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问》以温暖为题的作文文章

《学问》为题写文章_百度知道
《学问》为题写文章
朋友说朋友城市找工作没钱吃饭没住于留朋友自宿舍住<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006c655f月吃<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d616c月饭没想面朋友没给钱说每都让吃吃东西朋友肯定气尽管面朋友想跟除恨深深恨所尽管<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d依旧没许始候想着朋友错太懂做朋友气且面除恨深深恨朋友错呢些东西没办放装自伤自让身边远离别见面肯定怕气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安徽省淮南二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我的老师-王仁富教授
国宝 唐鸿胪井碑研究学者
王仁富:吉林省白城人,1941年出生。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考察鸿胪井刻石遗址
白城师范学院原图书馆馆长教授,知名的鸿胪井刻石研究学者。中国索引学会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中国辽金及契丹女真史研究会会员;中中华唐鸿胪井碑研究会学术委员;旅顺历史文化学会理事;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唐鸿胪井碑研究所副所长;大连唐鸿胪井碑研究会顾问;崔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
唐鸿胪井刻石
唐鸿胪井刻石,是旅顺黄金山下一块九吨半重十多立方米大的天然硕石。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册封“渤海”使臣唐鸿胪卿崔&#59460;,在靺羯首府(敦化)圆满完成册封使命后,返京途中再次行经旅顺的时候,为纪念“渤海归唐”先在黄金山下打了两口井,史称鸿胪井。意犹未尽,复在井边这块巨石上刻下“持敕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29字刻文,史称鸿胪井刻石。29字刻文使这块普通巨石有幸成为
“渤海”归唐的实物验证,具有珍贵无比的历史价值,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主权意义的重要文物,受到历代的重视和保护。仅明清间就有5位官员在上面题辞纪念,清代的刘含芳更为刻石修建了保护碑亭。
旅顺黄金山的唐鸿胪井刻石
唐鸿胪井刻石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一块唐碑,是旅顺历史上最为闪光的一幕。
遗憾的是1908年,国宝唐鸿胪井刻石和石碑亭一起被侵占旅顺的日本海军掠夺到东京,4月30日,以日俄战争“战利品”名义藏入皇宫。
子孙不武,山河受辱,旅顺的国宝背井离乡漂泊百余年至今尚无归期。这是:中国文物界没有收复的钓鱼岛,旅顺黄金山没有修复的圆明园。
国宝 中国没有忘记!回归 山河正在努力!
为使臣“崔欣”正名
1994年正月初六,王仁富在春节假日无意间翻阅诵读唐鸿胪井刻石29字“刻文”时,按传统的“断句”读到:“鸿胪卿崔忻,井两口”的时候,有感语气受阻,“井两口”成什么话?井,还有三口的吗?这样“断句”是不是有问题呀!心血来潮,忽然发觉以前的“断句”有误,错把29字中的“忻”字上断,与“崔”相连,误把“崔忻”当做了使臣的名字。实际上,这个“忻”字,是动词,当“开凿”讲,应该下断为“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忻”字下断,既符合鸿胪卿“凿井刻石”的事迹,又符合中国语法“对偶对仗”的习惯。正确的使臣名字应当是《旧唐书。渤海靺羯传》中明确记载的“郎将崔&#59460;”。由此,他掀开了盛唐的一段历史,认识了一位出使大臣,牵挂着一件流失日本皇宫的文物国宝,不知不觉的加入了唐鸿胪井刻石的研究队伍,开始了16年的寻访国宝之路。
鸿胪井刻石研究年谱
7月2日,王仁富在《白城晚报》发表《现藏日本皇宫的唐鸿胪井刻石探讨》,为唐鸿胪井刻石的建立者,误称400年之久的唐册封渤海使唐鸿胪卿崔&#59460;正名。首次对刻石29字刻文的“断句”和唐鸿胪卿的名字提出了质疑和订正,这是中外学术界第一篇为崔&#59460;正名的文章。此前由于日本军人富冈定恭中将“武断”碑文,以讹传讹,中外学术界一直把使臣记作“崔忻”(南祖崔氏,河南法曹参军)。王仁富教授这篇拨乱反正的文章,是中国学术界在鸿胪井刻石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充满爱心的恢复了为祖国统一作出重大贡献的使臣崔&#59460;(博陵大房崔氏,华州刺史、郎将)的名字。
10月3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在北京接见了白城师专领导和王仁富等地方志研究人员。
11月7日,王仁富第一次考察旅顺黄金山北麓的唐鸿胪井刻石遗址,调查拍照。
1994第一次考察刻石遗址
在刻石的遗址,看不到祖先留下的国宝。看到的竟然是在刻石的旧址上,日本海军抢掠中国文物后,为自己建立的高大的掠夺记功碑----“鸿胪井之遗迹”碑,这是黄金山下的又一处国耻。又是富冈定恭中将在他的这个碑文中,“武断”29字刻文,舛改了唐鸿胪卿崔&#59460;的名字。
日本海军的强盗行径,使黄金山蒙羞,日本海军舛改使臣的名字,使中国学者蒙羞。
王仁富的心深深的被刺痛了,他默默的流下了学者的热泪,也立下了为刻石回归贡献余生的心愿。从此他加入了唐鸿胪井刻石研究的队伍,开始了已经16年的国宝寻访追讨之路。
王仁富深情感谢旅顺博物馆馆长刘广堂,苏小辛,韩行方,大连史志办主任单文俊,大连艺术研究所主任王敏等旅顺学者,黄金山海军官兵索万平、齐洪升等的热情接待,协助考察。
2月, 在《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2期,发表《唐鸿胪井刻石探讨》
11月,国宝流失,著我河山。王仁富加快了研究的步伐,当年在《文物》1995年11期,发表《现藏日本皇宫的唐鸿胪井刻石探讨》,这是国家级权威学术刊物第一次刊登旅顺唐鸿胪井刻石的研究文章,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篇,填补了当代唐鸿胪井刻石研究的学术空白。
《文物》1995年11期,发表王仁富论文
文章再次重申了为唐鸿胪卿崔&#59460;正名的学术论证,引起中外学术界的关注,很快取得了渤海史研究专家学者的认同,黑龙江省吉林省的渤海史研究学者朱国臣张富有率先在著作和文章中引用,不久辽宁的报刊和国内渤海史研究的新著也采用了这个观点,使臣“崔&#59460;”的名字逐步的广为人知。2010年我国著名学者韩淑英罗哲文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唐鸿胪井碑》再次收录了王仁富的这篇文章。
16年来,新闻界一直把王仁富的这个研究成果,和他以后进行的鸿胪井刻石回归活动追踪报道,长盛不衰。在2002年和2006年掀起2次报道鸿胪井的热潮,连篇累牍,远播域外。辽宁的《大连日报》《大连春秋》《辽海文物学刊》《大连晚报》《新商报》,中国大陆的《人民日报》《中国文物报》《中国艺术报》,台湾的《典藏》香港的《太阳报》美国的《美洲时报》等都著文转载。王仁富教授一个历史学者的研究课题和文物追讨活动,能够走出书斋,引起新闻界的十多年的跟踪报道,在以往学术活动中实不多见。每言及此,王仁富教授都深情感谢中外新闻媒体的热情参与,极大的普及了鸿胪井刻石的研究成果,有力的推动了鸿胪井刻石回归的进程。
12月,王仁富的论文《现藏日本皇宫的唐鸿胪井刻石探讨》,获吉林省政府设立的“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获奖名单在《吉林日报》发表。
2月,《大连春秋》2期发表王仁富的文章《刻文“武断”误“崔欣”》,进一步从出生年上,否定了舛误的唐鸿胪卿“崔忻”的荒唐,明确指出:714年,唐鸿胪井刻石在旅顺黄金山建立的时候,唐代大文学家崔融的第3代孙“崔忻”还没有出生。世界上不可能有“没出生,先出使”的使臣。“崔忻”既不是使臣,也当然的不是使臣的名字,只是富冈定恭“武断”29字刻文“误会”出的巧合而已。
2003在旅顺博物馆和刘馆长探讨使臣名字
翻开《辞海》,查到“崔融”,马上就会知道,他的生卒年是:(653 &
706)。653年距离建立唐鸿胪井刻石的714年,只有61年,而“河南法曹参军”的“崔忻”(
《旧唐书。宰相世系下二》卷七十二下,二七四0页》)是“崔融”(《旧唐书。宰相世系下二》卷七十二下,二七三八页》)的第3代孙。世系表是:崔融[653--706]
---- 崔翅 ---- 崔陵 ----崔燮 ---- 崔忻(河南法曹参军)。
崔融须18岁才能成人,崔忻须18岁才能出使,这就从61中减去了36年,
还剩25年了,从表中得知,从崔融到崔忻之间,至少有12个男人出生,25减去12,只剩13年了,13年间,无论如何是生不出3代人的。
在“崔&#59460;”名字的研究中,还存在着“欣”“忻”同源异体的说法,在知道714年唐鸿胪井刻石建立时,“崔忻”还没有出生的情况下,继续探讨这个问题,已经没有意义。
12月31日,海外图书馆学者马大任从美国纽约回函王仁富,商谈唐鸿胪井刻石研究与回归事宜。
此年王仁富教授移师北京,住地下室,跑图书馆,拜访名人,全力推动唐鸿胪井刻石回归事业,形成了最早的刻石回归志愿者队伍,2001年末这些人最先成立了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研究会。
11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王仁富的文章《崔欣与鸿胪井刻石》。[2] 11月13日至18日,王仁富在北京东方梦文化艺术公司总经理张玉文先生的安排资助下,由北京第三次去旅顺考察,正式提出“中国流失文物研究”这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学术课题,写出了完整的《唐鸿胪井刻石回归策划》书,同大连市社联旅顺口区等有关方面见面,得到多方面的呼应、支持和帮助。
11月30日,《大连日报》发表王仁富、张玉文的文章《涛声依旧忆崔欣》。这篇文章对唐鸿胪井刻石的宣传起到了很大作用,大连旅顺地区的许多人,是从这篇文章中知道了旅顺的这个国宝。
12月6日,中共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发出(39)号《旅顺信息专报》,回应王仁富教授的策划,重视鸿胪井刻石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回归和经济开发事宜。聘请王仁富
张玉文为顾问。
8日,旅顺口区委书记慕国生做了批示。今天读来,仍然是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这个办公室主任丁学波执笔的和鸿胪井刻石有关的美好策划,有待梦想成真。
12月31日,千禧之年的这一天,北京《中国文物报》《中国艺术报》同时发表王仁富的呼吁鸿胪井刻石回归的文章。《中国艺术报》编辑张海燕先生用古文写了动人心弦的呼吁刻石回归的“编者按”。
渤海史学者魏国忠、朱国忱、赵哲夫在他们的著作《谜中王国探秘》(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一书中,率先肯定和引用了王仁富鸿胪卿名字为“崔欣”的考证成果。
3月25日,王仁富、关 瀛去北京大学“勺园”看望马大任先生,商议鸿胪井刻石回归事宜。
10月20日,在吉林省文联领导的关怀下,已经退休的王仁富教授和张福有研究员考察唐鸿胪井刻石遗址。这是王仁富第四次考察刻石遗址。
这一天恰好是王仁富教授60岁的生日,没有鲜花,没有蛋糕,没有掌声,也没有贺词,教授在黄金山下度过了非常有意义的生日。他在凄风苦雨的刻石遗址写了一首诗:“不是无端苦行吟,国宝流失国耻深。捧出十万追讨语,呼唤千秋儿女心。”告别黄金山,教授打起背包走天涯,首途广州从此拉开了退休教授到祖国各地寻访崔氏后人,宣传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的历史名人唐鸿胪卿崔欣,呼吁唐鸿胪井刻石回归活动的序幕。
11月24日《羊城晚报》A6版发表记者胡伟民、宋文桃,以“为追回文物”作标题的《“渤海”归唐使节后人今安在》新闻稿,在新闻界首先报道了王仁富教授民间追讨刻石的公众宣传活动。四天后找到两位崔氏的后人。
12月19日《深圳商报》再发表相关的报道。[3] 12月,吉林省文联《学问》杂志2001年12期,文图并茂的重发王仁富教授1995年在《文物》上的刻石论文,张福有研究员的刻石研究文章、刻石拓片和考察图片。
《华人风采》2001年4期发表王仁富《唐鸿胪井刻石崔欣的后人,你在哪里?》一文,寻找海内外的崔欣的后人。
媒体第一次鸿胪井碑报道热潮
1月3日,《南方都市报》记者成因以《花甲教授欲组团赴日讨国宝》为题,再发王仁富教授民间刻石寻访公众宣传活动长篇报
中国媒体报道中国学者追讨国宝声音的消息
道。[4]报道记录了王仁富教授在2001年12月在北京和他年在北京策划鸿胪井刻石回归活动的6人聚会时,倡议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唐鸿胪井刻石研究会”的消息。
这个报道的电子版影响很大,第二天,全国许多报纸纷纷转载,形成了旅顺唐鸿胪井刻石宣传的第一次浪潮。刻石所在地大连的报纸也及时的作了报道。
1月4日,北京《京华时报》,河南《大河报》,大连《新商报》、《大连晚报》,长春的《新文化报》《城市晚报》《东亚经贸新闻》,福建《泉州晚报》,南京《扬子晚报》等相继作了报道。[5]北京《京华时报》的报道,引起了京华海内外许多方面的关注。[6]?
出现了高端人士、海外华人关心重视鸿胪井刻石回归的大好局面,德高望重的来自刻石故乡的韩淑英先生是重要的一位,韩老通过大连的学者联系到王仁富,他们长时间的通话,韩老给了散兵游勇多年的王仁富很大的鼓励、指导和支持,他们相约北京。
2月4日,王仁富第五次去大连,寻访考察。
2月6日,和《大连日报》摄影记者姚壮去刻石遗址考察拍照。
2月8日,和《新商报》记者,大连电视台记者盛勇等去刻石遗址考察拍摄。
2月15日,台北《典藏》杂志发表《大陆将向日追讨唐鸿胪井刻石》报道,及时的回应报道了王仁富教授追讨国宝的消息,反映了海峡两岸关心国宝的共同心声。
2002台湾媒体《典藏》报道王仁富追讨国宝
3月27日,长春《新文化报》发表《我省一教授欲赴日讨国宝》,报道王仁富的事迹,配发照片。
3月27日,大连三中教师韩悦行致函王仁富,介绍大连方面和韩树英先生致力于家乡流失文物唐鸿胪井刻石回归的活动,诚邀王仁富为大连唐鸿胪井刻石研究会顾问。
7月1日,中国第一个较大规模的“唐鸿胪井刻石研究会”在大连筹组。“大连中日友好学友会”成员发起,大连市文博、史志、高校、出版等部门热心刻石回归的十数人与会。韩树英召集,郭永田为会长。王仁富为顾问。
9月18日,白城电视台《社会聚焦》栏目播出报道王仁富追讨唐鸿胪井刻石的专题片《国宝回归应有期》,李燕强策划。
白城文联《绿野》2002年81期发表专访王仁富教授的报告文学《国宝 中国没有忘记》
1月3日,王仁富第六次去大连,访问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拜访中心主任王禹浪教授。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聘请王仁富为客座教授。鸿胪井刻石研究列为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科研课题。
3月20日,接到辽宁作家初国卿先生从沈阳打来的采访电话,约期见面。
4月,去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尔山寻访崔氏后人,
5月6日,接到大连海军舰艇学院政治部教授刘永路大校的来函,深受鼓舞。
9月12日中午12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节目与白城人民广播电台连线,记者卫东、王玲和白城台记者海梅共同采访了王仁富教授。
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万家灯火的时候,我们思念唐鸿胪卿崔欣和今天还飘零在日本皇宫里的唐鸿胪井刻石。每一抹斜阳,都望眼欲穿;每一个佳节,都黯然神伤;每一场秋雨,都泪湿衣衫;每一路春风,都抱有希望。利用这个机会,我希望收音机前的每位听众都能为国家文物的回归贡献力量,那怕是提供一个线索。历史上为祖国的统一做出过贡献的人,是不会被遗忘的。国宝,中国没有忘记。我们郑重相约,待到刻石回归日,黄金山下重相聚。洒热泪,祭崔公;齐声颂,中华盛。”
11月10日,王仁富第七次去大连,参加大连大学《首届唐鸿胪井刻石学术研究会》
14日在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王禹浪教授的协助下和白城电视台一起考察旅顺黄金山刻石遗址。
14日,下午参加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召开“首届唐鸿胪井刻石研讨会”。东北史研究中心主任王禹浪教授作重要发言,介绍了东北史研究中心包括唐鸿胪井刻石在内的东北十大碑刻研究计划和成果,令人振奋。王仁富感谢邀请,作了主题发言,
11月15日,王仁富拜访大连海军舰艇学院政治部教授刘永路大校。
11月16日,白城电视台报道王仁富教授追讨唐鸿胪井刻石的专题片《心债》编辑完成,[7]现在这个专题片在网上可以看到。
专题片的末尾他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历史上为祖国的统一作出过贡献的人,永远值得怀念。国宝,中国没有忘记。所有到过日本的中国人,都和刻石擦肩而过,留下无限的伤痛和遗憾。我的愿望只想作最先拜谒刻石的中国学者,说一声‘对不起,不肖子孙来迟了,让您受委屈了,咱们回家吧。’能够做到这些今生于愿足矣,否则死都不会瞑目。”这聚焦了所有中华儿女盼望国宝回归的心声、呼吁和写照。
11月23日,王仁富由白城出发,赴河南寻访崔氏后人,
24日,在郑州会见“崔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濮阳崔善录先生。
25日,王仁富和崔善录赴河南巩义市孝义镇白沙村访问“崔氏祠堂”,会见“崔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崔春茂崔聚成等诸位先生,被聘为顾问。
26日,王仁富赴河北邢台访问中国第一“崔氏族谱”网站版主崔少科先生,会见邢台政协主席崔宝玉先生和崔业先生,探讨刻石回归诸事。
11月28日,王仁富、关瀛、张玉文拜访北京“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受到张永年主任、牛宪锋部长的热情接待。
11月29日,王仁富、关瀛、李彦君一起拜访刻石故乡的老前辈德高望重的原中央党校副校长韩树英教授。
1月3日,吉林省《新文化报》将王仁富列为“感动吉林2003年度十大人物”评选候选人,题目是《助国宝回归》。
2月,《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期,发表王仁富的论文《唐册封“渤海”使臣“崔&#59460;”名字400年的跨国大讨论》,这篇文章参加了2005年的“首届唐鸿胪井碑中日学术研讨会”,2010年收入《唐鸿胪井碑》。[8]?
2月24日,纽约美中经济文化促进会会长马大任给王仁富教授的专著《旅顺唐鸿胪井刻石回归探讨》作序
5月,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唐鸿胪井碑刻研究会”在北京筹备组建,吸收王仁富参加。
12月19日,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唐鸿胪井碑刻研究会”在北京保利大厦成立。[9]名誉主任韩树英,名誉顾问郭永田。顾问:冯昭奎、孙新、汤重男。主任罗哲文,副主任:杜凤刚、张永年、王维明。秘书长王维明。委员:马一虹、王仁富(前排左一)、刘广堂、苏盛清、单文俊等。[10]
同日,与日本学者座谈。中国唐鸿胪井刻石研究学者王仁富与日本唐鸿胪井刻石研究学者酒寄雅志教授进行了学术交流。
“唐鸿胪井碑刻研究会”成立是唐鸿胪井刻石回归活动活动重要的里程碑,看到多年盼望的鸿胪井刻石回归活动的进展,多年的心愿得到实现,王仁富的心理非常高兴,和许多领导合影留念。
《中国艺术报》社会部主任关 瀛也参加了成立会议,她担任了一个部门的副主任,这样北京最初的6人回归志愿者中就有2个人参加了成立会。
12月,白城电视台报道王仁富教授追讨国宝的专题片《心债》,获2004年吉林省电视记录片一等奖、吉林新闻奖一等奖。
2月28日,《白城日报》发表贾涤非对王仁富教授的报道《花甲教授十年奔走 呼唤刻石回归祖国》。
3月22日,《吉林日报》发表赵春江、隋二龙对王仁富教授的报道《刻石梦》。
3月28日,王仁富和白城电视台去北京拍摄鸿胪井刻石专题片续集。
德高望重的唐鸿胪井碑研究会诸位领导为王仁富题辞: 韩淑英:“为王仁富教授题:后来者,可敬,可许。韩淑英 日于北京”,
罗哲文:“学海无涯 努力登攀 书与王仁富先生共勉罗哲文 二00五年三月二十八日
” 冯昭奎:“唐鸿胪井刻石背后蕴含着丰富和深刻的内容,对王仁富教授克服种种困难,致力于这项研究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学风,我表示坚决支持和赞赏。冯昭奎
6月,王仁富撰写的国宝唐鸿胪井刻石的第一本专著《旅顺唐鸿胪井刻石回归探讨》[11]出版发行,不久流传到日本,在日本书店出售。
鸿胪井刻石研究第一本专著
7月4日,日本宫内厅委托日中友好协会理事、事务局局长酒井诚先生将五张唐鸿胪井刻石照片和一份“资料介绍”转交给在日本访问的“唐鸿胪井碑刻研究会”副会长张永年先生及王维明女士。宫内厅同时将此事通报给日本外务省中国科。
这是国宝唐鸿胪井刻石研究史、回归史、保护史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唐鸿胪井碑研究会”成立后取得的重要成果。
7月12日,白城电视台在网上发表报道王仁富教授追讨国宝的电视专题片《心债》脚本。
8月31日9月1日,王仁富携论文赴大连,参加“首届唐鸿胪井碑刻中日研讨会”。[12]和日本学者酒寄雅志进行了学术交流,王仁富送给日本学者2001年首发追讨国宝鸿胪井刻石消息的《羊城晚报》,日本学者送给王仁富教授珍贵的可以写订正文章的日文资料手抄稿。
会见日本学者酒寄雅志教授
9月1日,在大连会议上有幸会见建立唐鸿胪井刻石碑亭的刘含芳先生的外曾孙女,81岁的周季华老人,合影留念,后登门拜访,蒙老人不弃赠诗一首。
12月,报道王仁富教授追讨国宝的电视专题片《心债》,获2005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媒体第二次鸿胪井碑报道热潮
3月5日,大连《大连日报》用一整版篇幅,发表专题报道《旅顺国宝鸿胪井 -- 我们没有忘记》,其中,用“一个人 一块刻石
一段历史”的标题,介绍了王仁富追讨国宝的历史,配发了他在鸿胪井刻石遗址考察的照片。[13]
《大连日报》的配图报道
5月30日,香港《太阳报》发表文章《大学教授致力追讨国宝》,说:“大连大学老教授王仁富是向日本追回「鸿胪井碑」的「推手」。”[14]
6月5日,上海《新民晚报》用一整版的篇幅,[15]发表记者吕剑波电话采访王仁富教授的报道《鸿胪井碑,何日是归期?》配发了鸿胪井刻石和王仁富教授的照片。
上海《新民晚报》的整版报道
6月6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世界新闻报》头版发表本报驻日本记者王颖颖的文章《日本强占中国国宝
中国学者追讨被抢石碑》,大连大学王禹浪教授用上世纪九十年代王仁富教授在《羊城晚报》上追讨国宝的事迹,驳斥了日本报纸污蔑中国追讨刻石动机的无耻谰言。
北京《世界新闻报》驻日记者报道
6月27日,沈阳《华商晨报》[16]发表《“东北第一碑”深锁日本皇宫100年》报道了王仁富教授的追讨国宝的事迹,说他“是个重要人物”。
7月,美国《美洲时报》发表邱永铮《日本皇宫深锁中国国宝》,报道介绍了王仁富教授的追讨国宝的活动,配发照片。
5月,去海口万和信息学院讲学鸿胪井
6月,海口诗人王 宗以发表描写王仁富教授追讨国宝艰辛事迹的诗歌《不愿丢失那颗心的老人》[17]?
3月15日,王仁富教授在松原会见日本学者内藤俊彦,赠送了他写的唐鸿胪井刻石专著,互相留言,摄影留念。[18]?
3月30日,赴徐州参加崔氏族人的年会,会见北京崔恩卿先生清华大学崔保国先生,年会上给崔氏后人讲学国宝鸿胪井刻石。
10月,日本北九州《中国书店》介绍王仁富专著《旅顺唐鸿胪井刻石回归探讨》
中国図书の厳选情报をお届けします&#9671;《北九州中国书店中国図书速报》:
旅顺唐鸿胪井刻石回帰探讨[19]
王仁富编著
哈尔滨出版社
1月4日,在长春文庙国学大讲堂讲学鸿胪井刻石
3月31日,在长春财经大学讲学鸿胪井刻石,[20]卢炳东先生录制了一小时的视频,网上可查[21]?。
在长春税务学院讲学鸿胪井
4月29日, 在白城师院中文系讲学鸿胪井刻石
5月13日,在吉林旅游学院讲学鸿胪井刻石
9月15日,王仁富教授在白城师院数学系讲学国宝鸿胪井刻石
9月30日,《吉林日报》发表记者隋二龙的文章《为了一块流失的刻石》[22]报道王仁富教授追讨国宝的进展。
北京师范大学讲学鸿胪井
10月2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给研究生讲学鸿胪井[23]
11月10日,再给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本科生讲学鸿胪井,
北京师大为王仁富教授讲学张贴的海报
这2次以“优秀自己,强大祖国”为主题的讲学,充分体现了鸿胪井刻石蕴含着的深厚的爱国主义凝聚力,使听到这个事情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不知不觉间潸然泪下,学生反映强烈,课堂上纷纷发言,写字条,发短信,表达感想,在网上发了数条消息,事后,这些学生参与很快组建了“鸿胪井群”。
著名历史学者王仁富教授讲座:呼吁学子关注国宝流失
作者:史颖 文章来源:学生记者团
“ 我希望在我之后,有人来接替我,为国宝回归铺路”&
28日晚,著名爱国学者,中国唐鸿胪井碑研究会组织委员,学术委员,崔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王仁富教授来我校举行讲座,呼吁更多人关注国宝流失问题。这次文学院研究生励耘学术论坛第三十六期的讲座主要介绍了我国至今尚未收回的,被保存在日本皇宫的唐鸿胪井碑与王仁富教授对这件流失国外的文物十六年如一日的研究,宣传,追讨。&
唐睿宗先天二年,鸿胪卿崔&#59460;奉旨出使册拜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所统为忽汗州。为纪念辽东热土归入大唐版图,在旅顺黄金山下,崔&#59460;凿井二口,并在井边一块12立方米大的褐色驼形天然巨石上刻下
“持敕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三行二十九个字。该石即今天的唐鸿胪井刻石,它证明渤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具有重大意义。但在1908年,该石却被日本海军掠夺,当作所谓日俄战争“战利品”藏入日本皇宫。王教授以拳拳爱国之心,投入对唐鸿胪井碑的研究中,纠正四百年来使臣名字的舛误,为崔&#59460;正名,其关于该碑的著作现藏于日本皇宫,为在该方面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讲堂上,每次提到我们这件碑掠走的文物时,王教授都十分动情,在场的老师同学也深受感染,一次次为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鼓掌。互动时,老师与学生详细地询问了这块碑石的情况,王教授迈着并不灵便的腿脚,走近询问者,侧耳聆听,给出细致的回答。最后,王教授提出对大家的殷切期盼:“中国的未来在大家,我希望在我之后,有人来接替我,为国宝回归铺路。”
“国宝,中国没有忘记”[24]
——文学院第三十六期励耘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日晚八时,文学院第三十六期励耘研究生学术论坛在电子楼MBA教室拉开序幕。中国索引学会理事、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唐鸿胪井碑刻研究会组织委员会委员王仁富教授为大家开讲“唐鸿胪井刻石研究”。
首先,王教授讲述了国宝唐鸿胪井刻石的来历、价值和意义。这块刻石原本是唐鸿胪卿崔&#59460;出使渤海王国返回时留下的珍贵文物,但在日俄战争期间被日军掠去,现存于日本皇宫。随后他介绍了自退休后的十六年里研究国宝、宣传国宝以及追讨国宝的过程。对这一国宝的流失,王教授痛心疾首,他表示,“我唯一的心愿,就是在我无能为力的时候,仍然会有人接着做下去,不然这笔心债会一直伴随我、折磨我!”
其间,王教授介绍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对刻文“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断句时,由于明代《辽东志》编撰者的疏忽,错将“忻”字上断,结果把《旧唐书》上正确的“崔欣”误为“崔忻”,造成400年之久的史误。王教授一字改史,事实得以重见天日。
最后的互动环节中,同学们与王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至此,持续两个小时的讲座圆满结束。此次讲座不仅是一段历史的重溯,更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怀。
10月28日的讲学,因为事先张贴了海报,有北京师大其他学院的学生、在北京师大进修的教师、王仁富教授在北京的学生和北京媒体的记者参加,一位网名“豹子头”的同学29日在博客中写了听讲后的感想:[25]
“昨天下午巧遇一老同学,聊天中告诉我当晚8点在电子楼阶梯教室有一个关于石刻的讲座,我以为是讲石刻艺术,就去听了。到那听了才知道,是著名爱国学者、吉林白城师院退休教师王仁富教授介绍了我国至今尚未收回的、被保存在日本皇宫的唐鸿胪井碑与王仁富教授对这件流失国外的文物十六年如一日的研究、宣传、追讨。讲座由中文学院研究生励耘学生论坛组织,王先生中国唐鸿胪井碑研究会组织委员、学术委员、崔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其人我是第一次见到和听到。见到他也许是缘份使然。
唐睿宗先天二年,鸿胪卿崔&#59460;奉旨出使册拜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所统为忽汗州。为纪念辽东热土归入大唐版图,在旅顺黄金山下,崔&#59460;凿井二口,并在井边一块12立方米大的褐色驼形天然巨石上刻下
“持敕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三行二十九个字。该石即今天的唐鸿胪井刻石,它证明渤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具有重大意义。但在1908年,该石却被日本海军掠夺,当作所谓日俄战争“战利品”藏入日本皇宫。还播放了专题片,介绍他的工作和各种报道。老先生对追寻国宝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讲座时每次提到这件碑掠走的文物时,王教授都十分动情。
互动时我谈了几点感受并问了2个问题。感受是:
1)让我第一次了解认识这个国宝;
2)让我认识了2个民族英雄:唐朝的崔&#59460;和现在的王仁富;
3)教育我们每位中华儿女都要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4)王先生开启了一个追回石刻国宝之路,应该有人继续下去;
5)教育大家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
“豹子头”的这几点感受很有代表性,反映了王仁富教授国宝唐鸿胪井刻石讲学的良好效果。“豹子头”不仅夸赞他是“民族英雄”并且表示要“给王先生点实际支持。”
此前,王仁富教授已经有长达16年的,在白城长春大连北京徐州邢台巩义广州中山深圳海口等地讲学的经历,每次效果都非常好,感动至深,多人流泪。一位军人说:“感谢你为中华民族做了件了不起的好事,我是头一次听说鸿胪井刻石这件事,回去我就会告诉我的爱人和孩子,我们有一个女儿,她才3岁,我要让她记住在日本皇宫里有一件我们中国的国宝。”一个大学毕业已经考取公务员的男青年王钊说:“王教授,应该是我们去看望您,不应当是您来看我们。您多保重,把鸿胪井刻石的事情交给我们,我们要让您看到国宝回归。”不久,他果然到白城看望了王仁富教授。
学生给王教授写的颁奖词
一个刚刚大一的中文系女生王文娟2009年听完讲学激动不记,自作主张的写了一段《给王仁富教授的颁奖辞》:
一句心的承诺,十五年的坚持;一块珍贵刻石,倾尽半生努力。是宣主权,是雪国耻,是泱泱大国抖擞精神,铭记历史。
中国白城有你,九吨半重的唐鸿胪井刻石啊,找到了知己。你把百余年飘零在异国他乡的国宝,珍爱地藏进自己年轻的花甲心里。
从青丝到白发义无反顾,带着它奔走在祖国的万里河山锦绣大地。
沉甸甸的追讨决心,沉甸甸的爱国情怀。天南地北,九州华夏,如果有无数这样的人,中国何愁不强,刻石何愁不归。
一年, 二年,十五年了,你一定累了。
请放心,让我们接过重任,和你一起。
2011 日本皇宫给王仁富教授回函
日,负责日本皇宫事务的宫内厅长官羽毛田信吾,给白城师院王仁富教授复函。感谢他为日本311地震捐款叠鹤的友好慰问外,还明确无误的报告了日本皇宫内唐鸿胪井碑平安的好消息。
王仁富的信在北京发出,6天后,日本皇宫友好回函,几乎是信到即复,传达出积极的日中友好意义。
王仁富先生:
您好!夏日炎炎,一向可好!就您来信内容谨此以下答复:
鸿胪梦——日本皇宫的回函(6张)
前些时日,日本东北部的大地震给我国造成的灾害,非常感谢您对我方真诚的慰问之心。
而且还收到了您给我方的救助赈灾金,真的是太让我们感动了。
特别是您同时寄来的那张照片,看到照片上中国学生们的表情中,洋溢传达出那种温暖的、大爱无疆的心境;用心折叠出的千纸鹤,让我们日本人民感受到了远方的祈福之情,再次感谢中国的朋友们。
王仁富先生,看了您来的信和寄来的资料,我们才得知了您是研究鸿胪井碑的著名学者,对于大地震是否对碑身造成影响,您一定心急如焚吧!
所以我们也同时感受到了您此时此刻的忧虑之心,立刻马上对此事做专门了解和调查,最后得到的确认是:碑身没有受到大地震的影响,平安无事;而且,碑身的所放位置距离地震中心、原子能核电站200公里以上,请您放心吧,确实没问题。
最后,我们也衷心祈求和祝福您保重身体,谢谢!
日本国宫内厅长官 羽毛田信吾
王仁富教授给日本皇宫慰问信全文
尊敬的日本皇宫宫内厅:
尊敬的羽毛田信吾长官阁下:
惊悉贵国遭遇特大地震灾害,谨向天皇陛下和贵国地震受灾民众表达衷心的慰问和祈福。
3·11地震灾害,伤亡惨重,损失巨大。核辐射之危,尚未可逆料。余闻后忧心忡忡,感同身受。辗转反侧,夜不能寐。隔海遥望,急思援助之策。一衣带水,愿尽微力绵薄。捐300元人民币,聊补无米之炊。叠两只纸鹤,带去祝祷之诚。薄款微物,略表我等慰问者之深情厚意。
在下“唐鸿胪井刻石”研究学者。年七十,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白城师范学院前图书馆馆长教授。中国索引学会理事,中华唐鸿胪井碑研究会学术委员。大连大学唐鸿胪井刻石研究所顾问,中华崔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有清以来,刻石的建立者唐鸿胪卿“崔訢”之名,中日朝韩文章一律写作“崔忻”,鲜有例外,实则误也。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史学研究舛误之大岂有谈其石而不知其人竟致张冠李戴之荒唐乎?
谨贡献“崔訢”考证见解于阁下,杜绝以后介绍刻石时一误再误,贻笑大方。以前之误,是为不知。今后再误,是为不敏。历史昭示我们:凡有舛误必将得到纠正,唯发现迟速耳。宜乎皇宫开此拨乱反正之先河,此唐鸿胪卿崔訢之幸也。拙文先发《人民日报》,续收入人民出版社韩树英、罗哲文主编之《唐鸿胪井碑》。今附上备览,请多关照。
由于以上原因,余对现藏日本皇宫吹上御苑建安府之唐鸿胪井刻石的安危,甚为关心。3·11以来,寝食不安,无可名状。一直关注着地震情况的发展变化,遗憾的是地震消息虽然众说纷纭,却没有一词一语涉及唐鸿胪井刻石。越是没有消息,老朽愈加度日如年,心急如焚。情急之下,不得已致书贵府,惊动阁下。余人微言轻,虽备牵挂,不足为道。兹特想象刻石的建立者唐鸿胪卿崔訢闻3·11地震后之情感思绪,不揣冒昧,敢问唐鸿胪井刻石平安否?核辐射波及严重否?需要清除或遮掩保护否?
素昧平生,遽有所请,皆刻石指引。如蒙阁下百忙中回复片言只语,足慰平生,以解倒悬。倘能获帧唐鸿胪井刻石之近照,耳闻目睹,则大喜过望。心向往之,果如愿以偿,当避席再拜以手加额感激不尽。阁下举手之劳,善莫大焉。
临书不胜惶恐,唯盼玉笺早日飞临,以慰远望,以安我心。
祝阁下吉祥平安!
祝唐鸿胪井刻石平安!
王 仁 富 拜托
于吉林白城子
6月30日王仁富回到白城,看到了这封写着“让我们日本人民感受到了远方的祈福之情,再次感谢中国的朋友们”的回信,为了信中这句包含日中友好感情的话而喜悦,也因此非常欢迎和充分感受到羽毛田信吾长官先生迅速回函的重要意义。这是日本皇宫在唐鸿胪井碑学术信息交流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启动性的重大一步。由于日本皇宫的特殊地位和羽毛田信吾长官先生的特殊身份,这封友好的回信,在推动日中友好方面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重要意义。
一、这封看似轻盈的回信,结束了103年日本皇宫没有披露过唐鸿胪井碑现状安危任何文字信息的长久空白;表述了“让我们日本人民感受到了远方的祈福之情,再次感谢中国的朋友们”的日中友好感情。
二、急中国学者所急,“立刻马上对此事做专门了解和调查”,并且把“最后得到的确认是:碑身没有受到大地震的影响,平安无事”的学术信息,迅速回信,报告给中国学术界。
三、开启了日本皇宫高官和中国学者之间直接友好通信的交流模式。
这些崭新的学术信息和日中友好交流的新方式都填补了唐鸿胪井碑研究史、保护史和交流史的学术空白。日本皇宫的回信还对王仁富信中所附的照片描绘说,“看到照片上中国学生们的表情中,洋溢传达出那种温暖的、大爱无疆的心境”,这样细致入微有如亲朋好友般的表述,已经突破了外交信函官方语言的格局,让人感到朋友般的沟通、友好和温暖。
从这封日本皇宫高官难得一见的回信中,我也感受到羽毛田信吾长官先生平易近人的优秀素质和友善感人的友好作风。这不仅有利于日中的学术交流,也给中国学者留下了日本皇宫高官善良诚恳的印象,对发展日中友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发展意义。羽毛田信吾长官先生的友好回信,将成为我本人,我的家族、学生和所有关心唐鸿胪井碑朋友们所共同拥有的,一份值得珍视的文书档案、友好纪念和感情回忆。
我要很好的研读、体味和扩散日本皇宫友好回函体现出的日中友好的重要意义,积极回迎羽毛田信吾长官先生推动日中友好的举动,继续努力发展中日友好事业,为发展中日友好尽心尽力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今后,我要从唐鸿胪井碑学术交流的渠道出发,扩大中日民间的友好交流交往,搭建桥梁,添砖加瓦。欢迎羽毛田信吾长官先生访问白城,我也准备访问日本皇宫,当面表达对日本皇宫、对羽毛田信吾长官先生和日本朋友的友好问候。
7月12日,王仁富教授给羽毛田信吾先生复函:
王仁富教授的回函是他的一页书法,他已经70岁了,身体不是很好,又有电脑,已经很久不写字了。但是,这次是给尊敬的羽毛田信吾先生回信,所以执笔写了,写的不是很好,只有“平安是福”四个字,还差强人意,就准备寄出了,还请羽毛田信吾先生谅解。随函还附有一张整版的中国邮票和他书房的照片,他说想象羽毛田信吾长官忙于大事,未必有机会来白城访问,看见他家的照片,就等于来了。
王仁富教授16年的唐鸿胪井刻石研究学术活动,使原来只在学术界很小范围内的学者师生之间漫游的旅顺国宝唐鸿胪井刻石走出书斋,走出大连,走进新闻,走进社会,走向课堂,走向世界,直至引起日本皇宫的不安、反省和做出检讨,形成了中国学术界独具特色的集“学术研究、新闻宣传和社会讲学”活动三为一体的“鸿胪井现象”,为高等院校的爱国主义“如何教育”探索了路子,这或许是王仁富教授学术研究之外的创新、探索和贡献。
16年的风雨沧桑,16年的艰辛付出,16年的披荆斩棘,16年的如歌岁月,造就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王仁富学术之路。鸿胪井刻石感动了王仁富,王仁富16年的不凡的刻石追讨路又感动了听众。
无愧前人创业史,有幸迎接刻石归。他不仅进行着学术研究,他的学术研究还体现着一种追求,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也许,这就是王仁富教授的成功秘诀,这就是他能够从传统的渤海史研究学者的书斋中脱颖而出的地方,走过16年的求索路,已经70岁的他还要继续走下去。
爱国主义“如何教育”,这是个有待探讨、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重点内容,是增强综合国力思想意志软实力的重任工程。王仁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讲学,迈出了步子,做出了样子,收到了效果,在高等院校,乃至社会的思想教育,
或许都有值得总结、提高和借鉴的地方。
安徽农业大学教师
王仁富:男,汉族,1971年8月生,安徽霍邱人,中共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现为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系副教授,经济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竞争法、知识产权法和公司法。主要承担经济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商法学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安徽省教育厅项目2项和校级项目2项,参研国家社科基金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法学专题论文近20篇。
2003在旅顺博物馆和刘馆长探讨使臣名字
1999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著文为使臣“崔&#59460;”正名
2001《深圳商报》相关报道
2002《南方都市报》整版报道
2002《泉州晚报》编后语
2002北京《京华时报》报道
2003 白城电视台鸿胪井专题片《心债》中国新闻二等奖
2010《唐鸿胪井碑》出版
2004唐鸿胪井碑刻研究会 - 学术委员
2004参加北京“唐鸿胪井碑研究会”成立会
2005 专著《旅顺唐鸿胪井刻石回归探讨》出版
2005 参加“首届唐鸿胪井碑刻中日研讨会”。
2006《大连日报》整版报道
2006香港《太阳报》
2006上海《新民晚报》整版报道
2006沈阳《华商晨报》整版报道
王宗的诗歌:不愿丢失那颗心的老人
2008会见日本学者内藤俊彦
2008日本“中国书店”新书通报
2009长春财经大学讲学讲学鸿胪井
2009 吉林财经大学讲学视频
2010《吉林日报》报道
2010北京师范大学讲学鸿胪井
2010 北京师大讲学
2010网名“豹子头”的感言
扩展阅读:
王仁富教授的博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庭坚学问文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