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将身下地狱,不把智慧做人情柳树的一般寓意不包括什么?

答案:解析:
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能再生头发吗?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二语文(上册)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思旧赋并序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①。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②,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③,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④,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⑤。济黄河以汎舟兮⑥,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兮⑦,悲《麦秀》于殷墟⑧。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⑨;悼嵇生之水辞兮,________。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⑩,遂援翰而写心。
  ①居止:住处。
  ②博,多;综,集、合。
  ③逝:将,助词,无义。
  ④虞渊:古时相传日入的地方。
  ⑤徂:往。
  ⑥汎:同“泛”
  ⑦《黍离》:《诗经·王风》中的一首诗。说周王朝东迁洛阳后,周大夫看到故都宗庙宫室都长了禾黍,伤感而作此诗。“愍”同“悯”。
  ⑧《麦秀》:箕子经过殷代的故都,见宫室毁坏,生了禾黍,很悲伤,作《麦秀歌》。
  ⑨李斯被秦二世处死前对其子说:“吾欲与若复率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⑩言、其,都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1.仔细阅读序文,然后在第4章的横线处填写上与分号前一句相对应的句子(共六字)(4分)
□□□□□□□
2.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其人并有不羁之才
②其后各以事见法
③经其旧庐
④余逝将西迈
A.三个“其”字都是指代嵇康、吕安,都作主语,④句中的“余”字指代作者向秀。
B.①、③句中的“其”都指代嵇康、吕安,②句中的“其”字译为“大概”,是副词,④句中的“余”字是“剩余时间”。
C.①句中的“其”是指示代词;②句中的“其”字是代词,作主语;③句中的“其”字的是代词,作定语;④句中的“余”字是代词,代作者向秀。
D.①、②、③句的“其”字和④句中的“余”字都是人称代词。
3.对下列各句的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邻人有吹笛者”,是定语后置句。
B.“其后各以事见法”,是被动句。
C.“形神逝其焉如”,是宾语前置句。
D.“将命适于远京兮”,是省略句。
4.与例句中加粗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追思曩昔游宴之好。
A.然嵇志远而疏
B.大行不顾细谨
C.叹《黍离》之愍周兮
D.大王必欲急臣
5.与例句中加粗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息余驾乎城隅
A.序八州而朝同列
B.却匈奴七百余里
C.今殴民而归之农
D.寄余命于寸阴
6.分别选出下列译文中正确的项。(4分)
①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A.(曾经)跟着嵇康、吕安来到他们前人留下来的地方啊,穷巷中的空房子已经成了历史的陈迹。
B.踏着他们二人留下的足迹啊,经过没有居住的空房穷巷。
C.(曾经)跟着嵇康、吕安留下的足迹,走遍了巷中的无人的房子。
D.踏着他们二人留下的足迹啊,走遍了巷中无人住的房子。
②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A.只有古时的人才值得今人怀念啊,我的思绪踯躅不前(因为眼前太黑暗)
B.追思往昔而怀今日啊,我的心踌躇而徘徊不前。
C.只有古时的人才值得今人怀念,我的心踌躇而徘徊不前。
D.追思往昔而怀今日啊,我的思绪踯躅不前(因为眼前太黑暗)
7.下面是对《思旧赋并序》的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赋分两部分。一是序,写了作《思旧赋》的原因;二是赋本身,作品虽短,却清晰地表露作者伤逝思旧的情感,直叙了司马氏统治集团的凶狠残暴。
B.全赋写作的最大特点是简炼含蓄。作者对友人怀念之情的表露和自己伤逝之情的描写,集中在了“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一句中。
C.正文共四章,第一章是对“经其旧庐”情景的描述;第二章是对“形神逝其焉如”进行沉痛追忆;第三章用李斯临刑的典故,替嵇康倾吐那琴中的寄寓的感情;第四章写“妙声绝而复寻”,暗示文人志士是杀不完的!
D.全文篇幅短小,情意深长,感情真切,意在言外,不愧是一篇抒情佳作。
8.将下面八个句子搭配成四个骈偶句:(2分)
①鸟无声兮山寂寂
②叱咤则风云变色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
④夜正长兮风渐渐
⑤志意修则骄富贵
⑥暗呜则山岳崩颓
⑦道义重则轻王侯
⑧秋水共长天一色
(  )和(  )
(  )和(  )
(  )和(  )
(  )和(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中语文课外练习(第六册)
仔细阅读下文,然后根据文意在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词句。
  诗的语言不是思辨的语言,而是可感的语言;不是抽象的论理,而是形象的陶冶。高手诗人在表现思想时,往往采用具体形象而不是直接显露。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这里所说的“立”,就是要求诗歌的语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的、无生气地僵卧纸上。我国古代一些大诗人是很懂得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一种思想或一种抽象的情绪的。如孟浩然为了表达过故人庄时的舒畅心情,这样写道:“________,________”;王维的“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形象写出了寂静秋夜的欢畅;而诗人温庭筠用“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道出了旅途的艰辛。……由此看来,大凡优秀的诗人,总是善于用富于特征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其思想,抒发其感情的。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中语文
阅读下文,然后回答问题。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并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清朝学者陈宪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观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其结果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前进,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攻的武器了。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增长知识、寻找真理,并用之于人民的事业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本文使用的四种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下面两个例句(不要用文中的句子)。
①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文,然后回答问题。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并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清朝学者陈宪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观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其结果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前进,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攻的武器了。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1)简答。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增长知识、寻找真理,并用之于人民的事业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本文使用的四种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下面两个例句(不要用文中的句子)。
  ①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人生十个“宁可”
宁可装傻,也不要自作聪明。因为没有人喜欢聪明绝顶的人,尤其讨厌自作聪明的人。客观事物太复杂,而且变化太快,无论你智商有多高,无论你多么勤奋,认识任何事物都是很难的。即使你把已有知识都掌握了(根本不可能),转瞬之间,又发展变化了,而且永远不会停止。所以要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敢于承认自己在造物主面前,永远是个傻瓜。
宁可装穷,也不要炫耀财富。因为没有人喜欢炫耀财富的人,“为富不仁”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基本上也符合事实,特别是现阶段。古今中外完全通过合法手段发家致富的极少。不要为个人财富绞尽脑汁,否则你永世不得安宁。小富即安,安贫乐道,衣食无忧,足矣。如果有人因为你的富有,而亲近你,羡慕你,你的大祸临头就已经不远了。盲目攀比,自作自受。
宁可光输,也不要只赢不输。特别是在无谓的争论上。因为大多数人赢得起,输不起。最好是双赢。无论国际国内,个人之间,双赢是最佳选择。
宁可吃亏,也不要占小便宜。因为大多数人喜欢占小便宜,而吃不起亏。你要相信“吃亏是福”。当然要防止骗子。万一上当受骗,也不要耿耿于怀。相信上帝(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一定会惩罚他们的,用不着你去惩罚他们。
宁可辛苦,也不要贪图享乐。因为贪图享乐是最容易消磨意志,腐蚀灵魂的。适当的辛勤劳苦,能够锻炼身体,磨炼意志。&
宁可平庸,也不要沽名钓誉。因为平庸是福。弄虚作假,沽名钓誉,必然身心疲惫,惹是生非,自食其果。
宁可自信,也不要盲目悲观。因为自信是一种力量,即使你的自信有些盲目,也无关大局,你可以在实践中调整心态,找到自己的恰当的位置。如果盲目自卑,你就必然失去一切。&
宁要健康,也不要功名利禄。因为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资本。万一险遭不测,还有保尔.柯萨金和张海迪可以学习。
宁可勤奋,也不能无所事事。勤奋是一切成就的必要条件,而且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源泉;它能使你每天都有成就感。&
宁可偏执,也不能放弃理想。理想是灯塔,执着是一种人格力量。“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1、组织的功能,在聚合安人的力量,协同一致。2、领导的意义,在发挥安人的潜力。3、控制的用意,在保证今后几年如何安人。
4、中国人擅长把二看成三,以二合一来代替二选一。5、以不变应万变是的最高智慧,不要因误解而放弃。6、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方式,有原则,却必须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应变,以求制宜。7、经是方的,规规矩矩,实实在在。权是变动的意思,要持经达权,合理应变,才能圆通而安人。8、所有措施,无一不与安人密切相关。9、抱持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心态来包容一切
10、以化解代替解决,务求尽量减少后遗症11、做人做事兼顾并重,透过好好做人来把事情做好12、发展事业本身并没有什么目的,必须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完成修、齐、治、平的人生使命,立业才有价值。13、用情理法来领导,最为合理。14、有本事来拿,拿不到怪自己,是激励的基本原则。15、先求忠诚再求能力,更加安全。&16、只有组织成员各守其分,大家才能和合为一,产生强大组织力。17、安人就是把部份和在一起,合成一个整体,并且促使整体大于部份,和透过已安和人安增进河蟹的效果。18、安人的历程,是由开心而交心,藉交心而共同关心,然后产生同心的一连串心与心的变化。19、领导比更重要。20、志同道合的同仁,由于人心善变,不久之后,可能变成志不同,道不合。各种内外环境的变数,更是随时出现。中国式主张依理应变,凡事依据原则,则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应变,以求合理。21、只要合理,怎样变动都可以。
22、美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日本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集体主义,中国式则是我们常用的交互主义。23、日本人拿中国的管理哲学,来运用西方的科学。24、中国式具有三大主轴,那就是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以及依理应变。25、中国人相信事在人为,所有的事都是人做出来的,所以应该以人为主。26、若非理念相同,很不容易做到以人为主而又能够密切配合,把工作做好。中国式首重道不同,不相为谋,力求因道结合,彼此志同道合,理念相同,更中能够同心协力。
27、对上要有礼貌,但是不能够讨好。以下不宜太严,也不能够过份宽松。平行同事不必太拘束,也不应该过份熟不拘礼。28、至诚可以前知,预测未来才能做好计划。29、抱持救人而非杀人的心态来考核。30、沟通以不明言为基础。31、是修已安人的历程。32、搞清楚推、拖、拉的真正用意,合理应用以求圆通。
阅读:人次
上一条文章: 下一条文章: 没有了
培训超市& (5000多套光盘)通灵佛教网&||||||
--(156)[] newsfy
《开示问答》怎样做才是既慈悲,而又使僧团的纪律严明,不把佛法作人情?
& 怎样做才是既慈悲,而又使的纪律严明,不把佛法作人情尼众问,师父,现在止语静养,应怎样修行和运作?如果有闹众、不受谏,不听话等现象发生时,和比丘尼应如何处理?怎样做才是既慈悲,而又使僧团的纪律严明,不把佛法作人情?当家师现在止语静养,这个僧团应该怎样运作和修行的问题。应该首先把当家师的止语和静养,当作是对我们僧团的一个考验,是对我们的慈悲,止语和静养不等于对我们大家没有摄受力,而是更好地摄受大家。同时给我们修行已经做出榜样,我们还要另外找榜样就不合适了。怎样修行?那就是按照当家师所修行的方式去做。首先,我们要少语。不能完全止语&&要少语。为什么要少语?因为语言多了,口开神气散。语言多,起心动念就多;语言少,起心动念就少。为什么生病?生出种种的毛病?就从语言多开始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说得多,毛病就会生出来,没有也会变成有。首先从止语开始,所以说修行,大家都要静,不要说得过多。怎样达到我们能够静?既能达到我们止语的目的,又能和大众和合去修?有四个字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个宝贝,那就是&&依教。不管是人叫我们怎么做,说你上斋堂&&依教;说你去打扫卫生间&&依教奉行;说你去领着上殿&&依教奉行;说你二堂吃饭&&依教奉行;不管什么事情都要依教奉行。包括起床,我们三点钟起床,那叫你两点钟起床&&依教奉行;叫你一点钟起床&&依教奉行;叫你不睡觉&&也依教奉行;不管什么事情都要依教奉行。不光对执事人要依教奉行,在不违犯常住的规矩下,每个人对我们说的话,我们都要依教奉行。让我们通过依教奉行来达到无我的目的,去掉我们所有的习气和执着,这个非常好。我以前给大家讲过,我在五台山茅篷的时候,在大寮做饭。人家告诉我,说这个砂子多,应该沙两遍。这一遍都一个多小时。那时候是三点钟起床,去淘米,他们喝早粥,那时候我是不喝,但给他们做。有个师父说,这两遍你就得提前起来去淘米,你不会一点到两点起来啊?当时自己听到这话,心里刚有想法,那个师父又讲了,你不依教奉行吗?我就没话说了,也不知他什么时候知道,我心里常以依教奉行来作为我的一个约束。从那以后,我就天天一两点钟起来去淘米,最后成了这个茅篷起来最早的一位。(编者注:沙米:此处&沙&音sh&,通过摇动,使米里的沙子等集中,然后清除出去。)所以说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不要考虑这个事情对我们有什么损害,也不要考虑大家都不做,为什么叫我做。应该考虑的是我们依教奉行,这个是无价之宝。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个,作为我们每天的行动的准则,那我们这个僧团就会和合,也就会修行了,心就老实。僧团怎样修行?首先我们知道我们是僧团,是僧人,僧团是以为根本的,我们一天一时都不能离开。特别是当家师要止语静养,我们更应该向她学习,严格地持戒,严格地学戒。要研究戒律,把戒律作为我们最主要的修行方式。每天都要看戒,不能离开戒律,应该把戒律化成我们僧团的。戒在,僧团就在;戒律不在,僧团就不在了。我们修行是以戒律为基础的,这个基础没打好,一切都免谈。第一个是戒律,第二个是戒律,第三个还是戒律。我们把戒律看成,既是僧团的生命,又是我们的生命。怎样去维护这个戒律?那就是用我们的生命来换,宁可舍命不舍戒,才能去修行戒律,不给自己找任何方便。咱们的维那师,在柏林禅寺受戒的时候,那里有个师父,是知客师,看他不摸钱,日中一食,后来就把他招呼去了,就说他:&你师父知不知道戒律的开遮持犯和方便?&他是这么回答的:&我师父教给我们宁舍生命不破戒。&后来这个师父就没有吱声。所以说我们想得到戒律必须用生命来护持,只有用生命护持戒律你才会得到方便,我们要的是真方便。为什么说用生命护持戒律才会得到方便呢?当一个事物的生起,和你的持戒,它本来就是一个,它不是两个。有的人认为外面的境界是一个,我们持戒又是一回事,这就是心外找法。当我们严格持戒的时候,外面的境界就会减弱;当我们不持戒的时候,外面的境界就会增强。你是等它增强以后再跟它去斗争?还是你用生命来护持戒律的心,把它灭在萌芽之中?实际上都是一笔账,就看你怎么做的问题。为什么用生命来护持戒律?因为生死也是我们的坚固妄想之一。释迦牟尼佛不断地舍身,包括舍身饲虎等等,都是要破除这个生死的幻境。他不断地舍生命,才能够以后成佛。我们也是这样,我们想成佛,必须用生命去换,用生命去换才能换来不生不灭。所以我们持戒要知道,以这种心去持戒才会真正地持。否则的话,我们只走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地深入你的种子识,也没有破除你的妄想。因为这个妄想非常坚固,坚固得叫我们已经不知道它是妄想。所以说我们首先是持戒修行。有这种心,我们就应该安排好课程,这个由你们执事人去安排。我的想法,就是把沙弥尼戒,还有式叉摩那戒,还有比丘尼戒,反复地看,反复地研究。那是无价之宝,那是无上的清凉。虽然尼众业重,戒条比较多,但是你们要知道,你们有大福报,佛给你定了这么多的宝贝。那是难得的,每条都是非常清凉,所以说一定要把它抓住。比如说我们念佛(打佛七)了,学戒可以暂时放下,但是对戒律,在行为上不能放下。在平时要安排一定时间,每天的下午或上午,哪怕一个小时的学戒律也是好的。实在没有一个小时,那你有十分钟也是好的;十分钟也没有,你有一分钟,也是好的;你哪怕把戒本举一举,那也是好的。让我们的心念永远地不离开戒律,常在戒律之中,我们这个僧团就坚固,就会发挥僧团的作用。它就像一个长城一样,任何外道、天魔都不能破。末法时期只有戒律才是我们唯一的保证。佛讲:末法时期以戒为师,这是非常重要,也是真理所在。我们想和合,首先要在戒律基础上和合。有了戒律,我们都能够约束自己,它就和合了。在运作上应该常讨论,执事人常讨论戒律,常谈戒律的体会,不断地提起我们正念,不随顺人情超出戒律的范围。比如有的人今天想吃豆腐,提出来:师父,能不能做豆腐?告诉他,僧团已经决定了,今天吃饭吃白菜,不能给他做豆腐。说这个人很可怜,有了想法,甚至想家了,得需要豆腐怎么办?那也不能给他做!应该给他讲吃豆腐的种种害处。因为这个心不清净,豆腐会变成毒药。今天吃豆腐,明天吃豆腐,吃来吃去,就可能给你吃还俗了,你看这豆腐能不能吃?不能吃,所以说这是毒药。因为你的想法加入这个豆腐里了,所以说就变成了错误的东西,有毒的东西。我们应该随顺着戒律去做,一切修行都是为戒,戒律才是真正的修行。头些日子,台湾南林?是叫南林寺来电话,有个比丘尼来电话,说,师父啊,我想请教这个净人的问题,大悲寺这个净人是怎么样做的?一共提出了有十多条问题。我就给她讲,什么叫净人,咱们怎么样对待净人的。她听了以后挺感动。后来我就给她讲,我们所有的净人,一切作为,都是为了护持僧众不摸金钱这条戒律。当她听完了以后,说你们这个净人是真正的净人。她非常称赞。我们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修行中一切行为都是为戒律服务,不能有半点儿破坏戒律的行为存在。这样我们大家都能在戒律的基础上,就统一起来了,僧团就能运作起来。因为有了戒律,他就有了定力。有定力,他就有智慧,一切就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了。因为他接近真理,本身戒律就是真理。有的人说这样执着,如何如何的,要改。我们知道,戒律任何人不能改,菩萨不能改,阿罗汉也不能改,何况我们凡夫,更不能改。只有佛才能制定戒律,任何人不能改。不要在这里找任何方便,这样我们才有个持戒的心,否则我们连持都没有。别看做,做也是表面。只有身和心统一,我们的这个戒律才会真正地运作起来,会形成一个清静的、真正的道场,把我们的这一方都笼罩在戒律之下,也就是在佛光之下。我们去做任何事情,才会、都会受到加持。&如果有闹众不受谏、不听话,等现象发生时,&我们一定认真对待。首先我们要有慈悲心。对某个人不管大事小情要理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习气,有他的想法,我们要理解他,要关心他。不管有病啊、吃饭啊等等的事情,腰疼啊,今天如何如何啦,都要关心他,应该把这些事情要做好,不能麻痹。虽然我们告诉大家不要贪饮食,不要爱护身体,但作为执事人首先应该把这个问题处理好。关心大家、理解大家,在关心和理解的这个基础上,才能处理这个闹众。我们帮助他、批评他,采取一切的办法都为了慈悲,都是为了教育。有的不受谏、不听,我们耐心地、和气地跟他讲,甚至可以呵斥他,大声呵斥他,这是根据我们的需要去讲。有时候不听话,一个人说不行,大家集体去说。如果再不听,我们大家不理他,谁都不理他,不管你平时和他怎么好也不理他,坚决不理,你想帮助人,只有按执事人的方法去做,这才行。你们俩关系特别好,越好越不理他,让他有惭愧心。所以说这个大家必须统一行为。有的人就认为,那是你执事人的事,你说他批评他,但我俩说我俩好,背后还问:你怎么样?困不困啊?累不累啊?饿不饿啊?难不难受啊?我给你按摩按摩啊。这些事情就整个破坏了执事人所做的一切。这不合适,你帮倒忙,他就会生起一种慢心:你看还有人关心我,看来我做的这个事不是完全不对,还有对的地方,我还有我的势力呢。他就跟执事人继续干下去,争执下去,最后导致了他下地狱,你也跟着下地狱。这不是真正的帮助,是害人。我们帮助必须用集体的力量,执事人就代表了集体,代表了僧团。集体做的事情,不管是任何人都不能违背。这样我们就有了力量,就有了摄受力。一个人是不能跟大众所对抗得了的,为什么他这样做?因为他那个心,自己也控制不了,被妄想和习气所左右,他很希望有力量把自己那个心给降伏,把自己的毛病习气给扭转过来,执事人的做法正是他的需要。有的人说:你看执事人太不慈悲,他怎么这样呢?对他态度这么不好呢?他不知道这是不听话的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它是一副药,必须这么做,只有这么做他的心才能降伏。过去祖师大德棒打啊,拿水浇啊,等等的方法,目的就是降伏我们的心。因为我们的心特别坚固,他想起做一件事的时候自己也控制不了。明知不对,第一回不对,第二回不对,第三回连&不对&这二字他都忘了,就不能清醒了。这个时候如果有人给他浇一瓢凉水,打他一棒子,他可能从突然地袭击中,突然地一停顿:唉呀错了,不再往前走了。就像一个人要掉到河里了,有个人要给他突然拽上来,并没有管他疼还是不疼,救命为主,采取了一点办法是很有效的。所以说对这个办法不要怕挨说,我们做执事人的也要常讲。我有个徒弟还俗了,他给我通电话的时候埋怨我没批评他。我说:你啊,就是我说你太少了。他说就是这么回事,你批评我太少,而且都是批评得最激烈的时候,就能控制一点妄想,心里好受一些。我如果表现一种慈悲,寻思寻思不说了,他说你这一不说,我就控制不了了。所以说虽然当时表面不能理解,但事后的效果确实是这样。所以执事人,当家师都是付出很大辛苦。他们说你,完全是为了制止你那个妄想,帮你制止那个烦恼,并不是对你这个人去的。所以说我们大家应该共同来完成这件事情,执事人是我们的领头人,也是我们的代表,他说每句话我们都应该这么做的。我上次跟大家讲过,原先我有一个徒弟不听话,一次他有争执之心,说话他讲理的地方,他想讲理。后来我告诉执事人,把他赶出寺院。正好这个执事人和他关系特别好,好的不得了,甚至和他母亲都非常好,俩人就有点私心话也搁一起讲。你说这个矛盾发生了,怎么办?师父一句话,他一点没有犹豫,伸手就把这个人拖到外面去了,一点都没客气,没有半点犹豫的意思。说我缓解劝一下,没有。一下子就给捩出去了。想不动弹,不走也不行,一直给撵出去了。没有说半句缓冲的语言和态度,一点也没有,完全是两个人。执事人就把他拖出去,他不走,不走也拖,一直给拖到山门外面,没过十分钟这人就回来忏悔来了,一下过来了。那时我们从师父到执事人都为他高兴,这叫救人呐。所以说我们僧团里所执事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救人,不是针对你那个人,是对着你那个妄想去的。因为你心里有个毒瘤,有个敌人在那块,帮你来处理掉。所以说我们对执事人所说的,所要执行的一切事情,不管理解和不理解就要马上执行。特别是这个僧值,僧值底下有执事人,安排谁都不要客气,特别和你关系好的更不能客气。因为你到这是了脱生死,是学佛法,不是来搞人情。对不听话,不受谏的,执事人要想执事的时候、执行的时候,大家共同努力来完成这件事情。如果执事人已经做决定,大家不跟他讲话,不理睬他,那所有的人都不能理睬他。就是他跟你讲,你也不能去做任何的眼色去表示跟他说话,眼睛动弹动弹,或者做个动作表示我理解了。那动作都不跟你讲,我就是没看见。只有这种力量才能改变一个人,才能救一个人。所以说这个很重要。有时候我们这个人情面子太多太重,一看他昨天还和我唠磕,挺好的,尽跟我说心里话。今天他犯毛病,就是你认为他跟你说心里话才出现这个问题。他为什么能出现问题?就是因为老跟你说心里话,你的支持导致了他今天的过失。我们只能依法不依人,什么事情都要往法上靠,往戒律上靠,不能搞人情关系,这是个很大的一个事情。我们抛开了世俗来到僧团里,目的就是要成佛。我们不要人情,不要感情,我们要的是什么?是真正的戒律。只有戒律才能够产生定力,有了定力才能产生智慧,智慧才是真正的慈和悲。而不是你本身没有戒律,你所说的还是慈和悲,那不是慈和悲,慈和悲都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无缘,和任何人没有缘,他不会随顺着人情去走,顺着感情走。他只能随顺着真理去走。他有无限的慈悲,他能为你付出一切,但是为的目的是让你成佛,了脱生死,离苦得乐,他能顺着你这条道走。有了慈和悲,他不会为了自己的名和利,去和你做什么交易,他是无私的心。所以说我们大家应该有真正的慈悲。所以说想叫僧团纪律严明,不把佛法做人情,那就是不讲人情,不讲感情。我们只讲慈和悲,慈和悲是在戒律上、在不讲人情上、在无我上才会生起慈和悲,那是菩萨的行为。只有菩萨才能生起这种慈和悲,只有阿罗汉才能生起这种慈和悲。所以说我们想得到真正的慈悲,只有按戒律,不讲人情、不讲感情。同时包括对自己也是这样。那小心眼啊,就伤心了,那不行啊,这个自己跟自己就可怜起来了。那也不行的,你得跟它斗。有的人啊都挺关心他,大家对他都好,但是就伤心,就是伤心。头些日子有个比丘尼,谁劝也劝不了她了,就是伤心。我问她大家对你不好啊?(她说)好,大家特别关心她。都关心她,那也不行,就是伤心,哭得不得了,说不清道不白地就是哭,谁也处理不了。后来别人介绍就找我去了,后来我给他慢慢讲。讲,起不起作用?能起一点作用。但关键不在讲,在于你是否有一个清净和持戒的心在跟她讲,不是语言,那么多人语言都会讲得很明白,但为什么它不解决问题呢?就是你没有一个为戒律敢于舍生命的这种心,没有这种心就没有摄受力。我们有时候太注重语言了,不注重你的修持,这就是本末倒置,而且被相所转。后来听说她来电话了,说是已经基本上没有问题,好了,挺感谢的。就是说我们在戒律面前,应该是严格才能转一切,不要以为你会说就能够转一切,那不是。说我能够和大家都挺好,尽搞人情面子,那转不了一切。只有这个戒律才能转的,烦恼习气最怕你那种严持戒律的心,那是真实的。所以说戒律严明才是我们僧团的根本,大家一定要把戒律看成我们的生命去护持,不允许对它进行半点损害。为什么不把佛法做人情?因为人情是六道轮回,只有克服人情才能成为佛。什么叫人情?就是众生在托生人,因为他是有百分之五十的淫欲心所形成的人。这个人情就是那个百分之五十的淫欲心所化成的,我们顺着它只能越来越堕落。所以说人情害人,你不把人情看破了,老以为人情就是我们做人的基础。人并不是一个圣人,它只是六道轮回的一个过程。这个人情不克服你不可能超出轮回,我们不能随着人情。不顺人情就会顺着佛法,你顺着佛法走就不会有人情的,这个关系一定要看到。特别要注意的现在有很多人说:你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这从某个角度有他的道理,先从基础做起,这对。但是一定注意,你人要做好了,不见得是佛,有时候反而离开了佛法。为什么说人做好了反而离开了佛法?你要的是所有的人所需要的一切欲望,你认为那个是把人做好了。家庭美满,儿女满堂,财产丰富,牛马成群,仆人一大帮,朋友一大串,这就是社会地位全有。他说的这一切这叫人、这叫好人。实际上在佛法里正是相反,正是轮回,套上了无数枷锁,所以说我们不能做这种人。我们利用这人生,我们要做什么人?我们要做的是一无所得的人。穷,穷得什么都没有,没有一间房子,没有一文钱,没有一口饭吃,没有立足之地,这才是我们可以成佛的。如果你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立足之地,做得那么圆满,我看你成不了佛了,只能在人世间做六道轮回了,甚至还下地狱去。所以说我们不把人情做佛法,这在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一条。所以说要想把佛法得到手,首先要克服人情,不顺着人情,对人情要生起厌烦心,远离心,那我们顺从什么呢?就顺从戒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后海不是海 寓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