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再遇徐志摩诗集

女儿的作文:&&读徐志摩散文集《浓得化不开》有感
&&&&读徐志摩散文集《浓得化不开》有感
&&&&&&&&&&&&&&&&&&&&&&&&&&&&&&&
我第一次认识诗人徐志摩是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演员黄磊在电视剧里着一袭青衫,用毛笔写字,架金边眼镜,一副上世纪三十年代儒雅、浪漫、漂逸、潇洒的书生本色和才子气质,外加一些绅士风度,在我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志摩,近代诗人,他的诗娇柔而不造作。纯净而不妩媚。
深夜,月光洒的一地的余辉,把原本深黄的木板照得闪闪发光,独自一人躺在在床上,随手翻起那一本徐志摩的散文集《浓得化不开》,那一句像一朵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至今还印象至深。梦中,跟随者徐志摩的脚步,来到莲花铺满的大池塘,四周散发真阵阵莲香,忽然一名日本的妙龄少女出现在眼前,穿着古式的妙龄少女出现在眼前,穿着故事的日本和服,她那深邃的眼神,娃娃式的翘鼻梁,宛似童话里的仙女一般,把徐志摩深深地迷住,但是,在徐志摩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不舍得神情,可能这是它们最后一次见面了,两人并肩的走着,是那么的熟悉。跟随着他们前进,走着着仙境般世外桃源,清晨的薄雾飘散在湿润的空气之中,一朵朵莲花在池中荡漾,此时我分明看见那妙龄少女就宛如那莲花一般纯净,淡雅,那脱俗般的气质再一次把徐志摩迷住,呢喃“像一朵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深邃的黑色使周围看起来十分凝重,一座石桥横架在水天之间,那一句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宛如歌声一般在四周回荡,那苍老的石板桥,像一座尊神,月光倒映在水中,徐志摩站在桥上一一语不发,也许他想把这里的景色永远的刻在他的脑海之中,抬头望向眺望天空,空中如打翻了得墨的幕布一般,使周围的环境显得十分压抑,此时的志摩挥了一挥衣袖,头也不回得便走了。
初读好书,如逢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清新脱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便是它,徐志摩。
徐志摩的最浪漫的散文集《浓得化不开》,我刚读一半的时候,它就让我有一种难以说得清的感觉,就算文章里的文字再怎么华美也没有办法表达它给人的那种美丽浪漫的感觉。也正如他的朋友梁实秋说的:&徐志摩的散文,无论写的是什么题目,永远的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徐志摩的散文里充满了同情和幽默,他的散文没有教训的气味,没有演讲的气味,像是在和知心的朋友谈话;也让我看到.感觉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亲切的谈话、聊天一样,而且他的散文充满着丰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热情。&其中的一章《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澹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全部正像画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读里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表达总是这样无拘无束.艳丽纷繁。这也正如周作人、梁实秋、阿英三位所指出的;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与他的新诗一起形成“双峰并峙“的局面&。简言之,情感的真挚,态度的亲和,题材的宽广,表达的无拘无束,艳丽纷繁像诗一样浓得化不开,构成了徐志摩散文的显著特色。无论是长篇(如《巴黎的鳞爪》和《秋》)还是短制(如《一个诗人》)莫不如此。至于《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想飞》......等篇,则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徐志摩散文选本众多,这部《浓得化不开》是最新的一种,里面选录了很多佳作,较好的展现了徐志摩各个时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每一段都表现出了徐志摩的独特风格。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徐志摩《偶遇》的欣赏_百度知道
徐志摩《偶遇》的欣赏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映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需欢喜-- 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芒。
如何欣赏网上找的的不要
无意中欣赏徐志摩的《偶遇》 ,诗中的含蓄淡雅,是徐氏风格的一惯表现,但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其中蕴涵的欲说还休无法言表的情愫. 我本不想费尽心思揣测那段复杂且似有似无的感情,但这首小诗却暗暗带着某种魔力,让习于尘俗的耳朵里,启示一种神奇的意境。“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如此决绝,含着一丝的绝望。彼此交汇的光芒敌不过永远的黑夜。偶遇的爱情,犹如雨后的彩虹,尽显美丽之极致,可惜是梦幻的、脆弱的,无法在理智世界立足,无法在残酷的现实生存。
忙碌的人生旅途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很自私的一种情感,都有一段埋在心里的故事。不是谁想刻意去寻找婚姻之外的情感,只是生活里。总有那么一种不经意的偶遇。会让你的内心在渴望里。无法让自己平静。不由地开始期待一份属于自己的偶遇的爱情,带着些电火花,让生命从此不平凡。即使最后只留下回忆,足够了,足够品味一辈子。
偶遇,这两字仿佛就能带给人惊奇一样,单是写在纸上便显得如此得协调。人字旁的偶,走字底的遇--一个人走出去的偶遇。偶然遇到一本书、一个人、一段感情,犹如偶尔落入沉静湖面的小石子,也许会引起轩然大波,也许只是擦身而过的美丽。
有位身处他乡的朋友告诉我“彼此看看,虽然都是人类,从脸到心,竟有那么大的不同,很奇怪的感觉,觉得陌生而又熟悉。”并没有困难,但总感觉是漂浮在大海深处,有时辽阔,有时窒息,有时恐惧。遇到不同年龄、各样肤色、各种国籍的人。唯一的遗憾是,无法偶遇到一个曾经相识的人。无法感受那种重新见面的惊喜。
现在的我已自诩为乐观向上的人,不想也不愿深究任何问题。卡文迪说过“看透世人不难,但与己无益。”这句话现在也被我奉为座右铭。虽属后知后觉,但也为时不晚,生活也与世人一样,不难琢磨,但参破了,想深了,倒变成了庸人自扰的一种游戏了。在我的心中,分手是为了给自己和对方多留条退路,谁能说放弃不也是一种美呢?所有的分别也都为了再次更加欣喜地重逢。相隔的时间越久,喜悦便越醉人,犹如陈了许久的好酒一般。偶遇曾经的恋人、故友是最具有魔力的。
我不奢望在开满鲜花的山坡上,美丽的公主向我走来,我只希望在都市摩肩接踵的人群中,遇到一张无数次在梦中怀念的脸庞;我不祈求在漫长的黑夜中,拥有一双寻找光明的眼睛,只盼望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有一双熟悉的双手带给我久违的惊奇;我不幻想在逝水的年华中听见“我爱你”的忧郁声音,只希冀在匆匆的生活中,偶然听到一声久违的呼唤。
所有诗人的梦想,对于我来说,都不如“偶遇”来的美好,尤其是遇到曾经在我生命中出现过的一本书、一个人,一段感情... ...
其他类似问题
徐志摩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曾经在《疯狂阅读》或者《疯狂作文》看过关于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之间的文章,谁能提供一下。_百度知道
曾经在《疯狂阅读》或者《疯狂作文》看过关于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之间的文章,谁能提供一下。
我忘了,大概是什么徐志摩应林徽因邀请从英国坐邮电飞机回国,结果出事,梁思成去济南拿回了一块飞机碎片,那时好像已经有陆小曼了
提问者采纳
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如果根据他们亲属的记述,只有友谊并没有人间四月天里的爱情。林徽因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否认徐志摩在伦敦曾经追求过她,但是她在自己的散文中写得非常明确,年方二八的林徽因面对一个已婚的、兄长式的徐志摩“不是初恋,是未恋。” 不少人对徐志摩和林徽因比较熟悉,但对于林徽因的先生梁思成可能要陌生些。梁思成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但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极力反对推倒北京旧城墙,结果,北京的城墙还是倒了。后来的浩劫中,梁先生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没有幸免,1972年含恨辞世,享年71岁。 梁思成先生,广东新会人,他有一个位大名鼎鼎的父亲——梁启超,新会粱氏大概也可以算名门望族了。虽然我的奶奶也姓梁,可惜她是番禺人;虽然我的爷爷是新会人氏,可惜不姓梁,不然的话,呵呵,我也就正大光明地去攀亲了。 梁思成先生是我们历史上最杰出的建筑史学家,建筑家,教育家,城市规划师和古建筑保护者。在学术上的成就不需赘述,且也不是本文的重点。1919年,梁思成在北平认识了林徽因,那一年梁18岁,林15岁。其实,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和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故交,两家的长辈确实有过指腹为婚的念头,可是梁启超本人反对按照传统的办法来决定孩子的命运,娃娃亲并没有成为现实。1920年,林徽因去了英国伦敦,遇到了徐志摩,不管历史上和电视剧如何描写的,一个事实不容否认,徐曾经向林表达过爱慕,至于林到底是如她自己散文写的一样未恋,还是象大家期望的一样展开了旷世爱情,只有长眠于地下的当事人知道了。 其实,读过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除了徐志摩之外,还有一个人的对林徽因仰慕不已,那就是中国哲学界的一代宗师金岳霖。金先生也比梁思成先生大6岁,比林大9岁,属于老大哥级别的人物。为了不让今天的故事过于枯燥,我就不介绍金先生的学术生涯了。这里先埋个伏笔,后文再表。 1923年梁思成遭遇一场车祸,因祸得福,林与他的关系又进了一步,这倒是和言情剧的思路很吻合。梁和林后来都考取了公费去美国留学的资格,不过梁思成原本是要去学绘画,而林徽因则想学建筑学。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林徽因文学水平高是一回事,但说林徽因为了梁思成放弃文学走上建筑学之路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比较可靠的历史信息是,梁思成从绘画改到了建筑方向,虽然这个改变在我们看来不算很大,因为建筑学需要美术基础。1924年梁林作为未婚夫妇留学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因为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毕业的时候只有美术学士学位,但成绩一流。 1928年,学成之后,梁思成与林徽因完婚。从第一眼相识到最后结合用了9年时间,其中包括4年的留洋学习。1931年,徐志摩坐上了从南京到北平的飞机,参加林徽因的建筑学讲座。众所周知,那次空难葬送了一位伟大的诗人。林徽因以一个好友的身份,写下来了《悼志摩》,全文很长,我只摘抄一段: “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他站在雨中等虹,他甘冒社会的大不韪争他的恋爱自由;他坐曲折的火车到乡间去拜哈岱,他抛弃博士一类的引诱卷了书包到英国,只为要拜罗素做老师,他为了一种特异的境遇,一时特异的感动,从此在生命途中冒险,从此抛弃所有的旧业,只是尝试写几行新诗——这几年新诗尝试的运命并不太令人踊跃,冷嘲热骂只是家常便饭——他常能走几里路去采几茎花,费许多周折去看一个朋友说两句话;这些,还有许多,都不是我们寻常能够轻易了解的神秘。” 徐志摩1918年6月拜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为师,两个月后赴美国克拉克大学(1918)读历史,次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1919)学了经济学,后赴英国伦敦的政治经济学院(LSE 1920)读经济学博士,不过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文学作为终生的事业,1922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如果,他不去伦敦,也就不会遇到林徽因,可是,历史就是那么凑巧,徐偏偏是这样的诗人性格。从悼词的内容看,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意外辞世相当悲痛,不过,从行文看,林和徐之间友谊大于爱情。徐志摩和梁思成虽然在感情上有那么点竞争关系,但梁思成的父亲毕竟是徐志摩的师傅,那辈人尊师重道,所以,徐和林在伦敦的相遇并没有对林与梁的婚姻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最后,林写道:“志摩,你这最后的解脱未始不是幸福,不是聪明,我该当羡慕你才是。”客观地说,这样的结束语是对1920年相遇的盖棺定论。 在徐志摩辞世之后,对于林徽因来说,烦恼并没有结束。一个诗意的人走了,另外一个理性的人却更近了。一个伟大的故事是,1931年(也有说1932年),梁思成从宝抵考察归来,林徽因告诉他,她很痛苦的爱上了两个男人,一个是自己的丈夫,一个是隔壁邻居金岳霖先生。后面的对话,比琼瑶阿姨的作品高明些,不过也甚为肉麻: 梁思成告诉林徽音,“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后来林将这些话转述给金岳霖,金岳霖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从此金岳霖总是住在林家后院或是隔壁,林徽因到了哪儿他就搬到哪儿。这位伟大的哲学家终身未婚,直到1984年去世,依然一个人,而他所爱的林徽因早在1955年就因肺病去世。金先生花了25年,追随已经嫁为人妇的林徽因,又花了30年时间思念已故的林徽因。其实更加令人不解的是,他在建国后放弃了自己的专业逻辑学,专门研究马列。在每一次写检讨和思想汇报的时候都把自己过去的伟大著作当作毒草来批判。而我们知道,在西南联大的时候,一次敌人飞机来袭,坐在大石头上的金先生不顾一切地保护自己未完稿作品《知识论》,结果在空袭过后,他第一时间回到石头边却找不到书稿,一怒之下,金先生重写了20多万字的《知识论》。就是这样一位大师,建国后放弃了自己所有的研究成果,并在几次浩劫中老老实实地改造。 在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先生娶了自己的学生林洙为妻。而这位林二夫人,写了回忆录,以追思导师的口吻回忆了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的往事。相比之下,金岳霖先生写林徽因的文字,我们能看到的比较少。 林徽因1955年去世,因其参加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有贡献,建坟立碑,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二墓区。梁思成文革中含冤去世,文革后平反,因其生前是全国人大常委,骨灰安放于党和国家领导人专用骨灰堂,跟林徽因墓只一箭之遥。最后去世的金岳霖,骨灰也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他们三个,在另一个世界里,又毗邻而居了。 而连骨灰都没有留下的徐志摩呢,在空难之后,梁思成先生专程带回一块烧焦了的飞机残骸给林徽因,并高悬于室内,作为对友人永远的追思。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最美丽才女的林徽因,虽命运多舛,51岁便撒手人寰,但从一个普通女性的角度而言却是幸福的。 在文章结束的时候,按照惯例我要写一则故事,但今天破例写两则: 金岳霖先生有一天却突然把老朋友都请到北京饭店,没讲任何理由,让收到通知的老朋友都纳闷。饭吃到一半时,金岳霖站起来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 金先生逝世前的一年,后人把编辑好的林徽因诗文样本给他过目,并希望趁他思维尚且清醒,录下那珍贵的话语。然而,金岳霖金口迟迟不开。等待着,等待着,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录音磁带一圈又一圈地空转过去。终于,他一字一顿、毫不含糊地告诉人们:“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他停了一下,显得更加神圣与庄重,“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一年之后,金岳霖先生未有机会倾诉的话语,终有可以跟林徽因说了……尽管迟到了半个多世纪。 ---------------------华丽分割线-------------------- 回到昨天的话题,因为对于徐志摩的陌生,没有能把故事说得更加完整些。今天补充一些小故事,希望崇拜徐志摩的读者能觉得有意思: 徐志摩和结发妻子张幼仪于1922年离婚,关于离婚历史上有这样一段话:“从周再案,是年林徽因在英,与志摩有论婚嫁之意,林谓必先与夫人张幼仪离婚后始可,故志摩出是举(按,指离异)……后以小误会,两人(按,指徐、林)暂告不欢。”(《徐志摩年谱》陈从周撰)年谱作者陈从周是徐志摩的表妹夫,属于亲属写年谱,难免在感情倾向上不够客观。照这个说法,徐志摩的离异与1920年英伦相识林徽因有直接关系,而且林曾经与徐有论及婚嫁。对此,我表示怀疑。因为更多史料表明林徽因对自己可能破坏他们家庭和睦非常不安,何况1920年林只有16岁,纵使情窦初开也还不至于论及婚嫁。就算1922年徐离婚那年,林徽因也只有18岁。 并且,很重要的一点,林徽因和梁思成已于1919年北平相识,林梁两家是故交,梁思成之父梁启超和林徽因之父林长民都表示过两家确实有意撮合这对金童玉女结秦晋之好。最有力的证明是林长民从欧洲回国后曾经写过一首诗赠福建同乡陈石遗:    七年不见林宗孟 划去长髯貌瘦劲    入都五旬仅两面 但觉心亲非面敬    小妻两人皆揖我 常服黑色无妆靓    长者有女年十八 游学欧洲高志行    君言新会梁氏子 已许为婚但未聘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作品大约是1922年左右写的,因为林徽因是1904年出生,18岁时是1922年,恰好那年徐志摩离婚。诗的最末一句新会梁氏子很明确指的是梁思成,更为关键的是林长民承认已经“许婚”,但是男方没有下聘礼。根据我国的传统,一旦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即使没有行大婚之礼,两家实际上已经是儿女亲家了。照此推测,虽然不能证明徐志摩1920年追求林徽因的时候林已经名义上许配给了梁思成,但很可能双方有口头契约——“许婚”。至于林长民确切是何时正式同意许婚的,我暂时找不到资料,不过大致的区间是可以确定的——。也就是说,在徐志摩第一次猛烈追求林徽因的时候,林犹豫回避或者说拒绝的可能性非常大。第一,徐有夫人,第二,林自己年纪还小,第三,家里正在酝酿许婚,第四,梁思成本人相貌和才华也不在徐之下,年龄上还有优势。 不过我发现,对林徐之间往事的争论完全不亚于陕西华南虎照片真伪之争,有人言之凿凿,有人不屑一顾。最有趣的是,引用同一段文献,解读的结论却截然相反。个人以为,出现这样的问题,可能和研究者多是学中文的有关系。很多人论及这些往事,起因是研究文学,进而捎带着论及历史。本来文学和历史就是有区别的,再加上文人感情倾向非常明显,如果是倒徐派的人自然不会为徐志摩说话好。 1920年底林长民给徐志摩去了一封信,内容如下: 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悮(误)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午饭,盼君来谈,并约博生夫妇。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敬颂文安。弟长民顿首,十二月一日。徽音附候。 个人解读不同,我比较倾向说这是林老先生替林徽因做的一个小小辩解和圆场。话说得很客气,用我们俗人的逻辑就是,徐先生热情有点过头,林徽因大概说了些比较生硬的话,不欢而散。林先生怕徐志摩误解与不快,故而修书一封以致歉意。至于请客吃饭的事情,一有道歉之意,二则估计也想和徐把问题说清楚,省得今后有更多的麻烦。友谊长葆这四个字,在如今的生活中我们听多了,一般女孩子要拒绝一个人,往往会说:“我们还是做朋友比较合适”,“友谊长葆”大抵也要表达这个意思吧。 后来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女儿梁再冰都表达过一个意思:母亲绝对和徐志摩只有友谊,把徐看作文学艺术上的导师,并没有外界传言的那种暧昧情愫。而徐志摩的后人则很疑惑地问:林徽因怎么就不可以爱徐志摩了?!因为争议实在太大,我就不引述双方的论争了。我的意见是“中间路线”,梁从诫和梁再冰的话肯定有史料价值,但考虑到孩子与母亲的关系,这里是否有意回避了敏感问题,要存疑。另外,毕竟林和徐的交往都早于孩子出世,所以林徽因孩子只能从母亲那里听说过去的事情,林会不会隐瞒内心的真实感受也是值得质疑的。对于徐家的话,同样道理不能全信,我们如何知道徐家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有意夸大了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感情呢? 唯一不会骗人的是当事人留下的文字,该如何解读各位自便: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那一晚》 林徽因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两岸里闪映着灯光, 你眼里含着泪我心里着了慌。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的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凌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1931年4月《诗刊》第二期,署名:尺棰 《云游》 徐志摩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 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 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 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他抱紧的只是绵密的忧愁, 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 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 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死是安慰》 林徽因 个个连环,永不打开, 生是个结,又是个结! 死的实在, 一朵云彩。 一根绳索,永远牵住, 生是张风筝,难得飘远, 死是江雾, 迷茫飞去? 长条旅程,永在中途, 生是串脚步,泥般沉重, 死是尽处, 不再辛苦。 一曲溪涧,日夜流水, 生是种奔逝,永在离别! 死只一回, 它是安慰。 -----------------又一次华丽----------------------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金岳霖先生,上次提到他的时候说花边新闻比较多,学术上就说了书稿被毁重写知识论的事情。其实金先生是个非常有个性并且在学术上功勋卓著的导师级人物。他早年有句名言,但在泛娱乐化的今天早已被人们遗忘了——“我开剃头店的进款比交通部秘书的进款独立多了,所以与其做官,不如开剃头店,与其在部里拍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说这样的话不仅仅需要胆量,更需要才学。当然后来形势的变化,令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金岳霖。其实这样的问题不光出现在个别人身上,沈从文也改行了,季羡林先生为了适应时代需要也改行了。相声中有一著名的代表作叫《八大改行》,说各个时期艺人遭到不公正待遇被迫改行的故事,在中国知识界这类改行也非常多。那一时代的知识分子,刚烈的自然不愿意低头,结果就是两条要么像老舍先生那样投河自尽,要么像梁思成先生那样含冤归去。金先生属于低头的人,不过在我看来和郭沫若之流截然不同,金先生是最最刚烈并且坚毅的。这大概和他是哲学和逻辑大师有一定的关系,也与他对林徽因的感情有关系。 胡适在评论金岳霖低头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政权已很成功的做了一件不可能的事,就是将这一位最倔强的个人主义的中国哲学家的脑给洗干净了?还是我们应该向上帝祷告请准许我们的金教授经过了这样屈辱的坦白以后可以不必再参加‘学习会’了?”我作为外人猜想,金先生断然不是软骨头,他在激烈批判自己前半生的时候内心一定无比痛苦,但是为了能对民族和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他选择了策略,选择了民族大义。我一直觉得老舍投河应该是值得后人赞颂的,包括翦伯赞夫妇自尽,虽然我承认人最珍贵的是生命,但能舍生忘死唤醒民众的行为依然是伟大的。反过来说金先生的选择,他如果坚持自己的学术见解,那么眼前之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好友兼情敌梁思成先生那样含冤,一个就是壮烈自尽。无论哪一个选择,损失的是中国哲学是中国的人文学科,说得大一些是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为了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他选择了隐忍,选择了让世人误解。他自觉地转而研究马列,很认真,很刻苦,虽然相比他逻辑研究,他后半生的学术贡献要小不少,但他毕竟依然坚持在搞研究。这一点沈从文先生大概很能理解金先生。 金岳霖是用超越常人思维的方式活着的,活得很艰难,活得很孤独。为什么说他的学术转向和林徽因有关系呢?我个人的理解是,如果金先生在痛苦的抉择时,脑子里没有浮现林徽因,那估计他一咬牙就自尽了。我们只要看看他当年的名言就知道了,他与官僚主义绝对势不两立。反右和文革的时候,林徽因已经辞世了,但金先生对林的感情却没有断。或者换一个方式来解读,大家好理解点。如果换别人是金先生,早就另外找一个人结婚了。何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呢?更加不能理解的是,他居然还住在人家隔壁,还参与人家的家务事。我们如果能明白金先生对林徽因的感情,大概就可以理解痛苦的学术转向和自我批判是如果完成的。 爱一个人境界分很多种,最基本的是你我好好过一辈子。金先生那种境界是,你和别人好好过一辈子,我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做合适的事情,永远和你在一起,却不影响你的选择。爱一个女子一辈子已经很难了,要爱一个嫁给了别人的女人一辈子那真的是高尚和崇高。现代社会估计已经不再提倡这样的感情了,但是我们还时不时被这类高尚的故事感动一下,说明心灵的某个角落还残存着高尚的因子吧。早有人说,如果对感情大彻大悟,那只能出家去了。金先生的学术生涯相当于出家,大彻大悟后他终身未娶,尽管在现实的斗争下,生活是那么的凄惨,但一直活在精神世界里的金先生依然苦中作乐。所以,才有林徽因生日的时候请客大家吃饭的故事。 选择了哲学本身就是选择了寂寞,而选择了林徽因,也等于选择了一生的孤独。在做出了这两个选择之后,金岳霖面对那个自我批判的岁月,显得理智而坚毅。他参加学习会,批判自己和汇集前半生的心血的作品。这就好比,他眼睁睁看着林徽因嫁给梁思成而要表示无限快乐,身为邻居看着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孩子出生,也要发自内心的祝福。这种状态,就是他批判自己的状态,为了一个崇高的,普世的原则,一切现实的苦难与不公我们都要学会接受。这是金岳霖的逻辑,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太难了。 故事上升到普世原则之后,解释起来会很容易,但是实践起来来会更难。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下电影《甘地传》,看看为了普世原则,他是如何领导印度非暴力不抵抗运动的。“当别人打了你的右脸,你要把左脸也给他打”,这类逻辑的前提是他相信,人类有一个普世的价值和道德观念,在这个前提下,施暴者会自我反省。金岳霖也相信普世价值的存在和作用,于是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挺过了反右和文革,一直活到了改革开放。也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孤独与悲伤,整整守着林徽因半个多世纪(包括守候她的25年以及她过世后的30年)。 当下的问题,一直促使我们反思普世价值是否还依然有作用,或者说,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普世价值的定义,到底什么才是跨越文化和国家的普世原则。基督教世界伊斯兰世界和佛教世界都有自己的所谓普世原则,三者有交集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在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要找一个普世原则太难了。在无限追思那个逝去的岁月之时,也无比怀念曾经的信仰。看到一个标题叫“世间已无金岳霖”,很悲伤的题目,但却是实话。目前的情况下,学术繁荣指望不上了,感情高尚能不能做到也未必。 在文章结束的时候,我想引用一段金岳霖先生对林徽因的评价: “林徽因这个人了不起啊,她写了篇叫《窗子以外》还是《窗子以内》的文章,还有《在九十九度中》,那完全是反映劳动人民境况的,她的感觉比我们快多了。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在建筑设计上也很有才干,参加过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不要抹杀了她其他方面的创作啊……” 可惜,我们很难找到林徽因对金岳霖先生类似的评价了。好像某些版本的高二语文教材有《金岳霖先生》一文,我不知道,高中老师是不是直接跳过了,或者随便说说。另外好像汪曾祺先生写的《金岳霖先生》也进了教材,可惜学生们一听到请客吃饭那段就笑“他追她的……”。我如果是老师一定会问句“你们在座的谈恋爱的不少,假如你的他/她死了,你会和金先生一样做么?”这些孩子需要接受教育,不仅仅在思想和学术上,也包括在感情上,不知道老师会不会引导。。。 附录: 《金岳霖先生》 金岳霖先生是一个纯粹的人,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 他本是湖南人。自从出了曾文正公之后,湖南人的雄心壮志就空前的膨胀了起来。比如他读书时就跟着师兄们齐声高唱:“中国若是古希拉,湖南定是斯巴答;中国若是德意志,湖南定是普鲁士;若谓中国即将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可是到最后他只知道埋头念形式逻辑,一点没有湖南人“舍我其谁”的霸气和“战天斗地”的尚武精神。他有一句名言,说“与其做官,不如开剃头店,与其在部里拍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 他有时居然会把自己的名字忘记。有一回他给陶孟和打电话,陶家的佣人问:“您哪位?”他张口结舌答不出来,又不好意思说忘记了,只好说:“你不要管,请陶先生接电话就行了。”但那个佣人说不行。他便又请求了两三次,还是不行。于是他跑去问给他拉洋车的王喜。谁想王喜也说不知道。他急了,问:“你有没有听别人说过?”王喜这才想起:“我听见人家都叫金博士。”阿弥托佛,原来姓“金”! 他非常受学生欢迎,因为他最“好玩”。在西南联大,有一回学生请他讲小说与哲学的关系,他就去讲。讲完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小说与哲学没有关系。 吴宓是他的好朋友。有一回吴在报纸上发表了自己的情诗,其中有“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的句子。别人让他去劝劝吴,于是他就去对吴说:“你的诗好不好我们不懂。但其中涉及到毛彦文,这就不是公开发表的事情。这是私事情,不应该拿到报纸上宣传。我们天天早晨上厕所,可我们并不为此宣传。”这一下吴宓勃然大怒,拍着桌子说:“我的爱情不是上厕所!”金先生不知道怎么回答,就站着听吴骂了半天。 其实真正懂得爱情的是金先生,他对林徽因的痴恋才叫“三洲人士共惊闻”。五十年代后期,他突然把老朋友都请到一起吃饭,也没讲什么理由,饭吃到一半,他站起来说,今天是徽因多少多少岁冥诞,要和大家一起纪念。在座的一些人看看这位终身不娶的老先生,偷偷的掉了眼泪。而此时梁思诚已经再娶了。 1952年院系调整,他从清华到了北大。周培源要他做哲学系主任,可他不干,说应该去请艾思奇。最后周说:“要你做,你就得做。”他也就不得不做。可是要坐在办公室里办公,他哪里知道“公”是如何办的!于是就恭恭敬敬的在办公室里坐了半天,没有人来找,也便无“公”可办,最后又跑回家去看书了。 后来艾思奇到北大演讲,批判形式逻辑,说那是伪科学。讲完以后金先生带头鼓掌,艾思奇于是很得意。但金先生接着又说“艾先生讲得好,因为他的话句句都符合形式逻辑。” 他的老乡毛泽东曾要他“多接触群众”。他想了半天,就租了一个三轮车把自己拉到王府井去转,满街的人都当他是怪物。有的人叫住他,说:“老先生呀,现在不要再穿你的长袍了”他说没办法,因为特别怕冷,所以必须穿这个玩意儿。 他一生写了三本书:《逻辑》、《论道》和《知识论》。科学院哲学所的领导去看他,问他有什么要求。他不假思索的说:“我要钱。”然后就掰着指头说,《逻辑》不要钱,《论道》也不要钱,但《知识论》一定要钱。领导有点尴尬,说:“是要稿费。”但他仿佛没有听明白,傻傻的说:“还是钱那个东西。” 这就是金岳霖先生,一个纯粹的,没有任何杂质的人。
提问者评价
不是我想找的,但还是要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我也看过这篇文章的,就叫《一生爱意千寻瀑》。我记得很清楚的
以下就是那篇文章,我在你说的书上看过的,一模一样
真的很感动,
有金岳霖这样的人,现在已经很少了
一生爱意千寻瀑他一生痴爱着她,为了她,他一生未娶,独守孤寂。爱上她的时候,她已嫁作人妇,他内心的苦痛难以言喻,但是为了尊敬自己的内心最爱,他终生以最高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承受力默默挚爱她一生。一生之中,他固执地追随着她,她到哪里,他跟到哪里,毗邻而居,以礼相待。不能爱她,但他的视野里不能没有她。也许,现在已经没有人相信柏拉图了,但是柏拉图说过,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他,就是金岳霖,北京大学哲学系创始人,著名哲学家、作家、学者。她,就是林徽因,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建筑学家,新月派著名诗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之一。林徽因一生中,被三位男子深爱过。但这三位男子中,最令世人感动的还是金岳霖。三位男子中,其中一位就是著名诗人,北大中文系教授徐志摩。徐志摩在伦敦留学期间认识了才貌俱备的林徽因而产生慕恋之心,最终失意,而后又恋上陆小曼。另一位是梁思成,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始人,建筑学家,作家,梁启超长子,他是林徽因真正的丈夫。林徽因51岁因病逝世后,梁思成再娶了自己的学生。而这三位中,独独金岳霖终生未娶,为林徽因长相守望。因此,虽然他并未能够与林徽因一起青丝到白头,但是,惟有他,令无数人为之感动。作为对一名女子痴情终生的男子,金岳霖自身亦极其优秀,他19岁时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英及欧州诸国近10年,主攻经济学和哲学,回国后执教于清华与北大,并成为北大哲学系创始人。因长期留学海外,他一口流利英语,生活相当西化,身高一米八几,仪表堂堂,潇洒儒雅,这样的男子,自然会引来异性的爱慕。然而,当他真的爱上才貌俱备兼人品优秀的林徽因后,他是取次花丛懒回顾,所有的异性都黯然失色,在他心里,她已是无可替代。人非草木。当一位如此优秀的男人真诚地爱着自己,林徽因被感动了,她陷入了矛盾与痛苦之中。她与丈夫梁思成同是高级知识分子,彼此都非常尊重和坦诚,她没有隐匿自己的内心,她把梁思成当作一位兄长向他倾诉,告诉他自己非常苦闷,不知如何是好,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梁思成在听到妻子的诉说后,感到呼吸困难,心里很痛,但他毕竟修养极深,他懂得尊重妻子,同时感谢妻子对自己的信任。一夜无眠的辗转后,他强忍内心酸痛告诉妻子:我想了一夜,我该怎么办?我问自己,徽因到底是跟我在一起幸福还是和老金在一起幸福?我把我们三人反复放在天平上衡量,尽管我在建筑及文学艺术等方面有一定修养,但是缺少老金那哲学家的头脑,我认为自己不如老金。你虽然是我妻子,但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幸福。说完,他与林徽因都流泪了。当金岳霖知道了这些后,对林徽因说,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此,他们都不再提及此事。梁思成知道,金岳霖身为中国哲学界第一人,同时又是一位逻辑学家,他具备强大的理智、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人品,而林徽因也是个真诚的人。此后的几十年中,金岳霖将对林徽因那无法表白、无奈而沉痛的爱藏于心底,一生都与梁思成夫妇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甚至林梁二人有时吵架也是他去劝解。后来的人生中,林徽因的家走到哪里,他就把家安在哪里,这种良好关系持续到梁林的后代,他们的两个孩子将金岳霖称做“金爸”,在梁思成林徽因都过世以后,耄耋之年的金岳霖就与林徽因的儿子住在一起。爱一个人,就会关注他(她)的一切。金岳霖一直关注着林徽因的写作。几十年过去,已是龙钟沧桑、记忆衰退的金岳霖还清楚地背得出林徽因的诗作。有学生拿着编辑好的林徽因诗集样书给他过目,他默默地长久摩挲着,学生问是否能为诗集写点文字,他许久未说一句话,当此间,老人心中定是惊涛骇浪,往事翻卷如云。良久,他清晰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该亲口跟她说,可是,我不能说。可惜,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这种话了。然后,闭了眼,垂了头,脑海里映现的是她轻柔的笑。1955年,年仅51岁的林徽因因病玉殒,追悼会那天,金岳霖的泪水始终没有停过——深爱一生的女子,从此走入了另一个世界,与他隔了遥远的银河。她生之时,他有爱不能说,而今她殁之时,他依然是有爱无处诉说。林徽因走后30年的漫长光阴,金岳霖依然守着对心中女子的念想,孑然而过,时不时去给她扫扫墓。暮年之时的一天,他忽然请众多朋友去饭店吃饭,疑惑的众人来到饭店,老人才深情地说:今天是徽因生日。座中众朋皆泣下。1984年末,金岳霖走完了89岁的生命历程,追随他挚爱的徽因去了——他们同眠于北京八宝山,只隔咫尺之遥。他终于又可以与深爱的林徽因毗邻而居了。30年前,在林徽因追悼会上,他满含泪水为她写挽联,30年后,他终于可以笑着牵住她的手。30年前,他含着泪水写的那幅挽联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只因,她曾经写过一首诗,诗名是——《你是人间四月天》: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人间有很多美丽的感情,无关爱情,无关生命。就是那样在一刹那间触动你的神经。将记忆深处的那份感情铭记在心,这辈子,有你,足矣。。。都在这了,应该是你要找的那篇吧
我整理得不好,你可以按名字上网搜一下
徐志摩,是在日,从上海飞往北京因为大雾飞机撞上山东的一座大山,坠机身亡的。徐志摩的却很迷恋林徽因,为了她抛夫弃子,当时他的老婆张幼仪已经有了他的孩子,徐却要与她离婚,挺不负责的。诗人总是在寻求感情上的欲望,来造词牵句的,也许这就是他们的天性!而徽因是林长明的姨太太所生,她与母亲好长时间是独自在杭州居住,她知道单亲母亲的苦,所以她是知道张幼仪的辛酸的,也不愿这种是发生。但最后张还是与徐分了!张幼仪从商后有所成就,徐死后,是她出钱为他出版了,《徐志摩诗集》的,并很好的照顾了徐的父母。挺好的女人!林徽因很早就与梁思成订婚了,徐志摩曾写信跟梁启超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将于漫漫人海寻我心灵唯一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是这样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当时一起去英国留学,都是剑桥大学建筑系的留学生。徐志摩当时也在剑桥大学中文系。当徐志摩见到林徽因时,林徽因才16岁,徐志摩比她大8岁,且徐志摩已经有老婆了,但是徐志摩还是爱上了徽因。可是徽因当时并没有接受徐志摩。之后梁思成和林徽因结为夫妇,徐志摩又和陆小曼结婚。又一次,徐志摩为了赶回去见陆小曼,搭乘了一架飞机,结果飞机不幸失事。。。。
其他类似问题
林徽因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偶然 徐志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