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从哪这句是可以看出刘和珍的什么性格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课件82014年人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课件8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巩固课件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必修1.ppt7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3.也可以套用形式。就是套用古人诗作的形式,表达情意,形象风趣,引人深思。如:
作业几时无,把笔问青天。不知北京时间,现在是几点?我欲上床睡去,又恐明日挨训,言语似冷箭。无限苦闷情,不识少年心。  手发酸,身乏力,脑灌铅。不敢有恨,此身不知在何处。爹是望子成龙,娘是望女成凤,此事很难全。但愿少作业,从此开心颜。
套用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格式,反映课业负担的沉重,可谓入木三分。这种类似打油诗的改作运用得好,有时能起到针砭时弊的作用,读后令人深思。
写一段文字,阐述“书”的作用,要引用诗词名句,100字左右。
参考示例:书中自有气象,包涵百态人生!她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忧虑;她有“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繁华;她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清幽;她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淡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她的决心,是她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是她感伤时如梦的呓语……
针对练笔 V素材发现 课内素材   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杨德群…… 课内素材  
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文章 知识讲解 讲解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北京四中网校-〉名师答疑-〉高一-〉语文) 
  欢迎您!
                        
               
  文章 知识讲解 讲解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请您介绍一下鲁迅并讲解一下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我们使用的是实验教材&知识导学里没有这课的讲解&谢谢
橙子味的鱼
  课文说明
一&&课文内容说明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其实是述评“三一八”惨案。
读这篇课文,只要分析一下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概括一下鲁迅对每一方面表达了什么感情,就不难整体把握全文内容了。
鲁迅笔触涉及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对这三类人分析得十分清楚、全面。
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当然也提到“惩创学生”的“八国联军”,并提到“中外的杀人者”,但是本文的锋芒主要指向段政府和流言家。
爱国青年,鲁迅突出了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和“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
处在中间状态的“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非常鲜明的。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奋然而前行”的目标是什么呢?看看作者对旧世界的批判就知道了。“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这世界是“似人非人的世界”,诅咒“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很显然,鲁迅的理想是一个新的世界。作者痛心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他渴望“爆发”,呼唤“爆发”,用“血战”去消灭黑暗势力,开辟一个新的世界。
2.注意巧妙的切入角度。
鲁迅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切入的角度选得好。这个角度就是记念刘和珍。写刘和珍正义感和责任感,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这可以一当十,侧面表现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特写镜头,枪弹的攒射、大棍的挥舞,历历在目;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祺瑞执政府前的惨案的全景。写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
3.分析课文篇章结构。
要理清总体思路,先要分析篇章结构。
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经标明。七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当然都很紧,但是程度有所区别。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一、二部分说明要为刘和珍君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六、七部分探求这一次死伤对于将来的意义。
二&&理清总体思路
可以分两个层面来探究。
1.第一层面。思路的起点是本文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2.第二层面。
(1)关于写作缘起,思路分两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先说为纪念死者,再说为使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部分的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
为什么我们的民族沦为“衰亡民族”,为什么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够维持?鲁迅深知其原因在于中国庸人太多。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过两星期,一切就淡漠了。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那种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
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话,也就是思路在第一、二部分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起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爱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段政府诬指为“暴徒”的遇害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关于烈士事迹,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进一步探究第三、四、五部分之间的联系,理解就能深入一步。
第三部分写刘和珍,写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去请愿是“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就不值一驳,只能使人对流言家的下劣感到可悲、憎恶、鄙弃。作者写刘和珍的斗争,又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值一驳,而且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五部分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3)关于惨案的意义。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表肯定,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且总结教训,催人改进斗争方式。
理清这两部分思路,我们就能体会到,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颂扬,也不否定一切,把惨案当作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地位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他在1926年就提出“血战”的思想,即暴力革命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确实是远见卓识。思路从写否定的一面又转向写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
鲁迅探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概括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这跟第三、五部分的思路也是相联系的。鲁迅对于中国女性的认识,随着妇女的解放,不断为事实所证明。
三&&理清局部思路
1.怎样理清局部思路?
局部思路,既指一个语段中几个句子的思路,也指一个部分中几个层次的思路。几个层次的思路可以参照理清总体思路的方法。要理清语段思路,首先要把握句意,然后再看句子与句子在事理上有什么联系。
2.理清局部思路举例。
以第四部分为例,就可以举一反三。
这一部分共5段13句。理清思路可以粗一点,也可以细一点。
粗理,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展开,第一步是听到噩耗,第二步是听到噩耗后怀疑的态度,第三步是见到尸骸,第四步是听到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诬蔑,第五步是悲叹思想统治令人窒息,发出冲破沉默的吼声。
这样理清思路,特别是注意写噩耗之后为什么思路展开到怀疑上去,就能对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有更深的理解。
细理,要一句一句地揣摩。拿第1段4个句子来说,从听到噩耗到产生怀疑,怀疑又有三步,先说自己当时的怀疑,再说明怀疑的原因,推进一步,再从刘和珍的角度说,怀疑的理由又多一层。
3.从理清思路入手解读难句。
遇到难句,只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就容易理解了。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所谓“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
这里举几个例子。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飞跃。上文,已经写了这种感情的发展变化。追悼会时独在礼堂外徘徊,心头是超乎寻常的悲愤。欲写不能,还是“艰于呼吸视听”,几乎被悲愤压倒。而“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愤懑达于极点。“出离愤怒”,便是一个飞跃。“出离愤怒”之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猛士”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这意思是说,让它们去快意于我的苦痛吧,让魔鬼们去狞笑吧,我不但不感到难堪,反而感到幸福。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从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理清第五部分思路,这两句就不难理解。也只有理清思路,才能正确理解。
第五部分第2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下一段思路接着这两个方面展开。
第3段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就互相救助赞扬杨德群、张静淑的沉勇友爱。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是对上段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概括,概括的是她们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
思路远接上一段所说的执政府的凶残,近接上一句中“枪弹的攒射”,给段政府以辛辣的嘲讽。“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是接着上文来的,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思路至此不会突然冒出1900年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屠戮妇婴,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创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理解正确与下文就能连贯,不然就不连贯。如果把八国联军误解为1900年的八国联军,那么事过26年,怎么“居然昂起头来”呢?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苟活”,苟且偷生的意思,贬义,“苟活者”指什么人呢?
第一部分里,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与“死者”“逝者”相对。第三部分把自己说成“苟活到现在的我”,与“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相对。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当然他的智与勇也是在不断地从奋斗者身上汲取养料形成的。所以“苟活者”首先说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女子如此,男儿自不待言,中国人并非一团糟糕,“三一八”惨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这世上固然一片“浓黑”,路正长,难见“尽头”,希望也只是微茫的一点,但是毕竟还有希望,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
结构层次
文章第一、二、三部分,侧重于悲痛的忆念、哀悼,第四、五部分侧重于愤怒的揭露控诉,第六、七部分侧重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三者交错融汇,始终统一于“纪念”这一中心。
第一部分,交代写作的缘起。
第二部分,表达作者无限的感慨,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第三部分,痛心地回忆认识刘和珍的过程,直至留在记忆上的最后印象。
第四部分,叙述得知噩耗时的惊愕,抒发愤慨之情。
第五部分,记叙刘和珍等遇难的经过,揭露控诉段祺瑞政府布下罗网,杀害爱国学生的暴行。
第六部分,总结惨案的经验教训。
第七部分,对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对刘和珍等临危从容的勇敢精神的热烈讴歌。
记叙、议论、抒情熔为一炉
&&《记念刘和珍君》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把记叙、议论和抒情交错起来,熔于一体,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如对刘和珍生平和死难时的情况,作者都作了简要的叙述,描绘了刘和珍坚毅英勇、和蔼可亲的形象;对烈士的悲哀与尊敬,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则抒发了非常悲痛、愤怒的感情;对斗争的方法和烈士死难的意义,也有深刻的议论和分析。这三者,在文章的各个部分,虽有所侧重,但基本上是三者交错运用的。如第五部分,先记叙了刘和珍等遇难的情景,描绘了爱国青年英勇斗争的形象,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接着写出“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一句。这是在记叙之后,作者悲极愤极的感情的总的抒发,强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恨,对死难烈士的悲痛。而在记叙和抒情中又交错着议论,增强了对反动派凶残下劣揭露的深刻性。由此看来,记叙可给抒情和议论作基础;而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可引起读者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以事实作根据的议论,则把记叙的内容加以深化和升华,从而把读者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
&&把哲理和诗情和谐地结合起来,在诗歌里尚且是困难的,在其它形式的文学作品里,就更不容易了,但《记念刘和珍君》却确实体现了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
&&哲理来自生活,鲁迅正是在深入思考生活的过程中得出了真知灼见,形成为深刻的理性认识。诗情也来自生活。诗的生命是内容的凝炼集中和充沛的激情。把闪耀着哲理火花的思想,予以诗意的表现,这样的语句,既警辟、深刻,又具有真切感人的魅力。鲁迅反对“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在他的文章里,思想深邃的哲理常常是融合着丰富的感情展现出来的。
&&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这些议论所表述的哲理思想是深刻的,它同时又蕴含着多么强烈的激情呵!鲁迅从刘和珍的牺牲,看到了“真的猛士”的伟大精神,并进而作了深刻的概括:“真的猛士”是充满了正义感和勇气的,不仅不回避黑暗的现实,而且在血腥的屠杀面前毫不畏惧;他们对爱国青年们的牺牲怀着深切的哀痛,又为自己在革命斗争中能贡献力量而感到无比的幸福。鲁迅用一个询问句,启发了读者对人生态度和人生意义的思考,阐述了革命者的幸福观。但这绝不是在演绎政治理论,这警策性的箴言是用浓烈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熔铸出来的,读之不仅使人深受教育,而且令人感动。紧接着,鲁迅又对比着剖示了庸人的人生哲学和他们在社会上所起的消极作用,他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了苟且偷生的庸人们在反动统治下,是怎样时常把悲痛的“旧迹”忘却,是怎样不思反抗、得过且过的,正因为这样的人多,因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才得以“维持”这些,都是作者从生活中悟出的道理,短短几句话,痛切地强调了唤醒人民群众思想觉悟的重要性。在这些深刻的见解里,凝聚着思想家的智慧和诗人的热情,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真谛和社会前途的思索与探求。这些格言诗一般的语言,有着震撼人心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鲁迅是不主张徒手请愿的,因为采取这种斗争方式,对敌人的打击作用很小,而革命力量的损失往往却很大。这个见解是鲁迅在实际斗争中总结出来的。鲁迅在表述自己的这种见解的时候,他是怀着对革命青年的战斗精神深为感佩的心情,怀着对他们付出了过多的代价深为痛惜的心情,采取自己独特的分析生活的角度与方式来展示的: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这是诗化的政论。
&&作者本身是一位战士,他深切地为革命前途感到焦虑,为战友们付出了过大的代价、作出了过多的牺牲深感痛心;作者本身又是一位思想家,他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反动派的本质,对敌斗争需要有高度的策略性,否则,即使牺牲了许多青年的宝贵生命,这似人非人的黑暗世界却照旧维持着,其根深蒂固的统治也并不会因此而动摇,更可悲的是,青年们的牺牲竟然还成了“无恶意的闲人”“饭后的谈资”和“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我们必须从中汲取教训!鲁迅在表现这些思想深邃的哲理时,倾注了自己的满腔热情,我们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奔腾着的感情波涛,燃烧着的爱与憎的熊熊烈火。这里的议论是精辟的,比喻是新颖的,富于哲理性的语言是闪射着思想火花的,同时,流泻在这些语句中的激情更是炽热的!鲁迅融情入理,寓理于情,他确实把政论所需要的哲理思想和诗所需要的动人感情融合为一体了。
&&至于“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更是早已众口传诵的名句了。这句话不仅语言警辟、深刻,从感情上看,也是十分凝重、强烈的,有如火的喷射。
&&当时,由于反动军阀政府的残酷镇压,人民被压得“默无声息”了,形成了一种万马齐喑、令人窒息的沉默局面。鲁迅指出,沉默的前途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一味忍受,苟且偷生,终于国家和民族陷于灭亡;另一种,在沉默中积蓄力量,酝酿革命风暴,总有一天爆发革命。鲁迅强调了要“在沉默中爆发”,又告诫了“在沉默中灭亡”的可能性正在威胁着我们,这些话在当时,真象声声警钟,促人猛醒!鲁迅用动人心魄的诗一般的语言,发出了响彻苍穹的战斗呐喊,呼唤仁人志士和革命青年奋勇前进。鲁迅对革命高潮的期待和呼唤,用这一唱三叹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就更具感召力了。
&&就是这样,鲁迅善于将强烈的诗情渗透于深刻的议论中,使他的哲理思想成为情与理交互融合的统一体,这样的议论,不仅能启示读者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而且又能有力地叩动他们的心扉,使他们深受感染。
f6_huanghui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四处重复,巧解《记念刘和珍君》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鲁迅先生善用重复,以完全相同或略作变化的语句重复多次的出现,从而体现人物性格命运,寄托作者感情。五次出现的“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既让人了解了刘和珍,更读懂了鲁迅,读懂了当时的中国。 中国论文网 /9/view-3892857.htm  关键词:《记念刘和珍君》;重复语句;意义;作用   鲁迅先生善用重复,以完全相同或略作变化的语句重复多次的出现,从而体现人物性格命运,寄托作者感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四个重复出现的语句就是解读这篇文章,理解作者主旨意图的一把钥匙。   一、“始终微笑着,态度很和蔼”   “微笑着,态度很和蔼”,这个简单的外貌描写总共出现过5次,如此反复,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首先,以此为线索,可以逐步了解刘和珍是个怎样的人。   试想,如果我们身边有这么一个“常常微笑着,态度很和蔼”的人,我们一定都会觉得他是一个亲切善良和蔼友好的人,然而真正走近她,才发现她还拥有更多为人敬佩的内心世界。   鲁迅当时写的文章、办的杂志大多是针砭时弊、战斗性很强的,让当局者很“头疼”以致查禁的现象应该很多吧,然而“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可见她是多么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渴望进步。敢于带领学生“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可见她反抗的勇气,斗争的勇敢。被逐出校后,她们租赁宗帽胡同,“微笑着听先生的讲义“,既可见她作为学生渴求知识的本性,又能在遭遇打击后依然保持坚毅乐观的品格。当“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时,她的深谋远虑,她的高度责任感让人深深敬佩。而文章第五部分写到她们当时请愿时是“欣然前往”的,可见她为国为民,自愿参加的主动和勇气。   用现时流行的一个语言来形容刘和珍,大概可以概括为:外表温和亲切,内心无比强大的人。她柔弱的外表下有着执著的追求和明确的坚持。   继而,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一个人在那样的社会环境惨遭了怎样的毒手?   请愿——中弹——未死——胸部被猛击两棍——死掉;死后又得到当局怎样的评价呢?“暴徒”“受人利用”,作者早以悲愤交织,这样的污蔑更让人怒不可遏。所以她写文章悼念刘和珍君时,脑中最鲜明的便是那张“和蔼的微笑着的面孔”被反动者军警刀枪棍棒打死的的画面吧!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他反复多次强调刘和珍“微笑着的和蔼”面孔,就是强烈地突出刘和珍的亲切善良,反衬反动者当局残忍残暴,也为寄托自己悲愤交加的情感,也是衬托刘和珍强大的内心,寄托自己对中国女性虽压抑千年却能勇毅坚强的深深赞美与敬佩。   二、“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关于“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作者在第一、二部分提了三次,那么究竟为什么这么强调他写东西的“必要性”,他写作的目的和缘由又是什么呢?   第一次出现时是“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此文不仅仅因为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于鲁迅先生自己的意愿,是对刘和珍坚持真理预定《莽原》的肯定、欣赏。“早”则进一步说明,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因此,此处的“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为纪念死者,表达鲁迅对刘和珍的哀思与尊重。   第二次出现在第二部分第二节开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一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见这是针对“这样的世界”而言的,“这样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呢?第一部分的结尾一段有具体呈现:“并非人间”“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因而这里“有必要”就是要写文章揭露黑暗社会,谴责反动统治和反动文人的残忍、无耻。   第二部分最后一句“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针对“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而言的,此处作者的“必要”,就是为了激励生者,唤起庸人投入战斗。   三、“我向来是不惮用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第一次出现在作者刚听闻刘和珍遇害的消息时的怀疑心理,而随后的事实证明了传闻不假,也就是说:这里的中国人比作者最坏的恶意推测的中国人还要坏,作者用这个超过心理预期的话来表达自己的震惊与愤怒,表现反动者的残酷与卑劣。   第二次出现在作者分析这次请愿事件的意义时,作者也在后文很快地阐述了自己这句话的深意:谴责当局者的凶残;抨击流言家的下劣;赞扬中国女性临难时的从容。   正是因为凶残下流,所以告诫青年人要选择正确的斗争方式,不要做无谓的牺牲;正是他们的从容才会给后来者动力与鼓舞。   四、“我无话可说”   这组重复的语句不像原先几个重复是完全重复,而是句式略有不同:   第一部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第五部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最后一部分“呜呼,我说不出话”。   这样无话说又要说,又说不出来,这样,矛盾重重的语句其实是作者内心情感无比纠结复杂的外化表现。作者的复杂情感从以上语句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一是对刘和珍等中国女性的怀念、感动、敬佩、赞美及悲悼;一是对当局统治者和文人凶残无耻的愤怒、谴责,还有源于鲁迅自身深深的自省,那就是因为不能为这件悲惨事情做得更多而有的自责与歉疚之情。   这组语句由始至终,所以可以判定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此文流传至今,读起来仍让人感奋不已,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此文融入了鲁迅先生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就如许广平所说:“一字一泪,,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一篇经典的文章该如何教,或许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从重复的语句切入,或许是一种浅入深出的方式。   【责编 田彩霞】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