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维基百科科查一些政府不想说出的东西

如何阻止自己在维基百科等网站查东西时情不自禁的点入别的链接?
我经常是本来做事做的好好的,一去查资料就点到别的地方去了,很久后才能察觉到自己在做无关的东西.....
这个现象好像挺普遍的,可怎么戒啊
按时间排序
点新链接的时候按住Ctrl键,然后先把现在的页面看完。
注册一个账号在[[Special:MyPage/common.css]]里面加入如下代码a, a:visited {
color: #000!important;维基百科真是自由的百科啊……什么东西都有都查得着。还有图片。_化一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8,446贴子:
维基百科真是自由的百科啊……什么东西都有都查得着。还有图片。
前因后果应有尽有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维基百科是否只要求内容「可供查证」却不要求内容的「正确性」?
是否存在错误,但是可供查证的内容?维基百科对这类内容是如何处理的?
按投票排序
维基百科也是人写的。为了保证“正确性”而编写是传统百科全书的做法。在多人开放协作编写的网络百科全书时代,编者变多,编辑门槛下降,对“正确性”的追求也更加困难,但这不说明维基百科不追求正确性。相反,正因为无法保证正确性,所以也需要更多的规范和准则来逼近他。维基百科要求来源可供查证。也就是说,作为一部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保证“正确性”的做法是:按照合理的比例,如实地反映现实世界中各个说法。这里包含的前提假定就是:现实世界中,最主流最常见最可查证的看法,就是正确的。如果有某种正确性尚未被世人所知,只隐藏在少数地方甚至不为人所知(比如说黎曼猜想其实是错的),那么维基百科没有能力去追求这样的“正确性”,也不应该负上这个责任。维基百科按照现有来源的可靠性、权威性,争取按照合理的比例呈现各种意见。一般说来不会有“硬伤”无法纠正的问题。因为绝大多数的可查证资料不应该是自相矛盾的。极少数的观点一般不会被提及,只有“重要性”达到一定程度的观点才会被收录。以上是理想状况下的维基百科。我们也知道事实上这个准则不可能被完美地执行。有以下几个缺陷:1.Accessibility 很多资料不是网上可以接触到的,那么对网上协作的编辑来说,对无法在网络上接触到的资料会有一定的偏见。首先是难以查证:要取到另一个城市而又不在网上可接触到的某个图书馆文献是很难的。特别是参与者少的时候。有时候甚至要在网上呼吁该地编者帮忙借阅。另一个问题是难以验证。如果某个人要验证一年前另一个编者举出的网上接触不到的某资料,难度恐怕比直接试图接触到同等资料更为困难。这两个问题加起来就造成:网上无法接触到的资料,其中包含的知识转化为到维基百科的比率远低于网上可接触到的资料的转化比率。这也可能会影响到各个观点所占比例问题。2.专家与外行 网上人人平等,然而这也造成专家无法更有效地贡献内容的问题。往往他们的意见会和外行的意见被平等看待。比如说某历史学家可能会看到某条目内容观点比例失衡,某个观点其实不重要/很重要,但外行并不知道;而自己的意见被混在多个外行的意见中,无法得到重视。这个问题和上一个问题是一脉相承的。专家可以接触到很多网上无法轻易接触到的资料,而外行在无法接触到类似资料的情况下很难做出公允专业的判断。最后,专家的认定也是一个问题。一旦我们决定要相信某人是该领域的专家,除了确实已经出现过的假专家案例以外,还需要担心专家是否与该领域的某些条目利益相关。比如说某些手机领域的专家是否本身就在一些品牌下工作,又比如某些政治历史领域的专家坚持某些观点是否是与自身的学术/政治利益攸关,等等。3.冷僻/专业条目 这些条目不但少人关注,而且关注者本身很有可能就是怀有特定的目的。比如说某些不太出名的人,他们的条目可能只有其亲友熟人或者本人关注。又或者其他国家、文化的条目。比如说中文维基中的缅甸条目、英文维基中的中国条目、法文维基中的秘鲁条目等等。一个最近的例子是正在讨论中的英文维基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问题。这个问题上讨论的人没有一个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只能根据网上能够查到的资料来做判断,很容易就会出现偏颇的结果。4.否定的困难性 维基百科尽量依照做学术的标准来看待各种来源。然而,很多时候,学术界反而会落后于维基百科的研究(或者是尚有留白)。很多时候由于某些观点本身过于小众乃至荒诞,学术界方面对此甚至毫无所知,以至于出现只有谣言,没有正经研究的现象。这时候就出现所谓否定的困难性。比如说中文维基中曾经讨论过的“台湾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这个说法。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李鸿章是否说过类似的话,等等,相关的严谨学术研究还很少(至少网络上能够接触到的研究是空白)。即便有人查到了清史档案里面没有发现类似的话语,也由于原创研究规定而不能写入。而维基百科在这方面也只能留白,而不能保证任何正确性。说到最后,还是那一句:维基百科也是人写的。人的问题必然体现在内容里。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也在不断地演化中。
维基百科怎么可能不要求「正确性」?维基百科社区当然也不会长期容忍大量的「错误但可供查证」的内容保留在页面上。我对维基百科的社区及内容审核机制,都没有什么深入研究。知乎上有很多维基人,可以期待他们进一步解答。下面只提供一些基础信息,并建议相关内容尽量去看英语版。---我猜测本题源于维基百科对贡献内容的一个核心要求:可供查证()。但提问的表述方式扭曲了原本的逻辑。首先,维基百科的内容贡献模式是 crowd sourcing,因而对具体内容的「正确」「真实」或「true」的判断,都只针对个别的内容贡献者而言。所以,维基百科的逻辑和要求是:贡献者添加内容时,必须以「verifiability」为准入门槛,而不能仅凭个人对内容的真伪判断。相关原文是:Its content is determined by previously published information rather than the beliefs or experiences of its editors. Even if you're sure something is true, it must be verifiable before you can add it.但是此文的一开头也写了:In Wikipedia, verifiability means that people reading and editing the encyclopedia can check that the information comes from a reliable source.注意到「」了吗?「Reliability」(可靠性)毫无疑问是维基百科社区非常重视的原则,也是维基百科内容价值的所在。另外,后文还说了「」,并且「…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all verifiable information must be included in an article」。---即便是中文页面,也只写了「」,从来都没有说过「不要求正确性」。下文清楚地写着:……这并不意味可查证来源的内容就有绝对的正确性。来自于可靠来源的内容也可能是错的,因此若该内容能被其他可靠来源证明为错误,则有可能会被删除。---这个问题完全没必要上升到关于「正确性」的哲学讨论。
维基百科应该没有标榜自己是正确的,有时候很难描述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那么正确的。因此要求编辑者提供来源,可供查证,提供可靠来源,不可原创研究。当然如果维基人发现某个描述可以查证但不正确,也可以修改过来,并给出自己的来源。如果有争议,也可以并列给出两个说法。因此维基百科的读者如果为了学术研究,那么他不仅应该看维基百科,还要看维基百科中列出的参考文献。关于医学方面,印象中维基百科是有免责声明的。
首先什么是正确性?谁来权威的给出一件事“正确与否”的答案?所谓的权威,又由谁来证明其权威性?以此类推呢?当你觉得一件事“正确”或“不正确”的时候,你的依据又是什么?你又如何保证你的认知是正确的,而不是你自己的错误想法或眼界局限而得到的错误结论?
楼主对世界的认知还停留在非黑即白的阶段?不是?那就好办了,很多事情没什么所谓正确与否,即使是科学,在当前看来正确的事情,未来看未必就正确理解了以上推论,就很容易理解为何 不要求正确性
一般来说正确的内容就可供查证,因此不存在冲突。对于声称“正确”但没有可供查证的内容,就应该去专业的地方讨论。如果真的是正确的,也会有论文、媒体报道出现,也就成为了可供查证的内容。为了防止更多人在维基上做过多关于什么是“正确”的争论,干扰正常的讨论(而且参与讨论参与者可能是业余的,也有观点有偏向,不一定会得到正确的结论),禁止声称正确但不可供查证的内容是合理的。假设维基百科诞生在相对论力学提出之前,有人在维基百科上声称自己想到的相对论力学更加正确,但由于不可供查证,内容被移除了。如果现在事后诸葛亮,就会觉得当时维基百科的做法不可接受。但是,当时维基百科怎能判断这是正确的呢?当时可能有很多种牛顿力学的替代学说,以及其他非主流观点,志愿者怎么可能在那么多的噪声中,判断出相对论是正确的?
前几楼的分析客观、全面。仅补充以下:1、肯定会要求相对的正确性。为了维持其权威性,必定会尽量规避错误疏漏肯。但很多领域尚没有定论的内容也只能呈现仍有争论的状态,没办法做到绝对的正确性。2、为了中立客观,维基只接受捐款无任何商业赞助或投资。这一点相当必要和有效,对比百度百科就知道了。3、在一些专业领域内,很难用对错评判、但都引用最广泛接受和权威的内容。即使有天被证伪,也是有可能得到修改的,不会一味错下去。4、个人查资料,例如,做外教课的presentation、写期末essay都会用维基。英文版的内容最充实、汉语内容就没那么多。但是,正式论文,如需发表的或毕业论文最好不要引用维基百科。在专业学术圈内,维基就不算权威了。
存在有错误但是可供查证的内容,例如日心说。即使是被普遍接受的科学理论,也有可能存在错误,例如牛顿力学和相对论。维基百科对这类内容的处理原则有两个,一个是中立的观点,介绍的时候根据在可靠来源中的出现的次数给予,不给与内容比在现实世界更多的曝光度。另外一个是非原创研究,如果是引用的来源没有明确提出的结论,即使有智力的人都可以通过逻辑验证其真实性,也不能放到维基百科上。
维基要求的“可查证”可以翻译成“除非你确信某条描述的最终来源的信息有误,不然假定该表述为假很可能导致你取伪”。对“正确性”的追求需要耗费较大的物力和精力。如果你觉得某项知识的“正确性”是你迫切需要,且重要性足够高的,你会愿意花更多的成本去查资料确证,而不是只去看维基这样几乎不花费你搜寻成本,只花你一点时间来阅读的公众编辑文档。如果这东西对你来说不是那么迫切,或者不是那么重要,为何不用维基作为一个权宜之计?
信上帝的觉得科学不正确信科学的觉得上帝不正确。
难道你不知道维基是自由的百科全书?你强调它必须对的话还叫什么自由,请审题!
首先,请定义正确与错误。这个世界上很多事都是不符合人们的普遍认知的。如果仅仅以大众认知作为评判正确与否的标准,未免太狭隘了点。如果以目前为止的科学与哲学研究成果作为准绳,那也是不够客观准确的。有研究指出,知识的半衰期是45年。就是说目前最新的科研成果在45年后能有一半是“错误”的。当然不排除有的成果再过45年又被证明是“正确”的可能性。很明显,这种标准也是不严谨的。其实正确性与真实性一样,都是上帝跟人类开的玩笑。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存在即合理。维基这种做法无疑是最明智的。
没有绝对的真理,我们只能做的是尽量接近真理。“可查证”只是保证陈述尽量客观,供看客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进行选择。
如何评判"正确性"?人越多对是否正确的看法越多,我觉得是没办法追求"正确性"的,因为是否正确实在太主观.所以追求"可供查证"是很合理的,此时应该追求"准确性".
维基百科的唯一作用就是省去了google资料的过程,你说正确性如何?
这个问题很简单啊。。不知道之前的回答者在绕些什么。你去看维基百科的指引,里面写的清清楚楚,来源是有要求的: 必须是大型的新闻网站之类。小网站内容不能保证正确,若作为内容依据,本身就是违背维基百科的政策。
你试试 凡事试试就知道了 干嘛连免费的试验都没勇气去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维基百科英文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