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诗人写诗的故事不是用母语写诗

诗的成功是母语的胜利
  
15:01      【字号:  】
  朱必圣
  “边缘化”避免了精神“平面化”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媚
  身兼诗人和评论家双重身份的朱必圣,曾言辞激烈地表示“当代文学是个垃圾堆”,直指“我们的作家和诗人要承认自己躯体的软弱、道德的堕落、精神的虚无、思想的苍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朱必圣更用了“泥沙俱下”来形容当今的诗坛现状。
  “我们上世纪60年代生人和中国诗歌一起长大,诗歌探索之路和新诗发展之路是一脉相承的。这代人遭遇的变化,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诗潮、90年代的孤独、本世纪00年代的嘈杂混乱,当代诗人正在遭受内在和外在的洗礼。从我的体验来说,有些诗人的创作更转向内心寻找自己的精神道路,社会角色被模糊,不再一根筋地拥抱喧闹,凸显个人角色。另外一部分诗人,在一片嘈杂声中还是更关注潮流动向和社会评价,风格化不明显,对诗歌的价值和意义都不看重。当然,30年来中国新诗还是保存了很多好的东西,包括语言和表现形式上的创造、还有那种纯粹的精神追求。”
  朱必圣认为,从30年来的文学史来看,诗歌是最被边缘化、最受冷落、最没有地位的。事实上,诗歌应该是最高贵、最重要、最凸显文学价值的部分。“诗人其实要感谢边缘化,正是边缘化带来的孤独,30年来诗歌的自由特性才得以保留,让我们更关注内在追求,避免了社会的庸俗化和精神的平面化。”
  朱必圣认为,我们经历了两个诗歌的年代,如今舒婷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上痛哭一晚”的那个理想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诗歌,正处于一个“老鼠爱大米”的年代。“舒婷时代的朦胧诗激发了诗人的内在感受,第三代诗群更加深刻体会到存在的复杂性、时代的破碎感和内在的迷惘。今天我们精神和情感贫乏的水平几乎可以跟‘老鼠’画等号了,诗歌已经成为我们真正的内心需要。走到今天,我觉得60后诗人走到了特别需要关注生命、关注存在意义的年代。我对中国未来诗歌的想像是,中国诗歌会加入世界诗歌的潮流里,每个诗人的表现形式更纯熟,精神取向、表达方式都会更为个性化。对于诗歌,我总是有着比其他文学形式更高的祈望。”
  谢有顺
  诗歌的出路在于继续回到内心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永新
  谢有顺作为我国著名青年文学批评家,他的主要学术方向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兼及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对于当下中国诗歌的动向和所表现出的种种形态,他有着独到的观察与品评。
  谈及最近在福建、陕西等地参加了的多个诗歌会议,谢有顺说他能感受到诗歌在各地的热潮,尤其是诗歌的纯粹性,是别的文学体裁所不能比的。他认为,当小说越发成为俗物,文学对于艺术理想的守护,就更要冀望于诗歌了。“诗歌在今天遭到时代的冷落,试图用投合公众趣味的方式来改变自身的处境已经无济于事,诗歌的出路在于退守,在于继续回到内心,发现和保存那些个别的、隐秘的感受”,他的观点得到不少“安静诗写”的诗人们的认同。
  “中国新诗30年,在艺术上走过了很长的路,从社会抗议到艺术自觉,从流派丛生到个人崛起,到今天,诗歌终于不再需要背负那么多重担,而多了很多自在和自得”。谢有顺认为,诗歌的自由,就是进入了自得其乐的境界。但是,自得不是远离社会“主要的真实”,而是以更个人的方式抵达它。尽管今日诗歌局面杂乱,但探索精神还在涌动,诗人的激情还在,拨开那些表面的泡沫,还是可以看到很多诗人真实的努力。那些游戏、古怪、哗众取宠的诗歌方式,只是时代的插曲而已,很快就会过去。
  在当今时代,不少人丧失了精神意义上的耐心,都迷信速度,包括语言的速度。谢有顺认为,诗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或许不是追求快生活的年轻人的心灵盟友。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诗歌的传播渠道得到拓宽,更重要的是,它让诗歌写作又一次接近于生活的现场,用微博写诗,其实和古代的灞桥送别、酒席上和诗的形式相似,有现场感,这有利于诗歌恢复到一种生活情境和生命情境之中,让诗歌在传播中生存。
  作为资深报人,谢有顺也有办报纸副刊的经历。他认为,《深圳特区报》“人文天地”副刊办得不错,这让报纸可以在读者手中多停留一些时间。与新闻版面的责任感、使命感相比,副刊传达的则是一种文化情怀,它告诉我们,世间还有一些东西值得深思,还有一些东西值得留恋、珍惜。“要办好副刊,最重要的是话语革命,要有意识地引导一种新的语体作为报纸的主体语言,要推崇那种言之有物、表达精准的语言,以对抗当下盛行的空话、套话、虚话”,他主张副刊语言上应有一种清新之气,这样副刊的意义才能被凸显出来。
  中国当代诗歌被严重低估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于坚是“诗歌人间”的老朋友,也是著名的“行吟诗人”。每一次来深圳,来“诗歌人间”,他的行走故事、风土见闻都是大家爱听的话题。台湾、伦敦、法兰克福……2012年于坚又走了不少地方。他说,旅行让他更广阔的感受世界。“对于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来说,井底之蛙恐怕不仅仅是一口井。”于坚说,“我旅行时,经常感叹,原来人们是这样地在生活。而生活是如此的自然、简单。”
  旅行、拍照、写诗。于坚的生活简单、充实。当创作遇到瓶颈时,于坚说,他会放下。“写不下去的时候先放一边。神会回来的。”因为在这个时代写诗,需要更加地“一丝不苟”。于坚认为,这个时代普遍唯物。任何事情都以是否有用来衡量的时代风气,使文明处于历史低潮。新诗正是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走向成熟。
  “这也成就了诗歌,诗歌天然的‘无用’,使它无法加入时代的功利主义大合唱,在黑暗里像古典诗人那样继续写作的诗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纯粹。”于坚说,“从诗人的际遇来说这是一个很差时代,但就诗的写作来说,这是一个好时代。诗人可以心无旁骛,独立寒秋,像祭坛上的圣徒一样,埋头写作。”
  在于坚看来,事实上,在当代文学中,依然是诗人们的写作代表着汉语的最高水平。最近莫言获诺奖,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当代文学,那么当代诗歌呢?在中国当代诗人中,有人具备获诺奖的水准吗? 于坚认为,中国当代诗歌被严重低估。“在此时代,诗必然被低估。因为它无用。小说是有用的,小说最近证明,在满足西方读者对中国世界的想像方面也做得相当不错。但诗守护的是母语的神性。”
  于坚说:“诗很难在意义、象征、故事方面取媚非汉语读者,这不是诗的方向。”
  “当代小说今天的成功,在我看来乃是象征性资本的成功,与新潮美术、电影一样。”于坚说,“在这方面,诗无法成功,诗的成功是母语的胜利。但是,正如德国哲人海德格尔所言,东西方是住在各自完全不同的语言之家中。在小说取胜的地方,诗歌永远不会胜利。或者说,任何这方面的胜利都是可疑的,那必然不是母语的胜利,而是故事、意义、象征的胜利。”正是基于如此,于坚认为,小说的获奖与托马斯、特郎斯特罗姆的获奖不是一回事。
  周亚平
  我相信自己属于劳动人民的写作
  ◎深圳特区报记者 梁婷
  “诗人”是周亚平的“身份”而非“职业”,他的职业其实是媒体人。他的职业性质,注定了他的诗歌不仅具有锻造过后的“嚼劲”、“黑中有黑”,更有近乎“孤绝”的个性、想像力与画面感。而他的诗人身份,则让他对当下诗坛有着鞭辟入里的见解。
  在诗歌界,很多人会因周亚平而联想起当年的“中国语言诗派”,他曾和诗人车前子办过《原样》,作品也因此被译往英美。“语言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诸多实验诗歌形态中的一种,它以文字为本体楔入诗歌,激活与创新了中国当代诗歌语言。“这仅仅是当年的一个标签而已”,周亚平说,现如今,他对各式“流派”概念已无兴趣。“从作品认真分析,我相信自己属于劳动人民的写作,不是矫情。劳动人民的许多口语、态度、立场和想像都被我写出来了,特别是我现在的诗歌。劳动人民难道就不能写你‘看不懂’的诗吗?我关注当下,关注当下事物,我的诗与传统文学表达无甚关系。”
  今天,诗歌在大众中的读者日趋减少,“诗人”这一群体也日渐边缘化。诗人在当代社会中应有何担当?“我不知道中国当代诗歌是不是需要一个叫醒电话?”“诗歌成为少数人的艺术或许也是幸事。”在周亚平看来,现在很多诗人仍然停留于抒发情感和叙事阶段,工具化倾向十分明显,仿佛他们只是依附于旧时代的人。“这几年我恢复写作,而且很猛,或许我就是收到那个叫醒电话的人,有些人一直‘醒’着,却始终处于平庸、自恋、投机和猥琐之中。我们能写什么、能够多大程度满足读者逃避现实的需要,满足他们的个人主义、肉体喜悦、灵魂幻想?说到底,诗只能从拯救自己做起。”
  他认为,做一个好的艺术家、好的诗人,首先必须克制流行的愿望,还必须克制成为领袖的欲望。“节欲是一种能耐,也是品质。”他说不少诗人还都保留着钢镚的品性,一面是反抗,一面是理想。“从这一点看来,诗人比影视人、音乐人及其他艺人要好些。因为说到底,诗歌人格一直与世俗、与大钞处于对峙状态,彼此谋求将对方降低为毫无价值的东西。”
  诗人不应为世事喧哗而搅乱心境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永新
  朵渔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是中国“70后”重要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暗街》、《高原上》、《非常爱》、《追蝴蝶》、《写小诗让人发愁》等,以及文史随笔集《史间道》、《禅机》、《十张脸》等多种。虽然文史随笔在诗人群落中显现不群功力,但朵渔表示,他个人近一两年来的主要创作还是诗歌。
  谈及写作风格,朵渔认为自己更倾向于历史感的增强,即将个人的小感慨融入千秋历史之中。今年,朵渔创作了一组题为《民国》的组诗。“这组诗在本质上而言是虚的,而史却是实的,二者的碰撞,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他认为,之所以要将自己的感慨与创作融入历史中,是因为觉得中文诗如果没有历史的加持,在道统上就是一个断裂,在风格上是一种缺失,同时也少了一条发展路径。
  回望新诗30年,朵渔认为汉语新诗通过30多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在合法性问题上“不再焦虑”,汉语诗人的自信心已经得到增强,一些作为先锋的诗歌探索也终成成熟经验,这些又成为新诗继续向前发展的基础。“虽然这个基础目前还很薄弱,诗人们依然在正反两个方向上左冲右突,但相信随着我们的经验不再贫乏,诗歌的繁荣将会真正到来”,他说。
  和许多严肃创作的诗人一样,朵渔认为诗歌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创造,没有创造就无所谓传播。“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诗歌的传播获得了更多的快捷途径,但诗人们仍需静得下心来,安静地面对内心,这是保持良好创作的前提。”朵渔认为诗人们不应为纷扰喧哗的世事、功利所扰乱心境,因为诗歌的创造总是需要在一个仪式般的、私密性的空间里独自完成。
  “副刊最能显示一份报纸的性情,无性情则无趣,无趣则面目可憎,在这样一个讯息瞬息万变的传媒时代,报纸副刊正可以沉淀下来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深圳特区报》的‘人文天地’做到了这一点”,朵渔说,“人文天地”副刊就像一面迎风扬起的理想主义之旗,让人过目难忘。
  《人文天地》一周年纪念特辑见B3
来源: 深圳特区报  编辑: 潘东
【】【】【】【】诗人[汉语词语] - 词语
【拼音】shī&rén【注音】ㄕㄧㄖㄣˊ
诗人[汉语词语] - 词语解释
◎&诗人&shī&rén【英语】poet
诗人[汉语词语] - 职业
在欧美一些语言沟通类的中,借指以说服他人或机构为目的的职业。
诗人[汉语词语] - 详细释义
指《诗经》的作者 【出处】《·九辩》:“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 【示例】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范鲁公戒&子孙诗,其略曰:‘……《相鼠》尚有礼,宜鉴诗人刺。’”
用例 汉扬雄《·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唐白居易《马上作》[1]诗:“吴中多诗人,亦不少酒酤。”明黄淳耀《马巽甫&游横山记&序》:“昔陶徵士作《》,后世诗人如摩诘、昌黎、梦得、圣俞诸公,皆形之咏歌,以为神仙。”明王铎《袁石寓诗序》:“人以为石寓(袁可立子)诗人也,而大寇薄,蠡台石寓破产募勇士杀贼,昌于气,而睢乃不愁。”孙犁《秀露集·关于诗》:“这包括诗人的‘志’,即思想或见解。”
诗歌爱好者 含义:即喜好写诗词的作者(爱好者)。
诗歌创作有成就者 诗人是指从事体裁诗歌创作,并取得一定成就,在诗歌创作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的人。一、诗人是作家序列的一个分支。 1.文学创作系列专业技术资格。 二、作家协会中从事诗歌创作的会员。 1.中国作协2.各省级作协3.各地市级作协三、诗歌学术团体会员。1.中国诗歌学会2.中华诗词学会3.各省级学术社团
诗人[汉语词语] - 起源出处
“诗人”一词,时就有了,何以为证,《·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可见早期诗人重在言志。《正字通》注释说:“作,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扬雄《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在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诗人”和“辞人”是平等的。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一词。从战国至盛唐,“诗人”和“骚人”的称号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
诗人[汉语词语] - 诗人雅称
★唐之诗祖——陈子昂。元·方回称“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 ★诗星——孟浩然。清·陆风藻《小知录》“诗星,也。” ★诗佛——。由于其虔诚信佛,在部分诗歌中宣扬佛教,赞美佛教的无声寂火而得名。★诗天子——王昌龄。他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誉。 ★诗狂——。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诗仙——李白。因其诗歌雄奇豪放而得名。 ★诗豪——。唐·白居易称“彭城刘梦得,诗豪也。” ★诗史——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诗魔——白居易。其作《与元九书》“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知其苦,非魔而何”。★诗瓢——唐俅。 ★诗囚——孟郊。元好问《放言》称“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 ★诗鬼——李贺。因其诗歌设想奇绝,瑰丽凄恻而得名。 ★诗奴——。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诗骨——。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五言长城——。擅长五言诗,其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诗人[汉语词语] - 佛教诗人
印度、我国及之佛教诗人甚多。通常,杰出之佛教人物大多为杰出之佛教诗人。如佛教之教祖佛陀,其自身即是一位杰出诗人。玆列举史上较具代表性之诗人于下:原始佛教:经典中被推定为自身所说者,皆以诗偈(梵Gatha)形式记述,如法句经(巴Dhamma-pada&),全经皆以诗偈构成。此一特殊文体形式,或因当时不用文字记载,然为便于记忆,遂采诗句形式。此外,可说诗人之特质亦即佛教教团之特质。佛陀弟子大多能作诗,且常以诗歌唱咏其宗教心境。此类诗偈流传至今者有长老偈(巴Thera-gatha^)、长老尼偈(巴Therīgāthā)。佛陀弟子中,最著名之诗人鹏耆舍(巴Vavgīsa,又作婆耆舍)常以即兴之诗偈赞叹与佛弟子。增一阿含经卷三(大二·五五七中):‘我声闻中第一比丘,(中略)能造偈颂叹如来德,所谓鹏耆舍比丘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之宗教改革运动即具有极浓之文学性格。历代以来,诗人辈出,以诗偈撰成之经典亦甚丰硕。其中,尤以马鸣(梵Aasvaghosa)为代表人物。其所著佛所行赞(梵Buddha&-carita&),即以叙述佛陀之传记。马鸣另一名著孙陀利难陀诗(梵Saundarananda&-kavya&),则以佛陀异母弟难陀及其妻孙陀利之故事为题材所作之美丽叙事诗。其后,马鸣学派之诗人摩咥里制吒(梵Matrceta&)作有四百赞(梵Catuhsataka&-stotra&)与一百五十赞佛颂(梵Sata-pancasatikastotra&),迄今为止,此两篇佛颂受到全印度诗人之赞叹。我国求法僧义净于其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曾云(大五四·二二七中):‘西方造赞颂者,莫不咸同祖习,无著、世亲悉皆仰止,故五天之地初出家者,亦既诵得五戒、十戒,即须先教诵斯二赞,无问大乘、小乘,咸同遵此。’至四世纪时,圣勇(梵Aryasura&,亦属马鸣学派诗人)以佛陀之本生为题材,作成本生鬘论(梵Jatakamala&)。一○四○年顷,迦湿弥罗诗人克薛门特罗(梵Ksemendra&)作譬喻集(梵Avadana&-kalpalata)。中国;唐代诗人王维、白居易等,留传极多佛教诗。此外,居于始丰县天台山国清寺寒岩中之奇僧寒山,其寒山诗三卷,可谓句句皆具独特之风趣。至宋代,禅僧辈出,杰出之诗作不胜枚举,大多收于碧岩录。其中以雪窦重显(980~1052)之诗风,被赞为具有翰林学士之风。佛教:时代之著名诗人,有撰写梁尘秘抄二十卷之后白河法皇,与唯信房集之作者大原藤原赖业(寂然)。于镰仓时代,亲鸾以和赞著称于世。至室町时代,以五山文学最具盛名,尤以雪村友梅、绝海中津、义堂周信为当时杰出诗人。优秀之作品有岷峨集、蕉坚稿、空华集等。江户时代,曹洞宗僧良宽既长于和歌,亦擅于汉诗。另有日莲宗僧深草元政(日政)亦为一时诗坛泰斗,著有汉诗集(草山集)。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23:11:31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阿多尼斯:用母语写出的诗歌最美
  有一种来自美国的观点认为:诗歌是对现实的再现。我反对这样的观点。不论回避现实还是屈从现实,都是另一种‘奴役’。诗歌应该超越现实,把我们从现实中解放出来。
阿多尼斯:叙利亚著名诗人、思想家、评论家、翻译家和画家
  谈及文学的使命,被誉为“当今阿拉伯世界的精神脊梁”的老诗人说,自己以探索而非传达使命为己任,写作对我来说意味着提问和探寻。
阿多尼斯:归属也可称之为身份,在传统对身份的定义里,是把祖国定义为某些人民、民族或者说同样语言的集合体或者某个地域的概念。但是对于艺术家、诗人,尤其对于那些旨在改变世界,通过语言、艺术、诗歌建立新的世界的人来说,他们的身份是建立在实践创作之上的。
阿多尼斯:当代所需要的不是让阅读简单化,而是应该创造新的读者和观众。一首伟大的诗篇它需要伟大的读者,同时它也应该能够造就伟大的读者。诗歌是最高级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里面有想象、语言、音乐、意象、词语组合等,所以欣赏一首美妙伟大的诗歌,也需要文化素养很高的读者。我更倾向于去创造伟大的读者,而不是去满足于书写渺小的诗篇。
阿多尼斯:从某种角度来说所有人都是诗人。不分国度,不分种族。每个人在工作、生存、改变生活的时候,这种创造和生产的本意与诗歌的本意是相同的,都是一种诗意的存在。一个农民他的诗歌天赋或者自身所代表的“诗意”,可能比一位大学老师更浓烈。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怎样表达自己的诗意。
调查发现,成年男性自我报告的多性伴侣的比例从10年间从10%已经增长到近40%
在戏里面,演员好比在走那种万丈高度的钢索,心要很细,但看起来要很轻松。
包括饮食习惯,运动锻炼的习惯,加上一些遗传的因素和一些心理的压力。
搜狐“网上大讲堂”
讲述生活中我们共同的故事
  在过去的七年里,搜狐网上大讲堂为各位网友推出了“走进我们的奥运”、“神七飞天”、“纪念改革开放30年”、“南极探秘”和“3-15消费者维权”系列访谈,访谈嘉宾达近百余位,讲堂推出后得到广大网友的好评,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搜狐“网上大讲堂”今后将尝试更多的与网友进行互动。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或者意见,也可以告诉我们。
联系方式: wsdjt@有哪些现当代汉语诗人的诗歌可以推荐?
按票数排序
民国时期一度有过“新古典主义诗潮”,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有提及。下面介绍两个现在诗名不算大的作者。沈祖棻,程千帆妻子,,被称为当代李清照,“一千年无此作矣”(汪东语),“易安而后见斯人”(朱光潜语),“一个集大成的作者”(叶嘉莹语),她写词非常好,有集《涉江词》。九一八后的1932年春,还在上大学的沈祖棻就写出了后来被诸多名教授激赏的《浣溪沙》(这是她的课后作业):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因此得名“沈斜阳”。很有意思的是,当年才貌双全的沈祖棻已经研一,而程千帆不过大三,就是这个大三的学弟,一番努力追到了沈祖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逆袭了。 吴兴华,,被称为小钱锺书,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提到:在这里我们应该提一提诗人吴兴华,他在战时和战后住在北平,燕京大学毕业,对中国和多种西方主要语言的重要诗人,几乎都有深入的研究。在自己的创作中,他尝试创造一种有中国古诗词特点而融会西方诗重要成就的韵律和语法,效果很理想。如果在1949年后他能有机会继续在这方面努力下去的话,他可能已成为一个大诗人。他的诗歌有拟古的特点,并且在多方位探索现代格律诗,有古典和唯美倾向。他的诗歌对后来影响不算小,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再后来就不行了。关于现代格律诗,可参见王力先生的《现代格律诗》,现在对吴兴华的研究不算全面彻底,能看到的遗稿只是已出版的文卷和诗卷,就诗卷来讲,以下诗歌很是典范(部分存目):《西珈》(组诗,16首,类似西方商籁体)《锦瑟》《大梁辞》《行乞歌院图》......具体举几首绝句(都是十二言诗,这个诗体很神奇,方文山为周杰伦作词的很多歌曲里就是按十二言诗填的,比如《青花瓷》《七里香》《东风破》等,有兴趣可以翻来看看。):一仍然等待着东风吹送下暮潮 陌生的门前几次停驻过兰桡 江南一夜的春雨,乌桕千万树 你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二黄昏陌上的游女尽散向谁家 追随到长巷尽处不识的马车 一春桃李已被人践踏成泥土 独有惜影的红衣掩映在长河 三高揖马鞭于熙来攘往的路歧 万户千门垂杨下我伫足沉疑 一夜的西风长安为落叶之国 不得不珍惜多年无尘的素衣 四肠断于深春一曲鹧鸪的声音 落花辞枝后羞见故山的平林 我本是江南的人来江北作客 不忍想家乡此时寒雨正纷纷
另外《西珈》前两首:
像一个美好的梦景开放在白日中间,   向四周舒展它芳香鲜艳欲滴的花瓣,   同样我初次看见她在人群当中出现,   不稳的步履就仿佛时时要灭人高天。      她的脸如一面镜子反映诸相的悲欢,   自己却永远是空虚,永远是清澄一片,   偶尔有一点苍白的哀感轻浮在表面,   像冬日呵出的暖气,使一切润湿黯然。      不能是真实,如此的幻象不能是真实!   永恒的品质怎能寓于这纤弱的身体,   颤抖于每一阵轻风,像是向晚的杨枝?      或许在瞬息即逝里存在她深的意义,   如火链想从石头内击出飞迸的歌诗,   与往古遥遥的应答,穿过沉默的世纪      二      中夜不知几点钟,我突然醒来,像儿时,   想哭泣,想找得亲人诉说中心的悲苦;   一窗烂然的雪色似伸手就可以掬取,   伊人的心怀,梦境巳非我此生能推知。      一半的空间,一半的时间被黑暗吞食,   丽日下痴想我俩已化为同胎的泥土,   如今她却又回到嵌星而幽深的殿宇,   当世界那一半人人相了解,没有阴私。。。。。。      当他们谈说着爱情与并不需要的誓言,   时时因过度的光热搜寻树木的影子,   可有人想到我因内心的阴冷而发狂?      ——她在我身边,在远处,看不见我的地方,   她的鬈发在垂下来拂拭看一页信纸,   她在拥雪衾独坐着,好像我,不能睡眠——
我推荐两个安徽的诗人,杨键和陈先发。这两个人注定要被文学史留下,近100多年来的历史,包括文学史是被严重破坏的过程,二者两个人是少见的建设者,他们属于近现代汉语写作的典范。其意义之大,难以言表,读了你就知道。
穆旦。有诗人的才情与曲折的经历。他的诗歌才算得上是“经验之诗'推荐他《森林之魅——胡康河谷上的白骨》与晚年的诗作。《听说我老了》我穿着一件破衣衫出门,这么丑,我看着都觉得好笑,因为我原有许多好的衣衫都已让它在岁月里烂掉。人们对我说:你老了,你老了,但谁也没有看见赤裸的我,只有在我深心的旷野中才高唱出真正的自我之歌。它唱到,“时间愚弄不了我,我没有卖给青春,也不卖给老年,我只不过随时序换一换装,参加这场化装舞会的表演。“但我常常和大雁在碧空翱翔,或者和蛟龙在海里翻腾,凝神的山峦也时常邀请我到它那辽阔的静穆里做梦。”
你要指现代诗的话,大多是那种大声吟诵 啊,祖国.. 抱歉我不能为你推荐,因为我不喜欢这些。
你要说当代诗的话,请继续看。
女诗人首推翟永明,如果你恰也是女性,你应该会被她诗中特有的女性意识所折服,其他的女诗人如王小妮 周瓒,再多我也不知道了。
男诗人如西川 穆旦 多多 欧阳江河 黄灿然
张曙光 张枣 于坚等,80后中肖水应该是很赞的一位。
国外,时间不限制
艾略特 里尔克 叶芝 巴列霍 布莱希特 辛波丝卡 捷尔纳克 佩索阿
《铁马的歌》 《雨中过二十里铺》
例:《一个兵的墓铭》——
也许他淹在河里,也许死在床上。
现在他倒在这里,僵着没有人葬。也许他要腐烂,也许被人忘掉。但是他曾经站起,为了别人,死了!还有北岛.戴望舒等
上面有人推荐了穆旦 顾城 海子这些 我另外推荐两个吧 一个是余光中 一个是木心这两个人同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生人 文学功底真的非常牛逼 我有次看余光中悼念夭折儿子的散文 直接就惊了 那个简直悲哀得酣畅淋漓 估计跟老舍的《微神》差不多伤心了 余光中早年间还是进行了很多诗歌创作以及风格方面的尝试 有很多诗作流传 非常推荐读一下至于木心 作为陈丹青的老师 他对艺术鉴赏 文学 历史 哲学 方面的造诣 让人觉得可能这辈子都没有任何希望能赶上
余心樵《墓志铭》《最后的抒情》《今生今世:到处都是海》等。
嗯!为什么老是说那些老面孔呢?来点新意吧!有兴趣的,可以来这里看看:欢迎批评
看来知乎果然是理工科小清新集散地,楼上的这都是什么品味?徐志摩、戴望舒、舒婷都出现了。。。当代诗人上面提得多了。近代至少有废名、朱湘、沈伊默、卞之琳。吴兴华就算了吧,比徐志摩高不到哪里去,都是散文入诗。
张枣,洛夫,何其芳。
苏浅,小引和张执浩也值得一读。“水来,我在水中等你
火来,我在灰烬中等你”“一束鲜花被浪卷走,
总有一天会漂到你的手中”
——洛夫,《爱的辩证》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张枣,《镜中》
“趴在窗子边
神情专注,看突然下起来的雨
也哭成这个样子也有谁
隔着窗子看我
他依然记得”
——苏浅,《很多年后》
“我之后,你将成为女人中的女人
多少儿女绕膝,多少星宿云集
而河水喧哗,死去的浪花再度复活
死后如我者,在地底,也将踝骨轻轻挪动”
——张执浩,《终结者》
何的太华丽读得少不记得了,不过遣词用句实在如高山仰止。
小引的长诗《渡轮码头》,平和而深情,其他一些作品接地气却有出尘之感。
其他如韩作荣,杨健,藏棣。
外国诗人的话河北教育出版社出过一套,以XXX诗选为名,算是很比较全,可以去看看。国内的话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有一套,均以XX的诗为名,说实在这种大而空的问题实在不好回答。喜欢的话多去找找看看,何必在意别人推荐与否。
当代诗人的话,沈浩波的诗很有力量。
雷武铃,周伟驰,杨铁军,王敖……
  《罗伯特反对勃莱》  罗伯特反对勃莱,偏旁反对部首  一个人的姓氏朝名字举枪  火车反对司机,这个事件可以  总结成为两个字:出轨  色情反对电影院,我们的孩子  平安度过这个绿色的夏天  唐伯虎反对点迷香,于是世界上  至少一百个寡妇守住了贞节  水箱反对人家,其实无关紧要  天气预报今晚来潮,而且量还特别大  坐在墙头反对等红杏,孤独的诗人  将酒杯中幽冷的月光一饮而尽以上,诗人辛酉()
朦胧诗派,舒婷 我比较喜欢!
冯至西川凤姐
昌耀(—),原名王昌耀,湖南省人,诗人。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内陆高迥           昌耀内陆。一则垂立的身影。在河源。谁与我同享暮色的金黄然后一起退入月亮宝石?孤独的内陆高迥沉寂空旷恒大使一切可能的轰动自肇始就将潮解而失去弹性。而永远渺小。孤独的内陆。无声的火曜。无声的崩毁。一个蓬头垢面的旅行者西行在旷远的公路,一只燎黑了的 铝制饭锅倒扣在他的背囊,一根充作手杖的棍棒横抱在 腰际。他的鬓角扎起。兔毛似的灰白有如霉变。他的颈 弯前翘如牛负轭。他睁大的瞳仁也似因窒息而在喘息。 我直觉他的饥渴也是我的饥渴。我直觉组成他的肉体的 一部分也曾是组成我的肉体的一部分。使他苦闷的原因 也是使我同样苦闷的原因,而我感受到的欢乐却未必是 他的欢乐。而愈益沉重的却只是灵魂的寂寞。谁与我同享暮色的金黄然后一起退入月亮宝石?一个蓬头的旅行者背负行囊穿行在高迥内陆。不见村庄。不见田垄。不见井垣。远山粗陋如同防水布绷紧在巨型动物骨架。沼泽散布如同鲜绿的蛙皮。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河源一群旅行者手执酒瓶伫立望天豪饮,随后将空瓶猛力抛掷在脚底高迥的路。一次准宗教祭仪。一地碎片如同鳞甲而令男儿动容。内陆漂起。              
风体诗,格律诗,叙事抒情诗,自由诗,散文诗,韵脚诗 流派:新月派(徐志摩为代表)浪漫主义:(郭沫若)象征派(李金发)现代派(艾青)等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代诗人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