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 ”字冶铁技术最早出现在在哪部典籍里

最新古籍资讯
《说文解字》:中国最早的字典(洛阳古代典籍)
  白河书斋所藏《说文》
  (图由晁会元先生提供)
  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其中不少与洛阳相关:或由洛阳人所著,或所述为洛阳事,或成书于洛阳……在那些发黄的纸张背后,闪耀的都是智慧的光芒。在本系列中,我们选取部分古籍,看看它们当年的模样。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说文解字》
  五经无双许叔重
  1800多年前,许慎在洛阳著了《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今天所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仍在使用部首检字法,因此说许慎是“文宗字祖”,一点儿也不过分。
  许慎,字叔重,出生在公元58年前后,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汝南召陵(今属漯河)人。他8岁入学,十二三岁就研读五经,并涉猎诸子百家、医药、天文、历法等,少年时期就以学识渊博而著称。
  公元75年,许慎被选拔为汝南郡功曹,协助郡守管理全郡事务。在这个职位上,他“奉上以笃义,率下以恭宽”,很得人心。几年后,他又因品德高尚、才学出众而被举为孝廉,补太尉南阁祭酒一职。从此,许慎就来到京师洛阳,并得以校书东观,接触到很多皇室藏书。
  当时,不少人做学问是专治一经,而许慎一直兼学五经。到洛阳后,他又拜在著名经学大师贾逵门下,潜心钻研古文经,学业更加精进。很快,他便因“性淳笃,博学经籍”而名动京师,被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连名儒马融也对他十分敬重。
  东汉时期,古文经学派与今文经学派的争论十分激烈。今文经学派认为经书是圣人之言,字字句句背后都有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派认为应重视语言文字之学,根据字的意思来解说经书。许慎是赞同古文经学派的,他认为先有文字,而后才有五经,因此要理解五经,就离不开文字这个基础。那么,如何让人们从根本上认识文字呢?他决定写一部字书,书名就叫《说文解字》。
  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从公元100年到公元121年,许慎历时20余年,才将《说文解字》一书完成。此时他已年老体弱,仍反复推敲、校正书稿,确认无误后,才将该书由儿子许冲献给朝廷。除《说文解字》外,他还著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可惜已失传。
  《说文解字》受推崇
  《说文解字》进献朝廷不久即流传于世,备受推崇。清代经学家王鸣盛曾说:“《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可见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说文解字》何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如果它只是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解说字义、辨识声读的文字学专著,大概不会被誉为“天下第一种书”。事实上,这部书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汉字本身,而是包罗万象,正如许慎之子许冲所言,“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
  从作为字典的角度来看,《说文解字》共收汉字9353个,另有异体字1163个。许慎创立了540个部首,将这9353个汉字分别归入540个部首,再合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最后的“叙”单独一篇。这是一种按部首排列汉字的字典编纂法,开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并作为后来编字典的一种主要体例沿用至今。
  除此之外,该书还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比如“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qū),日月是也”,意思是说,所谓象形字,就是画成所表示物体的样子,随着物体的形状而曲折笔画,像日字、月字等,就是这种字。
  由于保存了小篆等字体的本来面貌,《说文解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正如许慎对文字的理解:“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为纪念这位古代的大学问家,1985年,洛阳市图书馆前建起了一尊许慎雕像,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都能见他手持书卷、目光凝重的样子。他和他的《说文解字》,将被洛阳人一直铭记。
  版本背后的故事
  据洛阳古籍收藏家、白河书斋主人晁会元介绍,《说文解字》历代流传版本较多,其中唐写本《说文》是现存的最早的版本,仅《木部》残卷存188字。此书在唐穆宗时期写成,原为清代安徽黟(yī)县县令张仁法所藏。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张仁法将其转赠著名学者莫友芝,莫友芝翻刻后传至两江总督端方,而后流入日本,为内藤虎氏所得。
  “在《说文解字》的早期版本中,尚存两套宋刻元代后印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此外,明万历大字本、毛氏汲古阁刻本及清代藤花榭刻本都很有名。”晁先生说,他长期收藏历代古籍,尤其喜欢收集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以进行对照,考证古籍的流传情况。在《说文解字》各版本中,他收藏的有明万历大字本《说文解字》、毛氏汲古阁刻本《说文真本》及清代字书《六书分类》等。
  “去年,我又见到一套清代藤花榭刻本《说文解字》,非常喜欢。”晁先生说,藤花榭是清嘉庆年间满洲正红旗人额勒布的书斋名。额勒布出生在官宦世家,曾藏有晚清“四大国宝”之一的西周散氏盘,盘内刻铭文357字,记载了西周时散国和邻国解决土地纠纷的协议。相传嘉庆皇帝五十大寿时,额勒布将散氏盘作为贺礼进贡内府,从此青云直上。不过,别因此就说额勒布庸俗,他可是个风雅之人,这从其书斋的名字就可看出。
  以藤花榭为名,额勒布刻过两套书,一套《绣像红楼梦》,一套《说文解字》,均为清代精刻善本。“此前,白河书斋已有一套藤花榭刻本《绣像红楼梦》,再入一套藤花榭刻本《说文解字》,是我梦寐以求的事。不过,当时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刚成立,正需要这种文献,我就忍痛相让了。”晁先生说,洛阳围棋博物馆筹建时,他也与全国书友联系,帮助购买历代棋谱等古籍,“只要是有益于洛阳文化事业的事,我都愿意做,且从不后悔”。(记者 张广英)大同思想最早出自中国哪部典籍?
大同思想最早出自中国的哪部典籍?
&&&这是昨天我们世界经济与政治课考试的第一道题,是道填空题,很少的分数,只有一分,但很可惜,两个系五个班的同学没一个填对.我当然也在其列.更讽刺的是这次考试是开卷,我们可以带笔记.
&&&老师在最后一节课结束后告诉我们开卷考的好消息,然后留下句话——“其中有些题即使你们拿书翻都找不到,除非你生下来就知道!”
我们是许久以来最幸运的一批学生,听说这位老师是学校少有的强硬派,专门整学生,我们在他手下可以开卷考试真是奇迹。当一睹庐山真面目后我发现他长的像一个很可爱的动画人物——怪物史莱克。&&&&&&&&
在学校他确实是“怪物”级的,在网上被学生们评为最不受欢迎的老师,而且自己承认了那些骇人听闻的事情是出自他之手:他手下挂科学生人数可占全体听课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二!让学生们“痛恨不已”。由于他带全校学生的这门课,所以受害者相当多。
不过听到的与见到的总是有区别,在我听他的课与他搭话时他总是笑眯眯的,真跟动画片里憨厚可爱的史莱克似的。虽然他上课讨厌学生“咬耳朵”而骂学生为“鸟人”,但只要下课去向老师道歉,老师都不会怎样教训的,我的被骂过的朋友还能舒舒服服的跟我聊被骂成“鸟人”的事迹。
老师喜欢读鲁迅的书,老师喜欢教训我们多读书,老师喜欢骂别人“鸟人”,老师喜欢讲课加点黑色幽默。老师讲课喜欢学生认真听,老师喜欢批判我们的学习。我们总是很“不要鼻子的”说我们是文科生,我们也总是厚颜讥笑理科生手捧《世界通史》缁铢认真的神情。但当老师提问时大眼瞪小眼的还是我们文科生。那都是我们高中学过的呀!
学生们不喜欢老师有几大特点:老师照本宣科,老师讲的听不懂,老师狠挂学生,老师无聊,老师戳学生软肋,老师讲其他老师讲过的,老师瞧不起学生,老师不负责。
&&&&我们的老师尊重我们,因为我们尊重他。我们的老师不愿挂我们因为我们要掏父母的钱去弥补,而他又不得不挂我们因为我们不争气。我们的老师不苦口婆心,因为我们都成人了。我们的老师教训我们因为我们欠教训,无谓的狂妄。
&&&&学世界的政治与经济竟不知本国的政治思想,这样学出来有什么意义?这些本应自己去了解的东西还要老师浪费时间写在黑板上大声诵读出来等我们记在本子上再开卷考试?
做学生的挑老师毛病什么时候挑一挑自己的毛病?
考试考出来的东西不知道,我认了。我活该。
&&&&好歹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美其名曰“学生”。
儒家思想在政治理想理念的构筑上自始至终就是以大同为核心的。这可以从早期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大同》篇,到孔子期望的“博施济众、老安少怀”、孟子构想的“讲田制”,到宋明儒家表达的纯粹德政设计,再到康有为的《大同书》这条儒家政治思想延续的线索上,获得充分证明。
大同思想最早出自《礼记》这部中国典籍。
虽然考试已结束,我们依然要去学,毕竟这样才对得住做学生的自己。
在下课后我收拾完书包向门口走去,迎面走来刚洗掉手上粉笔灰的老师,我大声喊道:“老师再见!”老师微笑:“恩,再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龙的最早形象与典籍出处_百度知道
龙的最早形象与典籍出处
要说出最早的出处,并把那段话引用出来
我要的不是从网上抄来的那些话,看清楚要求,最主要的要说出龙的形象的最早出处,最好是比较权威的典籍,并且引用护亥份纪莓慌逢苇抚俩那段话,如果忘了说明是哪本书就给分
提问者采纳
  目前所知最早的龙造型,是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区墓中发现的一对蚌壳龙虎。这时龙的形象非常简单,无角、长身、曲尾、有鳞。商代时,在青铜器、玉器等工艺品上已经出现了十分成熟的典型龙纹图案。此时,龙是作为神人坐骑或一种祥兽出现的。  《礼记·礼运篇》中就称“‘龙、麟、凤、龟’,谓之四灵。”  《河图》曰:“黄金千岁生黄龙,青金千岁生青龙,玄金千岁生玄龙。”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帝舜氏世有蓄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  《周易》六十四卦,以乾为首,而乾卦全篇爻辞都在讲“龙”,以龙的生息变化寄喻人生和宇宙哲理。  《竹书纪年》也说,属于伏羲氏系统的有所谓长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上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等等。  《山海经》中,经常出现龙神人面、鸟身龙首、马身龙首等怪物,单独出现的龙通常是作为神人的坐骑,如“南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在楚辞中,龙也被想象成为神人驾车的神兽,“驾飞龙兮北征”,“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3条回答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省,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兴隆洼文化的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
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种动物的特征)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龙的形象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其中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tng]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u囚]龙,无角的叫螭[chī吃]龙。(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èn甚]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子。这显然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对于龙的主体原形的探讨,学者们作过许多有益的研究。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但普遍认同龙的基调是蛇。最初系统提出这一见解的是闻一多的名篇护亥份纪莓慌逢苇抚俩《伏羲考》。龙即大蛇,蛇即小龙。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liè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后人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许多丰富与补充。
据我所知,1958年,甘肃省甘谷县西坪遗址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一件彩陶瓶,这个彩陶瓶的外腹上,绘有一只圆首、圆眼、张口、身折曲、饰有方格纹的龙形纹。有人认为这种人面鲵鱼是中国最早的龙图,视之为龙的“史前祖先”。所以最早应是在水中的。 至於中国传说中龙的形象呢?据说龙是可以幻化成任何形象的,他可以像一条小虫一样,也可以变成天上腾云驾雾的的神兽,他也可以幻化成人等等的各种生物,不过在传说中,或是在民间艺术中,龙还是有一个固定的形象的;「三停九似」,就是一只龙的基本形态描写,在古籍中看到的记载,说龙的身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而三个部分之间都是长度相同的,「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相停也」《渊荐类函》卷四三十八引《会编世传》。而九似则是宋人罗愿在《尔雅翼、释龙》中所提出来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后来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用了这种说法,并且将「鳞似鱼」换成了「鳞似鲤」,而且增加了「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口旁有须冉,颌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的说法,也因为九九阳数的这种说法,解释了为什麼传说中龙具有降妖伏怪的本领,因为九九乃至阳,至阳之物当然能够轻易的降服一些属阴的魑魅魍魉、妖邪之流。而在《梦溪笔谈》中也提到,黑水之西有一座夜来山,山上有一座射龙庙,庙里珍藏著一具龙舌,「其形如剑」。而古代的人在替这种神兽作画的时候,也有一些绘画上的忌讳:嘴忌合、眼忌闭、颈忌胖、身忌短、头忌低。在画龙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画龙点睛」,「画龙点睛」这句话到了后来则变成形容人用精辟的诗文或语句来点明一篇文章的主旨的成语,但这句话是怎麼来的呢?
南梁画家张僧繇是个专门以画龙闻名於世的画家,据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张僧繇曾应邀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白龙四条,龙须龙爪龙头龙身龙尾龙鳞一应俱全,但他就是不肯点睛,且说一但点睛,这些白龙就会乘风飞去,百姓们不肯相信,以为他信口开河,再三要求他为龙点睛。张僧繇实在熬不过大家的要求,於是提笔蘸墨,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只白龙,只肯为另外两只白龙点睛;锋毫落下,两条白龙就有了炯炯有神的眸子,须臾间雷鸣电闪,白龙身在的画壁从中裂开,两条白龙乘云驾雾而去,只剩另外两条没有点睛的白龙还留在画壁上。张僧繇除了会「画龙点睛」外,据说他还能「画锁制龙」,他在昆山惠聚寺,「画神於两壁、画龙於四柱」,方圆百里之内的百姓若是患了疾病瘴疠,只要来到壁下虔诚祈祷一番,再停留个片刻就可以痊愈,但是每逢天色阴暗,风雨欲来的时候,墙上的飞龙就蠢蠢欲动「潗潗其润,鳞甲欲动」彷佛要乘风飞去一般,於是张僧繇就画了一把锁将龙制住,让他不能逃脱这个地方。
说起龙,一般大家最常想到的就是凤了,在古籍的记载中凤是一种美丽的鸟类,而以它的歌声与仪态为百鸟之王,它能给人间带来祥瑞,同时也拥有「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特殊灵性,而由於它是「羽虫」之长,所以和「鳞虫」之长的龙在传说中就渐渐成了一对,一个变化多端,一个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辅相成的一对,更由於龙象徵著至阳,而原来也有阴阳之分的凤(凤为雄,雌为凰)在跟龙相对之后就渐渐的成为纯阴的代表了。
而另外一个常常跟龙相提并论的就是----虎,百兽之长,它的威猛和传说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也变成了属阳的神兽,常常跟著龙一起出动,「云从龙,风从虎」(所以在山风极大的地方,往往可以看到所谓的「虎」字碑来镇压这些怪风,台湾的早领古道就有一个十分有名的虎字碑)成为降服鬼物的一对最佳拍档,除了道教中的四灵包括了青龙白虎之外,连在风水师探勘墓地时,在地形前方左右两边突起的地形,可以当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独特的称号,称之左青龙、右白虎,取其护卫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装饰,在左右堂柱上绘有青龙百虎,以其镇压邪灵。而在道教兴起之后,龙虎被借用为道家鍊丹的术语,就是指「铅汞、坎离、水火、阴阳」,等的同意词。而道家鍊丹分内外(内丹炼气,外丹炼丹药,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十分确定),内丹是就阴阳五行而言,龙阳,生於离,离属火,故云「龙从火里出」,虎阴,生於坎,坎属水,故云「虎向水边生」,两者结合之后,一阴一阳,互相调和,称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而另外一种说法是,性属木,木代表东方,於卦为震,故比为青龙;情属金,金代表西方,於卦为兑,金白色,故喻为白虎。金能够克木,故情多损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气,使之交合为一,则金木无间,龙虎自伏而成丹,在人体中则以肝为龙、肾为虎,而外丹则仍取阴阳之意,以龙为铅,虎为汞。
而在古代的中国到底存在过哪些龙类呢?我们就从黄帝的时代开始讲起吧!当年黄帝和蚩尤在涿鹿掀起大战的时候,蚩尤带著手下的魑魅魍魉出战,而黄帝则带著他所训练的一些猛兽以及神兵出动,双方各出奇兵,黄帝派出了手下的「应龙」,他是一条掌管雨水,长著翅膀的龙类,本来想要以他的大水来淹没蚩尤的大军,没想到蚩尤那边的风伯、雨师率先出动,打得「应龙」根本无法发挥他的实力,最后狼狈而逃(据说后来又投奔到大禹的旗下帮他治水和规划水道的工作),迫不得已黄帝只好请出他的女儿「旱魃」将风伯、雨师的水全部给蒸发掉,让黄帝在这一回合中赢得了胜利,但是在后来战争结束后「旱魃」因为耗了太多的法力,没有办法回到天上,所以在民间造成了极大的灾害;就这样,我们掌管雨水的「应龙」在第一次出战的时候就很狼狈的吃了败仗,不过以后每当人们要求雨的时候,就会塑出一个「应龙」的形象,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回应,这样也不算败的太惨,至少和「旱魃」比起来,他是输了片刻,但是后来则是受到大家的欢迎,「旱魃」则还是四处游走,给人类带来不幸的旱灾和饥荒.......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著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著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而四方的神灵中,根据山海经的说法,「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东方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山海经中的龙都是用骑乘的,而跟他同类的蛇则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绕颈,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来;不过在五方的五神却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样,这里就不再详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龟蛇,武是龟蛇之意)、青龙、白虎又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道教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於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白虎叫「监兵」,朱雀称「陵光」,玄武为「执明」,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於夏朝是属於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鲤鱼跃龙门」,一只小小的鲤鱼在跃上龙门之后,就可以变成骄傲尊贵的的巨龙,这中间到底要经过什麼样的过程呢?让我们来看看吧!《太平广记》卷四六六「龙门」条引《三秦记》中记载了:「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难怪许多人会把科举制度或是现今的考试比喻做「鲤鱼跃龙门」,看看这麼激烈的竞争,几乎可以说是比台湾的联考还要可怕,而且上不了龙门的鲤鱼,往往因为耗尽力气而不能继续游回原来的出发点,最后只有「曝鳃龙门」,变成虾蟹食物的一条路。这里所指的龙门是黄河的「禹河口」(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就向上文所讲的,两岸峭壁对峙,的确很像是一个雄峻的门,而这里也是禹当初传说中疏导洪水时所开凿的一个水道;当地的传说则是,有一群各式各样的鲤鱼自东海而来,逆流而上到黄河龙门附近向禹报名,大禹鼓励他们说:「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便成龙。」鲤鱼们鼓鳃摇尾,用尽力气向上跃,跃了七七四十九天,没有到达龙门,因为龙门高达百丈,后来他们又一条为一条垫高,再跃上七七四十九丈,这加起来总共有九十八丈了,大禹眼见这些鲤鱼们这麼努力,於是搧过一阵清风,让这些鲤鱼都藉著风力跃上龙门,只剩下最后为大家垫背的一只金背鲤鱼没有办法跃上龙门,他灵机一动,藉著水力跃上浪峰,再用尾巴拍击浪尖,一跃就姿态优雅的越过了龙门,大禹看了心里高兴,马上就给这金背鲤鱼头上点了红,於是鱼龙变化,从此这条由鲤鱼变成的龙就奉大禹之命镇守此处龙门。
另外一种为人所熟知的龙类则是蛟龙,传说中他是能够引动大水的神异龙类,他的形象则在晋人郭璞为山海经,中次十一经所做的注中有提到「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有白廮,大者十数围,卵如一二石瓮,能吞人。」,据说他的尾部有个环,能够在身体穿过某些东西之后,在用头去穿过这个尾部的环,来把这个物品束绑住,不过传说中没有说明蛟龙做出这种奇怪行为的原因,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是为了神格更高的天神充当钥匙圈之类的物品?不过蛟龙的生性凶猛,在地方上常常危害很大,甚至连饮水的猛虎都会被拖进潭中,而过河的船家和渡客也都非常害怕这种为祸的龙类,在遇到蛟龙袭击的时候,受害者往往会「必笑而没」,被吓得痴呆了,反而笑起来,最后跌入水中,成了蛟龙的饵食,另外有一些龙格比较低下的蛟龙,他们攻击人的方有点类似水中的吸血鬼--八目鳗,会先用他们腥臭不已的口水将你全身舔一遍,最后再将受害者拖入水中,从胳肢窝下吸血,血不尽不罢休,常常有人遭到这种蛟龙攻击之后,数天以内,尸体浮上岸边的时候,两腋下会有大如酒杯的洞。而周处除三害中的斩蛟故事自然也是每一个小学生都有听过的故事,这里也不再多言。而在传说中有也所谓的蛟人的踪迹,往往在海边可以看到这些形体类似外国传说中的半人鱼的生物,有许多的渔夫不慎将他捕上岸后,会好好的照顾他,不过最后不是蛟人过度悲伤而死,就是渔村被大浪吞食,蛟人又重返家园,比较特殊的一点是,这些蛟人的泪珠都会化成极为闪耀动人的大珍珠,十分值钱,有许多蛟人都是以这些泪珠帮助他们的恩人,或是换取自己的自由,龙宫中自然也收集了许多这样的宝物。
要谈到种种的龙类,自然不能少掉耳熟能详的「龙王」,不过龙王一词却是从西域引进的,在翻译的《妙法莲华经》中第一次出现了龙王的名称,而这里的龙王有八位,一难陀龙王,二跋难陀龙王,三娑伽罗龙王,四和修吉龙王,五德义伽龙王,六阿那婆达多龙王,七摩那斯龙王,八伏钵罗龙王。而在《华严经》中,则出现了十位的龙王,而且跟《妙法莲华经》中的龙王名称不完全一样,一毗楼博叉龙王,二娑竭罗龙王,三云音妙幢龙王,四焰口海光龙王,五普高云幢龙王,六德义伽龙王,七无边步龙王,八清静色龙王,九普运大声龙王,十无热恼龙王,而这些龙王的职务是什麼呢?在《华严经》中的记载是这些龙王「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这些龙王扮演的是跟兴云布雨有关的神职,而这些传说到了明清的小说时更有了许多的分支出现,在《封神演义》中,东海龙王是敖光,南海龙王敖顺,北海龙王敖明,西海龙王敖吉,而在《历代神仙通鉴》中他们的标签更长也更为详细,东海沧宁德王敖广,南海赤安洪圣济王,西海素清润王敖钦,北海浣旬泽王敖顺。而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花果山上的大王孙悟空为了找到一些称手的兵刃,一路杀到了东海龙王敖广的龙宫,拿到了一个「天河定底神珍铁」,就是金箍棒,而得到了这神兵之后,老孙仍不满意,再向南海龙王敖钦要了一顶凤翅紫金冠,向西海龙王敖闰要了一副锁子黄金甲,向北海龙王要了一套藕丝步云履,穿戴妥当之后,老孙感到十分满意,一路打了出去...。而在道教的经典中,承继了佛教的概念,出现了许多的龙王,四海龙王、诸天龙王、五方龙王等等,而这些龙王都必需要听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的旨意来进行他们的职务。印度传说,雷雨之神因陀罗,就是佛教中的帝释,住在须弥山顶,当帝释要出巡的时候,伊罗婆那龙王,就幻化为庄严的六牙白象,帝释就骑乘而去,这既是乘龙也是乘象,印度的「那伽」一语,可以是蛇,也可以是龙,也可以是象,所以当时佛经的翻译者将「那伽」译为龙象。
龙的身份、种类复杂自不在话下,但是连他们的龙子龙孙都是复杂的紧,「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而且这民间传说中的九子还都不大争气,没有一个有龙的神威的;他们是:一曰霸下,形似龟,好负重。宫殿、祠堂、陵墓的石碑多竖在龟背上,而这些被重物压得不亦乐乎的家伙就是龙子中的老大,二曰螭吻,形似把尾巴去掉的四脚蛇,好东张西望,宫殿阶柱及殿顶,以及在民间房屋上雕的兽头是其遗像。三曰蒱牢,有点像龙,但是非常喜欢大吼大叫,虽然生活在海边,但是却没有办法像他的父祖辈一样呼风唤雨,相反的还十分害怕鲸鱼,所以古代人掌握了他这个弱点,在寺庙、祠堂上的铁铸钟钮就是照著他的形象来做的,而撞钟的木柱都是雕成鲸鱼状,这样据说撞击起来会特别大声,这个家伙可真是把他老爸的脸都丢光了!四曰狴犴,形似虎,有怪力,又好讼,古代监狱门上刻的虎头是他的样子,五曰饕餍,形似狼,好饮食,鼎盖上雕的兽头就是这位龙子。六曰狻猊,形似师,好烟火,又好坐,庙中菩萨坐骑和香炉上雕的兽头是其遗像。七曰囚牛,形似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平生好音乐,胡琴上刻的兽头就是这一位龙子。八曰睚疵,形似豺,性好杀,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环上上面可以见其雕像,以加强杀气,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所以大多将其雕像雕在门上,取其好闭之意,当然是希望除了主人之外,不要有人能进入这个家中,免得宵小光顾。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这句话相信只要是看过「倚天屠龙记」的人都是十分熟悉的,有关屠龙刀的故事也不需要在这里再多提,只不过在历史上的确有种宝剑是跟龙有关的,而且这些神兵有些时候还会以龙的形象出现,他们就是所谓的「龙泉」剑,原产地是浙江。据说春秋战国时代的著名铸剑家欧冶子,四处云游要找寻可以供他一展身手的地点,当他来到秦溪山下时,发现了一池清冽甘寒的湖水,湖边有井七口,恰似天上的北斗七星,欧冶子就在山边架起了炉火,采附近山中铁矿之精融铸,并且用七星湖水焠鍊,铸成「龙渊」、「泰阿」一雌一雄两剑,剑一铸成,就化为飞龙双双飞去。於是此处就改名为「龙渊」,后来到了唐代时,为了避唐高祖的名讳(古代人对这种东西可是很认真的,父亲若是名号里面有什麼字,子孙辈的大都会避而不用,以示尊敬,不过也有些特立独行之士对此大表反对,认为拘泥於形式,十分可笑。),而将「龙渊」改为「龙泉」;而那座湖也被称为「剑池湖」,并且该地建有欧冶子庙,代代铸剑人无不奉祀;近代考古工作者曾在一座楚墓里发现两把越王剑,据说是由欧冶子所铸造的,埋藏於地下两千多年,出土后不但毫无绣蚀,光彩逼人,而且依然锋利无比,有时候不禁要想,到底是什麼样的技术能够让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人制造出现代人还没有把握能够与其比较的宝剑呢?龙泉宝剑之所以会受到历代英雄的另眼相待,多半是因为下面这几个原因,第一是坚韧锋利,第二是刚柔兼备,第三是寒光逼人:龙泉宝剑全凭手工磨光,用的磨石是龙泉境内的一种名叫「亮石」的石头,从粗磨、细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数日甚至数月之久,一但磨出便青光悠悠,光彩耀人。第四是纹饰巧致:在剑身上雕刻花纹是龙泉剑的另外一项绝技,也是一个传统标志,所刻的花来自宝剑起源传说中的七星和飞龙图案。剑工们一不用彩笔,二不照图样,只凭著数把钢凿在宽不盈寸的剑身上刻凿一番,刻好后浇上铜水,再铲平加磨,七星和宝剑就永留剑上了。
目前所知最早的龙造型,是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区墓中发现的一对蚌壳龙虎。这时龙的形象非常简单,无角、长身、曲尾、有鳞。商代时,在青铜器、玉器等工艺品上已经出现了十分成熟的典型龙纹图案。此时,龙是作为神人坐骑或一种祥兽出现的。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宇宙一词最早出现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