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国外古代最重的孝服是什么么样的?

请问有谁知道南通海门......
请问有谁知道南通海门结婚的风俗习惯是什么样的,越详细越好哦,谢谢
主要是关于当天迎娶等一系列的风俗
说的全面。
旧式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包办婚姻。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青年男女根本没有婚姻自由,更不可能自由恋爱。男女联姻,先要有媒人说媒,男女双方要门当户对。境内南部地区,男女经人说合,双方父母有意,就先“并八字”、“相亲”、“访人家”,然后“定亲”。北部地区则先由父母托媒人或媒人主动做媒为双方说亲,双方父母认为“门当户对”以后,由男方拣好日子请媒人带生月钱包,去对方索取女方出生年月日,即生辰八字帖,称通草帖。媒人将此草帖压在灶台的香炉脚下,如在3日内发生打碗坏盏,即推托不合,将八字帖退给女方。男方认可,则请算命先生“排八字”,进行合婚;如八字不合,请媒人将女方的庚帖退还,生月钱不退。
正由于包办婚姻,有些孩子在娘胎里就由父母听从媒灼作主和人家定亲;有些男孩只十四五岁,父母就为他联姻聚妻。
旧社会寡妇不准改嫁,同姓不准结婚。还有早婚、重婚、纳妾、遗弃、抢亲、拔亲、带童养媳等许多不合理现象,妇女备受欺凌,不少男子终身光棍
旧社会,境内北部地区的聘约过程比较繁琐,首先是小定,八字拼合后,男方择吉日、托......
旧式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包办婚姻。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青年男女根本没有婚姻自由,更不可能自由恋爱。男女联姻,先要有媒人说媒,男女双方要门当户对。境内南部地区,男女经人说合,双方父母有意,就先“并八字”、“相亲”、“访人家”,然后“定亲”。北部地区则先由父母托媒人或媒人主动做媒为双方说亲,双方父母认为“门当户对”以后,由男方拣好日子请媒人带生月钱包,去对方索取女方出生年月日,即生辰八字帖,称通草帖。媒人将此草帖压在灶台的香炉脚下,如在3日内发生打碗坏盏,即推托不合,将八字帖退给女方。男方认可,则请算命先生“排八字”,进行合婚;如八字不合,请媒人将女方的庚帖退还,生月钱不退。
正由于包办婚姻,有些孩子在娘胎里就由父母听从媒灼作主和人家定亲;有些男孩只十四五岁,父母就为他联姻聚妻。
旧社会寡妇不准改嫁,同姓不准结婚。还有早婚、重婚、纳妾、遗弃、抢亲、拔亲、带童养媳等许多不合理现象,妇女备受欺凌,不少男子终身光棍
旧社会,境内北部地区的聘约过程比较繁琐,首先是小定,八字拼合后,男方择吉日、托媒人带礼物去下聘,正式谈妥,从此不能反悔,否则被看作赖婚而引起诉讼。男方赖婚,聘礼不退;女方赖婚,退还聘礼,赔偿办酒损失。小定礼物一般是手镯、戒子、钏儿等金银首饰或衣料及必要的茶食糕点。再是送节礼,每年端午、中秋、春节,男方备以鱼、肉、糕、酒、糖和茶食等礼品,通过媒人送给女方。女方除肉外,其他都退一半,并需成双成对,还要有糕,象征“高来高 去”,称之“回礼”。然后是送日子,男方择吉日将迎娶的婚期写在“龙凤帖”上送交女方,随帖送去龙凤喜饼,茶叶与糖、枣、鱼、肉以及女方索要的红纸袋各一只。再后是抬嫁妆,结婚前,男方给女方带一定数量的迎亲礼,如鱼、肉、糕、糖、粽和名目繁多的红纸包、香烟、茶叶和一条“还娘席”,派上亲朋好友上门取嫁妆。待女方满意后,才允许抬嫁妆。最后是待 媒酒,结婚前天晚上, 男方以上规格的餐宴酬待媒人,并计划次日的婚礼顺利进行。
旧社会,境内南部地区聘约亦有规矩,订婚(俗称吃小喜酒),男方向女方赠送聘礼,互换庚帖,确定婚姻关系。订婚后,逢年过节,男方频繁送礼(俗称“送节礼”),结婚之前通过媒人“送通风”(礼金、四包礼品),直到女方接受婚期为止。
海门人对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人死了,由其直系亲属,主要由其配偶及子女负责料理丧事。丧事繁琐,迷信色彩浓厚。对诸亲及长辈,由亲生长子披麻戴孝,亲自前往报丧。去时手持雨伞一把,进门即向长辈跪拜;亲威家招待糖茶一杯,并回赠毛巾或布匹。一般亲戚则由主家请人前往报丧。同时,到庙里为死者求神保佑,叫做“告庙”。
先为死者剃头、洗身、换衣,然后将遗体安放在灵堂里,一般要搁3天。停尸的房前用毛竹、廉子搭起丧棚,还要请“吹鼓手”吹打,道士做道场,扎库,剪冥衣,写牌位,布置灵堂。请木匠做棺材,邻居帮忙磨麦牺,买菜,准备吃素饭等。
到入验前夜,请人扎一顶纸轿,内供死者牌位,连同死者生前衣服、被褥等,在宅旁点火焚烧,称“烧床柴”,也叫“送西方”。烧完后,子女及亲属回到灵堂发孝衣。这时,儿子身穿白布孝服,脚穿蒲鞋,头戴麻布凉帽(帽边挂4个白绒球),手持孝棒(俗称“触活棒”),向各长老行脆拜礼。晚上有人守灵、陪夜。
这天宅前竖幡忏两根(状如旗杆)。上午,远近亲朋邻里陆续前来吊丧,带上纸帛、纸锭,有送纸币的,称“代帛”,也有送挽联、挽幡、被面等。吊丧者都向死者牌位行脆拜礼,儿子在旁还拜,请的“吹鼓手”每当有人跪拜就吹一次号筒。请阴阳先生、道士和和尚诵经、拜忏、做道场。下午入殓前,由和尚诵经,化“九千七”、“二万四”,即一人边哭,亲属边烧纸帛。亲属依次向死者遗体跪拜,随即将尸体安放在棺材里,各亲属再绕棺一周向遗体告别,叫“小殓”;接着盖棺,用大铁钉钉盖封棺,叫“大殓”。最后,将棺材移放在公堂屋的东侧,棺前摆上供桌(称“坐台”),桌子横档放置布鞋l双,桌上放死者牌位、画像或照片、香炉、蜡杆、斋供等。每天早、中饭时间,由家人端饭。
50年代以前,死者去世满3周年,举行安葬,将棺材从家里抬出,移葬坟墓。出葬时仪式很隆重,子女亲友组成送葬队伍,随棺送到墓地。有钱人家还用砖石或水泥混凝土在墓穴四壁砌坑。一般安葬仪式,均在“大寒”前后。安葬完毕,子女才可脱下孝服,换上红鞋子,叫做“释服”或“脱孝”,至此,3年丧事才算结束。穷苦人家死了人,没有钱办丧事,只好东借西挪,买一口薄板棺材,有的用草席或芦菲卷着,送到墓地埋葬了事。墓地一般要做在自己的土地上,没有土地的,或租人家的土地埋葬,或葬入荒滩乱坟之中,真是死无葬身之地。
通东地区,丧葬习俗大同小异。人死后,传说“亡灵”还有“回丧"之日,也叫“回煞”,并有亡灵显灵的种种传说。具体日期由阴阳先生掐算,少则3天,最多18天,选在单日夜里,家里人把死者原来的房间、床铺摆设依旧,灵台前供上酒菜,烟囱旁扎一芦梯,屋内放点纸钱和香火,然后家人躲开,静候“亡灵”返回,待纸钱燃烧后,家人再出来叩头号哭,表示迎接“亡灵”。
建国后,丧葬习俗,如报丧、戴孝、入殓、七数、周年祭日等仍沿用旧习,但较前简化,迷信色彩也逐渐淡化。50年代,各地仍用土葬形式,葬具都用木棺,后改用水泥棺。70年代开始推行火葬,死者搁三朝后出葬,家属将尸体火化后装入骨灰盒保存。吊丧采用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戴黑纱等形式。80年代,普遍实行火葬,一般都用手扶拖拉机或卡车将尸体运至火葬场火化,子女和亲戚随往送葬。出葬时燃放鞭炮,子女在死者户体上打一把雨伞,一路化纸帛。火化后,将骨灰盒放在家中或入土安葬。丧葬中也带有一些迷信色彩,旧的习俗重新抬头。
旧时,从死者入殓那天起,每隔7天须由家人烧经祭祀(俗称“烧羹饭”),一般由儿子烧,逢三七由女儿烧。烧六七那天,要请亲邻好友吃酒饭。六七前夜也有人守灵陪夜。北部地区群众和一般富裕人家烧五七很隆重,要请和尚诵经、放施食、做道场、扎库,也有亲友前来吊唁,并将死者棺材送往墓地安葬。六七由女儿、女婿备了酒菜前来祭祀,娘家准备糕点鱼肉款待。中饭后,女儿要早回家,近邻亲友随送,一路燃放鞭炮,直送到她家门口为止。第七个七数,称“断七”,再祭祀一番,七数结束。一般贫苦人家七数照做,但一切从简。以后逢百日、七月半、八月半和九月初九,还要烧祭。逢到农历春节,自年初一至年初十,又有亲朋前来拜年、送人情的。
在死者七数期间,女儿每天早、晚要在坐台前长哭一次,叫做“哭七七”,儿子不剃头,夏天出门不撑伞,不戴凉帽,鞋子或帽子上要缝块白布,冬天不穿皮毛衣裳(羊皮袄可穿),女儿不戴金首饰。明、清时代,读书人和做官的为父母奔丧期间,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外出做官,须在家守孝3年,称“丁忧”。
海门人一向重视生儿育女。若头胎生男孩,男方第一天就要向外婆家和亲威邻居发红蛋报喜;第三天要向所有邻居送米饭一碗,俗称抬“猫米饭”。在产妇分娩后的12天内,忌外人(包括亲威)进入产房,免除婴儿夭折“做朝数”(死亡)。12天后,各亲戚都来探望送礼,俗称送“产母羹”,一般都送红糖、鸡蛋、油面、糕点等物,也有给钱的。外婆家在小孩出世前送来全套婴儿衣服、尿布、被褥等。海门人婴儿开奶也很重视。一般要寻找头胎母亲或比较聪明有名望的人家的母亲的乳汁开奶。
婴儿满月,做圆子,请至亲吃满月酒。还要请理发员到家里为婴儿剃头修面,称剃胎毛。
婴孩周岁时,宴请各亲友饮周岁酒,俗称吃“纪箍圆子”。通东地区孩子周岁日叫“纪箍”,宴请亲友吃“纪箍”,面。中饭后,让他玩“抓鸡”。小孩坐在桌上,上面放着算盘、书本、秤、葱、泥土等物,让他任意抓取一物,借此猜测小孩长大以后的性格和出路。
人满50岁生日,其子女和亲戚前往庆寿。一般逢9(如49、59岁......),先为其预庆,建国前,富裕人家祝寿,张灯结彩,设寿堂,挂寿幛,大摆筵席,收受礼物。父母寿庆,女儿做寿桃、寿糕,于寿辰前夕即来“暖寿”。当天,晚辈都要向老寿星拜寿。全家都吃面条象征长寿,并用大蛋糕祝寿,还要放鞭炮,热闹一番,70年代后,人们不但为老年人祝寿,甚至要为满30、40岁的中年人祝寿,经济条件好的要办十几桌、几十桌寿筵。也有提前庆寿,只自家人吃面团聚。80年代,有为10周岁儿童祝寿的。通东地区一般50岁不祝寿。如今,祝寿的形式逐渐在简化,寿筵的规模、档次,因人因事而定。
联姻旧式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包办婚姻。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青年男女根本没有婚姻自由,更不可能自由恋爱。男女联姻,先要有媒人说媒,男女双方要门当户对。境内南部地区,男女经人说合,双方父母有意,就先"并八字"、"相亲"、"访人家",然后"定亲',北部地区则先由父母托媒人或媒人主动做媒为双方说亲,双方父母认为"门当户对',以后,由男方拣好日子请媒人带生月钱包,去对方索取女方出生年月日,即生辰八字帖,称通草帖。媒人将此草帖压在位台的香炉脚下,如在3日内发生打碗坏盏,即推托不合,将八字帖退给女方.男方认可,则请算命先生"排八字',,进行合婚;女日八字不合,请媒人将女方的庚帖退还,生月钱不退。 正由于包办婚姻,有些孩子在娘胎里就由父母听从媒灼作主和人家定亲:有些男孩只十四 五岁,父母就为他联姻聚妻。旧社会寡妇不准改嫁,同姓不准结婚。还有早婚、重婚、纳妾、遗弃、抢亲、拔亲、带童养媳等许多不合理现象,妇女备受欺凌,不少男子终身光棍。
旧式婚事,多数穷苦人家限于条件,婚事简单,办喜酒菜只有10碗头,客气一点用 12碗头。接新娘用独轮人力小车、黄包车、自行车或术船,坐不起花轿。有的娶不起媳妇,甚至用"抢亲"的办法,达到"成亲',目的。有钱人家的婚礼,办得十分隆重,讲究排场,大摆筵席。境内南部地区,结婚这天中午,新郎要去女家拜见父母,有钱人家随去3顶花轿,新郎、媒人、新娘 各1顶。新娘用的是大红珠花轿,其余两顶是宝兰呢轿,还抬去"食箩"(用术框制成)多只,内装 白鹅、满坛绍兴酒、沙鱼皮、猪肉、大青鱼、大鲤鱼等礼品,配以粗细乐队。下午,新郎等一行先行回府。新娘则待到夜晚时分(根据路途近远而定)出发,随带大批嫁妆,包括大量家具、铜锡器、 瓷器、各式绸缎布匹、日用化妆品等,都用"食箩',抬着,排成行列,一路吹打,送抵男家。新娘出门上花轿时,头上盖2尺见方的丝绸红布·脚下踩铜烘缸,盛满火灰;离娘家时,还由她的弟兄 在花轿后面泼水,谓"嫁出门的姑娘,泼出门的水。"花轿抬到男宅时,男方用稻草点"三叮旺 火,',请属龙属虎的男女宾相抬花烛·迎新娘出轿,并用布袋摊地,让新娘穿着花鞋从袋上走过, 不沾尘土,谓之"传代"。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同坐新床,饮合欢酒,吃和喜团圆,然后拜堂,向福禄寿三星行跪拜礼,由长辈及亲友朗读《诗经》"关睢"三章及"桃夭"三章,祝颂新婚。
民国后,逐步改为文明结婚。新娘头上不戴红方巾,改戴墨镜,废除跪拜礼,改向国旗及孙 中山遗像行鞠躬礼,由证婚人、介绍人及来宾分别致贺词,主婚人致谢词,新郎新娘在结婚证书上用印,互换首饰。婚礼上不断奏乐、唱歌,还有余兴节目.婚礼以后,新郎新娘同座,请亲朋作陪客饮花烛酒。回房后,即有人闹新房,称为"吵亲,次日中午祭祖,向长辈行见面礼,长辈向 新娘出"见面钱,',新娘也回赠若干礼品,叫"抬礼"。通东地区的婚礼与南部地区稍有不同,一是 迎亲.择吉日,男方同媒人带领喜轿一乘或几乘,和迎亲的吹鼓手以及带给女方姑表姨舅的礼物,到女方宅前,先鸣炮竹,女方响应后,从左侧上首进场,轿门对外停放.女方点燃男方带来的红蜡烛,请来人吃糕棕糖茶.新娘请两个丈夫健在有子女的妇人梳洗"上头",男方3次"催亲', 鞭炮响后,新娘罩上"红盖头",一定要在日落前,向父母兄弟长辈一一挥泪告别.上轿时,脚踩门前铺的草席,以表"传裔,',然后由父或兄抱上轿,轿内有烘缸安放,代表"兴旺,'。起轿时,双方鸣炮庆贺、泼水。在点灯后,女方才可到男家。新娘花轿进场前,女方鸣炮轿到,男方鸣炮相迎, 花轿进场,鼓乐喧天,轿门对内停下,说合者即景出合。新郎在姨们的示意下,掀轿帘,挽出新娘,新郎手拉新娘手踏在预先铺设好的布袋上进门。新郎新娘进入中堂进行"一拜天,二拜地, 三夫妻对拜"。拜天地后同跨七星灯送入洞房,由妆妈婆扶至踏板的小方凳上"坐富贵",共饮 "和气茶",新婚夫妻各呷一口后,先男方父母、兄弟姐妹,后诸亲等依次呷茶,以示阖家和气、幸福,新郎再应酬发喜糖喜烟。二是贺房酒。这是男方宴请亲朋好友的当晚,预先留下新郎平辈的表弟兄、姨弟兄、堂弟兄及其好友,参加陪新娘的两桌并台酒宴,酒台点燃一对舅舅送来的龙凤烛。宴时边饮边说合,有新郎发烟、发糖、倒酒、上菜,你我他都可说,伴随猜拳罚酒,向新郎劝酒,互相比酒,山歌利市,此起彼伏,热闹欢乐。三是闹新房。"新婚三日无大小",新娘与亲威间不分大小辈份,无论老少亲友都可以戏言戏态引逗新娘,新娘只得低头"作富贵"此时闹得笑声震天,喜气倍加。四是撒百花、种籽。由亲威中的民歌能手,用青蓝腰布兜上花生果,俗称"长生果,,(长生不老开花结果),枣子〈早生贵子)、桂圆(贵在团团圆圆)、蜜糖块(甜甜蜜蜜)等物, 撒向新床的四角,撒向亲友,边撒边说百花、种籽令。直到深更半夜放鞭炮,以示"科,他人才退出新房。五是开颜。次日清晨,鸣放炮竹,催新郎新娘起来,门一开,预先站在门口的人蜂拥 而进,争到新娘被窝里摸糖果糕点,新娘由妆婆将前看发剪掉,颈后毫毛也用棉线绞去,称"开 颜',或称"车脸,',表示已婚。这一天,吃拜堂酒,新郎领新娘与男方长辈行见面礼,长辈们个个 "出手钱,同时女方兄弟或姨妹携带礼物到新郎家来作客,叫"接满月,',男方办酒款待新亲,并约定"回门"时间。一般婚后第三天新娘新郎到娘家"回门"也有新娘到男家1个月不能出家门一步,等满月后夫妻双双才到娘家"回门"但逢八日子不能回娘家,称为"七不去八不归"。
送红蛋、"猫米饭,,海门人一向重视生儿育女.若头胎生男孩,男方第一天就要向外婆家 和亲威邻居发红蛋报喜;第三天要向所有邻居送米饭一碗,俗称抬"猫米饭",在产妇分娩后的 12天内,忌外人(包括亲威〉进入产房,免除婴儿夭折"做朝数"(死亡〉。12天后,各亲戚都来探望送礼,俗称送"产母羹',,一般都送红糖、鸡蛋、油面、糕点等物,也有给钱的。外婆家在小孩出世前送来全套婴儿衣服、尿布、被褥等。海门人婴儿开奶也很重视.一般要寻找头胎母亲或比较聪明有名望的人家的母亲的乳汁开奶。
做满月 婴儿满月,做圆子,请至亲吃满月酒。还要请理发员到家里为婴儿剃头修面,称剃胎毛。做纪箍 婴孩周岁时,宴请各亲友饮周岁酒,俗称吃"纪箍困子,'。通东地区孩子周岁日叫 "纪箍",宴请亲友吃"纪箍",面。中饭后,让他玩"抓鸡"。小孩坐在桌上,上面放着算盘、书本、秤、 葱、泥土等物,让他任意抓取一物,借此猜测小孩长大以后的性格和出路。
农历五月初五,海门又称端阳节。一般人家都要用芦叶裹棕子,有糯米、高粱、黄稼等作原料。有的端午农历五月初五还加赤豆、红枣、肉丁等配料。端午节中午,每户大门上都悬挂富蒲、艾叶及大 蒜头;房门上及堂屋里贴"端阳符",小孩胸前或两手腕佩戴香袋,胸挂荷包及锁片;还在室内用雄黄烧酒喷洒,或涂在小孩脸上。店主备酒菜稿赏伙计。新女婿要向岳父母家送节礼。解放后, 端午节仍保持裹棕子、送节礼等习俗。
清乾隆年间〈日,海门茅家镇东市梢,建造孔庙,规模宏伟,超过邻近各县。每年阴历二月和八月的丁日,是传统的祭孔日子,称为上丁。祭孔前夕,先宰牛两头及猪羊数十只, 作为祭品,还供奉稻、麦、黍、穰等数十种农产品。祭孔时间在五更三点。先敲鼓撞钟,由县官主 祭·助祭数十人,向孔子牌位行三脆九叩礼,献香献爵,读焚祭文。礼毕由学生列队唱"颂圣歌"。 歌词是:“援农荒远文周微,孔教何巍巍。万派寻源委,圣之门兮海之水。中外同风会有齐,亚澳欧非美。莫分耶释回,都在我教之范围。”
50年代以前,凡有人建造新房,先请阴阳先生相风水,选择房址,房子的东南角,称"青龙 角",不好砌房子。凡建造新房,亲朋好友都不请自来送礼,并帮助干活,礼品为酒、肉、糕点、对联、镜框等,叫做"送搀高头人情",女儿、女婿要加送鞭炮。当新屋框架建成,上梁合龙门时,要放爆竹,木匠师傅骑跨正梁上,往下向人群里抛馒头和糕点,称为"抛梁馒头"、"抛梁糕"表示 发财的意思,围观者高兴地争抢。新屋横梁上贴"安梁大吉"、"福星高照"、"紫气东来"、"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等红纸条。当上梁的木匠师傅敲完最后一只钉时,叫主人出来用围腰接斧头 (借音"接富")。在上梁这天或新屋落成以后,主家要宴请各亲友,以示谢意.通东地区,上梁那天还有人上门说"利市"。60年代以后,"相风水"等迷信色彩逐步淡化,但礼物越来越重。
说利市即说吉利话,流行于县内四甲、包场地区,大多在结婚、砌新房和春节期间。民间有传说利市的艺人。
海门县有佛教、道教师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各宗教传入的历史,佛教有1000多年,道教有800多年,天主教有200多年,基督教有70多年。 1949年,全县有寺、庙、观、庵、社80多所,从事佛教、道教活动的僧、尼、道士150多人;有天主教26所,天主教徒8000余人;有基督教堂4所 ,基督教徒200余人。天主教海门教区管辖崇明、南通、如皋、泰兴、靖江等市县,在国内外颇有影响。 1955年10月,县政府设立宗教事务科。1984年2月,改属县委统战部下属科室。1986年6月,恢复二级局建制。 1990年,全县有佛教活动点1所,主持佛教活动的僧尼10多人。有天主教堂4所, 在职天主教神甫2人,修女5人,教徒4000多人。有基督教活动点3所,基督教传道1人,义工5人,基督教徒600人。
佛教传入海门已有1000余年历史。据明嘉靖《海门县志》载,县境内佛寺始建于唐代。海门佛教宗派,明朝以前先以天台宗为主,后禅宗发展而占据主位;清末净土宗很快发展,成为唯一宗派。民国初年,境内寺庙林立,香火旺盛,信众甚多。解放初寺庙庵堂87座,僧尼151人,佛教活动一度较为正常。1956年,全县寺庙庵堂有74所,庙房800多间,住庙僧尼141人,其中僧107人。1958年,全县有庙宇67所,随后在献堂献庙活动中,除茅家镇关帝庙、静修庵和十二匡镇道觉庵、青龙港佛成寺保留外,其余寺庙均献送给当地单位、集体,僧尼纷纷转业还俗。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佛教活动仃止。 1978年后,佛教活动有所恢复。1984年,落实宗教政策,被拆寺庙房屋作价退赔,庙房产权归海门佛教团体所有。日,余东镇上的
大家都关注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八十、九十年代的中国曾经都疯狂流行过什么?
,《我爱我家》骨灰级粉丝,葛朗台一只
节选自拙作《二十年,戏说"我家"往事》,严禁伸手不见六指地不标明作者转载。有朋友私信问哪里能够买到,这个……还在编辑手里这个问题到底有多大,题主你造吗?那不仅仅是20年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从半农业化社会变成准信息化社会的过程,很多人从“家里还有一样电器,手电筒”过到了上网聊天。隔两年,几乎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可以这么说,几乎每一样新东西都在……——————
我们不仅难以了解自己出生前的事,也很难知道发生过的事情曾怎样影响过我们,甚至不会明白正在发生的事情将对未来意味着什么。想要真正明白年贾府的那些事儿,就要了解昨天、今天、明天。不过这里的“今天”,已经是二十年前,而“明天”,则是我们已经经历,并正在经历的现在。我们将深陷时间之井……
在我们的记忆中,有一个温馨和平的九十时代。然而这不过是无知加上回忆自带的美化属性,给我们的错觉&——小屁孩嘛,有爹有娘有吃有玩当然心满意足。当你我把那些发生过或暗涌过的历史看上一遍,却发现原来如此风波云诡。我们去看看当年成年人也未必了解的世界吧。
要说93到94年的今生,得先从90到92年的前世说起。
1990年,当傅局长赖着不肯离休,志国天天忙着给圆圆抄卷子,和平单位越来越没事干只好打毛衣,小张满怀希望从四川农村冲到北京的时候,首都不仅找不到鸟巢、央视大楼、金融街,甚至还没有国贸中心大厦、中央电视塔、soho现代城,国务院的各个部委差不多还都坚守在没有翻修的50年代老房子里,亚运村存在但汽车交易市场不存在,中关村还是“一条街”不是“园区”,警察的服装还是绿色。但在这个城市,经济永远不是最热门的话题。出租车司机和杨柳北里纳凉会上谈论最多的是:七个多月的戒严已经结束,有二十多个国家的政府联合欺负咱中国,丫的拒绝中国领导人来访,也不让他们的商人和中国玩。而最热门也最小声的话题,是东欧共产党政府正一个接一个垮台。苏东剧变,让中国背靠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阵营”像柏林墙一样轰然倒塌。全世界只剩下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过去是“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现在是“只有中国能够救社会主义”。但消息的来源并非都是《新闻联播》和报纸,还有杨大夫们偷听《美国之音》等敌台所得。北京的报纸已经有十九个月看不到歌颂改革开放了,媒体正在集中火力抨击“右的错误”。傅老局里组织学习《人民日报》的一篇重要社论,在它眼中,眼下最大的危险是“和平演变”,它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筑起反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
孟朝阳和几个哥们儿来上海玩,差点和一美国人打起来。这老外在1991年逛了东京逛上海,嘴欠还偏偏要会几句中文:“看上去日本结束二战已经五十年了,可是上海好像是昨天才结束战争。”朝阳们没有看到浦东新区、杨浦大桥、东方明珠,并不是因为光顾瞄姑娘呢,而是都还没建起来。外滩的高级商店里少有中国顾客,夜上海大多数地方还是一片漆黑,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里,几个中学生在羡慕深圳埋怨上海落后。上海市平均七万一千人有一个浴池,大多数人还是三代同堂住在筒子楼。
自1989年而至1991年的经济疲软依然很坚挺。1990年春节的鞭炮刚刚放完,就传来了一片哭声:外经贸部抱怨出口下降、农业部抱怨粮食减产、统计局抱怨工业生产下滑。在和平单位发工资越来越费劲的同时,全国2181个县政府中,有1091个财政入不敷出,将近200万县政府干部的工资发不出来。1991年春夏,工厂里每生产100件东西,就有55件不合格,有15件卖不出去。仓库里积压着2000万辆自行车、1亿2000万只手表、10亿件衬衣。1991年年底,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全国企业实现利润下降67%,亏损总额已高达310亿元。北京每天有40个人“下岗”,湖南每天有110人。重工业的大本营哈尔滨市,大约有30%的工厂停工。另一个重工业基地沈阳市,100万工人中,已有30万人无事可做。80年代叱咤风云的著名企业家全都只剩下叹气了,谁也没本事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怨气在领不到工资的工人中悄悄滋生,他们的面孔模糊不清。
祸不单行,1991年夏天发生了“华东水灾”,共有18遭灾,5省情况严重,至少1亿多人被困。洪峰过后,有1400万人无家可归。但已经持续两年六个月的经济萧条,让政府囊中羞涩。刚刚上位两三年的新一代领导人,不再像唐山大地震时代那样拒绝国外援助,而是以开明态度接受了新中国第一次境外捐赠。老共产党员傅老捐了一个月工资,少先队员圆圆捐了零花钱,而23亿元境外捐款中,有近一半来自港澳台地区和海外。演艺界拍摄电影《》,举行“忘我大汇演”音乐会,为水灾灾民筹集善款。拨款5000万港元赈助灾区。十天时间,香港的赈灾筹款总额达到4.7亿多港元。如今搞成“两岸富人携手捞钱,两岸穷人互骂泄愤”的局面,只能一声叹息。
小凡已经考上了大学,但还在为期一年的军训中叫苦不迭——这是1990年。晚上的卧谈会上,小凡认为某个正在考“托福”的大四师兄还挺帅的——那会儿还不兴叫学长,但绝没有考虑收归石榴裙下。她还不知道现在大学生谈恋爱已经开始没人管了,以免学生精力过剩。与此同时,这位“托派”(考“托福”)师兄回到了宿舍,嘲笑在宿舍打麻将的“麻派”室友们胸无大志,因为布什(老布什)签了大批张绿卡,几万中国留学生都有机会得到永久居留权。但“麻派”头也不抬地扔过去一张报纸,“托派”看后立刻傻眼:中国政府下令“限制在国外没有直系或者旁系亲属者出国留学”。李泽厚一个劲儿打喷嚏,并不是因为小凡在图书馆里念叨他,而是因为他在报纸上被人批评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推动者”,而王蒙的小说被批判为“射向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纸弹’”。社会青年志新买了件“烦着呢,别理我”T恤,和大学生小凡一起发现了几年前无人问津的崔健,连家庭妇女和平都感到“一无所有”击中了自己的痛处。
一股崭新的“毛泽东热”开始流行。和平打“面的”带圆圆去了趟新华书店,发现出租车上开始悬挂毛泽东像。圆圆买了盘“小虎队”的卡带,但其实新华书店里卖得更火的是《红太阳》。70年代如神物,80年代无人问津的毛泽东像章,被嗅觉灵敏的志新翻出来卖掉,小赚了一笔。志国单位组织观看了新拍出来的《巍巍昆仑》、《开国大典》、《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毛泽东和他的乡亲》、《开天辟地》、《大决战》。两年,湖南长沙韶山毛泽东故居的参观人数,超过了整个80年代。当地汤老太太把毛泽东故居旁边的“食粥摊”变成了“毛家菜馆”,并开到了全国,傅老65大寿就是在北京分店过的。国家副主席王震读了权延赤写的《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老泪纵横,却被崔健版的《南泥湾》气得大动肝火。贾家人并不知道,有人在痛批:“极力鼓吹这股民间自发的‘毛泽东热’,目的是制造另一位伟人的‘冷’!”
那两年,更像1978年而不是今天。
钱其琛形容当时外交局势的话,更可以形容当时的整个中国:“黑云压城城欲摧”。
然而忙于生活的贾府并不知道,新一轮大裂变马上就要开始了。
1991年,傅老在北京的报纸上看到了对《解放日报》狂风暴雨般的批判。那是一系列署名“皇甫平”(黄浦江评论)的政论文章,在这张上海市委机关报上旗帜鲜明地表态:“抚今忆昔,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惟一道路”、“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但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朱镕基对批判并不在意,只有少数人知道这些声音来自那位退休的四川老者,他是其中之一。过了几个月,傅老在报纸上看到,朱镕基到北京了,被任命为副总理。七年后,他正式入主国务院。
而决定性的事件发生在1992年1月。和平坐火车去深圳“南巡”——慰问演出,这时她正给志国报平安“哎……哎……哎——快点这是长途,烦人!”。与此同时,已经退居幕后三年的总设计师发表了掷地有声的讲话:“谁想变也变不了,谁反对改革开放谁就垮台”、“反对的人让他去睡觉好了”。启航的汽笛声再次响起,无论听到还是没有听到的人,都将卷入这场以“市场经济”为核心内容的新一轮改革。
一切开始悄然改变。1992年元旦刚过完,志国就在《新闻联播》上看到,中国已经开始和“独联体”国家握手,此时距苏联解体还不到十天。很快,《新闻联播》还将报道中国第一次出兵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以及加入核不扩散武器条约。和平最近老是哼一首歌:《血染的风采》,但她不知道原唱是在越战中锯掉左腿的士兵徐良,更不知道这时在老山脚下,中国军队拆掉了自己部下的一万八千枚地雷。
有人在扩大私人投资———这叫“先富起来”,有人在取消“集体所有制”的招牌———这叫“摘红帽子”,逃出去的私营老板们哼着《地道战》全都回来了——这叫“新时代的还乡团”。志国和平带着圆圆,和435万个普通中国人一样头一次登上了天安门,每人花了10块钱,而外国人要花30块。阿文在深圳听到了赛马俱乐部的第一声锣响,孟朝晖新买了一本于光远、王蒙、邵燕祥、刘心武等等出版的《防左备忘录》。趁和平不在家,志国偷偷看报,但不是昨天还在争论“姓资姓社”的那些,而是关于北京“新世纪小姐”、上海“文化礼仪小姐”、天津“月季小姐”的消息。报纸上虽然还捂着脸不好意思说这是“选美”,但已经应者如云。当初严厉指责温州是“和平演变温床”的省委书记,现在称之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小凡们开始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当年五十六万四千本科生毕业后,被全国九十万岗位哄抢一空。珠海市市长把一辆“奥迪”、一套公寓和一张二十八万七千一百八十四元的支票,递给了高级工程师迟斌元,也把对知识的信心递给了无数望子成龙的家长。
和平他妈不同意文化圈说1992年是“张艺谋年”,但不是因为她认为老谋子“拍阴暗面讨好外国人”,而是她和其他普通观众一样在过“王朔年”。王朔的名声开始走出了文学圈,1990年的《渴望》迷倒了全国的老和同志跟和平们,而志新胡三们把“过把瘾就死”当成了口头禅,连冯巩都看不下去东宝继续单相思,在广告里决定把双汇火腿肠介绍给他代替葛玲。北京开了第一家性用品商店。中国国家足球队的第一个洋教练,德国人施拉普纳正坐在赶来的飞机上。 
对公务员来说, “盲流”不再是“吃公家饭”之外的唯一选择。据人社部数据显示,1992年,有12万公务人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人员停薪留职。这群人中的成功者,就是改革开放后三个著名的企业家群体中的“92派”,虽然将来身处其中的机关干部志国、小保姆小张还不知道。其中有北京市旅游局局长薄熙成,曾是“民族英雄”的“体操王子”李宁,“林妹妹”陈晓旭,上海轻音乐团团长朱逢博,以教育青年树立崇高理想为己任的张海迪,还有《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和她的儿子——机关干部、给姜昆们写了大批好相声的梁左。
这时,英达想要模仿美国经验,拍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于是,才有了我们看到的《我爱我家》。
————————
而在不同的人群中,流行的又何尝是一样的东西?
但港台歌曲、影视就是主流了吗?“汪国真抒情诗选”、“《编辑部的故事》”是吗?《亚洲雄风》、《血染的风采》、《爱的奉献》依然有大批中年人爱听,他们用惴惴不安的眼神打望着社会青年T恤衫上的“一无所有”、“我是流氓我怕谁”,忐忑间没认清道,一不小心踏进了大学,听到了罗大佑、李宗盛、齐秦、赵传……颇为欣慰,好歹是国语听的懂啊,于是回家教训刚从游戏机房回来听鸟语的初中儿子,却不知道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的卡带正在悄悄占据着大学生的录音机。有人急匆匆回到大杂院,一路跟拿匣子听相声的张二伯,拿大哥大去卡拉OK潇洒的王家小四寒暄,进门就毫不客气地把正看《圣斗士星矢》的闺女撵回屋写作业,一边换台到女排,一边跟一肚皮不乐意的老婆解释:“那卡拉三十块钱一张票,十块钱一杯啤酒,唱歌还得五块钱,是咱一个月赚一百的人能去的地儿吗?再说正经人有几个去那地方?”几年后当他自个偷偷去看《廊桥遗梦》时,是多么怀念可以明目张胆欣赏的女排啊!王蒙宣布文学已经失去了轰动效应,王朔、梁左正忙着下海,《大众电影》的读者明显被《中国电视报》抢走,默默等待94年美国大片的引进。
再没有谁能垄断娱乐市场的话语权了,市场开始走上了细分的不归路——咱们各玩个的。
————————
最大的流行,人们的信仰从以各种形式出现的、自己也不相信的“为GC主义奋斗”,变成了赤裸裸地信奉“孔方兄”
有一群一直被人羡慕的人,开始不平衡了。
自从1989年提薪以后,志国这些公务员的薪水,六年间都没什么变化。普通公务员每月几百元,副省部级官员薪水也还不足千元。单凭薪俸,他们的生活已经毫无优势。
哪怕政府,也不可能长时间以低于市场标准的价格,向道德水平参差不齐的几千万公务员购买劳务。不过,这个薪俸,到底是不足以“维持社会平均水准”,还是不足以“维持优越地位”,谁又知道呢。
官僚阶层开始分化。
一批人背弃了了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下海经商。1992年,有12万公务人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人员停薪留职。中国历史上也许是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士大夫从商”。
从1992年开始,新一轮的大裂变开始。人们开始疯狂地追逐金钱。1992年深圳发生了“八一○事件”,超过万人与WJ对峙。但原因再也不是什么“主义”,而是为股票认购表排队几十小时后,人们怀疑大量认购表被私分!新的时代强音是:“起来,不愿做穷鬼的人们。谁阻挡我们发财,谁就是我们的敌人!”
一位听众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朗诵的《呼声》,激动地捏碎了收音机;几乎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诗社,一项诗歌评选能收到数十万张选票;《诗刊》80年代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朗诵会,其场面比今天周杰伦的演唱会还喧闹。1984年,“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北岛应邀参加《星星》诗刊在成都举办的诗歌节。开幕那天,尽管有工人纠察队维持秩序,但无票者照样破窗而入。听众冲上讲台,要求签名,钢笔戳得北岛生疼。一个小伙子甚至掏出匕首,猛地戳进自己的手背,说:“我要用我的血,让你们看到我对你们的爱,对诗歌的爱!”会场之热烈是今天不可想象的。一位诗人在台上演讲,台下竟有人高呼“诗人万岁”,全场响应。诗人们演讲结束,需要警察保护走出会场。人们在多个通道等着索要诗人的签名,等着与诗人合影。一次,舒婷根本无法走出会场,几个警察架着她,几个警察在前边开道。到了接她的车门口,人们高呼着“舒婷,舒婷”的名字,伸出无数只藤蔓般的手臂,几乎把她挤到车底下去。还是警察硬把她塞进车里。而最近,当有人问起舒婷当时的状况,她答非所问地说:“那是诗歌的时代,现在就很难了。”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
日更新。多图预警!!!流量党请绕行~么么哒~童年的娱乐生活。你是酱紫过来的。学习中的战斗机,当年还流行五笔,背字根是在是一件无比酷炫的事情。小霸王学习机,你值得拥有。小时候家在镇上,好不容易会有一家专门放台电视给人打游戏啊,那家才一台机子啊。等啊等,天昏地暗,然后好不容易轮到了,把写的差不多的作业收起来,开始从兜里掏出五毛钱,然后开始玩……差不多就回家粢饭了。——这应该是游戏室最早的雏形吧……我是一个热爱分享的人。不太喜欢玩一个人的游戏,喜欢和小伙伴配合着来,比较有感觉~前提是不要是猪一样的队友。魂斗罗。顶蘑菇。坦克大战。——————————————————————————————————————————卤煮怒答了。木有人邀。————————————————————————————————————————
1.健美裤。红色的,人手一条,大人小孩都适宜,男孩纸你也可以的!!!大街小巷要是能有一条这样狂拽酷炫的健美裤,那简直是美哭好么!?甩国际大牌不知道几条街啊!!
2.喇叭裤。恩,是酱紫的。可见流行程度。——图片来自网络。恩,当年的叔叔阿姨们,都是这样潮流的。
3.收音机。那个年代,你家可以没有电视机,但是无论如何都基本会配备一个这样的收音机,啊不,录音机,功能更多了些。答主的麻麻那个年代开始,就会在家放广播剧了!!!!没错!你没有听错,那个年代的广播剧真的好好听啊!!CV那叫一个正啊,答主小时候听过一个什么少爷小丫鬟的故事,懵懂了我整个童年啊……
4.自行车。凤凰牌或者永久。简直无法替代。就是这么大气!看看人潮中的交通工具,又环保又锻炼身体,完全不具有造成雾霾的风险。——你值得拥有~
5 随风飞扬的发型。是这样子的。
6 小画书。都是革命的正能量啊!!
7, 小孩子心爱的画片。这是男孩子们的课余活动。
8 国产动画.国产动画的形式都为各国动画所借鉴,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还如日中天的时候,我国的动画不仅包括了水墨动画、剪纸动画、折纸动画、定格动画等等。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这是水墨动画的第一部。水墨动画——《牧笛》剪纸动画——《猪八戒吃瓜》剪纸动画——《渔童》折纸动画——《聪明的鸭子》定格泥人动画——《阿凡提》定格木偶动画——《曹冲称象》啊 说起动画来还有很多很多小时候看的非常棒的啊!但是这一个项目说的也差不多了。九色鹿。英雄出少年。黑猫警长。西岳奇童。神笔马良。等等等等……
9 迪斯科舞蹈。不要问我迪斯科是什么。+++++++++++++++++++度娘来袭+++++++++++++++++++++++++++++++++++
“Disco”这个词是“Discotheque”的简称,原意是指“供人跳舞的舞厅”,60年代初源于法国。60年代,随着音乐设备的更新,舞厅里只要拥有一套唱片播放机就可以完成原来乐队的工作,并且还可以随时得到各种不同的音乐,即经济又实惠。因此,各大舞厅不再雇佣乐队来伴奏,而是雇佣一名唱片播放员通过播放唱片来提供伴舞。慢慢的,人们把这种由唱片播放出来的也称作迪斯科。请参见大妈们的广场舞,想象他们年轻时候的疯狂。恩,不要嫌弃我,我也曾经是流行风向。
,少说多做 成败自在心中
童年时候不知道Pepsi,Coca-Cola,对于饮料最棒的注脚就是健力宝,现在对于任何包装精美营销成功的饮料, 都没有小时候,下午放学,在校园门口看到拿着健力宝接我的老爸的满足感觉了。有时候想一想,容易被满足的日子才真的很快乐呢。
,穷极一生 做不完一场梦。
小朋友照相额头的红点!!!…长残了真是抱歉啊!
,艾格吃饱了。
看到这张图被美到了:女式自行车,当时叫「坤车」;棉布连衣裙,马尾,宽檐大草帽;软羊皮镂空平底鞋,差不多是菲拉格慕那种传统鞋形,有些特别时髦的款式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做成浅口,露一点白生生趾缝那种,我印象这么深刻是当时有两个漂亮姑娘在我面前讨论过鞋子的浅口设计; 每个年代都有好的审美和坏的品位,概莫能外。照片来自杭州《都市快报》官微的一篇《八九十年代的杭州》,应该是杭州日报的图库资料。微信那篇名字没记准,大致如此。感谢
提供出处:微信那篇应该是
或许源于2010年19楼的帖子
,草莓味儿的美男子
音响。。。。尤其是大型组合音响。。。。890年代烧这个的真的不少。。。大家不用买票或者单位组织去看三个小时音乐会了(我深刻的印象就是小时候学校组织听音乐会,貌似是盛中国老师?三个多小时啊,中间只休息了一次,那时候是夏天,老师要求所有小伙伴背着手坐着听,一动不准动。听完了老子这辈子都不想去音乐会了。)这个时侯买个大型组合音响放在家里,穿着裤衩背心喝着冰镇可乐吃着西瓜听着盛中国老师的梁祝。多好呀再一个除了有钱还要有专业技术。。。。老音响的按钮,旋门和今天录音棚里面的差不多,专业的能让不明觉厉的人膜拜很久。。。。而且还有莫名其妙的要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一个叔叔,他说音响分音箱是分丹麦声、美国声,德国声,英国声。和我爸说一定要用无氧纯铜线去连接低频,再用银线去表现高频,线材只用丹麦的高度风公司,其次是日本的古河。。。这段装逼也好专业也好的话对童年的我杀伤力太深了!!!这辈子牢牢记住了!因为当时我就在旁边,哇哇哇的表情。。。然后我爸组合了一套,花了小5000块啊,那个时侯工资标准是150左右的。我爸自己做点小买卖的利钱都投到音响上了!。。。。然后我们家拿他唱卡拉OK。。。。2008年搬家,这套音响我妈想要处理掉(恨了很久了),我检查了一下还能用。这辈子正儿八经的坐在组合音响面前,放了一张古典CD十几年过去了,音质还是那么好,柴可夫斯基的1812(已修改)序曲最后的炮声,整个客厅所有的东西都在随着震动而晃动。除了客厅还有拍门的邻居。。。。现在谁家会花相当于现在小30万买一套,或者自己组合一套?电器这个东西用用就折旧。要我有30万,还不如买一堆文玩核桃,汆几年还能卖出去还能赚回来。。。流行的原因吧,八十年代对于整个世界来说 ,都是一个从旧的精神和思想的禁锢到人性的解放和开放的时期。(我悠然神往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啊。。。)音乐当时扮演着一个多重的角色,一是对于相当部分,尤其是年青一代来说的反抗的武器,而对于更多数的人来说,更多形式的音乐的出现,也完全的颠覆了旧有的对于音乐的认识和实际的作用,旧有的音乐所定位的教化,感化等等任何作用,在起源于黑人节奏的现代新音乐的冲击下,消失无踪。音乐变成了一种更直接,更粗暴,更有认知力的艺术。音乐作为艺术,门槛低了,同时过去被认为邪门歪道的表现手法也可以登上大雅之堂了。一方面填补着大家空虚很久的精神生活,一面很刺激告诉大家:挖槽原来还可以这样玩啊!在这个状态下,在那个年代,所有人都是文艺青年了。八零年代就是文艺的黄金时代啊。。。。饿了,海子走进饭店说我没有钱可是我可以给你写诗,老板说我不要你为我写诗,但是我可以请一个诗人吃饭。。。高兴了,歌唱吧。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伤心了,歌唱吧。找个女朋友还是养条狗说错话了后悔了,歌唱吧。你不要走和哥们一起,歌唱吧。那必须梦回唐朝天堂鸟无地自容上街散步螳臂当车以后,歌唱吧。一块红布,红旗下的蛋
,写做兔子读成马
全民气功热潮 从八十年代中期左右到90年代末期才逐渐消退其中闹的最狠的某某大法最后被定性邪教收场,至今还在各种谋求洗白中。图片引用至 -----------------------------------------------的分界线----------------------------------------------------------------应知友 的建议 补充信息锅的图
哈慈五行针
,初高中中文教师
你们有没有玩过这个!!!我时候每天晚上都要在这里面蹦好久来着……
,为什么不能给自己点赞同呢
旭日升,一直不知道冰茶到底是啥。
健美裤(脚蹬裤)
,鸢丝放则坠,收亦坠,张弛借力,可上青云。
昨天刚照的,有些地方,时间是静止的
,专注make life better以及成为更好的人的…
手抄歌本,硬壳本,里面贴着各种不干胶、明星贴画,抄歌词,抄明星档案神马的,再用彩笔画点花边,标题要用“艺术字”。家里还有一本,回去找找。还有个喝的,叫高乐高,巧克力味儿的。
,夕阳从来不说话,却温暖了晚霞。
哎呀,忘了说是学习机。
,偶是来学习的小白( ^ω^ )各位大神?有…
国民床单,国民脸盆,国民枕巾,国民热水瓶。。。
,写小说的
,只有偏执狂才他妈能成功
为什么没人说龙牡壮骨颗粒?
,不能打架!不能打架!
背面有80年代女星照片的廉价塑料边小镜子。
,一个求知肉很多的人
哈慈五行针(已经有人答了我就补个图吧)
,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这时候就应该回去翻翻《老夫子》。。
,kukukukiki~~~
这个人手一台好嘛!
,不谈工作
整个80初-90年代末,是从懵懂少年走向青年的一个过程,如果要写,会是一篇很长的文章。最近身体不太舒服,所以尽管想写,也没有精力写好。从我的博客到知乎,已经不止一位朋友建议我“出本书”吧!但总觉得,真的要写却无从下笔,就像我跟小七说的那样,如果原原本本把自己成长的这个过程写出来,恐怕就成了一本新的《忏悔录》了!在80-90年代过去的那二十年,发生太多事,每一个单一的事件拿出来,都是一件欲说还休的往事。过去的那一切现在已渐渐成了轻飘飘的过眼云烟,飘飘渺渺,仿佛已远在天边,似乎又近在眼前,抓不住,看不清。等到身体恢复一些,或许可以一边回忆一边写一点吧。现在只能先简单写这样一个不算开场白的序言。待续。——————————————————————《我的80年代》在博客上已经有一篇《我的70年代》,所以在这正好可以接著写80年代。80年代,有些记忆已经模糊,原来妈妈还在世的时候,她可以讲得清楚很多我自己都已不记得的往事,因为妈妈的记忆力是我们全家最好的,据说这跟她的数学特别好有关,至于有没有科学道理,我就不知道了,我只是个文科生嘛。妈妈他们家的小孩到了上学年龄,不分男女都会被送回国上家里的私塾,读完私塾,后来又上中学,妈妈上学时是他们华侨中学数理化最优秀的高材生,每个学期妈妈因为成绩优秀都会上学校的光荣榜,新中国成立后,妈妈和三姨还有他们的奶奶也就是我们家大宅院里被晚辈统称为老太太的曾外祖母祖孙三人,因为外婆他们没能及时赶回国内来接妈妈她们回去,所以妈妈她们祖孙三人被迫留在了国内,跟外公外婆他们永远地分开了,再后来国内外不通邮了,在国外的外公外婆没办法给妈妈她们祖孫三人寄生活费,于是妈妈不得不休学一年,后来才勉强念完高中,报考时只能选了不需要生活费的师范学校,做了一名小学教师。记得一次妈妈的一位同班同学回国讲学,到家里来看妈妈时曾经说过,如果当年妈妈有条件上大学,在麻省的教授就不会是他而是妈妈,因为他跟妈妈同学时,学习成绩从来没有超过妈妈哪怕一次,现在还记得妈妈当时的神情,还是像往日一样淡然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没有了妈妈那超人的记忆帮我,我就只能靠自己的浆糊脑袋,想起一点是一点了。因为妈妈是小学老师,我上学比较早,同年级的同学差不多都比我大,到了大学更夸张,我的同桌比我大四岁,我们系学生会主席比我大十岁,在北外的那几年,其它系的老师同学包括食堂的大师傅差不多都以为我是北外附中的中学生,那时候我没有名字的,被所有的人叫做:小孩!好像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说80年代是上个世纪中国最好的年代,那时候的人们有梦想,有理想,今天的人看来,肯定会觉得那时候的人好傻。但曾经身历其中,却只感到很幸运,庆幸自己赶上了那个曾经充满希望人人有梦想的年代。我们上中学那会儿,现在说起来很好笑的,男女生不兴讲话的,连进出教室都分前后门,前门是女生专用的,后门是男生的专用通道,如果有谁走错了门,马上嗷嗷声四起,轰得走错门的同学面红耳赤逃窜而去。那个时候幼稚单纯的青春期,跟现在真的很不一样。初三的时候打过一架,这是我在未成年打的唯一一架,嗯~不对,应该算是我这辈子打过的唯一一架吧,后来的几次,那不算打架,算打人,因为对方没敢还手。我们班是全年级最闹的一个班,但也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一班,所以学校领导对我们班真是头疼至极,从初一开始一直到升高中,我们班几乎平均每两个月换一次班主任,连政治老师都当过我们的班主任,每一个老师都是气走的,我们班也因此成为全校最臭名昭著的一个班,谁都不愿意给我们当班主任。但学校领导不想放弃我们这个特殊的班,所以最后给我们派来一位全校最凶的化学老师当我们班主任,这位化学老师不到两个星期就被我们气得要坚辞不受,学校领导说什么也不让他走,说我们是最后一个学期了,让他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来,其实学校领导已经找不到可以接手的老师给我们当班主任了。我们这个班从初一打到初三,男生跟男生打,女生跟女生也打,男女生之间也经常打做一团,打架,似乎是我们那时候男女生唯一的沟通方式。我打的那一架,其实也不是我要打,因为我们班尽管平时每天都有人打架,我是从来也不参与,连看热闹都懒得看,打架上不成课,那我就会把书包里的小说杂志拿出来大摇大摆的看,反正老师已经被气跑了,整个教室乱哄哄的,又没人管。初中三年,我把能找到的书几乎都刷了一遍,大部头居多,杂志也没少看,但我看书属于走马观花,最后所有的书里的内容什么的,都会在我脑子里成为一锅粥,混杂在一起,自己也分不清什么是什么,所以现在常常有人说你看书多,给点意见,看哪些书比较好……碰到这种叫我帮忙开书单的,我都是逃之夭夭,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嘛。通常我是不去上早自习晚自习的,都是临上课前一刻钟到教室,那天早上我还是像平常一样踩着点进的教室,走到座位跟前看见前排的那个男生把我们的课桌往后推到一条窄缝,人都走不进去,他那空出一大片来,一看就知道他是故意想挑事,我们前排是两个男生,一个是班长,他还没来,他的这个同桌是班里的打架大王,他们俩的学习成绩都很好,后来我们班长考到了哈工大,另外那个打架大王如今也是个小有名气的环评师,但当时他就只是个让人讨厌的半大小子,我没理他,只是把课桌放到原来的位置,弯着腰把书包放进抽屉里,我还没直起身,他猛力一推我的课桌,课桌撞到了我的腰上,我一吃痛,马上直起身一把猛推课桌,他还坐着,我们的课桌咣一下撞到他的后背,他转过身来想伸手打我,被我先揪住他的后衣领,然后就是一通混战,桌椅板凳到处飞,打得乱七八糟,最后他被我用课桌腿死死卡住脖子,把他按在墙上,动弹不得,上课预备铃声响起,我放开他走出了教室。那天第一二节课正好是班主任的化学课,班主任拿着教案走进教室,他就忙不迭跑去告状说我打他,班主任一愣,然后哈哈哈大笑起来:要是有人说你打人我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你说她打你?哈哈哈,不可能,我从来没听说过她会打人,哈哈哈……他在班主任的一片停不下来的哈哈声里终于崩溃了,站在黑板前就委屈的哭了起来,他的确挨打了,班主任却没有为他撑腰,所以他觉得委屈,不过我打他,完全是因为他自己找打。打那一架的效果是,在整个中学期间,没有任何人再会主动来惹我。其实别说班主任没想到我会动手打架,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那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人,完全是本能反应而已,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我也只打过那一架,初中三年我们就这样打过去了。初中的时候,已经有邓丽君张帝刘文正等台湾歌星的卡带在同学中流传,谁要有一盘台湾歌星的卡带都神气得不得了,大家都会围着转,争着借。那时候好像还有一些手抄本小说,什么《少女之心》啦,《一双绣花鞋》啦,还有些什么记不太清楚了,反正这些书我到现在也没看过,因为当时这些手抄本很俏的,借不到,我也没去借过,因为我们家的藏书已经够多了,光看我老爸书房里的那些书,就已经让我忙得不可开交了。到了高中,一些差生被筛选下去了,大部分经常在一起打架的那些优等生还是又聚在了同一班,不过,上高中了,没时间打架了,要准备高考,所以男女生就变得互不理睬,多年以后,高中同学聚会时才知道,其实在那种互不理睬的假象下,有些差生还有偷偷摸摸早恋的,这我可一点没想到。高中三年很快就过去了,高考后,大家各奔东西。其实当时学校领导一直不放弃我们班还是对的,我们班是那些年学校高考录取率最高的一班,直到现在,每次校庆,后任的学校领导在校庆大会上还会点到我们班的名。到了大学,根本没人教过我们说防火防盗防师兄,所以像我这样傻不拉几的才17岁的小孩知道什么,人家在宿舍楼里都打起来了,我自己浑然不知。刚刚到北外没几个月,经常碰到其它系的老生见到我经常会莫名其妙的说:哦~你就是XX啊!搞得我一头雾水,心想我又没有参加学校什么社团,也没干过好事或者坏事,我只是个新生,应该不会有多少人认识我啊,怎么每个人的眼光都那么奇怪呢。后来让高年级的同学帮忙去打听了一下,才知道有几个无聊的男生在男生宿舍楼为我打架,MMD,这叫什么事!原来罪魁祸首是他们!那几个打架的男生直到毕业,我都没再跟他们说过一句話。在北外那几年,在教室的时间真不多,我都在干嘛呢,要么在学校图书馆,要么在北图,要么就是在各个博物馆之间流窜,有时候在溜冰玩,有时候去动物园逗逗猴子,看看老虎,秋天我们在香山八达岭圆明园,那时候的圆明园真是一片荒芜,边上有田地,秋收后只剩下萋萋荒草,无人管理的圆明园,我们去了经常会爬到大水法上去玩,现在想想真是不应该,我们的行为属于破坏文物啊!哎,我说不想写嘛,当时不觉得是坏事,现在想起来就没干几件好事。春天我们会去八一湖看樱花,顺便开个野餐会,到了夏天,活动半径就大了去了,满世界溜达啊,天安门人民大会堂英雄纪念碑穿过长安街进故宫去看皇帝住的那些房子,黑黑的,小小的,还不如妈妈他们家老宅敞亮,出了故宫,北海景山什刹海中南海……还有那些胡同也常常窜来窜去,没有哪一个角落我们钻不到的,城里玩腻了,就开始往郊区去了,后来迷上了骑马,就常常去稻香村,那时候只知道有稻香村一个地方可以骑马,不知道其它的地还有没有,去稻香村的路上会经过一些果园,一次看见一个桃园里的桃子熟了,北京水蜜桃可是很好吃的,我们找到看园的大爷说要跟他买桃,老头一口拒绝了:当家的不在,不卖!我那铁磁哥们还跟老头贫嘴:大爷,新社会了,人民当家做主了……人老头理都不理,摆摆手就轰我们走,我们才不会放弃吃桃的机会呢,大家互相一对眼神:不卖,偷!就是那么心照不宣,都不用说出来,就已经商量好了,绕开老头,避开他的视线,我们很快就翻进了桃园,吃了个肚圆才心满意足地离开桃园,继续往稻香村去,这满满一肚子桃还没消化呢,可是又看见一片黄瓜盏,怎么看得下去嘛,吃不下也要偷,每个人揣上几根黄瓜,走,骑马去!现在真是感觉对不起人家稻香村的乡亲们,那几年我们没少祸害他们的果园和菜地。一次有时间还专门去找了一趟,嗨,早就没了,根本认不出来了,什么桃园什么菜地什么马场,全都没了。
,各种二把刀 || 歧视农民的,请阅读《中国…
看到有人贴《射雕》,那我贴个这个
,雁神脑残粉
黑书皮红书名的《十万个为什么》
,不务正业
没有长春人嘛?!君子兰啊~ 不知道的百度下疯狂的君子兰事件。长辈说当时是可以换黄金的呢~
我印象很深的是个小东西。挂历。内容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有影视明星,花鸟虫鱼,祖国河山,也有外国佳丽,别墅跑车。范围之广。每家都挂,也有卧室客厅挂不一样的。单位要发,朋友要送。(起码在我的家乡,西南内陆小城市是这样的) 记得小时候反正是经常对着挂历里的美女心生向往。
,想做更好的自己
舒克贝塔历险记
喇叭裤,烫头(爆炸头,梨花头?)气功,写诗(大学里),三株口服液,迪斯科,牛仔裤,邓丽君,下海,投机倒把,386/486电脑,随身听。。。。
,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民主和自由的思想
,致力以追求将脑中的问号变为感叹号
潮----来自台湾的歌声-1
1.雪在烧(黄莺莺)
2.一场游戏一场梦(王杰)
3.人生就是戏(蔡琴)
4.想你的时候(千百惠)
5.走出孤独(曹松章)
6.青苹果乐园(小虎队)
7.亲爱的请听我说(张清芳)
8.再回首(姜育恒)
9.我爱你(红唇族)
10.我的未来不是梦(张雨生)
11.潮(赵晓君)
潮----来自台湾的歌声-2
1.驿动的心(姜育恒)
2.将我的真心放在你手中(叶欢)
3.逍遥游(小虎队)
4.彩云伴海鸥(高胜美)
5.东方女孩(蔡幸娟)
6.让世界多一颗心(东方快车合唱团)
7.每夜唱不停(江淑娜)
8.天天想你(张雨生)
9.我们相遇(赵晓君)
,历史爱好者
红桃K,生命一号。
,空调行业从业者/管理者
我可以说每天早上喊我起床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吗?
既然有人说道红点了。。。那么。。。加上红唇是不是更有感。。
港台明星(四大天王、小虎队、孟张林梅邓刘等);
郑渊洁《童话大王》、《故事会》等文学现象(全民诗歌、全民写作);
各式各样的家电,那时电视有新潮的叫法“彩电”,说到流行当然少不了随身听和录音机;
小霸王,这个得单独出来说,这玩意儿用风靡全国来说一点都不过分;
下海经商,赚的一手好钱,也冒的一手好险;
四驱车,天皇巨星舞蹈天使;
以轮子没代表的气功流,那时书籍和录音带简直了,同时算命看相也是绝了;
彩票,虽然现在彩票依然流行,但在90年代初的时候,一群人围着舞台现场刮彩票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下岗,传说中的改革;
寻呼机+小灵通,这两个产物基本与00后无缘,能亲自玩过的说明已经老了。由于大哥大太贵,姑且不纳入“流行”的范畴;
迪斯科+舞厅+交谊舞+霹雳舞,什么,你90年代没进过舞台?那你就Out了;
录像机,这玩意儿差点被我忽略了,虽和小霸王同属家电范畴,但必须单独说。因为当年周星驰剧组在我家门口拍《大话西游》的时候,我叔搞到的第一盘原版录像带就是《大话西游》,只是那时我压根儿不知道这特么是大话西游。我看大话西游的时候还没上学,各位自己脑补吧;
留长发,这个在现在好像不是什么事儿,但在那时敢留长发那就是潮的表现。我叔是90年代初搞乐队的,他们乐队要么是光头要么就是留长发,我倒是很奇怪,当时我奶奶没管他么;
各种电视剧,比如《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包青天》、《新白娘子传奇》等,作为九十年代末的《还珠格格》,姑且也算上一个吧;
动画城+大风车+小神龙俱乐部,每天傍晚时段,基本上可以说是儿童时间。
· 禁止转载
,知乎是个好问题!
85年,男1。电视剧《渴望》,那年我刚上一年级,只知道妈妈和邻居阿姨们看的很热闹,有时还会哭得稀里哗啦。2。太阳神,当时电视广告超多!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类似的还有健力宝,哇哈哈,绿箭……3。港剧,那时候是九点档,一家人看完就睡觉去了。记得有《义不容情》,《还我今生》,《火玫瑰》,《巨人》,《银狐》……4。组合音响,就是家庭卡拉OK,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搞一套,然后那时候唱的以闽南语歌曲为主,比如《爱拼才会赢》,《浪子的心情》,《爱人跟人走》…当然还有《小芳》,《涛声依旧》,《轻轻的告诉你》…还有(后来才知道的)西北风,《黄土高坡》啊《信天游》啊,中华曲库就是这么培养成的。还有很多,暂时想到的就这些!
,向来情深,奈何缘浅。
灌篮高手。 我是94年出生的,我出生时灌篮还在jump上连载没有结束。一直挺遗憾的,我开始看并且可以看得懂SD的时候已经是2000年了。没能赶上它最风靡的九十年代。身边不是人人都知道且喜爱它,没有人陪我一起放学冲回家抢电视遥控器看它,看到激动时在沙发上又跳又叫。没有人跟着我一起一遍遍地看漫画又一遍遍地哭的稀里哗啦。那时候的周边也没有现在这么让人眼花缭乱制作精良,但我还是不管模型海报只要看到就会尽量买回来摆满橱子,上大学前我怕我不在家时它们会被到我家的小孩之类的乱动,一点一点把它们整理好,从小的钥匙扣到日本正品周边都封起来放进了地下室。我妈看到说没人会动你的,就你自己当成宝,等你再大点你就不喜欢这些了。怎么会。即使我现在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追新番关注二次元,已经对各种手办一类失去兴趣,但灌篮一直是我心里与众不同无法超越的神作。 有点跑题,回到题主的问题上,灌篮在九十年代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被它感动,又有多少少年第一次拿起篮球是源于灌篮里热血世界的鼓动。它也是日本漫画中无需质疑的经典,让大家看到了体育漫画也可以如此精彩,在日本中国都影响极深。 我没有在灌篮最辉煌灿烂的时期认识它。即使这样,灌篮依旧感动且影响了我整个童年,我也觉得这种作用应该可以持续一生。因为经典是永远不会老的。
,开悟之情得无异乎
505神功元气袋!周林频谱仪!
,半梦半醒
迪士高 路灯下的小女孩
,无论何时,不忘初心。
nono~nono'nono~nono'nono~nono'nono'nono'nono~nono'nono......
,逗逼牙套婶
1、每家墙上都有印着美人的挂历。2、每个小孩最高级的零食都是麦丽素。3、袖口有喇叭花边的衬衫、有花边的袜子。
,可能世界的女巫!
燕舞录音机”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饮料“维纳斯”----不喝维纳斯,你将后悔一辈子
我觉得我总是个异数,总爱添加异数的答案:二王兄弟。从沈阳一路杀到江西,简直就是《杀出个黎明》,人海战术面前香消玉殒。我一个同学的哥哥曾参与围捕,但被这兄弟两个轻易逃脱。大家碰到台湾佬如果对方吹嘘台湾悍匪张锡铭先生,咱们这边可以把他俩抬出来。张锡铭先生虽然有原则,义薄云天,但咱这边的确能纵横驰骋,以一对万。未必下于台湾佬。每个朝代在民间都有名妓,大盗,悍匪,强梁,好汉,奇女子,高僧大德,癞痢头的和尚,精神病或疯子。这是一个社会生机勃勃的明证。但现在没有了。我时常感到莫名其妙的悲哀,比如听说东北现在有个乔四儿,算尼玛什么玩意啊,就尼玛是个晚上偷偷往人家院子里面扔砖头的乡巴佬地痞,给这兄弟俩提鞋都不配。知乎上多无缚鸡之力的穷酸,只知道说反人类,没逻辑的呆子,我这个答案是很少人赞同的。不说我反人类就烧高香了。现在听到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歌就兴奋的手舞足蹈有没有?
,通信行业软件测试从业。业余汽车/铁路/心…
猛士,荷东
,Writing is thinking
流言!!!我是河北的,我记得我小时候各种留言特别多,信的人还特别多,不知道其他地方什么情况。举几个典型的吧。一、台湾空投传单、礼品。我现在也搞不太清楚这个到底是不是谣言。当时传说很多人接到了从气球上飘下来的传单,还有一些吃的、玩的、用的。据说还空投过一种电视机。这种电视机非常诡异,到了半夜十二点,电视会自动开启,里面有个女的穿着孝服,在不停的哭。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后背发凉的感觉。不过这个应该是谣言了,哪有那么质量好的电视机,空投竟然都摔不坏的?二、姑姑给外甥送鸡蛋。有一阵传说,当姑姑的必须给外甥送一斤鸡蛋,否则外甥在一个月之内就会死掉。这个留言导致鸡蛋被疯抢,我也被送了几斤鸡蛋。不过应该没怎么吃着,应该是被我妈送给她的外甥了。三、塑料画有毒。我小的时候,很多家里都贴一种塑料纸印的话,应该是比纸印的要便宜。有一阵流行塑料纸的画有毒,我也深信不疑。坚持把家里的塑料画全撕掉扔了。那些年的流言横行,应该是有很多的社会心理可以分析。社会暗流涌动,很多人渴望变化却没有机会,也没有勇气。在农村,人被禁锢在一个固定的区域,温饱虽解决却没更多的上升空间,生活虽艰苦无聊的时间却很多,或许这就是流言丛生的土壤。
,只接高端建筑效果图
各种贴画,明星贴画最流行,铅笔盒上贴的到处都是。还有就是贺年卡,送给暗恋的她。
,魔都会计应届,能pm,手里有原型,求口饭吃
渴望,我还会唱那个歌还珠格格流星花园某种套尺,外面是一个框,里面是个有图案的圆片,带齿轮,把笔戳在镂空图案里顺着外框转可以画图案健美裤无花果、牛羊配、摩天情人梅我爱我家、贫嘴张大民、炊事班的故事、编辑部的故事
, 简单的时间线网站
对这个很有印象,中分头说到这不得不说下面这张图
,middle finger up.
为什么没人提大哥大和BP机?顺便吐槽下。。上周还在火车站看到一个阿三在用。。。
最洋气的事情莫过于:喇叭裤、花衬衣,手提双卡录音机
,讨厌各种抖机灵的答案
养兰花养藏獒计划生育上房揭瓦集邮热炒楼花买国库券农转非
集邮,股票,彩票,气功,冰箱,电视,洗衣机,国库券,写诗,庞中华,烫头,倒钢材,薄冰,西装领带,《渴望》,FL功,燕舞燕舞(录音机),费翔,西北风(流行歌曲),下海,停薪留职,集资入股,下岗,蛤蟆镜,交际舞,《动物世界》,知青文学,伤痕文学,自由化,散步??
,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
80年代中后期的录像机,尤其是松下的,遥控器底部有个特别的圆形造型,可以控制快进快退,基本上家里有这个的都能算中产阶级了。
,是来学习的
红茶菌 80年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玻璃罐子养着这么个菌。。。
,我胖是因为我心宽(??ω??)…
爸妈九十年代初的卷发。都是小卷卷。
,有时候不是人
气功,太极拳,兰花
,前网页设计公司创意总监,现在开炸鸡店。
只看到有人提脚蹬裤,但是脚蹬裤必须要配蝙蝠衫才算圆满啊。
,知乎者也,承蒙关照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多图预警。。。。。。。。。。。。。。。。。以下这几部当年个个红的发紫这个排第一吧,感觉再怎么拍还是超越不了,说到郭靖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黄日华。放大结局那天家里刚好跨省搬家,邻居劝我家看完大结局再走╮(╯▽╰)╭赵雅芝那时候必须是国民女神啊!叶童也是棒棒的!后来看潘粤明这种真的男演员演许仙都不习惯(他果然是渣男)爸妈最爱记得后来有个把剑插回鞘里的穿帮镜头很爆笑接受了这部的服装设定之后,后来新拍的服装怎么看怎么怪寒暑假必备,重播次数突破天际国民女神丧心病狂之作,一个人分饰好几个故事里的女主啊!我小时候完全分不清啊!陈晓旭美哭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央视版四大名著个个经典听到济公第一反应就是这位老大爷,嗯,现在的陈浩民的也挺火,不过就是不想看看过的最早的家庭情景喜剧以上这些剧跟现在比设备、道具、摄影、特效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按理说早就应该被遗忘了,但是大家依然对这些印象深刻,一方面实在是那个年代可供消遣的娱乐太少太少,有剧看就很满足了。另一方面是制作团队多心怀诚意,央视四大名著当时虽然拍摄条件很艰苦,但是依然下了极大的功夫,许多细节完爆现在,很多后来的报道访谈里都有提及。在那个年代,满足条件一就有收视率,满足条件二的就可以火一把了,同时满足的,那就是80后90后们心心念的经典神作了。一个是大环境,另一个是情怀
,乍见之欢,久处不厌。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我知道的有点多。
,惟爱和美不可辜负
为什么看到题目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邓丽君!!!表告诉我我是一个人←_←
麦乳精,放两三粒加500水都能喝出幸福的感觉。背着老妈偷吃一口干的可以幸福一个月。
四驱车 奥迪双钻我的伙伴
,闯红灯全国十强选手
BP机 ,烫发,爱多VCD,健力宝,健美裤,呼啦圈,金庸古龙小说,连衣裙,溜冰,舞厅,BEYOND,太多太多,光打这些字,我已经幸福的不行了。
,软件架构师,新加坡
每次回国,都会在各个超市里转一转,看看有没有罐装的健力宝。小时候经常喝,有感情了。前两年还能看到,这几次回家都见不到了。
,甩肉甩肉!再也不想吃外卖了!
小时候坐过的偏三轮,类似这种的算不算是那时流行的?
,关心各种各样冷知识,热爱美剧、英剧
脚踏裤配白色耐克儿鞋,上面穿短款夹克衫,露出屁股来。其实那个年代的人大多把长的像耐克的球鞋统一叫做耐克儿鞋哈哈
,喜欢喝水
有没有认识这个的。
,Visionary
大大泡泡卷
,好奇心重
,前运营商员工/现税务局公务员/也算法律人
郑渊洁和《童话大王》难道是小众吗?
,本科毕业
张蔷,迪斯科。
,虚幻和现实之间
严打,计划生育 。。。
,土木工科女/伪宗教迷/易经钟爱者
,有毛的不吃掸子 有腿的不吃板凳 大荤不吃…
没人提来福灵不科学啊我们是害虫~
你们上高中学英语用过电子词典没
,手老滑!
可口可乐其实还有一个“非常可乐”矿泉水喇叭裤蛤蟆镜麦乳精健美裤傻瓜相机大波浪大哥大小三轮车儿
,“敬妻子” “敬情人” “愿她们永不相见…
/programs/view/YlTc8dB9n_o/
王耀军的书法墙上遍布,各家合户,躲避计划生育!!!
,征程途中 星辰大海
舒克和贝塔皮皮鲁和鲁西西故事大王综艺大观扔沙包和跳大绳,多少次沙子漏满书包,多少次被绳抽到脸~健美裤320个赞,伴随着多少次把膝盖摔破留下的大洞。小龙人,小MIMI~~~新白娘子传奇
,多从自身找原因!
还得有二八大杠自行车,特别是凤凰牌和永久牌,结婚彩礼三大件之一,简直是结婚必备!特别是小时候学着踩的动作,你还记得吗!!!
,曾经的机械工程师、固定收益分析师
丝袜,的确良的衣服
啊啊啊~小霸王其乐无穷啊
,准备没心没肺活着
跳跳糖果丹皮花边袜喇叭裤录像机录像带出租铺
大大卷卷口香糖,变色糖,跳跳糖,超酸的秀逗糖
,通信入门 数码爱好者
《大宇神秘惊奇系列》童年的阴影
,﹏牛B的人想什么时候装B就装B(&﹏&)
这张信息图图可以回到 从60年代到10代的流行都有总结出来 via云图网
,避免和别人辩论。
想起了高中时流行的戴在头上像紧箍咒一样的东西,据说那玩意儿能让人头脑更聪明。然后我们班一个奇葩(真的是奇葩,平时不怎么说话,但如果辩论起来各种钻牛角尖有一种必胜的气势,而且从来不洗澡,又一次见到他洗澡的场面简直让人震惊,还有很多奇葩的事情都忘了)买了一个整天戴着。后来,脑子是不是变得好使了不知道,反正眉毛是没了。那段时间人家走路都像螃蟹,路过讲台的时候是脸向着黑板横着走的。顺便再提一下庞中华字帖。反正这些都暴露年龄了。
小时候经常说滴哇。小姐小姐别生气我带你去看戏什么戏游戏什么游酱油什么酱豆酱什么豆豌豆什么豌台湾什么台——抬日本人进棺材!
,早上起床抖被子,梦掉了一地!
九十年代末街头巷尾的: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徒手扛大米,手洗厚毛衣。
说说小时候看过的说《百家作文》《新作文》《童话世界》《小哥白尼》还有那种48色印着还珠格格的彩色笔唉 还珠格格 还珠啊 我记忆里整个95后都是它啊
,在读学生。
日本卡通片
,手机爱好者,移动互联网爱好者
说个没人说的,电视剧《真命小和尚》那会曹骏那个嫩啊还曾经学中间插播广告时的武打动作一头磕在地上,额头中央起了好大个包
,蛤~答案自帶沒有幫助@–@
和現在一樣,小平你好。
,机器人爱好者,略懂电子、软件、嵌入式系…
喇叭裤和四喇叭
看手相 气功 特异功能 报告文学 法制文学 郑智化 周华健 周国平 政治
,弄个大新闻
看香港电影
抢购,收录机什么的奇贵。后来才有了“经济软着陆”
,爱好广泛 常年微醺
,营销专业 日语初学者
最近正好在看关于八十年代的一本书,先写上,以后再解释、补充。诗歌美学 文学下海倒爷崔健中国女排星期六工程师自行车日剧《血疑》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走向未来丛书走向世界丛书王小波《少林寺》村上春树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精神污染邓丽君李谷一计划生育杂志《读书》健力宝因为赞助了1984年中国奥运代表团而火遍大江南北…………以后想起来再来补充。
哦爸爸的喇叭裤!!看照片简直帅到炸裂!!没想到父皇年轻时这么潮
,什么都略懂一点
老版西游记
流行过拍照不看镜头的照片 回去翻你们爸妈的老照片吧
,法政专业在读
我勒个去 还真的是呢 我只记得有录音机
难道只有我想起小霸王吗!!!!
,地质学校内经济学本科
超级玛丽算不
,别问我是谁,请和我面对
那是谢贤的时代
,成长中的男子汉
三株口服液 渴望 新白娘子传奇 三国演义 露天电影
,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梦与数学~
小杨的房间里贴着一张四方大白纸,上面抄着爱情歌曲的词,和歪歪扭扭的简谱。 ——摘自柴静《看见》
,如果我听歌可眼红,何以待你好偏不懂
,快快乐乐学习,快快乐乐生活。
露天电影。
,so la la
变形金刚G1动画 TF迷友们的初恋...
,没运动没节食只是快到夏天竟然瘦了…我进…
娃哈哈口服液
八九十年代,我记得中国流行这样一句话:“毛泽东让中国人站起来,邓小平让中国人富起来!”
,集中精力,做减法。
四大天王!
,中青年攻城狮
,随便逛逛
豆瓣鱼当年红遍大街小巷高档餐馆路边小店而今消失的干干净净无影无踪了您是一个吃货?不,我是一个食袋
,我和这个世界不太熟
费翔,你就是那冬天里的一把火……
,曾经的程序员,如今的产品狗。
霹雳舞……
健力宝!!无比怀念的味道,可惜喝不到了
,北京人在南京
相对于现在人民的诚信,质朴,拜金,看脸。。。。。这些是听老人和那个年代人讲的,仔细想想好多词还是现在这个社会造的。
看春晚,看赵本山。
用我爱我家里的词儿来回答,感谢sd001论坛的网友悠悠我心。志新:打鸡血吃醋蛋喝红茶菌做甩手操爬行运动倒立疗法您是一样也没落下。现在居然……搞起这一套来了!傅老:这一套怎么啦?这一套叫人体科学!属于边缘学科!是现代医学尚未开恳的处女地!——你知道这是谁说的吗?你比著名科学家还懂?志新:迷信要是披上科学的外衣,使科学都沾上了一股妖气。——您知道这是谁说的吗?您比著名思想家还懂?
,你又来了
四大天王 小虎队
,我只是讨厌屈服
一片云,辣种飘起来的刘海!看妈妈年轻时的照片,她和她朋友们基本上都是辣种刘海!
,在读,还在读。
霹雳舞。我老爸现在还经常叨叨他会跳这个。孙红雷成名前据说跳这个很厉害呢。
,向往自由,却自我束缚。。。
爸爸爆炸头,妈妈爆炸头。我是不是又暴露年龄了。
,商业地产招商小菜鸟
,贼人!哪里走!
旭日升冰茶,冰茶旭日升(双胞胎广告)
,你只须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
高乐高。怎么就没人吃过了?
,女生自拍的表情都是一样的吗?
没人说男人穿的丝袜吗?
,和修女的故事...
90年代,大哥大,不解释。
斩裙。这是八十年代城市里面的流行词。说白了就是穿上漂亮的衣服到街上去招摇过市,比谁穿得更漂亮。有一部电影叫作《》,讲的就是这个事儿。那时,在上海大丰棉纺厂上班、来自乡下的女工阿香,听说上海的姑娘有比赛穿漂亮衣服的习惯,名为“斩衣”、“斩裙”,便托卖服装的个体户买来漂亮的红绸裙穿在身上,以此抗拒女工们讥笑她是乡下人。劳模陶星儿很喜欢这件红裙子,悄悄往自己身上比试。阿香发现陶星儿穿起红裙十分漂亮,便邀她同去公园中“斩裙”。值班长却对袒露肩背的红裙十分看不惯,陶星儿便悄悄为这件红裙加上白领白补贴。结果,又被女伴们七手八脚扯掉了。
在同伴们的怂恿下,陶星儿终于与女工们一起来到公园。她鼓起勇气,独自走在众目睽睽的人墙间,与五颜六色的各式裙衫大胆比美,把所有美衫美裙“斩”得落花流水。从“斩裙”中陶星儿感到心神舒展,开始觉察到旧观念对自己的束缚。这部电影真实的反应了刚刚改革开放,中国女性对于时尚的看法。
,人生路漫漫,一直很忙乱
麦乳精算吗?那时候的时尚女性烫头发都是大波浪,衣服都带垫肩,穿上就像橄榄球运动员。
80年代喇叭裤,大分头,大哥大,据说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受的西方文化影响。
大花轿,纤夫的爱。。。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孝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