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烝时期回到大宋当皇帝皇帝是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页面包含傳統蒙古文字母,部分及需要才能正確显示,否则可能显示为、问号、空格等其它符号。
元世祖忽必烈(:,:Qubilai qaγan,记音:中忽必來,:Хубилай хаан;日-日),氏,名忽必烈,,第四子,母。日在部分宗王和大臣的拥立下,登基成为(),但未获普遍承认。直到1303年,与西北诸王达成和议,西北再次承认元朝皇帝的宗主地位。日—日在位,在位34年。又译呼必赉
日,忽必烈将国号由“”改为“”,从变为,国号正式出现,忽必烈成为首任。日,元军攻入,奉上和降表,灭亡,元朝成为全国性政权。日,南宋海上流亡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元朝统一全国。
日,宋恭帝在降表中为忽必烈上汉语大元仁明神武皇帝。日,群臣为忽必烈上汉语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他去世后,聖德神功文武皇帝,世祖,尊號薛禪皇帝(:,:se?en qaγan,:Сэцэн хаан)。
十年八月二十八日(日),忽必烈生于漠北草原。忽必烈是第四子拖雷正妻所生的嫡次子(元宪宗是嫡长子,是嫡三子,是嫡四子)。忽必烈长大后,“仁明英睿,事太后至孝,尤善抚下。”忽必烈年少有大志,早在1244年,年轻的藩王忽必烈“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
元年六月十一日(日),忽必烈長兄登基成为(),是为,因为忽必烈在蒙哥的同母弟中“最长且贤”,蒙哥即位后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負責總領漠南漢地事務。忽必烈在这段时间内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如、、、、、、等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儒士和还请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悦而受之。忽必烈尊崇儒学,“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
元宪宗二年(1252年)六月,忽必烈前往草原觐见蒙哥,奉命率军征云南。元宪宗三年(1253年)八月,忽必烈率军从陕西出发,进攻位于今等地的,元宪宗三年十二月十二日(日),忽必烈攻克,國王投降,忽必烈灭大理国。地区并入版图。1256年,段兴智前往漠北皇宫觐见,被蒙哥任命為,子孙世襲。
从1254年的皇弟忽必烈灭,到1382年驻守云南的元朝兵败自杀,元朝战败归降明军,元朝统治地区长达128年。
1256年夏天,以扣押蒙古使者为理由,蒙哥正式宣布了攻击南宋的意向,1258年农历七月,蒙哥率大军攻入四川北部,一路所向披靡,攻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区,1259年初,在合州城下攻势受阻。
忽必烈率军抵达河南汝南,继续向南宋进发,并派命、宣抚江淮。元宪宗九年八月十五日(日),忽必烈统领中路军渡过,攻入境内,随后一路向南,在湖北开辟新的战场,进攻长江中游的。
元宪宗九年七月二十一日(日),蒙哥在四川钓鱼山病逝。元宪宗九年九月初一日(日),在四川的忽必烈异母弟派来的使者向忽必烈宣布蒙哥去世的消息,并请忽必烈北归继承帝位。忽必烈则认为“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于是进攻南宋,并多次获胜,后来,忽必烈的正妻派使者密报,和林众臣谋立忽必烈之弟,而且阿里不哥已经派在附近调兵,在附近征集民兵,使者催促忽必烈早日北还。元宪宗九年十一月二日(日),儒臣上《》,陈述必须立即退兵的理由,坚定了忽必烈退兵北返的决心。
忽必烈声称要进攻南宋首都,留大将继续对的围攻,增加对南宋的军事压力,元宪宗九年闰十一月二日(日),南宋丞相派使者请和,约定南宋割地,并且送岁币,忽必烈于是在当日撤兵北返,元宪宗九年闰十一月二十日(日),忽必烈率军抵达(今北京市),解散了征集的民兵,“民心大悦”。忽必烈率军在燕京近郊驻扎,度过整个冬天,并积极和诸王联络,准备在1260年春天召开,举行登基大典。
元世祖忽必烈在庚申年(1260年)农历四月发布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全文,在即位诏书中,忽必烈自称为“朕”,称他的哥哥蒙哥(年在位)为“先皇”。此即位诏书节选自时期元朝官修政书《》(简称《》),台北藏元刊本之。《皇帝登宝位诏》全文之后的诏书为元世祖忽必烈在元年(1260年)五月发布的《中统建元诏》,建年号“中统”。
庚申年三月二十四日(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大臣擁立下于(后称,今北)自立为(),庚申年四月四日(日),忽必烈发布称帝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在诏书中,他自称为“朕”,称他的哥哥蒙哥(年在位)为“先皇”。
元年五月十九日(日),忽必烈发布《中统建元诏》,正式建年号“中统”。
庚申年(1260年)农历四月,其弟在城西被部分宗王和大臣拥立為()。幼弟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為此發動戰爭爭奪帝位,双方战争时断时续,一共持续了四年之久。
五年七月二十八日(日),阿里不哥势穷力竭,归降忽必烈,忽必烈赦免了他和跟随的诸王,只是处死了他的众多谋臣。。阿里不哥失败后郁郁寡欢,于1266年去世。
元年八月十六日(日),忽必烈发布《至元改元诏》,取《》“至哉坤元”之义,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1271年,取《》“大哉乾元”之义,定国号。
趁着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内战,西北地区的、、纷纷自立,此时尚在西亚进行西征的也准备自帝一方,不论忽必烈还是都只得到一部分宗王支持,没有召开四子嫡系后裔参加的大忽里台,忽必烈不被广泛承认,于是,忽必烈将大汗在西亚的直辖地(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边境)封给换取旭烈兀的支持,旭烈兀建立(其实旭烈兀留在西亚,忽必烈也没办法,但忽必烈给了旭烈兀统治的合法性)。忽必烈将大汗在中亚的直辖地(阿尔泰山以西直到阿姆河的农耕和城郭地区)封给察合台汗换取阿鲁忽的支持。而钦察汗国早在元定宗和元宪宗统治时期已经取得实际上基本独立的地位。
因为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导致()表面上维持统一,实际上已经分裂,帝国西部为实际控制,帝国东部为忽必烈实际控制,忽必烈于庚申年三月二十四日(日)登基称帝,“既以正立,一时豪杰云从景附,全制本国,奄有中夏,挟辅辽右、白霫、乐浪、玄菟、秽貊、朝鲜,面左燕云、常代,控引西夏、秦陇、吐蕃、云南,则玉烛金瓯,未为玷缺。藩墙不穴,根本强固,倍半于金源,五倍于契丹。”
1260年忽必烈登基称帝后,他控制了草原,以及原金朝和西夏故地,吐蕃,云南,西域东部等地区,阿里不哥控制的则是草原和西域西北部地区,1264年忽必烈最终击败阿里不哥,完全控制帝国东部,日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后,忽必烈实际管辖的政治版圖包括(古今地名对照):地区(位于以南、以北)、地区(包括整个流域)、北部、草原全境(和地区),南部地区、大部分地区(今東部和南部)、地区(包括今、、西部等地)、以及地区等地。
日,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胜利之后忽必烈立即向各系兀鲁思派去急使,召他们东赴蒙古草原,重新召开忽里台大会。世祖重开忽里台的目的,是因为他考虑到中统元年三月二十四日仓促即位于开平,没有四大兀鲁思的代表参加,不符合成吉思汗的扎撒(法律),故而准备依照传统惯例,在祖先发祥地斡难---怯绿涟之域召开由各系宗王参加的忽里台,重新确立自己的大汗地位,并借这次大会扼制帝国分裂的趋势。
钦察汗、察合台汗和伊利汗(忽必烈之弟)一致同意东来赴会。元世祖也向窝阔台汗派去了急使,但海都拒绝前来。当然,这次原定于四年(1267年)召开的忽里台没能如约举行,主要是因为各汗国之间随后爆发战争,以及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阿鲁忽、旭烈兀、别儿哥三位汗王先后去世。(旭烈兀1265年去世,别儿哥、阿鲁忽1266年去世,他们不可能参加1267年的忽里台,否则蒙古帝国皇族之间的内斗也许可以停止)。但窝阔台汗海都的抗命已经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反叛意图。
1269年,、与召开忽里台会,达成了共同反对拖雷家族控制的大汗直辖地(忽必烈实际控制区)和(旭烈兀家族控制区),并划分各自在阿姆河以北地区的势力范围的协议。是分裂解体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从此和脱离了()的直接控制,对此后数十年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窝阔台汗海都一直和忽必烈敵對,企图夺取大汗之位。终元世祖忽必烈一朝,元朝和,征战不休,直到时期才彻底解决西北问题。
四年(1263年)农历三月,忽必烈下诏在(后来改称)建立。元年(1264年)十月,初定太庙七室。
至元二年农历十月十四日(日),忽必烈祭祀太庙,为皇祖上太祖。
至元三年(1266年)九月,太庙始作八室神主。十月,建成。丞相、建议制定尊谥庙号,忽必烈命平章政事等集议,制尊谥庙号,定为八室,为的前四位帝王、、、上和,为他们的上谥号;并追尊、、三人为皇帝,也为他们上庙号和谥号,并为(已经于1251年被追尊为皇帝)改为景襄皇帝,并将他们四人的正妻追谥为皇后,也上谥号。太庙八室,这八位和他们的妻子的各居一室。
庚申年四月初一日(日),忽必烈立,以中书省为最高机关,行使职权,以为,为中书。
四年五月六日(日),忽必烈立,以枢密院为中央最高管理机关,以燕王守,兼判枢密院事。
元年(1264年),忽必烈立,以总制院统领全国宗教事务并管辖地区,以领之。二十五年(1288年),认为总制院职责重大,故向忽必烈奏请根据时期在接待吐蕃使者的缘故,改名为。忽必烈同意,并任命和为。
至元五年七月四日(日),忽必烈立,以御史台为最高机关,以为,以为。
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日),因之勸,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取《》“大哉乾元”之义,将國號由“”改为“”,从变为,的国号正式出现。
元大都平面布局地图,左下角为金中都旧城。
元太祖十年五月二日(日),成吉思汗率大军攻克(今),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太师、国王改中都为。
六年(1256年)三月,忽必烈命在(今中国正蓝旗西北闪电河畔)建立王府,忽必烈在此建立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
四年五月九日(日),忽必烈下诏升开平府为。
中统五年八月十四日(日),忽必烈发布《建国都诏》,改(今)为,定为陪都,两都制正式形成。
四年正月三十日(日),忽必烈由上都迁都到,定中都为首都,忽必烈迁都中都后,居住于中都城外的金代离宫——内,并随即在中都的东北部,以大宁宫所在的琼华岛为中心开始了新宫殿和都城的规划兴建工作,成为陪都。
至元九年二月三日(日),忽必烈将中都改名为(突厥语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元大都包括南城(金中都旧城)和北城(元大都新城),两者的城墙“仅隔一水”。
至元十一年正月初一(日),宫阙告成,元世祖忽必烈首次在皇宫正殿举行朝会,接受皇太子、诸王、百官以及高丽国王所派使节的朝贺。
元朝画家于十七年(1280年)二月绘制的《》,其中骑著黑马、身穿白裘的男子是元世祖忽必烈。
1268年秋天,元军开始围困,将襄阳和分隔开来进行围困,至元十年正月九日(日),在回回炮的助攻下,元军将领攻克樊城,襄阳彻底成为孤城,元世祖降诏谕襄阳守将,阿里海牙亲自到城下劝降吕文焕,保证吕文焕和城中军民的安全,吕文焕犹疑未决。于是阿里海牙和吕文焕折箭为誓担保,吕文焕感泣,至元十年二月二十四日(日),吕文焕和儿子出城投降,归顺元朝。元军经过接近五年時间包围,最终取得。但是以後的进展则相当顺利。
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日),忽必烈向行中书省及蒙古、汉军万户千户军士发布问罪于宋的诏书《兴师征南诏》。
十一年(1274年)农历七月,忽必烈发布《下江南檄》,派统率大军讨伐南宋,并告诫伯颜要学习不杀平江南。伯颜后来取,的确做到了忽必烈的要求。
十三年正月十八日(日),率领大军攻陷首都(今杭州),派遣使者给元军统帅伯颜奉上和降表,在降表中为忽必烈上大元仁明神武皇帝,元军俘虏5岁的和,以及南宋宗室和大臣,灭,元朝成为全国性政权。
十三年二月十一日(日),忽必烈发布《归附安民诏》,诏谕江南一带新附府州司县官吏士民军卒人等,稳定江南社会秩序,安定江南士人和百姓之心。
逃离临安的部分大臣等人,先后扶持,,建立海上流亡政权,在东南沿海一带继续和元军对抗。十六年二月六日(日),在中,元军将领击败南宋海军,南宋丞相挟8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不少後宮和大臣亦相繼跳海自殺。《宋史》記載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南宋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至此,天下一统,元朝结束了中国自以来520多年的分裂局面,全国有一个统一的首都(今北京)。
1294年元朝疆域
忽必烈统一天下后,疆域空前辽阔,远超汉唐盛世。“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朝不仅在疆域面积上远迈汉唐,而且在东北、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的控制程度上也远超汉唐盛世。“盖、与、、、之边,所谓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守东藩,执臣礼惟谨,亦古所未见。”
元世祖十七年(1280年)元朝的疆域范围:东北至、、,包括,并到达中部的和一带,北到南部(版地图认为北到),到达以北的和上游地区,西北至今大部分地区,西南包括今、、以及北部,南到,东南到达中的。
忽必烈在位时期和中亚的,多次交战,双方互有胜负,1289年,窝阔台汗国夺取元朝控制下的新疆南部大部分地区,元朝只控制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等地区。终忽必烈一朝,元朝始终控制新疆北部的(今东北)一带和新疆东部的、等地。
现今的路线图,京杭大运河南起,北至(元朝称为),沟通了、、、和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和元朝时期的京杭大运河路线基本一致,运河的山东段和北京段基本为元朝时期开凿
隋朝南北大运河,以東都為中心,西沿達大興城,北由達涿州、南經、和達江都、餘杭。元朝京杭大运河比隋朝南北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大大缩短了从北京到杭州的水路距离。
元朝统一全国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而经济中心仍在。“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大都需要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主要通过修成的北运,这条运河在和之间的一段,是以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要从江南运送物资到大都,迂回曲折,需要水陆并用,极其不便,为了避免绕道洛阳,元朝政府决定裁弯取直,开凿新的运河,缩短江南和大都的水路距离,
从元大都到江南产粮区,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和之间、和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
元朝在境内开凿了和,把济州和临清连接起来,又在境内开凿了和,把通州和大都之间连接起来。从而使得南起,北至的得以全线贯通。
济州河,元朝政府开凿的沟通泗水(今)和汶水(今)的运河。十八年(1281年)开工,至元二十年八月二十六日(日)凿成。
这条运河南起南起济宁路济州(今山东)东南之鲁桥镇,北到东平路须城县(今山东)西南之安山,全长150余里。
济州河完工后,元朝政府又开凿了一条沟通汶水(今)和御河(今)的运河,二十六年正月十九日(日)开工,至元二十六年六月初四(日)凿成,至元二十六年七月初四日(日),忽必烈赐名“会通河”。
这条运河南起东平路须城县(今山东东平)西南之安山,经寿张(今山东西北)西北至东昌路(今山东),又西北至于临清(今山东),达于御河,全长250余里。
十六年(1279年),元朝政府开凿坝河作为运粮河。
这条运河西起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北面,当年这里是主要粮仓所在地),向东到城北,接温榆河,全长40余里。
后来因坝河水源不足,水道不畅,元朝又开凿了通惠河。
二十九年(1292年)正月开工,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凿成,此运河凿成后不久,至元三十年七月二十三日(日),忽必烈从返回,路经,看到“舳舻敝水”,非常高兴,赐名“通惠河”。
这条运河由负责水利的都水监、元朝大科学家主持。从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连通数条河流后,至西水门进入,南汇为积水潭,然后经大都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出文明门(今北京北),东至高丽庄入白河,全长164里。
通惠河建成后,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从江南来的大批漕船可直达城内的积水潭。成了繁华的河运码头,元大都成为内陆港。 另外,海运至通州的漕粮也可经通惠河直达大都。
南北交流加强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出色地解决了“南粮北运”问题,元朝后期,“岁运米至京者五百万石。”
元朝新运河的开凿为南北物资的流动提供了重要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陆地上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它的修通同时带动了运河沿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京杭大运河,沟通了、、、和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元朝京杭大运河比隋朝南北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大大缩短了从北京到杭州的水路距离。
至元三年(1266年),忽必烈给日本的国书,在国书中,忽必烈在国书开头自称“大蒙古国皇帝”,在后面的内容中,自称为“朕”,此时距离他1271年将国号“大蒙古国”为“大元”,还有5年时间。这是1268年的复制品,现藏于日本尊胜院,被称为“蒙古国牒状”‘调伏异朝怨敌抄’。
在灭前后,元政府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臣服,接受与元朝的关系,但遭到拒绝,故派遣军队进攻攻打这些国家或地区,其中以最为著名,也最惨烈。
十一年(1274年)元军發動第一次侵日戰爭,日本史書稱之為“”,以三萬二千餘人,東征日本。至元十八年(1281年)七月,忽必烈又發動第二次侵日戰爭,史稱“”,由、率江南軍十餘萬人,到達、二島,卻碰到颱風,溺死近半。通常认为(日本人称之为“”)是这两次征日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亦有观点认为,忽必烈担心归附军的忠诚,故而借东征日本而一举消除隐患。
日,忽必烈愛妻皇后去世。
二十一年正月初六日(日),右丞相率百官奉玉册玉宝,为元世祖上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诸王百官朝贺如朔旦仪,大赦天下。
日,皇太子去世,连续几年的时间里,爱妻和爱子的先后去世,使忽必烈悲痛不已。此外,忽必烈晚年飽受肥胖與病痛之苦。過度飲酒也损害了他的健康。
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一日(日),忽必烈下诏颁布元朝第一部全国性的法律典籍《》。
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日),忽必烈於大都皇宮去世,享年79岁,在位35年。忽必烈葬于起辇谷。
忽必烈去世后,在顾命大臣等人的拥戴下,其孙于日在继承皇位,是为。1303年,元成宗与西北诸王达成和议,西北的四大汗国重新承认元朝的地位。
三十一年五月初九日(日),元成宗为忽必烈上聖德神功文武皇帝,世祖,蒙古语称號薛禪皇帝。
《世祖皇帝谥册文》,内容如下:
维至元三十一年、岁次甲午、五月庚戌朔、越九日戊午。孝孙嗣皇帝臣某,再拜稽首言:
臣闻继志述事,非尽孝无以致其诚;表行诔功,非定谥无以称其实。肆邦彝之具举,维天道之协从。钦惟先皇帝膺箓受图,体元立统,蚤从藩邸,茂著徽称。为治之基有常,经国之略则远。役用众智,独断于衷;总揽万机,如指诸掌。内朝廷,外侯牧,等威迭降,罔不适中;先教化,后刑名,本末相循,亦皆有序。在御迨逾于三纪,推尊合冠于百王。若夫惠及困穷,恩加降附。慎终如始,每存好仁之心;保小以仁,特示包荒之量。扩盛猷之鸿鬯,沛膏泽之醇醲。方其泰运渐亨,戢济多难,离纲复缀,混一四方。传檄而氛祲开。涣号而方维定。乾旋坤转,不足以喻其机;雷厉风飞,不足以比其捷。至于嘉言博采,惟典谟训诰是师;诸艺毕延,尽阴阳图纬之学。考音律以创字画,参古今以制礼仪。振耀威灵,肃陈兵卫。白旄黄钺,时则亲巡;犀甲雕弧,止于不用。其圣德弗可及已,神功蔑以尚焉。盖文之所加者深,武之所服者大。是用升崇吉祔,揆卜刚辰。谨遣摄太尉臣兀都带奉册宝,上尊谥曰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伏惟睿灵,俯垂昭鉴。思皇多祜,锡羡无疆。
三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日),诏翰林国史院修《世祖实录》,以监修国史。
元年六月十一日(日),翰林承旨等向元成宗进呈《世祖实录》,包括《世祖皇帝实录》210卷,《事目》54卷,《圣训》6卷,总计270卷。明朝初年史官修《》,参照实录修成《世祖本纪》14卷,为《》中篇幅最长的本纪。《世祖实录》今已失传,其主干内容保存在《世祖本纪》中。
董文用等《进实录表》,内容如下:
典谟述尧舜之功,令名显著;方册布文武之政,义问宣昭。粤自汉、隋,及夫唐、宋,咸有信史,以贻后来。况大业丰功,震今耀古,惟深善述,首议丕扬。
洪惟世祖皇帝仁孝英明,睿谋果断。爰从潜邸,有志斯民,植根干而佐理皇纲,聘耆德而讲明治道。始平大理,再驾长江,过化存神,有征无战。迨其龙飞滦水,鼎定大都,革弊政以维新,扩同仁而一视。规模宏远,朝野清明。内则肇建宗祧,创设台省,修举政令,登崇俊良;外则整治师徒,申严边将,布扬威德,柔服蛮荒。加以圣无不通,明靡不烛,守之以勤俭朴素,养之以慈惠雍和。收揽权纲,综核名实,赏罚公而不滥,号令出以惟行。万汇连茹,群雄入彀,削平下土,统正中邦。慕义向风,声教实朔南之暨;梯山航海,职贡无遐迩之殊。方且开学校而劝农桑,考制度而兴礼乐。国号体乾坤之统,书画焕奎壁之文。罄所有而酬战功,不待计而救民乏。听言择善,明德缓刑。钦福锡民,遇灾知惧。得《洪范》惟皇之理,过周宣修政之勤。以致时和岁丰,民安吏职。盖帝德克周于广运,故至公均被以无方。可谓文致太平,武定乱略,继一祖四宗之志,兼三皇五帝之功。开天立极者三十五年,立经陈纪者二万余事。以谦让弗遑于备纪,故纂修未至于成书。
钦遇皇帝陛下寅绍诒谋,厉精图治,亟鉴观于成宪,思遹骏于先声,深诏下臣,俾为《实录》。宅心宗祏,凝孝羹墙,开馆局而增置官僚,敕群司而大紬图籍。编摩既富,搜访加详,采摭于时政之编,参取于起居之注。张皇初稿,增未见于罕闻;承奉纶音,俾蠲繁而就简。俯殚管见,仰体宸衷,尽略虚文,一存实事。其飨会征伐,文物典章,粲焉列三代之英,蔚尔开万世之业。与夫才德孝廉之士,忠良奸佞之臣,版图生齿之繁,财赋畜牧之盛,谨依条据,粗致无遗。今具所修成《世祖皇帝实录》二百一十卷,《事目》五十四卷,《圣训》六卷,凡二百七十卷,谨缮写为二百七十帙,用黄绫夹复封全,随表上进。臣等忝备台司,幸膺盛典。顾惟载笔,才何有于三长;勉进芜辞,虑庶几于一得。冒渎圣听,不胜惊惶。
父亲:,1227年—1229年帝位空缺时担任,1232年去世。1251年登基后追尊拖雷为皇帝,为拖雷上睿宗,英武皇帝,1266年忽必烈改谥为景襄皇帝,1310年海山加谥为仁圣景襄皇帝。
母亲:,是,忽必烈,,四人的生母,1251年元宪宗蒙哥登基后尊为,1252年去世。1266年上庄圣皇后,1310年海山加谥为显懿庄圣皇后。她的四个儿子皆曾称帝,被后世史学家尊称为“”。
大哥:,唆鲁禾帖尼所生,,1251年—1259年为第四位()。1266年忽必烈为蒙哥上宪宗,桓肃皇帝。
三哥和五弟失其名。
六弟:,唆鲁禾帖尼所生,奉蒙哥之命统率大军进行第三次蒙古西征,远征西亚,战功卓著,建立者
七弟:,唆鲁禾帖尼所生,1260年—1264年和忽必烈争位,1264年归降忽必烈
八弟:(不者克)
赵国公主 下嫁、
鲁国公主 下嫁
鲁国公主 下嫁(的弟弟)
独木干公主。镇国薨,子聂古台袭爵,尚睿宗女独木干公主,略地江淮,薨于军,赐兴州民千余户,给其葬。
皇后,弘吉列氏,1260年立为皇后,1281年去世。
皇后,弘吉列氏,1283年立为皇后。
右第二斡耳朵  
皇后      
皇后      
右第三斡耳朵      
皇后      
皇后      
右第四斡耳朵      
妃子      
长子:,早逝,生母
次子皇太子:,生母,1261年封为,1273年立为,1286年病逝。
三子安西王:,生母
四子北安王:,生母
五子云南王:,生母不详
六子大王:,生母不详
七子西平王:,生母不详
八子宁王:,生母不详
九子镇南王:,生母不详
十子:,生母不详
十一子:,生母
赵国大长公主 月烈 下嫁赵武襄王爱不花
昌国公主 吾鲁真 下嫁孛花
昌国大长公主 茶伦 下嫁帖监干
鲁国长公主 完泽 下嫁斡罗真 ?
鲁国大长公主 囊家真 下嫁铁木儿蛮子
忽都鲁坚迷失 下嫁王昛
,名字史书无记载,亦可能是宗室女,下嫁(1276年降元后被封为)
《》,史學家撰寫。
《》,商人、旅行家及探险家撰寫。
《》,简称《》,在位后期(1322年—1323年)官修,收录1234年—1322年元朝各地地方官吏会抄的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分为前集和新集,史實多為《元史》所不載。
《》,1291年颁布的元朝第一部法律,收录1206年—1291年元朝政府颁布的所有法律条文中,符合天下统一后国家的实际情况的那一部分法律条文,汇编而成,现存残篇内容96条。
《》,1323年颁布的元朝第二部法律,现存残本收录1234年—1316年元朝官方颁布的关于法律方面的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史实多为《元史》所不载。
《》,1346年颁布的元朝第三部法律,现存残本收录1260年—1344年元朝官方颁布的关于法律方面的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史实多为《元史》所不载。
《》(今称《》),史学家、文学家撰写,成书于1329年之前,全书共15卷,共有元朝开国功臣、文臣、武将、学者一共47人的传记。
《》(今称《》),史学家、文学家撰写,成书于1334年,全书共70卷,收录元太宗时期(年)至元宁宗时期(1332年)大约一百年间的各种文献资料。旨在保存文献,全书收诏制、奏议、碑传行状多达二百三十余篇,为研究元代史事的重要资料。此外书中还收录名家诗、文八百余篇,
《》,是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的一部元文选集,共6卷,1373年高丽刻本,国内未见流传。此书仿《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而作,收录有圣元名贤一百二十三家所作表、笺、诏等各类文体的文章近二百七十篇。
,史学家撰写。
《》,史学家撰写。
《》,史学家撰写。
《》,史学家撰写。
《》,末初史学家撰写。
重臣在元年(1260年)农历四月奉忽必烈之命出使南北议和,在九月到达南宋后被扣留软禁于15年,直到至元十二年(1275年)农历二月才被南宋送归元朝境内,他在被软禁期间十余次给南宋君臣上书,希望元宋缔结和约,均无任何回复。郝经在中统元年(1260年)农历十一月给两淮制置使的书信《》中对忽必烈的評價是:“今主上应期开运,资赋英明,喜衣冠,崇礼乐,乐贤下士,甚得中土之心,久为诸王推戴。稽诸气数,观其德度,汉高帝、唐太宗、魏孝文之流也。” (“汉高帝”指的是,“高祖”为,“高帝”为。“唐太宗”指的是。“魏孝文”指的是,后改姓“拓跋”为“元”,故又名。)
元朝重臣郝经在中统二年(1261年)给南宋丞相的第三封书信《》中对忽必烈的評價是:“夫主上之立,固其所也。太母有与贤之意,先帝无立子之诏。主上虽在潜邸,久符人望,而又以亲则尊,以德则厚,以功则大,以理则顺,爱养中国,宽仁爱人,乐贤下士,甚得夷夏之心,有汉、唐英主之风。加以地广众盛,将猛兵强,神断威灵,风蜚雷厉,其为天下主无疑也。”
官修《》等的評價是:“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
官修《》等的評價是:“世称元之治以至元、大德为首。……。故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
官修皇帝实录《》记载,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日),亲自前往南京祭祀三皇、五帝、、、、、、,、、一共十七位帝王,其中对忽必烈的祝文是:“惟神昔自朔土,来主中国,治安之盛,生餋之繁,功被人民者矣。夫何传及后世不遵前训,怠政致乱,天下云扰,莫能拯救。元璋本元之农民,遭时多艰,悯烝黎于涂炭,建义聚兵,图以保全生灵,初无黄屋左纛之意,岂期天佑人助,来归者众,事不能已,取天下于群雄之手,六师北征,遂定于一。乃不揆菲德,继承正统,此天命人心所致,非智力所能。且自古立君,在乎安民,所以唐虞择人禅授,汤武用兵征伐,因时制宜,其理昭然。神灵在天不昧,想自知之。今念历代帝王开基创业、有功德于民者,乃于京师肇新庙宇,列序圣像,每岁祀以春、秋仲月,永为常典,礼奠之初,谨奉牲醴致祭,伏惟神鉴。尚享!”
官修皇帝实录《》记载,二十二年(1389年)十二月,给的信中,对和的评价如下:“昔中国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余年,后其子孙不能敬天爱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
史学家《》的評價是:“册曰:遂辟雄图,混一中外;德威所指,无远弗届;建号立制,垂模一代;崇儒察奸,旋用旋败;英明克断,用无祗悔。”
史学家《》的評價是:“帝度量恢廓,知人善任使,故能混一区宇,扩前古所未有。惟以亟于财用,中间为阿哈玛特、卢世荣、僧格所蔽,卒能知其罪而正之。立纲陈纪,殷然欲被以文德,规模亦已弘远矣。”(“阿哈玛特”指的是,“僧格”指的是,不同的人对他们的名字进行汉语音译时,有一定差别。)
史学家《》的評價是:“论曰:元之初入中国,震荡飘突,惟以杀伐攻虏为事,不知法度纪纲为何物,其去突厥、回纥者无几。及世祖兴,始延揽姚枢、窦默、刘秉忠、许衡之徒,以汉法治中夏,变夷为华,立纲陈纪,遂乃并吞东南,中外一统。加以享国长久,垂统创业,轶遼、金而媲漢、唐,赫矣哉!且其天性宽宏,包帡无外。阿里不哥及海都、笃哇诸王,皆亲犯乘舆。对垒血战,力屈势穷,一朝归命,则皆以太祖子孙,大朝会于上都,恩礼宴赉如初。当南北锋焰血战之余,或离间以侍郎张天悦通宋而不信。敕南儒被掠卖为奴者,官赎为民。所获宋商、宋谍私入境者,皆纵遣之而不诛。置榷场于樊城,通宋互市,弛沿边军器之禁。其长驾远驭如是。宋幼主母子至通州,命大宴十日,小宴十日,然后赴上都。除弘吉剌皇后厚待之事别详《皇后传》外,其母子在江南庄田,听为世业。其后文宗时市故全太后田为大承天寺永业,市故瀛国公田为大翔龙寺永业,直至顺帝末,始夺和尚赵完普之田归官,直与元相终始。宋之宗室如福王与芮等,随宋主来归,授平原郡公,其家赀在江南者,取至京赐之。此外宗室多类此。即奸民冒称赵氏作乱者,从不以累及宋后,其优礼亡国也如是。思创业艰难,移漠北和林青草丛植殿隅,俾后世无忘草地。又留所御裘带于大安阁以示子孙。武宗至大中尝诣阁中发故箧阅之,则皆大练之服。西域贾胡屡献牙忽大珠,价值数万而不受。宫闱肃穆,无豔宠奇闻。至元八年,平滦路昌黎县民生男,夜中有光,或奏请除之,帝曰:‘何幸天生一好人,奈何反生妒忌!’命有司加恩养。伯颜伐宋,谆谆命以曹彬取江南不戮一人为法。其俭慈也又如是,非命世天纵而何?惟功利之习不能自胜于中,故日本、爪哇之师远覆于海岛,王、阿、桑、卢掊克之臣相仍于覆辙,盖质有余而学不足欤!”(“王、阿、桑、卢”指的分别是、、、。四人均为元世祖朝不同时期的理财大臣。)
史学家《》的評價是:“论曰:世祖崇儒重道,而特进言利之臣,三进三乱而讫不悟,岂非其明有所蔽耶?然其不欲剥民亦审矣。殆以为自我作则,将上下均足,堪为后世经制也。呜呼!以世祖之仁,乘开国之运,而言利之弊,若此,然则利其有可言者耶?至其任中书枢密而重台纲,法纪立矣。国治民安是在知人哉!”
史学家《》的評價是:“汗目有威稜,而度量弘广,知人善任,群下畏而怀之,虽生长漠北,中年分藩用兵,多在汉地,知非汉法不足治汉民。故即位后,引用儒臣,参决大政,诸所设施,一变祖父诸兄武断之风,渐开文明之治。惟志勤远略,平宋之后,不知息民,东兴日本之役,南起占城、交趾、缅甸、爪哇之师,北御海都、昔里吉、乃颜之乱。而又盛作宫室,造寺观,干戈土木,岁月不休。国用既匮,乃亟于理财,中间颇为阿合马、卢世荣、桑哥之徒所蔽,虽知其罪而正之,闾阎受患已深矣。”
官修《》的評價是:“唐太宗承隋季之乱,魏徵劝以行王道、敦教化。封德彝驳之曰:‘书生不知时务,听其虚论,必误国家。’太宗黜德彝而用徵,卒致贞观之治。蒙古之兴,无异于匈奴、突厥。至世祖独崇儒向学,召姚枢、许衡、窦默等敷陈仁义道德之说,岂非所谓书生之虚论者哉?然践阼之后,混壹南北,纪纲法度灿然明备,致治之隆,庶几贞观。由此言之,时儿今古,治无夷夏,未有舍先王之道,而能保世长民者也。至于日本之役,弃师十万犹图再举;阿合马已败,复用桑哥;以世祖之仁明,而吝于改过。如此,不能不为之叹息焉。”
见于《》第120、124等节,共十多处。
“忽必”是继承家产家业的意思,“忽必烈”意为继承家业的人。
大蒙古国皇帝这个称号,历史记载来源于三年(1266年)忽必烈给日本的国书,在国书中,忽必烈在国书开头自称“大蒙古国皇帝”,在后面的内容中,自称为“朕”,此时距离他1271年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还有5年时间。由此也可以推断,1206年-1271年,的最高统治者,称号是“皇帝”,“大汗”应该是蒙古草原和中亚等地的游牧民族对大蒙古国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就像既是皇帝,又是西北各个游牧民族的“”。 以下选自《元史》卷208,是至元三年(1266年)大蒙古国皇帝忽必烈给日本的国书全文: “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国王:朕惟自古小国之君,境土相接,尚务讲信修睦。况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区夏,遐方异域,畏威怀德者,不可悉数。朕即位之初,以高丽无辜之民久瘁锋镝,即令罢兵还其疆域,反其旄倪。高丽君臣感戴来朝,义虽君臣,欢若父子。计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丽,朕之东籓也。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亦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国知之未审,故特遣使持书,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岂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图之。”具体请参看
续资治通鉴所译
全国性政权,指的是代表中央政府的正统王朝,某一个王朝成为全国性政权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全国已经统一,,,,,,等朝代都是类似的例子。 1.东汉于公元25年8月5日建立,成为全国性政权,此后十多年陆续消灭赤眉、张步、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公元36年12月25日,汉军攻克成都,统一全国。 2.隋朝589年2月10日,俘虏陈后主,灭南朝陈后成为全国性政权,590年9月,控制岭南地区的冼夫人归附隋朝,隋朝统一全国。 3.唐朝于618年6月18日建立,成为全国性政权,而隋朝残余势力存在到619年5月23日(皇泰主杨侗),此后十年里,陆续消灭窦建德,王世充,萧铣,梁师都等割据势力,628年6月3日。梁师都被杀,夏州归降,唐朝统一全国。 4.元朝日俘虏南宋皇帝,灭南宋后,成为全国性政权,日消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5.明朝日攻克元大都后,成为全国性政权,元朝退回草原,成吉思汗的子孙在1368年之后继续统治草原直到1635年,在267年里一直和明朝对峙。从1368年开始,明朝用了十几年的时间,1371年消灭四川明升,1372年击败甘肃的元军,1382年击败云南的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和元朝大理总管段世,1387年击败东北的元朝太尉纳哈出等势力,到1387年,版图才基本确定。 6.清朝日定都北京,成为全国性政权,此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陆续消灭李自成,张献忠和南明等割据势力,直到1662年才灭掉南方的南明残余势力,直到1683年才消灭台湾的郑氏政权,统一全国。
《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紀十四):“五月戊午,遣攝太尉臣兀都帶奉冊上尊諡曰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國語尊稱曰薛禪皇帝。”
「薛禪」在蒙古語中意思是「睿智」。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记载:“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讳忽必烈,睿宗皇帝第四子。母庄圣太后,怯烈氏。以乙亥岁八月乙卯生。及长,仁明英睿,事太后至孝,尤善抚下。”睿宗皇帝指的是忽必烈的父亲,庄圣太后指的是忽必烈的母亲。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记载:“岁甲辰,帝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甲辰年即是1244年。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记载:“岁辛亥,六月,宪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长且贤,故宪宗尽属以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遂南驻瓜忽都之地。”辛亥年为1251年。
这段文字节选自元朝名臣郝经的著作《陵川集》卷三十七《宿州与宋国三省枢密院书》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
郝经给忽必烈的上书《班师议》,全文收录于郝经的著作《陵川集》卷三十二。,以及,则收录了《班师议》的绝大部分内容。
元世祖忽必烈发布《皇帝登宝位诏》的时间,《》记载为庚申年四月四日,《》(简称为《》)记载为庚申年四月六日,《元史》是根据元朝官修的《》修成,在诏书内容上会有所增删,但是日期会严格按照《元世祖实录》记载,而《元典章》在印刷过程中,在日期方面可能会有错误,故此处以《元史》记载为准。
根据时期出版的官修政书《》(简称为《》,台北藏元刊本之)卷一《诏令卷之一》记载,忽必烈即位诏书的名字是《皇帝登宝位诏》,其诏书内容和《元史》记载有个别地方有所差别。根据《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记载,中统元年四月,“辛丑,以即位诏天下。诏曰:   朕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于此矣。盖时有先后,事有缓急,天下大业,非一圣一朝所能兼备也。先皇帝即位之初,风飞雷厉,将大有为。忧国爱民之心虽切于己,尊贤使能之道未得其人。方董夔门之师,遽遗鼎湖之泣。岂期遗恨,竟勿克终。   肆予冲人,渡江之后,盖将深入焉,乃闻国中重以佥军之扰,黎民惊骇,若不能一朝居者。予为此惧,驿骑驰归。目前之急虽纾,境外之兵未戢。乃会群议,以集良规。不意宗盟,辄先推戴。左右万里,名王巨臣,不召而来者有之,不谋而同者皆是,咸谓国家之大统不可久旷,神人之重寄不可暂虚。求之今日,太祖嫡孙之中,先皇母弟之列,以贤以长,止予一人。虽在征伐之间,每存仁爱之念,博施济众,实可为天下主。天骣道助顺,人谟与能。祖训传国大典,于是乎在,孰敢不从。朕峻辞固让,至于再三,祈恳益坚,誓以死请。于是俯徇舆情,勉登大宝。自惟寡昧,属时多艰,若涉渊冰,罔知攸济。爰当临御之始,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务施实德,不尚虚文。虽承平未易遽臻,而饥渴所当先务。呜呼!历数攸归,钦应上天之命;勋亲斯托,敢忘烈祖之规?建极体元,与民更始。朕所不逮,更赖我远近宗族、中外文武,同心协力,献可替否之助也。诞告多方,体予至意!”
根据时期出版的官修政书《》(简称为《》,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元刊本之影印本)卷一《诏令卷之一》记载,忽必烈建年号中统的诏书的名字是《中统建元诏》,其诏书内容和《元史》记载有个别地方有所差别。根据《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记载,中统元年五月,“丙戌,建元中统,诏曰:   祖宗以神武定四方,淳德御群下。朝廷草创,未遑润色之文;政事变通,渐有纲维之目。朕获缵旧服,载扩丕图,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建元表岁,示人君万世之传;纪时书王,见天下一家之义。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炳焕皇猷,权舆治道。可自庚申年五月十九日,建元为中统元年。惟即位体元之始,必立经陈纪为先。故内立都省,以总宏纲;外设总司,以平庶政。仍以兴利除害之事、补偏救弊之方,随诏以颂。於戏!秉箓握枢,必因时而建号;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敷宣恳恻之辞,表著忧劳之意。凡在臣庶,体予至怀!”
此据《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记载:中统元年(庚申年)四月,“是月,阿里不哥僣号于和林城西按坦河。”据《史集》阿里不哥先称帝,当他所发诏旨被截获后,忽必烈才称帝。见《史集》第2 卷,汉译本页293—295
《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记载:中统五年七月,“庚子,阿里不哥自昔木土之败,不复能军,至是与诸王玉龙答失、阿速带、昔里给,其所谋臣不鲁花、忽察、秃满、阿里察、脱忽思等来归。诏诸王皆太祖之裔,并释不问,其谋臣不鲁花等皆伏诛。”
根据元英宗时期出版的官修政书《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元典章》,元刻本)卷一《诏令卷之一》记载,忽必烈将中统五年改元为至元元年的诏书的名字是《至元改元诏》,其诏书内容和《元史》记载有个别地方有所差别。根据《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记载,至元元年八月,“丁巳,以改元大赦天下,诏曰:   应天者惟以至诚,拯民者莫如实惠。朕以菲德,获承庆基,内难未戡,外兵未戢,夫岂一日,于今五年。赖天地之畀矜,暨祖宗之垂裕,凡我同气,会于上都。虽此日之小康,敢朕心之少肆。比者星芒示儆,雨泽愆常,皆阙政之所繇,顾斯民之何罪。宜布惟新之令,溥施在宥之仁。据不鲁花、忽察、秃满、阿里察、脱火思辈,构祸我家,照依太祖皇帝紥撒正典刑讫。可大赦天下,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於戏!否往泰来,迓续亨嘉之会;鼎新革故,正资辅弼之良。咨尔臣民,体予至意!”
根据清朝于敏中等人编纂的《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宫室》记载:“元建国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意也。建元曰至元,取至哉坤元之意也。殿曰大明、曰咸宁。门曰文明,曰健德,曰云从,曰顺承,曰厚载,皆取诸乾坤二卦之辞也。”《易经》坤卦的卦辞:“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根据元朝名臣的著作《陵川集》卷三十八《复与宋国丞相论本朝兵乱书》记载,《复与宋国丞相论本朝兵乱书》部分内容如下:“今主上既以正立,一时豪杰云从景附,全制本国,奄有中夏,挟辅辽右、白霫、乐浪、玄菟、秽貊、朝鲜,面左燕云、常代,控引西夏、秦陇、吐蕃、云南,则玉烛金瓯,未为玷缺。藩墙不穴,根本强固,倍半于金源,五倍于契丹,纵彼小有侵轶,则塔察国王一旅足以平荡。其馀三十馀王,犹卷甲牧马,从容营卫。矧于中国诸侯,如史、如李、如严、如张、如刘、如汪等,大者五六万,小者不下二三万,虓将劲卒,荏习兵革,骑射驰突,视蒙古、回鹘尤为猛鸷,则前日北方之强转而为中国,其肯使蠹国害民之尤者,复肆蛇豕?彼虽死寇,此亦死敌也。彼之崛强,只足以自毙,而不足以为害明矣。说者岂可以便小本朝,谓秦无人,以先遣使便谓怯弱,拘留待变?夫三百馀年礼义之朝,论议之多当如是乎?”
直到1303年,元成宗与西北达成和议,后者承认元朝名义上的宗主地位,彼此之间设驿路,开关塞,四大汗国一致承认元朝皇帝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是整个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根据《元史·祭祀三·宗庙上》记载,至元二年(1265年)农历十月,忽必烈为成吉思汗上庙号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农历十月,忽必烈为成吉思汗上谥号圣武皇帝,其他三人的庙号和谥号都是1266年尊谥的。
《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太庙成。丞相安童、伯颜言:“祖宗世数、尊谥庙号、配享功臣、增祀四世、各庙神主、七祀神位、法服祭器等事,皆宜以时定”。乃命平章政事赵璧等集议,制尊谥庙号,定为八室。烈祖神元皇帝、皇曾祖妣宣懿皇后第一室,太祖圣武皇帝、皇祖妣光献皇后第二室,太宗英文皇帝、皇伯妣昭慈皇后第三室,皇伯考术赤、皇伯妣别土出迷失第四室,皇伯考察合带、皇伯妣也速伦第五室,皇考睿宗景襄皇帝、皇妣庄圣皇后第六室,定宗简平皇帝、钦淑皇后第七室,宪宗桓肃皇帝、贞节皇后第八室。”节选自
大蒙古国第一位被追尊为皇帝的人是皇子拖雷,日,拖雷的长子蒙哥登基即位后,追尊父亲拖雷为皇帝,并上庙号睿宗和谥号英武皇帝。《元史》卷一百一十五《拖雷传》,相关记载:“宪宗立,追谥曰英武皇帝,庙号睿宗。”节选自
《元史》卷八十七《百官志三》记载:“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参议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二十六年,置断事官四员。二十八年,增佥院、同佥各一员。元贞元年,增院判一员。大德四年,罢断事官。至大初,省院使一员。至治三年,置院使六员。天历二年,罢功德使司归宣政,定置院使一十员,从一品;同知二员,正二品;副使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三员,正四品;院判三员,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历二员,从五品;都事三员,从七品;照磨一员,管勾一员,并正八品;掾史十五人,蒙古必阇赤二人,回回掾史二人,怯里马赤四人,知印二人,宣使十五人,典吏有差。”节选自
《元史》卷二百零五《桑哥传》记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秩从一品,用三台银印。世祖问所用何人,对曰:“臣与脱因。”于是命桑哥以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丞相兼宣政使,领功德使司事,脱因同为使。节选自
《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记载:至元五年七月,癸丑,立御史台,以右丞相塔察儿为御史大夫,诏谕之曰:“台官职在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毋惮他人,朕当尔主。”仍以诏谕天下。
《元史》卷一百六十三《张雄飞传》记载:他日,与江孝卿召见,帝曰:“今任职者多非材,政事废弛,譬之大厦将倾,非良工不能扶,卿辈能任此乎?”孝卿谢不敢当。帝顾雄飞,雄飞对曰:“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如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帝曰:“善。”乃立御史台,以前丞相塔察兒为御史大夫,雄飞为侍御史,且戒之曰:“卿等既为台官,职在直言,朕为汝君,苟所行未善,亦当极谏,况百官乎!汝宜知朕意。人虽嫉妒汝,朕能为汝地也。”雄飞益自感励,知无不言。参议枢密院事费正寅素憸狡,有告其罪者,诏丞相纟泉真等与雄飞杂治之。请托交至,雄飞无所顾,尽得其罪状以闻,正寅与其党管如仁等皆伏诛。节选自
根据时期出版的官修政书《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元刻本)卷一《诏令卷之一》记载,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的诏书的名字是《建国号诏》,其诏书内容和《元史》记载有个别地方有所差别。根据《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记载,至元八年十一月,“乙亥,建国号曰大元,诏曰:   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且唐之为言荡也,尧以之而著称;虞之为言乐也,舜因之而作号。驯至禹兴而汤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还,事殊非古。虽乘时而有国,不以利而制称。为秦为汉者,著从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概以至公,不无少贬。   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兹大冶流形于庶品,孰名资始之功;予一人底宁于万邦,尤切体仁之要。事从因革,道协天人。於戏!称义而名,固匪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负于投艰。嘉与敷天,共隆大号。”
根据清朝于敏中等人编纂的《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宫室》记载:“元建国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意也。建元曰至元,取至哉坤元之意也。殿曰大明、曰咸宁。门曰文明,曰健德,曰云从,曰顺承,曰厚载,皆取诸乾坤二卦之辞也。”《易经》乾卦的卦辞,“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根据元英宗时期出版的官修政书《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为《元典章》,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元刊本之影印本)卷一《诏令卷之一》记载,忽必烈改燕京为中都的诏书的名字是《建国都诏》,其内容如下:“中书省奏:开平府阙廷所在,加号上都外,燕京修营宫室,分立省部,四方会同,乞亦正名。事准奏,可称中都路,其府号大兴。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根据《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记载:大都路,唐幽州范阳郡。辽改燕京。金迁都,为大兴府。元太祖十年,克燕,初为燕京路,总管大兴府。太宗七年,置版籍。世祖至元元年,中书省臣言:“开平府阙庭所在,加号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遂改中都,其大兴府仍旧。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焉。
根据《新元史》卷一百七十七《吕文焕传》记载:元世祖降诏谕吕文焕:“尔等拒守孤城,于今五年,宜力尔主,固其宜也。然势究援绝,如数万生灵何?若能纳款,悉郝勿治,且加迁擢。”
姚燧:《湖广行省左丞相神道碑》,《元文类》卷五九记载:元军进攻襄阳的统帅阿里海牙亲自至城下劝降,告诉吕文焕:“君以孤城御我数年,今鸟飞路绝,帝实嘉能忠而主。信降,必尊官重赐以劝方来,终不仇汝置死所也。”
根据元英宗时期出版的官修政书《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元典章》,元刻本)卷一《诏令卷之一》记载,忽必烈至元十一年六月发布的问罪于宋的诏书的名字是《兴师征南诏》,其诏书内容和《元史》记载有个别地方有所差别。根据《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记载,至元十一年六月,“庚申,问罪于宋,诏谕行中书省及蒙古、汉军万户千户军士曰:   爰自太祖皇帝以来,与宋使介交通。宪宗之世,朕以藩职奉命南伐,彼贾似道复遣宋京诣我,请罢兵息民。朕即位之后,追忆是言,命郝经等奉书往聘,盖为生灵计也。而乃执之,以致师出连年,死伤相藉,系累相属,皆彼宋自祸其民也。襄阳既降之后,冀宋悔祸,或起令图,而乃执迷,罔有悛心,所以问罪之师,有不能已者。今遣汝等,水陆并进,布告遐迩,使咸知之。无辜之民,初无预焉,将士毋得妄加杀掠。有去逆效顺,别立奇功者,验等第迁赏。其或固拒不从及逆敌者,俘戮何疑。”
根据生活于元末明初的的著作《》记载,檄 世皇下江南檄,枚举贾似道无君之罪,宋国臣民其不诚服者与。其文曰:“宅中图大,天开一统之期;自北而南,雷动六师之众。先谓吊民而伐罪,盖将用夏而变夷;欲制江浙以削平,极汝海隅而混一。堪嗟此宋,信任非人,处之师相之尊,委以国柄之重。世济其恶,真凶悖之贾充;谋及乃心,效奸雄之曹操。不学无识,无术弄权,夸浒黄仅免其身,比河清莫大之续。承君之宠,如彼之专,贪天之功,确乎不拔。惜官爵以总宝货,苛条法以苦贤才。夺土田而无地可耕,变关会而物价溢涌。藉鄙猥者伴食於庙堂,任反侧者失兵於边徼。恬视雷星之召异,罔闻水火之降灾。满朝皆其私人,用将因其重赂。用白扎而破世守之法,曲丹笔而容天讨之刑。民心已离而不知,天命将革而未悟。方且贪湖山之乐,聚宝玉之珍,弗顾母死,夺制以贪荣,乃乘君宠,立幼而固位。以己峻功硕德,而自比於周公。欺人寡妇孤儿,反不如於石莫杀而混海宇。振兵略地,随所向而宣皇威。一战乘胜而渡江,诸将列降而献土,厥角稽首,迎我前矛,后实先声,易如破竹。昭天顺人信之助,成我风行草偃之功。合宇宙以清宁,苏人民而镇抚。恩宽幼主以下,罪止元恶之身。自今檄到,应守令以境土投拜,除大支犒赏外,仍其官职。谨檄。”
根据《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记载,至元十一年七月,“乙未,伯颜等陛辞,帝谕之曰:“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汝能不杀,是吾曹彬也。”
《》卷五十九记载,“伯颜之有祠堂,因其初入临安,市不易肆,有德于民,故庙食焉。”
根据《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记载,至元十三年正月,甲申,次皋亭山,阿剌罕以兵来会。宋主遣其保康军承宣使尹甫、和州防御使吉甫等,赍传国玉玺及降表诣军前。其辞曰:“大宋国主鳷,谨百拜奉表于大元仁明神武皇帝陛下:臣昨尝遣侍郎柳岳、正言洪雷震捧表驰诣阙庭,敬伸卑悃,伏计已彻圣听。臣眇焉幼冲,遭家多难,权奸似道,背盟误国,臣不及知,至于兴师问罪,宗社阽危,生灵可念。臣与太皇日夕忧惧,非不欲迁辟以求两全,实以百万生民之命寄臣之身,今天命有归,臣将焉往?惟是世传之镇宝,不敢爱惜,谨奉太皇命戒,痛自贬损,削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北、二广、四川见在州郡,谨悉奉上圣朝,为宗社生灵祈哀请命。欲望圣慈垂哀,祖母太后耄及,卧病数载,臣茕茕在疚,情有足矜,不忍臣祖宗三百年宗社遽至殒绝,曲赐裁处,特与存全,大元皇帝再生之德,则赵氏子孙世世有赖,不敢弭忘。臣无任感天望圣,激切屏营之至。”
根据元英宗时期出版的官修政书《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元典章》,元刻本)卷一《诏令卷之一》记载,忽必烈安抚江南人心的诏书的名字是《归附安民诏》,其诏书内容和《元史》记载有个别地方有所差别。根据《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记载,至元十三年二月,丁未,诏谕临安新附府州司县官吏士民军卒人等曰:   间者行中书省右丞相伯颜遣使来奏,宋母后、幼主暨诸大臣百官,已于正月十八日赍玺绶奉表降附。朕惟自古降王必有朝觐之礼,已遣使特往迎致。尔等各守职业,其勿妄生疑畏。凡归附前犯罪,悉从原免;公私逋欠,不得征理。应抗拒王师及逃亡啸聚者,并赦其罪。百官有司、诸王邸第、三学、寺、监、秘省、史馆及禁卫诸司,各宜安居。所在山林河泊,除巨木花果外,余物权免征税。秘书省图书,太常寺祭器、乐器、法服、乐工、卤簿、仪卫,宗正谱牒,天文地理图册,凡典故文字,并户口版籍,尽仰收拾。前代圣贤之后,高尚儒、医、僧、道、卜筮,通晓天文历数,并山林隐逸名士,仰所在官司,具以名闻。名山大川,寺观庙宇,并前代名人遗迹,不许拆毁。鳏寡孤独不能自存之人,量加赡给。
节选自《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
《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记载:“初,太宗六年甲午,灭金,得中原州郡。七年乙未,下诏籍民,自燕京、顺天等三十六路,户八十七万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万四千九百七十五。宪宗二年壬子,又籍之,增户二十余万。世祖至元七年,又籍之,又增三十余万。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圆。二十七年,又籍之,得户一千一百八十四万八百有奇。于是南北之户总书于策者,一千三百一十九万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山泽溪洞之民不与焉。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籓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籓,执臣礼惟谨,亦古所未见。地大民众,后世狃于治安,而不知诘戎兵、慎封守,积习委靡,一旦有变,而天下遂至于不可为。呜呼!盛极而衰,固其理也。”节选自
第一、元朝1280年的边界,其在东北一带朝鲜半岛的边界,在西北,西南,东南的边界,参照“元时期全图(一)1280年”,该地图节选自主编的《》,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第一版,1996年6月第一次印刷。 第二、元朝1280年的北部边界,其在西伯利亚南部的边界,参照“蒙古帝国图”,该地图节选自《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编者:、;校者:,地图出版社,1955年3月第一版,上海第一次印刷。
《元史》卷九十三《食货志一》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
《元史》卷六十四《河渠志一》
《元史》卷一百六十四《郭守敬传》记载:“(至元)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敝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仍以旧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具体请参见
《元史》卷四十一《顺帝本纪四》记载:(又称元顺帝)六年(1346年)三月,两淮运使宋文瓒言:“世皇开会通河千有余里,岁运米至京者五百万石。”(说明:“世皇”是“世祖皇帝”的简称,指的是元世祖忽必烈)
《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纪十四》记载:至元三十一年正月“癸酉,帝崩于紫檀殿。在位三十五年,寿八十。”
《世祖皇帝谥册文》作者为王构,册文内容节选自:苏天爵《国朝文类》卷十《册文》。
参见《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
《进实录表》作者为王恽,内容节选自苏天爵《国朝文类》卷十六《表》。
来自《》记载
来自《》记载
1276年宋恭帝趙?降元后被元世祖封为瀛国公,元世祖还把一个女儿嫁给了他,元朝公主嫁给投降元朝的宋恭帝一事,《》之忽必烈合罕紀、《兩山墨談》、《》等均有记载
这段文字节选自元朝名臣郝经的著作《》卷三十七《再与宋国两淮制置使书》
这段文字节选自元朝名臣郝经的著作《》卷三十八《复与宋国丞相论本朝兵乱书》,郝经给南宋丞相贾似道的五封书信按时间顺序分别为:《与宋国丞相书》、《再与宋国丞相书》、《复与宋国丞相论本朝兵乱书》、《过总管回降与贾丞相书》、《与贾丞相书》。
根据《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简称《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二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亲自前往南京祭祀从至十七位帝王,这十七位帝王分别是:三皇(伏羲、炎帝、黄帝)、五帝(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三王(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隋文帝的塑像被撤出南京历代帝王庙,根据《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简称《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百八十八记载:洪武二十一年春正月“戊午,遣官祀历代帝王。初,历代帝王庙五室祀,伏羲至元世祖凡十七帝。至是,去隋文帝,凡十六帝,为五室,中三室居三皇、五帝、三王如旧,最东一室则汉高祖、光武、唐太宗,最西一室则宋太祖、元世祖,从祀名臣凡四坛,东庑第一坛九人,风后、皋陶、龙、伯益、傅说、召公奭、召虎、张良、曹参,西庑第一坛九人,力牧、夔、伯夷、伊尹、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萧何、陈平,东庑第二坛十人,周勃、冯异、房玄龄、李靖、李晟、潘羙、岳飞、木华黎、博尔忽、伯颜,西庑第二坛九人,邓禹、诸葛亮、杜如晦、郭子仪、曹彬、韩世忠、张浚、博尔术、赤老温。”
来源于《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简称《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二的相关记载。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简称《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八记载如下: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上以故元兀纳失里大王居和林之西,因命来降。太子八郎、镇抚浑都帖木儿往招谕之曰:“昔中国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余年,后其子孙不能敬天爱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自脱欢帖木儿皇帝即位,政出权臣,法度废弛,是以上天降乱,民坠涂炭,草野间豪杰因而并起。朕时在淮甸,见生民靡宁,乃与乡党、豪杰紏合士马,不四五年,群雄悉定,故元番将降附者接踵而至,凡两遣兵,直抵漠北,时称帝者脱古思帖木儿奔往也速迭儿之地,遂遇害,其余士马为知院捏怯来、国公老撒、丞相失烈门三人所有,今已悉来降附,朕处于美水草蕃,畜牧之所,俾乐生安业。朕今主宰天下,遣使告谕尔兀纳失里大王知之,如有所言,使还,其具以闻,朕有以处之。” (相关说明如下:指的是元朝末代皇帝,又称。日——日在位,日明将攻克,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元惠宗逃回长城以北的草原,延续,史称,继续和对抗。)
《元史类编》卷三《世祖下》
《续资治通鉴》,作者:(清)毕沅,中华书局1957年8月第1版,1979年6月上海第4次印刷。
《元史新编》卷六《世祖本纪下》
《元书》卷五《世祖本纪》
《蒙兀儿史记》卷八《忽必烈汗本纪下》
Morris Rossabi著,趙清治譯:《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國》(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出生于: 日 逝世於: 日
統治者頭銜
(元宪宗)
1260年—1294年
(元成宗)
1260年—1271年
改國號為大元
建國號大元
1271年—1294年
:隐藏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宋皇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