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教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国教教会是什么?

Anglican是什么意思,英国国教徒,英国国教的,英国的,英国人的翻译-生物医药大词典
您现在的位置: >>
>> 词汇解释: Anglican
英国国教徒,英国国教的,英国的,英国人的
分类:&&&&&&&相关的句子:&&&|&&&&&&&|&&&&
以下为句子列表:
英文: A church official, as in the Anglican Church, who is in charge of temporal and other affairs in a diocese, with powers delegated from the bishop. 中文:
会吏总教堂官员,如在英国国教中掌管一个教区中的世俗及其它事务,具有主教授予的权力的人&&&&&&&
英文: A hymn or psalm sung when the ministers enter at the opening of a service, especially in the Anglican Church. 中文:
圣餐礼开始时唱的赞美诗牧师开始宗教仪式时,特别是在英国圣公会教堂中唱的圣歌或赞美诗&&&&&&&
英文: Africa's Anglican clergymen get little education in sexuality. 中文:
非洲的神职人员没有接受什么性教育。&&&&&&&
英文: Anglican ministers occasionally opposed slavery, but backed down when gentlemenwho financed the church forbade them to interfere. 中文:
英国国教的牧师有时候反对奴隶制度,但是当身为教会财主的「绅士」们禁止牧师干预时,他们就退缩了。&&&&&&&
英文: Anglican – Anglicans are found worldwide and worship in national churches which generally follow the teachings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中文:
英国圣公会教徒——英国圣公会教徒遍布世界各地,并且是在普遍遵循着英格兰教会教义的各国教会来做礼拜。&&&&&&&
赞助商链接
你知道它的英文吗?
你知道中文意思吗?
& 生物医药大词典- 自日开始服务
由团队研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清教”属于英国国教派 还是 加尔文派?_百度知道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清教”属于英国国教派 还是 加尔文派?
急需答案!!!!
麻烦各位给出简要说明,我就是不确定,带按是英国国教,但是我有疑问。注意“属于”二字。拜托各位给我个答案!急求!!!!
提问者采纳
清教Puritanism,欧洲宗教改革时代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支新教教派。“清教徒”源于拉丁文Purus,意为清洁。16世纪60年代开始称用,指要求清除国教会中天主教残余的改革派。在教义上主要受加尔文宗的影响。清教先驱者产生于玛丽一世统治后期,流亡于欧洲大陆的英国新教团体当中。清教的兴起则是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
【清教的历史】
清教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
16世纪后期,教会内部分虔洁信徒者提出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他们要求信仰上只以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庇的真教会。清教是一个广泛、不确定的名称,包括许多不同集团和派别。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提出了和英国国教不同的新的教义、仪式和组织原则。
16世纪末,清教各集团中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长老派(presbyterian)和独立派(Independents)。前者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的利益,主张建立一个隶属于国家的长老制教会组织。代表人物为T.卡特赖特;后者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认为每个教区应独立自主,反对国家教会的原则。代表人物为R.布朗。
16世纪末清教运动受到镇压转入低潮,但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再次兴起。清教徒不仅在宗教会议和教会活动中批判主教制政府,还在议会内外积极进行反对专制王权的宣传鼓动工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均为清教徒。年,长老派曾控制政权,极力与国王妥协。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以O.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掌握政权,转向镇压平等派和掘土派的激进运动。17世纪后半期,清教已分裂成许多宗派,作为一个政治团体的清教基本上已不存在。
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宽容法》,允许不信奉国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会。但对清教徒担任公职仍有所限制,到1828年政权才对清教徒完全开放。
清教徒因反对王室的宗教专制和经济压榨,屡遭镇压迫害,于是一部分逃往北美避难。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又有许多清教徒被迫赴美。
【清教的主要信仰】
清教徒只承认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强调所有信徒无论平民还是国王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他们信奉j.加尔文“成事在神,谋事在人”的预定论。主张建立无教阶制的民主、共和的教会,反对国王和主教专权。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纵欲。因其要求在圣公会内未能实现,自70年代起,脱离圣公会,建立独立教会,选举长老管理宗教事务。他们赞许现世财富的积累,提倡节俭、勤奋的进取精神。这些观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和意志。
【清教的主要影响】
清教对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起过重要作用,并对17世纪以后英、美等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也给予深远影响。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著名的五月花号(Mayflower)来到美洲的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们是英国第一批的新大陆移民,是未来150年后美国大多数人民的祖先,他们在旅途中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成为了未来《独立宣言》的蓝图。而西方著名的感恩节也正是这批清教徒为感谢当初慷慨解囊的印第安人才专门设立的。
其他类似问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知识
其他6条回答
英国国教派!在加尔文派在北欧还没有兴起的时候,英国已经完成了国教改革!
清教欧洲宗教改革时代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支新教教派。“清教徒”源于拉丁文 Purus,意为清洁。16世纪60年代开始称用,指要求清除国教会中天主教残余的改革派。在教义上主要受加尔文宗的影响。清教先驱者产生于玛丽一世统治后期,流亡于欧洲大陆的英国新教团体当中。清教的兴起则是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清教徒只承认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强调所有信徒无论平民还是国王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他们信奉J.加尔文“成事在神,谋事在人”的预定论。主张建立无教阶制的民主、共和的教会,反对国王和主教专权。赞许现世财富的积累,提倡节俭、勤奋的进取精神。这些观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和意志。
我同意武川好汉的意见,他说的太有道理了。
属于英国国教派 ,加尔文派是德国的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英国国教会失误导致100万宗婚姻无效
来源:  14:36:13 【】 
由于英国国教会的一个失误,200万夫妇都未能成为合法夫妻。因为主持婚礼的牧师念的结婚公告词有误……
  Two million husbands and wives are not lawfully married because of a Church of England blunder, it was revealed yesterday.
  昨日有消息透露,由于英国国教会的一个失误,200万夫妇都未能成为合法夫妻。
  Their church weddings are legally invalid because the vicars who married them used the wrong form of words, CofE lawyers admitted.
  英国国教会律师承认说,在他们的教堂中举行的婚礼在法律上是无效的,因为主持婚礼的牧师念的结婚公告词有误。
  The error affects more than a million weddings celebrated over the past 30 years in churches across England.
  这一错误造成的影响波及了过去30年在全英国的教堂中举行的100万场婚礼。
  It opens the prospect that marriage partners heading for divorce may try to deny their spouse maintenance, support or even a home on the grounds that they were never really married - the trick tried by Mick Jagger when he claimed his Balinese Hindu wedding to Jerry Hall was never a real marriage.
  这将在以后造成这样的局面:将要离婚的夫妇可能会试图拒付配偶的赡养费,甚至会把配偶赶出家门,理由是他们从来不曾真正结过婚。滚石乐队的主唱米克 贾格就曾经尝试过这一诡计,他宣称自己和杰瑞 霍尔在巴厘岛上举行的印度教婚礼从未构成真正的婚姻。
  The latest difficulty to hit marriage law comes in the wake ofthe Supreme Court’s prenupjudgement in the case of heiressKatrin Radmacher, which means many couples marrying now must consider taking out prenup deal to protect their assets against divorce, and the Government’s move to end legal aid for divorce, which is likely to force people to take out divorce insurance.
  婚姻法面临的这一最新难题是在最高法院对女继承人卡特琳 拉德马赫的婚前协议判决案件之后浮出水面的。这意味着现在即将结婚的许多情侣必须考虑通过婚前协议来保护他们的财产,以规避离婚的风险。另外,政府终止对离婚的法律援助的举动也可能会迫使人们购买离婚保险。
  It may also mean the marriage of Prince William and Kate Middleton will be unlawful, unless legal changes approved by the CofE’s parliament, the General Synod, yesterday win Royal Assent and pass into law before the wedding day next April.
  这也可能意味着威廉王子和凯特 米德尔顿的婚姻将是不合法的,除非英国国教会总会议昨日通过的法律变更能够获得皇室的同意并在明年四月婚礼举行前成为法律。
  The latest difficulty to hit marriage law comes in the wake ofthe Supreme Court’s prenupjudgement in the case of heiressKatrin Radmacher, which means many couples marrying now must consider taking out prenup deal to protect their assets against divorce, and the Government’s move to end legal aid for divorce, which is likely to force people to take out divorce insurance.
  婚姻法面临的这一最新难题是在最高法院对女继承人卡特琳 拉德马赫的婚前协议判决案件之后浮出水面的。这意味着现在即将结婚的许多情侣必须考虑通过婚前协议来保护他们的财产,以规避离婚的风险。另外,政府终止对离婚的法律援助的举动也可能会迫使人们购买离婚保险。
  It may also mean the marriage of Prince William and Kate Middleton will be unlawful, unless legal changes approved by the CofE’s parliament, the General Synod, yesterday win Royal Assent and pass into law before the wedding day next April.
  这也可能意味着威廉王子和凯特 米德尔顿的婚姻将是不合法的,除非英国国教会总会议昨日通过的法律变更能够获得皇室的同意并在明年四月婚礼举行前成为法律。
  But when the new prayer books were approved, as is legally necessary, by Parliament, Church lawyers forgot to change the 1949 Marriage Act so that it included the new wording of the banns. This asks if anyone knows a ‘reason in law’ to stop the marriage.
  但是,当新的祈祷书获得国会批准时,在法律上有必要对1949年的婚姻法做出改动,使之包含新的结婚公告词,而英国国教会的律师却忘记做这件事了。新版本的发问措词是:是否有任何人知道可以阻止这一婚姻的“法律上的原因”。
  As a result, no wedding conducted under the form prescribed in the newer prayer books is lawful.
  因此,所有在新祈祷书规定的这一形式下举行的婚礼都是不合法的。1&&
文章责编:zhangyuqiong&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 13:57:48)?&&( 13:53:16)?&&( 13:45:15)?&&( 18:40:59)?&&( 16:05:41)?&&( 17:41:39)
123456789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用工具 |
| 大全 | 大全
     |
版权声明:如果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电 话:010- 传 真:010-基督教派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基督教派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基督教派指中存在的不同派别和分支,它们在某些教义上相同,但彼此也有不同,并形成不同的组织体系。一般,基督教可以分为、和三大教派,但各个教派又有分支。天主教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本笃会、奥斯定会、克吕尼修会等,东正教有反国教派别,新教有路德宗、归正宗、安立甘宗、卫斯理宗、公理宗、基督复临派、真耶稣教会、普救派等,不属于这三种教派的基督教派还包括科普特教会、基督教科学派和一位论派等。下面一一进行介绍。(注:天主教有实权领袖罗马教皇,东正教有象征性领袖大牧首,新教没有领袖,各自独立。)
基督教的教义,各教派强调的重点也不同,但基本信仰还是得到各教派公认的。基督教的教义可归纳为两个字--&博爱&。在眼里,博爱分为两个方面:爱上帝和爱人如己。耶稣曾经说过:&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的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37-40节)在基督教的教义中,爱上帝是指在宗教生活方面要全心全意的侍奉上帝。基督教是严格的一神教,只承认上帝耶和华是最高的神,反对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也反对宗教生活上的繁文缛节和哗众取宠。&爱人如己&是基督徒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它的要求是:人应该自我完善,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应该忍耐、宽恕,要爱仇敌,并从爱仇敌进而反对暴力反抗。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达到博爱的最高境界--爱人如己。(Order Frians Minor):方济各天主教教宗会是天主教之一,一译法兰西斯派,是拉丁语小兄弟会的意思,因其会士着灰色会服,故又称灰衣修士。1209年意大利阿西西城富家子弟方济各(Franciso Javier )得教皇英诺森三世的批准成立该会,方济各会提倡过清贫生活,衣麻跣足,托钵行乞,会士间互称&小兄弟&。他们效忠教皇,反对异端,中世纪时曾为替教皇出售赎罪券而到处游方。方济各会重视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事业。初创时,会内不置产业,靠乞食为生,后会规松弛,在城市内建立住院,积聚大量钱财,内部为此意见不一,引起纷争,从而分裂为守规派、住院派、嘉布遣派三各支派。
(Order of Preachers):天主教托钵修会之一,一译多米尼克派,意为布道兄弟会。因其会士戴黑色风帽,故又被呼为黑衣修士。其会规接近奥斯定会和方济各会,也设女修会和世俗教徒&第三会&,主要在城市的中上阶层传教。在灵修方面,该会称多明我曾得有圣母玛利亚亲授之《玫瑰经》,并加以推广,今已成为全世界天主教徒最普遍传诵之经文。该会还兴办大学,奖励学术研究。
(Order of St.Benedict):本笃会是天主教之一,一译本尼狄克派,529年由贵族出身的意大利人本笃所创。他手订会规,规定会士不可婚娶,不可有私财,一切服从长上,称此为&发三愿&。 本笃会会士每日必须按时进经堂诵经,咏唱&大日课&,余暇时从事各种劳动。会规要求祈祷不忘工作,视游手好闲为罪恶。后来该会规成为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范本。
(Augustinian Order):天主教脱钵修会之一,一译奥古斯丁派,原指遵从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所创守则的天主教隐修士。奥古斯丁所创守则内容主要为按福音书所说抛弃家庭、财产而追随基督,在教会内集体过清贫生活,脱离世俗事务,除日常祈祷外,要从事济贫、传教等活动。到1925年,全世界有其会、院500多所,总部常设罗马。明万历三年(1575年),西班牙奥斯定会士多次由非律宾进入中国福建,未得驻留。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在广州成立传教据点,以后曾在湖南的常德、澧州和岳州设立教区。1930年西班牙重整奥斯定会来华传教,曾在河南归德设立教区。
(Cluniac Order):天主教隐修会之一,本笃会一分支,又称&重整本笃会&。该修会是910-919年间由伯尔诺创于法国中部的勃艮第省的克吕尼修院。伯尔诺主张整顿修院纪律,严守本笃所订会规,得到很多隐修院的响应。11-12世纪改革修院之风遍及西部教会,世称克吕尼改革运动。后该运动的领导者希尔得布兰德成为教皇,即,正式将天主教神职人员的独身制定为教规,并鼓吹教权至上,公开干预政治,与世俗君主争夺权力。(注:天主教各修会统一效忠罗马教宗。)(Old Believers):中的一个,亦称老信徒派。该派反对尼康和彼得一世的改革,成员多为下层贫民群众和低级教士。他们反对政府的横征暴敛,宣传平均主义和无政府主义,17世纪下半叶形成了强有力的反国教势力,曾遭沙皇的严厉镇压。
(Doukhobors):俄罗斯正教会中的一个反国教派别,形成于18世纪。该派否认国家和国教会的权威,废除司祭和圣礼,唯一的仪式是唱祈祷颂诗,以口传《生命之书》赞美歌和箴言丰富个人直接启示。该派相信上帝和人不能分开,认为三位一体就是记忆、理智和意志,其理想是建立地上乐园,敬拜心中的上帝,礼仪仅限于恭敬的鞠躬和彼此行礼。由于该教派的反国教倾向和拒绝服兵役,1773年后屡遭政府迫害,信徒后大部分迁居加拿大。1908年,其首领彼得·弗尼金在南美哥伦比亚曾建立一个杜霍波尔派的公社。
:俄罗斯正教会中的一个反国教派别,1770年创立,为从俄罗斯正教会分离出来的精神基督教派之一支,亦称阉割派,创立人是农民塞列凡诺夫。他自称万神之神、万王之王,宣称其使命是在俄罗斯建立弥赛亚王国。该派举行宗教礼仪时身着白衣,狂热的旋转舞蹈,成员多数经商,彼此互助。十月革命后影响逐渐削弱。
:俄罗斯正教会中的一个反国教派别,产生于18世纪,创立人是农民西门乌琳。他反对正教礼仪,攻击一切圣礼,认为只有圣经才是开启默示希望的源泉,并认为不能仅从字义去理解圣经。该派与杜霍波尔派有某些相似,并受到鲍格米勒派影响,主张均贫富、等贵贱,反对战争。该派遵守法律,服从君主,但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仍然受过迫害,大部成员移居西伯利亚和北美。该教派成员多为富裕农民,1929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后,莫洛阁尼耶派势力大为减弱。
:末世论派即约翰派,是俄罗斯正教会中的一个反国教派别,19世纪80年代从俄罗斯正教中分离出来,创立人是喀琅施塔得司祭约翰。他宣传末世论,被信徒认为是耶稣基督的化身,信徒常把他的像挂在家里进行崇拜。这个教派主要分布在乌克兰、北高加索以及一些边远的地区,至今仍有少数信徒。
:俄罗斯正教会中的一个反国教派别,20世纪初由巴尔塔市司祭列维佐尔·英诺肯提乙创立。他自称是圣灵化身,宣扬世界末日,声称最后审判即将到来,主张抛弃财产、家庭,热衷于宗教狂热运动,主要分布于乌克兰和摩尔达维亚等地,十月革命后转入地下。(Lutheran Church)
路德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也是最早的新教教派,以(1483年-1546年)宗教思想为依据。因其强调&因信称义&的教义,故亦称信义宗,路德宗是世界上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新教派别。
路德宗在教义上主要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要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规条,而在于对上帝的信心;不在于个人的功德或善行,而在于上帝给人的恩赐。人因着信被上帝成为义人,信徒都可通过祈祷直接与上帝沟通。因此,路德宗认为凡信徒皆可为祭司,无须各级神职人员为中介。同时,路德宗强调圣经是信仰的根本,凡不符合圣经的礼仪、制度和学说,都在路德宗屏弃之列。天主教的七项圣事,路德宗只保留洗礼和圣餐两项,礼拜形式也更为简化,着重讲道和唱赞美诗,并且允许神职人员结婚。路德宗还认为教会的组织形式与个人的得救无关,故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都可采用,具体情况由各地教会自行决定。
路德宗信徒主要分布在德国北部和北欧诸国,其中德国约占一半。在北美,路德宗势力也较大,为美国基督教第四大宗派,在亚、非、拉美地区也有该宗信徒。路德宗在中国活动范围也甚广。
(Reformed Churches)
归正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以的宗教思想为依据,“归正”为经过改革复归正确之意,归正宗产生于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归正宗是世界上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新教派别。
16世纪初,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瑞士人文主义者和宗教领袖力图以《新约》为信仰与行为的唯一根据,改革宗教生活。1553年,加尔文在日内瓦进行改革,实施其在《基督教原理》中提出的理论。该书后成为归正宗在教义、教政和教规方面的基本读本。归正宗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信的本质就是相信通过基督而获得恩典--上帝赦罪的爱。传播神恩的福音是教会的职责,圣经即是福音的见证。加尔文主义相信极端的双预定说,认为人的得救或被弃绝,都由上帝预定;单预定说则认为上帝预定的只是人的得救。归正宗在荷兰的阿明尼乌派,肯定自由意志,认为人的得救与否亦取决于其是否接受救赎而改恶从善,实际上是否认了预定说。该派后来脱离了归正宗。归正宗强调圣经权威至上,应据以判断一切传统;归正宗还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被赋予无限权力,这一观点对现代法治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在崇拜仪式中,归正宗使用方言,屏弃祭台、圣像和祭礼,不承认圣餐中存在耶稣的真体和血,只承认其中有耶稣体血的德能。该宗还强调讲道,注重牧师和信徒教育以及信仰与社会生活之关系。
教会体制上,归正宗极重视教规,并由长老监督执行。在长老会里,地方会选出长老,组成由牧师主持的会堂进行管理。在地区一级,由牧师和代表各会堂的长老组成区会进行管理。
(Anglican Commuion)
安立甘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中国常称圣公会。该宗在英格兰为国教,称英国国教会。联合王国其他地方及其他国家的圣公会均非国教,组织上也不从属于英国国教会。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英格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希望加强王权,削弱教会,摆脱教皇的控制。1533年,国王亨利八世禁止英格兰教会向教廷交纳岁贡。次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而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其后,这项改革运动又得到爱德华六世的支持。玛丽一世曾重修英格兰与教廷的关系,伊丽莎白一世则又恢复了英格兰教会的独立。其时通过的伊丽莎白法案在崇拜惯例上有所改革,在教义、教规上仍保持天主教会传统。17-18世纪时,清教徒和福音派主张进一步改革。19世纪的牛津运动则再次强调公教会原则,这一时期在政教关系上也有所改革。由于从英国传布到世界各地的圣公会陆续建立独立教会,安立甘宗乃逐渐形成。
安立甘宗没有世界性的统一组织或集权领导机构,宗内各教会间不相从属,习惯上尊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名义上的领袖。安立甘宗以《圣经》为教义基础,在持守传统教义的同时主张在具体解释上兼容各家之说,在天主教和其他新教宗派之间采取中间立场。在教会管理上保留主教制,并承认其有继承使徒的性质,但也让平信徒参与教会的管理。安立甘宗赞成宗教改革,但主张尊重《圣经》和教会传统,认为两者之间应保持平衡。在崇拜中使用《公祷书》,但允许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故宗内有各种派别,如高教会派、低教会派、广涵教会派、福音派等。安立甘宗自称是使徒所传圣洁公教会的一支,保有《圣经》及古代教父以来所传承阐释的正统信仰,只承认教皇为世界众主教之一,尊重国家权威但不从属之。英国圣公会要求教牧人员遵奉《三十九条信纲》,但不要求平信徒信守,该宗其他教会一般并不特别重视此信纲。安立甘宗的圣职分为主教、会长(相当于其他宗派的牧师)、会吏三级,基本教政单位是教区,大部分地区由教区组成教省,有一国含数教省或一教省、一教省含数国及一教区含一国或数国等不同情形,职务名称和组织机构各地不一。
(Methodist Church)
卫斯理宗是新教宗派之一,亦译卫理宗或循道宗,以创始人英国神学家的宗教思想为依据。(1703年-1791年)于1738年开始巡回露天布道,宣传自己的宗教主张和经验,终身不辍。后来,他的传教活动逐渐扩大到全国,人称卫斯理运动。卫斯理本期望在英国国教范围内开展传道活动,但遭伦敦主教拒绝,结果卫斯理宗脱离国教,形成了新的独立宗派。卫斯理强调人们必须信奉上帝,开始新的生活,只有将纯真的信仰与虔诚的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得救。他主张基督徒必须追求圣洁、完善的生活,强调自身内省与圣灵的工作,坚持《圣经》的权威。同时,他关心社会问题,主张废除奴隶制,倡导公共教育,致力于法制和监狱改革。18世纪初期,牛津大学学生组织圣洁会,组织成员立誓经常参加圣餐,认真研究《圣经》,定期访问监狱,主张按其所认为合乎《圣经》的教训,过循规蹈矩的生活。该派当时被戏称为循规蹈矩者,这个戏称后来成为该派的正式名称,沿用至今。1795年,该派彻底脱离英国国教,成为独立宗派。
卫斯理宗宣称忠于《圣经》,忠于传统信经教义,并自认为属于新教改革传统,多数接受阿明乌主义,认为得救既凭借神恩,亦取决于个人自由选择。所有人都有得救的可能,靠着圣灵,人可以在此生达到对上帝、对他人完全的爱,获得完善的基督徒品格。在神学上,卫斯理派不重思辨,不强求一致,强调圣灵有使人信仰及改造信徒生活的力量。卫斯理宗还认为宗教的核心在于人与上帝的切身联系,在社会观点上重视下层社会,主张社会改良。
(Congregationalists)
公理宗起源于16世纪的英格兰,当时英国已出现一些由会众自行管理的教会组织。1582年勃朗著书宣传独立于国家和国教,有权管理自身事务的&自行集合的教会&,这些理论被一些独立的教徒接受而形成一个新宗派,后经巴罗、格林伍德和彭瑞等人的努力,人数有所增加。
公理宗的信仰与英语国家新教的福音派相近,但更自由化。它们坚持《圣经》的权威,但对个人理解上的差异,采取互相尊重的态度。公理宗主张教会虽然可以发表信纲,但不认为信纲有权威性,他们认为凡承认耶稣是我主这一基本信仰者,即可参加教会。该派特别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并认为国家应对各种不同的信仰都采取宽容态度。公理宗认为教派的基础是上帝之道,故在礼拜中注重讲道。他们认为耶稣所立圣礼仅洗礼和圣餐两项。公理宗不赞成设立统管各教会的上级领导机构,但允许建立由各教会自由参加的联谊性机构,反对国教观念和教区制。他们认为教会主要不是一种组织,而是一种灵性生活的共同体,是由响应基督呼召而与之结成圣约并做其门徒的人组成的;全体信徒在教务会议上对教会事务行使平等权力,聘任牧师由教务会议决定,执事由会众选出;牧师权威不来自其地位而来自证道与圣礼之施行;教会资金均来自捐献。
(Adventists)
基督复临派是新教宗派之一,创立于美国,因相信基督即将第二次来临而得名。近代基督复临运动的创始人是美国人威廉·米勒。米勒原为浸礼会牧师,1831年,他在从事多年圣经研究后,称根据《但以理书》某些章节的启示和预言推算出,基督将于日或日第二次降临。他的宣传曾赢得不少新英格兰信徒的拥护。这个日期过去后,米勒再次提出新的日期,由于他的预言一再落空,基督复临运动转入低潮。但仍有人坚持上述信念,有些复临派信徒认为,基督复临的预言之所以未能实现,是由于信徒没有遵守旧约律法所规定的以第七日为安息日之故。因此,他们提出必须遵守安息日的有关规定。
基督复临派着重宣传末世论(千禧年前派),他们相信,世界末日已近,基地不久即将复临,死去的义人将要复活,与活着的义人一同升天,享受千年福乐,撒旦(魔鬼)将统治世界。到一千年的末了,基督和众圣徒一同来临,用圣火毁灭邪恶,创造一个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新世界。他们强调必须遵守安息日--从星期五日落至星期六日落;受洗必须用浸礼仪式;每年举行四次圣餐礼;在圣餐开始之前,按照圣经所载耶稣的教导,先彼此洗脚,称为谦卑礼。他们主张惟有通过信心才能得到救恩。他们还认为,人的身体是圣灵的殿,所以必须实行有节制的生活,禁食旧约中规定为不洁的食物,如猪肉、贝类等,禁止烟酒和赌博,反对世俗的装饰和娱乐。
(Universalists)
普救派是新教派别之一,18世纪在美国逐步形成。该派主张基督的救赎是普及全人类的,故称普救派。基督教早期教父如克雷芒、等曾提出过普救论观点。如奥利金的复兴论,认为一切具有性灵的受造之物,包括天使、魔鬼、人类全体,至终都将蒙恩获救。地狱并非恶人最后的下场,实质上起着炼狱的作用。这是普救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说法。宗教改革时期,新教中的激进派,如再洗礼派等即主张基督--第二亚当要让始祖亚当所有后裔的原罪都得到救赎。
普救派的教义主要在的影响下形成。巴鲁是普救派中影响最大的领袖人物,他反对三位一体、基督神性、人类堕落、基督救赎、地狱永刑等传统教义。由于他的影响,美国的普救派大多接受一位论(即反三一论)思想。1803年,在巴鲁的主持下,普救派制订了《温彻斯特认信文》,内容主要有:上帝是全人类的天父;上帝之子耶稣基督是人的灵性导师;圣经具有上帝的启示;各人之罪都将得到公义处理;所有人的灵魂最终都将回归上帝的怀抱。1935年之后,普救派声称自己是世界性的自由主义基督教,愿与世界其他一切宗教探讨共同基础。1942年美国普救派还提出欢迎一切仁慈的基督徒或非基督徒参加他们的组织。1961年,美国普救派与一位论派(见下)合并,成立美国一位论-普救派协会。该派教会组织形式大多采用公理制,所有教会均实行自治。(Coptic Church)
科普特教会是基督教东派教会之一,属一性论派。一词是7世纪中叶人占领时对埃及居民的称呼,后专指信奉科普特礼仪的基督教信仰者。431年后,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区的修道士优提克斯提出基督只有神性,其人性已经融合于神性之中的一性论主张,他所代表的基督论思想在埃及等地受到普遍拥护。这些地区的一性论派反对卡尔西顿信经以及正统教会关于基督一位二性的教义,逐渐和东方正统教会脱离,形成独立的一性论派教会。
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埃及地区的科普特教会已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科普特礼仪,崇拜仪式中,大都采用古代。在埃及,科普特教会至今仍是基督教各派中最大的教会,宗主教座堂设在亚历山大里亚。属科普特教会的自治教会是埃塞俄比亚教会,它尊崇亚历山大里亚宗主教的首席地位,首脑为阿克苏姆都主教,其人选在埃及血统的隐修士中选出,经亚历山大里亚宗主教祝圣,教会中称为阿布拿(阿拉伯文Abuna,意为&我们的父&),阿布拿在一些埃塞俄比亚血统的都主教协助下管理教会。埃塞俄比亚教会的礼仪基本和埃及科普特教会相同,但更讲究守斋,在帝国期间曾为国教会。
(Christian Scientists)
基督教科学派是美国人1879年所创教派。该派认为物质是虚幻的,疾病只能靠调整精神来治疗,并称此为基督教的科学。本是疗法医生的病人和学生。1862年,她宣称她由圣经启示而发现了基督治病的原理,并从自己的康复和其他病例中得到了证实。以后她开始为人治病,招收学生,组织基督教科学派。1875年,她发表《科学与健康》,述说精神疗法及其原理。1879年,她与学生在波士顿创建该派的母会,后又创办麻省形而上学学院,培养本派医师和教师。学院的毕业生到各地建立诊所和教会,使该派传播到世界各地。
基督教科学派提出关于物质、苦难和罪均属虚幻的说法,而不同意《圣经》关于创世、堕落和救赎的教义。他们认为,上帝是无限的神圣原则,是思想、灵魂、精神、生命、力量、真理、善和爱。作为凡人的基督不是神,作为精神原则的基督才是神。&真正的&人反映上帝的本质,是精神性的。除了精神,一切都是不真实的。物质的肉体与必死的想法是虚幻的,疾病与痛苦来自虚假意识。要恢复健康,就要消除幻觉,矫正错误的思想,并认为这种&基督的科学&就是耶稣赖以治病的圣灵。基督教科学派认为精神疗法可由病人采用,也可由医师采用,主要诉诸于祈祷,依靠把&绝对真实的存在&跟&必死的人&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认清物质、罪恶、病痛、死亡都属虚幻,这样人就得到救赎。罪恶看起来很有力量,但这只是因为人们相信它真的很有力量。该派还认为,要获得健康、财富和成功,就要对世界采取乐观、开朗和积极的态度。基督教科学派的团体活动不多,但允许其成员自由参加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该派主张禁烟禁酒,但不反对娱乐,也不反对牙医、眼医和注射疫苗。
基督教科学派礼仪简朴严格,由读经师主持。周日阅读《圣经》及《科学与健康》,唱诗,平日汇报治疗情况。他们不纪念圣诞节和复活节,也无洗礼及其它圣事。基督教科学派在母会下设立分会,分会礼多有读经班和主日学校。16人以上的团体,只要包含4名母会成员,一名医师,就可以成立分会。母会成员从教师受业,并放弃原有职业后,可被批准为医师。医师从医3年以上后,再经过对理事会安排的课程的学习,就可成为教师。分会领导人多由教师指定。理事会理事终身任职,可指定继承人,但亦可撤换。
(Unitarians)
一位论派是否认基督神性和三位一体教义,强调上帝位格单一的新教派别。早在2-3世纪,反三一论思想就已存在,如灵力神格唯一论、、基督嗣子说等,他们都主张上帝只有一位,耶稣不具有完全的神性,不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宗教改革期间,一些宗教改革家强调圣经和理性是信仰的唯一根据,重倡上帝一位论。他们遭到了天主教会的反对,路德、加尔文、茨温利等宗教改革家也不同意这种观点。当时主要的一位论派神学家有西班牙的、波兰的索西尼、英国的比德勒和林西、法国的蒲力斯特里等。林西于1773年脱离英国圣公会,在伦敦创立一位论派教堂,并修改圣公会的《公祷书》。蒲力斯特里则于1794年移居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建立教会。
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一位论派中调和科学与宗教的自由主义思想也逐渐发展:如否认福音书中的神迹奇事,从伦理角度来肯定基督教,认为其他宗教也包含有可以接受的真理等。1900年,由美国的一位论派发起,在荷兰成立了自由主义基督教与宗教自由国际协会。近代一位论派的共同特点是倾向于理性,不接受信经规定的教义,谋求建立没有统一信纲的、思想自由的宗教团体。一位论派教会的组织形式仍沿用公理制,但信徒不一定属于某一固定的一位论派教会。1961年,美国的一位论派与普救派合并,成立美国一位论-普救派协会。
真耶稣教会是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的一个新教派别,原名万国更正教耶稣真教会。真耶稣教会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有影响的教派,1919年,真耶稣教会有教徒千余人,1922年增至万余。1950年国内外共有教徒125000人,教堂1200多处。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