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水公主河塘月色中间的那首爱情诗mc.2是什么牌子诗?

探究痛苦的灵魂——《荷塘月色》中两首诗解读_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探究痛苦的灵魂——《荷塘月色》中两首诗解读_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荷塘月色》成为中国白话文经典的原因_尘世即天堂_天涯博客
如果人们的信念跟我的一样,认尘世是惟一的天堂,那么他们必将更竭尽全力把这个世界造成天堂。
—— Arthur Keith
今日访问:
总访问量: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第4728位
(639)(29)(25)(174)(120)(0)(13)(52)(0)(74)(75)(24)(13)(26)(7)
(1)(2)(3)(6)(1)(21)(1)(1)(1)(19)(6)(3)(19)(8)(1)(2)(18)(25)(53)(11)(7)(6)(8)(4)(31)(9)(11)(1)(2)(8)(1)(1)(4)(7)(20)(46)(6)(50)(11)(20)(9)(3)(7)(10)(1)(6)(16)(6)(85)(18)(14)
  一、语言特色(施展宏、李嘉怡)  读朱自清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融融,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如诗如画,寓情于景。而这优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来表现的。因此,我想从以下儿点来谈谈《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  一、朴素清新,富有哲理文章开头说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语道破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统领全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家、人民又陷人一片黑暗之中。作者虽对这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但又不明白出路在哪里,因而内心感到仿徨、苦闷。如何排遣这种郁闷之情,自然便萌发了去月下荷塘消愁的想法。  第三自然段既有自然含蓄的内心独白,又有属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凡是有过愁闷而不得排解,或因不得意而觉压抑的人,读后定会产生共鸣。这种独处的自由,确实能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大为解脱的轻松感。因为在黑暗的  现实中不能想,甚至不准想,而在“独处”的时候,谁也无法干涉和阻止他去想,所以‘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话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生活哲理,既是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又体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委婉含蓄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思想主题,可以说是点睛之笔。文章在写完荷塘四周朦胧苍茫之后。笔锋一转:“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喻荷叶的挺而高,突出微风中荷叶迎风起舞的形象,给人以美感;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来喻荷花的亮色和风姿,使人十分动情。又如“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话更是耐人味!当作者正受用着‘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忽而被蝉声和蛙鸣破坏了那宁静,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慨叹“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没有的显然是自由、欢乐和舒畅,有力地衬托了他心情的沉郁和寂寞。  二 、形象生动,富有韵味。这里要说的是形象生动、贴切自然、富有韵味、充满诗意的比喻句在文中的妙用。本文在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时,大部分是用比喻句构成的画面。如以“亭亭如流水一般”、“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  梦。”可谓细致人微了。既自然贴切而又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寻味。最妙的是,把微风送来荷花的缕缕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花香本属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作者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给人以嗅觉和视觉的感受。又如把塘中不均匀的月色写成“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感受。照理说,香味、光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可通之处,但作者再一次运用了“通感”的艺术写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描绘了香和光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绘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这种出神入化的方法,会令人进人“余音绕梁”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可使读者的想象在更广阔的天地里驰骋。  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又想起了采莲的事,通过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中的诗句,表达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以及对江南故乡的思念之情,更增添了文章的语言美。从元朝的风流季节,忆起梁代的《采莲赋》,当时嬉游的光景虽“有趣”,但他却感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法消受了”,于是又想到《西洲曲》勾起了乡思,“到底惦着江南了”。《西洲曲》中的“采莲甫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四句所勾勒的画面,自然联想到了江南故乡,借助古人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更为含蓄有力,更显得精彩。  二、写作手法(郑琼、朱瑾怡)  《荷塘月色》成为经典,最直接的一点原因莫过于它的写作手法。  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文章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这样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  四、五、六段是文章的主题,具体描写了荷塘月色的美景。在写作上作者多次运用比喻,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写静态的荷花的美丽风姿的时候,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三个比喻写出荷花在月光下晶莹剔透,在绿叶的衬托中忽隐忽现,美得纤尘不染的特质,可见作者笔触的细致入微。最妙的是作者描写月光时用的比喻。月光是难以捉摸的,但是作者却将它比喻成流水,照在景物上如“薄薄的轻纱”,制造出一个虚实相生的环境,像一个朦胧又纯洁的梦境。这些典雅的语言,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余光中先生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说:“在想象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浅白,这也是一个原因。唯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并且认为那些比喻不够新颖。我们则认为虽然朱自清先生用的比喻并不新颖,但设想在1927年,1917年白话文运动开始后的第十年,把以前诗词里的比喻用白话文写出,这一点,想来应该是新颖的吧?而单从比喻上来看,这些本体的美都很好地从喻体的形象中显示出来了,让读者能够像想到那种美:这才是用喻的目的。至于他所说的“朱文之浅白”,我们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在语言上尽量浅白易懂同时又很深的思想内涵;至于明喻和隐喻的问题,则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言,“明喻不一定不如隐喻”。  除了使用直接的比喻,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官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官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生语)”。如文中的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但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但沁人心脾的幽香;又如“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烘托出夜晚和谐温馨的气氛,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  此外,文中多处叠词的运用不但传神的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等等,比比皆是,独具匠心。  从总体来看,作者的语言典雅清丽、新颖自然,没有过分雕琢却恰到好处的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的荷塘月色图,给人亲切之感,又达到了优美的艺术境界。  三、思想内容(陈黛曦)  经过三节语文课的自主学习和探讨,对于《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我产生了很多与之前不同的想法。课上,同学们各抒己见,不断呈现出一些充满了创意的看法。  而就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来说,其实也是可以有很多不同看法的。如果现在我还是一个小学生,我想我会这样评价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是一篇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抒情散文。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想投身革命,却有太多的顾虑和犹豫;他选择了逃避,却又在矛盾中挣扎。在复杂的心绪之下,他借景抒情,写出了这篇《荷塘月色》。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评价,的确是过于官方了。从文章的题材来说,这应该算得上一篇标准的散文了吧。我们都知道, 散文需要的是一种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古人说:“文因质立,质资文宣。”。而对于《荷塘月色》这样一篇文章来说,他的外在美应该不容置疑了,对于司空见惯的荷塘上的淡淡月色和月色下淡淡的荷景,经朱自清的渲染,给人一种寓意深刻感觉,他挖掘不尽的内在美,也成了人们心中一道挥之不去的忧伤风景。  上网搜索了一下,看到了很多名家对这篇文章的评价。  1.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伫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李国平  2.苦闷彷徨与寂寞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吴周文  3.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来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们“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来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4.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来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感情?主要是因为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如何去看待朱自清的这种思想感情呢?来自清的苦闷是可以理解的。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探索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  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囚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在当时,朱先生没有倒向国民党的怀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任何过分要求只能是一种苛求。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拔高即等于贬低,只有结合当时作者的实际思想去分析《荷塘月色》,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来自清先生在晚年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高尚人格!  ——程翔  5.有浓浓的哀愁  我们只要想一想文章的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出作者有许多无法排遣的烦闷,他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离开自己的妻儿,来到这“日日走过的”,在“没有月光的晚上”.显得“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的荷塘,完全不是有闲阶级的寻欢作乐,也完全不是骚人墨客的吟风弄月,这里面没有“幻想超脱现实”者的雅兴,也没有一般学者、教授“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闲情。  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实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姚效先
《荷》有浓浓的裹愁  6.不消沉无哀愁  在这优美、静谧的意境中,流露的是诗人的“衷愁”吗?否,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诗人对祖国大地的感情简直如恋情般深沉、强烈,富有扣人心弦的感染力。尤其是,这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衷愁”。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诗人的想象在广阔的空间飞翔,由北国到江南,织成一幅连及大江南北的广阔的荷塘月色画面。如果说诗人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衷愁”,哪会有心思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呢?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  散文创作不能缺少灵魂。缺少了灵魂,也就没有了情致。《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吴海发《荷》中有哀愁吗  
再仔细分析一下,其实不管是哪位名家,都认为这篇《荷塘月色》带着忧伤,哀愁的感觉。可能这就要联系到当时的写作背景了。知道了当时那种可怕的白色恐怖氛围,谁还敢说《荷塘月色》只是一篇纯粹的写景散文呢?的确,如果说经历过了当时那种动荡不安的社会,作者还可以写出那种纯净的,毫无污染的文字,那一定就是作者的不正常了。所以我认为,《荷塘月色》的这种忧愁哀伤的思想感情是可以令人接受的,就算说作者当时带着一些不满交杂的情绪也是切合实际的。  总归,我们不是朱自清,也不能请他来告诉我们他在写作时到底是带着怎样的感情色彩。但是,我们应该相信,一片好文章,是允许让我们产生不同见解的。  
      四、时代背景以及其他(毛黛旻)  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中说:“近代散文本早已撕破了岸然道貌的假面具,摘去了假发,卸下了皂袍,它与一切问题短兵相接,与人生日常生活相厮混,共游戏。一句话,它不再装腔作势,去为传道者与说理者作工具,而只是每个人宣情达意的语言符号……。”他又说:“朱自请散文都做到了,不但做到,而又做得好,所以他的散文,在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便已在领导着文坛。”杨振声所说的朱先生在“领导着文坛”,就在于他的散文具有了“宣情达意”的美学牲征。  在我看来,《荷塘月色》以及他其他的一些散文会成为近代中国白话文散文中的经典的原因就是在此。  对于他的另一部代表作《背影》大家应该并不陌生,他在序中说的:“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定见的,只当时觉得要怎样写,便怎样写。我意在表现自己,尽了自己的力便行。”  “意在表现自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散文创作的美学原则。朱自清提出这一美学命题,既是时代的赐予,又有历史、现实的背景,更是根植于他的审美经验和理想基础上的创作实践。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散文的标榜与实施的是以“文以载道”为本位的散文观念。所谓“道”,是宣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主义的伦理与道德观念,“文以载道”强调儒家思想的独尊、理性的至上。用理性制约着、束缚着、扼杀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个体,尽管古代散文中不乏抒情小品,但它们是在被扭曲、被压抑的情况下出现的。至于公开提出“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则被视为离经叛道。“载道”的桎梏使散文简化为“八股文”的模式。因此,否定“文以载道”的观念,建立以作家个性为本位的散文观念,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必然,更是新文化之初散文革命的必然。朱自清在总结“五四”文化革命时说:“新文化运动接受了西洋的影响,除了解放文体,以白话代替古文之外,所争取的就是文学的意念,也就是文学的地位。他们要打倒那‘道’,让文学独立起来,所以对‘文以载道’说加以无情的打击。”(《论严肃》)“文学独立”以后,新颖的散文,解放了作者的个性,生动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文体意识,使其具有了“意在表现自己”的体制特征和审美价值。毫无疑问,朱自清“意在表现自己”散文美学原则的提出,是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反抗,是对现代散文美学的积极贡献。从此在现代散文史上建立了以作者个性为本位的现代散文观念,使一种抒情性的散文脱离了广义散文的母体新孕而生,揭示了现代散文表现作者人格色彩和精神世界的审美价值,确立了作家主体性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对今天整个文学创作工程重建主体观念,呼唤“人”的意识,具有启示未来的作用。而朱自清之所以能率先提出“意在表现自己”的命题,是因为他从写作第一篇散文《歌声》到《背影》集的出版,就已经有了比别人更深的体验,我们考察一下他早期和中期的(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散文,就不难发现他那“意在表现自己”的轨迹,便能够信实地理解他的美学理想是他审美经验的升华和总结。在他的散文中,生动地抒写了他的禀性、气质、灵感、情思、嗜好、习惯、修养、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全部思想,全部的感情和全部的人格,活脱地再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个性生命。朱自清散文包涵着与众不同的趣味和显示出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其主要原因也是在这里。  首先,朱自清的全部思想感情、人格,表现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自尊意识。“五四”退潮以后,朱自清动摇了他最初建造“光明”的信念,产生了孤独和彷徨,出现了他的第一次心理危机,也就随之产生了他的“刹那主义”的哲学。为了摆脱自身的孤独和彷徨,不至于使自己沉沦颓废下去,他努力以积极态度看待人生,使自己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有独立之意义和价值”。他说:“因怅惆而感到空虚,在还有残存的生活时所不能堪的!我不堪这空虚,便觉得飘飘然终是不成,只有转向才可能较安心——比较能使感情平静。于是我的生活里便起了一个转机……便决定了我的刹那主义。”(《我们的七月》)十分清楚,朱自清的“刹那主义”实际上是为平复个人的心理危机,求得个人生命意义的充实和实现自我的价值,其实这正是他痛苦的自尊意识。他的理想幻灭之后,自尊、自重、自强、自爱是这时期他个人的强烈的精神需求。他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气节观来约束、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求得自我人格的自洁和自尊。因此,强烈的自尊意义也就充溢流贯于他的散文中。  与俞平伯同泛秦淮河所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他偷得片刻宁静时剖示内心。“现代的懊悔”。秦淮歌妓来与他俩纠缠不休,对此,俞平伯依照“因为我有妻子,所以我爱一切女人”的逻辑,持同情、超脱态度,所以事后还“怡然自若”;朱自清却十分认真、拘谨和自尊,既同情她们沦落风尘的不幸,又受到内心“道德律”的压迫,拒绝了她们的诱惑和卖唱,陷入了理智和情感的“争斗”之中,一时竟然难以排解这袭上心头的苦恼,“那不安的心在静里愈显活跃了”。自尊意识流贯全文,并构成了这篇游记中矜持笃诚的人格色彩。  朱自清的自尊,常常表现为在自我解剖中描画“思想感情中的争斗”,所以真实、诚恳,毫无矫作与伪饰。他敢于肯定思想中积极的东西,敢于否定思想中消极的东西,在肯定和否定中,和盘托出自己一颗多棱的灵魂。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喧哗和骚动,使朱自清的灵魂为之震颤和瑟索。在《那里走》一文中,朱自清坦白地剖示他生命的第二次心理危机及其灵魂的胆怯。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作出了躲进亭子间,研究国学的这第三条道路的抉择。面对反革命叛变后的一片黑暗世界和血腥萧条氛围,与他的绝望对应,燃烧起他的自尊意识,具体地说就是转向自身内心世界的解剖和审察。更多地考虑“读书人或士人的立身处世之道”(《论气节》),即气节和情操,以洁身自好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加以追求。所以,朱自清这一时期的一些散文是意在表现人格理想的“自己”,即使在《荷塘月色》这样的写景散文中,也婉转地表达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自洁其身的意绪。朱自清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自怜自况,以它作人格思想的意象,赋予它自己的感情和灵性,因此他笔下的荷的形象纯洁、神圣、庄重、典雅。成为一种至真至善的境界,这便是朱自清的大革命失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所创造和追求的具有自尊意识的人格美和理想。  其次,朱自清在强化自尊意识的同时,也强化着他的博爱意识。自尊是爱自己,博爱是爱他人。从“五四”退潮到大革命失败,他的心一直受磨受难,感到在大时代里,自己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是“寻常人所难堪”的“苦在话外”。唯其一直处于心理失衡的状态,所以就需要用爱的琼浆玉液来滋润一颗寂寞、枯竭的心,用爱和泪广施于人,以排解自己的内心痛苦,以求得心理平衡。因此,他在他的散文天地里筑起了一个“爱”的天国。  一方面,从人性、伦理、道德上,抒写自己博爱意识。这一组散文多写于大革命失败的前前后后,如《背影》、《儿女》、《给亡妇》、《冬天》、《哀韦杰三君》、《我所见到的叶圣陶》、《怀魏握青君》等多表现父子、夫妻、师生、朋友间的感情。朱自清从作为儿子、丈夫、父亲、老师、朋友所应有的伦理、道德及仁爱之心出发,检点自己在人伦关系中的生活细节,对自己的粗疏、随便、懈怠,表示深深的自责和无尽的悔恨。愈是自责自悔,愈是表示修善补过,便愈是宛然托出一颗诚挚、广博的爱心。《背影》是朱自清收到父亲那封“……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信后萌动创作契机,文章通过当年父亲为自己买桔子的背影的忆念,倾吐了今天儿子对父亲的感恩图报之情。作者不是正面地、直接地评说这种感情,而是自审那时自己对父亲送行过程中不敬的思绪,——总觉得父亲与搬行李的脚夫讲价时“说话不漂亮”;他又是叮咛又是嘱咐茶房,“心里暗笑他的迂”等等,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真太聪明了”,自责自悔是出于作者为人的人性、伦理、道德,更是出于自己对父亲的一片挚爱深情。灵魂的自尊更加反衬出对父亲的情之切切,爱之深深,反衬出远在他乡的儿子对父亲健康状况的忧愁,以及自己不能守在老人身边尽孝的痛苦。另一方面,用悲剧心理观照和描写人生,伴随着他“爱”的饮泣,使散文散发着人道主义的温馨气息。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哀伤沦落风尘的歌妓;《执政府大屠杀记》哀痛被无辜杀害的爱国学生和民众;《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忧思五岁小女孩将一生失去“生命的自由”;《阿河》哀惜一位被社会遗弃而被卖来卖去的青年女子……自尊和博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两种主要形态,也是他思想、感情、人格的具体表现。他怀着悲剧性的心理为现代散文美学弹奏着美丽的心曲,淋漓尽致地披露了他的主观深层世界,裸露地再现他全部的生命空间,从而为现代散文提供了崭新的审美内容。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朱自清用自己的散文创作实践在散文美学范畴提出了“意在表现自己”的命题,这是他对现代散文的突出贡献,也是他的诸多散文会成为经典的重要的原因。  五、女性意象点评(薛彦赟)  对于《荷塘月色》一文优劣的品点,各家各派,众说纷纭。有以余光中等为首的批判派,当然也少不了许多称赞的呼声。无论这篇文章的品论究竟怎样,既然它经得起这么多人的揣摩,就必然有它作为经典的道理。  这篇文章以赏荷塘为主体,为我们描述了作者前前后后的心境,并为我们奉上了一幅动态的荷塘美图。文中与用了大量的比喻,其中不乏一些女性的意象。有人觉得这些女性一项有些俗气,于文章所营造的超然的气氛不符。我倒是觉得这一观点倒是被世俗所污染。首先,何为雅?何为俗?难道就只有那些超乎世间万物的子虚乌有的事物才称得上是雅?俗与雅,碑身就是人们所定下来的一个观念上的标准。理解不同,自然定性不同。  文中,作者在两处明显使用了女性的意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前者让人读来不禁想起一位超凡脱俗的舞女身着绿装,在一池秀水中翩翩起舞。周身淡淡的烟气随裙摆舞动,仿佛是在梦境中一般。这一笔不仅描绘出荷叶的形态,还给予荷叶一种灵动的气息,让荷叶有一种在风中摇摆的动感。而第二个比喻被人认为是一俗艳的比喻。但是我以为这个比喻用得很合适。古人就曾有用美人比喻荷花的比喻。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以美人的华贵比喻荷花的娇艳,这恰是到了好处的。而刚出浴的美人又有荷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清新脱俗,让人读来决不会有一丝杂念。  六、《西洲曲》和《采莲赋》(裘快)  关于《荷塘月色》中的两首词,历来众说纷纭,正如红学中的宝黛之争,没有确切的说法,从而成为《荷塘月色》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要了解这个原因必须先了解者两首词。一首是《采莲赋》,一首是《西洲曲》。  《采莲赋》  于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在秋天的南塘采摘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人头。   低下头拨弄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清。  简单一看,以为都只是一般的爱情诗,但放到《荷塘月色》中,不免引起人的猜疑:对荷塘的描写并未讲到爱情,但为何又要引爱情诗呢?  经过一番搜索,笔者发现有如下说法:  1.《采莲赋》《西洲曲》的主题是寻觅知己  
理由:  
1.白花之于美人,有许多相同之处:颜色,香味,高贵,圣洁,超凡脱俗——王国维说:“有景语,有情语,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如同王维之于梅,陶渊明之于菊,郑板桥之于竹,这“荷”正是朱先生的心灵写照。 由此,朱先生独处荷塘,实则是寻觅知己。   
2.课文第5段中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表面看来与《荷塘月色》的整体意境不相协调,实则如鬼的黑影,真实、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孤寂而恐惧的心理。  
3.妻的描写暗示:文中首尾处皆讲到妻,依乎常理,妻当是与作者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知己,但两处描写皆类于欧阳修《秋声赋》中的“童子”,是一个身在咫尺而心在天涯的“陌路人”——反知己象征,作者显然又表达出伙伴易寻而知音难觅的心底哀叹!  
4.有人依据朱自清《那里去》、《一封信》中的描述,认为朱先生彼时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创作此文是为了暂时摆脱现实。我们认为处在那样的时代,朱自清先生存在这样的心理状态是完全正常的,但他并非全不关心时事。早在1926年刘和珍遇害时,朱先生就毅然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为刘和珍他们鸣不平,他对残酷的现实是有清醒认识的。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知识分子中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革命,有的叛变,作为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朱先生感到前途未卜、知音难觅亦在情理之中。  2.反映了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是对麻木不仁、对“我”一切心理活动全然不知不晓的局外人似的“妻”那一类的生活态度的否定。  理由:  1.《采莲赋》是梁朝皇帝萧绎撰制的,属宫体文学范畴,内容写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风和日丽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的嬉戏,以及由眼前美景引起的对心上人的思念。《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有名篇,全诗写一个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深长的思念,朱先生所引四句是写这个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由“过人头”的莲花和如水的莲子触景生情,由“莲子”的谐音“怜子”勾起了对情郎的思念。《采莲赋》写的内容“热闹风流”,洋溢着青春气息;《西洲曲》则写单相思,写一个美丽女子外表含蓄而内心浓烈如火的恋情。  2.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寞,所以他就在精神王国幻化出一个热闹的风流、自由自在而又多情的世界来与之对抗,并满足自己的向往,只不过这种满足是暂时的,现实生活中是“无福消受的”。这里虽有“过人头”的莲花,“却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真是“花不意而水无情”啊!那么,现实生活中究竟有什么呢?有的是“什么声息也没有”。  诸如此类的解释还有很多,但我更赞成二种解释的综合。因为在文章中的确有一种将荷花与美女联系起来的感觉。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等明白的描写,又有“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等并不露骨的描写。  再根据第一种解释的妻子的态度,就可以猜想朱自清是否是因为诗中对自由爱情的向往而引出这两首词来充分表达他的目的,这又可以通过他的当时的妻子是父母撮合的来作为旁证。而这种寻觅知己的渴望使他幻化出一片唯美的荷塘,以荷花作为他理想的情人的象征,从而诞生了这一篇经典的写景散文。  以出游作为铺垫,以写景作为亮点,以引用的词作为高潮,给人给己以万分的遐想,这大概就是《荷塘月色》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吧。    陈黛曦、毛黛旻、施展宏、李嘉怡、薛彦赟、裘快、郑琼、朱瑾怡  分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升二手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