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乞讨者站起来祝福老师的话语语

[尖锋话题]乞丐与拾荒者能不能进图书馆 - 聊天空间 -
讨论室-苏辛工作室
- Powered by Discuz!
积分 80337
帖子 46410
威望 80337
阅读权限 200
[尖锋话题]乞丐与拾荒者能不能进图书馆
阿平:“平民图书馆”犹有缺憾
日青年时报
  一则两年前的旧闻昨日被微博疯转:“杭州图书馆对所有的读者免费开放,因此也有了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无法接受。于是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这位读者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这则“旧闻”的“新闻价值”显而易见,也难怪国内众多媒体在看到这条微博之后纷纷跟进,去做更深入更详细的采访。可以预料,随着媒体的跟进,“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将成为一个新的“杭州模式”。
  窃以为观察此一事件,未必不可以剥离掉“杭州图书馆”这一特定场景,而放在更多的场合下审视,比如博物馆、电影院、公交车……,“闲杂人等不得入内”、“衣冠不整谢绝入内”这类提示牌,对于中国人可说是再熟悉不过了;还可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审视”——对于乞丐对于拾荒者,大至外来人口的融入,一个城市又该有怎样的态度?
  允许乞丐与拾荒者进内阅览,彰显出杭州图书馆难得的开放意识与平等意识。但也不是没有缺憾,缺憾就是杭州图书馆虽然展现了对于乞丐与拾荒者的包容,但还是附加了一个“唯一要求”——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样的要求似乎不能说错,要保护书籍的清洁嘛,但如果这样的要求只针对乞丐与拾荒者,显然已属区别对待,并对乞丐与拾荒者的人格构成伤害,因为这个“要求”是基于如下一种成见:凡乞丐与拾荒者,他们的手都是不干净的。要乞丐先洗手再阅读,与要乞丐先洗完澡换上干净衣服再进影院,有什么根本区别吗?
  当然,说“凡乞丐与拾荒者,他们的手都是不干净的”,符合社会的一般认知。但将其作为一个区别对待的理由也就是歧视的理由时,其能否成立,则取决于其中的逻辑关系——“因为他们是乞丐与拾荒者,所以他们的手都是不干净的”,这样的推理显然难以成立。然而正是类似这样的逻辑制造出中国社会无所不在的门槛。
  乞丐与拾荒者能不能进图书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平等、人格平等问题。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人格平等?不妨以“脚”为喻:每人都有一双脚,你能去的地方,人人都能去。落实权利平等、人格平等,就是落实“脚”的平等——只看“脚”,不看衣着、不看身份、不看干净与否,则平等可致。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积分 80337
帖子 46410
威望 80337
阅读权限 200
分析称图书馆对乞丐开放有利改变社会身份歧视
日青年时报
  这两天,杭州图书馆火了。一则消息在微博上转发数千次: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也有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找到褚树青馆长投诉,褚树青回答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相关报道详见本报昨日A5版)
  开放的图书馆呼唤开放的心灵
  □魏英杰(杭州)
  一家开放的图书馆,同样地呼唤读者应具有平等开放的精神。这也是形成图书馆气质的重要因素
  褚馆长的话引来了无数感动。不少网友大赞给力,对杭州拥有这样一家图书馆艳羡不已。不过,杭图开放接待乞丐和拾荒者一事,却也引起了两种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允许乞丐进入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也有人评论,要求乞丐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显然已属区别对待,对乞丐和拾荒者的人格构成了伤害(相关评论详见本报昨日A2版)。
  对于第一种态度,褚馆长的回应非常精彩,不值得再去反驳。倒是第二种观点,看似有理,却有曲解、误读之嫌。我相信,要求乞丐和拾荒者把手洗干净这句话,不仅不会写在墙上,而且图书馆也不会专门派个人把守在大门外执行。这更多是图书馆出于爱护书籍的一个意愿,而不太可能专门针对乞丐和拾荒者。
  图书馆是公众阅读场所,对所有人开放是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每个人在这样的场所,却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公共意识,比如不要大声喧哗、小心爱护图书,等等。所以,这并不是说图书馆唯独要求乞丐入内要把手洗干净,而其他人就可以无所顾忌,不爱惜书籍。这种与公共阅读空间相对应的自觉意识,对每个人来讲其实都是一样的,并不存在厚此薄彼的意思。
  认为厚此薄彼的人,对杭图应该不熟悉。到过杭图的人就知道,这里不仅阅读环境好、服务好,而且充满自由、开放的气氛。杭图实行免费服务,致力于打造“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已经有几年时间。日,杭图等15家当地图书馆联合签署了“杭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公约”,宣布即日起全部实行免费服务,杭州因此成为国内第一个实行“公共、免费、无障碍”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城市。一旦了解这些,人们对杭图为何允许乞丐和拾荒者入内想必不会感到特别意外,当然也就不会片面地认为,杭图在允许其入内的同时,还会设置什么门槛或障碍。
  一家开放的图书馆,同样地呼唤读者应具有平等开放的精神。这也是形成图书馆气质的重要因素。读者具有平等开放精神,才不会对图书馆里的“另类读者”感到不悦,也才不会偏激地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对方身上,从而忽略个体的责任意识。
  “不拒乞丐”还原图书馆公益属性
  □单士兵(重庆)
  改变社会的身份歧视,传递公平、正义、自由、民主之类的价值诉求,恰恰离不开图书馆这样的公空文化空间。这实际上也就应该赋予现代图书馆更多的社会责任
  这是冬日里令人心暖的一则新闻,但这原本又不应该成为新闻,诚如杭图办公室主任刘丽东说的,“这是公共图书馆本来就应该承担的责任。”现在的问题是,这样暖心的善事招致一些人不理解,这样应有的责任履行却成了新鲜事,无疑说明当前图书馆事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这些年,中国各地图书馆建设取得很大发展,在许多城市,豪华图书馆甚至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然而,现在很多图书馆就像是“空壳”,要么书很少,要么人很稀,图书馆建设是上去了,但图书馆事业却没有取得应有的发展。图书馆事业的最大属性,就是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的存在,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的存在,本身必须具有强烈的公益性。
  这是一个价值多元的年代,不论是哪一种公共空间,都必须以足够的开放,来满足公众对多元文化的需求。对于图书馆这样的公共空间,如果门槛设置过高,就意味着公共文化空间更加萎缩与逼仄。乞丐和拾荒者是身份,但更应该被视为一种职业。一个开放的社会,必须为公民提供各种向上流动的渠道。那种把乞丐和拾荒者拒于图书馆大门之外的做法,就是典型的以身份歧视来剥夺他们在公共空间的应有权利。
  这个社会分层的年代,的确充斥着许多不平等现象。但是,在文化面前,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杭州市图书馆不拒乞丐引起一些读者不满,从中不难看出一些“精英自负”的价值偏失。而改变社会的身份歧视,传递公平、正义、自由、民主之类的价值诉求,恰恰离不开图书馆这样的公空文化空间。这实际上也就应该赋予现代图书馆更多的社会责任。
  “不拒乞丐”的做法,应该唤醒我们对现代图书馆核心理念应有的敬意,催发公共管理部门进一步还原其公益属性,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光明而温暖的现实天堂。
  进入图书馆的“资格”说明了什么
  □五岳散人(北京)
  投诉行为之丑陋,比之那些把智障人士送到某地去当奴工,从本质上说并无多少区别,甚至本身就是那种行为的土壤
  褚树青先生是个文化人,说话足够文雅。要是我等粗人的话大概会这么说:“滚球!你们这种素质的人,没资格进来读书!”当然,这种话不会真说出来,因为“资格”这件事恰恰是这些人投诉的理由,如果我用这种话回击,就等于跟这些人一般素质了。
  说到资格问题,如公共图书馆这种设施,其实根本就说不上有什么进入门槛,因为这是拿着纳税人的钱建立的机构。可能有人会说,如果一个人不纳税是不是就不能进?原本这个世界确实是这样的,当年还有不纳税就不能投票的时候呢。社会进步到了今天,有些基本的公共设施是必须向全民开放的,这个不以是不是纳税人、或者身份地位的高低来决定是否有进入门槛,而是必须零门槛进入,这是一个社会是否足够文明的标志。
  有时候,我们的社会有着种种不如人意之处,好多人也会觉得太不公平,进而口诛笔伐表达自己的文明与正义。比如说奴工事件当中,很多人就表现出了义愤填膺的正义感,让人觉得文明的种子在我们这里并未断绝。但如果我们扪心自问的话,那些智障残疾人士如果天天出没在各位的小区,各位是不是都能还用这种悲天悯人的态度对待之呢?
  这就是很多人对待弱势群体与底层民众的态度,虽然他们也高不到哪里去,但就是这么一点点的优越感,让他们做出了这种投诉的举动。这种投诉行为之丑陋,比之那些把智障人士送到某地去当奴工,从本质上说并无多少区别,甚至本身就是那种行为的土壤。这也说明,真正的文明是做出来的,体现在任何一个不经意的宽容当中。如果没有这种随时随地对文明的身体力行,很多时候社会文明就是一种空谈。而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之下,原本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我们这里成了一则新闻。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积分 80337
帖子 46410
威望 80337
阅读权限 200
周稀银:风不能进雨不能进乞丐可以进
日扬子晚报
  自03年起,杭州图书馆开始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及附近的农民工。18日,杭州市图书馆馆长楮树青在微博上表示“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这一微博被转发了5000多次,光评论就达到1200多条。不少博友直赞这位馆长有北大遗风(1月19日《青年时报》)。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是一句被广为引用的名言。它出自英国的一位首相威廉·皮特,皮特用它来形容财产权对穷苦人的重要性和神圣性。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身边若干的公共服务机构,俨然将自己的管理职能当成了私产,总是为社会底层人设置若干障碍,不但将阻止他们进入当做是在维护公众利益,而且还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恰恰是在亵渎公众利益,是在剥夺穷人的权利。
  杭州图书馆多年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乞丐及附近的农民工能够自由进入,令人不得不生出“风不能进雨不能进,乞丐可以进”的感叹。一方面图书馆终于恢复其“读书面前人人平等”的真谛,另一面也才真正体现了对穷苦人利益的关顾。细想全国有无数的图书馆,又有几家如此“书馆人字开、有钱没钱都进来”?别说是乞丐,就是一般的读书人,若不提交工作证,不办理阅览证,穿着稍微邋遢一点,欲想进入遨游书海,那也是“门难进脸难看”。
  杭州图书馆能够对乞丐正常开放,可能主要原因是馆长楮树青的开明。当底层人进入图书馆的权利仅仅靠一个馆长的开明来维系,我们是难以从社会层面上感到高兴的。
  如果用木桶效应来印证一个城市的宜居和谐的话,那乞丐等社会最底层人基本权益能否得到保障,显然是那块最短的木板。我们尽管还不能对杭州的宜居和谐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风不能进雨不能进,乞丐可以进”的融融暖意,温暖和改变多少人对冷冰冰城市的印象?而这样的为底层人“恢复权利”不再仅仅是少数“守门人”的同情,而渐渐成为制度建设下的城市行动和国家行动,社会上那处处对于底层人设置的层层璧垒和厚厚坚冰,岂有不被打破之理?
  正如图书馆方所说,这本来不该算是一个新闻。这个新闻感动我们的不是“图书馆向乞丐开放”本身,而是社会平等精神的闪光,让我们看到了美好的希望。 (江苏 周稀银)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积分 80337
帖子 46410
威望 80337
阅读权限 200
沙元森:乞丐进图书馆的权利不需要“乞讨”
日齐鲁晚报
  摘要:那些厌恶乞丐进入图书馆的读者不仅危害了别人的权利,也将危害自己的权利。一旦社会中有了“非常公民”,权利的平等就成了空谈,今天你拒绝乞丐进入图书馆,明天就可能在其他场所被另外一些自视甚高的人拒绝。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杭州市图书馆馆长楮树青两年前的这句话近日在网络上受到追捧。事情缘起于2003年杭州市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其中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一举措推行以来,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馆长楮树青无奈做了如上回应。
  此事经过媒体报道之后,楮树青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看来,大多数人还是赞成让乞丐进入图书馆的,毕竟在寸土寸金的“人间天堂”城市,能有一个公共场所给乞丐提供读书和休息的空间,足以让人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宽厚和温暖,即便是在商业化社会中,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逐利之徒。 但是,我们在高度赞扬楮树青的同时也不应忘记,乞丐进入图书馆读书并不需要乞讨。如果把楮树青的职业行为看成慷慨的“施舍”,那么无论赞美有多么热情都是肤浅的、偏颇的。我们之所以尊敬楮树青,只是因为他以自己的行动维护了少数弱势者的权利。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各级财政支持,因此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平等分享这种公共服务。公民权利的平等,不受身份和职业的影响,其他读者只需凭借身份证入内,乞丐和拾荒者自然也可以。图书馆有权要求所有读者净手读书,却无权甄别读者的身家财富和社会地位,也不应提供因人而异的有偿服务。而现实是,不少公共图书馆把公益性服务变成了有偿服务,以各种理由和方式收取费用,读者办证、阅览、外借、咨询、检索等无一不需要掏钱,借阅图书成了变相租借,一些稀有藏书甚至成了图书馆的垄断性资源,非权非贵的读者根本就没有阅读的机会。
  公共服务的因人而异,在事实上造成了公民权利的不平等,图书馆里的读者有三六九等之分,而乞丐连进门的机会都被剥夺了。图书馆抬高门槛,公众获取无偿服务的难度必然随之增加,最终的结果是大量图书资源被闲置和浪费。装修富丽堂皇,读者屈指可数,这样的公共图书馆绝不可能会成为一座城市的骄傲,只会是一种难堪。
  让所有读者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是每个公共图书馆应尽的义务,并不是额外的施舍。去一个幽雅的环境里看书、休息,有钱人容易找到,穷人不容易找到;知识改变命运,对有钱人适用,对一无所有的穷人更适用。所以,穷人更迫切地需要公共图书馆向他们敞开大门。楮树青馆长不过是做了他应该做的,因为很多人没有做到这一点,才凸显了他可贵的特立独行。
  那些厌恶乞丐进入图书馆的读者不仅危害了别人的权利,也将危害自己的权利。一旦社会中有了“非常公民”,权利的平等就成了空谈,今天你拒绝乞丐进入图书馆,明天就可能在其他场所被另外一些自视甚高的人拒绝。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积分 80337
帖子 46410
威望 80337
阅读权限 200
胡印斌:城市应有让乞丐穿堂而过的雅量
  摘要:城市应该给予底层人群更多的善意,应该能有听任乞丐和拾荒者穿堂而过的雅量。这不仅是对一个人群的特殊关照,更是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必须。
  据报道,从2003年起,杭州市图书馆就开始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他们的底线是,只要你的穿着和举止不是特别出格,比如赤膊或大声喧哗,都可以免费在这里看书、休息、听音乐甚至会朋友。杭州市图书馆的做法,“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而馆长楮树青两年前曾说过:“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
  正如杭州市图书馆办公室主任所言,对所有人平等地开放,这是“公共图书馆本来就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杭州图书馆的做法不应让人感到惊奇,真正让人奇怪的是“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从这些“不满”中,或多或少可以感受到,某些“文化人”对这些同样生活于城市的底层民众,有着怎样冷漠的态度。
  他们介意的应该不是乞丐和拾荒者看书,而是介意和这些穿着举止不够干净文雅的人“共处一室”。这种对乞丐和拾荒者的排斥情绪,不仅见于图书馆,也常见于很多城市的公共场合。
  城市之所以形成,原本正是由于各色人等的聚集,五方杂处,八面云集。惟其驳杂,所以丰富;惟其不同,所以平等。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的“机会”,创造自己的“价值”,最终成就一个个城市的繁花似锦。
  但让人困惑的是,光鲜起来的城市开始讨厌那种原初的杂乱或者说丰富了,城市“美容运动”由此发轫并愈演愈烈。这种美化的冲动,不止体现在建筑物、道路的改造升级上,更体现在对人的遴选和排斥上。很多城市不约而同地制定了吸纳精英人才、排斥低端人群的社会政策,以地方法规的刚性姿态表达了一个城市的价值取向。禁乞、要求市民不得向行乞者施舍等等规定,堂皇出炉。
  有的大城市甚至连低端劳动者都要一并划入清除之列,全然罔顾这些看似低级、简单的行当早已经融入城市的肌体,成了维持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原动力。而这些设想的提出,有的是出于控制人口的目的,有的是基于所谓的“大都市形象”的概念。可是,一个拒绝给底层人群,包括乞丐拾荒者机会的城市,还能是一个健康而有尊严的城市吗?
  这样的误解太深了,直到目前,很少有城市有认真的反省,遑论具体的做法。而这种注重表面的光鲜、歧视低端人群的倾向,不仅见于一些城市的决策者,很多生活于城市的普通人,也失去了应有的开阔胸襟,不愿和拾荒者一起看书,厌恶和农民工一起乘坐公交……
  杭州市图书馆如此善意的举动,对每一座城市,都该是一种唤醒。城市应该给予底层人群更多的善意,应该能有听任乞丐和拾荒者穿堂而过的雅量。这不仅是对一个人群的特殊关照,更是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必须。
  城市向底层人群释放出友好和善意,必将获得超值的回报。一个棱角柔和的城市,远远比一个坚硬冰冷的城市更宜居、更平等,也更幸福。正如微博博友所言:尊重众生平等,才是真的进入成熟社会。但愿这样的“成熟”城市会多起来。
  □胡印斌(媒体人)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积分 80337
帖子 46410
威望 80337
阅读权限 200
李甘林:有一扇门为乞丐而开才叫“天堂”
日中国青年报
  自2003年起,杭州图书馆开始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及附近的农民工。18日,该馆馆长褚树青在微博上表示“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这被转发了5000多次,光评论就达1200多条。不少博友直赞馆长有北大遗风。记者连线褚馆长,他却婉言谢绝了采访。该馆办公室主任刘丽东说:“这也算新闻吗?我们一直觉得,这是公共图书馆本来就应该承担的责任。”(《青年时报》1月19日)
  一直以来,对于流浪乞讨者,除极端寒冷天气会受到政府统一救助外,也总有不少民间人士向他们伸出援手(如美女喂老乞丐吃面条、温州的“施粥棚”等),主流人群一以贯之地关注弱势群体、扶助流浪乞讨人员的动人情形,既温暖着这些落魄者的身心,也给其他公众的心灵以莫大慰藉。
  但类似于杭州图书馆这样以政府事业单位身份,自2003年起就开始对包括乞丐在内的所有读者免费开放的善举,委实太少。所以,听闻褚馆长“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这番令人感佩的告白,自然心头一热。
  如果说上述真情告白算是一家公立图书馆如何对待落魄乞丐,如何给予这个特殊读者群应有的一种态度的话,那办公室主任随后对记者的追访表露出的惊讶,则无疑是对馆长告白的升华,因为在主任看来,公立图书馆对包括乞丐在内的所有读者免费开放,这再正常不过。难怪这种表态会引来众多网友如潮夸赞,比如,尊重众生平等,才是真的进入成熟社会。这位馆长值得尊敬;做得好,每个人都有读书的权利。太阳不会因为乞丐和拾荒者的身份而拒绝给予他们阳光;学者熊培云也为此感叹:杭州真是一个美好城市。风景与人文以及生活的情趣,北京、上海都比不了。
  尊重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公民活得更美好,更有尊严,这些不仅载入了宪法和法律,进入了各级政府的工作部署、规划,也更是每一个人的憧憬。然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文理念,这种法治社会起码的人文与制度关怀,却每每流于形式,或只挂在一些管理者嘴上,每遇创卫达标、检查验收或城市举办的节会,这些平时少有人关注的流浪乞讨者总是首当其冲,或被劝离城市,或被集体输送到荒郊野外一“扔”了之。
  也许,囿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等许多现实桎梏,还无法让每一个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的这个庞大群体都能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也无法进行像许多国家那样规划的关注流浪乞讨者的制度安排(如政要一年抽一天慰问他们;又如市长或候选人也要混入乞丐群中亲身体验生活)。但正如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靠着许多人共同努力与推动的,要改善和提高包括乞丐在内的社会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的福祉,更需要全社会每一个单位每一个成员都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我始终觉得,每天能有一盏温暖的灯火为人点亮的地方才叫家。同理,能为乞丐打开一扇门的城市,把乞丐当人,对其基本的生存权、公民权以应有尊重和起码保障的城市,也才有资格叫“天堂”。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积分 80337
帖子 46410
威望 80337
阅读权限 200
魏英杰:开放的图书馆呼唤开放的心灵
日 东方早报
  这两天,杭州图书馆火了。一则消息在微博上被转发了数千次:“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也有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找到褚树青馆长投诉,褚树青回答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褚馆长这句话引来了无数感动,不少网友对杭州拥有这样一家图书馆艳羡不已。不过,杭图开放接待乞讨者和拾荒者一事,也引起了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允许他们进入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也有人评论,要求他们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显然已属区别对待,对他们的人格构成了伤害。
  对于第一种态度,褚馆长的回应非常精彩,不值得再去反驳。倒是第二种观点,看似冠冕堂皇,却有曲解、误读之嫌。我相信,要求乞讨者和拾荒者把手洗干净这句话,不仅不会写在墙上,而且图书馆也不会专门派个人把守在大门外执行。这更多是图书馆出于爱护书籍的一个意愿,不太可能专门针对乞讨者和拾荒者。
  图书馆是公众阅读场所,对所有人开放是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每个人在这样的场所,却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公共意识,比如不要大声喧哗、应小心爱护图书等等。所以,对乞讨者提出那样的要求并不是说其他人就可以无所顾忌,不爱惜书籍。这种与公共阅读空间相对应的自觉意识,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样的。
  说这句话的人对杭图应该不熟悉,或者根本就没有去过。到过杭图就知道,这里不仅阅读环境好、服务好,而且充满自由、开放的气氛。在那里,你可以随意浏览、阅读、上网或者休憩。进入杭图的文澜在线数字图书馆,还可以使用图书馆预设账号进入中国知网、国研网等多个收费数据库,免费查阅、下载资料。
  杭图实行免费服务,致力于打造“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已经有几年时间。日,杭图等15家当地图书馆联合签署了“杭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公约”,宣布即日起全部实行免费服务,杭州因此成为国内第一个实行“公共、免费、无障碍”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城市。
  一旦了解这些,人们对杭图为何允许乞讨者和拾荒者入内,想必不会感到特别意外。
  这是一家开放的图书馆,其免费、一视同仁的服务,皆来自于她的开放精神。实际上,免费是对公共图书馆的一个基本要求,能否在这个基础上为读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优质服务,才是当下和未来公共图书馆的竞争力所在。这一点,也是杭图近日备受关注和称道的关键。连乞讨者、拾荒者都能够坦然地走进图书馆,淡定地在馆内阅读、休息——哪怕这只是为了享受图书馆的免费空调,足以说明问题。
  一家开放的图书馆,同样地呼唤读者应具有平等开放的精神,这也是形成图书馆气质的重要因素。具有平等开放的精神,才不会对图书馆里的“另类读者”感到不悦,也才不会偏激地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图书馆身上,从而忽略个体的责任。如上所述,论说者不顾实际地认为,杭图要求乞讨者“入内先洗手”对他们造成了人格伤害,即为其中一例。 (作者系杭州媒体人士)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积分 80337
帖子 46410
威望 80337
阅读权限 200
李晓亮:只为御寒乞丐也有进馆的权利
日华西都市报
  只有置身一个成熟理性的“有温度”的社会,才会有无尽的温暖素材。比如下面这则:自2003年起,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及附近的农民工。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表示“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这话赢得一致赞誉。
  该图书馆另一负责人称:“这也算新闻吗?我们一直觉得,这是公共图书馆本就应承担的责任。”这句足以羞煞不少人,因为它远未成为共识。两句常识性的白话,在这隆冬却散发出别样暖意,其中定有不少隐秘世态,为人忽视。
  乞丐、民工、拾荒者、流浪汉没有自由出入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权利吗?非也。相反,公共设施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它们必须向全体成员开放。这些基础公共设施,属全民所有,蕴涵其间的公共福利,自然也应全民共享。任何社会成员,只要有相关需求,就应能够就近得到满足。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图书馆、体育馆、学校、医院、车站,等相关公共场所,要对应接纳相关的民众诉求。这是一个文明开放的社会应提供的基础性公共服务。纳税人购买公共服务,即便从契约意义上讲,服务费也早由公共财政支付。除此之外,任何“以貌取人”的规定,都是对社会成员权益的无礼侵犯,毫无正当性和正义性。
  可是,这些闪耀着理想化色彩的常识规则,并未普照现实。我们并未见到多少公立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学校、植物园等像杭州图书馆这样,多年如一日地对社会成员免费开放,不管是乞丐还是流浪人员,都能平等享用场馆设施和公共资源。正因如此,这个新闻才如此耀眼,如此温暖人心。
  从此意义讲,这个新闻的价值,也超出其固有的文化、人文范畴,而是提供了一个公共政策层面的价值标本。换言之,这个“对所有读者全面免费开放”,绝不仅是提供了一个供人查阅文献和自由穿行的空间,更是提供了一个公共福利的提取处、兑换点。假如我是个数九寒天却无处容身的乞丐,即便我不为看书仅为避寒取暖,我也有走进图书馆的权利。
  为流浪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救济和物质保障,当然超出了图书馆职责范畴,但假如图书馆里挤入了取暖的底层人群,那么就一定照出了其他领域相关公力救济的短板之憾。广州曾连续出现过流浪汉冻死街头的事件,相信类似事件不光是某地特例,而是有着一定普遍性。
  建立全覆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政府负责、财政埋单,当然责无旁贷;除此,图书馆、医务室、阅览室、救助站、体育馆等基础性公共场所的日常服务功能,也是为民生壮力的重要一环。这也是间接体现政府对公民的最普通的福利义务。只有这些如涓涓溪流的日常福利,氤氲到无论贫富、残障的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中,只有图书馆对乞丐开放不再引人惊诧,而是成为社会共识,因灾、因贫、因病而暂时流离失所的我们的兄弟姐妹,才不会在寒冬里感到另一股彻骨寒意。无力者得到及时救助,贫弱者也能很好生存。文明的要义,才会彻底驱散空气中漂浮的某些冷漠而暴戾的因子。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积分 80337
帖子 46410
威望 80337
阅读权限 200
[attach]18333[/attach]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积分 80337
帖子 46410
威望 80337
阅读权限 200
[attach]18334[/attach]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积分 80337
帖子 46410
威望 80337
阅读权限 200
[attach]18335[/attach]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积分 80337
帖子 46410
威望 80337
阅读权限 200
[attach]18336[/attach]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积分 80337
帖子 46410
威望 80337
阅读权限 200
央视关注杭州图书馆对乞丐和拾荒者免费开放
  杭州图书馆免费对乞丐和拾荒者开放的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公共图书馆,这个本属于平民的地方,离公共还有多远?日播出的央视《新闻1+1》关注:把“公共”还给图书馆。以下为节目实录:
  导视:
  字幕提示: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
  解说:
  一条微博,一则旧闻成为新闻,一个馆长成为明星,只因一家图书馆大门对所有人免费开放。
  农民工:
  看看书、休闲休闲,我们打工的辛苦。
  解说:
  平等、无障碍、免证阅览,浏览者、民工、拾荒者均可进入。杭州图书馆用开放面对质疑。
  褚树青:
  因为公共图书从诞生这天起,就是服务所有人群,尤其是服务社会底层人群。
  解说:
  不设门槛,一个简单的举动为何引发热烈讨论?公共图书馆,这个本属于平民的地方,离公共还有多远?《新闻1+1》今日关注:把“公共”还给图书馆。
  主持人 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公共图书馆是用来做什么的?是进去读书的,还是进去御寒的?公共图书馆到底谁能进?是生活已经富足了了市民,还是衣食无着的乞丐?公共图书馆到底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让有学识、有知识的人更加有学识?还是说,能够让那些看不到希望的人能够看到希望?这一切问题在杭州图书馆有了答案。
  解说: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这句话出自一个图书馆馆长,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在图书馆工作了30年的他,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忙,事发来自一条微博:“杭州市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一夜之间,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在最近迅速成了舆论的焦点。
  赵奕 本台记者:
  这两天在杭州,好像各大媒体、网站,好像还有包括《光明日报》,还有新华社,好像都跟他们有接触,这个事情弄得确实还是比较大,好像反应也比较大。他们这两天,我听办公室的主任,感觉就是她的电话从来都没有停过。
  解说:
  其实早在2008年10月份,当时杭州图书馆的新馆建成开放,有媒体采访图书馆长褚树青,说到图书馆免费、公平时,褚树青做了以上会回应。而就是这句两年多以前说过的话,在最近通过一位网友微博上旧事重提后,引发了大家的回应。到今天,这条微博已经被16000多人转发,4000多人评论。
  褚树青 杭州图书馆馆长:
  图书馆服务的宗旨,因为公共图书馆从诞生这前起它就是服务所有人群,尤其是服务社会底层人群的。因为一般来说,社会的上层,他不存在读书困难或获取知识困难的问题。但图书馆的存在,就是来弥补社会本身存在的,某一部分人群他没有办法方便或者快捷地获取知识和文化。
  解说:
  就在自己的言论引发巨大关注的时候,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对媒体做了一点澄清,那就是,他的原话其实是“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换个区域”。虽然原话不如网络版给力,却依旧让很多人推崇不已。
  褚树青:
  无论是一个儒者,或者是一个丐者,只要走进来都是读者。
  解说:
  杭州市图书馆新馆在国内赫赫有名,数项排名第一。但是免费开放的做法早已有之,开始于8年前建馆之初,杭州市委市政府给图书馆确定的性质是: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在图书馆里,阅览图书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没有任何费用,而且不需要押金。即使是借阅读书,也仅仅出示一张市民卡就能办理。所以,当这条两年前的新闻被再次挖掘出来,并认为热议的话题,杭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第一感觉不是惊喜,而是诧异。
  褚树青:
  可能大家觉得突然碰到这个以后,觉得好像这个题目新新颖。其实我们作为公共图书馆,无论是杭州图书馆还是其它城市图书馆,都一直在这么做。
  解说:
  对于为何自己突然成了名人,馆长褚树青实际也相当不解。因为国内的很多图书馆也都在这么做,他表示,为什么大家对公共图书馆这么不了解,需要反思。
  褚树青:
  实际上到公共图书馆各种人群都有,也包括外来民工,也包括这些我们认为的拾荒者。但是他们进来的目的,到了图书馆,他能够走进来,本身就说明他没有对命运屈服,本身就说明他对命运充满希望。
  解说:
  时至今日,在赞誉之时,我们依然可以从网络上听到不解的声音。环境被破坏怎么办?书被损坏怎么办?设备被损坏又该怎么办?面对媒体,馆长褚树青用一个数据做了解答:目前杭图的图书丢失率远低于西方国家及日本的平均水平0.5%。
  赵奕:
  其实那些所谓的农民工兄弟或者是乞丐,其实他们在很多方面都很注意,反而是那些觉得好像自我价值特别高的人,做得却不如那些农民工朋友,或者是乞丐他们做得那么好。
  解说:
  旧闻怎么会成为新闻,这或许才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主持人:
  刚才短片里提的这个问题你怎么看,本来是一条很久之前的新闻了。
  白岩松 评论员:
  因为那个时候对人与人之间平等的这种追求,还不像现在这么猛烈。更何况在这个季节里,岁末年关的时候,恰恰是大家对社会公平,尤其对农民工兄弟和无家可归者,更关注的时期,因为你透过他们买不着票,他们走着回家、骑摩托回家等等,全社会都在通过这样一种关注方式,其实期待着社会的公平,一步一步更加建立起来。这条新闻正好处于这两者碰撞在一起,就释放出了前两年这条新闻诞生的时候所不具有的力量。
  主持人:
  那回过头来就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个图书馆的用途到底是什么。因为有些资料里面说,有人比较把它看成藏书楼或者资料馆了。为什么不可以把它看成跟自己密切相关的地方?
  白岩松:
  我们对图书馆的理解的确太过狭隘了。其实馆长透过这次旧闻突然变成新闻也感到诧异,为什么大家对图书馆这么不了解?这句话恐怕有两层含义:第一,怎么大家好像觉得天方夜谭一样看到这件事情,其实我们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了。而且我非常相信全国有很多图书馆都已经采取了这种做法,它不一定主动欢迎谁,但是它起码已经开始不拒绝谁了。也就是说,不管拾荒者还是农民工兄弟,我相信在全国会有很多与杭州图书馆相类似的这种图书馆。
  因此,你别看网上转帖很多,大家的微博转来转去等等。这些热烈夸赞杭州图书馆的人,应该已经有相当大的比例,相当长的时间没有去过现在的图书馆了,并不了解现在图书馆的状况,就是这种开放度和自由度与过去不一样了。大家用想象去营造了一种称赞,这太牛了,其实不知道已经悄悄地变了。
  另外还有一点我必须提醒,接下来可能会有时间详细展开。因为我去美国专门制作了“公共图书馆”这样的专题,真正改变了我的概念,原来图书馆不是一个只能看书的地方,而是一个公共活动空间。各种各样与公共有关的活动,比如说学语言,包括活动,甚至御寒、取暖,包括到这儿来寻找希望、找工作等等,都是公共图书馆所具有的功能。
  主持人:
  那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一下,那一年岩松去美国看图书馆时候的情形。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2009年《岩松看美国》资料
  白岩松:
  公共图书馆有什么看头呢?
  艾米·莱恩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馆长:
  图书馆最能体现获得知识的自由,每个读者都可以得到图书馆的资源,免费、所有人都能获得,不管是百万富翁还是穷人。
  记者:
  我在图书馆里看见很多无家可归的人。
  玛塔·帕迪金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公共服务部主任:
  图书馆欢迎每一个人,不管你是长是幼,是贫是富,不管是美国公民,还是他国移民,或是游客,图书馆欢迎所有人。
  记者:
  但有的读者可能对此感到不舒服,所以你们是怎么做的?
  玛塔·帕迪金:
  他们是社会的一部分,有人对这社会的一部分感到不舒服,但这也是生活在民主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受到欢迎,我们都要学会共存,学会如何与他人融洽相处。
  白岩松:
  让我很感动的是,这个图书馆不仅给人们提供知识,在这样一个相对寒冷的时代下,还会给人温暖和慰藉,这是不是也是图书馆的一种功能?
  艾米·莱恩:
  是的。在这里人们可以和家人共度时光,而且在这儿的计算机可以给那些没有计算机的人用。
  白岩松:
  对,有人说,甚至有很多人可能是在这里头找到工作的,是不是这样?通过免费的资讯以及计算机。
  艾米·莱恩:
  是的。这真正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力量。
  主持人:
  当我们回过头去再看你在美国看图书馆的时候,发现杭州的图书馆不管是在硬件上,还是在他们今天的理念上,都跟美国图书馆接近了。
  白岩松:
  对。所以我们给美国这家波士顿全美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当时我们给这期节目起的名字叫“自由穿行”。其实这是我给它翻译过来的,更准确的话应该是“对所有人都是自由和免费的”,我把它翻译成“自由穿行”,就是看到了很多无家可归者。其实那一瞬间我很感慨,我也很温暖。我们坐在那儿去拍摄,包括想下一段串词的时候,旁边桌子上就是无家可归者在吃早餐,而另外的桌子上有无家可归者在看那儿报纸。
  主持人:
  你当时看了以后怎么想?
  白岩松:
  我希望这一天我看到的是我自己的国家出现这样的画面。其实我觉得,我们可以还重复那句话,“没做到欢迎每一个人,起码可以从不拒绝每一个人开始”,而且我也相信现在有很多图书馆都在这么做。但尤其重要的是,拓宽图书馆这样一种功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另外我想讲一个小例子。当时去的时候是2009年3月底、4月初,正是金融危机压着所有人感觉非常沉重的时候。当时美国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不管是上个世纪最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时候,还是这一次,每当出现经济危机,也就是时代变冷的同时,图书馆的人流量都急剧增长。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为什么环境寒冷了,图书馆反而给人提供更多的温暖?图书馆究竟对一个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温暖的公共的家,和公共的客厅,该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主持人:
  其实就像刚才在《岩松看美国》的美国图书馆里面,馆长也说到,有一些美国的读者会对他身边出现乞丐感到不舒服一样,在杭州这个问题也引发了大家的担忧。但问题是,大家担忧的是什么呢?会担忧这些人有可能把图书馆里面的环境和图书损坏?还是担忧自己作为市民,看书的权利会受到损害?
  (播放短片)
  解说:
  近两天杭州漫天飘雪,气候寒冷。但是位于黔江新城的杭州图书馆新馆里读者却并不少,人群中我们看到了两位衣着特殊的读者,正在捧着书本阅读。
  记者:
  喜欢这里吗?
  杭州图书馆新馆读者:
  喜欢、喜欢。
  记者:
  到这里来基本上做些什么?
  杭州图书馆新馆读者:
  就是玩玩,看看书。
  杭州图书馆新馆读者1:
  我们在这打工的,没事都到这儿看看书,休息休息。
  记者:
  喜欢这里吗?
  杭州图书馆新馆读者1:
  喜欢,怎么不喜欢?到这儿来看看书,休闲休闲,我们打工的辛苦啊!
  解说:
  杭图新馆对读者开放面积达4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90%,在国内排名第一。这个开放的空间是很多人的精神乐园,来自陕西的农民工夏启东是这里的常客,来杭州打工之前他只上过初中,现在辗转于建筑工地和他收破烂的小区之间。他说,图书馆对于他们很重要,看着书,突然就觉得自己的未来有了希望。
  褚树青:
  他们进来的目的,到了图书馆,他能够走进来,本身就说明他没有对命运屈服,本身就说明他对命运充满希望。
  解说:
  同样对知识的渴求,同样得来的平等和尊重,也让这些民工和流浪汉在杭图感受到了无差别的温暖。这里的绝大多数读者对他们都投以善良和礼遇的目光。
  杭州图书馆新馆读者:
  (这个政策)是最人性化的,我觉得这个政策非常适合杭州这边。
  杭州图书馆新馆读者:
  他们也有这个需要,他们成为乞丐,就是因为他们知道的东西,或者说本领不太多,需要来这里更加充实他们自己。
  解说:
  在一片支持声中也不乏另一些声音,为环境保护,书籍爱护等问题提出质疑,对于这些担心,我们听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同期:
  “我在老馆就看见一个拾荒者,背着一个蛇皮袋,里面是瓶瓶罐罐,他把蛇皮袋放在门口,反复洗手洗脸,然后进阅览室读书看报。”
  解说:
  在他们眼中,杭图似乎成了既安全又被珍视的避风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2008年启用的很馆位于新区,周围工地比较多,而正在装修的老馆也处于商业街、医院周边,这也是农民工、流浪汉读者常常来光顾的原因。
  褚树青:
  命运的选择是个人不能决定的,但是图书馆的服务,对所有人群是不区分职业的。
  解说:
  沙发、音乐、空调、书籍,杭州图书馆给予这些民工、乞丐和流浪汉的,不仅仅是舒适的环境、自由开放的氛围,更是人性化的关怀。
  音乐分馆的负责人告诉我们,每到节假日期间,尤其是天气最热或者是最冷的时候,音乐馆往往都人满为患,因为农民工比较多,有时会专门组织一些初级的音乐沙龙让他们参加,普及和讲解一些入门知识。而对于他们喜欢看的书籍和报纸,图书馆负责人还会多留心,专门对他们多订几份备着。
  “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这是杭州图书馆几年来的理念。免费、全开放、书籍环境也没有受损,反而为它赢得了“史上最温暖图书馆”的赞誉。
  主持人:
  面对一些质疑,比如说书会不会弄丢,刚才已经给出了答案,丢书率只有0.5%,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对于会不会弄脏图书、弄脏环境,也已经给了答案。怎么看待这种担心和事实的反差?
  白岩松:
  我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刚刚过了几天的好日子,就诞生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哪儿来的这种高贵感?就会觉得好像衣衫不整的,或者说拾荒的,或者说无家可归的,或者说农民工的朋友就会把书弄脏、把书弄破。但是长久以来我们看到的,把书里头给撕掉,把书毁掉的等等,大量都是出现在道貌岸然的人们的身上。为什么会把这些推到农民工或者无家可归者的身上?也许他们有时候会更谨慎、更拘谨。
  我觉得,先要打消我们自己所谓的某种高贵感,我觉得这件事情,一个旧闻之所以还有价值,很重要的一点是让我们这些看客看,其实是对我们看客的一种教育。你能不能接受,有一天你和所有的人,不仅心平气和,而且是非常欣慰和开心的跟拾荒者、无家可归者和农民工朋友,坐在一起看书,反而认为这是你对自己未来命运的一种捍卫。
  主持人:
  其实当我们看到更多赞扬的时候,反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赞扬其实参照出了这种居高临下的心理。
  白岩松:
  没错。其实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确存在着很多原本应该正常的事情被不正常了,因此才会出现新的夸赞。比如说,夸你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诚实。开始觉得是表扬你,后来觉得不对。你这人最棒的就是说话算数,前几天深圳俩小伙子把一个摔倒的78岁的老人扶起来,最后一人重奖两万。相当多社会热议的原因就是,这俩小孩子胆真大,敢扶老人。这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为什么正常的事情变得不正常起来?所以,我们也希望透过杭州图书馆的事情,让这样的事情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平平常常。
  我特别想说这样一番话,我们这些看似道貌岸然的人,看似衣冠楚楚的这些人,要对那些衣冠不整的人的权利格外的捍卫,捍卫他们的权利就是捍卫我们自己的未来。今天他们只是穿着衣衫不整,但是明天我们有可能身份突然变得“衣衫不整”。比如说,社会把你所谓的知识分子变成了臭老九,打老了臭老九社会底层的时候,你可能就成为更大的受害者。所以,捍卫每一个人拥有平等的权利,难道不是捍卫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利吗?所以,别看成高贵的,捏着鼻子,或者以为会影响你等等。我觉得馆长说的那句话很温和,但是我希望我们读出更有力量的东西。
  “我们没有权利撵走哪一个人,但是您有权利换个区域”,你可以换个其它的地方去坐着。我觉得这里体现着对双方的尊重,原来那个词体现的好像是单方面的,只尊重拾荒者,没有尊重在这里看书的人,你可以走,你可以离开。都平等,心平气和。
  主持人:
  刚才采访了两位农民工兄弟的时候,他们一个说我就到这里休闲休闲,另外一个说,我就到这里玩玩。说这些话,你觉得会对图书馆的本意产生影响吗?
  白岩松:
  不会。我讲一个小细节,其实杭州图书馆给我们记者介绍过,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我们的农民工朋友和拾荒者到这儿来看的最多的是《参考消息》,因为开始订的《参考消息》少,后来图书馆专门为他们多订了几份。你想想,全社会如果都能有图书馆这样一种心态,当他们觉得这个少,有点儿紧俏的时候,为他们多订几份,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很温暖的事情。
  而且我不想把矛头全部放到杭州图书馆,因为表扬他们,他们最近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接下来可能有很多事情不太好办。我特别想提醒大家去发觉你身边这么做的图书馆,有的时候鼓励会带来更大的改变,批评会带来改变,鼓励会带来更大的改变。比如说,如果你在这个城市,你在那个城市,最后你发现,你的图书馆也这么做,把它微博了,然后把它转载了,把它宣传出来。最后让他坚定还有些犹豫不决的这种好的做法。我觉得我们现在最该做的不是,再去玩命地只表扬杭州图书馆一个,而是发现你身边所有这么做的图书馆,然后让那些不这么做的图书馆也这么做,一年、两年的时间过后,所有的人都心平气和。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积分 80337
帖子 46410
威望 80337
阅读权限 200
杭州图书馆谈允许乞丐进门阅读:仅是理念回归
日&&京华时报
  “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因此就有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人无法接受,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1月18日,这则故事登录微博,温暖了无数网友。杭州图书馆及馆长禇树青被火爆围观,后者还获“最感人馆长”等盛赞。
  其实,不拒乞丐入内的举措,杭州图书馆已推行7年;“你有权选择离开”,也非禇树青原话。
  一个城市的图书馆应该什么样?昨天,本报对话杭州图书馆办公室主任刘丽东。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文明的产物,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的英美两地,其特征是经费来源于税收、向所有居民开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颁布《公共图书馆宣言》。宣言称,“公共图书馆是教育、文化和信息的有生力量,是透过人们的心灵促进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力量”。
  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称做“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等。历史上,较为有名的有西周的盟府、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这些图书馆,或面向特定官僚阶层、学者群体,或为私人提供服务,并非公共图书馆。
  19世纪末,“图书馆”作为外来词,从日本传至国内。同一时期,公共图书馆的理念也被引进。1902年,浙江绍兴的古越藏书楼对外开放;1910年,武汉建立了面向普通读者的文华公书林。
  “与无权拒绝乞丐入馆同理,我们同样没有权力要求有意见的读者离开。”
  京华时报:“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这句话近日在微博广泛转载,并引发热议。这是禇树青馆长的原话吗?
  刘丽东:这句话两年前就被报道过,是经记者提炼升华后的表述。褚馆长的原话是,如果读者不愿与乞丐一同阅览,可以换一个位置或阅览区域,因此话中的“离开”不是有些人理解的离开图书馆的意思。与无权拒绝乞丐入馆同理,我们同样没有权力要求有意见的读者离开。
  如果您接触过褚馆长,就会知道他是一个温和、儒雅的人,对读者说话不会这么生硬。这句话引起这么大反响,可能是因为这个表述比较经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京华时报:禇树青馆长昨天对媒体说,这是五六年前的事儿,你知道他说这句话时的情境吗?
  刘丽东:确实是好多年前的事儿,我没亲眼见证。但无论是褚馆长本人还是其他同事,尤其是工作在一线的同事,都不止一次接触过类似投诉,这是我们一致的态度,即劝投诉的读者换一个位置或阅览室,不能因为你的投诉就拒绝其他人群到图书馆里来阅读,我们没有这个权力。
  2008年《文汇报》记者采访褚馆长时,挖掘出了这个故事,并有所提炼升华。我觉得无需将这个故事具化,纠结于褚馆长在什么时间、地点、场合下说出这句话,没有这么戏剧。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情怀,这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宗旨。
  京华时报:很多网友被这一举措感动,称赞有“大家风范”、“北大遗风”,认为保障了每个人所拥有的读书权利,体现了“众生平等”的文明社会理念。对这些评价,你怎么看?
  刘丽东:网友觉得这个小故事温暖、感动,我们能理解,但希望不要太炒作这句话,真的没那么夸张,这只是我们的本分工作,全国的图书馆也都一直在这么做,公共图书馆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这不是开创,而是一种理念的回归,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我们的职能就是保障每一个公民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任何人在享受图书馆服务上都是平等的。
  京华时报:既然这并非特殊举措,而是公共图书馆的常态工作,那你认为这个故事在当下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的原因是什么?
  刘丽东:褚馆长一向低调,所以,他把采访的记者交由办公室接待。当时听到这个提问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怎么能算是新闻”?突然有那么多人关注,我们馆里的同事都很意外,每天做的事情大家竟然这样惊讶,我们也同样惊讶。
  2003年开始推行免证阅览的开放制度以来,乞丐入馆早已是常态现象。我们最初推行免证阅览制度时,也曾面临过一些质疑,但随着观念的逐渐开放,社会对弱势群体、边缘人群的关注和包容度逐渐提高,这一举措如今已被广泛认可。
  网友的热议,现在也引发我们反思。我们做的只是常规工作,却成为一时的焦点话题,这说明很多人不常到图书馆,对公共图书馆还不太熟悉,对我们所提倡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服务理念,还很“新鲜”。公共图书馆的这个理念,也并未成为社会共识。这说明我们平时的宣传工作不到位,没让老百姓早些知道图书馆的功能与服务。其实,国内的图书馆都是这样做的。
  “有个拾荒者夏天经常来,每次都到水池子前冲洗手和胳膊。也许他觉得看书是件蛮神圣的事,也许只是他的一个习惯。”
  “那时不少公共场所,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衣衫不整者不得入内’,使乞丐和拾荒者难以进入。”
  京华时报:对于乞丐和拾荒者等群体,杭图一直都未设置过门槛吗?
  刘丽东:此前有过限制,如在入馆须知中,对文明着装提出要求,将部分衣衫褴褛者挡在图书馆外。那时不少公共场所,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即“衣衫不整者不得入内”,使乞丐和拾荒者难以进入。2003年,我们几经酝酿,尝试推出了免证阅览制度,降低了读者进馆阅览的门槛,大门同时也向乞丐、拾荒者等群体敞开。
  京华时报:在国内首推免证阅览制度,难在哪里?何时真正实现向所有人免费开放?
  刘丽东:向所有人免费开放,是一步一步实现的。2003年只是一个开始,最早针对一些贫困家庭免去15元注册费。我2004年到杭州图书馆工作,对最初推行这一举措的情况不太了解,但困难肯定有,比如资金问题、观念问题等,当时禇馆长力排众议,坚持推行公共图书馆应有的原则和理念。
  2006年,杭州市图书馆针对全部读者免去15元注册费,但办卡仍需押金。日新馆开放后,才彻底实现了全部免费,读者无需交任何押金即可享受各项服务。
  京华时报:同样的门槛,对不同群体而言,相对高度是不同的。对一些弱势和边缘群体,杭州图书馆是否有特别的关照?
  刘丽东:2008年彻底实现免费开放以前,相关工作早已展开。2003年,我们向低收入者、残疾人和老年人提供优惠措施,免去其注册费用;2004年,我们对外来务工人员发放“杭图爱心卡”,持卡人可享受为期一年的免费借阅服务,并观看演出、电影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另外,我们常年与监狱、看守所建立帮教关系,捐书、搞活动,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
  其实,门槛不仅包括经济方面,也包括对图书馆资源的接近和使用。杭图新馆对读者开放的面积达4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90%,目前居国内第一,所有读者均可共享开放区域内的各种服务。每到夏天,拾荒者常来音乐图书馆抢座位,享受这里的空调、沙发、音乐和影碟。
  京华时报:日,在杭州图书馆的倡导下,杭州市及其所属7个县市的15家图书馆联合签署“杭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公约”,杭州因此成为国内第一个实行“公共、免费、无障碍”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城市。为什么要签这个公约?
  刘丽东:就是既要提倡向全社会提供平等、免费、无障碍的图书馆服务,又要实现资源共享,城乡一体,提升杭州地区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和能力。
  这个公约并非杭图首创,而是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图联共同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其中提到公共图书馆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各项服务须对所有成员开放,确保那些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得到主流服务的少数群体也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各种服务。
  京华时报:网上,有网友提出杭图新馆地处偏僻之地,“乞丐要开私家车才能前往”;另外,还有人质疑说,新馆是政绩工程,因上一任市委书记喜欢音乐,便投其所好,装修了最豪华的音乐图书馆,这两点均与杭图提倡的“平民性”理念相悖,这些质疑是否属实?
  刘丽东:新馆确实不在市中心,而是位于钱塘江畔的市民中心,但市政府、大剧院、国际会议中心、青少年发展中心等都在这里,还有大型商场和酒店,交通便利。目前到馆读者以乘坐公交为主,现有20多条公交线路可到达,将来还会通地铁。经统计,新馆自2008年9月开馆至今,已有580多万人次到馆,人数远高于位于市中心的分馆。
  新馆确实投入很大的经费打造音乐馆,这个设计是我们主动提出的,在参照国外图书馆的同时践行我们的文化理念。因为现在阅读的概念很大,音乐同样是一种阅读,对人的影响不亚于文字,它不仅能愉悦身心,还能起到教化、陶冶的作用,加深读者的精神阅历。
  音乐馆并非取悦于谁,也不是对少数人的满足,而是面向全体市民,乞丐、拾荒者、外来务工人员都很喜欢来这里。一个城市有能力将相对高端的音乐消费品变成免费服务,让普通百姓体验高品质的视听,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这不应有异议。
  “我心中暗暗猜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京华时报:提到图书馆,总让人想起阿根廷国家图书馆前馆长、诗人博尔赫斯的那句话,“我心中暗暗猜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什么样的图书馆,才无愧于这句话?
  刘丽东:在国外图书馆的休息区,我们曾看到有乞丐不受任何打扰,舒舒服服地坐在沙发上晒太阳;在国内图书馆的幼儿区,我们也曾看到孩子在妈妈陪伴下,津津有味地读童话书,我想对于那一刻的乞丐和孩子,图书馆就是他们心中的天堂。
  我们理想中的公共图书馆,具有平等、开放、现代、多元、无障碍和舒适等特点。在这里,读者能获得身体和心灵的休憩。它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为市民打开一扇终身学习的大门,各种教育背景、文化层次的人,都可以来这里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普及知识传播文化。
  它是城市的客厅,向所有市民敞开,大家前来碰撞思想,分享快乐,使市民文化得到发展,公共精神得以培育,公共理性获得生长。它也是市民的书房,像家一样舒适温暖。
  京华时报: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刘丽东:传统图书馆的衡量标准是面积、藏书、计算机数量、人员学历等,较少考虑服务质量和读者满意程度。近年来,国内图书馆都越来越重视读者服务,因为公共图书馆是用纳税人的钱建造的,理应实现公共、公益、共享和多元。我们以此为标准,是希望有更多人来利用公共图书馆,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让更多人群走进图书馆”,是杭州图书馆的绩效标准。褚馆长曾说,“一本书一次利用与多次利用是不同的,利用率就是绩效”;他还说,“图书馆人的使命应该是‘为人找书,为书找人,让‘每本书都有其读者,每个读者有其书’”。
  我想,这些人自然包括到图书馆看书的乞丐、拾荒者、农民工、困难户、老年人、低龄儿童等等,他们所代表的群体,都是图书馆共享、多元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开放书架上的图书同样等待着被他们利用,与他们结缘。
  京华时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兴起,“公共图书馆消亡论”也开始盛行。杭州图书馆如何应对这一趋势?
  刘丽东:将来纸质文献可能会越来越少,但图书馆不是一个仅仅提供纸质文献借阅服务的场所,而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能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和多元化的服务。在数字化时代海量信息汹涌的环境下,图书馆将行使新的重要职能,即整合信息使其有序化,以方便读者获取,并利用专业知识引领读者进行更有效的阅读。
  新技术也在改变图书馆的模样与功能,我们元旦前开通的数字图书馆,读者可通过网络、手机、电视等预约、续借图书,岁数大的老人无需出门,即可在电视上“看”图书馆的资源。目前,杭州市区已有近40万户数字电视家庭可在家里享受图书馆的服务, “全方位、立体感,无边界”是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
  因此,我不认为图书馆即将消亡,相反,数字化技术将给图书馆带来新的生机,拓展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京华时报:有网友质疑“对乞丐的唯一要求是洗干净手再看书”,认为这个要求存在对乞丐、拾荒者等群体的歧视,对此你怎么看?
  刘丽东:呵呵,网友有些较真了,图书馆又不是卫生机构,不可能每个读者来,让他们把手伸出来检查干不干净。我们没有这个硬性规定,对所有人都一样,不会刻意要求,倒是乞丐和拾荒者群体中的不少人,看书前会主动洗手,这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一个好习惯。
  以前在老馆时,有个拾荒者夏天经常来,是图书馆的常客,每次都把蛇皮口袋搁在院子里,到水池子前冲洗手和胳膊,洗干净了再进图书馆阅览。也许他觉得看书是件蛮神圣的事,应该认真对待,所以很郑重;也许只是他养成的一个习惯,无论如何,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一直觉得,每个人身后都有故事,不要看他现在在拾荒或者流浪,没有走近这个人,你永远不了解他。
  京华时报:杭州图书馆如何看待这些大家眼中的“特殊读者”?
  刘丽东:这部分人,只是所有读者中的一小部分,但也代表一个群体。其实乞丐、拾荒者等入馆,在全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都是一个普遍现象,如何引导、处理和理解这个事情,每个馆都有自己的方式。
  2008年我们的新馆开馆,服务的读者对象是“0岁到百岁”,包括各个年龄和文化层次的人。在我们眼里,没有所谓的特殊读者,正如首都图书馆倪晓建馆长所说:“儒者丐者一概欢迎。”
  进入图书馆的乞丐,同样遵守图书馆的规定,不要将他们看得与其他读者不一样。他们也并非如大家印象中,只是蹭地方避暑或取暖,无所事事,或只读武打小说、通俗读物,消磨时间。我就看到一些乞丐和拾荒者,很认真地看《参考消息》、《光明日报》,他们关注国内外大事,阅读层次不见得比其他人低,也同样听讲座、看演出,一同参与求知和休闲。在图书馆里,他们就和普通人一样,不应视其为另类。
  京华时报:对乞丐入馆提出异议的读者多吗?如果他们确实影响馆内公共秩序,工作人员将如何处理?
  刘丽东:有意见的只是个别读者,极少数人,而且现在越来越少,因为新馆空间增大,自由选择的余地也更大,有不满的读者很方便就能换一个让自己感觉舒服的地方,投诉相比以前减少很多。
  我觉得有读者投诉很正常,因为有些人身上确实会有些味道,或一些人的行为举止让人不习惯,但要明确一点,这不仅仅存在于乞丐或拾荒者群体中,如有特殊体味的读者、大声打电话、随便吃东西的读者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人阅读。
  大多数人会选择包容,或自行离开,也有人实在受不了,前来向我们反映,一般在我们劝解下,问题基本都能协调解决,不会引发冲突或不愉快。对于一些影响公共阅读秩序的不文明行为,工作人员会委婉劝说,并加以管理和引导。人性化理念与管理不相悖,也不等同于无为而治。馆内有定点巡视的工作人员和保安人员维持秩序。
  本报记者 商西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祝福老师的话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