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名人留下了许多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执笔:冯刚 侯衍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我们党适应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着眼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其中,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高高举起爱国主义的旗帜。
一、爱国主义的包容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使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基本内容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而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精髓。
爱国主义具有最大的包容性。爱国主义是情感和理性的有机统一。爱国主义首先表现为一种深深的情感。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9-580页)。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是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的真挚热爱之情,是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和眷恋。作为一种强大的情感力量,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祖国悠远的历史土壤之中,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与人之间友爱相处的凝聚力量,对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作为一种理性要求和理智体现,爱国体现着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的高度责任感和理性自觉精神。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民族,都需要爱国主义精神来支撑、来凝聚、来激发、来推动。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文明奇迹。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反映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的大团结,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各民族间的大团结,有利于实现和巩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同各爱国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之间的大团结,有利于实现和巩固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在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从而团结起最广泛的人群,取得最大的共识,汇聚成最广大的力量。简言之,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有助于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根基,激发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和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爱国主义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爱国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理性意识,它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其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其社会成员所认同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心理素质、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的集中体现,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内涵、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并向这个时期的人们提出新的要求。在古代中国,爱国主义主要是同反对分裂、反对民族压迫、反抗统治阶级的腐败统治和封建专制的斗争相联系的。进入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爱国主义增加了新内容、新使命:对外主要表现为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捍卫祖国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对内主要表现为反对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专制统治。今天,爱国主义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当前,我们面临的时代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时代,是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包括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美景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爱国主义的当代价值空前凸显,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和要求日益突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民族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也是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这一主题,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要求和现实目标,能够最广泛最有效地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爱国主义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作为激励和引导广大人民团结奋进的鲜明旗帜、精神力量、价值规范和行为坐标,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爱国主义作为情感、理智和行动三者交融的有机整体,是爱国之情、强国之智和报国之行的统一。其中,爱国情感是基础,强国之智是前提,报国行动是归宿和目的。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亲身实践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英雄。适应时代要求、顺应人民愿望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上演了一幕幕“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雄壮的活剧,开启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以彪炳史册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个个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爱国主义的实践特性更加凸显,现实要求更加强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爱国主义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广阔的舞台。当代爱国主义应该突出强调理性爱国、行动兴国。作为具有广泛引领和整合功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爱国主义要努力吸引最广大的人群为实践服务,为现实服务,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献策出力、建功立业。
二、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建设,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其引领和整合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作为民族精神核心和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的爱国主义,与其他内容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和整合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紧密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致力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致力于促进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致力于促进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可见,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其理论主题、根本宗旨和现实目标,与爱国主义的要求具有根本的一致性,二者相互影响,相得益彰。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爱国主义内在的深层关系,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在当代中国为什么仍然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从而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共产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揭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应当成为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理想和崇高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旗帜,以及事业,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是党和人民在长期不懈的奋斗中探索到的一条正确道路,是希望之路、光明之路、科学之路、幸福之路。很显然,作为共同理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理论主题、根本任务、理想目标与当代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是根本一致的。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在当代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从而帮助广大人民真正树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真正建立起坚实的精神支柱,以百倍的信心和昂扬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去。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其他内容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不仅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提倡的,也是爱国主义所要求的,都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爱国主义的深层关联,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在当代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之间积极的良性互动,能够有效地推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从而打牢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稳步和深入开展。
三、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就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文化支撑和动力之源,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瑰宝。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其对社会实践的巨大能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就是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不懈追求的共同主题,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国家的意志、民族的愿望和人民的心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具有广泛的感召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号召力,是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也为当代爱国主义指明了奋斗目标、现实任务和努力方向。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就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在全社会奏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时代主旋律,最广泛地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实现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就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既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具有突出的时代特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壮大中国,这是历史、现实和实践昭示的真理。当今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高度统一的。邓小平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92页)一个生长在社会主义国度的公民,如果不爱社会主义,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也就谈不上爱国主义。弘扬爱国主义必须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结合起来,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而积极努力。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实现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就要不断深化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认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认真学习我国的历史、国情和文化,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了解我国近代遭受的屈辱和志士仁人的英勇苦斗,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峥嵘岁月,了解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进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实现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就要切实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是需要长期艰苦奋斗的事业,也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艰苦努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矢志为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使爱国主义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实现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就要落实到报国行动上。思想凝聚力量,行动推动事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理论指导、精神支撑和动力牵引,更需要扎扎实实的努力,实实在在的工作。我们要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以实际行动书写自己辉煌壮丽的人生。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三个主要问题???,泄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三个主要问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壮丽诗篇_新闻_电子报_惠州_惠州日报_东江时报_惠州报业传媒集团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壮丽诗篇
——在惠州市纪念东江纵队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战斗在广九铁路两侧的东江纵队战士。 本报采集
郑 群(日)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东纵、边纵的战友们老战士后代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隆重庆祝东江纵队成立七十周年,目的就在于继承先辈们的革命遗志,弘扬东纵的爱国主义精神,建设伟大的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我们希望后辈们永远铭记东江纵队的光荣历史与不朽功绩,把东纵精神代代传扬下去。
我离开领导岗位以后,就致力于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的工作。我和一批抱着满腔爱国热忱的专家学者、实践工作者及青年朋友们,积极探讨为什么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文明从未中断过,傲然屹立于东方?我们梳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光辉灿烂的历史发现:当我们中华民族处于“一盘散沙”状态时,便内耗横生,外祸不绝;当我们中华民族紧密凝聚时,则万众一心,诸事有成。事实告诉我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聚力,那就是古往今来、传承不绝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它是一种超越时代、地区、国界、阶级、阶层、党派、宗教、信仰等界限的精神力量。简单地说,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它的结构看,它是由以下三个方面有机组成的一种合力: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各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这三种力量是有机统一的,三种力的发展状况综合地显示出民族凝聚力的状况。历史证明,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就是靠这三力凝聚形成一个合力,它成为中华民族战胜困难、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当中华民族遭受外敌、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空前强大起来,成为凝聚全体民族成员一致对外、保家卫国的精神支柱。抗日战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场空前残酷的战争极大地锻炼了中国人民,磨练了中国人民的意志,改变了中国社会内部力量的结构;使国共两个对立的政党捐弃前嫌,走上了共御外侮的道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包括工、农、兵、学、商,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抗日团体、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使侵华日军完全陷入了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胜利,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胜利。
从这个意义上说,东江纵队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胜利的历史。它从一个层面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凝聚力是那样的强劲而坚韧。首先,民族情感的认同是东江纵队诞生与生存发展的首要条件。东江纵队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在华南敌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抗日劲旅。抗战爆发后,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广东人民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抗击日军的侵略。此时组织武装抗日并非易事,完全是白手起家。参加到东江纵队的人员有共产党员、进步工人、青年学生、红军骨干、港澳同胞、华侨侨胞等,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
在斗争中,东江纵队正确地执行了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统一战线方针,坚决反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我党领导的东江游击队,从它诞生起,就注意团结国民党的一切抗战力量,取得国民党军队的番号和种种社会关系,积蓄力量,发展进步势力。例如,在抗战初期,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就争取东莞县国民社训总队的支持,成立了东莞壮丁常备队和模范壮丁队;增城县的党组织取得“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的名义,建立了有100多人枪的“广东民众自卫团增城第三区常备队”;1938年底,中共东宝边工委取得国民党九一三团的同意,在该团成立了临时性的政治部,有关人员由我党组织配备,工作由我们负责,该团负责给养,还在该团属下成立了我党领导的政治大队。1939年,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即王作尧部)和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即曾生部),先后取得国民党部队的番号。这样做,有利于抗日,有利于人民,也有利于抗战力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这其中民族情感起了主要作用,这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坚实土壤。
其次,东江纵队的抗日主张及坚决抗日的行动对华南广大人民和海外华侨以及港澳同胞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因此,东江纵队也就赢得了他们的大力拥护和积极支援。在八年抗战中,东江纵队除了积极联合国民党的抗日力量共同抗战外,把抗日统一战线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团结爱国民主人士、华侨、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方面,不断发展人民的抗日力量。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廖承志同志的领导下,中共香港市委和海员工作委员会在港澳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发动商会、同乡会、文化团体、青年社团支援祖国抗战。1937年8月至1939年10月,香港的惠阳青年会、海陆丰同乡会等组织 “救亡工作团”,分三批先后回到惠、宝沿海地区和海陆丰地区参加抗日斗争。1938年10月以后,港澳同胞组织10多个抗日服务团、队支援东江游击队的斗争,前后共300~400人。为了发动东南亚地区的华侨支援祖国抗战,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副总队长兼参谋长郑晋亲自赴吉隆坡参加“南洋惠侨救乡会”代表大会,宣传我党、我军抗日主张,得到爱国华侨的热烈响应。仅“南洋惠侨救乡会”数年来就捐款约1000万元,40%献给新四军,40%献给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20%作为惠州难民救济费。海外侨胞还派遣自己的子弟,组成东江华侨回国服务团,远渡重洋来到东江地区参加东江纵队,战斗在抗日前线,有的后来成为优秀的指挥员。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产生了。
再次,在抗日这面旗帜下东江纵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民族亲和力。东江纵队汇聚五湖四海爱国人士,人才济济、群英荟萃。为了共同的救国目标,他们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团结一心,并肩战斗,民族亲和力空前增强。尤其是知识分子干部尊重工农干部和老红军,虚心向他们学习。在这过程中,以尹林平为代表的老红军在部队中发挥了领导核心和骨干作用。
东江纵队抢救了一大批中华民族精英,保护我国文化瑰宝行动,更是中华民族亲和力极大地增强的生动例子。日军攻占香港,许多民主人士和文化人被困香港、九龙,这些人中不少是我国的文化精英。当时日本人要将他们“一网打尽”。在这个危急关头,党中央电示廖承志“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他们抢救出来,转移到后方安全地带”。廖即和张文彬、粤南省委书记梁广以及林平部署抢救工作。东江纵队尽最大努力同地方党和有关方面紧密配合,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把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夏衍、沈志远、张友渔、胡绳、范长江、乔冠华、于毅夫、刘清扬、梁漱溟、李伯球、陈汝棠、张铁生、张明养、高士其、羊枣等民主人士、文化人和家属八百多人抢救出来,安全护送回后方。被抢救出来的还有国民党七战区司令余汉谋的夫人等。此举受到国内外舆论的称赞。邹韬奋在东江游击区挥毫赠墨宝:“保卫祖国 为民先锋”。事后,茅盾曾撰文称东纵抢救文化精英,是“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此外,东江纵队在全力营救被困在香港的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的同时,还营救了不少盟国的文武官员。为了更好地开展营救工作,扩大游击队的国际声誉,港九大队成立伊始即设立国际工作小组,由熟悉英语、与英国和盟国人士有较多社会关系的黄作梅、林展、谭干等负责。他们深入到港九市区和敌军集中营里开展营救工作,帮助国际友人和外国官员逃离集中营。据不完全统计,至抗战胜利,经东纵营救护送到大后方的英国、美国、印度、丹麦等人士达上百人,其中有英国的赖特上校等。此外东纵还救护了对日作战遇险的美国飞行员8人。获救的美空军克尔中尉后来给东纵写信致谢,称:“中国的抗战已赢得全世界的景仰,而我们美国人也以能与你们如兄弟般一同作战而自傲,在战争里以及在和平的时候,我们永远是你们的同志”。由此,盟国开始认识和重视东纵的战略地位。1942年7月,经英国国防部批准,在桂林组织英军服务团,在惠州设立“英团”前方办事处。港九大队国际工作小组人员配合“英团”前方办事处潜入香港组织情报站,布置秘密交通线,进一步营救英军被俘人员。随后,经党中央电示同意,美军第十四航空队派出情报组到东纵建立情报合作关系,并设立电台。东纵相应建立联络处作特别情报部门,任袁庚为处长,黄作梅任联络员兼英文翻译,主管广东沿岸及珠江三角洲敌占区情报工作。黄作梅在《我们与美国合作》等文写道:“因为这些情报对在华美军当局证明了非常宝贵和有用,东江纵队获得了陈纳德将军、在华美军司令部和甚至华盛顿的赞誉。”鉴于东纵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1947年英国政府邀请黄作梅到伦敦参加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大游行,获英皇接见,并授予MBE勋章。这是对东纵贡献的充分肯定和嘉奖。这就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退让、求和,软弱、怯懦,不可能换来别人的尊重。民族危亡之际,中华民族展现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生命力,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成为日后改变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推动力量。
抗日战争结束后,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百年外侮消除。残酷的战争催生了人们渴望和平的心态,而被压抑的中国人的民主意识亦勃然而起。呼吁建立联合政府,以民主建国为目标的运动风起云涌。制止内战爆发,使中国走向民主与和平,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日本投降后不久,即公开发表了《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建国总方针。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但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并不准备实现人民的愿望,为了能继续剥削、奴役广大劳动人民,他们企图把中国建成一个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为此,他们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取美帝国主义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积极准备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内战、独裁、卖国三位一体,这就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既定方针,这是与人民愿望背道而驰的。当时,中国面临着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大决战。
日,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叶剑英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重庆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终于迫使国民党蒋介石签署了“国共代表会谈纪要”,即著名的“双十协定”。在协定中,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必要的让步,同意让出广东等八个解放区,将军队撤到陇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的解放区。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同国民党政府代表正式达成停战协定,并由国民党政府、中国共产党和美国政府三方代表在北平成立军调处执行部,下设若干小组,分赴各冲突地点进行调处。1月25日,北平军调处第八执行小组抵达广州,调停广东内战并就广东中国共产党武装部队北撤问题进行谈判。后来,经过几十天的谈判斗争,终于迫使国民党当局承认广东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的存在。随后,国共两党代表在重庆签订了“中国共产党广东武装人员北撤山东烟台协议”。国民党虽然被迫签订了东江纵队北撤的有关协议,但蓄意消灭东江纵队的野心不死。就在江南、江北和粤东的武装部队先后胜利到达大鹏湾葵涌,准备登船北撤,因受飓风影响,美国的三条登陆舰不能准时到达葵涌时,国民党又策划将集结在沙鱼涌的北撤部队一网打尽,这一阴谋被在国民党第四战区工作的共产党员杨应彬、左洪涛等获悉,及时向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和中国共产党中央报告。中国共产党利用延安的《解放日报》、重庆的《新华日报》和香港的《华商报》等舆论工具,向社会各界公开揭露了这一阴谋,并向军调处第八执行小组提出抗议。与此同时,集中大鹏半岛的部队迅速作出应战准备,国民党的阴谋再次破产了。
在这场围绕北撤而展开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离散力的斗争中,东江纵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识大体,顾大局,并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有力地挫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削弱民族凝聚力的离散行为,极大地赢得了民心,中国共产党要求民主与和平的主张及其真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共识和强烈的呼声,使国民党政府民心尽失。这就极大地抑制了民族离散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我们再从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在三年解放战争中的功绩看,也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凝聚力所起的作用。东江纵队北撤山东解放区后,扩编为两广纵队,由曾生任司令员、雷经天任政委,编入三野序列。在三野指挥下,两广纵队先后参加解放战争华东战场的鲁南、莱芜、豫东、济南、淮海等重要战役。东纵主力北撤时留下的部分武装骨干在原地继续坚持斗争。在全面内战爆发后,又响应党的号召,恢复武装斗争,重新组织武装队伍,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由尹林平任司令员兼政委,副司令员黄松坚,副政委梁威林、参谋长严尚民、政治部主任左洪涛,后由魏南金代理。纵队、支队甚至团一级的指挥员多由原东纵的骨干担任,使部队迅速发展壮大。该纵队活动在粤、赣、湘三省50多个县,解放了十多座县城和广大乡村,解放区人口增至400余万,作战部队38000多人,为解放大军进军广州、解放广东铺平了道路。1949年5月以后,粤赣湘边纵队成功策划了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十三团团长曾天节、第九区行政督察(闽粤赣边)专员兼保安司令李洁之、广东绥靖公署副主任吴奇伟、国民党龙岩专员兼保安司令练惕生等起义。这些成功有效地策反国民党军队起义,壮大了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武装力量,争取了东江、韩江地区和广东省解放战争的主动权,加快了广东乃至全国解放的历史进程。这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广东革命武装斗争中的成功实践,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成功实践。
1949年9月,粤赣湘边纵队开始迎接解放大军南下,与两广纵队汇合,担负解放广州战役一翼的任务,为解放广东全境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战争中,两广纵队共歼敌19547人,缴获各种枪支32176支、轻重机枪1128挺、各种火炮219门、坦克8辆、运输舰1艘,击毁坦克2辆,击伤敌舰5艘,击沉敌舰1艘;粤赣湘边纵队共歼敌250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78门、轻重机枪93挺、长短枪23800多支,B-26轻型轰炸机一架。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的胜利在于它们忠实地执行了党的方针政策,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的希望。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诞生于民族危亡关头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承担起民族救亡的重任。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壮怀激烈的抗战血火考验面前,在为了建设和平、民主、富强新中国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展现出其他政党无法比拟的先进性。事实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定维护者,是人民利益最热忱的捍卫者,这对广大人民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所以中华民族向心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日益发展壮大并成熟起来,使自身成为凝聚人民力量的坚强组织者和鼓舞者,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强核心。相反,国民党反动派由于削弱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种种行径,失道寡助,失去民心,离覆亡就只有一步之遥。
广东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从鸦片战争开始,一百多年中,在广东这块土地上发生了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辛亥革命、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等,涌现出了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先驱康有为、梁启超,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农民运动的先驱彭湃、阮啸仙等。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临时政权。毛泽东在这里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并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权“广州公社”。近现代历史上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历史事件都与广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一切都对广东的人民群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上武装了广东人民,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使得广东人民在日寇入侵时,就积极响应我党的号召,迅速集聚起来,开展抗日斗争,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广东一批批青年、学生纷纷走上革命道路,参加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的独立解放、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广东人民一如既往地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发展,广东省委领导向中央要政策,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排头兵;今天省委省政府领导又率领全省人民不断开拓新领域,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
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东江纵队成立七十周年,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东江纵队那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不怕流血牺牲、义无反顾、舍家为国、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什么要坚定这三个自信?因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自信心,就会失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更会失去未来。坚定这三个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特别是增强全体中华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向心力,并将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进一步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重要保障。
最后,以一首词来结束我今天的讲话:
七十回望神州,海天呼啸国门裂。生灵涂炭,尸横遍地,山河喋血。娥汉儒侨,武装举义,气冲平野。更远距中央,游击敌后,奋征讨,鞍不卸。
东宝惠边辗转,战尤酣,频频传捷。港埠营救,精英得返,几多豪杰。外御倭贼,内平伪患,赤心如铁。正金瓯圆梦,共襄同缔,待从头越。—— 调寄《水龙吟》
(郑群系东江纵队东江人民抗日武装自卫总队总队长、省政协原副主席)
相关阅读:
已有条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今中外的名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