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题,高一语文诗歌鉴赏,求速解

当前位置: &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项脊轩志》。
一、 说教材
《项脊轩志》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篇目。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析指导的题目---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即本单元课文形式自由灵活,内容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富于情趣。《项脊轩志》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易,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课文选材着眼于家庭琐事,表现母子、夫妻之间的深情,文笔清淡朴素,细节生动传神,是进行细节描写教学的好范例。
二、 说教学目标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归有光其人其作;
能力目标:
1、体会细节描写中情感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运用细节描写写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散文教学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体会细节描写中情感的能力
上一篇:下一篇:
将此信息分享到:高一必读:
各科辅导: |
高二必读: |
各科辅导: |
高三必读: |
各科辅导: |
单元作文: | | | | |
体裁作文: |
教学资源: |
各科复习: |
知识考点: |
您当前所在位置:
高一语文必修一练习题: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训练试题
诗歌鉴赏:首句写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倍增战后的凄凉。次句写烟草茫茫,晓鸦聒噪,人烟稀少,为后面两句点题蓄势。&几处 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这两句是诗的主旨句,蕴意丰富。本来,这里原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可现在只剩下残垣故井,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这首短短的绝句,为战后荒村绘出了最典型真实的图景。典型的环境,典型的细节,把离乱景象写得如此真切感人,有力地突出了&反战&这一主旨。
第二组(30分)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次韵礼院孟子周佥院秋夜曲二叠
天阔秋高初夜长。浮尘消尽雾苍茫。澄澄孤月转危墙。 金井有声惟坠露,玉阶无色乍疑霜。不闻人语只吟。
(1)&澄澄孤月转危墙&一句中&澄澄&一词用得很好,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渲染了怎样一种意境?&不闻人语只吟&对渲染这种意境起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澄澄&,光明澄澈的意思。万里长空中,消尽了苍茫雾气,只有一轮孤月闪烁着明亮的清辉。运用&澄澄&一词,既突出了月光的明亮,又渲染了环境的宁静。
(2)全词渲染了安宁清静的意境。&不闻人语只吟&对渲染这种意境起反衬作用。
诗歌鉴赏:此词境界清明高远,值得一读。首句以&天阔秋高&四字将大都秋高气爽的境界推向无限之高远。次句写入夜的大都,消尽了白日的喧嚣,但心中感觉缺少什么,一片茫然。直到那一轮明月从高高的宫墙上露出来,心里才感到一片安宁静谧。上片重点写出了秋月未显时的景象,为明月的出现作铺垫。下片着重写月亮出来时的情景。金井坠露,滴滴有声;玉阶有月,仿若凝霜;不闻人语,只闻秋虫低吟。渲染出一派宁静的氛围。全词纯然写景,无一情语,但句句含情,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安宁。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6分)
[黄钟]节节高
题洞庭鹿角庙壁①
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半夜心②,三生梦③,万里别,闷倚篷窗睡些。
注:①这首小令作于卢挚 出任湖南岭北道肃政廉访使途中。②半夜心:夜深人静时油然而生的离愁别恨。③三生梦:佛家以去、来、今,即前生、来生、今生为三生。梦,梦中的幻境。
(1)此曲的最后一句&闷倚篷窗睡些&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曲前四句和后四句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闷&字用得好。此处着一&闷&字,一是对上文&闷&的两个原因的总结,远离京城,心怀离愁别恨,对自己前途命运难测的忧虑;二是画龙点睛,奠定本曲的感情基调。
(2)本曲前四句和后四句构成了反衬关系。前四句描绘了一幅&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的美好情景。后四句抒发作者内心的愁苦怨闷之情。以美景衬哀情,使哀情更哀,更易使人受到感染。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②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③。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离除夕还有五日时,作者返家,途中过苏州,经吴松,遂作此词。②石塘:苏州之小长桥。③头:指船头。恶:猛,厉害。禁持:摆布。
(1)作者说&画船愁过石塘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既是归家,你认为作者因何而&愁&?(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片和下片的写景基调有什么不同?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愁的原因是:风浪猛打船头,延缓了作者的归程。
(2)上片的写景基调惨淡沉重: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下片的写景基调欢快愉悦:春浦生绿,小梅长枝,充满生机;灯火催归,一片温馨。这样安排的好处是:构成对比,上片写得越愁苦伤感,越能突出作者 离家越来越近的欢欣愉悦。(或以上片惨淡景象反衬下片归家之欢欣亦可)
诗歌鉴赏:这首词写回家过年的欢欣之情。起笔写向空中,大雁无声,穿过重云,飞向南方。此一画面,恰成作者归心似箭的写照。次句写出作者自己,句中着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既是归家,又有何愁?原来是&打头风浪恶禁持&。归家之人,又岂是风浪所能阻挡?&春浦渐生迎棹绿&, 河水涨绿,渐生春意,轻拍桨橹。&小梅应长亚门枝&,揣想此时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以&一年灯火要人归&结笔,化浓情为淡语。除夕守岁之灯火,一年一度而已。灯火催人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既写出家人盼归之殷切,又写出作者归心之急切。此是全词情感发展之必然结穴,于淡语中见深情。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欢乐,以淡笔写浓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以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 等淡语写想家的浓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注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这首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片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①动静结合。&明&写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又和&红蓼&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泊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举出两种手法并简析即可)
诗歌鉴赏: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由湘江入洞庭湖所作。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的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物景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作者既写了远处一道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又写了似刀的双尾白鱼。&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6分)
[黄钟]人月圆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注: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作为一个汉族的知识分子,他始终不能忘记元兵南下、宋朝灭亡那段悲惨的历史。因此,他一生都没有在元政权下做官,隐逸山林。他晚年时常追忆旧事,缅怀故国,抒写愁思。
(1)这首元曲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的&诗眼&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首元曲描绘了越王台上,鹧鸪哀婉啼叫,东风吹绿衰草,残阳中山花开放,青山峻冷依旧,满目乔木布满苍苔,头上明月柔和皎洁的图景。
(2)这首元曲的&诗眼&是&伤心&。上片起首句直接点明主旨,写登上越王台,引发伤心之情。次句&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通过景物描写,渲染凄凉之情。下片&怅然孤啸&再次直抒胸臆,结句以问作结,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之情。
诗歌鉴赏:此曲是作者重登绍光越王台时所写的怀古之作。包括江浙广大地区在内的&越地&,既有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的历史,又是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人到这里尤其容易激起亡国的悲痛情感和恢复河山的愿望。今天作者重游前朝重地,登上当年勾践点兵复仇的越王台,感情不 能抑制。这首小令,开篇即已忧思满腹、感慨万千。从勾践卧薪尝胆,夫差昏庸亡国,直至赵宋王朝偏安一隅最后分崩离析,以及当朝(元朝)的由盛而衰,往事不堪回首,却又无法回避。&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所有这些外在景物,都染上浓重的凄凉色彩。&怅然孤啸&,他的心情是否就此平静下来了呢?此作由此向前推进了一步:此时为夜色昏黄之后,作者的愤懑似乎有所开释,但心情依旧不能平静。
【总结】2013年精品学习网为小编在此为您收集了此文章&高一语文必修一练习题: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训练试题&,今后还会发布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您在精品学习网学习愉快!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解题技巧
下载积分:
内容提示: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解题技巧,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高中语文古诗鉴赏,古诗词鉴赏,高考古诗词鉴赏,中考古诗词鉴赏题,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5:48:1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解题技巧.PPT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解题技巧 (推荐关注@高中学习资料库)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17页免费13页免费40页免费1页¥0.501页¥0.50 11页免费52页1下载券11页2下载券20页2下载券3页1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29页免费380页免费12页免费19页免费24页免费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解题技巧 (推荐关注@高中学习资料库)|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464.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美版高一美术鉴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