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诗词诗词表明没有选定的对象没有面积

历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
历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 &
一、全国卷(广西、贵州、甘肃、青海、西藏)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2.(1)答案:“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2)答案:对比,突出 对落叶的感叹&
【简析】“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
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
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颈联继续回到写落叶:落叶或随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苍茫中在河边的上空飘零,一个“乱”字耐人寻味秋风中“乱”舞于空中的落叶,岂能不让人心情也“乱”?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有时和“落叶”何异!
尾联诗人再次转折,将“落叶”和“松”对比,落叶飘零,而青松挺且直,面对秋风甚至寒冬,而依然翠绿如常!
诗歌写物图貌,用笔灵活多变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视角写秋雨之后的落叶,为实写;第二联从“落叶”的视角着笔,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翻思”、“肯信”及“只应”二句的议论抒情,均为虚笔视角、笔法的变化,使诗歌变化多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值得借鉴(黄平科)
二、全国新课标卷 (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内蒙古、山西、云南、宁夏、新疆、海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作品赏析】
  《思远人&8226;红叶黄花秋意晚》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在,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1]
【附】本人2009年设计的题目(已刊用)
14.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词的上片是如何借景抒情的?请加以简要分析
&&&&&&&&&&&&&&&&&&&&&&&&&&&&&&&&&&&&&&&&&&&&&&&&&&&&&&&&&&&&&&&&&&&&&&&&&&&
&&&&&&&&&&&&&&&&&&&&&&&&&&&&&&&&&&&&&&&&&&&&&&&&&&&&&&&&&&&&&&&&&&&&&&&&&&&&
(2)“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
&&&&&&&&&&&&&&&&&&&&&&&&&&&&&&&&&&&&&&&&&&&&&&&&&&&&&&&&&&&&&&&
&&&&&&&&&&&&
【参考答案】(1)首句以“红叶黄花”起兴,蕴含别离之意和别绪之深;“飞云”三句,写云飞雁过,云雁无踪,流露出托云雁传书落空的失望惆怅之感
(2)“滴泪”还要临窗,且眼泪和墨而研,作书遥寄千里之外词人化用孟郊诗意,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情感为思念折磨而泪流不止的闺中女子形象,有力地表现了念远怀人之情
三、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长堤;“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写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 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 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 刘子翚《海棠花》)
D.暖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 邱睿《都城春日》)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入选上述诗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诗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
【参考答案】
  ①【答案】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吟咏的对象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答案】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参考示例】
用诗来说理的例子,比较著名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虽是说理的诗歌但是写出自己在庐山中的感受,《惠崇&春江晚景&》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是富有哲理的名言它不仅写出了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给人以启迪:鸭之所以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他们长年生活在水中,春江水暖的变化,首先知道的当然是它,这句话在赞美先知的鸭子中,蕴涵着对人生哲理的思索这种把艺术的美感和人生哲理融合成一体的写法,不但扩大了诗的境界,而且还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探索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由自然界月亮的变化,推广到人事之理,给人以无比的慰藉,令人唏嘘不已再像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有一村”都是富有哲理的名句一般来说宋诗是讲究理趣的,但在唐人诗歌中也不乏理趣之诗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本是写春雨在夜里随风而至,滋润着万物而现在表达出思想工作者做思想教育工作要循循善诱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都是含有哲理的名句由于诗歌的理总是与情交融在一起的,因而它的呈示必然模糊而多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以上蕴涵在诗歌中的哲理,常常只是一种寓意,一种暗示,一种象征,一种符号,读者只能在反复体味中悟而得之
本题中的“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命题人注作者、出处为“宋&8226;杨维桢《燕子辞》”不确作者杨维桢()应为元末明初诗人,注为元或明都未为不可,但是怎么也算不得宋人其诗作《燕子辞》绝句共4首,这两句是第三首中的两句整组诗如下:
宜男草生春又归,美人春病减腰围
何如使君堂前燕,将得春雏入幕飞
燕子将雏春又深,不堪春思似秋心
东郊春入车前景,荡子马蹄何处寻?
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
鸳鸯一生不作客,夜夜不离双井塘
燕子楼头是妾家,燕来燕去入容华
只应韩重相思骨,化作潮中并蒂花
【参考资料】
金銮(明)(1506?~1595?)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人,侨居建康生卒年均不详,约明武宗正德初前后在世明代散曲家,性任侠,喜交游往来淮扬两浙,与盛时泰、吴怀梅诸人交谊颇笃銮工诗,风流婉转,得江左清华之致,(钱谦益语)有徙倚轩集又解音律,善填词,好作嘲调小曲,有箫爽斋乐府二卷又尝取古词,辩其字句清浊为一书,为后人所宗
金銮& 人物简介
金銮(1506?~1595?),明代散曲家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今属甘肃)人正德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淡泊名利,结交四方豪士游吴楚淮阳之间,与金陵盛时秦、吴怀梅诸人相交颇笃工诗,钱谦益说他“诗不操秦声,风流宛转,得江左清华之致”(《列朝诗集》)所作散曲,名重一时
金銮& 文学成就
金銮散曲写情之作固多,而针砭时事嘲笑讽刺之作也不少,如《水仙子》、《广陵夜泊》、《醉太平》、《漫兴》、《河西六娘子》、《闺情》、《点绛唇》、《八十自寿》、《黄莺儿》、《咏燕》等,体现了他达观怡情、物我忘机的坦荡襟怀和宽柔博茂的风格;讥时疾世的作品较为泼辣,如《沉醉东风》、《嘲王都阃送米不足》,及《落梅风》、《咏蝇》、《咏虱》、《咏蚊》和《咏蚤》,借物寓意,富有现实意义而所写的男女风情之作,如《沉醉东风》、《风情嘲戏》、《胡十八》、《风情嘲戏》等,无时人□艳粗率之病,而是以深挚娇婉、委曲传情见长他的曲作虽以萧爽清丽著称,但也兼有俳谐之趣何良俊说:“南都自徐髯仙后,惟金在衡鸾最为知音,善填词其嘲调小曲极妙,每诵一篇,令人绝倒”(《曲论》)王世贞称他:“颇是当家,为北里所贵”(《曲藻》)吕天成又说他的散曲“响振江南”(《曲品》)金銮的曲作有《萧爽斋乐府》2卷有明万历刊本、武进董氏刻本,还有饮虹□刻本所著尚有《金白屿集》、《徒倚轩集》、《萧爽斋(一作“阁”)词》
四、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参考答案】
16.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补充注释】①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语出《诗&8226;大雅&8226;生民》:“实发实秀”&&&&&&&&&&&&&
②相鲜,景色鲜丽,相互辉映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③“征路”二句: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
④那,怎,何&&&
⑤春心,指春景引发的意兴春,《全唐诗》注:“一作乡”按:作“乡”非黄叔灿云:“作‘乡心’,与通首绝无关会”(《唐诗笺注》卷一)&&&
⑥渺,一作“眇”渺然,幽远貌作者《题画山水障》诗:“对玩有佳趣,使我心眇绵”渺然,犹眇绵之意&&
⑦“兴来”二句:言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语表达宋唐庚《春日郊外》诗:“疑此江头有佳景,为君寻取却茫茫”陈与义《春日二首》之一:“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都是写刹那间的创作感受,可以参读&&
⑧只自.副词犹言独自自,词缀,无义&&
⑨佳处,一作“佳气”&&
⑩薄暮,黄昏时分津亭,渡口边的驿亭&&
张九龄的《春江晚景》和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不一样
张九龄喜欢清澹的景色,一般是色调素洁,如月光、白云、青山、淡水,他的笔下没有浓艳的景物而且喜欢远远地观照,在远景中体味某种超然的情怀胡应麟说“曲江清而澹”(《诗薮》外编卷四),确实抓住了他的特点另外张九龄在被贬所作的诗基本上不悲伤,往往充满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出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
《春江晚景》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
三、四句用虚笔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
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胡震亨评论说,张诗“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唐音癸签》卷五)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张九龄确可称为盛唐神韵诗派的开山作家,一出手就区别于六朝清远诗人,为后来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树立了标范&
五、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参考答案】(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等&& 色彩:“碧”与“黄”映衬
情感: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野菊平凡,随处可见但他气质高雅,超凡脱俗开篇写野菊“未与骚人当糗粮”,借用屈原《离骚》的典故,点明野菊不与骚人作“夕餐”的落英,更何况是在重阳节时“随流俗”作为观赏的对象呢?开篇即表现了野菊的不迎合流俗、不同流合污的品性
第二联点题,写野菊之“野”她生长出野里,本自不媚俗“在野有幽色”,突出其生长的环境唐人王建(约767-约830年)《野菊》诗写道:“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中国古代又称菊花为“节花”和“女华”等又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做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的真诚城斋诗中的野菊亦是写其“在野”的特点,她散发幽香,不因无人欣赏而消减其香气,即无论有人无人,香者自香,香远益清
这样的野菊当然令人怜爱不已,“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天色已晚,相逢山野,于是,忙折“一枝黄”!作者不用“花”而用“黄”,这样写,既点明了“花”之意,亦表现了花之色,含蕴更加丰富,且“黄”与上句的“碧”构成对比映衬,更有表现力
这样的野菊,却遭到其他花族的“冷笑”,但野菊不为所动,“犹向陶翁觅宠光”,再次运用陶潜的典故,使诗意含蓄蕴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年的陶潜采菊东篱,悠然自得;今天的城斋亦借野菊,表现了其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品性和志趣(黄平科)
【作者简介】
杨万里(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授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得见谪居在永州的张浚,多受其勉励与教诲孝宗即位后,张浚入相,即荐万里为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丧,服满后改知奉新县乾道六年(1170年)任国子博士,开始作京官,不久迁太常丞,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年)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曾镇压沈师起义军,升为广东提点刑狱不久,遭母丧去任,召还为吏部员外郎,升郎中十二年
(1185年)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劝谏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次年,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十四年(1187年),迁秘书少监高宗崩,万里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事,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年),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终因孝宗对他不满,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朝廷欲在江南诸郡行铁钱,杨万里以为不便民,拒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无实际官职,只领祠禄,等于退休)而归,从此不再出仕,朝命几次召他赴京,均辞而不往
开禧二年(1206年),因痛恨韩侂胄弄权误国,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谥“文节”
六、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王&&& 寂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亭皋:水边的平地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
(2)作者为何说“忘却溪南旧钓矶?(2分)
【参考答案】
(1)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狭窄
(2)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
金人王寂王寂()字元老,号拙轩,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人天德三年(1151)进士世宗朝,历祁县令、真定府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马副都总管,通州刺史兼知军事大定二十六年(1186)冬十月,由户部侍郎贬为蔡州防御使
二十九年(1189)提点辽东等路刑狱明昌二年(1191)召还任中都路转运使 五年卒,年六十七,谥文肃《金史》无传
著有《拙轩集》、《鸭江行部志》、《辽东行部志》等 “元老专于诗”(《中州集》卷二)其《拙轩集》久佚,四库馆臣从《
永乐大典》辑为六卷《缰村丛书》辑为《拙轩词》一卷,凡三十五首
其词《鹧鸪天》,不用传统的词境、词味、词气,而是用自我心灵中流露出的情感来表达一种实在而又显得不同一般词风,值得借鉴词的上片写景作者抓住“秋”景特征着笔,写“木叶”“大雁”“晓云”“宿雨”及山水其中的“肥”“瘦”二字,炼得十分精当它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山的轮廓、线条因云雾散去而显得柔和清晰,水面因秋雨而变得宽阔,极富趣味,明白晓畅而又别具一格下片写景兼抒情“吾老矣,久忘机”,写自己年岁已老,“忘机”之心久存于心“久忘机”,说明作者的机巧之心荡然无存,表现了作者淡然恬静的超人情怀而作者不是直白表现情感态度,而通过写与沙鸥为伴,与柳溪父老为友,表达了自甘恬淡的情趣“沙鸥相对不惊飞”,正是作者“久无机心”的形象描述,沙鸥与我相伴,是因为“久无机”,白居易“无机鸥不惊”可证;水边垂钓,是为了“鱼”,而“忘却溪南旧钓矶”,是因为忘机而不再垂钓,故“溪南旧钓矶”因此而荒芜(黄平科)
七、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唐)钱翊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21.还未展开&& 芳心
22.第一首诗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诗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作品赏析】
丰富而优美的联想,往往是诗歌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咏物诗,诗意的联想更显得重要
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由未展芭蕉的形状联想到蜡烛,这并不新颖;“无烟”与“干”也是很平常的形容值得一提的是“冷烛”、“绿蜡”之喻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绿”、“冷”,不仅造语新颖,而且表达出诗人的独特感受“绿蜡”给人以翠脂凝绿的美丽联想;“冷烛”一语,则使人感到那紧紧卷缩的蕉烛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
“芳心犹卷怯春寒”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别开生面,赋予它一个美好的名称──芳心这是巧妙的暗喻: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从表面看,和首句“冷烛”、“绿蜡”之喻似乎脱榫,其实,无论从形象上、意念上,两句都是一脉相通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有心惜别”的蜡烛本来就可用以形容多情的少女,所以蕉心──烛心──芳心的联想原很自然“绿蜡”一语所显示的翠脂凝绿、亭亭玉立的形象,也容易使人联想到美丽的女性在诗人想象中,这在料峭春寒中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如果说,上一句还只是以物喻物,从未展芭蕉的外在形状、色泽上进行描摹刻画,求其形似;那么这一句则通过诗意的想象与联想,把未展芭蕉人格化了,达到了人、物浑然一体的神似境界句中的“犹”字、“怯”字,都极见用意“犹”字不只明写目前的“芳心未展”,而且暗寓将来的充分舒展,与末句的“会被东风暗拆”遥相呼应“怯”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卷缩不舒的形状和柔弱轻盈的身姿,而且写出了它的感觉与感情,而诗人的细意体贴、深切同情也自然流注于笔端
三、四两句却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从第二句以芳心未展的少女设喻过渡到这一句以缄封的书札设喻,似乎又不相连属,但读时却感到浑然一片这奥妙就在“藏”字上书札紧紧封缄着,它的内容──写信者的一片“芳心”就深藏在里面,好象不愿意让人知道它的奥秘这和上句的“芳心犹卷”在意念上完全相通,不过上句侧重于表现客观环境的束缚,这一句则侧重于表现主观上的隐藏不露未曾舒展的少女情怀和包蕴着深情的少女书札,本来就很容易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但三、四两句并非用另一比喻简单地重复第二句的内容,而是通过“藏何事”的设问和“会被东风暗拆看”的遥想,展示了新的意境,抒发了更美好的情思在诗人想象中,这未展芭蕉象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然而,随着寒气的消逝,芳春的到来,和煦的东风总会暗暗拆开“书札”,使美好的情愫呈露在无边的春色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深藏内心的奥秘,不主动地坦露情怀,迎接东风,欢呼春天的到来呢?这后一层意思,诗人并没有点明,读者却不难理会句中的“会”字,下得毫不着力,却让人感到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东风吹开,是顺乎自然规律的;而“暗”字则极精细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两个词语,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
诗意的想象与联想,归根结蒂还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心体察和深切体验如果钱珝对生活中受到环境束缚、心灵上受到禁锢的少女缺乏了解与同情,那么他是无论如何不会产生上面那一系列诗意的联想的,也绝不会从单调的未展芭蕉身上发现含情不展的少女的感情与气质的
(刘学锴)
八、四川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作用解答这个字,要立足诗歌,从写法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1)答案:“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乡难归
【参考答案】
&(2)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作者简介】曹伯启()元文学家字士开砀山(今属安徽)人元世祖至元中,荐除冀州教授,累迁集贤侍读学士,进御史台侍御史,出浙西廉访使泰定初以年老告退天历初,起任淮东廉访使,拜陕酉诸道行台御史中丞,辞疾不起赠河南行省左丞,溢文贞性庄肃,奉身清约欧阳玄称其诗“思致敏用,襟韵朗夷,临文抒志,造次天成”(《元诗选&8226;曹伯启小传》引)著有《曹文贞公诗集》(一名《汉泉漫稿》)十卷生平事迹见《曹文贞公诗集》附录曹鉴《溢文贞公神道碑铭》、《元史》卷一七六&
  曹伯启,字士开,济宁砀山人弱冠,从东平李谦游,笃于问学至元中,历仕为兰溪主簿,尉获盗三十,械徇诸市,伯启以无左验,未之信;俄得真盗,尉以是黜累迁常州路推官,豪民黄甲,恃财杀人,赂佃客诬伏,伯启谳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迁河南省都事、台州路治中,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交荐,擢拜西台御史,改都事关陕自许衡倡道学,教多士,伯启请建祠立学,以表其绩,朝议是之泾阳民诬其尹不法,伯启核实,抵民罪四川廉访佥事阔阔木以苛刻闻,伯启纠黜之&
  延祐元年,升内台都事,迁刑部侍郎丞相铁木迭儿专政,一日,召刑曹官属问曰:“西僧讼某之罪,何为久弗治?”众莫敢对,伯启从容言曰:“犯在赦前”丞相虽甚怒,莫之夺也宛平尹盗官钱,铁木迭儿欲并诛守者,伯启执不可,杖遣之八番帅擅杀,起边衅,朝廷已用帅代之矣,命伯启往诘其事次沅州,道梗,伯启恐兵往则彼惊,将致乱,乃遣令史杨鹏单骑往喻新帅,备得其情,止奏坐前帅擅兴罪,边民以安大同宣慰使法忽鲁丁,扑运岭北粮,岁数万石,肆为欺罔,累赃巨万,朝廷遣使督征,前后受赂,皆反为之游言,最后伯启往,其人已死,喻其子弟曰:“负官钱,虽死必征与其纳赂于人,曷若偿之于官第条汝父所赂之数,官为征之”诸受赂者皆惧,而潜归赂于其子,为钞五百余万缗,民之逋负而无可理者,即列上与免之出为真定路总管,治尚宽简,民甚安之&
  延祐五年,迁司农丞,奉旨至江浙议盐法,罢检校官,置六仓于浙东、西,设运盐官,输运有期,出纳有次,船户、仓吏盗卖漏失者有罚归报,著为令寻拜南台治书侍御史,因言:“扬清激浊,属在台宪,诸被枉赴诉者,实则直之,妄则加论可也今论冤一切不问,岂风纪定制乎?”俄去位&
  英宗立,召拜山北廉访使,时敕建西山佛宇甚亟,御史观音保等以岁饥请缓之,近臣激怒上听,遂诛言者伯启曰:“主上聪明睿断,是不可以不诤”乃劾台臣缄默,使昭代有杀谏臣之名,帝为之悚听俄拜集贤学士、御史台侍御史有诏同刊定《大元通制》,伯启言:“五刑者,刑异五等,今黥杖徒役于千里之外,百无一生还者,是一人身备五刑,非五刑各底于人也法当改易”丞相是之,会伯启除浙西廉访使,不果行&
泰定初,引年北归,优游乡社,砀人贤之,表所居为曹公里伯启性庄肃,奉身清约,在中台,所奖借名士尤多;为侍读学士,考试国子,首取吕思诚、姚绂云南佥事范震言宰臣欺上罔下,不报,范饮恨死,伯启具其事,书于太史真州知州吕世英以刚直获罪,伯启白其枉,进擢风宪其好彰善率类此天历中,起伯启为淮东廉访使、陕西诸道行御史台中丞,使驿敦遣,伯启喟然曰:“吾年且八十,尚忘知止之戒乎!”终不起,一时被命者,因相继去位,天下之士高之至顺三年,长子震亨卒于毗陵,伯启往拊之;明年二月,卒于毗陵,年七十九有诗文十卷,号《汉泉漫稿》,《续集》三卷,行世子六人,孙十人,皆显仕
九、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1)答案:(1)思路:诗歌开关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
(2)思路:孤舟,即写舟,又代指人;即写景,又写情照应题目上文,表达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
【参考资料】
吴松道中二首⑴
停舟傍河浒⑵,四顾尽荒原
日落狐鸣冢,天寒犬吠村
系帆凌震泽⑶,抢雨入盘门⑷
怅望夫差事,吴山閟楚魂⑸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⑹[1]
  ⑴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第二首诗曾作为古典诗词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山东卷的语文试卷中[2]&
  ⑵浒:水边[3]&
  ⑶震泽:太湖的古称&
  ⑷盘门:苏州城西南门名,是迄今仅存的古代水陆城门,始建于前514年(春秋吴王阖闾元年)伍子胥筑城时[1]&
  ⑸閟(b&):掩蔽[3]&
  ⑹枫桥:桥名,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名“枫桥”[1]&
【作品鉴赏】
  这两首诗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第一首写大雨泊舟前面两联描写了泊舟所见之景一个深秋的黄昏,诗人所乘之舟傍河(河浒)停泊诗人站在船头,纵目四顾,发现周围是一片荒原世界天寒、日落、荒原,不见人迹,唯闻狐狸在坟墓旁鸣叫着;不时从远处村庄传来阵阵犬吠声诗人泊舟如此荒野之地的原因,下面一联就有交代,原来乌云密布,大雨将临,所以要赶紧靠岸,准备寻个地方避雨第五句带出泊舟地点,是在太湖之上两句说,停船靠岸时,诗人犹在饶有兴致地四面瞻望,这会儿,眼看大雨马上要倾盆而下,着了慌,赶忙帮助船家系住帆,争在雨前奔入盘门徘徊在盘门中,观看着这并列的水陆两门,诗人想起了当初建此盘门的伍子胥,因此尾联便转入怀古吴山,坐落在杭州西湖东南面,春秋时为吴国南界,故名又因吴国大夫伍子胥以忠谏死,浮尸江中,吴人怜之,立祠山上,所以又称“青山”楚魂,在古代诗歌中常含有追吊古代楚人之意,然而所指则随所咏而异,这里则指伍子胥,他原是楚人,因父伍奢(楚国大夫)为楚平王所杀,故离楚入吴阖闾之子夫差重用伍子胥大败越兵,雪了勾践杀父之恨可是此后夫差非但不听伍子胥的忠谏,允许越国求和并北上伐齐,还赐剑命伍子胥自杀,以至最后国灭身亡诗人因此想到,夫差固然咎由自取,而可惜的是伍子胥的忠魂,到后来还依恋着吴山对忠臣的死于非命,诗人表露了他的深沉怅惋之情&
  第二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二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然而不论写景或怀古,都富有当时当地的色彩遣词用语,亦不事雕饰,浅近自然,这与他随意挥洒的诗情是颇相合的[1]&
晁补之(),宋代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宋神宗年号,公元年)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等职十七岁时至杭州,著有《钱塘七述》,为苏轼所称道与黄庭坚、张耒、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散文流畅,亦工诗词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十、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8.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忘我的诗人形象
9.“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参考资料】
本诗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诗题直接言明“最爱”,表达情感取向&
  诗人写到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在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
  杨万里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
  本诗语言浅俗,但用字讲究尤其是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一个“软”字,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而一个“涌”字,更是化静为动,赋予画面以动态之感,增添情趣&
  杨万里(1127年出生1206年逝世)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他作诗20000多首,只有少数传下来&
杨万里现存的诗篇,大部分是吟咏江风山月的写景抒情之作和应酬之作这部分,作品有的题材过于细碎,缺乏高度的艺术概括,流于粗率浅俗但他也有不少抒情写景的小诗,由于观察细致深入,描写生动逼真,感情真挚浓厚,因而意趣盎然,颇能动人如“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庚子正月五日晓过大臬渡》)“春回雨点溪声里,人醉梅花竹影中”(《除夕》)均写得圆转自然,清新活泼,极有思致,和那些专门描摹风云月露的诗人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在近现代
十一、江西卷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参考答案】
(1)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2)同: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参考资料】
此为少游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作者简介】
)北宋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祐党人,绍圣后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相近有《淮海集》40卷、《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十二、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落空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参考答案】
(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参考资料】
【简析】此词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入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此词写得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却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揭示人物心理,细腻、逼真,足见作者技巧纯熟,既擅于雕金镂玉的瑰丽之作,又长于质朴凝练的绝妙好词
【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早年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十三、湖南卷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参考答案】
(1)边塞(诗)
(2)全诗描绘了戍边战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向,通过喜悦、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当概括了这样的历史内容“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新唐书&8226;地理志七》)
前两句写部队凯旋度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始写“平明日出”可知,此是黎明尚未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偶有铮之鸣栖息在沙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唤腾空飞去“战初归”乃正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其影响所及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两句与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机杼略同,匠心偶合不过“月黑雁飞高”用字稍刻意,烘托出单于的惊惶;“雁正飞”措词较从容,显示出凯旋者的气派,彼此感情色彩不同三句写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因人在西北,所以见“日出东南”),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冷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是一幅何等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难见天清日丽的美景,而现在这样的美景竟为战士而生了而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辉: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又是何等光辉的人物形象!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得到高度统一
清人吴乔曾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围炉诗话》)此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是盛唐高唱的余响
(周啸天)
十四、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的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1)诗中邹明府形象的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的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4分)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这首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宣德宁夏志》《弘治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乾隆宁夏府志》《乾隆银川小志》等宁夏地方志均收录此诗)
此诗前两联刻画作者友人邹明府的形象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颔联是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这说明了他的志向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此诗所刻画的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此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颈联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自称碣石山人,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时,洛阳令禁僧午后不得出,岛为诗自伤,韩愈怜之,因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进士,累举不中第文宗时,坐飞谤贬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思入僻,多荒凉枯寂之境、寒苦之辞,对后世影响较大与孟郊齐名,人言“郊寒岛瘦”有《长江集》十卷,《小集》三卷,今编诗四卷
十五、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 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颔联在写景上多种表现手法 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答:色彩渲染“朱樱青豆酒”既从视觉上写“朱”和“青”之色彩,又从嗅觉写酒的香味“绿草白鹅村”从视觉写草之绿,鹅之白,白绿向衬画面可谓色彩多样迷人
答:意思是天气晴好,充满生机体现在这些地方:村店里的朱樱青豆酒阵阵飘香,村子绿草如茵,白鹅悠闲觅食;这里的养蚕的农户抓紧时间忙碌喂养桑蚕,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附】余杭,县名,在杭州市东北写余杭道上所见所闻,充满初夏气息三、四两句写村店,五、六句在渡船末联是写养蚕人家保护蚕儿采取的措施前闹后静,安排得当
 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
 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十六、福建卷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画图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3分)
【参考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后阙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参考资料】
李纲()中国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伯纪福建邵武人政和二年(1112)进士及第五年,任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不久即因议论朝政过失,被罢官宣和元年(1119),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问题被谪宣和七年七月,李纲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其年冬,金军直逼宋都开封李纲建议宋徽宗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赵桓(宋钦宗)即位后,李纲负责开封的防御他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罢官由于开封军民愤怒示威,迫使宋钦宗收回成命金军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撤兵之后李纲即被驱赶出朝旋又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谪夔州(今四川奉节白帝城)北宋亡后,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另建朝廷李纲赶到南京,为高宗筹划重整朝纲
政和二年(1112)进士及第五年,任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不久即因议论朝政过失,被罢去谏官职事宣和元年(1119),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问题,被宋徽宗赵佶认为议论不合时宜,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
宣和七年七月,李纲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其年冬,金兵两路攻宋,完颜宗望(斡离不)所率东路军直逼宋都开封
在宋廷一派慌乱情况下,李纲向宋徽宗提出了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的建议赵桓(宋钦宗)即位后,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他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宋廷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由于开封军民愤怒示威,迫使宋钦宗收回成命,李纲才又被起用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遂于靖康元年(1126)二月撤兵开封守卫战在李纲组织下获得胜利
金兵撤离之后,李纲即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诬陷靖康元年五月,宋廷强令李纲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驱赶他出朝李纲就任后,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抚使徒具空名,无节制军队之权李纲被迫于九月辞职,旋又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责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再谪夔州(今四川奉节白帝城)
李纲被贬不久,金兵再次两路南下围攻开封宋钦宗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但已无济于事当李纲在长沙得知此命时,北宋已经灭亡
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另建朝廷为利用李纲的声望,起用他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其时,李纲正在赴开封途中,接到任命,便赶到南京,竭尽思虑,为高宗筹划重整朝纲,组织抗金,并同高宗周围的汪伯彦、黄潜善等投降派展开尖锐斗争他反对投降,主张“一切罢和议”,严惩张邦昌及其他为金兵效劳的宋朝官员,以励上节为加强抗金斗争的力量,他推荐坚决抗战的老臣宗泽出任留守,去开封整修防御设施;又力主设置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并推荐张所和傅亮分别任河北招抚使、河东经制副使他还针对北宋以来军政腐败,赏罚不明等情况,颁布了新军制二十一条,着手整顿军政,并建议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帅府,实行纵深防御
李纲整顿军政的设施,有助于宋朝廷支撑局面,尚能为宋高宗所接受然而,他主张坚决抗金及反对投降活动,却为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因此,他们又设法驱逐李纲首先,调李纲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另委黄潜善接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牵制李纲接着,又罢免张所、傅亮,撤销河北招抚司及河东经制司,蓄意破坏李纲的抗金部署,迫使李纲辞职李纲任宰相仅七十五天,就被驱逐出朝,不久贬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继又流放到海南岛的万安军(今广东儋县东南)直到建炎三年(1129)底才获自由
建炎四年,李纲回到邵武居住此后,于绍兴二年(1132)二月至绍兴三年,任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知潭州(后改湖南安抚使),又于绍兴五年十月至七年十一月任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他虽然被排斥在外,但一直关心国事,一再上疏陈述政见,继续反对屈辱投降,支持岳飞抗金斗争绍兴十年正月卒
李纲& 政治思想
李纲的表章奏札和政治军事论着《中兴至言》、《遇论》等﹐议论剀切﹐朱熹称为“正大明白﹐而纤微曲折﹐究极事情﹐绝去雕饰﹐而变化开阖﹑卓荦奇伟”(《梁溪先生文集序》)他喜为诗﹐多记述行踪游迹之作﹐其中《五哀诗》缅怀屈原﹑贾谊﹑杜甫的“忠义”风烈﹐寄寓爱国情怀﹔《建炎行》追叙为相期间“出处去就大概”﹔《病牛》中“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等句﹐表达了宏大的抱负他也能词﹐词风豪放﹐咏史诸作如〔水龙吟〕“光武战昆阳”﹑〔喜迁莺〕“晋师胜淝上”等﹐有讽谕意义&
著有《梁溪集》180卷﹐附录6卷﹐有清刊本另有《靖康传信录》3卷﹐《建炎进退志》4卷﹐《建炎时政记》
3卷﹐均收入《李忠定公别集》﹐有邵武《徐氏丛书》初刻本,系李纲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朝廷时的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的记录,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宝贵资料
十七、辽宁卷
阅读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5分)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
【参考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铺面而来
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3分;答出以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高俊的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答出拟人手法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
【补充注释】
赖:依赖,凭借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简析】这是一首写嵩山的诗,写法很别致诗人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但如把这一句提前,让嵩山一开始就露面,诗的意味就会变得索然诗的首二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写起,“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第三句“日幕北风吹雨去”,又为读者拉开一道帷幕,直到第四句,五岳之一的嵩山才从云层中耸现出来由于有前面的重重笔墨给它做了渲染准备,嵩山的出现便特别引人注目,能够把人的兴味调动和集中起来并且又因有上面的一番交待,末句点出嵩山,又不至于意随句尽,见其面貌即止,而是要引人想象雨后嵩山的特有韵味和诗人得见嵩山后的一番情怀
诗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表现诗人自己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诗人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同时山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艺术作品里,也往往受作者的主观感情支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这里有着主观感情对象化的问题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清竣的印象如王维给孟浩然画像,“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就是典型的清瘦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这首诗,将嵩山的面貌,以及诗人的精神风貌,同时展现给了读者,不容易分得很清
【作者简介】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熙宁年间()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早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兄弟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亦能词有《张右史文集》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asp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选定的对象没有面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