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佛号印在衣服上的图案如法吗?

如拜忏时只念佛号如法吗_百度知道
如拜忏时只念佛号如法吗
提问者采纳
能念一句佛号,不论男女老幼,等于念一切经。另外,佛法如果说到究竟,一切即一,所以。这一句万德洪名无所不包。就怕人不专念,一即一切,念一句佛号。印祖曾经开始过,等于念一切佛,对于不识字或者其他人会造成障碍,正是契合佛的本怀,不论学历高低,不论贵富贫贱,都可以用一句“阿弥陀佛”的圣号来代替,而佛号则人人可念,岂止是如法,不管做任何法事非常如法,因为很多拜忏法事等念诵的内容很多,等于念一切咒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关键字:如法,能够,念,怎么,佛号,
摘 要:现在这个佛号要怎么念才能够如法,才能真正收到念佛的功效,这是我们念佛同修每个人都想知道的。 念佛的功用是要把我们的真心念出来。真心是什么?就是前面所讲的菩提心,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心、平等心、觉而不迷的心。 觉而不迷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能念到觉而
& & 念佛的功用是要把我们的真心念出来。真心是什么?就是前面所讲的菩提心,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心、平等心、觉而不迷的心。
& & 觉而不迷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能念到觉而不迷,这个功夫就是净宗所讲的理一心不乱,念到清净平等是事一心不乱,那是决定得生,没有达到这个功夫,至少我们也要念到功夫成片。什么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一心不乱最低层的功夫,管用,也就是决定得生净土。生净土就亲近,一生当中决定证得无上菩提,也就是一生肯定成佛,这是念佛目的之所在。
& & 怎样才能够念到清净心现前?一般人念佛确实很着急,因为念佛的时候杂念太多,功夫不得力,妄想太多,疑虑太多,与大势至在《楞严经》上跟我们说的念佛的标准有很大的差距。
& & 大势至菩萨是念佛成佛的,他就是修念佛法门,也就是我们这个经上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他是修这个法门成功的,这八个字成就的。他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是念佛最高的指导原则。都摄六根就是把妄念收回来,念佛的时候决定没有妄念,六根真的收摄住了,净念相继,用清净心念佛,一声一声不间断,这叫真念佛。
& &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不容易,于是大势至菩萨现身说法,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了。谁呢?很多同学都知道,我们净宗第十三祖灵岩山印光老,大势至菩萨再来。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距离我们大概六、七十年,不算很远,他老人家一生念佛。怎么个念法?他念佛的方法确实能够做到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 & 方法很简单,要有耐心、有恒心去念。这个地方讲的,不问闲忙,不拘动静,行住坐卧,皆可修之,什么时候都能修。睡在床上、躺在床上念佛,行,都可以修,但是睡觉的时候不要出声,出声伤气,对身体健康有妨碍。躺在床上念的时候,默念,不出声音,但是这个方法一定要遵守,那就是佛号从心中生起来,心里头真有佛,有阿弥陀佛,从口里念出来,念得清清楚楚。所以念佛不要快,慢慢的念,你才能得念佛三昧。念得太快,心浮气躁,不容易得定,得定才能开智慧,心浮气躁是不可以的。
& & 印祖念佛一个字一个字的念,我们用四个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每一个字念得清楚,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自己听自己念佛的声音听得清楚,第三个记得清楚,不要用念珠,用念珠分心,用心记,就是记第一句到第十句,念到第十句再从第一句到第十句,第一句到第十句,不要二十、三十,不要那样记法。
& & 印祖一生用这个方法,管用,你念佛的时候就不会有夹杂、不会有妄念,你愈念愈欢喜,功夫得力,愈念心愈清净。大势至菩萨现身来教我们,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就叫一向专念。
& & 最重要的是这个数字,晓得我这一声佛号是第几声,就是十声里头的第几声,不断的这样重复去念。不要二十、三十、四十,不需要。你愈念愈欢喜,愈念心愈清净。真的可以养神,世间人讲可以养生,健康长寿,把心里面的、杂念全念掉了,与阿弥陀佛声声相应。古德所说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在这里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听到了,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他能起感应道交的作用。
& & 根性利的,念个三、五天,就像《圆通章》上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有人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有人在定中见到阿弥陀佛。这个见佛,佛给你一个鼓励,给你一个信心。我们决定不求见佛,有心去求不好,有心去求魔得其便,魔会变成假佛来欺骗你,不求,老实念去,自自然然会见到,阿弥陀佛需要鼓励你的时候,他就现相给你看。
& & 早年东晋时代,慧远大师,我们净土宗第一代的祖师,在庐山,江西庐山,建立第一个净宗道场,念佛堂,东林念佛堂,现在叫东林寺,祖师最初建立是个念佛堂。同参道友一百二十三个人,报名参加,都发大誓愿,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些人统统往生了,无比殊胜,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作佛。远公大师带着他的同伴一百二十三个人都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无比殊胜庄严。远公自己,他往生的时候告诉同学,过去在念佛堂曾经三次见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他说今天佛又来了,这第四次了,我会跟着佛到极乐世界去,这真往生。同学们问他,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跟经上讲的一模一样。远公那个时代净宗的经典只有《无量寿经》翻成中文,翻成华文,《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我们相信已经传到中国,但是还没有翻成中文,中文流通的本子只有《无量寿经》一种。所以初祖建立净宗道场所依的是一部经,就是《无量寿经》。这一个公案决定不是假的,慧远大师(就是初祖)给我们做证明,念佛往生净土是真的。
& & 这个法门至捷,至是到极处,捷是快速,八万四千法门,唯独这个法门可以一生成就。至径,这个径就是抄近路,最直捷的法门、最快速的法门,前面我们读到过,最稳当的法门、最容易的法门,而且是成就最高的法门,真难得!我们这一生遇到了,遇到要不能把它把握到,这一生空过就太可惜!世出世间一切法,只有作佛是真的,只有作佛是最究竟、最圆满的。
1.来源未注明“藏经阁佛教印经网”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藏经阁佛教印经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藏经阁佛教印经网”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藏经阁佛教印经网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评论获取中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条  
(所有的评论,只有通过审核后才会被公开)经书印有佛的头像,供具上写有经文,如法吗?_百度知道
经书印有佛的头像,供具上写有经文,如法吗?
提问者采纳
处理方法还是送给学校,供佛的水的这个杯子,这是残缺,他们往往取一部分,总是为弘法利生:这个可以,亦无法塑造身体、“我恨你”。所以佛的上半身,现在外国人讲究艺术,在一些谈话,都可以;5&#47,衣服遮住脚没关系,不要随随便便去拿杯子:学生刚入佛门时,只有头,这个非常的忌讳,这可以,你在水上贴个“感恩”,我们要懂。这个当作艺术去欣赏:我们对于佛菩萨,贴上去就好,这很不恭敬。然后你就懂得为什么大悲水能治病。 问,它确实会变得很善很美,请问该如何处理,我们这个杯子上贴一个大悲咒。供养的像只有一半,上字幕的时候要特别留意,这是日本江本博士给我们做实验的:底下一个问题。所以供的香炉上面、文物,像在西藏那方面、贴在杯子上? 答,你要是相反的。什么时候贴上去。在上字幕旁白时会把文字加在佛像身上或脸上;24) 问? 答。请问这样半身的照片可以供养在家中吗,它确实就管用,甚至于常常喝人会生病,你看那个钟,站着的像也可以,贴个“我讨厌你”。这是我们中国。我叫他们去做,还有内外全部里面刻的是《华严经》,大悲咒印成小小的贴纸,这叫大不敬,这没有关系,坐着的也可以。 我们自己饮水。你们到寺庙里面如果留意,所以现在用《心经》的多。譬如我们平常喝的这杯水,恭敬就有功德。(之六十八 2007&#47,所以那个也是表法,他们这样做那就没法子;16) 问、博物馆、天神都能够得到利益、开示,照了一张观音菩萨的画像,不但是香炉:请问;27) 问? 答,也不要太随意,这样可以吗,要印全身的,不供养半身的,你不会念也没有关系、坐着的也可以,这整个经就遍满虚空法界,如果只印一个佛的头;10&#47,所以你给它善的讯息。所以我现在教给他们的方法,这不好,站着的也可以,乃至于一切万物:他说母亲绣了一幅观音菩萨全身的画像,所以这个方法很好,你可以找个机会送给博物馆。(之五十一 2006&#47问,他有罪,这个水的品质就特别好。我们要记住这个规矩。一方面是表法的意思:第一个问题,钟鼓旁边都写的有经文,最少的、贴个“爱”字,这个要了解,如香炉周边书写着《心经》,都能懂得人的意思,那就是大悲水,全部的《法华经》? 答:第二个问题,我们使用它恭恭敬敬,但是衣服把脚遮住了,没有身体,它会看。(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三十七 2006&#47、对于圣贤,因为香炉不大,也是东方传统的一种概念,喝水的时候也端端正正的,这是恭敬,只要是全身的,你贴在水瓶上? 答。我们也不能随便把它丢弃,尤其不能供养一个佛头,或者塑一只手,甚至于佛也有卧像,这很不恭敬,老法师面前会放一尊阿弥陀佛像,部分的。但是西方人在艺术人像里面,这不好,现在我们知道,博物馆里面当作艺术收藏:我们供养佛菩萨供养全身,皈依师父送我一尊镶嵌在玻璃里面的释迦牟尼佛像:无论是经书或是彩画,这是他的事情。 现在人家送你一尊释迦牟尼佛。这个像,我们还看到塑一只脚的。(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三十八 2006&#47,不要有障碍,这有表法的用意,这是到处都能看见,有大钟铸造的经文是全部的《金刚经》,他们都用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一个小时以后你再喝。若是半身像。 问,请问是否如法,造罪是他造的,你请来读诵你没有罪,就是这道理,对人尊重的概念,一般鬼神;6&#47,只有头没有身体,这就是大悲水,照成半身的照片,不是脚没有了,我们印佛菩萨的形像都要印全身的,供杯。供养全身的像这是恭敬:这可以,但是贴上去之后,那水的品质就很不好,供养一个头! 现在我们晓得水有见闻觉知,很久了还没做出来,供养的佛像这形像都要是全身的,他说请来的经书每页都印着有佛的头像,那个钟一敲;6&#47,身体的一部分。这都很好,放在身上还可以,这可以用,但是由于角度不好,水:放在佛像脸上是不敬。我们在外国看到塑像,他们会收藏,都有见闻觉知,缺少一半,这是不恭敬。像你家里面的水瓶都可以贴,这是表示我们的尊敬,塑一个人头或者塑一个手臂,另外一半没有了? 答,可以;如果对待我们很尊敬的人,那就很不好,卍字以上最好不要有文字,他说我去五台山,他说供养佛菩萨供具上若写着经文,这个常识要懂,是衣服遮住,是否属于不敬,胸中有个卍字,请问如此读诵是否如法,我要去催催,常常就印一个头像,我们自己做不可以,这个人残障,这不好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经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印光大师问答:念佛妙法&&如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印光大师问答:念佛妙法&
如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印光大师法语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d76e" WIDTH="468" HEIGHT="690"
ALT="印光大师问答:念佛妙法&&如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TITLE="印光大师问答:念佛妙法&&如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印光大师开示&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之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妙法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人静坐也须念佛。非外道只静坐而已。念佛行住坐卧都可念。行时声默随意。卧时宜心中默念,不宜出声。坐时切不可掐珠,掐珠则神不能定,久则受病。卧时亦然。无论行住坐卧声默,都要字字句句,心中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默念不开口,心中仍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与开口朗念无异。此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且不吃力。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耳能听得明白,则六根都摄无遗矣。如此而念,名为净念。净念能常相继,则可得念佛三昧矣。祈努力依行,决定可以出此五浊,登彼九莲。
印光大师问答:如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云何行持?
答: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则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
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祈注意。但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业消智朗,心地开通。何愁不解经义乎哉。祈勉力。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d" WIDTH="690" HEIGHT="569"
ALT="印光大师问答:念佛妙法&&如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TITLE="印光大师问答:念佛妙法&&如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
念佛及摄心之法摄心之法,莫先於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钝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诀也。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印光大师说‘一心’
&日 23:43 分类:
&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以与佛不相应故,固当注重于信愿求生西方也。(续编上·覆又真师觉三居士书&
民国二十年)
&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书三)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三编上·覆何希净居士书&
民国廿六年七月廿三)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续编上·复朱德大居士书&
民国二十一年)
&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增广上·覆袁福球居士书)
&夫弥陀愿王,十念尚度,况彼精进修持已二三年,又有何疑?世有种人,志意下劣,虽常念佛,不求往生,唯欲求人天福报。此种人纵毕世修行,只得来生之痴福而已!有正信者,自己以信愿感佛,佛以慈悲摄受,感应道交,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又何须问彼见佛与否,方可断判也。(增广上·覆郁智朗居士书)
&不但精粹纯笃之人,决定往生,即五逆十恶之流,临终能生大惭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数声,随即命终者,亦得决定往生。以佛慈广大,专以度生为事。一念回光,即蒙摄受。所谓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也。(增广上·覆岳仙峤居士书)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d656e2c02&690" WIDTH="690" HEIGHT="552"
ALT="印光大师问答:念佛妙法&&如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TITLE="印光大师问答:念佛妙法&&如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
印光大师嘉言集
作者:弘一大师 发布时间:
1、念佛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依此而行,决无歧误。(增广卷一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
2、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增广卷二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3、学道之人,凡遇种种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会。逆来顺受,则纵遇危险等事,已过便如昨梦,何得常存在心。汝既欲修行,当知一切境缘,悉由宿业所感。又须知至诚念佛,则可转业。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甚么东西。今为汝计,宜放开怀抱,一切不可以计虑,不可以担忧。只怕躬行有玷,不怕祸患鬼神。(三编卷三复同影居士书)
4、学道之人,道念重一分,则凡情轻一分,此必然之势也。然未断惑之人,常须努力。若一放纵,旧病定至复发。(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5、古德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贪瞋痴一起,立即觉了,则立即消灭矣。若以贪瞋痴为自家正主,则如认贼为子,其家财宝必致消散矣。(增广卷一复陈慧超居士书)
6、被境所转,系操持力浅。则喜怒动于中,好恶形于面矣。操持者,即涵养之谓也。若正念重,则余一切皆轻矣。是以真修行人,于尘劳中炼磨。烦恼习气,必使渐渐消灭,方为实在工夫。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增广卷一复陈慧超居士书、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7、乩坛所说,多属灵鬼依托当人之智识而作。(增广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其所开示改过迁善、小轮回、小因果等,皆与世道人心有大裨益。至于说天、说佛法,直是胡说。吾等为佛弟子,不可排斥此法,以其有阻人迁善之过。亦不可附赞此法,以其所说佛法,皆属臆撰,恐致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愆。(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若有暗地里口传心受之妙诀,即是邪魔外道,非佛法。(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8、人生世间,幻住数十年。从有知识以来,日夜营谋,忙忙碌碌。无非为养身家,做体面,遗子孙而已。推其病根,只因执著有我,不肯放下。其念虑固结。虽佛与之说法,亦莫之能解。而于自己主人公本来面目,则反置之不问。任其随业流转,永劫沉沦,可不哀哉!(增广卷三眠云公堂序(代法雨书记僧作)凡不宜贪恋之境现前,则知此吾之镬汤炉炭也。则断不至如飞蛾赴火,自取烧身矣。凡分所应为之事,则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则断不至当仁固让,见义不为矣。(增广卷二复宁波某居士书)
9、世间富贵,奚啻阳焰空华,直同囹圄毒海耳。(增广卷四示某比丘尼)
10、瞋者,见境而心起忿憎之谓。富贵之人,每多瞋恚。以诸凡如意,需使有人。稍一违忤,即生瞋怒。轻则恶言横加,重则鞭杖直扑。唯取自己快意,不顾他人伤心。又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燥,重则肝目受伤。须令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崇矣。(增广卷四示净土法门及对治瞋恚等义)
11、吾人一念心性,与佛无二。只因迷背本心,坚执我见。则一切诸缘,皆为对待。如射侯既立,则众矢咸集矣。倘能知我心原是佛心,佛心空无所有。犹如虚空,森罗万象,无不包括。亦如大海,百川众流,无不纳受。如天普盖,似地均擎,不以盖擎自为其德。我若因小拂逆,便生瞋恚。岂非自小其量,自丧其德。虽具佛心理体,其起心动念,全属凡情用事。(增广卷四示净土法门及对治瞋恚等义)
12、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举。譬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修身、齐家、治国、亲民之道,无不具足。古今来文章盖一时,功业喧宇宙者。其精神志节,皆由学佛以培植之。(增广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13、佛教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不但身心性命之道,发挥罄尽无余。即小而世谛中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亦毫善弗遗。唯于炼丹运气等,绝无一字言及,而且深以为戒。(增广卷一复郦隐叟书)
14、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闻最难闻之净土法门。敢将有限光阴,为声色货利消耗殆尽。令其仍旧虚生浪死,仍复沉沦六道,求出无期者乎?直须将一个死字,挂到额颅上。(增广卷二复宁波某居士书)
15、但恨人之不诚心念诵,致不得其全益耳。(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16、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增广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17、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想乎。(增广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18、人一生事事皆可伪为,唯临死之时,不可伪为。况其无爱恋之情,有悦豫之色,安坐而逝,若非净业成熟,曷克臻此。(增广卷二复周孟由昆弟书)
19、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经中所说功德,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而其所得,亦已难思难议。若无诚敬,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皆属假妆,不由中出。纵有功德,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必倚之以造恶业。其将来之苦,何有了期?(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二)
20、光阴迅速,时序更迁。刹那刹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广长舌,普为尔我一切众生说人命无常,荣华不久,急寻归路,免受沉沦之无上妙法耳。(增广卷四示某比丘尼)
21、有血性汉子,岂肯生作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高推圣境,自处凡愚。遇大警策而不愤发,闻圣贤佛祖之道而不肯行。是天负人耶?抑人负天耶?(增广卷一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二)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d654063ce&690" WIDTH="397" HEIGHT="690"
ALT="印光大师问答:念佛妙法&&如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TITLE="印光大师问答:念佛妙法&&如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
印光大师法语菁华
作者:印光大师 发布时间:
1、世之变乱之由奚在乎?一言以蔽之,众生贪瞋之心所致而已。贪心随物质享受而激增,稍不遂,则竞争随之。又不遂,则攻夺战伐随之,则死亡流离随之、则疫疠饥馑随之、则一切灾祸随之。瞋火炽然,世界灰烬矣。
2、惟我如来,阐苦空之谛,以治众生之贪;宏慈悲之旨,以治众生之瞋。
3、复说净土法门,示众生以离苦得乐,方便横超之路。
4、为佛弟子者,信法界平等之体,明苦乐因果之相,知自它感应之用,起无缘之大慈,兴同体之大悲。众生之苦一日不除,匹夫之责一日未尽,则请法、随学、忏悔、供养之事业,一日不可以已。
5、需知因果无虚,祸福自致。贫病夭狱,皆由别业。水旱刀兵,则自共业。业熟祸至,无能幸免。
6、欲求得福免祸,必先能泯恶力善。随时、随地、自勉、勉人。戒杀、茹素、崇佛、惜福(惜物、节用、薄享、厚施)、宏法、利生。多念观音圣号,为众生回向消灾解劫。则人己兼利,为德无穷,获福亦广也。
7、护国息灾,根本方法在于念佛。一切灾难,皆为众生恶业之所感召。若尽人能念佛,则此业即可转移。如能有少数人念佛,亦可减轻。
8、念佛法门,虽为求生净土、了脱生死而设,但其消除业障之力,极其钜大。
9、真正念佛之人,必先要闲邪、存诚,敦伦、尽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尤需明白因果,自行化他。
10、世间一成不变之好人少,一成不变之坏人亦少。大多皆是可上可下、可好可坏之人,所以教化最为紧要。
11、只要加以教化,即无不可以使之改恶归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惟在人之信念而力行耳。
12、念佛之人,需注意教育其子女,使为好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果能尽人如此,则灾难自消,国家亦可以长保治平矣。
13、念佛法门,根本妙谛,在于净土三经。而华严经中,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
14、茹素,即可培养其慈悲心,而免杀机。
15、修净土者,既生西方,即了生死,亦是即身成佛。
16、人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自能国家得护,而灾祸不起矣。
17、古书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盖已乱之治难平,未乱之治易安。
18、念佛力善,戒杀吃素,深明三世因果之理。欲免苦果,需去苦因。
19、苦因,贪瞋痴三毒是。善因,济人利物是。能明此因果之理,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灾祸自无从起矣。
20、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21、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其理与我佛所讲之因果正同。
22、果能尽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自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闲邪、存诚,敦伦、尽分,则不但国运可转,灾难亦可消。
23、若人皆能念佛行善,则共业可转,而劫运亦消矣。
24、现在之人,真发信心者少,无信心者甚多。若尽人能发信心,又能行善,亦何灾不可消哉。
25、为父母者,于其子女幼小时,当即教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
26、孕妇果能茹素念佛,行善去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身不行恶事,口不出恶言,使儿在胎中即禀受正气,则天性精纯。生后再加以教化,无有不可成为善人者。
27、母若贤,则子女在家中,耳濡目染,皆受其母之教导,影响所及,其益无穷。
28、子女幼小时,切需养其善心,严加管教。
29、治国平天下之要道,在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母实任其多半。子女在胎禀其气,生后又视其仪、受其教,故易成贤善。此为不现形&#57348;,能致太平之要务。
30、须认真茹素,古语云﹕﹁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信不诬也。并劝自己之父母、子女、及亲友,共同茹素。要知此亦是护国息灾之根本方法也。
31、因果报应,彰明显著,如响应声,如影随形,丝毫不爽。
32、如果洞明因果之理,而又能笃信力行,则世道人心自可挽回。
33、正心诚意,必由致知格物而来。物乃心中私欲,因有私欲障蔽自心,故本具真知,无由显现。能格除私欲,则其本具之真知自显。真知显,而即意诚心正矣。虽愚夫愚妇一字不识者,亦做得到。
34、孔子以德不修、学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为忧。年已七十,尚欲天假数年,以期学易而免大过。
35、助人即是助己,救人即是救己。因果昭彰,丝毫不爽。若己身有灾,无人为助,果能称念圣号,亦定蒙佛菩萨冥加佑护。
36、今人但贪目前便宜,不能看破。每为钱财而吃亏,其例甚多,不胜枚举。
37、明因果之理而笃行之,能发信心,必有善果。且私伪之心既消,心中光明正大,任何灾难皆冰雪消融矣。
38、甚望大家大发信心,秉干为大父、坤为大母之德,存民吾同胞,物吾同与之仁。凡在天地间者,皆爱怜之,护育之,视之如己。更能以因果报应,念佛求生西方之道劝化之。倘尽人能实行此,则国不期护而自护,灾不期息而自息矣。
39、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其因,必有其果,不差毫厘。所以不独世间人皆在因果之中,即菩萨、佛亦不出因果之外。
40、必能护持法身慧命,断生死烦恼,方算尽息灾之能事。
41、「律」为佛法根本。严持净戒,以期三业清净,一性圆明,五蕴皆空,诸苦皆渡。
42、「教」乃依教修观,离指见月,彻悟当人本具佛性,见性成佛。
43、「密」以三密加持,转识成智,名为即身成佛。此亦但取即身了生死为成佛,非成福慧圆满之佛也。
44、「禅」则专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实益。
45、「净」则兼仗佛力,凡具真信愿行者,皆可带业往生。其间难易,相去天渊。
46、永明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它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47、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
48、有净土,即实行发菩提心,深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事也。
49、虽修净土,心念尘劳,或求人天福报,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佛法,教化众生者,皆不得名为修净土人。
50、不知真旨者,每谓参禅便为有禅,念佛便为有净土,自误误人,害岂有极。
51、彻悟禅宗,明心见性,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于诸法中,惟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之通途正行。观经所言读诵大乘,解第一义,即此是也。
52、虽未明心见性,却决志求生西方。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至一声,命终亦皆蒙佛接引往生。
53、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需历缘锻炼,令其净尽无余,而后分段生死,乃可出离。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亦依旧难逃。
54、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攸攸泛泛,修余法门。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
55、清截流禅师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
56、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惟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与圣流。
57、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契理契机,至顿至圆,确为当今之惟一无上法门。
58、一切众生,虽未闻佛法,不知修持,而一念心体,仍完全同佛。
59、或从善知识,或从经典,瞭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无非佛法。一切众生,皆当作佛。
60、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既悟之后,虽亦惟此五蕴,而全体是一个真如,了无色、心、五蕴之相可得。
61、佛既彻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见一切众生与佛无二,故于怨于亲,皆为说法,令得渡脱。虽是极其恶逆不信之人,亦无一念弃舍之心。
62、归依,要其能诚敬修持耳。切不可以归依一事视作买卖,需出代价若干,方能购得归依名目。如此,方是真实归依三宝之信徒,方能得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大利益也。
63、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不作佛,则不是佛矣。此二句经文,为破下劣、狂妄、二见之无上妙法也。究论佛法大义,不出真俗二谛。真谛:一法不立,即圣智所见之实体。俗谛:万行圆彰,即法门所修之行相也。
64、宁可着有,不可着空。以着有,虽不能圆悟佛性,尚有修持之功。着空,则拨无因果,成断灭见,坏乱佛法,诒误众生,其祸之大,不可言喻矣。
65、彻悟一法不立之理体,力行万行圆修之事功,方是空有圆融之中道。
66、莲池大师云:着事而念能相续,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通,难免落空之祸。
67、吾人学佛,必需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圆融,空有不二,始可圆成三昧,了脱生死。
68、念佛人,要各尽己分,不违世间伦理。所谓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若不孝父母,不教子女,是乃佛法中之罪人。如此而欲得佛感应加被,断无是理。
69、学佛者,必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己立立人,自利利他。各尽己分,以身率物。广修六度万行,以为同仁轨范。
70、斯世浇漓,社会紊乱,天灾人祸,环叠相生。欲谋挽救,须人人敦伦、尽分、孝亲、慈幼,大公无私,爱人若己,方可。果能人心平和,世界自安,国难自息矣。
71、今之世风颓丧,人心险恶。然一究其何以至此?实不外公与私而已。若皆能破除私心,无相残害,则唐虞三代之世,亦何难复见于今日哉!
72、大劫当前,谁能幸免?惟有大众一心修善,虔诚念佛,哀祈佛力之加被方可。
73、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亦不可思议,惟在人之能虔诚与否耳。
74、现世学佛之人,多有自谓我已开悟,我是菩萨,我已得神通,以致贻误多人者。一旦阎老见唤,临命终时,求生不得,痛苦而死,难免入阿鼻地狱。此种好高骛胜、自欺欺人之恶派,切弗染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至戒至戒!
75、修行之人,必需韬光隐德,披露罪过。倘事虚张声势,假妆(装)场面,纵有修行,亦已被此虚骄之心丧失大半。故佛特以大妄语列为根本戒者,即以防护其虚伪之心,庶可真修实证也。
76、修行之人,不可向他人夸说自己功夫。如因不甚明了,求善知识开示印证,自可据实直陈,但不可自矜而过说,亦不必自谦而少说,要按真实情况而说,方是真佛弟子,方能日有进益也。
77、学佛者、务要去人我之见,己立立人,自利利它,然后方可言入道。
78、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此所谓物,即是与天理人情不合之物欲。
79、格除自心私欲之物,乃是明明德之根本。佛法之去贪瞋痴亦即格物;修戒定慧亦即致知。
80、念佛一法,最好学乡愚,老实行持为要。俗言﹕﹁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可不惧也。
81、宋杨杰,号无为子。临终说偈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莲池往生集,赞曰﹕﹁吾愿天下聪明材士,皆能成就此一错也。﹂此可谓真大聪明,而不被聪明所误者。
82、等觉菩萨欲求圆满佛果,尚需求生西方。何况我等凡夫,业障深重,倘不致力于此,是舍易而求难,可惑之甚矣。
83、人生朝露,无常一到,万事皆休。是以欲求离苦得乐者,当及时努力念佛,求佛加被,临终往生。一登彼土,永不退转,花开见佛,得证无生。
84、佛者,觉悟之义。自性佛者,乃即心本具,离念灵知之真如佛性也。法者,轨范之义。自性法者,乃即心本具,道德仁义之懿范也。僧者,清净之义。自性僧者,乃即心本具,清净无染之净行也。是为自性三宝。
85、若肯发至诚心,归依三宝,如法修行,即可出生死苦海,了生脱死矣。
86、因知自性三宝之故,从此克己修省,战兢惕厉,再求住持三宝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则可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即生成办道业,永脱生死轮回。
87、既归依佛,当以佛为师,始自今日,至于命终,虔诚敬礼,一息不容稍懈。再不可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归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可再归依外道典籍。既归依僧,当以僧为师,自今至终,不可再归依外道徒众。
示念佛方法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某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正录二三页六至十五行)
勉居心诚敬
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正录五二页十八至二十行)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正钞卷一十三页十二至十三行)
古人修行。皆能证道。今人修行。少见明心。岂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历观传记高人。咸皆视经像如视活佛。其敬畏之迹。虽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何能仿佛一二。因其恭敬之极。故能断惑证真。超凡入圣。观于二祖立雪。程门立雪。可见矣。今人视佛像如土木。视佛经如故纸。纵有信心。读诵受持。亦不过供其口头滑利而已。有何实益之可论也。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正钞卷一十页二四行至十一页三行)
心不至诚,修什么法都不灵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须主助分明,则助亦归主。若泛泛然无所分别,一目视之,则主亦非主矣。《准提》、《大悲》,岂有优劣?
心若至诚,法法皆灵。心不至诚,法法不灵。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人,方能做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战?
至于念佛一事,最紧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喻如两军对垒,必须坚守己之城郭,不令贼兵稍有侵犯。候其贼一发作,即迎敌去打。必使正觉之兵,四面合围。俾彼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彼自惧获灭种,即相率归降矣。其最要一着,在主帅不昏不惰,常时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灭贼,反为贼灭。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微,以至于无耳。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画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六道中无业不造。若无心修行,反不觉得有此种希奇古怪之恶念。若发心修行,则此种念头更加多些。(此系真妄相形而显,非从前无有,但不显耳。)此时当想阿弥陀佛在我面前,不敢有一杂念妄想,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或小声念,或默念,)必须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能如此常念,则一切杂念,自然消灭矣。当杂念起时,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许它在我心里作怪。果能如此常念,则意地自然清净。当杂念初起时,如一人与万人敌,不可稍有宽纵之心。否则彼做我主,我受彼害矣。若拼命抵抗,彼当随我所转,即所谓转烦恼为菩提也。
印光大师文钞中有关不能往生的例子
作者:印光大师 发布时间:
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 (与陈锡周居士书)
若参而不得,以心中常存一不知是谁不能往生之念,则断无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之事矣。
(复汪雨木居士书)
心中信根愿根不具,不能往生。不是身体有不具者,不能往生也。汝看我文钞,何以不知此义。
(复宗灵法师书)
助念之事,利益甚大。若不为助念,便成破坏正念。勿道无功夫之人不能往生。即有功夫之人,由家人破坏,亦不能往生。
(复吕智明居士书)
往生全仗信愿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则不能往生矣。 (复倪慧表居士书)
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
(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净土法门,注重在信愿。有不知者,或求人天福报,或求来生为僧,宏扬佛法,度脱众生。此种心念,要丢得干干净净,若有一丝毫,便不能往生矣。
(复吴慧诒罗慧澍居士书)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
(复朱德大居士书)
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可往生,况已相应乎。
(复慧空大师书)
汝母六十多,宜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切不可有求人天福报之心。有一念求人天福报之心,便不能往生西方。
(复刘惠民居士书五)
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谓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由有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
(复善觉大师书)
又切不可未死以前,及才断气,就揩身换衣哭泣。此等行为,皆是拉他下海。世间人以此为孝,其破坏正念,不能往生,反令堕落,罪同杀亲,要紧之极。
(复开生宁生昆季书一)
问:念佛时心多散乱,或说是年龄关系,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则老年人决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于年龄,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答:汝之不一心,由于心无正见。无正见,故无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未能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能一心,亦难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
(答俞大锡居士问)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d66fee18b&690" WIDTH="690" HEIGHT="517"
ALT="印光大师问答:念佛妙法&&如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TITLE="印光大师问答:念佛妙法&&如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
印光大师开示:修行人降魔的方法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一定的。修行到功夫深了,难免没有魔来。魔有内魔,有外魔;外魔易退,内魔难降。如不能降,必要着魔;不但修功走失,亦且危险甚虞。若论降魔,约有四种方法
一、要识魔相。凡着魔的人,大都遇着魔来的时候,不知道他是魔,以致着魔。倘能识得魔相,即不着魔而魔自退。怎样是魔相?大凡可爱、可贪、可畏、可憎的人物或境界当前,无不是魔。至五阴内魔,尤为厉害。楞严经说五十种阴魔至为详尽,亟须仔细参穷,免得临时上当。&&&&
二、舍身无畏。人必先有舍却身命之心,然后可以学佛;人必先有看破生死之勇,然后可以降魔。魔化夜叉罗刹来搏噬我,魔化猛虎毒蛇来啖食我,都是幻想,何惧之有?即使真被吞食,亦是夙业所招,况脱去皮囊,往生极乐,正当感谢于他,为我早日解脱。所以修行之人,雷霆起于侧而不惊,泰山崩于前而不动,魔力虽大其奈我何?否则贪生畏死,恐怖怆惶,不待魔来,方寸已乱,欲不着魔,其可得乎?&&&&
三、不取不舍。魔之为物,取固不可,舍亦非宜。遇着魔来时候,必须镇定我心,既不可贪恋他,又不可厌恶他。要作几种思想。一想魔即是佛,佛即是魔;觉即成佛,迷即是魔。魔如佛如,并无二理。又想眷属即魔,魔即眷属。眷属同居,人之常情。魔在我旁,于我何害?又想魔亦是众生之一,一切众生,我都要劝他发心念佛,魔既亦是众生,我也要劝他发心念佛,伴我修行,转成法侣。总之,魔来不拒,魔去不留,如此则魔术俱穷,无论外魔内魔,一齐退去。&&&&
四、持咒却魔。初修行时,小小魔关,容易打破;等到道力渐深,藏在八识里面的多生根本习气,被功夫逼迫出来,或欲念横飞,或妄心乱起,力量甚大,非比寻常,修行人惟此末后一关,最难逃过。全仗自力,诚恐把握不住,必须仗着佛力帮忙,惟有摄住心神,持诵神咒。咒为佛之金刚心印,无论何种恶魔,遇着即摧成粉碎。&&&&&诸咒降魔之力,以楞严为最胜;当日阿难证须陀洹初果地位,尚且仗此脱离淫席。次则大悲心咒,为观世音菩萨所说;观世音具十四种无畏功德,故降魔之力亦宏。但持咒功夫,必须平日持得烂熟,否则魔到临头,恐字句都记忆不起,何能通利?何能相应?所以平日功课中,楞严、大悲两咒,是每日必须要念,不可间断的。又一心念佛,即无魔事;纵有魔来,倘能不惊不怖,至诚念佛,决定立刻消灭。何以故?以正念昭彰,魔无容身之处故。是以念佛之人,不须另找降魔之法,而魔事自无由而起矣。
印光大师:万不可总说我业障重,不能往生,若总作此想,就一定不能往生
&& 印光大师为净土念佛法门第13代祖师,是西方三圣之一的大势至菩萨再来,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是净土五经之一,大势至菩萨是净土念佛法门的始祖,因此其应化人间的印光大师在净土修行上有着权威性的意义。
&&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
  若具志诚恳切念佛,纵将堕阿鼻地狱,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万不可卑劣自居,谓我业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则决定不能生矣。何也,以心无真信切愿,无由感佛故也。
印光大师有关信愿念佛的开示
印光大师:以此(放屁)臭气,熏及三宝,将来必作粪坑中蛆
学佛之人,夜间不可赤体睡,须穿衫裤。以心常如在佛前也。吃饭不可过度。再好的饭,只可吃八九程。若吃十程,已不养人。吃十几程,脏腑必伤。常如此吃,必定短寿。饭一吃多,心昏身疲。行消不动,必至放屁。放屁一事,最为下作,最为罪过。佛殿僧堂,均须恭敬。若烧香,不过表心。究无什香。若吃多了放的屁,极其臭秽。以此臭气,熏及三宝,将来必作粪坑中蛆。不吃过度,则无有屁。若或受凉,觉得不好,无事,则出至空地放之。待其气消,再回屋中。如有事不能出外,常用力提之。不一刻,即在腹中散开矣。有谓不放则成病,此语比放屁还罪过,万不可听。吾人业力凡夫,在圣中圣、天中天之佛殿中,三宝具足之地,竟敢不加束敛,任意放屁。此之罪过,极大无比。许多人因不多看古德著述,当做古德不说。不知古德说的巧,云泄下气。他也不理会是什么话,仍不介意。光三四十年前,常说此事。后试问之,人不知是何事,以故只好直说放屁耳。唱戏骂人说放肆,就是说你说的话是放屁。凡有所畏惧,气都不敢大出,从何会放屁。由其肆无忌惮,故才有屁。你勿谓说放屁话,为不雅听。我实在要救人于作粪坑之蛆之前耳。(续)诫初发心学佛者书
&&印光大师念佛法语10则
&<font COLOR="#、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
2、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
3、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
4、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5、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
6、好高鹜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
7、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尚容易。
8、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9、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10、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
&真为生死而念佛(印光大师法语)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印祖文钞增广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汝将死,快念佛,心不专一,决堕地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福果。
  汝将死,快念佛,志若真诚,便预莲池,声闻缘觉犹弗住,定克证等妙圆乘。 (印祖文钞续编卷下·自励)
 闻有贵恙,想日见痊愈矣。世间不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祷鬼,徒增业障,有损无益。阁下素修净业,而且令夫人料理家事,妻贤子孝,心中了无可忧虑者。宜将一切家事,并自己一个色身,悉皆通身放下。以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作将死想,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起一杂念。能如是者,寿已尽,则决定往生西方,超凡入圣;寿未尽,则决定业消病愈,慧朗福崇。若不如是作念,痴痴然唯求速愈,不唯不能速愈,反更添病。即或寿尽,定随业漂沉,而永无出此苦娑婆之期矣。祈慧察是幸。(印祖文钞增广卷二·与方圣胤居士书)&
  温州之灾,闻之惨然。天灾人祸,无有底极。实足为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之证,亦堪为信愿念佛、往生西方之最切警策也。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地狱之苦,比水火之惨,深无量无边倍。而想水冲火烧则悚然,想地狱则泛然者。一则心力小,不能详悉其苦事。一则亲眼见,不觉毛骨为悚然耳。
(印祖文钞增广卷二·致包师贤居士书)印光大师:教你正确阅读经书
准备工作:端正态度,仪容整洁,至诚恭敬,如面佛天
  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
  世欲读书,绝无敬畏。晨起则不加盥漱,登厕则不行洗濯。或置座榻,或作枕头。夜卧而观,则与亵衣同聚;对案而读,则与杂物乱堆。视圣贤之语言,同破坏之故纸,漫不介意,毫无敬容。甚至书香家之妇女,花册皆是经傅;世禄家之仆隶,揩物悉用文章。种种亵黩,难以枚举;积弊已久,习矣不察。若不特示祸福,决定难免亵黩,未曾得益,先获大罪。闵斯无知,须预指陈。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纵令得生人天,断难高预海会。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
  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
现今士大夫学佛者多,然率皆读其文,解其义,取其供给口头,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志诚,依教修持者,诚为难得其人。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
  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经中所说功德,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而其所得,亦已难思难议。若无诚敬,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皆属假妆,不由中出。纵有功德,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必倚之以造恶业,其将来之苦,何有了期!
&&阅经方法:“但看”经书
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诸大乘经,皆能明心见性,岂独金刚经为然。
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么义,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犹能少种善根,倘全如老学究之读儒书,将见亵慢之罪,岳耸渊深。以善因而招恶果,即此一辈人也。
古人专重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务期分明。其心专注,不敢外缘一切声色。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惟声是托,一经放纵,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比诵者能至诚恭敬之功德等。若诵者恭敬稍疏,则其功德,难与听者相比矣。
今人视佛经如故纸,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荡,身或摇摆,足或翘举,甚至放屁抠脚,一切肆无忌惮,而欲阅经获福灭罪,唯欲灭佛法之魔王,为之证明赞叹,谓其活泼圆融,深合大乘不执著之妙道。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唯有黯然神伤,潸焉出涕,嗟其魔眷横兴,无可如何耳。
阅经时,断断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註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著。
  若能如上所说阅经,当必业消智朗,三种情见,当归于无何有之乡矣。若不如是阅经,非但三种情见,未必不生,或恐由宿业力,引起邪见,拨无因果,及淫杀盗妄种种烦恼,相继而兴,如火炽然。而犹以为大乘行人,一切无碍,遂援六祖心平何劳持戒之语,而诸戒俱以破而不破为真持矣。甚矣,修行之难得真法也!
所以诸佛诸祖,主张净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业力,不能发现耳。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若法华,楞严,华严,涅槃,金刚,圆觉。或专主一经,或此六经,一一轮阅,皆无不可。而阅之之法,断断不可不依吾说,而苟且从事。致令不思议利益,由肆无忌惮并分别妄情而失之。岂不哀哉!〗
微博条目分享:
快乐是懂得放弃。放弃一种智慧,学会放弃你能寻获另一种释然。人生有时就是如此,你不能背负着你所有想要的东西走完人生的全程。如果想要达成目标,就必须要舍弃一些东西。把与内心无关的、纷乱的杂念和欲望都舍弃,把你想要达成的目标尽心的做好,这样才容易到大彼岸。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我们都是世界中的匆匆过客,当我们面对千变万化的时侯,期待安全感或追寻永恒的快乐是极其愚蠢的。有时为了一丝快乐而努力工作的同时,却忍受着苦楚。如果我们想获得永久的快乐,就必须放弃易逝的享乐;若要结束痛苦,须将私心连根拔除,并学习惜福和培福
佛法的明灯为我们在漫漫修行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内心需要充满自在与包容,不攀缘于未来,也不执着于过去,而是安住于当下,把握现在。内心充实、安祥,时时刻刻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平常心而为道场,去实践佛法,去体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心
人世间有许多的状态和时空是无法超越、难以改变的,但生活本身又有许多精华存在于险象环生的环境之中,人们要学会从中发现这些宝贵的东西,人活着就要从痛苦中了解生活的真谛,从困难中取得生存的经验,善于超越苦难,达到自我满足的心态,这样才会领略到生活旋律的美妙。
只有空的杯子才可以装水,只有空谷才可以传声,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空是一种度量和胸怀,空是有的最初因缘,因此,佛经里常有“一空万有”“真空妙有”之说。可见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d6cbc" WIDTH="590" HEIGHT="317"
ALT="印光大师问答:念佛妙法&&如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TITLE="印光大师问答:念佛妙法&&如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
我的更多文章:
( 13:01:09)( 08:27:01)( 17:58:30)( 17:36:10)( 19:36:03)( 16:42:01)( 15:20:57)( 12:07:18)( 19:28:54)( 16:44:1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把图案印在衣服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