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砍骑马与砍杀抗战炮弹工厂怎么早掷弹筒

帖子主题:[zt]对比抗战时期国共双方军工生产掷弹筒来说,国民党是不是太无能了!
共&921&个阅读者&
工&&分:17691排&&名:0劳动点:8594排&&名:0发帖数:1223
军号:125834
金币:40 枚
工分:1769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zt]对比抗战时期国共双方军工生产掷弹筒来说,国民党是不是太无能了!
文章提交者:肥骷髅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作者:xihua007008 提交日期: 17:44:00??日军的掷弹筒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它的主要特点是射角大,弹道弯曲,不远。它的杀伤效果好,操作方便,单兵携带且可以隐蔽在障碍物后发射,它的隐蔽性很强。日军最先装备的大正十年掷弹筒口径50毫米,重量很轻只有2.6公斤,射程为175米。由于它的射程太短(不到200米),这让士兵无法在较为安全的距离使用它,另外它的精度也不佳,这使得它很快就被后来八九式掷弹筒所取代。八九式掷弹筒是大正十年的改进型,口径也是50毫米,全炮长413毫米,炮筒身长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脚长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脚板高60毫米,脚板宽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八九式也是日军二战中主要装备的掷弹筒。对于1929年的日军来说,他们的基层小队虽然每个小队配有二挺射击精度很高歪把子轻机枪,但是该枪实战射速很低,无法形成有效的压制火力。掷弹筒作为一种可以有效增强步兵火力的武器,很快被加入现役,在日本军队使用长达二十多年。而在中国战场甚至一直使用到朝鲜战争,整整使用了三分之一个世纪。与掷弹筒相配的炮弹 是九一式手榴弹,采用圆柱形铸铁弹体,外有纵横刻槽,将弹体分成50块(就是我们俗称甜瓜手雷),装有炸药6.5克,理论杀伤半径为8米。在太平洋战场好像只有这款武器让美军大吃苦头,它和机枪配合作战,而美军对于这种武器没有好的办法对付,美军缺乏近距离的类似武器!日军侵华后,由于见识到掷弹筒的作用国军和八路都曾使用过并且仿制,先看国军早在1934年的就开始仿制日本的大正十年式掷弹筒,但是由于其性能一般,并没有大量装备部队,到了开始以后1938年仿制了出一款新式掷弹筒,它是大正十年式为基础改进品,命名为民国二十七年式。但是这款掷弹筒的射程也只有250米,虽然比大正十年式要远100米,但是远不及八九式的600米射程。整个抗战期间,国军的生产了4万多具掷弹筒,还有多达150万枚的榴弹(平均每门三十多枚榴弹)。虽然该掷弹筒技术比较落后,但是仍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军在火炮上面的严重不足,深受国军基层士兵的喜爱。在看我军,八路军在作战中吃尽了苦头,本来由于八路弹药缺乏,基本不到150米不开枪(参见神头岭伏击战),日军往往难以反映,但是日军在后期调整了战术,大量使用掷弹筒以克制八路军的密集冲锋,期间没有重武器只有几挺和几个掷弹筒的冈崎大队,居然凭借关家垴的优势地形居然挡住了129师长达三天的强攻,并且造成八路军的严重损失,其中25团、38团负伤的有1570人,牺牲500多人,其他参战的还有第772团、第769团等都有相当的伤亡,伤亡总数超过3000人。1941年4月仿制出第一款自己的掷弹筒,一共有40门,八路军方面称为五零小炮。在五零小炮的研制期间,八路军的军工人员克服了许多旁人看来无法逾越的技术障碍,让各方都大为震惊。吃到苦头的甚至惊呼,在兴建了现代化兵工厂,拥有先进设备与外国专家。艰苦程度就不说了从原料到加工绝对比国军的艰苦的多,[设计人员经过研究,决定效仿国军的民国二十七年式,放弃线膛结构,采用滑膛结构。但是又借鉴国军掷弹筒射程近的缺点,将五零小炮的发射筒长度由日制的28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筒壁也相应加厚,保持了500米的射程。后来八路军又对五零小炮进行了多种改进,生产出精度更高的按式发火掷弹筒,60毫米口径掷弹筒,甚至还有可以用来平射打碉堡的掷弹筒,总之成为了自己的一个系列产品。]国民党相对八路的军工体系强大多了,可是就一个掷弹筒,看看射程就知道了,我就纳闷国民党在抗战前后到底做了啥事?八路的军工厂在抗战期间甚至使用土法加工出了平射炮/黄色炸药/延迟十秒爆炸炮弹/中国第一款,国军呢??连个掷弹筒的改造都不行!国军抗战期间连子弹的生产都不行。抗战期间中国汽油的百分之百,钢的百分之九十五,药品的百分之九十,武器弹药的百分之八十靠美英供给,平均每运进一加仑汽油要消耗一加仑汽油。花大力气搬迁到后方的却惨淡经营,无以为继。共军连92步兵炮都能仿制。还刻了膛线。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国民党的关键是他们的头头——不喜欢自己造东西,他情愿把个老婆派到美国去长驻讨美援,也不想自己动脑筋。所以共产党是穷则思变,不断出新产品,而拥有全国政权,人才、设备、资源均有极大优势的国民党军工则不思进取。反正自己也造不好,还不如多花点心思去化缘,又现成,质量又好。
延伸阅读:
本帖已赚工分: 21本帖已赚金币: 0
03:36:43 舰船的acd2366说:利用失重现象宇航员也许就不会死
14:43:55 铁血的大雁西飞说:是呀,嘿嘿. 我问他,什么叫"速度惊人?" 他说:"开完炮就要拐弯,否则飞机会追上自己发射的炮弹!" 听起来不可思议,后来查了一下,J8最大速度2马赫,追上自己打的炮弹,完全是可能的!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zt]对比抗战时期国共双方军工生产掷弹筒来说,国民党是不是太无能了!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712排&&名:0劳动点:711排&&名:0发帖数:379 军号:1156809 工分:712
左箭头-小图标
对于蒋该死来说 这就已经是黄金十年的伟大成就了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2条记录]&分页:
&对[zt]对比抗战时期国共双方军工生产掷弹筒来说,国民党是不是太无能了!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下篇:掷弹筒在中国 
除本之外,另一个广泛使用掷弹筒国家就是中国。它在中国通常被称作“小炮”,因为其发射筒和人的前臂差不多长,所以又被称为“手炮”。实践证明,掷弹筒在当时的作战条件下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武器,因此抗战期间国共双方都曾大量仿制这种武器并有所改进。它们和被中国军民缴获的日制掷弹筒一起,成为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力武器,并一直使用到解放战争结束。
抗战期间国统区的掷弹筒
掷弹筒的仿制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早。1934年汉阳兵工厂就开始仿造日本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及其弹药,但数量有限,仅供部队少量列装及教育机关研究使用。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在防御作战中经常受到日军掷弹筒的猛烈攻击,却无有效的还击手段,国民政府兵工署便命令已迁往重庆的陕西第一兵工厂筹备处,在日式掷弹筒的基础上研制同类武器,已达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目的。
1938年底,以江元方为主的研究人员试制出一种新式掷弹筒,经试射,效果较日式为优,特别是射程比日式稍远,于是定名为民国二十七年式掷弹筒(或二七式掷弹前),所用弹药基本仿照日式,仅在工艺和个别结构上予以改良。
二七式掷弹筒结构与日本八九式相差较大,而更接近于大正十年式。它也采用滑膛身管,虽然全长较十年式更短.但最大射程却达到220米。装在筒身侧面的击发装置采用按钮式,射速达到了10发/分。在其弹膛底部还开有一大一小泄气孔,靠外侧的一个圆形旋钮来调节火药燃气泄出量,从而使弹丸获得高、低两种初速。二七式也可以发射日制弹药,因此日军曾在太平洋战场上使用过掳获的二七式掷弹筒。
1939年1月,陕西第一兵工厂筹备处更名为第三十兵工厂,二七式掷弹筒及弹投入批量生产,材料由第二个四兵工厂供应,至1945年生产掷弹筒40909具。截止1946年6月,共生产掷弹筒弹156万余发。它们和二八式枪榴弹一起,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缓解了中国军队火炮始终不足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步兵支援火力,为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
掷弹筒在抗日根据地
掷弹筒因其轻便、机动性好,特别适合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战术,因此倍受我军战士的青睐。而我军最早的掷弹筒来自于作战缴获。在八路军与日寇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平型关战斗中,就缴获过掷弹筒。据不完全统计,日至9月4日,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共缴获掷弹筒57具,其中8月28日攻克寿阳东南落摩寺据点的战斗中一次缴获15具。由晋察冀军区俘虏的一个姓中西的日本土兵教授使用方法。由于当时我军作战十分频繁,而掷弹筒及其弹药、配件只能依靠缴获,所以打坏一具少一具。在根据地创立初期,部队大量扩充、严重缺乏武器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缴获不仅代价高昂,来源亦不稳定,唯一的办法只有自己制造掷弹筒及其弹药。
1940年10月,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同志鉴于关家垴战斗的经验教训,要求军工部尽快开展掷弹筒的研制工作。在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和样品的情况下,军工部部长刘鼎根据以前红军时期自制小追击炮的经验,亲自绘出一门类似掷弹筒的小炮草图,工程处的唐成仪、石崇江等在当年年底制出了样品。此时,八路军总部送来一具缴获的日制掷弹筒,军工部随即决定由水窑一所(黄崖洞兵工厂)和高峪三所进行仿制。
由于根据地处于毫无工业基础的农村和偏远山区,设备、材料奇缺,所以不可能照搬照抄,只能根据自身实际条件一边试制一边改进,遇到了许多困难,
第一个困难就是没有制造炮筒的钢管或圆钢,当时唯一比较稳定的钢料来源便是铁路道轨。刚开始是将道轨的底座锻成板条,然后卷成筒形毛坯。根据地没有电焊,板条间的螺纹形缝隙只能依靠锻接粘合,但这种方法制出的炮筒经受不住高压,打几炮后就胀裂了。于是改用热墩加工法,把道轨顶面截成一米多长一段,烧红后以人工锤墩成外径90毫米、长约420毫米的实心圆柱体,再将中间挖空,加工成炮筒毛坯。这种办法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一天仅能做一两根,1941年上半年共生产炮筒225根。后来相继研制出滑轮吊锤、夹板锤和镗孔机等专用设备,制造炮筒毛坯的效率才得以大大提高。各根据地制造此类武器的材料也有例外,如晋绥根据地生产的掷弹筒多数使用熟铁,为保证强度,特别加厚了筒身。此外有的根据地还利用弹花机、榨油机的轴杆作为制造掷弹筒的原料。
第二个困难是八九式掷弹筒有膛线,弹丸上相应地有铜制的“弹带”,而根据地没有加工膛线的设备,紫铜更是缺乏,于是决定改成滑膛式炮筒。为保证射程和精度,同时弥补铜质不好的缺陷,将发射筒长度由日制的28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筒壁也相应加厚(膛口外径达到68毫米)。与之配套的弹药也取消了铜制部分,在圆柱形弹体上设计了与九一式手榴弹类似的两条突起弹带来闭气。可是因为弹丸不能旋转,出膛后就在空中翻跟头,打不远也打不准,而日部分炮弹在落地时因引信一端不能先行触地而不爆炸。于是又改用定时引信,弹丸发射同时,重锤因后坐力而击发火帽,延期5秒后爆炸,提高了爆炸率,这种弹被战士们称为“翻筋斗弹”。为了增强弹丸飞行中的稳定性和提高精度,又将弹丸尾部加上尾翼,全弹外形类似追击炮弹,这样基本上保证了飞行稳定性,割程也达到了500米,这种小炮弹被称为“远程弹”或“圆头弹”,而“翻筋斗弹”的射程在300米左右,相应地称为“近程弹”或“平头弹”。
摘自:   
更多关于“下篇:掷弹筒在中国”的相关文章
杂志约稿信息
& 南阳市网友
& 莆田市网友
& 金华市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河北省网友
& 大连市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5帖子主题:[原创]地下党革命大杀器DIY 1:镀锌管山寨掷弹筒——地下党砖用
共&2874&个阅读者&
工&&分:61864排&&名:0劳动点:37862排&&名:0发帖数:10252
军号:18051
金币:190 枚
工分:6186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原创]地下党革命大杀器DIY 1:镀锌管山寨掷弹筒——地下党砖用
文章提交者:饮马流花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32-0-1.html
日本在期间发挥了大量作用,太行山区的革命前辈也大量仿制。阅读发现仿制相当辛苦,居然是融化铁轨做炮管,土质铸铁焖出炮弹。工艺原因还取消了弹带。突发奇想,既然是50~60mm;为啥不能用镀锌管切割生产呢?要知道,偷运2吨钢管就能生产数百门、。要知道这东西发射的仅仅是,膛压相当低啊!。且工厂公制镀锌管无论是圆度还是均匀度都大大优于铁匠土造炮管。2"镀锌管大量用于市政建设;在东北大型城市、兵营都有应用。且不是军用物资;少量盗取不是问题。具体到弹带,我军缺乏紫铜资源,是否可以用铅锡铝等材料替代?如果是这样的话,基本上都不用到,在城市地下党都能进行生产;可以做黄包车到敌酋附近袭击之;随即藏回黄包车继续逃遁,查无可查。绝对是居家旅行,拍砖暗算必备佳品!组装示意图(扳机、弹簧、撞针未安装)同志拍砖暗算中。。。地下党系列:变身本文内容于 2/9/:54
被饮马流花编辑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延伸阅读:
本帖已赚工分: 560本帖已赚金币: 0
亲爱的,等俺解放了台湾就来解放你!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原创]地下党革命大杀器DIY 1:镀锌管山寨掷弹筒——地下党砖用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0161排&&名:0劳动点:3排&&名:0发帖数:5474 军号:5448571 工分:10161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可以看 老电影-《51好兵站 》 和有关 新四军 的吴运铎 有中国保尔 之称 有关他的 电视剧 和电影都有 --电影版本还是张光北演的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25325排&&名:6878劳动点:99330排&&名:7307发帖数:18448 军号:5553589 工分:125325
/ 排名:6878
左箭头-小图标
市场上卖的镀锌管质量强度狗够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5436排&&名:0劳动点:5435排&&名:0发帖数:208 军号:2462189 工分:5436
左箭头-小图标
小MM,试一下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考虑周全万无一失。生产武器要有安全保险系数,一般最少也要200%,在战场上出了意外,不只是死伤几个人的问题,有时一点微不足道的失误会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所以武器装备必须绝对可靠,不能存在疑点疑问。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61864排&&名:0劳动点:37862排&&名:0发帖数:10252 军号:18051 工分:61864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藏书楼
在第7楼的发言:
镀锌钢管是有缝的,焊缝强度并不高,不能承受任何压力,正式名称应是焊管,只能在工程中作为组焊件用,做炮管?考虑都不能考虑。理论如此,试试看嘛,5钱黑火药目前没炸烂,把秤砣发出去30多米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79排&&名:0劳动点:-80排&&名:0发帖数:211 军号:1740707
左箭头-小图标
兰州用情太深,流泪太真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5436排&&名:0劳动点:5435排&&名:0发帖数:208 军号:2462189 工分:5436
左箭头-小图标
镀锌钢管是有缝的,焊缝强度并不高,不能承受任何压力,正式名称应是焊管,只能在工程中作为组焊件用,做炮管?考虑都不能考虑。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5967排&&名:0劳动点:584排&&名:0发帖数:4290 军号:405321 工分:5967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小心散播制造大杀器可是有罪的当心别人请你喝茶啊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1901排&&名:0劳动点:10266排&&名:0发帖数:3275 军号:1306553 工分:31901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雷人啊!!要是北洋水师有现代级用就好了。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4639排&&名:0劳动点:3782排&&名:0发帖数:2010 军号:2127861 工分:4639
左箭头-小图标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337排&&名:0劳动点:627排&&名:0发帖数:1169 军号:2115135 工分:3337
左箭头-小图标
融化铁轨做炮管是因为轨道钢是优质钢,而且作炮管要用无缝钢管,LZ说的2"镀锌管,管壁薄且不是优质钢,还是有缝钢管,恐怕一炮就会炸膛的~起码会变形,不能用了~那个年代有没有还是一说呢!!!!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61864排&&名:0劳动点:37862排&&名:0发帖数:10252 军号:18051 工分:61864
左箭头-小图标
附录A:2"镀锌管附录B:中国早期自来水: 光绪五年(1879年)十一月,清政府在旅顺以北八里庄(今水师营镇三八里村)辟建龙引泉水源工程,为旅顺口驻军解决饮用水。至1890年,已建成完整的自来水系统。共凿井18眼,安装机泵18台,敷设铸铁管6180米,建一处隧洞长728米,修储水库、淡水库各1座,敷设配水管道1335米。日供水量达1500立方米,用水人口2万余人。这是全国开创最早的自来水事业。中国最早民用自来水:早在1905年广州自来水公司就已成立,当时自来水只供应西关一带繁华城区的达官贵人,只有有钱人喝得起,而广州最早的自来水规划蓝图,竟然是宋代大诗人苏轼提出并亲自参与设计的!直隶子来说:光绪三十三年(1907)八月的一天,慈禧太后于颐和园召见不久前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调升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的袁世凯,说到京城屡遭火患而问计于袁“防火有何善政?”袁世凯“以自来水对”。这是由于袁世凯在天津(直隶)为官多年,而天津早在4年前,即光绪二十九年(1903)便有了自来水,深知自来水的种种便利和优越。与此同时,袁世凯向慈禧太后举荐周学熙入京筹办此事。附录C:日制八*九式掷弹筒八九式掷弹筒是大正十年的改进型,口径也是50毫米,全炮长413毫米,炮筒身长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脚长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脚板高60毫米,脚板宽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89式掷弹筒目录————————————————————历史设计初衷掷弹筒的主要优点日军在中国的使用在太平洋战场国军的仿制和使用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仿制和使用抗战后和淘汰历史掷弹筒从原理上来说,是一门超轻型的迫击炮,说起来它之所以被创造 还有日本人的很多功劳。1904年到1905年,日本和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的地盘发动了残酷的日俄战争。在这场狗咬狗的战争中,更为凶残和顽强的日本人逐步占了上风。在攻击俄军旅顺要塞的时候,虽然日军伤亡惨重(第一次总攻的六万人就伤亡一万六千),甚至一天就伤亡五六千人(当时日军参谋接到伤亡报告时候也不敢相信,认为可能是下级上报数字出错--多写了一个0),但是日军依靠自己兵源和火力的优势,逐步把俄军的据点一个个清除。俄国士兵可以依靠的主要是他们的马克希姆重机枪,但是日军已经攻入部分俄军的工事,并且移用这些工事进行有效的隐蔽,俄军的重机枪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作用。于是,一些俄军炮兵军官异想天开的把47毫米口径的海军炮倾斜的装在一种带车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超口径长尾形炮弹,这就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迫击炮。这些炮弹的以弯曲的弹道准确的射入日军隐蔽的工事内,造成日军很大的伤亡和很强恐惧心理。虽然最后日军仍然在日俄战争中最后获胜,但是日军基层军官对这种新式火炮非常推崇,希望自己的军队能够仿制。日军战后随即仿制了各种口径的迫击炮,其中的一种就是大正十年式掷弹筒,于1921年装备部队。大正十年掷弹筒口径50毫米,重量很轻只有2.6公斤,射程为175米。它的设计目的主要是日本军方希望能够弥补中型迫击炮和单兵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档,同时能够大大增强步兵班的火力。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在日军服役长达25年,直到日军二战战败为之。但是大正十年式自身性能不佳,它的射程太短(不到200米),这让士兵无法在较为安全的距离使用它,另外它的精度也不佳,这使得它很快就被后来八九式掷弹筒所取代。八九式掷弹筒是大正十年的改进型,口径也是50毫米,全炮长413毫米,炮筒身长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脚长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脚板高60毫米,脚板宽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八九式也是日军二战中主要装备的掷弹筒,也是本文的主角。设计初衷日军的掷弹筒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迫击炮,它的主要特点是射角大,弹道弯曲,射程不远。主要用来杀伤躲藏在工事和隐蔽物后的敌人 或者在远距离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它的杀伤效果好,操作方便,可以伴随由单兵携带随一线步兵移动,对一线步兵进行支援。由于单兵携带且可以隐蔽在障碍物后发射,它的隐蔽性很强。对于1929年的日军来说,他们的小队(排)一级火力较弱。虽然每个小队配有二挺射击精度很高歪把子轻机枪,但是该枪实战射速很低,无法形成有效的压制火力。虽然这种装备的日军在山东和装备更差的中国北伐军的交手中占了上风,迫使中国军队撤出济南。但是对于日军将要面对的其他强大对手(比如英美苏),日军步兵小队火力颇有不及,而且短时间也是无法赶上和超过的。掷弹筒的作用大约相当与现在的枪挂榴弹发射器,可以由单兵携带打击敌人隐蔽火力点或者以小集团存在的敌人有生力量.在二战和之后的多次战争中,并不存在多少像电影中一样几百几千人挨着人密集冲锋的场面。绝大部分的战斗都在己方炮火或者装甲车辆的掩护下,以班或者排为单位的小分队形式出击.这种作战由于人数少且分散,用枪械武器打击这些目标是比较困难的,越战中美军平均每杀伤一个越军要发射1.5万发子弹(狙击手平均要1.3发子弹).相反,掷弹筒这类武器就很不同,它发射榴弹的杀伤距离可以达到十多米米(使用特殊榴弹可以达到20米)。由于发射距离很近,命中率很高(日军老兵命中率高达95%),如果是集团目标一发榴弹往往可以杀伤十多人。和索马里摩加迪沙的巷战中,黑人民兵由于火力不及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和游骑兵而频繁发射RPG火箭筒弥补一样。日军无法通过常规手段解决步兵排,只能通过非常规手段解决。掷弹筒作为一种可以有效增强步兵火力的武器,很快被加入现役,在日本军队使用长达二十多年。在中国战场甚至一直使用到朝鲜战争,整整使用了三分之一个世纪。掷弹筒的主要优点1. 重量轻,易于携带,可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世界同口径的迫击炮一般至少要超过6公斤,八九式掷弹筒只有不到3公斤,居然比一把步枪的重量还要轻的多,非常适合单兵携带。九一式手榴弹也不过0.45公斤,一个弹药袋装弹八发也不过3.6斤,加上掷弹筒整个作战系统一共不到7公斤,比一挺捷克式轻机枪还要轻的多。由于重量轻,掷弹筒小组不会像迫击炮组或者重机枪组一样由于负重大--无法及时随一线步兵作战。实战中,掷弹筒小组甚至可以随着步兵冲锋。在日本老兵东史郎的回忆录中,一到危急的时候总能得到掷弹筒的及时火力支持。为了减少我方伤亡,我们从低洼道路逼近敌人。因为前方的敌人没有发现我们,我们能毫不费力地前进。不料,左后方遭到了敌人猛烈的射击,突如其来的射击使我们措手不及。其火力点设在臭水河对面的竹林里。捷克式机枪正在猛烈地向我们射击,严重地威胁着我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掩蔽身子,我们只能爬上山脊卧倒。这样处理实在得当。因为敌人子弹从低处向这里射来,而我们却卧倒在山脊,恰好成了射击的死角。山脊上是一个个上馒头式的坟堆,我们正好加以利用,各自前进。重机枪从后方猛烈射击,掩护我们。出击之际,我们要首先击退左后方竹林里的敌人,于是,向竹林里发射了几枚掷弹筒,把敌人的机枪打哑了。这时,正面敌人的捷克式机枪疯狂地向我们扫射。每隔几秒钟,子弹就像一阵风向我们飞来。我们在坟堆后面隐蔽向前接近敌人。子弹射在地上,震耳欲聋。友军掩护我们的重机枪子弹犹如飞沙走石,在敌军头上撤下。但是,敌人丝毫不买账,继续疯狂地向我们扫射。“中队长阁下,发射掷弹筒怎么样?”不知是谁建议。“行!喂!射击手!先打两发看看!”中队长回答。一会儿,射击手在隐蔽处打了两发。掷弹的爆炸声很大,听起来让人以为是炮弹。仅仅是两发掷弹就使敌人的机枪顿时成了哑巴。大家不约而同地手握闪闪发光的刺刀步枪,一鼓作气向敌人冲去。2. 威力不错,造价低一般来说,掷弹筒的杀伤半径大约在5到8米,一发榴弹如果落在人群中可以杀伤数十人,这个威力对于50毫米口径来说还是不错的。掷弹筒对技术成熟的日本来说,造价只有步枪的四分之一,而九一式榴弹和普通步兵手榴弹基本相同也是极为廉价。如此的价格相对掷弹筒的不错的战绩来说,简直是太便宜了,在二战期间仅仅国民政府就制造了4万多具,大量装备国军部队。3.可以发射化学武器大家都知道日军在二战中曾经普遍使用化学武器,直到今天还有数十万枚化学炮弹留在我国东北没有处理。日军中一般把化学武器叫做“决胜武器”,他们认为化学武器对于防守非常顽强但是基本没有装备防毒面具的中国军队效果极佳(日本士兵每个人都配有防毒面具),可见其重要性。在最为艰难的攻坚战或者防御战中,日军采用迫击炮和掷弹筒大量使用化学弹头。在1937年的凇沪会战中日军首次使用掷弹筒发射催泪性气体和喷嚏性(呕吐性)气体,造成中国守军很多士兵失去意志。到了1938年的武汉会战期间,由于日军遭遇国军多次围歼和更为顽强的阻击,日军使用毒气更加肆无忌惮并开始使用剧毒的糜烂性毒气芥子气和路易氏气,造成中国士兵的大量伤亡。整个八年抗战的某些战役中,中国军队有百分之二十左右伤亡在化学武器上。而掷弹筒属于排一级一线支援武器,可以根据战场的需要,非常及时的释放化学武器进行战术打击,非常方便。日军在中国的使用二战中的日军 大量装备这款武器,每个日军步兵小队(相当于中国的排,人数在50人到70人之间)都配备一个机枪小组(有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小组(有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班。每个掷弹筒一般由一个掷弹筒发射手和一个弹药手构成,对于一些日军的精锐部队,每个小组会多增加一个弹药手以保证弹药的充足和预防战斗中该小组可能有的减员。八九式掷弹筒使用的弹药是九一式手榴弹(此时要加装发射药盂,且因为手榴弹作为炮弹使用闭气型不好,此时的射程大约在200米左右,它和二战中日本步兵普遍携带的单兵手榴弹九七式手榴弹性能基本相同。采用圆柱形铸铁弹体,外有纵横刻槽,将弹体分成50块(中国人俗称甜瓜手雷),爆破部装有TNT炸药6.5克,杀伤半径为8米(相当不错了)。八九式掷弹筒由特制的弹药袋携带,一个弹药袋可以携带8枚榴弹,一个二人掷弹筒小组可以携带16枚。大家也许觉得奇怪,为什么掷弹筒射手和弹药手携带的弹药数量居然相同,这些因为弹药手还有保护射手的义务,除了弹药以外他还要携带一把步枪。发射时 先由射手先拉动击发杆,然后由弹药手将弹药从筒口装入,完成弹药的安装。左手握住发射筒,根据目标距离转动手柄直至调节杆达到对应长度,射手通过瞄准线进行概略瞄准后,拉动击发机上的皮带将榴弹射出。掷弹筒是日军小队火力的支柱,据说日军大多数的掷弹筒手都是身经百战的老手,实战中的400米内命中率高达在85%到95%,十分惊人。进攻战中,日军掷弹筒小组跟随一线步兵作战,主要打击国民革命军的机枪火力点。和大家想象的不同,日军在抗战八年中并非如同所谓的大日本武士一样动不动就挺着刺刀冲锋,而是以一种极为狡猾方式作战,实战中,日军一旦遭遇国军较为坚固的重机枪或者轻机枪火力点,立即停止进攻随地隐蔽。等待跟随部队前进的掷弹筒小组准确的将其打掉。在淞沪会战中,中央军18军14师42旅的36挺重机枪被小日本用平射炮和掷弹筒打掉了32挺,剩下的也没有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当时的国军重机枪手回忆,他们一般只能打几百发就要转移阵地,不然日军的掷弹筒就会准确的打来。而一挺近100斤的重机枪转移起来谈何容易!一旦国军的机枪火力被摧毁,日军立即以重机枪火力压制住国军火力,随即立即以优势兵力发起冲锋。由于对于掷弹筒极端的依靠,一旦失去掷弹筒日军甚至连怎么作战都不知道了。东史郎回忆到,我以为只要发射五六次掷弹筒就能突袭,所以声嘶力竭地喊:“掷弹筒!掷弹筒!”可掷弹筒手不知在哪儿,见不到影子。不得已,我一边说:“要不扔手榴弹冲锋?”一边退回了三四米,卧倒在地。我从士兵那里拿了两颗手榴弹,又往上爬。但是,面对着敌人的火力,我不敢直起身子,我得手榴弹根本没有投到敌人那里。山顶的敌人再次发现我们,又扔起了手榴弹。 身边好几个战友被当场炸死,我们只得向下爬,就这样在岩石上趴了两个多小时,等待情况变化。而在防御作战中,日军以掷弹筒和机枪火力协同。首先以重机枪火力压制住国军战士的冲锋,然后在对方手榴弹的距离之外用掷弹筒对冲锋的国军战士进行准确的杀伤。国军战士如果起身会遭到机枪火力的杀伤,俯身隐蔽又被掷弹筒杀伤。由于掷弹筒榴弹破片的杀伤半径可以达到8米,经常造成国军战士的严重伤亡。这也是八年期间中国军队阵亡一百多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太平洋战场实际上,二战中日军的轻武器客观来说大多是勉强可以使用的俗物,从杀伤力世界最弱的三八式步枪到持续火力全世界最差的歪把子机枪,从连自杀都经常卡壳的王八盒子手枪到只能在屠杀平民中显身手的倭刀,都是岛国居民以贫瘠的资源拼凑出来的武器.日本民族虽然有精益求精的特点,但是往往会钻牛角尖,因为武器的某一特色而忽略综合能力.在轻武器的选择上,中华民国政府的高级官员们就要理智的多,这也是八年抗战国军凭借手中粗制滥造的武器也能够拖住百万日军的原因.如果国民政府也像日本军方一样莫名其妙,恐怕中国军队早就覆灭了。但是客观来说,日军对于掷弹筒的设计和使用,走在了世界各大国的前面,整个二战期间只有日军和德军装备过掷弹筒,其中德军的掷弹筒性能较差,它从根本上说只是一门重量减轻的迫击炮而已,也没有大量装备.除了在和装备差劲的中国军队的交手中大占上风,在太平洋和美军的激战中,掷弹筒也是美军头疼不止的武器.在太平洋海岛激烈的战争战中,日军开始使用毫不示弱的反击战。类似于德军在安齐奥对于登陆的美军大红一师一样,日本勇士们一面高喊着把美国佬赶下海,一面大量出兵像猛虎下山一样冲锋,试图一举围歼滩头的登陆的美军,结果往往还没有到达步兵火力的射程就被美国飞机和舰炮发射的弹雨大量杀伤,伤亡惨重,剩下的部队被美军优势火力的阻击也根本无法接近滩头。到了中后期,日军逐步调整战术。对于滩头基本放弃,从而避免了伤亡惨重的滩头争夺战。而把美军引入美军军舰和重炮难以有效支援的腹地,采用坑道战和夜袭战.这种战术类似于上甘岭的志愿军和美军打的非对称战,美军的优势无法发挥,只能依靠步兵较大的伤亡,逐步扫清日军的各个据点。在这种战斗模式下,由于当时美军已经掌握制空权又有重炮群掩护,日军炮兵无法有效作战(日军一般最多发射几十发就会立即被美军空军和重炮定位消灭掉),能够有效作战的就是可以由单兵携带并且颇有威力的掷弹筒了.日军的掷弹筒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主要和日军轻机枪手配合,构成组合火力网.首先由日军机枪利用丛林和山地的优势地形将美军士兵压制,掷弹筒由于可以在任何地形使用。它可以在日军隐蔽工事中发射,利用曲线的弹道将隐蔽的美军士兵杀伤。实战中这种战术效果颇佳,很多时候日军对于掷弹筒的需求甚至超过机枪。日军机枪只是胡乱射几枪让美军士兵隐蔽,之后主要由掷弹筒完成杀伤任务。实际上,由于美军缺乏近距离的类似武器,伤亡十分惨重.他们能作的就是首先压制住日军的机枪火力,让掷弹筒手暴露在他们的火力下。但是由于日军已经修筑野战工事和坑道,想压制日军火力并不轻松。加上日军坑道往往四通八达,日军掷弹筒可以由单兵携带轻松转移阵地.经常出现一个掷弹筒小组打几下就换个地方,让美军无法锁定目标.总之,对于日军掷弹筒美军并没有好的办法。这种情况下,美军虽然在硫磺岛上每平方公里倾泻炮弹和炸弹1200吨,但是自己仍然伤亡2.86万余人(日军守岛部队2.5万人全军覆没)。在其后的冲绳战役中,美军又伤亡了6.6万人(歼灭日军11万人)。如此大的伤亡也是美军最终使用原子弹的直接原因。国军的仿制和使用国民政府早在1934年就开始仿制日本的大正十年式掷弹筒,但是由于其性能一般,并没有大量装备部队,只是培养了一批相关的技术人员。全面抗战开始以后,国军在早期的华北争夺战和淞沪南京会战中见识到了日军掷弹筒的厉害,又没有有效的对抗手段。国民政府进行仔细研究以后,认为对付日军掷弹筒最好还是以牙还牙。由于国军方面有仿制大正十年的技术底子和一整套设备,所以很快在1938年仿制了出一款新式掷弹筒,它是大正十年式为基础改进品,命名为民国二十七年式。它的主要性能和日本大正十年大体相当,和日军主要装备的八九式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区别在于民国二十七年式采用滑膛式精度较差,它的射程也只有250米,虽然比大正十年式要远100米,但是远不及八九式的600米射程。不过更为优秀的八九式并不是国军不想仿制,而是自身的技术力量不够,同时由于战争对于掷弹筒需求的迫切性让兵工企业也无法从容的研究。整个抗战期间,国军的军工企业生产了4万多具掷弹筒,还有多达150万枚的榴弹(平均每门三十多枚榴弹)。虽然该掷弹筒技术比较落后,但是仍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军在火炮上面的严重不足,深受国军基层士兵的喜爱。[编辑本段]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仿制和使用虽然八路军早在平型关战役就曾经和日军掷弹筒交过手,但是真正认识到它的厉害还是在百团大战的关家垴战役中。当时日军数万军队为了报复百团大战而发动了大扫荡,其中冈崎大队(600多人)与崛田大队(200多人)二个营孤军深入八路军腹地,在关家垴被八路军优势部队团团围住。彭老总下令129师务必全歼这股日军,不然从师长起全体军法处置。结果这支没有重武器只有几挺重机枪和几个掷弹筒的冈崎大队,居然凭借关家垴的优势地形居然挡住了129师长达三天的强攻,并且造成八路军的严重损失,其中25团、38团负伤的有1570人,牺牲500多人,其他参战的还有第772团、第769团等都有相当的伤亡,伤亡总数超过3000人。日军伤亡也很重,冈崎大队长自己被击毙,日军能够作战剩下不到百人。关家垴战役中,日军的掷弹筒虽然弹药不足,但是对密集冲锋的八路军战士造成的伤亡仍然非常严重。在日军掷弹筒的打击下,部分八路军连排最后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战士。战后八路军高层人员开始重视掷弹筒的作用,经过详细分析以后,他们认为对付日军掷弹筒最好办法只能是仿制相同的装备(这点和国军方面的认识相同)。同时掷弹筒重量轻且威力大,之前准备时间又短,非常适合八路军展开的游击战。当时八路军由于中期的扩编,兵员素质和装备水平比起抗战初期已经有很大的下降。大多数八路军士兵战前没有超过十发的实弹射击(部队子弹缺乏,战斗都不够,哪来练习),这样的士兵用世界其他国家的观点来说,连民兵都不能算。同时八路军的步兵装备主要是步枪,手榴弹和少量轻机枪,虽然也有少量迫击炮但是炮弹奇缺。这样的装备是无法和装备精良的日军在远距离作战的,所以八路军只能采用近距离突袭作战的方式,以削弱敌人火力的优势。当时的日军士兵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八路军是不到150米不开枪,在这突发的枪声面前如果不迅速作出反应,那么几分钟以后,八路军就已经端着刺刀冲到你眼前。这种方法一度非常有效,八路军甚至用一部分新兵手持长矛埋伏在路边后配合主力部队冲锋(步枪数量不足),消灭过日伪军一支百人的运输队。但是,日军在后期调整了战术,大量使用掷弹筒以克制八路军的密集冲锋。由于掷弹筒射速很快,优秀射手每分钟可以达到20多发,在八路军战士冲锋的几分钟内,掷弹筒已经可以射出大量的榴弹。一发榴弹杀伤半径就有八米左右,一发榴弹往往就可以造成冲锋的八路军士兵数人的伤亡。一段时间八路军伤亡较为严重,其中伤亡于掷弹筒下的高达35%。八路军高层鉴于此,于1940年10月下令,要求八路军军工部门立即仿制。当时接到命令的八路军军工部长刘鼎很快依靠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缴获的日军掷弹筒的原物,于1941年4月仿制出第一款自己的掷弹筒,一共有40门,八路军方面称为五零小炮。在五零小炮的研制期间,八路军的军工人员克服了许多旁人看来无法逾越的技术障碍,让各方都大为震惊。吃到苦头的日军甚至惊呼,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兴建了现代化兵工厂,拥有先进设备与外国专家。其实整个研制过程极为艰难,主要的问题在于原料和加工方法。首先说说原料当时八路军的根据地在落后的中国也是属于贫穷的地区,掷弹筒体所需要的钢管根据地根本无法得到。而自行制造就需要大量的钢材和较为复杂的工艺。当时根据地无法炼钢,唯一的钢材来源是通过拆卸日军控制的铁路的钢轨。拆卸工作一般由当地的民兵和老百姓完成,之后将钢轨和八路军军工部门换取步枪和手榴弹。日军由于钢轨的丢失曾经多次沿着铁路发起扫荡和屠杀,这个原料来源也是不容易的。解决了弹筒材料的问题,弹药材料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弹药对于原料的需要量更大,我们得到钢轨数量又非常有限,不可能使用钢轨作为弹药的材料。设计人员再三考虑,决定用太行盛产的白口生铁为原料。但是传统工艺生产白口生铁是当地农民用土法冶炼出来的,含碳量高,铁质非常脆,一经机器加工弹体就会发生碎裂,无法使用。刘鼎部长在留学德国的冶金工程师陆达和技术工人孙兆熙的反复试验的基础上,使用国外黑心韧化处理工艺与传统焖火技术相结,解决了弹体脆弱的问题,1941年就生产了4万枚掷弹筒榴弹,尽可能的满足前线的需求。再说说加工技术解决了原材料的问题,加工技术的问题又凸现了出来。制造掷弹筒体也遇到很多难题,比如没有点焊焊接技术,锻接粘合造出的弹筒又无法经受高温等,设计人员都用惊人惊讶的想象力将其解决,并且通过多次改进加快了生产速度。另外,日军八九式掷弹筒是为了增加精度是有膛线的,榴弹上也有相应地有紫铜制的弹带。根据地的技术力量无法制造膛线,也没有紫铜资源(平时战士作战连子弹铜壳都要尽量捡回来)。设计人员经过研究,决定效仿国军的民国二十七年式,放弃线膛结构,采用滑膛结构。但是又借鉴国军掷弹筒射程近的缺点,将五零小炮的发射筒长度由日制的28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筒壁也相应加厚,保持了500米的射程。后来八路军又对五零小炮进行了多种改进,生产出精度更高的按式发火掷弹筒,60毫米口径掷弹筒,甚至还有可以用来平射打碉堡的掷弹筒,总之成为了自己的一个系列产品。从1941年处到抗战结束的1945年,仅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各厂就生产掷弹简2500具、炮弹20万发,装备近30个团。其中129师等八路军主力部队基本做到每个战斗班配备一个,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和日军之间的火力差距。新四军则和八路军不同,由于水乡作战的特点,新四军以生产迫击炮为主,掷弹筒生产数量较少。整个抗战期间,新四军只生产了400个掷弹筒,掷弹筒榴弹的产量有2万发。整个抗战中,八路军的军工部门面对根据地极为恶劣的条件,仍然不屈不挠的创造性的完成了 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整个研制的过程中,技术工人张师傅试验榴弹时牺牲,魏振样老师傅明知有危险也坚持试验,被炸断了右手。还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刘鼎部长也亲自参与了试验,还遇到了严重的炸膛事故,如果不是战友及时的掩护刘部长也很可能受重伤。八路军军工人员的英勇和无畏实在令人钦佩。[编辑本段]抗战后和淘汰抗战刚刚结束,内战其实就迫在眉睫。国共双方互相争夺华北和东北的日军控制的据点,国军在山海关以内占到了很大便宜。由于侵华日军总司令岗村宁次是一个极端反共人士,他并没有遵守日本参谋本部秘密下达的日军华北方面军向八路军投降,从而充实八路军实力,让国共内战更为激烈,日本坐享其成的命令。而是命令侵华日军一律向国军投降,如果遇到八路军强制命令投降,日军就必须立即抵抗。美国也使用飞机帮助国军抢占大城市,结果全国除了张家口以外的大城市全被国军占领,不过八路军也占领了大多数华北的中小城市,得到了相当的日军装备。至于在山海关外,十多万八路军抢占东北以后,实力大增。其中苏联转交给日本关东军最大的苏家屯仓库,八路军就得到步枪2万支,机枪1000挺,150门火炮和数百万发各种弹药。还有在苏军协助下,八路军解除锦州伪满一个守备旅的武装,就得到了步枪3000多支,机枪200多挺,火炮数十门,还有100多箱炮弹和500万发子弹。整个东北八路军在入关几个月内就得到步枪超过12万支,得轻重机枪3500余挺,得掷弹筒近千支,并得各种炮492门。1947年国军装备4万具掷弹筒,于重轻机枪之比是1:2,而解放军只有5000具,约是国军的1/8,这一年解放军生产掷弹筒榴弹16万发,主力部队每个班都配备一个掷弹筒。到了1948年随着前一年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在1946年7月到1948年7月的两年时间中,解放军总共缴获国军步枪九十万余支,机枪六万四千余挺,迫击炮八千余门,步兵炮五千余门,山炮、榴弹炮、加农炮一千一百余门,掷弹筒近二万支。通过歼灭国军后缴获和自己控制的东北大型军工厂的大量生产,掷弹筒的数量和国军基本相当,全年生产榴弹十几万发。到了1949年,解放军在三大战役歼灭国军近二百万主力,在掷弹筒的数量上也大大占了优势。虽国军方面然战败,但是整个内战期间,国军方面共生产掷弹筒8万多具,榴弹60多万发。但是随着内战的结束,到了1950年底,掷弹筒及其弹药开始退出解放军装备序列。到了朝鲜战争时期,入朝的大多数部队都撤销了掷弹筒班。比如38军每个步兵连撤消掷弹筒班,增设1个60迫击炮排(3门制)。但是由于60迫击炮数量不足,对掷弹筒实战性能的肯定。38军步兵连取消掷弹筒编制后,仍然有少量的掷弹筒被基层干部以“战损”名义,悄悄留了下来。据史料记载,三次战役后,38军113师仍有少量的此种装备。掷弹筒为什么被淘汰呢?主要还是其自身的缺陷所致。掷弹筒的主要缺陷在于其瞄准和精度上。掷弹筒没有类似于迫击炮一样的精确瞄准器,它只能进行概略的瞄准。简单的来说,就是射中不射中,主要靠的是射手的感觉和经验。虽然在有经验的老兵手中可以做到每发必中,但是如果由没有经验的新兵来发射,很容易造成每发都不中的情况。日军到了太平洋战争和东南亚战争的后期,由于老兵大多在之前的战斗中阵亡,新兵无法又有效操作掷弹筒,大大减弱了步兵的火力。当时就有日军高层建议取消掷弹筒的观点。另外,掷弹筒的虽然有膛线,但是炮管很短,会造成精度不够。而发射掷弹筒时必须一手扶住筒身,射击的后坐力难免会导致手的震动,造成筒身在发射一瞬间的抖动,使得精度的严重下降。还有,随着迫击炮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击炮的价格重量逐步和掷弹筒接近(苏联在二战期间生产了多达82.5万门迫击炮),加上迫击炮有射程和精度上的优势,掷弹筒的淘汰看来是在所难免的。本文内容于
14:33:40 被饮马流花编辑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2条记录]&分页:
&对[原创]地下党革命大杀器DIY 1:镀锌管山寨掷弹筒——地下党砖用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骑马与砍杀二战掷弹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