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点蜡烛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_百度知道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提问者采纳
我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七夕【唐】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5日)。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说明:公历日期都是按照2011年。因为中国传统节日在习惯上按照农历计算,所以公历日期每年会有一些差异。
其他类似问题
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传统节日有什么主要特点_百度知道
中国传统节日有什么主要特点
提问者采纳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古老,堪称与中国历史同步,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从西周后期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时,每时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共十二个月,是岁时风俗的雏形期。而到了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我国大部分传统节日此时已经形成,与之相关的习俗也已经产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风俗中加入了更多人文因素,节日活动从最早的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到了隋唐宋元时期,节日风俗基本定型。纵观我国传统节日的发展线索,不难看出节日的日期一旦固定下来,千古不变,尽管伴随着王朝的更迭、时代的转换,但是节日的时间始终不变。由于起源久远,很多节日起源的具体时间和原因都很难说清楚,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大特点。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传统岁时节日在民众的时间分类中,被区分为人、鬼、神三类。人节有春节、端午、中秋,重在人伦活动。鬼节有清明节、中元节、十月一,为追怀亡灵。神节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重在祭祀天神。我国的传统节日根据节日的类型又可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庆贺节日、娱乐节日等。  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体现在节日的时间上,每月的朔望日多为节日,像正月初一为春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十月十五日下元节等。月日数字重复的日子常被确定为节日,如正月初一的春节,二月二的春龙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六月六的姑姑节,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等。  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体体现在: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辈,激励后人;端午节源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有“庆丰收”、“人团圆”之意,并以赏月吃月饼的形式,把中华传统民族的真善美发挥到了极致;元宵节和重阳节则充分体现了保持家庭和睦、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3、重伦理观念礼节仪式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民族成员如果有对伦理性礼节的共同人文精神,有对民族、社会、家庭的责任感,有自我约束品格和遵纪守法的习惯,就能够保证行为选择的正确性和进步性,也就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增强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与民族整体的向心力。”  我国是一个重人伦、贵亲情的国度。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春节祭祖是一年里规模最大的祭祖活动。节前要把宗祠里全部祖先画像或牌位整理好。春节前,或初一,摆上祭品,集体祭祀全体祖先。回家还要分别祭祀自家的直系祖先。祭祖的目的是感谢祖先功德(所谓“慎终追远”),并祈求祖先的灵魂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全家幸福。也有团结家族力量、加强家庭关系的作用。在辞旧迎新的时刻,重申人和神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春节各种民俗仪式中经常看到祭神的内容。腊日祭祀百神,二十四祭祀灶神。新年燃放爆竹,民间解释为迎接灶神、财神等等。生活中总有个人无法应付的困难,他们需要超自然力量的帮助。所以,人们希望在新年到来时拜祭诸神,以获得精神支持。  4、尚鬼神迷信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原始人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战胜自然,他们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自然,主宰着这个社会,于是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天、神之上,以乞求保佑。最早的节俗活动,意在敬天、祈年、驱灾、避邪。节日的歌舞狂欢,意在娱神;以时品上供,旨在贿神;制作、佩带各种饰物,则是为了驱鬼。  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就是春节贴春联、年画、燃放爆竹的习俗。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汉魏六朝时代,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荼、郁垒驱鬼。神荼、郁垒是我国最早的门神。关于此二神的故事首见于王充《论衡·定鬼》所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神荼、郁垒能捉鬼的故事传扬开来,人们过年时在门的两边挂上两块木桃板,写着二神的名字,以驱鬼避邪,这就是早期的桃符,后来发展为门神年画。此后随着民间造神运动的发展,自汉代开始,又创造出许多门神,如庆成、秦叔宝、尉迟敬德、钟馗、岳飞、赵云、赵公明、常遇春、徐达等。其中以钟馗的形象最为典型,相貌狰狞恐怖,是唐以后才创造出的专门捉鬼、食鬼的神。宋代木版年画开始流行,年画的内容扩大,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四美图》就是当时的年画。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春节燃放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5、讲究节日饮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我国又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饮食文化便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另一方面,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在饮食上寄托了种种美好的祝愿。  每一个节日都有一套特定的饮食习俗,这些习俗互不重复,各具特色,使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多彩。春节吃年糕饺子。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在南方比较兴盛。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对于饺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所以,子时一过,人们立刻开始煮水饺,使之成为新年第一顿饭。饺子这种普通食物被人民创造为文化象征符号,体现了人民群众不断的文化创造力。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中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在我国的某些地区还有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皆高(糕),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其他的节令食品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冬至的饺子,腊八的粥,元宵节的元宵,都是与我国的传统节日相互依存的。节日饮食是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特点。  6、传承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传播和时间上的传承。任何一项民俗活动一经产生,必然要在一定范围的群体中扩散,并在一定的时间阶段中反复再现,不断复制,经过世世代代的流传,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形式,制约着一个地区或民族的人们,使他们共同遵守而不可逾越,由此形成了节日的传承性。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民俗传承性的主要表现。  比如岁时节日习俗,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和吃元宵,三月清明节的祭祖扫墓和踏青郊游,五月初五端午节的菖蒲艾叶、赛龙舟及吃粽子、饮雄黄酒,八月十五的中秋赏月和吃月饼及除夕辞岁的年祭和吃团圆饭,都是传袭了千年以上的岁时习俗,都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有继往开来,慎重追远的作用。它秉承先人,教育后人传承这些古老的精神文明,推动时代的前进。在传承的过程中,各民族的节日风俗相互影响、吸收和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节日体系。  7、变异性  节日民俗事象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受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了内容和形式上的一系列的变化。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不同,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异,决定了节日习俗在发展过程中会因地域不同而发生变化,再加上中华民族的几次大融合以及社会的发展,这些都导致了民俗的变异。  民俗的变异性是与传承性相对而言的特征。只有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绝对没有只传承不变异或一味变革而没有传承的民俗事项。究其变异方式不外三种类型:其一是累积沉淀,即民俗事项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充增多。其二是除旧立新,即剔除不适应新形势的旧俗,使原有的民俗或整体或局部地发生变异。其三是完全消亡,即一些旧时代的民俗由于不符合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被新的文化体系所淘汰。中国民间流传的节日从古代传承下来,但又同原有的内容与形式不完全一样了,或多或少的发生了变异。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风俗,在全国各地、各个民族中,都普遍的流传着。但由于民族不同,地区差异,同样的节日风俗,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的变异。七夕是乞巧节,同样是乞巧,但乞巧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各地并不相同。有祷而乞巧、穿针乞巧、漂针乞巧、漂芽乞巧、蜘蛛结网乞巧、磨碗乞巧、食饺子得巧度巧、种芽乞巧、游针乞巧等等。山西永济的“穿针乞巧”较为独特,在十几天前,姑娘们把绿豆浸于杯中,精心灌溉,到“七夕”时,芽可长至二尺左右,谓之“巧芽”,姑娘们端杯聚在一起,比赛看谁的巧芽长,借以乞巧。陕西洛川“磨碗乞巧”的习俗也很有趣,在七夕晚,母亲拿只新碗在女儿的耳畔徐徐摩擦直至女儿入睡,父母亲再把她叫醒,当地相信这样就可以使女儿变的灵巧。
提问者评价
谢谢你的耐心解答,好详细呀
其他类似问题
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都放假算不算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的传统节日的由来_百度知道
中国的传统节日的由来
除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叫“年”的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一个冬天的夜里,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把“年”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红纸对联,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 。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端午节 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节 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中秋节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腊八节 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这天相传是释迦牟尼的成佛日,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来源:《齐齐哈尔日报》日七版)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除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叫“年”的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一个冬天的夜里,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把“年”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红纸对联,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 。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端午节 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节 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中秋节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腊八节 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这天相传是释迦牟尼的成佛日,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除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叫“年”的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一个冬天的夜里,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把“年”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红纸对联,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 。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端午节 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节 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中秋节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腊八节 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这天相传是释迦牟尼的成佛日,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vhbhbjnjknkjlkll
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