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怎样保护世界自然遗产产的资料 40字

杜晓帆谈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的发展趋势及今后的课题
日,来自南非世界杯的热浪还没有平息,媒体又聚焦到了在巴西利亚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我们在中国国内就随时可以了解到世界遗产大会的每一项决定和花絮。回顾日,在第1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的故宫博物院、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长城、秦始皇陵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时候,媒体几乎没有任何反应,民众更不知世界遗产为何物。二十三年过去了,世界遗产在中国的境况已不可同日而语。世界遗产不仅仅成了媒体追逐的热门话题,就是普通民众也对此津津乐道。特别是在各国的旅游行业中,世界遗产成了吸引游客的最好资源。形势发展之迅速,让从事遗产保护工作的人有些始料不及。为了更好的了解世界遗产这一概念,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每个群体、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面对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历代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有不同程度的保护意识。只是到了十九世纪初期的欧洲,作为一种观念或者制度才最终形成。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世界各地许多人类的宝贵文化和自然遗产受到了来自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恶化,以及人类社会和工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威胁,产生了创立一个国际性遗产保护项目的构想。文化遗产作为人类认识自己、了解别人,不同群体、民族等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全球范围开始被得到关注。20世纪七十年代,西方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然而工业化时代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却表现得日趋严重,特别是以城市化为特点的全球化尤为明显。这就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迅速采取一致的战略性对策,来保护人类共有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并使这些基础资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得以维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本国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在一个国家境内的文化遗产,完全是该国的内部事务,该国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负责。1959年,埃及和苏丹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紧急报告,请求帮助保护努比亚遗址和有关文物。因为修建阿斯旺水坝,从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迹将受到人工湖淹没的威胁。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比托里诺?维罗内塞(Mr.
Veronese)呼吁各国政府、组织、公共和私立的基金会和一切有美好愿望的个人为保护努比亚遗址提供技术和财政支持。保护努比亚遗址的行动从此展开,这也表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待文化遗产方面有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即这些文化遗址应该被视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因此应当受到整个国际社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整个工程从1962年开始,持续了18年,把阿布辛拜勒神庙切割成了1050块重达10-30吨的块体,运到山崖的高处重新组装,这些宏伟壮丽的建筑遗址从尼罗河的洪水中得以挽救。此项行动除了带来了很大的技术成就外,它也提供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案例:成功地用国际资源来保护文化遗产。在这项行动的成功的感召下,许多国家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来保护本国最为宝贵的遗址,例如对意大利威尼斯(Venice)及其泻湖和巴基斯坦Moenjodaro考古遗址的拯救,以及对印度尼西亚Borobodur庙宇群的修复。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OMOS )的协助下,开始了编写一本关于保护文化遗产公约草案的工作。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源自两种不同保护趋势的结合:第一主要针对文化遗址的保存,而第二则强调了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因此公约诞生的另一个背景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工业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由过去的克己俭朴、反对过多的消费资源变成高消费,超前消费。自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来,尤其是50年代以来,倡导高消费、超前消费所刺激的经济繁荣造就了50、60年代资本主义的又一黄金岁月,
但也由此带来一了系列环境问题,如生态环境破坏、污染以及自然资源耗竭。特别在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和不适当造成的。出于此种考虑,人类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正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如何通过国际间的合作使人类能够共同采取行动来保护珍贵的遗产,则需要确定一些能够为各国普遍接受的准则,并建立规范的管理和保护机制。1964年针对纪念物和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威尼斯宪章》(Venice
Charter- International 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onuments and Sites)在1931年《雅典宪章》(The Athens Charter for the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Monuments)的基础上,坚定了为子孙后代保护遗产,将它们真实而完整地传承下去是人类共同的职责,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把文化遗址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进行保护的构想最初由美国提出,1965年在华盛顿举行的白宫会议呼吁建立一个“世界遗产信托基金”(World
Trust),以促进为当代和未来的全人类而保护地球上杰出自然和风景名胜区及历史遗址而进行国际合作,这是公开发表的官方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密不可分的最早声音之一。至此,由整个国际社会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共识已经基本形成。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第一次政府间环境会议,
议题是各国共同利用和保护地球生物圈,制定了教科文组织的“人和生物圈计划”。196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也为其成员制定了类似的建议,并将此建议提交给了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这份文件得到了参会成员的一致认可。
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
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工业化国家的公众和舆论都强烈表示, 他们国家和民族的重要古迹和建筑,
以及长期以来他们居住和生活的自然环境应该受到充分的尊重。
他们强调这些实物是他们祖先的杰出创造,而环境使他们的民族文化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
这两者是他们民族文化特殊性的最实际、也往往是最高的体现。 除了依靠每个国家来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殊性以外,
同时以国际集体责任的名义参加保护工作, 也应是所有国家义不容辞的。
2. 公约的形成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内的几个工作小组提出建议,形成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第17届会议
,原来只是想制定一项国际协议,以推动相互援助进行保护古迹和建筑物这类文化遗产的工作。后来由于形式有利和舆论推动, 大会经过反复讨论,
终于在11月16日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或《公约》)。
11月23日会议主席和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在两个正式文本上签字。公约在形成过程中,教科文组织大会期间其实有过很多的争论。争论的要点主要集中在世界遗产保护基金的资金来源方面,是由缔约国义务交纳还是完全采取捐赠的方式?在美国、德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有过不同的意见。
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制定和实施的一项具有广泛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国际准则和文件,
其主要任务之一是确定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以便国际社会将其作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加以保护。公约主要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措施等条款。公约规定了各缔约国可自行确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其遗产清单,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核和批准。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点,都由其所在国家依法严格予以保护。
3. 发展的四个阶段
《世界遗产条约》1972年形成,到1975年在拥有20个缔约国后开始生效,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87个缔约国。1977年第一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的《实施保护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作为执行和实施条约不可欠缺的重要文件,当时只有28个条目,经过多次的修订现在扩展成为290多项,并且增加了许多的附件。由此也可以看出,38年来对于世界遗产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入和变化的过程。我们暂且不做学理方面的过多推敲,可以将38年的世界遗产发展的历程大致分为一个准备期和三个发展阶段。
准备期:年
《公约》在1972年通过后,日缔约国达到了可以生效的20个国家,三个月后的12月17日开始正式生效。1976年11月教科文组织大会在内罗毕召开大会的同时,举行了第一次缔约国大会,并选举了由15个国家组成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到月举行第一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时,由于缔约国已经增加到了40个国家,因此世界遗产委员会也随即增加为21个国家。世界遗产委员会是政府间组织,负责《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实施。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录入《世界遗产名录》,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委员会内由七名成员构成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团每年举行两次会议,筹备委员会的工作。
除了组织体系的建立之外,由于《公约》太过抽象,在教科文组织事务局的组织下,专家委员会经过五年的辛勤工作,向第一届世界遗产大会提交了《实施保护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并得到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操作指南》拥有解释和修改权。至此,世界遗产完成了进入实践阶段的准备期。
第一阶段:年
从1978年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二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第一批12个遗产地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到1991年的十四年间,是公约的缔约国和世界遗产名录稳步发展的时期。至1991年,缔约国达到了121个国家,遗产名录达到了358项。
但是,这一阶段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缺点。由于《操作指南》是在西欧的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因而虽然在世界各地均有遗产地进入名录,但其中仅欧美就163项,占有名录的46%,世界遗产的代表性和多样性的缺失逐渐显现。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比例也有失平衡,358项世界遗产中,只有80项自然遗产,仅占到名录的22%。即使在文化遗产名录中,由于西欧观念的影响,所谓纪念碑式和建筑类遗产成为主流,遗址以及与人类生活依然相关的遗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技术层面上,这一阶段对于如何鉴别遗产的真实性,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同时遗产保护和管理中关于缓冲地带的概念也不是十分的严密。
第二阶段:年
年的15间,是世界遗产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个阶段中,产生了许多对世界遗产影响深远的新的理念和规则。
1992年第1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美国圣达菲召开,在遵从公约精神的基础上“文化景观”被扩充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新的类型,这对世界遗产的发展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文化景观代表了《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人类与自然的共同作品”,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接受这一概念的同时,也强调了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联系,使得文化景观成为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的一种模式。同时《公约》也成了第一个针对文化景观保护的国际法律武器。文化景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种新的类型,标志着世界遗产的重要转向,因此将1992年作为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也就无可非议了。
虽然早在1977年第一届大会上就有缔约国提出要注意保持世界遗产名录在地域上和种类上的均衡,可该名录的不平衡还是在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日益走上正轨的同时逐渐暴露。这种不平衡包括了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数量上的不平衡、遗产地在地区分布和内容上的不平衡,以及缔约国保护能力的不平衡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世界遗产委员会1994年提出了世界遗产的“全球战略”(Global
Strategy),旨在建立一个更具代表性且相对均衡的世界遗产目录,使之能够充分体现世界上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及文化的多元性。之后,2000年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了《凯恩斯决议》,2004年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又作了新的修订。在这些措施的作用下,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开始回归理性的思考。减少提名数量看似放慢了申报的节奏,但实际上却可以帮助人们摒除功利思想,冷静地看待遗产的保护问题。
1994年11月《真实性文件》在泰国召开的第18届世界遗产大会得到认可,并在《操作指南》中采用,是该时期的又一重要的事件。对于真实性的弹性化解释,为西欧以外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土木建筑类型的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打开了窗口。
上个世纪90年代是世界遗产保护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体现在世界遗产名录的不断增加,国际社会对于世界遗产的倍加关注。遗产申报不仅为遗产地带来了新的机会,世界遗产一方面在为大多数遗产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激发着遗产所在国的文化和历史自豪感。
第三阶段:2007年-现在
将2007年作为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主要原因就是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护区被世界遗产名录除名。世界遗产名录从此改变了只增不减的状况,其保护、监控和管理终于迈出了新的一步。世界遗产公约实施三十年来,作为影响最广泛的国际公约之一,受到了国际社会和缔约国的重视。因此,世界遗产逐渐泛政治化的倾向,也常常被遗产保护界所指责。虽然公约规定了对于保护不力的遗产地可以剔除出遗产名录,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一措施直到2007年才第一次被采纳。值得欣慰的是,2009年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德国的德累斯顿易北河谷最终被除名,显示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决心,同时也彰显了政策的连续性。对于世界遗产名录采取除名的措施,并不是世界遗产委员会乐于看到的,然而对于缔约国如何更好地履行和遵守公约具有显而易见的警示作用。
本阶段的其他特征将在以下的发展趋势中阐述。
二、发展趋势
在过去的三十年多年,以西方文化背景为主体的世界遗产保护理念、方法逐渐形成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全球战略研究将人与环境、自然与文化之间的有机关系置于核心位置,文化遗产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人们开始更多关注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综合性的、活的文化景观,以及近代的和20世纪的文化遗产。遗产保护不仅成为一个专业领域探讨和研究的课题,而且走进了普通大众的生活,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公共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察近年来的世界遗产大会和各国的实践活动,我们不难看出世界遗产的策略的走向和发展的趋势。
控制遗产名录总数的同时继续加强实施“全球战略”
如何控制世界遗产名录总数的无限增长,是世界遗产发展到第三阶段以后愈加被关心的问题。世界遗产名录是否应该有上限,也已经成为世界遗产界的话题。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了修订后的《凯恩斯决议》(又称为凯恩斯-苏州决议),自2006年始将每年审议的提名数限定增加为为45个(此前的凯恩斯决议为30个)。虽然提名数的限定有所增加,但是自2005年以来,每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数字均没有超过27项。特别是2009年第33届大会上,申报总数为37项,批准登录的仅13项。而今年的申报项目为40项,批准进入名录的为21项。显示出世界遗产的审查趋于更在严格,控制总数的意图也非常明显。
除了对遗产名录在数量上进行控制外,近几年来对于尚无世界遗产的缔约国给与了更多的重视,强调了“全球战略”对于世界遗产均衡性的重要作用。今年的世界遗产大会让五大洲均衡地拥有世界遗产、完善援助发展中国家的保护遗产机制成为核心议题,发展中国家得到了更多重视。在新增的21项世界遗产中,发展中国家占到三分之二。
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均衡依然是世界遗产申报和审议中的重要问题。自然遗产的申报继续得到鼓励,同时今年新增遗产中自然遗产的比例也有所提高。在新增的21项遗产中,自然遗产5项,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1项。
2. 对于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监控更加严格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于遗产地的监控日渐加强,特别是1992年设立的世界遗产中心,其职能逐步完善,对于遗产地的监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7年第一次出现被除名的遗产地,其意义因上文中已有表述,在此不再赘言。
3. 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类型更趋丰富
文化遗产在911处世界遗产中占有701项(不包括27处混合遗产),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文化遗产本身类型的均衡问题,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关注以来,其内涵和类型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1992年文化景观成为文化遗产的一种新的类型后,文化线路、工业遗产、近现代建筑等逐渐进入世界遗产的视野之中,成为新的趋势。
特别是文化景观类型的设立,标志着世界遗产的重要转向。近年来,文化景观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发展迅猛,至今总数已近70处。文化景观反映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独特技术、生存方式。这种人与土地整体的有机联系在发展中国家大量存在,因此,这一概念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遗产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文化景观是在人类社会的成长发展中产生的,它是人们依靠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按照自己的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创造出的景观。由于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文化景观既有空间上的变化,也有时间上的变化。空间上的差异反映的是各集团景观塑造上的各自文化特点,时间上的判别则反映过去居住在该地区的文化集团的变迁和发展。文化景观随着历史的进展,也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但它们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承继性。文化景观整体动态的视野,改变了世界遗产对价值的认知,为遗产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影响深远。
近年来,人们对于遗产保护的认识在发生着重要变化。从对单体文物的关注,发展到对成片城镇和村落景观、以及包含独特历史文化资源的线性景观的整体考虑。同时,“文化线路”的作为一个新的重要概念也出现了。文化线路“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动态的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的非物质方面比它的物质方面更重要。
“文化线路”的出现是在国际社会愈益关注人类文明的交流、融合及其对人类社会进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日益重视国家间的合作、对话和共同繁荣的大背景下,文化遗产在复杂程度和广度上扩展的最新成果。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将物质、非物质和自然因素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并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文化线路也重视动态的交流在文化传播和人类文明进程中起到的作用,它体现了世界遗产保护实践的新方向,对遗产的全面保护具有指导性意义。
墨西哥著名现代派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路易斯&巴拉干的设计事务所和他的住宅,共1
000多平方米的建筑物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曾引起过许多人的质疑。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建筑是否能够符合遗产的标准?
其实,作为世界遗产,更应该强调其历史的真实性和构成的完整性,只需要证明在人类文明进程的某个阶段中具有其独特的意义,那么它就是一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世界遗产。巴拉干在现代建筑运动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而且影响了拉美地区现代建筑和景观的设计风格。
三、今后的课题
2012年,世界遗产公约将迎来它的40周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3个加盟国中,现在,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已经发展到了187个。这样一个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公约,经过近四十年的实践,其面临的课题也充满了挑战。包括由21个国家组成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本身,是否能够真正完全的代表187个缔约国,也遭到了质疑。在纪念公约30周年的时候,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第26届大会上通过了《世界遗产布达佩斯宣言》(Budapest
Declaration on World
Heritage),提出增强世界遗产名录的可信性、保证对世界遗产的有效保护、推进各缔约国有效的能力建设以及通过宣传增强大众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参与和支持,即所谓的4C:可信性(Credibility)、保护(Conservation)、能力建设(Capacity-Building)与沟通(Communication)为新的战略目标。这四个目标对我们现在来说,依然应该是努力的方向。具体而言,我觉得以下几个课题需要我们去面对。
1. 遗产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人类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保护文化和生物多样性已逐步成为了人类自身的需求。特别是公约所倡导的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如何处理好遗产保护及其发展与利用的关系,依然是世界遗产保护进程中的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特别是世界遗产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日渐扩大的今天,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会更加尖锐和复杂。当面对那些仍旧与普通大众息息相关的文化遗产,那些仍旧生活在文化遗产中的人们时,如何合理处理人与遗产之间的关系,是遗产保护必须解决的问题。
2. 世界遗产名录的可信性
所谓世界遗产名录的可信性也就是针对其突出的普遍价值而言的。那么,全世界到底有多少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世界遗产名录的是否应该有上限?另外,如何诠释突出的普遍价值,如何认识它与真实性、完整性之间的关系?ICOMOS和IUCN等咨询机构尚需作更多的研究。
3. 文化景观与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
文化景观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其发展势头已经远远超过了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文化景观与混合遗产有何异同?是否会像有些专家所指出的,文化景观将会取代混合遗产?作为拥有混合遗产最多的国家,中国需要发出更多的声音。
4. 世界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化,特别是文化景观和文化线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关系,《世界遗产公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关系和各自的作用需要做出更加明晰的解释。
5. 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与真实性
在工业遗产(特别是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保护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与它作为遗产的真实性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妥善处理的关系,其遗产价值的判断将会变得模糊不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 国 地 质 大 学文化遗产和岩土文物保护协会宣责任编辑:吴凌峰 吴蔚 郝祥云 曹烈胜 蒋攀 熊杨 目 一、文物保护倡议书录二、协会及指导老师简介 协会及指导老师简介 三、我国文物保护现状 四、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 五、中外文物保护实例 中外文物保护实例 六、中国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文物保护倡议书众所周知,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梁一柱,一碑一刻,一砖一石,无不凝聚着先人 的智慧,留存着沉淀了千百年的历史文明,价值不可估量。然而由于众多的历史的的原因, 文物多散落民间或埋于地下,难于统计,更谈不上保护管理,再加上群众法律观念淡薄,意 识不到保护文物的意义和责任,以及文物贩子的介入,导致文物盗卖、毁坏现象时有发生, 让人心痛。 目前,我国文物保护面临的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1)资金短缺 (1)资金短缺 (2)缺乏技术人才 (2)缺乏技术人才 (3)文物保护意识不够强 (3)文物保护意识不够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个有文化、有知识、任的热血青年,又怎么能 对此不闻不问、坐视不管呢?虽然事实上我们大学生对于“资金短缺”这样的问题确实无能 为力,但是,对于后面的两个问题我们一定能尽微薄之力。那么,我们又应该怎么做来改善 这种局面呢? (1)目前紧缺专业保护文物的技术人才,所以我们作为一名爱国青年,如果你对此项工 作感兴趣,从现在起,就应该更多的了解有关文物保护方面的知识,为自己将来从事相关职 业做好准备,同时也为我国的文物保护做出贡献 (2)目前大部分人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曾看过这样一 篇报道:大量游人涌入长城,给长城带来了很大的破坏。塑料袋、水瓶、废纸、果皮等垃圾 随处可见,当地村民在通往长城的路上搭设梯子,设点收费。人们绝对想不到因为自己一个 小小的不文明行为,就给长城保护带来这么大的困难。他们一个简单的破坏行为,给长城造 成的却是永恒的伤害。 所以,我们大学生对于文物保护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更多的了解《文物保护法》的相关知 识,以及向你身边的人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并且要以身作则,如果你有幸到某个名胜古 迹游览观光, 一定不要忘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有的文化素养, 给周边的其他人做出一 个好榜样,从而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破坏文物的事情再次发生 留住文物,就是留住我们的血脉,就是对先人和历史的尊重,就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 架起了一座对话和沟通的桥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文物不会再是被遗弃一域的孤客,它会 成为推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它会像一位睿智的老人, 引领着我们向和谐富 裕文明的社会前进。所以,为了这个美好的明天, 所以,为了这个美好的明天,也为了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依然 有机会瞻仰先人的遗迹,从现在起,我们一起行动吧! ! 有机会瞻仰先人的遗迹,从现在起,我们一起行动吧!! 文化遗产和岩土文物保护协会 文化遗产和岩土文物保护协会简介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文化遗产拥有大国,像郭煌 莫高窟、万里长城、苏州园林等文化遗产都蜚声中外。我国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 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这些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总体上是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 展,但遭到严重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文物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为宣传和弘扬中国文化遗产和岩土文物,发扬爱国主义情感,在中国地质大 学(武汉)文化遗产和岩土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方云教授的全力支持下,我们 组建了文化遗产和岩土文物保护协会, 通过宣传文化遗产和岩土文物相关知识及 保护方法, 利用假期时间深入省内外中国文化遗产和岩土文物保护区进行相关学 术研究,从而不断增强大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同时培养自我学术素质,真正做到 学有所用,用有所道。 社团名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文化遗产和岩土文物保护协会 社团名称 挂靠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挂靠单位 社团宗旨:保护和弘扬祖国文化遗产和岩土文物,发扬爱国主义情感 社团宗旨 社团活动任务:鼓励与地质工程学相关专业同学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社团活动任务 为参与者讲授文化遗产和岩土文物相关知识及保护方法; 积极努力参与保护文化遗产和岩土文物相关科研项目; 为参与者提供社会锻炼机会; 社团活动内容: 社团活动内容: 社团在校期间主要工作为在校内、 校外 (主要在武汉市内) 学习、 宣讲中国文化遗产和岩土文物及其保护的相关知识; 寒暑假期间到全国的文化遗产和岩土文物保护区进行相关的地 质工程研究,同时利用工程学院明德工程基金会资助贫困家庭。 协会指导老师简介姓名: 方 云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55 年 5 月 职称: 岩土与工程地质系――教授 职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文化遗产和岩土文物保护工程中心 主任 最后学历:硕士 个人联系电话:
E-mail: 从事专业:岩土工程、岩土文物保护 个人简历: 方云,男,1955 年 5 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1982 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力 学系,1985 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文化遗产和岩土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 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土力学、土动力学、高等土力学的教学,岩土力学和岩土文物保 护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近年来主编《土力学》教材 1 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二十余篇学术论 文。2006 年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1 项(省部级)。已培养毕业硕士生 8 人,其中 2 人获得了校‘优秀毕业硕士生’,现有在读研究生 10 余人。 近五年主要研究课题及成果: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国际合作项目:洛阳市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地质调查和试验研 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国际合作项目:新疆库木吐喇石窟保护加固工程地质调查和试验 研究 .重庆市大足石刻区环境地质病害调查研究
4.云冈石窟窟前立柱加固设计和洞窟稳定性评价 2006 5.广西花山岩画保护工程地质调查研究 .湖南里耶木牍出土遗址保护对策研究 2004 7.内蒙阿尔寨石窟环境地质病害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
我国文物保护现状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和对全人类的众多贡献著称于 世。中国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悠久而文明未曾中断的国家,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汗牛 充栋的典籍、不计其数的历史遗物和难以估量的地下埋藏,既反映了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又是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历史文明的写照。当然,也是维护国家领 土完整、解决民族间历史问题或历史遗留问题的重要证据。 我国目前已有 29 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已公布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01 座,历史文 化名镇、名村 22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71 处,全国文物点近 40 万余处,博物馆文 物藏品 1236 万余件套。而且每年还在以数十万件的速度在出土。 50 多年来,我国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文物建筑保护方面取得 了一系列成果。如木构古建筑的防腐、防虫和维修技术,石窟摩崖的化学灌浆、锚固处理等 加固技术,石刻防风化保护技术,土遗址加固保护等。在出土文物和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技 术方面也取得长足进展,如饱水漆木器脱水、纸张保护技术、壁画修复和揭取技术、青铜器 保护修复技术为代表的 100 多项成果, 先后得到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在我国字画装裱修复方 面,还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 然而中国保存至今的历史文化实体, 则与其悠久的历史不相符, 甚至在当今经济建 设的大潮下,更多的文物古迹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或者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甚至荡然无存, 这些实例告诉我们我国目前的文物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那么我国目前的文物保护到底存在哪 些问题呢?一 文物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长期以来,随着国家基本建设大规模展开,配合基本建设进行的考古发掘应接不暇,出 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但是,由于文物保护投入杯水车薪,文物保护科技人员匮乏,大量文 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近些年,随着一些传统修复方面“人亡技绝”,更使我国文物 保护事业雪上加霜,文物生存受到根本性的威胁,我国文物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困境。 造成我国文物保护现状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历史城镇和古建筑保护的关键是管理 和意识方面的问题,而科技支撑贫弱,明显成为制约的瓶颈。出土文物、传世文物和大型遗 址的保护,在赋存环境变化后,由于没有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使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 护,导致相当数量的文物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毁,而且至今还束手无策。例如: 上世纪 50 年代安徽寿县楚蔡侯墓出土的 486 件青铜器,其中近 10 件被定为一级文物。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技术, 导致有害锈未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和控制, 至今多数青铜器已锈蚀 殆尽,到了无法移动的境地。 明定陵出土的 2000 余件珍贵文物,包括成匹的丝织品和成箱的衣物,是明代纺织技术 和制造工艺的精华,许多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很多已经 不复存在,现存的部分文物也濒临损毁。 60 年代发掘的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壁画面积约 200 平方米,出土时色彩新鲜斑斓, 是东汉时期不可多得的绘画精品,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建立了遗址博物馆, 由于缺乏保护技术,壁画颜色的褪变和剥落日趋严重。 70 年代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以出土保存完好的女尸、纺织品、帛书、竹简和漆器 著称于世。其中数量巨大、种类众多的纺织品和竹简帛书的学术价值极高。这些有机质文物 多属国家一级品,出土时光亮新鲜,但出土后就迅速氧化变色、变质、变形。目前这些文物 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造成了不可估量、无法挽回的损失。 80 年代发掘的四川三星堆器物坑,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轰动海内外,其中数百件 青铜器和数十根巨大的象牙,由于缺乏保护技术,象牙已几乎全部损毁,青铜器也在经受有 害锈的不断侵蚀。 90 年代发现的长沙走马楼简牍,是三国时期吴国长沙郡的档案,其价值被认为可与敦 煌文书的发现相提并论。 这批近十万枚简牍能否得到有效保护, 决定了这些材料能否被学术 界永久利用。 近些年发现的湖南城头山遗址, 是我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作为不可多得的早期城市遗 址和稻田遗存,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资料。但是,如何将黏土质的城址加固并保存下 来,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法。 建国以来我国出土了数十万件简牍,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方法, 绝大部分只能临时浸泡 在水中,时间最长的已逾 30 余年。 中国石窟寺集建筑、雕塑与绘画艺术于一身,是佛教艺术的瑰宝,多属国家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但是,这些石窟寺历经千年,原本的建筑风貌多已荡然无存,由于有些地区的大气 环境、地质和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加剧了石窟寺内雕塑风化和壁画衰变的速度,都面 临着亟待保护的问题。 北朝至唐代的新疆交河故城遗址, 是古人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 将整个县城建在土岩之 上,原县城的城墙、街道、道路、寺庙和主要建筑群均有迹可寻。由于该城地处东西通道的 要冲,学术价值很高,1961 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交河故城遗址的风 蚀和风化问题日益突出, 如果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和治理, 交河故城就会成为第二个楼 兰古城。 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 在体制和制度问题解决之后, 文物保护事业的立足点和首 要的贡献因素就是科学技术。 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文物保护领域辛勤攻关, 政府、 基金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博物馆的大力投入,促进了文物保护科学技术领域的繁荣, 在发达国家基本解决了它们的文物保护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虽然传统的保护技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局限性较大。现代意义上的文 物保护科学技术,则几乎移植于国外,不仅适用的范围相当有限,舶来的技术尚缺乏本土化 和科学验证与评估等研究环节, 这是和文物的基本属性与保护原则相悖的。 明显的事实是保 护科学和技术的显著贫弱远远不能应付巨大数量和众多门类的文物保护的需求, 成为制约我 国文物保护事业的一个瓶颈。 我国大批的文物正在无可奈何地损毁而我们却束手无策, 所造 成的巨大损失,若从经济价值上估计,远远超过了工业和经济领域每年的腐蚀损失。当然,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政府投入严重亏欠, 也有我们科技体制和布局中的 不足,还有长期对队伍和基地建设的漠视。此外,由于保护技术的严重落后,无以计数的地 下文物,特别是以帝王陵寝为代表的文物宝库无法开发,无法为今人利用。 二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和队伍目前,我国文物科研机构和主要力量分布在国家文物系统、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 院的相关研究所和高等院校。截至 2003 年,全国文物系统的各类研究机构有 72 个,科研人 员 2904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 516 人,而且绝大多数在从事文物考古工作。中国文物研 究所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专业研究所,在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西安文物保护 修复中心、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陕西省考 古研究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设有专门文物保护研究部门, 在文物保护科技和传统修 复技艺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 另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硅酸盐研究所、遥感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 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的一批 专家学者长期从事文物保护科学基础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好成绩。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复 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5 所院校开设有文物保护专业或方向,培养了一批文 物科技保护专业人才。 截至目前,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文物系统保护科技在职人员才 516 人, 力量还极其分散。 中国文物研究所作为唯一的专业科研机构也只有 97 人。从素质上看,这些专业人员多数是 大学化学、地学和建筑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直接服务于文物保护,虽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 比较丰富的经验,但对文物特性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创新意识还需要培养,多学科交叉互动 能力还相当欠缺。三 文物保护经费投入由于我国文物数量巨大, 有限的经费只能投向抢救性的重要文物保护工程, 用于文物保 护基础科学和技术的研究经费微不足道。 中央财政用于文物事业的经费逐年有所增加,“九五”期间的投入达到 19.6 亿元,年 均 4.9 亿元, 同时, 文物保护的专项经费从 1995 年的 1.29 亿元增加至 2002 年的 2.76 亿元。 相对于有限的文物事业经费来说,文物保护科技经费可谓微乎其微。 年,十 年中科研项目投入经费共 660 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入 415 万元,地方投入 71 万,课题承 担单位自筹 173 万。全国文物保护科技研究经费投入年均只有 66 万,占全年文物保护经费 的 0.5%(以 1995 年计)。 由于文物保护科技经费投入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课题的支持力度。 年全国 文物保护科研课题共 115 项, 项均投入经费约 6 万; 技术方法研究类和材料应用研究类分别 占立项数的 35.6%和 21.7%;2002 年国家文物局安排文物保护科研课题 13 项,投入经费共 计 101.3 万元,单项课题经费最高 14 万,最低 3 万,项均 7.8 万元。 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很少或几乎没有文物保护科研投入。四 文物科技管理,标准和知识产权人为破坏和自然损毁是文物保护的两大威胁。人为因素包括意识淡漠和管理不善。 文物保护与管理体制的落后,是文物遭到人为破坏的主要原因。A,意识和观念问题 我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 是在传统的古物修复基础上转 化演变而来的。文物收藏、古董交易的传统技艺密而不宣的观念,影响和阻碍了该学科的现 代化进程。即使在科学技术成为文物保护的核心之后,观念陈旧、行业封闭、缺乏交流、资 料封锁等意识依然束缚和阻碍着我国文物保护科学的发展, 导致科研目标不明确, 重点不突 出,课题往往低层次重复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缺乏组织重大课题和协调其他科研院所、 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机制以及平等竞争的学术环境。B,科研管理问题迄今为止,我国长期没有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的科学规划,导致了学科建设无法推进,课 题设置盲目,低层次重复,缺乏创新性。 课题组织和集成力度较小,缺乏集中攻关。课题检查、评估和推广制度有待科学化。
十年间,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研课题 115 项, 其中结题 47 项, 未结题 64 项 (占 总项目数的 57%),中止和撤销的 4 项。 信息交流不畅,对国际学术动态和前沿成果缺乏了解,国内业界也缺乏沟通。国内迄今 为止只有一份地方性的文物保护杂志,而国际上著名的 50 余种杂志中,我国所能见到的不 到 10 种。图书资料的严重匮乏,使得近三十年国际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国内的各类图书馆中 很难见到,以中国文物研究所为例,长期以来无力购置国外图书期刊。C,标准建设严重滞后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制度和标准建设严重滞后。目前除制定了《关于 文物古建筑木构、砖石结构工程技术规范(试行)》、《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试行规范》、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指标体系规范》和《博物馆光源照明标准》外,适合我国国情的文 物保护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尚未形成。D,缺乏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室布局不合理,定位不明确,设备盲目购置,导致利用率低。目前在文博系统,已经建 立十余个文物保护实验室,总投入约 1.4 亿元,平均投入 1000 余万元。由于定位不明确, 运转维护经费数无着,导致设备闲置或者故障后没有维修。 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近年来,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在工作中积累了 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许多保护成果,步入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行列。 但是,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因此,借鉴美法日韩等国文化 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经验, 有利于进一步唤起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行为, 也有利于实现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看法国人如何保护世界遗产巴黎圣母院 (1) 看法国人如何保护世界遗产巴黎圣母院 ) 、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城发祥地――西岱岛正中心, 正面主体气势雄浑, 后部半圆室优雅 轻盈,雨果称之为“巨大的石头交响乐”。千年层叠的修造,本身就是一部建筑史和宗教史。 时至今日,一天 4 场常日弥撒、每周 7 场主日弥撒和每日 1 场晚祷,加上每年 1200 多万游 客,又兼风吹雨打,人为磨损与自然折旧一日日损伤着巴黎圣母院的容颜和筋骨。 巴黎圣母院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主座教堂, 是法国的标志性历史建筑, 修复计划已排满 未来 15 年。教堂正门北钟塔的工程仍在继续,后部半圆室东侧很快也会搭起新的脚手架, 这次修复的是半圆室南墙外悬臂端头的尖塔。 圣母院此处 6 个尖塔修建于 1163 至 1182 年间, 1999 年冬季大风暴折断了其中 4 个。一人合抱、二三人高的石头尖塔砸碎在半圆室外厅的 拱顶,给顶面造成严重损伤. 圣母院是一块块石头逐层搭建, 石头最重可达 1 吨, 每块“寿终正寝”的石头都可以像 抽屉一样取出来换新。可这庞大古老的建筑物,各部分修造年代不同,不同时期又分别经历 过不同程度的修复,所以全面检查之后,确立了各部分修复工作的先后顺序和具体办法,工 期已经排到 2020 年。)、看 (2)、看美国的文物保护技术 )、美国各博物馆的文物来源主要是传世品和收购品,相对来说保存得不错,基 本上没有什么腐蚀,只要大环境(主要是温湿度)不发生什么急剧变化,一般不会 有大的危险。因此,美国把文物保护的侧重点放在纸张的去酸、防老化和油画、 地图的颜色变化研究及其修复上,另外,也承接国外一些石质文物、泥塑、青铜 器物等的鉴定和保护工作。美国对户外文物的保护也是重视的。一尊青铜雕像, 一座建筑物,甚至小到一块墓碑,都尽可能地把它们保存下来,有些依我们看来 谈不上有什么保存价值的,但他们却视为珍宝。 美国傅物馆内的文物保护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尽可能地保持文物适宜的保存 环境。一般不随便涂刷保护材料,对于有些非要进行保护处理不可的器物,在材 料的选择上十分谨慎,这与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看法是一致的。(3)、看其它各国文物保护现状 )、看其它各国文物保护现状 A.印度是个文物大国,古迹无处不在,仅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目录 的就有 22 处之多。 B.一位意大利导演自豪地说,在意大利拍历史剧,根本用不着在摄影棚里搭景,将马路边 的广告牌一撤,就是自然完好的历史画面。 C.墨西哥文物根据时代不同分为古文物、历史文物、艺术文物三类。到目前为止,已发现 的一、二类文物(指古迹遗址)就有 11 万处之多,被联合教科文组织宣布为历史文化遗产 的就有 19 处。 D.在德国,马克思故居以及他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就仍保存了原有风貌,前往观赏的游人 无数,德国国民也引以为自豪。在奥地利,莫扎特的故居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在故居还不 定期举行音乐活动,以扩大其文化影响。 E.意大利对文物的保护有许多先进经验。 对于一些历史名人遗迹, 意大利在总体保护方面实 行国家、大区(相当于我国的省) 、个人三方共同保护,为修复后的房屋找主人(相当于领 养人) ,让他们使用并出资保护;在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费的投入方面,国家、大区、个 人共同投资,并发行文物彩票上市销售(4) (4)、美法等发达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 :一、重在立法。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国家,1840 年法国颁布了 《历史性建筑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保护文物的法律。美国 1906 年颁布了《联邦 文物法》。日本 1871 年颁布了《古器旧物保存法》。韩国于 1962 年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 法》。 二、机构明确。法国文化部下设文化遗产局,地方上也有相应的机构,负责调查文化 遗产的现状、监督文化遗产的维护情况。文化部决定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体工作则由 部所属的组织来完成。 三、全民参与。法国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当巴黎的民居 即将面临毁灭时,巴黎人挺身而出,写文章、办展览,成立街区的保护组织。 四、确保经费投入。法国文化遗产保护主要采取国家财政拨款方式,设立文化信贷, 对地方重点文物机构给予经常性的财力支援, 对文化团体每年给予固定的补贴, 成立保护抢 救专门的基金会,向文化遗产的个人所有者提供文化遗产复原、修缮资金等(5)、美法等发达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对我们的启示: )、美法等发达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对我们的启示: 美法等发达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对我们的启示启示一: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一刻都不能放弃。 启示二:正确处理保护与建设、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启示三:摸清家底,开展普查,突出重点,完善建设。 启示四:加强立法,加大执法,扩大监督,促进发展。 启示五:加大投入,确保经费落实到位,项目执行到位,建设如期完成。 启示六:加大队伍建设和传承人建设机制,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外文物保护实例 中外文物保护实例追赶“挖土机 南京将“抢救性 改为“抢先式考古 追赶 挖土机” 南京将 抢救性”改为 抢先式考古” 挖土机 抢救性 改为 抢先式考古在国内考古界, “抢救性发掘”大概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了。 往往是地产商开发到哪里, 文物就出土在哪里;高速公路修到哪里,考古队就赶到哪里“救宝”……为了赶进度,一些建 设方不顾文物安全强行施工, 许多历史遗存因此遭到毁灭性打击。 为了保证地下文物的安全, 日前,市文物局联合规划、国土部门出台“新招”,将“抢救性发掘”改为“抢先式考古”。今后, 凡是在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范围内的地块招标结束后, 考古人员会赶在第一时间进驻工地展 开勘探,赶在项目施工前进行发掘工作。抢救式发掘,考古队 赶 不上挖土机 抢救式发掘,考古队“赶”不上挖土机今年 1 月下旬,高淳固城镇芜太公路扩建项目一处工地内,10 余座汉代古墓被挖土机 兜底挖出,除了部分器具残片和楠木棺板外,随葬器物不见踪影。当时有消息称,这次盗掘 由施工方和盗墓贼达成协议后联手进行, 虽然目前尚没有确凿证据印证这一说法, 但这次墓 葬盗毁事件, 施工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既没有妥善保护考古现场, 也没有在发现地 下文物第一时间通报文物部门。地下文物在施工期间被毁,在国内考古界早已不是新闻。2009 年,南京地区开展的田 野勘探和考古发掘的工地有近百个,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挖土机先掘出“线索”,然后再通 知考古队进驻。而个别建设单位为了赶进度,发现文物后就直接掩埋或损毁了。被动式的抢 救发掘,让很多专家有了“考古队赶不上挖土机”的感叹。三部门出招, 三部门出招,地块招标后先考古再施工前不久,雨花台区一处地块挂牌招标,其位置刚好在雨花台古墓葬区的范围内。招标结 束后,市博考古队随即赶到工地展开先期勘探。经过仔细清理,共发掘出几十座东晋墓葬, 并有一批珍贵的随葬器物出土。这次“抢先性发掘”是我市文物部门的一个全新尝试:让考古 发掘提前介入工程建设。为了避免地下文物被毁的悲剧一再重演,我市文物、规划、国土部门联合“出招”,将考 古发掘提前至项目施工前进行。 2004 年颁布施行的 《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规定(修正)》 , 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确定了 8 处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包括汤山、薛城史前遗址区;石头城 遗址区;六朝、南唐、明代西城及御道遗址区;内秦淮河两岸十朝遗存区;六朝陵墓区、幕 府山、雨花台、铁心桥、西善桥古墓葬群区和明代开国功臣墓葬区等。市文物局文管办主任 曹志君告诉记者,今后,凡是上述“8 处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考古队就会赶 在开工建设前进驻工地展开勘探发掘。“这样既不会耽误工程建设进度,又能留出充裕的时 间进行清理发掘和文物保护。” 埃及建“隔离墙” 海外见闻) 埃及建“隔离墙”保护金字塔(海外见闻)为了防止四处乱跑的骆驼和过于热情的游客可能对金字塔的损坏, 埃及修建 了一道“隔离墙”来保护这些经历了几千年沧桑的世界奇迹。 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建于 4500 年前,是古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在已经发掘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 开罗西南面的吉萨省沙漠里的祖孙三代金字塔,它们分别是大金字塔(也称胡夫 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在古代国王的采石场上矗立着著名 的斯芬克斯雕像。 由于大量游客的参观,尤其是一些游客出于好奇等原因,不时对金字塔进行 非常规的“亲密接触”,引起专家们对金字塔保护工作的担忧。在金字塔附近修 建防护建筑有助于减低旅游对古迹的损害。 吉萨金字塔是埃及当局决定修建保护建筑的第一座金字塔。工程从 1988 年 动工,目前“隔离墙”已经完工。 著名考古学家扎希博士是修建吉萨金字塔的总指挥。他说:“这是吉萨金字 塔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天。我们从今天起开始对金字塔进行保护。我们刚刚完成在 金字塔周围修建‘隔离墙’,我们要人们知道金字塔不是在沙漠中,它靠近开罗 市区。修建这座墙的目的是保护金字塔,限制游人的参观路径,使游客能够听从 我们的安排。” 1996 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与会者曾表示,对于金字 塔,旅游可能是最好同时也是最坏的一件事,希望事情能向好的一面发展。埃及建隔离墙保护金字塔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现有物质类世界遗产 29 项,文化遗产占 2/3)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 年)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 年) 3、山东泰山(1987 年) 4、长城(1987 年)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 年) 6、北京故宫(1987 年) 7、安徽黄山(1990 年)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 年)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 年)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 年)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 年) 12、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 年)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 年) 14、西藏布达拉宫(1994 年) 15、四川峨眉山D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 年)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 年) 17、苏州古城(1997 年) 18、山西平遥(1997 年) 19、云南丽江古城(1997 年) 20、北京天坛(1998 年) 21、北京颐和园(1998 年)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 年)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 年)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 年)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 、清东陵(河北遵化市) 、清西陵(河北易县) (2000 年)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 年)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000 年) 28、山西云冈石窟(2001 年) 29、 “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 年) 30、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 年) 31、澳门历史城区 TheHistoric Centre ofMacao(2005 年)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 年)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 年) 34、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 年)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 年) 36、福建土楼(2008 年) 37、江西三清山(2008 年) 38、山西五台山(2009 年
文物遗产保护宣传册―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