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国人工作签证无助,求工作

社交媒体无助西方社会自由表达
日 15:12:55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8月26日,美国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网(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发表评论文章《社交媒体新闻遭遇“沉默的螺旋”》(News on Social Media Suffers a “Spiral of Silence”)。文章称,“脸书”和“推特”等社交媒体有悖初衷,不但没有强化美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反而削弱了人们对重大公共事件畅所欲言的表达。
  今天,人们通常认为日益发达的社交媒体为针砭时弊打开了另一扇窗。然而,近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与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联合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社交媒体同样适用于“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理论,因为“朋友圈”的社会网络关系会遏制个人表达真实观点。
  社交媒体未使言论更“开放”
  “沉默的螺旋”理论来源于一次选举事件:1965年德国阿兰斯拔(Allensbach)研究所对即将到来的德国大选进行调研,前期调查显示两个政党在竞选中均有获胜机会;然而,大选前两个月,基督教民主党与另一党获胜的可能性变为4∶1,最终基督教民主党以绝对优势赢得大选。对困扰人们的这一戏剧性事件的解释后来逐渐发展成“沉默的螺旋”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Elizabeth Noelle-Neumann)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这样阐释道:人们在表达观点时,若看到自己赞同且广受欢迎的观点,便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则愈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若某一观点鲜有人问津,即使自身赞同,也会保持沉默。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声音愈大而另一方愈加沉默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沉默的螺旋”理论便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多数人力避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许多“脸书”和“推特”等社交媒体用户,并不能更自我地发表观点。对于那些不会引起大家的兴趣的话题,人们倾向于“保持沉默”;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观点不会被认同,则会慎重发表言论。通常情况下,人们不愿发表可能引起众人反感或反对的言论,以免挑战、激怒他人,在这种心理背景下,社交媒体上的言论便呈现出“沉默的螺旋”趋势。
  “‘沉默的螺旋’带来的后果之一,便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社交关系的压力下会对‘异见’表现出一定噤声行为。” 该研究者之一、罗格斯大学副教授基斯·汉普顿(Keith N. Hampton)认为,互联网言论发布规律与现实生活类似,尽管从理论上讲,信息散布取决于个体状况,但不可忽视的是,社交媒体的人际关系依然遵循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规律。
  社交媒体“随波逐流”现象突出
  皮尤研究中心新闻项目高级研究员杰西·霍尔科姆(Jesse Holcomb)在8月25日发表的文章《我的“脸书”中的弗格森在哪?》(Where Was Ferguson in My Facebook Feed?)中称,“社交媒体的狂热用户发表观点时会受复杂的社交媒体设计平台限制或影响。”关于社会热点事件,人们不可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观点,而是会参照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交际圈“装饰”自己的观点。
  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社会学教授伊内普·图菲克希(Zeynep Tufekci)也注意到这一现象,她认为,“脸书”上关于热点新闻的评论具有一定“延迟反应”(delayed reaction)和“脱节现象”(jarring disconnect)。她这样解释“脱节现象”产生的原因:社交媒体网站对内容进行“过滤”,而这种过滤不是基于新闻记者和传统新闻机构的报道,而是基于社交媒体用户的“家庭圈”和“朋友圈”。换句话说,社交媒体对“重大新闻”的选择和呈现,更多取决于“跟随者”(followers)的喜好。因此许多社交网站并未像传统媒体网站那样充分呈现重大、热点论题,这也印证了霍尔科姆的观点:社交媒体网站未被催泪瓦斯、示威人群和逮捕现场的画面所占据;相反,因用户热衷追随参加挑战赛的明星和名人们的“脸书”或“推特”,这里尽是对“冰桶挑战赛”的“过度热情”。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亚当·阿米蒂奇(Adam Armitage)从另一角度分析了社交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另类版图”。他对记者称,长期以来,在公共传播领域存在着不同的话语方式,如“政治权力话语方式”、“知识精英话语方式”和“大众日常话语方式”,主流媒体长期占据着前两种话语方式,社交媒体恰恰为人们提供了后一种方式。“大家以轻松平常的心态在社交媒体上互动,与其他媒体相比,‘随波逐流’‘随声附和’的现象更加突出,许多人并不喜欢在社交媒体上慷慨激昂地针砭时弊。”
  社交媒体的表达尺度待深入研究
  诺依曼将舆论比作社会的皮肤,以表明大众传媒在社会整合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传播的出现,传统大众传媒对舆论的影响力受到削弱,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过去相对明朗的意见将变得错综复杂。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网的这篇文章提出,人们对社交媒体关系网的推测(比如某人与你想攻击的某人正好是朋友),会使人们在表达观点时产生犹豫和顾虑。文章称,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沉默的螺旋”现象会忽视人们对自身行为的“自我审查”(self-censorship)和“群体性思考”(groupthink),“设想如果你生活在一个这样的国度:人们不愿表达自己,也不想与他人分享对一些事件的看法,这该有多可怕!”在社交媒体的世界,你周围聚集了一群与你有同样或类似观点的人,他们只会附和而不会真正批评你的想法。事实上,只有不同观点碰撞才能产生更加清晰、客观而深刻的看法,并帮助人们过滤掉信息泡沫,得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沉默的螺旋”也具有一定优势:人们在分享观点时的迟疑和顾虑,可避免过多鲁莽言论和攻击性言论的出现,避免跟随者盲目同意或散播一些不实信息。
  作为新闻机构,社交媒体需要保护自己的新闻来源,目前的问题是,社交媒体是否应该鼓励更好的分享、更多的观点评论和自由表达?当社交媒体网页上的观点趋于饱和时,对表达的内容约束和思想性会提出更高要求。未来,跟随者是否赞同别人分享的观点,似乎不再那么重要。当然,“社交媒体如何呈现出与传统媒体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又如何对这些观点进行‘过滤’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来解决。”图菲克希表示。
网站编辑:&&&&&&&&&&
康健明的凝重回望:我知道那种无助 但是缓过来后美国人更加团结
&&Shane·leding在中国学了一学期的中文,他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字“康健明”,不过中文对话还仅限于日常用语。去年来成都之前,他定居纽约。作为德裔美国人,多年前,他的祖辈从德国来到美国时,像无数怀揣“美国梦”到来的移民一样,纽约成为了梦想起航的第一站。“纽约是每个移民还有移民后裔都想去的地方,只有在纽约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仿佛才算真正的成功,这也是我和妹妹最终选择定居纽约的原因。”正因为被称为“key city”的纽约在移民及移民后裔们心目中的地位,他说:“全美国各地的人都会关注纽约,当10年前“9·11”发生时,不是纽约人才感受到震惊和伤痛,全美国人都能感受到,我也被惊呆了。”&&那一刻,&&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10年前的9月11日,25岁的康健明还在阿肯色州为爸爸的企业打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清晨,他还在睡梦中,直到他接到女朋友的电话。“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个玩笑。不相信那会是真实的。”当康健明打开电视,几乎每个频道都在直播纽约世贸大厦的情况,他才相信,这不是一个玩笑。他的第一反应是先告诉亲人,接着开始给纽约的朋友打电话。而纽约的电话全部打不通。他被震惊得不知所措,“那种感觉就像妈妈曾经对我说过的,当肯尼迪遇刺发生时,所有美国人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那一刻,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纽约是没法绕过去的“美国梦”&&康健明10岁的那年,爸爸告诉他和姐妹们:“纽约是实现‘美国梦’的地方,只有在纽约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从那时起,纽约这个地名被他搁置在心中特殊位置上。在9·11发生之前,他曾无数次到过纽约,坐地铁到世贸大厦站下,钻出地铁站就能仰视两座高耸入云的双子塔。“没法想象,没有双子塔的纽约会是什么样子,随着双子塔的塌陷,人们心中的某个东西也跟着它塌陷了。”“9·11”发生后的第二年冬天,康健明来到纽约,呆了两周,他再次到达世贸大厦的原址,空空如也。直到2008年,他从阿肯色州搬家到纽约,在此创业,开办自己的工厂,传承先祖、祖父辈、父辈们追求的“美国梦”,他才开始慢慢习惯世贸大厦的缺失。去年,他放弃了纽约的工厂,来到成都,学习中文,为了开创新的事业——与在成都的美国朋友一道创业。&&因为亲人逝去,幸存者更加团结了&&对于这场恐怖袭击带给康健明的改变,他给出的是正面回答。“我的家庭曾经发生过一次严重的事件,在我17岁那年,我的一个姐姐生病去世了。那种失去亲人的悲痛无法形容,“9·11”发生后,我也有同样的感觉,震惊、悲痛,感受到亲人离世一样的悲伤。”康健明在“9·11”发生后,处于无助的精神状态很多天。当他能够接受事实,从悲伤中缓过劲来时,立即走向了街头的献血站,为抢救伤员献血。在此后的救治伤员、事件调查以及无数琐碎的小事情中,他感受到了“这件事情让一切都改变了”,就像当年失去亲人后,家人更加团结一样,所有人虽然还沉浸在悲伤中,但是都更加互助有序地开展工作。他肯定地说:“我能感到的最大的改变,是因为亲人逝去,美国这个大家庭中的幸存者更加团结了。”&&近几周来,康健明在朋友们的facebook上看见,纽约的朋友,还有美国各地的朋友,都在开展各式各样的聚会活动,纪念“9·11”十周年。“这种聚会没有肤色之分,只要愿意,任何肤色,任何信仰的人都自发加入。纪念不是为了仇恨,而是共同向往未来的和平。”&&成都晚报记者 田芳&&摄影 见习记者 王浩儒&&在蓉美国人十年痛悟&&当10年前“9·11”发生时,不是纽约人才感受到震惊和伤痛,全美国人都能感受到,我也被惊呆了。——康健明
康健明的凝重回望:我知道那种无助 但是缓过来后美国人更加团结美经济学家:人民币升值无助于美国实现贸易平衡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知名经济学家艾伦?梅尔策29日在纽约举行的一个研讨会上说,迫使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美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
  梅尔策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问题关键在于本国的“储蓄率和财政赤字”,因此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变贸易不平衡的现状。他还表示,如果要解决问题,“只能由美国人自己行动,而不是要求别人做什么”。
  梅尔策以纺织业为例说,美国不管是以直接限制进口数量还是迫使人民币升值的方式减少从中国进口廉价纺织品,越南、墨西哥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商品都将很快取而代之,美国不可能重振本土纺织行业。
  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5月下旬将在北京举行,预计人民币汇率将成为议题之一。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 ( 22:16)
? ( 09:19)
? ( 10:42)
? ( 10:41)
? ( 08:02)
? ( 07:53)
? ( 09:33)
? ( 01:26)
? ( 09:08)
? ( 00:49)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京ICP证010042号Copyright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国人工作签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