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的铅笔盒图片写一篇四白字做文

罗嗦先生的家信
——谈繁简
  传说清朝有位钱秀才,写文章最罗嗦,人们都叫他“罗嗦先生”,就是 他的妻子也嫌他罗嗦。
  有一次罗嗦先生赴京应考,临走时他的妻子再三嘱咐他:写文章一定不
要罗嗦。他答应了。到京考试完毕,当快要回家的时候,他给他妻子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吾妻:前日罗嗦而今日不复罗嗦矣。吾在下月即将反里:不
在初一,即在初二;不在初二,即在初三;不在初三即在初四;(以下引者略);不在二十八,即在二十九,所以不写三十日,下月因小月之故也。家中存有棉鞋一双,希吾妻拿出来拍拍打打,因多灰尘之故也,希吾妻千干
万万不要忘记,为省笔墨起见,我不写草头大“万”字,故以“方”字去点代之。”
  本来只要几句话就可以讲完的事,钱秀才却罗嗦了这么一大段。什么是 语言繁复,这封家信就是语言的繁复的典型。
  我们讲话、写文章,话究竟是长好,还是短好?《墨子》中有个故事对 于回答这个问题很有启发。
有一天,墨子的学生子禽问墨子:“老师,一个人的话多说了到底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说:“话说得多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天整夜地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鸡棚里的雄鸡,只在天亮时啼两三次,大家听到鸡啼知道天就要亮了,于是都很注意它。所以
话要说得有用处。”墨子的回答形象、生动,很有见地。我们运用语言应当学习鸡啼,话不在多而在有用。
古人云“丰约之裁”要“因宜适变”。所谓“因宜适变”,就是要根据文章的性质、内容,交际的对象等具体情况而定。而在这些具体情况中,内容是决定性的。内容丰富的就要长写,反之就要短写。马克思的巨著《资本
论》篇幅就十分浩繁,其中光为阐述“剩余价值理论”这一个问题,就用了三卷的篇幅,译成汉语竞有一百四十多万字。这还是未完成的手稿,如果马
克思能有机会写完的话,恐怕论述这个问题的文字还会更些!现在世界上最短的一篇文章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多克·雨果的一封信。那时,雨果把他的
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寄给出版社,过了许久,没有听到回音。为了打听消息。表述“书稿下落如何”这样一个内容,雨果给这家出版社写了一封奇怪
的信,全文是:“?——雨果”。编辑收到信后也立即回了信:“!——编辑室”。不久,世界著名的小说《悲惨世界》就问世了。雨果和编辑之间的
通信惜字如金,如此简洁,很重要的是他们注意了自己所要表述的内容是简单的,注意了那个共同知道的语言环境。雨果比起钱秀才来真是高明得多!讲话写文章若能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一二言未尝不足,千百言未尝有余”,
那就繁简得当、长短适宜了。
  说话写文章要繁简得当、长短适宜,除了注意内容以外,还要注意语言
的表达形式,要注意言简意赅。恩格斯说:“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怎样使句子精炼而不繁冗?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所以
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一般说来繁冗的句子多是由于使用重复的修饰语。
词语重复有时是字面上重复,如:
  1.此时此刻,我的眼前浮现了一幅贫下中农战天斗地热火朝天的战斗场 面。
“战天斗地”和“战斗场面”字面有重复,应删掉后面的“战斗”二字。
  2.我们应该永远学习他这种对革命负责的革命精神。连用两个“革命” 显然重复了,第二个“革命”可以删去。
词语重复有时是意思上的重复,这种重复往往不容易察觉。如:
3.中秋节的月亮分外的圆,分外的大,分外的明亮和皎洁。 这里“明亮”和“皎洁”重复,应当删去一个。
4.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目的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为了”是表示目的的,与“目的”在意思上重复。“目的是为了”是
常见的一种意思重复的格式。应改为“目的是??”或者“是为了”的格式。与“目的是为了”相似的还有一种“原因是由于”的格式,如:
5.质量降等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很好地抓职工的技术交流和学习。
这里应改为“原因是??”或者“??是由于”的格式。多余的修饰语。
1.社会主义的学校,就是要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有文化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都是有文化的,不必在它的前边加上“有文化的”修饰语。
2.夜晚临睡觉时,林红脱下穿在身上的一件玫瑰色毛背心递给道静:“小
林,你身体很坏,把这件背心穿在身上吧。” 既然是脱衣服,穿衣服,那么衣服肯定是在身上的。这里“穿在身上”、
“在身”都是多余的,应当删去。
  语言繁冗除了词语重复,修饰语多余以外,还有一种是修饰语太多使句子变长,叫人读起来非常拗口。这时可以把修饰语提出另作分句。如:
1.每天,当工厂的汽笛在郊外工人区的充满了煤烟和油臭的空气里颤动和呼喊起来的时候,和这种呼喊后和着,从那些陋小的灰色屋子里,仅仅使肌肉恢复疲劳的睡眠的时间都不能得到的人们,摆着阴暗的脸色,好像受惊
的螳螂一般的望着街上走去(《母亲》1955 年新文艺出版社出版)。
2.每天,在郊外工人区上空,在充满了煤烟和油臭的空气里,工厂的汽笛颤动着吼叫起来,一听到这吼叫(《母亲》1956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两种不同的译文,1 在“时候”的前边有一个很长的修饰语使人感到别扭。2 把这个长定语提出另作分句,使结构比 1
显得短而单纯,读起来觉 得活泼、轻松。
  修饰语太长有时可挪在中心语的后边构成几个并列的成分。这样也可以 使长句变短。如柯岩《啊,春天!》:请扬起你的风帆,
带着我的思念在复苏的大地上飞翔吧, 为了去温暖 每一颗还在冬眠的种子 为了去迎接 那碧绿的、碧绿的 成熟的夏天
  这里“为了去迎接成熟的夏天”都是“飞翔”的修饰语,如果放在 它的前面,句子就显得繁冗了。
  修饰语太长有时还可以单独提到句首,在它原来的位置上用上一个相应 的代词,如:
  1.我觉得《东郭先生和狼》塑造了一个为花言巧语所迷惑,跟凶恶的狼讲仁慈,谈仁义,差点丢了性命的东郭先生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这个句子的基本结构是“我觉得《东郭先生和狼》是寓言故事,”
由于在“觉得”和“是”之间有一个较复杂的部分(即带点的部分),使人读来觉得繁冗、费力,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个部分挪到句首,改为:
《东郭先生和狼》塑造了??东郭先生,是一篇??寓言故事。当然,长句和短句各有所长,但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人,还是先写短句为好,写长句容易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把握不好就会出现语法毛病,闹出笑话。
(唐家珑)
施耐庵观虎
  武松打虎,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把武松的英勇无畏、武艺高强描写得力透纸背,而且,对吃人老虎的凶恶残暴、骄横狂悍也表现
得活灵活现。那声震山谷的吼叫,那张牙舞爪的扑剪,读后都可使人感到犹闻其声,犹睹其形。更妙的是,《水浒传》全书对打虎的描写还真不少:解
珍解宝登州猎虎,李逵沂岭杀四虎,每一处描写都是有声有色,精彩动人。那么,施耐庵怎么能把一个个虎故事写得如此精采逼真呢?传说,他为
了写好打虎的细节,不但走访过很多有经验的猎户,倾听人们关于老虎吃人的描述;而且,还亲自跑到深山老林里去,躲在树上,观察老虎的生活习性和捕食动作。施耐庵懂得,如果没有亲眼观察,就难以写得生动。他就是为了把打虎的情节写得更真切,才不惜去冒生命危险的。可是,有的同学作文,至今不懂得观察的重要。往往只凭想当然去写。
结果,文章就常常漏洞百出。例如写《我们的学校》这样的题目。学校本来
是人熟悉的,但有的同学一见题目,不是先去进一步地、细致地观察学校的全貌,抓住整个学校的特点,按照学校的真实面貌去写。却挖空心思地搜索
哪里见过类似的文章,然后,东一句西一句地往一块凑词语,编句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谁也看不出他笔下的学校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这样怎么能写好
大家必须明白,写文章绝不是拼凑字句的游戏。也不是单靠肚子里词多,脑子里有几篇范文,就能把文章“编”出来。要想写出好文章,首要的一点,在于从生活实际出发。你所要表现的某事某物,客观上是个什么样子,你就得把它写成什么样子。不然,就叫失真。不真实的文章还有什么价值呢?
明白了写文章要以客观事物为基础,那就要注意深入细致地观察。要写清楚,首先就得看清楚。并且还要在头脑里想清楚,你所要写的事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征等等。还拿“我们的学校”这个题目
来说,要想真正把学校写得丝毫不差,就得连学校大门朝哪儿开,院里都有哪些建筑,如何分布,有何特色等等都要观察得一清二楚。那时,写出来才
能是自己的学校。
写学校是如此,写其它事物也是如此,不然,施耐庵为什么要冒死去深山观虎呢?
(郝亦民)
黄州菊花遍地金
  “王安石三戏苏学士”的故事出自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苏东坡乱改 菊花诗,被王安石戏弄,就是“三戏”中的一“戏”。
  有一次,苏东坡到王安石家里作客,在王安石的书房里看见一首尚未写
完的咏菊诗,开头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东坡见了,想:菊花在秋霜中开放,纵然焦干枯烂,也不落瓣,何来“遍地金”
呢?他断定是王安石写错了,便提起笔来续写了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放下笔,他便不辞而别。
  王安石回到书房,发现苏东坡续了两句诗,责备自己没有“仔细吟”。
他想了想,便决定派苏东坡去任黄州团练使。王安石的意思是,让苏东坡去黄州实地了解一下,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遍地金”的菊花,让苏东坡自己去
得出续诗写错了的结论来。后来,苏东坡赴任黄州,第二年秋天,他赏菊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后院的菊花果然在西风中纷纷落瓣,确确实实“遍地金”。
黄州菊花终于使苏东坡认识到自己的续诗写错了。
  苏东坡去续诗,批评王安石,并不是因为他们政见不同。历史上的苏东坡对王安石的“变法”确实是不怎么赞同的,似乎是有点怪王安石操之过急,因而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他对王安石在文学方面也有所批评,他在《答张
文潜书》中甚至批评得很尖刻,还有点危言耸听的味道:“文字之裹,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于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
已。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
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尽管苏东坡与王安石在政治、文学方面意见并不一致,但他对于身为宰相,腹满经伦,知识渊博的王安石还是十分敬重的,
对王安石的文学造诣也是钦佩的。他之所以要去续诗,大概并不是因为有上述分歧,而是因为他觉得菊花不可能“遍地金”,王安石写诗考虑不周到,
写得不合生活实际。他的续诗,也不过是提醒诗人要写得真实些,注意春花与秋花的区别,劝告诗人:“仔细吟”。苏东坡的用意其实还是好的,至少
并不带什么恶意。他为了诗的真实,敢于这样“直言”既可以看出他努力追求诗的真实,决不马虎,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爽快直率的人,这种精神品德
就更为难得。
但是,苏东坡的续诗到底还是续错了。也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事,是好心办了错事。那么,他为什么会续错呢?说穿了,是苏东坡在生活知识方面还有缺陷,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一般,不知特殊。一句话,他对菊花的了解还不全面。大家知道,菊花又称为黄花,在黄巢那著名的菊花诗中,就有“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美句,在李清照词里有“人比
黄花瘦”,在毛主席的词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一般来说,菊花是跟桃花、梨花不同的,它不落瓣。宋末元初的郑思肖就曾这样描写过不落瓣的菊
花:“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西北风?”所以,苏东坡讲“秋花不比春花落”,并不是瞎说一气,而是有一些
根据的。然而,世界上偏偏还有跟“春花”一样的“秋花”,黄州的菊花偏偏“落”,而且“遍地金”。这样,苏东坡劝告别人不要想当然,自己却偏
偏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冯梦龙是在编故事,写小说,这“苏东坡乱改菊花诗”的故事无疑也是虚构的。不过,这虚构的故事在今天看来也还是很有意义的。它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不完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也是没有止境的。写一株菊花尚且如此不
容易,需要有如此广泛的了解,那么,作为诗人作家,既然要描绘广阔的生活画面,刻划各式各类人物,他对各种人物,对各种民情风俗,各地的气候
环境,等等,不是更应该了解得尽量多一些吗?
  社会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又是那样变幻无穷,是一本我们读不完的教科书。不断地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了解,积累,不断地丰富自己,永不满足,这对文学创作是十分有益,是非常重要的。人们说,这是创作的前提,有所成就的基础。大诗人陆游大概是对此感受颇深,所以,谆谆告诫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陈昌怡)
作文要善于思考
  写作必须多加思考,力求真实,防止主观臆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
打动读者。郑板桥是清代著名诗画家,他善于画兰竹菊石。他画的画,浓淡疏密,风晴雨雪,情态逼真;他的书法,秀劲潇洒,自成一家;他的诗,言情述事,更是务求真实。他的诗书画最吸引人,当时被称为诗书画“三绝”。
据传说,郑板桥十岁时,在扬州兴化镇私塾读书时,因他聪明敏捷,善于思考,勤学好问,老师很喜欢他。这年的暮春时节,江南满地青青,百鸟
群飞,老师带板桥出游。老师在前,板桥紧跟,沿着垂柳堤岸和清澈的小河漫步,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轻拂着师生的面庞,他们喜气洋洋,边走边谈,不久漫步到一个石桥上面。板桥眼尖,突然发现桥下有一女尸,即喊,
“老师,你看,桥下有一个死人!” 老师有点老眼昏花,即俯身一看,果然有一青春少女尸体在水中飘浮,
恰好被一块大石挡栏,未被冲走。再一详看,那女子上穿粉红衣,下系绿色
裙,头上青丝随波动,面容未变,像是刚下水不久。老师看到这个青春妙龄的女子,不知为何横遭夭折,很感痛惜,就吟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老师还叹惜地说:“可怜哪!可怜哪!”
板桥一听老师说完,马上说:“你的诗不对吧!老师一听,不由一惊,暗想,根据平时对板桥的了解,这个学生说话,总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便和颜地问:“哪点不对?”板桥反问老师:“你认识这个少女吗?”老师摇头。板桥又接着说:“那你怎知他是‘二八女多娇’呢?”老师回答不出来。板桥又接着说:“既未看到少女如何落水,怎知被风吹落小桥呢?又是怎样看到‘三魂’、‘七魄’随波逐流打转呢!”
  郑板桥提出的三个问题,把老师问住了,半晌才说:“依你看,这四句
诗如何改呀?”板桥指桥下女尸,满怀痛惜地说:“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老师点头说:“改得好!用‘谁家’代替‘二八’,用‘何故’代替‘风吹’,这样写既真实又有含意。我写的‘三魂’、‘七魄’是看不见的,改为‘青丝’、‘粉面’,又实在又具体形象,并抓住了少女的特点。”老师又欣喜地说:“你的诗比我的好,你善于观察,
肯动脑筋,这一点对写诗作文大有好处!”
这个故事虽然是民间传说,不一定实有其事,而且思想格调也不高,但
这则故事从写作上却给了我们一点启示,这就是:不论写诗作文,要务求真
实,不能以主观臆测代替客观事实,遇事要调查研究,深入观察事物,善于独立思考,如实地写出反映生活真实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
(田炳章)
  古代笑话集《广笑府》里有这么一则笑话:有一个人非常吝啬,每次吃 饭,总先在空盘子里写一个“鲊(读
zhǎ)”字。吃饭时就用筷子在盘中一 夹,然后,口里叫声“鲊”!再吃一口饭。他的弟弟是个结巴,每说一次都
“鲊、鲊、鲊!”这个人非常生气,对弟弟说:“你这样吃得撑坏了肚子, 还要连累我花钱给你买药呢!”
  这个笑话大家一看就能明白,它十分尖锐地讽刺了那种极端吝啬,守财
如命的小人。这里,我们特别想提起大家注意的是,笑话结尾那人对弟弟说的那句话。我们说,正是有了这一句,才把此人的卑鄙灵魂揭示得入木三分。因为,空盘写“鲊”,当然也能表现他的吝啬。但若连并不存在的“鲊”字,也不许别人多“吃”,不就更见其吝啬之甚吗?他所以这么自欺欺人,归根
到底是由于钱迷心窍。所以,通过这句话也正揭出了他那金钱高于一切的丑恶灵魂。这是笑话作者高人一筹的地方,也是使文章有深度的精彩一笔。
  我曾在课堂上把这个笑话讲给同学们听,只是不讲最后那句,而让同学
们来补充,那个人发怒时应该说些什么,才最能表现其吝啬的程度与本质。结果,有的同学说:“你别吃那么多!”有的认为应该是:“你少吃点行不
行?”还有的提出应该是:“你都吃了我吃什么?”等等,大家把这些和原句比较了一下,都感到不如原来那句深刻。那么,这个故事对于我们的作文
又有哪些启示呢?
我们写任何文章,都要求有一定的深度。思想深刻的文章才能引人警醒,发人深思。而内容空洞,思想浅薄的文章只能令人厌倦。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之所以能够发人深省,就在于作者通过那么一件小事,第一次表现了
知识分子向劳动人民学习的重要意义。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许多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还只是停留在对劳动人民同情的程度上。学习较同情显然是大
大深入了一步。所以,这样的文章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有些学生的作文,思想内容就往往失之于表面化,甚至是现象堆积,缺乏足够的思想深度。例如,写如何认真读书的文章,就只是表面地罗列一些读书不认真的现象,然后,泛泛地说几句读书一定要认真的类似标语口号
之类的话。不作具体分析,更不会说明若不认真读书会有什么样的危害,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认真读书又有什么重要意义、好处,有些什么好的读书方法等方面去进行深入的开掘。那么,别人能从你的文章中得到什么收获呢?
所以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把问题想得深一些,要把道理揭示得透彻一些。特别是在文章的结尾处,可用几句精炼的语言点明中心,这样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吃鲊》这个笑话中,那个吝啬人最后所说的那句话一样。
(郝亦民)
  元末明初,我国有个大文学家叫陶宗仪。他平时很注意积累写文章的材
料。晚年时,他在家乡务农,乡亲们常常给他讲些天文、地理、农业、习俗等方面的故事。他觉得很有趣,就想,如果把这些内容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看,该有多好啊!但是,当时正是兵慌马乱的时候,纸张很缺,又没有钱去买。
怎么办呢?一天,他正在田里收割庄稼,看见地边枫树上的叶子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忽然想起了唐朝红叶题诗的佳话,于是,就采了几片枫树叶子,在
上面写了个简短故事。他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就每天采些枫树叶子,用笔墨将听到的和见到的有趣事情记录下来,然后展开晾干,保存起来。这样日复
一日,年复一年,坚持记录,一直坚持了十几年,积累的枫叶竟贮满了几十个瓦罐。后来他利用积存的树叶,整理编辑成了三十卷的《南村辍耕录》一
书。这就是中外历史上罕见的积叶成书。
  陶宗仪积存树叶的做法,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积累材料。他利用积累的材料竟编成了三十卷书。由此,我们可看到积累材料对写作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要写文章,必须掌握丰富的材料,这是因为,材料是形成主题或观点的
基础。文章的主题和观点,不是人头脑里固有的。人的头脑只是一个“加工厂”,把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大量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而形成思想和观
点,然后通过语言文字把它们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材料又是文章主题的支柱。没有材料,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观点就无从依托,无法树立。材料不充
分,文章就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
古今中外的大作家,都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都有一个“材料仓库”。鲁迅夫人许广平在回忆鲁迅时就曾说过:鲁迅“脑子里总是储备丰富,无论古今中外,大小题目,他都能应付自如”。所以,我们初学写作的人,更要注意积累材料,为自己建立一个丰富的“材料仓库”。
积累是个艰苦的劳动过程,必须做到“三勤”:一、眼勤,勤于观察。二、耳勤,勤于耳闻。三、手勤,勤于动手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国著名作家茅盾也说过:“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
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只要我们做到了这一点,并能长期坚持,就一定能给自己
建立一个丰富充实的“材料仓库”。
(何振虎 付梅祥 胡连珠)
辑录后母的词汇
  乌克兰的别列雅斯拉夫镇冬天是寒冷的,一场鹅毛大雪过后,大地披上
了银装,那矮小的木板房、挺拔的白杨树,仿佛像一座座精美的玉雕,煞是好看。
  在这种天气里,人们是很少外出的。可使人奇怪的是,在镇效一片灌木
林里,却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在紧张地忙碌着,他挥动着沉重的板斧,喊着号子,正吃力地砍伐着灌木。斧落之处,雪花飞扬,洒满了他那单薄破
烂的衣衫。
  这个少年叫肖洛姆·阿莱汉姆,是犹太人,一八五九年生于乌克兰的别
列雅斯拉夫镇。他的幼年是在伏隆科沃度过的。他的父亲在这里开店,后来店铺倒闭,一家人才迁回别列雅斯拉夫。他在十三岁时,肖洛姆·阿莱汉姆
的母亲去世,留下他和姊妹数人。以后,父亲为他们找了个继母。没想到,这个继母非常刻薄凶狠,不仅从早到晚逼着肖洛姆·阿莱汉姆姊妹们干各种
脏活累活,而且动不动就无理打骂。严冬天气,许多人家的孩子都围着火炉取暖,可肖洛姆·阿莱汉姆呢?都要每天到外面砍一大捆柴回来。
  中午到了,肖洛姆·阿莱汉姆好不容易才砍够了一大捆树枝,他抖了抖
身上的雪花,揩干了脸上的汗水,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里走去。不料,他刚推开栅栏门,继母就怒气冲冲地迎面骂了起来!
“懒虫!瘦猴!为什么现在才回来?你钻到哪个窟窿里睡觉去了?”
  肖洛姆·阿莱汉姆委屈极了,他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可继母仍是余怒未消,不停地叫骂着:“丧门星,臭饭囊,你今天中午别想吃饭啦!”
肖洛姆·阿莱汉姆实在听不下去了,他两手捂着耳朵,一头钻进四面透风的羊圈里,扑在草堆下,呜呜大哭起来。 “哥哥,别哭了。”
忽然,肖洛姆·阿莱汉姆耳边想起了亲切而又熟悉的声音,他回过头来一看,是妹妹,手里还捧着几个煮熟了的土豆。
“你快吃吧,这是我偷偷拿给你的。”妹妹含着泪花的大眼睛深情地望着哥哥。
  肖洛姆·阿莱汉姆饿极了,他一口气就把几个土豆全吃完了,接着,又问妹妹:“我的本子你带来了吗?”“带来了,给你!”只见妹妹把一个卷了角的蓝皮本子从怀里轻轻地摸了出来,递到哥哥手里。肖洛姆·阿莱汉姆沉思了片刻,就把刚才继母骂他的词语统统记到了本子上。
  肖洛姆·阿莱汉姆就是这样,经常躲在角落里,流着眼泪把从继母嘴里
听到的大量刻薄的污言咒语记下来,天长日久,记下了满满一本。他把这一堆骂人的词汇按字母的顺序,编了一个小词典,命名为“后母的词汇”。后
来,肖洛姆·阿莱汉姆经过艰苦努力,成长为一名作家,在他的作品中,不少咒骂和尖酸刻薄的话,都是从他“后母的词汇”那里查出来的。
(邹勋潜)
锦囊、聊斋与菜单
——要处处留心生活
  有一个秀才,要上京城参加考试了。为了这个事,秀才整天哭丧着脸,
唉声叹气,忧虑万分。秀才的妻子看见他这个样子,就问他:“你们考试,不就是写篇文章吗?未必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困难。”秀才烦恼地说:“你
们生孩子,是有一个孩子在肚子里呀!我这次上京参加考试,肚子里什么东西也没有,叫我生得出文章来吗?”这当然是个笑话。不过,这个秀才的烦
恼,在我们现今的同学中也有。常听一些同学讲,“没有什么可写。”“我肚子里空空的,拿什么写呢?”还有些同学的文章,空空洞洞,不能具体、
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其实,作文并不是同学们想象的那样难。我们天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对周围的人、事、物,有所见、所闻、所感,只要我们处处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到需要作文时,就会唤起我们的回忆,
很多感受就会自然而然地涌出笔端。
  唐朝,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名叫李贺。他就是一位对生活处处留心观察
和体验的人,所以,他写出来的诗很有名,有些诗句成为千古绝唱,为后人所传诵。他的这些成就是与他平时刻苦观察,处处留心分不开的。
传说,李贺写诗有一个习惯,除特殊情况外,他每天清晨都要身背一个
锦囊,骑一头毛驴,到郊外去寻找诗句。李贺一边欣赏着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一边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周围的一切,一旦有所感受,他就写在纸条上,再
把纸条放进锦囊中。他黎明就出去,直到薄暮才归。回到家里,李贺把这些纸条上的诗句,又在灯下加工整理,创作成诗。李贺虽然只活了 27
岁,却为 我们留下了 230 多首好诗。
留心观察,积极收集,注意积累,这就是李贺的创作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不少同学可能看过《聊斋志异》这部小说。这就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不
仅故事优美动人,而且通过谈狐说鬼,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这本小说集是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鬼狐的故事、传说,收
集整理,加工而成的。
据说,有一年夏天,蒲松龄坐在屋子里写作,怎么也写不出来,他便放下笔,来到屋外散步。他家离大路不远,蒲松龄信步走到大路边,看到大路上车来人往,很是热闹。他突然想到:一人肚里一条计,三人肚里一本戏。
这些南来北往的客商见多识广,我何不向他们请教呢?于是蒲松龄就在大路边摆起了一个歇脚摊。每天,熬几锅绿豆汤,倒入一口大缸里,地上放上几床芦席。过往的客人都可以在这里随意歇脚,喝碗绿豆汤。蒲松龄不收钱财,只要求每个人讲一个奇闻异事。这样,他每天都收集到不少故事。一到晚上,他就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再创造,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不
朽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注意向周围的人请教,留心收集各种素材,这就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 异》给我们的启示。
  苏联著名作家果戈理,有一个最大的嗜好,就是爱记笔记,外号叫“笔
记迷”。他无论走到哪里,身边总带着笔记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只要他感兴趣的东西,他都记下来。
  有一次,果戈理请一位朋友吃饭。来到餐馆,刚坐下来,果戈理的眼光就被餐桌上的一份菜单吸引住了。他马上拿过菜单,把每个菜的名称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他一边抄菜单,一边还高兴地说:“太好了!太好了!”这时,服务员摆上了饭菜,果戈理却视而不见,继续专心致志地抄菜单。他的
朋友见他对自己如此冷淡,非常生气地说:“你是请我来吃饭,还是请我来陪你抄菜单?”而果戈理还在那里抄菜单,完全忘记了请朋友吃饭的事。后
来,这份菜单,真的在他的一篇小说里用上了。
  随时观察,处处留心,不放过一切有用的材料。这就是果戈理抄菜单给 我们的启示。
(李友敬)
  李白的一首《古风》诗中有这样几句:“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
阳失初步,笑杀邯郸人??。”这里讲的是人所皆知的两个古代寓言,头两句说的是“东施效颦”,后两句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
的都城。这个京城大邑在当时算得上是个繁华富庶的地方,自然这个都城中的人会很讲究仪容风度的。据说,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雄武好看,别人都
很羡慕他们。邻近的燕国寿陵地区的人都很想学邯郸人走路,便把几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送过去学习,好让他们将来把邯郸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等传给
国人。岂知他们不但学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样子也忘记了,于是只好爬着回寿陵去。这就是“邯郸学步”的故事。
  当然这是一个笑话,历来的文艺评论家、批评家都往往用这个笑话来讽
刺那些不顾自己的实际,一味机械地模仿别人而一事无成的笨蛋。但我们不妨又想一想,历来的初学者,那一个不是从模仿开始,后来才入门的呢?因
而,对“模仿”是不能简单地一概加以斥责的。
  以学语文、练习写作来说,我们还不妨提倡多作些“学步”的尝试。这 就是说,我们应重视模写的练习。
所谓“模写”,是指以名作家的名篇为蓝本,学习领会名家炼字、遣词、造句的技巧,布局谋篇的方法,以自己熟悉的、相近的题材,试着仿写,然后互相比较,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这样做会较有效地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逐渐提高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扎扎实实地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事实证明,这也是一个自我提高语文水平的好办法。
怎样进行“模写”呢?首先得像鲁迅先生说的“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
了的作品去领会”。这就是说,要精读名家的一些文章,仔细体味一下他们 的写法,然后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地模写。
模写可以从小段到大段,从简单到复杂,从写一景一物到写人写事;也
可以按文体分类进行记叙文的模写,小故事的模写,抒情散文的模写,说明
文的模写??。老老实实地模写几十篇,相信你的作文水平必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唐朝刘知几在他的《史通》中说:“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若不仰范前贤,何以贻厥后来。”文学作品里也不乏仿效点化的例子。鲁迅先生的《我的失恋》是套用了张衡的《回愁诗》的,他又借用了果戈里的《狂人
日记》的命题写成了自己著名的《狂人日记》。
  如果你是个有志的初学者,请不要以“邯郸学步”为耻辱,需要我们的
正是不断地“学步”。当然,这“学步”不能像寿陵少年那样,一步也学不像人家的。要学,就应认认真真地学懂、学会,并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发展,
有所创造。至于那些只是一味醉心于模仿别人,自己不作创造的人,自然不是我们“学步”的榜样。
(于文祖)
诸葛亮六出祁山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已经
成为智慧的化身,绝顶聪明的代名词。诸葛亮的这种美好形象是跟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巨大而长期的影响分不开的。确实,读过《三国演义》
的人,对诸葛亮的种种神机妙算、深谋远虑往往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三气周瑜,六斗司马懿,简直料事如神,无往而不胜。《三国演义》成功地塑
造了诸葛亮的形象,赢得了后人的高度评价。智慧的诸葛亮跟狡诈的曹操、忠勇的关云长一起,被人称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三奇”。
  可是,如果细读《三国演义》,人们或许会惊奇地发现:诸葛亮原来却
是个常败统帅。他策划指挥的许多战役,固然有七擒七纵之类的胜利,但更多的是失败,他不仅有“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的败迹,而且
大败仗也打得不少,尤其是他晚年全力以赴组织的六次伐魏战争(即六出祁山),也无不以失败而告终。如果说诸葛亮的早期败仗是因为兵不强马不壮,又无可靠立足点,因而败得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他六出祁山的失败却不能
主要归咎于客观了。那时,蜀汉尽管在彝陵之战之后兵力大为削弱,但诸葛亮手中仍有精兵数十万、良将数十员,投入战场的兵力有时还远远超过魏方,数量上占优势。可是,结果呢,诸葛亮常常在与司马懿斗智斗法中失算,六
出祁山均无建树。六出祁山简介如下:
一出祁山:蜀汉建兴五年(公元 227
年)春三月,兵三十万,赵云、邓芝为先锋。先攻城夺寨节节胜利。后来魏方起用司马懿,司马懿利用诸葛亮错用马谡,攻占街亭,截断蜀兵归路,一举扭转败局。诸葛亮被迫仓皇后撤,
以失败告终。在西城,诸葛亮还差点作了俘虏。
二出祁山:建兴六年秋九月,兵三十万,魏延为先锋,取陈仓道口,不利,改攻祁山大寨。魏军遵循司马懿制定的战略方针,坚守不战;诸葛亮速战不成,死伤累累,兵无粮草,不得不无所建树而撤兵。
三出祁山:诸葛亮乘魏方陈仓守将病重,袭取要地陈仓,出斜谷,取建咸。建兴七年夏四月,兵驻祁山。司马懿率军迎战,诸葛亮因病情严重,力不能支,不战而偷偷溜走。
四出祁山:魏方司马懿伐蜀,遇大雨三十天,无法开展攻击而后撤。诸葛亮以关兴、廖化为先锋,乘机出兵攻祁山。司马懿妙用反间计,使刘后主下令诸葛亮班师。魏方因此不战而胜。
五出祁山:建兴九年春三月,孔明出师伐魏,王平、张嶷为先锋。因蜀汉经济不堪连年战争的负担,李严无法按期筹办军粮,便假报东吴攻蜀,诸葛亮以假为真,回师救蜀,伐魏成水中捞月。
  六出祁山:建兴十二年春二月,孔明率军三十四万,以姜维、魏延为先
锋,伐魏。初战便中司马懿的埋伏,大败而损失军士上万。后因诸葛亮心劳力拙,病逝五丈原。蜀军费尽力气,好不容易才撤回本土。
  诸葛亮六出祁山,次次失利,究其原因,大致如下:一次用人不当,败
给敌手;一次被司马懿的坚守战略挫败;一次中反间计;三次因对自己、对国力未作出正确估计,不能量力而行。六出祁山的战绩表明,诸葛亮实际上是个败军之帅,说他有神机妙算,似乎无往而不胜,实在值得怀疑。
  可是,尽管诸葛亮打了不少败仗,奇怪的是,读完《三国演义》,诸葛亮又确确实实以神机妙算、深谋远虑的智者形象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不是显得十分矛盾吗?小说究竟耍了一种什么变幻莫测的魔术呢?说穿了,其实很简单,这种近似魔术一般的变幻,正是小说作者拥蜀汉、贬曹魏立场和鲜明爱憎所造成的。小说在题材选择,情节展开及人物塑造等各个方面,千方百计颂扬诸葛亮,因而打了败仗也对他无妨。《三国演义》
写六出祁山,虚写六次战争的结局,往往轻轻一笔带过;实写诸葛亮一次又一次具体战斗的胜利,详写其周密部署、高明的预见,写得有声有色,甚至
连他的失败也写得神乎其神;或演空城计,出奇制胜;或乘魏兵新败,迅速撤退;或神鬼莫测,偷偷溜走;或增灶设疑,迷惑司马懿;或“死诸葛能走
生仲达”。这一虚一实,一详一略,选材本身就让打了败仗的诸葛亮成了屡打胜仗的英雄,他的每一次撤退也就几乎成了胜利的凯旋。另一方面,对诸
葛亮的敌手、实际上的胜利者司马懿作者却不忘时时处处加以贬斥,明明司马懿攻占街亭,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迫使诸葛亮仓皇撤兵,不得不冒险
设空城计,作者却要司马懿哀叹:“吾不如孔明也。”而在“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一场斗争中,作者对司马懿的贬斥则到了丑化的地步。孔明死后,蜀
兵后撤,司马懿驱军追击。这时,姜维率三千蜀兵,拥着诸葛亮的木偶像,猝然出现,司马懿竟吓得抱头鼠窜:
  司马懿奔走了五十余里,背后两员魏将赶上,扯住马嚼环叫曰:“都督勿惊。”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二将曰:“都督休怕,蜀兵去远了。”
懿喘息半晌,神色方定。
《三国演义》的作者正是这样把自己坚定的立场、鲜明的爱憎融化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之中,贯注在精雕细刻的人物身上,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这样,作品就用艺术的感染力左右了读者的感情,使读者在不知不觉间
忽略了诸葛亮六出祁山而一无所获甚至常常仓皇败退的结局,依然认定他是一个具有非凡智慧和才能的人物。于是出现了一种近乎魔术似的变幻。
人们常说:“不以胜败论人”。《三国演义》可以称得上是文学中“不以胜败论人”的一个典型。打了败仗的诸葛亮竟能以聪明智慧的化身出现在人们眼前,而且这样使人不容置疑。这件事,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塑造
英雄形象,是可以获得一定教益的。看来,写英雄的关键是像罗贯中那样,支持英雄的事业,具有热爱英雄的炽热感情。倘能如此,写英雄的胜利,固
然能光彩照人;写英雄的失败也能感人至深。硬性规定什么英雄只许胜利不能失败,只能生不能死,实在是毫无根据的。同样,作者的一取一舍,一详
一略,一褒一贬,不仅关系到英雄形象的树立,关系到作品的社会效果,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难怪鲁迅会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
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诸葛亮六出祁山而均无建树,而且多次败于司马懿之手,可是他依然成
为一个足智多谋,深谋远虑的形象,家喻户晓,童叟皆知,这是否有点儿奇怪呢?其实是不值得奇怪的事,这正是作家倾向性的表露,作品艺术上的魅力。
(陈昌怡)
  由于王羲之的字写得好,想得到他所写的字的人很多。除了前面讲的那
位以鹅换书法的道士外,还有不少文人,以至地主、官僚。这里所讲的,就是其中的故事之一。
  东晋时期,浙江海门新修了码头。那是一批地主渔霸为了方便水路运输,好赚更多的钱而兴建的。这些人为了表示自己风雅,有文化修养,便想请一
位有名望的书法家为码头题上 “海门关”三个大字。而当时最有名望的,自 然要数王羲之。
  于是,地主渔霸叫人抬了整猪整羊,盒子里装上了金银财宝,给王羲之
送去。在地主渔霸看来,谁不爱钱呢?只要礼物送得重,王羲之准会同意。谁知偏偏碰上王羲之这个人就是不爱钱财,不重虚名,一听要他为地主渔霸
题字,马上叫人把礼物统统退了回去。
  地主渔霸碰了一鼻子灰,又气又恼,可是王羲之是个名人,也奈何他不
得,正在发愁,他的帐房先生来献计了。他把小眼睛眨巴几下,在地主的耳朵边叽咕了一番,喜得主人把脑袋点了又点。
  不久,一位教书先生打扮的人,渐渐地同王羲之交上了朋友。他知道王
羡之爱鹅,便在风景如画的水边造了一座亭阁,在那里养了一群大白鹅。然后,请王羲之来他家作客。王羲之见这位教书先生与自己还合得来,就应邀
前往。教书先生不但盛情款待了王羲之,还同他一起来小船观赏湖中的月光水色。临走,主人还挑了一只大白鹅送给王羲之。王羲之当然求之不得,但
因身边没有什么可以还礼的东西,觉得很为难。教书先生看出他的心思,便哈哈一笑说:“不必为还礼发愁,你毛笔字写得好,就写个字给我作纪念吧。”
王羲之见他这样诚意,便答应了,问老先生要写什么字。老先生说:“我
喜欢大海,就写个‘海’字吧!”王羲之不加思索,就挥笔写了个“海”字。过了几天,老先生又用同样的办法,在盛情招待及以鹅相送之后,请王
羲之写了个“门”字。
  很显然,这个老先生不是别人,正是地主渔霸的帐房先生,他顺利地骗
到了“海”和“门”两个字,信心更足了。第三次,他又用同样的办法请王羲之写个“关”字。心地纯真的王羲之并没有觉察里面有什么名堂,依旧是
提笔就写。繁体字的“关”字,外面有个“门字框”,当王羲之把“关”字的“门字框”刚写好时,突然联想起地主渔霸曾要他写“海门关”三字的事,心里“咯噔”一下,知道上当了,立即停笔,不再往下写。帐房先生一看王
羲之停笔,知道阴谋败露,生怕他把刚写的“门”字框撕掉,连忙一把夺了过去。
  这样,帐房先生终于骗到了“海门关”三个字中的两个半。还有门字框 里面的那个“关”字,只好由帐房先生自己添上。
  然而,尽管帐房先生如何使尽力气,当“海门关”三个字都挂上去后,
人们从远处只能看见“海门门”三个字,而那帐房先生添上去的“关”居然看不到。人们说:书圣与帐房毕竟不一样。书圣的笔迹,充满铜臭的帐房怎
么配得上?
(张振芝)
写作是提炼的艺术
  果戈理()是俄国的著名作家,他自幼熟悉乡村生活,爱好戏剧。他当过小公务员,一八三一年发表短篇集《狄康卡近夜话》等,后来题材转向都市生活,先后发表了《狂人日记》、《外套》、《钦差大臣》、《死魂灵》等许多作品,对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影响很大。果戈理每天都是一大早就起来写作,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都从不间断。一八三七年至一八三八年间同他在罗马住在一起的丘洛塔耶夫,曾对果戈理在那段时间的写作生活作了如下的回忆:
  果戈理一开始写作的时候,他就先要陷进沉思里,完全静默起来。他在屋子里一声不响地踱着,你若是去和他谈话,他会请求你静着,不要搅扰他,随后他就钻进自己的“洞”里去了(我们一同住着的三间屋子中最窄的一间),
他几乎几天都不出来。
  果戈理认为,灵感是在工作中获得的,它不会自动出现,只有不断地工
作,灵感才会到来。他对他的朋友契诃夫说:“写作的人像画家一样,不应该停止画笔,作家也不应该停止笔头,随便写什么,必须每天写,要紧的是
教手学会完全服从思想。”
一次,唯美主义者梭罗古勃向果戈理抱怨写不出东西来,果戈理毫不犹豫地说:“就写呀,你给自己立下一个每天必定坐在写字台前面写两个钟头的规则。”
“假如写不出来,那怎么办呢?”梭罗古勃反驳说。
  “没有什么,你就拿起笔写‘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总这样写,最后就写出来了。”
果戈理的写作习惯,是很有特色的。他在一八三八年时向他的朋友别耳戈说:“首先需要抛弃最初写成的东西,虽然这不怎么好,但得下这样的决
心,连那个笔记簿也要忘记。随后,过一个月,过两个月,有时也许过得再久些(这可以由自己决定),你再拿出你所写的东西来读一读吧,你会发现
很多不对的地方,很多多余的和很多没有达到意愿的地方。你在空白上做一些订正和注解,重新抛开那个笔记簿,当下次读它的时候,仍要在空白上添
上新的注解,直到那里没有地方好写了——就移至远一点的页边。当全部都被写成这样时,你便亲手把这些文字写在另一个笔记簿上。这里就给你看到新的光辉,剪裁、补充、词句洗练,在以前的文字中间会跳出一些新的字句,
这些字句非得安置在那里不可,但这些字句不知怎样却能够一下子涌现出来。你再放下那个笔记簿吧,你去旅行,去消遣,你什么也不要做,或者去写别的东西,时间一到,你就想起你抛开的笔记簿来了,你拿起它,读一遍,再用同样的方法改一改,当它又被涂抹得不堪的时候,你再亲手来把这些文
字写一遍,你就会发现随着文字的坚实、随着句子的成功和洗练而来的,是你的手似乎也坚实起来了,于是每个字也更加强硬和有表现力了。据我的意见,应该这样做三次,对于某些人,也许用不着这些次数,但对于某些人,还得再多几次才会得到创作的真谛。”
坚持写,反复改,灵感来自勤奋。果戈理的这个经验,对我们进行创作,确是有启发的。果戈理年轻时候,从家乡乌克兰到彼得堡谋求职业,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小公务员的差事。这个差事,职务低微,整天抄写公文、整理卷宗,高级官员一进办公室,他们就得一同起立。果戈理明白在政府机关里当差,永远不能对国家有什么贡献,但他却有机会了解京城官场的黑幕,发现官吏盗窃公
款,收受贿赂,欺压平民的劣迹。机关里的那此同事,生活是那么腐败和无聊,不学无术,偏又骄傲自满,这常常使果戈理吃惊。他讨厌这帮人,可有时他还是找他们聊天,仔细打听他们的家庭、儿女和日常生活情况。有一次。有人在他面前讲了一个喜欢打猎的小公务员的故事。说一个十分贫穷的小公
务员,很喜欢打猎,他渴望自己有支枪。于是他节衣缩食,积攒许久,凑足了钱,终于如愿以偿。当他乘上一只小艇去打鸟时,却没注意枪被河里的一
丛浓密的芦苇挂进水里去了。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捞不着。这个意外的打击实在太沉重了,他回家不久就病倒,后来竟死去。听故事的人都嘲笑
这个喜欢打猎的人,只有果戈理没有笑。他认真地听着,听完了就低下头沉思,从这个故事里他想到小公务员的一生。后来,他就以这个故事为素材,
创作了有名的小说《外套》。
  在《外套》这篇小说里,果戈理给读者介绍了彼得堡的一个衙门。衙门
里的办公桌旁坐着一个沉默寡言的公务员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什马奇金。他的外貌很惹人笑,看来好像他生下来就穿着九品文官服装,而且他秃
着的头顶,就是为了抄写公文的。
阿卡基的外套早已是千补百衲破旧不堪了,为了购买一件新的外套,他白天不喝茶,晚上不点灯,煞费苦心地积钱,后来终于制成了一件新外套。阿卡基穿着新衣服去拜客,不料回来的时候却遇到了强盗,外套给剥掉了。
同事们想为他募捐,可是大家一样的困苦;阿卡基只好去央求上司帮助,然而得到的只是一顿申斥和谩骂。于是阿卡基就在忧愁中死去。果戈理把生活中的素材提炼成为艺术作品,证明果戈理说的“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确实是至理名言。
  《死魂灵》是果戈理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有一段关于犬舍的描写,
从犬舍素材的获得,我们可以发现伟大作家是怎样进行艰苦创作的准备的。年青时候的果戈理,身边有一本厚厚的四九○页的大型笔记本,封面上有他亲笔写的字:“万宝全书或日用百科全书”,还写着:“编者:果戈理。一八二六年”这些字样。
  这个笔记本,确实是果戈理进行创作的“万宝全书。”它里面记载着俄
罗斯民族、乌克兰民族的各式各样的风俗习惯、生活情景、生活故事,记载着各式各样的人物特点、经历和趣闻,其中还有许多传说、谚语、俗语、谜
语和民歌民谣、地理知识、历史知识等,真是应有尽有。
  这个大型笔记本对果戈理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资料和素材。果戈
理说:“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
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
  正因为这样,果戈理有个随身带笔记本的习惯,他随时随地把看到的、 听到的有用的材料都记在上面。
  有一次,他和朋友们去饭馆吃饭,饭菜摆上了之后,他偶然发现了饭桌
上摆着本菜谱,于是,他连饭也忘记吃了,立刻欣喜若狂地抄起菜谱来。他似乎忘记了周围的朋友,似乎忘记了饭桌上摆的丰盛的饭菜,一个劲地抄呀
抄的,朋友们看着他这种如醉如痴的情况,都哈哈大笑起来??当他抄完了之后,才发觉朋友们都在等他呢!
  当朋友们谈论起狗的时候,他的兴致又来了,他又拿出笔记本来,把朋 友们所谈有关狗的各种形态,名称等都一一记了下来。
  以后,他又抽出时间去寻找并观察狗的生活习性,把它们的毛色、肉色、耳朵、头、口部、脚掌的不同形态、尾巴的习惯动作,以及它们不同的活动
特点,都记在笔记本上。有时,他还认真观察狗的居住、饮食等情况,把这些资料都整理记录在他的大本子上。后来就成了果戈理的创作材料。那个菜
谱的记录,后来他也用到一篇短篇小说中,而关于狗的记录,就成为他的名著《死魂灵》关于犬舍的描写上。果戈理的“万宝全书”为他的创作提供了
巨大的帮助。
  果戈理在中学读书之余,花了很大的精力写成了一部长诗《汉斯·古谢 加顿》。
  中学毕业后,他把这部长诗送到了印刷厂。几个月后,长诗印出来了。果戈理手捧自己的第一部长诗,高兴极了。他把书分给几家书店去卖。
  几个星期过去了,果戈理到几家书店看了看,嘿,《汉斯·古谢加顿》 原封不动地放在书架上,一本也没有卖掉。
  又过了些日子,一家杂志上发表了对长诗的批评,认为诗写得粗糙,艺术性差。果戈理看到批评后,像当头挨了一棒,连忙到几家书店,把《汉斯·古谢加顿》全部收了回来。回到家,他点着火,把书都烧毁了。烧书时,他一面望看熊熊的火焰,一面琢磨着杂志上的批评意见。他认为批评得对,下决心在今后的创作实践
中加以改正。 以后,果戈理在创作中养成了十分严肃的习惯,并且在发表作品之前,先多方面的征求意见,再反复进行加工修改。
  有一次,他写好了一个剧本,请著名诗人茹科夫斯基提意见。当时正是
中午,果戈理刚吃过午饭,就向茹科夫斯基朗读自己的剧本。年迈的茹科夫斯基有午睡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瞌睡来。过了一会儿诗人睁开眼时,果戈理说:“华西里·安德烈维奇,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打瞌睡,
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进了火炉中。老诗人想抢救出来已经来不及了。
一八五二年春天,躺在病床上的果戈理在看自己写的《死魂灵》第二部,他越看越不满意,觉得呕心沥血写了十余年的《死魂灵》第二部是不成功的。照他自己的想法,想着重表现一下“生活面”,要塑造一个“好心肠”的地
主——果戈理读着自己所作的具体描写,越读越觉得乏味、不真实。他痛苦极了:“失败了!失败了”!他从病床上挣扎着爬起来,把厚厚的手稿,扔
进了壁炉中。服侍他的小仆人,哭着请求他不要烧毁,他摇着头说:“坚决烧掉!”
  果戈理在谈到烧掉《死魂灵》第二部稿子时说:“‘没有死亡,就没有
复活’,这话说得很对。为了复生,便得先死去。烧掉我多年来在疾病和紧张中写的著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
  果戈理这种为了创作的进步,勇于烧稿,高标准要求自己的精神,十分令人敬佩,所以人们把他那焚烧不成功的手稿的火焰,称为“高贵的火焰”。
(邹勋潜)
尽人皆知的“一词之师”
  福楼拜(),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文字精练,是法国近世散文的典范。他本人
的写作态度极为严肃,对待弟子也极为严格。
  法国优秀作家莫泊桑,从童年起就十分爱好文学,经常练习写诗作文,
到了中学时代,已写出了数不胜数的各类作品,可就是未曾发表过一篇。后来,经他的中学语文老师布耶的介绍,开始拜比他大三十岁的名作家福楼拜
  福楼拜对自己的这位弟子提出很高的要求,有一次,福楼拜向莫泊桑提 出了一个“考题”,他说:
  “当你走过一位坐在自己房门前的杂货商人的面前和走过一位正吸着烟
斗的守门人面前时,请你给我描绘出这个杂货商人和这个守门人的神态,要准确地描述出他们的不同姿态,要写出他们的全部身体外貌,像画家画画一
样,要请你在其中能传达出他们全部的精神本性,以便使我不会把他们和任何别的杂货商人,任何别的守门人??混同起来。”
  在福楼拜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莫泊桑孜孜不倦地学习观察、研究
和练习写作,到他三十岁的时候,写的稿纸就有一人多高了。但是,福楼拜对他的创作还是不肯轻易表示满意。并对他说:“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才气,
在你带给我的东西里面表明有某种聪明,但是,你要永远记住布封(法国著名生物学家、作家)的话:‘才气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青年人,你努力
福楼拜还经常为莫泊桑精心修改作品,要求他不要去急于发表。因此,整个七十年代,莫泊桑的名字在法国文坛还是默默无闻。有一次,莫泊桑有机会参加了一个文艺座谈会,在会上讲了一个故事,博得了在场者的一致好评。会后,他就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篇小说《羊脂球》。
当他把这部中篇作品再送给福楼拜时,福楼拜这时才点头称许,同意他拿去发表。一八八○年,《羊脂球》发表了,而且一下子震动了整个法国文艺界。福楼拜高兴地称它是一篇杰作,并断定这篇小说“将留存下来。”莫泊桑因此像“流星一样进入文坛”,这时他已经三十岁了。在那以后的十年时间里,他埋首写作,一发而不可收拾。陆续发表了一系列著名作品,包括十六部短
篇小说、六部长篇小说、三部游记、一个剧本,还写了大量的杂文和政论。莫泊桑终于从废稿纸上站起来了,成为世界著名的作家之一。
  福楼拜是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成功道路是用勤奋的汗 水铺就的。
  有一段时间,福楼拜住在法国的克鲁阿斯。他有一座小楼,耸立在塞纳
河畔。楼上,他书房有面窗户正好对着塞纳河。塞纳河是美丽的,小书房是幽静的,福楼拜临窗伏案,辛勤写作。每当太阳落山,晚霞从塞纳河里消失
的时候,他那裹着绿罩的台灯便准时地亮了起来,一直到朝霞满天。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谁都知道了福楼拜的窗口是终夜通明的。夜间在塞纳
河作业的渔船,说这面明亮的窗户是为他们设置的灯塔;从勒阿佛尔开往卢昂的轮船上的船长,也说这是完全可以信赖的航标。这面窗户就是福楼拜勤
奋的明证。
勤奋是成功的开始。福楼拜的大量著作,他的典范文体,他的优美语言,都是他辛勤劳动的结果。他从来不迷信什么“灵感”之类的说法,而坚信“天才即耐心”这句格言。他认为在写作中,涂改和难产正是天才的标志。因此,对福楼拜的勤奋,有许多饶有趣味的赞语:“案头作家”——这是说福楼拜
惯于在案头工作,精心安排文章结构、反复推敲字词语句。有时,他甚至于用钢琴来鉴定一部作品的每个字句的音韵和节凑,看语言是否流畅和谐。莫
泊桑在描述福楼拜创作情景时写道:他“低着头,脸上额上都是汗水,就像在竞技场中的竞技者一样,身上的肌肉都为之突出。”我们看,这是一种怎
样的严肃态度和勤奋精神啊!
  “慢工巧匠”——这是说福楼拜的写作速度虽然很慢,但质量却是很高
的。像他的《包法利夫人》,就是公认的世界第一流名著。在他的一生中,有二十年是日以继夜地在写作,但他平均每五年才写出一本书来。有时,他
一星期才写两页,有时六个星期只写二十五页,有时两个月写二十七页。有一次,他用了四个星期写完十五页。又有一次,从七月到十一月底,他只写
了一幕剧。尽管这样,他还为这两次的破例快速而高兴呢。一八六四年,他在给露意丝·克里的信中写道:“有些晚上,文字在我的脑海中像罗马皇帝
的辇车一样碾过去,我被它们震动和轰响的声音惊醒。”“转折的地方,只要八行,却费去了整三天时间。”“已经过一个月了,我还在寻找那恰当的四、五句话。”从这里,不难看出福楼拜是怎样的一位“慢”工的巧匠!
“一词之师”——这是说福楼拜在写作中,很讲究用词,每一个词,他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精心选择;并且,他还这样去指教和要求别人。他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你所谈到的任何事物,都只能用一个名词来称呼,只能
用一个动词来表达,只能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你所用的词儿,应该是别人没有用过的,甚至还没有被人发现的。决不能用似是而非的概念和模糊不清
的语言戏法来逃避困难。”这就是福楼拜著名的“一词说”,因此,他也就成了尽人皆知的“一词之师”。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也是福楼拜为现实主义创作思想打天下,作为奠基石的一部杰作。这部作品是一个悲剧,取材于作者最熟悉的现实生活。其男主角原是在医学院学习的一个寄宿生,他的毕业实习是在卢昂医院里由福楼拜的父亲指导进行的。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离卢昂不过几里远的利镇当医生,仍旧和福楼拜一家经常来往。他的前妻死后,续娶的第二个妻子,原是乡下的一个天真烂漫的姑娘,但由于受了贵族式的教育,行踪放荡,生活奢侈,酷爱打扮,欺骗丈夫,勾引情人,以至情场难脱,最后穷愁潦倒,不得不服毒自杀。这一宗宗的事件,福楼拜都了如指掌,并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有一次,福楼拜和他的几个青年朋友,因为作品的失败而聚集在一起,彻夜不眠,呆坐不语,沉浸在极度悲哀之中。直到天明,一个朋友才突然说:
“你怎么不把和你家常来往的利镇的那个医生的事情写出来呢?”福楼拜如
茅塞顿开,感到很高兴,抬起头,大声说:“好主意!”自此以后,福楼拜便闭门幽居,潜心写作,用了五年的时间,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才大功
告成。小说描写的就是一个乡村医生的妻子被金钱和所谓爱情逼上服毒自尽道路的故事。
  书成之后,影响很大,震动了整个欧洲文坛。不少人争着为此书作注;
为此书作评,马克思的女儿立即将其翻译成英文。来信、来访找福楼拜的接连不断。有一次,一个法国文艺理论家要福楼拜谈创作经验。他这样回答:“我写包法利夫人服毒,我一嘴的砒霜气味,就像自己中了毒一样,一连两回闹不消化,我把晚饭全呕出来了。”又有一次,一个与福楼拜素昧平生的
女士,因为读了此书,就给他寄来了礼物和书信,表示祝贺,并询问他的身世和经历以及其他许多问题。福楼拜在回信中如实地答复了她:“我三十五
岁,五尺八寸高,有一双挑夫的肩,一种小情妇易怒的神经。我是单身汉,过独居生活。”
  《包法利夫人》出版销售之后,被法国官方认定是必禁作品,由巴黎大
法官向作者提出控诉,并传到法庭审讯。这时,福楼拜请了一个很好的律师为他的作品辩护。律师通读了作品,拟定了辩护词,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辩护。最后,福楼拜被审判无罪,《包法利夫人》畅销全国;律师的洋洋洒洒长达
万言的辩护词,也成了法国文学史上有名的文学评论文章。
  《包法利夫人》成书之后,过了将近半个世纪,一位法国《晨报》记者,到包法利夫人的出生地——卢昂附近的利镇去采访,还发现那里的人们仍然
把小说中的郝麦先生、包法利当作确实存在过的有名同乡,并引以为荣。当利镇拆除包法利的坟墓时,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抢墓碑的碎片,作为珍贵的古
董保存起来。
  从这些故事片断中可以看出,福楼拜从现实生活中选择素材,并反映了
当时深刻的社会问题,由于作品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所以才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
(邹勋潜)
替作品中的主人公写日记
  当屠格涅夫写完了长篇小说《前夜》后,便把这部书的手稿带到了彼得 堡,在朋友们当中一连朗诵了好几个晚上。
  朗诵之后,引起了激烈争论。有许多人不喜欢这部作品,认为它的思想
太激进,对俄国当时的社会制度揭露得太狠。文学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却认为这部作品好就好在它的思想先进,有锐利的锋芒,有鲜明的形象。但屠格
涅夫本人却觉得杜勃罗留波夫对《前夜》的分析有点过分。
当《前夜》在《观代人》杂志上发表后,立刻得到进步青年的赞扬。不久,杜勃罗留波夫就写了评论《前夜》的论文。屠格涅夫不同意论文中的观点,两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屠格涅夫连连摇头,并要求《现代人》主编涅克拉索夫不要发表杜勃罗留波夫的论文。但主编却认为杜勃罗留波夫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且是有远见的,他极力说服屠格涅夫,但是屠格涅夫却十分顽固地坚持己见:“任你选择吧,或者是我,或者是杜勃罗留波夫!”
  涅克拉索夫觉得十分为难,他问杜勃罗留波夫是否要修改自己的观点。
杜勃罗留波夫觉得写任何文章,必须坚持真理。他反复翻阅《前夜》,越读越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认为屠格涅夫在写出《前夜》之后,思想没有
跟上时代的发展。于是,他挥笔进一步充实了自己的观点,高度肯定了小说的真实性,深刻地分析了主人公英沙罗夫和叶琳娜的性格特点以及现实意
义,指出了俄国社会极为需要“英沙罗夫”,需要打倒俄国“内部敌人”的无畏战士。他并且站在革命的民主主义的立场宣布革命即将到来:“它不会
要我们等得太久??这一天最后一定会来到!”
《现代人》主编涅克拉索夫觉得杜勃罗留波夫是坚持了真理,他说道:“杜勃罗留波夫写出的真理比屠格涅夫的友谊更珍贵!”所以就坚决把杜勃罗留波夫的论文《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发表了出来。
有一次,屠格涅夫乘火车从彼得堡到莫斯科去。在列车上,他遇到了一个名叫德米特里耶夫的青年医生,青年医生在和屠格涅夫交流中口若悬河,他那锋利而独特、大胆而新颖的见解,引起了屠格涅夫极大的兴趣。他列举
活生生的例子说明了农奴们的遭遇是多么悲惨,又纵情讴歌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反对农奴制的英勇斗争。青年医生自己也参加了这战斗的行列。长久以来,沙皇政府虽然在口头上也说要废除农奴制,事实上农奴们的
生活仍旧是悲惨的,而一些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们正在为摧毁腐朽的农奴制而
斗争。屠格涅夫很早就想塑造一个能促使社会生活发生变化、有志于摧毁农奴制的人物。今天,在这青年医生身上,屠格涅夫仿佛看到了征兆。于是,
他便以这个青年医生为模特儿,着手塑造一个叫巴扎洛夫的典型人物。这个人物就是他著名小说《父与子》的主人公。
  屠格涅夫为了塑造好这个人物,他中断了和友人的往来,找到了一个非 常普通的小屋子隐居起来,专心致志地进行创作。
  这写作的屋子极为简陋,只有一张白木桌和一把椅子。屠格涅夫每天坐
在这里,替作品的主人公巴扎洛夫写日记。而这个巴扎洛夫的原型正是那位青年医生德米特里耶夫。他一替巴扎洛夫写日记,那位青年医生在列车上侃侃而谈的情景便展现在眼前。这样,他又仿佛在替德米特里耶夫写日记。
  屠格涅夫每当遇到一件有趣的事、有趣味的人,读到了有趣味的书,或
者遇到了重大的社会事件,就以巴扎洛夫的观点、感受、体会来写在日记本上。就这样,屠格涅夫有一本厚厚的大笔记本,专门记录着他所想象中的巴
扎洛夫的行动和谈话。
  有一次,大作家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发现屠格涅夫在给巴扎洛夫写日记,而且露出了愁眉苦脸的表情。便对屠格涅夫说:“你像是在受折磨。”
屠格涅夫点点头说:“是的,巴扎洛夫这个人,折磨我到了极点,就是当我坐下来用餐时,他也往往在我面前出现。我在和人谈话时,就会想:‘要是我的巴扎洛夫在,会讲些什么呢?’”
“好啊!”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称赞道:“这样,你的主人公已活在了你的心中,也就会成功地出现在你的笔下。这作品中的主人翁巴扎洛夫虽然每时每刻在折磨你,事实上你是喜爱他,要不,你怎么老是想着他,一
分一秒离不开他呢?”
  就这样,屠格涅夫整整替主人翁公巴扎洛夫写了两年日记,同时也完成 了一部轰动俄罗斯和世界文坛的长篇小说《父与子》。
  一八七七年,屠格涅夫的最后一部小说《处女地》发表了,内容写的是
民粹主义运动问题。但小说却遭到了各方面的指责,而且受到了社会进步人士的批评。屠格涅夫写信给朋友说:“我从来没有在杂志上受过这样一致的
遣责??我决定不再写作,把这支为我服务过三十多年的笔搁下来。是退休的时候了??”
原来他写民粹主义运动,却又根本不了解这个运动,他只是凭着从俄国来法国的朋友那儿,获得了关于民粹主义运动的材料,来写成了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屠格涅夫深刻地意识到《处女地》遭致批评的原因,他在给《欧罗巴导报》杂志编辑的信中说:“不行,我差不多经常远离俄国,我无法把俄国最本质的东西揭示出来。我担负起了一件力不胜任的工作。”
(邹勋潜)
下雨天留客
  汉字还有一个奇妙的特点,就是一段汉字,可以用不同的标点方法,表
现出不同的意思,甚至是相反的意思。而我国古代许多文章是不用标点的,这就给人们理解文字的意思带来了困难。
  民间流传这一类的故事很多。其中最有名的要算《下雨天留客》了,说 的是某人去朋友家作客,正好天下雨了,客人就写了十个字,表示问主人: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主人没有回答,而是把这十个字的标点改
了改,就变成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等于是无声的逐客令了。然而客人不甘心淋着雨回去,于是又把标点改了一下,变成了:“下雨天,
留客天,留我不?留!”主人没办法,只好让他留下来。
  另一个故事,说有位教书先生热心教穷人的孩子读书,而且卓有成效,地主知道了,也要请他教自己的孩子。他就提出条件,并写在纸上,说:“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一文钱。”吝啬地主一看,请这位先生很合算,就答应了,每天给先生吃青菜豆腐,而且许久也不付钱。一天,先生忽向地主提出要吃鸡鸭鱼肉,还要讨钱。地主拿出当时写的合同
说:“你不是不要鸡鸭鱼肉,也不要钱吗?”先生说:“你呀,全读错了,我写的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一文钱。”
地主听了目瞪口呆。有一年春节,某财主为了要讨个吉利,请祝枝山写一副春联,祝枝山写了“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作酒坛坛好作醋坛坛酸养猪大如象老鼠个个死”。没有加标点,财主一读,拍案大怒,“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作酒坛坛好作醋,坛坛酸;养猪大如象老鼠,个个死。”这不是触了霉头吗?就叫人把祝枝山唤来,兴师问罪。祝枝山说:“这要怪你不会读了。”说着
他摇头晃脑地读起来:“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作酒坛坛好,作醋坛坛酸,养猪大如象,老鼠个个死。”这财主一听,怒气全消,连赞写得好。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例如:“甲队打败了乙队获得冠军”。这张告示一贴,甲队和乙队都说自己获得冠军。甲队读作:“甲队打败了乙队,获得冠军。”乙队读作:“甲队打败了,乙队获得冠军。”意思完全相反了。由此可见,在汉语中,弄清标点是不可忽视的,否则就会闹出大笑话来。
(张振艺)
标点救人命
  古人写文章是不点标点的,但在读文章时,有句读(d&u)的说法。什么是句读呢?就是人们读文章时,不能一口气读完,要有停顿。句子完了的停
顿叫做句,句中停顿的地方叫做读。由于这种句读没有书面记录,所以使人读起文章来,仍然感到很困难,甚至会发生歧义。
  在一部古书上,有这么一句话:“夔一足。”意思是说:“在上古时有
一位神人叫夔,他只有一只足。他很会音乐,做了乐官。每当他歌唱和演奏时,他总是用他的一只足合着拍节敲打着地面,发出悦耳的和声。”这个优
美的神话,生动地反映了古代人爱好音乐,崇拜音乐大师夔的心理。但是孔子看到了这句话,却给它这样断句读:“夔一、足。”意思是说:像夔这样
的乐官,有一位,就足够了。像这样,就完全把古人所创造的有关夔的神话取消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清朝末年还发生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慈禧太后召来了一位书法家题写
扇面。书法家大笔一挥,写了首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料,书法家
一时疏忽,写时漏了个“间”字。慈禧见了,勃然大怒,认为书法家是讥笑她没有学问,当场要问他死罪。可书法家急中生智,不慌不忙地说:“老佛
爷息怒,我写的不是王之涣的诗,而是我用了王之涣的诗意填写的新词。”
接着他便当众断句吟诵:“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只好
作罢,还赏了许多白银给他。
由此可见,标点符号的作用是多么大啊!书面语言没有标点符号是很不容易把意思完美地表达出来的。五四以来,人们开始建立和使用了一套新的标点符号。这套标点符号包括:“逗号、句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
感叹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这套标点符号已经完全成为汉语书面语言的一部分,起着同文字一样的作用。
鲁迅先生的手稿,标点符号是十分清楚的。他对于不明白标点符号作用的人,往往给予迎头痛击。一次,一家书局请鲁迅先生写书稿。鲁迅便给了这家书局一部稿子。可是这家书局在书稿出版后,计算稿酬时,却只给文字
钱,标点符号和空行一律不给钱。鲁迅先生对书局老板不明白标点符号作用和残酷剥削作者的行为,十分气愤,很是不满。恰好,不久这家书局又请鲁
迅先生写书。鲁迅先生又给他们一部书稿,不过这次的稿子,既没有标点符号,也不分段落。书局接到这样的稿子后,当然无法发排,只好再请鲁迅先
生点上标点、分好段落。从此以后,那位书局老板再也不敢把标点符号排除在文章之外,而是照样给计算稿酬了。
  标点符号就是书面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小朋友,以后在读文章和写文章时,千万要认真对待,丝毫马虎不得。
(李继学)
  从前有个非常小气的财主。他有个傻儿子,名叫继生。儿子虽傻,财主
却希望他将来做官,光宗耀祖,因此,特意请了一个穷秀才来教他读书。财主舍不得出钱,预先和老师讲定,每天管两顿饭,不给工钱。
  秀才来到财主家里,一晃就两个月。两个月当中,每顿饭的菜不是一碗
红萝卜汤,就是一碗白萝卜汤,要不就是一碗凉拌红白罗卜丝,天天如此。秀才知道这是财主有意克扣菜钱,心里很生气。
  一天,财主问秀才:“先生,继生已读两个月的书,他学得好吗?”秀
才说:“他学得不错呀,都能对两个字的对子啦!”财主很高兴,想当面试试,就和秀才约定第二天午饭时来考儿子。
  第二天吃完早饭,秀才把继生找来,对他说:“午饭时你爹要考你对对子。”继生傻乎乎地看着老师说:“考什么?我什么都不会!”秀才说:“没关系,不管你爹怎么问你,你只看我的筷子夹什么,就答什么,包你没错。”
午饭时候,财主果然来了。秀才饭桌上仍然是一碗萝卜汤,财主特意吩咐给老师添了一小碗萝卜丝,算是格外照顾。财主问儿子:“继生,先生说你能对两个字的对子了,我来考考你好吗?”继生皱着眉头,看看老师,说:“好。”
  财主想了想,门:“天上共有多少星?”继生忙看老师,只见秀才夹了
一筷子萝卜,就说:“萝卜!”财主一瞪眼,说:“不对,我问你天上有多少星星!”继生正想说什么,秀才抢着说:“怎么不对!他说‘萝卜’,就
是星罗棋布的简称嘛,我看对得很好!”财主觉得秀才说得有道理,就说:
“我再出一个。”他顺口说:“苏绸!”继生又望着老师,见秀才还是在夹菜,就又答:“萝卜!”财主直摇头:“不对!不对!苏绸怎么能对‘萝卜’
呢!”秀才却说:“当然对。你说‘苏绸’,指是苏州的绸;他答‘罗布’,指的是罗江的布,正好对上。”财主一想也有道理,就又指着书案上放的一
个鼓和一个磐说:鼓。继生见秀才还是夹萝卜,就又说:“萝卜!” 财主生气了:“鼓怎能对‘萝卜’!”秀才不慌不忙地说:“鼓是
乐器,锣、跋也是乐器,当然可以对。”财主没话说了,可心里真生气,“明明是你筷子夹萝卜,他就对萝卜,还要强辩。”他一心要出一个刁钻的上联,
好让先生无计可施,出什么好呢?财主低头看见自穿的衣服,灵机一动,说:“羊皮袄!”秀才看透了财主的心思,笑咪咪夹起一筷子萝卜丝,继生
立刻对道:“萝卜丝!”财主再也忍不住了,怒气冲冲地站起来骂道:“小畜生!“羊皮袄’能对‘萝卜丝’吗?”继生吓呆了,秀才却笑着说:“东
家,羊皮袄的毛不是萝卜丝一样吗?”财主雷霆大发:“今天我的儿子一句话也没说,全是你左一筷子萝卜,右一筷子萝卜地递点子,你这先生是怎么
当的?”秀才也火了,他大声对财主说:“这桌子上左一碗萝卜,右一碗萝卜,顿顿萝卜,天天萝卜,嘴里吃的是萝卜,肚内装的是萝卜,教出的学生当然也只能是萝卜学生了!”财主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陈振桂)
才子巧对妙联
  明朝时候,江西吉水地方出了一位著名才子,姓解名缙,他自幼聪颖好
学,不仅诗才出众,而且尤擅对对联。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所引用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对联,据说就是解缙的作品。解缙是位才气横溢,刚正不阿的官吏,几 百年来,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故事:
“衣架”与“浴盆”
解缙九岁时,有一天父亲带他到江边游泳。父亲随手将脱下来的衣服挂在一棵老树枝头,然后转向解缙说:千年老树当衣架
  解缙知道父亲是要他对出下联,望了望烟波浩渺的大江,灵机一动,立 即对道:万里长江作浴盆
“门对千根竹”
  解缙出生在一个以卖豆腐为生的穷苦人家。他家对门住着一个赵员外,
这赵员外是个倚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家伙。一年腊月三十,赵员外府上杀鸡宰鹅,张灯结彩,准备欢度除夕,而解缙家还在等着父亲卖豆腐回来买米下
锅。解缙心想:咱人穷志不穷,也写副对联贴上。写什么呢?他抬头望见赵府那郁郁葱葱的竹园,顿时有了主意,提笔写道:
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大年初一,赵员外打开大门看见这副对联,暴跳如雷,大吼道:“我把竹子砍了,看你还怎么‘门对千根竹’?”于是命仆人将满园翠竹一砍而光。解缙见此情景,心里不禁暗笑:“好哇,我要叫你毁了一园竹,气还是消不
了。”他取来笔砚,在对联的末尾各加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赵员外简直气得要发疯了。“来人哪,给我把竹蔸统统挖掉!”愚蠢的赵员外以为这下解缙总该把对联撕了吧!谁知解缙又在下面各加一个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落锅虾公着红袍”
  由于解缙才学出众,渐渐名声在外。一天朝廷里有位大官将解缙传去,
却又不让他进大门,而让他进旁边的侧门。解缙受不了这般侮辱,坚决不进去。大官闻讯,叫人送了个上联出来:
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缙随口对上: 大鹏展翅恨天低
大官见了解缙,还想奚落他一番,就说: 出井蛤蟆穿绿袄 解缙指着大官身上的红袍道: 落锅虾公着红袍
(陈振桂)
白字先生的叹息
  古代有一位教书先生,由于识字不多,加上目力不济,常常读白字(读别字,读错字音),已多次被东家辞退,人人都叫他“白字先生”。
  后来,他几经周折,又找到了一户东家。东家提出:教书一年,给谷三 石和伙食钱四千;但如果读一个白字就罚谷一石,教一句白字就扣钱二千。
“白字先生”心中暗暗叫苦,但为了糊口,只得答应下来。
  到任不久,他与东家在街上散步,不幸将街边石碑上的“泰山石敢当”
误读为“秦川右取当”。东家马上说:“你读错了,姑且罚谷一石!”
  一年的薪水丢了三分之一,“白字先生”大叹倒霉,决心以后加倍小心谨慎。殊知越烦恼就越容易出岔子,他回到书室教学生读《论语》时,把“曾子曰”读成“曹子曰”,把“卿大夫”读成“乡大夫”,这都被东家听到了。东家马上走进来说:“又是两个白字,罚谷二石,只剩下四千钱!”
“白字先生”气恼得几乎昏倒,但又有什么办法呢?过了几天,他又将书上的“季康子”读成“李麻子”,将“王曰叟”读成“王四嫂”。东家说:“两句都读错了,四千钱全部扣除!”
薪水全完了!“白字先生”十分悲哀,他作诗叹息道: 三石租谷苦教徒,先被“秦川右取”乎。
一石输在“曹子曰”, 一石送与“乡大夫”。 四千伙食不为少, 可惜如今全扣了; 二千赠与“李麻子”,
二千给与“王四嫂”。这位“白字先生”的命可谓苦矣!
(杨光治)
这个婆娘不是人
  有一家财主大摆筵席,为其母祝寿,再三邀请唐伯虎赴宴。唐伯虎感到 盛情难却,出席了。
  酒酣耳热之后,财主五兄弟一齐请求唐伯虎题诗庆贺。唐乘着酒兴随手 在纸上挥了一句:
这个婆娘不是人 太不尊重了。围观者个个目瞪口呆,气氛很紧张。唐伯虎不以为意,稍
停一下,写下第二句: 九天仙女下凡尘
  原来如此!厅堂里马上响起阵阵赞叹和欢笑声。声未歇,唐伯虎又写下 一句:
生下五男都是贼 这还了得?财主五兄弟脸色顿变,几乎要发火。这时,唐伯虎又写道:
偷得蟠桃献母亲财主兄弟高兴得眉飞色舞,宾客们也啧啧称赞。这确是一首独具特色的
祝寿诗。它跟解缙戏题道士像的那首一样,采用先贬后褒,以贬衬褒的手法, 使褒更为突出。
“婆娘”是对妇女的鄙称,“不是人”贬得很厉害。“不是人”是什么?
原来是“九天仙女”降生的,褒得甚高。第三句说五个儿子都是贼,使人接受不了;而结句点明偷的是蟠桃,就大异其趣。敢于冒犯天帝去偷这种圣品,
说明财主兄弟是“大孝子”。这正是祝寿会上需要的祝词。
它还妙在始终与“天”联系在一起。这个“寿星”本来已是“九天仙女”,
如今又吃了那三千年才一熟的蟠桃,怎能不“万寿无疆”?“五男”是“九
天仙女”之子,能跑到天上去偷桃,定然身手不凡,绝不是人间俗物。唐伯虎把这一家子捧到天上去了。
祝寿诗很少写得好的,一般多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陈言套
话。由于唐伯虎这一首构思独特,加上语言通俗顺口,所以广为流传。当然,它的思想内容是不足取的,它只是一首别开生面的谀诗而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铅笔盒的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