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学生郧阳革命烈士陵园园顺序

[9月30日烈士纪念日] 祭烈士,不能忘却的纪念
字体:[][][]
  纪念烈士,就是在重新洗涤我们的灵魂。一个没有英烈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遗忘英烈、漠视英烈甚至淡忘历史的民族,注定会成为精神的侏儒,甚至会思维混乱迷失方向,因为他们忘记了来时的路!将9月30日以法律形式设立为烈士日,无论是对曾经参与过战争的老战士,还是对那些为和平英勇献身的烈士,以及他们的家属,都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老战士满兰苓:国家记着我们老革命以前的付出就都值了
  “国家设立烈士纪念日,说明政府没忘了我们这批老革命,我很知足。”91岁的满兰苓是沂南县辛集镇北左泉村的普通村民,年轻时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老人说,自己没有其他的要求,只要国家记挂着,他心里就暖和和的,以前的付出就都值了。
  满兰苓1938年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参加抗日战争的时候,我才十几岁,还是个小孩,什么都不懂,光想着要保家卫国,一股子干劲。”回想起当年的情景,老人显得兴致勃勃,精神头十足。“没能亲身经历抗战胜利庆典,很遗憾!”据老人介绍,1945年春天,家中的老父亲病重,实在没办法,他就请假回家照顾父亲,结果没赶上抗战胜利庆典。“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说到这儿,满兰苓的情绪明显低沉下来,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
  1945年秋天,在家待了几个月的满兰苓实在待不住了,他准备回到部队。由于部队流动性强,他与所在的115师教导2旅,已经失去联系,无奈之下,满兰苓又重新加入新的队伍,老人印象中是“23军”,据记者了解,23军由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于1949年2月改称。据老人的儿子满春宝回忆,“我小的时候看到家里有嘉奖令,签发的领导是陈毅。”后来,满兰苓在舟山群岛战役中负伤,右臂肘关节以下截肢,右耳廓被炮弹壳穿孔,完全失聪,只有左耳能隐隐听到声音,聊天时需要说话很大声。负伤后,满兰苓就退役到拥军学校学习,1952年,被分配到乳山粮食局,1958年,单位精简人员,满兰苓就回乡务农,一直到现在。“很多人都劝我父亲去找找关系,待遇会更好,但是父亲说,现在这样就很好了。”满春宝说,“父亲常说,很多战友在战场牺牲,都没看到新中国成立,多么遗憾,而他能活到现在,还有什么不满足的,知足常乐,父亲一直这样教导我们。”
姜援翻看父亲的纪念册。
  烈士后代姜援:烈士日当天探望长眠朝鲜的父亲
  1951年,当时年仅28岁的姜宝英,在参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时,不幸中弹牺牲,被安葬在朝鲜咸境南道,他的女儿姜援那时只有8岁,却只能在梦中与父亲遥望。63年的时间就这样在姜援的思念中慢慢过去,今年姜援已经71岁了,她始终都挂念着埋葬在异国他乡的父亲,她说,既然父亲不能“回家”,那自己就去探望父亲,“我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到父亲的墓前看上一眼,捧把土回来,也算父亲回家了。”
  9月30日是我国首个“烈士纪念日”,姜援在晚报的帮助下解决费用问题,跟随河南郑州的“老战士之家”亲赴朝鲜,举行祭扫仪式。27日,姜援与7位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以及11位烈士后代们一起,在1位领队的带领下,从河南出发前往沈阳。据老人介绍,出发前,有40多位老兵身着军装为他们送行,场面非常感人,他们非常重视这次去朝鲜的祭奠活动,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成行,只能由姜援他们这批人代表,去朝鲜祭奠牺牲在战场的英雄们。28日晚上7点,姜援一行到达丹东,并在29日清晨5点去丹东烈士陵园拜祭。截至29日上午9点,老人已在办理去朝鲜的入关手续,预计29日下午5点到达中国驻朝鲜大使馆,30日烈士纪念日当天去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进行祭扫。从临沂出发前,姜援专门采集了沂河水和沂蒙山的土,准备带到朝鲜洒在抗美援朝牺牲的临沂籍的烈士墓前。“让烈士们都感受到家乡的气息,然后再带一把烈士墓上的土回来,让他们都回家。”
忆起革命先烈,公方进老人湿了眼眶。
  <font color="#年如一日看护烈士陵园76岁公方进愿做终身“守墓人”
  公方进,家住山东省蒙阴县野店镇棋盘石村。76岁高龄的他虽然两鬓染霜,但谈吐依然清晰。
  问起他四十余年如一日看护烈士陵园的初衷,他说,“烈士陵园里的每一名烈士都是祖国的英雄,我想以实际行动告慰革命先烈的在天之灵,当一辈子的‘守墓人’。”
  义务守墓40多年
  9月30日,是全国首个烈士纪念日,记者采访了公方进老人。他义务看护的烈士陵园,正是蒙阴县野店镇棋盘石村烈士陵园。
  该陵园埋葬着有名和无名烈士120多人。自1971年公方进老人开始看护以来,岁月已过去了40多年。公方进老人根据父辈们的回忆说,烈士陵园内的革命先烈,都是在1938年“野猫屋”战斗中牺牲的革命先烈。还有1943年南北岱崮保卫战,以及莱芜战役牺牲的烈士,也相继埋葬在这座烈士陵园里。
  1938年,日本侵略者大肆进犯蒙阴县野店。在野店辖区朱家坡村外有个小山岭叫野猫屋,战斗在此打响。一番激战过后,村民自发收敛烈士遗体埋葬在村外,4年后,也就是1942年,又移葬在这座烈士陵园内。
  1971年的春天,是公方进终身难忘的季节。那年,他举起右手庄严向党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公方进自告奋勇义务担当起看护烈士陵园的工作。
  让更多人了解烈士
  看到烈士陵园内杂草丛生,安置的墓碑也东倒西歪,加上风吹雨淋,有许多不成样子,公方进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就自己花钱买来水泥重新对墓碑进行修缮和加固。他想方设法多方协调,最后驻地学校发动学生栽上了一棵棵柏树。现在陵园内苍松翠柏,四季常青,墓碑巍然耸立,整个陵园显得肃穆庄严,干净整洁。
  记者了解到,公方进老人除了看护烈士陵园外,他还义务担当起讲解员。凡是前来陵园瞻仰革命先烈的群众,聆听了他老人家声情并茂的讲解,几乎都感动得流泪。驻地学校每年都在清明前夕,主动邀请公方进老人给可爱的孩子们讲述烈士们可歌可泣的故事。
  愿做一辈子的守墓人
  公方进老人居住的家,离烈士陵园足有五里路,76岁的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雷打不动,风雨无阻,守墓护墓。2012年秋天,蒙阴县民政部门拨出专款对烈士陵园进行了进一步修缮。
  “公方进老人对棋盘石烈士陵园赋予了全部情感,他常年义务看护烈士陵园的义举,引起我们党委、政府的关注。早在2000年,就为老人申请了看护费用。”野店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张亮说,他知道公方进老人打心里不想要这份钱,老人不止一次地说,“烈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安息在这里,咱义务看管是应当的。”
  公方进老人的老伴包丕莲说,“俺家老头子,一天不去陵园心里就撒急,三天两头就得跑一趟……”
  公方进老人51岁的长子公茂文说,“俺爹看护烈士陵园虽然比较清苦,但在我们孩子面前从没有喊一声苦、叫一声累,他喜欢那份守护陵园的宁静与快乐。”
  “俺愿意一辈子都在这里看守……”采访结束,公方进老人用长满老茧的双手与大家告别时,一直不停地说着自己的心愿。(沂蒙晚报)
责任编辑:吴 迪
主办单位:临沂市委宣传部
临沂市文明办
备案号:鲁ICP备
技术支持:青岛举行公祭烈士仪式 缅怀烈士丰功伟绩传承弘扬烈士精神
导读:9月30日是全国首个“烈士纪念日”,青岛市公祭烈士仪式在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隆重举行。全市烈士家属、驻青部队指战员、社会各界代表1000余人,深切缅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
  <font color="#月30日有一千余人在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参加公祭。
  <font color="#月30日,市南区八大关街道群众和辖区官兵近百人在青岛山伦克忠烈士墓前献花。
  青岛33中的同学们参观崂山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
  青山巍巍,松柏吐翠。9月30日是全国首个“烈士纪念日”,青岛市公祭烈士仪式在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隆重举行。全市烈士家属、驻青部队指战员、社会各界代表1000余人,深切缅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海军北海舰队副政委李桦,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文华,市委副书记王伟出席仪式。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主持仪式。
  现场 千余人参加公祭烈士仪式
  公祭仪式现场,“山河魂”烈士纪念群雕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壮观。距离仪式开始半小时,便有不少社会各界人士来到中坪纪念广场,静静等候。9时30分,张新起宣布公祭烈士仪式开始。8名礼兵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入场持枪伫立,待全场32名礼兵立正站好后,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全体人员向烈士默哀1分钟。在少先队员献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后,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驻青部队、社会各界代表向烈士敬献花篮。李群和李桦上前代表全市社会各界整理缎带。整个仪式庄严、肃穆、隆重。
  90岁的解放军老战士王忠林拄着拐杖参加了整个活动,他表示,这次活动让他又回忆起了半个世纪前亲历战争的场景和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们,也让他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烈士毛新起的孙子毛利平说,看到这么多人共同缅怀革命先烈,让他感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烈士的缅怀。解放军某海防团战士闫海则表示,传承弘扬烈士精神,要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青岛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城市,在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青岛市共涌现出23946名烈士。深入开展烈士纪念日活动,缅怀烈士丰功伟绩,传承弘扬烈士精神,对于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仪式结束后,市领导、驻青部队首长和社会各界代表瞻仰了革命烈士事迹。
  驻青部队首长王岳忠,市领导胡绍军、牛俊宪、王广正、何建平、徐学武、王鲁明、边祥慧、韩耀玉、陈飞、李增勇、吴淑玲、徐航、张锡君、邹川宁、徐振溪、黄龙华、刘明君、郄晋生、祝华、王修林、李学海、杨宏钧等出席仪式。
  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传承革命烈士的精神遗志
  公祭活动中,一位部队领导表示,公祭烈士活动非常有意义,是一次珍贵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提醒我们要铭记幸福生活的来源,告诉我们先烈、前辈在那样艰苦的情况下是怎么奋斗的,对于启发战士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献身国防、爱军精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有裨益。
  85岁的革命老兵毛成春参加过解放青岛、解放济南和解放潍县等多场战役,回想参加革命的那段日子,再对比现在的生活,老人表示,如今的生活翻天覆地,他希望年轻人不要忘记老一辈枪林弹雨中换来的幸福,希望年轻人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不忘历史,不忘先烈,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段胜芝是青岛理工大学大四学生,作为青岛高校代表参加首个革命烈士纪念日的公祭活动,与社会各界群众一起缅怀烈士,段胜芝说他感觉非常光荣。“没有烈士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是学生,应该为祖国的明天好好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贡献我们的力量。”段胜芝说,作为学生,目前大家的责任就是学习,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有了一技之长,才能有能力建设祖国。
  链接 全市共有38处烈士纪念设施
  从市民政局获悉,目前我市共有18处烈士建筑物和20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和莱西革命烈士陵园为国家级烈士纪念建筑物,还有即墨、平度、胶州、崂山革命烈士陵园及姚庆祥烈士纪念馆共5处省级烈士纪念建筑物,另外县市级烈士纪念建筑物有两处,县级(乡镇级)以下9处,以及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共20处。
  莱西革命烈士陵园负责人咸国辉说,陵园里共安葬了2131名有名字的烈士,还有1110名无名烈士。1999年陵园建了无名烈士纪念塔,尽管他们的名字已经无从考据,但每年都会有专人祭奠。咸国辉说昨天莱西市的公祭大会上,统一向无名烈士塔敬献花篮。日前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日前公布了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青岛唯一入选的一名烈士,就是八路军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司令员孙春林,孙春林烈士就安葬在莱西革命烈士陵园内。
  据介绍,我市在册管理的烈士总数为23946名,而在全国,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约有2000万烈士,但有名可考、收录在册的仅有193万余人。
  社会各界纪念活动
  小学生网上祭英烈
  9月30日,青岛33中组织部分教师和初一年级学生来到崂山革命烈士陵园举行&“先烈精神勿忘记,核心价值观记心中”公祭革命烈士暨初一年级各中队建队活动。青岛宁夏路小学师生组织开展了“我继承,我誓言,我珍惜”的活动。
  青岛四流中路第三小学组织全体学生登录中华英烈网参与了&“网上祭英烈”活动。学生们通过网上鲜花、点烛、上香、祭拜,祭奠烈士英魂,寄托无尽哀思。
  北舰某潜艇支队慰问烈士遗属
  在全国第一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政治部慰问团来到蔡一清烈士的家中,代表支队党委首长和全体官兵,向烈士的遗属送上慰问品和3000元慰问金。同时,支队还给与蔡一清一同牺牲的陈晓刚烈士的老家寄去了慰问函和2000元慰问金。
  蔡一清烈士生前是该支队315潜艇的艇长、首届全军优秀指挥军官。日,在全训考核返航途中,他为营救落水战士陈晓刚不幸坠入海中,壮烈牺牲。同年10月23日,北海舰队将蔡一清评为烈士,并组织各级党委机关广泛开展向烈士学习活动。日,海军党委给蔡一清追记一等功。
  蔡一清牺牲后,得知蔡一清烈士的遗孀万颖想继承丈夫遗志,继续投身国防事业后,支队党委立即向上级汇报,经研究批准她特招入伍,并根据万颖的工作经验和岗位需要,把她安排在会计岗位上。每逢元旦、春节、建军节,支队领导都登门慰问,及时解决烈士家庭实际困难。
  李沧区700余人缅怀革命先烈
  9月30日上午10时30分,李沧区公祭烈士仪式在崂山革命烈士陵园隆重举行。来自李沧区党政机关、驻区部队以及社会各界代表700多人,肃立在崂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广场前,深切缅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公祭仪式庄严、肃穆、隆重。(青岛早报)
来源:青岛文明网责编:刘 元科
同地区新闻热点作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烈士陵园
点评学生:王子昱
点评学生:祝子强
点评学生:甘 优
点评学生:墨逸清
点评学生:林福卿
点评学生:林福卿
点评学生:冯 铄
点评学生:歆 颖
点评学生:王紫乐
点评学生:李 林当国歌响起,当国旗升起,满满的爱国情怀在心中激荡!
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聚焦山东乡村儒学现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征集一批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优秀漫画和动漫艺术作品。
在胶东革命烈士陵园的山顶,耸立着山东战斗英雄任常伦的铜像,多少年来,每一次前来烈士陵园瞻仰的人们,都会走到铜像前,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浴血奋战的战斗英雄,从英雄身上,感受抗战以来艰苦卓绝、顽强奋战的斗争实践。9月27日,“全国第一个烈士纪念日”前夕,大众网记者跟随“胶东红色文化建设”采访团来到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凭吊先更烈、缅怀历史。
  编者按:
  今年9月30日是全国第一个烈士纪念日。全国人大确定烈士纪念日,就是为了让世世代代、子子孙孙永远不要忘记,共和国的红色江山,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多年来,烟台市着眼于打造胶东红色文化龙头城市,整合烟台特有的红色革命资源,通过打造胶东革命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使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近日,根据省委关于积极支持“烟台打造胶东红色文化龙头城市”的批示精神,大众网记者跟随采访团赴烟台,对胶东红色文化进行采访。
  坐落在英灵山上的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守卫着长眠于此的烈士们
  伫立在烟台山上的烟台抗日烈士纪念碑静静地诉说那段烽火历史
  大众网烟台10月9日讯(记者 王瑜)在胶东革命烈士陵园的山顶,耸立着山东战斗英雄任常伦的铜像,多少年来,每一次前来烈士陵园瞻仰的人们,都会走到铜像前,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浴血奋战的战斗英雄,从英雄身上,感受抗战以来艰苦卓绝、顽强奋战的斗争实践。9月27日,“全国第一个烈士纪念日”前夕,大众网记者跟随“胶东红色文化建设”采访团来到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凭吊先更烈、缅怀历史。
  从1945年春建设至今的胶东革命烈士陵园,是我党最早、面积最大、纪念烈士最多的专题抗战烈士陵园,共纪念了抗日战争中牺牲在胶东地区的20850名烈士,承载了以“担当、奉献、开明、坚韧、拓新”为代表的胶东革命精神,默默地感召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胶东人民缅怀先烈凭吊历史、共产党员净化心灵提升境界的最佳场所。
  日,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破土动工。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也就在这一天,纪念塔胜利竣工,塔身由960块花岗岩石砌就,象征着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塔高21.7米,象征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时任胶东区党委书记林浩、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出席了纪念塔落成典礼并为抗战八年来牺牲的先烈举行了公祭仪式。
  烈士陵园占地760亩,共有纪念塔、纪念堂、烈士陵墓及纪念碑、亭、石坊等文物建筑311处,其中安葬着理琪、王文、于克恭、任常伦、夏侯苏民等14位著名烈士。陵园依灵山山形而建,坐北朝南,整体布局呈“中”字形,由中、东、西三路组成。中轴线的北端山巅坐落着烈士纪念塔,为陵园的主体建筑,正面楷书阳刻“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塔身阴刻烈士英名录,计5716名。纪念塔西面立有山东战斗英雄任常伦的铜像。中轴线南端设烈士纪念堂,纪念堂内展示了张静源、张连珠、理琪、王文等39名烈士的革命事迹并展出了相关遗物。中轴线上部为块石砌筑的理琪墓,其东南25米处建有刻记3342名烈士英名的“烈士芳名塔”。东路设有占地面积8087平方米的烈士墓区,267名先烈长眠在这里。由此向上是“烈士名录永垂千古塔”,塔的四面刻有11792名烈士英名。西路,山下入口处立有“英名千古”石坊,顺路而上依次筑有胶东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林江和抗日英雄任常伦、王彩春、王克山之墓。
  69年来,每逢清明时节,自发来英灵山凭吊先烈、缅怀历史的人们络绎不绝,陵园每年接待祭扫群众20多万人。他们当中,既有胶东抗日战争的亲历者、英烈们的亲属与后代,也有普普通通的胶东干部群众。1993年,已是76岁高龄的任常伦妻子来陵园祭奠,当得知陵园准备为英雄的铜像修一处亭子时,老人却说,常伦不怕寒冷,不怕孤独,更不怕豺狼,让他在露天站岗,看得远,看得清,他的战友们才可以安心长眠。朴实的话语引发了许多共产党员的共鸣:“任常伦让我们共产党人牢牢记住一句话,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脱离人民群众,要永远和群众在一起。”
  69年来,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已不仅仅是一个纪念标志,更演化成一座激励平台,引领着今天的人们锻造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无私奉献奋发向前。陵园一直以来都是入党宣誓的重要场所,每年都有大量的单位、团体组织带着新党员到烈士陵园前接受洗礼。1989年,胶东革命烈士陵园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1995年被民政部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4年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据统计,胶东革命烈士陵园里年均开展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参与者高达9600多人次,以胶东革命陵园烈士事迹为主要素材编撰的红色书籍《丰碑》、《永垂千古》成为烟台市众多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目前,胶东烈士陵园已成为极富影响力的红色文化载体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从冯德英的《苦菜花》,到红色年代大剧《大秧歌》,从纪录片《胶东烽火》到正在编排的大型专场歌舞晚会《胶东儿女》,烟台市以浴血奋战的革命历程为主线,以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为重点,以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为题材,创作了一批影视剧作和文艺作品,策划了一批红色文化展览活动,使之走到舞台、走上银屏、走进群众、走向全国。
在打造胶东红色文化龙头城市的过程中,烟台市通过整合提升烟台特有的红色革命资源,打造了胶东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构建了以市委党校为党性教育主阵地,以烟台山、雷神庙和杨子荣纪念馆、胶东革命烈士陵园为教学点的“1+3”教学布局。基地运行以来,按照“1+X”培训模式,综合采取“现场讲解、教学互动、集中点评、专题党课”等教学形式,配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后承接了260个教学班次,培训党员干部13000余名。
除了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牟平区灵活搭建红色文化教育凭条,借助“养马岛读书节”这一品牌,今年,将品读红色文化经典作为“养马岛读书节”的主题内容,广泛开展征文活动和演讲比赛,并邀请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金一南将军到牟平宣讲红色传统,以红色精神锤炼党性修养、净化心灵。
在烟台市博物馆里,有这样一个展室,它不同于其他代表烟台历史文化沿革的印记,却用它独特的物件承载了胶东红色文化的发展。展室的内容,来源于85岁高龄老人、原烟台市芝罘区党史委主任王景文的收藏品。
本文相关新闻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陈凤祁
10月8日,观众在运动自行车展位上参观体验。当日,2014亚洲自...
181cm的李易峰比起188的李敏镐略逊一筹,清澈纯真的李易峰和...
10月10日,42位参加2014上海国际模特大赛总决赛的选手首次公...
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击和牵...
新闻热搜词
来源:360新闻
正在加载中
|||||||||||||
||||||||||||||||||||||||||||||||||||||||||
你的位置:>
"← →"翻页
9月30日早,吉林市抗战老兵、烈士家属、武警、机关干部、公安干警、学生、工人等各界人士共千余人,在革命烈士陵园参加公祭烈士活动。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由烈士墓区、烈士纪念塔、烈士纪念馆三部分组成。其中,烈士墓区建于1954年,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安葬着237位不同时期牺牲的革命先烈和病故革命军人。图为吉林市公祭烈士。
发布时间: 14:20:58 【编辑:翟璐】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总机:86-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革命烈士陵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