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订婚习俗习俗收干儿子要准备什么闽南订婚习俗

闽南过节日风俗
年节饮食习俗,闽台同源。过去,闽台都有这样的习俗:初一炒吃除夕剩饭,每人尝几口;将鲤鱼与青菜一起吃,能得财气……。如今,春节饮食中始终还保留着以下几项:
除夕吃年夜饭,叫“吃廿九暝”,大都爱吃火锅(暖锅),“围炉”合家欢。火锅有“一品锅”(整锅一格)、“鸳鸯锅”(两格)、“四色锅”(四格)。从“一品锅”而形成名菜“一品富贵”,汤是猪肉或鸡鸭汤,主菜是金元宝(鸡蛋)、银元宝(鸽蛋),整只蹄膀叫“一团和气”,黑刺参与墨鱼用海带绑在一起叫“乌金墨玉”,鸡鸭翅膀叫“鹏程万里”,冬笋叫“节节高升”,粉丝叫“福寿绵长”,鱼丸、肉丸和发菜叫“团圆发财”,鸡头鸡尾、鱼头鱼尾叫“有始有终”,加上火腿脚爪叫“平步青云”,末了吃长生果,意思是“长生不老”,吃柑橘,象征吉利。由于火锅热气腾腾,食品翻滚不停,不断续汤,添加好料,就叫“越吃越有,越烧越旺”。厦门人特别重视海鲜,如鲢鱼(“年年有余”)、蚝仔、红虾、珠蚶、旺螺、海带和发菜豆腐(“发财多福”)等,近年来又有啤酒火锅、豆腐火锅、丸子火锅、什锦火锅等应市。
吃了年糕,万事如意年年高,年年高升,年年高兴!又有敬祝长辈延年高寿之意。年糕又叫“年年糕”,“年年糕”从“粘粘糕”同音演化而来。清朝人程讷斋写了一首阐发年糕寓意的诗:“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藉以祈岁稔。”厦门人把年糕叫做“粿”,品种多样,有甜有咸,甜的有白糖粿、乌(红)糖粿,并加冬瓜、红枣、花生等;咸的有金瓜(南瓜)粿、菜头(萝卜)粿、番薯(地瓜)粿、芋头粿,并加猪肉、虾米、蚝干、香菇、油葱等;此外,还有凉粿、发粿、碗糕粿……。
清代有诗人写诗咏薄饼:“春到人间一卷之”,描写薄饼皮是“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描写薄饼馅是“纷藏丝缕缕,馋嚼味融融”。薄饼还是厦门人的一大发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曾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将其女儿嫁给了金门蔡厝人蔡复一(那时,金门属于同安县管辖)。后来,蔡复一官至总督云贵湖广军务兼贵州巡抚,公务繁忙,日理万机,经常废寝忘食。蔡夫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害怕长此以往,有损夫婿健康。于是,她就将一些鱼、肉、虾、菜、笋、豆等用微火炖熟,用面皮包卷,置于夫婿案头,让他边吃边办公,一举两得。这种菜便被称为“婆饼”,厦门话“婆”“薄”同音,便又称为“薄饼”。它从官府传到民间,“夫人薄饼”又变成“美人薄饼”。
吃圆仔,又称吃元宵,有的地方叫汤圆、汤团。据说,吃元宵始于春秋末期,宋代才称园子,取“团团圆圆”之意。宋代有一位文人说这种食品是“秫粉包糖,香汤浴之”,并作16字赞一首:“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厦门圆仔将各地风味兼收并蓄,有甜有咸,有的白心,有的包馅,什锦、豆沙、枣泥、笋肉、猪油都有。
下面来介绍下厦门的风俗:
在老厦门人眼里,腊月二十四送神祭拜完后,大家基本上就得为过年忙活了。有的更早,从农历十六尾牙开始就有了。厦门人过节图的就是个热闹、喜庆,什么东西都希望能沾点喜气。
过年一般来说除了家庭大扫除以外就是要添补一些年货,包括小孩子要做一些新衣服,成年人有的也换新的皮鞋等等。其次要准备一些年糕,年糕有甜有咸的,最主要是发果,本地叫发糕,发糕上还要有一朵春花,发糕就是发财,春花本地话就是剩余,有剩,年年有余。
除了年糕外,艳红的春联也是少不了的,春联在厦门又称门联,是新年伊始最红火最崭新的气象。每家每户在过年前都要换上新的春联,据说从明朝建城起厦门就有了贴春联的习俗。
另外,以前过年各家各户还要在房门两侧放上两株贴上红纸的连根甘蔗,叫做“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图的还是个喜字。这一习俗在乡村至今还保留着。①
中华民族崇尚红色,厦门人也一样以红色象征幸福、吉祥。过春节一定要红,红红的春节,所以有红包、红枣、红红的门联和请帖,大家都以红为大、以红为尊、以红为喜。
除夕之夜,到处灯火辉煌,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各家各户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此外,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接着是求如愿,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
但不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除夕这天,围炉吃年夜饭守岁的习俗都是一样的。
围炉:除夕夜,家家户户都有围炉吃年夜饭的习惯,也是老厦门人最重视的。家长率子女围炉(火锅)吃年饭(团圆饭),以示来年全家团团圆圆。对于家中尚有外出未归者,家人仍会为其摆好碗筷,并将其喜爱的菜肴盛于碗中,以代表家人团圆。
在除夕的年夜饭里,有几样食物是绝对不能少的。长年菜:即菠菜。不可以切根,有头有尾,每人都得吃一根,意寓“平安”。血蚶:闽南话说“蚶壳钱大赚钱”,将吃剩的蚶壳洗净,洒在桌子底下或床下,直到初五才收拾。也许这个习惯与中国古代曾以贝为钱币有关。年糕:以前总是自己磨粉制作,也有用米或面作发糕的,而现在大家都直接去市场购买了,又简便又实惠。当然了,口味可以随自己喜欢。
守岁:吃完年夜饭后全家都要围坐炉旁,叫做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大家围来以后,讲讲家族的家史或者总结性的谈谈,对来年也寄予很大的希望。之后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厦门称之为“过年钱”。数额可多可少,在过去,也可以只是一个小小的铜板,代表是长辈盼望孩子快快长大的心意。如今,守岁的形式基本上变成了围在一起打牌或看春节联欢晚会。
厦门春节传统民俗
农历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厦门地区所指的春节至少是从除夕到正月初五。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起祭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清早有吃面线的习俗,表示新一年健康长寿。人们换上新装到族人亲戚家按辈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贺新喜。客人来家,应款待甜茶、糖果、蜜饯;来客带有孩童,则送给礼柑、瓜果。
正月初二,女婿日,女儿携夫君回娘家。
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即“天公生”,厦门的家家户户会烧香挂灯、设案摆供,诚心虔意地敬“天公”。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曰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厦门称为“上元”或“灯节”。当天夜里,父母往往带着孩子提灯上街观景。近年来在中山公园、白鹭洲公园举行“鹭岛灯会”已成惯例,民间还经常有耍龙灯、舞狮等活动。②③④
元宵灯会‘牛气冲天’
闽南春节拜年习俗
大年初一、初二,多到长辈或朋友家拜年,称为“贺正”。吃完早饭后,大家穿新衣、戴新帽,新鞋,准备出门。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贺新喜。进亲戚朋友家时,一般大家都会讲一些诸如“新年好”之类的互祝之词。
拜年时则依照先内后外、先近后远的顺序,先拜长辈,后拜亲戚、朋友。从长辈手中,孩子们照例能拿到数额不等的“压岁钱”(红包)。
据老厦门人介绍,旧时厦门后辈给长辈拜年时要行跪拜礼,因此许多家庭客厅里都备有四方形跪垫,以备跪拜之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改为双手合拢拜年,先是三下,后改为一下。再到后来,就改为说话拜年。可以说,拜年的礼俗越来越简单。
朋友间相互拜年,过去一般是双手合拢拜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握手或说话拜年(现在更多是打电话或发短信)。
由于闽南习俗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儿在初二必须跟有“半子”之称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亲。有句俗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斗担担”意思是说:娘家父母还健在的媳妇,初二、初三一定会有人前来接回去“做客”,娘家没有父母的媳妇,只好继续留在婆家做活,帮亲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担子。因为大家相信大年初一回娘家,会导致娘家变穷,所以要等到大年初二才回去;换个角度想:大年初一开正后,婆家忙着各项过年的行事及接待拜年的访客。作为媳妇理当体谅,如果只顾回家,未免说不过去。
女婿上门,须随手携带礼物称为“伴手”。回到娘家先向尊长拜年,再分送红包给他们,有些长辈也会分赠红包给带来的外孙。如果娘家有幼小的弟、妹或兄弟、姐妹的子女,也都要相互赠送红包贺年。若是女儿第一次带子女回家拜见外公、外婆,有的外公、外婆还会送鸡腿,并且用红绒线系铜钱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称为“结彩带”。
中午大家一起吃团圆饭后,再叙叙旧,约在下午三时以后就可以离开娘家了。如果是首次回娘家,娘家要准备二枝“挂尾蔗”及二只活的“带路鸡”给女儿和女婿带回家种植与饲养。所谓“挂尾蔗”就是红甘蔗,前有蔗叶,后有蔗头茎,并用红带子绑住两枝甘蔗,以祝女儿女婿同甘共苦、永浴爱河,直到白头偕老。至于那两只带头鸡,则希望其女儿和女婿像鸡一样多子多孙。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的贺岁方式悄然冒头,给我们的新年拜年又增添了更多乐趣。作为现代化都市的厦门自然也不例外。
电话拜年:电话让人们不需要再到处走动去拜年,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留在家里。这种方式最适合给远方的朋友、长辈、老师、亲友拜年。
短信拜年:这是时下最“流行”的拜年方式——便捷、快速,可以在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出去。另外,短信拜年,1毛钱一条,成本也比较便宜。
MSN、E-mail、电子贺卡、视频拜年:只要双方都在线,通过类似MSN之类的即时通信软件给拜年增添了强有力的“武器”。E-mail和电子贺卡则可以把场景拍下来,制成电子邮件发送给亲朋好友。
休闲网络游戏拜年:这种方式适合所有喜欢游戏的人。操作简单、占用时间短、趣味性和可玩性强等特点,给广大游戏爱好者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娱乐和感情联络方式。
正月初一日,也叫“新正”,亲友之间互相拜年,称为“拜正”、“贺正”。主人请客人吃甜料、喝甜茶,然后说吉祥话:
对太太言:食甜给你生后生(生儿子)。
对老人言:食甜给你老康健,食百二(活到120岁)。
对商人言:食甜给你大赚钱。
对小孩言:食甜给你快大汉/胖胖大(快长大之意)。
对小姐言:食甜给你嫁好夫。
一般相互间言:新年大赚钱/新年走好运。
当朋友或亲戚来家贺年时,主人就拿出甜料(以前多为红枣、土豆、冬瓜、瓜子等,现在多以精致的糖果代替)、甜茶,招呼客人食用,称为“食甜”,表示圆满亲密的意思。
客人吃后,要说些如“食红枣,年年好”、“恭喜大赚钱”、“食甜甜,乎你快大汉”(意“让你快长大”)、“食甜甜,乎你生后生”(意“让你生儿子”)等吉利话。另外,贺客如果带有小孩,必须赠送红包,作为新年的见面礼。
厦门旧时有一个风俗,就是儿媳妇在正月里须用冰糖煮鸡蛋,穿戴整齐后,端给公公婆婆,以示孝敬。而新过门的媳妇更是要在早晨端“甜茶”等孝敬公婆及长辈,并趁机认识那些未曾见面的长辈。此外,重要客人来时,厦门人也要煮汤圆、红枣等甜汤招待客人。
一般,自大年初一到十五,家家户户都利用年节时准备现成的饭菜,宴请亲朋好友,以联络彼此的感情。如商人多会利用这时候,款待顾客,以便扩展生意。
据老厦门介绍,请喝春酒的习惯在厦门农村尤为盛行。由于农村亲戚朋友居住的距离相对比较远,因此一般都会留下客人请喝春酒。
在闽南人传统中,对于过年有许多禁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禁忌已基本不存在。
一、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或无歹志)”,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注:同样原因,在福建沿海均有此习俗,只是时间不同而已,如福建莆田仙游一带为正月初二。)
二、除了初三不能拜年外,还有不少其他禁忌:
初一的禁忌最多。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荤的,也不煮,吃的饭菜必须是除夕日预做的,谓之“隔年饭”。表示去年的饭吃不完还有剩余。初一要吃干饭或其他食物,不吃稀饭,否则这一年外出时会被雨淋而生病或遭意外。初一至初五不能扫地,不可舀肥。万一非打扫不可,也要把垃圾留置家中,不可拿到外面倒掉,不然就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倒掉一样,使家里受穷。不可骂人,不可打架,不问人讨债,不使身体受伤。如受伤,就是“痛过年”,极为不吉利。不可打破或损毁碗盘瓷器,万一不慎打破,就用红纸包起来,等到初五“隔开”之日,才把它投进河里,念“打破瓷,钱银一大堆”等安慰的话,如此就可逢凶化吉。绝对不可午睡,据信,男人初一午睡,他的田畦就会崩溃;女人如果午睡,则厨房就会倒塌。
春联、年画、饺子、年糕,这些都是咱们中国人过大年的年景、年俗、年味,而比起北方城市的春节习俗,闽南一带的过年习俗显得颇为独特。闽南地区所指的春节一般是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闽南人过春节也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说法——“年兜正月”,“年兜”就是除夕,讲究的是吃;而“正月”指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讲究的是玩,是“闹热”,也就是这么一个非常闽南味的词——“闹正”。
鞭炮声里迎正月
许多人也许会问:‘闹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闹新春’呢?据闽南语研究专家说,“闹正”的“正”是“正月”的意思,在闽南语中念作“znia”(n代表鼻化音,读第一声),在闽南语中,“znia”这个字代表的意义是正月或是新春,比如除夕夜12时放鞭炮,闽南人叫做“开znia”,也就是说,放鞭炮迎来新春。可见,“闹正”的词意与“闹新春”相同,是闽南语版的“闹新春”。
闽南春节“闹正”的方式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厦门漳州金门一带的闽南新春歌谣记录着当时闽南人是如何过年的:“初一早;初二早;初三无甚巧;初四神落天;初五过开;初六壅肥;初七七完;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生;十一请子婿;十二倒来拜;十三吃糜字配芥菜;十四相公生;十五上元瞑;十六看大烛;十七倒灯棚。”所谓“闹正”,初一、初九、元宵最是“闹热”。
最高潮在元宵
“初一早”就是这天要起大早,穿戴一新,给亲朋好友拜年,之所以这天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一天,就是因为这一天孩子们给长辈拜年,都会收到红包。收到红包的孩子们开心地聚在一起放鞭炮、甩陀螺、玩游戏、看社戏,别提多开心了;而大人们虽然没有红包可拿,但是却可聚在一起饮酒畅叙,也是平时难得的欢畅。
正月初九“天公生”是闽南在正月里最热闹的祭祀活动。从初八开始,家家户户就要准备祭祀的五牲、五果、金纸蜡烛,由于祭祀活动要从午夜12时开始,因此初八到初九对闽南的家家户户来说都是个不眠之夜。从午夜12时开始,祭祀活动的鞭炮声就如春雷般炸响天际,不绝于耳,相当热闹。
不过“闹正”的最高潮还是元宵节。正月十四到十六,厦门常有游街活动,游街就像流动的描绘,舞龙、舞狮、踩高跷、车鼓弄……真是热闹非凡。大型的游灯、灯会等活动一般从正月十三就开始了,游灯就是人们提着各式彩灯上街YX,爱看热闹的人和活泼好动的孩子常常跟着游灯的队伍走了一条又一条街;持续一周的灯会一般都在中山公园举行,赏灯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那时,厦门的元宵节还盛行“灯猜”,在如今的文化宫以及一些文化馆,元宵节常举行“灯猜”,吸引了众多男女老少来猜灯谜。
“闹正”逐步“现代化”
如今时代不同了,厦门人的“闹正”也“现代化”了:大年初一拜年不用串门了,一通电话、一封电子邮件就能搞定;放鞭炮、甩陀螺、看社戏等娱乐被电视节目取代了;鞭炮被电子鞭炮取代了……不过,现在春节的文体活动却是越来越丰富了,厦门各区在春节期间都会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游园、民俗展演、广场文艺演出等,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以前的一些“闹正”活动也正在复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请扫描分享到朋友圈闽南豪华婚礼百度影音_闽南婚礼习俗_闽南婚礼风俗
"闽南豪华婚礼" 详细介绍闽南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从古流传至今,是礼仪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礼节之一。在弃烦从简讲究效率的二十一世纪,重情重义的中国人仍延续著传统婚俗。在这里我们对厦门的婚俗习俗做一个介绍,希望能对新人们有所帮助。   一、前为什么闽南人结婚前三后三个月不能参加别人婚礼对冲,现在习俗还是有所变化的,一般结婚满月酒可以参加了。 不仅仅是婚礼不能参加,任何宴席都不会去的。早期是不出家门的闽南地区的结婚风俗是怎么样的  在闽南古老的婚俗是极为复杂的,那些不怕麻烦的婆婆媳妇们却乐此不彼。一个新媳妇要进门先要初看,三日之后双方家里没什么事发生,而且又都满意的话才有下一步,徜若在这三天其间哪一方家有打破东西什么的,或者闽南订婚习俗请问闽南人订婚习俗只是交换戒指而已吗?还是男方还要送女方手链?应该和潮汕的一样吧。传统给三金,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订婚三天内如果双方家中没发生什么意外如打破碗等,就可以下聘,定日期举行婚礼。闽南的婚礼习俗很繁琐,推荐你看《潮州风情录》蔡泽民著婚礼上唱的闽南歌俺姐要结婚啦,本人又喜欢闽南歌,哪位可以提供一下婚礼上可以唱的闽南歌1、一生有你来作伴---王识贤+谢金燕 2、一生只爱你一个 江蕙+洪荣宏 女:冷风对面吹 男:亲像要拆散咱两个 女:为何有缘未做伙 男:环境造成咱的命底 男:一生只爱你一个 女:阮为你甘愿牺牲一切 男闽南的婚姻习俗。提问:有一对情人,在还没见过双方家长之前,打算结婚;那要怎么结婚呢?(请以闽南风俗习性解答)古时,漳州的婚嫁基本按传统的“六礼”进行。曾任漳州知州的朱熹主张删简古礼,清代漳州宿儒蔡世远谓“吾闽昏(婚)礼由纳采、纳币、请期而亲迎”。可见其时已将六礼中的“问名”并入“纳采”之中,并将“纳吉”与“急求闽南风俗婚礼对联本人闽南泉州永春人将于日结婚
急求闽南风俗婚礼对联,万分感激 !
男:陈再培
女:杨美来
特别说明我老婆有身孕了
特献上100分请高手不吝赐教!!感激不尽了~~~可以根据闽南的出嫁习俗来编造对联.. 新娘出嫁“无天地” 有句俗语“会赊得猪羊,无赊得新娘”,就是指新娘出嫁这天,无论提出什么要求,男方都应该无条件地答应,及时兑现,不得拖延、翻悔,要不就会贻笑乡里,闽南结婚前应该有什么要准备吗什么都可以家人帮你准备,这一点想必你不用担心!但是有一点是谁也帮不了你的,那就是你要结婚了的心``` 心里觉得港湾找到了,那才是结婚的必然选择!为什么闽南地区婚礼时把交礼金的人的名字及礼金多少写在红纸上并挂在墙上?这样给少了不好意思,每个人只能尽最大努力给钱,为了挣面子闽南地区婚礼前的每家每户发的汤圆叫什么?闽南话:糖果(南安地区),不是普通话的糖果, 普通话的糖果闽南话叫糖仔. 普通话:汤圆 一般是不包馅, 把白糖熬成褐色 再一起放进去. 婚礼的桌上也是必备的.福建省晋江市丰光中学_校园新闻_闽南过年习俗
当前位置:
> 闽南过年习俗
闽南过年习俗
日 22:50:03 来源:
访问量:1111次
春节为一年诸节之首,是一年中最具喜气的节日。人们将过春节称为&过新年&。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现在不少人总是感慨年味越来越淡,其实,旧时泉州关于春节的习俗是十分隆重精彩的。
泉俗认为&年兜&&&即除夕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那天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尽力备办丰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尽力而为。供桌上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丰衣足食),上面再搁碗糕(因为碗糕俗称发糕,象征兴旺发达)、柑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象征吉祥、有福)、红米丸(象征团圆、圆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闽语中的&剩&就是&春&音,所以以前很多农户在过年时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粮食的米囤上贴个&春&字,既寓意春节来临,更寓年年有余,有&春&&&剩余),供桌前还要再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亨通、红火),一直摆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孙们就跪拜祖先,祭礼也告完成,俗称辞年。
现在很多人家在除夕那天拜祖先没那么烦琐,一般就是备办一些丰盛的菜肴,给祖先烧香点烛、烧&金纸&,放鞭炮。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拜祖先一般要有米饭、&米果&、炸肉丸、猪蹄、鸡(或鸭)和水果;泉州、晋江、石狮、惠安沿海一带拜祖先一般是用米饭、鱼丸、鸡卷、芋角(大芋头切成块)、炸排骨、牡蛎煎(一种小吃,用新鲜牡蛎拌地瓜粉用油煎成)和各色果品。&&芋头也上供桌?也许会有不少人产生疑问,如果你看过芋头刚挖出来是怎样的,你就会明白了。刚挖出来的芋头是有许多小的芋艿附在一个大芋头上的,它象征着多子多孙,于是坚信多子多福的古人们就把它也摆上了供桌,希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香。(另,闽南地区清明祭墓,有人也会将几个小芋艿放在墓碑前。其寓意同样是希望多子多孙,多子多福。)闽南人拜祖先多爱用鸡和鱼等荤菜是因为&鸡&谐音&吉&象征吉祥如意,&鱼&谐音&余&,象征年年有余。果品一般爱用柑橘,大橘(鹌鹑蛋那么大的橘子),糖品一般用金橘(是橘子的一个品种,只有半颗花生米那么大,味奇酸不能生吃,得去籽用盐水浸泡后加白糖腌制熬煮成蜜饯,是泉州地区的山城永春所特有的,三明地区的尤溪也是主要产地)。这是因为&橘&谐音&吉&,闽语的&橘&和&吉&同音。
泉州有句俗谚:&清明(或冬至)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说明民间对于除夕吃团圆饭历来十分重视。过去泉州男性外出谋生者甚多,但无论奔波在多远的地方打拼,除夕日均要回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农村更有&哪怕三只脚的凳子也要搬回家中过年&的说法。拜祖先多在中午,但除夕夜也是不能忽视的。北方除夕夜要吃水饺,南方则无此习俗,但除夕那天的晚餐也是极丰盛的,一家人团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气氛极浓烈。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除夕那天晚上还要吃甘蔗。说到甘蔗,闽南地区过年时一般都要买甘蔗,少则两三根,多则七八根,十几根。因为买多了,一般是连带叶的蔗尾都留着,根部也不削皮,这样才能够存放得久一点。买回后一般都是放在门后。因为除夕一夜连两岁,所以闽南人在除夕那天晚上都要吃甘蔗,寓意&甜头甜尾&,一年到头生活甜蜜幸福。吃完的蔗渣正好&炝火盆&。&& &炝&在闽语中就是&燃烧&的意思,一般是傍晚时分在家门口用田里的稻草、拾来的枯枝等东西堆成一堆成盆状(就是圆形的),然后放火点燃,寓意来年生活红火、兴旺,同时也有驱邪避灾之意,到了晚上,&火盆&快烧尽时,就用蔗渣放入火堆,充当燃料。
而晋江(特别是安海一带)除夕晚上流行的是&跳火盆&,所谓&火盆&(或称&火群&),是在家门口以干薯藤、稻草以及&掸尘&用过的扫尘枝等燃起火堆,然后家中所有的男性成员逐一从熊熊火堆上跳跃过去,男婴由成人抱着跳过,外出未归的男人则由在家的兄弟替跳,同样寓意来年生活红火、兴旺和驱邪避灾之意。
&&&& 泉州、晋江、石狮沿海一带过春节还要蒸碗糕,有的还把碗糕叫做&发糕&。闽语的&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因为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整日笑嘻嘻;碗糕大都是做成甜味的,寓意生活甜蜜,吉祥如意。
&&&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一般没有这习俗,但过年是一定要蒸&米果&的,因为除夕那天中午拜祖先的时候一定要有&米果&,这&米果&是用普通的&饭米&(即煮干饭用的米)磨成米浆,然后再加入少量的盐和苏打粉用旺火蒸制成的,可以直接吃,或蘸酱油、醋吃,也可以煮成汤,或加入米粉煮汤。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春节来临时还经常会做一种用蒸熟的冬米捣制成的白米果,也有人叫&冬米米果&,或直接叫白米果,一般做成圆饼状,蒸热后可以包白糖和花生粉,捏成饺子状直接吃,也可以切成条片状用香菇丁、冬笋丝、白菜丝、胡萝卜丝、芹菜丝和其他调料旺火热油炒熟了吃。另外,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春节时还经常会蒸&芋米果&和&菜头米果&。 &芋米果&顾名思义就是掺入芋头的米果,就是把芋头去皮蒸熟后捣烂,然后放入&饭米&磨成的米浆中,加入盐和油爆葱花,拌匀后蒸熟。吃的时候要先切成大块的片状,再用热油炸后蘸酱油、醋等调料吃,味道很香。&&依据个人喜好,也有不蘸调料吃的。至于&菜头米果&就是把做&芋米果&的芋头换成礤成丝的萝卜做成的&米果&(闽南话的&菜头&就是&萝卜&,闽南人喜好萝卜,因为&菜头&谐音&彩头&,寓意好财运,所以除夕那天和初一那天的饭桌上一般要有盘萝卜炒肉片或萝卜炖肉的菜),吃法跟吃&芋米果&一样。
除夕夜过了12点,闽南地区还有个习俗就是&号正&,就是家家户户要点燃鞭炮,寓意辞旧迎新,迎来了&正月&,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又有了新的希望,美好的开始。有不少人家早早备好果品开始点&天公灯&&&就是点亮门前的红灯笼,住套房的这灯笼一般挂在阳台上,住楼房的一般挂在最高楼层的阳台上,摆上果品,点上香,拜天公。家里有安放神佛像的,还要烧香点烛的拜神佛,祈求神佛保佑全家人身体健健康康,出入平平安安,万事顺心如意。以前还有守岁的习俗,现在少有人守岁了,倒是一些不知疲倦的十几岁的小毛孩精力旺盛,通宵达旦地疯玩,他们或许早忘了守岁本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了。大多数人年前忙乎了好多日子,号正后,都休息去了,因为第二天还得早起。
泉州、晋江、石狮沿海一带对春节的习俗有句顺口溜:初一场(摆开娱乐场),初二场(昨天的娱乐继续),初三无姿娘(闽南呼妇女&姿娘&,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天(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腊月二十四要送神上天言好事,他在天宫玩够了,要到这天才下凡间),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了),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妇女开始织布),初七七元(取菜、果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这天是老天爷的生日),初十好食天(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倒去觅&(出嫁的女儿这天要回娘家探望),十二请女婿(这天要好好宴请女婿)&&其实,闽南地区是把正月初二当&女婿日&的,也就是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和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十三吃糜(稀饭)配芥菜(好吃的东西到这个时候也吃光了,开始粗茶淡饭的日子了),十四搭灯棚(准备上元节的活动),十五上元暝(即上元节,也即元宵节),十六地妈生(有天公,当然有地母,这天是大地母亲的生日),&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也同属于泉州地区的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对春节的习俗也有句顺口溜,跟上面的那则大同小异:初一场(摆开娱乐场),初二场(昨天的娱乐继续),初三初四宰猪兼宰羊(初三、初四屠户开始杀猪宰羊卖肉了,意即市场开始热闹了),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了),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妇女开始织布),初七人生日(女娲就是在这天造出人来的,是普天之下所有人的生日,这天要跟过生日一样,大家中午都要吃寿面加一对煮蛋&&一个鸡蛋,一个鸭蛋)。)初八五谷生日(在这天五谷杂粮被五谷神创造出来了,我们也要给它们过生日),初九&天公&生(这天是老天爷的生日,这个日子农村人是相当重视的,过得相当热闹,不亚于过年!一般在那天,人们都要早早起来&点天公灯&&&就是挂上红灯笼,然后要准备整鸡,整鱼及其他食物、果品来拜天地,其中,米龟和甜果是必不可少的!米龟的皮是糯米粉做成的,极柔韧,馅料有咸甜两种,一般都是豆沙馅,个别人做的咸馅是葱头油炒萝卜丝,别有风味。),初十&地妈&生(这天是大地母亲的生日),十一请女婿(请女儿、女婿这天回娘家探望),十二请无来(去邀请没有来的意思),十三再去觅(再次请女儿、女婿这天回娘家探望),十四迎灯敬(这天开始舞龙、弄狮&&即舞狮),十五上元暝(即上元节,也即元宵节),十六去讨钱(年前欠钱未还的,讨债的人只有到了这一天才可以上门讨债)。
到了正月十五,&年&也就算过完了!一切又回复到平常的起居生活了。
编辑:朱文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闽南习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