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中华颂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读后感

传统美德格言读后感
传统美德格言读后感前不久,我偶然地翻看了一本寓意深刻的书――《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而格言,则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传诵的特点。这本《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更是集百言之精华。比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情操,自强不息、发奋图强的远大志向,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英雄作风……
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章题:惜年华,志高远。第一句格言随之映入我的眼帘: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想必这句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话大家都很熟悉。这就是汉乐府古辞《长歌行》中的一句千古名言。年少时不好好地努力,长大后一事无成,只能徒然地悲伤。这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埃
想着想着,不禁使我又想起了我国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感悟时间匆匆逝去的文章――《匆匆》。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形象细致地描刻了时间流失的踪迹。如:“过去的日子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一问提醒了我们,光阴似箭,岁月如流,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勤勉努力,惜时如金,不要虚度光阴。
来吧,让我们共同遵守《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中的每一句话,共同创造新世纪美好的希翼!
前不久,我偶然地翻看了一本寓意深刻的书――《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而格言,则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传诵的特点。这本《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更是集百言之精华。比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发奋图强的远大志向,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英雄作风……
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章题:惜年华,志高远。第一句格言随之映入我的眼帘: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想必这句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话大家都很熟悉。这就是汉乐府古辞《长歌行》中的一句千古名言。年少时不好好地努力学习,长大后一事无成,只能徒然地悲伤。这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埃
想着想着,不禁使我又想起了我国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关于感悟时间匆匆逝去的文章――《匆匆》。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形象细致地描刻了时间流失的踪迹。如:“过去的日子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一问提醒了我们,光阴似箭,岁月如流,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勤勉努力,惜时如金,不要虚度光阴。
来吧,让我们共同遵守《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中的每一句话,共同创造新世纪美好的希翼!【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传统美德格言读后感”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
更多相关文章
注:传统美德格言读后感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智慧宝典 - m论语n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6』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7』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11』子曰:“君子不器。”
『12』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从之。”
『13』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15』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6』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1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8』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19』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20』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21』子曰:“叁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3』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24』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25』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2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27』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28』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未之;焉得仁?”
『29』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30』子曰:“甯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1』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3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3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5』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
『36』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後也,马不进也。'”
『37』子曰:“不有祝 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38』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39』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40』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41』子之所慎:齐,战,疾。
『4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43』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4』子不语怪,力,乱,神。
『4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6』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47』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48』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4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
『5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51』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5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3』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4』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我哉!」
『55』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56』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5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8』子曰:「衣敝 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59』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0』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61』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62』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
『63』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64』樊迟从游於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後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65』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66』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7』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屋∶「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68』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
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69』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70』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 、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 ,兄弟怡怡。」
『7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7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7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7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75』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76』子问「公叔文子」於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後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後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後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77』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78』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79』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8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81』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8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83』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84』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
『85』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叁於前也;在舆,则见期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张书诸绅。
『86』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87』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8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89』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9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91』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92』子曰∶「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
『93』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94』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95』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6』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97』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98』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99』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0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1』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02』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02』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0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04』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105』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06』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107』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08』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09』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而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112』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113』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14』子路从而後,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礼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士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15』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
『116』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於一人。」
『117』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18』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119』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後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120』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21』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 人也。」
『122』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 仰之。」
-- 相关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别裁读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