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ppt》中的二个故事让作者明白了什么

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  《大学》中所讲“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心,诚意,修身。 实际上是讲修行,修道的。  通过修道,修身,达到开悟明道。也就是“格物致知”。 请看《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上古天真论》中的一段话.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人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意填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输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格物者,就是脱离尘世世俗,也即“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也就是《大学》所讲的正心,诚意。  通过这样,从而达到悟道,明道。 也就是“格物致知”了。
楼主发言:31次 发图:0张
  是这样理解的,但是格物致知应该在修身齐家的前面,因为如果不明道,就不知道怎么指导自己的修身,没有标准~自己修身没做好,就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格物致知,了解世界。正心诚意,把握自我。  
  世界是通过我们的心去了解的,所以要以“正心”看世界,才能看到客观世界。。。
  王阳明是格了几十年、历尽磨难才格出来的!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明,在止于至善!  
  @wya-29 10:00:38  王阳明是格了几十年、历尽磨难才格出来的!  -----------------------------  王阳明的格物致良知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明朝学者,大都受佛学禅宗影响很大。  从佛学明心见性的角度去理解,这是错误的。  从黄老之学,黄老之道,中国宋代之前的道学这个角度去理解,才是正确的。  毕竟儒家是从道家衍生出来的,顺着道学这个方向去解读儒家,才是正确的方向。
  @楚天鸿烈
  @wya-29 10:00:38  王阳明是格了几十年、历尽磨难才格出来的!  -----------------------------  王阳明恰恰是格了几十年没格出来,所以产生一套唯心理论
  儒学这套东西,听起来都非常有品位,都高大上!  实践起来,哈哈!
  @wya6954
10:00:38  王阳明是格了几十年、历尽磨难才格出来的!  -----------------------------  @czg-05-29 18:56:50  王阳明恰恰是格了几十年没格出来,所以产生一套唯心理论  -----------------------------  宋亡之后,出现文化断层。中国传统的道学得不到传承。后世的人不了解道学,所以无法理解格物致知。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道学衰微的时代。 他从禅学方向去理解,方向就错了。
  简单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格物致知
  @共轭函数
19:23:00  简单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格物致知  —————————————————  精辟~  
  @共轭函数
19:23:24  简单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格物致知  -----------------------------  这才是正解。透过现象也就是发现物质的规律,这个成语其实包含着一整套科研思想体系,总是从唯心角度去理解它,越走越远。格物者,究其根本也。至知者,掌握规律也。
  @卡夫特xie @老铁核桃  清末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通称格致,还是很有道理的,虽然略显粗糙,但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越想越有道理,格物致知本质就是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to acquire knowledge,中文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可能是学物理的福利吧,头一次看到格物致知就是翻看中国物理史,我老板刚刚好是个老派人物,西南联大时代的人物,看到我研究这个,随口说到,格物致知,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一直记得,不敢贪功
  王阳明很牛啊。行事也聪明  
  @wya6954
10:00:38  王阳明是格了几十年、历尽磨难才格出来的!  -----------------------------  @楚天鸿烈
18:31:03  王阳明的格物致良知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明朝学者,大都受佛学禅宗影响很大。  从佛学明心见性的角度去理解,这是错误的。  从黄老之学,黄老之道,中国宋代之前的道学这个角度去理解,才是正确的。  毕竟儒家是从道家衍生出来的,顺着道学这个方向去解读儒家,才是正确的方向。  -----------------------------  可去看看胡孚琛教授的新道学,呵呵。
  能在这个帖子里整两句的,都是牛人。  
  @共轭函数
21:37:50  @卡夫特xie
@老铁核桃  清末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通称格致,还是很有道理的,虽然略显粗糙,但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越想越有道理,格物致知本质就是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to acquire knowledge,中文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可能是学物理的福利吧,头一次看到格物致知就是翻看中国物理史,我老板刚刚好是个老派人物,西南联大时代的人物,看到我研究这个,随口说到,格物致知,就是透......  -----------------------------  你的这种理解方式,是朱熹的理解。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从“穷究万物之理"这个角度去理解的。  这是为了树立朱熹的理学的。
在宋代理学产生之前,中国人一般是谈道,很少谈理的。 所以在战国时代,人们是从修道,明道 ,修行这个角度去解释“格物致知”的。  朱熹从理的角度去解读“格物致知”,不能说他完全错。他的目的是为了树立“理”这个哲学概念。这对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是有好处的。 但是在先秦,古人不是这么理解这句话的。
  @楚天鸿烈  我不认同你对我看法的理解,朱熹的理是抽象晦涩,套用主席的话,是唯心论,本质上还是metaphysical,近乎于禅,我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更倾向于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朱熹穷究的是“理”,我们更看重规律
  @wya-29 10:00:38.0  王阳明是格了几十年、历尽磨难才格出来的!  —————————————  我困惑:什么都格吗?如果不是,那格什么呢?  
  @共轭函数
22:45:50  @楚天鸿烈  我不认同你对我看法的理解,朱熹的理是抽象晦涩,套用主席的话,是唯心论,本质上还是metaphysical,近乎于禅,我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更倾向于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朱熹穷究的是“理”,我们更看重规律  -----------------------------  从西方来的唯物主义这个角度,去理解这句话,是不对的。
这是不了解中国的文化源流导致的。  《中庸》中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
还有,董仲舒所主张的“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目前中学课本上,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理解它们,是不对的。因为马克思,黑格尔并不真正懂中华文化中的道学与文化源流。
  @楚天鸿烈  文科生吧?那咱们差距太大,没法沟通.....  
  格物致知就是社会实践。
  @共轭函数
21:37:50  @卡夫特xie
@老铁核桃  清末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通称格致,还是很有道理的,虽然略显粗糙,但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越想越有道理,格物致知本质就是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to acquire knowledge,中文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可能是学物理的福利吧,头一次看到格物致知就是翻看中国物理史,我老板刚刚好是个老派人物,西南联大时代的人物,看到我研究这个,随口说到,格物致知,就是透......  -----------------------------  @楚天鸿烈
22:32:26  你的这种理解方式,是朱熹的理解。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从“穷究万物之理"这个角度去理解的。  这是为了树立朱熹的理学的。
在宋代理学产生之前,中国人一般是谈道,很少谈理的。 所以在战国时代,人们是从修道,明道 ,修行这个角度去解释“格物致知”的。  朱熹从理的角度去解读“格物致知”,不能说他完全错。他的目的是为了树立“理”这个
概念。这对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是有好处的。 但是在......  -----------------------------  我认为还是要与时俱进从善如流兼容并蓄,物质和精神是统一的,天人合一我也理解成物质和精神和谐统一的意思,不管是不是创新,但一定要融合于时代,不能搞脱节,也不能排斥新认识论。其实中华文明是概括性统筹性非常强的文明,但现在却一直欠缺一个大一统的综合性理论,以前的一贯道连邪教都包括进去这是走极端,但因为此而一直止步不前同样也是走了极端。
  @卡夫特xie 13楼
19:46  @共轭函数
19:23:00  简单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格物致知  —————————————————  精辟~  -----------------------------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清代的格物(科学观念)是完全严重错误。格物其实就是格事格物,意思即接人待物  时时勤拂拭(在禅宗而言),在大学而言,就是正心诚意(如果说这还算不得方法论的话)那么,“上不怨  天,下不尤人,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这就是讲给愚夫愚妇听的方法论了。这句话本身就是正心诚意的具体表现。只要去做,那么必然会打通诚明之道。达到就是坛经所说得“自性能含万法是大”。  儒家在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齐治平,这八段论,其实是一体之道,具足呈现。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阶段论。所谓阶段论局限只是个体命运的局限。
  @共轭函数
22:45:50  @楚天鸿烈  我不认同你对我看法的理解,朱熹的理是抽象晦涩,套用主席的话,是唯心论,本质上还是metaphysical,近乎于禅,我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更倾向于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朱熹穷究的是“理”,我们更看重规律  -----------------------------  @楚天鸿烈
22:55:15  从西方来的唯物主义这个角度,去理解这句话,是不对的。
这是不了解中国的文化源流导致的。  《中庸》中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
还有,董仲舒所主张的“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目前中学课本上,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理解它们,是不对的。因为马克思,黑格尔并不真正懂中华文化中的道学与文化源流。  -----------------------------  你这话说的就太死板了吧?如果是这种固有认识,我相信你并没有真正理解中国文明的精髓。你顶多算理解了儒学,但儒学是有很严重的先天性残疾的学说,一个时间段有利于社会和谐,但长远看遗害很大,建议你好好考虑一下。  真正的道学完全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感悟上的,这就证明了它的本质是很强调客观物质规律的,这就是天人合一这个概念的真正由来。道学理论描述的光音气宇宙三元素分别就代表了基本粒子单位,频率共振方法,以及感知系统要求。这才是组合成完整世界的三位一体,你能说道学是纯唯心的吗?儒家更差一步,连唯心都算不上,是唯贵,唯权的,说白了就是唯人,只研究怎么在人中间生存,这除了培养趋炎附势之徒还能培养出什么来?除了对统治阶层有好处可以说百无一用,中国的文化精髓不能用儒家来代表,它也代表不起。
  @楚天鸿烈
22:55:15  从西方来的唯物主义这个角度,去理解这句话,是不对的。 这是不了解中国的文化源流导致的。  《中庸》中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 还有,董仲舒所主张的“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目前中学课本上,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理解它们,是不对的。因为马克思,黑格尔并不真正懂中华文化中的道学与文化源流。  -----------------------------  我建议你好好思考一下易经中“人人如龙而群龙无首”这句话的真义。这句话的本质意思就是众生平等天下为公,这和共产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也和中国文明中最强调的宏观认识论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宏观不是假大空,用阴阳联动的理论框架来说明,就是没有微观不宏观,没有宏观不微观。所以真正的宏观认识论,必然是对微观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的。所以说中国人不懂或者不愿去认识物质的内在完全是无稽之谈,文理相合,阴阳联动,各走极端,不是中庸。
  @达布殴塞文
23:23:08  你顿悟了?  我罪过了,把你忽悠出家了......  我一直在比较西方的体系和中国的体系,有个很有意思的发现,西方的学术体系是渐进的,就是说一个人只要不蠢,早晚能了解,中国的学术体系是顿悟的,类似醍醐灌顶,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要讲缘分,所以在咱们的传承中找徒弟不找名师更重要。当年我学太极,开始总打不好,后来我师傅讲,你看没看过猎豹奔跑?要像猎豹奔跑时那样,张时放松,落时收紧,我当时也顿悟了,太极入门了...  有段时间我一直怀疑是不是中国古人没形成系统的数学论,所以一味的用那种虚词来描述世界,导致我们的学术体系完全不同于西方?仔细想想又不像,很困惑
  @共轭函数
22:45:50  @楚天鸿烈  我不认同你对我看法的理解,朱熹的理是抽象晦涩,套用主席的话,是唯心论,本质上还是metaphysical,近乎于禅,我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更倾向于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朱熹穷究的是“理”,我们更看重规律  -----------------------------  @楚天鸿烈
22:55:15  从西方来的唯物主义这个角度,去理解这句话,是不对的。 这是不了解中国的文化源流导致的。  《中庸》中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 还有,董仲舒所主张的“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目前中学课本上,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理解它们,是不对的。因为马克思,黑格尔并不真正懂中华文化中的道学与文化源流。  -----------------------------  @老铁核桃
23:33:28  你这话说的就太死板了吧?如果是这种固有认识,我相信你并没有真正理解中国文明的精髓。你顶多算理解了儒学,但儒学是有很严重的先天性残疾的学说,一个时间段有利于社会和谐,但长远看遗害很大,建议你好好考虑一下。  真正的道学完全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感悟上的,这就证明了它的本质是很强调客观物质规律的,这就是天人合一这个概念的真正由来。道学理论描述的光音气宇宙三元素分别就代表了基本粒子单位,频率共......  -----------------------------  那你说中国的文化精髓是什么?
你对道学的理解也是错的,而且错得很离谱。  中国的道学起源于《易经》,《道德经》道家学说,起源于阴阳。
  @共轭函数
23:41:22  @达布殴塞文
23:23:08  你顿悟了?  我罪过了,把你忽悠出家了......  我一直在比较西方的体系和中国的体系,有个很有意思的发现,西方的学术体系是渐进的,就是说一个人只要不蠢,早晚能了解,中国的学术体系是顿悟的,类似醍醐灌顶,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要讲缘分,所以在咱们的传承中找徒弟不找名师更重要。当年我学太极,开始总打不好,后来我师傅讲,你看没看过猎豹奔......  -----------------------------  听说你是搞理科的。 其实中国宋代的理学,就相当于西方的科学。不过,理学是探索文与理一体化的客观规律的学说,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界的规律。还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 这个比较奇特。
  宋代为什么数学,科学技术成就为历朝历代之最?
  这决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与理学的出现有很大的关系。
  @共轭函数
22:45:50  @楚天鸿烈  我不认同你对我看法的理解,朱熹的理是抽象晦涩,套用主席的话,是唯心论,本质上还是metaphysical,近乎于禅,我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更倾向于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朱熹穷究的是“理”,我们更看重规律  -----------------------------  其实我认为你这个话也没有说全,我要强调一点,真正的中华文明精髓是天人合一,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嘛,天道代表物质规律,人道代表精神升华,只有真正把物质和精神,阴和阳,这统一联动的二元面融合在一起了,才是真正的中华文明核心真义。你比如说,物理化学研究世界有好处,是科学,心理学就不是科学了吗?同样从佛家角度来讲,色空不二,对照到量子力学上不就是波粒二相吗?道家对这个的描述更厉害,直接说全了,现在佛家和科学把这个世界的本质都还没有说全,道家讲宇宙的三元素就是光音气,这光就是色,就是粒子态,这音就是空,就是波形态,最后这个气,气息,在古时候就是指人的呼吸,息者,自心也,不就是指人的灵魂吗?所以佛家应该是色空性,科学应该是波粒意,把这些概念全都搞清楚了,就明白基督教说的那个“三位一体”和“信我者得永生”是什么意思了。这个我,是本我的我。
  纪昌学射   古典文化《西游记》讲的是佛家修炼的故事。唐僧师徒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实际是修炼路上的八十一个台阶。每一个台阶,就是一个去人心执著后要达到的一个小的境界,而每一个境界在《西游记》的故事里,都是至于死地而后生的一个扎扎实实的实修过程。如果说《西游记》讲的是一个人得真经,成正果的佛家的修炼故事,《列子·汤问》篇中的《纪昌学射》就是一个道家世间小道的一个完整的修炼故事。  《纪昌学射》在世人看是一个成语故事,在修炼人来看确实是一个世间小道的一个“法门”。下面是我收索的网友frimar发表于 搜房网 的一篇《纪昌学射》的译文,奇怪的是在墙内网上除了被大陆教育界阉割的短文和曲意外理解的译文外,居然收索不到《列子·汤问》中的这篇完整的原文。我把这篇译文分成几个部分一一解说:   (一)   《列子·汤问》篇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甘蝇是古代的善射者,只要张弓射箭,一定可以猎获飞禽走兽。他有位弟子,名叫飞卫,曾向甘蝇学射箭,尽得其真传。   赵国首都邯郸有一个青年叫纪昌,从小就梦想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于是跟从飞卫学射箭。飞卫对他说:“你应先学习注视目标不眨眼,然后才能谈到学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面躺在妻子的织布机的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穿来穿去。这样练了两年之后,就是有人用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眼。 他便把自己的这个学习成绩告诉飞卫。飞卫说:“这还不行,你还得锻炼眼力才行。你要能够把一个很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一个很细微的东西看得很清楚,到了那时候,你再来告诉我。”   纪昌回去以后,便用一根牛尾毛拴上一个虱子挂吊窗口,每天面向南边目不转睛地不断盯着虱子。过了十天左右,在感觉上,虱子渐渐变大了;三年之后,看到虱子就就大得跟车轮一般。至于凝视别的东西,都大得像是山丘一样了。   于是,纪昌就用燕国出产的牛角做成的弓,北方出产的篷竹做成的箭杆射那虱子,箭穿过虱子的中心,而吊着虱子的牛尾毛却完好,没有射断。   纪昌又向飞卫报告成果,飞卫兴奋得手舞足蹈,说道:你做到了!就将所学倾囊相授。   评论:世间小道的修炼有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以一念代万念”。《纪昌学射》故事中的纪昌其实就是以专心学“射箭”的一念代替他人的其它人的欲望,由静入定的方法。  纪昌仰面躺在妻子的织布机的下面练注意力,一练就是两年。说起来简单,试想一下,他这种行为在当时谁能理解,这两年纪昌要为此承受多少左邻右舍,多少亲朋好友的打击干扰?恐怕谁都会说他是疯子,从本质上讲,这个过程就是去人心由静入定的过程,“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的过程,这个纪昌可以说是万里都挑不到一个的人物啊。  这个时候的纪昌,其定力已经是一个普通人难以相比的。在这以后的三年,其实就是练眼睛的功能了。当人的境界达到超凡的时候,就会出超凡人才有的能力,现代人叫“特异功能”。这个过程始终贯彻了世间小道“以一念代万念”达到静入定,超凡脱俗的修炼的方法,表面上是纪昌练出超越常人能力的过程。   (二)   纪昌到达箭术不可思议境界的五年之后,他觉得自己的严格训练的确有了收获。对于做射手的任何技艺,他似乎无所不精。为了证实这一点,在他回家之前,作了一连串试验工作。   首先,他决心要赶上飞卫的成就,他已达到百步穿杨的地步。几天以后,他又作了一次同样的试验,这一次,他用了一张最重的弓,在弓的右弦摆了一装满了水的杯子;每支箭都射中了目标,但杯中的水没有泼出一滴来。第二个礼拜,他带了一百枝小箭用飞快的速度连续射向远处一个目标。第一支箭射中目标;第二支箭射中第一支箭的箭尾,第三支箭又射中第二支箭的箭尾;这样一直连下去,剎那间,一百支箭连成了一条直线,这条直线把弓和目标连在一起了。他瞄得这么准确,甚至在所有的箭都射完了之以后,那一百支箭所连成的直线都没有落到地面,还在半空中摆动。甚至那站在旁边亲眼目睹这一幕的老师飞卫也不禁拍手叫:“好。”   五年又两个月之后,纪昌终于回到家了,妻子气他那么久不顾家里的情形而怒骂他,纪昌有意纠正她的悍泼,便立刻张弓撘箭,将弓弦拉得满满的,射出一箭,箭身从她的眼睛上面飞过,划断了她的三根睫毛,但箭的速度快得不得了,目标也准得不得了,箭从眼前过,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连眼睛都没有瞬动一下,还继续在唠叨她的丈夫呢。   纪昌学习射,五年又两个后,这时的纪昌箭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作为世间的技能,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人体和弓箭这个工具能力的极限,在也没有提高的余地了。大凡练武之人,总是有一个“争斗心”,那么,纪昌和师傅飞卫到底谁才是天下第一?想必飞卫也是这个想法,这就引起了下面的故事:   现在,纪昌从老师飞卫那里再也学不到更多的东西了。他觉得自己已接近心目中预想的成就。然而,还有一个障碍便是飞卫本人。只要老师活着,纪昌便永远无法自称为世上最伟大的射手。现在,在箭术方面,虽然他与飞卫并驾齐驱,但是,他仍然觉得自己永远无法超越他。因此,这人的生存是他自己伟大目的的一种不断的否定。于是他就想谋杀飞卫。   有一天,纪昌在野外散步,远远地看到了飞卫的身影。他毫不犹豫地张弓搭箭对他瞄准。可是,这个老师傅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便也张弓搭箭,两人同时发射,双方的箭锋在半路撞上而坠地,纪昌立刻射出第二支箭,飞卫的第二支箭又将纪昌的箭阻于半空;如此各射九箭皆如此。   最后,飞卫的箭袋空了,而纪昌却还剩下一支。纪昌喃喃自语地说:“现在我的机会来了。”立刻射出最后一箭。飞卫看到这种情形,立刻拆下路旁树丛中的树枝。当纪昌的箭在空中呼啸而来射向他的心脏时,他用树枝的尖端轻轻一拂,把箭拂落在自己足旁。   纪昌知道自己恶毒的计划落空了,心中充满了悔恨之意,其实,如果他一箭把老师射倒了,就不会有这种感觉。至于飞卫呢,他能逃脱一死,感到非常庆幸,而且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非常满意,因为他对暗杀自己的人没有丝毫怒意。于是,这两个人跑过来抱在一起,眼中含着泪水。   经过一场交战,师徒二人感动得哭泣,丢下弓,在路上相拜,相约为父子,然后划破手臂发誓,保证彼此都不再将箭术传授他人。   评论:争斗的结果,到底师傅还是师傅,徒弟还是徒弟,争斗心暂时放下,相约为父子关系更近一步,也使纪昌没有停下一心精进的步伐。可是这个故事到这里才刚刚开始呢,从这里起才是这个故事的最精华部分,也是“列子”之所以要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最精华的部分恰恰是现代人最不理解认为是迷信,抛弃的的部分——中国大陆文化界把这个故事最精华的部分是为迷信去掉了,随心所欲的把纪昌改造成了一个上战场的民族英雄,使《纪昌学箭》的故事完全失去了意义!以至于在国内网络上竟然收不到完整的译文和原文!这也是一种卑劣无耻的“文革”手法吧?  (三)   一天,飞卫对纪昌说:“我已经把我所有在箭术方面的技艺传给你了。如果你想再进一步探索这方面的神秘,便要越过西域的崇山峻岭,爬上某处山顶。那里你将可见到那老师傅甘蝇,他在箭术方面的造诣,没有一个时代的人可以赶得上。跟他相比,我们的箭术,简直像大人与小孩之比。现在,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甘蝇以外,再也没有第二个人可以让你求教的,如果他还活着的话,去找他,做他的弟子。”
  @楚天鸿烈  我觉得老铁的见解还是有道理的,在考虑人与世界,物质与精神方面,道,或者说道教要比儒家深刻,单单那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简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古文版,完爆儒家全部经典,可能我的说法不科学,不过在认识自然世界这个方面,道家有独特视角,儒家思想在我看来如果是作为个人信仰,有可取之处
  纪昌立刻动身去西域。听到老师说他的技艺还是有如儿戏,这话伤了他的自尊心,也使他觉得离完成自己的大志还远得很。他要立刻爬上那传说中的山顶,要立刻赶上那位老师傅的成就。   他越过崇山峻岭,向崎岖的高山进发。一个月之后,他终于爬上了传说中甘蝇所在的山顶,他迫不及待地走进甘蝇所住的山洞。他所看到的是个两眼柔和有如绵羊的老人。的确,他是相老了,老得有点怕人,纪昌从来没有见过比他还老的人。他的背弯曲,而当他走路时,白发拖到地上。   纪昌以为任何人到达这种年龄一定聋了,所以他大声说:“我来到此地的目的,是看看我是不是真如自己想象中那么伟大的箭手。”他不等甘蝇答话, 便拿起自己带来的白杨木箭, 搭在弓上,瞄准一群正在头顶飞过的山鸟。立刻有五只鸟从天上掉下来。   那老人笑着说:“阁下,这只是用弓箭显示的投射。想必你还不知道什么叫做无射之射吧?跟我来。”   纪昌未能使这位老隐士对他产生深刻印象,心理感到恼怒,便默默地跟着他走到一片大悬崖的边缘,这片悬崖离老人住处大约有两百步的距离。当他从悬崖往下看时,心里想他一定来到了前人所谓的“三千尺屏障”之前了。他远远地看到悬崖底下一条山溪蜿蜓曲折,像是一条发光的带子。他两眼发黑,头开始昏,就在这个时候,老师傅甘蝇轻快地跑上一个突出悬崖的狭礁,回头对纪昌说:“现在,你可以表演你的真本事了。来到我站立的地方,让我看看你的箭术。”   纪昌太自负了,哪能不接受这个挑战,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与老人对换了位置。可是,当他一踏上那块礁石,那石头便开始轻轻地左右摆动。他鼓起了前所未有的勇气,用颤抖的手指拿起他的弓搭上一支箭。就在这个时候,一块小石子从礁石上滚下,开始落向千尺的崖下。纪昌的眼睛看着石子滚下,觉得自己快要失去平衡。他趴在礁石上,手指紧紧地抓住悬崖的边缘。他两腿发抖,全身是汗。   那老人笑了,伸手扶着纪昌走下礁石。他自己走上礁石,对纪昌说:“阁下,现在让我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箭术?” 虽然纪昌的心在跳个不停,面上也像死人一样地灰白,然而,他仍然可以看到老人的两手是空空的。   “你弓在那里?”他用一种阴森可怕的口气问他。   老人说:“我的弓?”他再一次笑着说:“如果一个人还要用弓箭,那他的技艺还差得远了。真正的箭术无须弓箭。”   正在这个时候,他们头顶的上空有只飞鸢在空中盘旋。这位老隐士抬头仰望飞鸢,纪昌也跟着往上看。鸢飞得很高,就连他的利眼,看上去也像一粒芝麻那么大,甘蝇在那无形的弓上搭上一支看不见的箭, 把弓弦拉得满满的,再松手射出。   这时候,纪昌好像听到空中有飕飕之声;接着,那飞鸢的双翅不动了,像石头一样地落到地面。纪昌惊住了。他觉得,现在他才开始知道自己的箭技真是有限。   评论:这个时候的纪昌,接触到的就是超越一般人体和弓箭一般本能的,超越世间技能的更高的功能了。而这些功能就不是靠苦练能得到的,只有走入修炼,成为一个修炼人才能得到的。纪昌这个时候才开始接触修炼界,进入修炼界,在这以前他学习射箭的经历,都是在为成为修炼人在打基础。可见古代道家想成为一个修炼人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四)   纪昌和老隐士在山上共住了九年之久。在这个期间,他究竟受到了什么样的训练,从来没有人知道。到了第十年的时候,他下山回家,大家都对他的改变感到惊奇。他以前那种断然和高傲态度消失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没有表情的木然神情,看起来像个愚人。   他以前的老师飞卫来看他,只看了他一眼便对他说:“现在,我可以知道,你真正成了高手。像我这样的人,再也没有资格碰你的双足了。”   邯郸的居民尊纪昌为世上最伟大的箭手,都迫不及待地等他在不久将来即将表演的奇技。但是,纪昌并没有满足他们的期望。他两手从来没有接触过弓箭。曾随身携往西域的那张白杨木弓,他显然置之不问了。每当有人问他原因时,他的答话总是有气无力: “动的最后境界是不动;言的最后境界是无言;射的最后境界是不射。”   邯郸地方比较锐敏的人立刻知道了他的意旨何在,敬畏这位从不摸箭的箭术高手。现在,就是这种不摸箭的态度,使他的声名愈来愈大。到处都有关于纪昌的种种传闻. 据说,在半夜过后,总可以听到有人在他屋顶上拉开一个看不见的弓弦的声音。有人说,这是箭神,他每天都住在这位箭术大师的灵魂中,晚上则离开他的灵魂保护他不受魔鬼的侵犯。   住在附近的一个商人对人说,有一天晚上,他清楚地看见纪昌在他的屋子顶上腾云驾雾;他一度带着他的弓,与传说中古代中国另两位伟大射手比高低。根据这个商人的说法,这三位箭术大师射出的箭消失在猎户座与天狼座之间,在黑暗的天空画下明亮的蓝色光线。   此外,还有一个窃贼也公开表示,当他正准备潜入纪昌家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昼破空气的声音越窗而去,重重地撞在他的前额上,把他击到墙外去了。从此以后,凡是心怀不轨的人,都远离纪昌家的左右,据说,甚至飞鸟也不敢在他家屋顶的上空飞过。   当他的名声传播全国响入云霄时,他已经老了。他似乎愈来愈进入一种境界,心身都不再顾及外界的事物,只是悠然自得过一种安静简朴的生活。   他那迟钝的面孔没有一点表情;任何外来的力量都无法扰乱他那完全泰然自若的态度。现在,他很少说话,别人简直无法知道他到底是不是还活着。他的四肢总像是僵硬而没有生气,有如枯枝。他已经变得与宇宙的基本法则同步调,远离了事物表面的不稳和矛盾,因此,在他的晚年,他不再知“我”、“他”、“彼”、“此”之间有何区别。感官而来的万有现象不再对他有何关系了;他所关心的是全体,他的眼睛可能是耳朵,他的耳朵可能是鼻子,而他的鼻子则可能是嘴巴。   评论:《列子·汤问》的《纪昌学射》篇在这以前纪昌的经历虽然有点离奇,但是从寓言的角度出发还是可以理解的,纪昌拜老隐士为师成为一个修道人以后,修炼的道理在过去都视为天机,是不能泄露的,因此,纪昌山上的这九年到底干了什么,列子只字为提。  第十年纪昌下山以后,虽然表面上写了一些用人的观念难以理解的现象,谁能理解?那完全靠一个人的悟性,谁悟谁得,过去修道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 最后一句:他已经变得与宇宙的基本法则同步调,远离了事物表面的不稳和矛盾,因此,在他的晚年,他不再知“我”、“他”、“彼”、“此”之间有何区别。感官而来的万有现象不再对他有何关系了;他所关心的是全体,他的眼睛可能是耳朵,他的耳朵可能是鼻子,而他的鼻子则可能是嘴巴。 就是得道者与天地浑圆一体的一种状态了——天人合一,彼此无别。  特别是这个故事结尾的最后的下面一段的论述,讲了一个过去修炼人谁都不敢讲的一个“密中之密”,这个“密中之密”,包括以上纪昌拜老隐士为师后的一些特异现象及这些特异现象本质的道理,只有今天洪传的被刘伯温的《烧饼歌》最后预言“金线之路”的宇宙大法中才有系统的论述,有缘人可以找本看看:  纪昌下山之后四十年安静地离开了人世,像轻烟消失在天空中一样。在这四十年当中,他从来没有提到射箭问题,更不必说射箭事。   在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年,据说有一天他去拜望一个朋友,看到桌子上有个约略认识的东西,但是,他已记不起这个东西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途。在他搜索枯肠而不得后,对他的朋友说:“请你告诉我,桌子上的那个东西,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途?”   主人笑了,好像纪昌在说笑话。老人再问这问题,他朋友还是笑,不过,这次有点不确定的样子。当纪昌第三次严肃地又问到这问题时,朋友的脸上现出一种惊愕的表情。   他两眼凝视着纪昌,确信自己听到的没有错,这老人既没有疯,也不是说笑,他嚅嚅地带着一种敬畏的心情说:“啊,大师。你一定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大师。只有这样,才能忘记弓,它的名字和用途。”   据说,在这件事情以后,有一段时期,邯郸城的画家掷笔,音乐家断弦,而木匠则羞于与标尺同在一起。
  @楚天鸿烈  你说的那个理,尤其是朱熹的理,其实是儒家的知识分子把客观世界拟人化出来后,凭空想象的准则,根源就是错误的
  @共轭函数
22:45:50  @楚天鸿烈  我不认同你对我看法的理解,朱熹的理是抽象晦涩,套用主席的话,是唯心论,本质上还是metaphysical,近乎于禅,我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更倾向于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朱熹穷究的是“理”,我们更看重规律  -----------------------------  @楚天鸿烈
22:55:15  从西方来的唯物主义这个角度,去理解这句话,是不对的。 这是不了解中国的文化源流导致的。  《中庸》中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 还有,董仲舒所主张的“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目前中学课本上,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理解它们,是不对的。因为马克思,黑格尔并不真正懂中华文化中的道学与文化源流。  -----------------------------  @老铁核桃
23:33:28  你这话说的就太死板了吧?如果是这种固有认识,我相信你并没有真正理解中国文明的精髓。你顶多算理解了儒学,但儒学是有很严重的先天性残疾的学说,一个时间段有利于社会和谐,但长远看遗害很大,建议你好好考虑一下。  真正的道学完全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感悟上的,这就证明了它的本质是很强调客观物质规律的,这就是天人合一这个概念的真正由来。道学理论描述的光音气宇宙三元素分别就代表了基本粒子单位,频率共......  -----------------------------  @楚天鸿烈
23:42:24  那你说中国的文化精髓是什么?
你对道学的理解也是错的,而且错得很离谱。  中国的道学起源于《易经》,《道德经》道家学说,起源于阴阳。  -----------------------------  就是起源于阴阳啊,阴阳在太极图中是不是联动的?脱离了单独的一面,另一面能成立吗?对照到现实上,不了解物质规律,不了解客观世界,人怎么明白自己的心?你的心难道不是建立在感官对现实的信息接收上的吗?所以道德经为什么说斯以为美,恶矣。我这不是原话,但意思没错,其实说的还是只有通过二元阴阳对比你的感受才能建立起来对不对?所以你看,佛家为什么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说这二元是不能分割的,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如此,古人如果不明白这个,说不出天人合一这样的话。天道是物质规律,把天道的物质规律了解透了,这就是格物,然后才能至知。你看这跟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从这一点就很容易能判断出来,中国文化自儒家之后的认识方法出了大问题,是有先天性残疾的。因为他们因为各种居心,根本就没搞懂或者故意不搞懂中国文化的真正核心概念。
  楼主,你说出来的肯定是错误的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
  @共轭函数
22:45:50  @楚天鸿烈  我不认同你对我看法的理解,朱熹的理是抽象晦涩,套用主席的话,是唯心论,本质上还是metaphysical,近乎于禅,我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更倾向于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朱熹穷究的是“理”,我们更看重规律  -----------------------------  @老铁核桃
23:54:49  其实我认为你这个话也没有说全,我要强调一点,真正的中华文明精髓是天人合一,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嘛,天道代表物质规律,人道代表精神升华,只有真正把物质和精神,阴和阳,这统一联动的二元面融合在一起了,才是真正的中华文明核心真义。你比如说,物理化学研究世界有好处,是科学,心理学就不是科学了吗?同样从佛家角度来讲,色空不二,对照到量子力学上不就是波粒二相吗?道家对这个的描述......  -----------------------------  其实,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周易》的八卦中就体现出来了,就是天地人三材。这种三维结构。  你说是“天人合一”。 但是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你还没讲清楚。
  @卡夫特xie
08:04:09  是这样理解的,但是格物致知应该在修身齐家的前面,因为如果不明道,就不知道怎么指导自己的修身,没有标准~自己修身没做好,就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  典型的做人专家言论。
  @共轭函数
00:02:03  @楚天鸿烈  你说的那个理,尤其是朱熹的理,其实是儒家的知识分子把客观世界拟人化出来后,凭空想象的准则,根源就是错误的  -----------------------------  程朱理学,是儒释道这三家整合在一起的“三合一”的东西。或者说是它们三者的升级版。  理学与儒释道是兼容的,并不矛盾冲突的。理学接受了佛学中的因明学(印度的逻辑学),讲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  理学也是很重视这一点的。这就是为什么理学可以大力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原因。
  @老铁核桃
23:54:00  @共轭函数2:45:50  @楚天鸿烈  我不认同你对我看法的理解,朱熹的理是抽象晦涩,套用主席的话,是唯心论,本质上还是metaphysical,近乎于禅,我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更倾向于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朱熹穷究的是“理”,我们更看重规律  -----------------------------  其实我认为你这个话也没有说全,我要强调一点,真正的中华文明精髓是天人  —————————————————  气是场地概念  
  某些人还在区别唯心唯物论,实在是没资格谈玄论道。  佛道儒都是到山顶的,也是同一个山顶,只是上山的路不同,越向上路就越交叉相同!  甚至伊斯兰基督耆那教印度教也是同理。  当然这些教后人给走歪了很多,差之分毫谬以千里。正道未落歪门邪道猖狂,曲解圣意更是家常便饭!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格物致知
应该从“无欲”的方面的来领悟 。  儒学是入世哲学,既然要入世,那就不可能无欲,也就谈不上致知了。  有些人想去格物致知,但是格了一辈子也没有格出来,因为这本身想去格物就代表着有了一定有欲望,所以只能观其徼了。  王阳明费了一辈子心血弄出来这四个字,害苦了不少人,其实也说明儒学道学是不能分开的。  用现在的大白话来说,就是以平常心去做事就行了。
  只有实修实证派,才能真正明白儒释道的真意,搞理论搞学术搞概念的文字游戏永远入不了门!
  记号  
  @老铁核桃
23:54:00  @共轭函数2
:45:50  @楚天鸿烈  我不认同你对我看法的理解,朱熹的理是抽象晦涩,套用主席的话,是唯心论,本质上还是metaphysical,近乎于禅,我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更倾向于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朱熹穷究的是“理”,我们更看重规律  -----------------------------  @tfbing
00:25:30  其实我认为你这个话也没有说全,我要强调一点,真正的中华文明精髓是天人  —————————————————  气是场地概念  -----------------------------  气场这个词完全是后期的,古时候气专指人的气息,气血充足(加入光),人就会有气场或气质(加入音)其实这是三位一体的
  @knight_ken
00:52:55  只有实修实证派,才能真正明白儒释道的真意,搞理论搞学术搞概念的文字游戏永远入不了门!  -----------------------------  一派胡言,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一个逻辑问题问你,你实修依靠的理论从哪里来的?放到你最祖师的地步,他的实修理论是从哪里来的?难道是蒙着头撞出来的?道法自然的道理都不明白?人只要会观察会思考,任何时候都能修行,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我帖子里有“天道人心”理论可以从逻辑上帮助大家理解修行,禅定过程~  
  @国观游客
00:46:00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格物致知应该从“无欲”的方面的来领悟。  儒学是入世哲学,既然要入世,那就不可能无欲,也就谈不上致知了。  有些人想去格物致知,但是格了一辈子也没有格出来,因为这本身想去格物就代表着有了一定有欲望,所以只能观其徼了。  王阳明费了一辈子心血弄出来这四个字,害苦了不少人,其实也说明儒学道学是不能分开的。  用现在的大白话来说,就是以平常心去做事就行了。  —————————————————  格物致知前面有诚意正心,从道家来说是“无”,从佛家来说是“空”,从儒家来说最让人接受,就是“心平气和”,也可以作“平常心”解,总之不要让你血流加快,就是致中和,这样才能中庸,才能不偏不倚,才能客观公正,才能格出客观真理,而不是主观臆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一生二,一生三,一生五,有懂的吗?  
  那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楚天鸿烈
23:59:00  纪昌立刻动身去西域。听到老师说他的技艺还是有如儿戏,这话伤了他的自尊心,也使他觉得离完成自己的大志还远得很。他要立刻爬上那传说中的山顶,要立刻赶上那位老师傅的成就。  他越过崇山峻岭,向崎岖的高山进发。一个月之后,他终于爬上了传说中甘蝇所在的山顶,他迫不及待地走进甘蝇所住的山洞。他所看到的是个两眼柔和有如绵羊的老人。的确,他是相老了,老得有点怕人,纪昌从来没有见过比他还老的人。他的背弯曲,......  -----------------------------  纪昌最后的境界真是令人向往啊,古代中国人的确大牛。
  格——分解  格物——有分解事物的能力的人,遍知事物本质。  客观理性对待事物
  所谓传统,广义而言是三教文化一统而传承,从儒家狭义而言就是仁义道德一统而传承。文以载道,道之以德以化人,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了。但是,道分正邪,正文载正道,邪文载邪道,这是相辅相成的阴阳相生相克之理,正道与邪道都有其表现方式和市场。  儒家奠定的是一个做人的道理与中庸之道的思想,这是三教中最低层次的学说。一个儒字包含了人应该遵循的一切正理,孔子儒学之集大成者,上下五千年传统文明的承前继后者。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实际上不是什么难解之谜,「格物致知」的内涵是修炼界的常识,但是儒学不是儒道!儒道精神需要在各种艰苦的环境与条件下严格实修者才能有所得,而所谓儒学是坐而论道脱离儒道实修精神之知行合一的舍本求末而遣词造句的产物,是文人卖弄辞藻乱下定义破坏儒道精神的所谓文化!  儒道从做人的基础常识——说真话、做真事起步与守礼(类似戒律的作用)为基础,说真话、做真事须知真理,才有求道解惑的守真从一之求道之本质精神,在各种逆顺境中坚守真理与心性而证道,返本归真之修去伪理和虚理的过程中步步升华自己的精神与道德,修到高层次就是纯粹的精神修炼,这是中国文化精神之“天人合一学说”的本质:重德修心为本,立足与社会实践,社会各行各业都是修心养性、重德修心的场所,这是为什么古代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是冠名以“道”的原因,如:文武之道、为政之道、医道、茶道等等,究竟都是立足人道的精神升华形式而已。  懂这些最基本文化常识与常理的才知道中国文化之道与术的辩证关系,这既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体现在最表面文化的一种体现,也叫:文以载道!  中外任何正法门修炼的基本功就是“静坐”入静,入静到一定层次就能达到儒家“坐忘”的物我两忘的境界,类似打坐的入定,这就是儒家典籍《大学》开篇就明义的本质意义!人们大脑中的私心杂念乱神志的情况下也就是人神智被怪力所乱——“怪力乱神”的情况下如何入静?了解了“格物致知”的“格物”两个字,就能理解神传之半神文化的传统文化之修炼的本质了。  格:格开、格斗、剥离的意思;  物: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心物一元”,用现代大白话就是“物质和精神是一性”!比如,现代科学发现,人的思维就是电波一样的物质,人的思维指挥表面的物质身体活动,精神与物质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方式,两者是一性的。  佛家有一句话: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佛家把一切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物质都叫“色”,“色”包含了一切有形无形的一切物质。我们看得见一切物质是色,看不见的一切物质如电波、光线、思维活动等等都同样是色,宇宙的一切一句概括:“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用道家的话来讲就是“心物一元”!而儒家就是道家法理在人这一层面的具体表现。  明白了“格物致知”其中的格和物的含义,这两个字组成的名词的意思:分明思想中念头的正邪与善恶,把那些邪念和恶念和自己的本性格开清除,弃恶从善,去伪存真!这实际就是儒家诚意、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基础:用仁、义、礼、智、信之仁义道德来衡量事物和思想念头,从思想中格开和清除那些不符合仁、义、礼、智、信之仁义道德的念头而净化思想——这是儒家入静至“坐忘”的最基本常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才能分明那些干扰和破坏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邪念及邪行而格物,从而齐家、平天下!  学习一词本身就包含了学习论论与实践要知行合一的意义。从儒家而言,古代中国文化的实践就是“格物”。格物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清理思想中的那些邪念、恶念及不正的思想,这是自己净化的部分;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观察事物当然是明察分毫的,由此,又能纠正影响社会的一切邪行与观念,这是建立在格物、致知、诚意、修身基础之上的“齐家与平天下”的部分。  人们现在都在普遍的谈论修身、齐家、平天下,但是却不知道,这是本末倒置!不格物而致知进而诚意的学与习之,哪有什么修身、齐家、平天下?  把思想中和人的本性相违背的一切念头和思想(物)清除后人就能入静,人的本性智慧就显现出来,这就是修出本性以后,看到事物本质的大智慧了,这叫“格物致知”。『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这句话说简单一点就是:欲修其心,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必先明其心,格物明心,心明则意诚,这样论述就好理解了。  以上是儒家做人的基础理论和修养知识的入门基础,但是,懂的人很少很少,末法时期的三教整体状态都一样。三教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多如牛毛,入门的凤毛麟角。特别是被近代肆无忌惮的破坏和断章取义的歪批戏说后,明三教理论而实际修心的基本绝迹,都是在卖弄辞藻而作名词概念与遣词造句之争了,于己无益,于事无补!
  中国的道家与佛家都强调“心物一元”,心物的同一性。心与物不是隔离的,谁决定谁的,它们是相互贯通的。  西方的唯物与唯心哲学,都是二元论。 所以他们是完全错误的。
  道家是儒家的母体。 道家好比是树干,儒家,墨家,法家是其三枝最粗的树枝。  所以,解儒一定不能离道,这是根本。佛家与道家有许多相似点,可以相互参照。  儒家的原点,就是修炼,践行,开悟。 佛家也特别强调修行,这与儒家的修行是类似的。  透过佛家的修行,你再来理解儒家的“格物致知”,就明白多了。
  佛家有讲: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就是说,我的心里装着宇宙(或天地万物);宇宙天地间又囊括了我的身心。  前半句讲“心”,后半句讲“天地万物”,讲“物”。心与物,是相互贯通的。
  朱熹讲的是,穷理,从而达到学到知识。这种解释看上去也合理。有些接近现代科学中的逻辑学分析推理。  朱熹之后的后世之人,大多数人接受朱熹的这种说法。  宋代之前的古人,特别讲“道”的。自宋朝之后,出现理学。宋代之后,道学就渐渐衰落,理学崛起
  理学,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宋朝的理学鼎盛,的确科学技术非常之发达。  但理学,倾向于坐而论道,空谈清议。渐渐丢掉了宋代之前的古人的修行的传统。  不再注重践行。
  宋代理学,深受佛学影响,主要从佛家引入了因明学这一印度式逻辑学,开始讲究分析穷理,这一方法论对数学,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  这就是为什么宋元时代,中国的数学,科学技术方面成就辉煌。正是因为宋代出现了理学。
  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他的思想反映在《传习录》中。他的思想核心是“知行合一”,特别强调人的修行与实践。  这不是王阳明的什么新发明,古已有之。实际上,孔孟之道,正是重视修行实践的。  可见《中庸》“博学之,明辨之,审问之,笃行之。” 在先秦儒学里,修行的问题早就讲过了。  明朝的王阳明又拿出来讲,进一步强调,实际上是“复古”,就是纠正当时社会的理学之失。  因为当时的士大夫们喜欢坐而论道,重空谈,轻修行与实践。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就是为了纠正这种空谈的不良社会风气。
  天地人三材,才是中华文化的真精神  心与物是相互贯通的,平等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物质决定意识或意识决定物质的唯物论与唯心论。  心与物,是二种物质存在状态: 一个为无形,一个为有形。 这二者不是绝对对立,可以互相转化的。心与物可以完全自由,相互独立存在。灵魂可以脱离人的肉身,而独立存在。  心与物,最终统一于道。 心之道,也就是人道,物之道,也就是地道,人道与地道,最终统一于天道。  这就是天,地,人的哲学。
  天下主义  天下主义,是中国人的政治追求。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中国人自古以来,灵魂深处就有这种天下主义。  这就为什么中国人接受社会主义,而不迷信英美的自由资本主义。
  《西游记》  其实,《西游记》讲的是一个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每经一难,就相当于上升了一个境界或层次。 每经一难,就有一次开悟,境界就高了一级。  经历这些,就是完成了一个修行过程,最后81难完成,就开悟成佛了。
  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由于上古文字极度简约,且几千年来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字词的意义常会发生扩展甚至异变。所以我们看上古文章时,最忌以现代汉语为标准,从表面上去轻率理解古文的意思。  比如这句“刑不 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后人对“上,下”这两个字的认识错误。“上”和“下”,现代汉语单纯做为方位词使用,而在上古,则涵意要丰富的多,在这句话里,则是表示“尊”与“卑”的意思,所谓上尊下卑。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意思就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 ”,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庶人社会地位底,就将他们排除于文明社会之外。  《汉书?司马迁传》:“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厉也。”为什么说士大夫不可不恪守节操?因为士大夫是有社会地位、有身份的人,万一犯法,被法制裁了,就是极大耻辱,是很丢人的,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做为士大夫,更要恪守节操,谨遵法度!所以《明史?刑法志》有言:“古者刑不上大夫,以励廉耻也。”古时候刑不尊大夫,大夫犯法与民同罪,是所以用来激励人民保持廉耻之心的。如果象现代人讲的那样,士大夫犯了法可以不用刑事追究,士大夫阶层享有法外特权,还怎么让他们“厉节操”、“励廉耻”?儒者还宣扬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礼不下庶人”,即“礼不卑庶人”,不因为庶人的社会地位卑下,就把他们排斥在外。这正是儒家“有教无类”“以礼化民”之教化思想的具体体现!
  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更是一桩由于句读错误所致的旷世冤案,不仅现代很多对儒学不了解的人据此底詈儒学,说这句话是赤裸裸的愚民思想,纵使象南怀谨那样对国学有相当深厚了解的人,也都弄错了,也当成是儒学里已不合时宜的糟粕。而事实上呢?这句话被人误解,其实是后人断错了句读!正确的句读应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说,民众的知识与素质达到一定程度了,就要给他们足够的自由权力去做他们想做的事,如果民众的知识与素质还比较低,就“知之”,教育他们,通过教育来提高他们的认识与素质。这也正是儒家“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思想的现实实践!这种启蒙教化思想何错之有?  比如说我们现在,不少先进人士要求推行民主,但如果民众鸿蒙未开,对民主理念与宪政思想根本没有任何了解,更不识其现实操作,不懂得如何通过理性手段去追求民主,甚至不知道如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民主能健康有序地推行并最终成功吗?所以在此之前,要先进行民主启蒙,提高民众的民主意识,让民众对民主理念及宪政操作有具体明确的认识。这种启蒙教化是非常必要的,不要忘了,西方民主运动之初,也是经过了漫长的启蒙过程!而当民众具有了深厚的民权意识,民主素养也臻成熟,那么就应该给予他们所应有的自由权力,让他们自由去做宪法保障内的事。
  论“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提出的,同时这也是一句饱受后人断章取义之苦的名言。  朱熹的天理人欲是什么?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认为,自然健康而情操高尚的生活,是天之理,因为人必须要吃饭才能活下去,必须有夫妻之事才能繁衍后代,而吃饭只要健康卫生即可,一夫一妻也更利于家庭和谐。所以饮食和夫妻是天(也就是“自然”)之理。贪求享受安乐淫逸,则是人的内心欲望,是饮食夫妻之上的淫逸欲求。他要求做人要自然健康,夫妻和谐,而不要贪求淫乐享受。这种要求何错之有?饮食夫妻之天理不该存吗?贪享淫逸之人欲不该去吗?就是放到现代,这种思想难道是落后的、不值得提倡的吗?如果认为朱熹此言反动,那么什么才是先进正确的?天天美馐佳酿夜夜商女笙歌才对?食必山珍野味再养几个女秘包几房小奶才对?  附录:朱熹有生活作风问题吗?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徽州婆源(今属江西)人,曾在福建崇安紫阳书院担任主讲,晚年徙居建阳考亭。  朱熹是程颢、程颢的四传弟子,为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朱熹博学多才,对经、史、天文、地理、音乐乐律和自然科学都有研究,他一生著作非常多,光是收进《四库全书》的就有四十部,真可谓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他集理学之大成,主张道德修养以居敬为主。居敬,是指确定和持守一种状态,也是修心养性的一种功夫,就是正心、诚意、存养收敛的功夫。他认为“天分”既“天理”,三纲五常是永恒不变的“天理”,君臣有君臣之礼,父子有父子之礼;父安父之分,子安子之分,君安君之分,臣安臣之分。他极力宣扬“存天理,灭人欲”。对一切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和行为,都应该扼杀和扑灭。  年轻时我乍一听这“灭人欲”,吓了一跳,可能有人会和我一样想:“灭人欲”是把人的欲望都灭掉,太霸道太残酷了吧?所以骂的人很多。细看原话,却是这样的:“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这理论,无非是让人节俭一些,收敛一些,不要太放荡,太穷奢极侈而已。这理论,用今天的廉政角度、道德角度和养生的角度去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在当时哀鸿遍野路有饿殍的情况下,更是必要的。可宋朝的王孙公子、达官贵人们享受惯了,他们役奴仆、厌膏梁,酒池肉林、倚香偎翠大红灯笼高高挂惯了,对朱夫子的这个观点嗤之以鼻。  被后人骂得最厉害的,是“三纲五常”。三纲五常其实是孔子的东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这些理论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渐渐地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尤其是对妇女的迫害,更为残酷,一个““三从四德”,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随子;把女人打入了十八层地狱。所以到了五四时期,封建礼教被鲁迅等有识之士控诉为“吃人”,遭到了严厉的批判,要把它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朱熹生活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的年代。靖康二年(1127年),金灭北宋,康王赵构即位,重建宋朝,是为南宋。至建炎三年,赵构迫于金军攻势,谋偏安江南。在南下的路上,金军穷追不舍,宋部队溃不成军,他们打不过外国侵略者,欺负老百姓倒很在行,散兵游勇们沿途见什么抢什么,害得百姓叫苦连天。  统治者苟且偷安,为了向金人奉上大量的金银财帛,就更加横征暴敛,搜刮人民财产。江南民众活不下去,纷纷揭竿而起,他们破州县、焚官府、杀贪官;号召等贵贱、均贫富。南宋朝廷一边又要对付国内的农民暴动,调遣大量兵力镇压农民起义,一边屈辱求和,闹得全国上下民怨沸腾,皇帝的宝座也摇摇欲坠了。  在这种内焦外患,国力不支的情况下,朱熹的理论,无疑都是为国家社稷着想,为封建王朝的巩固和不衰而努力。所以被当时的统治者推崇为一种“思想”。  朱熹为人刚正不阿,敢于冲击至高无上的皇权。南康三年,朱熹向孝宗进言说:“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这不是责怪皇帝心术不正、纪纲不立吗?“文死谏,武死战 ”,朱熹真是拼着一死的勇气说出这话的。孝宗果然气得七窍生烟,若不是大臣赵雄在一旁拦着,朱熹的脑袋可能就搬家了。  这样的人,肥缺、美差自然是轮不着的,能到最贫穷最落后的地方谋个一官半职,就算不错了。  淳熙五年(1178)八月,朱熹知南康军。他看到当地百姓赤贫的状况,非常痛心。他一边积极发展农业,救灾扶贫,一边多次上书皇帝,要求轻徭薄税,让农民有个喘息的机会。他还发布《劝农文》,要农民不要怠惰,勤劳耕种,他还出台一些政策,让政府给农民贷粮,以利发展生产。在此同时,朱熹还积极办学,亲自讲课,希望能提高人民素质。他还施行一些法治,维护那个动荡的社会。  朱熹的工作实在是太出色了,所以在知南康军任满之后,宰相王淮推荐他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负责管理常平仓、茶盐等方面的事务。  淳熙八年(1181),浙东风不调雨不顺,饥荒像一个幽灵在台州的上空盘桓,百姓们饥肠辘辘,忧心忡忡。腿脚灵便的外出逃荒,年老体弱的坐以待毙,更有倔强厉害的落草为寇。真是盗贼蜂起,民不聊生。在这危难之际,朱熹被派往台州赈灾来了。  农历十二月初六,朔风怒号,白雪纷飞,年过半百的朱熹踏上了到台州的旅程。从临安(杭州)到台州,山峻壑险,道路崎岖。南方没有车马,山里行不了舟楫。更兼年关逼近,绿寇活动猖獗。在那些个寒冷而危险的冬日,朱熹一行日夜兼程,朝着穷山恶水的台州而来了。  进入台州境内,但见百姓衣衫褴缕,满脸菜色,有的更是奄奄一息了。  当时临安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而台州的官员也不甘落后,太守唐仲友(字与正)天天灯红酒绿,聚众豪饮,高级歌妓们则在一旁莺啼燕啭,轻歌曼舞。  朱熹拍案而起。他拒绝了地方官员的接风洗尘,直接取道黄岩温岭。一路行来,一路了解灾情。  台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夏秋两季,台风一个个接踵而来,揭瓦掀房,倾屋塌墙,更兼洪水上屋,道路行船。还有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百姓死伤不计其数。又遇上八月十五的大潮汛,海水倒灌,农田吃了咸水,水稻倒伏腐烂,颗粒无收。  朱熹一边召集有关人员,分析灾情,一边四处奔走,实地踏勘水利情形。他们查看了一个个旧闸,但见闸板朽烂,闸桥断裂,腐水浊泥堆积数里之遥。  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他向朝廷打了报告,阐明温黄平原是浙东的粮仓,说温黄熟不但台州足,还有余粮可以支援新昌、嵊县等地。但因为水利年久失修,多有废坏,河闸已淤塞不能用。又因为地方财政困乏,无力检修。要求朝迁调拨兴修水利资金2万贯。  朱熹慧眼识珠,推荐了温岭的宣教郎林鼐和承节郎蔡镐主持修闸。说“林鼐曾任明州定海县丞,敦笃晓练,为众所称;蔡镐曾任武学谕,沈审果决,可以集事”。同时指斥了当时的黄岩县令范直兴“不甚晓事,恐难依仗”。  有了资金,有了得力的干部,招募了民工,台州的水利工程轰轰烈烈上马了。他们浚修河道,挖掘官河,该分流的分流,该疏通的疏通。  最要紧的事,就是在重要的河口重新筑闸。闸的功能是:枯水期,关紧闸门,保蓄淡水,不让宝贵的淡水白白流失;雨汛期,开闸放水,不让大水淹没了庄稼和民房;大潮上涨时,关紧闸门,不让海里的咸水倒灌进来,保证百姓吃上好水,保证良田不进盐碱。  修闸期间,朱熹并没有按他的“级别”住在舒适的官邸里,而是和工程技术人员一样,住在闸旁的百姓家里。有一晚,他宿在海边闸头洪亭长家里。夜深人静,月白风清,朱熹听潮起潮落,思筑闸之各种事务,心潮起伏,睡意全无。遂披衣起,在庭中踯躅吟哦,得七绝一首,题笔写在主人墙上:才到重阳气便高,雁声天地总寥寥,客怀今夜不能寐,风细月明江自潮。  又有一次,他宿在下蒋村,与一陶姓老人探究兴修水利之事,这老陶是有学问之人,且德高望重,说起水利经验头头是道。两人谈得十分投机,朱熹心里高兴,索来笔墨,亲书“静廉”真书二大字,赠予老人。
  朱熹在罗适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增加了水闸的科技含量。他悟出了一个“连通器”原理,以保持水位的平衡一致。他对建闸具体执行官蔡镐说:南监(属新河)的五个水闸,基底石必须齐平如一,使河流五道俱通,若一闸稍低,水流都会涌到这个低的水闸去,久而久之,这个水闸必定会淹坏,其余的水闸也要废弃了。  在当时的科学条件下,怎样才能做到“基底齐平如一”呢?武学博士蔡镐想出个法子,他们在新河北边的披云山的烽火台上树起旗帜,放置铳炮。挑了个大潮日子,每个闸处都派有专人守候。蔡镐自己手执红旗守候在海边,待到潮水退到最低位置时,他挥动手中的红旗,烽火台接到信号,立即倒旗放铳,五闸的守候者们都听到看到了,都在这统一时间里划定统一的水平线,然后就按照这水平线打基建闸,那么五闸就齐平了。  在官民一齐努力下,短短的几个月内,中闸、北闸、麻糍闸、下卢闸等四座闸桥初具规模。  他们还别出心裁搞了个“爬梳之法”,每个水闸,都配置了一个梳状的耙子,每隔一段时间,就耙去杂草,梳去淤泥,洗涤净闸门闸槽,保持闸门的启闭自如。使“其间田亩70余万,尽为膏腴。”  朱熹曾振振有词地说:“水利兴则黄岩无旱潦之灾,黄岩熟则台州无饥馑之苦”。世世代代的台州人都不会忘记这几名话,有识之士认为朱熹这话,最为“洞究利害”。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么苦干实干的朱熹,对官僚们歌舞升平骄奢淫佚的生活,当然是深恶痛绝的。  有个女子叫严蕊,字幼芳,是南宋初年台州大腕级官妓。洪迈《夷坚志》第十卷里说:“台州官奴严蕊,尤有才思,而通书究达今古。”周密在《齐东野语》称她“善琴奕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因此,严蕊红极一时,大小官吏、富豪乡绅都以认识她为荣,求人办事,也常常通过她去开后门。  当时的台州太守叫唐仲友,字与正。唐仲友也是个学者,且风流倜傥。唐仲友也很迷恋严蕊,鉴于自己一把手的身份,不敢轻易造次。但凡有朋友来,必召她歌舞侍宴。严蕊秀色可餐,大家都觉赏心悦目。那严蕊的确是有点才华的,有一次,唐与指着窗外盛开的桃花,以“红白桃花”为题,命她题词一首。严蕊略加思索,挥笔填就《如梦令》一阙: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  人在武陵微醉。  吟咏罢,众人拍手叫绝。唐仲友高兴极了,当即赐其锦帛两匹,端砚一方,外加纹银二十两。从此,两人卿卿我我,吹弹唱和,难舍难分。  宋朝有法律规定,凡官府举办酒宴,可以召官妓歌舞佐酒,但不得留她们过夜伴宿,违者律处。这跟现在的嫖娼是高压线一个道理。朱熹正为治水之事绞尽脑汁,寝食难安,唐仲友却在那里花天酒地,不管百姓死活。朱熹很是愤懑,就上书弹劾唐仲友“违法扰民,贪污淫虐,蓄养亡命,偷盗官钱。”这一招应该是很厉害的,不但揭发了唐仲友的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还揭发了他是黑社会黑势力的后台老板和靠山!可是唐仲友的姻亲王淮是当朝宰相,他把奏章压下了,朱熹不顾死活的连着上书十次,终于免去了唐在台州的职务。  因为是高官和名妓的风流公案,特别引人注目,新闻价值很高。人们奈何不了唐仲友,就在严蕊身上大做文章。严蕊被关起来了,要她招供和和唐的不正当关系。据说严蕊只承认:“陪酒陪唱陪赋诗作画是有的,决没有陪睡觉。”严蕊被打过两次藤条,始终不肯招供和唐仲友的床第情事,因而名声越来越大。  严蕊是不是真的坚贞不屈?历史上颇有争议。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里有这样一段记载,狱吏诱供说:“你干嘛那么傻,早一些承认了,省得受皮肉之苦。”严蕊却认真地回答:“我是低贱的妓女,就是与太守有私情,也不至判我死罪。只是是非不能颠倒,为了减轻我的罪名,而去诬陷士大夫,我是死也不能这样做的!  文人雅士更是抓到了创作题材,又是写小说又是编剧本的。把个朱熹说成是争闲气的大儒,把个妓女宣扬成了侠女烈女。朱唐之争,两败俱伤,唐仲友朝中有人,只是平调到江西而已,朱熹在台州也只待了9个月就被调走了。这真是我们台州的一个重大损失。  唐严的这段风流公案,后来由岳飞的三子岳霖接着审理。岳霖有点同情她,准备将她放了,他问严蕊,释放后准备到哪儿去?严蕊当堂上口占《卜算子》一首: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  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  莫问奴归处。  这朱夫子到底是个读书人,除了一身正气,还有点书呆子气。朝廷让你治水,你就只管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好了,干嘛擅权去管别人的私生活?何况是台州一把手的私生活?你屡次上疏唐仲友违法扰民,这大概也算是“灭人欲”吧,但官员们都沆瀣一气,你好我好大家好,你一个出头椽子,不烂你烂谁呢?  朱熹在我们台州只耽了九个月,就被调走了。这不,治水只治了一半,水闸也只建了四座,如果能干满一届两届,可以为台州做出多少贡献啊!  朱熹这辈子,刚正不阿,敢于向最高权力机构开火,又和贪官污吏们水火不相容,所以他的仕途上一直磕磕碰碰。他18岁高中进士,以后的50多年的时间里,做官只做了七年,而真正待在朝廷伴驾的时间则只有46天。更多的时间,他都醉心于教育事业,他也只能做他的教书先生,他在台州短短的几个月期间,还几次跑到仙居桐江书院去上课呢。  但是,朱熹治水功不可没。  据宋《刘宽浚河记》载: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为常平使者,又一次来到台州。因为朱熹的心里有个台州情结,有个治水情结。台州的水闸没有完成,一直让朱熹牵肠挂肚食不甘味寝不踏实。他终于回来了,回到我们台州来了。他一来,就召集有关人马,接着干他的未竟事业,他着手增置回浦、金清、鲍步、蛟龙、陡门等六闸。他和下属们经验丰富,成竹在胸,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地苦干,终于圆满地把这六个水闸造好。  和以前造的四个水闸加在一起,朱熹在台州造了十处桥闸了。这十个闸(有些资料上仍称六闸),保证了温黄平原七十余万亩农田的灌溉和排涝,保证了我们台州农民的丰收和温饱。真所谓“温黄熟,台州足”啊。  朱熹修闸的壮举,在台州流传甚广,妇孺皆知,并被记入了史册,成为后代官员们学习的楷模。明嘉靖年间,台州知府周志伟,率领黄岩知县方介、太平知县曾才汉一行,来视察朱熹当年的水利工程。他们走了几天几夜,发现河道因长久未浚,海涂淤涨,堵塞了;河闸也因为没有专人管理,牛踩人踏,闸桥断裂了,闸板朽烂了,再也不能用了。周知府急了,赶忙向朝廷奏疏,要重新修闸,并历举朱熹当年造闸的功绩,要求政府拨下治水款项。他在奏章上写道:“金清、迂浦、周洋、黄望、永丰、细屿等六闸,知为朱文公遗迹,锐意修复。”周志伟还盛赞朱熹的治水之策的英明,锐志向他学习。并褒扬众水闸的功能是“潦则泄之,旱则蓄之,潮则捍之。”水利的确是农业的命脉。
  论儒释道  儒家是入世之学,宗教是出世之道。儒家是做人处事,宗教是无人无我!  其实真正的佛、道两家的东西才是自然之道,自然、自在,无人,无我!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这是无心、无人之道,这个标准太高了,超于“人”的思维了!所以不能广行于世!但也不是我们能随便评判的!  儒家其实是佛道两家于出世不得的人,退而求其次的学问了!儒学“志于道、依于仁、据于德、游于艺”,是人性学的最高准则,儒学主要是让人性不至于堕落,但却解决不了人的生死大事!所以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对于鬼神,孔子没说无,而是说“敬”,所以应该说孔子是知道的,但因为这些已经出离孔子研究“人”的儒学范围了!  无人、无我,不来不去,这些都已经是佛、道两家的学问了!  这里其实道释儒三家其实都是一家的,只是各有所侧重而已!佛家偏重于出世,抛妻别子偏重于空;儒家侧重于入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重于有;而道家则“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通无达有,晓阴阳之变,明五行之理!退则羽化登仙,进则安邦济世,如孙子、张良、李靖。儒家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儒家的理论其实基本就来源于道家继承和发挥。老子《道德经》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人仁而后礼。”孔子以仁和礼为论语宗旨,已是道家眼里的“忠信之薄矣。”,因失去道家的“修证”之功,所以儒家自孔子起就囿于文字和礼乐之形势而不能通达于无。  佛家讲“空”(无),但空非真空,而是真空生妙有,道家讲“无”(空),但无非真无,而是无中生有!佛家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家讲,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佛教进入中国之所以能再中国立足,实非偶然,完全是本源如一,殊途同归!  再,佛家也度世的,自了汉仅只是罗汉果位而已!再上还有菩萨、佛的!再说,如果每人都能做个自了汉,那我们还去度谁啊!呵呵!  至于孔子的逍遥,还只是人的逍遥而已,因为孔子看重的是人生合理的功名利禄,相比庄子、老子,视名利、金钱如粪土,连生死也不能拘跘,了无牵挂,这才是大逍遥啊!  动物有动物的束缚,人也有人的束缚,而老庄之道,早也超于人我,那才是真正的“自然”之境界啊!
  @共轭函数 20楼
22:45  @楚天鸿烈  我不认同你对我看法的理解,朱熹的理是抽象晦涩,套用主席的话,是唯心论,本质上还是metaphysical,近乎于禅,我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更倾向于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朱熹穷究的是“理”,我们更看重规律  -----------------------------  
  从马克思主义到儒释道  基督教所谓的天堂是虚幻的,就像海市唇楼。离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一言一行很远很远。  我在这儿提一个问题, 你这二天,这几个星期生活中用到了马主义没有?比如说话,待人接物,工作,吃饭,睡觉等。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没有。  儒释道就不同了。你说话时,经常会冒出一句儒家经典中的章句;你待人接物,工作时,天天都离不开儒家的礼仪文明。  吃饭,睡觉方面,吃饭吃几分饱,吃荤还是素? 每天睡觉几点去睡,睡觉时枕头应该设多高等,这些方面都涉及佛家与道家的思想。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祭祀,清明节,这些都涉及儒家。人们墓地的位置的选取,房舍楼宇的兴建,都需要讲究风水。这些都涉及道家。  你告诉我,这些常见的中国人日常生活,有哪一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实际上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我们平常很少用到它。
  中国的儒释道,都是直指人心,讲究修行的,不断完善自我,完善人格。  马克思主义,就没有这个功能。  马主义的重大局限就在于,对人性的认识,修行与人格的圆满,人的道德境界的建设方面,有比较大的缺失或不足。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认识体系与辨理体系,它的逻辑叙述非常严谨,有说服力,讲理讲得很出色。 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都是一流的。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再高明的理论,是要靠人来实现或执行的。但是,马克思将过多的文字篇幅用在唯物叙事方面。在人的方面,着墨不多,这是很大的一个缺失。  他在人性问题,道德问题 与 人格修行问题,这几大有关人的基础性问题上论述很少。  再来看我们儒,释,道这三家。 儒家与道家,都对人的道与德,修身有比较系统的论述。 儒家与佛家,在人性方面都有很精彩论述的篇章。  道家与佛家,特别讲人的境界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马主义离我们很远,但儒释道离我们很近?
  @卡夫特xie
19:46  @共轭函数
19:23:00  简单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格物致知  —————————————————  精辟~  -----------------------------  @达布殴塞文
23:23:08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  言之有理
  道学论《中庸》与三纲五常  亲亲,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实际上是在讲道学的。  而不是象人们常说的这是在搞血缘裙带关系。  正义: 父母双亲必须守父母双亲的道,地位高贵者必须守地位高贵者的道(遵从他们的一套行为规范),国君必须守国君的道。后面的,依此类推。  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同样,这也是讲道学的。  而不是象教科书里马克思主义学者所说的,这是讲依附,奴役,压迫关系。  这来源于中国人的天道观或天道秩序  中国古人认为, 宇宙中的日月星辰的运行,是最有规律,最有秩序的, 什么时候升起,什么落下,很有规律,很有秩序。  太阳绕着银河转,金木水火土星绕着地球转,月亮绕着地球转。 它们在各自的轨道上有规律运行。 导致昼夜的交替出现,春夏秋冬四时周期性的出现。
  格物致知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对多数人来说,问题不出在
格物致知,而是之后的意诚和格物致知之间的衔接出,这个是关键,这个到了,修行就入门了。  这个就是大学里面的,日新日日新的道理了。  现在很多乱七八糟的人,要么不注重格物致知,直接让你上意诚  要么,给些歪知识,让后让你意诚,之后禁止你日新。传销邪教莫不如此。  还有些人,不讲意诚,只讲格物致知,后面的都不要了。这种最后大多是要堕落被本能所逐步控制。格物致知么,姐妹老婆女儿什么的都是女人,没区别。  为什么要意诚,根本除了利己就没他意,还需要诚什么。
  看各种大神反驳楼主
  格物致知可不仅仅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用黄帝内经的话来说,就是先和于术数,法于阴阳,才能知道也。  用道德经的话来说,就是先格万物,归知三生万物,推知二生三,尽知一生二,致知天人合一。
  @楚天鸿烈 37楼
23:59  纪昌立刻动身去西域。听到老师说他的技艺还是有如儿戏,这话伤了他的自尊心,也使他觉得离完成自己的大志还远得很。他要立刻爬上那传说中的山顶,要立刻赶上那位老师傅的成就。   他越过崇山峻岭,向崎岖的高山进发。一个月之后,他终于爬上了传说中甘蝇所在的山顶,他迫不及待地走进甘蝇所住的山洞。他所看到的是个两眼柔和有如绵羊的老人。的确,他是相老了,老得有点怕人,纪昌从来没有见过比他还老的人。他的背弯曲,而当他走路时,白发拖到地上。   纪昌以为任何人到达这种年龄一定聋了,所以他大声说:“我来到此地的……  -----------------------------  请教先生:  这个故事是不是列子写的啊?如果是的话,那就是说,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已经开始讲无我无他,而世尊在此之后才开始讲“无人相,无我相”,列子究竟是哪个时代的人物啊?  
  @吃人民的夺人民的
22:22:57  能在这个帖子里整两句的,都是牛人。  -----------------------------  我笑尿了好吗
  @卡夫特xie 52楼
08:48  @国观游客
00:46:00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格物致知应该从“无欲”的方面的来领悟。  儒学是入世哲学,既然要入世,那就不可能无欲,也就谈不上致知了。  有些人想去格物致知,但是格了一辈子也没有格出来,因为这本身想去格物就代表着有了一定有欲望,所以只能观其徼了。  王阳明费了一辈子心血弄出来这四个字,害苦了不少人,其实也说明儒学道学是不能分开的。  用现在的大白话来说,就是以平常心去做事就行了。  ———————————……  -----------------------------  这位朋友,道家的无和佛教的空是两码事,道德经中的无有两个,分别是虚空無和存在无。前一个無是空无,后一个无是存在的极,这个无是道家学说中认为的万物生灭根本,是极限的表达。所谓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佛教学说的空指无本体,一切因缘和合,缘起性空,印度原始思想限于观察手段的局限和认知的落后认为事物分解到最后就没有了,最原始的空思想就是来源于此。道家的无建立于存在,佛教的空建立于虚空无。不一样的。  
  @楚天鸿烈 63楼
20:19  宋代理学,深受佛学影响,主要从佛家引入了因明学这一印度式逻辑学,开始讲究分析穷理,这一方法论对数学,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  这就是为什么宋元时代,中国的数学,科学技术方面成就辉煌。正是因为宋代出现了理学。  -----------------------------  朋友,你对儒道研究挺深,但是你对佛家认知就很门外了,建议你再认真思考下,儒释道真的能一体吗?佛道两家认识事物是存在根本对立的。  
  @吃人民的夺人民的
22:22:57  能在这个帖子里整两句的,都是牛人。  -----------------------------  我只有一句,咋办?
  @wya6954
10:00:38  王阳明是格了几十年、历尽磨难才格出来的!  -----------------------------  @楚天鸿烈
18:31:03  王阳明的格物致良知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明朝学者,大都受佛学禅宗影响很大。  从佛学明心见性的角度去理解,这是错误的。  从黄老之学,黄老之道,中国宋代之前的道学这个角度去理解,才是正确的。  毕竟儒家是从道家衍生出来的,顺着道学这个方向去解读儒家,才是正确的方向。  -----------------------------  楼主,你这么瞎嚷嚷的时候,你妈知道不?  王阳明是错误的?  你咋就知道是错误的?  为啥大家都知道王阳明,不知道你?
  @吃人民的夺人民的
22:22:57  能在这个帖子里整两句的,都是牛人。  -----------------------------  @海角大王
16:14:33  我只有一句,咋办?  -----------------------------  羊人
  @超香蕉人1号
22:50:02  @wya6954
10:00:38.0  王阳明是格了几十年、历尽磨难才格出来的!  —————————————  我困惑:什么都格吗?如果不是,那格什么呢?  -----------------------------  追根溯源,无人可答,问天!顿悟!哲学家要么成神经、要么成猛人!
  @wya6954
10:00:38  王阳明是格了几十年、历尽磨难才格出来的!  -----------------------------  @楚天鸿烈
18:31:03  王阳明的格物致良知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明朝学者,大都受佛学禅宗影响很大。  从佛学明心见性的角度去理解,这是错误的。  从黄老之学,黄老之道,中国宋代之前的道学这个角度去理解,才是正确的。  毕竟儒家是从道家衍生出来的,顺着道学这个方向去解读儒家,才是正确的方向。  -----------------------------  @南山盘根
16:17:24  楼主,你这么瞎嚷嚷的时候,你妈知道不?  王阳明是错误的?  你咋就知道是错误的?  为啥大家都知道王阳明,不知道你?  -----------------------------  问题到明代时是道佛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佛都本土化了,你仍顺着道学这个方向去解读儒家,搞得不好就是刻舟求剑,所以他才困惑不已,才来断去格!
  格理,天地万物蕴藏的最基本的理,参悟人与宇宙的关系,妈呀,那东东太玄太玄,普通人谁有那闲心闲功夫去折腾那,所以很多哲学家最后变成了神经,思考那玩意儿不是正常人做的,老王没成神经已属万幸!
  搞哲学的人其实最糊涂
  @benz555boy
10:00:04.0  纪昌最后的境界真是令人向往啊,古代中国人的确大牛。  —————————————  收藏了。。。回去转载  
  @楚天鸿烈
20:29:20.0  论“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提出的,同时这也是一句饱受后人断章取义之苦的名言。   朱熹的天理人欲是什么?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认为,自然健康而情操高尚的生活,是天之理,因为人必须要吃饭才能活下去,必须有夫妻之事才能繁衍后代,而吃饭只要健康卫生即可,一夫一妻也更利于家庭和谐。所以饮......  —————————————  灭人欲,应该好好讲讲  
  说了几千年费话,直接告诉我怎么成超人成仙就行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些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