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征方腊的水浒传征方腊评书吗?

《水浒传》七十回之后,应确为他人续写。
《水浒传》现存世有多种版本,以繁本而言,通常以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及七十回本三种最常见。今
之所见繁本《水浒传》,传世最早版本为明朝杭州容与堂刻本排印百回本,其中有征辽、征方腊的情
节,但无征田虎、征王庆事,次为百二十回本,比百回本多出“征田虎”、“征王庆”两段,各有十
回。而这两段故事,文字粗疏,情节荒诞,多有于理不通之处(譬如征田虎情节里,梁山好汉曾被田
虎手下多次擒获,甚而有连武松、李逵等极重量级的大将被十余个一并擒获,眼看押赴刑场就要开刀
问斩,却神奇般地为乱民哄闹所救这样极不合理的情节;征王庆故事中战死的全是田虎手下投降宋江
的降将,而且所有投降宋江的降将全数战死,但是梁山首领却一个没死,这显然是为了凑征方腊时梁
山头领的完整性,同时又不能平白多出其他将佐人物),今学者多以为宋江“征田虎”、“征王庆”
,历经数十战,曲折惊险之极,然一百单八好汉竟无一阵亡,这于理断然不通。且此二事尽出于百二
十回本《水浒全传》,而此前无任何文字、记录提及,按《水浒传》成书为民间经久流传的英雄故事
,经文人加工润色而成的规律,可见此二段无民间素材,因为后人伪托补叙。因而认为百回本为原始
的《水浒传》版本。
清朝金人瑞拦腰一刀斩杀《水浒传》,截取至七十回,由其著述阐释原因为“前七十回精华尽得,此
后则无丝毫意趣”,固保留精华,祛除未有之凡文。然此一做,后人多误会七十回本《水浒传》是金
圣叹兀自删截的本子,则是由百回本删减而得,由此认定百回本《水浒传》为原本,而七十回本是删
我则认为,此说当本末倒置,金圣叹截断《水浒传》至七十回本,是有他深刻道理的,因为他认为:
《水浒传》原本就只有七十回,七十回之后的情节,全是他人续写。至于是施耐庵著了七十回,而后
罗贯中叙述;或者是某某高人、乌有先生、亡是公之辈,则今已不得尽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七十回后的故事与此前情节,一定决非同出一人之手。由此可断定,《水浒传》七十回之后,定是他
人续写,决非与前面情节同出一人。其原因为:
1、人物性格以七十回为界,具有明显反差;由此产生的情节,也多有于前面不合拍的地方。
七十回后的《水浒传》,人物性格变动极大,宋江在七十一回一出场,就赋词云:“统豺虎,御边幅
;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
,心方足。”这是赤裸裸地高喊投降招安的思想,宋江在此,把其情愿招安、为仆为奴的心理表现无
遗,但可惜的是,如此思想却只从此文开始,在此之前,宋江是典型的豪放派,是要为争取自己的价
值,敢于横行天下的。
反观前面的情节,读者就会发现宋江性格前后严重断裂。第三十九回宋江同样有诗:“他年若得报仇
雠,血染浔阳江口!”“他时若遂凌云,敢笑黄巢不丈夫!”这是前七十回中宋江的诗,更是他的心
声,而此时他正因犯罪、刺配江州,属于“服刑”期间。在这样一个人生最低潮的时刻,宋江敢喊出
杀尽所有他想杀的人,敢和千古第一反贼黄巢比高下,其反抗意识何其强烈。可是到了后来,宋江势
力达到鼎盛,他正可一展拳脚,施展抱负之时,此人却突然沉默了,跪下了,一心要投降招安,这能
说明宋江的性格吗?
第二处在于第五十九回“宋江闹西岳华山”和大败高太尉之间的对比。在“宋江闹西岳华山”一段中
,宋江为救被贪官诬陷而被捕的兄弟史进、武松,竟然毫不客气地劫持了在朝中堪称“忠良”的太尉
宿元景,在这一行为中,宋江是把兄弟情谊置于包括招安在内的一切事务之上的,后来的情节发展使
读者可以看出:宿元景几乎是确保宋江能被招安的惟一一座“靠山”,只有在宿太尉的全力保荐下,
梁山好汉才最终确保了招安的成功。而这一点在闹西岳华山时,宋江也是心知肚明的(事后宋江是主
动找宿太尉,请求帮忙招安)。但是在此情节中,宋江首先考虑的是兄弟,但要救出史进,哪怕不招
安也行,由此可见宋江是把兄弟情放在包括“忠君”“招安”在内的所有目的之上的,以此本书体现
出了“义”的重要性。但七十一回之后,小说却把“忠君”提到了一个显著位置,为了能够实现“招
安”,哪怕损害兄弟情义,哪怕杀了结义兄弟,都毫不吝惜。“陈桥驿滴泪斩小卒”则鲜明地体现了
这种“忠君”思想(为了“忠君”不惜兄弟相残,杀死自己弟兄),最后,宋江为满足其“忠于君上
”的目的,害怕李逵起来闹事,竟把他骗来和自己同饮毒酒,丝毫不顾及一些兄弟情义,这简直到了
不可理喻、令人发指的可怕地步,到此为止,前半部书中所体现的那种“兄弟”思想则完全被破坏,
彻底变成了宣扬“愚忠”的样板!
细读李逵服毒一段,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的词语——“部下”,李逵见说,亦垂泪道:“罢,罢,罢
!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言讫泪下,便觉道身体有些沈重。细读前七十回
会发现:梁山好汉之间,从来都是兄弟称的,而决无“部下”的区分,只有头领和喽罗之间,才会叫
“部下”。这里,李逵竟然称自己是宋江的“部下”,这说明黑旋风这时,已有鲜明的封建等级观念
,他竟然自认自己为宋江部下,而这样的称呼,在七十回前决然不见;但是七十回之后,兄弟变成了
“部下”,而且动不动就说某好汉是某好汉的部曲,把等级观念刻意强调很深。这说明,七十回后的
情节,作者是渗透了充分的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但这和前七十回的思想截然不同。
七十回之后的情节里,人物形象反差最明显的,莫过于李逵和阮小七。总体而言,七十回后的作者对
此二人的重新塑造,就是:盲目地拔高李逵、恶毒地贬低阮小七。
李逵在前七十回的情节里,集中表现出的是讲义气、粗鲁莽撞、做事不顾后果的“浑人”形象。其实
细看前七十回中李逵的情节会发现:李逵此人,除了讲义气,肯为兄弟下死力外,其余没干过一件好
事,更没干过一件正经事。从李逵到大聚义,读者细数李逵行为,且看他做了什么:
A、一出场就耍官差脾气,敲诈责难宋江。从这个行为不难推测出:李逵在江州做狱警时,决不是什
么良善之辈,对宋江尚且一见面就连喝带吓,还要痛打一顿,对一般犯人,其粗暴狠毒不可想象。
B、好赌博、好喝酒、更好耍脾气,但要自己顺心,别人都得顺着他,否则就打人杀人。这典型是个
泼皮无赖的形象。李逵做事从不讲理,但要自己愿意,谁也不能阻拦,典型的就是:“抢鱼市、斗浪
里白跳”一段:“黑旋风斗浪里白跳”那段,鲜明体现出李逵从来不讲理,只知自己痛快的“浑人”
形象:本来李逵去取鱼,鱼场的人已说明,确实不到开始发鱼的时候,只要李逵等等,人来了自有鱼
给他。但只这些须时辰他也不愿等,但其所想,便是我李逵的话,谁敢不听?我叫你如何你就得怎样
,否则拳头便上。这是典型的“老子天下第一”的霸王思想。此后李逵的一系列行径,无不体现着这
种以自我为中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意识,斧劈罗真人,就因为罗真人阻碍了他接公孙胜下
山的时间(其实人家罗真人也从未说过不让公孙胜下山嘛);打死殷天锡,他自己却跑了,只留下柴
进去顶罪......这一系列行为无不反映出李逵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从不顾及他人的个人化思想,似这
般一个自私的人,他怎会去为民除害,为他人着想?
C、结识宋江后,惟宋江之命是从,但为兄弟情义,从不顾及行为是对是错。这点集中体现在杀小衙
内、斧劈罗真人、屠杀扈家庄几段。几段中李逵全在胡乱杀人,从不讲是非曲直,只要碍着宋江和他
兄弟的,一概消灭,不管该是不该。这说明前七十回里的李逵根本就没有最基本的善恶观念,在他的
意识里只认宋江、只有弟兄,哪管该做不该,行为是善是恶。因此,在前七十回中塑造的李逵形象,
典型的就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一个绝对的社会危险分子,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做事率性而为
,从不计较后果,因此到处闯祸。细数前七十回中李逵的行为,读者其实根本找不出一点可以称为“
英雄”的,纯粹一个恶霸尔!
可是令人称奇的是,李逵在前七十回中表现出来的这诸多毛病,七十回后全不见了,再出现时,李逵
由一个只认兄弟情义,为兄弟敢于拼命,但却从不顾及是非善恶的浑人,突然变成了秉持正义,行侠
仗义的好汉;再有一个典型改变,就是他从一味的蛮粗之人,变成了粗中有细、甚至极为聪明的人。
尤其在“李逵负荆”一段故事里,李逵的侠义色彩竟是如此突出:为了坚持行侠仗仪,不惜和他最亲
最崇拜的大哥宋江翻脸,甚而提斧要杀大哥。这一行为恰和前面他为帮宋江、从不管是非曲直的胡乱
杀人形成明显对比。以前七十回小说里的李逵形象来看,他是一味的只讲兄弟情谊,从来不讲道理的
人,如此一个浑人,他会为正义舍弃兄弟之情否?
另外一点,就是把原来李逵完全一个粗人的形象,变成了粗中有细的复杂形象。在前七十回里,李逵
典型的就是浑人一个,没心没肺,做事率性,从不计较后果。如果说他果然是“粗中有细”的话,则
:第一,他不会想都不想,就把老娘丢在荒山老林里,最终被老虎吃掉;第二、他不会在到处有人缉
拿自己的时候,放肆地喝醉酒,最终被人抓住;第三、他不会不计后果,打死殷天锡后扭头就走人,
从来不顾及柴进死活;第四、他不会一时气愤,不去做任何交涉,就斧劈罗真人,而且杀得理直气壮
;第五,他不会问也不问,想也不想,就惟宋江之命是从,从来不计较是非善恶、该做不该。由此看
出,原七十一回本中的李逵,根本就是没头没脑,不计后果的完全卤莽人,他和鲁达的形象不同,又
怎会粗中有细,乔捉鬼、巧坐衙呢?
而七十一回之后的李逵,却一变成了有头脑、有思想,甚至有“主义”的人了,在小说一开始,宋江
高喊招安,许多兄弟默然不语,只有鲁智深、武松等略显不满,但也是唉声叹气,自我感怀,可是惟
独李逵,大喊大叫,决死否定招安,他为什么反对招安,有因为什么不愿意?招安难道对李逵有什么
影响吗?所以,李逵之反对招安,纯粹毫无道路,除非可以解释成:他自己有头脑,认识到招安的危
险性,才反对招安的。但是这又说不通了:前面分析:此前的李逵,整个浑人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
单,根本没有任何是非及善恶观念,连这样一些基本做人道理都不懂,智力犹如三岁孩子般的半呆李
逵,可能认识到“招安”的不良后果,能够明白“招安”是个什么东西,“招安”对自己到底有何影
响吗?这绝对是说不通的。所以,李逵压根就不可能反对招安。
阮小七这个人物,在前七十回中总体而言是个英雄,其义结晁盖、智取生辰纲的情节,不乏正义性和
豪杰本色,但最重要的是:阮小七此人在前七十回的故事里,是极其重情重义,仗义豪杰的。但是七
十回后的阮小七,却充分表现出自私、狡诈、馋嘴、胡作非为、荒唐可笑等一系列性质,这些集中反
映在“倒船偷御酒”和“争穿方腊皇袍”两件事上。
“活阎罗倒船偷御酒”一段,是要多荒唐就有多荒唐的故事:活阎罗阮小七奉命运送朝廷赐予梁山好
汉的礼物,看到有送给各位兄弟的酒时(这里面也有他的一份),他竟受不了馋,私自打开,于众兄
弟前先自己享用了起来。结果,本来够他和众头领分饮的御酒凑不上数了,这时阮小七为了脱罪,丝
毫不顾及兄弟情谊,甚至连他的亲哥哥阮小二和阮小五也不顾了,就在即将送给包括他两个哥哥在内
的御酒里掺了大量的湖水,也不管他是否肮脏(事后看出他掺进去的都是脏水),如此行为,不是明
目张胆地坏兄弟情义为何?阮小七在这里为饱自己口腹之欲,毫不顾及兄弟情分,私开御酒,事后为
了脱罪,甚至想出望弟兄们的酒里掺脏水这样无耻的行径,这算什么重情重义,分明一个无赖嘛!这
一情节,把阮小七的形象完全破坏殆尽,他成了一个只知自己享受,自私自利;却又狡诈荒唐的人。
第二处毁败阮小七的情节,便是穿方腊皇袍,阵前戏耍一段。阮小七虽则出身草莽,但他决不是个傻
子,更不是如此没趣的人。穿方腊皇袍,有人则认为是他对积郁过深的弟兄战死的发泄,希图以穿敌
人袍服戏耍一番,以抒块垒。但仔细想想,其实这样做真是没有任何道理:阮小七虽则鲁直,但决不
是一个不明事理、胡作非为的浑人,穿敌叛皇袍,是绝对违法的事情,即便在梁山泊里,那也是不允
许的,更不要说现在梁山人马已被招安,成了国家守法的部队,如此做法,除非浑事不通的傻子,但
是明白人,谁个做去。阮小七这一行动,既毫无意义,又无法说通,实乃荒谬。
2、情节上,以七十回为界,有多处前后矛盾
从总体而言,以七十回为界,《水浒传》前后情节是处于断裂的。细读之下会发现:以七十回为分歧
,前后的故事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七十回之前的情节,自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既没有任何伏线,亦没
有什么交代不明之处。而七十回后的情节,几乎全为新故事,即几乎没有一处情节是由七十回前的某
个情节引出的,尤其是征方腊,此情节极为突兀,按照前七十回的写法可以看出:梁山好汉横行山东
,结交天下豪杰,尤其像宋江,到哪里都有朋友,按说这样“神通广大”的人,对方腊造反如此严重
的事怎会不知?可是七十回前,此事从未一提,但是七十一回一开书,作者就让史进在皇宫里看到了
所谓的“四大寇”,方腊之名赫然在列!这一情节听起来未免十分突兀,对于“征方腊”这一影响梁
山好汉此后命运的极大之事,毫无一丝铺垫,未免说不通。
观七十回后的情节,多有将人物性格变动的问题,由此产生出一些在前七十回情节为据,看来极不合
理之处。其最突出者,一为黑旋风砍杏黄旗杀宋江、一为活阎罗倒船偷御酒、一为纵放童贯与高俅的
故事、还有一个便是李师师情节,对比这四段情节与前七十回内容,可谓一个比一个荒诞。
梁山伯两赢童贯、三败高俅,但一个没杀,统统放回,这样的情节说破天,恐怕都很难令人信服。回
看前七十回的情节,梁山好汉重视自身的好恶,从不委曲求全,而在这里,宋江为了所谓的“招安”
,竟连基本的道德都弃置不顾了。
“陈桥驿滴泪斩小卒”是个极其突兀的情节,从思想上说,它鲜明地表现出“忠君为上,弟兄为下”
这一和前七十回截然不同的思想;从内容上说,宋江斩杀的小卒,仅在此一处出现过,读者读来未免
新鲜,浑不知到底宋江杀他为何要“滴泪”,情节毫无根据,难以为众读者接受。
李师师出现在《水浒传》七十回后,是极为突兀的一件事。而她最终被宋江、燕青感化,同意帮助梁
山好汉“招安”,则更是荒谬。这件事,从发生到结果,一概荒谬到底!
首先,宋江为了招安,竟然去找李师师,其荒谬一。读过《水浒传》的读者都明白:《水浒传》有着
严重的丑化、脏化妇女形象的通病,在前七十回中,凡是妇女,无非两类形象:淫妇或泼妇。凡长得
美、有姿色者,一概是淫妇;凡长得丑陋凶狠的,一概是泼妇、悍妇。当然,对于前一类人,作者刻
画的很单一,统统是因为背弃了梁山好汉、或好汉家属,与人私通,如此还不罢休,更要反过来陷害
英雄好汉。诸如阎婆惜用密信威胁宋江、潘金莲毒杀武大郎、玉兰陷害武松、刘高老婆忘恩负义反陷
宋江、潘巧云勾引裴如海、白秀英无端痛骂并陷害雷横、李睡兰忘恩负义陷拿史进等。可以说:前七
十回出现的漂亮女人,其坏以到了毫无道理、毫不讲因由的地步,在作者笔下,仿佛只是告诉读者:
举凡美女,全是坏蛋,其坏甚至不用丝毫理由。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不难看出:《水浒传》前七十回中,举凡女性都该是生性为恶、生来为恶,女子
为恶,毫无道理、不用任何原因,反正凡女子都是坏的。但是:如果女子都是恶人,则梁山好汉都该
提防、厌恶女子才对啊,他们又如何会把招安大计,放胆托付给一个本来就视为“万恶”的妓女李师
师手上?这绝对是无法说通的!
李师师接受宋江的钱财,这符合作者的原意!应该说,在前七十回《水浒传》中,女子都是贪财的,
这也是为什么梁山好汉能够接触那么多漂亮的女子,因为梁山好汉都有钱。但问题是女子们拿了梁山
钱财,真会替梁山办事么?这恐怕恰恰相反!按照前七十回故事的逻辑,凡是女子,都是贪占梁山好
汉的钱财、且又心如蛇蝎,居心叵测的。按照这个规律去看,女子们都会先想尽办法,诓骗梁山好汉
拿出钱来,把她们的欲壑填满了,然后再想尽办法,反陷害梁山好汉,这就是为什么在《水浒传》前
七十回中出现的美丽女子都那么招人恨。在作者笔下:举凡女子,她们不但忘恩负义,更甚者竟然恩
将仇报,既拿着好汉的钱享受,反而去陷害好汉。如此的品行,当然最后会成为众人恨怒的源头。如
果按照这个规律,李师师也该是收了宋江的钱,虚与委蛇应承一番,然后欺骗了梁山水泊的好汉,一
点忙也不会帮的。如此,她又如何想办法让梁山人与皇帝见面,怎么会替梁山水泊说好话?
所以我认为:李师师的出现,是极其没有道理的,是和《水浒传》原来对女人的基本看法、基本认识
根本背道而驰的,梁山好汉无论如何都不会把招安大计托付给他们认为最不可靠的、水性扬花的女人
李师师去承担,更不要说对方还是最淫贱的妓女,这就更不可能了。饱受女人之苦的梁山好汉,怎么
可能把主意打到害他们最深的女人头上,难道他们都忘了曾经吃过得无穷苦头了?而身为女人的李师
师,也更不可能去帮助梁山泊好汉!
3、中心思想上,七十回前后截然不同
以七十回为界,之前的《水浒传》,作者所宣扬的在“义”,有较为狭义的江湖义气,亦有为民持正
的正义,但不论如何,此前的梁山人马,始终坚持“义”的原则,以完成自身道义追求为核心目的。
而七十回后的故事,作者却特别强调“忠”,时时处处宣扬的都是忠君爱国、报效国家的思想。而这
种忠君的思想,在此后的情节里,产生了甚至改变人物性格、情节产生无法说服的矛盾的问题,其核
心表现便是高俅被梁山好汉捉上山后,林冲非但丝毫未寻其报仇,反而与高俅欢饮数日,毫无芥蒂,
浑忘了造成自己一生悲惨命运的刻骨铭心的仇恨,这样的情节不论如何是讲不通的。
第二个重要反差,便是由反抗向无条件屈顺的强烈逆转。
4、梁山好汉的死亡,多数十分荒谬,梁山好汉的能力都无法施展出来了。
征方腊一节是七十回后最具有批判力度的情节,在这十回中,梁山好汉血染疆场,一百单八好汉几乎
丧尽,可谓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血的悲歌。但细读之后发现:梁山好汉的阵亡,几乎一个比一个荒唐
不可信,一个比一个可笑:有冲锋时被乱箭射下来射死的、有爬山不甚滑下来摔死的、有跑得太快不
小心落入陷坑被乱刀砍死的,还有坐骑不听话掀下来踏死的、攻城时跑得快了些被城门挤死的、甚而
还有吃坏肚子死的、夜里不盖被子冻死的、不小心被小虫咬死的、掉下河淹死的、得了寒病死的,在
这里,梁山好汉几乎一个比一个无能,死法虽千差万别,但体现出的好汉无能的感觉忒深了。
按照前七十回的叙述,读者感受的是梁山好汉几乎个个都有翻天覆地的高绝本事,一个个神通广大、
翻云覆雨,几乎与天神一般,但相比之下,征方腊故事里的梁山好汉,却给人以无能到极点的可笑感
觉。而且,就我阅读此节的感受,是有太多的好汉之死想不通,大凡英雄,都是作者集中歌颂的对象
,改是表现其光辉伟大的一面,然征方腊一节,几乎不见英雄何等非凡,却见好汉个个无能,在前七
十回中叱咤风云、几乎战无不胜的英雄,七十回后说死就死,脆弱的甚至像个儿童,甚至于整日生活
在水泊旁,日日以水为生的好汉,竟然能被河水淹死,他不会游泳吗?如此荒谬的情节,怎样推测都
于理不通。
除了把梁山好汉不明不白地“写”死外,最后十回另一种大规模地杀害梁山头领的方法是“非对等攻
击”。读者在读前七十回时,很清楚梁山上的头领,绝非一般之人,他们虽然不至于拥有通天彻地的
本事,但每个好汉也基本上必有自己独特的绝技,往往好汉的绰号也多由他们的拿手绝技而得,比如
:“小李广”花荣是个神箭手、“双枪将”董平善使两支枪、“没羽箭”张清的暗器工夫出色、“金
枪手”徐宁善使钩镰枪、“神行太保”戴宗跑得特别快、“浪里白跳”张顺水下工夫极好(能潜水七
天七夜)……虽然有些好汉的绰号确由其性格而成,但相比之下,还有许多人毕竟以成名绝技喝号。
而且,在前七十回中,作者还刻意强调、表现了那些有特殊“绝技”者的绝技。
可是,在其后的“征方腊”的情节里,作者却故意避重就轻,刻意设计出身怀绝技者偏用不上绝技,
反倒是没有某项绝技的人,去和敌方善于相应绝技者对敌,其结果是被敌将连番杀死。即:该用到某
绝技时,作者却偏不让善于此绝技者出场,以至于那些不会某绝技者被敌方善此绝技的人接连杀死,
使用这种绝技不对等的战法,大量“写”死梁山好汉,这未免太荒唐,也委实毫无一些道理。这个问
题集中体现在攻庞万春和乌龙岭斗郑魔君、包天师两处。
庞万春号为“小养由基”,说明此人箭法奇高,善使射,是个“神箭手”。按说,对付箭法好的人,
梁山人马自也应该派出来一位“神箭手”和其对敌嘛,这样才算“棋逢对手,将遇良材”。可是读者
读了 一段会发现,梁山上的神箭手“小李广”花荣,从始至终都没有出来和“小养由基”庞万春打
过一场仗,庞万春用精准地箭法,一连杀了八个梁山好汉,可是,梁山方面竟一个会使箭的都没有,
不禁令人不解:那梁山的神箭手都哪里去了?于是,这种有绝技却用不上的无奈,使梁山泊好汉大量
阵亡,却更使读者不明不白。
攻乌龙岭一段中,梁山泊人马遭遇到了南下以来最强悍的对手——魔君郑彪和天师包道乙,两人都是
既武艺高强、又精通邪门法术之辈。按说,打会法术的人,就该用能施法者敌之,固然,法术这个东
西,说起来只能认为是无理之甚,没有任何理论可以破解,只能以法对法。说来,梁山好汉里精通法
术的原本不少,公孙胜、樊瑞都是道法之徒,精通法术,剩下的如李逵的两个副手——八臂哪吒项充
和飞天大圣李衮也会几招,既然知道对方会法术,只要把这些法师派上去和他斗不就行了。读者们轻
易便能看到:在梁山好汉攻打乌龙岭之前,宋江等人就全都知道乌龙岭上的守将会法术,既然如此,
何必还要像王英、扈三娘这类什么术法都不会的人硬冲上去,平白无故搭上性命?这不分明是故意要
写死人吗?
更离谱得是:最终剿灭郑魔君这个法师的手段,竟然不是靠道法,而是靠拼死了两个半梁山头领的偷
袭,其实感觉更像是不要命的蛮打蛮杀!与会道法的人对敌,不用道法,却舍去了好几个弟兄的性命
,硬拼而上,最终固然武松砍死了郑彪,自己也被包道乙的仙剑断去一臂砍成残废。宋江这么故意舍
长就短,用疲耗战法和敌人不计代价的死拼,这太不像话了吧!而且,说真的:最后郑魔君的死,真
令人不知所云。
除了梁山将领无法施展出自己的绝技,结果被不明不白地大量战死外,其实梁山里的“智者”:“智
多星”吴用和“神机军师”朱武,同样也被作者蓄意地埋没了才干。仔细看征方腊的故事会发现:除
了开头两场仗(这两场仗打得极顺利,除了不明不白地死了几个好汉——这就是典型的死不明白,到
底读者都没弄明白开头死的几位好汉为何会死),梁山好汉略用计谋外,此后梁山人几乎全是靠硬打
硬拼,舍命死战取胜的,而在这之前,总是想方设法制造“计谋”的“智多星”吴用,在这里几乎像
局外人一般,不发一策,要不就是计策屡屡被敌方看透,计谋落空,自然梁山好汉也得跟着死成片。
不禁奇怪:吴用那么智慧超群的人,怎么一到征方腊,竟然什么也做不了了?要不就是无计可施,任
凭兄弟们去送命;要不就是计策被敌方识破,反被方腊方面将计就计地反用,这样连累人死得更多。
5、文字功底前后反差极大,前七十回有太多精彩情节,但七十回后几乎一无是处。
有人或举《大宋宣和遗事》的例子,认为《水浒传》该有招安、征辽、征方腊的情节,但由《大宋宣
和遗事》至《水浒传》,诸多情节变动很多,说明《水浒传》成书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地按照民间
故事搜集整理而得,而是作者在写作中,非常主动地加入了大量自己体悟的心得,而这些重新诠释的
内容的加入,恰恰升华了作品的主题,丰富了《水浒传》的情节内涵,使其艺术价值更加显著。
6、最后一小点,便是关于对人的称呼,读者们如果细心比较《水浒传》前七十一回和以后的回目,
会发现一个显著的现象:在列回目时,前七十一回作者涉及人物多用其绰号,而此后则多用名字。且
东平府误陷九纹龙 宋公明义释双枪将(第六十九回)
柴进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闹东京(第七十二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第十四回)
刘唐放火烧战船 宋江两败高太尉(第七十九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第七回)
鲁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锦还乡(第一百十九回)
从这些回目可以看出:前七十一回的作者,特别喜欢用人的绰号称呼人物,而以后情节的作者,则多
以人名称。这看似不是什么重要问题,其实隐含着非常重要的心理倾向:
一般而言,人的绰号往往展现了这个人物最突出的优点,能被赋予绰号的人,都是有着不凡的手段,
并且多以此为傲的,能以绰号为人命名,显示出作者对此人是带着充分景仰之情而发的;但是若以人
名而称之,则显然并不带有强烈的颂扬、敬佩之意。对比七十一回之前和之后,在回目上对人称呼的
显著差别,可以明显体会到前后作者对梁山英雄的态度是显然不同的。
转自博客“.cn/ll84112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水浒传108好汉排名?征战方腊战死的有哪些?详细_百度知道
水浒传108好汉排名?征战方腊战死的有哪些?详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鲁智深折臂不愿恩赐:正将一十四员:公孙胜不愿恩赐:正将二员:正将五员:燕青
李俊偏见二员阵亡正偏将佐五十九员,六和寺出家正将一员:武松旧在京:林冲
杨雄偏将五员,于路辞去正偏将四员:秦明
阮小五偏将四十五员宋万
孙二娘于路病故正偏将佐一十员:孔明
时迁杭州六和寺坐化正将一员,回还蓟州出家正将一员
参考资料:
水浒传108好汉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方腊 的文章

 

随机推荐