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制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时经济建设经验和启示.pdf4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文摘要中又摘要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而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时,虽然革命是主题,但是同时
也在进行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政权建设与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时的经
济建设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物质基础。探讨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在局部执政时
进行经济建设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懂得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我们今
天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我们
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时的经济建设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物质利益,正确处理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物质利益关
系:第二,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
国的具体实际来确定经济建设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三,中国共产党注重理想信
念教育,发挥主观能动性,鼓舞人民群众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进行建设;第四,
中国共产党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采取『F确的工作方法,全
力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五,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还把
经济建设与政权建设相结合,使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实现了良性互动。中国共产
党在局部执政时经济建设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启
示:第一,我们在经济建设中要重视物质利益,同时要正确处理物质利益关系;
第二,要加强理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资料类别:&&/
所属版本:&&通用
所属地区:&&全国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79 次
资料类型:&&专题资料
上传人:&&GIoe****@
文档大小:546KB &&&& 所需点数:0点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0&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其他相关资源
资料ID:922839
15:45:01下载110次773KB
资料ID:922837
15:37:25下载93次495KB
资料ID:922836
15:37:23下载66次565KB
资料ID:922835
15:37:21下载67次474KB
网校通请直接输入用户名密码登录。
个人用户请用邮箱登录。
*邮箱地址:
将做为“个人用户”登录本网站时的“用户名”
<font color="#~16个字符,包括字母、数字、特殊符号,区分大小写
*确认密码:
电话号码:
加载中……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原创、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第一时间改正。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什么影响与启示?
需要三千字以上。
09-11-08 & 发布
新经济政策理论主要是列宁在l 兜1 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的实践中提出来的,但是他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有思想上的渊源的。搞清楚新经济政策理论的思想渊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这个问题也是我国学术界关于新经济政策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拟作些分析。一、十月革命前列宁对俄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十月革命前,列宁对俄国国情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强调生产力落后和以农民为主体,不能直接实行社会主义。这种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新经济政策理论上再次得到运用和体现。早在19 世纪卯年代,列宁开始从事政治斗争和理论活动时,就着手研究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批判民梓主义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空想思潮。在《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著作中,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事实,没有什么力量能使俄国离开这条道路。他说:“俄国经济制度是资产阶级社会,要摆脱这个社会只能有一条从资产阶级制度本质中必然产生的出路,这就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川(Pl , )但是,列宁同时强调,俄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民主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然后再开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列宁在写于1 灾15 年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书中认为,即将到来的俄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革命所引起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变革并不超出资本主义的范围,不摧毁资本主义,反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革命的目标是,在政治上实现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革命专政,建立民主共和国;在经济上满足农民平分土地的要求,消灭封建农奴制经济残余。实现革命目标的关键是,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依靠工农联盟。列宁特别强调,虽然革命胜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资产阶级革命对无产阶级是极其有利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产阶级革命对无产阶级要比对资产阶级更加有利”。他还说:“除了使资本主义向前发展以外,妄想在任何其他方面替工人阶级寻找出路,都是反动的。在像俄国这样一些国家里,工人阶级与其说是苦于资本主义,不如说是苦于资本主义发展得不够。”侧(巧56 )列宁设想,利用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作为中间环节,经过一段民主主义的发展,再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他有针对性地批判了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混为一谈,主张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跳过论”,认为这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空想,不懂得在当时的俄国跳过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列宁的这些思想突出了俄国农民国家的特点,体现了生产力发展决定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革命组成“合唱”的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成熟了,并且俄国革命将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序幕。但他对俄国革命前途的认识是清醒的。在1917 年二月革命前,列宁一直认为只有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才有条件进行杜会主义革命,而俄国面临的任务是首先进行民主革命。二月革命后,列宁并没有提出要立即转人社会主义革命。他说:“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 3 ] (阴)在《四月提纲》等著作中,列宁提出了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他的看法是,就政权已从封建地主手中转到了资产阶级手中这一点来说,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但由于国家落后,还不具备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条件和经济条件。列宁明确说:“我们的直接任务并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闭(P16 ) 因为“在一个小农国家里,只要绝大多数居民还没有觉悟到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就决不能提出‘实施’社会主义的目的’· 〔4 ] (巧3 )。列宁当时提出的经济措施主要是,实行土地国有化,把全国的银行合并成一个国家银行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并且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他说,这些措施“决不是‘实施’社会主义”, “只是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 4 ] (巧3 )。直到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还主张不立刻剥夺资本主义,而是实行工人监督。他还多次说,十月革命是一场民主革命,首先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上述列宁对俄国国情和革命发展道路的认识,说明他长时间认为俄国生产力水平低,不具备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条件;一直认为俄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必须与农民结成联盟,尊重农民的利益。尽管十月革命在政治上是社会主义革命,但是它在经济上和阶级关系上不会立即改变这两个特点。列宁在“直接过渡”失败后,正是基于对这两点的认识,找到了新经济政策道路,指出通过渐进、迁回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二、列宁早期的市场经济思想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商业和市场为基础。这一理论创新与列宁在革命前对市场经济的深人研究有很大关系。市场经济思想在列宁经济理论体系中是个核心问题,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列宁各个时期大量理论论著中。在列宁所处的时代,国际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革命形势的需要,既为列宁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条件,又向列宁提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迫切要求。正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研究,成为列宁萌生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市场经济的观念的逻辑起点。列宁早期主要是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演变及其内在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着力研究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揭示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前景。这两个阶段列宁提出的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为1921 年后探素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杜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如何利用商业和市场关系打下了思想基础。第一,发展了马克思“商品生产”的概念,首次明确提出并阐发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列宁认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包括经济发展全过程和一切环节的范畴,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他特别注重市场在整个经济体系和经济运转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商品经济“就是通过市场而彼此联系起来的单独生产者的生产”[ ’〕 ( I 口印),是受市场支配的经济。商品经济是面向市场的经济,市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因素。到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强调要“研究市场”,经济发展要“以市场、商业为基础”, 这不是偶然的。第二,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社会历史过程。这是由生产发展和社会分工所决定的。列宁考察了生产的分工、社会化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强调指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 5j ( P17 )分工的发展,促进生产的社会化和市场交换关系的不断发展。“市场不过是这种分工和商品生产的表现”川(既),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列宁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时代的发展和演变,确信商品经济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第三,商品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现象。列宁认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 ’〕 (P179 )。“十分发达的商品生产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是可能的,但是一般的‘商品生产’无论从逻辑上或者从历史上来说都是先于资本主义的。”[ &#39; 1 ( l 趁的)他认识到,把商品生产的一般特征同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具体形态混淆是有害的。第四,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列宁坚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标准来研究经济形式的演变,揭示市场经济的必然性、优越性。他指出,市场经济能够推动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通过相对独立的利益机制驱使商品生产者改进经营、提高技术、降低成本、强化管理、扩大生产。列宁还研究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的竞争、核算、等价交换、节约、效益、盈利等原则和规律,有力说明了市场经济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在新经济政策开始后,列宁明确提出“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农业”, “只有在商业核算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经济”,川(尺39 ) “要用一切办法坚决发展流转”, “不亏损”, “取得赢利’, “精打细算”等观点,与上述认识是一致的。第五,世界经济的统一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列宁认为,生产的分工和社会化将从一国现象发展为国际现象,形成统一的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世界经济是商品市场关系高度发展的产物,世界经济的统一性要求各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国际市场条件,加快发展。这为他后来提出扩大对外经济联系、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提供了思想条件。既然列宁有着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且始终坚持生产力标准,又善于根据实践经验修正错误认识,所以,在“直接过渡”受挫后,转向发展商品市场经济也就不难理解了。三、夺取政权初期谨慎过渡的尝试列宁在论述新经济政策问题时,多次强调新经济政策与夺取政权后头半年多的政策,特别是1918 年春天的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在《 论粮食税》 、《俄国革命的五年与世界革命的前途)、《 论合作社)等著作中,列宁一再指出,如果要说明我们为什么会实行新经济政策,那就要从我1918 年春写的论国家资本主义的文章《 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 谈起。并且,列宁大段引证该文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论述,说明为什么1 兜1 年后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与1918 年春的政策有何异同。从十月革命胜利到1918 年夏天,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可以说是“谨慎的直接过渡”。说“谨慎”,是指它包含着缓慢、渐进过渡的思想萌芽。列宁在这期间继续坚持《四月提纲》等文献中关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认为小生产占优势的俄国必须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才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在政策上也没有立即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主张先实行工人监督、银行国有化、土地社会化等民主性质的政策。在用“赤卫队”方式向资本家进攻一段时间后,列宁在1918 年4 月提出由剥夺转向管理,形成了短暂的“退却”计划。说它是“直接过渡”,是因为列宁在这期间还没有认识到商品货币关系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关键作用,想利用国家政权和行政命令的力量,借助于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进行统计和监督的机制,建立起全民的、无所不包的产品经济模式,实现从小生产到大生产的过渡。而且,列宁在1918 年3 一4 月提出的改造农业和发展工业、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政策,也有明显的直接过渡思想。“谨慎的直接过渡”思想,就其渐进、迁回、长期的思想萌芽而言,是列宁在革命前探索俄国社会变革道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基本上是符合俄国国情的。但就其“直接过渡”的思想倾向而言,表明列宁在理论上仍未突破马克思主义传统观念,还没有最终找到适合俄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样,它本身就有两种可能的发展趋向,即“直接过渡”和“间接过渡”。后来战争爆发,“直接过渡”思想被付诸实践,并发展为系统的战时共产主义理论。战时共产主义失败后,列宁再次提出探索符合小农经济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他自然会坚持和发展 1918 年春的思想。所以,列宁说退却的“阵地是事先准备好的”川(P184 )。可以从如下方面看出1918 年春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思想来源。第一,从战略转变的意义上看,两者都是在从战争转向和平经济建设的历史转折关头制定的政策,都提出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要用不同于战争的方法从事复杂的经济建设,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退却。在这两个阶段,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列宁都提出了利用资产阶级专家、加强劳动纪律、实行经济核算、学习科学管理、改进劳动组织等等措施。第二,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指导思想看,二者都强调小农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艰巨性。1918 年春,列宁反复指出: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隔着一个长久的、比较困难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形式、长短,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是大私有制还是小私有制,是大农业还是小农业;我们才开始进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我们不能一下子跳到社会主义;不能强迫农民接受社会主义等等。转人新经济政策后,列宁在回顾1918 年春的政策时指出,“苏维埃政权试行了一种经济政策,起初打算实行一系列渐进的改变,打算比较慎重地向新制度过渡。”川(P 艺巧)即“试图通过一种可以说是最能适应当时存在的关系的途径,尽可能采用渐进的办法,不作大的破坏。”川(咫4 )这对1921 年列宁明确提出从小生产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来说,是个认识上的基础。第三,从制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的基本依据看,1918 年乃至十月革命前列宁一直认为俄国的经济结构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小生产占优势。1921 年3 月列宁在《 论粮食税》中则明确指出:“我国经济的基本成分仍然和从前一样。”图(巴伪)这是1918 年与1921 年经济政策具有内在联系的现实基础。第四,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途径看,1921 年春天与1918 年春天都主张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列宁在分析新经济政策与1918 年政策的联系时,突出强调的也正是这一点。只是在这两个不同阶段,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形式、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但列宁始终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俄国从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这就决定了1918 年春的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有内在联系。第五,从对农民的政策看,列宁在讲话中几次将t921 年春执行粮食税的决议与1918 年ro 月的实物税法做对照,说明二者的联系。它们都强调无产阶级国家要维护农民的利益,将工农联盟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上。1921 年秋天后,新经济政策有了重大发展,列宁对1918 年政策的认识也有了较大改变。他多次明确指出,1918 年的思想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当时根本没有提出我们的经济同市场、同商业的关系问题”川(咫l )。‘· 对国家资本主义具有根本意义的贸易自由,在这里就一个字也没有提到。’,回(巴76 )应该说.无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倾向上,还是在对国家资本主义、工农关系、商品货币、市场等具体问题的认识上,新经济政策都大大深化了列宁1918 年的思想。看不到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就会把新经济政策看成是无源之水;而看不到新经济政策的发展,就会否定它的重大贡献及其意义。四、对战时共产主义经验的总结在新经济政策初期,列宁主要是联系粮食政策的转变,从客观条件的变化方面分析、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说明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还没有认识到要根本转变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在《 论粮食税》 中,列宁指出:&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圈(胶佣一叨)那时,在经济方面只能按照战争方式行动,只着眼于分配现有物资、粮食,没有别的选择。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确实保证了战争的胜利,这是它的巨大功劳。但这个功劳是有限度的,现在战争结束了,增加产品数量成了主要任务,战时共产主义就行不通了,必须改变政策。即使如此,列宁也看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上有做过头的地方,有失误。他在俄共(布)十大上指出:“我们在商业国有化和工业国有化方面,在禁止地方流转方面走得太远了。”“我们在这方面犯了很多错误。”“我们做得超过了理论上和政治上所必要的限度,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sj (巧6 ) 列宁并且认识到:“在理论上,不一定要认为国家垄断制从杜会主义观点看来是最好的办法。”[ sJ (附)由于还没有从指导思想上彻底否定战时共产主义,也由于还没有新的实践经验,列宁主要是从进攻和退却的角度论证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认为以前进攻跑得太远了,脱离了自己的阵地,所以要后退到自己的阵地上。他还不清楚究竟退到什么地方,只是提出了有限的退却目标,即退到战前已经提出过的政策上来。1921 年lo 月后,列宁开始从主、客观两方面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教习11 。列宁指出:“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人绝境,由于这一些和其它一些情况,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当时我们认定,农民将遵照余粮收集制交出我们所需数量的粮食,我们则把这些粮食分配给各个工厂,这样,我们就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了。’, [ 7 ] ( P 182 )这里既讲了军事上的需要,又讲了认识上的错误。列宁着重分析了战时共产主义的主观原因,明确承认战时共产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和政策是错误的,失败的。其实质在于,企图“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川(P176 )实现“直接过渡’,。列宁称之为“强攻”办法。他说:“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 , ] (段25 )这种“直接过渡”的办法,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使我们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是造成1921 年春天经济和政治危机的主要原因。这说明“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闭(几78 )所以,要改用围攻、渐进、迁回的方法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列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必须通过商业与小农经济结合起来,必须依靠个人利益,依靠经济核算,大力发展生产力。列宁反复要求全党要正确认识:在什么意义上说战时共产主义错了,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承认错误有什么意义,以更好地从错误中学习。由于从指导思想上深刻反省了犯错误的原因,列宁已认识到实行新经济政策决不仅是克服战争造成的危机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要从根本上纠正过去那种脱离小农国家实际的政策和做法,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建立在适应小农国情的基础上,与小农经济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的根本转变。列宁这一阶段的新经济政策思想有了突破性发展,与其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进一步认识有很大关系。参考文献:【 l 〕列宁全集:第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 【 2 」列宁选集:第1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 卯5 . 〔 3 〕 列宁全集:第扮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 【 4 」列宁选集:第3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 粥.【 5 」列宁全集:第3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 6 〕 列宁全集:第6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 7 〕 列宁全集:第42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 8 」列宁全集:第41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 【 9 」列宁全集:第43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资任编辑:余小江)⑥ 1 夕外一200 万Tsin 动uaTo 叼瓦ng OPtical DiscCo , Lt 鼠Allrights reserved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论行业协会与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美国行业协会的运作对构建我国行业协会体系的启示
论行业协会与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美国行业协会的运作对构建我国行业协会体系的启示责任编辑:chinesetax&&文章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 13:38:19
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关系深化发展和社会分工在市场领域细化的必然产物,是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完善与否是市场体系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健全的市场体系及市场运行机制,离不开行业协会。尤其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行业协会更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作用更为重大。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行业协会发达。下面我们试通过对行业协会的产生、特点和职能作用的考察,对构建我国行业协会体系作一些思考。
一、行业协会的产生、特点、职能作用和运作模式
美国是一个实行分权制的联邦国家,生产力极其发达,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尽管美国的经济极其发达,政府并没有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管理,恰恰相反,是通过积极培育和推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来承担许多具体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工作。在的舞台上,主要由三大部门在唱主角,即政府、营利部门(企业公司)和非营利部门,其中非营利部门又称为非政府组织,非政府主要致力于社会服务和管理,政府是在这两者之间,站在更高层次上,通过政策调节、法律制定和支持,来实施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美国的这种政府管理模式,用我们当今中国改革的话来讲,就是既体现政企分离、又体现了政事、政社分离的双重要求。通过考察行业协会的产生、特点、职能作用和运作模式,对于培育和发展我国行业协会,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是很有意义的。
(一)产生动因
行业协会是比企业还要古老的治理结构,是中世纪海外商业扩张的产物。美国的行业协会从十八世纪开始出现,十九世纪后逐步走向繁荣。大量史料证明,的市场中介业是从中介(商人行会)起步,经历手工业中介(手工业行会)、产业中介(工会)、专业化服务(自由职业协会)四个阶段。美国行业协会发达与其经济体制、价值理念有关。美国崇尚自由经济,从其国家的理论依据和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繁荣时期,一直是充当“人的自然权利的保护者”、“守夜人”等角色,只有在经济衰退、国家受到威胁(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苏冷战,中东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等情况下,才采取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等各种手段对包括经济在内的社会事务进行必要的干预,但这种干预仍然是在尊重和保护人们的自然权利基础之上的干预。事实上,“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观念在美国早已深入人心,渗入骨髓,可谓根深蒂固,已构成其社会文化的主体,在这样的文化中,其政府的功能必然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表现为:在尊重人们的基本权利(生命、财产、平等、自由、民主等)的前提下,人们通过制订法律,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上对政府进行限制和制约。这种自由经济体制和崇尚个体与社会权利的价值理念,构成了行业协会等非政府发达的体制基础和条件。商人和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遇到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自愿组织起来,形成行业。这是行业协会产生的主要动因。
(二)基本特点
美国《经济学百科全书》对行业协会作了这样的定义:行业协会是一些为达到共同目标而自愿组织起来的同行或商人的团体。行业协会作为企业主的利益集团,代表企业界的各种利益。据美国1985年版的《美国协会百科全书》记载,全美约有18000多个协会组织。这些协会组织涉及各行各业、各科学技术领域,大多数又与工商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美国的协会组织中,仅属于工商企业方面的企业协会组织就有3600多个,有关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协会有100多个,其中各种小企业管理协会有60多个。美国共有1400多万个企业,其中96%属于500人以下的小企业。绝大部分企业都参加不同的协会组织,有的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甚至参加几个不同类型的协会。例如,有的企业既参加管理协会,又是某一专业技术方面的协会会员,其目的是想从管理协会方面获得有关管理咨询、培训、政府事务问题的好处,从专业技术协会那里便于寻求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的支持或合作、交流等。从组织形式来看,协会组织既有行业系统,又有地区系统;各行业协会在各地区、各州分别建立,最后在联邦一级成立最高组织,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纵横交错、既有分工又能互相协调的网络。行业协会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1、民间性质的社会团体。具有法人地位,完全是地位独立,行为自主,经费自理,自愿参加的组织。各行业的企业按照各自需要自下而上自愿起来,绝大多数是民间性质的非营利社会团体,只有极少数协会是以公司形式经营的。针对行业协会没有特别的立法,协会大都是依据私法中的公设立的非营利法人,实行自愿入会制,是自主自律的。协会日常活动的开展由从协会会员中选出的理事会负责。其权力不是经法律或政府授权的,而是来源于协会在行业内的影响。
2、以服务为中心,非营利为目的。行业协会不同于政府,不是权力机构,不是政府管理企业的代表,也不同于企业,不直接经营。行业协会的服务工作体现的是行业整体利益,而不是个别企业的利益。行业协会通过开展服务来加强与成员企业和会员的密切关系。行业协会的经费来源包括会员缴纳的会费、举办各种培训班、展览会或学术讲座的收入以及政府机构和某些企业的赞助等。有的行业协会收取会费是按会员规模大小、在协会中的地位(如高级会员、普通会员、公司会员、个人会员等)及享受的服务项目等而确定的。也有的协会是按会员销售或营业额的一定比例收取的。例如,土豆协会的会员每出售100磅土豆就必须拿出2美分作为会费。有的企业向其所参加的协会交纳会费,而很长时间并未得到协会的直接服务,当有人说是吃了亏时,精明的企业家却认为:参加协会,交纳会费就像买一样,到万一需要时,它的作用就特别重要了。
(三)职能作用
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可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1、对内职能。主要是为成员提供范围广泛的服务和进行内部协调。主要有:
(1)通过教育、技术援助、技术培训等项目帮助企业改善经营成果;如制定培训计划,编写培训教材,为会员提供培训,特别是与计算机、现代科技相关的课程;出版管理科学方面书籍、刊物,传播最新的管理科学知识;举办专题研讨会、培训班,提供和交流管理信息,促进新人成长。
(2)制定行业规范、行业标准及实施和监督,参与行业许可证的发放和资质审查。行业协会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行业协会在代表会员利益与政府及议会沟通协调的同时,也对行业内成员加以制约。如果发现有违反行业规范,搞不正当竞争,损害同行和消费者利益的会员,协会将采取惩罚措施,如取消会员资格,禁止在本行业从业,甚至向法庭起诉。实践证明,这种行业约束行之有效,因为被行业协会开除的企业是难以在行业内立足生存的。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行业协会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组织展销展览会,发挥统一协调作用,促进和参与国内外经济交流与合作。美国的各种展销会,大都由各行业协会组织,以整个行业面貌出现,统一对外,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开拓国际市场时,能够形成从整体加强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方案。例如,与中国不同,农民不仅要种田,还要负责销售。美国农民结成的协会代表他们的利益,负责推广,与经销商打交道,农民只需专注于种植。据上海市社团管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包括阿拉斯加海产品协会、美国马铃薯协会、新奇士橙协会、加州杏仁协会、加州餐酒协会、美国森林协会、美国硬木协会、美国葡萄协会、美国乳制品协会、美国棉花协会、美国肉类出口协会、美国家禽出口协会和花生协会等在内的31家行业协会在设立代表处。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的背景下,新奇士橙子成为中美农产品第一次“交火”的试验品,强势登陆中国,美国新奇士橙协会功不可没。有资料显示,已有108年的历史新奇士,是美国十大农业协会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果蔬菜类合作社,总部设在洛杉矶,6000多个成员基本涵盖了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的大部分果农,其成员生产的脐橙、柠檬、葡萄柚、柑橘等水果,统一用新奇士商标。协会对成员单位的每一棵果树都建有电子档案,包括果树的种植时间、地处方位、生长情况、果实采摘记录……这些电子档案都存在协会的电脑里,协会根据全球的市场变化,统一确定种植计划,统一价格,统一进行广告。协会对成员提供全套服务,协会内部实行专业化分工,有近百家包装厂、饮料加工厂和副产品加工厂,同时拥有一批专职从事各种服务的专业队伍,果农种果很轻松。水果成熟了,只要打个电话,协会就会派出专门采摘的人员上门摘果,然后送包装厂包装。包装好,质量检验人员要贴上标签,一旦出了问题可以查出责任人。不符合尺寸要求的水果,则加工成饮料,果皮也不浪费,加工成饲料等副产品,剩下的废料送到电厂作为燃料。新奇士的商标价值在全世界目前排名第47位,其品牌的高达10亿美元。百年新奇士,作为一个民间的行业协会之所以运作得这么成功,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协会不以赚钱为目的,而是真正为了服务成员单位,在服务中发展,在服务中壮大。新奇士每年销售水果约8000万箱,协会拥有长期工作人员300人,临时工程技术人员500人。他们为果农做了这么多的事,收取的费用却很少。协会每销一箱橙子,约18公斤,包装厂得3.5美元的包装费,协会提取市场销售管理费45美分、广告费20美分。协会所有人员的工资和各种费用都在这里支出,不再向成员另收其它费用。已经在、、等地设立代表处的马铃薯协会,是一个由7000位马铃薯种植者所赞助的推广。为达到增加美国冷冻、脱水及生鲜马铃薯的消费量,该协会以“特殊项目资金”的方式,从以至拉丁美洲寻求合作伙伴,研究推广产品的新方法。
(4)发展行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等。如小企业服务协会(SBSB)是一个由35000多家小企业参加的以企业化形式经营的协会。该协会按小企业的大小,分别每年向会员征收75美元或150美元的会费。协会向会员提供免费电话管理咨询、廉价旅行住宿和车船机票及医疗、计算机管理信息、电传共享和政府事务帮助、对华贸易咨询等服务。
2、对外职能则包括
(1)信息职能:美国的行业协会的信息收集功能发挥的非常出色。具体表现在的行业协会组织在向立法和政府机构建议时,往往不以个人或整个组织名义讲话,而是以具体的定量的数据反映本协会会员中有多少赞成或反对某项法案,其理由如何。在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决策程序中,如何确认出口价格或推定的出口价格与正常价格之间的差额;如何确认产业是否遭到了损害;如何确认在采取反倾销措施后,产业是否得到了好转;如何利用征收反倾销税期间积极完成产业的升级;何时可以终止征收税等一系列问题,都以精确的定量数据向政府提出建议。这些工作不可能由一个或几个厂商来完成,也不可能靠政府有关部门来完成,而是由行业协会担当起发起者和者,用很多详实的数据和搜集大量的信息,包括企业自身的想法和意见,以便协助政府制订出完善的、有效的、可执行的法律和措施。这些工作都充分表明行业协会具有出色的行业数据统计和信息收集功能。
(2)协调功能:负责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公众关系以及同其他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利用多边保障机制,维护国内企业的利益。援引WTO保障条款来保护国内产业时,应向WTO提供全面、详细可靠的证据。行业协会在这一工作当中担当了发起者、组织协调者和提供证据者的角色。第二、在协助维持市场秩序,参与的申诉或应诉方面。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免除条款的提出程序中,法律规定,为对进口竞争进行积极调整之目的,作为国内产业代表的任何实体,包括商业协会、注册或公认工会或工人、厂商都可以向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采取保障措施。作为行业协会的表现形式的协会、工会或是工人组织,由于其自身是有国内相同产业的大多数厂商或产业工人组成的组织而成的,因此他们毋庸置疑地可以成为国内产业的代表;而厂商如果单个希望有资格提出申请,则必须其生产经营能力占国内市场的大部分,这对于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而言,是很少出现的,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厂商的联合(组织形式或非组织形式的)是提出合格申请的必要条件,而厂商的联合一般都是由行业协会出面或协调而成的。二是在为了国家安全目的实施保障措施的过程中,美国参议院指出,总统应考虑外国竞争对国内单个产业经济福利的影响,考虑失业、技能的丧失等因素。很显然,总统无法亲自调查这些因素是否存在,而与企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行业协会则具有收集此类信息的优势。因此,行业协会成为沟通政府和企业之间信息交流的有力渠道。其活动也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一方面,很多保障措施的施行是由行业协会完成的,例如美国政府规定的出口配额大多交由行业协会负责分配;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协助美国政府维护市场秩序,例如,如果有国外的私人企业串通行业内部企业限制出口美国市场可能会面临法律规定的起诉,或者的原告提出的三倍损害赔偿金的,这类安排往往得到政府心照不宣的鼓励。三是在调查程序中,美国法律规定:“利益方包括,……大多数成员在制造、生产或批发国内相同产品的贸易或联合体;大多数成员为上述利益方组成的联合体;在涉及从事生产加工农产品的产业调查中,作为加工商、加工商和生产商、加工商和种植商代表的联盟或贸易协会。”同时,国际贸易委员会在《和反补贴手册》中建议:“申诉人应尽可能清楚地证明他们是代表某一产业提起申诉的。常见的作法有:几个生产商作为共同申诉人(也可以独立实体的形式或联合起来以特别委员会的形式)提起申诉;生产商与工会或行业协会一起作为共同申诉人提起申诉;申诉人还可以从国内工业、工会或行业协会中未申诉的成员那里取得支持信。”在反补贴调查程序中,法律甚至明确规定,反补贴调查的申诉必须由行业或代表行业提出。
(3)参政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行行业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参加到国家政策法律形成的过程中,为国家行政和立法工作提供政策立法建议。美国是个法制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被称为“法多成灾”的国家。国会每年通过很多的法律,政府每年发布许多条例。很多企业无力参加这些法律和条例的通过过程,自己的意见不能直接反映给立法机构和政府。如果企业的意见在立法过程中未被考虑,通过的法律和政府条文就有可能损害企业的利益。这样,企业协会组织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企业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协会在立法活动中,行业协会向政府提供本行业发展趋势报告,负责有关贸易保护、市场损害的调查,代表本行业向政府反映本行业利益,提出方案,并通过向议员递送材料、参加听证、争取社会舆论、直接参加政府部门的顾问委员会或派代表担任独立机构的负责人等方式向国会和政府施加影响。而美国国会和政府也经常通过这些渠道与行业组织保持联系,征求意见。例如,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起草的《半导体知识产权保护法》由国会讨论通过后,最终成为世贸《贸易相关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是行业协会具有包括提起和审查在内的监督行政机关行政决策的职能。保障措施、调整援助程序、、反补贴程序中均明确规定了如果申请人认为政府的决议有错误,可以提请行政机关、地区法院对决议进行审查。总之,行业往往把向会员提供政府事务帮助,派人参加国会立法过程,同政府打交道,如实反映会员意见作为吸引会员和为会员服务的最重要职能之一。
(4)法定职能:如行业协会举办职业培训,雇主协会同工会商定劳动和工资条件等。
总之,行业协会的这些职能基本上涵盖了企业运作和政府控制的方方面面,因此成为了沟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者和策划者。
(三)运作模式
行业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史,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运作模式和政府管理扶持的模式:
1、行业组织成立。要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包括写明机构性质、运作计划、服务宗旨,以及用什么方式实施项目开发。政府通过严格审核认定后,发给行业资格表,再予以批准成立。
2、行业组织运作。一般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董事会,它由各会员民主选举产生。董事会的职责主要是制定方案、确立目标、招聘成员等。第二层次是执行总裁,它由董事会任免,其工作职责是执行董事会所制定的方案,管理资源,开发服务项目,拓展外界联络,考核和评估雇佣人员。第三层次是带薪工作的职员,主要是协助总裁工作,研究日常工作,开展人员培训与提高,对各方面服务雇员进行评估和监督。
3、政府扶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财税政策上给予极大的支持,主要是给予行业组织特定的免税政策,即服务所获得的各项收入不需上税,同时行业组织从事服务时所购买的商品,也不需交税,因为美国零售各类商品是实行价外税的,所以行业组织开展服务时就可以享受到这一政策;规定行业组织从事服务所形成的盈利或利润,不得用于个人利益,必须用于行业组织再投入,为行业会员服务。二是在行业协会的建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协调组织结构,指导行业协会的建立等方面。行业协会虽然是一些为达到共同目标而自愿组织起来的同行或商人的团体。但是,“自愿”与“自发”是有区别的。以美国农业的行业协会及类似性质的中介机构的建立为例,《法典》第7部分第453节b(4)规定了,联合营销司应该“在其认为有必要的情况下,与有关农产品生产者协商建立合作性质的组织,并且针对生产和市场环境中存在的因素,作出经济调研和分析,以确定合作组织一旦建立后将如何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协调和市场运作。”从总体上看,政府与行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们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更富有建设性。
二、我国行业协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行业协会是伴随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与政府机构改革紧密相关的。我国政府机关改革,从本质上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动力之一源自社会,源自正在形成的市场机制为主导因素的社会力量,是一种“外源性”改革。这就决定了加强机构改革动力的重要一环,就是增强改革的社会动力,应培植各种非政府的社会性组织,特别是社会中介组织,促进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充分发育,使社会成为政府机构膨胀的强有力的外在制约力量。为此,政府机关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培育社会中介组织,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发展和壮大社会自我管理与自我组织能力,以顺应“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趋势,让社会中介组织很好地吸纳和承接从政府分离出来的部分职能,与政府一道共同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管理。正是循着这一改革路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政府机构改革深入,行业协会获得迅速发展,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发展速度加快,作用日益显著。(2)发展速度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呈同步趋势。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相对应,行业协会的发展在地域上也不平衡:一是大中城市多,小城镇和农村少。二是东部地区多,中西部地区少。行业协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比关系。(3)由政府部门设立的行业占据多数,由民营企业自发形成,通过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和自我服务,求得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企业的发展的少。正是因为我国的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机关改革过程的产物,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政府职能转化还有一个过程,我国的行业协会自身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相比,作用还很有限。
(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限制协会的作为
我国传统的行业管理模式是国家管行业,计划配置资源,政府担当着企业、行业全能管理者的角色。我国的行业协会是伴随着国家行业管理职能的改革自上而下产生的。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作为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机构改革的产物,行业协会的发育程度依赖于政府机构改革深度与进程,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决定行业协会的发育程度一个重要参数。行业协会的发展与政府机构改革的探索如影随形。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决定“把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逐步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或改为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和自律性”。为此,国家经贸委于1997年印发了《关于选择若干城市进行行业协会试点的方案》的通知,把、、和温州四城市的部分经济类行业协会作为试点的范围。1998年开始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在削弱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权利方面有了实质性的推进,机构改革中将工业部门精简为国家经贸委下属的工业局,后又撤消了工业局,相应组建15个行业性协会、联合会,并委托这些行业性协会、联合会代管259个中类行业协会。1999年10月国家经贸委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工商领域协会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对行业协会的性质、功能及其促进措施作了更明确的表述。明确了行业协会的17条职能,过去工商领域或国家机关所承担的职能基本上由这些行业协会、联合会承担。但是,由于职能转变涉及到部门利益,政府机构虽然人减了,但职能不放,企业对政府的依附关系还没有彻底解除,行业协会作为一种民间中介组织的独立地位尚未得到完全确立,行业组织应有的管理职能仍被行政管理部门牢牢抓在手中,根本无法发挥管理、协调等作用,部分行业有名无实。这是当前我国行业协会没有得到很好发展,没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
(二)行业协会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有待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法律、政策上为行业组织创造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与发达国家相关法律和行业组织发展要求相比,行业组织发展需要的法律制度有两个明显不足:一是有关的法律规章过于简略,各种行政规定内容庞杂,透明度低。造成了政府机关在执法中有太多的自由裁量权和黑箱操作的空间,行业组织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保障;二是现有法律对行业组织的民事关系调整极为薄弱。有关行业组织的内部组织、财产关系等问题,极少规定。行业组织是自治组织,其内部组织和财产关系最为重要,正如公司一样,法律必须对其内部组织有非常具体的规定,才能够保证这个组织在一个稳固的和有灵活性的组织框架下开展活动,尽量减少可能发生的纠纷并有助于达成目的。正因为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一方面行业组织法律地位得不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行业组织自身存在很多问题,内部管理松弛,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社会信誉差。个别行业协会甚至成为某些行政机关谋利的基地,距离成为社会合法性、对企业有公信力、对政府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还很远。
(三)行业协会自身能力不足,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我国行业协会的生长途径,大体有体制外和体制内两种:体制外的由民营企业自发形成,通过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和自我服务,求得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企业的发展。体制内的则是经由政府转变职能,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组建,在政府的授权或委托下,承担部分职能。目前我国行业协会主要是体制内改制而成,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政府对行业协会进行不合理管制,把行政权力带进行业协会,由国有企业来牵头,覆盖面过窄,其会员企业一般不超过全行业企业总数的40%。这些协会的会员单位大多局限在原部门系统内,而且会员企业又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很难摆正国企与私营企业、原部门内与部门外企业的关系,实际上行业协会代表的是政府和国企的利益,带有浓厚的官办色彩和行政性气息。许多行业协会和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应处室之间实际上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个别行业协会在人们心目中成了“新婆婆”、“二政府”,甚至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翻牌公司”,政府机关的创收基地。这就影响了私营企业等潜在会员的积极性。这样造成了行业协会的“四缺乏”。第一,缺乏信息:覆盖面窄,意味着协会所能掌握的企业和行业的信息不充分,难以发挥综合性的协调功能;第二,缺乏公正:如果行业协会由原有行政性公司转制而来,则它们基本上由行业内少数大型国有企业操纵,而且由于这些大企业与政府部门依然保持各种密切的关系,它们往往与政府单线联系,就可直接从政府获得好处;第三,缺乏资金:由于覆盖面小,对会员企业缺乏吸引力,而国家的补贴又很有限,一般而言,协会的管理资源都极为紧缺,很难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和开展集体性的协调活动。第四,缺乏人才:脱胎于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业协会,主要是为了服从政府机构改革产生的人员分流的需要。它们是政府官员分流的一条主要渠道,大概有40%的成员来自官员。大多数行业协会的专职人员数量较少,在人员来源上,政府和企业的离退休人员以及内部借调人员占了全部人员的80%以上,社会招聘人员只占极少比例。缺乏一种从社会或行业选择行业协会所需人才的机制。行业协会人员普遍学历水平偏低、年龄偏高、来源非社会化,使行业协会难以为会员企业提供大批量高质量的服务,降低了行业协会对企业的吸引力,这导致了会员单位占行业总企业比重的下降,低的行业覆盖率直接影响到行业协会的权威性和普遍性,又进一步加大了许多行业协会吸引优秀人才的困难。
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行业协会发展的一些思考
与自由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职能有限,行业协会是同行或商人为达到共同目标自下而上自愿起来的路径不同,我国的行业协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职能从经济领域适当地撤离出来,改变以往政企不分、全面控制的改革过程中,为解决新形势下政府宏观管理不管、企业自身管不了的中观管理问题而自上而下由政府部门转制而来的。因此,转变政府职能与发展行业协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政府机构改革为行业协会的发展创造了政治条件,行业协会的发展为政府机关改革的深入创造了社会条件;二者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共同的目标就是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步伐。
当前,在政府机构改革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双重背景下,行业协会正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机构改革使一些政府机关改变身份成为行业协会,但是这些由政府转制而来的协会,部分仍带有浓厚的行政彩色,缺少为企业服务的精神,因而被企业所诟病。另一方面,加入世贸后,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加剧,对外贸易遭遇越来越多的壁垒和障碍,这些都对行业协会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色彩的协会和企业的更高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当前应当抓住我国加入WTO对我国改革有力促进的契机,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行业协会的步伐。
(一)首先要转变社会观念
中国有着两千余年的中央集权传统,再加上多年的计划经济实验,国家与社会处于一种高度的亲和关系。我们历来习惯在“强政府”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也确实办成了许多大事。直到市场化改革历经二十余年的今天,我们还是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政府和政府行为无所不在地支配着整个社会。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政府是可以干、并干好它想干的任何事情的。我们几十年来习惯于每提出一项任务,就设一个机构,一直设到基层,实践证明,这种无限政府效率是低下的,是失败的。等西方发达国家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是有限的,即使是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干预也是一种次优的无奈选择。它们认为,政府组织在整个社会中依然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合法地使用暴力、决定重大的公共资源分配方向和维护公民基本权力,实现公平价值等方面,政府仍将发挥着其它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不再是实施社会管理功能的唯一权力核心。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社区组织、公民自治组织等第三部门和私营机构将与政府一起共同承担起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正如奥斯本和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分析的那样,政府实现公共服务的方式将是掌舵,而不是直接划浆,其控制的权力将从集中走向分散。公民的个人责任以及个人对自己决定承担的后果将上升为社会选择过程中的主要法则,多元竞争被不断引入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与生产过程中。而在政府体系中,政府管理职能和权限也不断向地方政府转移,地方治理形成了权力下放,地方自主管理的格局,社会事务的管理则更多地由承担起来。因此,我们的观念要转变。把政社分开与政企分开的重要性同等对待,充分认识培养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的重大意义,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发展行业协会在整个改革中的重大意义,更加理性地培育政府、利益集团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政府的政策支持
我们在强调政府存在能力边界,又要政府支持,似乎前后矛盾。但是,我国与美国的国情不同在于,美国一直实行自由经济体制,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有限,行业协会有广阔的生长和发展空间。尽管如此,行业协会的建立,包括协调组织结构、指导行业协会的建立、促使行业协会的构建向有序化和系统化方面发展等方面,政府从中的组织和协调作用是很重要的。中国现时的情况是政府推动下的转轨型市场经济,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政府逐步从社会经济领域撤离出来的结果,行业协会是政府改革政企不分、放松管制的产物,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也是一种我们引以为豪的较为成功的改革路径。况且,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力的收缩,为行业协会等利益集团创造发展空间,本身就是一个政策支撑。因此,在现阶段,中国政府必须大力扶持与发展社会中介,让已有行业协会脱离政府的直接控制和约束,按照十五届四中全会“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要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的要求,政社分开,改变它们作为政府机关或委曲或隐性延伸的角色。政府通过一些激励政策,可以主动地将利益集团中间协调方式同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能否通过发展行业协会来承接政府职能的转移,巩固政府机构改革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我国加入WTO后,适应WTO对政府提出的是一种体制性的挑战。因为WTO是以市场经济、公平贸易原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它用WTO的法律框架体系来约束成员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行政职能和行政程序,政府只能做法律授权的事,此外都不能做;而企业除了法律禁止的事,其他都能做。因此,加入WTO以后,现在政府承担的许多管理和行政审批职能都要由行业协会这些中介机构来履行,否则就有可能被视为行业保护。与此同时,要大胆采用拿来主义,参照等西方发达国家有关非营利和模式,建立包括免税等优惠扶持在内的制度。放松会费标准的行政管制,由各行业协会按照市场规律,以优质服务吸引会员,优质优价。确保行业有足够的发挥作用的舞台,以事业吸引人才,以优质服务吸引会员企业,获取更充足的经费收入,又以优秀人才和充足经费为会员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相关法律制度的支持
首先,要从法律上确立行业组织作为具有独立运行方式、目标和价值的社团法人的地位。只有明确了行业协会的法律资格,它们才可以脱离一切束缚,逐步扩大其对经济、社会的管理和协调能力。其次,要通过法律建立一套平衡的市民社会的市场机制和市民社会的伙伴关系,最起码要包括结社自由、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机制。美国社会就有这样机制,它动员了所有的社会成员通过利益集团参与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从而在一个方面保证了经济的持续繁荣。再次,要通过法律确定市场主体、行业等利益集团和政府之间的协商机制和程序。没有法定的协商机制和程序的保障,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可能由于实力悬殊而无法达到制衡,利益集团与政府有可能会相互排挤和侵蚀,市场主体的利益在利益集团中也有可能遭受无端压制。第四,必须通过法律明确规定,法律的监控不等于取代利益集团的内部规范,利益集团的内部规范也不能对集团外部的人产生约束力。我们目前急需强调这一点,利益集团只能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政府决策和法律制定来维护集团成员的利益,而不是以内部规范直接给外部人设立义务。
(壮族自治区民间管理局& 刘社松)
地 址:北京朝阳区北苑路13号领地OFFICE大厦B座7层701室
电 话:(010)- 95615
传 真:(010)-
邮 编:100107
地 址:北京朝阳区北苑路13号领地OFFICE大厦B座7层701室
电 话:(010)- 95615
传 真:(010)-
邮 编:100107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的经济体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