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名家亲情散文里200字议论抒情,200字什么是细节描写写。不一定要是一篇。不要背影和目送

目送母亲节读后感_中国作文网
中国作文网,小学生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优秀作文大全!
您当前的位置: →
→ 目送母亲节读后感
目送母亲节读后感
目送节读后感第一篇
假期读了龙应台的《目送》,书中写尽了作为女儿、、姐妹的她与自己
的,儿子,一次次的聚散离合。一次次的目送也意味着人情的浓淡,一
次次的目送讲述了多少沧桑巨变。
新学期伊始,我和离开了我们一直生活的营口,来到了大连。来这
里工作,而我也来到了一个新的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一直生活在身边,
突然的离别让我感到兴奋和恐惧,兴奋的是我终于可以摆脱无微不至的“照
顾”,恐惧的是我面临的陌生环境常常让我感到离开了的孤独。
曾几何时,我一直是她的翅膀下长不大的小小鸟,可是现在我要一个人来面
对以前从来不用费心的日常生活,尽管还有,可他是个工作狂,忙的时候常
常自己的顾不得吃饭。
临行前收拾好了我所有的该带走的东西,但我们踏上月台,例行挥挥手
的一刹那,满载着行将远行的兴奋的我突然发现眼角的泪痕——我是不是太
粗心了,还是我太不在意了,我还没有能力去体会她此时此刻的感受。当列车渐
行渐远,我依稀能感觉到一直站在初春的寒风中,列车,也许是我的身影,
像一块吸力巨大磁铁,牵引着她的目光,就那样,她会一直望着远方。
这种经历让我想起《目送》一书中的另一个重要,作者的儿子安德烈,
他在的心目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从小对的依赖,“直到学校门口也
不肯松开紧抓着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学校的路上,在茫茫的人海中,一次又
一次地回头,与我四目相对,跨越一切。”可是当他一天天长大,渐渐对不
解,不屑,甚至反感,当他终于有一天远赴异国求学,临上飞机之前,“我们照
例拥抱,我的头只能够到他的胸口,很明显,他在极力忍受着这种告别”“在他
等待检查护照的过程中,我一直站在那里,等待他那一次又一次的回眸,但这次,
他没有,他没有回头,甚至没有做出任何动作,自动门‘咻’地关闭了,再开门
时,人影全无,只剩下一只孤零零的垃圾桶,就那样伫立,静默着……”
仔细想想,我和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我没有象安德烈那样对“抵
触”,但我以后不会吗?我永远不会吗?我不敢答应自己虽然我现在每天都乐此
不疲第和电话汇报、滔滔不绝讲我的新生活,但我会不会有一天面对着她却
默默无言吗?我不敢肯定。
时常想起和一起在超市里推着购物车,看到我中意的东西,无论多么贵
都会捡到篮子里,而有一次她选了一包自己喜欢的饼干,我竟然说“,
这种口味的饼干最难吃了!快放回去吧!”在我的印象里,只对那些被我吃
腻了而丢到一边的食品感兴趣,而且那样津津有味。
当年的身后的跟屁虫现在已经自己单飞了,我和她可能也要同样经历着
无数次的彼此的目送,当她过来陪我度过每个周末返回营口,当我每次从营口返
回大连,看着列车远去,看着彼此的身影从对方的视线中变小变孝直到消失,
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她在变老,而我,在长大。
没错,就象龙应台在书中所写:“我渐渐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
只不过意味着你与他的缘分是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在小路的这一段,
他在小路的拐角处,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本人觉得龙应台的文字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和力。静静的,缓缓的,有些许的小诙谐,也有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个熟人淡淡地讲述着自己的阅历。每一篇文章之间其实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层层叠加,是需求连接下去看的。于是,其实有些看似是废话的话,是她预设的情感基调。而到了最后,那些积聚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用她的一个词来形容,读的时分“眼泪决堤”。 第一篇:目送——读到时就想是巧克力渐渐在咽喉消融的觉得,心爱的啊,她们的亲情永远是甜腻腻的,可是本人们做孩子的,有能读懂几呢?“本人渐渐地、渐渐地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时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通知你,不用追。”有时本人真的觉得本人是那个被追的背影,而是那个追的人。有时本人真的很想回头看看,可是由于自尊心还是会由背影通知她不用追,由于自己长大了。这让本人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着不同的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在“胭脂”中对的描写更是非常细腻,她那满是皱纹的手像蛇蜕掉弃置的干皮。曾经劳碌不堪青筋暴露而今灯尽油枯的手。让本人想像一个母爱的不容易。擦口红,涂指甲,化装似乎就像是母女间的小游戏,直到天长日久,只需还是母女,会不断玩下去的游戏。“漫步”中的大字报对年迈又忘性不好的母爱来说曾经没用了,由于曾经忘了认字。看到这本人有些伤感,到本人的老了时本人该怎样办。还是该像书中写的那样把她看成一个孩子,本人的固然精明但本人说老了就把她看成孩子吧,不要计较她说的和做的。龙应台将家庭中许多的小细节都圆满地呈现着,让本人都感到了老去的恐惧,可是那该也是的吧! 关于让本人想到“为谁”这一篇,读完才让本人感遭到除了是生本人哺育本人的人,还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总有一天本人也会像安德烈一样分开自己的,然后从呆在书房里的小姐变成。本人也要像他一样去教做饭吗!本人才要……应该一同的。不过时期在改动那个时期和如今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不一样了吧!本人的是个总是把新颖的菜留给本人们吃自己吃昨天剩菜的人,应该是个先把新颖的菜先吃后吃剩的,而本人该是不好吃就不吃的,不想吃就不吃的。(今天晚饭又有这样一个场景,不断改动却改动不了。)这便是三代人……叫安德烈吃鱼、穿衣服那一段很是让本人郁闷,这是关心的方式吧!固然本人的有时会有些唠叨,但貌似没那么严重,本人信服安德烈的耐烦,可以一句句地反复。 关于“间隔”那是个需求时间去逾越的,三百公里的湄公河处那个小国,本人们和他们那里的孩子有多远?可不能够丈量?几近百分之五十的人不识字,那里的孩子们每天跟着大人在海里打渔,种地,你说那是几间隔?是人的终身还是将来?本人不晓得有多远,但本人置信存在本人们心中。本人看不清“间隔”的深层含义,但写的也是父母兄弟姐妹的事儿。 这是后关于三代人的生活,本人从龙应台的笔下看到的不止这些,有很多情感是难以言语的,要自己在生活中领会。其实很多情节很类似,可是发作在自己身上时你总有些难以放心,看《目送》后晓得自己的真情了。其实能够表达……然后上路慢慢成为目送另一个人的人…… 2. 的意义在于懂得-----读《目送》有感 不知从什么时分开端,越来越喜欢龙应台了。透过一本本凝聚着她在中不同时辰不同心态的书,一点一滴地触碰到,她丰厚细腻的内涵。 《野火集》中的她,是那样桀骜而尖锐,用锋茫毕露的文字,呼吁国人为维护环境而,为社会糜烂而愤恨。 《孩子你渐渐来》中的她,是那样慈祥而温顺,用一个的热诚爱意,暖和孩子生长过程的每一步,给安德烈和飞利浦一个没有遗憾的童年。 《敬爱的安德烈》中的她,是那样战战兢兢,在安德烈步入叛逆期时,用理性的头脑,慎重的文字传达自己的关切,为他分担生长的懊恼。 而今的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了愈加丰厚多变的内涵。 这是一本记载她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漂亮的文字记载了自己做为一个在看待日益生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载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衰老的父母时耐烦温顺的守候;记载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载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耳闻杜鹃时感遭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翻开这一本《目送》,居然能让本人从头到尾都眼睛酸楚的觉得——似乎一个丰满欲滴的石榴果,悄悄挤一挤,眼泪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谊、四周世界的、、……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觉得。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溢了共鸣的冲动。 最尖锐的一支笔,也有最柔软的时辰。当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她的忧伤却日积月累。昔日为了孩子,她辞去文化局长的官职,抛开博士高-官的美丽光环,决然分开,重归学者作家的生活,仅仅是由于她忽然之间的深思:“会不会你博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她是这样优秀苏醒的女人,明白地晓得自己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有着怎样的义务,晓得的意义,不只仅是事业的胜利和虚浮的掌声,一切的精彩,在繁华落尽时,或许留下的不过是永远无法补偿的一份遗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象她这样分明地获知的本象。 在面对孩子时,文雅知性的她,和一切平凡的一样,困惑而挫败。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的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和疏远时,懂得用压制自本人的办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的人所理应具有的自在和尊重。而她的自豪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冤枉地选择退让。《节》,本来以为会是一个暖和感人的,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的琐碎,又记载了的无法的诙谐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 在面对的父母时,仿若在呵护懦弱的婴儿,那般的温顺耐烦,细细私语。她晓得“是那个搭了光阴机器来到这里,却再也找不到归程的旅人”,她晓得“想要一个家,不是一个空间,而是一段光阴。在那个光阴的覆盖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从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快递拿印章来’……”她年迈衰老以至开端神志不清的想要的,只是那样平淡而的光阴,在那段光阴里,凝聚着她终身丰富的记忆,她的爱情,她的家人,她全部的留恋…… 她也在书中写战争的严酷,贫穷的无法,写自己在一日日的生活中,慢慢黯淡下来的激-情和渐渐平和的心境,曾经置信和不置信的东西,在生疏的大街见到的年幼的童工,离世后宏大的伤痛,一点一滴细微的触动…… 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满露珠的青草,带着细微的潮气和清爽,扑面而来。 她的文字,如黑暗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分发暖和的光茫和亮堂,照进心房。 从她的文字中,总能读到一个矛盾的双面的她,时而尖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质朴,时而华美,却总是,如此的动人。 或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开端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端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所以,这样的文字,才这样的令人心痛起来。 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霎时的界线。无法,却需求面对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本人渐渐地、渐渐地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时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步消逝在小路转弯的中央,而且,他用背影默默通知你:不用追。 这是关于时光的,本人们每个人都在光阴的激流中慢慢长大,本人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渐渐成了他人眼里的背影。当本人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逐个买单的时分,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每日写作指导:常见写作&&必读】
  1、以人为线索
  【特点】
  以人为线索叙事,要注意不同、不同的统一,还要注意人物年龄特征、、、地方和民族特征、等方面的统一。否则,容易造成混乱。
  2、以思想变化为线索
  【特点】
  这种写法,思想发展的主线要分明。思想变化的各个阶段贯要自然,对照要清楚。
  3、以中件为线索
  【特点】
  主要事件记叙突出,次要事件交代清楚,主次搭配合理,叙述井然有序。这种写法,事件再复杂,也可繁而不乱。
  4、写生法
  【特点】
  画画,要从写生、素描学起;学习书法要从描红临帖练起;学习状物也需从写生素描练起。们作文时,能把看到的用描绘出来,读者看了,如见其物,我们的作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用写生法描写物品要注意描写的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或先中间后两边,或先两边后中间,或先整体后部分,或先部分后整体。其次要注意细部的描绘,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转动法
  【特点】
  采用转动法描写物品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颠来倒去。其次要准确地运用方位词如正面、反面、下面、上面、左面、右面等等,在转换物品的时,要用方位词标明。此外要有详有略,能反映物品特点的一面要详细描述,其他作简略交代,切忌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
  6、间接法
  【特点】
  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主观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要做到语言而又富有感情色彩。
  7、先叙后议法
  【特点】
  先叙后议是先叙事后议论,因此议论要起总结上文,点胆中心的作用。议论时,要对事件的主要内容,或事件的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进行议论。这样才能做到叙事和议论的统一。议论的方法,可以通过文章的人物的语言、活动进行议论,也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议论。
  8、先议后叙法
  【特点】
  采用先议后叙的方法,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记叙的要点和中心,并以此统全文,使全文所件的意义,通过议论之后,显得清楚明白。在叙事的时候,要根据议论的中心,抓住重点进行写作。
  9、夹叙夹议法
  【特点】
  夹叙夹议的特点是叙事和议论穿插进行,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可以自在表情达意。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作要注意叙事的连贯性,议论插入要自然。
  10、以物为线索
  【特点】
  在叙事的过程中,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这种物件往往起过渡作用或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
原创投稿,百度搜索“中国作文网”个就是,记住们的域名:
本文标题:目送母亲节读后感&版权说明
上一篇作文:下一篇作文:
作文标题:
作文地址:
1、中小学生优秀原创《目送母亲节读后感》一文由中国作文网()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龙应台散文《目送》的赏读与摹写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原文】 中国论文网 /9/view-3056118.htm     目 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摘自龙应台散文集《目送》)      【赏析】    读过不少龙应台女士的杂文,如《野火集》,特别是当中的那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进而也就将龙女士想象为鲁迅先生一样的金刚怒目之士。其实就像鲁迅先生亦是一位自认“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慈父一样,龙应台恰恰也是一位温婉可人的孝女和柔情绵绵的慈母——人是多面的,与“侠骨”伴生的常常是一腔“柔肠”。    对龙应台印象的扭转乃是缘于她的一篇散文:《目送》。龙女士用她的如椽大笔将人间亲情借助“目送”这一细节渲染得淋漓尽致感人衷肠。细思之,“目送”实在是一个极富意味的动作。在这个世界上,即便是你最最亲近的人,即便你愿意与他厮守终生,而很多时候你只能选择“目送”他们远行:目送父母远去天国,目送子女展翅高飞……不管送别时内心有着何样的感受,这种感受往往只能让它存放于内心。本文正是选择了“目送”这样一个特定的人生场景,写出了一位母亲、一位女儿对亲人离去的感悟,读罢,让人感慨万千。    文章先由送别儿子写起。作者选取了三个片段:一是目送幼小的儿子初入学堂,此时的儿子对自己万般依恋“不断回头”;二是目送读高中的儿子赴美做交换生,感受到的却是儿子接受母亲送行的“勉强”;三是接送儿子读自己教课的大学,此刻儿子对她已近乎“紧闭”。看着长大的儿子“背影渐行渐远”,绝无渴望中的“回头一瞥”,作者顿悟:“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旋即,作者想到了目送过的另一道背影——父亲的背影。而这道背影因已无法再见而更让她“落寞”。这里,作者也选择了三个片段:一是目送开着小货车送她到大学任教因怕碍着女儿的脸面而抢先离去的父亲,二是目送病入膏肓全无知觉的父亲坐着轮椅的背影的消失,三是最后一次“深深、深深地凝望”,目送父亲永远离开眼前这个世界。行文至此,仿佛一首忧伤的乐曲,作者用泪水和心血凝成的歌再一次奏响:“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自古道:为情造文。我们常常会赞赏某篇文章的表达技巧如何了得,而惟一可以压倒技巧的便是感情。龙应台女士的这则短文最为动人处正是她真挚而略带感伤的情愫。因了这种感情,文章一气呵成,结构精致;文字字字珠玑,不逊宋词中的上品。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捕捉到了看似平淡而常为人们所忽略的细节加以渲染,直入读者之心,唤起读者共鸣。读龙应台这篇美文,是对读者心灵、情感的一次净化,对有意写作者更是一个有益的启发。      【仿写】      目 送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 仇越       中年人的沧桑中,总有一种无言的伤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远行,却只能目送,无法挽留。    ——龙应台   一    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见父亲哭,是在奶奶去世的那个午后。奶奶的六个儿女围在床边,密密地遮挡住了午后最炫目的阳光——当年考上大学却因穷困而辍学的父亲也在其中。我想父亲一直以来的些许遗憾也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了吧。奶奶最后将手指向了父亲,父亲轻轻地握住了她颤抖的手,将耳朵贴在了她的唇边。说完了最后的遗言,奶奶带着一丝微笑离世,留下了噙着泪花目送她离开的父亲。父亲说奶奶的遗言是“该上学了”。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儿时总是由奶奶提醒他上学。也许在回光返照中,奶奶又回到了当年,也许让父亲辍学也是她一生的遗憾与愧疚。最终,任凭父亲的感伤与哭泣,奶奶还是走向了一个未知的永远不会再回来的世界。   二    父亲将我送到了模拟考试的考场外,在我即将踏入那扇冰冷狭窄的铁门时却叫住了我。他只说了“东西”两个字,瞧我不耐烦的蹙眉便戛然而止。在父亲的欲言又止中,我明白他在担心着我却又害怕影响我的心情而将自己的情绪压抑着不让它有一丝一毫的泄露。最终,父亲将平时严肃的面庞挤成了一张笑脸,故作轻松地说:“考完试又能放几天假了。”可他指间快要燃到指缝的香烟,那香烟上长长的灰烬却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安。我也向他报以微笑,而后转身离开。父亲以为一向能使我高兴的放假此刻能令我安心,但他忘了放假之后的高考才是真正令我不安的根源。我知道我的背后是父亲担忧而又期许的目光,尾随着我直至我的消逝。但我只能离去。
  三    读龙应台的《目送》时,我想象过父亲送我上大学的场景。父亲一定也会等待女儿给予他深情的一瞥,可我总是不回头,一次也不。就像不会告诉他我模考获得了高分一样,我害怕他期望过高。这不是目送我去旅游,等待我回来高兴地和他描述沿途的风景。这是一次一个人的探险,父亲目送我奔赴的是一个陌生未知的世界。在那里我会渐渐成长。因此我不会回头,不会让父亲看到我眼中的对未来的迷惘和凄惶,我只会留下一个笔直的故作坚强的背影,离开他的视线单飞,告诉他不必追,我会过得很好。    龙应台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渐行渐远,无法挽留。”我想我们能做的是把身后一个个消逝的身影捂在心口,今生不忘。      点评    本文以龙应台的《目送》为摹本,但调换了角度,以一个女儿的视角,去描写身后的父亲的目光。与龙应台的《目送》一样,本文也是选择了“目送”这样一个独特的人生场景,但她不是以自己为中心,而是以父亲为中心人物,写出了“父亲”作为一位儿子和一位父亲的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自己对此的解读。一些细节描写精妙而传神,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首尾引用的龙应台的话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亦是对文章主旨的最传神的表达。      母亲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 郝凡       6月10日,已是凌晨4点。我一直枯坐着无所事事。电视荧屏上,韩剧里的俊男靓女们依然不厌其烦地上演着王子和灰姑娘的矫情故事;现实中,我结束了残酷的高考,却依旧心烦意乱,不知所措。高考结束的这个晚上,我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一切都那么冷清而无趣。想象中出现过无数次狂欢的场景,却一次都未曾发生。我的后高三生活在这异样的冷清中悄然开始。    在接下来的数天里,微妙的紧张感时常如小虫般冷不丁地叮蜇着我的心——无法摆脱,纠缠不清。单调而冗长的时间一次次将我拉向了虚空的边缘。有那么一些时候,我甚至完全忘却了时间和空间,似乎回到了一种原始蒙昧的生活状态。我没有因为骤然的放松而失重,反而更加精力充沛,只是无处释放罢了。回头想想,这样的生活,多过一天,都是罪过。    母亲实在无法容忍我的颓废与无所事事,硬是强拉着我去了不远的一座小城。同行的几个中年妇女都是信佛之人,提议到当地有名的息心寺去捐些香火。出于好奇,更是由于某种难言的微妙心理作祟,我便随她们一起去了。穿过寺庙幽暗的边门,忽然觉得别有洞天。母亲并无向佛之心,但到了这样的地方,也虔诚起来,花了20元买了一炷所谓的“金榜题名”香,不由分说递到我手中。在数次扑灭烛火之后,手中的香终于点燃了,散发出浓郁而香甜的气息。烟雾里的世界,恍惚而神秘,那里也许有我不知道和想知道的一切。    穿过大殿的时候,我被一个生意人拽住不放,她极力向我推荐一种用来祈福的“幸福扣”,我有些心动。可当我看见这个女人从脚下抽出一只硕大而丑陋的纸箱子,满箱的“幸福扣”上都堂而皇之地写着“祝金榜题名”时,我突然觉得有些可笑。那种横亘在多少家长与学子心中的愿望,与眼前这些某个低矮作坊里成天批量生产出的渺小而廉价的物件实在难以匹配。但是最后我还是付了钱——我知道,我是在为我心中的不安与恐惧买单。    母亲虔诚地在每一座佛像前跪拜,却懒得过问这些神各是掌管何事,还自慰说佛都是相通的。庙里的长明灯发出温暖昏黄的光晕,一切都那么安宁而祥和。母亲并未细说她的愿望,但我知道,每一个,都与我有关,都与高考有关。后高三时代的生活,不过就是努力让自己浸泡在梦想和意念之中,战战兢兢地活着。还好,有人如此地陪伴我,不着声色。    公布成绩的那天,我一个人在外地。母亲打来电话,问我是否想提前知道分数。我只说一定要等我回来。母亲在那头答应着,语气里有显而易见的急躁——被我故意忽略的急躁。我赶回家时,早已暮色四合,没有任何好或不好的预兆,家里平静得让人窒息。我拨通查询电话,只有占线声。母亲坐在我身边,安静地看着我。每每到了这样可能伤筋动骨的时刻,我总能显出异常的冷静来,甚至是冷漠。有那么一瞬间,我几乎以为我只是在联系一位久未谋面的老朋友。这样的场景应该在梦里出现过无数次,但没有一次如此刻骨铭心。    这样的折磨,一辈子一次就够了,所幸的是结果遂了人愿。母亲早已笑靥如花,眼里噙着时隐时现的泪花,宛如秋水,眼角的鱼尾纹如秋日盛开的雏菊,在那一刻撩动了我年少的心。我突然觉得,那些所有的努力和期盼不过就是为了这一刻,和这个女人眼里的那一汪秋水。    我对考试的成功多少有些措手不及。因为我向来是一个对成功缺乏安全感的人。我总以为,这一刻成功的人在下一刻就会失败。这种想法酿造的结果便是我极力劝说母亲低调再低调。她笑而不语。母亲和外人说话时,语气故作轻描淡写,但骄傲和喜悦早就欲盖弥彰,溢满双眸,渴盼着所有人的钦羡。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所谓的低调正在剥夺着母亲收获祝福的权利以及这一生只有一次的机缘。也许我真的错了。其实那种人为的低调,与母亲理应获得的幸福感受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有时候,成功不过就是一种感受罢了。    人生得意须尽欢。母亲有时候比我更明白这个道理。    这样的结果足以让我感恩这场高考。是她真正结束了我19年的混沌生活,为我展开了无限广阔的未来。我失去过,所以更珍惜拥有。我深知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我所能做的就是珍惜,珍惜眼前的无限春色。    母亲在厨房里用红枣蒸着米饭,再将绽开的红枣仔细地埋进了我的碗里,直到溢出甜味来。母亲看着我吃完饭,硬是要我把红枣吃完,我只能照做。此刻,我的唇齿留香,所有的味道在最后都融为一体,只有香甜。那一刻,包括后来的日子里,我明白,此刻生活的香甜足以消融过往的所有苦涩,一枚红枣,串起了我的后高三时代。    “其实,那天我在你之前就知道结果了。”夜里,母亲对我轻声地说。      点评    本文汲取了龙应台的《目送》中冷静细腻的描写与点到为止的议论相结合这一长处,将“我”高考结束到考分揭晓这段时间里母女二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逼真传神。像小城敬香、电话查分等场景的描绘更是惟妙惟肖,将母女二人当时那种复杂微妙的心理和盘托出,令人叫绝。尤其是文章结尾,“其实,那天我在你之前就知道结果了”一句话,使得一位有意让女儿自己去体味紧张与幸福的冷静而多谋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细节描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