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古代hr是什么意思思

当前位置: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材料二汉代..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材料二&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教书才算合法。&&&&&&&&&&&&&&&&&&&&&&&&&&&&&&&&&&&&&&&&&——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三 &伯利克里说,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请回答:(1)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雅典政治制度对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2)据材料二,唐代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伯利克里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材料三与材料二揭示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4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秦朝: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雅典: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一些民主的运作方式,为近代民主政治提略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材料二汉代..”主要考查你对&&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郡县制的全面推行&&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皇帝制度建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特点:
一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二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这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更能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 (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5)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皇帝制度:(1)“始皇帝”的由来: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合称“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权力: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3)特征:a.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b.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c.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中央官制:(1)主要官职:①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④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特点: ①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3)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地方政府:&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实行王位世袭制,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②以宗法制为核心。 ③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血缘和部族色彩。 ④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⑤具有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夏朝开创了我国早期的一些典型的政治制度,如王位世袭制。这些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正确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1)君主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产生根源:①经济上,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理论上,韩非子有关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3、发展过程: (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颁秦律、焚书坑儒等。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③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①内容: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特点:重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隋唐:①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创立和完善科举制。②特点: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使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5)加强──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4、评价: 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5、基本矛盾: (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6、发展趋势:(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 7、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5)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6)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洽专制; (7)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秦朝统一:
1、背景:①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②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条件:①主要原因:商鞅变法&&&&&&&&&&&&&&&②客观原因:人民渴望统一&&&&&&&&&&&&&&&&&&③主观原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④战国时期法家思想3、过程:一些诸侯国为了富闰强兵,开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等进行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各诸侯国间发生了战争。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4、意义: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而,建立了中国历史土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能统一全国的原因:(1)统一的必然性:结束诸侯争霸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上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从政治上看,长期的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局部实现了中央集权制,为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从民族关系看,各民族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从民心向背看,长期的战争,使人民渴望实现国家统一。 (2)统一的可能性:秦国通过改革,逐渐具备了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力量强且采用灵活的策略。 ③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
统一过程:(1)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开拓疆域的措施:①北方:打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修筑“直道”;筑长城; ②南方: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开凿灵渠,平定岭南; ③西南:将“西南夷”纳入版图,开辟“五尺道”,统一“西南夷”。&郡县制含义:
指对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起源于周朝,起初是封建制的补充,后经过秦汉发展,取代封建制成为主要体制。亚洲其他国家也从中国学习了该体制,如日本、朝鲜。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
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1、相同点: (1)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3)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4)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不同点: (1)时代: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3)作用与影响: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由来:(1)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 (2)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3)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内容: (1)行政区划: ①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②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2)官僚机构: ①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②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③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响: (1)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 (2)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材料二汉代..”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93268137271239828260176236064237247试述秦汉以后中国古代地方政府的层级变迁。_百度知道
试述秦汉以后中国古代地方政府的层级变迁。
提问者采纳
n隋唐:州县制——道州县制。 n隋朝时期,废除了郡,将州郡县三级制变为州县两级制。唐朝则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n道:本为唐太宗依山河形势而设,后作为监察区,设立黜陟使观风俗得失。玄宗时,划分为十五道,各置采访使管理政务。后因特殊形势,以节度使为道长官,最终酿成“藩镇之祸”。 n唐朝州县之制如前,变化不大。 n两宋:路州县制。 n宋朝初期,撤除了节度使,由中央直接统领州、府。虽然便于中央集权,但是管理幅度过大,因此设立了新一级地方政府——路。 n路本为临时差遣,但随着时代发展,渐成固定辖区。其长官主要为“四司”。n经略安抚司:俗称“帅司”,主持一路军务。 n转运使司:俗称“漕司”,主管税收。 n提点刑狱司:俗称“宪司”,主管司法。 n提举常平司:俗称“仓司”,主管赈灾等民生事务。 n四司之间各不统属,均对皇帝负责n府州军监:府为要冲之地,州为一般地区,军多为边境,监则在特产地区。长官分别为知州、知府、知军、知监。 n宋朝县制如前。 n元朝:行省制。 n元朝在中国地方行政体制中的最主要贡献是将行省制推行开来。 n金朝海陵王时期就已经将三省变为一省,元朝则将金朝的尚书省独大改为中书省独大。同时,也在地方设置了行中书省。
n行中书省本为军事需要而临时设置,但在南宋灭亡之后,则成为固定的临时机构。元代共设立了10个行省,长官为丞相,但多缺位。实际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 n行省之下,为路府州县,一同宋朝。其特点是在行省之下,均设达鲁花赤,由蒙古人或者色目人担任。n明朝:省府县制。 n明朝统一全国后,设立了省、府、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 n省。元代行省的权力极大,明立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三司互不统属,形成了制衡格局。n为了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明朝中期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 n巡抚本为临时差遣,带有监察性质,后兼地方军政,也有了相对固定的治所,遂成为一级地方官员。总督是因军事需要而设,后亦成为一级地方官员。 n但终明之世,巡抚和总督均属于中央系统,地方官员仅指两京府尹和十三布政使。n清朝:省道府县制。 n清朝的地方体制大致分为省、道、府(厅州)、县四级。
1、省:鸦片战争前,全国共分23省,兼顺天府和 奉天府。官员主要是:
总督——监管一省或者数省军政事务;
巡抚——是一省的地方行政长官;
提督学政——主管一省的科举、学校事务n二司:布政使司(藩司),掌管一省行政和财政事务;按察使司(臬司),掌管一省的监察和司法事务。 n2、道:为省下之地方组织,长官称为道员。 n3、府(厅州)县一同明制。
提问者评价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三国,晋,南北朝都是学秦汉的郡县制隋唐:州、郡、县三级宋:路,州,县元朝:行省,道、路、府、州、县 除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明朝:省、府、县清朝:省、道、府(厅州)、县
你是把每道题都问了啊。。。
地方政府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查看: 74|回复: 1
盐在古代为什么是重要的战争资源?
小小的盐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在古代却曾是决定国家的生死和富强的关键。盐对农业社会的价值并不亚于石油对工业社会的价值。
盐相当于古代冰箱
作为现代人,你可能只看到日常做饭时用盐做调味剂,其实盐对古代老百姓的意义更像冰箱对现代人的意义。
盐是保存菜、肉、鱼、奶的最重要的防腐原料,因为这些食物容易腐烂变质,不像谷类一样可以长期保存。但如果用盐腌成咸菜(酸菜)、火腿、咸鱼、奶酪制品,就可以保存数月甚至数年。古代的农民经常需要拿粮食去交换盐,来制作腌制食品。
腌制食品除了老百姓长期自用,但更重要的是有了盐,商人就能够实现远距离的食品贸易,这相当于古代版的冷链物流。
吃饭缺了盐就像汽车没了油
自从1万多年前人类发明农业后,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狩猎逐渐转变为农耕,粮食中缺少盐,人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通过动物来补充盐,转变为寻找含盐的矿物质。
而通过在食物中加盐,每天摄入少量盐是最自然的方式,所以大部分食品消费中又都伴随着盐的消费。
在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里,一个人要满足温饱需求,大部分可以靠自己来解决,但唯独盐很难靠自己解决,必须依赖外来的商人供应。
商人通过盐的交换把大量孤立的社会系统建立起了相互连接,作为连接者的商人也自然获得了信息方面的优势,站在信息制高点上,商人能够发现系统之间可以套利的各种机会,而商人进一步的逐利行为又扩大了交换的种类和地理范围。
盐促进贸易系统的建立
古代内陆的人吃不到海鱼,但是做成咸鱼就可以运往内陆。农业地区的人吃不到北方草原的奶制品,但是用盐可以加工成奶酪运往南方。中原腹地的人也可以把牛肉晒成咸牛肉干运往四方。
商人的远距离贸易运输过程无意间构建了复杂的物流和数据交换网络,商人、货物和信息就是网络里传送的报文。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贸易交换网络可以极大促进工商业的繁荣。而工商业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要远远强于单纯的农业经济。因为贸易不仅可以创造大量财富,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思想的交流、物种的交换、商业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实现国家系统的全面升级。
在历史上,从丝绸之路、香料贸易、大航海时代、到现在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无一例外都激发了社会的大幅度的进步。
盛产盐相当于盛产石油
粮、盐、布、铁、畜是古代贸易的主体。盐是第二大宗的商品,所以在古代,盛产鱼盐的地方就非常适合发展工商业贸易,这些地区在经济上也远比单纯的农业地区发达。
周武王平定商纣后就把原来东夷族所属的营丘(今山东淄博高青,陈庄西周遗址)封给姜子牙,“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
周武王对功臣太大方了,相当于把波斯湾给了姜子牙。当然东夷族做了几千年的高富帅,一直不太服管,需要让老姜整治一下他们。
不过营丘当时多是盐碱地,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因此人口不多。姜子牙到齐后,鼓励纺织等手工业,大力发展鱼盐等自由贸易,齐国的商品很快行销天下,而开明宽松的环境吸引了各国人才和商贾云集齐国。《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瀉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则人物归之,繈全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借助鱼盐之利,借助于古济水这条黄金水道,齐国人建立起大范围的贸易系统,向外出口鱼盐、布匹,从中原腹地进口大量粮食、物产,而齐国都城临淄也因为贸易,崛起为东方第一大都市。《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婴曾对楚王说:“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春秋中期齐桓公时,临淄人口达到20万人,战国中期达到35万人,到了汉武帝则达到50万人。临淄就是当时像大上海这样的超级都市。
战国时苏秦曾经估算,不要说整个齐国,就是仅仅靠临淄城的7万户,每户出3个男丁,就可以组成21万大军。《战国策·齐策一》中苏秦对齐宣王说:“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
盐是政府用来控制社会的控制回路
古代社会人们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比重最大,粮食也是古代贸易系统中最大宗的商品,而盐流总是和粮食流形影相伴。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只要控制了盐流,就可以控制了农业贸易。
在系统控制中,我们可以用小电流的控制回路去控制、调节大电流的主回路。
在经济系统中,盐和汽油也可以充当控制回路的角色,以小博大,来控制更大的经济系统。
以汽油为例,工业、运输业离不开汽油的消耗。通过控制燃油价格,例如给汽油加价就可以向所有交通工具征收燃油税或养路费。政府再靠养路费来运营、维护整个交通道路系统的正常运行。
盐的生产非常集中,便于垄断管理,只要控制了盐的供应和价格,就可以向所有消费者征收食品消费税。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都非常倚重于盐税,是政府收入中最大的来源之一。
盐是代价最低的征税手段
政府可以跑到1000个老百姓家里每户征收1元税,也可以从1个盐商身上征收1000元税,虽然征税总额一样,但征税成本却有天壤之别。前者需要维护多大规模的公务员队伍?每个公务员需要跑多少路才能征到税?
而且每个人的盐消耗量少,即使涨价涨一倍,人们对价格也不敏感。最重要的是盐税可以隐藏在很多商品背后,绝大多数人不会意识到自己买的一只咸鱼里面,政府已经通过盐进行了征税。通过这种隐形的征税手段,盐还起到现代发票的作用!
征盐税既不需要花钱圈养庞大的征税公务员队伍,也不会因为征税引发官民矛盾,真是最佳的征税手段。《管子·国蓄》:“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
通过盐向全天下征税
公元前685年,管仲将盐铁从私有转变为国有,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开辟了税收之外的另一个庞大财政来源。《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而齐桓公则通过砍柴煮盐,再借助于齐国商人在各诸侯国建立的庞大贸易网,实现了全天下人向齐国交税。《管子·地数》“君伐菹薪煮泲水以籍于天下”。
现在来看,管仲就是国企之父,盐铁专卖央企就是齐国共和国长子啊!推荐阅读:管仲变法:中国经济第一场成功变革。
盐是强国之本
春秋时代的齐国第一个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奋图强,国运蒸蒸日上。拥有充足财政收入的齐桓公,可以投入巨资用于扩军备战,不仅修建巨防和齐长城(比秦长城早400年),而且大量对外用兵。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没有庞大的后勤系统做支撑,是根本没法打仗的。《孙子兵法》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如果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对外用兵会引发经济崩溃、民怨沸腾,简直就是亡国之举。但齐国不仅没有经济崩溃,而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题主所说“管仲举盐而克楚”只不过是其中一役。
没有盐带来的贸易系统提供财政支持,齐桓公哪有钱去组织多国维和部队、哪有钱年年开诸侯峰会、怎么维护周天下太平、又如何建立春秋国际新秩序呢?
春秋战国时代,又有多少国家因为没有这样的系统支持,惨遭齐国蹂躏,遭遇亡国之灾呢?
有了齐国的成功案例,诸国纷纷效仿。同样靠海的吴国也学去了,《汉书》:“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西汉吴王刘濞继续在淮南煮盐,富可敌国,但是后来因为造反(七国之乱)被汉景帝剿灭,算是古代版的萨达姆吧。
正是因为中国古代政府掌控了盐,才有财力来维持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的帝国系统。
不过同样因为有了丰厚的盐税,所以即使没有海外贸易的关税收入,国家也能维持正常运营,这也为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提供了支撑。
特别推荐《管子》一书,在对照着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起看,就会知道为什么中国曾经强大,但为什么从明清时代快速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了。
从个人层次,盐是生理必须品
从家庭层次,盐是古代老百姓冰箱
从企业层次,盐促进古代贸易网络建设
从产业层次,盐促进制度、科技不断升级
从国家层次,盐帮助古代政府低成本的征税
从国际层次,盐是古代强国、称霸的坚实保障
盐,在现代也是一个税收对象。
参考郑州新闻。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弄瓦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