国,就是怕魏国偷袭它的侧后。如果你杀了董庆,那就是告诉楚国,齐国和魏国决裂了。而且,魏国见杀了人质,一怒之下,与楚国联合,齐国就危险了。所以,不但不能杀董庆,还要给他更高的待遇,让楚国产生怀疑。”  董庆不但没死,还得到更高级的礼遇。看来,有个口才好的朋友真的不错。  徐州之战后,公孙衍就去了秦国。至于他为什么秦国,还真不清楚。估计是上次他给魏惠王出主意,魏惠王觉得他口才挺不错,脑子也好使,就派他到秦国挑拔离间。  如果是这样的话,魏惠王要打碎了牙往自己肚子里咽了。因为这公孙衍与韩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言之,他是亲韩的。  到了秦国,公孙衍还是很受欢迎的,秦惠王给了他大良造的官衔,秦国最高的官衔,商鞅曾经享受过这一殊荣。不知道秦国为什么送给他这个职位?  公孙衍似乎很感动,立刻落实到行动。什么行动?进攻魏国。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持续进攻魏国,并在一场大战中,与老乡魏章联手大败魏将龙贾,获得斩首八万的战绩。此后,魏国再也没有实力防守河西了。  公孙衍凭借这样的功劳,自以为可以在秦国站稳脚跟,但是,他错了。  一个小人物的到来将使他失去一切,这个人就是张仪。不久的将来,这个名字将响彻六国,无数人为之发抖。
  张仪的奋斗  在公孙衍风光无限的时候,张仪还在忙着找工作。他对工作有一个要求,就是这个工作一定要能发挥他的特长——口才。这样的工作不多,所以他一直找不到。  张仪的出身还是不错的,他爷爷的爷爷的……或许是魏国国君的小儿子。虽然到他这一代什么也没有了,但他却坚信,自己一定会重振先辈的辉煌。  有一年,他来到楚国国都郢。楚国是当时地盘最大的国家,郢都也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和所有大城市一样,郢都的物价很高很高。如果没有相当的收入来源,最好马上离开。但张仪不想离开,他想在这里找份工作,可惜的是,他什么才能也没有。那么,身无长物的张仪死赖在这里,到底想干什么?据张仪自己说,他有一个舌头。于是他就在这里没皮没脸的游来游去。有一天,楚国令尹有一个宴会,张仪也来混饭吃。不巧的是,宴会中楚国令尹的一块玉璧(据说是和氏璧)丢了。于是,大家一致怀疑是张仪偷的,理由就是张仪这个人平时没皮没脸,道德修行差,所以一定是他偷的。  什么逻辑啊!这个时候,作为一代辩士,口才专家,这个时候应该滔滔不绝为自己辩解才对,说得大家心服口服才是。但张仪的表现令人失望,只是一个劲地不承认,丝毫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有风范。  于是,张仪被按在了地上,打屁屁。打屁屁的重点并不在于打,而是羞辱。就象阿Q那样,被扭住辫子,夹住脑袋,往墙上撞几下。受到如此待遇的张仪依然不认,于是只好把他给放了。  回到家中的张仪,还要继续遭受到张夫人的奚落。  “如果你不读书,不去什么游说,会有今天的羞辱吗?”  张仪冲着老婆做一个鬼脸,说:“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张夫人惊愕了,什么意思?“在。”  张仪说:“那就够了。”  好听的说张仪是很乐观,难听的说是他脸皮太厚了。  永远不要放弃,也许有一天你就会时来运转,关键是不要放弃。终于,这一天,不期而至。  这天,他准备去西边秦国碰碰运气,路过东周。此时周朝也闹分裂了,分成东周和西周,张仪见到了东周的昭文君。  有人对东周的昭文君说:“张仪这个人,不但是魏国国君的后代,而且还很有才华,很难得到路过东周,您一定要好好招待他哦。”此时,大家尚一致认为张仪是个没皮没脸的人,怎么就变得有才华了,怀疑这个家伙是不是被张仪买通了。昭文君信以为真,盛情款待张仪。  “如果在秦国那边不行,一定记得还回到这里,我们随时欢迎你哦。”如果张仪真的潦倒而回,估计昭文君才懒得理他呢。  昭文君很够意思,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临别之时,送了很多礼物给张仪。张仪那个感动啊,对着昭文君一拜再拜,这辈子也不会忘记您的大恩大德。据说后来张仪发迹之后,真的报答昭文君了,搞得昭文君很有面子。  在秦国,其实也有很多魏国人。比如公孙衍,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还有魏章,就是被商鞅绑架来的那个公子昂。更重要的是,秦惠王的王后也是魏国人。似乎在秦国,存在一个魏国帮。秦、魏两国虽然有仇,但秦人对魏人还是相当崇拜的,魏人简直就是知识和才能的化身,再加上商鞅的变法特别不注重文化教育,把秦人都变成铁血战士,因此有文化的人就特别匮乏。秦国国君在选老婆时,特别喜欢找魏国女人。秦孝公的老婆是魏人,秦惠王的老婆婆也是魏人,后来的秦武王的老婆也是魏人。至于其他国家的女人,也只有做小老婆的份了。  张仪决定利用这些资源。长袖善舞,有钱的张仪现在真是如鱼得水,仿佛换了一个人一样。没过多久,他就和秦国上下打成了一片。终于有一天,他见到了秦惠王,并且和秦惠王打得火热。  张仪渐渐站稳了脚跟,于是,他将枪口对准了一个人,就是公孙衍。  公孙衍是魏国人,张仪也是魏国人。公孙衍是魏国阴晋人,张仪是魏故都安邑人。此时阴晋已经属于秦国,这件事是公孙衍做的。两人也算是老乡。张仪之所以瞄准公孙衍,原因不是因为其他的,就是因为两人是同行,而且政见不同。张仪虽然不是什么和平主义者,但他却不想秦、魏发生战争。  也不知用了什么心计,公孙衍被迫离开了秦国。公孙衍很生气,公孙衍为了得到这个大良造的职位,不知费了多少心血,连公孙衍的老家阴晋都是他送给秦国的。现在,他却要打包滚蛋,让他怎么能不生气呢?  老乡见老乡,背后插一枪。张仪,这梁子结下了。这是公孙衍下定了决心,张仪,你就是我一生的敌人!  对于公孙衍的做法,张仪显得很无奈,这是秦惠王的决定,你怎么能怪我?况且,大良造这个位子也不适合你,就是武将,还是回去做你的老本行吧!  公孙衍带着一肚子火离开了秦国,难道我会不如这个张仪!等着吧,我不会让你舒舒服服地坐在这个位子的!
  公孙衍虽然离开了,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说的再好也不顶用,要想在秦国站稳脚跟,必须亮出点真本事才行!  很快,机会来了。而且,这次机会还是公孙衍送给来的。  公孙衍来到魏国,又做回了武将的老本行。公孙衍率领魏军和楚国火拼起来,就是陉山之战。魏、楚大战,关秦国什么事啊?这算什么机会?是啊,对于别人来说,这不算什么。在没有机会里创造机会,再抓住机会,这就是能力!  张仪对秦惠王说:“不如让秦国支持魏国,使魏国强硬。如果魏国胜了,国力大损,必然还要听秦国的,一定会把西河之外的土地送给秦国;如果魏国战败,它也没有实力守住这些地方,大王可以轻而易举夺过来。”  秦惠王一听,这主意不错。他听从张仪的建议,又让秦国再支援魏国一万人,几百辆战车。为了表示秦国的诚意,张仪亲自来到魏国,游说魏惠王,向他阐述秦国领导人的友谊以及攻打楚国的必要性。收到秦国的援助,又有秦国做靠山,没有了后顾之忧,魏惠王兴奋地和楚国进行大火拼。  张仪的确很有预见性,战争的结局是,陉山之战,公孙衍率领的魏军打败了楚威王,魏国也因此精疲力竭,无力防守河西之外,只好把它当作礼物送给秦国。  楚威王晚节不保,没多久就死了,估计是气死的。楚怀王继位,楚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面对强大起来的秦国,楚怀王很快将成为魏惠王第二。  经过这件事,秦惠王对张仪佩服得五体投地,不用一兵一卒,只要动动嘴皮子,就能带来这么大的收入。张仪,真有你的,你做秦相我放心!  张仪是一个最能看到人性弱点的人。对于张仪来说,无论你立多大功,为秦国说来多少土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秦惠王来说,所谓土地,不过是地图上一片两片而己。多一块地少一块,有什么关系,反正这些地方他到死也不会光临的。  那么,秦惠王最想要的是什么?对于一个乞丐,他的理想可能是吃上一碗肉丝面;对于一个乡长,他的理想可能是做县长。但秦惠王不是乞丐,也不是乡长,那么他的理想是什么呢?很明显,追求进步,更上一层楼!  秦惠王己经三十多岁了,这是男人虚荣心急剧膨胀的年龄。  张仪发现,一说到王、称王、徐州相王之类的话题,秦惠王两眼开始放光,滔滔不绝起来。人家齐、魏都称王了,难道我们秦国就不佩做个王吗?  不就是称王,一个称呼而己,用得了那么激动吗?  既然你喜欢,那我就帮你弄一个。  于是,在张仪的安排下,秦惠王在龙门会见秦国民众。龙门,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地方。当秦惠王突然出现在会场,向大家招手致意时,数万人齐声高呼:秦君称王!秦君称王!  场面极其热烈。  但秦惠王仍然不高兴,称王这种事是得到别国同意才好。在自己家里搞来搞去,有什么意思!  万一别国不同意,岂不很丢脸?  原来如此!是我考虑不周。张仪很快出炉了新方案,就是把魏惠王,韩宣王拉过来,让他们两人一同推举秦惠王为王。为此,张仪还送给了魏国两块土地,就是秦国不久前从魏国夺取的。为了称王,秦惠王还是挺大方的。  这些年,魏惠王一直在装孙子,听说有这好事,屁颠屁颠就跑来了。  为了称王,秦惠王还是挺大方的。秦惠王终于称王了。为了表示谢意,秦国也承认韩、魏两国的王。  这件事做的很好,秦惠王对张仪更加刮目相看了。张仪在秦国的地位彻底牢固了,秦国也成为张仪的根据地。很多想到秦国发展的口才专家也只好另谋出路了。
  五国相王  看到张仪在秦国搞得轰轰烈烈,公孙衍又有主意了。称王这个题材,真是太能做文章了。公孙衍也想利用这个题材。  那么要怎么做呢?公孙衍数一数,现在没有称王的大国只有燕、赵、中山、宋等国了。公孙衍于是向这些国家发出邀请函,想要称王的国君,快来报名吧。没过久,燕、赵、中山都来报名了。再加上已经称王的韩、魏两国出面主持,居然凑合了五个国家。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不但场面大,热闹,而且大家互相承认,还能增进感情交流。比张仪的那种硬逼着别的国家来尊你为王,的确文明多了。  面对这一股歪风邪气,秦惠王很不高兴,本来以为称王是很尊贵、严肃的一件事,没想到这一群跳梁的家伙也来称王,真是岂有此理!气死我也。秦惠王打算修理一下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张仪劝住了他,不用我们费一兵一卒,自然有人会收拾他们的,因为齐威王、楚怀王也很生气,他们的心情和你是一样的,我们只需放一把火,然后隔岸观火就行了。  张仪紧急召集齐、楚两国,举行高峰会谈。会上,张仪强烈遣责五国不负责任、不计后果、妄自尊大的行为,并呼吁齐、楚两国立刻行动起来,刹住这一股歪风邪气,还人间以正气。  新上任的楚怀王和老牌君主齐威王的怒火被点燃了,这帮人也敢称王,成何体统!  这件事,魏国是主谋,楚国决定教训魏国一下,于是楚、魏在襄陵大战,楚国大胜魏国,不但报了他老爹陉山之战的一箭之仇,而且凭借这次胜利,楚国的地位如日中天。  齐威王则盯上了中山国,此时的齐威王终于明白当年楚威王的感受了。  这中山国最多只有我齐国一个郡县那么大,给我提鞋都不够资格,居然也敢称王,还有天理吗?不行,决不允许这种事发生。看来,很有必要修理它一下。于是,齐威王通知燕、赵两国说:“寡人觉得和中山国并列为王是耻辱,欢迎两国加入我们,废了中山王。”  中山王很郁闷,五国一同称王,你单单盯着我干嘛。这是霸权主义啊!  眼见国家有覆灭的危险,中山王依然还要称王。名利这玩意儿,真是害人非浅。怪不得惠施、张仪、公孙衍都喜欢拿这玩意儿做文章。  中山王叫来了自己的谋士张登,他不是中山最大的官员,却是最有才能的人。  中山王说:“中山有灭亡的危险,除你之外,再没有人能救得了啦。”  张登说:“不用担心,给我准备车和钱,我去见一见田婴。”  这么棘手的事,在张登眼里似乎只是小菜一碟。他真的能办到吗?怎么说,我看挺麻烦的。  张登来到齐国,找到了田婴。当然,少不了送点礼物。  张登说:“我听说你要废了中山王的称谓,还要联合赵、魏攻打中山,这事你做错了。”  本来是齐威王不满意,要废中山王,怎么张登说成是田婴呢?拍马屁,故意抬高田婴!  张登继续分析说:“以中山这样的小王,哪里经得住三国围攻!就算让中山再多废几次王,它也只能听从。那么中山恐惧,一定会为赵、魏废除王的称谓,然后投入赵、魏的怀抱。这样的话,你是在为赵、魏驱羊呢,对齐国没有好处啊。那里比得上既让中山废王,又让中山投靠齐国呢?”  田婴觉得有理,既让中山废王,又拉拢了中山,好。  “怎么办?”  张登第一步成功,终于抛出自己的方案说:“不如现在你召见中山国君,举行会谈承诺中山为王,中山国一定很高兴,并且和赵、魏绝交。赵、魏一定会攻打中山,中山形势危险时你再站出来遣责。那时中山很害怕,一定会为你废王并且投入齐国的怀抱。中山担心亡国,是你废了它的王却保存了它的国家,这难道不比为赵、魏驱羊强多了。”  田婴听了很满意,马上同意了。  这时,谋士张丑又站出来。虽然田婴也不怎么听他的,但他还是要说。因为他对来人太了解了,于是,他断定,其中必有阴谋。连惠施的徐州相王的阴谋他都看得出门道,何况是张登这种小虾米!  张丑说:“不行。我听说,有着相同欲望的人一定彼此仇恨,有着相同忧患的人一定彼此相亲。现在是五国相互称王,只有背靠大海的齐国不同意。这是大家都想称王,只担心齐国啊。假如现在召见中山,与中山相会承诺中山为王,这是抢了五国的生意为齐国谋利。得到中山就会阻塞其他四国,四国心寒,必定抢先承认中山与中山亲近,那时你将独自面对中山,还要失去四国。况且,张登这个人,就喜欢用一些比较阴暗秘密的招式,千万不可相信此人!”  田婴哪里肯听,说不定张登送的礼物什么首饰土特产他己经送给自己的小老婆,现在反悔,难道让他从小老婆要回东西,还给张登?  张登圆满出使齐国的任务,最终谜底揭晓。  张登对赵、魏两国说:“大事不好了,齐国要攻打河东啦!怎么知道的?齐国本来觉得和中山并列为王是羞辱,现在召见中山,与中山相会并许诺中王为王,就是要借用中山的军队。哪里比得上两国先与中山相会承认中山王,来防止中山与齐相会!”  赵、魏马上许诺,果然与中山相会,不但承认中山王,而且还结成了盟友。  经过这一番折腾,中山称王终于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齐国也没有了办法。  五国相王也算成功,公孙衍凭此达到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峰。  五国相王是张仪与公孙衍的再次交锋,张仪与公孙衍打成平手。张仪不费一兵一卒,仅靠一次峰会,就凭一张嘴,就说服了齐、楚两国对五国相王进行破坏,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也可以接受。
  五国相王,让张仪看到了公孙衍巨大能量,任由这个人在魏国胡搞,总有一天会出事。于是,他决心亲自到魏国,说服魏惠王,结成秦魏联盟,顺便把公孙衍赶跑。  他的第一步就做上魏相。身为一介布衣,怎么才算是成功!做丞相,不对,很多人都可以做到。起码要做两国的丞相才算成功!  张仪运气真好,来到魏国不久,公孙衍就犯错了,就是率领魏军攻打齐国,而且还打败了。  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令人刻骨铭心,一种是爱,另一种是仇恨。  魏惠王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年轻聪明帅气的儿子,而他却被齐国人杀了。虽然魏惠王己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但他仍然放不下。  公孙衍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想为魏惠王完成心愿,但不幸的是,他不但没能打败齐国,还被齐国人一顿狂扁。  这时,张仪看到了机会,对魏惠王说:“不听我的,现在国家危险了吧。”  说不定齐国有什么报复行动呢?怎么办?  魏惠王很聪明地让张仪做了魏相。张仪,我早就看好你了,你最有能力了,有什么事,你来处理吧。  张仪做了秦相,又做魏相,对于一介布衣,还有什么比此更荣耀的呢?  张仪很高兴,魏国的危情也被他轻松化解。他主动联络齐威王,打算来个秦魏齐连横。  公孙衍很紧张,齐、魏又要好上了,我刚打过齐国,齐威王会不会找我的麻烦?公孙衍不禁陷入沉思。  小心!他一沉思,就立即准备好了一个诡计。  张仪来到了卫国,准备经过卫国去齐国游说齐威王。  公孙衍也尾随而来,对卫国国君说:“我跟张仪并没有私人恩怨,只是各为其主而己,你一定要帮我说情。”  卫君欣然应允,带公孙衍见了张仪。于是,三人喝酒聊天,公孙衍还亲自敬酒,贺寿,态度很端正,十分有诚意。张仪很高兴,真是相逢一笑泯恩仇。  第二天,张仪去齐国,公孙衍一大早来送行。  两人边走边聊,一直走到了齐国边界。张仪想,公孙衍真是太够意思了。  齐威王知道了,开始多疑了。公孙衍是我的仇人,你张仪和他走那么近,想干什么!是不是要算计我的齐国?  既然齐威王抱着这个心理,张仪这次注定只能在齐国白费口舌了,无论他说什么,齐威王都是两个字:不信。  张仪悻悻地回到魏国,齐威王这个猪头,看来只能放弃连横齐国了。不但不要齐国,还要揍它一顿才好!  张仪也明白,魏惠王日思夜想地就是报仇,想在魏国站稳脚跟,必须给予魏惠王最想要的。张仪最擅长玩心计,每个人他都能给他们最需要的。秦惠王一心要称王,他帮忙做;魏惠王要报仇,他也会帮忙的。为了这件事,张仪彻底得罪齐国,一直被齐国视为头号敌人。  张仪吸取公孙衍的教训,不再让魏兵打齐国了,向秦国借兵。秦国锐士多么厉害,难道还收拾不了齐国。  张仪不愧为雄辩家,并且做过秦相,轻松地就借来几万秦兵。  张仪想,这次看齐国还有那么好运!  对于远道而来的秦兵,齐威王很重视,任命匡章做主帅。  就是前面在徐州质问惠施的匡章,现在他投笔从戎了。但改行,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成功者也不乏其人。别看生活中匡章头脑僵化,在战场上,脑子却十分的好使。  对此这个任命,齐威王自己也忐忑不安,神情凝重地等待着前方的消息。  这时,前方来报:“章子的军队去秦营去了。”  齐威王没有说话,他相信自己的判断!  一会,前方又报:“章子的军队投降了!”  齐威王依然沉默,他仍然很自信。最大的自信不是相信自己,而是相信别人!只有真正的猛士才敢相信别人!何况在那风云诡谲的时代!  接着,前方又数次来报。大臣们也沉不住气了,说:“我说大王,我们赶紧动手吧,把匡章这小子干掉!”齐威王仍旧沉默!  终于,终极边报传来,匡章大胜秦兵!原来,匡章数次派人混进秦营,换上了秦兵的徽章。战斗开始,齐兵里应外合,打得秦兵晕头转向!  齐威王长舒了一口气,看到大臣茫然不解的样子,齐威王眉飞色舞地说:“匡章的母亲被他父亲杀了,埋在马栈之下。出征前,我对匡章说:‘以你如今的成就,如果你凯旋而归,我一定助你改葬你母亲。’匡章回答我说:‘我不是不能改葬母亲,但先母得罪先父,先父临死前也没有交待。’没有父亲的遗言就改葬先母,这是欺骗死去的父亲啊!”  匡章就是这样神经,怪不得整个齐国都骂他呢。简直不可理喻,死心眼。  但齐威王就是喜欢这种死心眼,他总结说:“一个连死去的父亲都不欺骗的人,会欺骗他的国君吗?”  原来还可以这样推理,怪不得后来的皇帝这么鼓吹孝道啊!  张仪的军队就这样被匡章打败了,不过,由于秦魏联合,齐国也不能怎么着。虽然战败,张仪依然在魏国站稳了脚跟。魏惠王觉得张仪比公孙衍强。
  楼主加油写,  
  第一次合纵  在和齐国大战争时,张仪也发动了一场针对魏国大臣的纵横,不久,魏国大臣经不住张仪的糖衣炮弹,纷纷站在了张仪一边。  惠施的日子难过了,这位徐州相王的总导演,也可以说是幕后黑手。现在已经转型,也许是因为戏演的太多,惠施和齐、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他的观点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过去的反齐、楚,变成了现在的联齐、楚。齐、楚都是魏惠王的仇人,魏惠王也因此对他越来越不满了。现在,张仪来了,惠施的处境越来越不妙了。  具体来说,张仪来了之后,惠施感到越来越孤立。张仪说什么,总有那么一帮跟着呐喊助威。惠施向魏惠王抱怨说:“一件小事,赞成和反对的应该都是百分之五十才对,更不用说大事了。现在是国家大事,大臣们竟然都很赞成。”  惠施的这些话还是很容易理解的,但他接下来的话才显示出他的哲学家风格。  “不知是他们赞成的事都简单明了?还是大臣们的想法也如此相同?他们不赞成的事就不简单明了,而大臣们的想法也不相同。我看有一半人没说真话。这就是所谓的劫持君主的思想,少了一半人说真话。”  一个字,玄。看得人头晕,听得人也头晕。这就是惠施的风格。  头晕的魏惠王再也不想听他谈哲理,赶紧让他滚蛋。  据说惠施离开时非常狼狈,化了装才逃掉的,甚至差一点被抓回来了。惠施先生想要楚国去,但楚国不敢接受,因为怕得罪张仪。  张仪真牛,连楚国也怕他。不过楚国也给自己留了条后路,万一惠施将来又起死回生了呢。他们让惠施去了宋国。  惠施是宋国人,这里有一个老乡正等着他呢?他就是庄周。庄周也是哲学家,所谓高手寂寞,高处不胜寒,庄周很喜欢和惠施打口仗的。  惠施曾说过,我知道天下的中央在燕国的北方,越国的南方。惠施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要证明地球是圆的,而是要说南就是北,北就是南。  根据他的理论,太阳在头顶时也在倾斜,生物刚刚出生也在死亡。大到极点的东西是没有外部的,小到极点的东西是没有内部的,也就是说不可分的。这些连现代科学也无法解释。普通人思考这些东西不变成疯子才怪,这惠施庄周这些人却乐此不疲。  惠施说,我今天去了越国,昨天又回来了。穿越!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穿越!不明白惠施到底在想些什么!  惠施和庄周时常有一些辩论。  庄周看到河里的鱼,说:“你看,鱼儿游来游去,多么快乐啊。”  惠施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  庄周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会知道鱼快乐的呢?”  惠施说:“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你又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  惠施获胜,冲庄周做个鬼脸。  庄周依然不胜输,说:“让我们回到事情的起点……”  其实庄周还可以说:“你不是我,当然可以不知道我;我不是鱼,为什么就不能知道鱼呢?”如此,两人就可以继续辩论,无休无止。  对于惠施的哲学,庄周是佩服的。但惠施总对功名利禄放不下,令庄周很不爽。俗气!  庄周的弟子们也挖苦惠施。  惠施做了魏相,听说庄周来了魏国,很害怕庄周抢了饭碗,在魏国搜查了好多天。  庄周听说后,很鄙夷:“有只猫头鹰抓了一只死老鼠,自以为美味……”  惠施死后,庄周又感到了寂寞和空虚。于是,他来到了惠施的坟前,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郢都有一个人,鼻子上抹了一点白灰。匠人就用斧子向他鼻子上砍去,削去白灰,郢人面带笑容,丝毫没有恐惧。后来,郢人死了。楚王找到匠人,想让他表演一下绝技。匠人拒绝了,说:“既使我能表演,天下再也找不到郢人了。”  惠施,就是郢人啊!  在魏惠王人生的最后三年多里,张仪一直是魏相。张仪的秦魏连横的确有用,魏国的这几年也没有什么战争,魏国人也过了几年难得的平静生活。然而在这平静的外表下,却暗流涌动。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终于死了。这个老家伙终于死了,加上上一年死的齐威王,这帮老家伙终于死光了。  魏襄王继位。张仪做魏相的日子也到头了。魏襄王对张仪并不怎么看好,而且似乎很有些意见。看到魏国的天变了,公孙衍也回来了。为了对付张仪,他决定再找一个帮手,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老朋友,惠施先生。很快,机会来了。  魏惠王死的这一年,天降大雪,积雪的甚至没到牛眼睛,只是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牛。魏襄王决定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他打算不惜代价,即使修栈道也要把老爸埋了。  但大臣们不这样认为,雪那么大,劳民伤财,改个日子再葬吧。  魏襄王很坚决,身为儿子,怎么能因为老百姓和花费就不葬了呢?这是不孝啊!不要再劝我了,我不听,我不听。  大家一起来找公孙衍,公孙衍说:“看来只有把惠施先生请来了。”  惠施,你在哪里?还在宋国钓鱼吗?天那么冷,河里都结了冰,你怎么钓啊。  终于可以回去了。看到惠施笑遂颜开的样子,庄周再次鄙视!庄周喜欢的是惠施的学问,但对他如此热心名利实在无法忍受,富贵于我如浮云啊。  据说惠施是跑着回来的,遇到一条河,也不等船来,他不知深浅,就涉水渡河,结果一下掉河里了,在水里扑腾着乱叫救命。  估计不是这一次,当时是冬天,河里应该结了冰,难道是掉冰窟窿里?  一名渔夫及时出现,救了惠施,问:“什么事那么急,也不等船过来?”  惠施说:“我要去丞相。”  渔夫再次打量这个落汤鸡糟老头,说:“就你,连狗刨也不会,也能当丞相。”  渔夫讽刺找错了对象,惠施不但可以做丞相,而且还是哲学家,雄辩家。  惠施说:“在水里玩我是不如你,但说到治理国家,你跟我比就是一只未开眼的小狗。”狗刚出生时是闭着眼的,需要过几天帮它打开,至于怎么打开,我也不清楚。  惠施恨恨用语言教训了渔夫一顿,就回到了魏国。  惠施听说原来是这么件小事,立即给魏襄王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惠施说:“过去周文王的老爸死了埋了后,被水冲了棺材。文王说:‘先君一定是想再看看百姓和大臣,那么,就移出来放在朝堂上,让他看一眼再走吧。’现在大雪纷飞,冲断了道路,说明先王对国家社稷放心不下,还想再留会扶持社稷安定百姓。所以,一定要改日再葬了。”  魏襄王心悦诚服,很好,很好。改日子。  惠施、公孙衍两个联手,再加上魏襄王也不喜欢张仪,张仪在魏国日子终于到头了,只好灰溜溜的离开魏国,回秦国去了。
  张仪回到秦国,发现一个人正在秦国侃侃而谈,这个人就是陈轸。秦惠王很器重陈轸,很喜欢听他胡说八道。  陈轸,有必要隆重介绍一下这个人。因为他是那个时代最厉害的说客,是一个和公孙衍、张仪齐名的人物,甚至在某些方面,张仪也不如他。他和张仪、公孙衍可谓三足鼎立!  虽然如此,但现在我们连他是哪国人也不清楚,很多人认为他是齐国人。陈轸的水平究竟如何,让我们看一下他的代表作——画蛇添足。  数年前,楚国令尹昭阳在襄陵大败魏国,他觉得不过瘾,又要乘胜攻打齐国。这时,陈轸出现,他的任务就是说服昭阳罢兵。  陈轸说:“根据楚国法律,破军杀将,最高的奖赏是什么?”  昭阳说:“官至上柱国,爵封上执珪。”  陈轸说:“更尊贵的呢?”  昭阳说:“只有令尹了。”  陈轸说:“好,现在我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几多人获得到一杯美酒,只有一杯。有人出主意说:‘只有一杯酒,那么多人喝肯定不过瘾,不如我们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独自享用这杯酒。’有一个人画得最快,端起酒杯,心想,我还可以给它添几个足啊。于是就给蛇添了几个足,这时,第二个画好蛇的人夺过他的酒杯,说:‘蛇是没有足的,你为什么要画足呢?’举起酒杯,一饮而尽。那个画蛇添足的,最终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美酒。如今你己经做了令尹,而且己经打败魏国,如果你继续攻打齐国,万一失败了,你就会失去你拥有的一切!”  昭阳想了想,担心万一打败了将会一无所有,只好退兵了。这就是陈轸的特点,喜欢发明一些弱智的小故事,很轻松地就说服别人了。  陈轸来了,张仪很不爽,毕竟同行是怨家。一个乞丐不会嫉妒百万富翁,他只会嫉妒另一个比他收入更高的乞丐。  张仪回来之后,没给秦国带来什么好处,脾气却更大了。  他越来越独了,在秦国这个舞台上,只能有他一个人的声音,至于,没有发声的必要。当然,发声也是可以的。比如他说话时,其他人只需要说“好”“太好了”“妙计”什么的。  但陈轸显然不愿意做他的跟屁虫,他有自己的主张,尤其是秦楚齐的联合,是张仪无法忍受的。  张仪发动所有的力量,说陈轸的坏话。陈轸沉着应战,腾挪转移,明枪暗箭,硬是伤不了他。其实关键在于秦惠王,秦惠王也是相当重视与齐楚关系的。  张仪说:“陈轸经常出卖情报给楚国,不信你问一下他,他一定说想去楚国。”  秦惠王叫来了陈轸,问:“先生打算去哪里呢?”  陈轸说:“楚国。”  秦惠王很伤心,说:“张仪说的没错,你果然想去楚国。”  陈轸说:“不但张仪知道,路人皆知这件事。”  秦惠王说:“什么情况?”  陈轸说:“关于这件事,我想给你讲个故事。从前,一个男人有一妻一妾,男人外出打工,有人勾引他的妻子,妻子臭骂了那人一顿;这人又勾引他的小妾,小妾欣然接受勾引。后来,这家男人死了,有人问那个人要希望娶妻还是娶妾呢?你猜那人怎么说?”  秦惠王说:“当然是娶妾了。”  陈轸说:“不对,不对。他要的是妻,因为妻子忠贞,他希望妻也像拒绝他一样拒绝别人。所以说,楚国之所以想让我去楚国,就是因为我忠于大王啊。如果我对大王不忠心,楚王和令尹昭阳那么明智,怎么会喜欢一个心存二心的人呢?”  秦惠王点头称是。  但没过多久,陈轸还是离开了,毕竟秦国都是张仪的地盘,这没日没夜的攻击着实令人害怕,一不小心,真的着了道……  陈轸打算去齐国,路过魏国。他想顺便看一下公孙衍。两人都受过张仪的迫害,也算难兄难弟。  但公孙衍显然没想那么多,他现在的日子还不错。此刻,他正坐在自己的院子里,享受着明媚的春光,听到陈轸来访的消息,他挥一挥手:“不见。”  陈轸有点生气了说:“我这次来,是因为有事。既然先生不见我,我马上就走,不能等你到第二天了。”  公孙衍笑了,不能不见啊,人家都生气了。瞧,像小孩子似的。  陈轸依然气未消,见了公孙衍,说:“你是不是开始厌事了?为什么只在意吃喝,不去做事?”  公孙衍不好意思地说:“那里啊,我那儿敢呢?”  陈轸说:“我准备把天下事托附给你,不知你意下如何?”  公孙衍一听,来精神了,忙问:“什么情况?”  陈轸说:“魏王派李从出使楚国,你可以利用这件事,居中调度?”  公孙衍说:“怎么说?”  陈轸说:“你可以这样对魏王说:“我和燕、赵有交情,两国多次派人来请我,说:‘有空时一定要来看看。’如今我正好有空,正好到各国走一下,也不用多久,半个来月。”魏王一定没有借口留你。你得到允许,就在朝堂上宣称,我要出使燕赵,然后令人多多准备车马。”  公孙衍按陈轸说的做了。诸国听说后,都说:“魏王己经派李从出使楚国,公孙衍又出使燕赵。”  齐宣王所说后,赶忙联系公孙衍,要把齐国托附给公孙衍。魏襄王重新评估公孙衍的价值,认为他在魏国是非常有必要的。燕、赵等国听说了,也愿意把国事托附给公孙衍。楚国听说后,撇开李从,也要将国事托附给公孙衍。  而韩国一直跟着公孙衍走,再加上魏国,居然那么轻松就联合了六国,第一次合纵攻秦的形势竟然在不经意间形成了。  陈轸,本来是为连横的,居然不知不觉干成了合纵的事。都是因为张仪啊!  张仪嗅觉也相当灵敏,马上通知齐、楚举行峰会,企图破坏。但是,在魏国这几年,他为了为魏惠王报仇,已经得罪了齐国。齐威王虽然死了,但齐国对他的仇视却没有改变。  这时,陈轸来了。陈轸果然不愧为张仪的敌手,的确有能力,很快就把齐国从联盟里拉出来。但是,公孙衍还是拉拢了五个国家。  在我们的印象中,所谓合纵,就是某位纵横家,坐着马车,转了大半个中国,行程两万里,面对诸国国君滔滔不绝,说服诸国,然后形成联盟。但是,事实就是那么简单,把各个国家的丞相叫过来,大家喝喝酒,聊聊天,杀一匹白马,发个誓,就行了。合纵,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公孙衍终于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此时他佩五国相印,就是做了五国的丞相,如果张仪知道,一定气得发疯!所谓佩五国相印,其实多少有些名不副实,因为他主要的功能还是相当于五国的外交部长,至于各国的国政,他是不能插手的,只是为了方便联络罢了。  会盟还选出了合纵长,楚国实力最强,威望最高,所以楚怀王当仁不让地成了合纵长。
  复仇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率领魏、韩、赵、楚、燕西面攻打秦国,东面攻打齐国。其实,还不止五国,还有一个国家,义渠国。  义渠国位于秦国的西部,今甘肃一带,是那种经济文化落后,军事强悍的国家。义渠君不知什么原因,这一年跑到了魏国来,见到了老熟人公孙衍。两人一不小心谈起了秦国和义渠国的关系。  公孙衍说:“由于你们国家离这儿太远了,我恐怕不能去了,我打算给您说点事。”  义渠君说:“好,我洗耳恭听。”  公孙衍说:“秦国国家无事的时候,他们就到义渠烧杀抢掠;一旦国家有事,他们就会给义渠送礼。这就是秦国对待你们的方式。”  犀利!廖廖数语,言简意赅,刺中要害。这就是公孙衍的风格。  多年以来,义渠君就是不明白,为什么秦国时而打我们,时而拉我们,到底为什么呢?公孙衍的一席话,义渠君霎那间茅塞顿开。原来如此!  公孙衍的口才非常棒,虽然他出身行伍,但打仗却是屡战屡败。仓促间聚集起来的军队,根本就是秦兵的对手。  楚国作为纵约长,只是在远处徘徊,听到风吹草动,就扔下几具尸体,回家睡觉去了。  韩、赵、魏在人家家门口你推我让,秦国大将樗里疾看他们转悠累了,突然从门里窜出来,一拳将韩国打翻在地,又一拳打碎赵两颗门牙。韩、赵死八万多。一脚将魏踢出十几里。赵最惨,在东方还被齐打,被人一直追到家里猛打。  赵武灵王很伤心,把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对国人说:“说从今以后,大家不要叫我大王,还是称我为君主吧。”  燕国军队呢?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回家睡觉去了吧。五国攻秦,转眼成了一场闹剧,让公孙衍情何以堪。他一生最伟大的事业,居然以这种方式谢幕。  倒是义渠国,反而成一路奇兵。五国伐秦,陈轸向秦惠王献计:“我们有必要给送点礼给义渠了。”义渠君见到礼物,大怒,说:“这就是公孙衍所说的了。有事就来送礼,无事就打我。”于是,立即派兵偷袭秦国,大败秦国。  合纵失败,转眼变成了投降比赛,各国争着向秦齐投降。魏国再次把公孙衍晾了起来,让惠施出来收拾残局。当时,最高兴的应该是张仪了,此前,他竭力在魏国活动,破坏合纵,却没有成功。结果连秦相的位置也丢了,现在秦国胜了,他又重新做上了秦相。  正当秦国为是否继续乘胜追击五国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这时,位于四川境内的蜀国出事了,蜀国和巴国打了起来,乱成了一窝粥。秦国国内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是不用管这些偏远落后的国家,进军中原才是正途,代表人物就是张仪;另一种意见则是主张平定蜀乱,收服这两个国,代表人物将军司马错。  司马错,司马迁先生的祖先,武将。一般来说,武将都有一个特点,口笨,半天憋不出一个屁来。但司马错却是例外,他口齿相当伶俐,张仪马上就尝到他的厉害!  面对两种意见,秦惠王决定来一次民主,让两方各自陈述一下自己的理由。两千年多前,就懂得发扬民主作风,秦惠王真是不简单!  张仪首先发言,说:“如果我们联合魏、楚,攻打韩国的三川,讨伐二周的罪过,那样,周朝的宝鼎之类的宝贝一定都是我们的了。而且借此号令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谁敢不从,这才是王业。而蜀国,偏远小国,路途遥远,有什么好打的,除了劳民生财,得了他们的土地没有大用。既不能得名,也无利可图,与王业是背道而驰啊。”  张仪自以为这一套说辞一定无往而不利,毕竟,以前公孙衍、陈轸那么牛人,也不是被他赶走了。如今这些人人,哪里是我的对手。以前昭文君曾帮过他,是不是昭文君出了什么事,他想帮忙啊。更重要的是,公孙衍是亲韩的,打韩国可以让公孙衍很受伤。这应该是张仪的小算盘。这些年被公孙衍折腾,反击的时候到了!  司马错表示反对,说出了伐蜀有三大好处,可以广地,富民,博德。得了蜀国,不但可以扩张了地盘,而且蜀君很残暴,灭了它,还有一个好名声呢?而攻打韩国,劫持天子,不但要落个坏名声,也没有什么好处。  于是,秦惠王被说服,决定攻打蜀国。不过,秦惠王还是很照顾张仪的感情,让他和司马错一起去。  古蜀国,以现在的成都为中心,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历史名人有蚕丛和鱼凫,还有那个春心托杜鹃的望帝。望帝就是杜宇,可以看出,蜀国和中原不同,蜀国国君是称帝的。杜宇后来禅让帝位,隐居山林,化作杜鹃悲鸣。  蜀国与秦国早有往来,蜀王曾经送一筐金子给秦惠王,秦惠王很高兴,送了许多珠宝礼尚往来,但打开筐子却发现全是土沙。秦惠王很生气,大臣们高兴地说:“这是上天的恩赐,打算把蜀国送予我们。”秦惠王于是也送了五头石牛给蜀,说这五头牛早上会拉出金便便。蜀王收到礼物,发现被耍了,也很生气。  巴国以重庆为中心,和蜀国的关系一直不好。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现在,重庆人和四川人不怎么相得,看来窝里斗也有着历史原因的。  蜀王有一个弟弟,封为苴侯,但令蜀王不爽的是,苴侯和巴王的关系很好,经常往来。蜀王很生气,派兵教训一下苴侯。苴侯逃到巴国,并向秦国求助。  以张仪为首的秦国大臣们,对于他们的争端不感兴趣,司马错力排众议,说:“蜀国发生桀、纣之乱,蜀国富饶,得到他们的布帛金银,可以使军费充足。水路直通楚国,又有巴国的猛士,驾着大舶船向东攻打楚国,楚地可得。得到蜀国就可以得到楚国,楚国灭亡,就等于吞并天下了!”  秦惠王于是派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军,沿石牛道攻打蜀国。数月后,蜀国灭亡。平定蜀国后,司马错又乘势把巴国也拿下了。整场战争,未到一年。  吞并巴蜀后,秦国疆域陡然扩大了一倍,这一下却吓坏了楚国人。秦国己经占据楚国上游,矛头己经顶在楚国人咽喉上了。一觉醒来,楚国人发现卧榻之侧站满了手执利刃的秦国人。  但楚国人不怕,因为楚国还有汉中,从汉中出兵,可以一剑切断秦国与蜀地的联系。如此看来,秦楚必有一战。
  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了巴、蜀,疆土骤然扩大了一倍,终于成了首屈一指的经济、军事超级大国。放眼天下,再无敌手!复仇的时刻终于到了!  在秦人的复仇的名单上分别写着这些国家的名字:赵、魏、韩、楚、义渠、燕。  赵国,虽然在秦国的反击中损失最大,但秦国还是最先攻打赵国。秦国攻下数座城池,打得赵国只得求和。  义渠国,把秦国揍得最惨的就是义渠,秦国当然不会放过。义渠国丢失了二十五城,再也没有势力向秦国叫板,只好伏首称臣。  魏国,秦国当然也不会放过,攻取曲沃后,又把当地的魏人归还魏国。这时,张仪出面,做秦国的小弟,秦魏联合。  下一个目标,韩国。这里是公孙衍的根据地,是张仪最想攻打的地方。当然,打韩国并不是秦国的最终目的,楚国才是秦国的终极目标。但楚国太强,秦国也不敢冒然开战。先打韩国,把韩国打服,再打楚国就好多了。这也可以说是秦国的策略。  虽然秦国只是想教训一下韩国而己,没想到,却引来了轩然大波,最终爆发了一场大战。  这一年是公元前314年,多事之秋,燕国爆发了内乱,列国虎视耽耽,国际形势错综复杂。  秦国攻打韩国,发生了浊泽之战。韩宣王一如既往,向楚、齐两国求救。  齐宣王立刻召开会议,说:“韩国是我们的盟友,秦国攻打我们的盟友,我们要帮帮它才好。”  韩国是齐国在西方布下一颗重要棋子,韩国地处秦、楚、赵、魏的中心地带,有韩国这个盟友,就可以遏制四国,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是齐宣王想救援韩国的原因。  然而,田忌却反对,因为有更大的蛋糕在等着我们,为此,放弃韩国完全值得。到底是什么情况,使齐国心愿情愿放弃韩国呢?  田忌参加过马陵之战,又被邹忌排挤到楚国,现在邹忌早死了,田忌终于回来了。此时他的年龄己经很大了,不知是不是老糊涂了!听他怎么说。  田忌说:“大王错了,不如随它去吧。现在燕王哙把王位传给燕相子之,燕国百姓不拥戴他,诸侯们也不认可;况且,就算我们不救韩国,楚、赵也会出面的。这是上天要把燕国赏赐给我们啊!”  齐宣王果然被打动,决定不帮韩国,出兵燕国。他叫来了韩国使者,说:“放心吧,哥们,我们会去救你们的。回家耐心等待我们的到来吧!”  韩宣王望穿秋水,也没有看到救兵的影子。现在,韩宣王只有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楚国身上了。    这时,公仲明站了出来,他指出,楚国也不值得指望,我们还是向秦国求和吧。  提起公仲明这个人,许多人忍不住破口大骂,特别是各国的君主。大家一致认定,公仲明就是个大骗子,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公仲明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让我们听听同时代的人怎么说吧。  某天,颜率要见公仲明,被拒之门外。颜率很恼火,大喊大叫起来,说:“我颜率喜欢说谎啊,所以公仲明才不见我。公仲明好色,我说他喜欢人才;公仲明小气抠门,我说他乐善好施;公仲明没有品德,我说他非常仁义。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说谎话了。”  公仲明听到了,赶忙跑出来,怎么是你啊,颜率先生,通报的真不会说话,我还以为是蟋蟀呢?真是对不住啊。如果颜率说的都是真的,那么公仲明也太让人刮目相看了!  虽然如此,公仲明也不是好惹的。对于韩国,也能尽心尽力。所以,当公仲明站出来时,韩宣王很激动。  公仲明分析了一下形势,决定让韩宣王调转枪口,向楚国开火!  公仲明说:“盟国是靠不住的。现在秦国想的是伐楚,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送给秦国一座名都,联秦伐楚,这就是所谓的以一易二之计。”  什么以一易二,送给秦国一座名都,再从楚国攻取二座。秦国要攻打楚国,也算是秦国机密,公仲明怎么知道的,消息真的很灵通。  韩宣王觉得有理,于是派使者先去秦国通告求和事宜,然后再派公仲明去一次。  楚国的消息也十分灵通,楚怀王很快就知道了,马上召来陈轸商量对策。  陈轸不愧为一代谋士,不一会儿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说:“秦国早就想伐楚了,现在再加上韩国一座名都的兵力,秦、韩并力向南,这正是秦国日夜祷告的事啊!果真如此,楚国只有被打败的份了。  “不过,事情还有缓和的余地。大王你听我的,首先为韩国召令楚国各地的军队,召集军队扬言救韩,命令战车铺满道路;派遣大王信用的大臣,多带车,多带钱币,大张其鼓,务必使韩王相信我们是会去救他的。  “如果这样,纵然韩国不能为我所用,也一定感念大王的恩德,一定不会协助秦国攻打我们的。只要秦韩不联合,既使有兵来犯,也没什么好怕的。这样,韩国因为听我们的,与秦国断交,必定惹恼秦国,秦国一定怨恨韩国。  “韩国以为我楚国的救援,必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对待秦国一定无礼。这正是我们困住了秦、韩两个国家,同时解除了楚国的祸患。”  陈轸轻快的分析,电影般绘声绘声描述,令楚怀王十分满意。于是,楚怀王立即下令,按陈轸说的办,什么召令军队,派使者,搞得像真的似的。  末了,还不忘对韩宣王说:“我们国家虽然小,但己经全来了,希望大王随心所欲对待秦国。楚国愿意为韩国殉葬!”  陈轸一连串的花招的确骗到了韩宣王,看到楚国使者络绎不绝来到韩国,楚怀王也似乎发起了全民总动员。韩宣王很感动,决定不向秦国求和了,并且公仲明也不用去秦国了。  陈轸可以骗到韩宣王,但却骗不到公仲明。公仲明也是靠骗人长大的,什么阳谋阴谋没见过。没有一点实力,早就被人卖了,还能那么多年屹立江湖而不倒。  他不但看出了这是一场骗局,并且猜出这场骗局的幕后策划者正是陈轸!  公仲明对韩宣王讲:“不行。秦国伐韩是实,楚国救韩是虚,仗着楚国来救的虚名,草率地和强秦绝交,必定会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况且,韩、楚也不是兄弟,平素也没有什么往来,也没有什么盟书契约之类。秦国是想攻打楚国,因此楚国才趁机兴兵扬言救韩的,这一定是陈轸的诡计!  “而且大王己经遣使者告诉秦国求和的,现在突然反悔,不去了,这是欺骗秦国啊。轻视秦国可能带来的危害,偏信楚国的谋臣陈轸,大王一定会追悔莫及!”  无奈,韩宣王己被彻底迷惑。  秦惠王听到消息,果然很愤怒。愤怒是强者的权利,强者也喜欢愤怒,因为他们拥有愤怒的实力。  秦国决定好好教训一下这个让他愤怒的韩国,于是继续增兵。  于是两国发生了岸门之战,韩国大败。而且韩国的主帅正是公孙衍,看来公孙衍是很难打过秦兵的。公孙衍抛弃自己的特长——口才,而去率兵打仗,挺可惜的。  韩宣王彻底郁闷了,人啊,怎么都变成这样了。无奈之下,只好投向秦国的怀抱,成为秦国的马前卒。  楚怀王欺骗了韩国,获得了一时的成功。但他不明白,陈轸可以骗人,他不可以骗人。  骗人这种事那能这样大张旗鼓的做,谋士们骗了人,拍拍屁股跑了。但是楚怀王,你能跑吗?而且,你代表的是楚国,今后,谁还敢相信楚国!  而且,韩国也转投秦国。秦国的终极目标是楚国,下次,你还有这么好运气吗?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楚国将为这次欺付出十倍的代价!不能不说,陈轸善于计谋,但缺乏远见,这一点他比不上张仪。  秦国将韩国收到归帐下,终于要对他的终极目标楚国下手了。但是,楚国毕竟是最强大的国家,该怎么办呢?于是,张仪主动请缨,来到楚国。
  大家觉得不对的地方请多多指教。。
  欢迎讨论《龙腾战国》之《秦国前传》,从第一个秦人,到秦慧文王入川,这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文中有3D地图若干,欢迎讨论提出建议。  
  美人心计  张仪在秦国、魏国都取得了成功,但在楚国,这个贵族势力最为强大的国家,他还能像以往那样如鱼得水吗?  在张仪和司马错的辩论中,张仪的口才的确没有传说中那么神。事实上,张仪的口才确实没有传说中那么神。但张仪又是凭什么屹立于那个时代而不倒的呢?在张仪的眼里,世界是一个整体,是普遍联系的。口才是重要的,但关系更重要。欲进说辞,先搞关系,这就是张仪的成功秘诀。搞好一个人关系,一个人替你说话;搞好一群人的关系,一群人替你说话。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伙人和他一起战斗!  在魏国他就是采取群狼战术,把惠施给挤兑走的。惠施先生也曾抱怨过,为什么无论张仪说什么,总有一群人随声附和呢?估计以前公孙衍也是被张仪的群狼战术干掉的。  这次,他决定在楚国扩广自己的成功经验。首先,送礼,当然,不是所有人都送,比如楚怀王的大红人兼男宠靳尚,楚怀王的爱妃郑袖,还有其他重要的大臣等。  郑袖,一个很有名气的女人。战国时代,只有三位女性留下姓名,其中一个就是郑袖。但郑袖并不是她的本名,这是她的艺名,因为她擅长舞蹈,她跳那种舞要甩袖子,估计和古装戏里差不多。不但如此,这也是一个相当有心计的女人。曾经有一个关于她的故事。  魏国曾送一个美人给楚怀王,楚怀王喜欢的非常。所谓美人,其实也就是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啥也不懂的那种,哪里晓得宫廷的险恶。郑袖明白楚怀王喜欢这个魏美人,也对这个美人特别好,主动和她亲近,有空拉拉家常,有什么好东西,比如衣服手饰,脂胭水粉,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魏美人。还一口一个妹妹叫着叫着,让小美人感觉自己又多了一个亲姐姐。楚怀王很高兴,郑袖真是太贤惠了,妒忌是女人的天性,而郑袖却一点也没有。知道寡人喜欢这个美人,她比寡人还喜欢。  郑袖知道楚怀王对她已经没有了疑心,就对美人说:“大王喜欢你的美,但是有一点,他讨厌你的鼻子,所以你今后见大王,一定要遮住鼻子。”小美人再次见到楚怀王,果然用袖子遮住了鼻子。楚怀王很奇怪,就问郑袖这是为什么。郑袖说:“我知道,但不敢说。”楚怀王说:“就算难听,我也要听。”郑袖说:“她讨厌闻到你身上的臭味。”楚怀王不禁大怒,说:“真是泼妇!”命人割了魏美人的鼻子。  郑袖是一个富于心计的女人,一个最熟悉楚怀王的人,一个能给楚怀王吹枕头风的女人,张仪一定要想办法搭上这条线。  张仪轻易摆平楚国的一些大臣,摆平靳尚,但却无法摆平郑袖。因为他无法见到郑袖,送礼人家也未必要。但很快,张仪的带来的资金就挥霍殆尽,而事情却没有什么起色,楚怀王也不怎么搭理他。因为楚怀王和张仪并没有什么共同语言。  张仪的门客很不爽,嘟囔着要回家。张仪笑着说:“是不是因为衣服破了?不用怕,让我为你们见一见楚王。”  张仪见到楚怀王,楚怀王依然爱理不理的。  张仪说:“既然大王不肯用我,那我请求到晋国去。”  楚怀王也不挽留,说:“好吧,那你去吧。”  张仪说:“难道晋国就没有大王需要的东西?”  楚怀王说:“黄金、珠玑、犀象,楚国都有,寡人对晋国的东西一点也不感兴趣!”  张仪说:“难道大王也不喜欢美女吗?”一句话勾起楚怀王的色心,两人终于有了共同语言,张仪也找到了成功的钥匙。  楚怀王迫不及待地说:“怎么说?”  张仪说:“那郑国、周国的美女,如果你没有心理准备,在某条巷子蓦然相遇,你还以为是见到仙女了呢。”  楚怀王立刻口水三尺,十分谦虚地说:“我们楚国真是偏僻落后啊,没想到中原还有这样的美女,寡人怎么会不喜欢美女呢?寡人也是男人,你一定要给寡人带来。”于是,送了很多珠宝给张仪路费。  郑袖的耳朵很灵,马上就知道,她有些害怕,也送给张仪五百金,说:“听说张先生要回去了,这是一点心意。”郑袖就郑袖,话说的滴水不露,但张仪心里明白。  张仪向楚怀王辞行,说:“能不能让我喝杯酒再走呢?”  楚怀王摆下酒宴,张仪喝了几杯,说:“这里也没有外人,希望大王让你平时熟悉的人也来喝一杯。”  于是,郑袖隆重登场。见到郑袖,张仪立刻张大了嘴巴,倒头便拜,说:“我有死罪啊。”这充分说明,张仪不但是口才了得,还是一位出色的表演艺术家,建议他到好莱坞发展。  楚怀王忙问怎么回事,张仪说:“我走遍天下,也没有见过这样的美人啊!以前我说可以找到美女,就是欺骗大王啊。”  楚怀王心满意足,说:“你放心,我们楚国人也一致认为她是天下最美的女人。”
  骗局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主要是送礼、拉关系),张仪终于在楚国站稳了脚跟,还当上了楚国令尹(楚相)。这是很不容易的,一直以来,楚国的军政要职都由屈、景、昭三大家族轮流坐,楚怀王竟然叫张仪来过把瘾,可见张仪的不凡。张仪也成为自吴起以来,楚国的第一位外籍令尹。  张仪也明白,他己经完全取得了楚怀王的信任,可以开展自己的计划了。某天,张仪神秘地对楚怀王说:“秦惠王很仰慕你,他打算把商于之地六百里送给你,白送。”  天上掉馅饼,竟有这样的好事!楚怀王忙问怎么回事。  张仪说:“秦王最崇拜的就是你,最讨厌的就是齐王了。秦国一直想攻打齐国,而楚国却和齐国交好。如果楚国能和齐国断绝关系,秦王愿意把商于之地六百里送与大王。”  商于之地曾是商鞅的封地,能白白得到这个地方,真是太好了。楚怀王之所以相信,因为张仪以前也曾做过这种事,说服魏国,把河西之地送给秦国。现在张仪身为楚相,送块地给楚国不也很正常吗?  楚怀王很高兴,楚国的大臣们也很高兴。张仪早己搞好了与楚国大臣的关系,大臣们对他的能力也有些盲目崇拜。  当有一个人,却非常冷静,他看破了张仪的骗局。这个人也是张仪无法收买的,也无法忽悠的,这个人就是陈轸。  此时陈轸正在楚国,他要为楚怀王拆穿张仪的谎言,为他洗去心上的猪油!  张仪刚刚离开楚国,楚怀王就把即将得到商于之地的好消息当廷宣布,楚国大臣纷纷来拍马屁。只有陈轸,表情严肃。  楚怀王说:“不谷(我)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很聪明。大臣们都来拍我,你怎么不拍?”  从太子到楚王,楚怀王在吹嘘和赞扬的不良环境里长大,什么我主圣明,千秋万载,一统江湖之类,从未受过什么挫折,头脑早已和正常人不同了。一天没人拍他,他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陈轸说:“我看你非但得不到商于之地,灾难一定会降临,所以我不敢乱拍。”  楚怀王歪着脑袋说:“为什么呢?”  陈轸说:“秦国之所以看重你,是因为你和齐国联合,现在你还没有得到土地,就先和齐国断交,是楚国孤立了。试问,秦国怎么会看重一个孤立的国家呢?况且,先给土地再和齐国绝交,秦国一定不同意。先绝交,再要地,一定会被张仪欺骗。被张仪欺骗,你一定会恼火,那时既有秦患,又和齐国绝了交,两国之兵一定会都来的。”  陈轸没有用自己拿手的故事法,而是讲道理,但楚怀王早己被张仪迷惑了,怎么会听。况且,他竟然说秦国之所以看重楚怀王,竟然是因为齐国,这和楚怀王自以为个人魅力良好才吸引秦王的很不同,楚怀王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楚怀王一直很自恋的,试问又有几个领导不自恋呢?天天听人拍,再聪明的人也会晕,何况,楚怀王也不怎么聪明。  楚怀王说:“我的事己经打点好了,你先闭嘴,等着瞧吧。”  楚怀王梦想着那一天,他取得土地,陈轸尴尬的站在他面前,然后他哈哈大笑,群臣用崇拜地眼光看着他。  于是,他毅然派使者和齐国断交,第一拔使者,他又派了一拔使者。看的出,他是很有诚意的。  离开楚国后,张仪并没有马上回秦国,而是马不停蹄去了魏国。张仪明白,秦楚必有一战,原因就是他许给人家的那六百里空头支票。  既然大战再所难免,必须早做准备,张仪还是坚持一贯的策略,秦魏联合。然后,不巧的是,楚国也想联合魏国。楚怀王很大方,许给魏国五城,然后,楚魏伐齐。反正和齐国己经绝交了,趁机打一下吧。此时,齐国吞并燕国,令许多国家很不爽,楚国就是其中之一。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楚怀王之所以与齐国断交,不是仅仅因为张仪的空头支票,齐国吞并燕国才是楚国与齐国断交的根本原因。燕国一直是楚国为遏制齐国的棋子,现在竟然被齐国给灭了,这怎么行?  张仪并不在意魏楚联合是否要攻打齐国,但是魏国绝不能和楚国结盟,否则他处心积虑在楚国一年多的努力就全废了。  一旦秦楚开战,魏国站在哪一边将成为胜负的关键。所以,一定要把魏国拉回来!  张仪对魏襄王说:“齐国害怕三国联合,必定从燕国返回,拉拢楚国,楚、赵必定归顺它。那样,大王将会失策于楚、赵,还要与齐、秦结下怨仇。齐国如果攻打赵国的乘丘,魏国的虚、顿丘两个地方就危险了;楚国攻打南阳,魏国的许、鄢陵也危险了。大王刚得到的新观,要经过宋、卫,因此被两国制约,一旦事情败了,就会被赵国驱使。如果成功了,就将宋、卫变成两座县城。”  张仪自以为说的挺好,但魏襄王虽然望之不似人君,但也不是那么好忽悠的。齐、楚己经断交,还是你张仪的功劳,怎么可能再联合?  张仪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韩国此时正在闹饥荒,他让秦国以此为借口,赏给韩国几座城。  魏襄王害怕了,这意味着秦韩己经联合,他们有什么阴谋?于是,他向张仪打听一下。  张仪吓唬他说:“秦国打算救齐国,韩国想攻南阳,秦韩联合攻南阳,没有什么不同。况且,以两国相会来猜测,大王不与秦国相会,韩国主意己定。”张仪虽然句句谎言,但他对未来的预计却十分准确,这点也是他比陈轸强的地方。  魏襄王受到了张仪的一番恐吓,终于重新回到了秦国的怀抱。  完成了一切工作,张仪终于回秦国了,就等着楚怀王的使者上门来索要那六百里地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孙衍怎么死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