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同性恋吗?

莎士比亚多次艳遇及同性恋新发现
永远说不完的莎士比亚
那是一个功利主义威胁艺术创造力的时代,是一个国王乐于文艺娱乐的时代,是一个利己主义盛行的年代,是一个艺术派别自立门户的年代,是一个贪恋床第之欢的年代,是一个暴力泛滥而妇女没有地位的年代——当然,也是爱情至上的年代。
伟大的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人称“英国戏剧之父”,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最伟大的文学巨匠之一,有史以来词汇量最多的英语作家。作品包括以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喜剧《威尼斯商人》等为代表的37(一说38)部剧本,和154首十四行诗,2部性爱主题的叙事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失贞)记》等。
莎翁的朋友、戏剧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革命导师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被赋予了“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则说,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手套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在家里的8个孩子中排行第三,也是存活下来的儿子中最年长的一个。他幼年时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一直未上过大学。
历史学家乔治·斯蒂文森说,后人从这些文字资料中,可以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亚的生活轨迹:13岁时家道中落,此后辍学经商;18岁结婚,妻子安妮·哈瑟维26岁(当时已怀孕),他不满21岁时已有了3个孩子:女儿苏珊娜、龙凤双胞胎哈姆内特和朱迪思;22岁时前往伦敦,在剧院工作,后成为演员和剧作家;1596年以父亲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1597年重返家乡,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
在此期间,莎士比亚从其双胞胎出生(1585年前后)直到1592年出现在伦敦的剧团中,长达7年里关于他的历史记录非常少,一些学者将它称作莎翁“行踪成谜的岁月”。传记作者试图说明他这段时期的经历,描述了很多虚构的故事。
莎士比亚不到三十而立,蜚声剧坛,几年后就已成了英国戏剧界的泰斗。在随后数年中,他写了《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和《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这样的杰作。有人列举莎翁35岁以前创作的戏剧,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是无与伦比的,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他早期主要是创作历史剧和喜剧,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悲剧3部,及全部的长诗、十四行诗。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逝世后,詹姆士一世继位,莎士比亚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他的中期主要是创作悲剧,包括《哈姆雷特》等四大代表作,以及《雅典的泰门》等;后期则写有《暴风雨》、《辛白林》等传奇剧。但他生前并没有出版过自己的剧本。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20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安妮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1612年左右)隐退回归故里。1616年4月23日(儒略历)在其52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死前留有遗嘱,但提到他妻子的地方很少。葬于当地圣三一教堂。而他的子孙后来都断宗绝代了。
有关莎士比亚私人生活的记录流传下来很少,关于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等,都依然是个谜。
莎士比亚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但是,莎翁究竟长什么样?人们长期认为他秃顶,留有络腮胡和两撇小八字须。2006年是英国国家肖像博物馆成立150周年,此次《寻找莎士比亚》展览在该博物馆举行,除了回顾莎翁的生平,更同时展示了6幅“莎士比亚的肖像”,但最终基本上被否定了。
莎士比亚的手迹,有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的3页手稿。1623年,演员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
有意思的是,由于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和维加三大文豪都是在1616年4月23日去世的,此外,这天也是另一些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所以,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相对来说,今天很少有人谈乔叟、维吉尔、歌德甚至荷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翁的戏剧,肯定会有很多观众。莎翁创造词汇的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甚至包括从未看过或读过他的戏剧的人。况且他的名气也并非昙花一现。400多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由于莎翁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多世纪里仍将会受到普遍欢迎。
如今,在莎翁的故居和灵寝安息地,已竖起了近200个国家的国旗,每一面都代表一个国家翻译了他的作品。他的名声也可想而知。就像中国人研究“红学”一样,对他的研究也成了一门学问,叫做“莎学”。
莎翁身份之谜
对于大文豪莎士比亚是否有真才实学,学术界一直颇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所谓的莎翁戏剧其实出自他人手笔。“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句莎翁经典名句现在被演绎成了:“真实还是伪造?这也是个问题。
在莎士比亚死后约1个世纪,就有人开始怀疑他的真正身份。18世纪,一个有学问的僧侣走访了莎翁的家乡,发现其所住的小镇上根本没有任何书籍,于是“莎士比亚真伪问题”正式产生。从1772年开始,有人对莎剧的作者不断提出过疑问,并企图证实作者是培根、C·马洛、勒特兰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证据。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走得更远,他发表了长达4页的文章“莎士比亚不是我们知道的莎士比亚”,证明历史书介绍的莎翁根本不懂戏剧。美国著名导演奥森·威尔斯和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也支持马克·吐温的这一观点。
2006年12月,在莎士比亚的老家、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莎翁最著名剧本《哈姆雷特》拉开了新一轮演出的帷幕。这是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为期一年的莎翁全部作品庆祝活动的演出之一。
就在观众们欣赏哈姆雷特王子的悲剧时,又有多少人知道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的《哈姆雷特》呢?谁写了这个版本的《哈姆雷特》,以及3个版本的《亨利四世》和6个版本的《理查三世》?这些都是莎翁本人的作品,还是追捧者加进去的翻版作品呢?
有人坚称,一个中途辍学者不可能写出如此老到的作品。他们认为,莎士比亚是某人的笔名;此人选择放弃著作权,那些作品在当时赚取了财富,而400多年后这些剧本的演出仍座无虚席。
多年来,人们推出了50多名宣称是“真”莎士比亚的人。而阴谋论者一直在与“莎士比亚崇拜者”进行斗争。
2007年9月,英国两个著名演员德里克·雅各比和马克·赖伦斯公开质疑莎剧作者身份,再次引发争论。他们当时是在英国南部城市奇切斯特出演一部名为“我是莎士比亚”的舞台剧,旨在质疑莎翁剧作非他本人所写。两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怀疑莎士比亚并不是那些经典戏剧的真正作者,而且他们的怀疑“有凭有据,合情合理”。
雅各比和赖伦斯均为著名莎士比亚剧演员,赖伦斯曾担任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场艺术总监。两人认为,莎剧博大精深,涉猎法律、历史和数学等众多领域,而历史书上记载的莎翁出身寒微,并未接受高等教育,难以想象他能以优美文笔写出极富文化内涵的作品。莎剧的真正作者可能是擅长哲学、政治和文学的弗朗西斯·培根,或是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也有可能是与莎同庚的大才子克里斯托弗·马娄。
“我觉得莎剧应该是一群人共同努力的结晶,”雅各比说,“难以想象有人能兼通那么多门学问,有那么丰富的阅历,以一人之力写就戏剧集。我觉得过半的莎剧出自德·维尔之手。”
雅各比和赖伦斯表示,他们是代表“莎士比亚戏剧作者研究团”提出质疑。这一团体致力于寻找莎剧真正的作者,目前拥有300个会员。雅各比和赖伦斯的报告搜集了翔实资料,系统论证了莎士比亚不可能是莎剧作者:
论据1:莎士比亚是一个高产作家,但目前还未找到他生前收到稿费的任何记录。
论据2:莎士比亚的人生是一部传奇,但他的名字却没有出现在任何官方记载中。
论据3:莎士比亚在遗嘱中特意提到,要把他睡过的第二张床留给妻子,但是遗嘱没有提到任何书籍、戏剧和诗歌集,遗嘱也没有显示出任何莎士比亚式的语言风格。
论据4:莎士比亚出身并不显赫,但莎剧却处处体现作者对宫廷斗争了如指掌;莎士比亚从未踏出国门,但莎剧却把异国风光描绘得栩栩如生。
但是大多数学者坚持认为,莎士比亚是一名极具天赋、自学成才的剧作家,就像创造相对论的爱因斯坦一样,确实是所有莎剧的创作者。鲁内尔大学校长莱希说:“关于莎士比亚的一切,也许我们永远都不会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
莎士比亚是文学史上公认的大师,但他一生的故事却仍是一个谜,世人对他的了解并不多,甚至有人认为根本没有这个人的存在。
1594年,莎士比亚的事业有了重大突破,完成了伟大的爱情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底他的灵感来自何方?在当时那样一个独裁的世界里,莎翁如何能创作出这样一部永恒的、极其贴近生活的杰作呢?这是否就是他本人的爱情经历呢?关于这一点,众家亦所说纷纭。有些学者认为他曾有过一名神秘的情妇,不过直到他去世,都没有任何证据能证实这一点。
1998年,美、英两国合拍影片《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中译名)》(台译名《莎翁情史》、港译名《写我深情》),主演格温妮丝·帕特洛、约瑟夫·菲因斯,于1999年获得第7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两位编剧基于丰富大胆、但不乏合情合理的想象,用亦庄亦谐的手法,写出了这样一个火热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叙述一位孤独的剧作家是如何驾驭自己躁动的心灵,创作出有关浪漫爱情的鼎峰之作的。
那是一个功利主义威胁艺术创造力的时代,是一个国王乐于文艺娱乐的时代,是一个利己主义盛行的年代,是一个艺术派别自立门户的年代,是一个贪恋床第之欢的年代,是一个暴力泛滥而妇女没有地位的年代——当然,也是爱情至上的年代。
故事说的是1593年夏天,伦敦剧场界正在冉冉升起的闪亮新星威廉·莎士比亚面临一个重大的危机:他失去了写作的灵感。那是伊莉莎白一世的时代,充满多彩多姿的娱乐和趣事,伟大的莎翁却江郎才尽,不管他用什么方法,不管剧场老板和债主给他多大的压力,他就是没有创作下一出戏的灵感和动力,这出戏叫作《罗密欧与海盗之女阿丝》。
莎士比亚需要一名女神激发他的灵感,没想到现实生活竟然反映他的创作,他爱上一个女孩,并将他带入自己写的戏剧之中。一名做梦都想当演员的薇拉夫人不顾当时女人不能粉墨登场的禁令,假扮成男人,前去剧场为莎士比亚试演。不过,年轻的莎翁很快就发现她是女人,而且非常漂亮,他们俩立刻坠入爱河,情欲缠绵,疯狂地性交。这时候莎翁的灵感快如泉涌,下笔如神,将他们的爱情付诸成文字,薇拉成为他生命中的朱丽叶,而他这个“罗密欧”也找到了生存的意义。
可是,莎士比亚的运气像剧中的罗密欧一样糟糕。他虽然鹅毛笔在羊皮纸面上飞舞,作品故事精彩、文采飞扬,观众掌声如雷,却得面对薇拉必须奉伊丽莎白女王之命与讨厌的维塞克斯伯爵结婚的残酷事实。在一场身分混淆、错综复杂的乌龙闹剧中,私订终身的情侣偷偷调情,大吃干醋的丈夫和老婆的情人决斗。而年轻的莎翁必须找到一条出路,为了他的剧本,也为了他自己不死的爱情之火。
最后,薇拉夫人黯然而去,而莎士比亚则藉他空前成功和火爆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当仁不让的伦敦戏剧界“大哥大”。这部哀婉凄楚而又热情似火的悲剧,打动了无数陷入爱河的男男女女们……
莎翁竟是同性恋
事实上,莎士比亚还是位著名的同性恋者,他的十四行诗全部都是写给他的同性爱人的。
莎翁的十四行诗有两个相对的系列:一个是关于一位皮肤黝黑的已婚女子的不可控制的欲望;另一个是关于一位皮肤白皙的年轻男子纯洁的爱。其1609年的版本是献给一位“W.H.先生”,献词称他为这些诗的“唯一的促成者”。英国大诗人华兹华斯认为在这些诗作里“莎士比亚敞开了他的心”。评论家赞美《十四行诗》是爱、性欲、生殖、死亡和时间的本性的深刻思索。
早在多年前就有读者指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他爱上一个年轻男子的证据。另一些读同一段诗歌的人则认为,这是深厚友谊的一种表达,而不是性爱。同时,十四行诗中作品127到作品152,共计26首称为“Dark& Lady”的诗是写给一位已婚女子,被作为异性恋者的证据。
据英媒体最近报道,一位英国收藏家重新确认了一幅家藏油画的画中人身份。原来,这名美艳“女子”不是别人,正是莎翁传说中的同性恋情侣——南安普顿伯爵三世亨利·里奥谢思利。(“W.H.先生”是否就是他?)
发现这幅惊世油画的科布家族家藏甚丰。继承了全部艺术品收藏的阿莱克·科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从儿时起一直以为画中人是位名叫诺顿的贵妇。因为在这幅油画的背面,赫然写着诺顿夫人的字样。但几年前,一位偶然来访的艺术收藏家告诉科布,他认为画中人并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须眉。一席话惊醒梦中人,科布开始重新审视其真实身份,直到今年年初才终于揭开谜底。
这幅油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画中的南安普顿伯爵涂脂抹粉,嘴唇上抹着唇膏,左耳还戴着精致的耳环,手抚披散到胸前的长发,看上去一派女人风情。
英国历史文物权威机构“全国托管协会”已确认油画为真迹,此画完成于1590年至1593年,当时莎士比亚正住在南安普顿伯爵三世的府上。
尽管一代文豪莎翁娶了安妮·哈瑟维,但他的真正性取向一直是文学批评家争议不绝的话题。南安普顿伯爵为同性恋的传说由来已久,他与莎翁的关系更是扑朔迷离。伯爵曾招待莎翁入住自己的寓所,莎翁著名的《十四行诗集》又是献给一位俊俏不凡、“美若女子”的年轻男子。不少史学家早已考据,莎翁诗中的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这位易容扮女人的英俊男友。
[李子迟著:《世界历代名人情感揭秘》,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博文转自于新浪博客
一键转帖:莎士比亚真的是同性恋??????????????????!_百度知道
莎士比亚真的是同性恋??????????????????!
提问者采纳
这已经是公开的了。14行诗就是写给他的同性恋情人的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莎士比亚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米开朗琪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