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上联下联横批:天才天才,内添人口外添财。求下联

求副对联,上联以【上】为头,下联以【砂】为头上砂是一个镇,人口有七八万人
求副对联,上联以【上】为头,下联以【砂】为头上砂是一个镇,人口有七八万人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http://www./publish/query/indexFirst.action喜多商城有在中国注册公司,有证件,网站也有在国家工信局备案 详情请询:
上山观景洗眼新砂镇游客已忘归
上苍祈福泽天下砂镇繁花日益多
上风上水降祥瑞,砂镇繁荣富贵村。
上通天堂景更胜,砂贯全镇遍地金
上穷碧落下黄泉,砂镇八万皆不见
上哪旅游最时尚,
砂镇景物
砂镇景物迷醉人。
上感寿山施瑶竟砂流福地造腾皇
上天有眼施恩泽
砂地无坑赐福基&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您可以在豆丁搜索您要找的内容
很抱歉,该文档已经被删除了...先到其它地方遛一圈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档
&2008-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豆丁网添人添丁添人口下一句对联_百度知道
添人添丁添人口下一句对联
提问者采纳
添添丁添口减税减权减税农
其他类似问题
对联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Service Unavailable
Service Unavailable
HTTP Error 503. The service is unavailable.榆林地区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北邻内蒙古,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地区,长城从东北向西南斜贯其中,属黄土高原北缘地带。
全区辖榆林、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佳县、米脂、吴堡、绥德、子洲、清涧12个县(市),面积
43113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
22%。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区总人口为
291万余人,以汉族为主,
回、蒙、藏、苗、满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0.4%。
榆林地区地势大致从西向东、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全区地貌大致分为风沙区、丘陵沟壑区和梁状低山丘陵区。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0℃,最低温度零下
32.7℃,最高温度
38.6℃。当地俗语
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抱住火炉吃西瓜”、“早上皮袄手套,中午汗衫草帽,下午风镜口罩”。说明气候多变。
榆林地区是黄帝部落的发祥地之一,一直是民族杂居地。既有黄土高原,又有毛乌素沙漠,既有九曲黄河,又有红碱淖海子,既是中国东部与西部的结合处,也是黄河文明与草地文明的结合处,又是土地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结合处。这里是“圣人传道,此处偏遗漏”的地方,由于长期处于边关,是民族斗争与融合的前沿,形成独具特色的塞上文化,民俗风情也是独特的。
&&& 榆林地区
12县(市),习惯上有南、北六县的说法,北
6县是:榆林、
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南
6县是:绥德、米脂、清涧、吴堡、佳
县、子洲。北六县皆有长城横穿其境,有毛乌素沙漠的沙丘沙地;南六县皆在长城内,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域的不同,造成文化和民俗的明显差异。北六县草地文明(游牧文化)占主要成份,畜牧业发达,住柳笆庵子、砖瓦解、食炒米、乳酪、手抓羊肉,饮白酒、爱穿皮袄皮裤,爱走动;南
县黄河文明(土地文化)为主,也受游牧文明的影响,住窑洞,食杂粮,穿布衣,恋故土,不乐迁徙,以农为主,躬耕田野,虽终岁辛劳,仍怡然自乐。
榆林是块宝地,现已形成“北煤、南盐、西气”三足鼎立的格局。所谓北煤是指榆林北部的神府煤田,煤炭储量为14000亿吨,现在是世界
田之一;所谓南盐是指在榆林南部的米脂、绥德附近探明了“品位高、杂质少、质量好”的特大盐矿资源,储量为1.8万亿吨;所谓西气,是指榆林西
部以靖边为中心的陕甘宁盆地大气田,天然气储量1100亿立方米,脐身于世界大气田的行列。美国的能源专家盖特考察了榆林的资源后,说:“榆林—中国的科威特。”
塞上明珠榆林城
在长城脚下,榆溪河畔,有一襟山带水的古城,叫榆林城。榆林位于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交汇处,因“北瞰河套,南蔽三秦”,位居要津,成为明代边境(长城)上的军事重镇,长城“九寨”之一。
榆溪河自北向南,经榆林城西流过,在鱼河堡与东来的无定河汇合,向南流经米脂、绥德,于清涧县境内注入黄河。在夏、秋之际,两岸绿树宛如绿色缎带,镶嵌在漫无边际的沙漠之中,成为陕北的一大奇观。榆林城就像镶嵌在这条缎带上的一颗明珠。
早在商周时代,榆林这块土地就是著名的古战场。秦代大将蒙恬率领驻守在北部边疆的将士在这里种植榆树,形成了一条庞大的榆树林带。到汉代,大将卫青又营造了“广长榆”林带。由于多种榆树,边寨也称榆寨。榆树适宜于北方水土,一经种植,边寨周围绿树成林,所以,古人就把这块地方称为“榆林”。
榆林城建于明代成化九年(公元
1473年),后多次扩建,其中
&&& 1486年、
1492年、1515年是较著名的
3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拓榆林城”或“三
展榆阳”。在数百年的发展中,榆林形成了独特的历史风貌,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众多的文物古迹。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由县改为市。
榆林城又称驼城。一进榆林城,便可看见有负重跋涉的石雕骆驼。其说法有二:一是因为榆林城东有驼山;二是因为榆林城在四周沙漠之中,其形状像一头行进的骆驼。骆驼是榆林的城徽,也是榆林人不畏风沙的象征。
榆林城不但历史上名楼林立,而且古寺遍布,城内城外名胜古迹萃集,其中较著名的就有四五十处之多。位于城内南北大街中心点的星明楼(陕北最大的全木结构古建筑)与北大街钟楼、南门口万佛楼,形成榆林全城的中轴线,显示出榆林城的光华风貌。榆林人住的四合院,遍布全城,多为明代遗物,高墙低檐,造型各异的门楼,青砖砌的院墙、照壁上,有青砖磨刻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素有“小北京”之称。在易马城东,有现存万里长城最大的墩台——镇北台,雄踞红山之上,像哨兵一样守卫着榆林城。在镇北台下的红石峡,是陕北的书法艺术宝库。城北梅花楼、城南凌霄塔、城东戴兴寺及近郊的青云山庙,也是很有特色的古迹。现存榆林古城墙周长约
里长,是我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墙之一。
远近闻名的榆林桃花水,源于城东驼峰山麓普惠寺,冬天,泉涌气蒸,“寒泉冬蒸”成为榆林一景。此水历经沙层自然渗滤,清澈晶亮,甘甜可口,据说久饮可使人皮肤滋润若桃花。喝桃花水长大的榆林人白净健美,尤其是榆林女子更漂亮,可与米脂女子媲美。
到榆林旅游,别忘了观桃花泉,喝桃花水,因为桃花水的“寒泉冬蒸”
是前人所称道的“榆阳八景”之一,值得一看。
数百年来,榆林城一直是榆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今天,榆林人更加重礼重义,热情好客,欢迎游人前来游览观光。
陕北名胜红石峡
榆林城北依红山(红石头),东据驼峰(黄土丘),西临黑山(黑土岭),形成“三山拱翠”的地势。
&&& 步出榆林城北
3公里处,就到了长城口上的红山脚下。到了红山,一片山水胜景便扑面显现到眼前:那东西对峙的储色崖壁上布满了垦罗淇布的历代名人题刻和大约有20多个大大小小的石窟。这就是陕北名胜——红石峡,又名雄石峡。“红山夕照”是榆林八大景观之一。峡内林木青翠,百花鲜艳,流水清冽,景色优美。
那么,“红石峡”这个名字是怎样来的呢?据说明成化八年(公元
年),余子俊为副都御史巡抚延绥,驻榆林,凿石为渠,引水由西而下,与无定河合流,定名为“榆溪河”。渠成,夕阳西照,红石映日,分外耀目,于是定名为“红石峡”。
红石峡东西对峙,全长
100多公里的榆溪河(无定河的主要支流)缓缓
地流入边墙(明长城),穿峡而过,直奔榆林城西与无定河会流。
红石峡又分南北两段。北峡上部是榆溪河聚结而成的天然湖泊,清流从湖西溢出,形成一道飞流直下的瀑布,穿越西壁石窟而南下,波翻浪滚,雾起云涌,蔚为壮观。南峡东西两岸对峙,东崖高11.5米、长
107米;西崖高
&&& 13米、长
333米。东崖为雄山寺,寺内殿字都是在崖上凿的石侗,约
&&& 10个。
其中有“天门”、“地门”各一,均为隧道。“天门”从寺至峡顶,中间有一阁,名“翠然阁”。“地门”从寺内到峡底榆溪河岸,人们通过时不能直立行走,只能匍匐而行。
两崖有如刀削斧斫,峭拨矗立。由于风光绮丽,景色宜人,红石峡名冠边塞,自古以来就印上了无数游人的足迹。旧时官吏儒士,文人墨客,无不慕名而至,纷至沓来。或泛舟赏月,或宴饮酬唱,或流连忘返,或镌刻题勒,因此东西石壁上留下石匾题刻极多,如“雄镇三秦”、“中外一统”、“华夷天堑”、“中华天柱”、“天成雄秀”、“天开图画”、“大漠金汤”、“瀚海蓬莱”、“蒙汉一家”等。大者每字达6米,笔力雄健、劲挺;小者
书体多样多姿,大多是明清两朝题刻,实为陕北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
腊月三十叫“过年”,正月初一叫“春节”
农历腊月三十,俗你“除夕”,又叫“过年”。“过年”是我国人民的共同节日,各地方群众都要过,只是内容和形式略有不同。
为什么要过年呢?传说很久以前,曾经出现过一个名叫“年”的怪物,每逢腊月三十,“年”这个怪物就出来兴妖作怪,残害生灵。人们为了保平安,就在这天准备了许多好吃的食品供这个怪物享用。年年如此,久而久之,“过年”便成为一个习俗,虽然这一活动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本质上是一个辞旧迎新、祝贺时序更替、家人团聚、增福增寿的喜庆日子。
在陕北神木、府谷等县一带,人们这天忙于蒸年馍、炸年糕、贴对联、挂红灯、满水瓮、垒火塔(或火笼)等。
火塔用炭块垒成圆塔或方形塔,培高
3~5尺,中空,用柴禾碎炭填充,
火门一律对准住室正门,暗喻一切鸿运直入家门。火笼则是用木柴堆积而成。
到了傍晚,家家户户先把火塔或火宠点燃,再点灯笼,屋中灯烛通明,香烟绦绕。在鞭炮声中,人们围着火塔、火笼,互贺过年,议论谁家火塔最旺,谁的灯笼最明。此俗暗寓先发财,早发家。同时还表示送走黑暗,迎接光明。
接着,全家老少围在一起吃年饭。年饭的食品是非常丰盛的。
年饭后,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玩纸牌、打麻将、下象棋或其它娱乐活动。唯有神木县城的群众在吃过年饭后立即睡觉,以便第二天起个早,叫“起五更”。
神木一带有熬年的习惯,家庭主妇除了捏扁食(水饺),准备第二天的饭食外;还要把全家人的新衣服整理好,给孩子们的棉袄肩头、腋下缀上枣串、核桃、葱、蒜、鞭炮等物,意思是以丰收果实加火药味镇妖降怪,保佑平安。全家人入睡后,再给孩子们枕头底下压上菜刀、剪刀和花馍、押岁钱,表示预祝孩子们来年无灾无病,茁壮成长。最后放关门炮,关好房门。
到了五更天熬年活动就结束了。真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旧的一年已过,新的一年来临。于是,家家户户放开门炮,燃卫生香,打醋坛,意思是驱邪逼臭,吉祥如意。
过春节“打醋坛”
“过年”之后便是春节。春节与“过年”的含义略有不同。过年重在辞旧,春节重于迎新,即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陕北神木县一带,人们为了过好春节,一进腊月,就忙乎起来,例如进城赶集、走街串市,购买窗花年画、纸烛香表、灯宠花炮等“年货”。到了正月初一那天早上,起五更后,先开门放开门炮、上香、打醋坛,接着放花炮、拜年。
“打醋坛”,就是把烧红的火炭放进醋液里,使醋液冒起腾腾的蒸气熏屋子。这一习俗还有来历哩。据说当年姜子牙封神时把众多神位都给了诸神,唯独把玉皇大帝之位留给自己。谁知他的外甥张贵人恰好这时候来了,死活也要封个神位。姜太公没办法,只好把玉帝之位让给外甥,自己另封了个神,叫醋坛神。此神比玉帝和阎王还大,统管天地三界一切鬼神,所有凶神恶鬼,一闻到醋坛味,就赶忙敬而远之。此传说一传开,民间就流行打醋坛驱妖邪的做法,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后来,人们明白了醋坛气有一定的消毒作用,对预防疾病有好处。因此,人们不仅过春节时打醋坛,就是在平时有个七灾八病的,也愿意打醋坛。
当地人春节放炮也有讲究。例如,有的人家在太阳刚露头时放五色花炮,表示五谷丰登。有的人家放二踢脚时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排列,从东开始,依次燃放,叫“五方吉利炮”。哪个方位的炮响声最大,升得最高,说明那个方向最通顺、最吉利,今年就往哪个方向走。
农村流行的春节活动,一般是拜年、请客和扭秧歌。
春节期间,朋友之间,亲戚之间,都要互相拜年。新婚夫妇要结伴到所有近亲属家去拜年,家家户户皆备有好酒、菜、花生、瓜籽、香烟、糖果、红枣和水果等,随时接待前来拜年的客人。拜年的礼节一直持续到正月底。
到了初三,家家户户就开始宴请客人了。多数人家请客要请到元霄节前后,有的还要持续到正月底。请客集中在正月,一是因为习惯使然,年年如此,二是因为正月闲暇多,有时间互相走动。
扭秧歌从正月初开始到正月中结束。农村一般以村为单位,秧歌队由民歌手和男女青年组成,一个打伞领头,众人单行随后,在锣鼓声中,边扭边唱挨门逐户地过,这叫唱秧歌,又叫闹红火。在城镇,有各种形式的秧歌队,如狮子、龙灯、竹马、水(旱)船、花篮、腰鼓、高跷、12生肖、老王八嫁闺女、大秧歌等,均由仪仗队开道,鼓乐队伴奏,载歌载舞,游行街头,边走边表演各种节目。有的人家兴之所至,还邀请秧歌队中的龙灯和狮子等到自家院内舞蹈,说这样可以增加节日气氛,还可扶正祛邪。
&&& 神木酒曲
在神木县,城里街街有酒店,乡间村村有酒房。老年人年轻人,男人女人,人人喜欢饮酒。酒是神本人不可缺少的饮料。然而神木人对酒的评价却高人一等。老年人说酒是福禄的山泉,年轻人说酒是胆量的源泉,妇女们说酒是人的美容霜。
神木人无论红白喜事,还是请客会友,无酒不成席。每逢节日请亲待客,三朋四友聚会,有席必有酒。酒席上有酒规,喝酒人有酒礼。酒桌上,东为大,西为小,长辈居上,小辈居下,各坐各位,按辈排列,进入酒席。开席后,主人先发言,说明本次酒席的用意。然后一一倒满酒杯,给长辈的叫斟酒,长辈可根据自己的酒量量力而行,主人不必强行;给同辈的叫敬酒,被满者接酒后要一饮而尽,饮完后要回礼,或回敬一杯,或双方碰杯,两人同时干杯;给小辈的倒酒叫满酒,被满者接酒杯时要双手端杯,一饮而尽,杯中一滴不留,如能倒出一滴,则是对长辈不恭,应自斟3杯连饮,以示惩罚。
3杯之后,可以自由畅饮,畅所欲言。不过,要遵循规矩,不能离席,不能酒醉,不能发酒疯,不能指桑骂槐。
神木人饮酒最多最广泛的形式是猜拳。神本人叫酒拳为划拳,也称猜拳、出拳、对拳、喊拳。10个人坐下饮酒,挨着打“通关”,也叫过“酒关”,败者饮酒,胜者吃菜。猜拳者10个指头,变化莫测,从一到十,喊有喊的“词
令”,音音有节拍。一个喊“二人好呀”,一个叫“就是好呀”;一个喊“三桃园呀”,一个叫“圆呀圆呀”;一个喊“满上酒了”,一个叫“快喝酒了”。
一喊一叫,一唱一和,不分胜负,喜气洋洋。这是一种充满友情的酒拳。也有充满“火药昧”的酒拳,一个开拳就吼“单挑你呀”,另一个喊“五雷轰呀”;一个出“八马双飞”,另一个应“九龙戏珠”…你来我往,有输有赢,输者不服,赢者更狂,一杯又一杯,谁也不收拳。
神本人一人不饮酒,两人不猜拳,三人不出令。只有众多男女聚会,才饮酒,才猜拳,才出令,才比唱酒曲。酒曲是一种不完全与风俗活动仪式相同的歌子,有“祝酒歌”、“罚酒歌”、“对酒歌”等,歌词内容可以即兴编改创作。酒场上那些知识丰富、思想敏捷、“说的好、对的巧”的人,很受欢迎。例如:有的为了说明自己嗓门大,唱道:拦羊嗓子回牛声,一声惊起个母猪掀墙根。
掀倒墙,压死羊,
一家叫我打新墙,
一家叫我赔绵羊…
听了这类淳朴而又有些悄皮的酒曲,觉得挺有意思。因此,有人唱:我爱你的伶俐爱你的怪,又爱你说话有口才。
此时,有人端起酒杯,唱道:
我双手揣起酒杯杯,
唱支山曲儿给妹妹。
烧酒喝了长精神,
妹妹若有心一口清。
在酒场的女子听了,或者捂住嘴唇推说不会喝,或者接过酒杯一口饮了,或者自己唱酒曲对过去。女子唱道:一杯杯烧酒喝不醉人,
多了你听话心里头明。
烧酒无心人有心,
世上留下个人爱人。
男子一口饮了,又斟满一杯,对女子唱道:
人想人能想死人,
人爱人爱得走了魂。
女子接过酒杯饮完后唱道:
我爱哥哥吃不下饭,
晚上睡觉胡盘算。
神木人喝着酒唱着酒曲,男的唱得乐,女的唱得甜。唱着唱着,酒里产生着酒曲,酒曲里渗着酒味酒气。
神木人爱喝酒,还有一套酒礼。有旧礼,有新礼,还有不新不旧之礼。
例如,在儿女婚事上,酒礼贯穿婚事的全过程:订婚要喝订婚酒,结婚要喝结婚酒,洞房花烛夜要喝闹洞房酒,新娘怀孕要喝大喜酒…闹洞房之夜,亲朋好友挤满一屋子,新郎新娘给客人敬酒敬烟。新娘给客人敬酒时,客人就是不接,他们或者让新娘谈恋爱史;或者请新娘将酒杯举过头顶,给客人唱酒曲;或者要新郎新娘当众拥抱接吻;或者要新郎新娘4只手交叉成麻花链条,将酒端到客人面前。客人见了高兴得不得了,忙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众客人一一过酒礼,酒已喝得有三分醉意,有的客人乘着酒兴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要求。有的客人将红枣泡上酒,要新娘装入怀里,让新郎手伸进去摸出来,这叫做“宝中取宝”。说如果新郎吃了这枣日后壮阳补身,新娘生个胖娃娃。
神木人活着时饮酒一辈子,老年人在临终前还要叮嘱儿女往后不要忘了上坟给他祭酒。
神木人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好喝酒、会造酒、善用酒,一辈子离不开酒。可以说,神木的历史也是酒的历史,酒的历史记录着神本人的生活。
&&& 神木婚俗
神木是陕北最北的一大县,宋时称麟州,清代叫云州,民国初年改为神木。神木地处陕西、山西、内蒙古3省交界处,长城由东向西穿城而过,以
长城为界,一县有南乡、北乡之分。北乡人是半陕北人,半内蒙古人;南乡人是半陕北人,半山西人。
神木人,男女长到十七八岁,开始找对象,男女见一面,由媒人说合,最后由双方父母敲定。接着男女双方坐到订婚桌前,写花红单。花红单即彩礼单,一张大红纸,上写某男某女订婚聘礼单,单上依次列出各种结婚用品和父母要的养育费等等,末尾署名,某年某月某日交清,方可操办喜事。
彩礼单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从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男方付钱付物时,先交媒人,再由媒人转交女方家。男女订婚之后,就是未婚夫妻。
男的到女方家,称岳父为老丈人,叫岳母为丈母娘。女的到男方家,称公公爹,叫婆婆娘。男女订了婚,就算成婚。男无权再恋,女不能重择。未过门的女子一年要给女婿做两双鞋,一双单鞋,夏季穿,一双棉鞋,冬季穿。逢年过节,男方家来请,女的去了婆家,公公给见面钱,婆婆给新衣。这是规矩。
女子结婚,当地叫作过门做人。女子在结婚前两天,饭食开始减少,穿新衣服,勒紧裤腰带。结婚衣必须是婆家缝好送来的,大小要合身合体。娘家要陪新衣一套,箱子一对。结婚的前一天,女子要离开自家,到邻居家住,再不能进父母的家,这叫离门。
结婚的日子,也有讲究,每月逢四逢八,为良时吉日。结婚那天,迎新娘的人必须是2人,牵着马,或拉着驴。要是花轿,轿夫定是
&&& 1人,加上吹
打唢呐班子,总共不下
10人,但只能两人上酒席。亲朋好友吃饭时,唢呐班子在院外摆火塔,吹吹打打,喜气洋洋。
新娘上轿,由送女的抱着出门。出门坎时,娶亲的人手拿硬币朝门里扔去,由孩子们抢抬,这叫还姐妹钱。如不这样,新娘的弟弟妹妹就在门口拦住,新娘就娶不成。新娘一进轿就伤心地哭起来。
轿夫抬上新娘刚要起步,新娘的弟弟又来挡道,并揭轿帘钻进轿陪姐走一段路,娶亲人给红包后才下来,这叫压轿。
送女的人数,南乡北乡不相同:南乡送女人数与娶亲人数对等,配双成对,而且须是已婚的男子,或者是女子的姑夫,或者女子的兄长。而北乡送女的不限人数,不分男女,凡同村、同姓的人都可充当,而且越多越好。新娘进村的时间不能过早,也不能太迟。过早,说明女子作风不正,盼女婿心急;太迟,说明女子村里有情哥,难舍难离。进村最佳时辰为太阳下山一杆杆高。所以,轿夫抬轿要看太阳高低迈步。新娘进村,花轿落地,唢呐吹奏,鞭炮齐鸣,为新娘压惊助威。此时有赶喜者赶来凑热闹,边打竹板,边自编自演顺口溜。竹板敲响,顺口溜唱起来:恭喜恭喜大发财。
我给老主家说喜来
一说老主家财源广开,
招财进宝女财神走来
二说老主家人情似海,
三朋四友都是富翁老财
三说老主家荣华富贵,
白洋黄金院子里成堆
四说老主家子贵女美,
又娶回一位九天仙女来
五说老主家香烟万代,
新媳妇贤孝定生状元
六说新娘生的一表人才,
西施貂婵见了也躲开
七说新郎为人正派,
闹洞房不敢咬破新娘的白脸
顺口溜引起阵阵笑声,老主家办喜事的管家赶忙拿出赏钱、香烟和食品赏给说喜人。
亲娘坐在花轿里迟迟不出来。须由接新娘的人揭开轿帘,递上红包,新娘接包,表示可以下轿,这叫新人握宝。这一握,婚后不缺钱花。然后由送女的人抱新娘下轿,一直抱进新房。抱新娘的人脚刚跨入门槛,手拿柳条柴棍的孩子忙将所有糊好的新窗,逐个捅透明,这叫往回放儿女。新娘进入新房坐上炕后,服侍新娘的女人忙拿出红布条两块,给新郎新娘腋下缀一块,这叫亲切红,也叫姻缘红。然后新郎拿新梳子给新娘的头发上梳
&&& 3下,这叫
&&& 三梳定终身。
闹新房,当地叫混新房,新郎的长辈亲友如舅父、叔父,不可参加,新郎的姑夫、姐夫,男朋友以及父亲的朋友有资格参混,参混者要付混钱。参混者按辈份年龄上炕入坐,看混者地下拥挤。房内开始混,房外唢呐班子伴奏。混者请新娘给每人敬烟一支,点烟时给新娘出种种难题,如让新娘和新郎接吻,表演节目等。新娘唱酒曲时,混洞房的人都端酒杯饮酒,一个个醉如烂泥。醉汉越多,主家越高兴。
洞房闹过之后,新郎新娘面对面坐着,可以亲昵,不能睡觉,洞房之夜要保全完整的童身玉体。洞房之夜,新郎还要搜索女身,先搜新娘的腰,后把手伸进新娘的怀里,掏出两个又软又白的馍馍,这是新娘上轿前从娘家事先揣好的。这叫揣怀馍馍,新郎掏出来后,要吃儿口。这意味着新郎新娘从今开始已是合法夫妻了。洞房由新郎新娘说悄悄话;门外好些青年男女你挤我我挤你,竖着耳朵,偷听新郎新娘说啥,这叫听门。
第二天早上仪式继续进行。院子里挂满亲朋好友送的礼品,这叫挂“帐子”,挂的时候,要按送礼人的辈份、年龄、地位,由东向西,以类排列。
新郎新娘入场,新娘由村里几位同辈媳妇作陪,此时又是混新娘的良机,不仅可混新媳妇,也可混旧媳妇,混新娘的孩子们手上沾黑墨朱红,往旧媳妇脸上抹,这也是传统的规矩。
混闹停止后,新娘由旧媳妇陪伴,新郎有同辈或同胞弟兄陪伴,双双开拜,一拜天,二拜地,三拜父母,四拜舅父舅母…按辈份逐个往下拜,拜一次,向受拜者敬一次酒。受拜的人要按辈份掏钱,大辈的要拜,平辈的也要拜,小辈的免拜。这拜天地,拜大小,也叫“鸣龙”,意思是在操办儿女的婚事时不要忘了鸣谢中华“巨龙”。
“鸣龙”之后,开始坐酒席,舅父舅母是男席女席的最高席位。第一杯酒主家敬舅父。因为舅父此时是酒席的最高权威,他不下坐,不饮酒,不动筷,谁也不能喝酒吃菜。舅父痛快饮了这杯美酒,酒席算是坐得顺利。这叫谢“龙头”。接着男席女席开始饮酒吃菜,或者猜拳行令,或者对唱酒曲,尽情欢乐。
婚宴散席之后,送女的带新郎到女家认老丈人老丈母。新娘陪同在前面走,新郎紧跟在后。到家后,村里同辈的男女青年要群起而混新女婿,混得越热闹越好。新女婿在老丈人家住一夜,第二天同新娘返回自家。回时,须由老丈人亲自护送到家。一路上,老丈人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对女婿女儿进行新婚生活教育。
今天,神木的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的多,新的恋爱方式取代了陈旧的复杂的传统程序,总的发展趋势是进步和文明。
绥德炕头石狮娃
在陕北旅游,常常会看到一些农家院门的门楼顶上以及院内对着院门的影壁墙下或土地神龛前,均放置着一个小石雕狮子,这是陕北男子汉们创造的石雕艺术,一般来说大不足尺,小不过寸,其形象自然、活泼,不受约束,神态生动,妙越横生。有的天真烂漫,一副稚气,活像顽皮的孩子;有的憨厚老实如同陕北老农;有的稳重安祥,温顺可亲好似慈母;有的刚健威严如同勇士。这些动态多样的小石狮与那些豪门大户、寺庙殿前的门蹲狮截然不同,当地人亲切地称这些小石狮为“石狮娃”。
石狮娃因其动态不同,安放的位置不同,其“职责”也不同:在门楼顶端的叫“护宅狮”;放在门内影壁墙下或土地龛前的,叫“守院狮”;在卧室的窗台上或炕头上约
10~20厘米的,农家称之为“拴娃狮”,在绥德称为
&&& 炕头石狮娃。
在适当的位置石雕狮子,这是当地民间流传的一种传统习俗。那么,这些地区为什么兴这种习俗呢?
首先与这些地区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有关。陕北峡谷两岸的地面覆盖着较厚的黄土层,而这一地域上黄河的支流如无定河、洛河等就有
&&& 30多条,
这些大小河流既给该区的农业带来好处,也使该地区的水上流失,高原原面破坏,沟壁纵横,有的延伸至村落之中。其次,从前由于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对暴雨成灾、原面坍塌等现象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便认为这些灾害是河妖水怪造成的。而人们认为狮子是百兽之王,不但能驱灾降魔,而且能给人们带来吉祥。于是,人们便在门楼上、影壁下供上一只石狮,认为这样就能驱妖除害、镇宅护院、保卫家宅平安。主人认为,这样既可避邪,又可镇住已延伸到门前的深沟不再坍塌。
那么在绥德乡下,人们在家宅卧室炕头上放置一只石狮娃,有什么作用呢?当地人认为这炕头石狮娃,用场大着哩!在当地,妇女怀孕后,在炕头上放置一只石狮娃,并在石狮娃身上扎系上一根红绳。这样做既可把孕妇怀的胎儿的灵魂拴住,又能保佑母子平安。因为有石狮在,屋子里就会充满阳刚之气,母子就不会受到阴气、邪气的侵扰。这种习俗带有很浓的迷信色彩,只能在精神上给人一种慰藉和寄托。但是,当婴儿长到自己会爬动的时候,这炕头上的石狮娃倒真的有了具体的用途了。大人用一条一米长的红布带子,一头拴系在婴儿腰间,另一头拴扎在小石狮上,这石狮娃既可做婴儿的玩具,又可以拴住娃娃在一定范围之内活动,避免婴儿乱爬乱动从炕上滚下地来。因此,石狮娃又称“拴娃狮”,也叫“保锁狮”。
这些“拴娃狮”具有稚气、娇憨、顽皮的神态,有的像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顽童;有的似体壮矫健的小武士;有的像正在妈妈怀里撒娇的调皮蛋;有的圆头圆脑像一口憨厚的小狗。在当地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些“拴娃狮”
不是畜性,而是能驱邪避灾、纳福、吉祥的神兽、灵兽、瑞兽。这种民间艺术中的狮了形象寄托着人们的愿望与理想。现在,炕头石狮由“保锁品”变为观赏品,小者放在书柜中、写字台上,供人赏玩;大者蹲在大门前,威风凛凛,给人美感,给人力量。
古老的智力游戏
在陕北神木一带,流传着一种叫做“灯游会”也叫“转九曲”的习俗。
时间在正月十五元霄节前后。这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以灯代兵,有阵游戏。具体做法是用361杆彩旗排成横竖均为
19行的方阵,然后甲布幔或绳索
连结成九曲之形,中间留两处岔道,每杆彩旗上悬
&&& 1盏灯(共
361盏),下
布若干火塔,门首彩楼供尧舜禹
3皇之位,阵中央彩楼供
3位娘娘之位。
&&& 为什么供
3位娘娘的神位呢?传说《封神榜》中的三仙岛有
娘娘的云霄、琼霄、碧霄,为报杀兄之仇,曾在西岐布过一座战阵,叫做“九曲黄河阵”。此阵九曲连环,复杂多变,虚虚实实,难以破阵。后世人们为纪念
3位娘娘,便在正月十五设“九曲黄河阵”,进行智力游戏活动。
陕北神木的智力游戏活动,自正月十三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这
每天晚上灯游会中灯火辉煌,香烟缭绕,鞭炮齐鸣,游人如织。游人入阵后,必须谨慎小心,才能顺利转完九曲出阵,一不留神,就会误入岔道,怎么转也出不去,只好从原路返回。旧时灯游会带有某些迷信色彩,以转九曲的人能否转完九曲出阵,来预测其当年是否事事如意,一帆风顺。还有人为求儿女而偷阵中彩灯,说是偷得红灯者生男,偷得绿灯者是女。偷灯要还灯,今年偷灯一盏,明年须还灯两盏。
修窑合龙口仪式
榆林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群众多居住窑洞。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侗,一般深
&&& 7~8米,
&&& 3米多,宽
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
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
&&& 1平方米左
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
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山区群众多居土窑洞。
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
7~9米,宽、高皆为
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
侗。窗户无论大小,都是圆形,临河川道的群众多住石窑洞。
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
现在群众居住的多是以上
3种窑洞,土基子窑洞和椽柳巴子窑洞,70年
代以后基本上不修建。
一院窑洞一般修
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
开。佳县、米脂、绥德、吴堡一带,群众用木料、石料等在窑前筑成走廊,这叫穿厦,既防雨水冲刷窑面,又美观大方。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
&&& 南、北
6县群众居住习俗略有不同:北
6县群众居住分散,院落较大,
但建筑比较简易;南
6县群众居住比较集中,院落较小,建筑比较讲究。
榆林地区群众无论修窑,还是建房,修成之后都有合龙口(或上梁)的习俗。合龙口的仪式一般是在窑洞拱形大功告成之时举行。匠工预先在窑面拱洞中间留一小口,是谓龙口,然后选定吉日合龙,届时鸣炮3声,唢呐吹奏,一人手端一个大碗,并将碗中的五谷(糜、谷、麻、麦、豆)、碎馍和碎糕等撒向四方。同时唱合龙口歌:一合龙口再不开,
家添人口外添财,
窑里窑外喜气生,
天神地仙降福来。
一撒东方甲乙木,
二撒南方丙丁火,
三撒西方庚辛金,
四撒北方任癸水,
五撒中方戊已土,
匠工无忌,主家无忌,天无忌,地无忌,
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大吉大利!
掌线工人身搭一块红布,在龙口里放进五谷、碎馍、碎糕、小肉块、五色丝线、五色石子,还有书本、笔砚等物,接着迅速把砖或石砌上,并抹上石灰,至此,合龙口仪式结束。最后,主人宴请工匠及前来贺喜的亲朋友好友,并用礼品酬谢工人师傅。
合龙口后,进行内部装修,如做窑头、垫脑畔、倒窑碹、裱窑掌、盘炕、做锅台、垫脚地、粉刷、安门窗等。所有这些完工之后,主人迁居新窑,村中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叫做暖窑。一家乔迁之喜,全村都喜,邻居们你提一瓶酒,他拿一块肉,小孩子拿一张画(任何人都不能空手),前来祝贺。主人备下酒菜,酬谢客人。
过酒关·唱酒曲
榆林地区,无论北六县,还是南六县,都喜欢用白酒待客。所谓无酒不成敬意,有酒才算情浓。宴席上大碗吃肉,大碗喝酒,频频举杯,猜拳唱曲,不喝个酩酊大醉,休想停杯。
旧时府谷县麻地、黄甫一带,客散时,主人将大门关闭,用桌一张,上置酒一坛,主人执壶劝客饮酒,3碗5碗,喝得烂醉如泥,主人才高兴,客
人才可离开。神木人也爱饮酒,8人一桌,席上主人先敬酒,饮了一杯,连饮
&&& 3杯。酒过
3巡,后打通关。打通关,也叫过酒关。先由一长者起关,和客人划拳,连划3拳,败一拳,饮酒一杯,连败
&&& 3拳,得连饮
&&& 3杯。“于三
不过关”,还得再划
9拳,才分胜负。此长者依次和席上每个人划过拳,然后由坐在他旁边的人起关,重新猜拳行令。不会划拳的也不要紧,可以用打杠子代替,人人如此,一轮完了,新起一轮。关口仍在设立,主人仍在劝酒。
在喝洒的同时,有人不断上菜。鱼是全鱼,鱼头向着坐正席的贵客,根据头三尾四的规矩,鱼头向谁,谁得饮3杯酒,鱼尾向谁,谁得饮四杯酒。实在
不能饮的,可请人代饮,也可以唱酒曲代替。席上猜拳行令之声,唱曲助兴之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过酒关,要喝酒;不喝酒,唱酒曲,才能过酒关。
&&& 高原婚礼
榆林地区男婚女嫁多是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男女青年选择对象,讲究门当户对。一查清门色,即对方家族或本人有无狐臭史。二查清人气,即对方及其家庭的人品如何。三查清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即年、月、日、时辰的四个干支)是否相合。
在订婚前男女双方必须会面,当地叫相亲。相亲多在赶集上会之时,或相看对方,或攀谈情况。相亲之后,女方还要看家,即到男方家看家里光景怎样。男方家招待女方,女方吃了饸饹,婚事则八九不离十,如不吃饸饹则大有告吹之可能。
男女双方经过互相了解,相亲看家后,愿意缔结婚姻的,就订婚,叫定亲。定亲仪式各地风俗不一。定边县要择期喝酒(俗称换盅或拔酒瓶)。绥德、米脂、清涧、子洲、横山、靖边等地男方准备四色水礼(米、酒、肉、果馅)和一些首饰礼物,择吉日,由介绍人、房头、娘舅到女方家设宴招待女方及其亲戚。子洲老君殿一带,仪式在男方家举行。定亲时,男女双方可以互赠礼物,俗称递把柄,作为信物。现在城乡流行新仪式,用烟、酒、糖果之类招待来宾,介绍恋爱经过,即算定亲。
定亲一个月后,男方给女方簪环首饰及酒肉等食品,名叫戴耳坠。女方回赠一双由姑娘亲手做的鞋,叫稳根鞋。鞋垫上绣有:“并蒂莲花”,并勾连“万”字等吉祥图案,意为婚姻大树参天,根深叶茂,稳稳当当,永不动摇。
婚期决定后,必须举行迎亲婚礼。当地人把迎亲叫引人,由引人婆姨两人和三五个男子组成引人队伍(引人的男子必须是单数),帝着10个大催妆馍馍(包括“儿女馍馍”和“离母糕”,意为
10月怀胎)以及新娘用的新衣
服等用品。起程时,要喝一碗红豆小米粥,鸣炮
3声,唢呐作前导,响吹细
打,向女方家进发。女方家盛宴招待引人。双方交待礼物。女方嫁妆中有
条用面蒸的鱼,其中有两条大鱼和两条小鱼,象征着吉庆有余,还意味着大富裕里有小余头。面鱼还用红线双双相对拴成一起,叫“拴面鱼”。祝贺新婚夫妇相亲相爱,白头借老。送人婆姨也是两个,送人男子数是引人男子人数的加倍。然后鸣炮3声,新娘启程。旧时或坐轿,或骑毛驴,如今,改用手扶拖拉机、自行车、汽车等迎亲,也有步行的。新娘上轿前,要坐在炕上,四周摆上花馍,这叫“围儿女馍馍”,这是新娘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祝福。
迎亲队伍返回时,先是唢呐班子,吹吹打打,接着是引人婆姨和引人男子,中间是新娘,最后是送人婆姨和送人男子。迎亲队伍回到男方村子时,行走速度放慢,吹鼓手或吹得胜令,或吹大摆队,十分欢乐。
新人进院子,放一串鞭炮,3声铁炮。念喜人唱喜歌祝贺。接着新郎新娘举行拜天地仪式。一拜天,二拜地,三拜公婆,然后夫妻对拜。拜毕,新郎端着宝斗(盛有小米,上插天地牌位,放有尺、秤、猪尾巴、镜子、米糕等),新娘端着宝瓶,用一朵大红绸花连系起来,一前一后,进入洞房。此时,有人端起一碗五谷,在洞房内外边撒边唱撒帐歌,表示祝福。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背靠背坐在一起,由老者手持木梳,把新郎新娘的头发搭在一起,一面象证地梳,一面唱上头歌。这种上头习俗是古老的结发习俗的遗存。上头后,夫妻喝交杯酒。喝过交杯酒,新郎新娘争抢事先压在炕席四角下的核桃、钱币、红枣、五色丝线等物品,俗称“抓四角”,谁抓得多,谁福气大。
有的地方婚礼上还有祭祖和开拜等习俗。新娘和婆婆在婚礼上第一次见面时要互赠礼物,这叫“结喜缘”。意味着尊婆爱媳。婚礼上,人们还特意把婆婆打扮得奇形怪状,这叫“耍婆婆”,也是一种祝贺的形式。
晚上闹新房,参加闹房的人要凑点钱递给新娘,才可以闹新房。闹房之后,洞房灯光不熄。新婚夫妇就寝之前,婆婆将窗户纸戳破,向房内撂儿女馍馍。
第二天起床后,新娘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揩脸,把脸上的汗毛绞掉,意味着黄毛丫头变成小媳妇了。早饭时小两口吃儿女扁食,一家人吃和睦扁食。
饭后,举行回门仪式。男方用回箱羊、小白馍、离母糕等回赠女方。给女方离母糕的用意是让女儿高高兴兴地离开母亲,母亲高高兴兴地嫁出女儿。新郎由新娘陪同到岳父家。回门后第二天,小两口返回家里。在婆家住了8天之后,娘家又派人来请女儿返娘家,住
7天后再回婆家,这叫“对七
对八”,有“对七对八,富了娘家富婆家”的说法。
生儿育女的习俗
榆林地区群众把妇女生孩子叫坐月子。娘家母亲带米带面侍候女儿坐月子,俗称熬米汤。小孩呱呱坠地,忙给月婆子熬米汤,让其乘热喝一碗。生下男孩,绥德、子洲、清涧等地,门前悬挂一把高粱秸秸做的弓箭;生下女孩,门上挂几绺、五色布条。神木一带,门前贴套红剪纸图案,生男孩贴宝葫芦,生女孩贴一朵花。米脂一带门口贴小方块红纸,菱形是男孩,正方形是女孩。这既是一种祝愿,也是一张形象的广告,告诉村人,媳妇生了孩子,闲人免进。
&&& 婴儿出生
3天后,榆林城有洗三之习俗,即向亲朋好友送拼三鲜一盆,表示报喜和酬谢。产后七八天,亲戚朋友前来探望,并送来糖、蛋、面等礼物,叫“送汤”。产妇一月以内,蒙头盖面,坐在坑头,叫坐月子。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给婴儿做满月,主人设筵宴客,长者给婴儿颈上佩戴五色丝线,并拴上少许钱币,叫戴锁。有的地方在满月时给婴儿起乳名。婴儿长到
天,俗称过百晬,全家吃喜糕。婴儿满周岁,家人和亲戚同吃喜糕,叫过“周晬”。其时把文房四宝、小农具和其它物品置于小孩前”让小孩抓取,预测小孩的前程,叫“抓晬”,或“抓周”。有的地方还用石锁、石狮拴住小孩,一怕小孩跌下炕二用来锁邪。认一年长者作干爹或干妈,长者给孩子脖子上戴一把五色丝线,这叫保锁。保锁时还唱保锁歌。在绥德,小孩在百晬时,都要用炕头石狮“拴”起来。较大较重的石狮放在炕上,用带子一头拴住石狮,一头系在小孩的腰间,小而轻的石狮则用带子拴在小孩的肩膀上,直到小孩学会走路为止。被保的小孩,每过一次生日,父母都要从庙里求来丈二长的红头绳,缠在石狮上,到孩子魂全时(12岁)将其解下,编成一根腰带系在小孩采腰里,这叫开锁。
群众为祈求小孩平安,健康成长,当地有过关习俗。过关地点在庙上,关架是一张长条桌子,桌上置米升,米升里插着黄色纸幡。桌下放一把锄刀,还有一个用柳条编成的圆圈,上糊白麻纸,写着“打破金锁关”5个字。桌子四周粘着10张纸条,分别写着
10个关口的名字:铁蛇关、金锁关、四季
关、阎王关、白虎关、鬼门关、夜啼关、四柱关、直难关、水火关。
过关主持人摇动铜铃,过关开始,母亲把小孩抱到关架前,小孩腰系一根草绳,草绳上捆一把干草。主持人用红筷子戳开“打破金锁关”麻纸,那是通天柱打开金锁关;接着又把一根小擀面杖掷过柳圈,那是震地雷打开金锁关;再把一只捆着的公鸡抛过柳圈,那是高头凤凰打开金锁关;又把一盛水和放置油灯的罐子穿过柳圈,那是救命灯、救命水打开金锁关;接着又把盛有尺子、刀子、五谷、白面的盘子送过柳圈,那是大刀、量天尺、米山、面山打开金锁关。待这些物件都送过柳圈后,接着让小孩钻过柳圈,此时有人用铡刀铡掉小孩身上系的草绳的一节干草,主持人唱道:“锄掉干草,保
住孩童!”就这样过了前
3道关,接着在另外
3个方向上同样进行
&&& 3次,才
算过完关。一般孩子只过一次关,长到
12岁,还得回一次关,从相反方向爬
过铡床,同样要铡掉一节草绳。孩子过关后,神灵保佑,大吉大利。游人如赶上有庙会,看看过关这种仪式,也是很有趣的。
米脂婆姨绥德汉
每天清晨,在米脂县城与绥德县城之间的柏油路上,一队队骑自行车的男男女女如水如波奔涌。右边一行自行车队,源头是米脂城,尽头是绥德城,蹬车的多是女子,地道的米脂婆姨。左边一行自行车队,起点是绥德城,终点是米脂城,骑车的大都是男子,标准的绥德汉。米脂婆姨的车辆匆匆地朝绥德城驶去,又匆匆地向米脂地向米脂城返回。同样,绥德汉的车辆匆匆地朝米脂城驶去,又匆匆地向绥德城返回。这也成了当地一景观。
从米脂到绥德路程
40公里,乘汽车
40分钟可到达。两城之间有一个名
叫四十里铺的小镇。小镇距米脂城
40里(20公里),离绥德城也
&&& 40里(20
公里),所以叫四十里铺。骑车的米脂婆姨与骑车的绥德汉,在四十里铺相遇、相识、相爱。请听代代传唱的信天游:米脂婆姨绥德汉,
不用打问不用看。
小伙子跑马一溜风,
讨上米脂婆姨乐死人。
石狮子守门钻不进猫,
绥德汉一个比一个好。
《米脂县志》记载:三国时的天下美人貂蝉是米脂人。《绥德县志》记载:“才貌双全的吕布是绥德人。貂蝉嫁吕布,吕布戏貂蝉,史书记载各异,且不去管它。但是,米脂女子长得漂亮,绥德男子长得英俊,却是事实。陕北那句名谚:“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可以说,家喻户晓。就连毛泽东
年到陕北后,在他的谈话里和文章中都引用过这一谚语。那时米脂中学的不少女学生,毕业后即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她们之中大部分和共产党各级军政人员结了婚。全国解放后,这些军政人员,有的成了将军,有的成了省级或中央级领导,因此,米脂又有“丈人县”的戏称。米脂姑娘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聪明、贤惠、能干。例如,1920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米脂姑娘高佩兰和妇女领导干部杜瑞兰、冯云、安建平、杜利珍、杜彩珍及革命烈士杜焕卿、张惠明等,都是很有作为的女中豪杰。
那么米脂的婆姨为什么长得这样漂亮呢?据说与当地水土有关。据《米脂县志》记载:米脂因米脂水得名。米脂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米脂水在县东南100步处,其地沃宜于种植谷了,谷子碾成小米金黄金黄,煮成小米粥上面漂了一层油脂。也许米脂的小米还有什么成份,使女人吃了长得漂亮,如花似玉;男人吃了长得健美,大有作为。
“绥德的汉”为什么和”米脂的婆姨”齐名呢?到绥德去看一看就知道了。绥德自古为“天下名州”,地处陕北腹地,是大理河和无定河交汇之处,也是太(原)银(川)公路和西(安)包(头)公路交汇之处,为陕北交通枢纽,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名州出名人,名州的人聪明、勤劳、俭朴、坚韧不拔。名州的汉子更是出名。高大、膘悍、英俊的绥德汉,颇有北方阳刚之气。南宋名将韩世忠,绥德人,抗金英雄,因反对秦桧议和,被解除兵权。
他曾替岳飞鸣冤,面诘秦桧。中共陕西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李子洲,也是绥德人,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绥德男子,不仅长得英俊,而且能文能武,多才多艺,他们创造了石狮艺术,把石头变成金,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敢于走南闯北,善于发财致富,建家立业。所以,“绥德的汉”与“米脂的婆姨”并驾齐驱,驰名天下。
扶苏墓和蒙恬造笔的传说
绥德在秦代是秦都咸阳的北部门户,属古上郡。绥德城是一座山城,城内有一座疏山,山上有一间小亭,小亭旁边有一座墓,那就是传说中的秦太子扶苏墓。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始皇有
20多个儿子,唯扶苏贤良明达,颇负重望。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持苏直言相谏,认为不可。秦始皇怒,把扶苏贬到上郡作蒙恬的监军。又据《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匈奴“乃使蒙恬将万二十万众,北逼戎狄”,“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扶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上郡的。
两年后(即公元前
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途中驾崩。临死前曾遗诏扶苏,让他回咸阳参加葬礼。随行的中车府令赵高与左丞相李斯及始皇幼子胡亥密谋,秘不发丧,篡改诏书,废掉太子扶苏,立胡亥为太子。《史记·李斯列传》载:“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就这样,一纸伪诏逼死了太子扶苏。
&&& 绥德城东南
1公里处;有“鸣咽泉”,相传即扶苏赐死处。传说当年扶苏接到诏书后深信不疑,但为父皇的绝情而悲愤痛绝,便来到这里对苍天痛哭,泪如泉涌,泣不成声,一头碰死在石崖上。突然,石崖缝里竟涌出一股泉水,汩汩作响。后来人们把此泉名为“呜咽泉”,把此地叫作“杀子谷”。
唐代诗人胡曾作《杀子谷》诗:“举国贤良尽泪垂,秩苏屈死戌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秦人恨李斯。”
&&& 绥德城北
1公里处的晋溪洞,相传曾是当年扶苏赏月的“凉月台”,又名“月宫寺”。现留存有石崖穴洞一孔,离地面25米,洞高
&&& 2.5米、宽
&&& 米、深
6米,有诗词刻
10余块,多为兴咏、悲秋、思乡、怀古之作。
扶苏墓呈长方形,长
&&& 30米、宽
&&& 6米、高
8米。墓旁原立一石碑,上刻“秦
太子扶苏墓”6字。此碑在“文革”中被破坏。1978年文物部门重新立碑,上刻“秦扶苏墓”4字。
李斯等人篡改的诏书中还说:“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
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相传扶苏死后,胡亥等人怕蒙恬不眼,在边关造反,假设计把他锁进阳周狱中。蒙恬满腹冤屈,昼夜不眠。
一天夜里,他手托羊皮,心中一动、便用羊皮上的毛插在竹子管里制成了笔,书写自己心中的悲愤。他祖先本齐国人,自祖父起,世代为秦名将。他在临终时说,“吾先人及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击其势足以背叛,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主也。”在胡亥的威逼下,终于服毒自尽,结束了他英雄的一生。蒙恬被害后,其部下将士含泪用战袍盛上把他埋葬在绥德城西南约0.5公里处的大理河北岸(现绥德
县第一中学内)。这座方圆占地
2亩的大土丘,就是蒙恬墓。墓前立有石碑
一通,上书“秦将军蒙恬墓”6字,为清乾隆年间绥德州知州张之林立。
蒙恬被害,不幸离世。可他制作的毛笔却留传下来。据说,后人也有把毛笔叫做“蒙笔”的。当然,蒙恬造笔,仅仅是一种传说。据50年代科学考古新发现,完整毛笔的出现,距传说中蒙恬造笔早数百年。兴许蒙恬对毛笔只是有过若干改良而已。说“蒙恬造笔”,只不过是人们对这位名将所寄予的深切同情。难怪后人有诗叹曰:“墓草离离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支笔,难写孤臣一片心。”
&&& 李自成行宫
到米脂县旅游,可去看一看李自成行宫。步行出米脂具城北门,可看到盘龙山上一幢幢楼台叠峙,亭殿交错,如巨龙盘卧,从山脚下直上山顶。这就是依山势起伏修建而成的李自成行宫。
盘龙山原名马鞍山,明嘉靖年间,曾在山间修建真武祖师庙。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于西安建立大顺朝后,派其侄李过回米脂扫墓,李过率兵30000驻扎山下,并在山上修建了李自成回米脂省亲下榻的地方(即行宫)。是年11月,闯王亲率大军回米脂参加祭奠。他见行宫建筑雄伟,十分高兴,便赐名为“盘龙山”,行宫正殿为“启祥殿”,后殿为“兆庆宫”。
&&& 并在乐楼唱戏
3天,与民同乐。李自成起义失败后,当地群众为保护这个建筑,塑起真武祖师像,行宫又变成一座庙宇。后经历次修葺,至今保存原来规模。
李自成行宫依山踞险,以前后两层近
90级石阶,将别致劲秀的八卦亭(又
名梅花亭)、乐楼、捧圣楼、二天门以及凌空而立的玉皇阁联结托起,排列有序、浑然一体直上山巅,最后在一块空阔地面建成富丽堂皇的启祥殿、兆庆宫以及钟、鼓二楼。若登上凌空而起的前楼凭栏远眺,山川胜景尽收眼底,远山如浪起云涌,近水似带飘蛇行。
米脂是李闯王的故乡,这里流传着许多有关闯王的故事传说。传说闯王出生在家境贫穷的家庭,小时候看见有钱的财主天天吃好的,就眼馋,想吃好的。母亲说:“等过年时,妈给你好吃的。”李自成说:“要是天天过年就好了。”母亲说:“傻小子,皇历上365天才过一个年,哪能天天过年。”
李自成问:“皇历是谁做的?”母亲说:“大概是皇帝做的吧。”李自成就说:“我要当了皇帝,就叫大家天天过年,天天吃好的。”这话传到玉帝的耳朵里,玉帝很不高兴,就以天计年,把后来闯王40年的江山改成了
&&& 40天。
&&& 传说,李自成
13岁那年,为了抵债还帐,他给地主家放羊。有一天,他和一伙放羊娃在山上作游戏,大伙推他当乡爷,他嫌小不干;大伙说,那就当个县太爷吧,他还嫌小;大伙说那你就当戏台上的将军吧,李自成说:“还小。
要当我就当皇帝,专给咱穷人办事。”
有关李自成神奇的传说,以及李自成行宫精美的建筑,多年来吸引着多少游人慕名而来,参观游览,流连忘返。如今,行宫修葺一新,“李自成纪念馆”设在行宫中央,馆内以文字、图画、照片、实物等,介绍李自成的生平事迹。一座玻璃钢制作的闯王铸像安置在正殿之中,那炯炯目光,似乎在凝视着前来参观的游人。
&&& 三边有三宝
朋友,你到过三边吗?你知道三边在哪里吗?三边就是诗人李季笔下王贵和李香香的故乡,那里有一望无际的滩地、山峦和连绵的沙亘。具体说,三边,就是指陕北西部地区靖边、定边及定边所辖安边镇的合称。如果说陕北是一条汉子,那么,三边就是这位北方汉子那坦荡的、博大的胸膛。
三边有三宝:皮毛、咸盐和甜甘草。
在定边县城西北约
13公里处的盐场堡乡,有一大盐湖,湖面约
&&& 300万平
方米,叫花马池。池边蓝格英英的马兰、红格嘟嘟的沙柳,一丛丛,一团团,如雾,如烟。池畔坝田毗连,渠道纵横,一座座盐堆,此起彼伏。这就是产盐的盐湖。据说,这里的湖泊海子由于地下水的补给和年长日久的阳光蒸发而形成盐碱。据《定边县志》载,早在汉代,定边就“有盐他以为利”。到唐代,“有盐池十八”。到宋代,定边你“盐州”。明代,定边的食盐行销陕北、关中和宁夏、甘肃的部分地区,还以食盐换取西部花马,花马池的名称就由此而来。花马他的采盐工序简单,成本低廉,以其粒大、色青、体重、味醇的特点而享有盛名。在革命战争年代,从定边到延安,从定边到绥德,驮盐的牲口络绎不绝,边区军民用花马他的食盐换来了大量粮食、布匹、药品等物资,大力支援了革命事业。如今,定边盐池有11个以花马池最有名。
花马池边盐化厂林立,”岸积千山雪,池生万斜珠”。花马他不仅成了一个经济建设基地,而且成了一处风光宜人的游览胜地。
定边的滩羊是我国珍贵的裘皮羊品种,所产二毛裘皮毛色洁白,光泽如玉,花案清晰,轻暖美观,羊毛羊皮产品畅销全国。陕北细毛羊,是用国外美利奴、阿尔泰和我国新疆等多个细毛羊品种培育的新品种,集中分布在定边、靖边、神木、榆林、横山等县,此品种的羊毛羊皮也较有名。定边的毛毡、毛毯、羊毛裘衣,享有盛誉。尤其是九道湾的二毛裘衣,皮板轻柔,花穗整齐,高雅名贵,驰名中外。
定边的甘草,到处皆有,现有野生药用甘草
380多万亩,年收购量
多万斤,占陕西甘草产量的
90%以上。定边甘草产量多,质量好,含甘草酸
高,素有“药王”之称。除供国内药甲外,还大量出口。现在,定边县除重视野生甘草的合理采挖外,还进行人工种植试验。
三边剪纸闻名天下
在陕北黄土高原,无论是延安地区,还是榆林地区,几乎每户人家窑洞的窗棂、门上、窑顶、炕围、米囤、面缸上,都贴有剪纸的装饰。
心灵手巧的陕北人用一把剪刀,一沓红纸,剪成各式各样的纸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剪纸艺术。剪纸陕北各地都有,而三边的剪纸最著名,艺术成就最高。所谓三边是靖边、定边及定边所辖的安边镇的合称。三边剪纸是陕北剪纸艺术的一个地方流派,既有浓厚的装饰趣味、欣赏魅力,又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剪纸艺人多为巧妇,既有年逾花甲的老大娘,也有年轻媳妇,还有七八岁的女娃娃。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凡是看到的,听到的都可剪成。传统剪纸有喜庆丰收的“连年有余”,盼望吉利的大红公鸡、威风老虎,望子成龙的龙生贵子、麒麟送子,有祝愿延年益寿的鹤鹿同春,有期望幸福的富贵不断头、勾连万字、蛇盘兔等,还有表现爱情和生命繁衍的鱼闹莲、石榴牡丹、鹰抓兔、葫芦生子、抓髻娃娃、莲生子、鱼生子等,总之,飞禽走兽,应有尽有。此外,还有图案花纹、自然风貌、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在表现手法上,大胆取舍,变形夸张,既纤细秀美,剜空透亮,又粗扩大方,浑厚古朴,达到洒脱中见细腻的艺术效果。
新剪纸内容多和生产活动与民俗活动有关。当地农民习惯于用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这12属相来纪年,并根据农历季
节安排农事生产活动。所以,陕北农村妇女爱剪
12属相纸花。每年春节前夕,
除旧布新,家家户户都在雪白的窗纸上,贴上红红绿绿的窗花。除逢年过节外,婚姻嫁娶也贴剪纸,结婚时洞房贴双喜窗花,甚至定亲喝酒的酒瓶上也贴纸花。有的地方,媳妇临盆生娃娃之前,婆婆先在房门上贴老虎纸花,说是有了老虎把门,妖魔不敢进屋摄走娃娃。在麦收时节,如遇阴雨天气,农妇就剪几张手持扫帚的人儿纸花,悬挂门前,或贴于树干上,其目的是祈求纸人扫掉天上的阴云,好让太阳出来晒麦子。
近几年,好些陕北大娘作为民间剪纸艺人走出陕北,走向全国,乃至走向国外,作剪纸艺术表演,搞剪纸艺术展览,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欢迎,有的不惜耗巨资购买收藏。
大红枣儿甜又香
“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亲人尝一尝。”一曲陕北民歌把陕北大红枣的美味传遍了海内外的千家万户。
陕北黄河沿岸的宜川、延长、延川、清涧、吴堡、佳县、神木、府谷等县是陕北红枣的主要产区。榆林地区以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等县为基地,规划到2000年红枣种植面积将达到
60万亩,年产鲜枣
万公斤。陕北的红枣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它以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味醇、油性大闻名于世。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交通等诸多原因,陕北红枣的种植面积没有大发展。近几年来,陕北沿黄备县农民,认识到“要想富,栽枣树”,提出发展红枣生产、振兴当地经济、增加经济收入的目标,并增加投入资金,大搞科技试验,推广土肥管理,采用新技术,合理剪枝,保花保果,提高红枣产量。1994年,陕北沿黄各县红枣面积已达55万多亩,年产量(干枣)5000万公斤。
由于红枣生产的发展,使陕北沿黄各县涌现出了许多靠种植红枣走上富裕的典型村和典型户。与此同时,以红枣为原料的饮料公司、红枣保健食品厂、红枣系列加工厂及个体小型加工厂,各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子洲县枣果馅、佳县油枣、清涧滩枣、府谷木枣、延川狗头枣等佳品相继问世,受到人们的欢迎。陕北大红枣,不但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还销往海外。清涧县每年销往港澳的干枣近3000吨,延川县的醉三仙酒枣也远销日本等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联上联下联横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