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和他的权力寓意

站内网址搜索
-按站名搜索-
-按网址搜索-
【梦见信 写信好不好代表什么】
网站分类:
网站名称:
网站地址:
网站简介:
梦见有很多封信,做梦人会名声大噪,德高望重。
梦见买信纸,忧愁和痛苦都会到来。
梦见收到敌人的信,是危险的兆头。
梦见有人给自己信,生意会倒闭,或与府官员发生争吵。
梦见办有一封信,爱情会突破僵局,大有进展。
青年男女梦见写信,能得到爱情。
已婚男子梦见静默不语的写信,意味着生活失去了意义。
已婚女子梦见写信,爱情会出现危机。
未婚女子梦见写的信未寄出去,会成为老姑娘,嫁不出去。
少女梦见接到了一个男青年的密信,会很快嫁给一位如意的男人。
梦见接到喜欢的朋友来信,在异性关系上,将有快乐事发生。在朋友的生日派对中,被介绍认识几个异性,其中也许有上个喜欢你的人。爱情可能就此萌芽……
梦见没有收的信,会生意亏损,生活贫寒。
梦见写信,会身体强剑
梦见邮寄多封信,或收到大量的信,生意会有好转。
女人梦见写信,意味着声誉鹊起。
商人梦见写信。生意会发展到国外。
商人梦见信,会遭到损失,生意衰败。但是工作人员梦见信,会擢升增薪。
梦见会动的信,预示花销大增。
梦见会说话的信,作梦人会精神焕发,生活幸福。
梦见妻子或情人的信,会与她分离
站长邮箱:
站长QQ:
本站域名:
< 在线导航吧>
收录查询:
统计数据:30分入:0 今日入:0 昨日入:0 总入:0 总出:548 点入时间: 18:18:01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广告联系QQ:
【最新来访网站】
?&?&?&?&?&?&?&?&?&?&?&?&?&?&?&?&?&?&?&?&?&?&?&?&?&
【相关点出网站】
?&?&?&?&?&?&?&?&?&?&?&?&?&?&?&?&?&?&?&?&?&?&?&?&?&
免责声明:在线导航吧所展示的网站资料、数据、广告等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大家参考。在线导航吧对可能产生的好坏结果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强烈建议使用 IE5.0 以上浏览器 分辨率
网址页自动生成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弗洛伊德:求乐意志.阿德勒:权力意志.弗兰克:意义意志
马斯洛:生命的“意义感”,高峰体验,走向积极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鼻祖)《动机与需要》第17章
精神动力、心灵动力、生命动力:三大学派
弗洛伊德:求乐意志(the will to pleasure)——性欲满足(性动力);
阿德勒:求权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追逐权力欲(权力动力);
弗兰克尔:求意义意志(the will to meaning)——人,是追寻意义的动物(意义动力)。
《心理学的新道路》柯林·威尔森著& 杜新宇译 许金声(审校)
引言:关于马斯洛的个人手记
第一章 机械时代:从笛卡尔到穆勒
第二章 意志心理学分析:从布伦坦诺到詹姆斯
第三章 弗洛伊德及其后
第四章 马斯洛的生平
第五章 人性所能达到的更高境界
第六章 路向何方
引言:关于马斯洛的个人手记
1959年,我接到了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寄来的一封信,其中附有他的几篇论文。他在信中说,他曾经读过我的《人类的境界》(The
Stature of Man)一书,并且很赞同我在书中的观点——20世纪文学的阴暗与失败应当归咎于我所谓的“无动于衷的谬误”(the
fallacy of
insignificance)。马斯洛说,这和一个他称之为“约拿情结”想法很相似。他曾经有一天在上课时问学生:“你们之中,有谁想在自己所选择的领域内取得空前的成功?”整个班的学生木无表情地看着他。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马斯洛说话了:“如果不是你们去取得这些成就,那将是谁呢?”全班同学这才开始明白他这个问题的深意。这就是“丧失崇高的谬误”——肯定自己不幸运或不重要,也就是“约拿情结”。
他寄来的论文很专业,标题里尽是些像“超越性动机”(metamotivation)、“协同作用”(synergy)、“优心态”(eupsychian
)之类的术语。我只看了一眼便将它们束之高阁了。几个月后,我无意中又翻到了这些论文。这次我的视线被其中的一个标题——高峰体验——所吸引,并开始读了下去。很快我便意识到这些内容非常重要。马斯洛解释说:在三十年代的晚些时候,他忽然意识到现代心理学竟然是建立在对非正常人研究的基础上的。如果这种心理学对他们周围的正常人熟视无睹,它又怎能客观公正的诠释人类的精神呢?他想到花些时间来研究正常人也许会很有价值。
“当我开始探索健康人的心理时,我首先挑选了那些最优秀最健康的人,他们是我所能找到的最好样本,我想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其研究结果是他们很特别,与一般人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从他们身上我收获很多,但其中有一点特别引人注意。他们似乎都叙述说有过某种感受,好像是神秘的体验,有时会感到极端的敬畏,巨大的幸福,甚至是极乐、狂喜的感受……”
“这些时刻充满了纯粹的、积极的幸福感,所有的疑惑、恐惧、限制、紧张、软弱都退到了一边。这时,自我意识消失了,与这世界的距离与隔阂也消失了,他们的感受只有一个——他们与世界融合了,真正地属于了这个世界,不再置身其外。(比如,有一位被测者说:‘我像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而不再是一个孤儿。’)”
“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处于这种感受的同时,还仿佛拨云见日一般地看到了终极的真理、事物的本质和生活的奥秘。艾伦·瓦茨(Alan
Watts)把这种感觉描述成‘就是这里了!’,好像你以往的平凡的生活都是朝着一个目的地的艰苦跋涉,现在你到达了目标,你现在就在这儿了!……
每个人都有过那么一种感觉,渴望得到一个连自己都不清楚是什么的东西。这些神秘体验感觉就像是这种模糊的需求得到了终极满足。”
“研究进行到这儿,我已经学到了一些新东西。在这以前我几乎没有读过什么有关神秘体验的书。这使得我把这些体验和宗教,超自然的幻觉联系在一起。与大多数科学家一样,我认为这种叙述全是胡诌,对它们嗤之以鼻。我那时认为他们都是歇斯底里,心理病态。”
“但这些人,向我讲述……这种体验的人,并非如此。他们是最健康的!……另外,我还要补充一点:这使我发现了这些渺小的……正统科学家们的局限。任何发现,只要与现有的科学理论相抵触,他们就决不会承认那是新知,或是现实。”
这些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宗教体验,而是自然的感受,可以客观地加以研究。这些体验并非不能用言语描述。马斯洛还相信,这些体验要比一般人所想像的普遍得多。但许多人都想要压抑或无视这样的体验,甚至有人对此产生了恐惧感,把这些感受看成是女人所特有的,或是不符理性、近乎危险的。“持这种态度的人大多是那些工程师、数学家、分析哲学家、书店老板、会计和那些痴迷于妄想的人。”
高峰体验多表现为由于纯粹的愉快而造成的兴奋感,一时间的幸福感。“比如,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为丈夫和孩子准备早餐。孩子们打扮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一边聊天一边吃饭。丈夫与孩子们嬉笑,神情安逸。这时一缕阳光投进房间,母亲看着他们,突然强烈地感受到了丈夫和孩子的美,心里充满了对他们的爱,意识到了自己的幸运。这时,她进入了高峰体验……”
“有一个年轻人,在就读于医学院的时候,利用业余时间在一个爵士乐队做鼓手。在毕业多年以后,他回忆说:在那段时间,他有三次进入了高潮,那时他突然觉得自己是个伟大的鼓手,演奏得完美无缺。”
“晚餐聚会的女主人送走了最后一位客人,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这是一个愉快的夜晚。当她在椅子上坐下,看着狼藉的杯盘时,感到了一种巨大的幸福和愉悦。”
后来,我和马斯洛在他的家里见了一次面。当时,他住在麻省的沃尔瑟姆。那次,他向我描述了另一例典型的高峰体验。有一位驻守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士兵,已经几年没有看见过女性了。当他回到基地时,他见到了一位女护士。他竟然意外地意识到,女人不同于男人。这位海军士兵对马斯洛说:“我们想当然地把她们当成了另一类男性。可她们多特别啊!优美的曲线、温柔的秉性……”一时间,士兵感受到了高峰体验。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处在高峰体验中的人会突然意识到一些他早已熟悉却因为太过普通而被忽视的东西。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关心的。我的《宗教与背叛》主要是研究神秘体验的,在自传性的序言中,我写到了一份令人生厌的办公室工作。“我一旦对这份工作习以为常,便会开始变得机械而不愿思考了。我要尽量阻止这一变化。我把整个晚上化在了读诗或是写作上,我自以为:只要花些心思,明天上班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厌烦而显得漠然了。可到了早上,我一踏进办公室的门,熟悉的气味和景象便催醒了的‘自动向导’(automatic
pilot),开始控制我的行动……”很清楚,我的问题就是机械性行为。其后,在为一个存在主义心理学研讨会撰写的文章中,我阐述了关于“自动向导”的理论,并将其比喻为“机械人”。我写道:“我现在正在电子打字机上写作。在我初学打字的时候,我不得不耗费大量的精力,非常痛苦。可到了某个阶段,奇迹发生了。躲藏在我潜意识里的这位用途广泛的机械人终于掌握了这项复杂的操作。现在,我只要考虑写作的内容,我的机械人秘书会负责打字的。说他用途广泛决非言过其实。他替我开车,讲法语(虽然不太流利),有时还在美国的大学里开开讲座。”
“可他有一个极大的缺点。每当我发现令我十分感动的交响乐、绘画作品或是诗歌时,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就会马上赶来凑热闹。一部交响乐听到第三遍,他就可以预知每一个音符。他开始机械地欣赏这首乐曲,让我感到索然无味。在我疲惫时,他更令人恼火,因为他似乎要在未经我同时的情况下代行一切。我甚至发现是他在和我的妻子做爱。”
“而我的狗却没有这样的问题。诚然,他不会学什么外语或者打字,但每次我带它去悬崖散步的时候,它都会看作是第一次。这很明显,从它到处欢蹦的高兴劲儿上就可以看得出来。笛卡尔关于动物的观点彻头彻尾地错了。动物并非机械;我们人类才是。
就像华兹华斯说的那样,儿时的我们都身处天堂。那是因为“机械人”还没有控制我们。所以,一件事无论是令人高兴还是让人害怕,孩子们的感受都会分外强烈。正是因为“机械人”还没有起作用,对孩子们来说时间显得漫长,而机械性的工作使他们厌烦。有一次,我问我的女儿长大了是否想当一个作家,她惊慌失措地对我说,她连半页纸的作业都受不了,实在没有办法想象如何忍受写一本书的单调与无聊。
然而“机械人”也是有其存在价值的。少了它,日常生活的琐碎事情会在几分钟之内让我们精疲力竭。但它还是一个过滤器,滤掉了生活中的新鲜与乐趣。要保持一个人心理健康,就要时时给他些新鲜的东西——也就是J.B.
普里斯特列 (Priestly) 所说的“欣喜”或“着魔”
的感觉。靠着这个“机械人”,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麻烦,却又同时制造了一个新问题。可无论怎样,我们没有道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方法就是:改造这个机械人,使它在完成机械性工作的同时,让我们的意识能感受到新鲜的东西。”
人们是否可以凭主观意愿来创造高峰体验呢?在马斯洛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不!几乎是根本不可能的!套用的C. S.
刘易斯的一部论述这个问题的著作名字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会因为这种突如其来的快乐而‘受宠若惊’。这种体验会不期而至,……不要依赖它。追求它便如同追求缥缈的幸福一般,它不能够直接得到它,它只是一个副产品,一个附带现象。例如,你在出色地完成一项有价值的而且你又认同的工作时,高峰体验就会随之而来”。
我认为马斯洛只说对了一部分。接下去,我要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弗兰克的意义意志
NJCD维多克·弗兰克[Viktor Emil Frankl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出生于奥地利,1930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美国国际大学的著名教授,并任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迪尤省大学和南卫理公会大学的访问教授。[1]
&#58853;&#58853;弗兰克尔是言语(意义)疗法的奠基者,其治疗理论被称为维也纳第三精神治疗学派,前两个学派为S.弗洛伊德学派和A.阿德勒学派。本世纪20代,弗兰克尔开始发表论文,第一篇论文应弗洛伊德约稿刊布于弗洛伊德的《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上,第二篇论文应阿德勒约稿刊布于阿德勒的《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上。然而,由于他的非正统观点,他被先后开除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会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学会。
此后,弗兰克尔受到早在40年代,弗兰克尔的理论就具有人本主义的倾向。他认为,人的主要动机是要理解生存的目的与意义,揭示自己生存的秘密。他把这种支机称作“探求意义的意愿”。动物追求快乐与征服,却不懂生存的意义;人的本性在于探求意义。由于“探求意义的意愿”是人的主要动机,因此,倘若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内在的欲求受到阻碍,就会引起人的心理障碍。启发患者去发现生活的意义,是言语疗法的核心。
&#58853;&#58853;言语(意义)疗法的特点在于,治疗者应使患者逐步认识到死亡、痛苦、不确定性的必然性,面临这些遭遇不可避免地会使人感到焦虑、恐惧、失望和罪恶感。患者有时为回避这种焦虑感,会歪曲自己的内心体验,生活在不真实的存在之中。引导患者懂得只有通忍受这些焦虑和痛苦(宗教性追求的现实意义),并在与这些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唤起患者的责任感,彻底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对自己的生活道路有明确的方向。就这个方面而言,它在现实世界中的先入为主者无疑时宗教。基督教认为人生之有罪,而佛教亦认为人之为人在于缘起,轮回之世在于世间的苦难,这就是其苦谛。虽然佛教中还是有俗谛一说,但宗教的归宿总还是超脱,而弗兰克却降落在了生活本生的意义上。这是他在受到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影响后,不再信奉精神分析和个体心理学,开始倡导其独特的体系后的结果。[2]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以引出弗兰克的言语意义学说。弗洛伊德早期提出“二部人格结构”的无意识和意识结构说。晚期,他在《自我与伊底》中提出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个人性欲的发展是按预定程序进行的,本我主导其他两部。[3]这种思想和他早期的无意识有部分概念重叠,其主张个人无法逃脱无意识中动机摆布的观点,犯了机械论、宿命论和决定论的错误。这种说法对人的主体性强调不够,弗洛伊德以
“快乐一痛苦”原则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动机,但马斯洛认为,人类天性中有一种寻求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倾向,仅仅用“缓和紧张”来解释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其发展出来以动机为基础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后天的强调比较多,这种提法较好,但是具体的地方有些不如人意。[4]譬如他认为人格完善与成长依照由低级的动机满足到自我实现是不科学的。马斯洛认为需要分层次性且只有在低层次的要求被满足后,才会注意道更高的层次上。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适用的,但对思想者不同。这类人在精神层面上的感觉永远是不满足的,而对于物质上的刺激则相对迟钝,所以他们在低层次的需求(包括生的欲求)尚未满足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对于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热望。这样,矛盾就不可避免了。他们不愿变通而导致极端的人格分裂,因为他们无法将自己用某种具体坐标定位,而由此产生迷惘和困顿。而至于这类人如此选择的原因,弗兰克给出了答案。[5]&&&
先让我们来看看弗兰克的意义意志理论中这一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人具有意志,而意志是自由的。人去追求并实现什么样的意义,这是个人自身选择的结果。虽然“人受制于一定的条件,可能是生物学的、心理学的,也可能是社会学的。在这种意义上说,他决不是自由的。他并不能自由脱离某种东西,而是自由去做某种东西,也就是说,在所有那些条件面前自由地取一种立场”。也就是说人虽不能改变环境条件,但却可以选择自己对待外部世界和自身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意义意志是自由的。[6]弗兰克的这种意志观点,和他的个人经历有紧密的联系。弗兰克从二战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侥幸生还,《人类对意义的探索》一书正是作者对集中营经历的写照,同时,也是他在牢狱生涯里发明“意义治疗法”经过情形的实况描述。照他的说法,每当遭受非人的折磨时,他就想象自己正在战后的讲坛上讲课,内容就是关于集中营里的心理学。此时,他所受的一切苦难煎熬,都成为心理学研究课题。弗兰克就是用这种办法使自己超越困苦的境地,顽强地活下来,并且精神始终不垮。他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已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未经我允许,任何人都不能伤害我。”集中营的不平凡遭遇,使他在心理健康观上发展了意志自由观念,以此来治疗生活在不真实的存在之中回避痛苦灾难等不确定性患者。他认为对意义的自觉探求,是心理健康者的基本特征。[7]依照意义意志,人渴望发现并实现意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意义之一。在此人自身体认到自己的存在的此在,看到自己对外部世界产生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伴随有紧张、松弛、痛苦、开心、兴奋、低落的心理体验。不能发现意义就会痛苦紧张,反之就快乐兴奋。鉴于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是存在于自我之外的,所以弗兰克强调,仅仅靠自我实现或机能成熟与充分发挥是不够的。人们还必须超越自我,把自己同某个人、某种理想或某件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摆脱自我的羁绊,找到人生的真正价值或意义。
对发现意义的途径和价值,弗兰克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途径。这就是:&&&
(1)创造与工作。通过个人的创新奋斗,向外部世界提供某种新意,以此创造价值的方式来发现自身存在。&&&
(2)体认价值。我认为这是一种相近意蕴整体的模拟。个体通过从外部世界吸收意蕴整体的方法,设身处地,也可以发现并实现人的存在意义。(3)受苦。
这和第二点有部分概念重叠,但是所提具有突出的意思。或许这和基督教的受难情结有关,又或许我并未读懂此间真意。体认价值是一种方式,其指向的内容是各异的。有苦难、欢乐以及平淡三种。在属性上它们三种是同等的,但为什么悲剧具有其普遍的受众群体,得到从古到今各个时代人们的认同呢?生命的存在及生活并不只是由崇高而丰富的经验构成,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如疾病、死亡、人生磨难,人世多苦难,佛教的苦谛之所以普遍认同,的确有存在的本质。或如弗兰克在奥斯维辛所遇到的情境,此时没有美好之事可资体认,也没有机会去表达创造性,剩下的只有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弗兰克认为我们可以在痛苦中发现意义。只是他没有提到得不到快乐和平淡体认的仅从苦难中得到的意义是否是全整的意义。[8]他的答案是什么?此处以上三种体验的地位于此有一个差别性的提升。用他的说法,是当一个人遭到一种无法避免的情境、必须面对一个无法改变的命运时,就等于得到了一个最后的机会,去实现最后的价值,即苦难的意义。所谓最后,根本性排序的结果,必然导致了不等分量的体验。这就是问题的答案。弗兰克对待痛苦苦难的态度值得提倡,但是我希望其被强调的重点是在生活自身,而非超脱出世。其实这种对苦难的观点可以被众多理论所借鉴,除了宗教,在生活自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同样可以借鉴。因为这种观点非决然,只是在实践中抚慰个体,人们遇到苦难是由痛苦、罪过、死亡所组成的悲剧性三位体,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尤其是死亡。死亡的威胁能赋予生命最积极的现实意义。承认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还有,弗兰克关于意义意志是自由的观点很有价值。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还是成为卑鄙小人,全在于个人选择。对相同的境遇不同人有不同的反应,从而形成不同人性。对人的未来行为至关重要的是其对当下境遇的态度,是其采取何种行动的自由。这一点是值得提倡的。现在我们提倡和谐,正说明安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一种普遍共识。这种意义意志自由的观点在马克思那儿可以找到相似的内容,这甚至表现在我们平日的语词里面,譬如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生活充满意义。&&&
弗兰克并没有对遗传、环境、精神三者关系进一步说明。在他的理论中突出主观的同时,将客观现实的地位有所下降,虽然他也了解遗传和环境,但却也只是轻描淡写。在他的理论中,遗传和环境是没有地位的。他认为心灵起到决定作用,个体发展的状态和所采取的行为是主观选择的结果。那么人判断善恶的来源是什么,弗兰克都未作答。这是他理论的薄弱之处。但是不可否认,但凡我们回顾以往的学说时,都必须明确一个出发点,那就是具体的历史环境中个人能够达到突破程度。对弗兰克的回顾要做到这一点。希望我们能够从他的学说中取长补短,引发自己的思考。在解构的过程中,具体阅读其著作,跟上他的思维框架,你可能会大有收益的。&&&&&
[1]百度百科[2]弗兰克·维多克《人对意义的寻求》赵可式译
三联书店出版(1991)[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4]《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之比较》高玉华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5]《自我实现的悖论和思想者之痛——由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所想到的》王蓉拉,袁越峰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6]《教育研究与实验》周守珍 湖北荆州师专
1998年1期[7]《人类对意义的探索》维克多·弗兰克[8]《教育研究与实验》周守珍 湖北荆州师专 1998年1期
追问生命的意义——读弗兰克《活出意义来》
刘庆云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是每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体对自身灵魂的必然拷问,纵然它达不到人类终极关怀的高度,却依然闪烁着朴素无华的平民思想火花。“生命的意义何在?”得到的多半是“活着是美丽的”这类轻飘飘的华丽语言、浅薄无用的简单说教。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我们:“活着便是受苦,要活下去,便要由痛苦中找出意义。”我们不由得心头一震,如受重击。
《活出意义来》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博士,是著名的奥地利精神医学家、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第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纳粹集中营——奥斯维辛里的一名俘虏,《活出意义来》一书正是作者对集中营经历和浩劫的描述,同时,也是俘虏编号119104的他,在牢狱生涯里发明“意义治疗法”经过情形的忠实记录。弗兰克的双亲、兄长、妻子,不是死在牢营里,就是被送入煤气间,一家人只剩下他和妹妹。这样一位丧尽一切、历劫归来的生还者,这样一位历经惨绝人寰遭遇的精神医学家,他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必然值得我们洗耳恭听。
《活出意义来》一书的意义在于:它不单纯是对集中营的报道和实录。书中甚至没有那种屡经描绘的大恐怖,而是着眼于对包括作者本人在内的营中俘虏,为图生存而奋力挣扎的艰辛的关注。由于所有的事实真相都附属到了一个具体人物的经验之上,这些事实真相连同整本书一道,都具有了可信度和特别的深狻8&#58329;&#57397;匾&#57364;氖牵&#57555;ダ伎嗽谘罢也&#9366;?定生命的意义时,还正视并归纳出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存挫折”,认为由无意义感和空虚感捏合而成的生存空虚,是现时代人们看不清或看不到生命意义的原因所在。如此中肯和真诚的话语,读来自然令人备感亲切和信服。弗兰克在书中反复强调:无论处境多么悲惨,我们都有责任为生命找出一个意义来——这正是他“意义治疗法”的精髓。弗兰克不仅为我们指出了问题的症结,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活出意义来》中有不少感人的描述,读后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奥斯维辛度过的第二夜。在疲惫已极的熟睡中被一个醉酒舍监的陈腐歌声吼醒,继而在短暂的寂静之后,听到一支小提琴幽幽地奏出一首凄怨欲绝的探戈乐曲。弗兰克不禁随着琴声掩泣,因为,当天正值一个人的二十四岁生日,这人身在奥斯维辛的另一区,与弗兰克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音讯全失。这人,就是弗兰克的妻子!就是承受着如此悲痛的弗兰克,不仅自己对生命的意义坚信不疑,还关爱到他的难友们。他在牢中与难友一同举行过一次“集中营治疗会议”,劝导难友“任何人只要活着,就有理由去怀抱希望”,“不论经历了什么,都可以成为来日的一笔资产。”他还谈到未来及其阴影,更提到往昔和往昔的一切欢乐,也谈到“过去的光辉如何照耀着此刻的昏暗”。他认为人类的生命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有其意义。这种无限的人生意义,涵盖了痛苦和濒死、困顿和死亡。
独一无二的特性使得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也使得每个人的存在有其意义,这种特质与创造性的工作和人类之爱息息相关。《活出意义来》一书不是问生命的一般意义为何,而是问一个存在在某一时刻中的特殊的生命意义为何。“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具有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替代,自然容易尽最大心力为自己的存在负起最大责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责任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个殷盼他早归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无法抛弃生命。”每当看到这样的段落,我都不禁为那些未看过此书的“伤心人”和轻生者惋惜,也为有机会拜读此书的读者感到庆幸。在弗兰克看来,只要有“求意义的意志”存在,不仅生命和爱,就连“苦难”和“痛苦”都深具意义。
《活出意义来》固然是意义治疗学派的经典论著、精神医学的优秀教科书,它对当前最重要的心理学发展也有独特论述。但我却不愿将它仅仅视为如此。诚如戈登·欧伯先生所言,“本书富有文学与哲学的双重价值。”
(《活出意义来》〔奥〕维克多·弗兰克著赵可式等译三联书店版)
生命意义的追寻——弗兰克之意义疗法
作者:汪新建&&&
单位: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71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神经症,都需要有它的心理疗法。今天,科技的突飞猛进与传统的土崩瓦解使人们面对纷至沓来的选择、机会和风险,无所适从。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开始更多地思考生存的意义与本质。伴随着对生命意义的质疑,产生了烦心的焦虑、极度的苦恼和难奈的空虚。弗兰克始终把对生存空虚与生存挫折的关注作为其理论的中心,并发展了意义疗法。几十年过去了,蔓延的无意义感使得他的意义疗法日久弥新,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回顾其思想,当有益人心智、发人深省之处。
& 1 理论背景及其发展
弗兰克的职业生涯以精神病医师为开端。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一名成员,此时他是以精神分析学说为指导的。在其治疗实践与教学的过程中,弗兰克受到存在哲学家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存在哲学与心理疗法。但是弗兰克并未排斥弗洛伊德。他认为,每个个体包含三个维度,生理的、心理的和精神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前两个维度,尤其是心理维度的理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它忽视了精神这一人所独具的方面,因而对人真实图象的描绘是不完全的、不准确的。弗兰克视意义疗法为一种补充性的治疗方法,通过填补精神这一领域,完善了精神分析[1]。据此,弗兰克对精神分析学说作了修正。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1)人要寻求意义是其生命中的原始力量,而非因本能驱策力而造成的续发性合理化作用。这种求意义意志与弗洛伊德的求乐意志(the will
to pleasure)和阿德勒的求权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是不同的,它是人最深刻的动机,是最具有人本质特征的现象,因为动物寻求快乐和征服,却不懂得生存的意义[2]。快乐意志不是根本的。人们实际上所要追求的最终并不是幸福生活本身,而是某种构成幸福生活的因素。然而,在神经症患者那里,作为幸福和快乐根据的意义意志被扭曲为对幸福的一种直接追求,扭曲为快乐意志。随着快乐成为注意力的唯一内容和对象,快乐的根据溜走了,而快乐效应也很难再出现。类似的分析也适用于权力意志。就意义实现与特定的社会和经济前提条件联系起来这一涵义而言,权力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人们使自己局限在实现目的的手段即权力中,本身就是神经症的表现。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二者都是从神经症患者身上得出其诊断,必然误解人原初的意义取向[3]。
2)精神分析所采取的“泛决定论”是极为错误与危险的。诚然,人总是受制于一定的条件,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环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决不是自由的。但人存在着意志自由,人面对任何情境有自由地采取某种立场、态度的能力。即便是神经症甚或精神病患者,在症状的肆虐下仍保留一定程度的自由。基于此,弗兰克对精神分析“泛决定论”表现的非人格化,非人道化倾向表示不满,并提出自己的精神医学信条:一个无法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可能失去了他的“有用性”,但仍保有作为一个人的尊严[4]。
弗兰克也未原封不动地照搬存在主义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存在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超越:人总是超出自身而朝着某物或某人,一个人越是在他的使命中升华、越是献身于他的伙伴,就越成为他自身。弗兰克还提出了“超越的意义”(the
supra-meaning)这一概念,特指那种超越了人的理解范围的终极意义。而且,终极意义因每个人选择精神维度的形式及运用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他认为人并非如同某些存在主义哲学家所言,要去忍受生命的无意义;而是要忍受自身无能力以理性抓住生命的绝对意义[5]。弗兰克的理论与此前的存在分析也不尽相同。存在分析(daseinanalyse)是关于人丧失存在意识从而处于一种可以诱发精神病的思想状态的理论。而弗兰克的存在分析(existenzanalyse)则是对那些对自己存在的看法有偏差的人的心理治疗方法[6]。
基本理论与概念
弗兰克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是其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有三个特征使之与动物区分开,其一就是精神性(存在性),第二个特征是自由,第三个特征是责任[7]。其中,精神性是弗兰克最有特色,也是最有争议性的概念。精神性并无宗教含义,它与生理、心理一样,是构成完整自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精神维度与潜意识联系在一起,从而提供自我超越的力量,实现对价值和意义的自由追求[8]。在这种对人的本质的假定下,弗兰克讨论他最为关注的动机、生存空虚和存在挫折问题。
弗兰克认为人的主要动机是求意义意志。意义不能被制造,只能被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非是抽象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价值。求意义意志也不是心理动力意义上的驱动力。价值观并非人的内驱力,它不能推动人(push),而是吸引人(pull)。它包含着个体的选择与决定。比如,人不会被驱使去做道德的行为,而是它“决定”要做合于道德的行为。人对意义和价值的追寻可能会引起内在的紧张,然而这种紧张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人所需要的不是生物学的平衡,而是心灵动力学——心灵动力处在紧张的两极之中,一极代表需实现的意义,另一极代表必须实现此意义的人[9]。
弗兰克将求意义意志受挫称为生存性挫折。这种挫折根源于人在生活中感到的“生存空虚”。生存空虚的主要表现是无聊厌烦。但求权力的意志和求金钱的意志,以及求乐意志的泛滥之下往往也掩盖着生存的空虚[10]。
在他的理论思想指导下,弗兰克对传统的神经症及精神病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扩展与重新诠释。他认为神经症存在于人的四个基本层面上: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和精神的(或存在的)。四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类型的神经症[11]。
心灵性神经症:心灵性神经症是弗兰克意义疗法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特指由价值和意识的冲突以及存在挫折、生存空虚引发的神经症[12]。心灵性神经症并非由“驱策力”及“本能”的冲突引起,而是产生于精神层次的病态。但它并不直接表现于精神维度,而是从生理及心理状况的异常体现出来[13]。
集体性神经症:现代人的许多特征使他们易患神经症(similar to
neurosis),这种状况称为集体性神经症。这些易感特征可以追溯到人对责任的恐惧与对自由的逃避。治疗集体性神经症需要教育、心理卫生,而不仅仅是心理治疗[14]。
神经症:严格意义上的神经症应涉及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维度,但在器质性因素与心理因素之外,还包含存在性因素。以两种主要的神经症为例:(1)焦虑症。神经质焦虑的背后有一种对死亡及对生命这一整体的恐惧。这种恐惧会将注意力集中于身体的某一器官,并且以一种病态的方式对某一标志性的抽象情境给予关注。(2)强迫症。每种完全发展的强迫症都是个体选择的结果。患者不需要对其强迫性观念负责,但他可以选择自己对强迫观念所持的态度。
精神病:精神病的症状是心理学的,病原学是医学的,即便如此,它也包括存在性方面。典型的有两种:(1)忧郁症。忧郁症中的存在性焦虑体现为由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间,以及需要与现实间的紧张而产生的心理上的匮乏感(insufficiency)。这种匮乏感导致病态的恐惧,如对无能力达到目标的恐惧,对审判日的恐惧等,使得忧郁症患者看不到自己及外部世界的价值,进而认为生命是无意义的。(2)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将自己视为被观察与被迫害的客体,以致于他们再也无法感觉自己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此时,他们的人性层次是不完善的,意识和责任感都会受影响[15]。
&&& 3 治疗方法
如果说经典精神分析的目标是使无意识变为可意识的,阿德勒的个体心理疗法的目标是使神经症患者对其症状负责,那么意义疗法的目标就可以概括为使人有意识地对自己负责。通过帮助病人认识并接受生命的精神(或存在)本质,通过确立病人对自己、对生命的价值的责任,意义疗法力图去帮助病人找到生活的意义,填补生存的空虚,从而消减生存挫折。因此意义疗法是专门针对心灵性神经症的一种方法。这样,准确的诊断就成了心理治疗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治疗者需要根据生理、心理、精神各方面不同的组合,确定神经症的类型:器质性的、心理病原的、还是心灵的,从而选择应采取的方法。当然,治疗过程中,通常不会单纯使用某一方法,而是综合了医学治疗、心理治疗和意义治疗,只不过不同情况下各有侧重[16]。正如弗兰克所言:意义疗法并不想取代现存的各种疗法,只是想使其更完善,使得一贯被遗忘的价值受到人们的重视[17]。
意义与价值一直是意义疗法关注的中心,也是摆脱由生存挫折、存在空虚导致的心灵性神经症的重要条件。对此,弗兰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生命与死亡的意义:意义疗法首先指出的是,快乐并非生命的意义,怀疑主义与虚无主义也是不可取的。意义疗法将引导人去体验一种存在,并视之为实现价值的一种不断的努力。它还必须向患者表明,确认对某项任务的责任具有巨大的价值,并促使患者向这一方面转变,以此帮助他克服或忍受客观的困难与主观的烦恼。另一不可遗漏之处是指出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目标,需要以相应的方式达到。人们不应总去追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而应担负起生命中的任务所赋予的责任,在完成这一使命的过程中,生命的意义将逐渐呈现。
存在的终结同样赋予生命的意义。人存在的意义正在于它的不可逆转性。在意义治疗中,为了使患者明白这一点,意识到他每时每刻的责任,常常采取演剧意义疗法(logodrama):让患者想象,此刻他正躺在临终的病榻上,回顾着自己的一生,并对假想的一生做出评价。而且,他有能力对“此刻”之后所已发生的一切做出修改。死亡是命中注定的,同样,人的过去、身体机能、外部环境、心理态度也具有不可变更性。这些内部与外部的限定与人的自由间的斗争是生命的内在特征。意义疗法认为,神经症患者失误之处正是在于对种种限制采取了病态的屈从[18]。
按照意义疗法,人们能以三种不同的途径去发现生命的意义:(1)创造或工作;(2)体认价值;(3)受苦[19]。
工作的意义:工作使人的特殊性在对社会的贡献中体现出来,从而使人的创造性价值得以实现。这是发现生命意义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人所从事的工作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他是如何从事这项工作的,或说他对工作采取了何种态度。正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有责任感的态度赋予工作以意义。然而,工作常常被有些人用作填补生活的空虚与无意义感的手段。于是,一旦一周的匆忙结束,无目的、无意义便再度袭来,并使人觉察到他对自己生命的不满意。这正是“星期天神经症”的起因。工作作为发现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还可以从“失业神经症”中体现。由于失去了工作,有人会感到无用与失落,并且病态地将失业作为一切问题的根源,推卸自己的责任。此时,意义疗法会指导病人:工作并不是发现生命意义的唯一途径。在失业这一不幸面前,人仍能不为环境所左右,保持内心的自由,从困境中发掘出生命的意义。
爱的意义:发现生命的意义的第二条途径是体认价值。可以通过体验某种事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尤其可以通过爱体验某个人。爱是将某个人当作独特的个体去体验。只有借助爱,才能进入另一个人最深的人格核心,也只有借助爱,才能发现所爱者的潜能,并促使他发挥那些潜能。在这种超越自己的爱中,潜藏着生活的深蕴和价值,等待着人们的发现。弗兰克将两性之间的关系分为三个层次: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这三者分别对应着性、情、爱。诸多类型的性神经症有一个共同特征:患者或害怕不愉快、单恋带来的紧张,或不相信爱的存在,因而回避一切爱的机会,将两性关系降格到较低的层次。对于这部分人,意义疗法采取的方法是引导他们学会并乐于接受九苦一甜的爱,以及随之而来的责任。
苦难的意义:当一个人面临无可改变的厄运,创造性价值和体验的价值都难于实现时,人们也得到了一个机会,去实现最深的意义与最高的价值——态度的价值。因为坦然正视命运所带来的痛苦本身就是一种进取,而且是人所具有的最高的进取。苦难还使人远离冷漠与无聊,使得人更为积极,从而导致成长与成熟。当然,只有在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时候,忍受痛苦才具有巨大的价值。否则,苦难不成其为苦难,忍受也就没有意义[20]。
意义疗法的技术
意义疗法不仅适用于心灵性神经症,对于存在着精神性(存在性)问题的神经症、精神病,它同样有效。在对这些病症进行治疗时意义疗法所关心的既不是症状,也不是心理病原,而是患者对疾病的态度[21]。针对此,意义疗法发展了两种专门的技术。
矛盾意向主要用于类似焦虑症、强迫症的情况。弗兰克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失调行为是由于预期焦虑而产生的。亦即由于过分担心某种可能使之感到焦虑的处境,人变得极度恐惧,以至不由自主地被引入这种境地。所发生的结果又强化了预期焦虑,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后,病人不得不回避一切可能引起这种恐惧的情境。矛盾意向法就是要求病人在这种情况下去做他感到最为焦虑、恐惧的事,或盼望这种事发生,从而让病人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是没有根据、不符合客观现实、十分荒唐的。如果一个患者一小时洗十次手,治疗者不是叫他不要洗那么多次数,相反要他洗二十、三十次;如果一个患者总放心不下他的几千元存折而总要检查它,治疗者不是劝患者不要老是检查,而是劝他存到更保险的地方去。当病人停止与症状的抗争,转而对情境采取一种幽默的、嘲讽的态度时,他便不再与症状结合在一起,而是从更高的位置,以一定的距离来审视自己的症状。如此便打破了恶性循环,各种症状也就随之消失了。
非反思(dereflection)
非反思是意义疗法的另一种技术,主要用于过度意愿、自我窥视(self-observation)的治疗,尤其适用于性神经症。在这些病症中,患者通常过于担心行为表现不尽人意,由此导致扭曲的过度意向(hyper-intention)和过度反思(hyper-reflection),并将注意力集中于自我,从而阻碍了行为的正常进行。为了寻求正常的表现或快感,患者会将此视为目的本身,进一步强化过度意向和过度反思。于是,患者便被某种恶性循环包围了。非反思就是使患者的注意力从行为本身或自我转移到积极的方面,转移到外部事物,如转移到伴侣、自然界、社区活动上。要求患者将注意力转向外部事物,避免过分的自我关注,从而减轻焦虑与痛苦,并通过参与活动,学会发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超越自我,来消除自身的神经症症状。
弗兰克区分了四种反应模式:正确积极性、错误积极性;正确消极性、错误消极性。焦虑症、恐惧症患者的回避、退缩行为属于错误消极性,性神经症患者的过分意愿则是错误积极性。矛盾意向力图用正确消极性取代错误消极性,非反思则致力于使错误积极性转化为正确积极性。弗兰克还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仅仅靠这些方法是不够的。只有引导病人再度发现其生命的意义及天赋使命,才能彻底协助他摆脱神经症或精神病的纠缠[22]。
&&& 5 结语
意义疗法形成于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经过弗兰克本人集中营生活的检验,并在二战后得到充分发展。其重精神(或存在)的特征与二战前后特殊的时代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世界大战使人们的生活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每个人都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面对战争的残酷,人们却无能为力。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生命本身、生活的意义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思索。二战后,由于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机遇与风险充斥着生活,这种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同时,心理治疗长期以来受还原意义的影响,将人视为“不过尔尔”,排斥对精神领域的探讨,更加剧了时代的神经症。意义治疗法应运而生。它坦然地将意义、价值这类传统的哲学问题纳入心理治疗的范畴,既丰富了心理治疗的层次,又使得心理治疗在变化的时代中能从容应对人们所面对的变化了的问题。
从治疗技术上看,意义疗法与同期兴起的行为疗法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处。二者都需要患者直面症状,都试图打破困扰患者的恶性循环,而且都不关心症状的深层心理动因。但在这些相似性的背后,却潜藏着本质的不同。意义疗法对个体症状的治疗贯穿着其存在哲学的思想。它从个体的最高层次着手,通过引导患者主动地改变精神领域的态度、哲学,至上而下,纵向地调整人整体的状态,症状的消失只是存在改善的副产品。而行为治疗则不关心症状以外的事物,由行为至行为单一的诊治,并且主要借助外在力量。正是这种不同使得意义疗法对于时代性的神经症有着很好的疗效。
但重存在(或精神)、与哲学问题贴近也使得意义疗法的理论技术缺乏系统性、清晰性。意义疗法与哲学说教之间的尺度也悬而未决。如何将对人的精神层次的讨论与科学性结合起来,仍是意义疗法的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1] FRANKL V E.The doctor and
the soul[M].New York:Knopf,1956.2.
&&& [2] FRANKL V
E.The doctor and the soul[M].New York:Knopf,1956.10.
弗兰克.活出意义来[M].赵可式,译.北京:三联书店,.
弗兰克.活出意义来[M].赵可式,译.北京:三联书店,.
弗兰克.活出意义来[M].赵可式,译.北京:三联书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狮子和蚊子的寓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