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关于邓世昌纪念馆在黄海海战牺牲,以新闻稿写

日,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面上,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了决定两军甚至两国命运的激战。邓世昌和“致远舰”陨落黄海,一场战争惊醒千年大梦,引发百年反思。本策划摘自陈悦,宗泽亚。
一百多年前,大清帝国耗费巨资打造了一支前所未有的铁甲舰队,它曾经辉煌一时,由此也承载了当时乃至后人过高的期望。很多年后,当人们提起这支舰队时,过苛的指责使得大多数人只记取了他们的惨痛覆灭而对他们曾经的英勇与牺牲只字不提。这是历史的不幸和势利,也是历史的残酷与不公道。
悲情英雄邓世昌:“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少年时因英语功底好,被选入了本不招收外省学生的福建船政学堂,为学堂第一期驾驶班学生。毕业后由于省籍原因,绝缘于海军留英计划,却因此在同学中最早担任军舰管带,具有了大量的实际业务知识。
被李鸿章选入北洋海防后,邓世昌任事勤勉,治军严格,而且不带家属不在岸上购建寓所,终日在舰上居住,与四处购房纳妾的“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等形成了鲜明对比。从军27 年,邓世昌仅仅回过3 次家,其中最长一次不过7 天,甚至慈父去世时,也因为时值中法战争,考虑到海防大局紧张,而毅然背负“不孝”之名没有归乡,只是在住舱里一遍遍手书“不孝”二字。这些不随大流,显得特立独行的作风,越发使得邓世昌遭到闽党军官群体的排挤憎视。
黄海大战爆发伊始,北洋旗舰“定远”即受伤起火。见到旗舰身处险境,在千钧一发之时,邓世昌——这位长久以来孤独落寞的将领指挥着他的战舰毅然决然驶出,与如狼似虎的日本第一游击队展开炮战,“致远”舰在用自己并不厚实的身躯默默地为旗舰遮挡着炮弹!不知道在那一刻,公认为闽党领袖的刘步蟾是否会被这位一向被闽党军官集团排斥的外省籍将领所感动。紧接着在“定远”舰右侧,由林泰曾、杨用霖指挥的“镇远”舰也挺身而出,与“致远”舰并力抗击日舰,共同护卫旗舰。
旗舰转危为安,“致远”舰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与同样挺身而出的铁甲舰“镇远”不同的是,“致远”舰并不具备那么强大的防护力。为了掩护旗舰,与第一游击队4 艘战舰炮火抗对战的过程,对于“致远”舰而言无异于是生命慢慢消耗的过程。“致远”舰的舰体已经有多处被击穿,其中一些伤口出现在水线附近,海水大量涌入舰内,穹甲甲板的斜坡与船壳板相交构成的“V”字形的水槽里已经积满了海水,“致远”舰内的损管人员在利用一切工具努力排水,但舰体仍无可挽回地发生着倾斜,此时已经出现了将近30 度的右倾,这对任何一艘舰船而言,都是足以致命的险情。
面临生死抉择的关键性时刻,邓世昌做出了一个令整个战场都为之惊叹的决断:“倭船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邓世昌决定驾舰冲向正在自己左舷外驶过的日本第一游击队。此后战场上出现的事迹几乎是现代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在黄海的波涛上,遍体鳞伤严重侧倾的“致远”舰如同是一匹孤傲圣洁的独角兽,迎着硝烟弹雨,不断加速,加速,掉转航向无畏地向日本第一游击队直冲而去……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冒着密集的弹雨,邓世昌屹立在飞桥甲板上,大声激励着将士们。对这位人格高峻的舰长,全舰官兵都发自心底地给予尊敬,同仇敌忾的怒吼声响彻“致远”舰上空。
“致远”舰沉没后,管带邓世昌落入海中,仆从刘忠游近递来了救生圈,被邓世昌用力推开,“左一”号鱼雷艇赶来相救,这位刚烈的舰长“亦不应”,“以阖船俱没,义不独生,仍复奋掷自沉”。最后连邓世昌平日豢养的爱犬“太阳”也来试图救助自己的主人,这只忠实的动物不忍心自己的主人下沉,“衔其臂不令溺,公斥之去,复衔其发”。满眼热泪的邓世昌毅然抱住爱犬,追随自己的爱舰一起沉入海中,为的是一个中国海军军人的尊严。这一天,刚好是邓世昌45 岁生日。战后邓世昌和“致远”舰的壮烈事迹很快传遍整个国家,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史上不朽的丰碑。
最壮烈的放手一搏:“致远舰”沉没真相
关于黄海大东沟海战中“致远”舰冲向日本第一游击队的含义,一直以来比较普遍的解释是,邓世昌想要指挥“致远”舰撞沉日本联合舰队最新锐的军舰“吉野”,与之同归于尽。如果联系到北洋舰队在这场海战开始时所采用的乱战战术,我们将能做出另外一种更具理性的诠释。
19 世纪海战中出现的乱战战术,其要点就是在战斗中尽量逼近敌舰,扰乱敌方阵型,从而实施以冲角和鱼雷为主要手段的近距离乱战,这种战术对于火力上不如敌方的北洋舰队,无疑是较为适用的。但是大东沟附近海面的炮战已经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北洋舰队仍然未能实现冲乱日本联合舰队阵型的目标,反而渐渐陷入了被动交火的不利局面中。此时身受重创的“致远”舰突然高速冲向日本舰队,邓世昌可能是已经估计到自己的军舰支持不了太久,与其无谓的沉没,不如尽最后的力量放手一搏,争取冲乱日本第一游击队的阵型,更大的希望是能乘乱利用冲角或鱼雷取得击沉日舰的战果。
由于“致远”舰是从第一游击队的舷侧冲击而来,而且这艘军舰是北洋舰队序列中航速最高的军舰,此刻机舱内采用了强压通风,航速甚至能够超过20 节。日本第一游击队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150 毫米、120 毫米等速射炮弹不断射向“致远”舰,在四周的海面上形成了阵阵水柱,“致远”舰正在冲向一张火网,这是中国近代海军史上最壮烈的一段征程。
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就在即将逼近日本第一游击队的一刻,伴随着轰然巨响,“致远”舰舰体中部发生爆炸,升腾出巨大的火球。“致远”的舰首首先开始下沉,舰尾高高地竖立在空中,螺旋桨仍然在飞速地转动……不到10 分钟,这艘英勇的战舰就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北洋海军损失了第二艘战舰。
有关“致远”舰沉没的原因,一直以来传统的说法是被日本军舰发射的鱼雷击沉,但是“致远”沉没时与日舰的距离尚未进入鱼雷的有效射程,否则“致远”舰也极有可能早已向日舰发起了鱼雷攻击。另外根据日方关于黄海大东沟海中的资料进行分析,由于当时的鱼雷性能不够稳定,放在舰内有可能被敌弹击中引爆,而且日本舰队始终刻意拉开间距,避免与北洋舰队近距离作战,根本没有鱼雷作战的计划,因此海战前日方各舰都纷纷将鱼雷投入水中,“致远”舰被日方鱼雷击沉一说显然是不靠谱的。
近年来在参考西方与日方史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关于“致远”舰沉没原因的两种新的解释。其一认为海战时“致远”舰的鱼雷发射舱中弹,鱼雷被引爆,最终导致军舰爆炸沉没,“各舰(指北洋海军)于发射管中都装有鱼雷,临战时得机便可以进行发射,但第二发则只是置于装弹台……后来‘镇远’因害怕自己的鱼雷对本舰造成危险,而把准备发射的鱼雷沉入海中数枚……‘靖远’也因同样理由,将鱼雷急速射出……不知‘致远’及‘经远’是否采取同样行动。‘致远’招致之突然大祸,据传可能是由于舷旁鱼雷发射管破裂。”
另一种解释认为“致远”的沉没是因为舰内进水过多,海水漫进了锅炉舱引起大爆炸所致,“其时轰然有声如裂帛者(指‘致远’沉没),恐即其汽锅之爆裂也”。相比第一种传统的解释,后两种解释的可能性更高,但“致远”沉没真正原因的考证确认,还需假以时日。
“致远”舰沉没时,这艘巡洋舰上一共有252 名官兵,除了7 人以外,包括英籍洋员余锡尔(Purvis)在内的官兵都长眠在黄海之底……
一直被忽略的人: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外籍顾问
值得记忆和尊敬的是,在有些部位已经如同炼狱一般的“定远”舰上,为了制服炎魔而冒着生命危险在露天甲板上四处奔走抢救的人群中,除了大量的中国海军官兵外,还有一些外籍顾问的身影。这些洋员不同于传统中国近代史书籍中那些欺骗乃至欺负中国人的洋人,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的外籍雇员群体表现出了高度的敬业和勇敢精神。大火燃起后,双耳已经在先前的炮战中震聋的德籍炮术顾问阿璧成(Albrecht.J)立刻奔向最危险的首楼顶部甲板,冒着有毒的烟雾和纷飞的弹片,与中国官兵们一起架设消防水泵奋力救火。
原本在主炮台上作战的英籍顾问尼格路士(Nicholls)也很快赶到这里,奋不顾身加入救火的队伍。在日本炮弹集中攻击的首楼顶部甲板上,尼格路士不幸被弹片击中倒卧在地,这位英国人知道自己受伤过重,坚决不愿进入救伤所包扎,要求留在甲板上和他的战友们在一起。生命即将消逝的一刻,尼格路士想起了远在英伦故乡的爱女,然而家庭团聚的天伦之乐已然只能是一场梦了,默默向同乡戴乐尔口述完对女儿的殷殷期望后,这位忠于职守的外籍顾问瞑目而逝,成为海战中第一位将生命献给黄龙军旗的西方人。“语及其女,及对伊之愿望,乃卒。”
正在司令塔内忙于指挥操舵,以使军舰尽量躲避日方攻击争取灭火自救机会的“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猛然发现在他的左侧,广东人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靠拢了过来。排水量仅有2300 吨,没有任何竖甲防护的穹甲巡洋舰“致远”驶到了“定远”之前。
借助“致远”、“镇远”不惜生命换来的这段宝贵时间,阿璧成等在“定远”舰上与火魔搏斗的官兵们获得了成功。身处弹片纷飞毒烟弥漫的首楼顶部甲板上,这些英勇的官兵毫无畏色,用水泵不断抽取舰底的海水,再通过梯道舱口注入下方的舱室。在几乎就要将军医院变成储水库的时候,大火终于被扑灭,“定远”舰万幸躲过了一场劫难。“阿璧成以其个人模范的行动站在枪林弹雨中,启用水泵进行灭火,一直到他几乎灌满了那个房间”,挽救了可能“完全被毁掉或者严重丧失战斗能力”的“定远”。
士气决定不了战争 历史不应该势利
话说历史进入热兵器时代以后,没有一次战争不是由武器决定的。而在武器差异巨大的前提下,也没有任何一场战争能够靠士气决定。对于只有一次机会的海战来说,尤其如此。就事论事,甲午前的北洋舰队,除“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在装甲、吨位和巨炮上占据绝对优势外,其他几乎都处于劣势。
从总吨位看,双方参战军舰均为12艘,日本联合舰队的总排水量约4万吨,北洋舰队约3万5千吨,两者相差不大。但仔细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其中微妙的差别,即北洋舰队除“定远”“镇远”外都是3000吨级以下小舰,而日本联合舰队虽无巨舰,但其中接近或超过4000吨级的就有8艘。因此,就整体而言,日本联合舰队在舰体与排水量上占据优势。
从航速上看,由于北洋舰队自1888年成军后即再无外购新军舰,因而舰队普遍存在舰龄长、速度慢的弱点;反观日本联合舰队,其主力舰多为1888年后新购或新造的军舰,因而在平均航速上,日本联合舰队以16节对14节,总功率则73000马力对46000马力,北洋舰队处于明显劣势。
除舰龄较长外,导致北洋舰队整体航速慢的原因还有另外三个因素,一是中国海岸线漫长,北洋舰队执行宣示主权、保护商民的任务繁重,由此带来过于沉重的损耗;二是为北洋军舰提供动力的蒸汽机锅炉老化严重,按说10年以上的战舰本应更换锅炉,但因为停购军械令而只能自己修补;三是舰队所用煤炭劣质。当时北洋舰队由开平煤矿供应燃煤,其所产煤炭以五槽煤最好,八槽煤最差。但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平煤矿的主管人张翼(醇亲王奕譞亲信)将五槽煤出口外销,而主要将八槽煤提供给北洋舰队(或因其经费有限、无法及时结账的缘故),即使丁汝昌为之翻脸并威胁要上告,张翼也毫无畏惧。
由此,为军舰提供动力的锅炉本身就老化,烧劣质煤更加剧这一状况;劣质煤本就燃烧不充分,因而锅炉功率更低,航速即更慢((考虑到锅炉与燃煤的因素,北洋舰队的平均航速可能比14节还要低)。而且,劣质煤释放大量黑烟,敌方舰队很早就能发现北洋舰队,在战斗准备上从容镇定,时间充裕,由此又多了一项优势。
舰炮方面,北洋舰队的大口径炮与日本联合舰队相差无几,而且“定、镇”两舰的主炮口径压倒日本联合舰队;但在速射炮方面,后者却远远压倒北洋舰队。从技术上说,北洋舰队所用舰炮为滑轮架退式大炮,每打一发炮弹,机器须缓冲后坐力后才能慢慢复位,复位后由人力操纵炮管归位,才能再瞄准打第二发炮弹。日本联合舰队使用的速射炮就大不一样了,其用带有液压弹簧装置的复进机取代了笨重的上、下炮架,火炮发射后,连接在炮管上的复进机会自动将炮管恢复原位,大大节省了复位、再装填的时间。
另外,当时日本军舰已开始使用火炮自动瞄准仪,而北洋舰队仍在使用六分仪瞄准。前者只需在镜头中瞄准目标,而后者须以天体或其他物体为参照物,分别测算出敌我的经纬度,再通过公式计算出敌我距离,再发射炮弹。如此一来,发射速度就更慢了,这大概就是唐德刚说的“乌龟对鲨鱼”(指装甲、航速)、“五分钟一发对一分钟五发”吧!
此外,最要命的还是炮弹问题。当时北洋舰队多使用实心弹(穿甲弹),而日本联合舰队多用爆破弹,两者杀伤力完全不一样。最初,北洋军舰回国时曾随舰带回一批爆破弹,但数量有限,而且存放时间过长,质量堪虞。尽管如此,舰队仍视之若珍宝,因为停购军械令以来,炮弹不能进口,而负责提供舰弹的天津机器局又没有生产舰用爆破弹的能力。
电影《甲午风云》中有个炮弹弹头倒出砂土的镜头,通常被认为是军队腐败的证据,不过这倒是流传已久的误解。当时的炮弹分两种,一是实心弹,一是爆破弹,前者是几个世纪以来长期通用的弹种,用以打击舰艇水线附近以导致敌舰大量进水,其弹头填充砂土等物属正常工艺。不过,随着近代军事工艺的不断进步,在北洋舰队成军期间,威力更大的爆破弹迅速取代实心弹,而这又与火药技术的发展大有关系。
最早的炸药通常被称为“黑色火药”,出现于中国唐朝,后由蒙古人和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771年,英国人沃尔夫首次合成了苦味酸,也就是所谓的“黄色炸药”。1863年,德国化学家勃兰德发明了TNT炸药。1884年,法国化学家维埃利发明“无烟火药”,由此促进了连发火器的诞生。在此基础上,日本人下濑雅允于1891年研制出苦味酸炸药(又称“下濑火药”),其灵敏度及燃烧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
据卢毓英在《卢氏甲午前后杂记》中的描述,“下濑火药”威力极大,“超勇”“扬威”两舰中弹后“烈焰腾空”,“盖敌人火药甚异,无论木铁,中炮之处随即燃烧,难于扑灭。”而反观北洋舰队这边,仍在使用效率低下而且发射时产生呛人烟雾的黑色火药。此外,天津机器局所产炮弹在质量上也不过关,如“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埅战后指出的,“中国所制之弹,有大小不合泡汤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
对以上种种情况与问题,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及旗舰“定远”号管带刘步蟾等海军将领们岂能不知?他们看着对手的急速发展,何尝不是忧心如焚。但朝廷政治的复杂性和腐朽性,连上司李鸿章都搞不定,何况是他们呢?
也有人说,既然明知北洋舰队实力不济,那为何不像日本一样搞联合舰队,集中全国的舰艇合为一军?话虽不错,当时除北洋舰队外,还有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且不说各省督抚未必愿意将属下的海军调拨给李鸿章;就算是愿意,这三支海军的军舰吨位过小且多为旧舰,本身实力极弱,如李鸿章说的,“南省兵轮不中用,岂能吓倭?”最终,只有广东水师的“广甲”“广乙”“广丙”三艘相对较新、尚能出战的军舰加入北洋舰队,而这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当时的两广总督李瀚章乃李鸿章之长兄所致。由此,甲午年也只能“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了。邓世昌写下黄海大战最悲壮一幕:拒绝施救自沉(1)--辽宁频道--人民网
邓世昌写下黄海大战最悲壮一幕:拒绝施救自沉(1)
&&&&来源:&&&&&
1963年,叶兆麟看了《甲午风云》之后,受触动很大,把邓世昌的一些遗物,包括邓世昌夫人的原始照片捐献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1963年,叶兆麟看了《甲午风云》之后,受触动很大,把邓世昌的一些遗物,包括邓世昌夫人的原始照片捐献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
  甲午将士
    邓世昌()
  1849年出生于广东番禺。18岁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学堂驾驶专业。后担任清北洋水师“致远”号巡洋舰管带(舰长)。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
  甲午战绩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英勇作战,连连击中日舰。后“致远”受重创,炮弹亦打光了,邓世昌便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冲过去,欲与敌舰同归于尽。可惜,“致远”不幸被一发炮弹击中沉没,舰上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海后,拒绝施救,自沉大海,享年45岁。
  家族影响
  在邓世昌 “做人要正直,要爱国为民”的遗训下,邓氏后人多投笔从戎,保卫国家。在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中,皆能看到邓氏后人的身影。另外受邓世昌影响,邓家人普遍英文都比较好。
  世人评价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清光绪帝
  “城上神威炮万斤,枉兹倭寇挫吾军。自来天道终归汝,致远深沉第一勋。 ”
  ――邓世昌生前好友王锡鎏
  在“中国近代海军后裔联谊会”的微信群里,叶伟力被戏称为“叶军门”(“军门”在清代官同提督),以彰显其在群内的重要地位。采访他时恰逢军事博物馆举办中国近代战争史展,叶伟力特意走到邓世昌挂像前合了一张影――仔细对比,国字脸、宽额头、高鼻梁,他的眉眼确实和120年前那位“致远”舰管带有几分相似――作为邓世昌后人,叶伟力从小就怀着参军报国的梦想。如今他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用影视作品宣传甲午战争上来,“我要用我的后半生来宣传和纪念甲午战争。 ”
  □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胡慧雯
  【甲午名将篇】
  邓世昌
  写下黄海大战最悲壮一幕
  邓世昌祖籍广东。少年时就展露出沉毅、执著的一面:无论读书、做事都专心致志。
  名声在外 被李鸿章心腹“挖走”
  18岁那年,邓世昌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求学期间,因优异的表现,深得学堂创始人沈葆祯的器重,被沈赞为“最伶俐的青年”之一。
  1880年,为兴办北洋水师,李鸿章派心腹马建忠到福建招徕人才。马建忠到福建后,听到各方都对邓世昌赞赏有加,于是亲自到邓世昌所带的“飞霆”炮船察看。结果发现这艘兵船管理得井然有序,士卒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于是马建忠向李鸿章大力推荐“水师中不易得之才”。李鸿章也是爱才之人,亲自下令将邓世昌“挖”过来。
  在北洋水师中,邓世昌虽然没有海外留学背景,但他对“西学”了解得很透彻。当时同僚都赞他“使船如使马,鸣炮如鸣镝,无不洞合机宜”。而他所管理的“致远”舰也是北洋水师中最干净整洁、保养最好、训练最精锐的军舰。
  一心治军 多年海军生涯只回乡3次
  据邓世昌外孙叶裕芳及外孙女叶素兰早年回忆,邓世昌不善仕途交际,对官场逢迎也很厌恶。当时同僚方伯谦等在沿海各港口购地盖房,娶妻纳妾。而邓世昌却始终不带家眷,坚持在军舰上居住,一心治军。
  在邓世昌20多年的海军服役生涯中,仅回乡探亲三次,最长的一次也只不过在家住了7天。中法战争时期,邓世昌的父亲去世,面对严峻的海防形势,邓世昌强压悲痛没有归乡,只是默默地在住舱里一遍遍手书“不孝”二字。等他再次回家已是5年之后。据邓氏后人回忆,当年邓世昌“一进家门,就跪倒在地,大哭不止,悲恸过度,以致昏了过去”。
  事实上,这也是邓世昌最后一次回乡。打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回过家。
  喋血黄海 撞敌舰未成,自沉波涛之中
  时间停滞在日:那一天是邓世昌45岁人生的最后一天;也正是在那一天,甲午战争中最惊心动魄的黄海海战爆发了。
  战争进行到下午3时许,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舰忽中一炮燃起大火,日军敌舰迅速扑来,要打沉“定远”。一旦“定远”沉没,北洋舰队可能全军被歼。千钧一发之际,作为“致远”舰管带的邓世昌,为了保护“定远”和“镇远”,决定以“己身”挡住日军锋刃,引敌方炮火全部倾泻在“致远”上。
  “致远”受重创后,邓世昌检阅全舰200多名官兵,准备与日“吉野”舰同归于尽。“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冒着密集的弹雨,邓世昌屹立在飞桥甲板上,大声激励将士们。随后他亲自掌舵向“吉野”冲去――这是中国近代海军史上最壮烈的一幕。
  就在即将逼近敌舰时,伴随着轰然巨响,“致远”舰舰体中部发生爆炸并开始下沉。不到10分钟,这艘英勇的战舰就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致远”沉没后,邓世昌落入海中,其爱犬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但邓世昌按犬首入水,共没于波涛之中――“致远”舰252人,除7名水兵获救外,其余皆长眠于黄海之底。
  身无余财
  光绪帝十万白银抚恤邓家
  据叶裕芳及叶素兰回忆,甲午战争爆发后,邓世昌就已做好了战死的准备。“家人当时完全没有觉察到。外祖父走的那天,话说得特别多,想的事也特别多。再三叮嘱要教育好孩子,照顾好孩子。但说话很坦然,没有流露出伤感。后来,他在大东沟英勇阵亡的消息传来后,外祖母才恍然大悟。 ”
  邓世昌的女婿叶锦瑛在参加邓世昌追悼会时写了一副挽联:“仰懿德于高山备至提携恩义独深知半子,吊忠魂于海岳出奇勋世芳名应有颂千秋。 ”
  邓世昌壮烈殉国的事迹震惊中外。更令人叹息的是,他牺牲后,“家无余财”。
  光绪帝为表抚恤,赐邓家白银十万两,并赐给邓母一块用三斤黄金制作的“教子有方”匾额。后来,邓母拿出六万两白银“改善生活”,用剩余四万两在邓家祠堂旧址修建“邓氏宗祠”以作纪念。
  1938年广州沦陷,不少祠堂被日寇侵占驻兵,邓氏宗祠却幸免于难。还有日兵私下潜入,脱帽行礼、鞠躬拜祭。“说,邓世昌虽然是日本的敌人,却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日军对他又敬又畏,所以不敢进驻其祖宅。 ”邓世昌玄外孙叶伟力说。
  【名将后人篇】
  长子长孙
  拒为清廷、汪伪政府做事
  邓世昌有一妻一妾,共育有三子五女。
  邓世昌殉国后,朝廷赐封邓家三代一品官。当时邓世昌的长子邓浩鸿承袭父职,供职于广东水师。后来,邓浩鸿看到朝廷昏庸无能,便拒不当官,自己开起了茶庄谋生。而邓世昌的三子(遗腹子)邓浩乾曾供职于国民政府海军部。
  “我们邓家是侵华日寇的世代死敌!”叶伟力说。当年,邓世昌的长孙、邓浩鸿之子邓小鹏曾在上海的“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任职,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日本在上海虹口、闸北一带野蛮地狂轰滥炸,邓小鹏愤然辞职,以示抗议。同事们都劝他不要贸然行事以防不测,但他坚决表示,“我绝不吃‘三点水’(指汪精卫)的奴才饭! ”
  直到抗战胜利前,邓家都靠变卖祖上家产过活,日子十分困苦。在这期间,邓小鹏的母亲病死,子女也几次失学,但都没有使邓小鹏改变意志――宁可饿死、冻死也不出来为日伪做事。同时他还以民族英雄后裔的身份四处奔走,宣传抗日救国,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还常常在工厂、学校、街头发表演说,怒呼“家仇国恨不共戴天”!
  另一方面,邓世昌远在广州的后代,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也有6人投笔从戎:有的考入黄埔军校,有的自学日语加入抗日谍报组。
  女儿一脉
  组建联谊会纪念甲午战争
  叶伟力其实有两个身份:他是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共同的后代。叶伟力的高祖父名叫叶富,是南洋海军“超武”舰管带。 “当年,叶富和邓世昌同为福州马尾船政学堂第一期的学生,都是来自广东,也是极好的朋友。 ”后来,两人成为亲家:邓世昌将次女邓秀婵许配给叶富之子叶锦瑛(又名叶说周)。
  曾外孙:将邓世昌遗物捐献给国家
  叶伟力的爷爷、邓世昌的外孙叶裕芳出生在上海――此时已是1901年,邓世昌殉国7年后。
  受家族影响,叶裕芳的英文非常好,还先后在天津和上海的洋行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
  早在1978年,叶裕芳接受山东威海市《威海志》编写组记者刘德煜采访时,提及了很多邓世昌在世时的场景。“外祖父每次回到家里,总是讲一些出海的见闻,让全家人知道一些新鲜事。外祖母曾在烟台住过一段时间。外祖父为了让妻小增长见识,曾带他们参观过张裕酿酒公司。所以,后来外祖母和母亲还经常念叨‘烟台葡萄酒就是好’。 ”
  上世纪80年代,叶裕芳去世。叶伟力回忆说,自己手里只有几张和爷爷的合影,对于他来说,这些照片意义非常重大。
  叶伟力的父亲、叶裕芳的长子叶兆麟由邓秀婵带大。邓家一脉传承,叶兆麟从小就在上海的洋学校读书,有很多国外同学。他还经常听英文广播,有很多英文书籍,穿西服,人也比较洋气。长大后,还在交通部干部学校远洋班教中国远洋总公司海员英语,像祖先一样从事和海有关的事业。如今,已经83岁高龄的叶老定居在北京。
  1963年,叶兆麟看了《甲午风云》之后,受触动很大,把邓世昌的一些遗物,包括邓世昌夫人的原始照片捐献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
  玄外孙:从小就知道祖先是英雄
  上世纪50年代,叶兆麟和妻子张相蕴因为工作原因来到北京,两个儿子叶新力和叶伟力就出生在首都。
  1964年,叶伟力3岁那年,叶兆麟给他看了一本《甲午海战》小人书,还指着小人书上的一位将领说:“这是邓世昌,我们家祖先。 ”叶伟力回忆说,他从小就牢记,自己的先祖是个英雄。
  叶伟力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爱看电影《甲午风云》,因为里面宣传了邓世昌的英雄形象――从小时候起,叶伟力就为自己是叶富与邓世昌的后人而骄傲,更是对英雄有一种情缘,并有着很深的军人情怀。“1976年,我去报名参军,但因为种种所谓的历史问题未能报上。 ”提起这段,叶伟力有点遗憾。
  做影视:借歌曲抒发“甲午”情缘
  从1992年起,叶伟力开始搞影视并研究家族的事迹,“我得接过上一代人的接力棒,我的爷爷、我的父亲和我的表姑邓立英做了很多宣传工作,参加了很多甲午战争的纪念活动,他们都是我的榜样。 ”如今,作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和视灿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总监,叶伟力已经从事影视文化事业多年。而他搜集甲午战争资料已长达20多年。
  199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叶伟力策划并制作了52集电视专题片《战争电影与人类和平》,还为该片主题歌《千万年的梦――人类和平之歌》谱曲。那一年,这首歌曾作为“每周一歌”在北京电视台播放。“这首歌里有甲午战争的情缘,这里浓缩了我的情感,每次演唱我都很激动。 ”
  2007年,叶伟力开始筹划有关邓世昌的40集电视剧。“目前正在搜集大量资料,策划拍甲午战争纪录片,有可能再剪一部电影出来,目前都是想法,正一步一步在做。 ”
  建微信:
  聚拢甲午后裔成立联谊会
  一次偶然的机会,叶伟力结识了昔日北洋水师平远舰管带李和的曾孙李默。先辈共同的经历,对家族过往历史的追溯,使得两人迅速热络起来。“我当时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应该将甲午的后裔们聚集在一起,大家做点什么。 ”
  凑巧的是,2014年,恰逢甲午战争120周年祭,找叶伟力的记者也逐渐多了起来。人们都想从他口中听听,自甲午年伊始,邓氏家族所发生的种种。而叶伟力也从来访者口中得知,不少昔日邓世昌战友的后人,也谨记着先人的历史,甚至就和自己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中。
  就这样,叶伟力逐渐结识了更多的甲午后裔:广乙舰管带林国祥的后人林其浩、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的玄孙女刘琪、刘步蟾部下周维屏的孙女周良屏……“说起来也巧,当年马尾船政学堂的首批学员邓世昌、林国祥、李和三人都来自广东。而如今,他们的后辈居然都居住在北京,而且还有缘结识。 ”在北京采访时,叶伟力热情地给记者一一引荐其他几位甲午后裔。也正因如此,“将这些后裔聚拢,以各自家族的过往为基准,说说那些先辈、那段历史”的念头越发强烈起来。叶伟力很喜欢周良屏说过的一句话,“甲午战争将士的后裔就是活着的历史。 ”
  经和其他甲午后裔商定,“中国近代海军后裔联谊会”的微信群便应运而生了。“我们这个群,目前在做几件事:首先,是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和团结更多的甲午将士后人,并将各自家族先辈的事迹总结和传承好;另外,将保存下来的甲午遗物、文献资料以及口述历史资料,作为甲午战争史学家们研究甲午战争的参考;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史学家与民众交流的桥梁。 ”
  叶伟力说,自己要用后半生的时间来寻找甲午战争的将士后人,“宣传和纪念甲午战争,还历史以真相。 ”
  国字脸、宽额头,甚至是那纤细的眼角,叶伟力像极了邓世昌。
(责编:汤龙、郭旭)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邓世昌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