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伊斯梅尔讲道 视频的《死者》讲的是什么

&&&&&&&&&&&&&&“《都柏林人》标志着乔伊斯决心告别传统、走上文学实验与革新道路的重要开端。”《死者》是《都柏林人》中的最后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现代主义的倾向。除了已被人们探讨过的象征主义,还有最为显著的两点是印象主义和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在唯美主义和自然主义基础上产生的艺术潮流,“最初反映在绘画中,后来渗透到戏剧领域。印象派艺术家追求表现人的自我感受与瞬间印象,并强调光、色、声、影、形的艺术功能及对感官的刺激作用。乔伊斯是最早将印象主义运用于小说的英语作家之一。”这种写作风格从主观角度刻画人物、场景或行为,精确的描绘瞬间、微妙和复杂的情感和情绪。在《死者》中,乔伊斯不仅通过使用不同的绘画色彩和光线来捕捉加布里埃尔对他的妻子的突发的印象和情感,还将主人公隐晦微妙的情绪波动诉诸音乐,给小说增添了艺术的美感和诗意。&&&&&&&这段描写加布里埃尔站在远处观察自己的妻子使用了印象主义手法:&&&&&&&他静静地站在过道的暗处,试图听清那声音所唱的是什么歌,同时盯着他的妻子望。她的姿态中有着优雅和神秘,好像她就是一个什么东西的象征似的。他问自己,一个女人站在楼梯上的阴影里,倾听着远处的音乐,是一种什么象征。如果他是一个画家,他就要把她这个姿势画出来。她的蓝色毡帽可以在幽暗的背景上衬托出她青铜色的头发,她裙子上的深色拼花衬托出那些浅色的来。他要把这幅画叫做《远处的音乐》,假如他是个画家的话。&&&&&&&读者跟随着加布里埃尔的视角,走进暗处观察格莉塔。他的妻子总站在阴影里,被昏暗的光线包裹。这种印象主义的刻画有两层象征意义。一方面,包裹他妻子的昏暗光线象征了格利塔没有激情和活力,在精神上已经死亡。她无法摆脱束缚她的旧传统和精神瘫痪。另一方面,加布里埃尔从不曾真正接近自己的妻子,他总是从她的身后观察她,而看不到她的脸。这暗示了他们精神交流上的鸿沟,夫妻俩从未了解对方。描绘他妻子的色彩都是暗淡而黑暗的(阴影、幽暗、深色),这些色彩美丽、忧郁却缺乏活力。对他来说,她并不是活生生的灵魂,只是一件物品。在这幅画中,暗淡的色彩同明亮的光线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人联想到莫奈和惠斯勒的油画。&&&&&&&接下来的一段印象主义的描写更暗示了他们之间尴尬的关系:&&&&&&&加布里埃尔注视着他的妻子,她没有加入谈话。她恰巧站在布满灰尘的扇形气窗下,煤气灯的火光照亮她深青铜色的头发,几天前,他见她在炉前烤干她的这头美发。&&&&&&&火、火炉和煤气灯是照亮黑暗、黑夜和阴影的理想光源。画面中,通过一系列暖色调和意象的烘托,他的妻子如同被投射到电影荧屏上的剪影。格莉塔站在布满灰尘的扇形气窗下,形象更加昏暗模糊。夫妻俩本应相亲相爱,然而,通过加布里埃尔的视角可以了解到,他们之间总是有一层隔膜阻碍他看清楚,他不得不站在远处。这便是对他们之间真正关系的隐喻:精神上的隔膜和疏远。&&&&&&&这些视觉色彩的使用不仅生动地描绘了不可名状的内心感受,将内心世界用油画般的色彩展现出来,更激发了读者的视觉感官、想象力和审美感受,达到陌生化的效果。&&&&&&&音乐是印象主义电影和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制造氛围的主要手段之一。《死者》中音乐手法的运用是通向加布里埃尔的顿悟的线索,为读者提供了另一个更好的观察和探索人物内心和精神世界的手段。故事一开始就伴随着一阵喧闹的门铃声,却以雪花飘落的微弱的声音结束,如同玛丽·简弹奏的一曲钢琴曲:“乐曲以一段高音部八度颤音和一段结尾的低音部八度音阶而告终。”这样的旋律也与加布里埃尔的精神之旅相呼应:在受到三次打击之后,他最终回归了对自己以及周围人们的平静而清醒的认识。&&&&&&&有一段加观察妻子的描写极具印象主义色彩,将内心感受和音乐联系起来:&&&&&&&加布里埃尔什么也没说,只是朝楼梯上他妻子站的地方指了指。现在大门关上了,歌声和钢琴声也就听得更清楚了。&&&&&&&这一段的描写模仿了电影拍摄的视角,仿佛一个摄影师正不断调整焦距拉近镜头,背景外还伴有断断续续细碎的钢琴声。随着镜头的推进,声音也听得越来越清楚,但是他妻子的脸却始终无法看清楚,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相结合,相对的清楚和不清楚形成对比。这种在电影中使用的技巧为这部作品增添了现代感。&&&&&&&为了展现这样的精神之旅,乔伊斯避免对加的情绪直接描摹,而是诉诸于光色声影。正如李维屏指出的:“印象主义画家拒绝对客观事物直接描绘,而是强调光、色、影、形在瞬间对人产生的特殊印象。那么,乔伊斯的印象主义叙述笔法有意回避照相机般的逼真的描写方式,充分以来语言碎片以及由此产生的声觉形象的艺术功能。”&&&&&&&乔伊斯在《死者》中使用的第二个手法是自由间接引语。这是用第三人称过去式代替第一人称直接引语表达内心思想和行为的写作手法。这种技巧避免直接刻画,比使用第一人称能更好的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留给我们想象和评价的空间。这种写作手法围绕人物的精神状态,进行间接内心独白,为作品加入复调的音乐性,丰富作品内涵。同时,小说中的说话者不断的在叙述者和主人公之间转换,“人物主体意识与叙述者主流意识似乎在势均力敌地竞争”,由此,读者也能更好的理解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作者的意图。&&&&&&&在艾弗斯小姐那里受到挫折后,加与妻子又产生不和,他既气恼、窘迫又失落,一边思考着自己的演讲,一边向窗外望去。&&&&&&&外面该有多冷啊!加入一个人出去,先沿着河岸,再穿过公园散散步,该多舒服!树枝上一定覆盖着雪花,威灵顿纪念碑上面一定堆成了一顶明亮的雪帽子。要是在那儿,要比在晚餐桌旁舒服多少啊!&&&&&&&通过自由间接引语,读者了解到,不仅是屋子,加的整个大脑都在这不愉快的氛围中感到窒息。他被艾弗斯小姐嘲笑和批评为西不列颠人。他与艾的冲突实际上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本土爱尔兰文化和占主导的安格鲁萨克森文化的冲突。然而他的妻子并不理解他,反而站在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一边。加与周围的人们不管是在对社会还是对政治上的态度都截然不同。这种窘迫的处境让他想到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屋外明亮轻快的色彩让他感觉舒服多了。&&&&&&&当加意识到妻子从未爱过他,而是思念着另一个人的时候,他感到寒冷而愤怒。这与之前他的满怀激情形成明显的突降,产生很强的张力:&&&&&&&屋里的空气使他两肩感到寒冷。他小心地钻进被子,躺在他妻子身边。一个接一个,他们全都将变成幽灵。订好是正当某种热情的全盛时刻勇敢地走到那个世界去,而不要随着年华凋残,凄凉地枯萎消亡。&&&&&&&这一段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使读者得以从加的视角对他的经历身同感受,产生共鸣,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感到自己的爱情以及他、他的妻子以及他周围的人们都死了——他们都面临一场可怕的精神死亡。&&&&&&&自由间接引语与叙述者的声音融合在一起,让人物的声音更加真实可信。并且“自由间接引语,由于摆脱了从句的束缚,得以以独立句的面貌出现,因而具有了更大的自由性,而其对于第三人称与过去时的运用,又可避免直接引语可能产生的由于引语与叙述语的人称与时态之间的切换而导致的突兀感……这种自由间接引语表达的思想,或者说自由间接思想又被称为‘间接的内心独自’。内心独自——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为现代作家们所青睐,是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特点。”&&&&&&&尽管《都柏林人》从整体上来说属于现实主义小说集,《死者》作为小说集的最后一篇也是最重要的一篇,使用了印象主义和自由间接引语的手法,加强了小说的现代主义特色。它反映了在资本主义文明蹂躏下的人的孤独、不安和可怖的灵魂。这种现代主义手法还折射了在现代社会中,西方世界的人们面临的危机和困境。
本站图书检索
电子书下载推荐到广播
69229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王景阿阿阿!)
大家正在求推荐
&·&·&·&·&·&·
(15人参加)
(23人参加)
第三方登录: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从《死者》看詹姆士·乔伊斯的爱国情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爱尔兰作家詹姆士?乔伊斯虽然长期侨居欧洲大陆,但是他的爱国情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乔伊斯的爱国情又具有其独特性。本文试借助对小说《死者》的分析,从三个方面来阐释这位文学巨匠不一样的爱国情。 中国论文网 /5/view-6460086.htm  关键词:詹姆士?乔伊斯;《死者》;爱国情   作者简介:陈妍颖(1989-),女,四川巴中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4)-21-0-02   引言:   詹姆士?乔伊斯 (James Joyce, ),爱尔兰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天主教徒家庭。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者之一,被誉为“意识流之父”。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Dubliners,1914),由15篇短篇小说组成,作者以都柏林为背景,从宗教、政治、情感等方面反映了都柏林人的麻木不仁,展示了他们同僵死和瘫痪的社会之间的激烈冲突。1   《死者》(The Dead)是《都柏林人》中篇幅最长的一篇,讲述了加布里埃尔和妻子格丽塔到他的姨妈家参加舞会时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本文试通过詹姆士?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来阐释他的爱国情。   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创作《死者》之前,即1906年7月到1907年初,乔伊斯是在罗马渡过的,那时他已经对爱尔兰以至对整个世界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离开罗马之后,乔伊斯开始创作《死者》,表达了自己的新观点。《死者》也成了乔伊斯的第一首流亡之歌。2   在小说《死者》中,主人公加布里埃尔虽然身处喧闹的舞会之中,却多次表现出对外面冰天雪地世界的向往。从主人公刚一出场,乔伊斯便描写到“一股来自户外的寒冷的香气从衣缝和褶皱中溢出。”3这也就反衬出屋里的乌烟瘴气。晚宴间,加布里埃尔站在窗边想到“独自一人出去散散步,先沿着河走,再穿过公园,那该多么愉快呀!……在那里一定比在晚餐桌上愉快多了!”4这表明,看似光鲜艳丽的舞会,实际上是陈腐无聊的,从侧面反映出都柏林人麻木的生活。这些描写体现了乔伊斯的一个重要观点,即“都柏林就像是一个陈腐的病房,里面的所有人都要求关闭窗户,而不让真理的空气进来”。5   乔伊斯清楚地认识到狭隘闭塞、精神上濒于瘫痪的爱尔兰不可能为他艺术上、思想上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他认识到他必须设法为一个新的开端而奋斗。欲实现这一目标,只有与他的国家、他的宗教和家庭决裂。”6 所以像加布里埃尔一样,乔伊斯也选择了逃离。常年侨居欧洲大陆的经历,让乔伊斯远离了爱尔兰国内狭隘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以及宗教的束缚,对爱尔兰有全新的认识。可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是乔伊斯爱国情的特点之一。   二、不破不立,先破后立7   每个人尽管已较少受到具体的、在场的国家之影响,但是他对国家的依赖性、对国人之命运的关注却丝毫不减从前。8乔伊斯正是这样的,虽然选择了逃离,但他的爱国热情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反而铸造了他的民族良心。他在从罗马给他弟弟写信时说,“有人攻击他的‘贫困的国家’的时候,他就感到羞愧。”他学会了如何去做一个都柏林人。9   但乔伊斯又与爱尔兰国内的许多民族主义者不同,他不赞成像叶芝那样诉诸古代勇士传奇和民间传说以建立一个传统的、乡村的、美好的爱尔兰。乔伊斯知道爱尔兰人的精神弱点,并敢于正视这些问题。因此,他的作品以现代都柏林(麻木的中心)为背景,描绘爱尔兰人的现代生活,剖析爱尔兰人精神上的麻木。乔伊斯认为:“开阔爱尔兰人民狭隘思想的方法不是去奉承他们,而是给他们描绘一张欧洲视角下的爱尔兰人画像。”10所以他在作品中,以现实批判的风格画出了这样一副现代爱尔兰画像。   在小说《死者》中,乔伊斯就描写了都柏林的陈腐,以及人们的苍白、封闭与麻木。   开篇作者就描写到,加布里埃尔的姨妈家即舞会召开地点是“阿舍尔岛上一座阴暗、萧条的房子”,11这隐隐约约地体现出光鲜艳丽背后的陈腐。看门人的女儿,忙着招呼到来的客人。她身材修长,是个正在成长中的姑娘,本应当充满活力,面色红润,但是她却“面色苍白,头发呈干草似的黄色。”12 她从小就和主人公的两个姨妈(两个老处女,她们没有男人,也没有孩子)住在这阴暗、萧条的房子里,现在她已经不上学了。当被问及自己的婚礼时,她苦涩地答道:“现在的男人全是骗子,千方百计占你的便宜。” 13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中,她所接触的人是相当有限的,也没有接受更进一步的教育,无法去为了自己的幸福去拼搏,加上被男人欺骗之后,更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可以说她是一个被环境束缚的悲哀女性。   而文中的朱莉亚姨妈有一副天生的好嗓音,却不分昼夜、夜以继日地在一个唱诗班里像奴隶似的辛劳。说是为了上帝的荣耀,却被教皇从唱诗班里赶出来――为了教会的利益。乔伊斯通过这个事件描绘了宗教对爱尔兰人身体上、思想上的奴役与束缚,以及爱尔兰人自身对这种奴役的麻木。   正如塞萨尔?阿宾的漫画阐释的那样:“对于乔伊斯来说,摒弃他的国家就像摒弃他的家庭一样不可能”。14 乔伊斯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在欧洲大陆上他时时关注着祖国和国民,但他不是通过吹捧可笑的传奇和神话去构建另一个想象中的、美好但不真实的爱尔兰,而是以自己的洞察力和先见性,怀着对国民的同情心,用自己的文字描绘着真实的爱尔兰现状,为爱尔兰谱写着一部“道德史”,15希望能以此来破除爱尔兰人的麻木不仁,在明白自己的状况之后能够“顿悟”,16而后再重新树立爱尔兰的民族性。可谓先破后立,不破不立,是乔伊斯爱国情的特点之二。   三、立足本国,放眼世界   虽然乔伊斯认为爱尔兰存在很多问题,但他并不认为爱尔兰传统一无是处。相反,他认为爱尔兰也是有许多优点的,比如它天真无邪的岛国特性和欧洲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热情好客,在《死者》中,他让这些优点得到了体现。   乔伊斯在叙事中借加里布埃尔的演讲表达了对爱尔兰热情好客传统的赞扬:“我一年比一年更强烈地感到,我们国家没有任何传统像这种热情好客的传统那样,给国家带来如此的荣耀,值得如此小心地维护。”17   对于西部(文化民族主义者将爱尔兰西部象征性地视为一个非历史性的反现代性爱尔兰文化的博物馆,西部是爱尔兰民族文化传统的象征18)加里布埃尔表现出极度的厌恶,仿佛那是落后,羞耻的代名词。然而,乔伊斯却在文章的最后,即高潮部分,通过格丽塔曾经的爱人,一个西部的文静小伙子,为她而死的这样一个故事,写出了西部,以及西部人民值得赞扬之处――他们纯洁善良,他们勇敢执著。西部人民优秀的品质,是加里布埃尔所不具备的,这便与自我感觉良好且瞧不起西部,甚至爱尔兰的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乔伊斯并不赞成加里布埃尔那种崇尚外国而忽视本国传统、优点的做法,他对爱尔兰的优良传统是肯定的。   爱佛丝小姐,舞会的客人之一,是一个民族主义者,“领前别着一枚大的胸针,上面有某个爱尔兰的纹章和格言。”19在跳四对舞的时候,她质问加布里埃尔是不是在给《每日快报》(亲英)撰稿20。得到确认之后,她说“你不觉得害羞吗”,21最后还骂加里布埃尔是个“西不列颠人”。22在舞会这样娱乐、放松的场合,爱佛丝却别着民族主义的徽章,在跳舞的时候,咄咄逼人地盘问以至引起旁人的不解,最后还提早地离开了舞会。对爱佛丝的描述,体现了乔伊斯对狭隘的、激进的民族主义也是不赞同。   既不完全诉诸他国而忘本,也不完全诉诸传统而封闭,狭隘。可以看出,乔伊斯希望国人能够立足爱尔兰传统,同时以世界性、开放性的眼光来发现自身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重塑爱尔兰人的民族性。正如《死者》的结尾,加里布埃尔发现妻子心中其实一直珍藏着那个为她而死的小伙子后,内心深深受挫。但挫折之后便是顿悟,明白了自己不应该脱离爱尔兰传统文化,所以他决定“时间已到他出发西行的时候。”23而加里布埃尔――具有开放性眼光的知识精英的西行也暗示了传统与开放的结合。一个人的双脚必须立足于他的国家,而他的双眼则应来审视整个世界。24 乔伊斯没有脱离爱尔兰及其传统文化。从本国出发,他用世界性的眼光思考着国家和民族的问题,这便是乔伊斯爱国情的另一个特点。   四、结论   乔伊斯的故乡爱尔兰1169 年被英军入侵, 开始了其殖民的历史。从1886年的自治法案到1922年的英爱条约,以及1923年的爱尔兰内战,乔伊斯经历了爱尔兰民族独立最关键的几年。他的《都柏林人》发表于1912 年, 正是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25在这样的时期,乔伊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爱国情。爱尔兰的压抑、闭塞让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逃离使他更清楚地认识到爱尔兰人的问题;他正视这些问题,用批判地方式去解决问题,尽管受到很多敌意的攻击,他义无反顾:不破不立,先破后立;他立足于爱尔兰,用世界性的眼光观察着,思考着,希望爱尔兰人民,摆脱精神瘫痪,并在未来重塑民族性。   参考文献:   [1]强月霞.难以逃离的瘫痪――乔伊斯《都柏林人》主题评析.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9][20]金?等译.《乔伊斯传》(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第274页、286页.   [3][4][11][12][13][17][19][21][23].王逢振译.《都柏林人》.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131-168页.   [5][10][14].Sydney Bolt. A Preface to Joyc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p.13.15   [6].夏娇.从“逃离”看乔伊斯希望的破灭――谈《伊芙林》和《阿拉比》.安徽文学,2009年第6期.   [7].此短语来自陶家俊.爱尔兰,永远的爱尔兰――乔伊斯的爱尔兰性,兼论否定性身份认同.国外文学,2004年第4期.   [8][24].张源译.《社会中的理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第139-152页.   [15].陈恕等主编.《认识爱尔兰?历史遗产与当代经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第171页.   [16].朱浩,吴庆军.加布里埃尔的顿悟.科教文汇,2007年第2期.   [18].江群.身份的分裂游子的无奈――论《死者》的“西行”和乔伊斯的“东行”.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2]. 按照文学批评家Brendan P. O. Hehir的解释,西布立吞人是指既非英国人(British)又非爱尔兰人( Irish)的混血儿(Hybrid) 。此处用以讽刺加布里埃尔的行为不像爱尔兰人。   [25].李增 王云.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乔伊斯――从乔伊斯的“死者”说起.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死者 乔伊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